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经生长因子对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龚超,张玉强,王伟[1](2022)在《细胞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细胞治疗是医学组织工程学和再生医学的一个很有前景的分支,是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一种良好策略。目的:综述周围神经损伤的常见修复方法、常用于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几种细胞及细胞治疗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机制。方法:由第一作者以"cell therapy,stem cell therapy,peripheral nerve injury,repair"为英文检索词,以"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为中文检索词,检索万方、CNKI、PubMed数据库在2010至2020年期间有关细胞治疗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相关文献,排除重复、陈旧及相关性较弱的文献,摘选了45篇文献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与结论:(1)总结了目前周围神经损伤的常见修复方法,如常规直接缝合、神经移植、神经移位等,并对各种方法的优势及不足进行了叙述;(2)梳理了常用于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几种细胞,如许旺细胞、嗅鞘细胞、胚胎干细胞等,并指出了各种细胞存在的缺陷;(3)总结了细胞治疗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机制,主要表现在应用许旺细胞或许旺细胞样细胞,分泌神经营养因子、细胞外基质分子和细胞黏附分子,促进髓鞘形成3个方面。
张贤平[2](2021)在《天麻素对修复兔坐骨神经挤压伤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不同药物浓度的天麻素对实验兔坐骨神经挤压伤的修复作用,为临床骨科常见的周围神经损伤提供新的药物选择。方法:40只新西兰白兔(雄性)分成4组,对照组,低剂量组(天麻素200mg/kg肌注),高剂量组(天麻素400mg/kg肌注),阳性药组(甲钴胺50μg/kg肌注),喂养条件相同。每只取右腿坐骨神经干以钳夹法造模,造模后每天给药,持续4周。每天观察步态、伤口愈合情况、是否自嗜等大体情况;造模后每一周定期根据实验兔的大体观察进行评分并计算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并检测记录患肢坐骨神经电传导速度;4周后处死实验兔并将患侧坐骨神经受损处及胫骨行HE染色观察病理;同时将对应的靶肌肉(小腿三角肌)取下称肌湿重并与健侧肌肉对边计算恢复率;免疫荧光法观察受损神经处神经生长相关蛋白GAP-43的表达评估轴突再生情况。结果:天麻素高剂量组和阳性药组的神经指数优于模型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传导速度对比模型对照组也有所升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靶肌肉恢复率也有着较显着的提升且对比模型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天麻素高剂量组及阳性药组雪旺细胞增殖增多,轴索分列较阴性药组有序,瘢痕少;骨小梁排列较紧致整齐,骨松程度较低。在免疫荧光实验中前两者的GAP-43蛋白表达量也优于后者。结论:适量浓度的天麻素对周围神经挤压的修复具有积极意义。
陈汉声[3](2021)在《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促进肘管综合征术后尺神经恢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估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肘管综合征患者行尺神经松解术后神经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20年12月的患者,这些患者全部来自于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并且针对这些患者进行分析,全部都被确诊成肘管综合征,同时在后续治疗的过程中接受肘管综合征尺神经松解前置术治疗,确定的患者总数90例,采取随机数字的方式进行分组分析,参考实际情况可以分成3个不同的组:A组共计30例,在手术以后给予适当的肘段电刺激干预,频率每天一次,疗程为1个月;B组共计30例,术后给予肘上-手尺侧电刺激干预,每日一次,疗程为1个月;C组为对照组共30例,单纯采取尺神经外膜松解前置术,未接受电刺激治疗。所有患者均于术前1天和术后1月检测神经的传导速度、肌肉的电位波幅、运动电位潜伏期和感觉和运动功能评分情况比较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后三组的NCV、CMAP均较术前明显增加,治疗后感觉和运动功能评分三组均较术前增加,三组的MEPLP均较术前减少,同时针对A组进行分析,其情况明显好于C组,其中的差异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针对B组进行分析,其情况明显好于C组,针对两组进行对比,其中的差异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针对A组进行分析,其情况明显好于B组,针对两组进行对比,其中的差异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2.三组患者在行手术及电刺激治疗后感觉和运动功能情况均有改善,同时针对A组进行分析,其情况明显好于C组,针对两组进行对比,其中的差异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针对B组进行分析,其情况明显好于C组,针对两组进行对比,其中的差异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针对A组进行分析,其情况明显好于B组,针对两组进行对比,其中的差异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行肘管综合征尺神经松解术术后尺神经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给予肘段电刺激干预后恢复效果更佳。
蒋玲丽[4](2021)在《小RNA转录组分析大鼠脊髓完全横断对坐骨神经损伤修复早期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了探究脊髓损伤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早期的影响,建立了SD大鼠坐骨神经横断模型组(PNI组)和脊髓完全横断联合坐骨神经横断模型组(SCI组),通过检测两组模型坐骨神经损伤修复早期的神经残端华勒变性情况,以及使用小RNA转录组测序分析两组之间差异表达的miRNA,筛选出脊髓调控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早期可能的miRNA。方法:(1)建立SD大鼠PNI组和SCI组模型,分别在第0天、3天和7天观察两组模型神经断端的情况;(2)分别取两组模型第0天、3天和7天坐骨神经远端神经残端进行组织病理染色及透射电镜检测,评估脊髓横断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早期华勒变性的影响;(3)取两组模型第3天和7天的坐骨神经远端残根进行小RNA转录组测序,使用生物信息学分析高通量测序数据,筛选两模型组之间差异表达的miRNA,并对它们预测到的候选靶基因进行功能分析;(4)对筛选出的miRNA进行qPCR验证其相对表达量,对miRNA的作用靶点进行预测,并分析蛋白互作关系。