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单体烃氢同位素组成的质谱分析

天然气单体烃氢同位素组成的质谱分析

一、天然气单体烃氢同位素组成质谱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周晨曦[1](2021)在《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海相原油油源、成熟度与充注期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丰富,长期以来是油气勘探和研究的重点地区。塔里木盆地经历过多期构造运动和多期成藏过程,盆地内油气资源分布情况复杂。随着塔里木盆地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深入,油气勘探逐渐由浅层向深层-超深层方向发展,取得了显着成果。该盆地仍然具有巨大的油气资源勘探潜力。塔中和塔北地区是盆地内重要的产油区,本研究对塔里木盆地塔中和塔北地区原油样品和盆地内烃源岩样品开展油源研究,明确原油样品和烃源岩样品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金刚烷类化合物特征以及碳同位素分布特征,进而进行油源对比,揭示油气混合充注过程。本研究对研究区内138个未经生物降解作用的原油样品和盆地内40个烃源岩样品中的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烷烃进行分析,得到以下几点认识:(1)本研究中原油样品的生物来源均为菌藻等低等水生生物;(2)本研究中大部分地表部面烃源岩样品遭受过不同程度的风化作用。烃源岩样品的生物来源为菌藻等低等水生生物,为典型的海相藻类沉积类型;(3)什艾日克浅钻烃源岩样品、什艾日克剖面烃源岩样品和苏盖特布拉克剖面玉尔吐斯组烃源岩样品形成于还原的沉积环境。通过对研究区内138个未经生物降解作用的原油样品和盆地内40个烃源岩样品进行甾烷、萜烷分析,得到以下几点认识:(1)本研究所有原油样品和烃源岩样品规则甾烷分布模式均为C27甾烷>C28甾烷<C29,与盆地内典型海相原油的规则甾烷的分布特征一致;(2)塔北地区原油样品和塔中地区大部分原油样品表现出奥陶系原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塔中地区少部分原油样品表现出寒武系原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3)塔中地区部分原油样品C30重排藿烷/C29Ts比值和C30重排藿烷/C30藿烷比值较高;(4)本研究中40个烃源岩样品均与前人报道的塔里木盆地寒武-下奥陶统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特征一致;(5)结合原油样品的金刚烷类化合物异构化指标实验结果,本研究认为大部分塔中地区原油样品的成熟度高于大部分塔北地区原油样品的成熟度,塔北地区原油样品中也含有少量成熟度较高的原油样品;(6)根据塔中和塔北地区原油样品C23三环萜烷/(C23三环萜烷+C30藿烷)比值与甾、萜烷浓度图版,将甾、萜烷分为三类:第一类包括Tm、C29藿烷和C30藿烷等五环三萜烷,随成熟度增高,这类化合物浓度降低较快,热稳定性相对较低;第二类包括Ts、C29Ts和C30重排藿烷等五环三萜烷、C27和C29规则甾烷各异构体,随成熟度增高,这类化合物浓度降低较慢,热稳定性中等;第三类包括C27重排甾烷、C21甾烷和C23三环萜烷,随成熟度增高,这类化合物浓度先增高、后降低,降低速率低于前两类化合物浓度,热稳定性相对较高。在常用的甾、萜烷成熟度指标中,Ts/(Ts+Tm)、C29Ts/(C29Ts+C29藿烷)和C30重排藿烷/(C30重排藿烷+C30藿烷)比值是基于第一类和第二类化合物之间热稳定性差异。C27重排甾烷/(C27重排甾烷+C27规则甾烷)和C21/(C21+ΣC29)甾烷比值是基于第二类与第三类化合物之间热稳定性差异。C23三环萜烷/(C23三环萜烷+C30藿烷)比值则是基于第一类与第三类化合物之间热稳定性差异,具有更好的应用效果。根据138个原油样品单体烃碳同位素的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塔中地区原油样品单体烃碳同位素变化范围较大而塔北地区原油样品单体烃碳同位素变化范围较窄,主要是因为塔中地区原油的来源较为多样或者塔中地区原油的烃源岩岩相变化较大;塔北地区原油的来源较为单一,或者塔北地区原油的烃源岩岩相比较均一。根据40个烃源岩样品的单体烃碳同位素和34个干酪根样品稳定碳同位素实验结果可知,四组烃源岩样品的沉积环境之间存在些许差异。什艾日克浅钻烃源岩样品、什艾日克剖面烃源岩样品和苏盖特布拉克剖面玉尔吐斯组烃源岩样品的生物母源差异不大。根据研究区内原油样品的甾烷、萜烷和金刚烷类化合物以及原油的各项物理性质的综合研究,本研究认为塔中地区油藏有四期的油气充注过程;第一期为生油高峰时期(生油窗)生成的原油组分;第二期为生油窗晚期生成的原油组分;第三期充注为湿气阶段生成的油气组分;第四期充注主要是高成熟天然气组分。塔北地区油藏主要经历了第一和第二两期油气充注的过程,未发现湿气阶段产生的原油组分,第四期高成熟天然气的充注对塔北地区原油的影响也较小。塔中地区四期油气充注均很重要。金刚烷类化合物主要是伴随着后期天然气的充注进入到油藏中,由高-过成熟烃源岩直接生成、或原油裂解生成的天然气携带高含量金刚烷充注进入油气藏,金刚烷含量和成熟度与油气藏原油成熟度无相关关系。

张玉娇[2](2020)在《济阳坳陷原油分子及其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文中指出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作为济阳坳陷油气资源最富集的次级构造单元,具有极高的勘探潜力。由于渤海湾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伴随有油气的生成、运移和成藏,使得该地区油气源对比具有复杂性。前人研究表明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的烃源岩主要来源于古近系沙河街组的沙四段、沙三段和沙一段。对油气储层及其对应烃源岩的确认和分布关系,直接影响到油气资源的预测和勘探方向,因而对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原油的纵向深入研究和横向对比,对济阳坳陷的油气勘探具有现实意义。本论文在总结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油气地球化学分析和GC/MS、GC-IRMS检测技术对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共计102个原油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其中,对19个遭受生物降解的原油通过尿素络合进行了分离处理,确保这些样品的正构烷烃和异构烷烃达到单体碳同位素检测限且不受UCM鼓包的影响。对102个样品所做的分析包括原油族组成,饱和烃和芳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成特征,正构烷烃和异构/环烷烃的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特征,探讨了两个凹陷原油各自的母质来源和沉积环境以及成熟度。东营凹陷饱和烃明显高于沾化凹陷的饱和烃含量,两个凹陷的芳烃组分含量很接近,非烃组分东营凹陷比沾化凹陷较高,沥青质组分沾化凹陷比东营凹陷高。两个凹陷的CPI变动范围都<1.2,原油正构烷烃中奇偶优势不明显。其次,二者正构烷烃系列碳数分布范围为n-C12n-C37,呈单峰态和双峰态分布,主峰碳以C23-C24或C25C27为主。东营凹陷的样品都呈植烷优势,而沾化凹陷的样品部分是植烷优势,部分是姥鲛烷优势,说明两个凹陷的生油环境有所不同。虽然两个凹陷都有遭受生物降解的样品,但是降解效果明显不同:东营凹陷被生物降解后的样品以植烷为主峰,姥鲛烷以及其它类异戊二烯烷烃次之,甾类和藿类化合物相对含量较低;而沾化凹陷受到生物降解以后的样品,类异戊二烯烷烃相对含量较低,饱和烃中残余化合物以C30藿烷为主峰,其它藿类化合物次之。这说明沾化凹陷生物降解作用更强,可能是由于区域差异导致的微生物不同,或者原油性质的不同导致最终生物降解的程度有很大差异。根据原油饱和烃、芳烃、单体烃碳同位素中多项地球化学指标特征,东营凹陷原油的烃源岩有机质主要以藻类为主,陆源高等植物和藻类混合来源为辅,沉积于强还原性环境,水体含盐度不等,主要沉积于淡水湖、半咸水湖、咸水湖;沾化凹陷原油的烃源岩有机质主要以陆源高等植物和藻类混合来源为主,纯藻类或纯陆源高等植物来源不多,大部分沉积于强还原性环境,少部分沉积于弱还原性环境,主要分布于咸水-半咸水湖环境。利用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各31个原油样品的35个地球化学指标,通过R语言实现了对两个凹陷原油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开展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将东营凹陷原油样品划分为5个族群I-V,将沾化凹陷原油样品划分为4个族群I-IV。通过对比两个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以及沙河街组四段、三段、一段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原油族群I、IV、V,可能来源于沙四段源岩,原油族群III可能来源于沙三段源岩,原油族群II具有混源特征;沾化凹陷原油族群I可能来源于沙四段源岩,原油族群II、IV可能来源于沙三段源岩,原油族群III具有混源特征。利用生物降解原油样品的单体烃同位素与碳同位素平均值,做相似性比较,沾化凹陷和东营凹陷生物降解原油样品可划分进不同的原油族群,表明碳同位素特征与原油分子特征一样,可反映油源信息并进行族群划分。本文综合利用计算机程序语言、数学统计学原理、油气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方法,化学计量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多学科交叉,对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的原油样品进行了系统的族群划分。原油族群的划分结果,可为油气勘探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

