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代大学生提高个人素质“六结合”论(论文文献综述)
邱其霖[1](2022)在《“五维”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提升研究》文中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担负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使命。获得感是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效、改善教学方法和调整教学改革方向的重要参考依据。大学生的获得感源自思想政治理论课"知、情、意、信、行"的"五维"输出,但是由于受到课程内容、教学环节、教师素养及大众媒介等因素制约,影响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当前时代环境和大学生特点都发生着深刻变化,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必须牢牢抓住"五维"要素,以学生对"五维"的需求和期待为主线,在提升路径上做到"四个相结合",协同发力、同向同行,努力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学有所得的高质量课程。
杨志杰[2](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文中提出
张雪楠[3](2021)在《高师舞蹈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现状调查研究 ——以甘肃省A校为例》文中提出
马晓[4](2021)在《“互联网+”背景下初中数学混合式教学案例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杨丽君[5](2021)在《非智力因素对西北师大体育专业学生理论课学习状态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
李欣蓓[6](2021)在《对外汉语教师情感智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胡玉珍[7](2020)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中实践教学是思政课课程中的重点教学环节,高校进行良好的实践教学活动,有助于推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发展,在思政课课程中加入实践教学活动可有效帮助大学生加深对政治理念的认知。本文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为题,首先,界定了实践教学的含义、特征以及它具有哪些形式,然后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在实践中成长成才的重要论述这两个依据阐述了其理论基础并对其思想资源进行了深刻说明,同时明确了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比较研究法等对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状进行研究,探讨了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思政课实践教学取得了哪些突出成绩,同时指出了目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教学组织、教学管理、保障机制以及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再次,针对现状中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刻分析,主要从学校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因素这三方面展开原因分析。最后,针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对策:全方位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正确对待实践教学;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队伍建设,构建一支高水平的教学队伍;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管理,使其管理更加科学有效;建立健全思政课实践教学保障机制,保障实践教学顺利开展。
倪萌萌[8](2020)在《新时代中学历史教学“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精神赋予了新的内涵,即: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创造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我国繁荣富强的思想源泉,是我们中华民族富有的力量支撑,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冲突日益严重,使得中学生的民族责任感缺失,民族意识、民族自豪感有所下降,加强对中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己经迫在眉睫。本文针对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在中学进行问卷调查,初步分析了初中、高中历史教材,在此基础上,对当代中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整理,最后,从中学生道德教育多角度出发,针对性提出新时代中学历史教学中关于中华民族精神培育适用的方法和对策。基于以上考虑,本文拟在篇章结构方面作如下安排:第一部分为引言,首先从研究的背景出发,针对国内外就民族精神这个课题的调查研究;其次,阐述其研究意义;在此基础上,最后陈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相关概念的梳理。本部分对民族、民族精神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重点阐明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精神阐述的内涵和意义。新时代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落实课程改革及课程标准的需要和增加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感的需要,这一章是本文研究的立足点。第三部分是针对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在当代中学生中的问卷调查以及关于初中和高中历史教材的分析。本部分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从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层面对当代中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梳理。第四部分是新时代中学历史教学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对策与案例的研究。从科学教育多方面考虑,分别从课堂内和课堂外这两个层面提出了相关优化的措施。首先,强调要立足课堂教材主渠道深化中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概念的理解;其次,在中学历史课堂内采用提高教师综合素养、重视历史人物的楷模作用、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故事教学法等对策培育中学生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最后,对中学生在历史课堂外进行中华民族精神培育,提出实地访谈、搜集调查,家庭环境熏陶等对策。
覃丽燕[9](2020)在《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文中研究指明在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时代,社会开放程度不断加深,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多元化思想对大学生观念造成了一定冲击,再加上金钱至上、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泛滥,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素质欠佳、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大学生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其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如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成为道德品质、精神品格和政治素养较高的人才,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然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
