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川芎嗪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脑梗塞40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哲义[1](2021)在《丹参酮ⅡA磺酸钠调控HIF1α/mTOR介导细胞自噬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致死率的特点。丹参酮ⅡA磺酸钠是丹参脂溶性成分丹参酮ⅡA经磺化后的水溶性物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确切,但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运用网状Meta分析系统评价丹参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通过网络药理、蛋白组学技术探究丹参酮ⅡA可能作用机制,并在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和PC12神经细胞氧糖剥夺/复氧模型中对可能的靶点和机制进行验证。方法:(1)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检索起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2月。由两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按照Jadad量表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6.0进行统计分析。(2)使用TCMSP数据库检索丹参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在GeneCards、NCBI和OMIM数据库中获取缺血性卒中的靶点,并将药物和疾病交集后的靶点输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利用Cytoscape3.8.2软件构建药物-化合物-作用靶点-疾病网络。通过Bioconductor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3)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损伤(MCAO/R)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丹参酮ⅡA磺酸钠组。根据神经功能评分(Z-Longa)、TTC染色及HE染色评价MCAO/R模型及药物疗效。(4)使用DIA定量蛋白组学分析各组大鼠脑缺血半影区蛋白表达的情况,根据|log2FC|≥0.58且p<0.05的标准筛选差异蛋白;利用R软件绘制火山图和差异蛋白聚类分析热图;运用STRING数据库,构建差异蛋白的互作(PPI)网络;利用DAVID、ClueGO等工具对差异蛋白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并用平行反应监测技术(PRM)的方法验证蛋白表达。(5)利用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系构建氧糖剥夺复氧(OGD/R)模型,同时给予不同浓度(1μM、5μM、10μM、20μM、40μM)丹参酮ⅡA磺酸钠干预3h、6h、12h,使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确定给药剂量和时间,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检测蛋白组学预测的可能靶点。结果:(1)共纳入160项研究,总样本量18079例,共纳入7种中药注射剂和8种治疗措施,包括丹红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DH+CT)、丹参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DS+CT)、丹参川芎嗪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DSCXQ+CT)、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联合常规治疗(DSDFS+CT)、复方丹参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FFDS+CT)、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常规治疗(SI+CT)、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STS+CT)和常规治疗(CT)。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总有效率方面,累积概率排序为:DSDFS+CT(93.0%)>DH+CT(80.5%)>STS+CT(66.7%)>DSCXQ+CT(66.4%)>SI+CT(50.0%)>DS+CT(26.7%)>FFDS+CT(16.7%)>CT(0.1%)。在 NIHSS评分方面,累积概率排序为:STS+CT(95.5%)>DH+CT(80.9%)>DSCXQ+CT(70.1%)>SI+CT(64.7%)>DSDFS+CT(42.0%)>FFDS+CT(24.4%)>DS+CT(20.1%)>CT(2.4%)。在 Barthel 指数方面,DH+CT(76.2%)>DSCXQ+CT(74.3%)>STS+CT(64.1%)>DSDFS+CT(62.2%)>FFDS+CT(51.8%)>SI+CT(46.0%)>DS+CT(21.7%)>CT(3.8%)。(2)从丹参中共筛选出65个活性成分和108个对应靶点,以及缺血性卒中相关靶点2558个,取交集后获得靶点87个,其中度值大于50的靶点有6个,包括AKT1、IL6、FOS、VEGFA、MAPK1、EGFR,即本研究的核心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124个(p<0.05),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出134条信号通路(p<0.05),以PI3K/AKT、HIF-1信号通路所占靶点数目最多。构建的药物-化合物-作用靶点-疾病网络显示,丹参酮ⅡA等活性化合物在整个网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3)与假手术组相比,MCAO/R模型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显着升高,TTC染色显示梗死范围扩大,HE染色显示大脑皮层及纹状体区域组织变性明显。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可降低神经功能评分,缩小梗死面积,减轻空泡样改变及胞核皱缩等病变。(4)蛋白组学在大鼠脑组织中共鉴定出5880个蛋白,其中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差异蛋白为423个。经丹参酮ⅡA磺酸钠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共有285个差异蛋白。将三个组别进行整合分析,共有127个有表达趋势的差异蛋白,这些差异蛋白GO富集主要参与缺氧反应、神经元凋亡过程、钙离子转运等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主要富集在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通路。PPI网络获得Alb、mTOR、Dync1h1、Stxbp1、Cltc、Sptan1等核心差异蛋白。