结果:(1)成功建立了坐骨神经横断模型和脊髓完全横断联合坐骨神经横断模型,在第0天、3天和7天对神经大体进行观察,发现在同一时间点坐骨神经横断组的神经远端残根较脊髓完全横断联合坐骨神经横断组肿胀、柔软,脊髓完全横断联合坐骨神经横断组神经肿胀不明显,神经质地与第0天(对照组)时类似;(2)通过HE染色、髓鞘甲苯胺蓝染色、髓鞘碱性蛋白(MBP)免疫荧光染色等病理染色以及透射电镜,发现PNI组的华勒变性程度显着高于SCI组,且PNI组华勒变性发生时间更早;(3)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CD3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随着神经损伤后修复时间增加,PNI组神经内血管数量逐渐增多,血管口径逐渐增大,而SCI组神经内的血管在数量和口径大小上变化均不明显;(4)小RNA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显示,在坐骨神经横断后第3天,PNI组与SCI组之间筛选出30个差异表达的miRNA,其中有13个为上调,17个发生了下调;筛选到第7天差异表达的miRNA有6个,其中4个上调,2个下调;(5)经qPCR验证,两模型组的miR-134-5p和miR-142-5p表达趋势与高通量测序结果一致,均为PNI组相对于SCI组高表达结论:(1)脊髓完全横断后周围神经损伤修复进程受到影响;(2)miR-134-5p和miR-142-5p在脊髓调控周围神经损伤后修复早期华勒变性启动及进展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戴依娜[5](2021)在《四种冷冻保护剂玻璃化法保存人指固有神经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估二甲基亚砜、甘油、丙二醇、乙二醇四种冷冻保护剂在玻璃化法保存人指固有神经中的保护效果,筛选合适的人指固有神经冷冻保护剂,为人指固有神经的玻璃化法保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取2018年10月到2020年10月在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行截肢手术后病人放弃肢体的人指固有神经共75个片段,每段1cm,将75个片段随机分为5组(4个实验组,1个对照组),每组15个片段,分别为:30%二甲基亚砜组、30%甘油组、30%乙二醇组、30%丙二醇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分别添加对应种类的冷冻保护剂使用玻璃化法于液氮(-196℃)中保存3周,空白对照组添加等体积浓度的无菌生理盐水使用玻璃化法在液氮(-196℃)中保存3周。复温后进行石蜡包埋切片,运用HE染色法观察人指固有神经的组织结构变化;应用钙黄绿素-AM(Calcien-AM)和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双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LSCM)检测神经组织生物活性;ELISA法检测体外培养后的指固有神经片段的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表达情况,应用统计学对各组间NGF浓度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各组间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1、HE染色结果: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见,空白对照组神经鞘膜结构模糊,神经纤维排列疏松、紊乱,局部有脱髓鞘改变;乙二醇组神经鞘膜基本完整,神经纤维排列整齐、紧凑;二甲基亚砜组神经鞘膜相对完整,神经纤维间存在间隙,但结构排列整齐;甘油组神经鞘膜偶见断裂,神经纤维结构较松散;丙二醇组神经鞘膜结构存在,完整性欠佳,神经纤维结构松散。2、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果:Calcein-AM和PI双染色,LSCM观察见:空白对照组神经纤维绿色荧光(代表活细胞)轻度较弱,红色荧光(代表死细胞)强度较强,且广泛分布。各实验组绿色荧光较空白对照组均增强,红色荧光强度均减弱;实验组中乙二醇组绿色荧光强度最强,分布广泛,红色荧光最弱,分布范围有限;二甲基亚砜组次之;甘油组及丙二醇组神经荧光强度及分布情况相似,绿色荧光强度最弱,红色荧光强度最强。3、人NGF表达ELISA检测结果: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空白对照组NGF水平最低,各实验组NGF水平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验组组间比较中,与乙二醇组比较,二甲基亚砜组、甘油组、丙二醇组NGF水平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二甲基亚砜组相比,乙二醇组NGF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甘油组及丙二醇组NGF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甘油组相比,乙二醇组、二甲基亚砜组NGF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二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丙二醇组相比,乙二醇组、二甲基亚砜组NGF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乙二醇、二甲基亚砜、甘油、丙二醇对人指固有神经的玻璃化法保存有保护作用。2、30%体积浓度下,乙二醇对人指固有神经的玻璃化法保存的保护效果较二甲基亚砜、甘油、丙二醇好。3、30%体积浓度下,甘油与丙二醇对人指固有神经玻璃化保存的保护效果相似。
刘雷[6](2021)在《二甲双胍对周围神经急性损伤修复作用的机制研究和临床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周围神经损伤(peripheral nervous injury,PNI)在临床中十分常见,如何有效的促进损伤后周围神经的修复,缩短修复时间仍是困扰临床医师的难题。人体组织都有一定的损伤后自身修复功能,而周围神经系统自身修复的能力有一些局限性,功能恢复也不尽理想。周围神经的再生速度较慢,这可能会导致其所支配的相关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的永久性损伤,在再生的轴突重新神经化之前,这些器官可能会导致永久性的不可逆性损伤。如何有效地加速周围神经损伤后的恢复,缩短修复时间,是目前研究的焦点。有研究发现自噬在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损伤中发挥着一定作用。自噬是一种细胞内稳态机制的过程,它通过溶酶体降解细胞受损的细胞器、功能障碍的蛋白质和氧化应激,并循环进入细胞系统。自噬在疾病和正常状态下都有重要作用,如神经变性、饥饿、感染和衰老等。在应激条件下,自噬有助于延长细胞的存活时间。在外周神经损伤过程中,最初不需要的蛋白质、脂质和细胞器在受损处堆积产生应激,从而阻碍了施旺氏细胞(Schwann cells,SC)修复损伤的神经。细胞内的自噬清除过程可以通过清除微环境中的非功能性、不必要的生物分子来消解这些压力,为SC的正常运行和生存提供有利条件。目前通过自噬实现周围神经系统再生的机制还较不明确。二甲双胍是一种降糖药,是治疗II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近期报道表明,二甲双胍通过诱导各种神经病理模型系统的自噬来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以及在各种动物模型中,二甲双胍可减少过度磷酸化、聚集蛋白,减少认知能力下降,改善记忆力。二甲双胍可保护神经元免受各种神经毒素的侵害,有助于挽救神经元的神经变性。二甲双胍通过AMPK通路激活,调节细胞存活率,增加线粒体膜电位,使得线粒体生物发生和自噬。因此二甲双胍可能是通过诱导自噬参与周围神经系统的再生修复过程。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二甲双胍在小鼠坐骨神经损伤中诱导的自噬作用是否促进了周围神经损伤后的轴突再生和功能的恢复,探索二甲双胍在加速周围神经恢复中的机制,并在临床上应用二甲双胍联合甲钴胺治疗前臂锐性切割伤,观察其临床疗效以证实二甲双胍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作用。本研究发现:1.二甲双胍治疗小鼠组神经水肿粘连改变明显减轻。术后3个月经CAMP检测显示二甲双胍组潜伏期极显着短于对照组,且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二甲双胍组MFS值达到2分和1分所用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2.二甲双胍诱导自噬在大鼠坐骨神经粉碎性损伤后运动功能和周围神经再生中的作用,通过测量自噬体和二甲双胍治疗小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微管相关蛋白1A/1B-轻链3的表达来检测了这一过程。二甲双胍治疗的坐骨神经受损的小鼠中,自噬作用被上调,死细胞减少。二甲双胍通过MBP和NF200自噬诱导上调,使得运动功能也得到了恢复。3-甲基腺嘌呤(一种自噬抑制剂)降低了神经损伤大鼠的运动再生能力。3.