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如何引导干部学好外语的看法

我对如何引导干部学好外语的看法

一、如何引导干部学好外语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范稳[1](2021)在《太阳转身》文中提出第一章1省公安厅刑事侦查局前局长卓世民现在是一个等待死刑判决书的人。他的一生戎马倥偬、身经百战,无论是在战斗的岁月还是和平年代,他就是不断书写传奇的那一类好汉,死神常常都得绕着他走。卓世民曾经设想过倘能死得轰轰烈烈、壮怀激烈,不说像个英雄,至少也不枉为男儿。可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将面临这样一种死法。

曲晓晓[2](2021)在《和平解放七十年来西藏自治区双语教育政策的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西藏自治区双语教育政策是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双语教育政策实践在促进西藏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同时,也需要进行相应的理论总结才能持续推动这一伟大社会变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双语并行,双语并重,是西藏教育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条件,但双语教育政策理论研究的缺位与社会“杂音”的出现,使得加强西藏自治区双语教育政策的理论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研究主要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理论,采用文献法与历史和逻辑分析法,将和平解放七十年来西藏自治区双语教育政策的变迁放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当中,深入分析了影响双语教育的宏观制度因素,挖掘双语教育政策稳定和变迁原因以及少数民族和党中央政府两大主体如何在双语教育政策的重大决策与变迁过程当中作出理性选择,揭示西藏自治区双语教育政策的经验性规律和逻辑转型规律,从而推动了双语教育政策理论研究的不断完善。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是对双语教育政策的研究背景、意义、概念界定以及历史制度主义在本研究中的适切性等进行简要介绍。第二部分:介绍西藏自治区双语教育政策变迁的历史逻辑,分为以下六个阶段:复杂政治背景下的政策初步探索(1951-1958年)--人才紧缺背景下的政策建构生成(1959--1965年)--激进荒诞岁月中的政策动荡断裂(1966-1976年)--改革开放前期的政策纠编与试误(1978-1999年)--全球化加速时期的政策初步调整(2000-2011年)--百年变局背景下的政策渐进完善(2012年-至今),可以看出和平解放七十年来西藏双语教育政策内容体系发展相对完整。第三部分:分析影响西藏自治区双语教育政策变迁的宏观制度环境。不同制度环境对双语教育政策变迁所起的作用不同,借助历史制度主义,从宏观视角出发,用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以及文化环境对西藏双语教育政策的变迁作出解释。第四部分:分析影响西藏自治区双语教育政策变迁的中观路径依赖。尽管西藏双语教育政策变迁整体上呈现延续性的的路径依赖,但也不能掩盖在政策发展过程的锁定阶段上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西藏双语教育政策变迁中被锁定的是以藏语为主的双语教育政策方向,绝非双语教育政策本身。分析造成西藏双语教育政策消极路径依赖的主要原因以及路径依赖影响下双语教育政策变迁的特点,才能在今后更好地调整双语教育发展方向。第五部分:分析影响西藏自治区双语教育政策变迁微观动力机制。西藏双语教育政策的变迁是党和政府与少数民族个体在语言问题观、语言权利观以及语言资源观的价值取向之间的博弈,探讨党和政府与少数民族个体如何在政治、经济与文化上作出理性选择来处理少数民族语言与国家通用语言两种语言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双语教育政策变迁的内在动力。

王雅萱[3](2020)在《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及语言和谐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态语言学主张语言与外部环境及其赖以生存的自身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语言系统与生态系统具有相似的内部关系,认为语言多样性程度越高的生态环境系统具有更高的和谐性与稳定性。但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境内的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开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不同程度的影响着语言的多样性和语言生态的和谐。本文的研究以生态语言学的“语言多样性”理论为主体框架,从内蒙古通辽市的语言生态系统出发,运用语言田野调查的方法,实地调查内蒙古通辽市的语言使用现状,通过访谈等方法对内蒙古通辽市单语使用者、双语使用者或多语使用者的语言态度、语言期待等进行调查。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Statistics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概率统计,并结合文献资料与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田野调查数据进行定量分析阐述。进一步结合社会文化、民族认同等因素分析,探讨内蒙古地区语言和谐及语言保护问题。本文除结语外,共从六个方面展开调查论述: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介绍本研究调研地及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本章首先从城市概况和语言分布情况两个方面介绍本研究的调研地——内蒙古通辽市;其次,从性别、年龄、民族、区域分布、文化程度、受教育程度等方面介绍本次田野调查的调查研究对象的基本概况。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内蒙古通辽市作为调研地具有很好的典型性,适合在该地进行本次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对象符合调研要求,所得出的调研结果具有代表性。第三章,调查内蒙古通辽市语言使用现状。本章主要从语言使用调查方面描述内蒙古通辽市语言使用现状。并通过SPSS20.0软件分析,得到本研究所需的研究数据。通过分析,内蒙古通辽市大部分语言使用者汉语水平高于蒙古语水平,随着年龄的降低双语使用者在生活学习中使用汉语的频率增高。第四章,通过问卷调查,对通辽市各民族对国家和地方现行的有关语言文字的法律法规的知晓水平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语言态度方面的数据对通辽市公民对语言使用的态度进行分析。在了解语言使用者对语言文字法律法规的认知情况的同时,了解现行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推广情况,为政府深入推行法律法规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参数。从数据上看,通辽市的市民对国家语言文字的法律法规的知晓度偏低,政策的宣传效果欠佳,但语言使用者对汉语和蒙古语的态度都十分良好,没有出现排斥现象。第五章,总结分析内蒙古通辽市的语言生态现象以及内蒙古通辽市的社会发展对其语言生态影响。首先,根据前文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的特征分别为:蒙古语还具有较强的语言活力、产生许多汉蒙混词、随着语言使用者年龄的变化不同语言使用呈现出层次性、语言景观字体大小体现语言顺位以及存在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其次,从民族身份认同、社会语言认同、社会网络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四个方面分析推进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如城市经济发展带动人口流动,外部移民的语言与当地民族的语言进行语言接触造成直接影响。第六章,基于前文,提出保护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和谐的建议。少数民族地区多语和谐具有保护民族完整性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因此,本章从维护语言多样性、加强语言文字相关立法及执行制度、推进双语教育以及利用媒体途径传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四个方面对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保护提出建议。