周肖肖[3](2020)在《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盐岩油气成藏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塔中-古城地区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含油气丰富,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和油气充注及调整改造,油气成藏较为复杂。本文利用最新的地震、测井、地质和地化等资料分析塔中-古城地区奥陶系不同相态烃类分布特征、地化特征、成因及来源、油气藏遭受的次生化学作用。在分析油气藏主控因素及成藏过程的基础上结合前面的分析,总结了塔中和古城地区奥陶系不同相态烃类成藏模式。(1)塔中-古城地区奥陶系油气可划分为古城地区的干气和塔中地区的凝析油、挥发油、正常油。塔中地区平面上“西部富油,东部富气”:西部为“断裂带富气,斜坡区距通源走滑断裂近处富气,远处富油”;东部为“断裂处富气,靠近内带处富油”。纵向上,塔中地区不同层系“深部富气,浅部富油”;同一层系“高部位富气,低部位富油”;沿不整合面分布的特征。古城地区天然气分布于构造斜坡或高部位的断裂发育区,纵向上分布于云化滩储层内。(2)塔中-古城地区奥陶系天然气为成熟-过熟干气,由深部储层寒武系成因的古油藏裂解形成。塔中东部天然气干燥系数、成熟度和气油比明显大于西部;南北向上断裂带处干燥系数较大,北部斜坡区较小。这主要由天然气成因差异和次生作用造成:古城地区过熟干气沿着塔中Ⅰ号断裂向西充注到塔中东部发生混合作用,使得塔中东部天然气干燥系数和成熟度明显高于西部;北部斜坡区的西部分布有相对低熟源岩,生成的干酪根裂解气与深部原油裂解气共存,断裂带以深部原油裂解气为主。H2S为CIP离子驱动的TSR作用启动阶段的产物。西部地区地层水Mg2+和矿化度较东部高,TSR反应更易发生,H2S含量较东部偏高。塔中-古城地区CO2和N2均为源岩有机质热降解成因。(3)基于黄金管热模拟实验重新厘定了油源对比指标:芳基类化合物、碳和硫同位素。对比分析认为寒武系烃源岩为主力源岩。塔中东部地区原油密度、粘度、含蜡量等明显大于西部,全油碳同位素以及成熟度则小于西部。断裂带处原油密度、粘度较低,斜坡区稍大。原油性质差异主要由寒武系源岩在塔中东西部成熟度差异造成,西部源岩埋深超东部近千米,造成西部原油成熟度偏高,密度和粘度偏低。断裂带处原油物性除了与高熟源岩有关外,气侵等作用也会造成原油密度、粘度等减小。(4)塔中地区奥陶系烃类相态受源岩成熟度、次生作用和多期油气充注的影响:源岩成熟度和多期充注对斜坡区油气相态影响大;奥陶系顶部构造高部位生物降解相对强烈;TSR作用能降低油裂解门限温度且加速热裂解作用的进行;奥陶系储层温度相对较低,原油热裂解程度有限,寒武系原油裂解程度明显大于奥陶系原油。气侵作用在塔中地区较为重要,断裂区强度较大。塔中西部以深部原油裂解气垂向气侵为主,东部以古城地区过熟天然气侧向气侵为主。(5)晚加里东期,来自寒武系的原油运移至塔中-古城等成藏。海西早期,构造运动导致塔中地区古油藏遭受破坏;位于斜坡部位的古城地区油气藏遭受较低程度破坏。海西晚期,塔中地区源岩再次深埋生油,油气经断裂垂向运移至目的层,通过不整合等输导体系侧向运移至优质储层内,在致密盖层和隔夹层的封盖作用下,多层系成藏;古城地区源岩处于过熟阶段,聚集少量的油气。喜山期,塔中地区寒武系油裂解气沿断层向上充注到目的层形成凝析气等,古城地区原油裂解气也沿着Ⅰ号断裂运移至塔中东部形成凝析气藏;古城地区深部裂解气或保存至寒武系或运移至目的层形成干气藏。塔中地区分为油藏(正常油和挥发油)与气侵改造型凝析气藏2类成藏模式。油藏分布于西部斜坡区、中部远离通源断裂处、东部内带区;凝析气藏分布于通源断裂处,根据气侵方式差异分为西部垂向气侵改造和东部侧向气侵改造2种成藏模式。古城地区为原油裂解气在走滑断裂和盖层作用下聚集成藏模式。