在临床应用中,二甲双胍联合甲钴胺对急性损伤后的前臂周围神经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其治疗后的周围神经的动作电位波幅增大及潜伏期明显缩短。治疗6个月后,二甲双胍联合甲钴胺组神经恢复的优良率达80%高于空白对照组的63.3%(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于甲钴胺组(73.3%),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经过临床治疗后,患者术后4周与术后6个月之间电生理呈现一定程度恢复的变化(A组4周和6个月比较,6个月得恢复明显优于4周);A,C两组比较,A组运动电位的潜伏期和感觉电位波幅均优于维生素C组(P<0.05);A,B两组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服用药物4周和6个月后血糖、肝功和肾功无明显差异。本课题探讨了二甲双胍在诱导自噬、神经再生、运动功能恢复、轴突再生、增加再髓鞘化和促进神经传导恢复方面的作用,表明二甲双胍对周围神经的修复及再生提供了良好的营养环境,对周围神经急性损伤的修复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二甲双胍诱导的自噬在神经再生和运动功能恢复中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本课题进行了临床试验,试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二甲双胍联合甲钴胺治疗效果有效,且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肝功、肾功无明显差异。本课题为解决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这一临床难题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第一部分二甲双胍促进小鼠坐骨神经急性损伤修复的实验观察目的:本研究建立了小鼠坐骨神经急性损伤模型,对比两组(二甲双胍治疗组和空白对照组)小鼠术后坐骨神经的大体形态、光镜观察和神经电生理检查。方法:64只小鼠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Ⅰ组(二甲双胍治疗组)和Ⅱ组(空白对照组)。所有取左侧大腿处做切口分离坐骨神经,制作坐骨神经损伤模型。治疗组进行二甲双胍(剂量为5mg/kg)的术后治疗,空白对照组进行等量等渗生理盐水注射。分别于术后第1个月和3个月进行取材进行大体和光镜观察。术后3个月对小鼠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并进行运动功能评分。结果:术后3个月大体与光镜下观察:和对照组相比,二甲双胍治疗组神经水肿粘连改变明显减轻。术后3个月经CAMP检测显示Ⅰ组潜伏期极显着短于Ⅱ组,且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高度明显高于Ⅱ组,有统计学意义。Ⅰ组MFS值达到2分和1分所用时间均小于Ⅱ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小结:二甲双胍对周围神经的修复及再生提供了良好的营养环境,对周围神经急性损伤的修复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二甲双胍对周围神经急性损伤有一定神经营养及修复作用。第二部分二甲双胍诱导自噬促进小鼠坐骨神经恢复的机制研究目的:周围神经损伤(peripheral nervous injury,PNI)在临床中十分常见,如何有效的促进损伤后周围神经的修复,缩短修复时间仍是困扰临床医师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二甲双胍通过诱导自噬促进损伤的小鼠坐骨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通过电子显微镜、免疫荧光和蛋白质印迹法测定自噬。用足迹强度法研究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轴突的生长和再生,再通过免疫细胞化学分析轴突的再髓鞘化。通过反射性运动功能分析坐骨神经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研究揭示了二甲双胍诱导自噬在大鼠坐骨神经粉碎性损伤后运动功能和周围神经再生中的作用,通过测量自噬体和二甲双胍治疗小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微管相关蛋白1A/1B-轻链3的表达来检测了这一过程。二甲双胍治疗的坐骨神经受损的小鼠中,自噬作用被上调,死细胞减少。二甲双胍通过MBP和NF200自噬诱导上调,使得运动功能也得到了恢复。3-MA(一种自噬抑制剂)降低了神经损伤大鼠的运动再生能力。小结:二甲双胍对周围神经急性损伤的修复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二甲双胍诱导的自噬在神经再生和运动功能恢复中具有重要的修复作用。第三部分二甲双胍联合甲钴胺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研究目的:外伤性周围神经切割伤是手外科急诊常见的损伤形式之一,受损神经部分或完全断裂,需要精细的显微外科缝合,而术后恢复连续性的周围神经需要经历Wallerian变性后神经再生,这个过程需要经历数周时间,而远端的支配肌肉往往会失神经萎缩,如何有效促进神经生长,缩短恢复时间是临床医师面临的问题。本课题通过临床上二甲双胍联合甲钴胺治疗急诊外伤性周围神经切割伤,来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对90例急诊前臂周围神经急性锐性切割伤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30例:A组:术后口服二甲双胍和应用甲钴胺片治疗;B组:术后甲钴胺治疗。C组:空白对照组手术后未服用甲钴胺和二甲双胍。观察三组在运动、感觉功能、神经传导速度的恢复情况以及三组服用二甲双胍后的血糖、肾功、肝功有无差异。结果:二甲双胍联合甲钴胺对急性损伤后的周围神经有促进其恢复的作用,其运动神经动作电位的潜伏期缩短,波幅增大。治疗6个月后,二甲双胍联合甲钴胺组神经恢复的优良率达80%高于空白对照组的63.3%(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于甲钴胺组(73.3%),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经过临床治疗后,患者术后4周与术后6个月之间电生理呈现一定程度恢复的变化(A组4周和6个月比较,6个月得恢复明显优于4周);A,C两组比较,A组运动电位的潜伏期和感觉电位波幅均优于C组(P<0.05);A,B两组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服用药物4周和6个月后血糖、肝功和肾功无明显差异。小结:二甲双胍联合甲钴胺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效果较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周围神经急性损伤的方法。
刘振辉[7](2021)在《仿生导电人工神经支架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制备具有导电功能的多微通道多壁碳纳米管琼脂糖导电支架,并对其进行表征,验证其生物相容性,利用支架进行细胞三维立体培养,研究电刺激对RSC96细胞生长的影响。(2)制备具有取向性纳米纤维的PLLA纤维膜,并对其进行表征,验证其生物相容性,研究纤维取向性对RSC96细胞信号蛋白的影响。(3)制备仿生导电人工神经支架,将支架植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探讨仿生导电人工神经支架对大鼠坐骨神经修复效果和机制。方法:(1)利用梯度冷冻和冷冻干燥技术制备出具有多微通道多壁碳纳米管琼脂糖导电支架。通过微结构、溶胀和脱溶涨、导电率、形状记忆功能、载药及药物释放性能、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对制备的多微通道多壁碳纳米管琼脂糖导电支架进行表征,对三维立体培养的RSC96细胞进行组织学评价,观察不同培养条件下细胞生长行为。(2)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出具有取向纳米纤维的PLLA纤维膜。通过扫描电镜、力学性能、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对制备的PLLA纤维膜进行表征。利用免疫荧光技术研究纤维取向性对RSC96细胞ERK、P38MAPK、MEK和LRP4蛋白的影响。(3)利用定制的模具制备多微通道导电支架,将第二部分制备的高取向PLLA纤维膜和定制的多微通道导电支架组合成仿生导电人工神经支架,并将神经支架植入到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处。