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经济对电子商务的影响

注意力经济对电子商务的影响

一、注意力经济对电子商务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侯利阳[1](2022)在《论互联网平台的法律主体地位》文中认为平台规制的基础性话题是平台的法律主体地位。妥善的法律主体定性方可精准定位既有法律体系之盲区,并由此建立妥善的规制框架。平台不仅是提供互联网信息中介服务的经营者,同时也是互联网交易的组织者与管理者。但跨业经营使得平台为了加强作为经营者的盈利职能牺牲作为市场组织者的管理职能。无论是特殊的垄断主体学说还是看门人亦或新公用事业理论都无法完美解决此双重身份而引发的利益冲突问题。为充分激发平台的创新潜能,现阶段不宜对之进行过度限制,但可引入元规制理论,要求平台尽快建立内部规则的制定机制,并建立平台内部规则的外部督促机制与审查机制。

程迪[2](2020)在《基于多尺度的河南省淘宝店铺服务质量空间分异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淘宝网作为我国C2C(customer to customer)电商平台的代表,近些年来为我国消费市场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新动力,特别是其移动端的推行,使我国零售电子商务业的发展迈入了新的里程碑,网上购物更加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随着网上购物的推广,消费者在购物时越来越注重购物体验,对于物品的购买经常货比三家,也对店铺的服务质量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一个城市的淘宝店铺越多,评价其店铺的服务质量信息就越多,因此借助于大数据评价城市C2C店铺服务质量成为当下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评价一个城市的C2C店铺服务质量,不仅可以透视一个地区电子商务业发展的状态,也可以分析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从而为城市的现代化转型、地区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撑。基于此,本研究以淘宝网店铺服务质量为测度指标,基于信用总度、服务得分、电商水平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基于市域、县域、乡镇多尺度进行分析,以期了解河南省电子商务业水平的空间差异,为河南省淘宝网的健康发展、现代服务业水平提升、区域协调发展等提供支撑。主要结论如下:(1)从河南省淘宝店铺服务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市域尺度上的淘宝店铺服务质量的高值区仅有1个,位于河南省省会城市郑州市。该高值区向北部扩散至安阳市,向西部扩散至洛阳市,向南部扩散至南阳市,与其形成高水平集聚区。该高水平集聚区共包含7个地级市,除郑州市为高值区外,其余均为较高值区。除此之外,东部(与其不相连)外围的商丘市,独自形成了店铺服务质量的较高值区。中等水平区共3个,在空间上随机分布,但均靠近河南省中部地区。低水平区占比较少,随机分布在河南省各处。在县域尺度上,店铺服务质量高水平区在空间上形成两个较为明显的集聚区:一是位于河南省中部的郑州市附近的县域单元集聚区,二是位于河南省开封市以东的县域单元集聚区。其中中部高水平集聚区中的高值区占比较高,东部高水平集聚区中的较高值区占比较高。店铺服务质量的中等水平区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的东半部,尤其是在两个高等水平区周围,在空间上多呈现两两或三三集聚分布。店铺服务质量在河南省的西部、西南部形成了范围第一大且低值区占比较高的低等水平集聚区,在河南省的北部形成了范围第二大的低等水平集聚区,此外在东部也形成了小范围的低等水平集聚区。乡镇尺度上,从整体来看淘宝店铺服务高质量区在空间分布上极不均衡,发展较好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陇海线附近(河南省内)。在这些发展较好的地区中,高等水平服务质量区主要分布在河南省郑州市的附近。除此之外南阳市内部分乡镇异军突起,成为除郑州市之外的高等水平服务质量区。安阳市和焦作市、开封市、商丘市、漯河市的一些乡镇单元出现了淘宝店铺高服务质量集聚区,但其仅仅处于萌芽阶段,还需进一步发展。除上述地域单元,河南省其他地区高服务质量的淘宝店铺在乡镇单元上还未形成规模集聚。(2)从河南省淘宝店铺服务质量在空间分布上的内部特征来看,市域尺度和县域尺度中店铺服务质量在空间上均呈现较为均衡的分布特征,各区域之间差异较小,但是在乡镇尺度上,店铺服务质量开始呈现不均衡分布,且不均衡度超过合理范围。以县域尺度进行分析,淘宝店铺综合服务质量在河南省内部五个区域的内部地区之间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并且其在空间分布上的均衡程度一般远低于河南省整体的均衡程度。豫西地区和豫中地区内部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均过大,且在空间上分布的不均衡程度已经超过合理范围。豫南地区和豫北地区内部的淘宝店铺综合服务质量在空间分布上的均衡程度一致,二者的店铺服务质量在空间分布上均存在一定的不均衡度,但在合理范围之内。豫南地区和豫北地区的店铺服务质量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衡程度要低于豫西地区和豫中地区。豫东地区的店铺服务质量在其内部分布的均衡程度要高于豫南地区和豫北地区,但是店铺服务质量在空间分布上仍不属于均衡分布,其店铺服务质量在内部区域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综上,可以看出河南省整体店铺服务质量在空间分布上属于均衡状态,但其内部五个区域之间的均衡程度欠佳,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各个区域之间的管理规划,促进淘宝店铺服务质量均衡提升。(3)从河南省淘宝店铺服务质量在空间分布上的集聚特征来看,不管是市域尺度、县域尺度还是乡镇尺度,高服务质量的淘宝店铺均在河南省中部郑州市附近分布密度最高。具体来看,在市域尺度上,高服务质量的淘宝店铺在河南省的中北部分布密度最高,尤其是中部的郑州市附近。高质量淘宝店铺在河南省东部、西部、南部的分布密度均比较低,尤其是东部的周口市和东南部的信阳市。在县域尺度上,高服务质量的淘宝店铺在河南省的中北部分布密度最高,尤其是焦作温县和郑州新郑市附近。在河南省的北部、东部、东南部高服务质量的淘宝店铺分布密度要低于中部。在河南省的西部和西南部淘宝店铺服务质量在空间上的分布密度最低。在乡镇尺度上,淘宝店铺服务质量主要在河南省中部的郑州市和许昌市的周围形成了高值核心区,在河南省南部的南阳市形成了较小范围中值核心区,其余地区均为低值核心区。(4)从河南省淘宝店铺服务质量的空间关联特征来看,市域尺度上的淘宝店铺服务质量其热点-次热点区域联动效果更好,且主要在河南省的西半部形成了集聚区,冷点-次冷点区域的范围要小于热点-次热点区域,在空间上集聚效果不佳且呈现较为随机的分布特征。在县域尺度上,与市域尺度相反,淘宝店铺服务质量的热点-次热点区域联动效果强于热点和次热点区域,冷点-次冷点区域所占比重最大。其中热点-次热点区域在河南省北部的焦作市附近的县域单元内和开封市以东的县域单元内形成较为明显的集聚。冷点和次冷点区域在河南省的南半部形成大范围的冷点-次冷点集聚区,此外在河南省北部也形成了小范围的冷点-次冷点集聚区。(5)从影响河南省淘宝店铺服务质量空间分异格局的影响因素来看,影响淘宝店铺服务质量空间分异特征的原因多样,主要有几下几点:(1)地区人口活力对于淘宝店铺服务质量的发展起催化作用;(2)城市现代化进程和质量与淘宝店铺服务质量形成良性相互作用;(3)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拉动淘宝店铺服务质量向高水平发展;(4)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与传统零售业规模起基础性作用;(5)信息化水平对淘宝店铺服务质量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6)地区受教育程度对淘宝店铺服务质量具有升华作用(7)地区交通条件对淘宝店铺服务质量的发展起到了支撑和促进作用;(8)地区政府行为对淘宝店铺服务质量发展起统领性作用。

