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独倡风骨唱大江──陈子昂与三峡(论文文献综述)
王璐[1](2021)在《钟惺、谭元春《唐诗归》研究》文中提出
张东艳[2](2018)在《清代杜诗评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代是杜诗研究的集大成时期,学界对清代杜诗学的研究多集中在杜诗注本,而对以诗歌选本、诗话、笔记、书信、诗集序跋、专题着作、诗歌创作中的集杜、和杜、题咏杜祠、杜像等多种形式存在的清代杜诗评论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本文以清代的杜诗评论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整理其原始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王夫之、清代四大诗学代表王士禛、沈德潜、翁方纲、袁枚等人的杜诗学进行研究,探讨清人如何解释杜诗的丰富内涵和发掘杜诗的审美价值,阐明这些解释和它们的历史条件的关联,以求重新认识杜诗的价值,探求杜诗与清代诗学建构的内在联系。同时,对明末清初贾开宗《秋兴八首偶论》和卢震《杜诗说略》两部稀见的论杜专着进行整理和研究,以求窥得明末清初杜诗学新变之一斑。本文除绪论、结语之外,共分七章,七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探究王夫之论杜的表现及其贬杜的原因和意义。在简要介绍王夫之诗学主张的基础上梳理其褒贬互陈的论杜表现,从诗学主张、政治背景、诗学背景三方面分析其贬杜的原因。王夫之贬杜的本质是其坚守的汉魏六朝审美传统与杜诗所代表的对传统的新变之间的矛盾冲突。王夫之对杜诗褒贬互陈的态度,更清晰地展现了杜甫在诗歌史上继往开来的地位——既继承了汉魏六朝的审美传统,又开创了新的审美风尚。第二章探究王士禛以审美为中心的杜诗学,并探讨“渔洋不喜少陵”、《唐贤三昧集》不选杜诗等有争议的诗学问题。在探析王士禛“神韵说”的形成原因、美学内涵的基础上,从诗歌体裁、艺术、考证、评选、传播接受和杜甫人格等六方面梳理王士禛的论杜表现。王士禛颠覆了杜诗的集大成地位,从侧面揭示了杜诗的新变和丰富多样性;厘清了杜诗与“盛唐”的关系,揭示了杜诗在批评史上的价值;力图重构以王维为中心的诗学价值系统,从反面证明杜诗在古典诗歌传统中不可撼动的经典地位。第三章探究沈德潜以政教为中心的杜诗学。在探析沈德潜“格调说”的渊源、内涵和诗学主张的基础上,从诗歌宗旨、诗歌体裁、集大成、诗法等四方面梳理沈德潜的论杜表现,并探析其在诗歌创作中对杜诗的借鉴和以政教论杜的不足之处。沈德潜推尊杜甫的主张一方面顺应了清王朝的政治需要,另一方面借助官方意识形态的强大助推力,再次确立杜诗的独尊地位。第四章探究翁方纲以诗法为中心的杜诗学。探析了翁方纲对杜诗的总体看法,着重研究翁方纲《杜诗附记》的主要内容和批杜特色。翁方纲将杜诗作为“肌理说”的典范,深入探讨了杜诗之“法”,借助杜诗建构“肌理说”,又用此说阐释杜诗,证明“肌理说”的正确性。杜诗成为翁方纲阐明诗学主张以及与前贤后学交流的媒介和平台。作为金石学家、书法家,翁方纲采用感悟式批评和分析考证相结合的方法批杜,首次大量借用书法术语批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杜诗批评理论系统,对清代杜诗学批评方法的创新有重要意义,体现了乾嘉年间杜诗学与金石学、书学交融的新特色。第五章探讨袁枚、赵翼、蒋士铨以性情为中心的杜诗学。三人论杜都以性情为中心,揭示了杜诗的抒情本质。但袁枚强调杜诗长于言情、“苦”和“多创”的特点,学杜并不独尊杜。赵翼肯定杜甫的创新,提出杜甫“天才论”,具有鲜明的尊杜倾向;并发挥史学家之长考证杜诗。蒋士铨没有摆脱“忠孝义烈”和“温柔敦厚”的窠臼,论杜的突出特点是注重杜诗对诗歌创作的指导、借鉴意义。第六章探究贾开宗《秋兴八首偶论》的主要内容及论杜特色。从《秋兴八首》的题目渊源、章法结构、语言艺术、对儒家诗教传统的体现等四方面论述《秋兴八首偶论》的主要内容。贾开宗论《秋兴八首》的突出特点是以史证诗和借杜言志,体现了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潮对杜诗学的影响。《秋兴八首偶论》作为杜诗学史上第一部《秋兴八首》专论,又体现了清代杜诗学深入化、专题化的新特点。第七章探讨卢震《杜诗说略》的主要内容及论杜特色,将《杜诗说略》的二十四则分为正变论、创作论、诗法论、鉴赏论等四部分进行论述。卢震论杜以儒家思想为主,兼采道家、道教、佛教、书画艺术的术语譬喻诗学;突破了以往局限于杜诗的研究范式,在诗学理论的高度上论杜。《杜诗说略》的性质类似于一本较为系统的《杜诗概论》,这在清代杜诗学史上尚属首例,体现了清初杜诗学的新变。
