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大学生主体性特征及对策创新

新形势下大学生主体性特征及对策创新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的主体性特点及对策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翟彩宁,霍刚,左旭晨,陈佩[1](2022)在《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启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辅导员开展思政教学工作,对提升大学生思想品德与道德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作用。然而,因受到以往教学工作观念及方式的影响,辅导员思政工作开展的实效性较低且成效不理想,由此即需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启示,为进一步提升辅导员思政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打下牢固基础。

郑艳菊[2](2021)在《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研究》文中提出法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不仅是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德法兼修型综合型人才的需要,同时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国家、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内在要求。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生法治教育都是以显性教育为主导,通过思政课堂、校园文化活动、党团组织生活等渠道进行理论灌输、知识普及和信念引导。这样的教育方式在我国法治建设初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培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新实践所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由于传统教育方式单一、形态刻板、教育过程中缺乏切身体验和情感特质等原因,单一的显性法治教育途径已很难满足我国法治建设的需要和学生学习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化、现代化、信息化相互交织的背景下,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日渐增多,学习资源的广泛通达和无限可复制性使学习者的学习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而变得更加非正式、个人化和无处不在。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是一项与时代发展相吻合的具有独特魅力的教育实践活动。由于其具有潜隐性、非正式性和非智性等特征,隐性法治教育能够有效避免大学生对单一说教的显性法治教育的抵触心理,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下融入到创设的教育情境之中,不带任何偏见与抵触地跟随教育者一起求索探究并达到教育的意向之地。相比于显性法治教育,隐性法治教育更能激发大学生的法治情感,同时也更符合大学生青年阶段的心理特点,可以使他们对法治精神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的探索”,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树立对法治的认同和信仰。实践中,人们虽然认识到了隐性教育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在大学生法治教育过程中引入了隐性教育的因素,但由于人们对隐性法治教育的认识程度尚有不足,因而还存在隐性法治教育理念缺失、隐性教育情境创设不足、系统协同性不强等各种现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实施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阻碍。法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思想、情感和心灵,其最终目标是使人们形成对法治的认同、尊崇和信仰。不论是思想的改变,还是法治素养的提高,都不是靠简单的强制性手段所能实现的。只有充分发挥隐性法治教育的作用,使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与显性法治教育相辅相成,形成合力,共同保障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立体性和完整性。把握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内在规律,了解其要素的构成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研究的中心议题。从整体来看,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是一个系统运行的、丰富多彩的系统生态系统。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过程既是一个思想的教育和引导过程,也是一个隐性知识的转移过程,需要兼顾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隐性知识转移渠道两个方面。通过对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过程机制进行讨论,同时借助SPSS理论分析工具对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隐性法治知识的感知有用性、教育介体的感知易用性、大学生自身的内隐学习能力和绩效预期、外在的社会环境等都对大学生本身的主观学习意愿和法治行为意愿产生正相关的影响。这为进一步探讨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参考和启示。构建全方位的法治浸染体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治教育的感染和熏陶是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取得实效性的关键。在基于现实问题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提出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发展理路,即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坚持法治教育和个人需求相统一,坚持以显性教育为主导、显隐教育相结合,以“三全育人”为路径、构建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立体化“场域”,以“铸魂育人”为目标、培养新时代“德法兼修”的高素质人才。在具体实践举措上,文章认为应在“以生为本”、“滴灌式”教育和协同化育人等教育原则指导下,通过开发教育载体、创设教育情境、强化制度实践、优化社会环境等措施,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激发大学生正向法治情感,内化法治引领,从而树立起大学生尊法守法的法治思维和意识。同时,应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掌握主动权、做好顶层设计明确管理权、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把握话语权等强化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组织保障,从而全方位构建其面向生活、面向实践、面向大学生实际需求的隐性法治教育场域,实现国家与社会、理论与实践、政治文化与日常生活等多维沟通的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格局。

