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善龙卡用卡环境若干问题的思索(论文文献综述)
贾丹阳[1](2021)在《建行A分行信用卡消费分期业务营销策略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周立刚[2](2018)在《交通银行Z分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13年“余额宝”上线以来,互联网金融历经了井喷式发展,以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为首的互联网企业跨界金融领域,大举涉足金融业务,在快速创新金融产品的基础上,迅速改变了客户的金融行为与资金融通方式,动摇了商业银行在传统金融业务中的绝对主导地位。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巨大冲击,我国商业银行推进业务互联网化进程,通过发展诸如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类余额宝理财、电商平台等互联网金融业务以应对挑战。然而由于思维转变起步较晚以及互联网金融业务固有特征带来的风险因素,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合理分析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的现实情况,据此切实研究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策略成为信息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以交通银行Z分行在互联网金融业务上的实践探索为样本。首先从理论的视角出发,对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与主要特征进行清晰的界定,以长尾理论、金融中介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为理论基础,进而以此理论框架分析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其次,根据国内外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的典型模式与案例,总结国内外商业银行在此方面的经验,并由此得出对本文研究的启示。在理论分析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运用PEST模型与SWOT模型全面分析交通银行Z分行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情况,总结交通银行Z分行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以及机遇、威胁、优势、劣势,研究结果表明交通银行Z分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中存在风控严格制约创新、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数据技术储备不足、业务流程繁琐的问题。为全面推进交通银行Z分行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在“互联网+”时代下切实提升交通银行Z分行的影响力,本文针对性地提升交通银行Z分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的策略,在对策建议方面交通银行Z分行需要做到建立互联网思维,根据需求创新产品;强化人才机制建设,引进专业团队;加强业务合作,充分利用优势科技;实现精细化管理,优化业务流程。在制度保障方面需要做到构建信贷风险大数据系统;建立多层次风险控制体;优化分行内部的组织架构。
王宁宁[3](2012)在《论我国商业银行旅行信用卡的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商旅业的迅速发展,在我国的一些城市,旅行信用卡已成为出国、外出旅行的日常支付和消费信贷的工具,中国第一张真正的、符合国际标准的人民币信用卡和人民币国际卡是广东发展银行在1995年发行的,它开创了中国商业银行信用卡市场发展的先河。旅行信用卡是信用卡的一条产品线,是信用卡市场激烈竞争的产物,2004年9月15日,招商银行与携程旅行网、Visa国际组织合作,共同打造了我国商业银行的首张旅行信用卡——“携程旅行VISA信用卡”,这是我国第一张真正的旅行信用卡旅行信用卡的主要功能是支付结算、旅游消费信贷和差旅费用管理,另有开放性循环贷款和分期付款等其它功能,它是建立在消费信贷理论、预期收入理论、资产负债表外管理理论、电子货币理论基础上的新型的支付工具,旅行信用卡增加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有助于实现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的转变与优化;旅行信用卡带动停滞不前的旅游信贷业务,拉动旅游消费,促进旅游业发展,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然而,旅行信用卡业务存在的七年中,一些问题正在逐渐凸显,没有达到发卡机构预期的效果,本文从我国旅行信用卡的现状入手,寻找其存在的问题,借鉴美国的三大信用卡的经验提出了优化我国旅行信用卡业务的建议。本文的最终落脚点是把借贷合一、功能完备、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旅行信用卡产品,赋予它银联的品牌,借助于商旅业的发展走出国际化的第一步,最终把我国商业银行的旅行信用卡推向国际,让其走向世界。
蒋文彩[4](2012)在《信用卡对中国消费需求增长的贡献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的写作主要是围绕信用卡对消费需求增长的关系而展开的。自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受到了严峻考验,而政府投资又存在着种种局限性。在该背景下,国内消费的自发性增长正逐渐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而具有消费信贷和电子支付双重职能的信用卡,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消费需求的增长,进而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本文通过介绍信用卡的消费信贷和电子支付两大职能,引出中国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接着先从理论上阐述信用卡与消费的相关理论,再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运用实证分析证明信用卡与中国消费需求增长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信用卡的使用成本对持卡消费影响不大;信用卡的持有量对消费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持卡人的部分特征可以助推信用卡消费。最后从国家、银行及个人这三方面分别说明了国家要引导信用卡市场、银行要疏导信用卡产品,双管齐下才能让消费者真正主导信用卡消费,从而刺激中国消费需求的增长。本文依托信用卡与消费需求的相关理论,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运用数据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为研究结论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科学验证。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不仅完善了信用卡与消费需求增长的理论内容,也使得模型更加具体化,论述更具有逻辑性。同时,本文还第一次从实证角度对信用卡与消费需求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结构分析,并阐明了发展信厂用卡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银行的全力配合和个人的合理使用。