金鑫[3](2020)在《注意力经济背景下互联网品牌塑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注意力经济背景下互联网行业迅猛发展,信息爆炸式的增长,人们的注意力开始逐渐被分散,如何能抓住用户的注意力就成为了互联网品牌的首要目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变化中互联网品牌形象设计就面临了新的挑战。首先对注意力经济这一新的概念进行收集资料并加以阐述,因为它是只有在当下的互联网信息社会才形成的新的经济现象,针对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互联网品牌的特点进行分析,尝试性总结和概括互联网品牌具备的特征。同时,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数据调研对注意力经济经济背景下的用户的行为习惯、年龄结构和职业结构等特征对用户进行全方位的进行分析,并根据这些社会标签对应的总结互联网用户的行为特征与心理变化。其次,收集大量的互联网品牌案例来来论证注意力经济背景下互联网品牌塑造的必要性,比如:互联网品牌形象需要通过可视化吸引用户注意力、科技进步引发设计观念的变化、视觉形象维护的必要性等等。对注意力经济时代中互联网品牌形象的阶段性改变进行理性系统的梳理,并对互联网品牌的特征加以归纳与总结。此外,在注意力经济背景下对互联网品牌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媒体环境下需要多元化;整合传播品牌;多种感官应用设计;交互性与即时性表现形式的创新。最后,对互联网品牌在注意力经济背景下的形象塑造提供一套可参照的设计方法与设计管理内容,阐述在注意力经济背景下如何通过标志图形、交互设计、颜色搭配、情感化设计和故事性设计等一系列的具体策略抓住用户的注意力,实现用户增长且转化为可量化的经济效益。注意力经济是由于互联网行业逐渐兴起信息化社会发展中新兴的概念。本论文对互联网品牌如何通过视觉形象设计与传播方法抓取用户的注意力进行理论研究与探讨。作者本人也通过此次研究与设计实践加深对互联网品牌形象塑造的理解。

熊风[4](2020)在《利益驱动下的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研究》文中提出媒介技术的变革颠覆了传统新闻传播格局,网络新闻传播方兴未艾。然而,以往的新闻媒体报道失范问题在网络传播环境中并没有得到解决,甚至愈演愈烈,成为当下网络新闻传播环境中的痼疾。在此情境下,归纳现有的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现象,对其进行科学归因,以期从源头上治理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问题,以优化网络新闻传播环境,成为了本文研究和关注的重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文首先梳理了已有研究文献,在其基础上阐明了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的相关概念,将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的表现归纳为“报道内容重复、报道用词失衡、报道角度异化、报道文不对题、意识形态渗透”等五个内容失范和“网络新闻边界失守、网络新闻信息过载、网络新闻失实、网络新闻敲诈、网络新闻侵权和媒介审判”等六个行为失范,并指出“平台对利益的崇拜、法律人力监管不力、媒介环境重构失衡和新闻从业者、用户媒介素养缺失”是引起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的原因。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的主要驱动力在于利益”这一研究假设,并将其拆分为“广告效益”和“注意力经济”两个维度的四个具体假设,搭建假设对照标准,利用内容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证研究过程中,本文通过大数据爬虫采集了凤凰新闻、腾讯新闻、新浪新闻三个PGC网络新闻平台和今日头条、界面新闻、微信公众平台三个UGC网络新闻平台在2019年9月27日——2019年12月27日3个月内的新闻样本数据,分别利用Python和Gephi复杂语义网络分析软件对样本开展高频品牌词词频统计、高频词词频统计和高频词语义网络共现处理等分析工作,进而对照假设标准发现:第一,PGC网络新闻平台和UGC网络新闻平台中均存在有大量不符合规范的广告用以实现平台盈利,且两类平台的广告分布和表现均存在差异。第二,PGC网络新闻平台和UGC网络新闻平台报道主题内容丰富,失范现象普遍。两类平台中存在有报道失范行为的高频报道主题皆可以引起用户的注意力,并将之转化为流量帮助平台获益。两类平台吸引用户注意力的高频报道主题的内容倾向、对注意力的满足和失范表现存在差异。最后,本文基于实证研究结果归纳研究结论,并紧扣“利益”这一核心,对政府、平台、用户、企业各方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肖淑娟[5](2019)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下互联网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互联网+”战略不断推进的现实背景及互联网商业模式快速发展和普及的双重背景下,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及其侵害互联网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现象越来越普遍。2017年11月4日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在第一条中明确了该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立法目的,也以新增第十二条“互联网专条”的方式对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了规制,但互联网消费者权益保护途径在现行法律法规背景下仍旧有所缺失。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在互联网消费者注意力为互联网经营者所竞争的本质对象时,我们应当关注并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在对相关概念进行明晰后,本文从互联网消费者的法律概念及特征、互联网不正当竞争中保护互联网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必要性以及现行法律及司法实践中对互联网消费者的保护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现阶段消费者权益保护在保护互联网消费者时所面临的困境,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经验,提出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互联网消费者进行直接保护、建立互联网消费者团体诉权制度的解决路径。除“导论”和“结语”外,本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互联网消费者的法律概念和特征。阐述互联网消费者法律概念的不明确现状,根据学界通说的消费者概念总结互联网消费者概念的基本特征,明确互联网用户即互联网消费者,确定了本文研究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对互联网消费者在互联网经济中的传统弱势特点及主导性角色作出推导,明确其与互联网经济、互联网经营者间的特殊关系。最后,在注意力经济视角下,对互联网消费者作出定义。第二部分——互联网不正当竞争中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必要性。