大袋猴头菇立体高产栽培新技术

大袋猴头菇立体高产栽培新技术

一、猴头菌大袋立体高产栽培新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李云梦[1](2018)在《平菇菌株提纯复壮技术应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以平菇“99”菌株为试验材料,采用组织分离、尖端分离、原生质体再生技术分别进行提纯复壮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试验共获得59个分离菌株,经过初步筛选得到19个优势菌株;进一步对19个优势菌株进行生理、生化、真实性及农艺性状等检测,获得了性状优良的提纯复壮菌株11个,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组织分离技术获得4个菌株,菌丝长速、漆酶活性等性状测定结果表明,4个复壮菌株在漆酶活性、生物学产量菌丝生长速度等方面均优于出发对照菌株;4个复壮菌株在酯酶同工酶和ISSR电泳图谱中与对照菌株无显着差异。综合农艺性状进行筛选获得三个优势复壮菌株,分别命名为“PoZ1”、“PoZ2”、“PoZ3”。(2)利用尖端菌丝分离技术获得3个分离菌株,菌丝长速、漆酶活性等性状测定结果表明,3个复壮菌株在漆酶活性、发酵液生物产量、生物学产量等方面均优于出发对照菌株;3个复壮菌株母种、栽培种菌丝日平均生长速度均快于出发对照菌株;有2个菌株在原种菌丝日平均生长速度快于出发对照菌株;3个复壮菌株在酯酶同工酶和ISSR电泳图谱中与对照菌株无显着差异。综合农艺性状进行筛选获得两个优势复壮菌株分别命名为“PoJ1”和“PoJ2”。(3)运用原生质体再生技术分离得到50个菌株,通过对50个菌株进行菌丝长速、菌丝颜色、菌落形态等筛选获得12个优势复壮菌株,进一步对12个复壮菌株的菌丝长速、漆酶活性等性状研究表明,10个复壮菌株母种菌丝和原种菌丝日平均生长速度显着优于对照菌株,6个菌株在栽培种菌丝日平均生长速度方面优于对照菌株,12个复壮菌株在漆酶活性、菌丝生物产量、第一潮菇产量等方面均优于出发对照菌株,12个复壮菌株在酯酶同工酶和ISSR电泳图谱中与对照菌株无显着差异。综合农艺性状进行筛选获得6个优势复壮菌株,分别命名为“Po11”、“Po23”、“Po26”、“Po30”、“Po45”、“Po46”,其中“Po45”菌株在菌丝长速、发酵液生物产量、第一潮菇产量等方面优于其他复壮菌株。(4)通过对三种复壮技术获得的菌株进行筛选比较。结果表明应用原生质体再生复壮技术提纯平菇菌株应用效果最佳,利用原生质体再生复壮技术获得复壮菌株在菌丝长速、漆酶活性、第一潮菇产量、农艺性状等方面都要优于组织分离与尖端分离复壮技术获得的菌株。