李焕新[5](2009)在《中国建设银行钻石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国外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银行卡属于厚利型产品,为银行企业带来的利润空间极大,必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中外各个银行和各级金融机构竞争的焦点。近几年来,我国银行卡产业虽然获得了快速发展,但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初级阶段。如何进一步加快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提高我国银行卡产业的竞争力,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中国建设银行的银行卡业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特色。其中最近推出的中国建设银行钻石卡是中国建设银行专门为最高端客户量身定做的顶级信用卡,提供给持卡人最高500万元的信用额度和多项超值附属服务。本文以多种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实际,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中国建设银行钻石卡的营销坏境和优势、劣势以及发展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了中国建设银行钻石卡的品牌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整合营销策略和相关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本文将以中国建设银行钻石卡为例,提出我国银行卡行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引入现代市场营销理念,全面实施市场营销管理。同时作者也希望本文对于打破目前我国银行卡市场营销的僵局做出一点贡献,能为我国银行卡行业发展提供一点参考。
沈丽[6](2008)在《中国信用卡竞争的品牌经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发达经济中的银行业已经逐步摆脱了传统的以存贷款等资产负债业务为主要收入来源,利息收入占据营业收入的绝大部分的传统业务型盈利模式,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发展迅速,非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高,逐步从对公业务转向了个人金融业务。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体制的或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商业银行目前的经营模式基本上以传统业务业务为主,但是随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居民个人所拥有的财富不断增加,居民个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正从一般的存贷款、代收代付业务向增值性的理财服务转变,个人金融业务存在巨大的利润空间,因此随着银行业的全面开放,今后竞争的焦点在于日益庞大的个人银行业务。而个人银行业务的综合载体却是一张小小的信用卡。信用卡业务可以为商业银行带来高额的利息收入、交换费收入和手续费收入,而且可以通过吸收存款增加贷款等方式促进表内业务利润增加。毋庸置疑,商业银行之间个人业务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对信用卡业务的争夺。尤其是在作为传统的个人银行业务重点的住房贷款和汽车贷款市场持续萎缩,风险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把竞争的核心转向盈利能力强、市场空间大的信用卡业务。可以说,信用卡的发展对于重塑我国银行业产业结构具有战略性影响。但是作为一种新兴市场,我国的信用卡市场尚未出现规模效应,整个产业的经营成本较高,各个机构规模较小,市场进入的“门槛”较低,因此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很高。目前国内17家发卡行形成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并且随着新的发卡机构不断出现,竞争的激烈程度与日俱增。更令国内发卡机构担忧的是,2007年是中国金融零售业务对外开放的第一年,外资银行正式进入中国,参与国内市场的竞争。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后,中外资银行间竞争的主要领域将是面向个人的零售业务,而这恰恰是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缓慢的我国商业银行的“软肋”。而信用卡以其收益高、市场渗透力强和品牌影响广泛等特点,不仅成为了当前国内银行业竞争的焦点,而且也已经成为外资银行和企业抢摊中国市场的先遣业务之一。随着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已与这些国内银行在信用卡业务上有着长久合作关系的外资银行将获得正式的发卡资格,并且与中资银行享受同等待遇,这就意味着中外资银行将在同一个平台上直接竞争。而外资银行将利用其在产品和系统开发、市场营销、风险控制和品牌资源等方面的明显优势,与国内银行展开全面竞争。就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竞争方式看,价格几乎全部达到底限,没有进一步降价的空间,这既是我国对信用卡价格进行管制的结果,又是价格管制的体现。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信用卡产品的差异逐渐缩小,尤其是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呈现高度同质化。因此对于商业银行之间的信用卡竞争是在几乎一致的价格水平上,利用几乎无差异的产品进行的。其市场绩效的直接表现就是信用卡利用率低,死卡休眠卡占据绝大比重,同时我国信用卡业务的盈利能力非常低。面对日益激烈的中国信用卡市场竞争,国内外尚缺乏有关中国信用卡市场竞争的完整深入的理论以及实证分析。同时在中国信用卡市场价格的规制条件下,中国商业银行如何在信用卡市场上进行差异化竞争并不断提高信用卡业务的市场绩效,依然是目前国内相关研究需要不断深入的问题。因此本选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将中国信用卡市场竞争与品牌经济问题的研究分解为六个部分:第二章为研究假设及概念界定。本文的研究假设有三个:第一,鉴于公务卡的发行规模与交易数量都非常有限,因此本文将持卡人界定为个人消费者;第二,信用卡市场的供给大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因此信用卡市场上存在过剩;第三,决定商业银行信用卡市场竞争力的根本因素是市场份额,而市场份额的大小最终取决于消费者的选择行为。为了更好地界定本文的核心概念信用卡,本文从货币与信用卡发展演进的角度确定了信用卡的内涵与外延,并明确本文所研究的信用卡指的是贷记卡与准贷记卡。然后,分析了信用卡的双边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的理论特征,本文后面的所有分析都是以双边市场作为前提和基础的。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是对双边市场的两大主体——发卡机构的竞争现状和消费者的选择行为进行分析。其中第三章为中国信用卡竞争的现状分析。为了更为准确、清晰地描述信用卡市场的竞争态势,本文完整地运用SCP范式分析中国信用卡市场竞争状况,更为严谨地确定了中国信用卡市场结构类型,更为真实地描述了价格管制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市场行为,并分析了市场绩效,在此基础上,完整地对中美信用卡市场进行了比较分析,以寻求经验与启示。通过SCP范式的比较分析,本文指出中国信用卡市场竞争在价格规制和产品高度同质的条件下,主观差异化与客观差异化相结合是可能的提高市场绩效的思路。第四章为中国信用卡消费者选择基本模型分析。在第三章中国信用卡市场竞争分析的基础上,本章首先说明了双边市场的另一主体——消费者所面临的主要困境,即在价格基本一致和产品高度同质的条件下,消费者到底如何选择才能实现效用最大化?然后引入选择成本和转换成本,从理论上探讨了中国信用卡市场上选择成本与转换成本对于消费者选择的潜在影响。