将实验动物分为支架组(S)、支架联合电刺激组(S&E)和自体神经移植组(AT),通过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神经电生理检测、肌肉组织学检测、再生神经的组织学检测来分析仿生导电神经支架对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结果:(1)加入的多壁碳纳米管没有影响琼脂糖支架的孔隙组成比和形状记忆功能,但0.025%wt多壁碳纳米管提高了支架在溶胀平衡状态下的溶胀率和保水能力。多壁碳纳米管改变了琼脂糖支架的电导率、载药及药物释放能力和力学性能。高浓度多壁碳纳米管对RSC96细胞和PC12细胞的增殖有一定影响。电镜下PC12细胞在多壁碳纳米管琼脂糖支架上生长状态良好。多壁碳纳米管的加入未改变RSCs细胞的S100β表达量。当电刺激存在时,RSC96细胞层沿支架纵轴排列较好,0.025%MWCNT-琼脂糖支架和0.05%MWCNT-琼脂糖支架表现出更好的细胞黏附性。(2)制备的PLLA纤维膜为多孔结构,纤维大部分为取向排列,高取向纤维膜的纤维取向性更高,其表面光滑,粗细均匀,纤维间形成立体的三维孔隙并分布于整个纤维膜。取向PLLA纤维膜的拉伸强度为(59.06±2.49)MPa,取向PLLA纤维膜的拉伸强度为(56.82±2.80)MPa,两种纤维膜拉伸强度没有统计学差异;取向PLLA纤维膜的杨氏模量为(1037.07±133.30)MPa,高取向PLLA纤维膜的杨氏模量为(971.45±112.39)MPa,两种纤维膜杨氏模量没有统计学差异;取向PLLA纤维膜的断裂伸长率为364.48±53.79,高取向PLLA纤维膜的断裂伸长率为356.89±40.21,两种纤维膜断裂伸长率没有统计学差异。增加PLLA纤维膜的取向,并未明显改变纤维膜的拉伸强度、杨氏模量和断裂延伸率。改变纤维膜的纤维取向程度,对PLLA纤维膜的降解速率没有影响。取向PLLA纤维膜和高取向PLLA纤维膜对RSC96细胞的增殖均没有影响。和取向性纤维膜相比,高取向的PLLA纤维膜上的RSC96细胞呈现出现明显的丝状伪足,沿着排列整齐的纳米纤维延伸。和取向性PLLA纤维膜相比,高取向PLLA纤维增加了RSC96细胞ERK、P38 MAPK、MEK和LRP4蛋白表达量(P<0.01)。(3)制备的仿生导电人工神经支架跟大鼠坐骨神经匹配良好,植入神经缺损出未见异物反应。S&E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神经电生理结果、肌肉组织学结果、轴突和髓鞘再生效果接近AT组,好于S组。术后12周时免疫组化结果显示,NF-H蛋白和S00-β蛋白表达,S&E组和AT组的高于S组(P<0.01),而S&E组接近AT组。LRP4蛋白和P38MAPK蛋白表达,AT组高于S组(P<0.01),但AT和S&E组,S&E组和S组相比均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RK蛋白和MEK蛋白表达情况,AT组高于S组和S&E组(P<0.01),S&E组和S组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多壁碳纳米管琼脂糖支架具有高的孔隙率、一定的形状记忆功能、载药及药物释放能力、导电能力,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电刺激存在时,具有导电性能的多壁碳纳米管琼脂糖支架对RSC96细胞生长具有引导作用。(2)和取向性的PLLA纤维膜相比,高取向性的PLLA纤维膜未改变其力学性能、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但增加了ERK、P38 MAPK、MEK和LRP4蛋白的表达量,能引导RSC96细胞生长和迁移,这有利于其在周围神经再生中的应用。(3)仿生导电人工神经支架联合电刺激能够增强周围神经再生。电刺激可能通过ES通过与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促进周围神经再生,ERK、P38MAPK、MEK和LRP4可能参与周围神经再生。
邵帅[8](2020)在《三法三穴对SNI大鼠施万细胞增殖和神经瘢痕形成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评价三法三穴对SNI大鼠坐骨神经SC增殖和神经瘢痕形成的影响而开展本实验,本实验从行为学、组织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三个层面,评价三法三穴干预能否通过调节TGF-β1/Smad2通路蛋白表达,影响SNI模型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点SC增殖及神经瘢痕的形成,促进SNI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以期进一步揭示推拿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后修复的机理,完善推拿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理论基础,为推拿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疾病提供科学证据。[方法]1 动物分组、造模和干预方法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7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三法三穴组,每组各26只。采用坐骨神经夹持损伤法制备SNI模型大鼠。三法三穴组从造模后第8天(d)开始,对大鼠殷门穴、承山穴、阳陵泉穴进行点法、拨法、揉法干预,每穴每手法1min。干预10d休息1d,共干预20次。2行为学检测方法每组每个时间点随机选取6只大鼠进行行为学观察。在造模后7d、14d、21d、28d,检测各组大鼠斜板试验角度。在造模后7d、28d,检测各组大鼠SFI。3组织形态学检测方法每组随机选取4只大鼠,在造模后28d时运用HE染色法,观察SNI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点SC细胞数目和神经瘢痕厚度及染色深度的变化。4蛋白定量检测方法每组每个时间点随机选取4只大鼠,运用免疫荧光标记法,观察造模后7d、28d时坐骨神经损伤点中S100、TGF-β1、Smad2及造模后28d时坐骨神经损伤点Ⅰ/Ⅲ型胶原和FN的表达变化。每组每个时间点随机选取6只大鼠,运用Western-blotting技术,检测坐骨神经损伤点在造模后7d、14d、28d三个时间点TGF-β1、Smad2、p-Smad2的表达变化。5统计方法使用Image J 1.48u软件分析免疫荧光和Western-blotting图像。使用SAS 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三法三穴干预对SNI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SFI结果: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造模后7d、28d,大鼠SFI显着降低(P<0.01)。三法三穴组与模型组相比,大鼠SFI显着升高(P<0.01),且接近假手术组水平。斜板实验结果: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造模后7d、14d、21d、28d,大鼠斜板倾斜角度显着降低(均有P<0.05)。三法三穴组与模型组相比,造模后14d、21d,大鼠斜板倾斜角度有升高趋势(P>0.05),造模后28d,斜板倾斜角度显着升高(P<0.05)。以上结果提示:三法三穴干预能够促进SNI大鼠后肢精细动作及后肢肌力的恢复,说明三法三穴干预能够促进SNI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2三法三穴干预对SNI大鼠坐骨神经SC增殖的影响HE染色结果:假手术组神经纤维轴索及髓鞘完整、排列紧密,SC核嵌于鞘膜外。模型组神经纤维稀疏、散乱,鞘膜外SC核数量较假手术组减少。三法三穴组坐骨神经可见再生的神经纤维,并有很厚的髓鞘包绕、轴索清晰,鞘膜外SC核数量较模型组明显增多。S100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造模后7d、28d,SNI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点SC标记物S100的平均光密度值明显降低(均有P<0.05)。三法三穴组与模型组相比,造模后28d,坐骨神经S100平均光密度值明显升高(P<0.05)。以上结果提示:三法三穴干预能够增加神经损伤后期SC的数目。3三法三穴干预对SNI大鼠坐骨神经瘢痕形成的影响HE染色结果:造模后28d,假手术组坐骨神经损伤点神经外膜结缔组织深染,模型组神经外膜结缔组织深染,三法三穴组神经外膜结缔组织染色较模型组明显变浅。