宋丹[3](2021)在《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研究》文中提出家国情怀是个人对国家的一种积极态度,这种态度基于人们对自身与家庭和国家之间关系的认识而形成,包含着对国家的认同、热爱国家的情感以及爱国行动意向。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顽强发展的精神支撑,在新时代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之源。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意义在于为实现“中国梦”培养具有爱国奋斗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对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时代之问的积极回应。家国情怀最初产生于西周时期,逐步形成和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是家国情怀产生的前提,爱国情感是家国情怀的核心,爱国行动意向是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家国情怀具有社会性、动力性、传承性和阶级性特征,对于强化国家认同、激发爱国内生动力、明确价值取向和涵育爱国意志品质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家国情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情感指向、价值取向和外显特征。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转折使新时代家国情怀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延伸,当代大学生成为弘扬和践行家国情怀的重要群体之一,新时代家国情怀在情感指向上实现了爱国、爱党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在价值取向上具体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树立,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则成为新时代家国情怀的行动导向。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需要多元化的理论支撑。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为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青年教育理论为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提供了现实理论指导。同时,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基因,培育过程必须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精髓。此外,家国情怀的本质是个体对于国家的积极态度,其中爱国情感是家国情怀的核心,培育过程应借鉴心理学和教育学相关理论,遵循态度形成规律和情感教育规律。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内容的确立应以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内涵为依据。一是要通过开展国情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教育来培养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二是要通过开展国家归属感教育、国家自豪感教育、国家尊严感教育、国家责任感教育和国家奉献感教育来培养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积极情感。三是要通过开展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观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奋斗精神教育来培养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有所作为的意向。当前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对人们的思想、心理与行为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给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带来了严峻挑战。西方文化殖民主义动摇了现有的培育基础,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的传播阻碍了培育目标的实现,一些社会现实问题的出现弱化了培育影响力。此外,信息技术发展也给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传统理念带来冲击,降低了培育的实效性。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现状是制定培育策略的客观依据。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家国情怀整体上居于良好水平,总体现状和突出问题聚焦于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综合来看,在三个层面中,爱国情感层面得分最高,爱国行动意向层面得分最低,两个层面得分差距反映出当前培育过程中的实践教育环节还存在一定不足。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国家和民族认同对于家国情怀发展和提升的贡献率最大,在培育过程中应着力强化国家和民族认同教育这一基础性工作。二是当前大学生群体对国家形象、中国特色主义理论和道路的认同以及其爱国奉献感有待深化,理想目标和价值取向还不够明确,政治理论教育还有待于加强。三是在培育过程中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群体尚未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四是重点高校和民办院校的家国情怀培育工作还需强化。此外,艺术体育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水平相对较低,该群体的培育工作应加以重视。同时,通过访谈发现当前在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中还存在着培育工作缺乏系统性、培育目标不够明确、培育机制不够健全以及培育方法不够科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性不足等问题。在制定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策略的过程中,首先应加强顶层设计,通过构建科学完善的培育制度和体系来增强家国情怀培育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以良好家风家教为起点,充分发挥家庭教育、高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合力育人作用。其次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作用,通过创新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深化相关课程教学理论研究来提升家国情怀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再次,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培育必须以文化为载体,通过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优秀文艺作品的精神力量以及校园文化的生机活力涵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同时,爱国情感教育是家国情怀培育的关键环节,应通过榜样示范教育、仪式教育和情境体验教育等形式为大学生营造积极情感氛围。最后,应通过生活化教育、实践教育和自我教育来提高大学生弘扬和践行家国情怀的主体自觉。

李若沁[4](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三种教学模式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

余晓月[5](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研究》文中认为

刘彩霞[6](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吕菲[7](2021)在《在高校思政课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朱婷婷[8](2021)在《新时代加强高校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孙少帅[9](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发展历程及启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谢金晶[10](2021)在《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的主体性特点及对策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的主体性特点及对策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的特点
    1. 工作模式繁杂性
    2. 工作行为示范性
    3. 工作对象能动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启示
    1. 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原则
    2. 全面了解大学生现实生活
    3. 重视语言沟通具有艺术性
    4. 有效发挥价值的引导作用
三、结语