mTOR、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是调控自噬的上游信号,将上述通路的关键靶点及自噬相关蛋白进行PRM验证,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mTOR和p62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5),HIF-1α、LC3-Ⅱ/LC3-Ⅰ、PI3K和AKT1蛋白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后,HIF1α和LC3-Ⅱ/LC3-Ⅰ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p62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mTOR、PI3K和AKT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体外研究中CCK-8结果显示,与OGD/R模型组相比,丹参酮ⅡA磺酸钠1μM、5μM的给药浓度在3h、6h、12h等不同给药时间对细胞活力均无显着影响;而10μM、20μM和40μM的丹参酮ⅡA磺酸钠在各个给药时间均表现出对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且依赖给药时间和药物浓度呈梯度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T-qPCR显示,与对照组相比,OGD/R模型组HIF1α、Beclin1、LC3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多(p<0.01),而mTOR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减少(p<0.01);与OGD/R组相比,丹参酮ⅡA磺酸钠干预后HIF1α、Beclin1、LC3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减少(p<0.01),而mTOR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加(p<0.01)。结论:根据网状Meta分析结果,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在改善患者NIHSS评分方面有优势;网络药理学筛选出丹参酮ⅡA可能是丹参主要活性化合物,并且经蛋白组学预测其磺化后可能作用于mTOR等核心靶点,参与调节PI3K/AKT、HIF-1等信号通路,发挥抑制细胞凋亡、抗炎、调节自噬等作用;体内研究发现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能通过HIF-1信号通路,作用于mTOR等靶点,抑制细胞自噬,改善MCAO/R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减小脑梗死面积,减轻脑组织损伤;体外研究显示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能通过HIF-1途径上调mTOR表达,抑制细胞自噬,发挥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李瑛[2](2020)在《苦碟子注射液与临床常用药物配伍应用的可行性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冠心病等心肌缺血类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长,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作为一种活血化瘀的中药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由菊科植物抱茎苦荬菜(Ixeris sonchifolia Hance)经提取、精制而成,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肌缺血、冠心病、中风、脑梗塞等疾病。在临床使用中,苦碟子注射液常与不同溶媒和其他药物配伍合用,但临床配伍合用仍存在两个关键问题,第一,药物配伍合用是否具有可行性,不同药物之间是否存在配伍禁忌,是否会造成不良反应的发生;第二,药物配伍合用是否会影响药物的稳定性而导致临床疗效降低。针对目前存在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从体外药物配伍的化学稳定性、体内配伍药效角度开展苦碟子注射液与临床常用药物配伍应用的可行性研究,以期为临床上安全合理合用药物提供参考。具体实验内容及结论如下:(一)苦碟子注射液与常用药物配伍的化学稳定性研究基于药物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并模拟苦碟子注射液临床常用药物浓度,以0.9%氯化钠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为溶媒,考察苦碟子注射液与两种常用配伍药物(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在4℃、室温、30℃环境下配伍溶液的外观、p H值、不溶性微粒、吸光度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苦碟子注射液与上述两种溶媒及药物配伍后,配伍溶液在8h内未出现浑浊现象,p H值、吸光度与有效成分含量在配伍8h内均未发生明显变化,不溶性微粒存在明显变化及超出药典规定范围的现象。综合各项研究结果,苦碟子注射液与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在临床上配伍使用时,应注意选择溶媒,尽早用完。研究发现,苦碟子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及盐酸川芎嗪注射液配伍较为稳定,后续可进行体内相关研究。(二)基于代谢组学的苦碟子注射液配伍盐酸川芎嗪预防心肌缺血作用机制研究本实验采用异丙肾上腺素(ISO)建立大鼠心肌缺血模型并给予药物,通过生化指标检测和心脏病理组织切片对比观察,发现苦碟子注射液和盐酸川芎嗪配伍应用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更为突出。此外,采用UPLC-Q-TOF/MS技术进行无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经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得到17个心脏组织标志物和16个血浆标志物,其主要调控鞘脂代谢,甘油磷脂代谢,色氨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亚麻酸代谢,甾类激素生物合成等通路。本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单独用药,苦碟子注射液与盐酸川芎嗪配伍可回调更多的代谢物,且代谢物水平变化倍数较大,表明苦碟子注射液与盐酸川芎嗪配伍对代谢物回调程度明显,疗效突出。本研究从药效角度反映了苦碟子注射液与盐酸川芎嗪配伍应用可明显增强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为进一步探究其对心肌缺血的保护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三)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苦碟子注射液配伍盐酸川芎嗪预防心肌缺血作用机制研究基于以上研究,本研究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分析苦碟子注射液与盐酸川芎嗪配伍前后的保护作用机制,以药效成分和回调的心肌缺血代谢物挖掘预测潜在的靶点,进一步整合构建“成分-作用靶点-疾病”调控网络,通过对潜在靶点的相关通路分析,探讨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机制。本研究筛选出药效成分可以调节心肌缺血代谢紊乱的靶点蛋白110个,药物配伍既可作用与苦碟子注射液和盐酸川芎嗪的共有靶点Faah、Drd2等;同时也可作用于苦碟子注射液和盐酸川芎嗪的作用靶蛋白,例如Ace、Kcnk2、Ccr1等;对比分析发现,苦碟子注射液与盐酸川芎嗪配伍应用可作用于更多的靶点和通路,如钙信号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环磷酸腺苷信号通路等,其药效成分可能通过作用于上述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因子而改善心肌缺血。本研究证实苦碟子注射液与盐酸川芎嗪配伍应用可共同发挥对心肌缺血的预防作用,可协同增效影响代谢物水平,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更为突出。