从现代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要求与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目的、互联网消费者权益与维护互联网竞争秩序内在的一致性,以及互联网经济的现实要求等方面,分别阐述保护互联网消费者在不正当竞争中的合法权益的必要性,为整篇文章及之后提出相关建议奠定基础。第三部分——互联网不正当竞争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及困境。分别对我国现行法律及司法实践中对于互联网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的现状进行梳理及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现行互联网消费者权益保护所面临的困境。反不正当竞争法在立法目的中明确了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但在司法实践中,因为互联网经济自身的特点,互联网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极易受到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侵害。在分析近年来具体案例的基础上,解读现实情况下互联网消费者权益被侵害的情况,分析互联网不正当竞争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所面临的困境。第四部分——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互联网消费者权益的改进方案。通过前三部分的现状及困境分析,借鉴其他国家及地区现代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理念与立法经验,从对互联网消费者权益进行直接保护、赋予互联网消费者团体诉权等方面着手提出建议,对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互联网消费者权益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刘胜波[6](2019)在《关系强度、平台市场结构与反垄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平台竞争的市场结构对于平台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都至关重要。平台运行的特殊性极大地改变了平台产业市场结构的特征,这也导致了平台竞争策略和政府反垄断管制都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导致平台市场结构表现出与传统市场结构理论相异的特征:一方面,大型平台企业占据细分行业内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高,并参与到与自身产业链相关的多个领域竞争之中,表面上行业缺乏有效的竞争;另一方面,平台产业不断有受资本和创新商业模式驱动的新企业进入,也带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并且平台产业的商业模式和提供的服务对接入平台的双边或多边用户而言,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平台为提高社会总福利提供了新的契机。更重要的是,平台经济下技术和商业模式带来的破坏式创新开启了市场进入和竞争的新途径,对用户注意力的竞争以及平台经济的网络效应和低沉没成本等特性为这条竞争道路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使得没有一家平台企业可以一直享受短期垄断地位带来的安逸生活。因此,有必要重塑市场结构理论来解释平台产业中的诸多现象,并为反垄断执法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本文将关系强度这一社会学概念引入到产业组织的理论分析中,结合平台经济的一些特性,通过实证、归纳总结和演化博弈等方法,对中国平台产业市场结构的特征、形成机制以及平台产业反垄断规制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第一,中国平台型产业呈现出分层式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其主要特征有市场的集中化程度和开放程度都较高,单独一家或者少数几家主导企业往往占据着较高的市场份额,企业的进入和退出也基本不受影响,行业高度垄断和高度竞争呈现出一种共存的态势,并且这种共存表现出“金字塔”式的多层次稳定结构。第二,关系强度在平台产业分层式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的形成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平台企业之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用户及其注意力的竞争,而关系强度反映了平台的用户规模以及与用户之间的紧密程度,基于关系强度视角的平台市场结构分析更能够反映互联网平台经济的诸多特征,它通过对平台企业的用户规模和预期用户规模影响企业的行为。此外,分层式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竞争的来源主要有互联网产业的长尾效应、技术进步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市场不相容定律、自由进入的竞争环境和用户的多归属性,而垄断的成因则可以分为注意力经济、需求方的规模经济和供给方的规模经济。第三,平台产业反垄断管制应遵循基本的分析范式,同时认识到平台经济的特殊性,对反垄断工作中起点、关键环节和落脚点给予不同的侧重,特别是注重福利分析的应用,以促进创新为导向,对垄断行为考虑增加经济分析评估的分量,将以往反垄断执法中“结构到行为”方法转向“行为到绩效”的分析。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从平台型产业市场结构这一中观层面展开研究,拓展了已有文献在平台企业竞争策略和反垄断规制等方面的微观和宏观层面的研究范围,丰富了平台经济学的文献。此外,还创新性地将关系强度纳入到平台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之中,对于以后相关学科融合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骆雨[7](2019)在《电影海报中的注意力流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带来电影市场的激烈竞争,而电影海报作为电影宣传的基本途径对于电影吸引观众制造票房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研究中,基于注意力经济和管理理论,梳理了电影海报设计与营销的相关文献,研究在实现电影海报清晰、明白地传达信息功能的同时,如何让电影海报的版式设计和视觉流程设计更高效地吸引并引导浏览者的注意力分配和流动从而达到更好地宣传电影的目的。运用眼动实验的研究方法记录和分析电影海报中浏览者的视觉注意力流动过程和眼动数据,通过注视点个数、注视点持续时间、访问次数和注视点序列四个眼动指标比较分析了不同版式包括竖版和横版电影海报的视觉浏览规律,发现竖版电影海报比横版电影海报能得到浏览者更多关注,其中横排设计的人物图像区域是关注的核心区域。此外,本文概括和总结了浏览者对于电影海报的注意力流动轨迹,发现竖版和横版电影海报中浏览者在浏览海报时注意力的流动存在由人物图像(P)→电影名称(N)→上映日期(D)/演职员信息(I)的一致路径。根据研究结论,本文对电影海报的制作和推广提出建议,进而为企业的注意力管理和营销提供参考,并对丰富和完善电影海报设计与营销以及视觉流程的相关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刘璐[8](2019)在《“一带一路”沿线中国重点省份电商业与对外贸易相关性研究 ——基于TOPSIS扩展模型分析》文中提出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电子商务产业应运而生,中国乃至世界电子商务产业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为对外贸易注入了新的生机,不仅如此它还引发了各类产业结构、产业资源配置、产业布局等多方面变革。