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孙碧云[1](2021)在《针刺缓解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疼痛症状和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初步评价针刺缓解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疼痛症状和功能障碍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将80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针刺组和假针刺组。两组取穴均为双侧肾俞、大肠俞、委中、承山、太溪,针刺组直刺大肠俞50mm-70mm,针灸师操作有突破感,患者自感局部酸麻胀、有向腿足部放射的触电感;除此之外的穴位均直刺0.5-1寸,行提插捻转手法3次。假针刺组在以上所有穴位直刺2-3mm,不行操作手法。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每周共治疗3次,连续6周,共计18次。研究周期共31周,包括基线期1周,治疗期6周和随访期24周。本研究的主要结局指标是臀腿痛平均疼痛数字疼痛评分量表(NRS)评分较基线的变化值,次要结局指标包括腰痛NRS疼痛评分较基线的变化值、改良的罗兰-莫里斯残疾问卷(RMDQ)总分较基线的变化值、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分较基线的变化值、HADS焦虑亚量表得分、抑郁亚量表得分不同分级病例数所占百分比和针刺期待值评价,同时进行针刺盲法评价、患者依从性评价及针刺安全性评价。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80例,脱落11例,剔除1例,因疫情影响,截止论文提交之时,尚有20例患者仍在随访中。两组患者基线期指标一致,具有主要结局指标的受试者71例,针刺组35例,假针刺组36例。主要结局指标为治疗后第6周的臀腿痛NRS评分较基线的变化值,针刺组为-2.26(95%CI-2.95至-1.57),假针刺组为-1.89(95%CI-2.60至-1.18),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454),两组治疗前后的组内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次要结局指标包括:(1)第18周和第30周臀腿痛NRS疼痛评分较基线的变化值,针刺组分别为-2.26(95%CI-3.23至-1.29)和-2.08(95%CI-3.03至-1.13),假针刺组分别为-3(3)和-2.13(95%CI-3.03至-1.23)。两组间比较,第18周无统计学差异(P=0.723),第30周无统计学差异(P=0.937)。两组组内差异在第18、30周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第6周、第18周和第30周的腰痛NRS疼痛评分较基线的变化值,针刺组分别为-1(3)、-2(3)和-1(4),假针刺组分别为-0.36(95%CI-1.10至0.38)、-0.56(95%CI-1.50至0.39)和-0.61(95%CI-1.61至0.39)。两组间比较,第6周(P=0.151)、第18周(P=0.338)和第30周(P=0.707)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内比较,针刺组第6、18和30周的腰痛NRS评分与基线期的组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假针刺组在第6、18和30周的腰痛NRS评分与基线期的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3)第6周、第18周和第30周的RMDQ总分较基线的变化值,针刺组分别为-2.69(95%CI-4.57至-0.80)、-2.32(95%CI-4.59,至-0.05)和-0.96(95%CI-3.57至1.65),假针刺组分别为-2.86(95%CI-4.78至-0.94)、-1.96(95%CI-3.84至-0.08)和-1.17(95%CI-3.69至1.35)。第 6 周和第18周,针刺组和假针刺组的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895,P=0.807),两组与基线期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第30周,针刺组和假针刺组的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904),两组内比较在统计学上均没有差异。(4)第6周、第18周和第30周的HADS评分较基线的变化值,在焦虑亚量表方面,针刺组分别为-1.74(95%CI-2.99至-0.49)、-0.65(95%CI-2.39至1.09)和 0.28(95%CI-1.25至1.81),假针刺组分别为-0.78(95%CI-2.16至0.60)、-0.37(95%CI-1.49至0.75)和1.39(95%CI-0.43至3.22)。第6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7),针刺组与基线期的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假针刺组的组内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第18周和第30周,两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787,P=0.337),两组内与治疗前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在抑郁亚量表方面,针刺组分别为-1.54(95%CI-2.76至-0.33),-0.87(95%CI-2.43至0.69)和-0.24(95%CI-1.70至1.22),假针刺组分别为-0.67(95%CI-2.15至0.81)、-1.74(95%CI-3.33至-0.16)和-1.17(95%CI-3.08至0.73)。第6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358),针刺组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而假针刺组较治疗前没有统计学差异。第18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428),针刺组与基线期相比组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假针刺组有统计学意义。第30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420),两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5)第6周、第18周和第30周的HADS焦虑亚量表评分、抑郁亚量表评分不同分级病例数所占百分比,在焦虑亚量表方面,在第6周,针刺组的无症状、可疑存在和肯定存在病例数所占百分比为26(74.3%)、7(20%)和2(5.7%),假针刺组为27(75%),1(2.8%)和8(22.2%),两组间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0)。