杜忠剑[3](2019)在《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NIHSS评分、长谷川智能量表(HD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炎症因子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6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按照指南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按患者静脉推注;而后45 mL加入到体重计算,0.9mg/kg体重(最大剂量为90mg),总剂量的10%先静脉推入,剩余剂量在随后60 min内静脉滴注,1次/d,只给予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介入醒脑开窍针刺法,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相关炎症因子以及常见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NIHSS评分,HDS评分,Barthel指数,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8、IL-12、IL-16和肿瘤坏死因子a,出现梗死后出血、吸入性肺炎、低蛋白血症、使用抗焦虑药物患者例数方面对比,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炎症因子水平,减少梗死后不良反应,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谭迪[4](2018)在《基于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的银杏类注射剂临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量研究表明,银杏类注射剂在临床治疗中疗效显着,然而面对多种注射剂,临床工作者在甄别最优的治疗措施时尚缺少可靠证据,因此本研究应用传统Meta分析、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对多种银杏类注射剂治疗不同种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展开系统评价,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目的应用传统Meta分析和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银杏类注射剂临床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全面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有关银杏类注射剂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同时对相关灰色文献网站作为补充检索。纳入文献质量评价方面,本研究采用Cochrane Reviewer’s Handbook 5.1.0推荐的风险评价表对纳入RCT进行质量评价。在对结果数据进行处理时,应用RevMan 5.3进行传统Meta分析的数据处理,网状Meta分析应用WinBUGS 1.4.3和Stata13.0分别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可视化。结果(1)银杏类注射剂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评价研究共纳入研究95个,累计受试者10107例。传统Meta分析结果显示,舒血宁注射剂、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银杏达莫注射剂分别辅助治疗脑梗死,可以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程度,其次,联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还可改善血浆粘度的好转程度。网状Meta分析显示,在多种干预措施中,联用银杏内酯注射剂为临床总有效率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指标的最优干预措施。(2)银杏类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评价研究共纳入研究62个,累计受试者6358例。传统Meta分析结果显示,舒血宁注射剂、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银杏达莫注射剂分别辅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以提高心绞痛总有效率和心电图总有效率,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其次,联用舒血宁注射剂还可改善血脂指标。网状Meta分析显示,在心绞痛总有效率、血浆粘度和全血粘度方面,联用银杏达莫注射剂疗效排序最佳;在心电图总有效率、纤维蛋白原2个结局指标方面,疗效排序最佳的干预措施分别为杏芎氯化钠注射剂和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在高敏C反应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方面,联用舒血宁注射剂疗效排序最佳。(3)银杏类注射剂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评价研究共纳入研究47个,累计受试者4122例。对照组为常规用药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方面,联用银杏达莫注射剂疗效排序最佳;在4个头颅TCD检查指标和全血低切粘度指标方面,联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疗效排序最佳,其余三个血液流变学指标方面,联用舒血宁注射剂疗效排序最佳。对照组为丹参类注射剂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临床总有效率、基底动脉血液平均流速方面,联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疗效排序最佳;在其他2个头颅TCD检查指标方联用杏芎氯化钠注射剂疗效排序最佳。(4)银杏类注射剂治疗其他疾病的临床评价研究在银杏达莫注射剂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评价研究中,共纳入研究30个,累计受试者2045例。传统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用银杏达莫注射剂在肾功能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指标、血糖指标方面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在银杏达莫注射剂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评价研究中,共纳入研究13个,累计受试者1274例。传统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用银杏达莫注射剂在临床总有效率和耳鸣总有效率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主要结局指标临床总有效率方面,在治疗脑梗死中,联用银杏内酯注射剂较其余干预措施有较大优势;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联用银杏达莫注射剂较其他干预措施有较大优势;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研究中显示,最优干预措施分别为银杏达莫注射剂和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