当前,电子商务产业已然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也就是着名的“一带一路”倡议。该倡议对我国现行的对外贸易格局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打破了原有的贸易格局束缚,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市、区域结合起来,是一次国际层面的贸易联合战略构想。虽然这是全国性的战略构想,但是考虑各省地域、经济发展状况、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本文选取了十八个沿线省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发展地区。他们分别是西北六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西南四省及城市: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重庆;东部五省及城市:上海、福建省、广东省、浙江省、海南省。本文针对这十八个“一带一路”沿线重点省份展开了电商产业发展对区域对外贸易影响的研究。首先,本文基于TOPSIS扩展模型,测算出“一带一路”沿线重点省份电子商务发展指数用以衡量各省份的电商产业发展水平。原有的TOPSIS模型的相对贴近度仅仅从距离上判断与正负理想解的近似度,而灰色关联度则是从形状上反映了序列间的相似程度。本文通过引入灰色关联度计算方法将原有的TOPSIS模型改进,使测算结果更加严谨。根据测算结果,东部五省区域除了海南省电商业发展较为不发达之外,其余四省均在电商业发展指数中位列前茅。东北三省电商产业发展水平居于十八个省份中位。西南四省的电商业发展水平较为不均,西南四省中,重庆市作为直辖市,电商业发展指数位列第六,而西藏自治区电商业发展指数在十八个省份区域中位列最后一名。西北六省区域经济发展程度远不及其他区域,电商业发展指数也在十八个省份中处于末端位。根据电商产业测算结果,本文进一步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探究了“一带一路”沿线重点省份电子商务发展以及其对外贸易规模与结构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电商产业发展水平对相应省份的对外贸易出口的总体规模有促进作用,同时可优化其对外贸易结构。不过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某些省份对外贸易的不均衡发展。本文同样选取了一些其它影响对外贸易规模及结构的因素,除开电商业发展之外,这些因素的实证结果由于各省份经济、文化、政策等环境的差异而不尽相同。具体研究结果如下:电商产业发展水平与对外贸易规模研究结果显示,东部五省作为我国电商业最发达区域,其电商业发展能小幅提升对外贸易出口规模。由于存在一定的出口替代效应,东部五省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与出口总额呈现出负相关性。该省份城镇人口比重与对外贸易出口总规模呈现出正相关,很好的反应其出口产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相较于其他省份而言,研发投入对于对外贸易出口总规模的促进作用最大的地区就是东部五省,研发投入转换效率最高。东北三省电商业发展水平居中,在所有省份中的电商业发展对对外贸易出口总规模的促进效率最高。城镇人口比重以及研发投入也都对对外贸易出口规模存在正面影响。西南四省的电商业发展水平较为不均,电商业发展依然可促进其对外贸易出口总规模提升。GDP以及研发投入均对西南四省对外贸易出口总规模呈正向相关。电商业在西北六省的发展虽然与其对外贸易出口总规模呈正相关,但其促进效率比其他省份低。对外直接投资也与对外贸易出口总规模有小幅正面影响,对外直接投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西北六省出口,研发投入以及劳动生产率均的提升均对西北六省的对外贸易出口没有明显促进作用。电商产业发展水平与对外贸易结构究结果显示,东部五省电商业发展水平与对外贸易高科技产品出口规模占比呈现出正相关关系,电商业发展能够帮助优化我国东部省份的对外贸易结构。同时,对外直接投资以及研发投入也可促进对外贸易结构的优化。东北三省工业实力突出,但是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较为薄弱。电商业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以及研发投入将会对东北三省提升出口高新科技产品比例有正面促进作用。西南四省电商业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城镇人口比重、固定资本存量以及研发投入都将在一定程度上优化西南四省对外贸易结构,促进高新科技产品出口。西南四省的城镇人口比重较其他区域而言能更好的促进贸易结构优化。西北六省电商业发展能很大程度上促进其对外贸易结构优化。其对外直接投资以及研发投入与对外贸易高科技产品出口总规模也有正面影响。发展电商业、增加高科技产品的研发投入以及引进更多的技术人可以帮助西北六省更高效的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其一,提高电商业发展对地区对外贸易规模及结构优化的意识;其二,根据各省对外贸易出口产业倾向,有针对性推动各省特色电商业发展;其三,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通过电商业发展夯实与“一带一路”战略国家的贸易联盟,以应对贸易保护主义。

路璐[9](2019)在《基于客户价值的互联网企业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企业价值评估是进行筹集资本、收购合并、重组或公开上市等交易的前提。互联网企业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点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传统的企业估值方法对互联网企业的估值存在较大偏差,优秀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只能纷纷选择去境外上市;另一方面,规模有限、财务绩效表现不佳甚至持续亏损的互联网企业却动辄估值百亿。本文即对企业估值现象给予了充分关注。本文认为企业的高估值源于对价值的预期,预期的市场衍生性价值实际上是对不确定性的表达,它平衡了市场风险与概率权重重重,而不确定性源于市场,用户作为互联网市场的基本单位,是互联网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在注意力经济下用户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网站表现力是价值载体,用户与企业网站交互的程度则是价值触发点,通过客户价值的区别,企业之间实现了竞争优势的区别,也因此导致了企业价值的区别。从经济学基本原理出发,借助DCF模型、MM理论、卡尼曼预期理论剖析了互联网企业高估值现象背后的逻辑,分析了基于预期的价值在企业价值认识问题中的合理性。借助客户价值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等理论与分析,以用户粘性、用户面积、支付力三个维度构建了客户价值的三维模型,为认识价值和实现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以2013-2017年互联网上市公司的平衡面板数据为样本,应用面板门槛模型分析了客户价值与企业价值的关系。最后讨论了企业如何围绕用户获取竞争优势从而提升价值。研究发现从市场的角度来看,用户活跃是互联网企业客户价值的表征,是企业市场主导能力的体现,也是预期价值的重要构成。预期源于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源于市场用户,具备了活跃用户优势的平台企业能够形成独特的衍生品优势壁垒,从而比竞争对手更加容易创造衍生业务价值。客户的粘性度、受众面、支付力是企业创值能力的关键,三者都对企业价值产生积极作用,但是程度大小不一。中国互联网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结构性变化和发展,包括商业模式多元化、业务应用的交叉融合化等。当前中国互联网上市公司的客户价值虽普遍处于稳中上升的状态,但是却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综合而言仍有较大上升空间。价值管理的重心应该放在如何识别以及如何与有价值的用户建立稳定且能够长期持续的利益关系。因此,企业首先要考虑如何识别客户价值,接着应该知道哪些因素会影响客户价值。企业创造价值的关键就是创造更多的客户价值,这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也是培养核心竞争力以创造价值的战略逻辑。