胥璟[10](2018)在《公共艺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时期,社会问题错综复杂,仅仅通过理论灌输已经无法完全满足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要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现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上强调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就要创造性地运用更具感染力的教育技能和技巧。一直以来,精神文化产品特别是文艺作品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武器,那有没有一种形式是最符合时代的需求最具有渗透力最能够让大众接受的呢?笔者做了大量的前期调查后发现公共艺术这种艺术形式,它十分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要求,能够在广泛的范围内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然而,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出发进行的研究还不多,这是本选题的初衷,希望能更好地运用公共艺术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鉴于此,本研究考查了公共艺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依据。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出发,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一定的载体,文化的内在特质与外在表征都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需要,而艺术属于文化载体的一种形式,所以公共艺术能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其次,中西方的美育思想中都有强调艺术的教育功能与社会效用,当今国内外许多的专家学者也在研究公共艺术的社会教育功能并做了大量的尝试,绝大多数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再次,公共艺术的本质属性——公共性与参与性,恰好符合了思想政治教育对环体和介体的要求,公共艺术从根本上说就适合做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第四,从审美行为学的角度来说,好的艺术作品能够通过审美移情、联想、想象、观照,使观者完成对真善美的追求,塑造更完美的人格,在这一方面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这进一步肯定了公共艺术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另外,根据场所精神理论和心理学相关的理论,公共艺术能够帮助空间与人群产生共鸣;能够通过图形、色彩、环境对大众产生心理效应,这非常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要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需要。肯定了公共艺术能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之后,笔者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公共艺术究竟具备哪些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上,通过搜集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归纳得出了公共艺术具备心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纪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这五大功能。第一个,心理教育功能。包括减压抗郁、安抚伤痛、宣泄感情三个方面。第二个,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包括铭记历史、文化自觉两个方面。第三个,法纪教育功能。包括认识权利、明确责任、规范行为三个方面。第四个,理想教育功能。包括宣扬民主意识、崇尚自由观念、提倡法治精神三个方面。第五个,道德教育功能。包括精神洗礼、道德修炼、思想渗透三个方面。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公共艺术形式多种多样,按空间类型划分有象征性与纪念性雕塑及历史街区;民族性博物馆和纪念馆;政府公共建筑;景观公共艺术;社区公共艺术等,按表现形式划分有生态公共艺术;设施公共艺术;政治与政府宣传艺术;常民公共艺术;民居建筑等。厘清了公共艺术的五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之后,本文依托校级、省级三个课题项目,以校园公共艺术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尝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实践。出发点是希望通过校园公共艺术改善大学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进行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产生积极的影响,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及政治觉悟。最后结果反映无论是作为教育者的学生团队还是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群体,绝大多数对此次活动的效果表示肯定,且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这就是通过公共艺术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得到了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双重收益。最后,针对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出现的关键人物:艺术家、政府及管理机构、公民,三个方面提出相关的建议。并将本次研究过程中得到的经验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艺术的内在特质和外在表征决定了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与参与性决定了它是较其他艺术类型而言更适合现代社会的文化载体。第二,公共艺术大众化、直观生动、趣味多样,较枯燥的理论灌输而言更符合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的现实要求,在承担心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纪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任务更显优势,效果更为显着。第三,校园公共艺术遍布校园环境中,范围广泛且是隐性的教育手段,有助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与渗透力,从而达成良好的成效。
二、当代大学生提高个人素质“六结合”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代大学生提高个人素质“六结合”论(论文提纲范文)
(1)“五维”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获得感从何而来: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五维”要素 |
(一)认知认同的获得感 |
(二)情感共鸣的获得感 |
(三)意志品格的获得感 |
(四)崇高信仰的获得感 |
(五)行为方法的获得感 |
二、获得感为何难来:影响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现实因素 |
(一)课程内容层面:教育对象对知识体验不足 |
(二)教学实施层面:授课过程不合理 |
(三)教师队伍层面:教师综合素养参差不齐 |
(四)大众媒介层面:媒介环境部分消融思政课获得感 |
三、获得感如何而来: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实践途径 |
(一)教学内容“三贴近”:知识输出与实际需求精准对接 |