欧阳炜,董玉娟,朱雅玲,张诚光,洪笃云[5](2018)在《杏芎氯化钠注射液的临床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某院杏芎氯化钠注射液的临床应用情况,评估其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6年9月2017年8月使用杏芎氯化钠注射液的756份病历进行调查,资料用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56份病例中,共有12个科室使用杏芎氯化钠注射液,其中适应证与说明书相符率为73.68%,用药疗程规范率为23.54%,用量及用药频率的规范率为98.54%,10例患者存在说明书绝对禁忌,发现1例可能的不良反应。结论该院杏芎氯化钠注射液存在不合理使用的情况,应加强对临床医生用药教育,保证临床安全用药。
罗立强,何元明[6](2017)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长春西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长春西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7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9例)。对照组使用长春西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ADL),以及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0.05);治疗后,观察组E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均<0.05);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低于对照组(<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长春西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着,可以降低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和血液流变学指标。
向玉[7](2017)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中风的效果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评价并比较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治疗中风的效果和安全性,并按照效应量的大小对其进行排序,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主要的中英文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CNKI)(2006~)、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2006~)、万方数据库(2006~)、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VIP)(2006~)、PubMed(1973~)、Ovid Embase(1972~)和 Cochrane 图书馆(1976~)。检索时间截至2016年6月30日。全面、系统地收集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治疗中风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对质量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并运用Stata 12.0、WunBUGS 14.3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网状Meta分析等。结果:最终筛选纳入85篇文献,均为随机对照试验,共有913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程均在72小时内。研究涉及19种中药注射液、11种西药注射液及常规治疗。纳入文献虽然均报告了随机序列的产生方法,但绝大多数研究均未提及分配隐藏和盲法。仅3项研究成功实施了双盲,2项研究提及由专人保管盲底。2项研究报告了失访人数,其余研究均未提及失访。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1.在有效率方面:涉及19种中药注射剂、9种西药注射液及常规治疗的比较,包括:(1)复方丹参注射液比银杏达莫注射液(OR=2.11,95%C1[1.02,3.95])、灯盏细辛注射液(OR=4.05,95%Cl[1.59,8.92])、丹参川芎嗪注射液(OR=2.29,95%Cl[1.09,4.34])临床疗效更佳;(2)川芎嗪注射液比丹参川芎嗪注射液(OR=3.27,95%Cl[1.32,6.85])、丹红注射液(OR=0.48,95%Cl[0.21,0.96])、灯盏细辛注射液(OR=0.22,95%Cl[0.07,0.51])、苦碟子注射液(OR=2.69,95%Cl[1.22,5.26])、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OR=3.45,95%Cl[1.12,8.28])、银杏达莫注射液(OR=0.39,95%Cl[0.15,0.79])、血栓通注射液(OR=5.43,95%Cl[1.11,18.16])临床疗效更佳;(3)疏血通注射液(OR=0.42,95%Cl[0.15,0.93])、脉络宁注射液(OR=0.27,95%Cl[0.08,0.69])、舒血宁注射液(OR=0.38,95%Cl[0.13,0.84])比灯盏细辛注射液临床疗效更佳;(4)丹参注射液比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OR=7.30,95%Cl[2.16,18.82])、复方丹参注射液(OR=0.38,95%Cl[0.14,0.79])、丹红注射液(OR=0.24,95%Cl[0.08,0.54])、银杏达莫注射液(OR=O.19,95%Cl[0.07,0.40])、疏血通注射液(OR=0.26,95%Cl[0.10,0.56])、丹参川芎嗪注射液(OR=0.17,95%Cl[0.06,0.36])、苦碟子注射液(OR=0.22,95%Cl[0.06,0.54])、舒血宁注射液(OR=0.29,95%Cl[0.11,0.62])、灯盏细辛注射液(OR=0.10,95%Cl[0.03,0.27])、红花黄色素注射液(OR=6.24,95%Cl[1.27,20.06])、血塞通注射液(OR=2.83,95%Cl[1.11,6.08])、血栓通注射液(OR=11.59,95%Cl[2.10,40.43])、低分子肝素注射液(OR=9.22,95%Cl[1.50,31.3])、前列地尔注射液(OR=7.34,95%Cl[1.43,23.1])临床疗效更佳;(5)杏丁注射液比血栓通注射液(OR=8.90,95%Cl[1.08,34.98])、银杏达莫注射液(OR=0.31,95%Cl[0.06,0.93])、灯盏细辛注射液(OR=0.17,95%Cl[0.03,0.56])、丹参川芎嗪注射液(OR=0.29,95%Cl[0.06,0.88])、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OR=0.30,95%Cl[0.05,0.95])临床疗效更佳;(6)血塞通注射液比银杏达莫注射液(OR=0.48,95%Cl[0.21,0.93])、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OR=0.44,95%C1[0.18,0.86])、灯盏细辛注射液(OR=0.26,95%Cl[0.10,0.53])、丹参川芎嗪注射液(OR=0.45,95%Cl[0.18,0.91])临床疗效更佳;(7)常规治疗比低分子肝素注射液(OR=8.48,95%Cl[1.74,25.91])、前列地尔注射液(OR=6.82,95%Cl[1.60