张梦宁[10](2018)在《社交化电子商务的虚拟注意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社交化电子商务是互联网经济发展的产物,数字技术将社交与电子商务融合在了一起,给人们的消费及传播方式带来了创新体验。它成为行业潮流,阿里巴巴将淘宝、新浪微博、优酷土豆等纳入企业生态中;腾讯的QQ和微信等社交媒介也成为其电子商务的入口之一。社交媒介使传统电子商务中的传受主体发生了改变,商家是卖方、是传播者,是注意力意图占有者,也可以是注意力主体;用户是买方、是受众,是注意力主体,也可以成为注意力意图占有者。虚拟注意力的本质是在虚拟世界中模仿着真实注意力的存在形式,为网络经济提供了充足的注意力,它在社交化电子商务经济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突破了传统的电子商务模式,社交化电子商务不再局限于进行商品的交易行为,还糅合了社交媒体等传播形式,利用媒介传播信息并与用户互动,以获取虚拟注意力。虽然,我国的电子商务规模已达到万亿级,从跨境交易到身边外卖,人们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被摄入电子商务的痕迹,但也带来爆炸的信息量与有限的虚拟注意力难以兼容的矛盾。这种矛盾对“传受”双方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传播者要想获取受众的虚拟注意力的难度加大,变相提高了对虚拟注意力资源的渴求。同时,商品信息的接收者即注意力主体难以适应纷繁复杂的信息,渴望获得个性化的体验和被注目的满足感。也就是说,在社交化电子商务行业的信息传播领域中,注意力主体的主权地位确立,注意力主体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和不选择的权利。身在其中,选择与被选择每一刻都在进行,受众的虚拟注意力资源无时无刻不被攫取,注意力主体也随时为注意力货架上的注意力商品支付虚拟注意力。电子商务行业的竞争加剧了信息的过载的情况,虚拟注意力资源变得相对稀缺,虚拟注意力资源的竞争变得更为激烈。商家不仅大量复制着信息,还融入社交媒体不断拓宽信息传播渠道,以获得更多的虚拟注意力并促成虚拟注意力向经济价值转化。英国传播学家丹尼斯·麦奎尔认为,大众媒介的主要目的是要吸引、保持受众的注意力。在新的传播背景下,传播者的主要目的是吸引和保持虚拟注意力,这是传播效果的问题,是值得我们的网络传播学者、传播政治经济学者、注意力学者去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二、注意力经济对电子商务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注意力经济对电子商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论互联网平台的法律主体地位(论文提纲范文)

一、 平台的定义
    (一)信息中介服务的提供者
    (二)互联网交易的组织者与管理者
    (三)一定的封闭性
    (四)相当的规模性
二、 平台的衍生现象及问题
    (一)注意力经济
    (二)数据经济
    (三)跨业经营
三、 特殊垄断主体学说的局限
    (一)反垄断法的“类规制法”职能及限制
    (二)平台反垄断的困境
四、 新型主体理论的缺陷
    (一)看门人理论的本质
    (二)新公用事业理论的漏洞
        第一,平台与公用事业在概念层面并非明确的包容关系。
        第二,公用事业的规制逻辑无法应用到平台经济。
        第三,新公用事业理论主张的规制举措无法应用到平台经济。
五、 双重身份背景下的平台元规制
    (一)规制盲区的系统性审视
    (二)相对均衡的规制方案
        第一,要求平台建立内部规则的制定机制。
        第二,建立平台内部规则的外部督促机制。
        第三,确立平台内部规则的外部审查机制。
六、 结 语

(2)基于多尺度的河南省淘宝店铺服务质量空间分异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指标体系、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2.1 指标体系
        1.2.2 数据来源
        1.2.3 研究方法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路线
2 国内外进展
    2.1 国外研究进展
    2.2 国内研究进展
    2.3 小结
3 相关概念、基础理论与分析框架
    3.1 相关概念
    3.2 理论基础
        3.2.1 虚拟经济空间分异理论
        3.2.2 电子商务理论
        3.2.3 注意力经济理论
        3.2.4 网络经济理论
        3.2.5 地理邻近与空间关联理论
4 空间分异的格局特征分析
    4.1 市域尺度下的空间格局特征
        4.1.1 空间分布特征
        4.1.2 空间内部差异特征
        4.1.3 空间集聚特征
        4.1.4 空间关联特征
    4.2 县域尺度下的空间格局特征
        4.2.1 空间分布特征
        4.2.2 内部差异特征
        4.2.3 空间集聚特征
        4.2.4 空间关联特征
    4.3 乡镇尺度下的空间格局特征
        4.3.1 空间分布特征
        4.3.2 空间集聚特征
    4.4 多尺度下的空间格局比较
5 影响因子分析
    5.1 影响因子确定
    5.2 影响因素分析
    5.3 综合影响机制分析
6 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讨论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3)注意力经济背景下互联网品牌塑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的基本框架
    (四)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注意力经济与互联网品牌
    (一)注意力经济
    (二)互联网品牌的诞生
    (三)互联网品牌特点
二、注意力经济下互联网品牌用户调研
    (一)互联网品牌用户结构分析
    (二)互联网品牌用户行为特征分析
    (三)互联网用户心理分析
三、注意力经济下的互联网品牌
    (一)互联网品牌形象设计风格研究
    (二)品牌传播渠道不再唯一
    (三)注重通过交互性与即时性获得注意力
    (四)利用的多种感官获得注意力
四、注意力经济背景下互联网品牌形象塑造的必要性
    (一)注意力是互联网品牌需求层次的基础
    (二)互联网品牌通过可视化获得用户注意
    (三)设计观念的变化
    (四)社会环境变化对互联网品牌的注意力的影响
五、注意力经济时代下的互联网品牌塑造方法
    (一)独特的视觉形象
    (二)让用户接触品牌
    (三)重视觉形象的更新与维护
    (四)互联网品牌的设计管理
    (五)充分重视注意力经济下的品牌核心价值
    (六)整合营销传播策略