为了更真实地描述和刻画中国信用卡市场消费者的行为特征,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聚类分析,并基于聚类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进行统计分析,说明每一聚类消费者的持卡消费特征和选择特征,揭示了中国信用卡市场影响消费者选择行为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相关的消费者效用函数。第五章和第六章引入品牌,分别分析论证了品牌与中国信用卡市场消费者选择行为之间的作用机制以及品牌与商业银行竞争行为之间的关系。其中第五章为中国信用卡消费者选择行为的品牌机制分析。将品牌信用度引入到品牌与选择成本的作用机制的分析中,并进一步讨论了信用卡品牌的品类。在此基础上,引入品牌需求强度系数和品类成长系数进一步说明信用卡发行者外部市场需求环境以及品类成长系数的动态变化对信用卡市场需求的影响。然后将品牌引入到转换成本的分析中,初步建立了消费者品牌转换的三步选择法。最后讨论了品牌与消费者福利增进之间的作用机制。理论上分析,品牌确实可以带来消费者剩余的增加,我国信用卡市场上品牌策略失败的根源在于没有能够很好地符合消费者的效用函数。第六章为中国商业银行信用卡竞争的品牌机制分析。信用卡品牌拉力模型表明,信用卡品牌建设对商业银行扩大信用卡市场份额具有决定性意义,但是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品牌建设是否恰逢其时?本文运用DEA分析法,说明传统要素投入的边际效益是递减的,而品牌作为投入边际效益递增的要素可以加以考虑,因此品牌建设正当其时。如何成功打造品牌?信用卡产品的内敛性表明其增加功能的边际成本不断降低,而消费者的需求也更集中地体现在便利性上,为此初步构建了信用卡产品供给与消费者需求的均衡模型。并通过信用卡品牌价值的扩展均衡模型说明信用卡的品牌价值在于能够增加整个社会福利。第七章为中国信用卡竞争的品牌经济策略。基于前面的分析论证,本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中国信用卡的品牌策略,包括信用卡品类对立策略、信用卡品牌促销策略、信用卡品牌延伸策略和信用卡品牌联合策略。品类定位是决定品牌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所构建的品类对立定位模型,提出了品类对立定位的具体策略,并完整地提出了信用卡品牌促销策略。在确立品牌延伸策略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之后,提出了信用卡品牌延伸成功的策略。并在确立品牌联合策略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之后,提出了信用卡品牌联合成功的策略。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引入品牌经济学,解释并解决中国信用卡市场竞争问题。与以往相关研究不同,本文运用刚刚兴起的品牌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解释了品牌与消费者选择以及商业银行竞争之间的作用机制,并提出了解决之道。应该说,本文的研究对日益激烈的信用卡市场竞争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解释,并从品牌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提高竞争力的对策。
刘忠宝,仲丽晶[7](2008)在《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冷思考》文中认为一、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信用卡作为现代化、大众化的金融电子产品,受到市场和客户的普遍欢迎。在众多金融企业尝到卡业务甜头的同时,很多问题也日渐暴露。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在发展信用卡业务中,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暴露的风险也越来越大,纵观当前信用卡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黎碧清[8](2008)在《“互动俱进卡片教学法”在普通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动俱进卡片教学法”是桂林市普通中学——第十九中学在长期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创造与总结出来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它以卡片作为教学活动的载体,通过师生双方制作卡片、使用卡片来实现教与学的交流和互动、师与生的共同发展和成长。本文着重对该法在普通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状况做了系统探究,并客观地加以评价。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着重叙述“互动俱进卡片教学法”的涵义、理论依据与课堂教学模式。第二章着重论述“互动俱进卡片教学法”中诸卡片的使用目的、方法及其作用。第三章着重阐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互动俱进卡片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包括新授课教学案例、复习课教学案例和讲评课教学案例,旨在为普通高中历史教学提供可资借鉴的卡片教学模式与创新型课例。第四章着重阐述“互动俱进卡片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的卡片分类收藏及如何利用教学卡片进行历史学科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第五章着重从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个角度,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互动俱进卡片教学法”实施的效果作了实事求是地论评。第六章着重探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互动俱进卡片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对策。从总体上说,“互动俱进卡片教学法”的运用,确实给普通高中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互动俱进卡片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藉着卡片这一教学载体与交流平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积极交往与互动,启发与沟通,补充与完善,不断生成新知,并伴随着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和对获取知识的体验,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