(2)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隐性法治教育的概念、特征与定位
    2.1 隐性法治教育的相关概念辨析
        2.1.1 法治教育
        2.1.2 显性法治教育
        2.1.3 隐性法治教育
    2.2 隐性法治教育的特征与功能
        2.2.1 潜隐性及其渗透功能
        2.2.2 非正式性及其弥散功能
        2.2.3 非智性及其陶冶功能
        2.2.4 渐进性及其持久化功能
    2.3 辩证认识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
        2.3.1 科学把握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定位认识取向
        2.3.2 辩证把握隐性法治教育与显性法治教育的关系
第三章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3.1 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
        3.1.1 意识形态理论
        3.1.2 实践认识理论
        3.1.3 文艺理论
    3.2 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
        3.2.1 接受理论
        3.2.2 自我教育理论
        3.2.3 感染教育理论
        3.2.4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
        3.2.5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理论
    3.3 其他学科的理论资源
        3.3.1 缄默知识理论
        3.3.2 潜意识理论
        3.3.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3.3.4 隐性课程理论
第四章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现实背景与现状分析
    4.1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现实背景
        4.1.1 经济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的教育环境复杂化
        4.1.2 现代化变革所带来的空间拓展化
        4.1.3 法治化发展所带来的法治教育需求内生化
        4.1.4 高等教育发展所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显隐教育协同化
    4.2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现状调查
        4.2.1 调查概况
        4.2.2 调查结果
    4.3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4.3.1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与学生学习需求不对接
        4.3.2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运行机制不完善
        4.3.3 人们对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认识不充分
第五章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过程机制
    5.1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要素构成
        5.1.1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主体
        5.1.2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客体
        5.1.3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介体
        5.1.4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环体
    5.2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过程分析
        5.2.1 知识转移过程分析
        5.2.2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知识转移过程
    5.3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影响因素及实证分析
        5.3.1 理论框架
        5.3.2 基本假设与模型构建
        5.3.3 数据调查与结果分析
第六章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实践策略
    6.1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发展理路
        6.1.1 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坚持法治教育和个人需求相统一
        6.1.2 以“显隐结合”为原则,坚持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相统一
        6.1.3 以“三全育人”为路径,构建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立体化“场域”
        6.1.4 以“铸魂育人”为目标,培养新时代“德法兼修”的高素质人才
    6.2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教育原则
        6.2.1 “以生为本”的原则
        6.2.2 “滴灌式”教育原则
        6.2.3 协同化育人原则
    6.3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实施举措
        6.3.1 开发教育载体,构建和谐的教育生态空间
        6.3.2 创设教育情境,激发大学生的美好法治情感
        6.3.3 强化制度实践,内化法治价值引领
        6.3.4 优化社会环境,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6.4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具体路径
        6.4.1 建立项目化运行机制,为供需双方的空间交汇提供制度保障
        6.4.2 打造智慧教育系统,实现多重法治教育空间的协同
        6.4.3 发掘社会资源,形成多方资源的良性互动
    6.5 强化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保障措施
        6.5.1 掌握主动权
        6.5.2 明确管理权
        6.5.3 把握话语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重点难点
        (二)创新点
第一章 家国情怀理论阐释
    一、家国情怀内涵及其核心要义
        (一)家国情怀的内涵
        (二)家国情怀的特征
    二、家国情怀的功能
        (一)强化国家认同
        (二)激发爱国内生动力
        (三)体现价值取向
        (四)涵育意志品质
    三、家国情怀的历史演进
        (一)古代以忠君报国为集中体现的家国情怀
        (二)近代以民族救亡为集中体现的家国情怀
        (三)新中国建立后以振兴中华为集中体现的家国情怀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理论支撑
    一、马克思主义为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意识及意识形态理论为培育提供明确理论指导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爱国主义的基本观点为培育提供直接理论指导
        (三)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为培育提供具体理论指导
    二、中国共产党青年教育理论为培育提供现实理论指导
        (一)青年教育应坚持的指导思想
        (二)青年教育的主要内容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培育提供思想资源