第18周,针刺组为 20(64.5%)、8(25.8%)和 3(9.7%),假针刺组为 22(81.5%)、2(7.4%)和3(11.1%),两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201)。第30周,针刺组为16(64%)、6(24%)和3(12%),假针刺组为 14(60.9%)、5(21.7%)和4(17.4%),两组间比较仍没有统计学意义(P=0.919),在抑郁亚量表方面,第6周,针刺组的无症状、可疑存在和肯定存在病例数所占百分比为28(80%)、5(14.3%)和2(5.7%),假针刺组百分比数则分别为25(69.4%)、6(16.7%)和5(13.9%),两组的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492)。第18周,针刺组为24(77.4%)、3(9.7%)和 4(12.9%),假针刺组为 22(81.5%)、3(11.1%)和 2(7.4%),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4)。第30周,针刺组为18(72%)、4(16%)和3(12%),假针刺组为17(73.9%)、5(21.7%)和1(4.3%),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790)。研究结论针刺可以减轻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臀腿痛症状,具有临床意义,针刺对本病症状缓解和生活质量改善的疗效并不优于假针刺;针刺在改善本病患者的焦虑状态方面有一定的近期疗效,可能优于假针刺;针刺对本病的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其疗效仍需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试验加以进一步研究。
鲁齐林[2](2020)在《高糖伴腰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的炎性机制及姜黄素的干预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整体观是祖国医学基本哲学观,整体观哲学强调人是有机的整体,机体整体与局部在生理与病理中都存在相互联系及影响。近年来2型糖尿病与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之间的关系研究成为了现代医学的热门领域。祖国医学在早期亦介绍此全身影响性疾病消渴对局部腰痹病存在影响,并提示两者的媒介因素可能是血瘀。现代炎症反应概念是祖国医学血瘀内涵的重要部分之一,其也是结缔组织纤维化的重要环节。本课题在中医整体观理论指导下,通过现代实验技术探究全身性代谢性疾病2型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对脊柱局部常见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属于腰痹病范畴)黄韧带肥厚的具体作用机制及中药在其防治方面的潜在价值研究。目的在中医整体观指导下,通过回顾性分析,探究全身性代谢性疾病2型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对局部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属于腰痹病范畴)患者中椎管内黄韧带等重要参数的影响;通过人体黄韧带组织检测及病理分析、体外实验研究,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及其相关的促纤维化炎症介质在黄韧带中含量、对应黄韧带病理学改变以及MIF对黄韧带效应细胞的促炎性机理,阐明血瘀理论概念下的炎症反应在两者之间的关系;根据“从瘀而治”理论,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姜黄有效成分姜黄素对MIF作用于成纤维细胞的干预效应。方法第一部分:在中医整体观指导下,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3年来(2016年1月1日-2019年1月1日)诊断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住院病人。在双盲前提下测量并对比合并2型糖尿病(DM+)与非合并2型糖尿病(DM-)两组人群之间在黄韧带厚度、下关节突间距、椎管有效腔隙矢状径方面的情况,研究两组人群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性。第二部分:前瞻性设计:在2018年8月27日-2019年5月29日,结合诊断、纳入、排除标准,录入湖北六七二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所有脊柱外科40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患者。根据合并2型糖尿病与否分为DM+组和DM-组。40例患者中合并2型糖尿病20例(DM+组),其中男性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61.55±2.41岁,BMI:25.62±0.785,该组黄韧带来源L4/L5水平14例,L5/S1水平4例,L3/L4水平2例;非糖尿病患者20例(DM-组),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58.85±3.78岁,BMI:23.60±0.643,该组黄韧带来源L4/L5水平15例,L5/S1水平3例,L3/L4水平2例。术前根据Jong-Beom Park黄韧带测量方法在腰椎MRI水平面上测量手术节段黄韧带厚度。术中40例黄韧带样本完整取出后按左右侧分为a、b两份(a份干冰盒收集后冻存、b份予以甲醛固定),a份采用ELISA技术检测MIF及相关促纤维化炎症介质(TGF-β1、IL-1β、IL-6、TNF-αMMP-13)含量;b份采用Masson染色及IHC染色后Image-Pro Plus 6.0软件对图片进行量化。运用影像、生化、统计方法来对比两组样本之间的差异。第三部分:采用NIH3T3细胞进行常规方法复苏、培养、传代(实验用3-5代)进行体外细胞实验。1.正常(5mM葡萄糖)与高糖(25mM葡萄糖)浓度刺激NIH3T3细胞48小时,Western Blot检测MIF的表达差异及镜下观察细胞增殖情况。2.引入外源性MIF(重组鼠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rmMIF),按浓度设置为N正常浓度对照组(2 ng/ml)、L低浓度组(4 ng/ml)、M中浓度组(10ng/ml)、H高浓度组(50 ng/ml)刺激NIH3T3细胞进行研究:(1)48h时间点光镜下观察比较不同浓度rmMIF对NIH3T3细胞增殖生长形态的影响;(2)分别在0、24、48、72h时间点予以CCK-8法检测对比四组之间A450值(酶标仪下450nm处的吸光度值);(3)48h流式细胞术检测比较成纤维细胞增殖S期情况。