贾身茂[2](2010)在《我国食用菌产业崛起的历史回顾(二)》文中指出

徐春燕[3](2009)在《生物质白腐菌改性与抗性变化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能源危机日益严重,利用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获取生物基产品成为研究热点。通过纤维素酶水解反应从生物质中得到发酵底物——糖类是获取生物基产品的物质基础,但是在天然木质纤维素中,纤维素的低可及度与结晶性、木质素与半纤维素的屏障效应、木质素对纤维素酶的非有效吸附、酶的吸附与解吸附、反应过程的非均相性等诸多因素导致生物质对纤维素酶水解具有很强的抗性,成为生物质有效利用的瓶颈。预处理是减弱抗性,有效释放酶水解底物,提高生物质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诸多白腐菌对木质素具有强降解能力的特性为生物预处理技术发展开辟了新空间。因此,本论文以建立生物质白腐菌改性体系及明确其与抗性变化的内在联系及作用规律为主要内容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以玉米秸秆、稻草、竹粉三种生物质为原料,研究了来自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典型生境的33株担子菌对生物质改性的效果,结果发现不同生物学属性的担子菌对生物质的改性效果差异显着,不同担子菌菌株与生物质类型之间需要组配。适合玉米秸秆、稻草、竹粉三种生物质的菌株依次为菌株CD2、Pleurotus sp.4号、Coriolusversicolor。通过改变担子菌降解环境与条件可优化改性效果,与其它组合及对照相比,菌株CD2改性玉米秸秆效果显着,改性后玉米秸秆疏松、颜色变浅。纤维素酶酶解后糖化率高达62.0%,比未处理的玉米秸秆原料提高231.6%,由此建立了具有应用前景和研究价值的“CD2-玉米秸秆”固体发酵改性体系。对菌株CD2进行分子鉴定,确定其分类地位为:担子菌门、伞菌亚门、伞菌纲、多孔菌目(无褶菌目)、齿耳菌科、耙菌属Irpex lacteus。该菌株在PDA与玉米秸秆基质上最适生长温度不同,分别为30℃与28℃。在不同降解阶段,I.lacteus CD2通过对木质纤维素不同组分的选择性降解对玉米秸秆进行改性、腐朽。早期选择性降解半纤维素,中期选择性降解与修饰木质素,后期同步降解三种木质纤维素组分。改性与腐朽过程中木质纤维素超分子官能团发生变化的主要类型为醚键水解转化、脱甲基、开环降解等。对腐朽过程中木质素降解酶活性及胞外酶液铁还原能力研究表明:腐朽早、中期未分泌胞外木质素降解酶,但具有铁还原能力,后期胞外滤液具有较低的LiP酶活性。另外,该菌株具有胞壁漆酶。木质素选择性迅速降解时期无胞外木质素降解酶活性,表明I.lacteus CD2降解木质素具有非胞外木质素降解酶主导的特殊机制。为明确I.lacteus CD2改性玉米秸秆后酶解糖化率显着提高的基质特征,对不同处理后的玉米秸秆样品进行酶解反应过程动力学与酶解负荷动力学研究发现,基于Bailey模型提出的“转化率-酶负荷”公式能够很好地描述转化率随酶负荷的变化规律,拟合参数最大转化率P1可用于表征生物质底物酶解转化的潜力。以生物质中不能被转化的能源底物的比例定义酶解抗性,依托P1建立了生物质酶解抗性的定量评价方法。量化的酶解抗性与I.lacteus CD2预处理后玉米秸秆糖化率呈负相关,说明该定量指标能够科学、全面地表征生物质酶解的基质特征。进一步通过组分测定、XRD、N2吸附法、ESEM等手段,从I.lacteus CD2改性过程中木质素修饰与含量变化、半纤维素含量变化等化学障碍解除,结晶度、比表面积、孔径分布、表面微观结构等物理屏障变化等多个角度,研究了I.lacteus CD2降低玉米秸秆酶解抗性的机制。结果表明:多种因素共同促使I.lacteus CD2降低酶解抗性,包括木质素修饰、降解,半纤维素含量降低,比表面积、孔隙度增加,菌丝对植物组织的穿透及细胞壁的腐蚀。其中,酸不溶性木质素含量、酸溶性木质素含量分别与酶解抗性具有一定程度负相关与正相关性,表明木质素降解程度对生物质酶解抗性降低起主要作用,结晶度变化对木质纤维素酶解抗性影响不大。该研究不仅揭示了白腐菌生物质改性与酶解抗性降低的内在联系,也为深入进行生物质白腐菌预处理应用研究提供了理论及技术支撑。