王欢[3](2019)在《朱庭珍诗论研究》文中指出晚清诗论具有总结古代和趋向近代两种发展趋势,朱庭珍诗论属于前一种。它致力于全面总结古代诗歌理论,深化传统诗学命题,并为诗坛后学指点迷津。它主要由根柢说、诗法说、家数说三个方面组成。本论文以此为线索,通过追本溯源、分析批评理路、总结理论特色等方式,来探究朱庭珍诗论的主要内容、诗学取向、诗歌史观和历史地位。论文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绍朱庭珍诗论的基本情况,从《筱园诗话》的通行版本及自订钞本的价值、《论诗绝句五十首》、朱庭珍的诗歌评点、朱庭珍诗论的结构与分期等四个方面,对朱庭珍诗论作了全景式的概览,为朱庭珍诗论核心问题的讨论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部分主要是从唐宋诗之争的特定视角分析了朱庭珍的诗学取向,认为不同于晚清普遍的宗宋的诗学主张,朱庭珍诗论在总体上对唐宋诗之争持较为通脱的态度,但在具体批评实践中表现出“融宋意入唐风”的倾向。从“新旧递更,日即于变”的角度梳理了朱庭珍的诗歌史观,认为朱庭珍诗歌史观虽以“变”为主,但其实是“变而不戾乎正”的。第三部分主要论述朱庭珍的“根柢说”,主要从积理养气、得真传、主真意、成真我四个方面展开讨论,致力于解决晚清及滇云诗坛诗人主体性缺失的问题。认为“积理养气”、“得真传”、“主真意”、“成真我”,都是朱庭珍针对“主体性缺失”这个病症开出的药方。其中积理、养气侧重于对创作主体内在审美素养的培育,真传、真意、真我侧重于对创作主体艺术判断力与独创性的塑造,四者共同致力于培植诗歌创造主体“深厚的学养、宽广的胸怀、超妙的判断力和娴熟的艺术技巧”,以期建构一个具有纯正审美素养而又富于艺术独创性的正统的诗人主体。第四部分主要论述朱庭珍的“诗法说”,主要从诗贵相题、无定法而有定法、“诗法说”的地位三个方面展开讨论,致力于总结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技法理论。认为“诗法说”上承“根柢说”,下启“家数说”,处于朱庭珍诗论的重要位置,讲究“分寸切合,境界宛肖”的相题理论,以“分寸适合,境界宛肖”为总体要求,以“审题、布置、立意、思路、选意炼词”为具体步骤,其目的不仅是“题与诗合”、“题与诗肖”,而且是力去陈言、求变求新。“无定法而有定法,”之说,以“本、驭、化、归”为基本原则,对古代诗论中的活法美学思想进行了辩证而又艺术的总结。第五部分主要论述朱庭珍的“家数说”,主要从家数溯源、家数标准、家数品评、家数的反面四个方面展开讨论,认为朱庭珍从宏观诗史与诗人评论两个层面,以气象规模、独至之诣、变化之功为标准,用“大家”、“大名家”、“名家”、“小家”四个等次,以“临近而有现场感,”的视角,对历代诗人的得失进行了品评,对自建安至清代嘉庆、道光时期的诗人家数大小进行了排序,列出了家数名录。由此展示出一幅晚清滇南诗论家眼中的古今诗人图谱,为初学者勾勒出一个可供追寻的诗歌成就的理想境界,对后来诗人以“家数,”品评文学作品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第六部分是对朱庭珍诗论的评价,主要从朱庭珍诗论对前人的继承、朱庭珍诗论在同时代诗论中的位置、学者对朱庭珍诗论的评价、朱庭珍诗论的地位四个方面展开讨论,认为朱庭珍诗论继承了纪昀诗学、神韵派、格调派、肌理派的某些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与创新;通过梳理朱氏同时或稍后的诗话,总结学者对朱庭珍诗论或誉或毁的评价,认为朱庭珍诗论既有综合性、系统性、折衷性的优点,又存在立场相对保守、过于崇雅斥俗、诗歌批评不够公允折中等偏弊之处。但瑕不掩瑜,朱庭珍诗论把正统的道德观与多元的艺术趣味有机融合,努力建构一个正统而又圆通的诗学框架,显示出—种重整儒家诗学传统以树立新的诗歌观念的意识。它不仅是滇南颇具独创性的诗学思想,而且是中国古代诗论总结期颇具特色的诗论成果。
