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塑料——家电制造业的首选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周坤[1](2020)在《设计师视角下工业设计奖的设计知识流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设计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现代设计以知识为基础,由于各种学习成长体系建设不完善、企业内部设计知识资源匮乏等现实问题,设计师不得不寻求外部设计知识资源,通过学习成功先例来获得能力提升。工业设计奖作为呈现行业最佳实践的活动,成为设计师及设计从业者的综合参考,但其作为设计知识资源的价值一直被忽略.本文将获得工业设计奖的获奖方案视作外部设计知识资源,这些设计知识是一种具有启发引导和参考作用、高于行业标准的新知识。研究聚焦于获奖方案中物化的设计知识如何顺利流向设计师,并提升其设计能力,从而助力制造业设计创新。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从流动要素和流动过程两个视角建构了设计师视角下“优秀设计中”的设计知识流动理论模型(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Design Knowledge Flow in "Good Design",简称DKF-GD模型)。谢友柏院士提出了分布式资源环境下设计知识流动的四种类型:设计知识在主导设计的企业内部的流动、有知识需求的企业和提供知识资源单位之间的的知识流动、提供知识资源单位内部的知识流动和不具备知识服务但仍可以被学习和使用的设计知识的流动.“优秀设计”中的设计知识作为分布式资源环境中的第四类设计知识流,为设计师提供设计知识资源,以此支撑和补充第一类和第三类设计知识流动。在其视阈下研究了知识流动的动力机制、特征、流动要素和流动过程,并建构了设计知识流动的理论模型。(2)针对DKF-GD模型的要素,通过实证研究明确“优秀设计”中设计知识流动的关键影响因素。基于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从知识提供者特征、知识接受者特征、设计知识特征、设计知识流动渠道特征和设计知识流动环境特征五个方面提出理论假设模型,并基于文献明确了变量的操作化定义和测量指标。通过实证研究对理论假设进行科学检验,采用随机抽样回收358份有效问卷,检验结果证实设计奖的专业性、客观性、影响力,“优秀设计”中设计知识的有用性和相容性,设计师的接受意愿和吸收能力,大众传播渠道有效性、人际传播渠道有效性和中介传播渠道有效性以及组织创新氛围和当地设计文化水平是关键影响因素.(3)针对DKF-GD模型的过程,通过质性研究分析了设计知识的演化过程,并明确设计师所关注的设计知识类型是设计情境知识、设计对象知识和设计规范知识。为明确设计师所获得设计知识对设计能力的作用,设计“承载不同设计知识的图片对设计效果的影响”的单因素三水平实验。实验证明“优秀设计”中的设计情境知识可以在概念发散阶段帮助设计师提高情境发散和情境创新程度,设计对象知识可以在设计阶段提升设计造型创新程度和细节表现程度。(4)提出基于DKF-GD模型的设计应用流程。建立设计情境知识、设计对象知识和设计规范知识的本体框架,建立三者之间的映射关系。提取出知识拆解与提取、知识组合、知识互构等六种基于知识的设计创新策略。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建立了基于“优秀设计”中设计知识流动的设计流程,并通过“儿童智能学习产品”的案例验证其合理性和有效性,探索“优秀设计”中的设计知识支持和补充第一类和第三类设计知识流的路径。DKF-GD模型丰富了分布式资源环境下设计知识流动,为工业设计师利用已有知识提升设计能力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路径,使政府、企业、设计组织等相关的主体能够关注,共同助力设计能力的提升,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来响应国家政策。
肖中孝[2](2019)在《MD集团的战略转型研究》文中提出全球家电行业竞争格局在过去的5年发生剧变,国内市场形成寡头格局,敢于投入创新、敢于推动转型变革,抓质量、抓创新、推精细化管理、去库存,由追求规模向追求质量转变,企业的基本面得到有效改善。放眼全球市场,中国家电品牌关于走出去,兼并、收购举措频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家电行业近年来的成为了社会、学界关注的市场热点。本文提出,MD集团应定位为家电行业的领导者。2010年在企业巅峰壮士断腕,推动企业的第一阶段的经营转型,组织架构扁平化(砍掉二级产业集团)、推动产业数一数二原则(剥离未来三年做不到行业前三的产业)等,如何通过“产品领先、效率驱动、全球经营”的三大战略主轴,逐步构建产品层面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构建企业经营层面的核心竞争力。2015年提出深化转型:在巩固前期转型成果同时,坚定推动全球产业布局,收购KUKA、收购TOSHIBA、收购意大利Clivet,与伊莱克斯成立合资公司等等。过去的转型的6年,MD在规模上确保10%的符合增长,利润确实20%以上的复合增长,企业经营净现金流从2010年的-50亿,到2018年的300多亿,一系列数据足以证明经营转型的成效。MD集团未来五年的战略主轴仍将是“产品领先、效率驱动、全球经营”坚定不移的推动深化传略转型。集团战略定位本文以MD集团的发展战略转型为切入点做案例解析,以期对我国制造业如何推动深化转型的战略思考与管理进行探索和研究。
倪涛[3](2019)在《MD公司生产精益化管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制造行业中,家电制造业占很重要的地位,随着房地产行业逐年增长,家电制造业也随之扩张,各家公司的竞争也愈发激烈。与此同时,家电下乡等政策红利的时代已经离去,传统家电制造业面临不小的挑战,首先是制造业过多的产能隐患,然后是对于消费者的需求产品能否匹配。在快速消费和服务升级消费的情形下,市场对制造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能及时转型就会被市场淘汰出局;目前有很多制造业也在推行精益生产管理,精益生产的理论也非常丰富,以丰田为代表的精益生产在制造业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但在我国制造业普遍来看,精益化管理以及精益生产取得的效果和成绩都不是很理想。本文选取家电制造业中具有代表意义的MD公司进行研究。MD公司作为一家传统的家电制造行业,精益化管理水平一直比较薄弱。在公司规模连续增长的环境下,生产制造端员工流失率逐渐上升,产品品质问题频发且一直没有改善趋势,公司精益氛围薄弱,推进精益生产管理难度很大。本文将主要从精益生产的起源开始分析,通过公司发展现状、结合公司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痛点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生产精益化管理的相关概念和改善对策进行阐述,结合目前现状深度挖掘根本原因,通过导入精益生产方法论,通过使用精益生产工具:标准化、设备效率提升、布局调整优化、VSM、品质改善以及产线拉通等沉淀出适合MD公司的精益生产运营系统,同时对精益化管理的推进制定一些列的保障措施,从高层的参与、文化的融合再造、人才的培一以及流程精简和设备投资等5个方面详细进行阐述,保证精益化管理有效落地,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现实意义。同时,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MD公司为例,并根据实际生产过程,对公司目前的效率和品质数据进行分析,本文研究制造企业生产精益化管理的同时,对制造企业的精益生产的理论惊进行归纳,用规范分析法对家电制作生产过程进行考察分析,通过分析精益生产管理路径及实施过程中的方法,更充分有论证里理论应用到实际中的意义,归纳出一套完整的方法论;
