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褪黑素对持续光照下大鼠免疫功能改变的对抗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雪娇[1](2021)在《基于线粒体节律的四逆酸枣仁汤干预失眠症日间疲劳疗效和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失眠症是典型的节律紊乱疾病,发病率高达48%,损害患者身心健康。安眠药如艾司唑仑等苯二氮草类药物可延长睡眠时间,但存在困倦、疲劳等日间功能损害。最新研究提示,线粒体能量代谢具有显着的近日节律,其功能失调与睡眠-觉醒节律及能量代谢关系密切。中医学认为“昼精夜瞑”是人体良好的睡眠节律,当机体失眠时,会伴随睡眠节律紊乱如入睡难、早醒和日间功能不足的症状。课题组发现,基于“从肝论治失眠症”处方的四逆酸枣仁汤具有较好疗效,不仅有助于夜间睡眠质量的改善,而且较艾司唑仑等苯二氮草类安眠药物在改善日间功能方面也有优势。综上,结合《素问·五藏生成篇》“卧则血归于肝”及中医理论对人体能量节律的认识,提出“基于肝藏血、主疏泄调节机体睡眠-觉醒节律干预失眠症以达到‘昼精夜瞑’的治疗目标是中医的特色优势,其现代生物学基础与线粒体能量调节机制的昼夜节律有关”的假说。本研究拟以线粒体动力学指标节律变化为核心,临床试验与基础实验研究相结合,综合运用核心体温、红外、CPC心肺耦合、基因蛋白检测等技术,以艾司唑仑为对照药,探讨四逆酸枣仁汤调节睡眠-觉醒节律紊乱的疗效和机理。方法文献研究:通过计算机检索Cochrane、Pubmed、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4月30日,纳入艾司唑仑相较于安慰剂或空白组治疗失眠症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Risk of bias 2对纳入的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然后使用Revman 5.4、Stata MP14进行Meta分析,对于不能合并的研究采用描述性分析。主要结局指标:疲劳、日间功能、不良反应;次要结局指标:睡眠潜伏期、睡眠效率等睡眠因子。并且,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回顾性分析2011-2021十年中全国范围内医疗机构使用的第二类精神药品中艾司唑仑片的使用状况,对用药频度(DDDs)、处方占比、研究地区等指标进行汇总分析。临床试验:通过横断面临床试验设计,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门诊部招募失眠患者,基于CPC心肺耦合技术、FS-14量表(Fatigue Scale-14)、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对失眠患者的日间疲劳及夜间睡眠质量进行评估,采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以期掌握失眠患者日间功能的状况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并且通过病例系列临床试验设计,对失眠就诊患者日间疲劳、睡眠质量进行干预前后对照(0周、2周、4周),并于8周时进行随访。采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比较和监测失眠患者日间功能的改善效果。实验研究:通过腹腔注射PCPA复制失眠症大鼠模型,通过翻正实验评价失眠模型。此后给予艾司唑仑阳性对照药和四逆酸枣仁汤进行干预,通过核心体温(昼夜取6个时间点测量)、红外热成像(昼夜取11个时间点测量)技术评价大鼠的睡眠-觉醒情况与宏观能量代谢昼夜节律的相关性;通过蛋白印记表达法、实时荧光定量PCR、荧光素酶法,探讨大鼠12:00及24:00下丘脑周期基因Per1、Per2、Bmal1与全脑ATP、线粒体动力学蛋白(Mfn1、Mfn2、Opa1、Drp1、Fis1)昼夜表达的相关性并评价四逆酸枣仁汤的干预作用;并联合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艾司唑仑及四逆酸枣仁汤干预后大鼠24:00前额叶线粒体动力学及血清LDH、CK、BUN的含量变化。结果文献研究:关于艾司唑仑与安慰剂的对照研究发现,疲劳、运动减退、嗜睡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1项研究指出,与安慰剂相比,艾司唑仑治疗失眠症后吞咽功能下降,表现为服用艾司唑仑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上升,EAT-10评分上升,VFSS评分下降。2项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发现,艾司唑仑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安慰剂组(P<0.05),1项研究指出艾司唑仑1mg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4%高于安慰剂组43%。关于夜间睡眠情况的数据3项研究无法进行META分析,3项研究提示艾司唑仑组对于睡眠质量的疗效优于安慰剂组。1项关于艾司唑仑与空白组对照的实验指出,艾司唑仑可以有效降低老年睡眠障碍伴高血压患者的次日血压,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且对于患者失眠治疗有效率88%高于空白对照组68%(P<0.05)。(2)近十年国内艾司唑仑的使用量居高不下,处方量大、占比高,处方占比排序在二类精神药品中多处于前列(排序在第1、2位),处方占比多超过10%,甚至部分研究占比量高达80%。临床试验:(1)横断面结果显示,87%的失眠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力疲劳,98%的失眠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体力疲劳,90.32%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日间功能损害;PSQI日间功能因子和FS-14关系紧密(509,P<0.01);PSQI日间功能因子和CPC睡眠质量评估系统获取的熟睡时间(即稳定睡眠期,对应CPC分析中的高频部分)密切相关(.851,P<0.01),FS-14脑力疲劳因子与睡眠总时间密切相关(.508,P<0.01)、REM(.488,P<0.01)密切相关。(2)四逆酸枣仁汤对失眠症患者干预4周,并于8周随访:FS-14总得分逐渐减小,干预2周后得分5.63分降至4.83(P>0.05)、4周2.91分(P<0.01)、8周1.54分(P<0.01)。脑力疲劳因子得分范围为0-6分,干预2周后得分从2.83分下降至2.28分(P>0.05),第4周1.75分(P<0.01),8周0.81 分(P<0.01)。体力疲劳因子得分范围为0-8分,干预2周后得分从5.63分降至4.83分(P>0.05),第4周2.91分(P<0.01),第8周1.55分(P<0.01)。日间功能因子得分范围0-3分,干预2周后得分从2.03分下降至1.45分(P<0.05),干预4周后降至1.00分(P<0.01),8周随访时1.09分(P<0.01)。实验研究:(1)大鼠宏观能量指标(核心体温、红外热成像)的昼夜变化监测:昼夜24小时平均取6个时间点(4:00、8:00、12:00、16:00、20:00、24:00)进行核心体温测量,正常组大鼠核心体温存在昼(睡眠期)低夜(活动期)高的趋势,与既往研究规律一致,即核心体温下降则诱导入睡,核心体温上升则诱导觉醒:12:00四组大鼠体温达到昼夜最低值,正常组36.93℃,和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核心体温升高(P>0.05),和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体温降低(P<0.05),中药组体温降低(P<0.01)。8:00、16:00时,和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体温升高(P>0.05),和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组体温降低,仅8:00西药组与模型组有显着差异(P<0.05)。4:00、20:00时,和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体温上升趋势减缓,体温低于正常组。24:00时,和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体温低于正常组(P<0.01),和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组体温上升(P>0.05)。昼夜24小时取11个时间点进行尾部红外测量,正常组大鼠尾部温度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与其它时间点基本无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尾部温度呈现昼夜振荡,即以12:00为波谷、以24时为周期的类余弦曲线,12:00大鼠尾部温度出现最低值25.00℃,和12:00相比,大鼠尾部2:00、20:00、22:00温度升高(P<0.05)。12:00各组大鼠尾部温度处于最低值,正常组尾部温度26.88℃,和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尾部温度降低(P>0.05)。(2)大鼠全脑节律基因、ATP和线粒体动力学指标的昼夜表达变化:正常组大鼠下丘脑Per1、Per2、Bmal1 mRNA表达量呈现昼(睡眠期)低夜(活动期)高的趋势,失眠模型大鼠Per1、Per2、Bmal1 mRNA表达量发生节律紊乱,经药物干预后,节律恢复。节律基因表达的组间比较:24:00和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Per1、Per2、Bmal1 mRNA的表达有下降趋势(P>0.05);和模型组大鼠相比,西药组Per1、Per2、Bmal1 mRNA表达有增加的趋势(P>0.05),中药组大鼠Per1、Per2、Bmal1 mRNA表达增加(P<0.01)。12:00和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Per1、Bmal1 mRNA表达有升高的趋势(P>0.05),Per2表达增加(P<0.01);和模型组大鼠相比,西药组和中药组 Per1、Per2、Bmal1 mRNA 表达均下降(P<0.05)。节律基因表达的昼夜比较:大鼠下丘脑Per1正常组,24:00表达量高于12:00(P<0.05);模型组24:00表达量低于12:00(P<0.01),西药组和中药组的24:00表达量高于12:00(P<0.01),且中药组趋势更加明显。Per 2正常组24:00表达量高于12:00(P>0.05);模型组24:00表达量低于12:00(P<0.01),西药组和中药组的24:00表达量高于12:00(P<0.05),且中药组趋势更加明显(P<0.01)。Bmal1正常组的24:00表达量相较于12:00有升高趋势(P>0.05),模型组24:00表达量低于12:00(P<0.01),西药组和中药组的24:00表达量高于12:00(P<0.05),且中药组趋势更加明显(P<0.01)。ATP含量组间比较:24:00和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全脑ATP的含量降低(P>0.05),和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组全脑ATP水平均有上升趋势,且中药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12:00和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全脑ATP的含量升高(P>0.05),和模型组相比,西药组含量降低(P>0.05),中药干预后ATP含量降低且低于正常组(P>0.05),且中药干预后ATP含量降低且低于正常组。线粒体动力学蛋白组间比较:正常组大鼠全脑线粒体动力学蛋白表达量呈现昼(睡眠期)低夜(活动期)高的趋势,而失眠模型大鼠线粒体动力学蛋白昼夜差异趋势不变,差异量增加,药物干预后,差异量减小。24:00和正常组大鼠相比,失眠模型大鼠Opa1、Fis1、Mfn2表达量有升高趋势(P>0.05),和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和西药组表达量降低(P<0.01)。12:00各组线粒体相关蛋白Drp1、Fis1、Mfn1、Mfn2、Opa1的表达量趋势平稳(P>0.05)。线粒体动力学蛋白昼夜比较:大鼠全脑Opa1、Fis1、Mfn2蛋白表达量正常组,24:00表达量高于12:00(P>0.05);模型组24:00表达量仍高于12:00,节律趋势更加明显(P<0.05),西药组和中药组的24:00表达量均高于12:00,但差异量变小(P>0.05)。Mfn1、Drp1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的24:00表达量高于12:00(P>0.05),西药组的24:00表达量高于12:00(P<0.05)。(3)失眠大鼠活动期疲劳指标的测定:24:00和正常组相比,模型大鼠前额叶Opa1、Fis1、Mfn2、Drp1的蛋白表达量有上升趋势(P>0.05),Mfn1蛋白表达量增加(P<0.05);和模型组相比,西药组Opa1、Fis1、Mfn2、Drp1蛋白表达量有上升趋势(P>0.05),Mfn1蛋白表达量增加(P<0.05);中药组Opa1、Fis1、Mfn1、Drp1蛋白表达量有下降趋势(P>0.05),甚至低于正常组(Drp1)。24:00和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血清LDH、CK含量升高(P<0.05),BUN含量有上升趋势(P>0.05);和模型组相比,西药组血清CK、BUN含量有上升趋势(P>0.05),LDH含量有下降趋势(P>0.05);中药组LDH、CK、BUN含量有明显下降趋势,且LDH与模型组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从人体昼夜节律和能量代谢的角度可以发现“从肝论治失眠”的潜在机制。其机制在于中医肝对于能量代谢节律的调控,通过这种多靶点、多层次的治疗进而明显改善睡眠质量外也明显改善患者日间疲劳。(1)失眠症患者存在日间功能损害,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脑力疲劳和体力疲劳。PSQI日间功能与CPC深睡眠时间有关,脑力疲劳与REM和浅睡眠时间有关。(2)基于“从肝论治失眠”出发的四逆酸枣仁汤干预失眠症后可以达到“昼精夜瞑”的疗效,具有可观的远期疗效。(3)PCPA失眠核心体温昼夜节律的振幅减小,相位不变,活动期功能受到损害,四逆酸枣仁汤干预后,宏观层面紊乱的能量代谢节律得到恢复。(4)PCPA失眠大鼠在四逆酸枣仁汤干预后可通过干预下丘脑节律基因的昼夜表达进而调控全脑微观线粒体动力学的昼夜节律,使得ATP供能重回平衡,以恢复正常的睡眠-觉醒节律。(5)四逆酸枣仁汤可以消除失眠大鼠活动期的脑力与体力疲劳水平,其机制或是调节线粒体动力学蛋白的表达。