3.设置正常浓度rmMIF(2ng/ml)、高rmMIF浓度(50ng/ml)、高rmMIF浓度+Rho激酶特异性抑制剂Y27632三组刺激NIH3T3细胞48 h后运用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对比三组之间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的m RNA与蛋白表达差异。第四部分:NIH3T3细胞体外实验,分组设计:A组(无处理组)、B组(刺激组)加rm MIF(50ng/ml)、C组(抑制剂组)加rm MIF(50ng/ml)+ISO-1(20μM)、D组(姜黄素组)加rm MIF(50ng/ml)+姜黄素(20μM)与DMEM培养液一并置37℃、5%CO2孵箱培养48 h,分别采用:(1)CCK-8检测法在48h对无处理组、刺激组、姜黄素组三组用酶标仪测450 nm处的吸光度值(A450值);(2)运用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比较各组之间炎症介质(TGF-β1、MMP-13、IL-1β、IL-6、TNF-α)及胶原蛋白(COL-1、COL-3)的m RNA与蛋白表达差异。结果第一部分:通过测量与对比研究发现,合并2型糖尿病组(DM+)与非合并2型糖尿病组(DM-)黄韧带厚度为(5.23±0.71)mm vs(4.42±0.60)mm;下关节突间距为(11.32±1.23)mm vs(12.09±1.57)mm;椎管有效腔隙矢状径为(7.57±1.87)mm vs(8.24±1.74)mm;两组在此三种参数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第二部分:DM+组vs DM-组:黄韧带厚度为(5.567±1.090)vs(4.828±0.552)mm;MIF含量为(312.105±80.820)vs(210.363±62.182)pg/mg protein;TGF-β1含量为(2728.121±890.373)vs(2170.131±689.459)pg/mg protein;MMP-13含量为(564.167±189.391)vs(379.841±101.363)pg/mg protein;IL-1β含量为(15.585±5.797)vs(10.785±2.787)pg/mg protein;IL 6含量为(17.238±4.449)vs(12.523±2.842)pg/mg protein;TNF-α含量为(13.947±4.688)vs(9.829±2.616)pg/mg protein;Masson染色后的胶原纤维胶原容积分数为(50.354±9.762)vs(41.803±5.873);IHC中MIF阳性染色IOD为(2808.882±699.779)vs(1615.892±408.609)以上指标在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HC中MIF阳性染色棕色颗粒分布于黄韧带成纤维细胞细胞核、胞质内以及基质中,而且此病理现象在DM+组内更加明显。相关性分析显示:黄韧带内的MIF浓度与厚度呈正相关(r=0.768,P=0.000)。第三部分:1.相比于正常糖浓度,体外高糖浓度下培养的NIH3T3细胞对MIF蛋白的表达水平更高且48h时间点高糖浓度组NIH3T3细胞增殖明显。2.(1)光镜下可见同一时间点(48h)不同rm MIF浓度组间NIH3T3细胞生长呈现差异,rm MIF刺激浓度越高细胞密度越大;(2)CCK-8检测显示:正常、低、中、高rm MIF浓度组间A450值(48h)组间总体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浓度对照组相比,低、中、高rm MIF浓度组增殖活性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随rm MIF浓度增加各组内S期的细胞占比增多。3.rm MIF刺激NIH3T3细胞48 h后细胞Cyclin-D1的m RNA和蛋白表达增加,经Rho途径抑制剂阻滞后Cyclin-D1的m RNA和蛋白表达降低。第四部分:CCK-8检测显示:刺激组较无处理组A450值高(P<0.05),姜黄素组较刺激组A450值降低(P<0.05),姜黄素组与无处理组A450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显示:B刺激组较A无处理组各因子胶原m RNA及蛋白表达更高(P<0.05);D姜黄素组较B刺激组的表达降低(P<0.05);D姜黄素组与C抑制剂组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合并2型糖尿病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人群中,黄韧带肥厚等3种参数退变程度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证实了2型糖尿病是腰椎管狭窄,尤其是黄韧带肥厚的易感因素。揭示全身代谢性因素可对腰椎局部产生影响,符合中医整体观理论;2.在2型糖尿病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的黄韧带内发现MIF及其相关的促纤维化炎症介质(TGF-β1、IL-1β、IL-6、TNF-αMMP-13)含量更高,其中MIF含量与黄韧带厚度呈正相关。在合并2型糖尿病组内黄韧带样本内存在更明显的弹力纤维降解及胶原纤维增生现象,而且该组人群MIF的含量高且在黄韧带中的分布更加广泛。3.高糖环境刺激成纤维细胞高表达的MIF可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及炎性介质表达,MIF参与的炎症反应可能在介导合并2型糖尿病的腰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病理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其中,MIF促进的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纤维增生可能是黄韧带瘢痕修复致其肥厚的重要部分。炎症反应包括炎性损伤及修复两重要部分,其是中医血瘀理论的主要内涵之一;4.活血化瘀中药姜黄的有效成分姜黄素可有效地阻断MIF对成纤维细胞的相关炎性及促增殖效应,这表明姜黄可能是防治2型糖尿病合并腰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的有效药物之一,值得进一步研究。以上研究进一步说明了中医整体观在分析合并2型糖尿病的腰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机理中的重要指导作用,同时也有力地证明了血瘀是消渴影响腰痹病的重要媒介因素且活血化瘀药遵循中医“从瘀而治”理论可能是此类全身性慢性疾病并发腰椎黄韧带肥厚寻找有效干预方法的重要指导依据之一。