Ⅰ/Ⅲ型胶原及FN免疫荧光染色结果:造模后28d,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SNI大鼠坐骨神经外膜Ⅰ/Ⅲ型胶原、FN表达均明显增多(均有P<0.05)。与模型组相比,三法三穴组SNI大鼠坐骨神经外膜Ⅰ/Ⅲ型胶原及FN表达均明显减少(均有P<0.05)。以上结果提示:三法三穴干预能够抑制SNI大鼠坐骨神经Ⅰ/Ⅲ型胶原及FN分泌,从而抑制神经外膜瘢痕形成。4三法三穴干预对TGF-β1/Smad2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免疫荧光染色结果:TGF-β1表达部位与S100高度重合,且在模型组、三法三穴组坐骨神经外膜也出现高表达,Smad2表达在DAPI表达位置附近。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造模后7d,SNI大鼠损伤侧坐骨神经TGF-β1的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造模后28d,SNI大鼠损伤侧坐骨神经TGF-β1的表达量未见明显差异(P>0.05)。三法三穴组与模型组相比,造模后28d,SNI大鼠损伤侧坐骨神经TGF-β1的表达量未见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造模后7d、28d,SNI大鼠损伤侧坐骨神经Smad2的表达量明显升高(均有P<0.05),三法三穴组与模型组相比,造模后28d,SNI大鼠损伤侧坐骨神经Smad2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Western-blotting结果: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造模后7d、14d,SNI大鼠损伤侧坐骨神经TGF-β1、Smad2、p-Smad2的表达量明显升高(均有P<0.05),造模后28d,SNI大鼠损伤侧坐骨神经TGF-β1、Smad2、p-Smad2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三法三穴组与模型组相比,造模后14d,坐骨神经TGF-β1、Smad2、p-Smad2的表达量出现下调趋势(P>0.05),造模后28d,SNI大鼠损伤侧坐骨神经TGF-β1、Smad2、p-Smad2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以上结果提示:坐骨神经损伤后,TGF-β1主要在SC和损伤神经外膜中表达,Smad2在细胞核周围表达。三法三穴干预在周围神经损伤早期对TGF-β1/Smad2通路蛋白有轻微的下调作用,可能与神经瘢痕形成有关。[结论]三法三穴干预能够增加损伤后期SNI大鼠坐骨神经SC的数目。三法三穴干预能够通过轻微下调TGF-β1/Smad2通路蛋白表达,抑制SNI大鼠坐骨神经瘢痕的形成,以促进SNI大鼠运动功能恢复。
史智君[9](2019)在《基于固有频率探讨局部振动治疗对周围神经损伤大鼠肢体功能恢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病,常导致患者运动及感觉等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表现、阻碍活动参与,致生活质量下降的同时亦增加社会负担。如何促进其功能恢复一直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振动治疗现已被证实具有能够提高肢体肌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等作用,但应用振动刺激治疗疾病时所采用的振动参数不尽相同,且无选择依据。本课题组基于前期研究发现振动治疗时频率是产生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每个生物体都是一个弹性体,振动时可看成弹簧-质量-阻尼系统,各组织器官都有它的固有频率存在。因此,本实验将以测得的固有频率为基础设定小于、等于、大于固有频率的振动参数,并将其应用于坐骨神经钳夹伤大鼠模型作局部振动治疗,利用行为学、电生理、组织形态学等方法观察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探究其对周围神经损伤后肢体功能恢复的潜在效应途径,为振动治疗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功能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第一部分:坐骨神经损伤后大鼠臀大肌、小腿三头肌固有频率测定目的:建立大鼠坐骨神经Ⅲ度损伤模型,并测定损伤后大鼠臀大肌、小腿三头肌固有频率,分别观察不同状态下其相同部位的固有频率是否一致,为振动治疗频率的选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36只清洁级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14)、模型组(n=14)、麻醉组(n=8)进行固有频率测定。模型组行坐骨神经钳夹伤模型。麻醉组处以腹腔麻醉,余不做任何处理。○1模型鉴定:造模后于正常组、模型组各随机抽取6只进行SunderlandⅢ度神经损伤模型鉴定,通过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坐骨神经HE染色进行判定;○2固有频率检测:造模后第7天通过振动激励仪器对大鼠臀大肌、小腿三头肌施加冲击振动激励,在振动响应检测模块测得的数据基础上,根据实时频谱观察、时频分析方法,确定大鼠臀大肌、小腿三头肌固有频率。结果:(1)模型鉴定:电生理检测:模型组符合MNCV下降至10m/s以下,且动作电位波幅降低。HE染色:正常组:神经纤维结构完整、排列整齐,由大小不等的神经束组成,神经束外被神经束膜及外膜包绕;模型组:神经纤维断裂且排列紊乱,间质血管充血,组织结构排列疏松,神经束膜仍保持连续性。(2)三组大鼠每个受试部位存在两个规律性明显的峰值,比较结果如下:1)空白组、模型组、麻醉组大鼠臀大肌、小腿三头肌第一峰值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2)空白组、模型组、麻醉组大鼠臀大肌、小腿三头肌第二峰值频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3)臀大肌、小腿三头肌之间频率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坐骨神经III度损伤模型建立成功。(2)确立大鼠臀大肌、小腿三头肌的第一峰值为其固有频率;臀大肌、小腿三头肌肌肉组织的固有频率是稳定的,同一肌肉组织的固有频率不会因其所处状态不同而发生较大差异。第二部分:局部振动治疗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行为学及电生理研究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的行为学及神经传导速度观察,评估不同频率的局部振动治疗对坐骨神经损伤后大鼠后肢神经连通性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8只清洁级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8)、模型组(n=8)、振动治疗组(n=24)、假干预组(n=8)。假手术组仅暴露坐骨神经但不做钳夹;模型组、振动治疗组、假干预组均建立右侧坐骨神经钳夹伤模型。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无特殊干预;振动治疗组分别予3Hz、8Hz、13Hz对患侧臀大肌肌腹中央位置进行振动;假干预组仅将振动器头端置于患侧臀大肌肌腹中央但不予振动。由于术后1周损伤侧肢体Catwalk步态分析各项指标均测不出,假手术组术后1周即可愈合,而本实验治疗介入于神经损伤后第7天进行,因此选择治疗后1周、2周、3周、4周行Cat Walk步态分析检测,观察大鼠最大接触平均强度、足印面积、摆动速度的变化;机械缩足反应阈值则于术前、术后7天、治疗后1周、2周、3周、4周进行检测,以评估局部振动治疗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行为学运动及感觉功能的影响,并于4周取材时检测大鼠神经电生理(坐骨神经传导速度),评估局部振动治疗对大鼠坐骨损伤后神经连通性的作用。结果:(1)步态分析-最大接触平均强度结果显示:3Hz组在治疗第1周时即高于13Hz组、假干预组及模型组(P<0.05),至第2周达到最大值,与8Hz、13Hz组、假干预及模型组均有差异(P<0.05),第3周保持平稳,与8Hz、13Hz组、假干预及模型组有差异(P<0.05),第4周稍有下降。8Hz组在治疗第1周高于13Hz组、假干预组及模型组(P<0.05),第2、3、4周保持平稳稍上升。13Hz组第1、2周上升幅度较小,第3、4周平稳上升。模型组与假干预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至第4周,3Hz组、8Hz组、13Hz组均明显高于假干预组及模型组(P<0.05),但均未达到假手术组水平(P<0.001)。