刘鑫[2](2021)在《基于核受体PPARγ及其共激活因子PGC-1α研究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中枢SCN昼夜节律及能量代谢的并联调控机制》文中提出目的:查阅、整理失眠、昼夜节律、能量代谢与酸枣仁汤的相关文献,结合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本课题拟进一步深入探索老年失眠模型中枢SCN系统昼夜节律与相应不同部位(脑、心、肝)组织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的相关性,阐明中医病机“肝血不足,阴虚内扰”造成心烦不寐的科学内涵,探索“养血滋阴安神”治法代表方酸枣仁汤对昼夜节律及能量代谢的并联调控机制。方法:1将8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0.26mg·kg-1·d-1)、酸枣仁汤高、低剂量组(18.72 g·kg-1·d-1、9.36g·kg-1·d-1),给药体积均为0.2m L·10g-1,每日一次,连续7d,空白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于末次给药30min后,分别进行戊巴比妥钠阈下和阈上睡眠实验,观察酸枣仁汤的镇静催眠作用。2将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0.18mg·kg-1·d-1)、酸枣仁汤高、低剂量组(12.96 g·kg-1·d-1、6.48 g·kg-1·d-1),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皮下注射D-半乳糖,各组大鼠按0.125g·kg-1·d-1剂量给药,给药容量均为0.5m L·100g-1,每日一次,连续42天,于末次给药结束后进行多平台水环境慢性睡眠剥夺,每天剥夺18h,连续剥夺21天,制作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造模结束后各组开始灌胃给药,给药容量均为2m L·100g-1,每日一次,连续7d,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采用自主活动仪检测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自主活动的影响,采用Real-Time PCR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生物钟基因Clock、Bmal1和钟控基因Rev-erbα、Rorα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观察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昼夜节律的影响。3采用Real-Time PCR、Western-blot分别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核受体PPARγ及其共激活因子PGC-1α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观察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下丘脑核受体PPARγ及其共激活因子PGC-1αm RNA的影响。4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中枢下丘脑线粒体形态,采用比色法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ATP含量,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检测各组大鼠中枢下丘脑中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中枢下丘脑细胞Cyt C、Bcl-2、Bax及Caspase 3表达水平,观察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中枢下丘脑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5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心脏线粒体形态,采用比色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ATP含量,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去乙酰化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RT3)、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2)m 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SIRT3、SOD2的蛋白质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SIRT3的定位表达,观察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心肌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6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肝脏线粒体形态,采用比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肝脏ATP含量,采用比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肝脏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Ⅳ活性,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肝脏CS、IDH、ATP5F1蛋白的表达水平,观察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肝脏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酸枣仁汤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入睡率显着增加,睡眠潜伏期显着缩短,入睡时间显着延长(P<0.01),酸枣仁汤低剂量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2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光照环境活动路程、时间,黑暗环境活动路程、时间,总活动路程、时间均显着增加(P<0.01),Clock、Bmal1、Rev-erbα、Rorα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组、酸枣仁汤高剂量组光照环境活动路程、时间,黑暗环境路程、时间,总活动路程、时间均显着减少(P<0.05,P<0.01),Clock、Bmal、Rev-erbα、Rorα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酸枣仁汤低剂量组Bmal1、Rorα的m RNA表达显着升高(P<0.05,P<0.01),Clock、Rev-erbα的m RNA表达水平,光照环境活动路程、时间,黑暗环境路程、时间,总活动路程、时间,Clock、Bmal、Rev-erbα、Rorα的蛋白表达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3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下丘脑核受体PPARγ及其共激活因子PGC-1αm RNA与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组、酸枣仁汤高剂量组核受体PPARγ及其共激活因子PGC-1αm RNA与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P<0.01),酸枣仁汤低剂量组PGC-1αm RNA表达显着升高(P<0.01),PGC-1α蛋白、PPARγm RNA与蛋白表达无显着性差异(P>0.05)。4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空白对照组大鼠下丘脑线粒体未见明显病理改变,大小适中,形态多呈椭圆或梭形,嵴排列较整齐。模型对照组线粒体形态异常,线粒体发生明显肿胀并且伴有空泡化,出现了“髓鞘样”,嵴发生断裂且数量减少;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组、酸枣仁汤高剂量组线粒体损伤减轻,空泡化现象减少,部分嵴断裂,并未出现明显肿胀,酸枣仁汤低剂量组未见明显改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下丘脑ATP含量、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Bcl-2蛋白显着降低(P<0.01),Cyt C、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组、酸枣仁汤高剂量组下丘脑ATP含量、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P<0.01),Cyt C、Bax、Caspase 3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酸枣仁汤低剂量组Na+-K+-ATP酶活性、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P<0.01),Bax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Ca2+-Mg2+-ATP酶活性,Cyt C、Caspase 3蛋白表达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5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空白对照组大鼠心肌细胞结构清楚,粗细肌丝排列整齐、有序,细胞核形态规整,大小相对均一的线粒体在肌丝之间密集分布,线粒体形状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线粒体膜完整,线粒体嵴保存相对完好;模型对照组大鼠心肌组织肌丝排列紊乱,伴有肌丝断裂与溶解,线粒体肿胀明显,线粒体排列紊乱,多数线粒体嵴模糊甚至断裂;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组、酸枣仁汤高剂量组肌丝排列较整齐,线粒体损伤减轻,仅见部分嵴断裂,肿胀程度亦相对较轻,酸枣仁汤低剂量组未见明显改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心肌ATP含量、SOD活性、SIRT3、SOD2 m RNA与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MDA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酸枣仁汤高剂量组大鼠心肌ATP含量、SOD活性、SIRT3、SOD2 m RNA与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P<0.01),MDA含量显着降低,阳性对照组SOD活性、SIRT3、SOD2 m RNA与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P<0.01),MDA含量显着降低(P<0.01),ATP含量,SIRT3平均荧光强度无显着性差异(P>0.05),酸枣仁汤低剂量组SOD活性、SOD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P<0.01),ATP、MDA含量,SIRT3、SOD2 m RNA表达,SIRT3平均荧光强度无显着性差异(P>0.05)。6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空白对照组大鼠肝脏内线粒体形态规则,大小适中,多呈圆形或椭圆形,排列较整齐,模型对照组大鼠肝脏内线粒体出现异常,线粒体发生肿胀、变形,嵴断裂并且数量有一定的减少,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组、酸枣仁汤高、低剂量组线粒体损伤减轻,肿胀、变形情况减少,嵴断裂减少。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肝脏ATP含量、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Ⅱ、Ⅲ、Ⅳ活性、IDH、CS、ATP5F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酸枣仁汤高剂量组大鼠肝脏ATP含量、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Ⅱ、Ⅲ、Ⅳ活性、IDH、CS、ATP5F1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脏ATP含量、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Ⅲ活性、CS、ATP5F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P<0.01),Ⅱ、Ⅳ活性,IDH蛋白表达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酸枣仁汤低剂量组大鼠肝脏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Ⅲ活性、ATP5F1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P<0.05),Ⅱ、Ⅳ活性,IDH、CS蛋白表达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酸枣仁汤具有良好的镇静催眠作用。2酸枣仁汤可以改善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昼夜节律。3酸枣仁汤可以使大鼠下丘脑核受体PPARγ及其共激活因子PGC-1α表达增加。4酸枣仁汤可以改善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诱导的大鼠下丘脑能量代谢异常,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保护下丘脑神经细胞。5酸枣仁汤可以改善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诱导的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损伤、能量代谢异常,保护心肌细胞。6酸枣仁汤可以改善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诱导的大鼠肝脏能量代谢异常,恢复线粒体正常功能,保护肝脏。7酸枣仁汤有可能基于下丘脑核受体PPARγ及其共激活因子PGC-1α表达增加,改善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诱导的大鼠昼夜节律,进而调控大鼠脑、心、肝的能量代谢,以此改善睡眠。
赵淑琴[3](2020)在《褪黑素介导的生物钟基因Cry对双峰驼雌二醇分泌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双峰驼作为西北地区特有的经济物种,其季节性繁殖严重限制了双峰驼的产仔率。哺乳动物的季节性繁殖除受到褪黑素介导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调控外还受到昼夜节律生物钟的调控。越来越多的实验数据表明褪黑素的周期性分泌与生物钟基因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褪黑素作用的具体的分子机制还不是很明确。也有研究表明c AMP/PKA/CREB通路参与了褪黑素在机体多个重要生理活动中的调节,但是否参与了生物钟基因的调控仍需研究证实。本研究以双峰驼为研究对象,体外培养双峰驼卵巢颗粒细胞,通过运用过表达和沉默褪黑素受体基因(MT1和MT2基因)的方法检测对生物钟基因的影响,通过q PCR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MT1/2与隐花色素(Cryptochrome,Cry)基因在生殖轴系的表达含量及定位,用Elisa方法检测MT和Cry基因对雌二醇(E2)分泌的影响,并对MT蛋白和CRY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探究褪黑素与生物钟基因之间的联系及它们对雌二醇分泌的影响。结果显示:1.用Elisa方法检测c AMP的结果显示过表达MT或Cry基因,c AMP的含量均降低,沉默MT或Cry基因,c AMP的含量均升高。通过q PCR及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过表达MT基因后相关信号通路基因的变化发现:在24 h,36 h时除了基因Cry1/2的表达极显着升高外,其他基因(GNB2,PKA,CREB,Per1/2/3,Clock)均极显着降低,在48 h时出现反馈性升高或降低或趋于平衡。沉默MT后的检测结果与过表达MT的检测结果完全相反。为了进一步验证基因的相关性,过表达和沉默基因Cry后检测相关信号通路基因的变化,结果显示与过表达和沉默MT的结果完全一致,暗示了MT和Cry之间存在着联系,为c AMP/PKA/CREB通路机制的分析研究提供可靠科学的理论依据,并证实卵巢颗粒细胞上的生物钟作为外周生物钟与主时钟(视交叉上核生物钟)保持一致的节律。2.通过q PCR和WB实验显示双峰驼生殖轴系各组织中均有MT与Cry的表达,暗示MT和Cry都能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影响动物的生殖。不同的是MT在松果体中的表达最多,CRY在下丘脑中的表达最多,这与褪黑素的主要分泌部位在于松果体及CRY主要存在于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上的结果相印证。