杨涛[3](2020)在《桥式减压对于治疗合并中央管狭窄的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分析》文中提出近些年随着人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对于手术的要求也是随之提高,对于合并中央管狭窄的腰椎管狭窄患者来说,手术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减压的彻底,同时还应该尽量做到对患者损伤小,出血量少等要求,由此,传统的全椎板切除减压则面临许多新兴的微创手术方式的挑战,其中桥式减压不仅可以彻底解除压迫,并且有着对患者损伤小、对脊柱后方结构破坏少等优点。有研究[1]称行桥式减压的患者术后效果优于传统全椎板切除减压,当然也有很多专家仍然支持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最佳手术方式[2]。因此我们针对两种手术方式术后疗效等指标分析究竟哪种术式更加适合于中央管狭窄的患者。目的:探讨桥式减压和全椎板切除减压在治疗合并中央管狭窄的腰椎管狭窄症上的优劣。方法:2014年1月-2019年6月,收集我科84例腰椎管狭窄减压手术病人,男39,女45。其中42例行桥式减压手术治疗,42例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治疗。通过术前及随访时患者的VAS、ODI评分及术后Nakal分级评估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对比;同时比较两种术式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和术后引流量来评估两种术式对患者的损伤程度。结果:84例患者均获得10个月以上的随访。桥式减压组和全椎板减压组术后VAS、ODI评分均较术前有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的VAS、ODI方面相差无几;桥式减压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及术后引流量上明显少于全椎板减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Nakal分级方面桥式减压组术后优良率95.2%;全椎板组78.6%,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在手术治疗合并中央管狭窄的腰椎管狭窄症方面,桥式减压相较于全椎板切除减压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对患者损伤小并且术后效果好、并发症少的特点。
梁栋[4](2019)在《“T形”灸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是因腰椎退行性病变而致黄韧带肥厚、腰椎间盘突出等,使腰椎中央管腔及(或)神经根管等狭窄,使腰部脊神经根或马尾受压而表现的以腰腿痛为主的一组证候群。其中,间歇性跛行是腰椎管狭窄症最典型的症状和体征。本研究将腰椎管狭窄症作为研究对象,在红外热像仪检测时发现: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与健康人比较,前者的督脉、带脉的皮温低于后者,两者的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故提示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主要是督脉与带脉的经气虚所致。根据《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本课题采用督脉下段与带脉同时施灸的“T形”灸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为临床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目的:通过“T形”灸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对临床疗效、体征、JOA评分等指标的改善,评价“T形”灸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价值,为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提供保守治疗的新方法。方法:本课题将来自肥城市中医医院针灸科及骨科门诊的确诊为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共60名,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名患者。对照组采用西药(洛索洛芬纳、甲钴胺、加巴喷丁)治疗,治疗组在西药应用的基础上加用“T形”灸法。“T形”灸法每周治疗1次,4次为1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体征、JOA评分等指标。最后统计分析两组数据。治疗期间定期复诊和随访,疗程结束后观察3月。其中洛索洛芬纳60mg 口服,3次/日共服用15天;甲钴胺0.5mg 口服,3次/日共服用60天;加巴喷丁 0.3g 口服,3次/日共服用60天。结果:1、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疗效: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病情均有所改善,在治愈率、显效率方面,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2、按照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疗效: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这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均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的明显(P<0.05)。3、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 score)评定疗效:采用JOA评分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的变化情况,表明治疗组的JOA评分改善要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结论:“T形”灸法是一种具有较好疗效的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保守治疗方法,尤其在改善腰痛症状和间歇性跛行方面,疗效确切,并在全身症状改善方面有帮助。是一种值得在临床推广的有效保守治疗方法。