王一惠[4](2019)在《从文本到文化 ——小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文化意识培养研究》文中认为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现代社会的现实,英语作为一种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已被纳入我国小学阶段的课程当中,文化意识也被明确列为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之一。当前在“分数为本”的教育理念影响下,大多数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偏重于语言知识的教学,却忽视外语文化的重要性,这极大地降低了外语教育的内在价值,导致文化意识的地位与作用在很长的时间内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基于上述研究背景,笔者认为很有必要研究小学生文化意识的现状以及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小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路径。本文从基本概念入手,界定了文化、文化意识的定义,归纳总结了文化意识的要素及小学生文化意识的特点,阐述了新课标对小学生文化意识的要求,分别对国内外的文化意识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阐明了文化意识的培养内容以及文化教学的培养方法。从增强文化理解,加强文化反思,促进文化传承等几个方面阐明了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必要性,并从英语的文化内涵和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体验这两个方面明确了小学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可能性。本文对小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文化意识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从介绍调查设计入手,在对问卷和访谈调查数据统计整理的基础上,从四个维度来分析问卷调查的结果,以了解小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文化意识现状,并从小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态度、小学生对文化意识教学的兴趣、以及英语教师对小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方式等三个方面来分析访谈调查结果,发现在英语教学中小学生文化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得出调查结论。针对上述小学生文化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文化意识培养策略。依次为:引导小学生进行文化对比,加深学生的文化体验;引导学生加强开展主题活动,深化学生的文化理解;补充文化背景知识,鼓励学生亲身参与。并在策略部分给出了相应的案例分析。

张健旺[5](2019)在《方孝孺与有明一代的“读书种子”》文中指出“读书种子”就是士之典范,志于道,据于仁,依于德,立于礼。要在行己有耻、立身见道、通经致用,是真男子,大丈夫,是没有文王也兴的豪杰之士。简约说“读书种子”就是相续圣贤血脉的思想家。我取样的我国有明一代的“读书种子”有:宋濂、方孝孺、王阳明、方以智、顾炎武、王夫之。宋濂是从“文章种子”转到有道君子的典型。他守道之笃,独立不迁;不“枉道以徇人”,不“诎道以徇物”;用“敬”立心;安于道;尊崇气节,激扬豪杰。他的《龙门凝道记》是见志入道的着作。方孝孺是“雄才劲节”的典范。他善学六艺、自立其志、尊圣亲贤、勇于自治、自性庄严、刚健中正,是礼乐君子,是经典的意志人。王阳明是“狂圣”的典范。其人遭遇患难而刊落习气,道明德立,创立“良知”学说,自由担当,成为“刚狷振砺”、“独行违俗”的圣贤豪杰。可谓具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的精神哲学的大师。方以智是“宏览博物”的典范。他是经典的世家子弟,有豪华的才性,遭遇世变而心性大明,随缘放旷,至诚至性,外和内刚,是博通深邃的大思想家,特立独行,自创体系,成一家之言。可谓“穷理而博学,闻道而为善”的博学君子。顾炎武是有明一代标举“行己有耻”最惹人注目的大思想家。他贬斥“无耻之士”,激扬“有耻之士”。无“耻心”即不“进德修业”,亦不“尊圣亲贤”。他遭遇世变,恪守“行己有耻”的圣训,不改形换骨,独来独往地治学,可谓磊落奇伟君子。王夫之是“醇儒”的典范。他是晚明遗老中最惹人注目的贬斥“狂流”的思想家。他“不随众狂”而标举君子之学与君子之道,立誓为“六经开生面”。他可谓经典的圣贤豪杰儒。他遭遇世变隐居着书,为往圣继绝学。我国文化是我国人民立人立国的“元气”,而“读书种子”是文化的“元气”和立国的“元气”。我国传统社会的“读书种子”的性情与人格、谈吐与风致、精神与风骨,具有绝对性的重要性。他们皆是我们民族出类拔萃的楷模,是我国传统社会读书人的“人师”。他们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人,人应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是我们为人为学的典范。

温跃强[6](2019)在《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研究》文中认为陈洪作为我国近现代具有影响的音乐教育家,为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作为我国“新音乐”运动倡导者之一,他主张在立足自己的民族性的基础上,学习、借鉴西方先进音乐文化,进而创造富有中国时代精神的新音乐,创建中国民族乐派,最终实现中国音乐的伟大复兴。这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实践家,他立足学校音乐教育并关注参与社会音乐教育,他的音乐教育实践是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他编辑期刊、创作音乐作品、译介西方音乐等,他从事的这些音乐实践是服务于他从事的音乐教育实践的,从广义上讲,属于他从事的音乐教育实践的一部分。他不仅投身我国专业音乐教育和师范音乐教育,而且还参与并关注我国社会音乐教育。他的音乐教育实践经历了广东戏剧研究所时期(萌芽期)、私立广州音乐院时期(早期)、上海国立音专时期(中期)、南京国立音乐院和南京师范学院时期(晚期)。他的音乐理念产生自他的音乐教育实践,“音乐救国”“中庸之道”“实用主义”等教育理念基本上贯穿了他的音乐教育实践。他的每一阶段的音乐教育实践紧密结合时代的经济和政治,有其独特的特点。特别是在南京师范学院(1983年改名为南京师范大学)时期,他在高师音乐教育领域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师范性”“为师之道在于慈”“师德是教师的根本”“一切从实际出发”等高师音乐教育的理念,这些理念不仅促进了当时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且对当下我国的音乐教育仍有积极的影响。当代中国,音乐教育发展整体向何处去?就必须在深入考量当前形势和问题的同时,系统归纳和总结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变革和发展,了解并研究近现代音乐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有利于为我国当下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陈洪作为近现代音乐家之一,他的音乐教育实践和音乐教育理念值得后人去梳理和研究。研究他的音乐教育理念对当时我国的音乐事业有什么影响?研究他的音乐教育理念对当下我国音乐文化事业尤其是音乐教育事业有什么样的积极借鉴意义?从史学和教育学的视角,对他的音乐教育实践道路和音乐理念进行研究,有助于客观地评价陈洪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成就和地位,尤其是他倡导的立足民族性、借鉴西方形式的开创性音乐理念及“师范性”的音乐教育理念对当下我国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仍有着积极启示意义。从而更有利于我国音乐文化事业(包括音乐教育事业)的协调健康发展。