实验结果还发现,在相同的组织,MT1和MT2受体的表达没有组织的差异性,CRY1和CRY2也没有组织差异性。在松果体和下丘脑中,不论MT还是CRY蛋白均成弥散性表达,不同的是褪黑素受体只有细胞膜和细胞质有阳性表达,CRY蛋白则胞膜、胞质及胞核均有阳性表达。在垂体上,不论腺垂体还是神经垂体均有显着的阳性表达,四种蛋白表达的共同点是都主要位于毛细血管的管壁细胞和血管周围的腺细胞上,这一方面说明褪黑素在垂体中的运输方式是以血液运输为主,另一方面暗示MT与CRY蛋白之间的发挥着密切相关的作用。在睾丸和卵巢上,四种蛋白的表达很相似,均主要位于睾丸的基膜和间质细胞以及在卵巢上的弥散性表达,不一样的是MT在胞核上无表达,而CRY蛋白则有。在附睾上,四种蛋白有差异性表现,MT1、MT2和CRY1蛋白在管腔上皮细胞、管周肌样细胞和腔面精子上呈阳性表达。CRY2蛋白除在管腔上皮细胞、管周肌样细胞和腔面精子呈阳性表达外,纤毛呈强阳性表达,这说明CRY2蛋白在精子经过附睾的过程中,对其发育成熟发挥较大的作用。3.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褪黑素受体定位于细胞膜和细胞质,CRY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加入外源褪黑素或者过表达MT,雌二醇的含量显着高于对照(P<0.01),阻断或者沉默MT后雌二醇含量显着低于对照(P<0.01)。既过表达褪黑素受体基因,又加入外源褪黑素,雌二醇的含量低于对照(P<0.01)。过表达Cry基因,雌二醇含量显着高于对照(P<0.01),沉默Cry基因雌二醇含量低于对照(P<0.01)。4.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理化性质、高级结构及其同源性进行预测,结果显示MT1/2,CRY1/2的半衰期都是30 h,肽链N端都是蛋氨酸,且都为碱性蛋白质。除MT1为稳定蛋白,其余均为不稳定蛋白。MT1/2为疏水性蛋白质,存在跨膜结构,CRY1/2为亲水性蛋白质,无跨膜结构。这四种蛋白包含的主要二级结构元件都是α螺旋和无规卷曲。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MT1/2蛋白主要位于细胞膜和内质网。CRY1/2蛋白主要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中。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双峰驼的MT1、CRY1蛋白与单峰驼的MT1、CRY1蛋白的分子进化距离最近,说明其亲缘关系最为密切。本论文的研究将褪黑素与生物钟基因的表达联系起来,确定c AMP/PKA/CREB通路参与了褪黑素对生物钟的调节作用。这一结果对今后研究季节性发情哺乳动物的生殖生理调控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景佳妮[4](2020)在《持续光暴露增强中枢交感输出对正常和心衰大鼠心功能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与目的人体器官组织的时间生理(temporal organization of physiology)对维持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大自然的昼夜交替使人类能够维持自身组织器官的昼夜节律与自然环境的光暗周期相适应。然而随着电子照明设备的广泛使用,夜间光暴露(exposure to nighttime lighting)这一现象变得极为普遍,比如,夜班和轮班工作制的出现,光污染(light pollution),甚至在极地(南北极)环境的极昼现象等。这些光暴露环境扰乱了昼夜边界,无法与正常生理过程的昼夜节律同步,影响人类健康,引发多种疾病。而人体绝大多数系统都被昼夜节律所调控,包括睡眠觉醒,激素分泌,细胞功能和基因表达等。夜间暴露于人工光照环境紊乱节律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其与代谢和情绪紊乱,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脑中风、突发心脏骤停),内分泌功能紊乱,甚至癌症等疾病的发生率增加密切相关。研究报道,光暴露导致昼夜节律紊乱可能与外周系统节律的异常调节有关,光暴露抑制了褪黑素的分泌,导致中枢和外周生物钟基因紊乱。光暴露对糖皮质激素分泌影响的研究显示,光暴露可能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上调和应激反应增加密切相关。大量动物实验研究显示,光暴露刺激视锥和视感神经节细胞在大脑形成神经环路,通过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SCN)直接或间接投射到其他参与情绪调控的脑区,影响神经元的可塑性(neuroplasticity)和递质传递(neurotransmission)。也有研究报道,光暴露(light exposure)能够引起大鼠产生复杂的心血管效应,导致组织器官功能紊乱。近年来已有众多研究者发现持续光照对心血管功能具有多重效应,并且说法不一。自主神经在调控心血管活动和功能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下丘脑和延髓多个脑区参与自主神经调控,其中交感神经活动受到中枢头端延髓腹外侧区(rostral ventrolateral medulla,RVLM)的调控,RVLM中C1神经元可接受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hypothalamic nucleus,PVN)和尾端延髓腹外侧区(caudal ventrolateral medulla,CVLM)等其他心血管中枢的纤维传入,并发出纤维与交感节前神经元发生单突触联系调控外周交感活动和心血管功能。研究表明,光暴露可兴奋PVN,且昼夜节律调控中枢SCN参与光诱导产生的交感神经兴奋,但光暴露对交感中枢RVLM的作用并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将最大化模拟日常光暴露环境,采用LED(250-300 lux)灯光持续照射,探究光暴露对正常和心衰大鼠中枢RVLM交感输出和心血管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本研究对于探索关于昼夜节律系统对心血管系统在中枢的神经环路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由多因素引起的心血管综合征,而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快速发展为心衰的重要因素,已成为心血管疾病患者突发性死亡的主要原因。研究报道,持续光暴露导致的昼夜节律紊乱增加了心血管疾病(心梗,心脏骤停)的发生风险,并且昼夜节律系统对维持正常的心血管功能和心血管疾病的预防非常重要。因此,本研究将探究持续光暴露对正常和心衰大鼠的心功能的作用,为心血管疾病预防提供重要依据。众所周知,心肌缺血能快速激活交感神经,引起儿茶酚胺类物质释放增加。在急性期,儿茶酚胺类物质激活β肾上腺素受体(βadrenergic receptors,β-AR),通过代偿机制来维持心输出量和全身血压,而交感神经的持续兴奋将加速疾病的发展。研究者们认为,心衰患者交感神经兴奋激活β1-AR,导致心脏纤维重塑和心肌细胞死亡,对心脏有损害作用。因此,探究交感神经活动在光暴露对心血管功能影响中发挥的作用成为本研究的重点。对于心衰而言,头端延髓腹外侧区RVLM是中枢交感输出的关键区域,而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是患者出现并发症和突发性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明确RVLM对交感的调控作用对于探索光暴露对心血管功能的作用至关重要。研究报道,光暴露可引起组织器官氧化应激水平增强。然而,持续光暴露对中枢RVLM氧化应激的影响目前并不清楚。而RVLM中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增加导致的氧化应激增强是交感亢进的重要机制。中枢给予ROS的消除过氧化物歧化酶的模拟剂Tempol能降低交感神经活动亢进从而改善心血管功能。那么,光暴露是否通过增强中枢RVLM氧化应激水平而导致交感输出增强呢?研究表明,ROS的产生受到核转录因子Nrf2的调控,Nrf2在体内的抗氧化防御中具有重要作用,其磷酸化可促进抗氧化蛋白的转录,抑制氧化应激水平。灌流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 II,Ang II)的Nrf2基因敲除小鼠,心脏氧化应激损伤和心肌肥厚程度加重。过表达Nrf2可抑制活性氧的产生而减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恶化。但目前持续光暴露对正常和心衰大鼠中枢RVLM氧化应激的作用及具体机制并不清楚。研究显示,中枢RVLM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可催化Ang II生成Ang1-7,增强ACE2/Ang1-7/Mas R受体轴功能具有降低心衰和高血压等病理状态下的交感神经兴奋,产生心血管保护效应。RVLM中过表达ACE2通过降低兴奋性突触传递从而降低高血压大鼠的血压,同时,ACE2/Ang1-7/Mas R受体轴功能增强能够抑制氧化应激水平,保护细胞损伤和神经元功能。然而,上调ACE2/Ang1-7/Mas R受体轴的功能能否改善光暴露导致的氧化应激目前也不明确。光暴露导致机体昼夜节律紊乱的众多研究提示,持续光暴露对中枢RVLM交感输出的作用可能也与RVLM节律紊乱有关。研究报道,光暴露影响正常的生物节律,增加睡眠障碍,导致行为活动改变。而昼夜节律的平衡在维持生物节律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节律的调控中枢视交叉上核SCN主要受光照因素影响,在分子水平被钟基因调控,同时RVLM中也存在多种钟基因的表达。昼夜节律紊乱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如高血压、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有趣的是,研究报道,SCN通过视网膜接收光线信号,在全脑可直接或间接与多个脑区产生纤维投射联系,比如,下丘脑室旁核PVN,内侧视前区(medial preoptic area,MPOA),丘脑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 of the thalamus,PVT),外侧僵核(lateral habenula,LHb),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中缝背核(dorsal raphe,DR)等,从而产生复杂的神经网络调控。那么,RVLM是否接受中枢SCN的直接或间接的神经纤维投射呢?基于此,本研究进一步通过中枢核团的纤维投射联系来探究光暴露对交感神经活动的影响,为阐明节律系统与心血管系统之间的功能学联系提供新的视角。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明确持续光暴露对正常和心衰大鼠中枢RVLM交感输出和心功能的影响;探究持续光暴露对中枢RVLM氧化应激的影响是否与Nrf2通路以及ACE2/Ang1-7/Mas R受体轴功能下调有关;并明确持续光暴露对RVLM昼夜节律的影响,探究持续光暴露对交感神经活动的作用是否和中枢SCN与RVLM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的纤维投射联系有关。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主要为了明确:1)持续光暴露对正常和心衰大鼠的心功能的作用,且交感神经活动是否参与持续光暴露对心功能的作用;2)持续光暴露是否引起大鼠中枢RVLM氧化应激增强从而影响心功能;3)Nrf2通路是否参与中枢RVLM过表达ACE2改善持续光暴露引起的心功能下降;4)持续光暴露是否影响了中枢RVLM正常的昼夜节律,且RVLM与SCN之间是否有直接或间接神经纤维联系。研究方法1.所有SD大鼠均置于时控光照箱(Circadian Time(CT)07:00 Light on,ZT0;Circadian Time(CT)19:00 Light off,ZT12)12h Light/12h Dark(LD)光暗交替环境下集中饲养,至少适应两周后进行实验。然后将部分动物置于24小时持续光照(Constant Light,CL)环境下饲养,观察比较动物在两种环境中的心功能差异。2.通过尾动脉测压系统连续一周监测大鼠ZT12时在LD环境和CL环境下的血压和心率变化,观察两种环境对动物清醒状态下血压(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和心率(HR)的影响。然后采用眶静脉采血,连续5周监测大鼠在LD和CL环境中ZT12时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Ang II,糖皮质激素(GC),心房钠尿肽(ANP)和脑钠肽(BNP)的浓度变化。通过心脏超声,Millar心导管术以及心脏Masson染色,检测持续光暴露四周、八周后大鼠的心功能变化和心脏纤维化程度。分离大鼠肾交感神经,检测持续光暴露四周、八周后大鼠的基础肾交感神经活动(renal sympathetic nerve activity,RSNA)以确定引起心功能改变的最短光暴露时间。3.心衰模型的建立:通过结扎心脏冠脉建心衰(HF)模型,假手术(Sham)动物心脏只穿线不结扎,两组动物均置于LD环境下饲养。术后四周通过心脏超声和心导管术监测两组动物心功能变化,并通过心脏H&E染色验证心衰模型。然后将正常大鼠和心衰大鼠分组:LD组,CL组,HF-LD组和HF-CL组,开始实验。4.光暴露结束后,通过心脏超声和心导管术检测LD组,CL组,HF-LD组和HF-CL组的心功能变化。连续两周记录HF-LD组和HF-CL组的心脏射血分数。然后灌注取材心脏,通过Masson染色,观察并统计四组动物的心脏纤维化面积(%)。5.分离动物肾交感神经,通过记录RSNA比较LD组,CL组,HF-LD组和HF-CL组动物的交感神经活动情况。通过ELISA检测四组大鼠血浆NE的浓度,最后通过免疫组化DAB染色RVLM脑片,观察并统计四组大鼠RVLM中c-fos阳性神经元百分比,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四组动物RVLM中c-fos蛋白表达。6.通过Western Blot和DHE染色分别检测LD组,CL组,HF-LD组和HF-CL组动物中枢RVLM中ACE2,Mas和Nrf2通路蛋白的表达以及氧化应激水平,并检测LD组和CL组RVLM中Nrf2磷酸化水平。然后中枢RVLM微量注射慢病毒过表达ACE2,通过DHE染色RVLM脑片检测过表达ACE2后LD+Lenti-GFP组,LD+Lenti-ACE2组,CL+Lenti-GFP组和CL+Lenti-ACE2组RVLM中ROS水平,然后通过心脏超声和心导管术检测四组大鼠的心功能,最后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四组动物Nrf2/HO-1/NQO-1通路蛋白表达情况。7.通过无线遥感连续监测LD组和CL组ZT 0-12和ZT 12-24的活动量,记录并比较两组动物24小时ZT 0-12和ZT 12-24的平均活动量。通过ELISA检测LD组和CL组褪黑素和皮质酮的昼夜分泌,比较LD组和CL组中两种节律激素ZT 0-12和ZT 12-24的分泌差异。通过RT-PCR检测LD组和CL组RVLM中24小时核心钟基因Bmal1和Clock的振荡表达。最后,将ROSA26-EGFP小鼠中枢RVLM微量注射逆行标记病毒AAVretro-cre-h Syn-EGFP,通过大脑连续切片观察GFP在全脑神经元胞体的表达,明确RVLM与SCN之间是否存在一级神经纤维投射,观察RVLM与SCN之间的神经纤维联系。结果1.持续光暴露导致正常大鼠血压升高和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持续光暴露导致大鼠清醒状态下血压(SBP,DBP)持续升高(P<0.05 vs.LD),并且光暴露四周引起血浆NE、Ang II、GC、BNP和ANP浓度显着增加。持续光暴露四周(CL 4W)导致大鼠左心室收缩末压力LVESP和左心室舒张末压力LVEDP升高,心脏纤维化面积(%)增加,±d P/d T显着下降(P<0.05 vs.LD)。而持续光暴露八周(CL 8W)大鼠LVESP降低,心脏纤维化面积(%)增加,心脏±d P/d T下降(P<0.01vs.LD)。与CL 4W组相比,CL 8W大鼠心脏±d P/d T进一步下降,心脏纤维化面积(%)进一步增加(P<0.05 vs.CL 4W)。