,19.29])、复方丹参注射液(OR=0.36,95%Cl[0.22,0.56])、丹红注射液(OR=0.23,95%C1[0.12,0.38])、银杏达莫注射液(0R=0.18,95%Cl[0.09,0.32])、灯盏细辛注射液(OR=0.10,95%Cl[0.04,0.21])、疏血通注射液(OR=0.25,95%C1[0.16,0.38])、川芎嗪注射液(OR=0.51,95%C1[0.28,0.83])、丹参川芎嗪注射液(OR=0.17,95%C1[0.08,0.30])、脉络宁注射液(0R=0.42,95%Cl[0.19,0.80])、舒血宁注射液(0R=0.28,95%C1[0.18,0.41])、苦碟子注射液(OR=0.21,95%C1[0.09,0.41])、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OR=0.17,95%C1[0.06,0.37])、红花黄色素注射液(0R=0.24,95%C1[0.06,0.63])、血塞通注射液(0R=0.41,95%C1[0.23,0.67])、血栓通注射液(0R=0.14,95%Cl[0.02,0.39])临床疗效更佳;(8)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较灯盏花素注射液(OR=0.33,95%Cl[0.09,0.83])临床疗效更佳;(9)维脑颅通注射液比丹红注射液(OR=0.24,95%Cl[0.07,0.56])、银杏达莫注射液(OR=0.18,95%C1[0.06,0.41])、灯盏细辛注射液(OR=0.10,95%C1[0.03,0.25])、疏血通注射液(0R=0.26,95%Cl[0.09,0.57])、丹参川芎嗪注射液(0R=0.18,95%Cl[0.05,0.43])、舒血宁注射液(OR=0.29,95%C1[0.10,0.66])、苦碟子注射液(0R=0.22,95%C1[0.06,0.56])、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0R=0.17,95%C1[0.05,0.42])、红花黄色素注射液(0R=0.24,95%Cl[0.06,0.63])、血塞通注射液(0R=0.40,95%C1[0.18,0.75])、血栓通注射液(0R=0.15,95%C1[0.02,0.48])临床疗效更佳;(10)胞二磷胆碱比低分子肝素(OR=46.42,95%Cl[4.94,190.8])、前列地尔注射液(OR=38.44,95%C1[4.23,158.60])、依达拉奉注射液(0R=281.8,95%C1[2.59,1487])、复方丹参注射液(0R=0.10,95%Cl[0.01,0.30])、丹红注射液(0R=0.06,95%C1[0.01,0.19])、银杏达莫注射液(0R=0.05,95%C1[0.008,0.16])、灯盏细辛注射液(OR=0.02,95%Cl[0.004,0.09])、疏血通注射液(0R=0.07,95%C1[0.01,0.20])、川芎嗪注射液(0R=0.14,95%C1[0.02,0.43])、丹参川芎嗪注射液(0R=0.04,95%C1[0.007,0.14])、脉络宁注射液(OR=0.11,95%C1[0.01,0.37])、舒血宁注射液(0R=0.08,95%C1[0.01,0.23])、苦碟子注射液(0R=0.05,95%C1[0.009,0.19])、丹参注射液(OR=0.30,95%Cl[0.04,0.97])、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0R=0.04,95%C1[0.007,0.15])、红花黄色素注射液(0R=0.07,95%C1[0.007,0.25])、杏丁注射液(OR=0.20,95%Cl[0.03,0.64])、血塞通注射液(OR=0.10,95%Cl[0.02,0.29])、血栓通注射液(OR=0.04,95%C1[0.003,0.15])、常规治疗(0R=0.28,95%C1[0.05,0.78])、金纳多注射液(0R=0.10,95%C1[0.004,0.52])、维脑颅通注射液(0R=0.30,95%C1[0.05,0.95])临床疗效更佳;(11)盐酸培他啶注射液比金纳多注射液(OR=0.28,95%C1[0.05,0.79])临床临床疗效更佳;(12)前列地尔注射液比维脑颅通注射液(OR=7.56,95%C1[1.43,24.06])临床疗效更佳。其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涉及19种中药注射液、7种西药注射液及常规治疗之间的比较,包括:复方丹参注射液比丹红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效果更佳;丹红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与常规治疗相比,效果更优;其余均无统计学差异。3.日常活动能力方面:涉及11种中药注射液、2种西药注射液及常规治疗之间的比较,包括:丹红注射液比疏血通注射液效果更优;复方丹参注射液、常规治疗比疏血通注射液更佳;复方丹参注射液较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效果更优;维脑路通注射液较血塞通注射液效果更优;其余均无统计学差异。根据概率排序结果,在有效率方面,排前5位的分别是灯盏细辛注射液(5.842)、尼莫地平注射液(7.187)、灯盏花素注射液(7.744)、血栓通注射液(7.965)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9.478)。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排前5位的分别是常规治疗(7.518)、丹参注射液(7.587)、低分子肝素注射液(8.596)、复方丹参注射液(8.772)和胞二磷胆碱钠注射液(9.072)。在日常活动能力方面,排前5位的分别是疏血通注射液(4.513)、灯盏细辛注射液(5.599)、丹参川芎嗓注射液(5.921)、血栓通注射液(6.108)和舒血宁注射液(6.68)。对于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仅少部分研究提及,且多为描述性,故目前尚缺乏数据对其进行评价。结论:部分中药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对中风患者在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活动能力方面优于单纯常规治疗,而灯盏细辛注射液及血栓通注射液较其它注射液相对较优。但是,纳入研究尚缺乏评估安全性的充足数据,且纳入的针对每个中药注射剂的试验数目不多,研究质量也不高,故本研究结论应慎重对待,有待进一步研究。
来丽丽[8](2015)在《丹参素与川芎嗪配伍的药动学与药效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用线栓法制备的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建立HPLC法测定血浆样本中丹参素与川芎嗪的血药浓度测定方法,尾静脉注射给药后进行相关药动学研究,选取乳酸脱氢酶(LDH)为指标进行药效学研究;最终建立药动学和药效学PK-PD结合模型,以阐述丹参素与川芎嗪配伍规律,对脑缺血性损伤保护机制,深入探讨药对配伍规律,为临床使用参芎配伍提供可靠的思路与方法。方法1.MCAO模型制作: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制作大鼠MCAO模型,缺血1h后拔线栓实现再灌注,于再灌注24h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状况。2.建立HPLC法测定血浆样本中丹参素与川芎嗪含量的测定方法: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经尾静脉注射不同配伍比例的丹参素和川芎嗪溶液后眼眶取血,血浆样品预处理后,Waters高效液相色谱仪自动进样,进样量20μL。其中,色谱柱为XBridge-C18色谱柱(4.6mm×150mm,5μm),柱温为30℃,流动相为乙腈和0.3%磷酸水溶液,等梯度洗脱,洗脱方式为:乙腈—0.3%磷酸水溶液(7.2%:92.8%),流量0.8mL.min-1,紫外检测波长280nm。3.