(2)步态分析-足印面积结果显示:3Hz治疗组在第1、2周呈明显上升趋势,至第2周达到最高水平,与13Hz组、假干预组及模型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3周仍高于假干预组、模型组(P<0.05),第3、4周呈平稳趋势。8Hz治疗组第1、2周呈上升趋势,至第2周明显高于假干预组及模型组(P<0.05),第2、3周呈稍下降趋势,第3、4周再次升高。13Hz组在第1、2周时上升趋势较3Hz组、8Hz组低,但第3、4周时呈明显上升趋势,与模型组及假干预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至第4周,3Hz组、8Hz组、13Hz组均高于模型组及假干预组(P<0.05),但均未达到假手术组水平(P<0.001)。(3)步态分析-摆动速度结果显示:3Hz治疗组第1、2周呈上升趋势,均高于模型组及假干预组(P<0.05),第2周时与13Hz、假干预组、模型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2、3周持续上升,第3、4周保持平稳。8Hz治疗组第1、2周高于模型组及假干预组(P<0.05),第2、3周持续上升,但斜率较3Hz组低,第3、4周保持平稳上升趋势。13Hz组在第1、2周时上升幅度较3Hz、8Hz组低,但高于模型组、假干预组(P<0.05),第2、3、4周呈明显上升趋势,至第4周达到最高水平。3Hz、8Hz、13Hz振动治疗虽有显着提高但均未达到假手术组水平(P<0.001)。(4)机械缩足阈值测试统计显示:术前各组大鼠基线相同,术后大鼠痛阈明显下降,各组与假手术组有明显差异(P<0.001);至治疗第1周,3Hz、8Hz、13Hz均有上升趋势,8Hz、13Hz上升趋势明显且与模型组、假干预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第1、2周,3Hz、13Hz持续上升,8Hz呈平稳趋势,均与模型组、假干预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第2、3周,3Hz、8Hz、13Hz均呈上升趋势,与模型组、假干预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至第3周时13Hz达到最高幅度;治疗第3、4周,13Hz与8Hz均保持平稳稍有下降,而3Hz组持续上升,至第4周达到最大值,期间与模型组、假干预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3Hz组、8Hz组、13Hz在治疗4周均有显着提高但未达到假手术组水平(P<0.05)。(5)电生理统计显示:干预4周后,模型组、假干预组、3Hz组、8Hz组、13Hz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显着低于假手术组(P<0.001);3Hz组、8Hz组、13Hz组MNCV显着高于模型组、假干预组(P<0.05);3Hz、8Hz、13Hz之间虽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3Hz组稍高于8Hz、13Hz组。结论:不同频率局部振动治疗均可提高坐骨神经钳夹伤大鼠步态分析参数最大接触平均压力、足印面积、摆动速度,缓解坐骨神经钳夹伤后大鼠痛觉敏感,提高坐骨神经传导速度,且3Hz优于8Hz及13Hz。第三部分局部振动治疗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组织形态学及神经相关因子免疫组化研究目的:通过电镜观察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不同频率局部振动治疗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再生神经组织形态学以及神经生长相关因子的含量表达作用。方法:清洁级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144只,随机分为模型组(n=24)、治疗组(n=72),假干预组(n=24),假手术组(n=24),前四组均建立右侧坐骨神经钳夹伤模型。治疗组予3Hz、8Hz、13Hz频率振动大鼠臀大肌肌腹中央,2min/次,1次/天,模型组和正常组无特殊干预。分别于治疗后第1、2、4周进行损伤部位远端神经取材切片电镜观察及免疫组化半定量分析,评估振动治疗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再生神经组织形态学及促进神经生长相关因子蛋白表达的作用。结果:(1)电镜观察:治疗后1周各组均出现华勒变性,模型组、假干预组无髓鞘纤维明显,板层结构模糊,间隙增宽,各组均可见新生髓鞘,但髓鞘较薄,治疗组新生髓鞘较模型组多且形态较其规整,提示治疗1周时神经进入再生阶段,轴丝增多且向远端生长;2周时,模型组、假干预组髓鞘排列不紧凑,形态欠规则,有髓神经纤维呈扁平状,治疗组新生髓鞘增多,髓鞘密度较模型组、假干预组高;4周时,模型组、假干预组髓鞘厚度较薄,再生神经纤维髓鞘形成不完整,脱髓鞘现象存在且髓鞘密度低,各治疗组有髓神经纤维分布较模型组、假干预组致密,髓鞘厚度亦较模型组、假干预组高,再生神经纤维的髓鞘结构较均匀,可见施万细胞,治疗组各组织形态变化不大,但4周时8Hz脱髓鞘现象较3Hz、13Hz多。结果提示振动治疗可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的再生神经形态学恢复。(2)S-100神经表达:治疗后1周,振动治疗组S-100蛋白平均光密度表达均较假干预组升高(P<0.05),但治疗组中3Hz、8Hz、13Hz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周,治疗组与假干预组相比,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治疗组中3Hz较8Hz、13Hz的S-100表达升高,且与8Hz、13Hz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治疗组S-100蛋白含量均保持较高水平,与假干预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1),而在治疗组中3Hz S-100表达高于8Hz、13Hz,其有持续升高的趋势但与8Hz、13Hz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一组别中,假干预组的S-100表达第1周与第2周、4周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第2周及第4周则无明显差异(P>0.05),各治疗组的S-100表达亦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大量增殖活跃,第1周与第2、4周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2、4周则无明显差异(P>0.05)。(3)BDNF神经表达:治疗1周,治疗组BDNF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治疗组中3Hz、8Hz、13Hz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周,各治疗组与假干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第2周以13Hz上升最高,但3Hz、8Hz、13Hz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各治疗组均保持较高水平,与假干预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Hz组第4周表达强阳性,与8Hz组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组别中,假干预组各时间点无显着变化(P>0.05);3Hz BDNF表达第1、2周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二者与第4周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8Hz BDNF表达1周与2周、4周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周与第4周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13Hz组BDNF的表达与8Hz组的趋势基本相同,第1周与第2、4周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周与4周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4)CNTF神经表达:治疗1周,治疗组与假干预组CNTF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周,各治疗组CNTF表达明显高于假干预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3Hz、8Hz、13Hz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各治疗组均保持平稳稍上升趋势,与假干预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Hz组在第4周CNTF表达较8Hz、13Hz有上升趋势。