孔丽姝[4](2020)在《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深层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文中认为塔里木盆地深部油气勘探不断取得突破。深部高温高压环境下原油的成因类型判识已成为深部油气勘探评价中的关键问题之一。近期在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7300~8000m埋深奥陶系鹰山组以及一间房组轻质油藏的发现为开展该项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本文系统分析了顺北地区深层原油轻烃分子及其单体碳同位素组成、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以及芳烃化合物分布特征,探讨了该地区深层原油的成因特征,取得如下主要认识:(1)顺北地区深层原油为轻质油-凝析油阶段成烃产物,生物标志化合物总体分布面貌与塔河原油具有可比性,二者可能具有一致的烃源。(2)顺北地区深层原油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与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含油气系统未受热裂解作用的寒武系生源端元油相比偏重2~4‰,系热成熟作用导致的碳同位素分馏,揭示顺北地区深层原油可能源自寒武系烃源岩。(3)构建了基于烷基苯和烷基萘的源与成熟度判识图版。虽然顺北1井区和顺北5井区已发现油气藏具有统一的源,但不同断裂带之间、甚至在顺北1号断裂带内部原油成熟度都存在显着差异。(4)系统分析了顺北地区深层原油及邻区原油苯系物分布特征及甲基环己烷单体碳同位素组成,根据C2-B/nC8和C3-B/nC9比值以及C3-B/nC9 v.s.δ13CMCH判识图版,提出顺北地区不同井区的原油在后生成因上存在一定差异性。顺北1井区、顺北2井以及顺北5井区原油属于正常干酪根热降解成烃产物,未受显着热裂解作用影响;顺北3井原油可能受轻微热裂解作用影响;顺北7井原油甲基环己烷具有重碳同位素,同时具有低的芳构化特征,成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黄文魁[5](2019)在《库车坳陷煤系烃源岩生烃动力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库车坳陷范围内广泛蕴含油气藏,其油气主要来源于区内三叠-侏罗系煤系地层。烃源岩分布于中–上三叠统克拉玛依组(T2–3k)、上三叠统黄山街组(T3h)和塔里奇克组(T3t)、下侏罗统阳霞组(J1y)、中侏罗统克孜勒努尔组(J2k)和恰克马克组(J2q),其中塔里奇克组(T3t)、阳霞组(J1y)和克孜勒努尔组(J2k)为含煤沉积。如何合理评价煤系烃源岩的生烃潜力仍然是一个未被解决的问题,本论文通过对库车坳陷三叠-侏罗系七个煤样进行高压釜-黄金管热解实验,结合Rock-Eval热解分析,确定煤样生烃潜力和生烃动力学参数。七个煤样均采自煤矿。其中三个煤样JKC1、JKC2和JKC3位于中侏罗统克孜勒努尔组(J2k),岩石热解(Rock–Eval)指标HI和Tmax分别介于57183 mg HC/g TOC和424437?C,%Ro介于0.580.66%之间。其他四个煤样TTC1、TTC4、TTC11和TTC18位于上三叠统塔里奇克组(T3t),HI和Tmax分别介于223278 mg HC/g TOC和433458?C,%Ro介于0.580.74%之间。七个煤样的油气产率和生烃动力学特征可归纳为:(1)塔里奇克组(T3t)的四个煤样TTC1、TTC4、TTC11和TTC18最大油产率介于46.39–87.50 mg/g TOC之间,最大产气率介于107.20120.94 mg/g TOC之间;克孜勒努尔组(J2k)的三个煤样JKC1、JKC2和JKC3最大油产率介于14.3–39.78 mg/g TOC之间,最大产气率介于70.195.06 mg/g TOC之间。(2)七个煤样在生油窗范围内的质量平衡结果说明,由岩石热解(Rock–Eval)分析释放出来的组分,只有3853%对油气生成有贡献,而其他4762%则重新缩合到干酪根中。(3)在EASY%Ro大于1.87%的高成熟阶段,七个煤样残余固体的生气潜力非常相似,大体上比QI=(S1+S2)/TOC值高2040 mg HC/g TOC,这一方面是由于岩石热解(Rock–Eval)分析和金管实验所能达到的最大成熟度有较大的差异,前者EASY%Ro为2.25%,而后者EASY%Ro为4.44%,另一方面是由于两类实验气态烃的生成机制不同。(4)三叠系塔里奇克组四个煤样均为有效油源岩,最大油产率高于排油门限(40 mg/g TOC)。四个煤样生油的加权平均活化能介于51.6452.96 kcal/mol之间,频率因子介于9.61×1012 s-1至1.70×1013 s-1之间。四个煤样生油活化能的分布非常集中,表明煤样生油母质相似。此外,也与煤样生烃特征有关,煤的生烃母质(束缚态烷烃)只有少部分裂解生成油分子,大部分仍结合在干酪根中,成为生气母质。(5)侏罗系克孜勒努尔组三个煤样的生气活化能加权平均值介于64.7265.33 kcal/mol之间,频率因子介于8.25×1013 s-1至1.22×1014 s-1之间。三叠系塔里奇克组四个煤样的生气活化能加权平均值介于62.7865.02 kcal/mol之间,频率因子介于8.21×1013 s-1至1.67×1014 s-1之间。七个煤样均具有晚期生气的特征:在EASY%Ro达到2.19%时,三个侏罗系煤样和四个三叠系煤样的生气转化率约为32%和44%,主体生气过程发生在高过成熟阶段(EASY%Ro>2.19%之后)。(6)分别通过三个侏罗系煤样和四个三叠系煤样的平均油产率和产气率,确定两个代表性煤样JKC和TTC的生油和生气动力学参数,预测在5?C/My升温条件下JKC和TTC的生烃过程。代表性煤样JKC和TTC分别在EASY%Ro为1.76%和1.59%时,产气率达到排气门限(20 mg/g TOC),成为有效气源岩。库车坳陷发现了大量的气田,主要归因于煤系烃源岩具有很高的成熟度,主体部分%Ro>2.0%,同时具有优质盖层-巨厚的膏盐盖层。库车坳陷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已有很多人做过研究,但大多都是针对一两套地层,本论文将通过常规的烃源岩评价指标及分子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组成对库车坳陷三叠系–侏罗系系煤系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对比各地层地表剖面烃源岩之间以及同层煤矿煤样和地表剖面烃源岩之间的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这部分研究得到以下认识:(1)岩石热解和氯仿沥青“A”分析表明侏罗系克孜勒努尔组地表剖面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为Ⅲ型;侏罗系阳霞组地表剖面烃源岩主要为Ⅲ型有机质,含少量Ⅱ2型有机质;三叠系塔里奇克组地表剖面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2和Ⅱ1型;三叠系黄山街组地表剖面烃源岩主要为Ⅲ型有机质。(2)中侏罗统克孜勒努尔组煤矿煤样%Ro值介于0.58%0.66%之间,岩石热解(Rock–Eval)参数Tmax值介于424°C437°C之间,地表剖面烃源岩样品Tmax值介于428°C451°C之间,两类样品均处于低成熟阶段。下侏罗统阳霞组地表剖面烃源岩样品Tmax值介于436°C487°C之间,处于低成熟至成熟阶段。上三叠统塔里奇克组煤矿煤样%Ro值介于0.58%0.96%之间,Tmax值介于433°C496°C之间,地表剖面烃源岩样品Tmax值介于447°C585°C之间,两类样品处于生油高峰阶段。上三叠统黄山街组地表剖面烃源岩样品Tmax值介于442°C458°C之间,处于低成熟至成熟阶段。(3)对库车坳陷三叠系–侏罗系煤矿煤样及库车河剖面三叠系–侏罗系烃源岩的饱和烃色谱研究表明,从晚三叠世至中侏罗世这段时期库车坳陷的沉积环境从偏氧化的浅水湖相演变为弱还原–弱氧化的半深湖相,最后转变为强氧化的沼泽环境。侏罗系克孜勒努尔组煤矿煤样(JKC)的Pr/Ph比值比三叠系塔里奇克组煤矿煤样(TTC)高,同时侏罗系的地表剖面烃源岩(JKS和JYS)的Pr/Ph比值也比三叠系地表剖面烃源岩(TTS和THS)高,这反应出二者不同的沉积环境,整体上看侏罗系的沉积环境较三叠系而言氧化性更强。(4)对库车坳陷煤矿煤样及库车河剖面三叠系–侏罗系烃源岩的饱和烃GC–MS研究表明,三叠系–侏罗系煤矿煤样和地表剖面烃源岩样品的三环萜烷以低碳数为主,基本上以C19三环萜烷为主峰,呈现C19、C20、C21的递减趋势,C24四环萜烷相对含量很高;藿烷的含量远高于甾烷;伽马蜡烷相对含量都很低;甾烷分布以C29甾烷ααα20R占绝对优势,C27甾烷ααα20R和C28甾烷ααα20R的相对含量低。具有陆源生烃母质特征。塔里奇克组地表剖面烃源岩样品其他层位地表剖面样品有明显差异,具有相对较高的三环萜烷/藿烷比值、C30重排藿烷和伽玛蜡烷相对含量、较低的藿烷/甾烷比值,表明上三叠统塔里奇克组烃源岩的沉积环境是有一定菌藻类输入的弱还原的湖相沉积。成熟度相关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表明塔里奇克组烃源岩成熟度较高,其他层位成熟度较低,与Tmax数据一致。(5)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数据显示从上三叠统黄山街组至中侏罗统克孜勒努尔组,地表剖面烃源岩的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分布是逐渐变重的趋势,表明逐渐增强的陆源高等植物有机质的输入。