金群力[4](2009)在《浙江省食用菌产业现状、问题和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食用菌生产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形成独立的优势产业,食用菌生产不仅是脱贫的手段,而且是产地人们致富奔小康的首选,为循环农业重要一环。虽然有良好产业前景,但存在问题也不少,面临各类挑战。为了对产业今后发展提出思路,本文从浙江省食用菌发展历史出发,结合本人多年来从事科研生产的经历和经验,在大量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历史和现状,系统分析后归纳出目前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以下主要问题:1、对食用菌的定位评价不清,即功与过的认识不清;2、菇种种植结构不合理,传统产区效益日渐低下,阔叶树资源问题突出;3、从业人员素质低,老龄化和劳动力外移现象突出,生产企业、科研、教育机构食用菌专业人员缺乏;4、经营规模的不经济即专业化缺乏;5、品种及原辅材料存在散、乱、差现象,生产标准缺乏可操作性,产品存在安全隐患,出口遭遇品种及知识产权技术壁垒;6、科研、专用设施、设备开发等产业配套滞后,深加工程度低,产业链短浅,产品附加值较低;7、自主品种选育和野生资源保护和利用研究滞后。针对以上问题,运用农业推广学理论,分析提出了浙江省食用菌发展的相应建议与对策:1、统一认识,调整菇类种植结构,开发替代资源,利用国内外原料和生产资源,使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2、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国内消费市场培育,减少出口对产业的影响,3、同时向深加工发展,弘扬菇蕈文化,发展旅游观光来拓宽领域和延长产业链,从而提高产业开发的广度和深度;4、通过组建合作组织推进产业化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标准化水平;5、校企联合培养;加快加强专业人员培养和储备;6、加大投入,生产急需的共性技术难题攻关,扶持配套设施、设备研究与开发,建议机械及专用设施等列入政府补贴目录推进机械化进程;7、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结合进行品种选育与野生资源保护开发,选育具有自主产权的品种,提供持续稳定的优良菌种;8、制订标准时,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9、设立身份证制度,使产品发生问题时可以追溯,从而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和美誉度,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增加市场的稳定性。

孟水平[5](2008)在《商洛市代料香菇生产技术的研究及推广》文中研究说明1997年陕西省委、省政府把商洛市食用菌产业列为全省科技产业的重大项目,商洛市又把代料香菇生产作为食用菌产业发展和全市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为了寻找适应于商洛市气候资源和农民生产条件的代料香菇生产技术和推广模式,尽快的发挥代料香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商洛市菇农服务,在市产业办的领导和支持下、特立此项目。主要通过在全区建立对比试验,示范推广,调查统计分析来完成研究工作。通过研究确定了商洛市代料香菇栽培的生产技术及技术模式(造型):中袋、小棚、立体、小规模、大群体、适度光照、适度通风、以春季栽培为主,春秋结合,以花菇为主,厚菇结合,以干菇为主,干鲜结合,以939、839、菇皇二号品种为主,908、9608、9015、L26品种为辅,室内养菌,室外出菇,烘干法加工销售。创建了“科技、信息+经营服务+示范户+金融服务+农户+市场”的技术推广模式。技术上实现了以下创新:(1)栽培季节:春季比庆元、古田迟,2月中旬-4月底,秋季比泌阳早十天,8月上旬。(2)袋型:以18cm×63cm为主,20cm×60cm为辅。(3)品种为:839、939、9015,推广普及率占80%。(4)出菇时间:以晚秋和冬季出菇为主,春季为辅。(5)灭菌方式:以半生料为主。(6)接种方式:以开放式接种为主。(7)产品定位:以出口花菇和厚菇为主。(8)生产规模:以小规模(每户3-5千袋)为主。在养菌管理、出菇管理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技术改进。推广模式上:主要采取参与式、直通车式和技术附带产品的推广方法,重视科技示范,重视金融、技术、物资、利益相结合,重视“三八”、“九九”人群的参入,重视利用农民的闲置生产资源,重视市场带动和政府推动相结合。使该项研究技术在商洛市迅速得到推广,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乐涛[6](2005)在《液体菌种在香菇代料栽培中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摇瓶培养和木屑袋栽方法,在进行香菇液体菌种培养基和香菇菌种筛选的基础上,进行了液体菌种的长势长相、储藏条件与菌种活力,以及香菇液体菌种和固体菌种的接种栽培比较试验。结果表明: 1、在5种液体培养基中,最适合香菇菌丝生长的是配方B:每升培养基中用马铃薯200g、蔗糖20g、玉米粉15g、米糠15g、KH2PO4 3g、MgSO4 0.5g、pH值自然。 2、在每穴5ml、10ml、15ml三种接种量的对比试验中,以每穴10ml的接种量效果最好。 3、在6个供试香菇菌株中,L9608和L241-4两个菌株在液体培养基中的菌丝得率和接种栽培的产量均较高。 4、在0—25℃范围内,L9608液体菌种的活力与保藏温度和保藏时间负相关,其最适贮藏温度为0—10℃,最适保藏时间为3—9天。 5.在L9608液体菌种和固体菌种的栽培实验中,其液体菌种日均生长3.36mm,固体菌种菌丝的日均生长2.72 mm,液体菌种栽培香菇的产量(鲜重计)为培养基干重的79.83%,固体菌种的产量为71.25%。 以上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利用食用菌液体菌菌种提供了重要参考。