同时CL 4W组的RSNA显着增强(8.64±0.48vs.20.02±1.24%Max,P<0.001 vs.LD);而CL 4W的RSNA与LD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8.64±0.48 vs.10.16±0.38%Max,P>0.05 vs.LD)。2.持续光暴露导致正常和心衰大鼠的心功能下降光暴露导致正常大鼠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增加,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下降(79.42±2.91%vs.93.64±2.02%;43.14±3.03%vs.63.24±3.91%,P<0.001 vs.LD),心脏+d P/d T降低(5751.89±69.01 vs.7477.08±604.2mm Hg/s,P<0.01 vs.LD)。而光暴露导致心衰大鼠心脏+d P/d T进一步降低(2414.57±138.5 vs.3211.90±202 mm Hg/s,P<0.05 vs.HF-LD),心脏纤维化面积(%)进一步加重(P<0.0001 vs.HF-LD)。心脏超声动态监测HF-LD组和HF-CL组的LVEF,发现持续光暴露导致心衰大鼠LVEF下降加快(P<0.001 vs.HF-LD)。3.持续光暴露增强正常和心衰大鼠中枢RVLM交感输出和RVLM神经元c-fos表达持续光暴露导致正常大鼠的RSNA显着增加(8.64±0.48 vs.20.02±1.24%Max,P<0.001 vs.LD),心衰大鼠的RSNA进一步增强(20.10±1.16 vs.26.82±1.69%Max,P<0.05 vs.HF-LD)。而LD组与CL组麻醉状态下平均动脉压(MAP)无显着差异,HF-LD组MAP显着下降(P<0.05 vs.LD)。光暴露引起正常和心衰大鼠NE显着增加(P<0.0001 vs.LD;P<0.0001 vs.HF-LD)。同时,光暴露引起正常和心衰大鼠RVLM中c-fos阳性神经元增加(20.01±0.01%vs.13.02±0.10%,44.66±0.01%vs.13.02±0.10%,P<0.01 vs.LD;81.53±0.01%vs.44.66±0.01%,P<0.0001 vs.HF-LD),c-fos蛋白表达增加(P<0.01vs.LD),而HF-LD组与HF-CL组之间并无差异。4.持续光暴露导致正常和心衰大鼠中枢RVLM氧化应激水平增强,ACE2/Ang1-7/Mas R轴功能下调DHE染色结果显示,光暴露导致正常和心衰大鼠RVLM中ROS水平增加。Western Bolt结果发现,Nrf2磷酸化水平下降,下游HO-1和NQO-1蛋白表达也下降(P<0.05 vs.LD)。同时,光暴露引起正常和心衰大鼠ACE2和Mas R表达下降(P<0.001 vs.LD),而心衰大鼠ACE2表达进一步下降(P<0.0001 vs.HF-LD)。HF-LD组与HF-CL组RVLM中ROS水平,Nrf2磷酸化和Mas R表达并无差异。5.中枢RVLM过表达ACE2降低持续光暴露导致的氧化应激,增强RVLM中Nrf2磷酸化从而改善心功能损伤中枢RVLM过表达ACE2后,与CL+Lenti-GFP组相比,CL+Lenti-ACE2组LVEF和LVFS(89.10±0.79%vs.74.92±0.73%,P<0.001;53.91±1.18%vs.38.42±0.63%,P<0.05)增加,心脏±d P/d T增加(5368.00±35.55 vs.4043.24±7.83 mm Hg/s;-4648.88±168 vs.-3376.37±144.2 mm Hg/s,P<0.05)。RVLM中ROS表达显着降低(P<0.05vs.CL+Lenti-GFP),CL+Lenti-ACE2组RVLM中Nrf2磷酸化水平显着增加(P<0.0001vs.CL+Lenti-GFP)。LD+Lenti-ACE2组与LD+Lenti-GFP组RVLM中ROS表达无显着性差异。LD+Lenti-ACE2组RVLM中Nrf2通路下游HO-1和NQO-1蛋白表达增加(P<0.01vs.LD+Lenti-GFP)。CL+Lenti-ACE2组RVLM中HO-1和NQO-1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5vs.CL+Lenti-GFP)。6.持续光暴露导致正常大鼠昼夜节律异常持续光暴露导致正常大鼠昼夜活动量增加,但ZT0-12与ZT12-24期间的活动差异消失(P>0.05),而LD组自发活动表现为ZT12-24(夜间)活动量多,ZT0-12(日间)活动量少,ZT12-24与ZT0-12期间的活动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LD组中褪黑素和皮质酮昼夜分泌具有显着差异(P<0.0001,P<0.05),而CL组褪黑素和皮质醇分泌在ZT12-24与ZT0-12期间无显着性差异,失去昼夜节律性。而且,与LD组ZT12-24相比,CL组的褪黑素分泌在ZT12-24期间减少(P<0.01)。此外,与LD组ZT12-24相比,Cl组皮质酮分泌在ZT12-24期间增加(P<0.0001),而与LD组ZT0-12相比,CL组皮质酮在ZT0-12期间也增加(P<0.0001)。同时,光暴露导致大鼠中枢RVLM钟基因Bmal1和Clock的振荡表达异常(P<0.01)。7.交感中枢RVLM接收节律中枢SCN的间接纤维投射将ROSA26小鼠中枢RVLM单侧注射逆行病毒AAVretro-cre-h Syn-EGFP,通过逆行示踪四周后进行全脑切片扫描,结果发现SCN神经元无GFP表达,而下丘脑室旁核PVN、背内侧部DM、外侧部LH、蓝斑核LC和中缝背核DR中神经元均有GFP表达。因此,交感中枢RVLM可能通过PVN、DM、LH、DR和LC与SCN产生间接神经网络联系。结论持续光暴露增强正常和心衰大鼠中枢RVLM交感输出,降低正常和心衰大鼠的心功能。中枢RVLM过表达ACE2通过增强Nrf2磷酸化的抗氧化效应降低持续光暴露引起的RVLM氧化应激和心功能损伤。光暴露导致中枢RVLM昼夜节律异常,交感中枢RVLM可能通过PVN、DM、LH、DR和LC接收SCN的间接神经纤维投射。
毛晨羽[5](2020)在《光周期变化对绒山羊生殖激素分泌、毛囊发育及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绒山羊的生理状态受到光照的调节,本试验通过在非繁殖、非长绒季节进行不同光周期调控,探讨光照变化对绒山羊褪黑素(MLT)分泌、繁殖相关激素分泌、毛囊发育相关指标变化以及免疫和抗氧化状态的影响,并利用体内法和体外法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光照变化影响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潜在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一:光周期变化对绒山羊褪黑素分泌的影响试验采取单因子试验设计,选取18只经产母羊和18只6月龄育成母羊,根据月龄、体重以及经产次数(经产母羊)各分为三组,分别为经产母羊对照组(MCG)、经产母羊恒定短光照组(MSDPP)和经产母羊渐减光照组(MSIPP),以及育成母羊对照组(YCG)、育成母羊恒定短光照组(YSDPP)和育成母羊渐减光照组(YSIPP),每组6头,同类羊体重无组间差异(P>0.05)。MCG组和YCG组山羊接受自然光照处理;MSDPP组和YSDPP组山羊每天从上午10点到下午6点接受8明:16暗(8L:16D)恒定短光照处理;MSIPP组和YSIPP组接受渐减光照处理:舍内光照由每天16L:8D开始,每经过1周,每天光照时间缩短1 h,直至试验结束时达到每天8L:16D,试验前期每天自然光消失后由日光灯补充光照。试验分为前期和后期,各30天。在试验前期第1天晚6点开始每隔2小时采血一次,直到试验期第2天晚6点,以摸索MLT日变化规律,确定最佳采血时间;在确定最佳采血时间后,试验前期每隔1周采血一次;试验后期每隔2天采血一次。试验结果表明,自然光照下绒山羊MLT呈现波浪式分泌,在每日的16:00分泌增多,半夜00:00达到分泌巅峰,一直维持到2:00,随后开始下降,在12:00浓度最低;恒定短光照和渐减光照处理会显着提升绒山羊血清中MLT浓度,其中,相比于对照组,恒定短光照处理分别在在试验第26d和第32d增加了经产母羊和育成母羊血清MLT浓度(P<0.05);渐减光照处理相对较晚,分别在第40和第42天上调了经产母羊和育成母羊血清MLT浓度(P<0.05)。恒定短光照处理和渐减光照处理可以上调白细胞中MLT合成酶芳基烷基胺N-乙酰转移酶(AANAT)的基因表达(P<0.05),但对羟基吲哚-氧-甲基转移酶(HIOMT)无显着影响,其中,恒定短光照处理在试验前期就提高了经产母羊和育成母羊AANAT的基因表达(P<0.05),渐减光照处理组在试验后期才有所提高(P<0.05)。二:光周期变化对绒山羊生殖激素分泌的影响试验设计及样品采集同试验一。试验结果表明,前期不同光照处理对绒山羊血清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素(FSH)、雌激素(E2)和Kisspeptin浓度的影响没有差异(P>0.05)。在试验后期,与对照组相比,恒定短光照处理分别在第40d和44d提高了经产母羊和育成母羊血清GnRH的浓度(P<0.05),渐减光照处理在试验第48d和50d提高了经产母羊和育成母羊血清GnRH浓度(P<0.05),维持到试验结束。相比于对照组,MSDPP组血清LH浓度在试验期第46d升高(P<0.05),MSIPP组52d升高(P<0.05);但是光照变化并没有影响育成母羊血清LH浓度(P>0.05)。对于FSH而言,恒定短光照处理和渐减光照处理分别在第50d和54d提高了经产母羊血清FSH浓度(P<0.05);光照改变对育成母羊影响较小,只在第58d和第60d,渐减光照处理提升了育成母羊血清FSH浓度(P<0.05),恒定短光照处理对育成母羊FSH分泌没有产生影响(P>0.05)。恒定短光照处理和渐减光照处理分别在第46d和54d提高了经产母羊血清E2浓度(P<0.05);对于育成母羊组而言,恒定短光照处理和渐减光照处理都在第54d升高了育成母羊E2浓度(P<0.05)。Kisspeptin浓度在试验后期显着受光照变化的影响,其中,恒定短光照处理和渐减光照处理分别在试验第40d和48d,提高了经产母羊血清中该激素的浓度(P<0.05);恒定短光照处理和渐减光照处理分别在第46d和52d升高了育成母羊Kisspeptin的浓度(P<0.05)。以上结果提示:对于经产母羊,短光照处理可以影响绒山羊繁殖激素的分泌,一方面可以通过调控MLT的分泌水平进而影响GnRH的释放入血,最终影响FSH、LH和E2的分泌形态;另一方面短光照处理提高了绒山羊Kisspeptin的分泌水平,高浓度的Kisspeptin可以直接刺激GnRH分泌增多,最终影响繁殖激素分泌。对于育成母羊,短光照同样可以通过改变MLT的分泌影响血清GnRH和Kisspeptin的浓度,但FSH、LH和E2的分泌并没有形成规律。三:光周期变化对绒山羊毛囊发育及相关激素分泌和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设计同试验一,样品采集在试验一的基础上于试验第30d和第60d采集皮肤样品。试验结果表明:在经产母羊中,恒定短光照处理和渐减光照处理加深了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深度(P<0.05),加宽了次级毛球宽度(P<0.05),对初级毛球宽度无影响;对于育成母羊,恒定短光照处理和渐减光照处理加深了次级毛囊深度(P<0.05),加宽了初级毛球和次级毛球宽度(P<0.05),但初级毛囊深度无差异。此外,与对照组相比,恒定短光照处理和渐减光照处理分别在第46d和第56d降低了经产母羊血清催乳素(PRL)的浓度(P<0.05);对于育成母羊,恒定短光照处理和渐减光照处理分别在第44d和第56d降低了血清中PRL浓度(P<0.05)。恒定短光照处理在第44d增加了经产母羊血清中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浓度(P<0.05),但随后分泌情况有波动,直到试验第54d,才高于对照组(P<0.05);渐减光照处理在第56d提高了经产母羊血清中IGF-1的浓度(P<0.05);光照变化对育成母羊IGF-1浓度无影响(P>0.05)。恒定短光照处理和渐减光照处理分别在第42d和第50d提高了经产母羊血清中表皮生长因子(EGF)的浓度(P<0.05);对于育成母羊,恒定短光照处理和渐减光照处理分别在第48d和54d提高了血清中该激素的浓度(P<0.05)。光照变化对T4没有影响(P>0.05),但改变了 T3的分泌:恒定短光照处理和渐减光照处理分别在试验第48d和52d升高了经产母羊T3浓度(P<0.05);恒定短光照处理和渐减光照处理都在第56d升高了育成母羊该激素的浓度(P<0.05)。从毛囊发育相关基因表达的结果看,在试验第30d,光周期变化并没有对毛囊发育相关基因表达产生影响;而在第60d,与对照组相比,恒定短光照处理上调了经产母羊皮肤组织中β-catenin和血小板生长因子A(PDGFA)的基因表达和育成母羊皮肤组织中β-catenin的基因表达(P<0.05);渐减光照处理上调了经产母羊皮肤组织中β-catenin、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和PDGFA基因表达和育成母羊皮肤组织中β-catenin和PDGFA的基因表达(P<0.05)。四:光周期变化对绒山羊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试验设计及样品采集同试验一和试验三。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第30d,恒定短光照增加了试验羊血清中免疫球蛋白G(IgG)、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IL-2)的浓度;在试验第60d,恒定短光照和渐减光照都提高了经产母羊血清IgG,IL-1β和IL-2浓度(P<0.05),提高了育成母羊血清IgG和IL-1β的浓度(P<0.05),恒定短光照还提高了 IL-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P<0.05)。此外,在试验第30d,与对照组相比,恒定短光照处理提高了试验羊血清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活性(P<0.05),降低了丙二醛(MDA)的含量(P<0.05),渐减光照组上述指标无显着变化;在试验第60d,恒定短光照和渐减光照提高了试验羊血清中T-SOD、CAT和GPx的活性(P<0.05),降低了 MDA的含量(P<0.05)。在基因表达方面,在试验第30d,恒定短光照上调了经产母羊 SOD1、CAT、GPx4、转录因子 NF-E2 相关因子 2(Nrf2)、IL-1β、IL-2 和TNFα 的基因表达(P<0.05),上调了育成母羊 SOD1、GPx1、GPx4、CAT、Nrf2、IL-1β和IL-2的基因表达(P<0.05),而渐减光照对基因表达无任何影响;在试验第60d,恒定短光照上调了经产母羊CAT、GPx4、IL-1β和IL-2基因表达(P<0.05),上调了育成母羊SODI、CAT、GPx4、IL-1β和IL-2基因表达(P<0.05);渐减光照则上调了经产母羊SOD1、GPx4、CAT、Nrf2、IL-1β、IL-2和TNFα基因表达(P<0.05),上调了育成母羊SOD1、GPx1、CAT、IL-1β和IL-2的基因表达(P<0.05)。从皮肤抗氧化指标看,在试验期第30d,恒定短光照增加了经产母羊皮肤中T-SOD和GPx的活性(P<0.05),增加了育成母羊皮肤中T-SOD的活性(P<0.05),而渐减光照对试验羊皮肤组织的抗氧化指标无影响(P>0.05);在试验第60d,恒定短光照和渐减光照都提高了经产母羊皮肤中T-SOD、CAT、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GPx的活性(P<0.05),降低了 MDA的含量(P<0.05);在育成母羊组中,恒定短光照和渐减光照提高了皮肤中CAT和GPx的活性,降低了 MDA的含量(P<0.05)。从皮肤抗氧化酶基因表达结果看,在试验第30d,光周期改变并没有对相关基因表达产生影响,在试验第60d,恒定短光照和渐减光照都上调了皮肤中SOD1、GPx4和CAT的基因表达(P<0.05)。五:褪黑素对绒山羊淋巴细胞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本试验利用体外淋巴细胞培养法,采取单因子试验设计,设6个MLT浓度处理(0、10、20、40、80、160 pg/mL),每个处理6个重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MLT添加浓度的提高,淋巴细胞的增殖率得到了提升(P<0.05)。对于免疫指标,在MLT添加量为40、80和160pg/mL时,显着提高了 IgM的含量(P<0.05),在添加量为10、20、40、80和160pg/mL时,显着提高IgA的含量,在添加量为20、40、80和160pg/mL时,显着提高IgG、IL-2和TNFα的含量(P<0.05),在添加量为10和160pg/mL时,显着提高IL-1β的含量(P<0.05),在添加量为10和160pg/mL时,显着提高IL-1β的含量(P<0.05)。细胞液添加MLT可以显着提高免疫和抗氧化水平,其中,在MLT添加量为20、40和80pg/mL时,显着提高了淋巴细胞T-SOD的活性(P<0.05);在添加量为20、40、80和160pg/mL时显着提高CAT和T-AOC的活性(P<0.05);在添加量为40、80和160pg/mL时,显着提高GPx的活性(P<0.05);在添加量为40、80和160pg/ml时,显着降低了 MDA的含量(P<0.05)。六:褪黑素通过Nrf2途径调节绒山羊淋巴细胞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机理研究本试验利用体外淋巴细胞培养法,采取二因子试验设计,即主效应包括2个MLT添加水平(不添加MLT组,80 pg/mL MLT组)和2个Nrf2抑制剂添加组(不添加抑制剂,5 μmol/LML385抑制剂组),试验共设4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试验结果表明,ML385会降低绒山羊淋巴细胞增殖率(P<0.05),添加MLT会缓解这种趋势(P<0.05)。对于免疫指标,在非抑制剂添加组,MLT可以提高淋巴细胞中IgM、IL-1β和IL-2浓度(P<0.05),并上调IL-2的基因表达和下调核转录因子κ(NF-κB)的基因表达(P<0.05);在抑制剂添加组,MLT对免疫指标和相关基因表达无影响(P>0.05)。对于抗氧化指标,在非抑制剂添加组,MLT可以提高淋巴细胞的抗氧化酶活性,降低MDA浓度,并提高SOD1、GPx1、GPx4、CAT和Nrf2的基因表达(P<0.05);在抑制剂添加组,MLT对淋巴细胞的抗氧化水平没有影响(P>0.05),以上结果提示MLT可能通过作为蛋白酶体抑制剂来降低Nrf2和IkB激酶的降解,并使其累积,使细胞核内Nrf2和IkBα浓度增加,从而提高Nrf2的表达和抑制NF-κB的基因表达,并对下游基因表达产生影响。