张功林,甄平,陈克明,赵来绪,杨军林,周建华,薛钦义[5](2014)在《选择性神经根阻滞在腰椎有限手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选择性神经根阻滞在腰椎有限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结果。方法:2008年1月至2012年10月,对68例多平面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选择性神经根阻滞,其中男47例,女21例;年龄4580岁,平均56岁。神经根阻滞后64例为阳性患者进行了腰椎有限手术,另4例封闭后症状减轻不明显为阴性,难以确定手术平面或引起症状的神经根,放弃了手术治疗。术后采用Macnab腰腿痛手术治疗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神经根阻滞操作过程顺利,未发生与神经根阻滞相关的并发症,术后无神经损伤并发症。术后随访1645个月,平均32个月。术后根据Macnab腰腿痛手术治疗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优44例,良18例,差2例。结论:对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重点应放在压迫引起症状的部位,而对无症状的部位不做预防性减压操作。应用神经根阻滞能准确判断责任椎与疼痛源,提高腰椎有限手术的疗效。
霍三顺[6](2013)在《两种椎间融合方式在腰椎管减压术后的疗效对比》文中提出目的:比较腰椎管有限减压术后自体颗粒骨椎间融合与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两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之间的差异,为选择一种适合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继发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有效合理经济的手术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两年来收治的48例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继发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均行后路有限腰椎管减压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术,住院及出院后随访病历资料完整,其中L4-L5节段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27例,L5S1节段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22例,L3-L4节段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9例,单节段38例,双节段10例,年龄60~76岁,平均67.96岁,进行了8~24个月的随访,平均14个月,根据融合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A组为自体颗粒骨椎间打压植骨,B组为椎间融合器组,A组共20例,年龄60~76岁,平均68.35岁,男性11例,女性9例,B组骨28例,年龄61~75岁,平均67.68岁,男性15例,女性13例。观察两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前术后及随访结束时下腰部及下肢疼痛评分(JOA)、残疾指数(ODI)、计算术后改善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期间治疗费用等指标,利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差异性。结果:术后两组术后下床活动平均时间分别为(6.85±2.134)d和(5.96±1.527)d、术后平均JOA评分分别为(14.00±3.28)和(14.61±3.29)、ODI指数术后评分分别为(27.05%±12.8%)和(28.89%±963%),A组末次随访时优12例,良6例,可2例,差例,优良率90%;B组末次随访时优18例,良7例,可2,差1例,优良率89.28%;两组住院总费用平均分别(39525.95±1280.44)元和(65928.00±13770.6)元,组发生脑脊液漏3例,经延长卧床时间、切口压迫、间断性夹闭引流管等对症治疗措施后在5-9天痊愈;B组发生脑脊液漏5例,均发生于黄韧带与硬脊膜粘连比较严重,减压过程中发生硬脊膜损伤,对症处理于5-7天痊愈,手术后发生椎间融合器移位1例,1个月后腰腿疼症状再次发作,入院手术调整椎间融合器位置后症状缓解。两组患者术后腰腿疼症状均改善明显,未发生切口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对治疗老年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继发腰椎管狭窄症均安全有效,椎间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融合效果显着,自体颗粒骨椎间植骨融术有效果可靠,并发症少,医疗费用低,治疗效果与椎间融合器组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尤其对合并椎体骨质疏松的患者更具优势,可以作为老年腰椎退行性患者的首选的治疗方法之一。
宋洪刚[7](2012)在《行气活血、散结止痛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观察及疗效评价》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行气活血、散结止痛法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所起到的作用及临床意义,对行气活血、散结止痛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作出客观的评价,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将6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应用行气活血、散结止痛法(方用腰痛1号方,由董建文教授经长期临床实践及经验总结所拟)配合口服消炎止痛药乐松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对照组口服消炎止痛药乐松治疗腰椎管狭窄症。2周后随访,观察药物疗效。结果:治疗组30例,治愈9例,好转16例,未愈5例,总有效率83.3%;对照组30例,治愈7例,好转13例,未愈10例,总有效率66.7%。结论: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疗效上存在显着差异,应用行气活血、散结止痛法配合口服消炎止痛药乐松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比单纯应用消炎止痛药乐松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临床效果好,尤其在短期症状改善方面。故应用行气活血、散结止痛法配合口服消炎止痛药乐松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具有确切疗效,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马福祥[8](2012)在《显微镜辅助下微创减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显微镜辅助下微创减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的方法和疗效进行评价。