朱信旭[6](2019)在《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烃源岩及深层原油正构烷烃的碳-氢同位素特征》文中研究说明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烃源岩普遍处于高-过成熟阶段,可溶有机质含量较低,容易受到后期运移烃的影响。盆地海相深层原油成熟度高且遭受二次作用的影响,生物标志物检测难度大。正构烷烃的碳同位素组成已经成为近年来研究塔里木盆地海相原油主力烃源和混合过程研究的重要手段。结合正构烷烃氢同位素组成可以进一步限定原油热演化趋势。已有研究主要利用传统的抽提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烃源岩进行了游离态可溶有机质的碳同位素研究,缺乏自由态与干酪根键合态正构烷烃的碳同位素组成对比分析以及烃源岩中正构烷烃的碳-氢同位素联合分析。本文以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中-上寒武统、下奥陶统、中-上奥陶统四套烃源岩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传统抽提方法获取四套烃源岩游离烃并测定其正构烷烃碳-氢同位素组成,进一步采用高压催化加氢热解技术提取了干酪根键合态正构烷烃并测定了其碳同位素组成。在此基础上,结合塔中地区部分奥陶系海相原油正构烷烃的碳-氢同位素分析,探讨了高-过成熟阶段正构烷烃碳-氢同位素组成对油-源对比和主力烃源的意义。通过这些工作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塔里木盆地塔中轻质油与下寒武统及中-上奥陶统剖面烃源岩中的正构烷烃普遍具有单峰型的分布特征,但寒武-奥陶系钻井样品抽提与氢解产物在nC14nC20间大多具有明显的偶碳优势特征,明显区别于下寒武统与中-上奥陶统剖面样品以及塔中轻质油。部分钻井烃源岩抽提产物的Pr/nC17与Ph/nC18相关参数分布特征与成熟度演化程度不一致,对烃源特征的指示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2)塔里木盆地寒武统-奥陶系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整体呈现奥陶系样品>寒武系钻井样品>下寒武统剖面样品的分布特征,并且下寒武统烃源岩干酪根碳同位素本身也具有明显的区域变化,反映了母源生物输入类型和沉积环境的控制作用。(3)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剖面样品抽提产物正构烷烃有最轻的δ13C值,在-34‰-31‰间,氢解产物δ13C值也在这一范围内;寒武-奥陶系盆地内钻井烃源岩抽提产物δ13C值整体在-32‰-29‰之间,氢解产物变化范围相对较大,整体比抽提产物偏重,范围在-31‰-28‰之间;中-上奥陶统萨尔干与印干组样品抽提产物δ13C值在-33‰-30‰之间,氢解产物范围也较为一致;塔中轻质油正构烷烃δ13C值在-35‰-31‰之间。(4)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剖面样品抽提产物正构烷烃δD值偏重,范围在-90‰-60‰之间;萨尔干组与印干组剖面样品δD值在-110‰-80‰间,略轻于下寒武剖面样品;盆地内钻井样品抽提产物正构烷烃有最轻的δD值,在-125‰-95‰之间,其中英东2井中寒武统样品明显偏轻。塔中轻质油的δD值在-110‰-60‰间。(5)烃源岩抽提产物与塔中轻质油正构烷烃的平均碳-氢同位素对比分析发现,塔中轻质油有较轻的碳同位素组成和较重的氢同位素组成,与下寒武统剖面以及中-上奥陶统剖面烃源岩较为接近。结合成熟度对碳-氢同位素组成的影响评价,推测塔中轻质油主要来自下寒武统斜坡相烃源岩,中-上奥陶统盆地相烃源岩也可能有一定贡献。

陈治军,马芳侠,肖刚,张勇,高怡文,王小多,韩长春[7](2019)在《银额盆地哈日凹陷巴音戈壁组精细油源对比》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银额盆地哈日凹陷的油气勘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该凹陷地质条件复杂、勘探难度极大,且随着勘探的深入,前期的油气来源研究成果已不能满足精细勘探研究的需求。基于原油/油砂和烃源岩样品的测试分析资料,将巴音戈壁组细分为3个层段(自下而上分别为巴一段、巴二段和巴三段)后开展精细油源分析,并对主力供烃源岩进行分布预测和生烃特征评价,以期明确油气来源和主力供烃源岩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碳同位素对研究区油源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哈日凹陷主力产油层段巴一段和巴二段的原油分别主要来自于巴一段和巴二段烃源岩,无环链烷烃、甾烷、萜烷、芳烃等生物标志化合物也指示出同样的油源结论,特别是芳烃化合物在本次研究中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巴一段有效烃源岩最大厚度为151 m,巴二段有效烃源岩最大厚度为222 m,2套主力供烃源岩在研究区均有较大厚度的有效烃源岩分布。巴一段烃源岩TOC平均为0.89%,干酪根δ13C为-29.1‰~-24.5‰,Ro为0.60%~2.01%,烃源岩为有机质丰度中等—好、Ⅱ1型—Ⅱ2型、成熟—高成熟的烃源岩。巴二段烃源岩TOC平均为1.18%,干酪根δ13C为-30.3‰~-23.8‰,Ro为0.60%~2.17%,烃源岩为有机质丰度好—极好、Ⅱ1型—Ⅱ2型、成熟—高成熟的烃源岩,2套主力供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且基本处于生油气高峰期热演化阶段,有很好的生烃潜力,能为油气成藏提供良好的烃类基础。

司万霞[8](2018)在《有机地球化学实验技术新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大庆油田勘探开发形势越来越严峻,对有机地球化学实验新技术的开发和实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几年来,引进先进仪器的同时,着重加强了仪器实用性功能开发和实验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在有机质制备上开发了ASE密闭快速溶剂萃取技术;在气相色谱分析技术上开发出全二维气相色谱技术和天然气组成多维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在稳定同位素质谱分析方法上建立了天然气中重组分同位素分析,更直接、有效地判识天然气的来源;开发了原油和沉积有机质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碳同位素分析方法、氢同位素分析方法和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分析方法等一系列实验新技术,研究油-岩对比和成因关系及碳酸盐岩成因类型、古气候和古环境。有机地球化学实验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建立与应用,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更丰富的数据和信息以及更有效的地质依据和技术支撑。