陈小艺[4](2019)在《基于TPU材料3D打印结构的缓冲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3D打印技术近十年来受到了业界内外广泛的关注,3D打印技术代表了先进的制造行业,随着这项技术的高速发展与改进,越来越多的行业都引进了 3D打印技术,引发了新一轮的3D打印潮。3D打印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其中也包括包装领域,但是目前为止在包装上的应用主要集中于包装容器的成型中,而在缓冲包装上的应用几乎没有,通过3D打印技术可以成型一些传统包装技术无法实现的特殊结构,从而提供新的缓冲包装方案,将3D打印和包装的结合将在运输包装领域拥有广阔的前景。本文采用将新兴3D打印技术与缓冲包装结合,首先采用半柔性的3D打印材料TPU,中文名称为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设计出具有不同内部结构的缓冲衬垫,其中结构一时具有一层中空结构的缓冲衬垫,结构二与结构三是具有两层中空结构的缓冲衬垫,研究其力学性能,探索中空层数以及中空孔径对缓冲性能的影响。利用电子万能试验机和冲击试验台对设计打印好的缓冲衬垫进行静态压缩试验和动态冲击测试得到应力-应变曲线和其他数据,分析其缓冲性能。同时与常见的缓冲材料蜂窝纸板进行缓冲性能的比较。通过试验及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TPU材料经过3D打印后的三种结构具有较好的缓冲性能,其中结构三的抗冲击性能强于结构一与结构二与蜂窝纸板,静态压缩试验中缓冲结构三的峰值应力和平台应力达到0.135MPa和0.1MPa,大于蜂窝纸板的0.12MPa和0.08MPa;动态冲击试验结果表明,缓冲衬垫三的峰值应力要大于其他三种,并且缓冲结构三的平台应力是其他三种缓冲衬垫的2倍多,证明其可以承载更大的冲击,具有较好的抗压性能。TPU缓冲衬垫二几乎可以达到和蜂窝纸板相同的缓冲性能,而密度较高的缓冲衬垫三具有比蜂窝纸板更好的缓冲性能。另外还通过构建TPU缓冲衬垫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对TPU缓冲衬垫进行了模拟静态压缩测试,得到压缩过程各阶段衬垫的变形情况,有限元分析受力情况基本与试验保持一致。
刘高飞[5](2014)在《冰箱零件结构设计分析》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要在竞争残酷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必须对产品进行创新。近年来,冰箱制造企业在冰箱零件上进行了很大的创新,冰箱零件已经慢慢改用塑料零件,其设计新颖独特,并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被广泛运用。文章对冰箱零件组件及材料进行分析,并探讨冰箱零件结构的优化设计。
彭博[6](2014)在《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对我国家电制造业市场势力的影响》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号召的鼓励下,第一台完全国产化的收音机、封闭式压缩机、黑白电视机、洗衣机相继问世,我国的家电制造业正式起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三十多年的飞速发展,家电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中的支柱性产业。2007年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逐渐波及到全球,我国整体经济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对外依存度高达50%的家电制造业因此面临巨大的挑战。此种情况下,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一系列的经济刺激政策,旨在打开沉寂的农村消费市场、加快家电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以及促进家电制造业的调整和升级。家电制造业在政策的推动下,又一次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目前,中国家电业规模从十多年前的2000亿迅速扩张到一万多亿元,不仅成功抵御了三星、松下、惠而浦等外资品牌的入侵,并收购了不少海外家电企业,在研发技术和创新上亦有很大的进步,空调、彩电、大部分小家电等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比重均超过70%,45类中国制造的家电产品销量稳居全球第一。市场势力是产业组织学的一个核心概念,表明企业把价格控制在成本之上的能力。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就通过案例分析来量化市场势力的大小,Wallace (1937)、Adelman (1966)利用利润、销售成本、价格刚性等定价的结果来反映市场势力。五、六十年代左右,Mason和Bain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结构——行为——绩效(SCP)范式,主要运用跨行业的横截面数据和各种结构方程来获得行业利润、市场集中度等指标来表示市场势力。进入八十年代后,新实证产业组织模型(NEIO)在对市场势力的测度上发展迅速,许多学者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结构模型、要素模型、P-R模型都是其中的代表,新实证产业组织模型也逐渐成为了测量市场势力的主流方法。这其中,要素模型因为具有设定简单易行,数据受限少,检测结果有效等多方面相对优势,被国内外许多学者在检测市场势力领域大量使用。对于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的研究上,国内大多数学者对政策的经济、社会效果做出了深入的探讨。而本文则从产业组织角度出发,研究我国家电制造业的市场势力是否在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两大政策推出前后有明显的变化,以市场势力的变动来说明两大政策对家电制造业的影响。本文运用发展后的要素模型——Klette(1999)的方法,以家电制造业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对模型加以改进,通过对14家家电制造上市公司财务表报以及相关经济数据的计量统计分析,得出了如下的结果:我国家电制造业的市场势力在2004-2008年、2008-2012年、2004-2012年间的市场势力溢价分别为0.56、1.04、0.81(约为1)。2008年前后推出的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明显的提升了家电制造业的市场势力,且政策拉动的销售额和利润变化的数据非常有力地证明了模型的估计结果合理、可信。在对影响我国家电制造业市场势力因素的分析中,可以把这些因素分为外部、内部和其他三种类型。外部因素包括产业生命周期、产业价值链分工、对外开放程度等;内部因素包括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其中市场结构可以从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产品差异化三个方面分析,市场行为则可以从企业并购、价格战、技术创新这三个方面研究;其他的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气候、汇率变动等等。