李元[7](2018)在《段力佩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段力佩是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学教育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教育家。他1950年起任上海市育才中学校长,1984年退居二线、任名誉校长,直到1996年离休,领导和影响育才中学近半个世纪。期间,段力佩分别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和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领导育才中学进行三次大的教育改革,先后产生“十六字”经验、“八字”教学法和“三自”教育思想,享誉中国教育界。本文考察了段力佩家世、教育实践历程、教育思想形成的脉络及其思想内涵,尝试系统地梳理段力佩教育思想,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学教育的自主探索之路,探寻教育家的成长规律。段力佩在育才中学半个世纪的教改历程,存在着一以贯之的思考: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紧扣教材,边讲边练,新旧联系,因材施教”十六字经验,突出的是对“教”的改进;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法,转而为对“学”的关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自治自理、自学自创、自觉体锻”“三自”教育思想,已上升到了“育”的层面,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这是一条由关注教学到关注教育的思路,是一条由关注“他者”到关注学生“自体”的思路。除了形成“教—学—育”的思路,段力佩还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开展了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管理等的整体改革,以保障学生的全面、自主、个性化发展。从“教”到“学”、再到“育”,段力佩对教育的探索已从不自觉走向自觉,从不完善到完善,从局部走向整体;已不再限于“如何育才”,而对“为谁育才”和“育什么才”的认识也有了根本转变,反映出段力佩对教育的探索已从经验层面上升到了思想层面。从“教”到“学”、再到“育”,既是一条段力佩探索“适合我国实情的教育法”、办社会主义新型学校的道路,也是我国自主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学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所走过的路。段力佩教育思想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人本主义特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学教育思想。段力佩的教育探索给我们留下一笔厚重而宝贵的精神财富。从段力佩成长为教育家的经历我们不难发现,成就一位教育家需要诸多要素的合力。除了要有能充分开展教育实践的土壤或舞台,教育工作者还需具备强烈的事业心、使命感、专业意识、探索精神、独立人格等优秀品质,树立实践思想和群众观念,更需要遵循教育自身规律、不断积极地回应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挑战。

赵癸萍[8](2017)在《大学生学风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风是学习、治学和研究过程中形成的风气和氛围,包括学习风气、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学风的内核是蕴藏在学习中的价值观念与价值追求,学风的外显是人们学习的精神风貌、行为规范和群体氛围。学风弥漫于大学生学习全过程,对大学生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方式、思想认识和精神面貌都有重要作用。开展大学生学风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增强大学德育实效、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优化当前社会风气的共同需要,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和迫切的现实意义。学风产生于学习过程之中,与教师的教风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组成学校校风的两大核心构成。大学生学风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学风建设的交叉与融合,与学风建设在思维取向、实施主体和衡量方法方面存在差异,可适度区分。探究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本质,须沿着学习、大学生学风和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思维脉络,层层深入、多维探查。学习的本质观呈现知识习得、意义建构、社会融入和全面发展四个方面。大学生学风的本质,从不同角度归结为学习的氛围、学术的文化和学习的价值三层本质。从不同视角看,大学生学风教育在行为层面是学习行为的规范,在环境层面是学习氛围的营造,在学术层面是学术文化的传承,在精神层面是学习价值的引领,呈现出多维本质,具有导向性、建构性、自主性、互动性、养成性、潜隐性和群体性特征。大学生学风教育具备深厚的思想资源。中国古代学风教育思想讲求自强不息、勤勉治学、学思结合、诚信笃实和学以致用风气,从传统文化脉络框定了学风教育的部分核心内容,也铸就了我国古代崇尚学习者勤奋刻苦、克服一切困难的主导旨趣,对学习兴趣的启发、学习热情的培养关注不太多。现代西方的学风教育理论中,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讲求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推动学习者的自我实现;社会学习教育理论秉持交互决定论思想,高度强调观察学习和自我效能感培养,并探讨学习道德的自我开脱;终身学习教育理论将学习作为生存的基本手段,倡导终身学习思想和建设学习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注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和社会文化环境,提倡协作式学习、情境化学习,都极大扩充了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弥补了我国古代学风教育思想的部分缺陷。马克思主义学风教育理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事求是和注重解放思想,奠定了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核心原则,构成了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支柱性理论。从本研究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大学生学风呈现主流积极向上,但局部问题较为严重的现状。从积极方面看,大学生群体确立了较高远的学习目标,具备较正确的学习认知,对学习诚信遵守较好,具有较端正的学习态度,总体状况积极良好。从消极方面看,部分大学生学习目的功利性明显,学习价值观尚存在偏差,对学习诚信的立场偏轨,学习行为的自律匮乏。总体而言,大学生学风呈现自发性、分化性、失范性和从众性的特征。针对大学生学风的现实状况,各高校积极开展学风教育活动,呈现积极成果与消极问题共存局面。高校不同教育主体高度重视学风教育,但学工队伍、教务管理队伍、教师队伍等不同系统间力量缺乏整合。各高校的大学生学风教育体制机制在逐步建立,但长效机制建设严重不足,制度的执行力不强。学风教育的活动较为丰富,学生总体感受与评价中等偏上,但缺乏对大学生学习内在价值的引领,教育方法难脱呆板陈旧的嫌疑。从内容构成角度看,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思想内涵极其丰富。依据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现实状况和全国131所高校学风内容的语义归纳,本研究将大学生学风教育的主要内容,归结为培养大学生的进取之风、诚信之风、严谨之风和创新之风。理想信念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科学发展教育和竞争态势教育是进取学风的主要教育内容。诚信价值教育、诚信品质教育、诚信法制教育和诚信实践教育是诚信学风的主要内容。求是精神教育、科学态度教育和严谨风格教育构成了严谨学风的主要内容。开拓意识教育、创造精神教育和质疑精神教育构成了创新学风的主要内容。大学生进取之风、诚信之风、严谨之风和创新之风的广阔思想内涵,凸显了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属性。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有效推进,主要解决五个方面的问题。从途径拓展看,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和教学相长的主体互动,实现对大学生学习价值的外在启发与内在反思;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协同一致,实现教育者的力量整合,改善教育力量分散的不良教育现状;通过文化育人、制度育人和实践育人的结合,扩展教育形式和覆盖面;通过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避免学校孤军作战的不良局面。从机制创新看,要建立和健全学业指导机制、学业评价机制、学业激励机制、学业预警机制和学业淘汰机制,建立大学生学风教育的长效机制,增强教育制度的执行力。从教育方法看,可以采用启迪法、示范法、规范法、竞争法和渗透法等多种方法,削弱大学生的抗拒心理,丰富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方法运用。从环境优化看,大学生学风教育要重点优化宿舍、班级、校园和社会四大区域,提升学风教育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相关性和融入度,阻断不良学习思想对大学生的影响,构建良性的学习外部环境。