孙晓萌[6](2020)在《电针对无昼夜节律小鼠脑及肝组织内5-HT节律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电针“肝俞”对无昼夜节律模型小鼠脑及肝组织中5-HT节律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对中枢和外周系统的生物钟节律的调节,并初步阐释电针“肝俞”对恢复睡眠-觉醒周期紊乱的作用机制。方法:1.将144只SPF级雄性6周龄C57BL/6J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非经非穴组,每组36只。在室温环境20℃~25℃的SPF饲养室内适应性驯化饲养1周,空白组予以常规饲养,模型组、针刺组和非经非穴组采用2h光照/2h黑暗的短时间剥夺法造模5天。造模后根据小鼠的行为学特征判断其造模是否成功。针刺组于实验第13天开始进行针刺治疗,取双侧“肝俞”穴,连接6805-AII型电针仪治疗,输出导线两端分别连接双侧穴位,电针刺激参数为疏密波4/20Hz;疏密周期为6秒,电流调节至针柄微微抖动即可,每次留针20分钟,持续治疗5天。非经非穴选择小鼠双胁下固定对照点,电针参数同针刺组。模型组每日只给予以相同方式固定,不做针刺干预。2.针刺治疗后取材,于一天内10:00(CT10)、12:00(CT12)、14:00(CT14)、16:00(CT16)、18:00(CT16)、20:00(CT20)、22:00(CT22)、0:00(CT0)、2:00(CT2)、4:00(CT4)、6:00(CT6)、8:00(CT8)共12个时间点进行断颈处死,每个时间点处死3只,用手术器械快速撬开颅骨,剥离脑组织,取出脑干组织置于固定液中备用;后将小鼠固定于平板上,用手术剪刀剪开腹部皮肤及皮下组织,暴露腹腔,取出肝组织置于-80℃冰箱冷藏。3.采用免疫组化实验检测小鼠大脑中缝核5-HT,以及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肝脏内5-HT含量,并分析数据。结果:1.造模前,各组小鼠均表现出稳定的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各组日间与夜间活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造模后,造模组小鼠开始出现狂躁、食量增加、白天活动频繁、睡眠时间不规律,造模组与空白组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1),说明造模成功。2.针刺治疗后,小鼠脑内5-HT节律表达显示,空白对照组存在昼夜节律(P<0.05),模型组昼夜节律消失(P>0.05),针刺组节律得到恢复(P<0.05),非经非穴组未恢复至正常昼夜节律(P>0.05)。组间比较,空白组与针刺组5-HT的节律分泌具有显着相关关系(P<0.01)。3.针刺治疗后,依据小鼠肝组织内5-HT节律表达显示,空白组具有正常的昼夜节律(P<0.01),模型组与非经非穴组昼夜节律消失(P>0.05),针刺组昼夜节律恢复(P<0.05)。组间比较,空白组与针刺组5-HT的节律分泌趋势具有显着相关性(P<0.01)。结论:1.采用2h光照/2h黑暗交替光照可使小鼠睡眠-觉醒周期紊乱,可作为复制无昼夜节律小鼠模型的造模方法。2.针刺“肝俞”可使无昼夜节律小鼠脑内5-HT节律恢复正常表达。3.针刺“肝俞”可使无昼夜节律小鼠肝组织内5-HT节律恢复至正常。
王宝艳[7](2020)在《炎症相关的KP在小鼠昼夜节律紊乱后对海马区凋亡蛋白Bcl-2、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持续光照后小鼠结肠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结肠及海马中促炎因子TNF-α、IL-1β的水平;结肠组织、血液及海马组织中KP代谢途径关键酶IDO的水平以及相关代谢产物(KYN、3-HK)的变化;持续光照后小鼠海马区凋亡蛋白Bcl-2、caspase3的表达情况;进一步探究炎症信号和KP代谢产物在大脑和肠道之间可能的传递途径以及持续光照后炎症相关的KP途径对小鼠海马区凋亡蛋白Bcl-2、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持续光照法构建昼夜节律紊乱模型。选用C57BL/6J 6周大雄性小鼠在正常昼夜节律下同笼饲养1周,而后随机分为正常节律组(LD组)、持续光照组(LL组),每个组12只小鼠。造模4周后,各组小鼠摘眼球处死。1、采用HE染色的方法观察小鼠结肠组织的病理学改变;2、采用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中TNF-α、IL-1β、KYN、3-HK以及IDO的水平;3、采用Elisa法检测血液中KYN、3-HK的水平;4、采用Elisa法检测海马组织中TNF-α、IL-1β、KYN、3-HK的水平;5、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组织凋亡蛋白Bcl-2、caspase-3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1、HE染色显示,持续光照4周后小鼠结肠组织的病理学改变较LD组相比可见黏膜固有层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杯状细胞及结肠腺体数目未见明显减少,但排列不规整。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持续光照4周后小鼠结肠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的水平高于LD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IL-1β的水平较LD组升高,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肠组织IDO的水平高于LD组,但P>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而结肠组织KP代谢途径相关代谢产物KYN、3-HK水平较LD组升高并且差异均具有显着性(分别是P<0.005;P<0.05)。2、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持续光照4周后小鼠海马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高于LD组,并且两组间TNF-α、IL-1β的水平均具有显着差异(P<0.005),KYN含量,LL组高于LD组(P<0.05)而3-HK含量LL组高于LD组,但P>0.05,无统计学差异。小鼠血液中KYN水平高于LD组(P<0.001),而3-HK水平虽然高于LD组,但P>0.05,无统计学差异。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持续光照4周后小鼠海马组织中凋亡蛋Caspase3的蛋白表达水平较LD组升高且差异无显着性(P>0.05),凋亡抑制因子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较对LD组升高且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1.持续光照后小鼠结肠组织中淋巴细胞浸润及炎症因子TNF-α的水平增加产生炎性改变,结肠组织中KYN、3-HK的含量增加可能与炎症作用下的KP途径激活相关。2.持续光照后小鼠海马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水平升高产生炎性改变,海马组织中KYN的水平升高可能与炎症作用下的KP途径激活相关,同时海马中IL-1β、KYN的含量可能受结肠中IL-1β、KYN水平的影响。3.持续光照后小鼠海马组织中促凋亡蛋白caspase3及抑凋亡蛋白Bcl-2表达增加无显着差异。4.持续光照后炎症相关的KP途径与小鼠海马区凋亡蛋白Bcl-2、Caspase-3的表达关联性不大。
刘璇[8](2020)在《丁酸盐通过IL-17/IL-10对昼夜节律紊乱小鼠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建立小鼠昼夜节律紊乱(circadian rhythm disorder,CRD)模型。2.探究昼夜节律紊乱及丁酸盐干预后对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3.探究昼夜节律紊乱小鼠及丁酸盐干预后海马神经元组织形态学变化。4.探究昼夜节律紊乱小鼠及丁酸盐干预后脾脏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及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分泌的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IL-10蛋白水平的变化。5.探究昼夜节律紊乱小鼠及丁酸盐干预后海马组织中RORγt、Foxp3、IL-17、IL-10 m RNA转录水平的变化。方法:将雄性6-8周龄左右的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pathogen-free,SPF)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正常对照组(light-dark,LD):12h光照:12h黑暗(12L:12D;L=1000lux;D=0lux),持续4周;昼夜节律紊乱(light-light,LL)组:24小时持续光照,光照强度为1000lux,持续4周;昼夜节律紊乱+丁酸盐(LL+butyrate,LL+B)组:24小时持续光照,光照强度为1000lux,持续光照过程中,每天予丁酸盐(1.2 g/kg)灌胃,持续4周;昼夜节律紊乱+PBS(LL+PBS)组:24小时持续光照,光照强度为1000lux,持续光照过程中,每天予PBS(1.2 g/kg)灌胃,持续4周。所有实验动物在实验开始前在12L:12D,L=1000lux,D=0lux条件下在SPF环境中适应1-2周,实验期间保证水及食物充足。持续光照4周后对所有小鼠进行莫里斯水迷宫(Morris water maze,MWM)定位航行训练,在昼夜节律紊乱5天后进行空间探索实验,测试完之后处死。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观察小鼠海马组织中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各组小鼠脾脏IL-17、IL-10等炎性蛋白的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 PCR)测定各组小鼠海马组织IL-17、IL-10、RORγt、Foxp3 m RNA转录水平。结果:1.LL组小鼠体重较LD组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源性补充丁酸盐后小鼠体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行为学测试结果显示,定位航行实验中,随着训练时间的延长,LD组和LL+B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逐渐降低,而LL组和LL+PBS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随未见明显变化。比较第四天各组小鼠潜伏期,LL组小鼠潜伏期明确长于L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充丁酸盐后小鼠与未补充小鼠相比逃避潜伏期也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空间探索实验中,与LD组比较,LL组小鼠穿越平台次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充丁酸盐后小鼠穿越平台次数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HE染色显示,光镜下,LD组神经元结构完整、排列整齐、层次清晰呈3~5层,细胞质染色均匀,核仁清晰可见;LL组神经元数量减少、间隙增大、层次不清,丁酸盐干预后,神经元排列较为整齐、细胞分界清晰。4.与LD组比较,LL组小鼠脾脏IL-17蛋白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L-10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充丁酸盐后小鼠脾脏IL-17蛋白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0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与LD组相比,LL组小鼠海马组织RORγt、IL-17m RNA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Foxp3、IL-10 m RNA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补充丁酸盐后小鼠海马组织RORγt、IL-17m RNA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Foxp3、IL-10 m RNA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结论:1.成功建立了CRD模型。CRD小鼠体重增加、能量代谢失衡。外源性补充丁酸盐后,小鼠体重减轻。2.CRD小鼠认知功能受损,补充丁酸盐后,认知功能较前改善。3.CRD使小鼠海马神经元形态发生变化。补充丁酸盐后,小鼠海马神经元异常形态减轻。4.CRD可使小鼠外周免疫系统发生IL-17/IL-10相关炎症反应;而丁酸盐可能减轻这一炎症反应。5.CRD可通过使小鼠海马组织中IL-17/IL-10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炎性损伤。补充丁酸盐后,可能使小鼠海马组织IL-17/IL-10得以平衡。综上所述,CRD可能通过打破外周免疫系统及中枢IL-17/IL-10平衡使认知功能受损,而丁酸盐可能通过纠正这一失衡来改善认知功能。