结合家电制造业的具体情况,文章认为,由于我国的家电制造业在2004-2008年间还处于成长期且仍徘徊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对外开放程度很高,与各方面条件更加优越外资品牌竞争激烈,而从内部来看进入壁垒低、产品同质化严重、技术创新落后特别是这些年大打价格战,汇率也不断上涨,以上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我国家电制造业市场势力很小,其市场势力溢价仅为0.56。两大政策推出后,在政策的影响下,我国家电制造业出现了如下变化:1、行业迅速步入成熟期。2、家电品牌借政策东风纷纷下沉和扩张其营销渠道。3、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4、家电巨头们受益于政策红利越做越强。5、两大政策实施时出现的弊端隐性地提升家电产品价格。以上变化的出现使得我国家电制造业的市场势力在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出台后有了明显的提高,2008-2012年期间的市场势力溢价为1.04。从2004-2012年整体来看,由于整个行业的产业链仍未有效打通,价格战依然频发,汇率和原材料价格高企等一系列原因,家电市制造业在两大政策的大力扶持之下其市场势力溢价也只是0.81(约为1),行业不存在显着的市场势力。基于实证结果和原因分析,本文得到如下结论:家电制造业的市场势力受到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两大政策的影响有明显的增大。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家电制造业细分行业众多、技术外溢迅速加上价格战不断、成本高企等因素,虽然在许多子行业中寡头结构明显,但是其市场势力仍然处于低位,整体来看,行业还是处于激烈的竞争中,单个企业对市场的支配力较弱,也无明显的垄断利润。根据以上的讨论,本文提出了如下的政策建议:1、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可以作为政府对其他民族行业市场势力培育的借鉴,对我国的民族产业特别是关乎国计民生或是战略性的产业,可以参照这两大政策做出一定的扶持,以增大其市场势力和国际竞争力。但扶持政策不能盲目和常态化,要经过详细的调查分析,正确适当的引导这些行业调整其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使其持续健康成长,在民族产业发展成熟的基础上和国外产业平等竞争。2、要适当控制家电制造业的产业规模,以钢铁、水泥等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为戒,出台严肃的市场规则以及有效的退出机制。这就要求建立和维持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环境,让企业在既定框架内有效竞争,同时对拟退出家电制造业的企业以一定的经济援助,加快其退出市场的脚步,以市场为主体辅以少量财政支持,让市场决定整个行业的规模和产能,而不是一味的扩大。3、鼓励家电制造业企业加强研发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其向上游研发设计领域要利润的能力。若后期继续出台与家电制造业相关的行业政策应侧重于对其研发方面的支持,对企业特别是生产小家电的中小企业的研发费用进行一定程度的补贴或是税收上的抵免,加强大型家电制造商和科研院所、高校的联系合作,同时加快完善专利保护制度,全面的提高家电制造企业对于研发的积极性。4、要审慎使用、及时调整产业政策。根据对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效果的分析,这两大政策在改善民生、保增长、扩内需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家电制造业因此又在近几年飞速发展。但是,政策也使得效率低下的中小企业继续留在行业中,透支了未来一段时间的家电消费,还显着的增大了其市场势力。政策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要权衡利弊,配合其他手段使用。同样,产业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可能因为其本身的某些不合理成分或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情况,会出现一定的偏差,这就要求政策在使用时要注意及时的根据反馈信息做出调整。
杨德华,陈立新[7](2013)在《冰箱零件结构的设计方法》文中指出任何成功的产品,首先要有一个成功的设计。好的设计需要有独特的设计构想,突显其产品的个性。在设计产品时尽可能采用最好的装配结构,并做到优化设计产品零件结构。随着塑料零件在冰箱上应用的越来越多,塑料件的设计质量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多个实例阐述冰箱产品零件尤其是塑料零件的结构设计方法。
杨德华,陈立新[8](2012)在《浅谈冰箱显示组件结构设计方法》文中研究表明为了造型的需要产品结构件中塑料零件用的越来越多,塑料件的设计质量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多个实例阐述冰箱显示组件尤其是塑料零件的结构设计方法。
杨德华,陈立新[9](2012)在《浅谈冰箱显示组件结构设计方法》文中指出为了造型的需要产品结构件中塑料零件用的越来越多,塑料件的设计质量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多个实例阐述冰箱显示组件尤其是塑料零件的结构设计方法。
王红征[10](2012)在《中国循环经济的运行机理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化背景下,处在经济高速成长重要阶段的中国,每一个举动都与世界经济政治局势密切相关。西方世界的崛起是以占世界人口20%的国家消耗世界资源的80%以及污染环境为条件的。如今,同样占世界人口20%的中国也要“崛起”,那么按照西方经验,中国也一定要争夺世界资源和污染环境。当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世界的4%左右,但原煤、钢材、水泥的消耗量分别占全世界消耗量的31%、30%和40%,石油、铁矿石的进口依存度分别达到40%、6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超出环境容量。在西方,上世纪70年代起新自由主义和新古典综合学派上升为主流学派。它们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占主导地位的发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资本”为主体、以市场为资源配置方式、以获取资本高额利润为目标、以不惜牺牲人类利益和自然环境为手段的生产方式。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经济发展初始期就不得不为发达国家已经造成的问题“埋单”。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硫压缩了未来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排放空间,使发展中国家的未来经济发展面临更多的限制和困难。作为发达国家的代表,西方垄断资本集团一直在把污染转移给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为世界经济发展不仅付出了巨大环境成本和廉价劳动力,还付出了巨大经济成本和高昂的金融外汇成本。