同一组别中,假干预组在第1、2周时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第1、2周均与第4w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CNTF表达可能随着时间的增长慢慢恢复。3Hz组第2、4周的CNTF表达均高于1周(P<0.05),但治疗2周与4周二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8Hz组、13Hz组CNTF表达第2、4周均高于第1周,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2周、4周两个时间点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4周时仍以3Hz的表达最高,呈上升趋势。结论:不同频率振动治疗均可促进坐骨神经钳夹伤大鼠的再生神经组织形态学恢复;提高施万细胞S-100蛋白表达,促进神经营养因子BDNF、CNTF的分泌,且3Hz优于8Hz及13Hz。
李大伟[10](2019)在《丙泊酚对雪旺细胞活化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拟通过体外实验从增殖、迁移、侵袭三方面观察不同浓度丙泊酚对周围神经雪旺细胞活化能力的影响,从而探讨丙泊酚促进损伤周围神经修复的可能机制。方法:将冻存雪旺细胞复苏,进行传代培养后取对数生长期的雪旺细胞,用胰酶消化,弃去上清液,加入细胞培养液使其形成单细胞悬液,吸取细胞悬液进行细胞计数。将细胞分为对照组(C)和实验组(P),C组雪旺细胞用不含丙泊酚的完全培养液培养,P组雪旺细胞用含不同浓度丙泊酚20μM(P2组)、40μM(P3组)、80μM(P4组)的培养液培养。(1)应用CCK-8法检测的雪旺细胞增殖能力:将细胞接种在96孔培养板上,每组实验含3个复孔,分别在培养12h,24h,48h用CCK-8法检测雪旺细胞吸光光度值。(2)划痕实验检测雪旺细胞迁移能力:将细胞计数后接种在6孔板上,待细胞铺满孔板后用移液枪头制造划痕,分别在0h,24h后摄片,观察划痕间距离。(3)transwell小室检测雪旺细胞侵袭能力:将计数后的细胞接种在transwell小室上层,下室放含20%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养24h后对侵袭细胞进行计数。结果:1.与C组比较,P2、P3、P4组雪旺细胞增殖能力提高(P<0.05),与P3组比较,P2、P4组增殖能力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C组比较,P2、P3、P4组雪旺细胞迁移率增加(P<0.05),与P3组比较,P2、P4组迁移率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C组比较,P2、P3、P4组雪旺细胞侵袭数目增加(P<0.05),与P3组比较,P2、P4组侵袭数目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不同浓度丙泊酚可以促进雪旺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其促进作用的最适浓度为40μM。2.丙泊酚可能通过促进雪旺细胞的活化能力进而促进损伤的周围神经修复。
二、神经生长因子对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神经生长因子对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细胞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文题释义: |
0引言Introduction |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
1.1 资料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检索结果及评价 |
2 结果Results |
2.1 周围神经损伤的常见修复方法 |
2.1.1常规直接缝合 |
2.1.2 神经移植 |
2.1.3 神经移位 |
2.1.4 神经导管 |
2.1.5 周围神经组织工程 |
2.1.6 基因治疗 |
2.2 细胞治疗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 |
2.2.1 成熟体细胞 |
2.2.2 干细胞 |
2.3 细胞治疗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机制 |
2.3.1 应用许旺细胞或许旺细胞样细胞 |
2.3.2 分泌神经营养因子、细胞外基质分子和细胞黏附分子 |
2.3.3 促进髓鞘形成 |
3 总结与展望Conclusions and prospects |
(2)天麻素对修复兔坐骨神经挤压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2 药物与试剂 |
1.3 仪器 |
2 方法 |
2.1 动物造模 |
2.2 给药与饲养 |
2.3 检查方法与指标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项目 |
致谢 |
(3)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促进肘管综合征术后尺神经恢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实验对象与方法 |
2.1 实验对象 |
2.2 仪器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4 肌电图检测 |
2.5 感觉和运动功能评定 |
2.6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三组肌电图指标比较 |
3.2 三组感觉和运动功能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周围神经损伤恢复的研究 |
4.2 经皮神经电刺激的应用原理 |
4.3 肘管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 |
4.4 周围神经损伤肌电图分析 |
4.5 疗效及实验结果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4)小RNA转录组分析大鼠脊髓完全横断对坐骨神经损伤修复早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脊髓完全横断损伤抑制周围神经损伤修复过程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小RNA转录组测序分析PNI和SCI两组间差异表达的miRNA及其验证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周围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以及miRNA在周围神经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四种冷冻保护剂玻璃化法保存人指固有神经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二甲双胍对周围神经急性损伤修复作用的机制研究和临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二甲双胍促进小鼠坐骨神经急性损伤修复的实验观察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二甲双胍诱导自噬促进小鼠坐骨神经恢复的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二甲双胍联合甲钴胺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二甲双胍诱导的自噬在临床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仿生导电人工神经支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多微通道导电神经支架的设计和制备及物理性能和生物相容性能检测评价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主要仪器 |
1.2 实验对象及主要试剂 |