赖学玲[9](2008)在《基于流程的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研究》文中提出处于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核心地位的中、农、工、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有三家上市,上市以后的商业银行运作更加透明,制度更加严谨,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提上日程。从1988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开始,到2004年6月发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都强调了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在新协议中尤其强调银行业的操作风险管理,将操作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并列,作为现代银行业面临的三大风险之一。上市后和即将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范围迅速扩大,提供产品更加广泛,业务日趋复杂,在业务操作运行中采取新的经营模式,在公司治理、操作风险控制方面存在诸多不完善,操作风险暴露日趋扩大,表现也更为复杂。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也应顺应新资本协议要求,根据自身对操作风险的测量与评估,做出相应的操作风险管理。以便在中长期内,国有商业银行谋求国内国际化发展的成功。本文基于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流程管理,注重分析信用卡流程管理,提出控制信用卡流程中操作风险的具体方法,结合新协议中提出的内部衡量法,探索信用卡流程风险的监管资本的度量。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基于流程的管理。流程管理之所以重要在于,操作风险往往存在于具体业务流程之中,流程控制恰当将大大降低操作风险发生的频率,减少操作风险暴露,为商业银行节约风险资本。操作风险流程管理是在既定战略框架下,操作风险管理的日常活动和决策,涉及一系列业务的规范运作。调整银行中业务流程向操作风险监测与控制方向改善,减少操作风险发生频率,极大程度上将发生的操作风险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在流程管理中,强调流程组合、流程步骤、流程标准化、流程模块、流程相关性评估、流程硬件设施配备建设,系列流程的建设利于完善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流程管理。具体实施操作风险流程管理中,调查、分析商业银行每一业务流程是第一步。业务流程的改善是第二步,改善的关键环节在于前台营销、中台风险管理和后台业务集中化处理。流程管理着重实施好的业务流程,适应操作风险管理的需要,能够适时改变操作流程,降低、防范操作风险。国有商业银行业务流程较多,本文着重论述信用卡业务流程管理,以期通过这一流程管理,研究流程管理中的要点,如何利用流程管理进行操作风险管理及相应的监管资本度量。信用卡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获得较大盈利的业务之一,信用卡业务在银行个人零售业务中处于战略地位,然而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得以较快发展的同时,信用卡业务操作风险不容忽视,不能一味追求利润而只以占领市场为主要目的,而应辅之加强信用卡内部控制、防范信用卡操作风险为目标。信用卡业务流程管理,有助于防范信用卡业务中的操作风险。信用卡流程管理,首先应清楚信用卡的定义。信用卡是无担保、小额循环消费信贷产品,其业务本质是一种资产业务,因此资产业务的管理是信用卡操作风险管理核心。在信用卡业务中,存在的操作风险是指因经办人员未按照规范化的作业流程操作、逆向操作或计算机系统操作失误以及对外围设备失控,致使业务中断而影响客户用卡、对银行收入造成损失所产生的风险。导致信用卡业务操作风险的因素主要存在于信用卡业务流程之中。为了控制管理信用卡操作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应构建科学合理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制定发卡机构、持卡人、特约商户三个业务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分清流程控制的三个阶段——信用卡发放前、信用卡使用中、信用卡使用后的风险敞口,并进行控制。信用卡流程管理具体实施中,第一步是事前的控制,即进行资信审查、制卡流程控制、领卡环节控制;第二步是事中的控制,即在信用卡使用中注意异常交易监控、信用额度管理;第三步是事后的控制,即后台人员处理的控制类交易管理、透支催收、核销、账销案存。在严格控制信用卡业务的前、中、后期业务流程后,将有效控制管理信用卡操作风险。然而现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仅仅是通过定性分析相关风险不能进一步完成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通过对操作风险进行量化分析成为现今研究操作风险的一大趋势。现今衡量操作风险的方法包括基本指标法、标准法、高级计量法。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商业银行应估计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违约风险暴露(EAD)等风险要素,并以此为基础计算预期损失(EL)和非预期损失(UL),为充分计提操作风险损失准备、监管资本提供了客观依据。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借鉴国外已有的先进的操作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为巩固并发展来之不易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成果。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监管资本度量中适用内部衡量法,内部衡量法是在标准化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每个业务类别划分了七个事故类型,从而使得计量风险资本更加具体,利于商业银行根据风险暴露与敏感度提取相应的监管资本以防范操作风险对银行造成的损失。实施内部衡量法,我国商业银行应建设起配套的系统,建立网络在线监控和风险自动预警系统,对操作风险实行矩阵式控制。对每种业务都制订详尽的操作手册,并列示所有潜在的风险点,最大程度上减少由于操作人员操作不当而引发操作风险的可能性。数据收集源于基层,在基层分支机构设置业务流程操作风险经理一职,负责风险管理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对基层分支机构监督管理以及与总行风险管理信息的沟通,促进信息在整个银行体系内的垂直流动,以保证整个风险管理系统的动态化。信用卡业务是零售银行业务中的个人资产业务,本文主要研究信用卡业务中的流程管理中操作风险暴露问题。通过测量信用卡在流程管理中操作风险暴露大小,计量应对其配置的监管资本。信用卡业务流程中操作风险度量首先要根据测度方法收集相关数据。期望损失值由损失数据计算,信用卡业务的期望损失值应获取收入而未获取到的损失,即信用卡利息收入、信用卡年费收入、信用卡佣金收入的未获得。另外信用卡的透支额度也构成操作风险暴露之一,可加入期望损失之中。因此信用卡业务的期望损失值=信用卡利息收入损失+信用卡年费收入损失+信用卡佣金收入损失+总发行张数*每一张信用卡可透支额度。监管资本由期望损失(损失分布的均值)和非预期的损失(损失分布的尾部)的关系来确定,假设呈线性关系,信用卡操作风险所需监管资本=参数*期望损失。参数可由银行自己决定,但要给出设定参数大小的足够理由。假设不呈线性关系,信用卡操作风险所需监管资本=参数*期望损失*风险特征指数。当可以将信用卡业务流程中的操作风险所需监管资本衡量测度出来时,其他业务流程的操作风险衡量可以参照此办法,最后加总,可以获得商业银行所需的操作风险监管资本。可见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中,信用卡业务操作风险暴露及所需监管资本度量还不需使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中的复杂模型,还应首先从信用卡业务流程中分析操作风险发生点,在对应的风险点收集基础的数据,对于发生的损失进行相关跟踪测量。随着数据积累的增多,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操作风险管理经验积累增多之后,可以考虑建立相关模型,将操作风险的频度、损失更加细分,以完善相应的操作风险管理。本文从操作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出发,论述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的特征,提出操作风险中流程管理的必要性及基本框架,具体到信用卡流程管理的论述,定性论述之外,结合适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定量分析方法——内部衡量法进行量化操作风险监管资本的论述,由于流程众多,细化到信用卡业务流程操作风险暴露的衡量、对应的监管资本的测度。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流程管理文献综述、国有商业银行流程管理、信用卡业务流程管理、内部衡量法介绍(运用内部衡量法测度国有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操作风险)、流程管理对操作风险管理促进五个部分构成本文有机整体。