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现状是:资源环境的约束已经难以为继了;低成本出口战略和以低端产业主导的产业结构难以继续为继;收入分配不公、国内市场发展不足所引发的社会问题难以为继。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经济效益低下,投入多、产出少;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投资需求膨胀,经常造成总量失衡……。可以肯定,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新经济体、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日本在发展循环经济上选择了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相结合的指导模式,从而实现了从节约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到构建“循环型社会”的飞跃;德国在发展循环经济上选择了资源节约的指导模式,从而实现了从单纯的环境卫生措施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战略转变,并用循环经济指导和推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建设;美国发展循环经济选择了重视环保的指导模式。因此,必须坚持从基本国情,在坚持和传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上,吸收西方主流经济学成果,创新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构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刻不容缓。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创新循环经济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第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质上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的”,作为科学的发展观,它揭示了循环经济研究者至今没有阐述清楚的问题――自然、人类自身、人类活动、社会、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系统地揭示了人类活动、劳动、活劳动、人类主观能动性与社会组织形式之间的内在逻辑,为循环经济学科学阐释人类活动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层次地揭示了劳动、生产劳动、生产活动如何借助生产方式转换为经济活动、经济基础、经济结构、经济形态,为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如何借助经济学范畴建立循环经济理论框架提供了可直接借鉴的逻辑方法。第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全面地阐释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革命同经济增长模式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循环经济的发展如何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崭新的理论思路。第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资本循环的理论为在市场经济框架下构建循环经济理论提供了直接可参考的理论模式。资本循环就是资本运动的基本形式。产业资本循环是各种形式的资本循环中惟一能够直接承载自然与社会交错运动关系的资本形式。第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绝不是承载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互动关系的永恒方式;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其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借助世界市场网络将其内部矛盾外溢,不仅造成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与矛盾而且造成整个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联系与矛盾;③发达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促进本国经济增长的同时,制造了全球范围内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自然资源的巨大浪费,以及人文环境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这些至今依然是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纽结。科学发展观本质上是实事求是的世界观,是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集中,认识以人为本,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律的方法体系。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发展循环经济,实际就是在走用生态文明、信息化引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发展道路。笔者认为,不管当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有多么严重,也不管我国保增长、促进就业、稳定物价的压力有多么巨大,摆在世界和中国面前最大的危机依然是资源、环境、生态问题。借助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实现低碳、增长目标是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政治经济学角度出发,特别是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机理进行了较系统梳理;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实践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借鉴前人观点,尝试构建我国循环经济的航天发展模式,提出动脉产业生态化模式、静脉产业资源化模式,并对此进行了延伸分析。1.我国整个经济系统就像一个航天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就像主推进器,动脉产业生态化和静脉产业资源化就像航天器的二个助推器,实施的途径就像助推器与船体的连接机构,循环经济运行模式就像航天器的运行轨道。2.动脉产业生态化模式。从企业层面、园区层面和社会层面系统阐述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的实施途径。3.静脉产业资源化模式。借鉴德国经验提出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体系和废旧家电回收再利用体系。4.从科学发展观入手,提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推进措施。未来中国时刻都要清醒:当代世界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它既是占总人口20%的西方人在占有全球80%资源的前提下实现了工业化的世界,又是80%的人在占有20%资源的情况下实现工业化的世界,还是当代80%的发展中国家人民和全球100%人民的子孙无法进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二、塑料——家电制造业的首选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塑料——家电制造业的首选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1)设计师视角下工业设计奖的设计知识流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提升制造业设计能力的迫切需求 |