于瀚[9](2019)在《褪黑素视角下的《金匮》“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整理分析“治未病”在《金匮要略》杂病诊疗中的应用;从褪黑素角度探讨“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生物学机制。方法一《金匮要略》“治未病”应用分析采用文献学的研究方法,首先,基于《黄帝内经》、《难经》,探索“治未病”之内涵;其次,基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治未病”相关原文,分析《金匮要略》“治未病”的理论基础;最后,梳理“治未病”在《金匮要略》杂病诊疗中的应用,总结《金匮要略》“治未病”的应用规律。二褪黑素视角下的《金匮》“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机制研究⒈采用药理学实验研究方法,首先,以“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例,基于肝郁大鼠模型,从肝功能生化、组织病理学观察、5h D-木糖排泄率等方面,观察肝病模型上述指标的变化,寻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客观证据。通过不同类型方剂(疏肝方、健脾方、疏肝健脾方)先后给药的方式,体现“当先实脾”的治疗方法,观察不同干预方式上述指标的变化,寻求“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客观证据。其次,检测血清褪黑素含量,探讨“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与血清褪黑素含量变化的关系。⒉基于《素问》“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的论述,选择与脾风临床表现相似的淤胆型肝炎大鼠模型作为“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研究对象,以褪黑素为研究视角,应用GC-MS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方法,WES、RT-PCR检测技术,从代谢组学分析和抗氧化应激机制两方面探索褪黑素对淤胆型肝炎的干预机制,进而诠释“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生物学机制。结果一《金匮要略》“治未病”应用分析⒈对《黄帝内经》、《难经》关于“治未病”之原文进行分析,得出:“治未病”源自《黄帝内经》、《难经》,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⑴养生保全,未病先防;⑵防微杜渐,先病而治;⑶即病知传,先变而治。⒉对《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治未病”的内涵进行解读,得出本篇论“治未病”的三个特点:(1)以“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为例,强调“养慎”在未病先防中的重要性;(2)以导引、吐纳、针灸、膏摩为例,论述先病而治的具体方法;(3)分别以肝实证和肝虚证为例,从实证和虚证两方面阐释本脏有病,兼顾他脏的已病防传原则。⒊对“治未病”在《金匮要略》杂病诊疗过程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得出“治未病”在仲景诊疗杂病中的应用规律:(1)养生保全,未病先防,依据病者体质之别,所感疾病之异,分别采取避风、慎火、和胃及服药调养等不同的调摄方法,内养外慎,以求无病,如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后“有微汗,避风”等;(2)防微杜渐,先病而治,不论疾病缓急之别,均宜及早治疗,以求除病于“始萌”,如仲景论肺痈“始萌可救,脓成则死”等;(3)即病知传,先变而治,依据病者津液之虚、中气之弱,常于治疗他病之时顾护津液并兼补中脏;依据病邪之实,所传之虚,通过准确判断疾病之将传,并予先行调补,以求治病于未传,厚朴麻黄汤、薯蓣丸、甘麦大枣汤等皆属此类。二褪黑素视角下的《金匮》“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机制研究⒈基于肝郁大鼠模型的“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与血清褪黑素含量变化的相关性研究基于肝郁大鼠模型,通过不同类型方剂(疏肝方、健脾方、疏肝健脾方)先后给药的方式,探讨“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存在的客观性。首先,肝郁大鼠在肝郁气滞、肝失疏泄等一系列肝郁证候表现的基础上,尚存在大便稀溏、倦怠嗜卧的脾虚证候;肝郁大鼠血清ALT、AST、ALP、TBIL、DBIL显着升高,尿液5h D-木糖排泄率显着降低,“知肝传脾”客观存在。其次,“当先实脾”可显着减轻肝郁大鼠行为和情绪的异常状态,显着降低肝郁大鼠血清ALT、AST、ALP、TBIL、DBIL含量,显着改善肝郁大鼠的肝组织损伤,并显着提高肝郁大鼠尿液5h D-木糖排泄率,其疗效优于单纯疏肝、单纯健脾及疏肝健脾之法,“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客观存在。再次,“知肝传脾”—血清褪黑素含量显着降低,“当先实脾”—血清褪黑素含量显着升高,褪黑素含量的变化与“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具有显着相关性。因此,本研究选择褪黑素作为研究视角,开展“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机制研究。⒉褪黑素视角下的“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机制研究⑴“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与褪黑素对氨基酸代谢、谷胱甘肽合成的调控作用相关以褪黑素为切入点,选择淤胆型肝炎模型,基于GC-MS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技术,探讨褪黑素对淤胆型肝炎的干预作用及其中存在的差异代谢途径,解读褪黑素视角下“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生物学机制。结果表明:(1)高剂量褪黑素可显着降低淤胆型肝炎大鼠血清ALT、AST、TBIL、DBIL、ALP、GGT含量,显着改善淤胆型肝炎大鼠组织病理学改变,对淤胆型肝炎大鼠模型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2)KEGG通路富集结果表明,8条代谢途径在三组样本对比中具有显着差异:1.ABC transporters(ABC转运蛋白合成途径);2.Glycine,serine and threonine metabolism(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途径);3.Metabolic pathways(生物化学代谢总途径);4.Arginine and proline metabolism(精氨酸/脯氨酸代谢途径);5.Phenylalanine metabolism(苯丙氨酸代谢途径);6.Aminoacyl-tRNA biosynthesis(氨酰-tRNA合成途径);7.Tryptophan metabolism(色氨酸代谢途径);8.Cysteine and methionine metabolism(半胱氨酸/蛋氨酸代谢途径)。KEGG代谢通路富集结果表明褪黑素对淤胆型肝炎的干预作用涉及氨基酸、能量、碳水化合物及脂类的代谢途径,外来化合物的降解途径,氨酰-tRNA的合成过程,以及甘氨酸三甲胺内盐/脯氨酸、谷胱甘肽、α-葡糖糖苷的转运过程;(3)差异代谢物筛选结果表明,62个差异代谢物在三组样本对比中具有显着差异,结合KEGG通路富集结果分析,7个与氨基酸代谢相关的差异代谢物存在于上述8条代谢途径中:5-氨基戊酸,5-甲氧色胺,L-色氨酸,苏氨酸,谷胱甘肽,L-蛋氨酸及吲哚乳酸,以上7个差异代谢物被识别为褪黑素干预淤胆型肝炎的潜在生物标记物,对临床淤胆型肝炎的诊断、评价褪黑素对淤胆型肝炎的治疗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KEGG通路富集结果及差异代谢物筛选结果表明褪黑素对肝病的治疗作用与氨基酸代谢及谷胱甘肽合成密切相关,为“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褪黑素对肝病的干预机制提供了实验室依据。⑵褪黑素的抗氧化应激作用为“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生物学机制之一以谷胱甘肽为切入点,采用WES、RT-PCR检测技术,探讨“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抗氧化应激机制。结果表明:(1)褪黑素可显着提高淤胆型肝炎大鼠肝组织GSH含量,降低NO、MDA含量,抗氧化作用为褪黑素干预淤胆型肝炎的重要作用之一;(2)褪黑素可有效提高淤胆型肝炎大鼠肝组织中GCLM蛋白、GCLC mRNA及Akt mRNA的表达量,对GSH合成具有一定的干预作用,PI3K/Akt信号通路的扰动可能为褪黑素干预淤胆型肝炎的抗氧化应激机制之一;(3)褪黑素对淤胆型肝炎大鼠肝组织中NADPH蛋白/mRNA表达无显着干预作用,未对GSH还原动态造成扰动,褪黑素对Nrf2蛋白/mRNA表达的干预作用不显着。结论⑴《金匮要略》“治未病”应用分析“治未病”贯穿于《金匮要略》对杂病的诊疗过程,仲景在“治未病”的指导下,不仅在方药上进行精妙的配伍,还在调护手段、煎服方法以及剂型选择、饮食作息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的配合,顺应疾病的发展趋势,把握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机,因势利导,无伤其和,最终达到未病先防、先病而治、先变而治的目的。⑵褪黑素视角下的《金匮》“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机制研究(1)“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客观存在,且与血清褪黑素含量变化具有显着相关性,褪黑素为探讨“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生物学机制的研究视角之一。(2)褪黑素显着改善了淤胆型肝炎大鼠生物氨基酸、能量、碳水化合物、外来化合物及脂类代谢途径的异常状态,并影响了甘氨酸三甲胺内盐/脯氨酸、谷胱甘肽、α-葡糖糖苷的转运动态及氨酰-tRNA的合成过程,其中尤以对氨基酸代谢途径的扰动最为显着。(3)褪黑素可提高谷胱甘肽合成酶表达,促进谷胱甘肽合成,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进而显着改善了淤胆型肝炎的氧化应激干扰状态。(4)“当先实脾”通过调控血清褪黑素含量,改善生物氨基酸代谢,促进谷胱甘肽合成,并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进而对肝病产生较好的治疗作用,以上生物过程部分诠释了褪黑素视角下“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科学内涵。
刘雅文[10](2019)在《褪黑素在铅所致神经细胞毒性中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铅是工业上广泛运用的重金属,因其化学性质十分稳定,可在自然环境中长期稳定存在,故铅污染是我国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铅对人体的多个系统均有毒性效应,其中尤以神经系统最为严重,然而目前铅所致神经毒性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有研究认为氧化应激是铅致神经毒性的关键因素。褪黑素(melatonin,MT)是目前市面上常见的膳食补充剂,研究发现其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等多项生理功能,但其是否能够减轻铅引起的神经损伤仍不清楚。本研究以PC12细胞作为研究对象探究褪黑素是否对铅所致神经毒性具有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用不同剂量的褪黑素(25μM、50μM、100μM、200μM、400μM或800μM)处理细胞,CCK-8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存活率。PC12细胞分为对照组、25μM醋酸铅(Lead acetate,PbAc)染毒组、50μM MT处理组和50μM MT预处理+25μM PbAc组,处理24小时后CCK-8和LDH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和损伤率;Hoechst染色实验检测细胞凋亡;免疫荧光法检测Cleaved-Caspase-3和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o C)在细胞内的定位和表达;DCFH和Mito SOX荧光染料染色分别检测细胞内和线粒体中活性氧(Reactive oxidative species,ROS)含量;检测细胞内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为了探讨MT抗氧化作用的机制,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和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蛋白的表达。结果:CCK-8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MT对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影响,而PbAc处理可降低PC12细胞的存活率,且存活率的下降与PbAc的剂量呈正相关,25μM PbAc处理细胞24h可导致PC12细胞存活率降低至(66.16±8.73)%;而MT预处理后细胞存活率提高至(90.42±6.81)%(P<0.01)。与此结果相一致的是,LDH实验结果显示25μM PbAc处理细胞24h可导致细胞损伤率升高至(25.32±2.94)%,而MT预处理+PbAc组细胞损伤率则降低至(2.91±1.38)%(P<0.001)。Hoechst染色结果表明,PbAc组细胞凋亡率升高至(30.67±4.75)%,而MT预处理+PbAc组细胞凋亡率则降低至(18.15±1.5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PbAc组的PC12细胞内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3含量增多,同时胞浆中Cyto C蛋白增多;MT则可抑制PbAc诱导的Cleaved-Caspase-3增多,并减少Cyto C在胞浆中的含量。荧光探针检测结果显示PbAc染毒处理细胞可导致胞浆内和线粒体ROS水平增加(P<0.001),且细胞形态出现异常;而且细胞抗氧化能力下降,如GSH含量减少、SOD酶活力降低。MT处理则可显着降低细胞胞浆和线粒体ROS水平(P<0.001),以及细胞内GSH含量和SOD酶活力均提高(P<0.05)。MT组细胞的细胞存活率、损伤率、ROS水平、凋亡相关蛋白和抗氧化物质均无明显变化。Western Blot实验发现50400μM MT可增加细胞内抗氧化蛋白Nrf2和HO-1的水平。结论:一定剂量的褪黑素可减轻铅引起的PC12细胞内氧化应激,并减少细胞死亡,对铅所致神经细胞毒性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Nrf2/HO-1通路有关。
二、褪黑素对持续光照下大鼠免疫功能改变的对抗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褪黑素对持续光照下大鼠免疫功能改变的对抗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线粒体节律的四逆酸枣仁汤干预失眠症日间疲劳疗效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线粒体的昼夜节律 |
1. 线粒体的形态与功能 |
2. 线粒体的节律 |
2.1 线粒体组学的昼夜节律 |
2.2 线粒体功能的昼夜节律 |
3. 线粒体昼夜节律的机制 |
3.1 氧与线粒体昼夜节律 |
3.2 褪黑素与线粒体昼夜节律 |
3.3 线粒体动力学与节律中枢的互作机制 |
4. 小结 |
综述二 失眠症与能量代谢昼夜节律的现代研究进展 |
1. 昼夜节律的进化 |
2. 睡眠与能量代谢的昼夜节律 |
2.1 能量代谢与热量的关系 |
2.2 能量保护与线粒体节律 |
2.3 睡眠与核心体温的节律 |
2.4 失眠症与高度觉醒模型 |
3. 小结 |
综述三 失眠大鼠线粒体和节律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
1. 睡眠剥夺失眠模型对于线粒体相关参数的影响 |
2. 慢性束缚失眠模型对于线粒体相关参数的影响 |
3. 化学物质失眠模型对于线粒体和节律相关参数的影响 |
3.1 PCPA失眠大鼠模型对于线粒体相关参数的影响 |
3.2 PCPA失眠大鼠模型节律信号通路的改变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文献研究 |