药动学研究:按丹参素与川芎嗪5个配伍组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进行尾静脉给药,测定各时间点的血药浓度,以采血时间为横坐标,分别以丹参素与川芎嗪的血药浓度为纵坐标,绘制血药浓度与时间的C-T曲线;用DAS3.2.6软件进行药动学研究。4.药效动力学与PK-PD结合模型研究:进行LDH活性测定,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效应图。以LDH为药效学指标,运用DAS3.2.6软件进行PK-PD结合模型的拟合,获得血药浓度与药效之间的PK-PD模型方程。结果1.成功建立了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SD大鼠大脑缺血1h再灌注24h后,出现显着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TTC染色结果显示,假手术组脑组织染为均匀的红色,模型组大鼠脑组织缺血侧半球大部分呈现明显的苍白色。2.成功建立了 HPLC法测定血浆样本中丹参素与川芎嗪含量的测定方法:川芎嗪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0371x-0.0046,R2=0.9993,100mg·L-1~0.15625mg·L-1范围内线性良好。丹参素的线性回归方程为 Y=0.0163x-0.0094,R2=0.9995,200mg·L-1~0.6234mg·L-1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对回收率在88%~114%之间,日内、日间RSD均小于10%,稳定性符合动物体内药物分析要求。3.成功绘制了血药浓度与时间的C-T曲线,并进行了药动学研究:由C-T曲线可看出,丹参素与川芎嗪配伍后同一时间点的血药浓度与给药剂量成非比例关系。运用DAS 3.2.6药动学软件得到,不同配伍给药后,川芎嗪的含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4h后趋于平稳;组别1的驻留时间最长,组别3的驻留时间最短;组别5的消除半衰期最大;组别2的消除率最小;组别2的AUC(0-t)明显高于其他组,这与给药剂量有一定的关系,但组别1、组别3、组别5川芎嗪剂量相同配伍不同,AUC(0-t)也有所不同。不同配伍给药后,丹参素的含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2h后趋于平稳;组别1的驻留时间最长,组别3的驻留时间最短;组别1的消除半衰期最大;组别3的消除率最小;组别3 AUC(0-t)明显高于其他组,这与给药剂量有一定的关系,但组别1、组别2、组别4丹参素剂量相同配伍不同,AUC(0-t)也有所不同。4.成功进行了 LDH活性测定,并以LDH为药效学指标,建立了 PK-PD结合模型:给药组的LDH活性显着性低于模型组的LDH活性,提示丹参素与川芎嗪配伍给药能显着降低体内LDH活性,减小因脑缺血再灌注对细胞的损伤程度。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效应图得到药物效应的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其在血浆中的滞留时间。采用DAS3.2.6软件处理,进行PK-PD模型拟合,经拟合,用Hill方程拟合取得很良好的相关系,模型方程为:E=Emax*Cγ/(ED50γ+Cγ)。结论1.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操作相对简单易行并可控制,模型制作成功率相对较高,可为后期进行药动学与药效学研究提供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2.所建立的HPLC测定方法专属性强,分离度好,分析时长适宜,操作简单快速,可用于MCAO大鼠丹参素与川芎嗪血药浓度测定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3.观察C-T曲线和运用药动学软件数据分析得到丹参素与川芎嗪配伍后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存在相互影响的作用。4.丹参素与川芎嗪配伍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可能与其有效成分的抗细胞损伤特性有关,PK-PD结合模型可用于丹参素与川芎嗪配伍的药动学与药效学相关性评价与预测,阐述丹参素与川芎嗪的配伍规律。
朱英[9](2015)在《血栓通联合吡拉西坦注射液治疗脑梗塞的临床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血栓通联合吡拉西坦注射液治疗脑梗塞的临床体会。方法: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脑梗塞患者60例,采用血栓通联合吡拉西坦注射液治疗,设为观察组。另取接受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吡拉西坦注射液治疗的患者60例为对照组。观察不同药物治疗下两组脑梗塞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对照组60例患者中,治愈15例,好转33例,无效1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观察组60例患者中,3例患者因病情加重转院脱落,治愈27例,好转28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存在显着差异性,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吡拉西坦注射液治疗脑梗塞,血栓通联合吡拉西坦注射液疗效更为确切,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黄庆松,王朝,马玉苹[10](2014)在《红花黄色素配合西药治疗脑梗塞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红花黄色素注射液配合西药治疗对脑梗塞血瘀证的疗效。方法:将本血瘀证脑梗塞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在基础治疗及常规对症治疗同时加用盐酸川芎嗪注射液,80mg/次,1d1次;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注射用红花黄素,150mg/次,1d1次。两组均连续给药2周,治疗期间定期观察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血液流变学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血液流变学改善情况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两组疗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红花黄色素注射液配合西药治疗本病可明显改善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低,对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二、川芎嗪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脑梗塞4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川芎嗪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脑梗塞40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丹参酮ⅡA磺酸钠调控HIF1α/mTOR介导细胞自噬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缺血性脑卒中和自噬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丹参脂溶性成分及其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文献研究 |