六、实践创新
    (一)灵感来源
    (二)品牌形象设计过程
七、注意力经济背景下互联品牌的机遇与展望
    (一)互联网生活持续深化
    (二)互联网品牌新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片索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附录1 :互联网品牌塑造调查问卷
附录2 :设计实践作品

(4)利益驱动下的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可行性分析
        1.3.3 研究框架
    1.4 研究创新点
        1.4.1 研究视角创新
        1.4.2 研究方法创新
第2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2.1 新闻媒体失范概念研究
        2.1.1 新闻媒体失范概念研究
        2.1.2 网络新闻媒体失范概念研究
    2.2 新闻媒体失范现象研究
        2.2.1 新闻媒体失范现象研究
        2.2.2 网络新闻媒体失范现象研究
    2.3 新闻媒体失范危害研究
        2.3.1 新闻媒体失范危害研究
        2.3.2 网络新闻媒体失范危害研究
    2.4 新闻媒体失范成因及对策研究
        2.4.1 新闻媒体失范成因及对策研究
        2.4.2 网络新闻媒体失范成因及对策研究
    2.5 研究述评
第3章 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及其表现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网络新闻
        3.1.2 媒介伦理
        3.1.3 媒介失范
        3.1.4 网络新闻媒介失范
    3.2 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表现形式
        3.2.1 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内容失范
        3.2.2 网络新闻媒体报道行为失范
    3.3 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动因分析
        3.3.1 媒体的利益崇拜导致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
        3.3.2 媒介监管制度缺失导致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
        3.3.3 媒介环境重构过程中的不平衡导致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
        3.3.4 媒介素养缺失导致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验证性研究设计
    4.1 研究方法及思路
    4.2 研究假设
        4.2.1 研究假设说明
        4.2.2 论文研究假设
    4.3 研究结果判断标准界定
        4.3.1 “广告效益”判定参照标准
        4.3.2 “注意力经济”判定参照标准
        4.3.3 “利益”判定参照标准
    4.4 研究数据采集与处理
        4.4.1 数据来源
        4.4.2 数据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实证分析
    5.1 “广告效益”品牌词词频分析
        5.1.1 PGC网络新闻平台品牌词词频分析
        5.1.2 UGC网络新闻平台品牌词词频分析
    5.2 “注意力经济”语义网络共现分析
        5.2.1 PGC网络新闻平台语义网络共现分析
        5.2.2 UGC网络新闻平台语义网络共现分析
    5.3 研究设计假设验证
        5.3.1 “广告效益”假设验证
        5.3.2 “注意力经济”假设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与建议
        6.2.1 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立法,收紧监管力度
        6.2.2 网络新闻平台应加强自律,科学引导用户
        6.2.3 网络新闻用户应努力提升媒介素养,发挥用户监督职能
        6.2.4 网络媒介投放企业应自觉约束自身的广告投放行为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反不正当竞争法下互联网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互联网消费者的法律概念和特征
    (一)互联网消费者的法律概念尚未明确
    (二)注意力经济视角下的互联网消费者特征
    (三)注意力经济视角下的互联网消费者定义
二、互联网不正当竞争中保护互联网消费者权益的必要性
    (一)保护互联网消费者权益是现代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要求
    (二)保护互联网消费者权益与维护竞争秩序具有一致性
    (三)保护互联网消费者权益是互联网经济下的现实需求
三、互联网不正当竞争中互联网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及困境
    (一)互联网不正当竞争中互联网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
    (二)互联网不正当竞争中互联网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困境
四、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互联网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改进方案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互联网消费者进行直接保护
    (二)反不正当竞争法赋予互联网消费者团体诉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关系强度、平台市场结构与反垄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关系与关系强度的研究
        2.1.1 关系的定义和内涵
        2.1.2 关系强度的定义与测度
        2.1.3 关系强度的相关研究
    2.2 市场结构理论
        2.2.1 传统的市场结构理论
        2.2.2 平台产业的市场结构
    2.3 反垄断研究
第三章 平台市场结构特征和形成机理
    3.1 平台型产业的界定和分类
    3.2 平台市场结构的新特征
    3.3 一些典型化事实
        3.3.1 高集中度事实
        3.3.2 进入壁垒实证检验
    3.4 新型市场结构的形成机理
        3.4.1 关系强度的作用路径
        3.4.2 竞争的来源
        3.4.3 垄断的成因
第四章 演化博弈模型分析
    4.1 演化博弈模型
        4.1.1 演化博弈概述
        4.1.2 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4.2 模型的基本假设
    4.3 平台企业策略性行为的演化稳定均衡
        4.3.1 博弈的第一阶段
        4.3.2 博弈的第二阶段
    4.4 仿真分析
第五章 平台产业的反垄断分析
    5.1 平台产业反垄断的经济学分析
        5.1.1 相关市场界定
        5.1.2 市场势力判断
        5.1.3 社会福利影响
    5.2 平台反垄断启示