文献研究一 艾司唑仑对失眠症患者日间功能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
1. 研究目标 |
2. 资料和方法 |
2.1 参考标准 |
2.2 检索策略 |
2.3 纳排标准 |
2.4 般资料和数据提取 |
2.5 偏倚风险评估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流程图 |
3.2 一般情况 |
3.3 偏倚风险 |
3.4 结局指标 |
4. 讨论 |
文献研究二 近十年国内艾司唑仑的使用状况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检索方法 |
1.3 数据库建立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艾司唑仑使用情况的研究数量 |
2.2 艾司唑仑在二类精神药品中的处方占比 |
2.3 艾司唑仑年度用药频度 |
2.4 艾司唑仑使用情况的地域分析 |
3. 讨论 |
临床研究 |
临床试验一 失眠患者的日间疲劳状况的观察试验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3. 研究设计 |
3.1 设计类型 |
3.2 硬件配备 |
3.3 观测指标 |
3.4 采集和判断方法 |
3.5 数据整理 |
3.6 统计学分析 |
4. 试验结果 |
4.1 受试者来源 |
4.2 入组及完成情况 |
4.3 人口学特征 |
4.4 睡眠及日间功能情况 |
4.5 日间功能相关分析 |
5. 讨论 |
临床试验二 四逆酸枣仁合方治疗失眠患者日间疲劳的疗效评价 |
1. 临床试验方案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评定工具 |
1.6 治疗方案 |
1.7 观察指标及节点 |
1.8 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
1.9 质量监控 |
2. 试验结果 |
2.1 入组及完成情况 |
2.2 疗效分析 |
3. 讨论 |
3.1 基于“肝为罢极之本”对从肝论治失眠症日间疲劳的认识 |
3.2 基于“肝藏血”对从肝论治失眠症日间疲劳的认识 |
3.3 基于“肝主疏泄”对从肝论治失眠症日间疲劳的认识 |
实验研究 |
实验研究一 失眠症能量代谢紊乱的实验观察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设备与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模型判定 |
2.2 一般情况 |
2.3 体重 |
2.4 进食量 |
2.5 核心体温昼夜变化 |
2.6 尾部温度昼夜变化 |
3. 讨论 |
实验研究二 基于节律调控线粒体信号通路研究四逆酸枣仁汤干预失眠大鼠的药效机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设备 |
1.3 实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造模、干预方法 |
2.3 实验取材 |
2.4 全脑组织冷冻研磨 |
2.5 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大鼠下丘脑中Per1、Per2、Bmal1 mRNA的昼夜变化 |
2.6 基于荧光素酶法测试失眠大鼠全脑中ATP含量的昼夜变化 |
2.7 基于蛋白印记表达法测定大鼠全脑线粒体动力学Mfn1、Mfn2、Opa1、Drp1、Fis1蛋白的昼夜变化 |
2.8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大鼠下丘脑Per1、Per2、Bmal1 mRNA昼夜变化 |
3.2 失眠大鼠全脑中ATP含量的昼夜变化 |
3.3 大鼠全脑中线粒体动力学Mfn1、Mfn2、Opa1、Drp1、Fis1蛋白昼夜变化 |
4. 讨论 |
实验三 四逆酸枣仁汤改善失眠大鼠活动期疲劳的作用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设备 |
1.3 实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造模方法、干预方法 |
2.2 实验取材 |
2.3 蛋白印记方法测定24:00前额叶线粒体动力学Mfn1、Mfn2、Opa1、Drp1、Fis1蛋白的表达变化 |
2.4 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CK、LDH、BUN的含量变化 |
2.5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大鼠24:00前额叶线粒体动力学Mfn1、Mfn2、Opa1、Drp1、Fis1蛋白含量 |
3.2 大鼠24:00血清中LDH、CK、BUN的水平 |
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基于核受体PPARγ及其共激活因子PGC-1α研究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中枢SCN昼夜节律及能量代谢的并联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昼夜节律机制研究进展 |
2 能量代谢和昼夜节律紧密关联 |
3 基于核受体PPARγ及其共激活因子PGC-1α调控中枢昼夜节律与能量代谢的“并联型”整合模式 |
4 酸枣仁汤改善睡眠及调节睡眠昼夜节律的脑保护机制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酸枣仁汤的镇静催眠作用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方法 |
2.1 分组和给药 |
2.2 观察酸枣仁汤对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所致各组小鼠入睡率的影响 |
2.3 观察酸枣仁汤对阈上剂量戊巴比妥钠所致各组小鼠睡眠潜伏期和睡眠时间的变化 |
2.4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实验二 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自主活动昼夜节律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2 自主活动检测 |
2.3 动物取材 |
2.4 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生物钟基因Clock、Bmal1 与钟控基因Rev-erbα、Rorα的 m RNA表达水平 |
2.5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节律基因Clock、Bmal1 以及钟控基因Rev-erbα、Rorα的主要蛋白含量 |
2.6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实验三 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下丘脑核受体PPARγ及其共激活因子PGC-1α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2 动物取材 |
2.3 采用Real-TimePCR法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核受体PPARγ及其共激活因子PGC-1α的 m RNA表达水平 |
2.4 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核受体PPARγ及其共激活因子PGC-1α的蛋白表达水平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实验四 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中枢下丘脑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2 动物取材 |
2.3 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下丘脑超微结构 |
2.4 采用比色法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ATP含量 |
2.5 采用定磷法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中Na~+-K~+-ATP、Ca~(2+)-Mg~(2+)-ATP酶活性 |
2.6 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 Cyt C、Bcl-2、Bax及Caspase 3 蛋白表达水平 |
2.7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实验五 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心肌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2 动物取材 |
2.3 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心脏超微结构 |
2.3 采用比色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ATP含量 |
2.4 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大鼠心肌MDA含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
2.5 采用Real-TimePCR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SIRT3、SOD2m RNA表达水平 |
2.6 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SIRT3、SOD2蛋白表达水平 |
2.7 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SIRT3 的定位表达 |
2.8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实验六 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肝脏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2 动物取材 |
2.3 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肝脏超微结构 |
2.4 采用比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肝脏ATP含量 |
2.5 采用比色法检测肝脏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Ⅱ、Ⅲ、Ⅳ的活性 |
2.6 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S、IDH、ATP5F1 蛋白的表达 |
3 结果 |
讨论 |
1 酸枣仁汤的镇静催眠作用 |
2 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自主活动昼夜节律的影响 |
3 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下丘脑核受体PPARγ及其共激活因子PGC-1α表达的影响 |
4 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中枢下丘脑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 |
5 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心肌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 |
6 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肝脏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文献综述 失眠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参加的课题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褪黑素介导的生物钟基因Cry对双峰驼雌二醇分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资助 |
中文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综述 |
1 褪黑素的作用机制及在动物繁殖中的应用 |
1.1 褪黑素的理化性质 |
1.2 褪黑素的生物合成、人工合成和代谢 |
1.3 褪黑素受体 |
1.4 褪黑素的信号传导 |
1.5 褪黑素对生殖的调控 |
2 昼夜节律与生物钟基因 |
2.1 昼夜节律系统 |
2.2 生物钟 |
2.3 哺乳动物生物钟周期的调控 |
3 褪黑素信号通路与生物钟交互作用研究进展 |
3.1 褪黑素与生物钟的间接交互作用 |
3.2 褪黑素与生物钟的直接交互作用 |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褪黑素受体通过c AMP/PKA/CREB通路对卵巢颗粒细胞生物钟基因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剂与仪器 |
1.3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章 MT基因与Cry基因在双峰驼生殖轴系的定位与表达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试剂与仪器 |
1.3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MT基因与Cry基因在双峰驼生殖轴系各组织的定量检测 |
2.2 褪黑素受体蛋白MT与CRY蛋白在双峰驼生殖轴系各组织中的表达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四章 褪黑素及Cry基因对卵巣颗粒细胞分泌雌二醇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剂与仪器 |
1.3 方法 |
2 结果 |
2.1 细胞鉴定结果 |
2.2 褪黑素对双峰驼卵巢颗粒细胞的药物毒性 |
2.3 细胞免疫荧光鉴定 |
2.4 卵巢颗粒细胞转染过表达基因和沉默效果检测 |
2.5 褪黑素对卵巢颗粒细胞雌二醇(E2)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五章 MT蛋白与CRY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MT1、MT2、CRY1、CRY2 蛋白理化性质及亲水性分析 |
2.2 蛋白质磷酸化位点及糖基化位点预测 |
2.3 蛋白质信号肽与跨膜域预测 |
2.4 蛋白质二级拓扑结构分析 |
2.5 蛋白保守结构域预测 |
2.6 蛋白三级结构预测 |
2.7 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 |
2.8 不同物种的MT1 及CRY1 蛋白的进化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4)持续光暴露增强中枢交感输出对正常和心衰大鼠心功能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动物 |
二、主要仪器和试剂 |
三、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一、持续光暴露导致正常大鼠血压升高和交感神经活动增强 |
二、持续光暴露导致正常和心衰大鼠的心功能下降 |
三、持续光暴露增强正常和心衰大鼠中枢RVLM交感输出和RVLM神经元c-fos表达 |
四、持续光暴露导致正常和心衰大鼠RVLM氧化应激水平增强,ACE2/Ang1-7/MasR轴功能下调 |
五、中枢RVLM过表达ACE2降低持续光暴露导致的氧化应激,增强RVLM中Nrf2磷酸化从而改善心功能损伤 |
六、持续光暴露导致正常大鼠昼夜节律异常 |
七、交感中枢RVLM接收节律中枢SCN的间接纤维投射 |
讨论 |
课题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昼夜节律系统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光周期变化对绒山羊生殖激素分泌、毛囊发育及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前言 |