研究一 丹参类中药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网状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研究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丹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脑缺血再灌注的药效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四 基于DIA和PRM技术丹参酮ⅡA磺酸钠干预MCAO/R模型大鼠缺血半影区蛋白组学分析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五 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PC12细胞氧糖剥夺/复氧模型的效应及机制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苦碟子注射液与临床常用药物配伍应用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一 苦碟子注射液与常用药物配伍的化学稳定性研究 |
一 苦碟子注射液与两种溶媒及头孢替安配伍的化学稳定性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二 苦碟子注射液与盐酸川芎嗪注射液配伍的化学稳定性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二 基于代谢组学的苦碟子注射液配伍盐酸川芎嗪预防心肌缺血作用机制研究 |
一 苦碟子注射液配伍盐酸川芎嗪预防心肌缺血的心脏代谢组学研究 |
1 仪器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二 苦碟子注射液配伍盐酸川芎嗪预防心肌缺血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
1 仪器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三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苦碟子注射液配伍盐酸川芎嗪预防心肌缺血作用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药注射液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传统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
3 炎症因子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选择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和脱落病例 |
3 研究方法 |
4 观察指标 |
5 统计分析处理 |
6 研究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概述 |
2 病机理论上的创新 |
3 选穴上的创新 |
4 针刺运用手法上的改革 |
5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理 |
6 研究结果分析 |
第四部分 结论问题展望 |
结论 |
问题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针灸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1 针灸疗法治疗急性脑卒中功能障碍研究概况 |
1.1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改善 |
1.2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语言功能障碍的改善 |
1.3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睡眠障碍的改善 |
1.4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吞咽功能障碍的改善 |
1.5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抑郁症状的改善 |
2 治疗急性脑卒中的常见针灸方式 |
2.1 单纯性针灸治疗 |
2.2 电针治疗 |
2.3 温针灸法 |
2.4 多种针法结合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基于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的银杏类注射剂临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银杏类注射剂临床应用系统评价研究 |
一、银杏类注射剂治疗脑梗死的评价研究 |
(一) 舒血宁注射剂治疗脑梗死的系统评价 |
(二) 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治疗脑梗死的系统评价 |
(三) 银杏达莫注射剂治疗脑梗死的系统评价 |
(四) 银杏类注射剂治疗脑梗死的网状Meta分析研究 |
二、银杏类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评价研究 |
(一) 舒血宁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 |
(二) 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 |
(三) 银杏达莫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 |
(四) 银杏类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网状Meta分析研究 |
三、银杏类注射剂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评价研究 |
(一) 银杏类注射剂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网状Meta分析研究 |
(二) 银杏类注射剂对比丹参/复方丹参注射剂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网状Meta分析研究 |
四、银杏类注射剂治疗其他疾病的评价研究 |
(一) 银杏达莫注射剂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系统评价 |
(二) 银杏达莫注射剂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系统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杏芎氯化钠注射液的临床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资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3.1 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 |
3.2 患者临床诊断与科室分布 |
3.3 用法用量 |
3.4 用药禁忌 |
3.5 药品不良反应 |
3.6 药品费用 |
4 讨论 |
4.1 适应证 |
4.2 用药疗程及剂量 |
4.3 药物经济学分析 |
4.4 合理应用建议及措施 |
(7)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中风的效果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1 中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
1.2 中风病目前治疗措施及其存在的不足 |
1.3 中药注射剂的优势及临床应用情况 |
1.4 网状Meta分析的作用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的研究进展 |
1.5.2 网状Meta分析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方法 |
2.2 技术路线 |