黄真金[9](2017)在《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文中指出语文高考是我国高考中重要的科目,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关键的学科。长时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深受语文高考的束缚和牵制。为了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在纵向上梳理了近百年不同历史时期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寻找规律。横向上把二者的关系放到动态的社会环境中来考察,同时关注外在客观条件对二者互动的影响。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概述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综述文献,界定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关概念,厘定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分析语文高考与影响语文高考的外部环境因素一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三章回顾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历程,分析二者互动的情况及对当下的启示。第四章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革”结束、高考恢复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起步发展的情况,把握二者互动的特点,寻找与当下问题有关的根源。第五章研究高考恢复以来至语文新课程改革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情况,探讨二者间的关系、成因及其对当下的启示。第六章梳理“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历程,通过调研,结合现象,分析结果,得出这一时期语文高考依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这一基本事实。第七章剖析实施“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仍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问题根源,结合当下国家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宏观政策指导和行动,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语文高考,提出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的构想与建议。本文获得的结论,主要有:第一,语文高考“指挥”中学语文教育现象,其形成的历史根源是:“文革”结束初期,国家急需人才,语文高考肩负着“为国选材”的大任,地位突出。经历“文革”重创,中学语文教育元气大伤,由于学科建构还很不成熟,只能顺应语文高考的需求发展。高考“指挥棒”对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牵制作用,逐渐形成。第二,语文高考本应是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一环,但是,当语文高考的结果对个人,学校利益所产生的的利害关系过大时,高考就远远超越了教育中的“一环”的定位。外在客观条件,促使语文高考逐渐变化为能够干预、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矛盾的一方”,甚至被当作中学语文教育的目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已经发展得极不正常。以满足高考需要为目的的“应试”中学语文教育,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妨碍了中学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也给师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伤害。第三,本世纪兴起的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间这种畸形的关系。主要原因在于:十余年间,我们抓住矛盾的一方面——中学语文进行课程改革,对促成矛盾的外在环境,改革的力度显然不够。而在这组矛盾中,最主要的一方应该是语文高考,因此,本文重点讨论如何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藉由相关结论,本文提出缓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矛盾的构想与建议。就改革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外部条件而言:政府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健全用人机制;缩小行业差距,加快民主进程。教育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水平,减少功利评价;深化高考改革,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学校要坚守教育立场,坚定育人目标;转变评价观念,改革评价制度。社会和家庭要理性看待高考,淡化功利色彩。在中学语文教育方面:中学语文教育要坚守育人目标;坚定学科基础;坚持课程改革方向;坚决落实“课改”内容。在语文高考改革的层面:改革考试方式的建议包括:增添对汉语“口语表达与交流”素养的考查;尝试“开卷+闭卷”结合考试;改革考试题型。完善考试内容改革的建议包括:“语文知识”考查要更贴近时代及学生的生活需求;“现代文阅读”内容要更加自由多样;要提高“写作能力考查”命题质量。改进语文高考考试评价的建议包括:提高考试评价水平和质量;组建专业试卷评阅队伍;恰当运用语文高考成绩。

张素姗[10](2017)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哈军工”人才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哈军工”是我国第一所综合性高等军事工程技术院校,也是我国国防科技和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以建设现代化国防为使命,紧跟国防科技发展趋势,开设先进专业、发展先进技术,实现了从培养维修、使用人才到培养研究、设计人才的跨越式发展。“哈军工”走出了一条特色办学道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院校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为后代留下了宝贵财富。从思想政治教育视野对“哈军工”人才培养进行专题研究,有益于高等教育研究和实践。以陈赓为核心的院党委,以毛泽东主席为学院颁发的《训词》为指南,领导全院开展办学实践,逐渐形成了以“政治为首,尊师重教,保持特色,发扬传统”为核心内涵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关怀下,“哈军工”得到各方配合和支持,人才培养得到了较为充足的条件保障。其中,大批的国内教授、专家、干部以及规模庞大的苏联顾问团汇聚,使学院具有人才优势。“哈军工”在人才队伍建设中,不论是对人才培养的主体还是对象,都有着严格的政治思想条件要求。“哈军工”按照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要求学员在德、智、军、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其各类课程正规而严格,政治思想性贯彻其中,以政治、技术、军事、体育为框架的教学内容实践体系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哈军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建立健全制度体系,严格教学过程管理,以管理育人;同时,围绕教学开展广泛、深入、多样的学员政治思想工作,以保证培养质量。“哈军工”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展现出鲜明的特点,积淀了优良传统。“哈军工”的人才培养实践启示当今高校:不遗余力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以改革切实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着力把握立德树人核心使命。

二、如何引导干部学好外语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引导干部学好外语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太阳转身(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1
    2
    3
    4
第二章
    5
    6
    7
    8
第三章
    9
    10
    11
    12
第四章
    13
    14
    15
    16
第五章
    17
    18
    19
    20
第六章
    21
    22
    23
    24
第七章
    25
    26
    27
    28
第八章
    29
    30
    31
    32
第九章
    33
    34
    35
    36