押淼磊[9](2018)在《单体烃放射性碳同位素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其在多环芳烃源解析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天然单体烃放射性碳同位素分析(Compound-Specific Radiocarbon Analysis,CSRA)方法及其应用是目前国际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也是研究有机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有效手段。本研究在实验室建立了 CSRA的前处理方法,并应用于海水和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的来源解析的研究。为海洋环境的有机污染评价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主要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实验室建立了痕量有机物CSRA的前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大体积采样、有机物提取、组分分离和纯化、单体烃的制备毛细管气相色谱制备、真空线-石墨反应器的搭建、有机物的催化氧化、二氧化碳(C02)的纯化和定量及石墨化等复杂流程,并对各关键步骤进行了质量控制。前处理结果表明:从海水溶解相中可成功分离的芴(Flu)、菲+蒽(Phen+An)、荧蒽(Fuo)和芘(Py)的碳量为1.8~5.0lu叫ol,纯度约为96±2%;从沉积物中成功分离的单体PAHs为Phen+An、Fluo+Py、5+6ringsPAHs 和苝(Pery)的碳量为 2.1~6.0 μmol,纯度约为 95±3%。(2)将CSRA应用于台湾海峡海水中PAHs的来源解析。通过对台湾海峡不同水团(南海暖流,SCSWC;闽浙沿岸流,MZCC;厦门西港,XMWH;九龙江河口冲淡水,JRDW)大体积水样的采集及各单体PAHs的A14C分析(分布范围为-997‰~-873‰),发现单体△14C可有效区分不同水团,也表明不同水团海水具有相对一致的化石源PAHs的输入特征。基于14C质量平衡模型,台湾海峡海水中生物质燃烧贡献的单体PAHs所占的比例是非常低的。JRDW、XMWH、MZCC和SCSWC海水溶解相中的生物源PAHs的比例平均为10±0.5%、7.5±0.7%、2.8±0.8%和1.7±0.6%。PAHs表现出的源特征与台湾海峡及其周围海域和陆地的人为排放的PAHs特征(以化石及其燃烧排放为主)有直接关系。(3)将CSRA应用于河口-近海沉积物中PAHs来源解析的研究。在九龙江河口和台湾海峡西岸近海沉积物中,单体PAHs的△14C值为-849‰~418‰,表明化石源贡献仍为河口及其近海沉积物中PAHs的主要来源,其平均贡献率约为72%±1%。同时也显着小于表层水团溶解相中各单体PAHs的A14C(-906‰~-873‰),表明了沉积物中PAHs从表层海水水相到沉积物的传输过程逐渐富集了较轻碳,也可能是由于悬浮生源颗粒物更容易吸收或吸附较轻的碳而被埋藏。其次,除Pery外,随着PAHs分子量的增加,九龙江河口其近海沉积物中PAHs的△14C值均逐渐减小,即化石源贡献的碳比例逐渐增加,这或许与PAHs埋藏过程中表现出的高环PAHs比低环更容易被颗粒物吸附或被生物体吸收而埋藏的特征有关。另外,Pery从河口至近海传输的过程中,生物质贡献从40%显着降低到23%,这表明了陆源作用强度的逐渐减弱,也间接说明近海直接排放的化石源对Pery的输入显着增强。

陈莎莎[10](2017)在《大分子结构和氢同位素分析的热解方法及其在塔里木盆地油气成因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受多套烃源岩发育、多期次生烃和构造活动的影响,塔里木盆地海相原油的成因一直是国内地质-地球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已有研究主要依据可溶低分子部分的同位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但低分子的地球化学特征受原油物性以及二次过程的影响大,需要针对高分子有机质建立新的方法并开展相关的应用研究,以深化对塔里木盆地海相原油的成因认识。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建立了用于沥青质键合态正构烷烃氢同位素组成测定的热解方法,优化了地质大分子组成研究的两阶段热化学降解条件,以此为基础开展了原油饱和烃与沥青质中正构烷烃氢同位素组成的对比分析并重点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岩中固体沥青的地球化学特征。通过这些工作主要取得了以下结论和认识:(1)建立了用于沥青质中正构烷烃氢同位素测定的热解方法:首先,采用混合溶剂热萃取和氢氟酸溶解-溶剂萃取两种方式洗脱5?分子筛吸附的不同类型样品的正构烷烃,证明混合溶剂热萃取方式简便、快速,可以用于分离、纯化正构烷烃进行氢同位素测定。其次,利用低温封闭体系研究了热解温度对沥青质热解产物中正构烷烃氢同位素组成的影响,确定了合适的热解温度。最后对不同来源的原油沥青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键合态正构烷烃的氢同位素组成差异显着,可以用来进行油源特征和油-油对比研究。(2)优化了地质大分子的两阶段离线热化学降解方法:首先,以沥青质为实验对象,建立了用于研究地质大分子组成的封闭体系高温快速热解方法。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干酪根和沥青质开展了高温瞬间热解、离线热化学降解和两阶段热化学降解分析,证明本次工作建立的两阶段离线热化学降解方法能够区分吸附-包裹态和键合态分子的组成差异,并且可以指示不同类型地质大分子组成的差异。(3)塔里木盆地多数海相原油与储层沥青质中正构烷烃的氢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小,几乎不受生物降解作用的影响,指示了早期充注原油的同位素特征。塔东2井原油沥青质中正构烷烃具有显着偏轻的氢同位素组成和较重的碳同位素组成,与原油低分子可溶部分的同位素组成差异明显,指示其与盆地多数海相原油具有不同的母源。(4)综合利用元素分析、谱学分析(核磁共振、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高温瞬间热解和两阶段离线热化学降解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岩中的不溶固态有机质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生物降解型和热蚀变型两类固态有机质具有不同的芳碳率且结合到缩合芳环体系上的结构单元明显不同,沥青质是不溶固态有机质的主要物质来源,非烃和部分芳烃也有一定的贡献,可溶低分子和不溶固态有机质同位素组成的相关性反映了多期次充注和生物降解改造的共同贡献。