2.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3.1 纳入标准 |
2.3.2 排除标准 |
2.4 文献来源与检索 |
2.4.1 文献来源 |
2.4.2 检索词 |
2.4.3 检索策略 |
2.5 文献筛选 |
2.6 资料提取 |
2.7 质量评价 |
2.8 统计分析 |
2.8.1 异质性检验 |
2.8.2 合并效应量的估计 |
2.8.3 亚组分析 |
2.8.4 敏感性分析 |
2.8.5 发表偏倚 |
2.8.6 统计分析软件 |
第三章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
3.3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
3.4 结局评价结果 |
3.5 网状Meta分析 |
3.5.1 模型的选择 |
3.5.2 一致性检验 |
3.5.3 分析结果 |
3.5.4 效果比较的排序 |
3.6 不良反应报告 |
3.7 发表偏倚 |
第四章 讨论 |
4.1 研究结果 |
4.2 安全性评价 |
4.3 局限性 |
4.4 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件 |
致谢 |
(8)丹参素与川芎嗪配伍的药动学与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丹参与川芎配伍的中医药文献研究 |
一、丹参 |
二、川芎 |
三、丹参与川芎配伍的理论研究基础 |
(一) 丹参与川芎配伍的中医理论研究基础 |
(二) 丹参与川芎有效成分的理论研究基础 |
四、目前国内有关的复方制剂 |
第二部分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备及评价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仪器与设备 |
(二) 药品与试剂 |
(三) 实验动物 |
(四) 实验方法 |
1. 动物分组 |
2.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制备 |
3. 神经行为学评分 |
4. TTC染色 |
5. 数据统计 |
二、结果 |
(一) 神经功能评分结果 |
(二) 脑梗死情况 |
三、分析与讨论 |
(一) 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作 |
(二) 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评价方法的选择 |
四、小结 |
第三部分 丹参素与川芎嗪配伍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仪器与设备 |
(二) 药品与试剂 |
(三) 实验动物 |
(四) 实验方法 |
1. HPLC法测定血浆样本中丹参素与川芎嗪含量的方法建立 |
2. 丹参素与川芎嗪配伍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二、结果 |
(一) HPLC法测定血浆样本中丹参素与川芎嗪含量的方法建立 |
1. 方法专属性考察情况 |
2. 线性关系考察结果 |
3. 方法回收率试验结果 |
4. 精密度试验结果 |
5. 稳定性试验结果 |
(二) 丹参素与川芎嗪配伍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1. 不同配伍组川芎嗪在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 |
2. 不同配伍组川芎嗪的药时曲线 |
3. 不同配伍组川芎嗪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
4. 不同配伍组丹参素在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 |
5. 不同配伍组丹参素的药时曲线 |
6. 不同配伍组丹参素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
三、分析与讨论 |
(一) 血浆样本的预处理方法 |
(二) 药动学研究方法的选定 |
(三) HLPC色谱条件的选定 |
(四) 非房室模型的数据分析 |
四、小结 |
第四部分 丹参素与川芎嗪配伍的药效动力学及PK-PD模型研究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仪器与设备 |
(二) 药品与试剂 |
(三) 实验动物 |
(四) 实验方法 |
1. 脑缺血栓塞模型的制作 |
2. 丹参素与川芎嗪配伍设计 |
3. 分组与给药 |
4. 血浆样品的制备 |
5. 大鼠血浆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的测定 |
6. 统计学分析 |
二、结果 |
(一) 川芎嗪与丹参素配伍的药效动力学研究 |
1. 模型组与给药的LDH活性 |
2. 浓度-时间-效应关系 |
(二) 川芎嗪与丹参素配伍的PK-PD模型研究 |
三、分析与讨论 |
(一) 药效学指标的选择 |
(二) PK-PD结合模型的研究 |
四、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川芎用药配伍规律及其有效成分川芎嗪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9)血栓通联合吡拉西坦注射液治疗脑梗塞的临床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川芎嗪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脑梗塞4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丹参酮ⅡA磺酸钠调控HIF1α/mTOR介导细胞自噬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D]. 王哲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苦碟子注射液与临床常用药物配伍应用的可行性研究[D]. 李瑛.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D]. 杜忠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基于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的银杏类注射剂临床评价研究[D]. 谭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5]杏芎氯化钠注射液的临床应用分析[J]. 欧阳炜,董玉娟,朱雅玲,张诚光,洪笃云. 今日药学, 2018(06)
- [6]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长春西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 罗立强,何元明. 现代实用医学, 2017(09)
- [7]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中风的效果比较研究[D]. 向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2)
- [8]丹参素与川芎嗪配伍的药动学与药效学研究[D]. 来丽丽.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5(05)
- [9]血栓通联合吡拉西坦注射液治疗脑梗塞的临床体会[J]. 朱英.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25)
- [10]红花黄色素配合西药治疗脑梗塞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黄庆松,王朝,马玉苹. 陕西中医, 2014(12)
标签:川芎嗪论文;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论文; 盐酸川芎嗪注射液论文; 氯化钠注射液论文; 丹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