        5.2.1 平台的隐性垄断
        5.2.2 平台的数据垄断
第六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电影海报中的注意力流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与创新点
        1.4.1 论文结构
        1.4.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电影海报设计与营销研究
        2.1.1 设计与视觉流程
        2.1.2 功能和营销策略
    2.2 注意力理论研究
        2.2.1 注意力
        2.2.2 注意力经济
    2.3 眼动实验研究
        2.3.1 眼动实验
        2.3.2 眼动应用
第三章 实验设计与研究假设
    3.1 实验设计
        3.1.1 实验准备
        3.1.2 实验过程
    3.2 研究假设
第四章 结果统计与分析
    4.1 眼动指标
    4.2 数据分析
        4.2.1 注视点个数
        4.2.2 注视点持续时间
        4.2.3 访问次数
        4.2.4 注视点序列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管理意义
    5.3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一带一路”沿线中国重点省份电商业与对外贸易相关性研究 ——基于TOPSIS扩展模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一带一路”沿线重点省份界定
    1.2 文献综述
        1.2.1 产业发展水平测算
        1.2.2 对外贸易的影响因素
        1.2.3 电商产业发展水平测算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2 理论基础
    2.1 电商产业相关理论基础
        2.1.1 电商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2.1.2 电商产业发展水平测算的理论基础
        2.1.3 TOPSIS扩展模型的理论基础
    2.2 对外贸易相关理论回顾
    2.3 电商业发展与对外贸易的理论传导机制
        2.3.1 以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的传导机制
        2.3.2 以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的传导机制
3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电商产业发展分析
    3.1 中国电商产业发展现状
        3.1.1 中国电商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3.1.2 中国电商产业市场规模
        3.1.3 中国电商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2 “一带一路”沿线重点省份电商产业现状
        3.2.1 “一带一路”沿线重点省份信息化建设
        3.2.2 “一带一路”沿线重点省份电商业发展指数
        3.2.3 “一带一路”沿线重点省份电商业交易规模
        3.2.4 “一带一路”沿线重点与非重点省份电商产业发展比较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分析
    4.1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4.1.1 中国对外贸易规模
        4.1.2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4.2 “一带一路”沿线重点省份对外贸易现状
        4.2.1 “一带一路”沿线重点省份对外贸易发展规模
        4.2.2 “一带一路”沿线重点省份对外贸易发展结构
        4.2.3 “一带一路”沿线重点省份TC指数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电商产业发展水平测算---基于TOPSIS扩展模型
    5.1 电商业发展水平测算方法对比
    5.2 电商业发展水平测算指标构建
        5.2.1 电商业发展水平影响因素--基于宏观角度实证探索
        5.2.2 电商业发展水平测算指标构建原则
        5.2.3 电商业发展水平测算指标选定
    5.3 “一带一路”沿线重点省份电商业发展指数测算
        5.3.1 TOPSIS扩展模型
        5.3.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5.3.3 中国各省份电商业发展水平测算结果
        5.3.4 中国各省份电商业发展水平简析
6 “一带一路”沿线重点省份电商业与对外贸易规模实证研究
    6.1 变量的选取及数据说明
        6.1.1 变量的选取及处理
        6.1.2 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6.2 实证模型构建
    6.3 全样本模型实证分析
        6.3.1 固定-随机效应模型选取
        6.3.2 全样本回归模型及结果
    6.4 异质性实证分析
    6.5 内生性问题说明
7 “一带一路”沿线重点省份电商业与对外贸易结构实证研究
    7.1 变量的选取及数据说明
        7.1.1 变量的选取及处理
        7.1.2 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7.2 实证模型构建
    7.3 全样本模型实证分析
        7.3.1 固定-随机效应模型选取
        7.3.2 全样本回归模型及结果
    7.4 异质性实证分析
    7.5 内生性问题说明
8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提升电商业发展水平的建议
        8.2.2 加快电商业发展以促进对外贸易的建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地理线路
附录二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列表
附录三 2017 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信息社会指数[]
附录四 全球信息化指数排名
附录五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ECI指数
附录六 H.H.I指数计算—各行业统计数据
附录七 2016 年我国各省份电商业发展指数表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9)基于客户价值的互联网企业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提出问题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及发展
        2.1.1 价值
        2.1.2 企业价值
        2.1.3 客户价值
    2.2 研究现状
        2.2.1 企业价值的主要影响因素
        2.2.2 客户价值的主要影响因素
        2.2.3 关于企业价值与客户价值的关系
    2.3 企业价值与客户价值的主要评估体系
        2.3.1 企业价值的绝对估值体系
        2.3.2 企业价值的相对估值体系
        2.3.3 客户价值的RFM模型
    2.4 理论介绍
        2.4.1 价值理论的发展