1.1.2 设计师提升设计能力的路径有限 |
1.1.3 对工业设计奖的价值反思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工业设计奖产生背景及发展 |
1.3.3 工业设计奖研究现状 |
1.3.4 知识流动研究现状 |
1.3.5 设计知识流动研究现状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工业设计奖与设计知识的关系建构 |
2.1 设计知识 |
2.1.1 知识的研究视角 |
2.1.2 设计知识的内涵 |
2.1.3 设计知识的类别 |
2.1.4 设计知识的来源 |
2.2 工业设计奖与设计知识 |
2.2.1 知识筛选工业设计奖筛选出“优秀设计” |
2.2.2 知识载体: “优秀设计”物化优质设计知识 |
2.3 “优秀设计”中物化的设计知识类别 |
2.3.1 “优秀设计”的标准 |
2.3.2 “优秀设计”包含的四类设计知识 |
2.4 小结 |
第三章 设计师视角下工业设计奖的设计知识流动 |
3.1 知识流动 |
3.1.1 知识流动理论 |
3.1.2 知识流动的主要模型与要素分析 |
3.1.3 知识流动的效果 |
3.2 设计知识流动 |
3.2.1 设计知识流动的概念 |
3.2.2 分布式资源环境下设计知识流动的四个类别 |
3.2.3 第四类设计知识流视阈下设计奖的设计知识流动 |
3.3 “优秀设计”中设计知识流向设计师的动力机制 |
3.3.1 设计师的知识需求是内部驱动力 |
3.3.2 工业设计奖推广本质是外部推动力 |
3.3.3 设计师间的知识势差是客观因素 |
3.3.4 设计知识流动的特征 |
3.4 “优秀设计”中设计知识流向设计师的理论假设 |
3.4.1 设计知识流动模型的要素 |
3.4.2 设计知识流动模型的过程 |
3.4.3 “优秀设计”中设计知识流动的理论模型 |
3.5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DKF-GD要素的实证研究 |
4.1 设计知识流动效果的定义 |
4.2 设计知识流动效果影响因素提取 |
4.2.1 通过文献获得影响因素 |
4.2.2 专家访谈获得影响因素 |
4.2.3 变量确定 |
4.3 变量定义与相关假设 |
4.3.1 设计知识特征与接受意愿 |
4.3.2 知识提供者特征与接收意愿 |
4.3.3 知识接受者特征与知识流动效果 |
4.3.4 知识流动渠道特征与知识流动效果 |
4.3.5 知识流动环境特征与知识流动效果 |
4.4 变量设计及测量指标 |
4.4.1 设计知识特征 |
4.4.2 知识提供者特征 |
4.4.3 知识接受者的特征 |
4.4.5 知识流动渠道 |
4.4.6 知识流动环境特征 |
4.4.7 知识流动效果 |
4.5 数据回收及量表质量分析 |
4.5.1 问卷设计与数据回收 |
4.5.2 量表质量分析 |
4.5.3 相关性分析 |
4.6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研究假设的检验 |
4.6.1 回归模型的评估标准 |
4.6.2 知识特征与接收意愿的回归分析 |
4.6.3 知识提供者因素与接受意愿的回归分析 |
4.6.4 知识接收者特征与知识流动效果的回归分析 |
4.6.5 知识流动渠道特征与知识流动效果的回归分析 |
4.6.6 知识流动环境与知识流动效果的回归分析 |
4.7 实证研究的主要结论 |
4.8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DKF-GD过程的演化及提升作用研究 |
5.1 基于知识流动的知识演化及影响因素映射关系研究 |
5.1.1 研究目的及方法 |
5.1.2 基于知识流动过程的知识演化 |
5.1.3 基于知识流动的影响因素映射关系 |
5.2 所获设计知识提升设计能力的实验研究 |
5.2.1 实验设计 |
5.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2.3 实验小结与讨论 |
5.3 小结 |
第六章 基于DKF-GD的设计流程构建与实践 |
6.1 设计师获得的设计知识表达与关系建构 |
6.1.1 三类设计知识的提取与表达 |
6.1.2 三类设计知识间的映射关系 |
6.2 设计师应用设计知识的设计创新策略 |
6.3 基于DKF-GD的设计流程 |
6.3.1 总设计流程 |
6.3.2 核心环节 |
6.4 基于DKF-GD的设计实践 |
6.4.1 项目背景及设计需求 |
6.4.2 确定概念方向 |
6.4.3 概念设计 |
6.4.4 案例总结 |
6.5 小结 |
结论 |
研究关键发现 |
DKF-GD模型及发展建议 |
研究创新点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
致谢 |
附录 |
附录A 五个国外工业设计奖简介 |
附录B 四个国内工业设计奖简介 |
附录C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D 专家访谈获得的影响因素整理 |
附录E 设计奖设计知识流动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F 知识演化及映射关系研究所使用“优秀设计” |
附录G 参与知识演化及映射关系研究的设计师信息 |
附录H 知识演化及映射关系研究的访谈提纲 |
附录I 参与实验的设计师信息 |
附录J 实验所使用的“优秀设计” |
附录K 设计师在概念发散阶段检索的54个“优秀设计” |
(2)MD集团的战略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十大困境 |
二、外部环境的挑战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方法 |
二、案例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一、本文研究内容 |
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企业战略研究理论综述 |
第一节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模型分析 |
第二节 产业研究理论分析 |
一、产业周期与阶段理论对企业战略规划的导向作用 |
二、产业竞争力理论对企业战略制定的参考意义 |
三、产业属性对战略研究的重要价值 |
第三节 经典战略管理理论应用面对的挑战 |
一、我国企业实践对西方战略理论提出的挑战 |
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经典战略理论的挑战 |
三、资本对经典企业战略理论产生影响 |
四、战略管理理论在本文研究中的应用 |
第四节 企业战略转型理论研究 |
一、企业战略转型概述 |
二、企业战略转型的驱动原因 |
三.企业战略转型的实现方式 |
四、关于企业战略转型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三章 家电市场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