(2)和平解放七十年来西藏自治区双语教育政策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综述
    五、理论基础
    六、研究方法
    七、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西藏自治区双语教育政策变迁的历史逻辑
    一、复杂政治背景下的政策初步探索(1951--1958 年)
        (一)时代背景
        (二)政策内容及其实施
        (三)小结
    二、人才紧缺背景下的政策建构生成(1959--1965 年)
        (一)时代背景
        (二)政策内容及其实施
        (三)小结
    三、激进荒诞岁月中的政策动荡断裂(1966--1976 年)
        (一)时代背景
        (二)政策内容及实施
        (三)小结
    四、改革开放前期的政策纠偏与试误(1978--1999 年)
        (一)时代背景
        (二)政策内容及实施
        (三)小结
    五、全球化加速时期的政策初步调整(2000--2011 年)
        (一)时代背景
        (二)政策内容及实施
        (三)小结
    六、百年变局背景下的政策渐进完善(2012--至今)
        (一)时代背景
        (二)政策内容及实施
        (三)小结
第二章 西藏自治区双语教育政策变迁的宏观制度环境
    一、政治环境
        (一)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为西藏双语教育政策变迁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二)国家一体理念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西藏双语教育政策变迁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二、经济环境
        (一)满足人民群众进一步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需求
        (二)营造进一步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政策环境
        (三)提供适合双语教育政策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
    三、文化环境
        (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为西藏双语教育政策承载了文化历史基因
        (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教育理论为西藏双语教育政策构筑了文化认同基石
        (三)社会信息化为西藏双语教育政策实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第三章 西藏自治区双语教育政策变迁的中观路径依赖
    一、路径依赖及其类型
    二、西藏双语教育政策变迁中消极路径依赖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制度转换的适应性障碍
        (二)自我强化的学习效应
        (三)政策执行的滞后效应
    三、路径依赖影响下西藏双语教育政策变迁的特点:稳定与渐进
第四章 西藏自治区双语教育政策变迁的微观动力机制
    一、“语言问题观”与西藏双语教育政策行动者的政治理性
        (一)西藏双语教育政策变迁中的“语言问题观”
        (二)西藏双语教育政策中行动者的政治理性
    二、“语言权利观”与西藏双语教育政策行动者的文化理性
        (一)西藏双语教育政策变迁中的“语言权利观”
        (二)西藏双语教育政策中行动者的文化理性
    三、“语言资源观”与西藏双语教育政策行动者的经济理性
        (一)西藏双语教育政策变迁中的“语言资源观”
        (二)西藏双语教育政策中行动者的经济理性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3)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及语言和谐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2 研究概念
    1.3 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目的与创新之处
第2章 内蒙古通辽市概况及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1 内蒙古通辽市概况
        2.1.1 城市概况
        2.1.2 语言分布概况
    2.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2.1 调查对象性别分布
        2.2.2 调查对象居住区域分布
        2.2.3 调查对象民族构成分布
        2.2.4 调查对象年龄分布
        2.2.5 调查对象受教育程度分布
        2.2.6 调查对象职业分布
第3章 内蒙古通辽市语言使用现状调查
    3.1 语言掌握程度调查
        3.1.1 个体语言掌握程度
        3.1.2 蒙古语单项技能掌握程度
        3.1.3 双语习得情况
    3.2 语言使用情况调查
        3.2.1 通辽城市语言社区家庭的语言使用情况
        3.2.2 通辽市乡镇语言社区家庭的语言使用情况
        3.2.3 公共场所语言使用情况
    3.3 途径语言使用情况调查
        3.3.1 广播电视语言使用
        3.3.2 书籍报刊语言使用
        3.3.3 互联网语言使用
    3.4 通辽市语言景观使用情况
第4章 内蒙古通辽市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公众认知及语言态度调查
    4.1 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公众认知
        4.1.1 国家现行语言文字政策的应用
        4.1.2 国家语言文字政策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4.2 对现阶段语言态度的调查分析
        4.2.1 对学习、使用汉语通用语的态度
        4.2.2 对学习、使用蒙古语的态度
        4.2.3 对汉蒙双语或多语使用的态度
        4.2.4 对现阶段语言期待的调查分析
    4.3 结论与思考
        4.3.1 国家语言文字政策对内蒙古地区语言文字使用的意义
        4.3.2 国家语言文字政策在内蒙古通辽市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第5章 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的现象及影响因素
    5.1 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现象
        5.1.1 蒙古族母语仍具较强活力
        5.1.2 汉蒙混合话的使用
        5.1.3 语言使用随着年龄呈现层次性变化
        5.1.4 语言景观字体大小体现语言顺位
        5.1.5 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
    5.2 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的影响因素
        5.2.1 民族身份认同感的弱化引发蒙古语使用率降低
        5.2.2 社会语言认同感增强加深汉语接受度
        5.2.3 社会网络发展导致语言使用变化
        5.2.4 通辽市区域经济发展对语言生态的影响
第6章 保护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和谐的建议
    6.1 维护语言多样性
        6.1.1 维护语言多样性实现语言和谐
        6.1.2 语言和谐是和谐社会发展的需求
    6.2 加强语言文字相关立法工作及行政执行制度
        6.2.1 加强教育立法工作
        6.2.2 完善蒙古语文字行政执行制度
        6.2.3 保障公民使用蒙古语诉讼的权利
    6.3 持续推进双语教育
        6.3.1 扩大蒙古语授课招生人数
        6.3.2 鼓励开设蒙古语社会办学
    6.4 利用媒体途径传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6.4.1 使用转写软件为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建档
        6.4.2 利用新媒体作为媒介传播少数民族语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内蒙古通辽地区语言使用现状调查问卷(中文版)
附录2 内蒙古通辽地区语言使用现状调查问卷(蒙文版)
附录3 国家语言文字政策公众认知调查问卷(中文版)
附录4 国家语言文字政策公众认知调查问卷(蒙文版)
附录5 访谈提纲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从文本到文化 ——小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文化意识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1.基于对语言、文化及其关系的思考
        2.形成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要
        3.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达成需要
    (二) 文献研究综述
        1.国外相关研究
        2.国内相关研究
    (三) 研究目的
    (四)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五) 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访谈调查法
        3.问卷调查法
        4.案例分析法
一、小学生的文化意识及其内涵解读
    (一) 文化与文化意识
        1.文化的内涵
        2.文化意识的界定
    (二) 文化意识的要素
        1.文化理解
        2.文化反思
        3.文化认同
        4.文化传承
    (三) 小学生文化意识发展的特点
        1.具体性
        2.单一性
        3.相对稳定性
    (四) 小学生文化意识的发展目标—基于《课程标准》的分析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对文化意识的界定
        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对小学生文化意识发展目标
二、英语学习中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阐述
    (一) 提高小学生的文化认知,促进英语知识的深刻理解
    (二) 增强小学生的文化体验,提高小学生文化理解能力
    (三) 提高小学生的文化反思能力,促进文化辨识能力
    (四) 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承,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小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基础与形成特征
    (一) 英语知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1.英语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2.英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3.英语知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观
    (二) 英语学习过程即学生文化体验过程
        1.学生英语知识学习即文化理解
        2.学生英语实践活动即文化参与
    (三) 小学生文化意识生成的过程特征
        1.小学生文化意识的生成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2.小学生文化意识的生成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
        3.小学生文化意识的发展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四、小学生英语学习中文化意识发展的现实反思
    (一) 调查设计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3.调查工具
        4.调查实施
    (二) 小学生文化意识发展的现状
        1.小学生文化理解的发展现状
        2.小学生文化认同的发展现状
        3.小学生文化反思的发展现状
        4.小学生文化传承的发展现状
    (三) 小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问题反思
        1.重语言轻文化,教师对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2.跨文化理解流于形式,教师对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方式单一
        3.学生对文化意识教学的兴趣不浓厚
五、小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文化意识培养策略
    (一) 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对比,加强学生的文化体验
    (二) 引导学生开展主题活动,加强学生的文化认知
    (三) 补充文化背景知识,鼓励学生亲身参与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小学生文化意识调查问卷
    附录二: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5)方孝孺与有明一代的“读书种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论 推证“读书种子”名义
    第一节 “廉耻之道”与“有耻之士”
    第二节 “躬行君子”与“读书君子”
    第三节 “六艺之学”与“读书种子”
    第四节 “士之典范”与“读书种子”
    第五节 “古今仁圣”与“读书种子”
    第六节 “习气种子”与“读书种子”
    第七节 “知识种子”与“读书种子”
第一章 “劲节不同群”的“读书种子”方孝孺
    第一节 “优美门风”与“自立其志”
    第二节 “善学君子”与“六艺之学”
    第三节 “不寻俗好”与“独契前贤”
    第四节 “勇于自治”与“修身为本”
    第五节 “纷纭野鸟”与“圣学真凤”
第二章 “狷介独行”的“读书种子”宋濂
    第一节 “文章知己”与“文章种子”
    第二节 “逢缘遇境”与“一变至道”
    第三节 “素狷之士”与“狷者一狂”
第三章 “独行违俗”的“读书种子”王阳明
    第一节 “遭遇患难”与“返之六经”
    第二节 “媚世乡愿”与“乡愿意思”
    第三节 “素狂之士”与“素刚之士”
    第四节 “有道学问”与“圣贤血脉”
    第五节 “忠信之道”与“良知之学”
第四章 “宏览博物”的“读书种子”方以智
    第一节 “世家子弟”与“故家旧味”
    第二节 “读书之士”与“博学君子”
    第三节 “娟而狂者”与“旷达之士”
    第四节 “破家之子”与“异类中行”
    第五节 “孝悌之道”与“天地孝子”
第五章 “行己有耻”的“读书种子”顾炎武
    第一节 “读书世家”与“奇质嘉种”
    第二节 “诗文种子”与“学问种子”
    第三节 “立人大节”与“行己有耻”
    第四节 “博学于文”与“临文主敬”
    第五节 “典型未往”与“树式后辈”
第六章 “不随众狂”的“读书种子”王夫之
    第一节 “弘道之人”与“豪杰之士”
    第二节 “正学醇儒”与“读书种子”
    第三节 “君子之学”与“君子之道”
    第四节 “观其所恒”与“依然故旧”
    第五节 “天地元气”与“圣贤学脉”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6)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
第一章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的萌芽期—求学时期与广东戏剧研究所时期
    第一节 求学时期
    第二节 留法归国
    第三节 新音乐思想
        一、新音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新音乐思想产生的哲学基础
        三、新音乐思想的观点
    第四节 新音乐运动
    小结
第二章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早期(广州音乐院时期)
    第一节 创办私立广州音乐院
        一、办学缘起
        二、办学目标
        三、课程计划和课程设置
        四、教师和学生
    第二节 重视音乐实践
    第三节 创办《广州音乐》
    第四节 重视音乐教育
    第五节 专着和译介
    第六节 音乐创作
    小结
第三章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的中期(上海国立音专时期)
    第一节 专注教学管理
    第二节 引进固定唱名法担任公共课教学
    第三节 创办音乐期刊
    第四节 编译音乐专着组建管弦乐队
    第五节 音乐创作
    第六节 培养的学生
    小结
第四章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晚期—南京国立音乐院与南京师范学院时期
    第一节 坚持音乐教育的师范性
        一、培养目标紧扣“师范性”
        二、学制制订围绕“师范性”
        三、教材建设凸显“师范性”
    第二节 重视社会音乐教育
    第三节 西方音乐的译介
        一、选题考究
        二、信达雅
        三、选译作品的革命性倾向
        四、关注音乐家的生活
    第四节 音乐创作
        一、讴歌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二、饱含深情的艺术歌曲
    小结
第五章 陈洪的音乐教育思想
    第一节 专业音乐教育思想
        一、教育救国
        二、中庸之道
    第二节 师范音乐教育思想
        一、坚持师范性
        二、师德是教师的根本
        三、为师之道在于慈
        四、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六章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的总结及当下意义
    第一节 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的总结
    第二节 陈洪的“中庸”思想对当下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意义
    第三节 陈洪“师范性”理念对我国当下教育事业发展的意义
结论
附录一 陈洪创作的部分歌曲曲谱
附录二 陈洪履历表
附录三 后人对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的评价
参考文献
致谢