方法:收集2009年5月—2010年5月期间,采用辅助显微镜微创减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35例患者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手术效果分析。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55—70岁,平均年龄62.5岁。病程2—15年,平均6年。单节段者20例,其中,L3—4者3例,L4—5者10例,L5—S1者7例;双节段者15例,L3—5者7例,L4—S1者8例。手术前后采用JOA评分评价治疗效果并计算改善率。结果:术前与术后一个月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例患者中优20例,良13例,中2例,差0例,优良率94.2%,平均改善率83%。3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0个月,平均19个月。随访期内,所有病例症状无加重或复发。结论:辅助显微镜微创减压术是一种治疗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症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并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对脊柱的稳定性影响小等明显优点。
张晔,孙明举,李垂启,鲁春华,孙宏彦[9](2012)在《椎间盘镜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53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腰椎管狭窄症是老年脊柱退行性疾病中的常见病,非手术治疗很难取得较好效果,手术治疗的目的是解除患者下肢神经压迫症状。传统开放手术创伤较大、出血多、术后卧床时间长、破坏结构多易导致腰椎不稳、椎管内粘连及手术并发症多,老年患者器官系统功能老化合并多种老年病,手术耐受能力较差,故患者难于接受开放手术。随着脊柱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
张功林,龚铁军,陈克明,王永恒,赵来绪,周建华,杨军林[10](2012)在《经峡部入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经峡部入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结果。方法 2005年1月~2008年12月,对12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改良显微减压术治疗。其中,男88例,女34例。年龄49~78岁﹙平均56岁﹚。结果本组术后无神经损伤并发症,无伤口感染。手术时间50~90分钟﹙平均70分钟﹚,术中出血量90~200m﹙l平均150ml﹚。术后随访22~52个月﹙平均30个月﹚。术后恢复率按Macnab腰椎管狭窄疗效评定标准对疗效进行评定评,优良率为94%,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对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重点应放在压迫引起症状的部位,而对无症状的部位不做预防性减压操作。经峡部入路术式老年人更容易耐受,减轻了对腰椎后部结构的损伤,更容易进入椎管,有利于进行神经根减压。
二、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缓解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疼痛症状和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西医临床研究进展 |
1. 疾病概述 |
1.1 定义 |
1.2 流行病学 |
2. 解剖结构 |
3. 病因与发病机制 |
4. 临床特点 |
4.1 临床表现 |
4.2 临床分型 |
4.3 体征 |
4.4 辅助检查 |
5. 治疗 |
5.1 保守治疗 |
5.2 手术治疗 |
6. 小结 |
综述二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
1. 中医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分型 |
4. 临床治疗 |
4.1 中药内治与外治法 |
4.2 推拿及功法锻炼 |
5.针灸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研究进展 |
5.1 针灸镇痛的生理学机制 |
5.2 不同针灸方法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
6.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干预措施 |
2.4 采用针具 |
2.5 针刺意外情况及处理 |
2.6 应急药物及合并用药 |
2.7 观察周期 |
2.8 观察指标 |
2.9 结局观察及评价时点 |
2.10 患者盲法评价 |
2.11 安全性评价指标 |
2.12 依从性评价 |
2.13 样本量估算 |
2.14 患者招募 |
2.15 随机方法 |
2.16 伦理学原则 |
2.17 试验注册 |
2.18 质量控制 |
2.19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受试者招募 |
3.2 基线分析 |
3.3 结局指标 |
3.4 安全性评价 |
3.5 盲法评价 |
3.6 依从性评价 |
4. 讨论 |
4.1 研究结果分析 |
4.2 研究方案的设计依据 |
4.3 结局指标的选择 |
4.4 局限性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高糖伴腰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的炎性机制及姜黄素的干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前言 |
1 祖国医学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认识 |
3 祖国医学对2型糖尿病及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认识 |
4 现代医学对2型糖尿病及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认识 |
5 基于中医基本哲学整体观辩证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 |
6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与2型糖尿病并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联系 |