(二)教学环节“理论+实践”: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相互承接 |
(三)教师队伍“能力+情感”:知识传承与情感融合齐头并进 |
(四)大众媒介“引导+运用”:线下教学与线上育人有效融合 |
(7)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1. 问题的提出 |
2.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综述 |
1. 国外研究综述 |
2. 国内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四) 创新及不足之处 |
1. 创新之处 |
2. 研究不足之处 |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概述 |
(一) 基本概念 |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 |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显着特征 |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具体形式 |
(二) 理论基础 |
1.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
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在实践中成长成才的重要论述 |
(三) 思想资源 |
1. 建构主义理论 |
2.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
(四)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
1. 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
2. 加强实践教学是培养适应新时代人才的必然要求 |
3. 加强实践教学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内在要求 |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 |
(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调查概述 |
1. 调查目的 |
2. 调查对象 |
3. 调查内容及数据分析 |
(二)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取得的成绩 |
1. 增强了大学生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 |
2. 强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3. 拓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
4. 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科学研究 |
(三)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
1. 思政课实践教学组织没有做到严密规范 |
2. 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没有全面覆盖有效深入 |
3. 思政课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尚不完备 |
4. 思政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健全系统 |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学校的重视程度和管理支持力度不够 |
1. 学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
2.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 |
3. 学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支持力度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
(二) 教师的思想认识、精力投入、能力本领有所欠缺 |
1. 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想认识不到位 |
2. 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投入到实践教学中的精力不够 |
3. 部分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较弱本领不足 |
(三) 学生对实践教学意义价值的认识、方式方法的掌握多有不足 |
1. 学生对实践教学意义价值的认识不足 |
2. 学生对实践教学方式的掌握不够 |
3. 学生对实践教学方法的实际运用有所缺失 |
四、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对策 |
(一) 全方位提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 |
1. 提高学校领导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 |
2.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 |
3. 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 |
4. 提高社会各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 |
(二)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 |
1. 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 |
2. 加大对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业务能力方面的培养力度 |
3. 打造一支立体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队伍 |
(三)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管理 |
1. 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规章制度 |
2. 建立学校各部门协调合作的管理 |
3. 构建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评价方法 |
(四) 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的长效保障机制 |
1. 保障实践教学时间,提升实践教学覆盖面 |
2. 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实践教学顺利开展 |
3. 加强基地开发与建设,保证实践教学的规范性与持久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8)新时代中学历史教学“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研究思路 |
第一章 中华民族精神相关概念的梳理 |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概念 |
二、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阐述 |
(一)伟大创造精神 |
(二)伟大奋斗精神 |
(三)伟大团结精神 |
(四)伟大梦想精神 |
三、新时代中学历史教学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意义 |
(一)符合国家建设的需要 |
(二)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
(三)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需要 |
第二章 新时代中学历史教学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问卷调查 |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
二、问卷调查分析 |
(一)中学生对中华民族认同感调查 |
(二)中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了解程度调查 |
(三)中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了解途径调查 |
(四)中学生对历史课堂中讲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反馈调查 |
(五)对学校进行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现状调查 |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学生层面 |