(7)段力佩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研究的基本走向
        (二)研究的主要集中点
    三、研究思路、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上编
    第一章 为教育而生
        第一节 出生教育世家
        一、世代书香,家学渊源
        二、生性叛逆,求学坎坷
        第二节 从教育者到革命者
        一、奔走上海,投身革命
        二、执掌储能,初露锋芒
    第二章 为育才而来
        第一节 接管育才中学:在混乱中改造
        一、领导名校,机遇和挑战并存
        二、礼贤下士,甘当“后勤部长”
        第二节 对待“苏联经验”:在学习中反思
        一、学习凯洛夫的教育学
        二、决心探索中国的教育学
        第三节 应对“政治运动”:在转化中坚守
        一、反思“政治运动”对教育的冲击
        二、变“土法炼钢”为创造性教育
    第三章 教改初体验:形成“十六字”经验
        第一节 教改的背景和初衷
        一、恢复“以教学为中心”
        二、致力减负,改革教法
        第二节 经验的产生与褒贬
        一、形成“十六字”经验
        二、“文革”中被打倒
    第四章 经验之重光:探索“八字”教学法
        第一节 因势利导:在乱中看到生机
        一、变“授”为“学”
        二、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
        第二节 以点带面:将教改进行到底
        一、全方位的教育改革
        二、“教育教学改革的旗帜”
    第五章 第三次超越:总结“三自”育人目标
        第一节 深化教改,辐射全国
        一、引领上海课程教材改革
        二、在宣传推广中总结提炼
        第二节 教育立场,全面育人
        一、从个性培养到“三自”目标
        二、从教学经验到教育思想
下编
    第六章 教育的性质与目的取向
        第一节 教育的性质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
        二、普通教育的性质
        第二节 教育对象与教育目的取向
        一、教育对象
        二、教育目的的取向
        三、教育目的的实现
    第七章 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思想
        第一节 人的全面发展
        一、“德育是根本,智育是关键,健康是第一”的提出
        二、正确处理德智体三方面的关系
        第二节 人的个性发展
        一、“共性和个性”思想的提出
        二、共性、个性相互关系及其流变
        三、“共性和个性”思想的评价
    第八章 着眼于“育”的课程、教材改革
        第一节 着眼于“育”的课程改革
        一、学制、课程、课时要遵循人的成长规律
        二、专攻与博览、必修与选修、课内与课外结合
        第二节 着眼于“育”的教材改革
        一、教材编写应坚持七原则
        二、着眼于“育”的教材改革实践
        三、教材改革的意义
    第九章 关注“学”的教学、评价改革
        第一节 关注“学”的教学改革
        一、课堂不是讲堂而是学堂
        二、教学必须循序渐进
        三、“因材施教”的教学观
        第二节 人性化的评价改革
        一、要做学习的主人不做分数的奴隶
        二、反对以分数刺激学生
    第十章 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
        第一节 德育的重要性、紧迫性
        一、德育的地位与功能
        二、德育工作“时不宜迟”
        第二节 德育的原则与途径
        一、德育的原则
        二、德育的实现途径
    第十一章 体育工作
        第一节 健康是第一
        一、“健康是第一”的思想渊源
        二、如何理解“健康是第一”
        第二节 如何做到“健康第一”
        一、“男拳女舞”
        二、体卫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段力佩大事年表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8)大学生学风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研究意义
        (一)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
        (二) 增强大学德育实效的内在需要
        (三)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
        (四) 优化当前社会风气的客观需要
    二、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研究路径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重点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本质特征
    一、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概念体系
        (一) 学习与学风
        (二) 学风与教风
        (三) 学风与校风
        (四) 大学生学风教育
    二、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本质体系
        (一) 学习的本质
        (二) 大学生学风的本质
        (三)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本质
    三、大学生学风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 导向性
        (二) 建构性
        (三) 自主性
        (四) 互动性
        (五) 养成性
        (六) 潜隐性
        (七) 群体性
第二章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思想资源
    一、中国古代学风教育思想
        (一) 自强不息
        (二) 勤勉治学
        (三) 学思结合
        (四) 诚信笃实
        (五) 学以致用
    二、现代西方学风教育理论
        (一)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二) 社会学习教育理论
        (三) 终身学习教育理论
        (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学风教育理论
        (一) 理论联系实际
        (二) 坚持实事求是
        (三) 注重解放思想
第三章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学风教育的实证调查
        (一)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问卷设计
        (二)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调查实施
    二、大学生学风的现状和特点
        (一) 大学生学风的现状
        (二) 大学生学风的特点
    三、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现状和成因
        (一)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实施现状
        (二)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问题成因
第四章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进取之风教育
        (一) 理想信念教育
        (二) 社会责任教育
        (三) 科学发展教育
        (四) 竞争态势教育
    二、诚信之风教育
        (一) 诚信价值教育
        (二) 诚信品质教育
        (三) 诚信法制教育
        (四) 诚信实践教育
    三、严谨之风教育
        (一) 求是精神教育
        (二) 科学态度教育
        (三) 严谨风格教育
    四、创新之风教育
        (一) 开拓意识教育
        (二) 创造精神教育
        (三) 质疑精神教育
第五章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有效推进
    一、大学生学风教育的途径拓展
        (一) 教师教育、自我教育和互动教育相结合
        (二)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相结合
        (三) 文化育人、制度育人和实践育人相结合
        (四)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
    二、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机制创新
        (一) 建立学业指导机制
        (二) 完善学业评价机制
        (三) 改进学业激励机制
        (四) 运用学业预警机制
        (五) 引进学业淘汰机制
    三、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方法探索
        (一) 启迪法
        (二) 示范法
        (三) 规范法
        (四) 竞争法
        (五) 渗透法
    四、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环境优化
        (一) 优化宿舍环境
        (二) 优化班级环境
        (三) 优化校园环境
        (四) 优化社会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论文写作的故事
攻博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附录一: 全国高校学风汇总
附录二: 大学生学风教育调查问卷