7 姜黄与阻断MIF对成纤维细胞效应作用的联系 |
8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方法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2型糖尿病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椎管内结构参数的影响 |
1 对象及研究方法 |
1.1 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根据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组 |
2.2 测量对比腰椎节段的确定 |
2.3 椎管内各参数对比结果 |
3 讨论 |
3.1 中医基本哲学整体观认识消渴症及腰痹病之间的关系 |
3.2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与2型糖尿病特征 |
3.3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纳入标准及影像学测量点选择依据 |
3.4 合并2型糖尿病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各项参数特征 |
3.5 2型糖尿病对腰椎管中骨性结构参数的影响及分析 |
3.6 2型糖尿病对腰椎管中纤维性软组织结构参数的影响及分析 |
3.7 黄韧带肥厚及与2型糖尿病潜在关系分析 |
4 结论、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黄韧带中MIF定量分析及其效应研究 |
1 研究对象及黄韧带获取与初步处理 |
1.1 对象及伦理内容 |
1.2 黄韧带获取及初步处理 |
2 方法 |
2.1 黄韧带厚度测量 |
2.2 主要试剂及仪器表(表2-2,表2-3) |
2.3 黄韧带内的蛋白提取、浓度测量及相关炎症介质ELISA测定 |
2.4 黄韧带弹力、胶原纤维Masson染色及定量分析 |
2.5 黄韧带内MIF免疫组织化学(IHC)研究及定量分析 |
2.6 黄韧带厚度与MIF含量相关性分析 |
2.7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黄韧带厚度对比 |
3.2 黄韧带内MIF、TGF-β1、MMP-13、IL-1β、IL-6、TNF-α蛋白定量 |
3.3 黄韧带弹力、胶原纤维Masson染色及定量分析 |
3.4 黄韧带内MIF免疫组织化学(IHC)研究及定量分析 |
3.5 黄韧带厚度与MIF含量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血瘀为消渴及腰痹病的共同致病因素 |
4.2 腰椎黄韧带的正常及病理学表现 |
4.3 腰椎黄韧带肥厚的基本影响因素 |
4.4 源自2型糖尿病的代谢因素对腰椎黄韧带肥厚影响 |
4.5 MIF特性及在2 型糖尿病人肥厚黄韧带内含量的差异 |
4.6 MIF促进结缔组织纤维化作用 |
4.7 转化生长因子-β1 特性及组间含量差异 |
4.8 基质金属蛋白酶13 特性及组间含量差异 |
4.9 白细胞介素1特性及组间含量差异 |
4.10 白细胞介素-6 特性及组间含量差异 |
4.11 肿瘤坏死因子α特性及组间含量差异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MIF在糖浓度差异下的表达及其对成纤维细胞的促增殖效应与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表3-1 表3-2) |
1.2 不同浓度糖对NIH3T3 细胞MIF蛋白表达及增殖影响 |
1.3 不同浓度外源性MIF(rmMIF)对NIH3T3 细胞增殖的影响 |
1.4 MIF促进NIH3T3 细胞增殖机制研究 |
1.5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NIH3T3细胞在不同糖浓度环境下MIF的表达及细胞增殖情况 |
2.2 不同浓度外源性MIF(rmMIF)对NIH3T3 细胞增殖的影响 |
2.3 MIF促进NIH3T3 细胞增殖机制研究 |
3 讨论 |
3.1 整体观指导下分析消渴与腰痹病的联系 |
3.2 黄韧带主要的效应细胞在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 |
3.3 MIF与组织纤维化的联系 |
3.4 高糖环境促进成纤维细胞对MIF的表达 |
3.5 MIF呈浓度耐性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 |
3.6 MIF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机制探究 |
3.7 MIF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机制总结 |
3.8 MIF与 TGF-β1 促成纤维细胞增殖协同效应分析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姜黄素对MIF诱导成纤维细胞炎性介质表达及促增殖效应的干预作用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2 主要溶液的配制 |
1.3 姜黄素对MIF促成纤维细胞增殖干预效应 |
1.4 姜黄素抑制MIF促成纤维细胞炎性介质及Ⅰ Ⅲ型胶原表达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姜黄素对MIF促成纤维细胞增殖干预效应 |
2.2 姜黄素抑制MIF促成纤维细胞炎性介质及Ⅰ Ⅲ型胶原表达 |
3 讨论 |
3.1 血瘀因素贯穿整体哲学观对消渴并发腰痹病 |
3.2 对MIF相关效应研究分析 |
3.3 实验用细胞的选择 |
3.4 促纤维化炎症介质对成纤维细胞的作用 |
3.5 促纤维化炎症介质对成纤维细胞作用存在网状效应 |
3.6 MIF促成纤维细胞炎症介质的表达分析 |
3.7 MIF促进诸项炎症介质表达机制总结 |
3.8 祖国医学对姜黄的药物特性认识及运用 |
3.9 现代医学对姜黄的药物特性研究及运用 |
3.10 姜黄有效成分的细胞毒性及实验剂量选择 |
3.11 姜黄素对MIF促成纤维细胞增殖干预效应 |
3.12 姜黄素抑制MIF促成纤维细胞炎性介质表达分析 |
4 结论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语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3)桥式减压对于治疗合并中央管狭窄的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T形”灸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研究 |
一、中医学对腰椎管狭窄症的认识和记载 |
(一) 对病机的认识 |
(二) 腰椎管狭窄症与经络的关系 |
(三) 灸法的治疗作用 |
二、现代医学对腰椎管狭窄症的认识 |
(一) 对病因的认识 |
(二) 发病率 |
(三) 临床表现 |
(四) 保守治疗 |