第一节 质量经济阶段的“三个转变” |
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
二、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 |
三、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
第二节 家电市场行业概述 |
一、家电行业的界定与构成 |
二、家电市场的整体结构及其业务特征 |
三、全球家电市场发展情况 |
第三节 我国家电市场行业的发展概况 |
一、我国家电市场行业概述 |
二、我国家电行业研究 |
三、我国家电行业消费者研究 |
第四节 资本和互联网对家电市场行业的影响与机遇 |
一、资本市场对我国家电行业的影响与机遇 |
二、互联网对我国家电行业的影响 |
第五节 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
一、环保、节能、健康、智能是未来家电竞争的砝码 |
二、基于消费者研究、差异化竞争快速占领消费市场 |
三、全球技术布局,构建核心产品技术竞争力 |
四、产业链纵向延伸,合资并购,快速掌握核心资源 |
第四章 MD集团的发展历程与现状评估 |
第一节 MD集团简介 |
第二节 MD集团的发展历程 |
一、艰苦创业阶段(1968-1980年) |
二、迅速发展阶段(1980-1991年) |
三、规模发展阶段(1992-2002年) |
四、跨越发展阶段(2002-2010年) |
五、转型发展(2011-2015) |
六、战略未来(2016-至今) |
第三节 MD集团战略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
一、外部环境给MD集团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
二、MD集团内部所面临的挑战 |
三、竞争对手的挑战 |
第四节 MD集团战略转型的可行性分析 |
一、对企业家的评估 |
二、对企业业务能力的评估 |
三、对企业组织管理能力的评估 |
四、对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估 |
五、对资本运营能力的评估 |
第五章 MD集团战略转型的规划方案设计 |
第一节 战略转型的逻辑 |
一、家电市场竞争格局及战略机遇 |
二、家电行业天花板 |
三、如何打破家电行业天花板 |
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五、全球化战略 |
第二节 战略转型的定位与转型战略的选择 |
一、MD集团的企业使命、愿景和价值观 |
二、MD集团的总体定位 |
三、MD集团的客户定位 |
四、MD集团的产品定位 |
五、MD集团转型战略的选择 |
第三节 转型战略的目标与转型战略实施的阶段计划 |
一、转型战略的目标 |
二、战略实施阶段计划: 333战略规划 |
第四节 战略转型的经营方针 |
一、产品领先 |
二、效率驱动 |
三、全球经营 |
第六章 MD集团战略转型的支撑体系 |
第一节 MD集团的组织保障 |
一、合理组织结构的建立 |
二、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体系和考核标准 |
三、提高组织能力,建立高效团队 |
第二节 MD集团的人才保障 |
一、人才理念: 用事业成就人才,用人才成就事业 |
二、“一个MD”构建人才新优势 |
三、人才全球化 |
四、培训机制 |
五、员工关怀 |
第三节 MD集团的制度保障 |
一、职业经理人机制 |
二、建立科学的薪酬激励和绩效考核机制 |
三、股权激励长效机制 |
四、建立企业风险管控体系 |
第四节 MD集团的文化保障 |
一、战略的执行和实现需要企业文化的强力支撑 |
二、企业文化是慢变量,需要常抓不懈 |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启示及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实践启示 |
三、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MD公司生产精益化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对国内外研究的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特色与不足 |
1.4.1 研究特色 |
1.4.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精益化管理的起源与发展 |
2.1.1 精益化管理的起源 |
2.1.2 精益化管理的发展 |
2.2 精益化管理理论 |
2.2.1 精益化管理的目标 |
2.2.2 精益化管理的原则 |
2.2.3 精益化管理的核心 |
2.2.4 精益化管理的方法 |
第三章 MD公司概况及发展现状 |
3.1 MD公司概况 |
3.2 MD公司发展现状 |
3.3 MD公司市场趋势 |
第四章 MD公司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MD公司生产现状 |
4.2 MD公司生产问题 |
4.2.1 生产现场混乱 |
4.2.2 员工专业素养不强 |
4.2.3 信息化建设滞后 |
4.3 MD公司生产问题导致的后果 |
4.3.1 员工流失率高 |
4.3.2 品质问题多发 |
4.3.3 项目效果差 |
4.4 MD公司生产问题发生的原因 |
4.4.1 产量波动不受控 |
4.4.2 精益基础建设不足 |
4.4.3 基层人员关怀缺失 |
4.5 MD公司精益化管理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
4.5.1 内部环境分析 |
4.5.2 外部环境分析 |
第五章 MD公司生产精益化管理实施方案 |
5.1 实施生产精益化管理的方法 |
5.1.1 精益化管理工具的应用 |
5.1.2 MBS方法论的导入 |
5.2 利用精益工具改善生产环节 |
5.2.1 标准化生产 |
5.2.2 设备效率提升 |
5.2.3 布局调整优化 |
5.2.4 VSM全价值链拉通 |
5.2.5 品质改善 |
5.2.6 产销拉通 |
5.3 MD公司生产精益化管理实施步骤 |
第六章 生产精益化管理的保障措施 |
6.1 成立核心改善小组 |
6.2 加强公司精益化管理文化建设 |
6.3 全员改善氛围营造 |
6.4 流程精简和投资技改 |
6.4.1 流程精简 |
6.4.2 投资技改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TPU材料3D打印结构的缓冲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常见3D打印技术 |
1.2.1 FDM熔融沉积成形技术 |
1.2.2 SLA光固化成型技术 |
1.2.3 SLS选择性激光烧结打印技术 |
1.3 常用3D打印材料 |
1.3.1 ABS材料 |
1.3.2 聚乳酸PLA材料 |
1.3.3 光敏树脂 |
1.3.4 TPU材料 |
1.3.5 金属3D打印材料 |
1.4 3D打印应用领域 |
1.5 3D打印材料研究现状 |
1.6 缓冲包装研究现状 |
1.6.1 常见缓冲包装材料 |
1.6.2 发展趋势 |
1.7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1.7.1 研究内容 |
1.7.2 研究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设备与仪器 |
2.1.1 3D打印设备 |
2.1.2 Polyjet 3D打印技术原理 |
2.2 试验材料 |
2.3 静态压缩试验 |
2.3.1 静态压缩试验原理 |
2.3.2 静态压缩试验设备 |
2.3.3 静态压缩试验方案 |
2.4 动态冲击试验 |
2.4.1 动态冲击试验原理 |
2.4.2 动态冲击试验设备 |
2.4.3 动态冲击试验方案 |