(9)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我国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际需要
        二、语文教育研究的现实需要
        三、研究者的学术旨趣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与语文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二、与考试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考试学研究
        二、高考、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关研究
        三、研究评述
    第五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语文高考与社会诸要素之关系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政治的关系
        一、社会政治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第二节 语文高考与经济的关系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文化的关系
        一、以“文化”为考试内容
        二、语文高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语文高考与教育的关系
        一、教育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教育的影响
第三章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民国时期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民国时期的大学招生入学考试
        二、民国时期中学的学制
        三、民国时期中学语文教育
    第二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互影响
        一、语文高考影响中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位
        二、高考内容与中学语文课程的“不谋而合”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
        二、民国语文高考的相对独立
    第四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思考
        一、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对独立的原因探析
        二、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当代启示
第四章 高考恢复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建国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一、“十七年”中学语文教育发展概况
        二、“十七年”语文高考发展概况
        三、“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特点
        四、“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评述
    第二节 “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一、“文革”时期教育发展概况
        二、“文革”时期的中学语文教育
        三、“文革”时期的语文“高考”
        四、“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反思
第五章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新课改”的教育背景
    第二节 “新课改”前的中学语文教育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
        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确立
        三、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变革
    第三节 “新课改”前的语文高考
        一、语文高考总体安排
        二、语文高考“考纲”变化
        三、语文高考考试内容的变化
        四、语文高考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的制定
    第四节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的反思
        一、“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特点
        二、“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思考与启示
第六章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第一节 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
    第二节 “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一、重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二、调整高中语文教学内容
        三、改革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第三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的变革与发展
        一、“新课改”以来国家高考改革的总体情况
        二、语文高考“考试说明(大纲)”的主要变化
        三、语文高考形式与内容的革变
    第四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高中语文教育互动情况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二、调查结果
        三、调查结果概括与分析
第七章 语文高考与中学教育互动关系之理论分析与完善策略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问题成因
        一、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的外在环境
        二、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有待深入
        三、语文高考不能发挥“指挥棒”的正面导向作用
    第二节 当下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与发展趋向
        一、影响当下高考改革的主要政策
        二、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
        三、2017年语文高考改革的主要趋向
    第三节 改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策略和构想
        一、改变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外在条件
        二、继续深化中学语文教育改革
        三、语文高考改革的策略和构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附录2: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附录3: 高中学生问卷
附录4: 高中学生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后记