北京大家地业农业科技发展中心[7](2002)在《猴头菌大袋立体高产栽培新技术》文中研究说明

孙红[8](2002)在《猴头菌大袋立体高产栽培新技术》文中研究指明 众所周知,猴头菌是人们喜食的食、药用菌品。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猴头菌的消费量也在不断地增长,市场卖价每公斤高达20多元,依然供不应求,且价格稳中有升。然而,传统的瓶栽、袋栽、菌砖栽、段木栽培等方法既毁掉了大量的森林资源,又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且产量低、成本高。全国最大的食用菌企业——北京京都菇业开发中心的技术人员经过

孙红[9](2002)在《猴头菌大袋立体高产栽培新技术》文中认为 众所周知,猴头菌是人们喜食的食、药用菌品。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猴头菌的消费量也在不断地增长,市场卖价每公斤高达20多元,依然供不应求,且价格稳中有升。然

孙红[10](2002)在《猴头菌大袋立体高产栽培新技术》文中指出 猴头菌是人们喜食的食、药用菌品。北京京都菇业开发中心的技术人员经过多年的试验和实践,近期在我国首家推出大袋立体栽培猴头菌新技术,该技术省工、省料、产量高、品质好,见效快、效益高,是广大农民朋友发家致富的一个好项目。现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供您在生产实践中参考、选用。 1 栽培季节。根据猴头菌的生育特性和气候条件,应选择气温在20~28℃(发菌期温度),经一个月后气温下降到20℃以下时进行栽培;秋季8~9月制种,10月份为栽培适期;也可在晚春、早夏进行栽培。