1.3 实验分组及方法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聚左旋乳酸取向性纤维膜及其生物相容性的研究 |
1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1 主要仪器 |
1.2 实验对象及主要试剂 |
1.3 实验分组及方法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仿生导电人工神经支架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研究 |
1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1 主要仪器 |
1.2 实验对象和主要试剂 |
1.3 实验分组和方法 |
2 结果 |
3.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8)三法三穴对SNI大鼠施万细胞增殖和神经瘢痕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推拿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机理研究进展 |
1 推拿能够促进SNI大鼠损伤神经超微结构修复 |
2 推拿能够促进SNI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 |
3 推拿能够促进SNI大鼠感觉功能的恢复 |
4 推拿对SNI大鼠干预的最佳刺激参数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转化生长因子-β1对周围神经损伤后修复的研究进展 |
1 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概述 |
2 TGF-β1参与周围损伤后修复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三法三穴对SNI大鼠行为学及坐骨神经瘢痕和SC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实验二 三法三穴对SNI大鼠TGF-β1/Smad2通路蛋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附件1 三法三穴干预后坐骨神经HE染色结果 |
附件2 坐骨神经S100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情况 |
附件3 三法三穴干预后坐骨神经Ⅰ/Ⅲ型胶原及FN的表达情况 |
附件4 三法三穴干预后坐骨神经TGF-β1的表达情况 |
附件5 三法三穴干预后坐骨神经Smad2的表达情况 |
附件6 三法三穴干预前后坐骨神经TGF-β1的表达变化 |
附件7 三法三穴干预前后坐骨神经Smad2的表达变化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9)基于固有频率探讨局部振动治疗对周围神经损伤大鼠肢体功能恢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坐骨神经损伤后大鼠臀大肌、小腿三头肌固有频率测定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方法 |
2.结果 |
2.1 坐骨神经Ⅲ度损伤模型鉴定 |
2.2 大鼠臀大肌、小腿三头肌频率峰值 |
2.3 大鼠臀大肌、小腿三头肌第一峰值固有频率差异 |
2.4 大鼠臀大肌、小腿三头肌第二峰值频率差异 |
3.分析与讨论 |
3.1 坐骨神经Ⅲ度损伤的模型建立 |
3.2 固有频率的选择依据 |
3.3 大鼠臀大肌、小腿三头肌固有频率的确立 |
4.小结 |
第二部分 局部振动治疗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的行为学及电生理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方法 |
2.结果 |
2.1 不同振动频率对坐骨神经损伤后大鼠最大接触平均压力的影响 |
2.2 不同振动频率对坐骨神经损伤后大鼠足印面积的影响 |
2.3 不同振动频率对坐骨神经损伤后大鼠摆动速度的影响 |
2.4 不同振动频率对坐骨神经损伤后大鼠机械足反应阈值的影响 |
2.5 不同振动频率对坐骨神经损伤后大鼠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 |
3.分析与讨论 |
3.1 祖国医学对周围神经损伤的认识 |
3.2 振动、振动治疗与振法之间的联系 |
3.3 振动治疗部位的选择 |
3.4 振动治疗对坐骨神经损伤后大鼠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 |
3.5 振动治疗对坐骨神经损伤后大鼠痛觉敏感的影响 |
3.6 振动治疗对坐骨神经损伤后大鼠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
4.小结 |
第三部分 局部振动治疗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再生神经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的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各组大鼠受损神经超微结构的变化 |
2.2 神经S-100蛋白表达情况 |
2.3 神经BDNF表达情况 |
2.4 神经CNTF表达情况 |
3.分析与讨论 |
3.1 振动治疗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受损神经超微结构的影响 |
3.2 振动治疗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神经S-100表达的影响 |
3.3 振动治疗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神经BDNF表达的影响 |
3.4 振动治疗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神经CNTF表达的影响 |
4.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振动治疗在康复中的应用及其影响因素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博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摘要 |
附录三 博士期间获得科研项目及参加学术活动 |
附录四 实验仪器与研究照片 |
(10)丙泊酚对雪旺细胞活化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流程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四、神经生长因子对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细胞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作用及机制[J]. 龚超,张玉强,王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13)
- [2]天麻素对修复兔坐骨神经挤压伤的实验研究[D]. 张贤平. 桂林医学院, 2021(01)
- [3]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促进肘管综合征术后尺神经恢复的研究[D]. 陈汉声. 河北大学, 2021(11)
- [4]小RNA转录组分析大鼠脊髓完全横断对坐骨神经损伤修复早期的影响[D]. 蒋玲丽. 遵义医科大学, 2021
- [5]四种冷冻保护剂玻璃化法保存人指固有神经的实验研究[D]. 戴依娜.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6]二甲双胍对周围神经急性损伤修复作用的机制研究和临床试验研究[D]. 刘雷.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7]仿生导电人工神经支架的研究[D]. 刘振辉.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8]三法三穴对SNI大鼠施万细胞增殖和神经瘢痕形成的影响[D]. 邵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基于固有频率探讨局部振动治疗对周围神经损伤大鼠肢体功能恢复的研究[D]. 史智君.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丙泊酚对雪旺细胞活化能力的影响[D]. 李大伟.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