罗瑜[10](2007)在《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个人金融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商业银行在个人金融领域的竞争日益加剧,个人金融业务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商业银行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随着个人客户金融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如何适应日益激烈的个人金融市场竞争,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成为商业银行噩待解决的课题。市场营销作为竞争的产物,也成了解决竞争的有力工具,在指导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经营活动中无疑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设银行于2005年率先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完成股份制改造,并将个人金融业务明确定位为战略发展重点,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零售银行”的经营目标。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根据总行制定的发展战略规划和“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积极推进个人金融产品营销,大胆进行营销创新,不断提升本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在建设银行系统内以及四川省内同业中保持了个人金融业务持续稳健的发展态势。本文结合市场营销学的有关理论,通过对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产品营销基本原理的阐述,结合笔者在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个人金融工作实践中搜集的大量案例,探讨了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个人金融产品重点营销策略;并结合建设银行个人金融产品营销发展的新趋势,论述了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进行个人金融产品营销所采取的新举措。本文首先对个人金融产品营销的基本原理进行了阐述,着重对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产品的定义、分类和特点,个人金融产品营销的定义和特点以及个人金融产品营销的基本内容和程序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其次,结合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个人金融产品营销的实践经验,对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个人金融市场细分与定位策略、产品策略、定价策略、分销策略、品牌策略及促销策略六个重点营销策略进行了详细地分析。最后,对建设银行个人金融产品营销发展的新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指出了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为适应这一趋势所采取的营销新举措。本文创新之处在于引用了大量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最新的个人金融产品营销案例来分析阐述个人金融产品营销理论,将营销实践与营销理论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此外,本文在论述中还引用了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与美国银行合作的零售网点转型项目成果的先进经验,以及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在新的发展趋势下进行个人金融产品营销的创新举措,对国内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产品营销有一定参考借鉴作用。
二、改善龙卡用卡环境若干问题的思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善龙卡用卡环境若干问题的思索(论文提纲范文)
(2)交通银行Z分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互联网金融的内涵研究 |
1.3.2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 |
1.3.3 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策略研究 |
1.3.4 对现有文献的简要评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理论基础 |
2.1 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
2.1.1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
2.1.2 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征 |
2.2 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相关理论 |
2.2.1 长尾理论 |
2.2.2 金融中介理论 |
2.2.3 交易成本理论 |
2.3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 |
2.3.1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传统储蓄业务的直接冲击 |
2.3.2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支付领域主导地位的冲击 |
2.3.3 互联网金融使银行用户金融需求信息链断裂 |
第3章 国内外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的经验启示 |
3.1 国内外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的典型模式与案例 |
3.1.1 传统业务互联网化 |
3.1.2 建立电商平台 |
3.1.3 多方合作发展模式 |
3.1.4 直销银行运营模式 |
3.2 国外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的经验 |
3.3 国内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的经验 |
3.3.1 国有大型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的经验 |
3.3.2 中小型银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验 |
3.4 国内外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的启示 |
3.4.1 建立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的基础保障设施 |
3.4.2 加速产品创新、提供差异化服务 |
3.4.3 提升用户体验、增加宣传力度 |
第4章 交通银行Z分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现状及问题 |
4.1 交通银行Z分行基本概况 |
4.2 Z分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
4.3 基于PEST模型的环境分析 |
4.3.1 政治环境分析 |
4.3.2 经济环境分析 |