二、天然气单体烃氢同位素组成质谱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然气单体烃氢同位素组成质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海相原油油源、成熟度与充注期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生物标志化合物
        1.1.2 金刚烷类化合物
        1.1.3 碳同位素与油气地球化学
        1.1.4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原油油源和成熟度研究现状
        1.1.5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2.1 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研究
        1.2.2 金刚烷类化合物与高成熟油气成熟度研究
        1.2.3 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和干酪根碳同位素特征研究
        1.2.4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原油充注混合情况研究
    1.3 样品信息与工作量
    1.4 研究方法与实验流程
        1.4.1 烃源岩Rock-Eval岩石热解分析
        1.4.2 烃源岩TOC分析
        1.4.3 干酪根稳定碳同位素分析
        1.4.4 烃源岩可溶有机质的提取和烃源岩可溶有机质、原油样品的族组分分离
        1.4.5 饱和烃组分色谱(GC)分析
        1.4.6 饱和烃组分质谱(GC-MS)分析
        1.4.7 异构烷烃组分质谱(GC-MS)分析
        1.4.8 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GC-IRMS)分析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位置及区域概况
    2.2 区域构造和演化特征
    2.3 研究区沉积发育特征
    2.4 塔里木地区主要烃源岩分布及特征
第三章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3.1 烃源岩评价
    3.2 烃源岩样品岩石热解分析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研究
    4.1 烃源岩与原油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烷烃组成特征
        4.1.1 原油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烷烃组成特征
        4.1.2 烃源岩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烷烃组成特征
    4.2 与有机质来源相关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特征及油源对比
        4.2.1 原油样品
        4.2.2 烃源岩样品
    4.3 与成熟度相关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特征
        4.3.1 原油样品
        4.3.2 烃源岩样品
    4.4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原油甾、萜烷浓度与热稳定性
        4.4.1 原油甾、萜烷成熟度指标对比分析
        4.4.2 Tm、Ts、C_(29)藿烷和C_(29)Ts浓度与C_(23)三环萜烷/(C_(23)三环萜烷+C_(30)藿烷)比值图版
        4.4.3 C_(30)藿烷和C_(30)重排藿烷浓度与C_(23)三环萜烷/(C_(23)三环萜烷+C_(30)藿烷)比值图版
        4.4.4 C_(29) ααα 20R和 20S甾烷浓度、C_(29) ααα (20S + 20R)和 C_(29) αββ (20S +20R)甾烷浓度与C_(23)三环萜烷/(C_(23)三环萜烷+C_(30)藿烷)比值图版
        4.4.5 C_(27)规则甾烷和C_(27)重排甾烷浓度与C_(23)三环萜烷/(C_(23)三环萜烷+C_(30)藿烷)比值图版
        4.4.6 C_(29)规则甾烷总浓度(ΣC_(29))、C_(21)甾烷和C_(23)三环萜烷浓度与C_(23)三环萜烷/(C_(23)三环萜烷+C_(30)藿烷)比值图版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刚烷类化合物指标和浓度与高成熟油气成熟度研究
    5.1 金刚烷类化合物含量特征
    5.2 金刚烷异构化指标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碳同位素特征研究
    6.1 单体烃碳同位素特征
        6.1.1 原油样品
        6.1.2 烃源岩样品
    6.2 干酪根样品稳定碳同位素特征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原油充注混合情况研究
    7.1 生物标志化合物成熟度参数与相应生物标志化合物浓度的变化关系
        7.1.1 20S/(20S+ 20R)C_(29)甾烷和αββ/(ααα+αββ)C_(29)甾烷比值参数与C_(29)甾烷浓度的变化关系
        7.1.2 C_(23)三环萜烷/(C_(23)三环萜烷+C_(30)藿烷比值参数与C_23三环萜烷和C_(30)藿烷浓度的变化关系
        7.1.3 Ts/(Ts+Tm)比值参数与Ts和 Tm浓度的变化关系
        7.1.4 C_(27)重排甾烷/(C_(27)重排甾烷+C_(27)规则甾烷)比值参数与C_(27)重排甾烷和C_(27)规则甾烷浓度的变化关系
        7.1.5 C_(21)/(C_(21)+ΣC_(29))甾烷比值和 C_(21)甾烷和 ΣC_(29)甾烷浓度的变化关系
    7.2 金刚烷类化合物指标与原油的混合充注
        7.2.1 金刚烷浓度和甾烷浓度的变化关系
        7.2.2 金刚烷浓度和(Pr+Ph)/(n-C_(17)+n-C_(18))比值的变化关系
        7.2.3 金刚烷浓度和Σn-C_(15–35)/Σn-C_(9–14)比值的变化关系
        7.2.4 金刚烷浓度与原油密度、GOR和干燥系数(C_1/ΣC_(1-4))的变化关系
    7.3 原油充注期次与混合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
    8.1 论文主要结论
    8.2 论文主要创新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济阳坳陷原油分子及其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2 研究背景和现状
        1.2.1 分子生物标志物在油气领域中的发展和应用
        1.2.2 稳定同位素在油气领域中的发展和应用
        1.2.3 济阳坳陷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介绍
        2.1.1 东营凹陷地质背景
        2.1.2 沾化凹陷地质背景
    2.2 实验方法与技术手段
        2.2.1 分离方法
        2.2.2 仪器分析方法
        2.2.3 族群划分方法
第3章 原油分子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
    3.1 东营凹陷原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3.1.1 族组成特征
        3.1.2 正构烷烃
        3.1.3 无环类异戊二烯化合物
        3.1.4 甾类化合物
        3.1.5 萜类化合物
        3.1.6 多环芳烃
    3.2 沾化凹陷原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3.2.1 族组成特征
        3.2.2 正构烷烃
        3.2.3 无环类异戊二烯化合物
        3.2.4 甾类化合物
        3.2.5 萜类化合物
        3.2.6 多环芳烃
    3.3 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原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3.4 小结
第4章 原油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及其分布特征
    4.1 东营凹陷原油单体碳同位素组成与分布特征
        4.1.1 正构烷烃
        4.1.2 异构与环烷烃
    4.2 沾化凹陷原油单体碳同位素组成与分布特征
        4.2.1 正构烷烃
        4.2.2 异构与环烷烃
    4.3 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原油单体碳同位素特征对比
    4.4 小结
第5章 油样反映的烃源岩沉积环境和母源信息
    5.1 东营凹陷油样反映的烃源岩沉积环境和母源信息
        5.1.1 生物标志物参数解释
        5.1.2 单体碳同位素特征解释
    5.2 沾化凹陷油样反映的烃源岩沉积环境和母源信息
        5.2.1 生物标志物参数解释
        5.2.2 单体碳同位素特征解释
    5.3 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油样反映的烃源岩沉积环境和母源信息对比
    5.4 小结
第6章 原油成熟度分析
    6.1 东营凹陷原油成熟度特征
    6.2 沾化凹陷原油成熟度特征
    6.3 东营凹陷与沾化凹陷原油成熟度对比
    6.4 小结
第7章 油-油对比和油-源对比
    7.1 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及族群划分
        7.1.1 分析参数方法
        7.1.2 东营凹陷
        7.1.3 沾化凹陷
    7.2 油-油对比结果
    7.3 小结
第8章 沾化和东营凹陷原油族群划分和对比
    8.1 基于单体烃碳同位素的沾化和东营凹陷原油族群划分
    8.2 基于生物标志化合物和单体烃碳同位素的沾化和东营凹陷原油族群划分
    8.3 油-源对比结果
    8.4 小结
第9章 结论、意义与创新
    9.1 结论和认识
    9.2 创新点与意义
    9.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盐岩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的来源
        1.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油气相态研究及控制因素
        1.2.2 油气源对比
        1.2.3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及创新点
        1.4.1 资料收集与整理
        1.4.2 取样及实验
        1.4.3 图件编制与文章发表
        1.4.4 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分布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地层特征
        2.1.3 构造演化特征
        2.1.4 断裂特征
    2.2 油气地质特征
        2.2.1 烃源岩特征
        2.2.2 储盖组合特征
        2.2.3 油气藏分布
第3章 烃类相态分类及特征
    3.1 烃类相态分类
    3.2 不同相态烃类分布特征
        3.2.1 平面分布特征
        3.2.2 纵向分布特征
    3.3 原油物性特征
        3.3.1 原油族组分及物性分布特征
        3.3.2 原油碳同位素分布特征
        3.3.3 原油轻烃及气相色谱特征
        3.3.4 原油饱和烃色谱-质谱特征
        3.3.5 原油芳烃色谱-质谱特征
    3.4 天然气物性特征
        3.4.1 不同区域天然气组分特征
        3.4.2 不同层位天然气组分特征
        3.4.3 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
    3.5 地层水物性特征
        3.5.1 地层水组成特征
        3.5.2 地层水分布特征
第4章 油气成因及来源
    4.1 古城地区天然气成因及来源
        4.1.1 天然气组分特征
        4.1.2 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