二、猴头菌大袋立体高产栽培新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猴头菌大袋立体高产栽培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平菇菌株提纯复壮技术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平菇概述
        1.1.1 平菇的地位及特性
        1.1.2 平菇的食药用价值
        1.1.3 平菇的栽培现状
    1.2 菌种退化
        1.2.1 菌种退化概念及表现
        1.2.2 引起菌种退化的原因
    1.3 菌种老化
        1.3.1 菌种老化概念及表现
        1.3.2 菌种老化的原因
    1.4 菌种提纯复壮
        1.4.1 菌种提纯复壮的措施
        1.4.2 菌种提纯复壮技术
    1.5 菌种质量检测
        1.5.1 菌种质量概括
        1.5.2 菌种质量检测的方法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目的和意义
        1.6.1 研究目的意义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组织分离复壮技术应用研究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培养基
        2.1.3 供试试剂及配制
        2.1.4 主要仪器及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组织分离法
        2.2.2 平板菌丝长速测定
        2.2.3 原种菌丝长速测定
        2.2.4 栽培种菌丝长速测定
        2.2.5 液体发酵液生物产量测定
        2.2.6 漆酶活性测定
        2.2.7 出菇试验
        2.2.8 遗传差异检测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组织分离
        2.3.2 组织分离复壮菌株母种长速与漆酶活性测定
        2.3.3 组织分离复壮菌株原种长速测定
        2.3.4 组织分离复壮菌株栽培种长速与漆酶测定
        2.3.5 组织分离复壮菌株发酵液生物产量与漆酶测定
        2.3.6 组织分离复壮菌株农艺性状
        2.3.7 组织分离复壮菌第一潮菇产量测定
        2.3.8 组织分离复壮菌株真实性检测
    2.4 小结
第三章 尖端分离复壮技术应用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供试培养基及制备
        3.1.3 供试试剂及配制
        3.1.4 主要仪器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尖端菌丝分离法
        3.2.2 母种菌丝长速测定
        3.2.3 原种菌丝长速测定
        3.2.4 栽培种菌丝长速测定
        3.2.5 复壮菌株发酵液生物产量测定
        3.2.6 复壮菌株漆酶活性测定
        3.2.7 复壮菌株出菇验证
        3.2.8 复壮菌株真实性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尖端分离
        3.3.2 尖端分离复壮菌株母种长速与漆酶活性测定
        3.3.3 尖端分离复壮菌株原种菌丝生长速度测定结果
        3.3.4 尖端分离复壮菌株栽培种长速与漆酶活性测定
        3.3.5 尖端分离复壮菌株发酵液生物产量与漆酶测定
        3.3.6 尖端分离复壮菌株农艺性状
        3.3.7 尖端分离复壮菌株第一潮菇产量测定
        3.3.8 尖端分离菌株真实性检测
    3.4 小结
第四章 原生质体再生复壮技术应用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供试菌株
        4.1.2 供试培养基及制备
        4.1.3 供试试剂及配制
        4.1.4 主要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出发菌株的原生质体的制备再生与再生菌丝初步筛选
        4.2.2 母种菌丝长速测定
        4.2.3 原种菌丝长速测定
        4.2.4 栽培种菌丝长速测定
        4.2.5 复壮菌株发酵液生物产量测定
        4.2.6 复壮菌株漆酶活性测定
        4.2.7 复壮菌株出菇验证
        4.2.8 复壮菌株真实性检测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原生质体的制备
        4.3.2 原生质体再生菌株筛选
        4.3.3 原生质体再生复壮菌株母种长速度与漆酶活性测定
        4.3.4 原种长速测定
        4.3.5 原生质体再生复壮菌株栽培种长速与漆酶活性测定
        4.3.6 原生质体再生复壮菌株发酵液生物产量与漆酶活性测定
        4.3.7 原生质体再生复壮菌株农艺性状比较结果
        4.3.8 原生质体复壮菌株第一潮菇产量测定
        4.3.9 原生质体再生复壮菌株真实性检测
    4.4 小结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2)我国食用菌产业崛起的历史回顾(二)(论文提纲范文)

3 我国多种食用菌新法栽培适用配套技术的研制
    3.1 大型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3.2 银耳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的研究性进展[17, 49]
    3.3 香菇纯菌丝体菌种的研制和栽培技术的创新[17, 49]
    3.4 成功利用棉籽壳等废弃物作代料栽培[32~33, 49]
    3.5 双孢蘑菇良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的改进[16, 49]
    3.6 黑木耳代料栽培与良种选育[49]
    3.7 金针菇良种选育及周年栽培技术创新[49]
    3.8 多种野生食用菌驯化栽培成功