4.3.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4.3.4 技术环境分析 |
4.4 基于SWOT模型的分析 |
4.4.1 机遇分析 |
4.4.2 威胁分析 |
4.4.3 优势分析 |
4.4.4 劣势分析 |
4.5 交通银行Z分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存在问题分析 |
4.5.1 风控严格制约创新 |
4.5.2 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
4.5.3 数据技术储备不足 |
4.5.4 业务流程复杂繁琐 |
第5章 交通银行Z分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的策略 |
5.1 交通银行Z分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1 建立互联网思维,根据需求创新产品 |
5.1.2 强化人才机制建设,引进专业团队 |
5.1.3 加强业务合作,充分利用优势科技 |
5.1.4 实现精细化管理,优化业务流程 |
5.2 交通银行Z分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的制度保障 |
5.2.1 构建信贷风险大数据系统 |
5.2.2 建立多层次风险控制体系 |
5.2.3 优化分行内部的组织架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论我国商业银行旅行信用卡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主要内容 |
1.4 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 |
2 旅行信用卡概论和理论基础 |
2.1 旅行信用卡的起源 |
2.2 旅行信用卡的相关概念 |
2.2.1 旅行和商旅的概念界定 |
2.2.2 旅行信用卡的定义 |
2.2.3 旅行信用卡的基本功能 |
2.2.4 旅行信用卡的分类 |
2.2.5 旅行信用卡与相关产品的比较 |
2.3 相关的理论依据 |
2.3.1 个人消费信贷理论 |
2.3.2 预期收入理论 |
2.3.3 资产负债表外管理理论 |
2.3.4 电子货币理论 |
3 我国商业银行旅行信用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旅行信用卡发展现状 |
3.1.1 旅行信用卡的业务规模 |
3.1.2 旅行信用卡产品发展状况 |
3.1.3 旅行信用卡业务收益状况 |
3.2 旅行信用卡存在的问题 |
3.2.1 同质化竞争严重 |
3.2.2 功能集中度太低,加大消费者的选择成本 |
3.2.3 典型的双边市场,其参与者存在利益冲突 |
3.2.4 存在风险敞口 |
3.2.5 缺少具有竞争力的国内自有品牌 |
3.2.6 推广渠道单一 |
4 美国信用卡市场的经验借鉴 |
4.1 美国运通产品创新、品牌及差旅费管理经验 |
4.2 万事达国际组织(MASTERCARD INTERNATIONAL)的三大卡片品牌经验 |
4.3 维萨国际组织(VISA INTERNATIONAL)的品牌和网络经验 |
5 商业银行旅行信用卡产品的优化建议 |
5.1 实行有效差异化策略,形成有效差异化竞争 |
5.2 整合产品的功能,满足消费者便利性需求 |
5.3 设定差异化的商户扣率 |
5.4 加强旅行信用卡的风险敞口管理 |
5.5 打造银联品牌,推动其国际化 |
5.6 多渠道进行产品的推广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4)信用卡对中国消费需求增长的贡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谢辞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 信用卡的消费者行为 |
二、 信用卡的经济效应性 |
三、 小结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创新 |
第二章 中国信用卡概述 |
第一节 信用卡的两大职能 |
一、 信用卡的消费信贷职能 |
二、 信用卡的电子支付职能 |
第二节 中国信用卡的发展历程 |
第三节 中国信用卡的发展现状 |
一、 从发卡种类来看2010年中国信用卡发展现状 |
二、 从发行规模来看2010年中国信用卡发展现状 |
三、 从受理环境来看2010年中国信用卡发展现状 |
第三章 信用卡与消费需求增长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信用卡与消费行为的理论介绍 |
一、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
二、 永久收入消费理论 |
三、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
第二节 信用卡与消费的相关理论分析 |
一、 信用卡与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 |
二、 信用卡与消费者的固定消费支出 |
三、 信用卡与消费者的需求收入弹性 |
第四章 信用卡与消费需求增长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研究的对象 |
第二节 数据的统计 |
一、 人均持卡量 |
二、 持卡的成本 |
三、 信用卡的提现 |
四、 信用卡的用途 |
五、 影响因素 |
第三节 数据的分析 |
一、 模型的建立 |
二、 模型的检验 |
三、 变量的解释 |
四、 模型的应用 |
第四节 研究的结论 |
一、 信用卡的使用成本对持卡消费影响不大 |
二、 信用卡的持有量对消费有巨大推动作用 |
三、 持卡人的部分特征可以助推信用卡消费 |
第五章 中国信用卡的发展建议 |
第一节 国家引导信用卡市场 |
一、 完善个人征信体系 |
二、 建立宽松受理环境 |
三、 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
第二节 银行疏导信用卡产品 |
一、 加快产品的创新,发展多层次客户 |
二、 提高产品附加值,培育客户忠诚度 |
三、 进行数据库管理,抑制客户流失率 |
第三节 个人主导信用卡消费 |
一、 利用信用卡充分享受便利 |
二、 借助信用卡合理配置资金 |
第四节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5)中国建设银行钻石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银行卡的基本情况介绍 |
(一) 银行卡简介 |
(二) 国际银行卡发展概况 |
(三) 我国银行卡的发展概况 |
二、中国建设银行钻石卡的基本情况 |
(一) 中国建设银行银行卡产品简介 |
(二) 中国建设银行钻石卡的基本情况介绍 |
三、中国建设银行钻石卡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一) 中国建设银行钻石卡所处的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二) 中国建设银行钻石卡所处的经济环境分析 |
(三) 中国建设银行钻石卡所处的社会人文环境及技术环境分析 |
(四) 金融生态与银行卡生态界说 |
(五) 中国建设银行钻石卡的SWOT分析 |
四、中国建设银行钻石卡的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 |
(一) 中国建设银行钻石卡的市场细分 |
(二) 中国建设银行钻石卡的市场定位 |
五、中国建设银行钻石卡的品牌营销策略 |
(一) 信用卡品牌营销策略的由来 |
(二) 中国建设银行钻石卡品牌营销的策略选择 |
六、中国建设银行钻石卡的价格营销策略 |
(一) 银行卡行业产品定价概述 |
(二) 中国建设银行钻石卡所处的经济环境分析 |
(三) 我国银行卡行业现行定价策略存在的不足 |
(四) 中国建设银行钻石卡的价格营销策略 |
七、中国建设银行钻石卡的渠道营销策略 |
(一) 渠道营销概念的提出及意义 |
(二) 中国建设银行钻石卡的渠道营销策略 |
八、中国建设银行钻石卡的整合营销策略 |
(一) 整合营销概念的提出 |
(二) 中国建设银行钻石卡的整合营销策略 |
九、中国建设银行钻石卡营销策略的实施和保障措施 |
(一) 提供相应的科学管理保障 |
(二) 建立健全与营销策略相适应的组织结构 |
(三) 优化资源配置,为实施营销策略提供资源保证 |
(四) 建设与营销策略相匹配的企业文化 |