        4.1.3 基于地化分析天然气成因与来源
        4.1.4 基于地质特征分析天然气成因与来源
    4.2 塔中地区原油来源
        4.2.1 模拟实验
        4.2.2 重新厘定油源对比指标
    4.3 塔中地区天然气成因及来源
        4.3.1 烃类气体来源
        4.3.2 非烃气体来源
第5章 油气相态影响因素
    5.1 烃源岩类型及热演化
    5.2 气侵作用
        5.2.1 气侵作用的识别及定量
        5.2.2 油气性质对气侵作用的响应
        5.2.3 东西部气侵作用差异
        5.2.4 气侵来源
    5.3 生物降解作用
    5.4 原油裂解和TSR作用
    5.5 油气充注期次
        5.5.1 塔中地区油气充注期次
        5.5.2 古城地区油气充注期次
第6章 油气分布主控因素
    6.1 油气垂向运移影响因素
        6.1.1 塔中地区断裂
        6.1.2 古城地区断裂
        6.1.3 盖层
    6.2 油气侧向运移影响因素
        6.2.1 塔中地区油气侧向运移
        6.2.2 古城地区油气侧向运移
    6.3 储层对油气分布影响
        6.3.1 塔中地区储层
        6.3.2 古城地区储层
    6.4 油气成藏过程
    6.5 油气成藏模式
        6.5.1 塔中地区油气成藏模式
        6.5.2 古城地区油气成藏模式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深层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含油气盆地深部油气藏石油地质特征与烃类热稳定性
        1.1.1 含油气盆地深部油气藏石油地质特征
        1.1.2 含油气盆地深部油气藏烃类热稳定性
    1.2 塔里木盆地深部油气藏勘探、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塔里木盆地深部油气藏勘探现状
        1.2.2 塔里木盆地深部油气藏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深部油气藏研究现状及主要存在问题
        1.3.1 储层、盖层及储盖组合特征
        1.3.2 圈闭及油气藏特征
        1.3.3 断裂带分布特征
        1.3.4 油源研究
        1.3.5 存在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2 顺北地区深层原油样品基本特征与实验
    2.1 原油基本物性特征
    2.2 原油分离与仪器测试
        2.2.1 族组成分离
        2.2.2 全油轻烃、饱和烃及芳香烃气相色谱分析
        2.2.3 全油轻烃、饱和烃及芳香烃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2.2.4 全油轻烃及正构烷烃气相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分析
3 顺北地区深层原油分子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3.1 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3.1.1 正构烷烃与类异戊二烯烃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3.1.2 萜烷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3.1.3 甾烷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3.2 原油轻烃分子组成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3.3 原油芳烃分子组成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3.3.1 烷基苯组成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3.3.2 烷基萘组成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3.3.3 烷基菲组成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3.3.4 烷基二苯并噻吩组成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3.4 小结
4 顺北地区深层原油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及其指示意义
    4.1 原油轻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及其指示意义
        4.1.1 轻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及其指示意义
        4.1.2 轻烃分子组成与单体碳同位素指示意义
    4.2 原油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及其指示意义
    4.3 小结
5 主要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库车坳陷煤系烃源岩生烃动力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
        1.2.1 煤岩生烃动力学研究
        1.2.2 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1.3 技术路线与工作量
    1.4 实验方法及流程
        1.4.1 岩石热解(Rock–Eval)、CHN元素分析、TOC分析和镜质体反射率的测量
        1.4.2 高压釜—黄金管生烃动力学热模拟实验
        1.4.3 气体组分分析
        1.4.4 液态烃定量分析
        1.4.5 固体残渣的岩石热解(Rock–Eval)分析和元素分析
        1.4.6 抽提与族组成分离
        1.4.7 饱和烃色谱与尿素络合
        1.4.8 饱和烃色谱–质谱分析和单体烃碳同位素
        1.4.9 开放系统热解–气相色谱分析
    1.5 EASY%Ro模型和动力学参数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构造特征
    2.2 地层与烃源岩
        2.2.1 三叠系
        2.2.2 侏罗系
        2.2.3 白垩系
        2.2.4 新生界
    2.3 储层与盖层
    2.4 勘探历史与现状
第3章 三叠–侏罗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1.1 库车中生代烃源岩分布
        3.1.2 烃源岩评价
    3.2 样品选取和实验
        3.2.1 样品选取
        3.2.2 实验过程
    3.3 有机质丰度
    3.4 有机质类型
        3.4.1 岩石热解参数
        3.4.2 可溶有机质特征
    3.5 有机质成熟度
        3.5.1 镜质体反射率与Tmax
        3.5.2 生物标志化合物演化特征
    3.6 生物标志物特征
        3.6.1 饱和烃特征
        3.6.2 饱和烃GC–MS
        3.6.3 不同层位烃源岩甾、萜烷和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的差异
    3.7 煤矿煤样和地表剖面烃源岩抽提物分子与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
        3.7.1 克孜勒努尔组煤矿煤样和地表剖面泥质烃源岩样
        3.7.2 塔里奇克组煤矿煤样和地表剖面泥质烃源岩样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煤系烃源岩生烃潜力和生烃动力学研究
    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4.1.1 煤成烃地球化学特征
        4.1.2 生烃动力学
    4.2 样品选取及实验
        4.2.1 样品选取
        4.2.2 实验过程
    4.3 封闭体系热解组分产率
        4.3.1 气态烃产率和CO2产率
        4.3.2 液态烃产率
    4.4 质量平衡
    4.5 高–过成熟阶段的生气
    4.6 生烃动力学模拟
        4.6.1 生油动力学参数
        4.6.2 生气动力学参数
    4.7 地史时期库车坳陷侏罗系和三叠系煤系烃源岩生烃史
    4.8 高过成熟度阶段气态烃的生成机制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创新
    5.1 论文主要结论
    5.2 论文主要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烃源岩及深层原油正构烷烃的碳-氢同位素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源对比工作动态
        1.2.2 催化加氢热解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2.3 单体氢同位素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论文工作量
第2章 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2.1 样品与方法
        2.1.1 样品
        2.1.2 实验方法
    2.2 抽提产物的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2.2.1 链烷烃分布特征
        2.2.2 萜烷类分布特征
        2.2.3 甾烷类分布特征
    2.3 催化加氢热解产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2.3.1 可靠性分析
        2.3.2 催化加氢热解产物地球化学特征
    2.4 碳-氢同位素特征
        2.4.1 碳同位素特征
        2.4.2 氢同位素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上奥陶统烃源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3.1 样品与方法
        3.1.1 样品
        3.1.2 实验方法
    3.2 抽提产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3.2.1 链烷烃分布特征
        3.2.2 萜烷类分布特征
        3.2.3 甾烷类分布特征
    3.3 催化加氢热解产物地球化学特征
    3.4 碳-氢同位素特征
        3.4.1 碳同位素
        3.4.2 氢同位素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塔中地区深层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4.1样品与实验
    4.2 轻烃组成特征
        4.2.1 成熟度评价
        4.2.2 运移分馏作用评价
        4.2.3 生物降解作用评价
    4.3 饱和烃与芳烃组成特征
    4.4 正构烷烃单体碳-氢同位素
        4.4.1 碳同位素
        4.4.2 氢同位素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油源对比综合讨论
    5.1 链烷烃分布特征讨论
    5.2 烃源岩干酪根碳同位素特征
    5.3 正构烷烃碳-氢同位素组成
        5.3.1 中-下寒武统烃源岩正构烷烃碳-氢同位素组成
        5.3.2 奥陶系烃源岩正构烷烃碳-氢同位素组成
        5.3.3 塔中轻质油正构烷烃碳-氢同位素组成
    5.4 正构烷烃碳-氢同位素联合分析
第6章 论文主要结论及创新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研究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银额盆地哈日凹陷巴音戈壁组精细油源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样品及分析方法
3 精细油源对比
    3.1 碳同位素
        3.1.1 全油/全岩碳同位素
        3.1.2 饱和烃单体烃碳同位素
    3.2 无环链烷烃
    3.3 甾类化合物
    3.4 萜类化合物特征
    3.5 芳烃特征
4 主力供烃源岩特征
    4.1 展布特征
    4.2 生烃特征
        4.2.1 有机质丰度
        4.2.2 有机质类型
        4.2.3 有机质成熟度
5 结论