        2.4.2 经济预期理论
        2.4.3 有效市场假说
        2.4.4 企业内在价值理论
        2.4.5 客户价值理论
        2.4.6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
    2.5 小结
第3章 互联网企业估值的动因分析及日标企业价值内涵
    3.1 互联网经济对企业估值带来的新挑战
        3.1.1 互联网企业及其特点
        3.1.2 DCF对互联网企业的应用局限
        3.1.3 用MM理论解释高估值现象
        3.1.4 预期的市场衍生性价值
    3.2 基于预期的企业估值动因分析
        3.2.1 卡尼曼预期理论——一个模型
        3.2.2 价值预期中的不确定性
        3.2.3 价值预期中的概率博弈
        3.2.4 价值实现中的时间因素
        3.2.5 互联网企业价值预期的合理性
    3.3 目标企业价值内涵的变化
        3.3.1 互联网企业区别于传统企业的新变化
        3.3.2 传统经济下的企业价值
        3.3.3 网络经济下的企业价
第4章 互联网企业成长特征及客户价值形成机理
    4.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发展
        4.1.1 行业中的企业
        4.1.2 市场中的用户
    4.2 基于用户的企业创值能力分析
        4.2.1 用户是互联网企业的基础
        4.2.2 客户价值对企业价值的意义
    4.3 互联网时代下客户价值的内涵及特点
        4.3.1 互联网行业的客户价值的内涵
        4.3.2 互联网行业的客户价值的特点
    4.4 客户价值的核心内容及其形成
        4.4.1 重复交易程度——粘性度
        4.4.2 客户面的广度——受众面
        4.4.3 客户消费深度——支付力
第5章 基于客户价值的竞争优势构成及价值实现机理
    5.1 客户价值的三维模型构建
        5.1.1 客户价值的三维模型
        5.1.2 模型的八分位分析
    5.2 客户价值分类及竞争优势构成
        5.2.1 客户价值三维模型的分类
        5.2.2 基于客户价值的竞争优势
    5.3 基于客户价值的企业价值实现机理
        5.3.1 用户行为及企业的网站表现力
        5.3.2 基于粘性度的企业市场控制力
        5.3.3 基于受众面的企业用户价值网
        5.3.4 基于支付力的企业市场支配力
第6章 客户价值与企业价值的面板门槛分析
    6.1 研究设计
        6.1.1 建立模型与变量设计
        6.1.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6.1.3 样本描述性统计
    6.2 门槛效应检验
        6.2.1 门槛效应自抽样检验
        6.2.2 门槛值估计结果
        6.2.3 区间估计的似然比检验图
    6.3 门槛回归结果
    6.4 样本企业门槛通过情况
        6.4.1 单一维度分别通过情况
        6.4.2 三个维度综合通过情况
    6.5 稳健性检验
        6.5.1 稳健性检验设计与说明
        6.5.2 稳健性检验结果与分析
第7章 结论与启发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对企业价值提升的实践启示
        7.2.1 构建以用户价值为核心的运营战略
        7.2.2 设定符合企业现状的运营目标
        7.2.3 把客户作为整个市场活动的起点
    7.3 不足与展望
        7.3.1 研究的不足
        7.3.2 今后研究方向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10)社交化电子商务的虚拟注意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案例分析方法
        1.3.3 参与观察法
第2章 虚拟注意力概述
    2.1 虚拟注意力的概念
        2.1.1 虚拟与虚假的词意辨析
        2.1.2 注意力的解析
        2.1.3 虚拟注意力的定义
    2.2 社交化电子商务与虚拟注意力
        2.2.1 社交化电子商务的概念
        2.2.2 虚拟注意力的竞争概述
第3章 社交化电子商务中虚拟注意力的认知
    3.1 虚拟注意力与受众商品化
        3.1.1 虚拟注意力商品化与受众商品论的理论联系
        3.1.2 虚拟注意力商品化的表现
    3.2 影响吸引虚拟注意力的因素分析
        3.2.1 需求的满足度因素
        3.2.2 内容的易得性因素
        3.2.3 名声因素
        3.2.4 虚拟注意力因素
    3.3 虚拟注意力的发生转移的原因
        3.3.1 内容满足使用需求的程度
        3.3.2 版面风格与注意力主体特征协调程度
        3.3.3 传播行为的互动程度
        3.3.4 注意力主体的忠诚程度
    3.4 虚拟注意力造假与虚拟注意力的虚假繁荣
第4章 虚拟注意力对传播者的启示
    4.1 虚拟注意力资源的平台竞争
    4.2 吸引虚拟注意力的方法
        4.2.1 拓宽媒介接触渠道
        4.2.2 选择良好的表达方式
        4.2.3 制作优质的媒介内容
        4.2.4 善于利用社交媒介的互动与分享
    4.3 维系虚拟注意力的方法
        4.3.1 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服务
        4.3.2 给予良好的互动体验
        4.3.3 提高注意力主体的忠诚度
第5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注意力经济对电子商务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论互联网平台的法律主体地位[J]. 侯利阳. 中外法学, 2022(02)
  • [2]基于多尺度的河南省淘宝店铺服务质量空间分异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程迪. 河南大学, 2020(02)
  • [3]注意力经济背景下互联网品牌塑造研究[D]. 金鑫.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4]利益驱动下的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失范研究[D]. 熊风.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5]反不正当竞争法下互联网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D]. 肖淑娟.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6]关系强度、平台市场结构与反垄断研究[D]. 刘胜波. 东南大学, 2019(06)
  • [7]电影海报中的注意力流动研究[D]. 骆雨. 北京邮电大学, 2019(08)
  • [8]“一带一路”沿线中国重点省份电商业与对外贸易相关性研究 ——基于TOPSIS扩展模型分析[D]. 刘璐. 武汉大学, 2019(06)
  • [9]基于客户价值的互联网企业价值研究[D]. 路璐.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10]社交化电子商务的虚拟注意力研究[D]. 张梦宁. 长春工业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注意力经济对电子商务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