(五) 注重策略实施过程中的调整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中国信用卡竞争的品牌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关于信用卡市场竞争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关于信用卡价格竞争的研究综述 |
1.3.2 关于信用卡产品差异的研究综述 |
1.3.3 关于信用卡营销的研究综述 |
1.3.4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5.1 实证研究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
1.5.2 选择成本分析法 |
1.5.3 比较分析法 |
1.6 本文的创新 |
第2章 研究假设与概念界定 |
2.1 研究假设 |
2.1.1 信用卡的持卡人为个人消费者 |
2.1.2 信用卡过剩 |
2.1.3 市场份额是决定信用卡竞争力的根本因素 |
2.2 信用卡的界定 |
2.2.1 信用卡与信用货币 |
2.2.2 信用卡与赊购卡 |
2.2.3 信用卡与借记卡 |
2.2.4 我国信用卡的界定 |
2.3 信用卡的双边市场特征 |
2.3.1 信用卡市场是一个典型的双边市场 |
2.3.2 信用卡双边市场上发卡机构的供给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信用卡竞争的现状分析 |
3.1 中国信用卡市场结构分析与国际比较 |
3.1.1 中国信用卡市场结构分析 |
3.1.2 美国信用卡市场结构 |
3.1.3 中美信用卡市场结构的比较 |
3.2 中国信用卡市场行为分析与国际比较 |
3.2.1 中国发卡机构的市场行为 |
3.2.2 美国发卡机构的市场行为 |
3.2.3 中美发卡机构的市场行为比较 |
3.3 中国信用卡市场绩效分析与国际比较 |
3.3.1 中国信用卡市场绩效分析 |
3.3.2 美国信用卡发卡机构盈利状况 |
3.3.3 中美信用卡市场绩效的比较 |
3.4 价格规制条件下中国信用卡市场竞争的经济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信用卡消费者选择基本模型分析 |
4.1 中国信用卡市场消费者选择所面临的主要困境 |
4.2 中国信用卡市场消费者的选择成本与转换成本 |
4.2.1 中国信用卡市场消费者的选择成本 |
4.2.2 中国信用卡市场消费者的转换成本 |
4.3 中国信用卡市场消费者行为的实证分析与效用函数构建 |
4.3.1 我国信用卡市场消费者行为分析 |
4.3.2 中国信用卡市场消费者效用函数构建 |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信用卡消费者选择行为的品牌机制分析 |
5.1 品牌与消费者选择成本 |
5.1.1 品牌信用度与选择成本 |
5.1.2 信用卡品牌品类分析 |
5.2 品类需求强度系数与品类成长系数 |
5.2.1 品类需求强度系数与消费者选择 |
5.2.2 品类成长系数与消费者选择 |
5.3 品牌与消费者转换成本 |
5.3.1 品牌转换和转换成本内涵的界定 |
5.3.2 消费者品牌转换的三步选择法 |
5.3.3 转换成本与品牌选择的博弈分析 |
5.4 品牌与消费者剩余的增加 |
5.4.1 品牌与消费者剩余增加的机制分析 |
5.4.2 中国信用卡品牌与消费者剩余增加 |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商业银行信用卡竞争的品牌机制分析 |
6.1 中国信用卡市场的品牌竞争 |
6.1.1 信用卡的价值链与拉力模型 |
6.1.2 中国信用卡建设品牌的合理性分析 |
6.2 信用卡产品的特性与消费者需求 |
6.2.1 信用卡产品的特性 |
6.2.2 消费者需求的特殊性 |
6.2.3 信用卡产品供给与消费者需求的均衡 |
6.3 信用卡产品的品牌价值 |
6.3.1 信用卡品牌与生产者剩余的静态分析 |
6.3.2 信用卡品牌价值的扩展均衡模型 |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中国信用卡竞争的品牌经济策略 |
7.1 信用卡品类对立策略 |
7.1.1 信用卡品牌的对立定位模型 |
7.1.2 信用卡品类对立的具体策略 |
7.2 信用卡品牌促销策略 |
7.2.1 品牌信用建设策略 |
7.2.2 信用卡品牌信用建设促销策略 |
7.3 信用卡品牌延伸策略 |
7.3.1 品牌延伸模式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 |
7.3.2 信用卡品牌延伸成功的策略 |
7.4 信用卡品牌联合策略 |
7.4.1 品牌联合模式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 |
7.4.2 信用卡品牌联合成功的策略 |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互动俱进卡片教学法”在普通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研究目的 |
二、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
(一) 本课题研究与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之教学方式转变要求相契合 |
(二) 本课题研究是对本校教学研究成果的延展与应用 |
(三) 本课题研究力图为城乡结合部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学提供具有推广价值的实践方案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目标 |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目标 |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互动俱进卡片教学法”的涵义、理论依据与课堂教学模式 |
一、“互动俱进卡片教学法”的涵义 |
(一) 卡片的含义及其基本结构 |
(二) 卡片教学法与“互动俱进卡片教学法”释义 |
二、“互动俱进卡片教学法”实施的理论依据 |
(一) 素质教育的理论 |
(二)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观 |
(三) 参与过程的原理 |
三、“互动俱进卡片教学法”课堂教学流程与教学原则 |
(一) 教学流程 |
(二) 教学原则 |
第二章 “互动俱进卡片教学法”中诸卡片的使用目的、方法及作用 |
一、预习卡 |
二、基础知识卡 |
三、问题卡 |
四、归纳卡 |
五、比较卡 |
六、反馈卡 |
七、隐性知识卡 |
八、史料卡 |
九、知识结构卡 |
第三章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互动俱进卡片教学法”实施的案例 |
一、新授课教学案例 |
二、复习课教学案例 |
三、讲评课教学案例 |
第四章 教学卡片与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
一、教学卡片与历史教材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
(一) 知识类卡片的开发与利用 |
(二) 能力类卡片的开发与利用 |
(三) 作业类卡片的开发与利用 |
二、教学卡片与历史教辅资料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
三、教学卡片与图书馆资料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
第五章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互动俱进卡片教学法”实施的效果评价 |
一、“互动俱进卡片教学法”侧重于关注形成性评价 |
(一) 教学理念的新变化 |
(二) 课堂教学的新变化 |
(三) 教师教学方式的新变化 |
(四) 学生学习方式的新变化 |
二、终结性评价 |
(一) 从教学的纵向联系与比较来看 |
(二) 从教学的横向联系与比较来看 |
第六章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互动俱进卡片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
一、存在问题 |
(一) 如何处理好教师制作卡片与书写教案的关系 |
(二) 如何处理好学生制卡、用卡与学生书写作业的关系 |
(三) 如何处理好卡片教学与多媒体的运用的关系 |
二、应对策略 |
(一) 历史教师务必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