(8)有机地球化学实验技术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有机质制备—ASE密闭快速溶剂萃取技术
3 气相色谱分析技术
    3.1 全二维气相色谱实验技术
    3.2 天然气多维气相色谱分析技术
4 同位素分析技术
    4.1 天然气重组分同位素实验技术
    4.2 碳酸盐岩同位素分析技术
    4.3 生物标志物碳同位素分析技术
    4.4 氢同位素分析技术
5 结语

(9)单体烃放射性碳同位素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其在多环芳烃源解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单体烃放射性碳同位素分析的发展
1.2 PAHs在海洋环境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1.2.1 PAHs的研究背景
    1.2.2 PAHs的来源途径
    1.2.3 PAHs在近海海洋环境中的迁移传输
1.3 PAHs源解析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1.4 单体烃放射性碳同位素分析在PAHs源解析中的应用
1.5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背景
2.2 样品的采集
    2.2.1 海水采样站位
    2.2.2 沉积物采样站位
    2.2.3 海水采样方法
    2.2.4 沉积物采样方法
    2.2.5 采样过程的QA&QC
2.3 海水和沉积物中PAHs含量分析
    2.3.1 海水中PAHs含量分析方法
    2.3.2 沉积物中PAHs含量分析方法
    2.3.3 GC-MS仪器条件
    2.3.4 PAHs含量分析的QA&QC 第3章 单体烃放射性碳同位素分析方法的建立
3.1 有机质提取和纯化
    3.1.1 海水有机质提取
    3.1.2 沉积物有机质提取
    3.1.3 芳烃组分的分离
    3.1.4 芳烃的纯化
    3.1.5 有机提取过程的QA&QC
3.2 单体PAHs的PCGC分离和收集
    3.2.1 PCGC简介
    3.2.2 PCGC仪器条件优化
    3.2.3 PCGC分离流程
    3.2.4 PCGC收集的QA&QC
3.3 有机物的石墨化
    3.3.1 玻璃真空线
    3.3.2 石墨反应器
    3.3.3 有机物的催化氧化
    3.3.4 CO_2的纯化和定量
    3.3.5 CO_2的石墨化
    3.3.6 有机物石墨化的QA&QC
3.4 加速质谱仪测定
    3.4.1 加速质谱仪原理
    3.4.2 AMS的应用
    3.4.3 △~(14)C结果表示方法 第4章 基于CSRA方法的台湾海峡海水中PAHs的来源解析
4.1 台湾海峡不同水团中PAHs的空间差异
4.2 台湾海峡不同水团中PAHs的同位素样品制备
4.3 台湾海峡不同水团中PAHs的△~(14)C的变化特征
4.4 台湾海峡不同水团中PAHs的来源解析 第5章 基于CSRA方法的河口-近海沉积物中PAHs的来源解析.
5.1 九龙江河口-台湾海峡沉积物中PAHs的空间变化
5.2 九龙江河口-台湾海峡沉积物中PAHs同位素样品的制备
5.3 九龙江河口-台湾海峡沉积物中PAHs的δ~(13)C的变化特征
5.4 九龙江河口-台湾海峡沉积物中PAHs来源的△~(14)C示踪 第6章 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特色与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活动 致谢

(10)大分子结构和氢同位素分析的热解方法及其在塔里木盆地油气成因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意义和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热模拟实验
        1.2.2 有机大分子的结构单元
        1.2.3 生物标志化合物
        1.2.4 同位素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论文工作量
第2章 沥青质键合态正构烷烃氢同位素的测定方法
    2.1 两种洗脱 5? 分子筛吸附正构烷烃方法的对比研究
        2.1.1 问题提出与意义
        2.1.2 样品与实验
        2.1.3 结果与讨论
        2.1.4 小结
    2.2 沥青质键合态正构烷烃的氢同位素测定方法研究
        2.2.1 样品和实验
        2.2.2 结果与讨论
        2.2.3 小结
第3章 不同类型有机质的离线两阶段热化学降解
    3.1 封闭体系快速高温热解方法的研究
        3.1.1 样品和实验
        3.1.2 结果与讨论
        3.1.3 小结
    3.2 有机质的离线两阶段热化学降解
        3.2.1 问题提出与意义
        3.2.2 样品和实验
        3.2.3 结果与讨论
        3.2.4 小结
第4章 塔里木盆地海相原油的地球化学研究
    4.1 问题提出与意义
    4.2 样品和实验
        4.2.1 样品和预处理过程
        4.2.2 仪器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全油色谱
        4.3.2 饱和烃的生物标志化合物
        4.3.3 芳烃化合物的组成分布
        4.3.4 原油中正构烷烃的单体碳-氢同位素
        4.3.5 沥青质中正构烷烃的单体碳-氢同位素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志留系沥青砂中不溶固体有机质的结构特征与成因
    5.1 问题提出与意义
    5.2 样品和实验
        5.2.1 样品信息和预处理实验
        5.2.2 不溶固态有机质的分离与纯化
        5.2.3 离线封闭体系下的热化学降解
        5.2.4 仪器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溶固态有机质的含量、元素与同位素组成特征
        5.3.2 不溶固态有机质的结构表征
        5.3.3 不溶固态有机质的热解产物
        5.3.4 不溶固态有机质的成因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论文主要结论及创新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天然气单体烃氢同位素组成质谱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海相原油油源、成熟度与充注期次研究[D]. 周晨曦.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21(01)
  • [2]济阳坳陷原油分子及其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 张玉娇.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20(07)
  • [3]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盐岩油气成藏模式研究[D]. 周肖肖.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4]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深层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D]. 孔丽姝. 浙江大学, 2020(02)
  • [5]库车坳陷煤系烃源岩生烃动力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 黄文魁.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9(07)
  • [6]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烃源岩及深层原油正构烷烃的碳-氢同位素特征[D]. 朱信旭.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9(07)
  • [7]银额盆地哈日凹陷巴音戈壁组精细油源对比[J]. 陈治军,马芳侠,肖刚,张勇,高怡文,王小多,韩长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9(04)
  • [8]有机地球化学实验技术新进展[J]. 司万霞. 中外能源, 2018(06)
  • [9]单体烃放射性碳同位素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其在多环芳烃源解析中的应用[D]. 押淼磊. 厦门大学, 2018(08)
  • [10]大分子结构和氢同位素分析的热解方法及其在塔里木盆地油气成因中的应用研究[D]. 陈莎莎.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7(09)

标签:;  ;  ;  ;  ;  

天然气单体烃氢同位素组成的质谱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