(二)教师层面 |
(三)学校层面 |
第三章 中学历史教材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内容研究——分别以部编版《中国历史》和《中外历史纲要(上)》为例 |
一、部编版《中国历史》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结合 |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结合 |
第四章 新时代中学历史教学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对策与案例 |
一、立足教材深化中学生中华民族精神观念 |
(一)通过观看历史短片培育“伟大创造精神” |
(二)通过讲授先进人物培育“伟大奋斗精神” |
(三)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培育“伟大团结精神” |
(四)通过史料阅读培育“伟大梦想精神” |
二、重视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中华民族精神教育 |
(一)发挥教师在培育民族精神中的主导作用 |
(二)重视传讲历史人物的楷模作用 |
(三)采用历史故事教学法 |
(四)优化评价方式 |
(五)充分利用影视资源创设历史课堂情境 |
(六)结合地区背景开展中华民族精神教育 |
三、中学历史课堂外的中华民族精神教育 |
(一)实地访谈、搜集调查 |
(二)家庭环境熏陶 |
(三)合理利用互联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问卷调查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公共艺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公共艺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现状 |
1.2.2 公共艺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相关领域的研究论述 |
1.3 课题研究内容、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1.4 核心概念阐释 |
1.4.1 公共艺术 |
1.4.2 思想政治教育 |
第2章 公共艺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基础理论 |
2.1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2.1.1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与任务 |
2.1.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
2.1.3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2.1.4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
2.2 美育理论 |
2.2.1 艺术宣传理性、启蒙思想 |
2.2.2 艺术教化道德、寓教于乐 |
2.2.3 艺术宣泄情绪、安抚心灵 |
2.3 公共艺术理论 |
2.3.1 公共性:公共艺术载体的环体性质 |
2.3.2 参与性:公共艺术载体的介体性质 |
2.4 审美行为理论 |
2.4.1 审美移情 |
2.4.2 审美联想 |
2.4.3 审美想象 |
2.4.4 审美观照 |
2.5 其他相关理论 |
2.5.1 场所理论 |
2.5.2 心理学相关理论 |
第3章 公共艺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
3.1 公共艺术的心理教育功能 |
3.1.1 减压抗郁 |
3.1.2 安抚伤痛 |
3.1.3 宣泄感情 |
3.2 公共艺术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
3.2.1 铭记历史 |
3.2.2 文化自觉 |
3.3 公共艺术的法纪教育功能 |
3.3.1 认识权利 |
3.3.2 明确责任 |
3.3.3 规范行为 |
3.4 公共艺术的理想教育功能 |
3.4.1 宣扬民主 |
3.4.2 崇尚自由 |
3.4.3 提倡法治 |
3.5 公共艺术的道德教育功能 |
3.5.1 精神洗礼 |
3.5.2 道德修炼 |
3.5.3 思想渗透 |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公共艺术形式 |
4.1 以空间类型划分的公共艺术形式 |
4.1.1 精神长存——象征性与纪念性的雕塑及历史街区 |
4.1.2 文明仪式——民族性的博物馆及纪念馆 |
4.1.3 服务社会——政府公共建筑 |
4.1.4 情感凝聚——景观公共艺术 |
4.1.5 打造乐土——社区公共艺术 |
4.2 以表现形式划分的公共艺术形式 |
4.2.1 共生梦想——生态公共艺术 |
4.2.2 理性街头——设施公共艺术 |
4.2.3 隐形统治——政治及政府宣传艺术 |
4.2.4 全民力量——常民公共艺术 |
4.2.5 精神栖居——民居建筑 |
第5章 公共艺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践——以校园公共艺术为例 |
5.1 实施背景 |
5.2 实施定位 |
5.2.1 大学校园是隐性教育课堂 |
5.2.2 大学应是社会改革的练习场 |
5.2.3 大学应是生命共同体的社区 |
5.3 实施计划 |
5.4 现状调查 |
5.4.1 国外大学校园公共艺术 |
5.4.2 国内大学校园公共艺术 |
5.5 实施方案 |
5.5.1 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空间 |
5.5.2 校园社区化与校园生活化 |
5.5.3 永续校园的环境氛围 |
5.5.4 参与式设计理念 |
5.6 实施效果 |
第6章 公共艺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发问题与建议 |
6.1 公共艺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发问题 |
6.1.1 公共艺术“看不懂”——艺术家与公民之间的审美代沟 |
6.1.2 公共艺术“遭吐槽”——艺术家思想不正及专业不精 |
6.1.3 公共艺术“无人管”——公共艺术相关制度政策不完善 |
6.2 对艺术家方面的建议 |
6.2.1 体验者 |
6.2.2 报导者 |
6.2.3 分析者 |
6.2.4 行动者 |
6.3 对政府及管理机构方面的建议 |
6.3.1 建设制度 |
6.3.2 审查制度 |
6.3.3 管理制度 |
6.4 对公民方面的建议 |
6.4.1 合作者和共同发展者 |
6.4.2 参与者与执行者 |
6.4.3 第一线观众 |
6.4.4 媒体观众及记忆的观众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四、当代大学生提高个人素质“六结合”论(论文参考文献)
- [1]“五维”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提升研究[J]. 邱其霖.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01)
- [2]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 杨志杰.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3]高师舞蹈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现状调查研究 ——以甘肃省A校为例[D]. 张雪楠.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4]“互联网+”背景下初中数学混合式教学案例开发研究[D]. 马晓.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5]非智力因素对西北师大体育专业学生理论课学习状态的影响[D]. 杨丽君.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6]对外汉语教师情感智力研究[D]. 李欣蓓. 山东大学, 2021
- [7]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D]. 胡玉珍. 苏州大学, 2020(03)
- [8]新时代中学历史教学“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之研究[D]. 倪萌萌. 鲁东大学, 2020(06)
- [9]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创新[J]. 覃丽燕.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0(11)
- [10]公共艺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 胥璟. 西南交通大学, 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