(二) 强化对学生的细节教育,养成学生用卡助学的良好习惯 |
(三) 努力实现从纸质卡片到电子版卡片的转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9)基于流程的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流程管理文献综述 |
1.1 国有商业银行管理操作风险的必要性 |
1.2 基于流程的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注重信用卡业务流程管理 |
1.2.1 流程管理的必要性 |
1.2.2 流程管理的基本框架 |
1.2.3 信用卡流程管理 |
1.3 促进流程管理的量化方法 |
2. 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流程管理 |
2.1 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特点 |
2.2 基于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流程管理 |
2.2.1 流程管理目标 |
2.2.2 流程管理具体实施措施 |
3. 信用卡业务流程管理 |
3.1 信用卡业务流程概述 |
3.2 信用卡操作风险的流程管理 |
3.2.1 信用卡业务操作风险 |
3.2.2 信用卡业务操作风险流程管理 |
4. 测度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内部衡量法 |
4.1 国有商业银行测度操作风险的现状 |
4.2 内部衡量法适用性 |
4.3 内部衡量法运用的准备 |
5. 流程管理对操作风险管理的促进 |
5.1 信用卡业务操作风险流程管理与内部衡量法 |
5.2 度量信用卡业务流程操作风险 |
5.2.1 信用卡操作风险暴露测量 |
5.2.2 信用卡业务操作风险的监管资本分配 |
5.3 操作风险管理发展——流程管理与操作风险管理相结合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10)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个人金融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产品营销的基本原理 |
第一节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产品的含义和特点 |
第二节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产品营销的含义和特点 |
第三节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产品营销的基本内容和程序 |
第二章 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个人金融产品市场细分与定位 |
第一节 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个人金融营销调研方法 |
第二节 个人客户购买商业银行金融产品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三节 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个人金融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 |
第四节 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个人金融市场定位 |
第三章 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个人金融产品组合和开发策略 |
第一节 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个人金融产品组合策略 |
第二节 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个人金融产品市场寿命周期策略 |
第三节 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个人金融产品开发策略 |
第四节 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个人金融产品管理 |
第四章 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个人金融产品定价策略 |
第一节 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个人金融产品价格构成和影响因素 |
第二节 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个人金融产品定价策略 |
第五章 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个人金融产品分销策略 |
第一节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产品分销渠道概述 |
第二节 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个人金融产品分销渠道策略 |
第六章 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个人金融产品品牌策略 |
第一节 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个人金融产品品牌定位 |
第二节 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个人金融产品品牌设计 |
第七章 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个人金融产品促销策略 |
第一节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产品促销的概念 |
第二节 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个人金融产品促销策略 |
第八章 建设银行个人金融产品营销发展的新趋势和新举措 |
第一节 建设银行个人金融产品营销发展的新趋势 |
第二节 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个人金融产品营销的新举措 |
参考文献 |
致 谢 |
四、改善龙卡用卡环境若干问题的思索(论文参考文献)
- [1]建行A分行信用卡消费分期业务营销策略改进研究[D]. 贾丹阳. 西北大学, 2021
- [2]交通银行Z分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研究[D]. 周立刚. 湘潭大学, 2018(02)
- [3]论我国商业银行旅行信用卡的发展[D]. 王宁宁. 河北经贸大学, 2012(05)
- [4]信用卡对中国消费需求增长的贡献研究[D]. 蒋文彩.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03)
- [5]中国建设银行钻石卡营销策略研究[D]. 李焕新. 兰州大学, 2009(12)
- [6]中国信用卡竞争的品牌经济研究[D]. 沈丽. 山东大学, 2008(05)
- [7]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冷思考[J]. 刘忠宝,仲丽晶. 中国信用卡, 2008(08)
- [8]“互动俱进卡片教学法”在普通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黎碧清. 广西师范大学, 2008(09)
- [9]基于流程的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研究[D]. 赖学玲. 西南财经大学, 2008(S2)
- [10]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个人金融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罗瑜. 西南财经大学, 2007(04)
标签:信用卡论文; 流程管理论文; 操作风险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建设银行龙卡信用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