(3)生物质白腐菌改性与抗性变化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主要术语缩略表
1 绪论
    1.1 生物质类型与结构特征
    1.2 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现状
    1.3 生物质利用的技术屏障
    1.4 生物质抗性屏障解除
    1.5 生物质白腐菌降解研究进展
    1.6 生物质白腐菌预处理存在的问题
    1.7 论文技术思路、目标及主要内容
2 木质纤维素生物改性体系建立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3 菌株CD2分子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生物质抗性定量评价方法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白腐菌I. lacteus CD2降低玉米秸秆抗性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
    6.1 论文主要结论
    6.2 创新性
    6.3 本文不足之处
    6.4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4)浙江省食用菌产业现状、问题和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食用菌综述
    1.1 食用菌——理想的健康食品
        1.1.1 食用菌营养价值
        1.1.2 食用菌的药用价值
    1.2 我国食用菌文化发展的起源及消费现状
    1.3 传统饮食文化中菇类具有重要地位
    1.4 食用菌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砝码
    1.5 食用菌产业对产地社会的深刻影响
2 发展现状
    2.1 食用菌种类概况
        2.1.1 世界栽培的食用菌概况
        2.1.2 我国栽培的食用菌种类和概况
        2.1.3 70年代末以来增加的栽培种类
    2.2 我国食用菌进出口情况
    2.3 国内及省内食用菌主要科研和教学资源情况
    2.4、浙江省食用菌历史沿革及地位
        2.4.1 食用菌-香菇栽培起源
        2.4.2 香菇栽培技术的四次变革与我省在生产技术上的地位
    2.5 浙江省食用菌产业概况及分析
        2.5.1 浙江省食用菌产业汇总数据
        2.5.2 食用菌产值及其在经济作物中所占比例变化
        2.5.3 不同菇种比例构成(菇分)
        2.5.4 不同年份菇种变化
        2.5.5 珍稀菇比例变化
        2.5.6 食用菌产值占农业种植总值比例变化
        2.5.7 省内不同区域的菇种分布
3 存在问题及分析
    3.1 对食用菌产业的功过认识有争议
        3.1.1 食用菌产业对农民和农村经济的影响不了解
        3.1.2 食用菌对生态影响,即存在菇林矛盾
    3.2 菌种和原辅料存在问题和隐患
    3.3 知识产权和技术壁垒等方面存在问题
        3.3.1 食用菌品种知识产权问题困扰
        3.3.2 国际贸易中遭遇技术壁垒
    3.4 对野生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重视不够
    3.4 工厂化、机械化等发展存在的问题
        3.4.1 食用菌工厂化含义
        3.4.2.工厂化设施栽培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3.4.3 国内工厂化发展尚处于导入期
        3.4.4 国内工厂化投入与效益不对应的矛盾
    3.5 从业人员层次偏低,专业人才缺乏
    3.6 整个行业组织化程度低,缺乏更专业化的分工
4 对策
    4.1 解决"菇林"矛盾
        4.1.1 提升产业水平,控制规模,有序发展
        4.1.2 结构调整,发展"草腐菌"实行可持续发展
        4.1.3 合理布局,合理利用国内外资源
        4.1.4 发展替代技术减少林木消耗,发展速生菇木林
        4.1.5 拓展食用菌上下领域,延长产业链实现产业提升增效
    4.2 加大扶持力度推进规模化和工厂化生产
    4.3 加强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4.4 加强食用菌行业管理,减少或杜绝人为生产事故
    4.5 加大食用菌科技投入应对知识产权和技术壁垒
    4.6 进一步重视野生资源保护和利用
    4.7 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农民食用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5 总结
参考文献