3 结果与讨论 |
3.1 缓冲结构设计 |
3.1.1 设计理念 |
3.1.2 TPU衬垫结构设计 |
3.2 密度计算 |
3.2.1 缓冲结构一密度计算 |
3.2.2 缓冲结构二密度计算 |
3.2.3 缓冲结构三密度计算 |
3.3 静态压缩试验结果分析 |
3.3.1 中空层数对TPU缓冲垫的静态压缩性能的影响 |
3.3.2 孔径尺寸对TPU缓冲垫的静态压缩性能的影响 |
3.4 动态冲击试验结果分析 |
3.4.1 动静态试验结果对比 |
3.4.2 中空层数对TPU缓冲垫的动态冲击性能的影响 |
3.4.3 跌落高度对TPU缓冲垫的动态冲击性能的影响 |
3.5 TPU缓冲衬垫与蜂窝纸板力学性能对比 |
3.5.1 静态压缩结果对比 |
3.5.2 动态冲击结果对比 |
3.6 TPU缓冲衬垫的有限元分析 |
3.6.1 有限元方法介绍 |
3.6.2 TPU缓冲衬垫有限元分析思路 |
3.6.3 有限元分析模型 |
3.6.4 材料设定及网格划分 |
3.6.5 约束及求解设置 |
3.6.6 有限元分析结果 |
4 结论 |
4.1 全文总结 |
4.2 论文的创新点 |
4.3 不足之处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5)冰箱零件结构设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冰箱组件及材料分析 |
2 零件结构的优化 |
2.1 工艺优化 |
2.2 加强筋、圆角、壁厚以及尺寸的优化设计 |
2.3 零件外观结构设计优化 |
4 结语 |
(6)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对我国家电制造业市场势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本文的框架 |
1.4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2. 家电制造业概况 |
2.1 家电制造业的定义 |
2.2 世界家电制造业的发展简介 |
2.3 中国家电制造业发展历程 |
2.4 中国家电制造业现状 |
2.4.1 2004-2012年家电制造业产值和主要家电产品产量 |
2.4.2 产业集中度 |
2.4.3 家电制造业现存的问题 |
2.5 家电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
2.5.1 产品革新 |
2.5.2 产业链整合 |
2.5.3 集团化、全能化 |
3. 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 |
3.1 家电下乡 |
3.1.1 家电下乡政策简介 |
3.1.2 家电下乡招、中标机制 |
3.1.3 补贴机制 |
3.1.4 家电下乡的政策效果和问题 |
3.2 以旧换新 |
3.2.1 以旧换新政策简介 |
3.2.2 以旧换新招、中标机制 |
3.2.3 以旧换新补贴机制 |
3.2.4 以旧换新的政策效果和问题 |
4. 市场势力文献综述 |
4.1 市场势力涵义 |
4.2 市场势力的测度方法 |
4.2.1 新实证产业组织方法简介 |
4.2.2 小结 |
4.3 要素模型的发展及应用 |
4.3.1 模型的提出 |
4.3.2 要素模型在国内外的应用 |
4.3.3 要素模型的最新发展 |
4.4 政策对市场势力影响研究 |
5. 家电制造业市场势力测度 |
5.1 理论模型 |
5.2 模型改进 |
5.3 数据样本 |
5.4 估计结果 |
5.5 结果分析 |
6. 家电制造业市场势力变化分析 |
6.1 家电制造业市场势力影响因素 |
6.1.1 外部因素 |
6.1.2 内部因素 |
6.1.3 其他因素 |
6.1.4 小结 |
6.2 政策提升家电制造业的市场势力 |
6.2.1 家电制造业迅速步入成熟期 |
6.2.2 营销渠道的下沉和扩张 |
6.2.3 市场集中度提高 |
6.2.4 家电巨头受益于政策 |
6.2.5 政策实施中的弊端 |
6.2.6 小结 |
7. 结论和政策建议 |
7.1 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培育和扶持民族产业市场势力 |
7.2.2 适当控制家电制造业产业规模 |
7.2.3 鼓励家电制造企业加强研发 |
7.2.4 审慎运用产业政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冰箱零件结构的设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冰箱产品显示组件的构成及特点 |
3 零件材料选择 |
4 合理的设计组件装配结构 |
4.1 零件装配设计卡勾连接 |
4.2 特殊造型的组件装配结构设计 |
4.3 显示电路板装配结构设计 |
4.4 卡勾卡槽配合部位的结构设计 |
4.5 合理的设计按键结构 |
4.5.1 按键座的结构设计 |
4.5.2 按键的通用性设计 |
4.5.3 按键的防错装设计 |
4.5.3. 1 按键座的防错装设计 |
4.5.3. 2 按键帽的防错装设计 |
5 零件结构的优化设计 |
5.1 零件的工艺性 |
5.2 壁厚的设计 |
5.3 加强筋的设计 |
5.4 圆角的设计 |
5.5 合理确定零件的尺寸精度 |
5.6 外观零件的设计要点 |
5.7 满足装配工艺性 |
5.8 低成本 |
6 结语 |
(9)浅谈冰箱显示组件结构设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冰箱显示组件的构成及特点 |
3 零件材料选择 |
4 合理的设计组件装配结构 |
4.1 零件装配的卡勾连接设计 |
4.2 特殊造型的组件装配结构设计 |
4.3 显示电路板装配结构设计 |
4.4 卡勾卡槽配合部位的结构设计 |
4.5 合理的按键结构设计 |
4.5.1 按键座的结构设计 |
4.5.2 按键的通用性设计 |
4.5.3 按键的防错装设计 |
4.5.3.1 按键座的防错装设计 |
4.5.3.2 按键帽的防错装设计 |
5 塑料件的优化设计 |
5.1 易加工设计 |
5.2 满足外观造型和使用功能要求 |
5.2.1 壁厚设计, |
5.2.2 加强筋设计 |
5.2.3 外观零件加强筋的设计技巧 |
5.2.4 塑料制品的圆角的设计 |
5.3 合理确定制品的尺寸精度 |
5.4 电镀、喷涂、热烫印零件设计要点 |
5.5 满足装配工艺性设计 |
5.6 低成本 |
6 结语 |
(10)中国循环经济的运行机理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三、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
(一)研究思路的出发点 |
(二)具体研究思路 |
(三)论文结构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循环经济思想的历史追溯 |
一、中国古代的人与自然、环保的思想、观点 |
(一)“人与自然和谐”和“天人合一”:中国古代的环保观价值观 |
(二)“天人合一”观念的历史演变 |
二、西方的环境运动到与循环经济 |
(一)环境运动的初兴:资源保护运动 |
(二)环境运动的再起:卡逊和世界地球日 |
(三)现代环境运动的高潮:绿党与激进环境运动 |
(四)西方社会的环境思潮 |
三、小结 |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循环经济思想 |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循环经济思想的指导理念——人与自然的和谐 |
(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生活依靠自然界” |
(二)社会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媒介 |
(三)人同自然界物质能量的变换——依靠劳动 |
(四)小结 |
二、马恩在分析生产一般时体现出的循环经济思想 |