        (一)仁者爱人思想蕴含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奉献精神
        (二)忠孝一体思想蕴含着家国一体意识
        (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家国情怀的集中表达
        (四)忧国忧民思想体现着对国家的责任意识
        (五)自强不息精神是推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其他相关社会科学理论为培育提供理路借鉴
        (一)心理学态度理论对培育的理论借鉴作用
        (二)教育学情感教育理论对培育的路径指引作用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内容
    一、培养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一)开展国情教育
        (二)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三)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教育
    二、培养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积极情感
        (一)开展大学生国家归属感教育
        (二)开展大学生国家自豪感教育
        (三)开展大学生国家尊严感教育
        (四)开展大学生国家责任感教育
        (五)开展大学生国家奉献感教育
    三、培养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有所作为的意向
        (一)开展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观教育
        (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三)开展爱国奋斗精神教育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面临的挑战
    一、西方文化殖民主义动摇了培育基础
        (一)文化殖民主义意图破坏我国的文化育人环境
        (二)西方文化渗透降低了大学生的国家认同
    二、极端民族主义思潮传播阻碍了培育目标实现
        (一)对大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带来消极影响
        (二)导致大学生理性爱国能力下降
    三、社会现实问题弱化了培育影响力
        (一)社会发展引发传统家庭教育观念变化
        (二)精致利己主义思想导致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偏离
    四、信息技术发展降低了传统培育方式的实效性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渗透力弱化了传统教育功能
        (二)网络空间的虚拟性降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第五章 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大学生家国情怀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一)构建大学生家国情怀评估指标体系
        (二)编制大学生家国情怀调查问卷
        (三)调查对象选取与问卷发放
    二、对大学生家国情怀现状的整体分析
        (一)基于题项层面的分析
        (二)基于一二级指标层面的分析
        (三)调查对象总体得分情况
    三、大学生家国情怀现状分类比较情况
        (一)女生得分显着高于男生
        (二)不同政治面貌学生得分差异不明显
        (三)不同专业类别学生得分差异较大
        (四)高年级学生得分显着高于低年级
        (五)不同层次学校学生得分差异明显
        (六)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得分差异不明显
    四、大学生家国情怀构成要素贡献率探究
        (一)各构成要素与家国情怀的线性关系检验
        (二)构成要素与家国情怀的多元回归分析
    五、大学生家国情怀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培育工作的系统性有待加强
        (二)培育目标任务不明确
        (三)培育机制不健全
        (四)培育方式待创新
        (五)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待改进
第六章 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策略
    一、构建新时代系统化培育的机制和体系
        (一)建立系统规范的培育工作制度和体系
        (二)通过良好家教家风发挥家庭和亲情的影响力
        (三)创新教育管理方式发挥高校主阵地作用
        (四)加强环境建设发挥社会育人功能
    二、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改革创新思政课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
        (二)培养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素质
        (三)深化拓展关于家国情怀的教学理论研究
    三、加强新时代文化载体的传承与激励作用
        (一)以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深化国家与民族认同
        (二)以优秀文艺作品的精神力量激发爱国情感
        (三)以校园文化的生机活力激励爱国行动意向
        (四)以大众传媒的应用与创新提升文化育人效能
    四、营造激励大学生内在情感的环境与氛围
        (一)以榜样示范作用激发内在动力
        (二)开展仪式感教育激发内在激情
        (三)拓展情境体验教育强化感性认知
    五、激发大学生培育和践行家国情怀的主体自觉
        (一)普及生活化教育深化大学生的内在体验
        (二)创新社会实践教育强化大学生内在感悟
        (三)开展自我教育促进大学生自我成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调查问卷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四、新形势下大学生的主体性特点及对策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启示研究[J]. 翟彩宁,霍刚,左旭晨,陈佩. 公关世界, 2022(02)
  • [2]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研究[D]. 郑艳菊. 河北大学, 2021
  • [3]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研究[D]. 宋丹. 河北师范大学, 2021
  • [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三种教学模式的考察[D]. 李若沁.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5]新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研究[D]. 余晓月. 三峡大学, 2021
  • [6]新时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研究[D]. 刘彩霞.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7]在高校思政课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研究[D]. 吕菲. 燕山大学, 2021
  • [8]新时代加强高校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D]. 朱婷婷. 兰州理工大学, 2021
  • [9]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发展历程及启示研究[D]. 孙少帅. 石河子大学, 2021
  • [10]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D]. 谢金晶. 湖北大学, 2021

标签:;  ;  ;  ;  ;  

新形势下大学生主体性特征及对策创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