1.1 光周期变化对褪黑素分泌的影响 |
1.1.1 光周期变化对褪黑素分泌的影响 |
1.1.2 光周期变化对褪黑素生理合成的影响 |
1.2 光周期变化对季节性繁殖动物生殖激素分泌的影响 |
1.2.1 动物的季节性繁殖 |
1.2.2 光周期变化对季节性繁殖动物生殖激素分泌的影响 |
1.2.3 褪黑素在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上的靶点 |
1.2.4 光周期影响动物生殖的分子机制 |
1.3 光周期变化对被毛动物绒毛特性的影响 |
1.3.1 光周期变化对绒毛生长的影响 |
1.3.2 光周期调控绒毛生长的机理 |
1.4 光周期变化对动物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1.4.1 褪黑素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1.4.2 褪黑素对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1.4.3 褪黑素影响机体免疫抗氧化功能的机理 |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6 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 |
1.6.1 研究路线 |
1.6.2 试验主要研究内容 |
2 试验研究 |
2.1 光周期变化对绒山羊褪黑素分泌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2.1.1 引言 |
2.1.2 材料与方法 |
2.1.3 结果 |
2.1.4 讨论 |
2.1.5 小结 |
2.2 光周期变化对绒山羊繁殖激素分泌的影响 |
2.2.1 引言 |
2.2.2 材料与方法 |
2.2.3 结果 |
2.2.4 讨论 |
2.2.5 小结 |
2.3 光周期变化对绒山羊毛囊发育及相关激素分泌和基因表达的影响 |
2.3.1 引言 |
2.3.2 材料与方法 |
2.3.3 结果 |
2.3.4 讨论 |
2.3.5 小结 |
2.4 光周期变化对绒山羊免疫功能和抗氧化状态的影响 |
2.4.1 引言 |
2.4.2 材料与方法 |
2.4.3 结果 |
2.4.4 讨论 |
2.4.5 小结 |
2.5 褪黑素对绒山羊淋巴细胞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2.5.1 引言 |
2.5.2 材料与方法 |
2.5.3 结果 |
2.5.4 讨论 |
2.5.5 小结 |
2.6 褪黑素通过Nrf2途径调节绒山羊淋巴细胞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机理研究 |
2.6.1 引言 |
2.6.2 材料和方法 |
2.6.3 结果 |
2.6.4 讨论 |
2.6.5 小结 |
3 论文总体讨论与结论 |
3.1 总体讨论 |
3.1.1 光周期变化对褪黑素合成的影响 |
3.1.2 光周期变化通过调控褪黑素的分泌影响繁殖激素的释放 |
3.1.3 光周期变化通过调控褪黑素的分泌影响毛囊活动 |
3.1.4 光周期变化通过调控褪黑素的分泌影响机体抗氧化状态和免疫能力 |
3.2 总体结论 |
4 创新点 |
5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电针对无昼夜节律小鼠脑及肝组织内5-HT节律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研究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针灸治疗失眠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7)炎症相关的KP在小鼠昼夜节律紊乱后对海马区凋亡蛋白Bcl-2、Caspase3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仪器 |
1.1.3. 实验试剂 |
1.1.4. 实验溶液配制 |
1.2. 实验方法 |
1.2.1. 昼夜节律紊乱模型的建立及动物分组 |
1.2.2. 实验动物取材 |
1.2.3. 结肠组织HE染色 |
1.2.4. Elisa法检测TNF-α、IL-1β、KYN、3-HK以及IDO的水平 |
1.2.5. 提取海马总蛋白 |
1.2.6. Western Blot |
1.2.7.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持续光照对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学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
2.1.1. 持续光照后小鼠结肠组织淋巴细胞浸润 |
2.1.2 持续光照后小鼠结肠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的水平升高 |
2.2. 持续光照对结肠组织中KP途径关键酶IDO及相关代谢产物KYN、3-HK的影响 |
2.3. 持续光照后血液中KP代谢途径相关代谢产物KYN的含量增加 |
2.4 持续光照对海马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以及KP代谢途径相关代谢产物KYN、3-HK的影响 |
2.4.1 持续光照后小鼠海马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的水平增加 |
2.4.2 持续光照后小鼠海马组织中KP代谢途径相关代谢产物KYN的水平增加 |
2.5 持续光照后小鼠海马组织中凋亡蛋白Bcl-2、Caspase3 的表达结果 |
3.讨论 |
3.1. 昼夜节律紊乱动物模型的选择和意义 |
3.1.1. 模型的选择及判定 |
3.1.2. 模型选择的目的及意义 |
3.2 持续光照后小鼠结肠组织中淋巴细胞浸润及炎症因子TNF-α水平增加产生炎性改变,结肠组织中KYN、3-HK的含量增加可能与炎症作用下的KP途径激活相关 |
3.3 持续光照后小鼠海马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水平升高产生炎性改变,海马组织中KYN的水平升高可能与炎症作用下的KP途径激活相关,同时海马中IL-1β、KYN的含量可能受结肠中IL-1β、KYN水平的影响。 |
3.4 探索持续光照对小鼠海马组织中促凋亡蛋白Caspase3及抑凋亡蛋白Bcl-2表达的影响 |
3.5 炎症相关的KP途径及其对小鼠海马区凋亡蛋白Bcl-2、Caspase-3 表达的影响 |
3.5.1. 炎症相关的犬尿氨酸代谢途径(KP) |
3.5.2. 持续光照后炎症相关的KP途径对小鼠海马区凋亡蛋白Bcl-2、Caspase-3 表达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昼夜节律紊乱相关动物模型研究的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丁酸盐通过IL-17/IL-10对昼夜节律紊乱小鼠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材料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方法 |
1.4.1 实验动物分组 |
1.4.2 行为学评估 |
1.4.3 实验组织取材 |
1.4.4 脑组织石蜡包埋、切片 |
1.4.5 脑组织HE染色 |
1.4.6 蛋白质样品的提取 |
1.4.7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1.4.8 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CRD及外源性补充丁酸盐后小鼠体重情况 |
2.2 CRD与外源性补充丁酸盐后小鼠行为学测试结果 |
2.2.1 CRD与外源性补充丁酸盐后小鼠定位航行训练结果 |
2.2.2 CRD与外源性补充丁酸盐后小鼠空间探索实验结果 |
2.3 CRD小鼠及丁酸盐干预后海马神经元组织形态学变化 |
2.4 CRD小鼠及丁酸盐干预后脾脏IL-17、 IL-10等炎性蛋白的变化 |
2.5 CRD小鼠及丁酸盐干预后海马组织中RORγt、Foxp3、IL-17、IL-10 m RNA转录水平的变化 |
3 讨论 |
3.1 CRD模型建立并可使小鼠体重增加,丁酸盐干预后,CRD小鼠体重降低 |
3.1.1 CRD模型建立 |
3.1.2 CRD小鼠体重增加 |
3.1.3 膳食补充丁酸盐使 CRD 小鼠体重减轻 |
3.2 CRD后小鼠认知功能减退,丁酸盐干预有认知功能改善的机制的初步探究 |
3.3 CRD 小鼠及丁酸钠干预后海马神经元组织形态学变化 |
3.4 CRD 使小鼠脾脏 IL-17 蛋白水平升高、IL-10 蛋白水平降低,丁酸盐使IL-17 蛋白水平降低、IL-10 蛋白水平升高 |
3.5 CRD小鼠及丁酸盐干预后海马组织中IL-17、IL-10、RORγt、Foxp3 等相关细胞因子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
3.5.1 CRD使小鼠海马组织RORγt、IL-17 增多,Foxp3、IL-10 减少 |
3.5.2 CRD小鼠海马IL-17、IL-10、RORγt、Foxp3 变化与CRD小鼠认知功能减退的关系 |
3.5.3 丁酸盐使海马组织 RORγt、IL-17 减少,Foxp3、IL-10 增多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昼夜节律紊乱与阿尔兹海默病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褪黑素视角下的《金匮》“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
前言 |
上篇 《金匮要略》“治未病”应用分析 |
第一章 《黄帝内经》《难经》“治未病”的提出 |
第二章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治未病”探析 |
第三章 “治未病”在《金匮要略》杂病诊疗中的应用 |
第四章 小结 |
下篇 褪黑素视角下的《金匮》“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机制研究 |
第一章 基于肝郁大鼠模型的“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与血清褪黑素含量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分组与造模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3 分组用药与取材 |
1.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观察 |
2.2 “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客观证据 |
2.3 “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与血清褪黑素含量变化 |
3 讨论 |
第二章 褪黑素视角下的“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机制研究 |
第一节 基于GC-MS代谢组学分析的褪黑素视角下“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分组与造模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3 指标及检测方法 |
2 结果 |
2.1 血清肝功能生化 |
2.2 肝组织病理学观察 |
2.3 多元统计分析 |
2.4 差异代谢物筛选 |
2.5 KEGG代谢通路富集 |
2.6 氨基酸代谢相关潜在生物标记物筛选 |
3 讨论 |
3.1 实验模型、药效及分析结果评价 |
3.2 差异代谢通路分析 |
3.3 潜在生物标记物分析 |
3.4 小结 |
第二节 基于GSH合成/还原的褪黑素视角下“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分组与造模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3 指标及检测方法 |
2 结果 |
2.1 肝功能生化及氧化应激相关指标 |
2.2 肝组织病理学观察 |
2.3 GSH合成/还原动态及磷酸化Akt |
3 讨论 |
3.1 NO、MDA、GSH、GCLC、GCLM及 NADPH |
3.2 PI3K/Akt信号通路及Nrf2 |
3.3 小结 |
第三章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褪黑素在铅所致神经细胞毒性中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设备 |
1.3 细胞培养 |
1.4 细胞处理 |
1.5 CC-8 实验检测细胞存活率 |
1.6 LDH实验检测细胞损伤率 |
1.7 Hoechst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率 |
1.8 免疫荧光检测Cleaved-Caspase-3和Cyto C的表达 |
1.9 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和线粒体内ROS水平 |
1.10 蛋白提取 |
1.11 蛋白定量 |
1.12 Western Blot检测Nrf2和HO-1 蛋白水平 |
1.13 GSH含量测定 |
1.14 SOD酶活力测定 |
1.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褪黑素减少铅所致PC12 细胞死亡 |
2.2 褪黑素减少铅所致PC12 细胞核损伤 |
2.3 褪黑素抑制Cleaved-Caspase-3 激活和Cyto C释放 |
2.4 褪黑素抑制铅所致PC12 细胞ROS水平升高 |
2.5 褪黑素抑制铅所致GSH含量减少和SOD酶活力下降 |
2.6 褪黑素提高PC12 细胞HO-1 和胞核Nrf2 蛋白的水平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褪黑素对持续光照下大鼠免疫功能改变的对抗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线粒体节律的四逆酸枣仁汤干预失眠症日间疲劳疗效和机理研究[D]. 王雪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基于核受体PPARγ及其共激活因子PGC-1α研究酸枣仁汤对老年慢性快动眼睡眠剥夺模型大鼠中枢SCN昼夜节律及能量代谢的并联调控机制[D]. 刘鑫.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褪黑素介导的生物钟基因Cry对双峰驼雌二醇分泌的影响[D]. 赵淑琴.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4]持续光暴露增强中枢交感输出对正常和心衰大鼠心功能的作用研究[D]. 景佳妮.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5]光周期变化对绒山羊生殖激素分泌、毛囊发育及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D]. 毛晨羽.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6]电针对无昼夜节律小鼠脑及肝组织内5-HT节律影响的研究[D]. 孙晓萌.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炎症相关的KP在小鼠昼夜节律紊乱后对海马区凋亡蛋白Bcl-2、Caspase3表达的影响[D]. 王宝艳.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8]丁酸盐通过IL-17/IL-10对昼夜节律紊乱小鼠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D]. 刘璇.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褪黑素视角下的《金匮》“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机制研究[D]. 于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褪黑素在铅所致神经细胞毒性中的保护作用研究[D]. 刘雅文.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