(一)人与自然关系中目光短浅的利己主义 |
(二)一般财富生产中的循环经济问题 |
三、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体现出的循环经济思想 |
(一)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循环经济相关问题 |
(二)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逐——剥削劳动力、过度利用资源环境 |
(三)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逐——规模化工业生产与科技带来的增值 |
(四)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逐——资本循环中不变资本的节约 |
(五)“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技术的“资本主义的应用”与循环经济 |
四、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循环经济思想给我们的指导和启示 |
五、小结 |
第三章 循环经济的运行机理 |
第一节 《资本论》中有关循环经济的运行机理 |
一、循环经济的内容与原则 |
(一)主要内容 |
(二)重要原则 |
二、《资本论》中有关循环经济运行机理的先声 |
(一)《资本论》中的三个系统 |
(二)《资本论》中的“3R”思想 |
(三)《资本论》中的“循环”思想 |
(四)《资本论》中的自然资源价值 |
三、小结 |
第二节 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循环经济运行一般机理 |
一、市场经济与循环经济运行机理 |
二、外部性理论与循环经济运行机理 |
三、资源定价理论与循环经济运行机理 |
四、公共物品理论与循环经济运行机理 |
五、代际分配理论与循环经济运行机理 |
六、制度经济学与循环经济运行机理 |
七、政府干预与循环经济运行机理 |
(一)政府干预理论 |
(二)外部性与政府干预 |
(三)效益理论与政府干预 |
八、制度变迁与循环经济运行机理 |
(一)变迁理论 |
(二)技术变迁与循环经济 |
(三)制度变迁与循环经济 |
九、基于社会分工理论的循环经济运行机理 |
(一)社会分工理论 |
(二)社会分工与循环经济运行 |
十、基于产业价值链理论的循环经济运行机理 |
(一)产业价值链理论 |
(二)产业价值链与循环经济运行 |
第四章 循环经济运行的国际经验与我国应用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启示 |
一、德国循环经济实践 |
(一)发展历程 |
(二)法律体系 |
(三)政府支持 |
(四)中介组织 |
(五)实施效果 |
(六)未来方向 |
(七)经验总结 |
二、日本循环经济实践 |
(一)发展历程 |
(二)法律体系 |
(三)角色定位 |
(四)实施途径 |
(五)政策措施 |
(六)经验总结 |
三、其他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实践 |
(一)美国社区中的契约安排模式 |
(二)芬兰的公众参与模式 |
(三)丹麦的生态工业园区模式 |
第二节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难点与实证分析 |
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与现状 |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动因 |
(二)循环经济发展历程与现状 |
二、我国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 |
(一)主要难点与障碍因素分析 |
(二)解决与推进措施 |
三、对目前循环经济运行的实证分析 |
(一)农业生态园区的典型实践 |
(二)工业生态园区的典型实践 |
(三)试点城市——贵阳的典型实践 |
(四)试点省——辽宁的典型实践 |
四、总结 |
第五章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构建与定位 |
第零节 |
一、发展模式的现实基础 |
(一)经济处于快速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 |
(二)经济面临复杂的环境问题 |
(三)循环经济实践从工业领域开始 |
二、发展模式的理论依据 |
三、航天发展模式的构建 |
(一)模式的产生过程 |
(二)航天发展模式的主要内涵 |
(三)航天模式的主要特点 |
(四)航天模式的推进流程 |
第一节 动脉产业生态化模式 |
一、生态农业的实现 |
(一)生态农业的实施 |
(二)单个农户的实现途径 |
(三)农业产业生态园的实现途径 |
(四)社会的实现途径 |
二、生态工业的实现 |
(一)生态工业的实施 |
(二)企业的实现途径 |
(三)园区的实现途径 |
(四)社会的实现途径 |
三、生态服务业的实现 |
(一)服务主体生态化 |
(二)服务途径清洁化 |
(三)消费模式绿色化 |
(四)与其他产业生态耦合化 |
第二节 静脉产业资源化模式 |
一、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再利用体系 |
(一)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 |
(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再利用体系的构建 |
(四)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再利用体系的运作 |
二、废旧家电回收再利用体系 |
(一)废旧家电处理的现状 |
(二)废旧家电回收再利用体系的构建 |
第三节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定位与推进措施 |
一、全国建立统一的组织机构 |
二、确立静脉产业的产业地位 |
三、完善法律体系,提高全社会参与意识 |
四、从发展规划入手加强宏观导向 |
五、构建循环经济评价体系 |
六、建立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塑料——家电制造业的首选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 [1]设计师视角下工业设计奖的设计知识流动研究[D]. 周坤.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5)
- [2]MD集团的战略转型研究[D]. 肖中孝. 厦门大学, 2019(02)
- [3]MD公司生产精益化管理对策研究[D]. 倪涛.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4]基于TPU材料3D打印结构的缓冲性能研究[D]. 陈小艺.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5]冰箱零件结构设计分析[J]. 刘高飞. 企业技术开发, 2014(23)
- [6]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对我国家电制造业市场势力的影响[D]. 彭博. 西南财经大学, 2014(02)
- [7]冰箱零件结构的设计方法[J]. 杨德华,陈立新. 家电科技, 2013(02)
- [8]浅谈冰箱显示组件结构设计方法[A]. 杨德华,陈立新. 2012年中国家用电器技术大会论文集, 2012
- [9]浅谈冰箱显示组件结构设计方法[J]. 杨德华,陈立新. 电器, 2012(S1)
- [10]中国循环经济的运行机理与发展模式研究[D]. 王红征. 河南大学,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