(5)商洛市代料香菇生产技术的研究及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思路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生产背景
    1.2 研究思路
        1.2.1 生产技术现状
        1.2.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商洛市代料香菇生产技术及技术模式的研究
    2.1 生产季节
    2.2 品种选择
    2.3 灭菌方法
    2.4 袋型确定
    2.5 培养料配方
    2.6 接种技术
    2.7 菌种生产
    2.8 产品质量
    2.9 生产规模
    2.10 出菇棚及出菇方法
    2.11 管理技术
        2.11.1 香菇生长发育条件
        2.11.2 商洛市代料香菇主栽品种特性
        2.11.3 养菌技术
        2.11.4 转色越夏技术
        2.11.5 花菇培育技术
        2.11.6 香菇采收与烘干
    2.12 分析与讨论
        2.12.1 该技术研究的创新
        2.12.2 代料香菇栽培存在的问题及前景
第三章 商洛市代料香菇推广模式的探讨
    3.1 立项的背景与前景
    3.2 “外来技术、材料服务+行政命令”推广模式失败原因
    3.3 “一体带户”和“企业+农户”推广模式存在的问题
    3.4 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做法
        3.4.1 扶持示范户和建立科技示范园
        3.4.2 科工贸一体化与农户的结合
        3.4.3 示范户和农村信贷的有机结合
        3.4.4 发挥市场经济的带动作用
        3.4.5 积极输出技术人员
第四章 研究推广的成效、经验与启示
    4.1 推广成效
        4.1.1 经济效益
        4.1.2 社会效益
        4.1.3 生态效益
    4.2 经验和启示
        4.2.1 重视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
        4.2.2 重视科技示范和产业带动
    4.3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液体菌种在香菇代料栽培中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香菇液体菌种的研究现状
    1.2 香菇液体菌种在生产中存在问题
    1.3 开展本课题研究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培养基配方
    2.2 实验方法
        2.2.1 液体培养基配方的筛选
        2.2.2 液体菌种培养方法
        2.2.3 液体菌种不同接种量的对比
        2.2.4 6个香菇液体菌种培养与栽培对比实验
        2.2.4.1 不同香菇液体菌种菌丝体的生物量和菌液PH的测定
        2.2.4.2 不同香菇液体菌种栽培及培养特性比较实验
        2.2.5 液体菌种保藏实验
        2.2.5.1 平皿菌种萌发试验
        2.2.5.2 菌种成活率试验
        2.2.6 液体菌种和固体菌种栽培对比实验
        2.2.6.1 栽培种制作
        2.2.6.2 栽培袋的制袋方法
        2.2.6.3 接种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液体培养基配方的筛选
        3.1.1 液体菌种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结果
        3.1.2 不同液体培养基配方对菌丝干生物量影响实验
    3.2 液体菌种不同接种量的对比结果
    3.3 6个香菇液体菌种培养与栽培对比实验
        3.3.1 不同菌株香菇液体菌种菌丝体干生物量和菌液pH值测定
        3.3.2 不同菌株在菌袋内菌丝生长情况
        3.3.3 不同菌株出菇情况
    3.4 液体菌种保藏实验
        3.4.1 平皿萌发试验
        3.4.2 菌种成活率试验结果
    3.5 香菇固体菌种和液体菌种栽培模式对比实验
        3.5.1 液体菌种和固体菌种栽培菌丝的长速比较
        3.5.2 香菇液体菌种和固体菌种栽培产量对比
        3.5.3 香菇液体菌种和固体菌种栽培的经济性状比较
4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猴头菌大袋立体高产栽培新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平菇菌株提纯复壮技术应用效果研究[D]. 李云梦. 河北工程大学, 2018(05)
  • [2]我国食用菌产业崛起的历史回顾(二)[J]. 贾身茂. 浙江食用菌, 2010(05)
  • [3]生物质白腐菌改性与抗性变化的关系研究[D]. 徐春燕. 华中科技大学, 2009(11)
  • [4]浙江省食用菌产业现状、问题和对策[D]. 金群力. 浙江大学, 2009(S2)
  • [5]商洛市代料香菇生产技术的研究及推广[D]. 孟水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
  • [6]液体菌种在香菇代料栽培中应用的研究[D]. 乐涛. 华中农业大学, 2005(03)
  • [7]猴头菌大袋立体高产栽培新技术[J]. 北京大家地业农业科技发展中心. 安徽农业, 2002(04)
  • [8]猴头菌大袋立体高产栽培新技术[J]. 孙红. 农村科技开发, 2002(01)
  • [9]猴头菌大袋立体高产栽培新技术[J]. 孙红.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02(02)
  • [10]猴头菌大袋立体高产栽培新技术[J]. 孙红.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2(01)

标签:;  ;  ;  ;  ;  

大袋猴头菇立体高产栽培新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