(五) 手术治疗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一) 一般资料 |
(二) 诊断标准 |
(三) 纳入标准 |
(四) 排除标准 |
(五) 脱落或剔除标准 |
(六) 治疗方法 |
(七) 疗效评价标准 |
(八) 统计学方法 |
(九) 研究质量控制 |
二、研究结果 |
(一) 在治疗前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及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二) VAS评分比较 |
(三) 间歇性跛行距离比较 |
(四) JOA评分比较 |
(五) 安全性 |
讨论 |
一、督脉、带脉在腰椎管狭窄症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
(一) 督脉在腰椎管狭窄症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
(二) 带脉在腰椎管狭窄症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
二、“T”形灸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具有标本兼治的作用 |
三、灸法对全身状态的改善 |
四、“T”形灸法对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体征的影响 |
五、结论 |
六、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选择性神经根阻滞在腰椎有限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治疗方法 |
2.1 神经根阻滞方法 |
2.2 手术方法 |
3 结果 |
3.1 疗效评价标准 |
3.2 治疗结果 |
4 讨论 |
4.1 腰椎管狭窄症治疗趋势与原则 |
4.2 神经根阻滞在腰椎有限手术中的重要性 |
4.3 神经根阻滞操作注意事项 |
4.4 神经根阻滞的缺点 |
(6)两种椎间融合方式在腰椎管减压术后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3. 术前准备 |
4. 手术方式 |
5. 术后处理 |
6. 评价方法 |
7.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7)行气活血、散结止痛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观察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一)一般资料 |
(二)证候分类 |
(三)诊断及纳入标准 |
(四)排除及终止标准 |
(五)治疗方法 |
(六)疗效判定标准 |
(七)统计学方法 |
二、治疗结果 |
(一)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
(二)JOA 评分比较 |
(三)典型病例 |
(四)安全性 |
三、结论 |
讨论 |
一、腰椎管狭窄症的分型 |
二、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一)古代医家的认识 |
(二)现代医家的认识 |
三、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 |
(一)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概况 |
(二)腰痛 1 号方组方述要 |
四、中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机理探讨 |
(一)文献来源 |
(二)补肾壮腰法的机理 |
(三)活血行瘀的依据 |
(四)对应用软坚散结药物的理解 |
(五)中药内服的优势 |
(六)中医预防调摄 |
五、不足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8)显微镜辅助下微创减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经峡部入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术后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该术式的优点 |
3.2 操作注意事项 |
3.3 该术式的缺点 |
四、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缓解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疼痛症状和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D]. 孙碧云.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高糖伴腰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的炎性机制及姜黄素的干预效应研究[D]. 鲁齐林.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桥式减压对于治疗合并中央管狭窄的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分析[D]. 杨涛. 承德医学院, 2020(02)
- [4]“T形”灸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D]. 梁栋.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1)
- [5]选择性神经根阻滞在腰椎有限手术中的应用[J]. 张功林,甄平,陈克明,赵来绪,杨军林,周建华,薛钦义. 中国骨伤, 2014(07)
- [6]两种椎间融合方式在腰椎管减压术后的疗效对比[D]. 霍三顺.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2)
- [7]行气活血、散结止痛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观察及疗效评价[D]. 宋洪刚.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1)
- [8]显微镜辅助下微创减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 马福祥. 大连医科大学, 2012(01)
- [9]椎间盘镜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53例分析[J]. 张晔,孙明举,李垂启,鲁春华,孙宏彦. 人民军医, 2012(S1)
- [10]经峡部入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J]. 张功林,龚铁军,陈克明,王永恒,赵来绪,周建华,杨军林.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