(10)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哈军工”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1.4.1 基本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本文创新之处
第2章“哈军工”人才培养的历史发展概况
    2.1“哈军工”的历史发展
        2.1.1“哈军工”的创建
        2.1.2“哈军工”的发展历程
        2.1.3“哈军工”系科专业的发展
    2.2“哈军工”人才培养的目标
        2.2.1 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
        2.2.2 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
    2.3“哈军工”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
        2.3.1 政治为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
        2.3.2“两老”办院 充分发挥教师作用
        2.3.3 以教学为中心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2.3.4 学习苏联“以我为主”开展实践
        2.3.5 从严治院培育军工特色校风
        2.3.6 发扬传统艰苦奋斗勤俭办院
        2.3.7 尊重地方处理好与院外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哈军工”人才培养的条件保障
    3.1 人才队伍建设
        3.1.1 苏联师资援助
        3.1.2 教师队伍建设
        3.1.3 干部队伍建设
        3.1.4 生源选拔
    3.2 制度体系建设
        3.2.1 教学制度建设
        3.2.2 科学研究制度建设
        3.2.3 行政(军事)管理制度建设
    3.3 基础条件建设
        3.3.1 教学设施设备建设
        3.3.2 教学图书资料建设
        3.3.3 生活文体条件建设
    3.4 本章小结
第4章“哈军工”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4.1 教学设计
        4.1.1 教学计划及其执行
        4.1.2 各阶段教学计划的特点
    4.2 教学内容实践体系
        4.2.1 政治方面
        4.2.2 技术方面
        4.2.3 军事方面
        4.2.4 体育方面
    4.3 教学过程管理
        4.3.1 教学过程检查
        4.3.2 教学质量分析
        4.3.3 教学方法改进
        4.3.4 教学纪律执行与学籍管理
    4.4 教学设计与实践评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哈军工”的学员政治思想工作
    5.1 学员政治思想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5.1.1 引领政治方向
        5.1.2 保证教学工作
        5.1.3 培育优良学风
    5.2 学员政治思想工作的主体
        5.2.1 基层干部
        5.2.2 教师
        5.2.3 学员骨干
        5.2.4 领导干部及各岗位职工
        5.2.5 党政军高层领导
    5.3 学员政治思想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5.3.1 学员政治思想工作的途径
        5.3.2 学员政治思想工作的方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哈军工”人才培养的特点和优良传统
    6.1“哈军工”人才培养的特点
        6.1.1 强调政治为首
        6.1.2 凸显军校风格
        6.1.3 注重实践锻炼
        6.1.4 计划精确统一
        6.1.5 全程严爱合一
    6.2“哈军工”人才培养的优良传统
        6.2.1 高举旗帜听党指挥的政治信念
        6.2.2 报效祖国献身使命的价值追求
        6.2.3 严谨求实笃学精业的治学态度
        6.2.4 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创新品格
        6.2.5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传统
        6.2.6 开放办学吸收经验的国际视野
        6.2.7 热爱人民支援地方的军队本色
    6.3 本章小结
第7章“哈军工”人才培养对当今高校的启示
    7.1 不遗余力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7.1.1 增强校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
        7.1.2 突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7.2 以改革切实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7.2.1 明确学校定位和发展重点
        7.2.2 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7.2.3 优化创新人才培养结构
        7.2.4 推进形成协同育人机制
        7.2.5 总结实践经验稳步改革
    7.3 着力把握立德树人核心使命
        7.3.1 校党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7.3.2 用主流思想引领大学生价值观
        7.3.3 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育人全程
        7.3.4 以精神文化建设营造育人氛围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四、如何引导干部学好外语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太阳转身[J]. 范稳. 当代, 2021(05)
  • [2]和平解放七十年来西藏自治区双语教育政策的发展研究[D]. 曲晓晓. 西藏民族大学, 2021(08)
  • [3]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及语言和谐建设研究[D]. 王雅萱. 吉林大学, 2020(03)
  • [4]从文本到文化 ——小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文化意识培养研究[D]. 王一惠.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5]方孝孺与有明一代的“读书种子”[D]. 张健旺.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9(01)
  • [6]陈洪音乐教育实践研究[D]. 温跃强.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7]段力佩教育思想研究[D]. 李元.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1)
  • [8]大学生学风教育研究[D]. 赵癸萍. 武汉大学, 2017(06)
  • [9]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D]. 黄真金. 厦门大学, 2017(05)
  • [10]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哈军工”人才培养研究[D]. 张素姗.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我对如何引导干部学好外语的看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