赵静[4](2014)在《程俱诗校注》文中研究说明程俱(1078-1144),衢州开化(今浙江衢州)人,字致道,号北山,是宋南渡时期的重要诗人。程俱出生在儒术世家,天性亢直,一生仕途坎坷,起起伏伏。他与官员、僧人、道士、隐士均有交游。程俱的思想兼有儒家、佛家、道家思想。程俱生平创作颇多,有《麟台故事》、《北山小集》等。但目前对程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着作《麟台故事》和诗歌风格上,在诗文校注等方面仍有可供开拓的空间。本文梳理程俱的生平,家世,交游情况,诗歌内容及特色,并对《北山小集》的诗歌进行校注,以弥补现在研究的不足。《北山小集》中收录的诗歌包含古诗、绝句、律诗。诗歌中大部分是唱酬之作,也有描写山水名胜、自然景物的作品。本文通过对诗歌内容进行分类研究,进而总结程俱诗歌特点。本文诗歌校注部分,以《四部丛刊续编》所收影宋抄本《北山小集》为底本,以《四库全书》本、清道光五年袁氏贞节堂抄本、《全宋诗》本为校本。
丁雪艳[5](2013)在《高棅研究》文中提出明代是唐诗学全面发展的鼎盛时期,高棅是明代唐诗研究整理中最重要的人物,其编选《唐诗品彚》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全面地反映唐诗风貌,确立唐诗四期说“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落实辨体意识,众体兼备选唐诗,定品目别高下之分,开明代诗必盛唐先声,“以为学唐诗者之门径”,时人论之:“明诗所以知宗乎唐者,高廷礼之功也。”高棅编选《唐诗品彚》九十卷,《唐诗拾遗》十卷,《唐诗正声》二十卷。论诗宗唐,其编选唐诗集倡开明代诗必盛唐先声,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唐诗风貌,风调正变,大体如此。所编《唐诗品彚》、《唐诗正声》影响广泛,《明史》称“终明之世,馆阁宗之”。高棅不只是总结和发挥了宋元以来唐诗学研究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其一系列的学术观点对明代诗歌创作尤其是“前後七子”影响巨大。在某种意义上,明中後期诗歌创作复古的路径的是高棅开启的。所以,无论在唐诗学的研究史上,还是在明代诗歌思潮史上,高棅无疑有着不可逾越的地位。高棅,字彦恢,号漫士,又名廷礼,谱名景度,生於元顺帝至正十年腊月二十三(公元1351年1月21日),卒于明成祖永乐二十一年二月三十日(公元1423年4月10日),福建长乐人,实宋尚书张镇之後。明永乐元年以布衣徵诏入京,授翰林待诏,後升为典籍。《明史》有传。高棅为明代“闽中十才子”之一,其诗学主张“格高”、“调远”,其诗歌亦高古,慷慨洒脱,颇具风骨,有唐人之风,其诗文集中唱酬寄赠之作较多,复古之音亦多。着有《啸台集》二十卷、《木天清气集》十四卷。高棅博学能文工书画,尤长於诗,诗、书、画时人称为“三绝”。据《漫士高先生墓铭》记:“书得汉隶笔法,画原于米南宫父子,出入商、高间。方壶子画妙贞一,初识先生称赏不寘曰:‘异时当为名家。’在翰苑二十年,四方求诗画者争致,金帛修饩岁常优於禄入。”高棅诗集中有大量的题画、题字、题扇、题壶、题山房、题书斋、题轩、题楼等诗,尝以诗画交友。自明以降,学人孜孜於其《唐诗品彚》等选本研究,而对於其生平事蹟及诗歌创作的研究鲜有提及,论者寥寥,几近空白。高棅作为唐诗学大家,对唐诗学整体发展及明代唐诗学研究等方面均有较为深刻的影响,其诗歌创作实践及其生平资料的梳理目前的相关研究较为薄弱,缺乏系统性、完整性,为本课题留下了大量可供继续深入探索的研究领域。对高棅诗歌创作实践及其生平资料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可填补明代唐诗学研究的空白。高棅生平资料之梳理考辩错讹叠出,缺少准确翔实的考证,诸如高棅初次征辟入京时间、入翰林为待诏时间及再次赴京时间、升翰林院典籍时间等问题就存在诸多争议,说法不一,考辩未明。高棅论诗,主张宗唐复古,其诗歌创作实践比较集中地反映出高棅的诗学理论主张,高棅编选之《唐诗品彚》与其前期作品集《啸台集》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高棅於明初高举诗歌复古的大旗,编选《唐诗品彚》、《唐诗正声》以宣导宗唐复古,同时也在自己的诗歌作品中积极实践着宗唐复古的理论,具体体现在其诗歌创作实践中的学古、拟古,其诗歌创作实践与其诗学理论相互融通。故其生平作品的研究有助於对明代复古派及相关研究的深入展开。有鉴於此,笔者不揣浅陋,对高棅生平资料及诗歌创作梳理考证,考辩错讹,以期知人论世、考镜源流。本文之生平研究部分基本理清了高棅的生平行迹,对一些史传错误或历来考述欠详的问题作以解释和补正,如高棅永乐年间的入朝履歴的几个时间节点。并在此基础上,力图展示高棅生活的时代环境及学术环境,考镜源流。本文之交游部分对高棅生平交游情况作了搜集考证,在此基础上将与谱主有关之人的生平情况加以梳理。冀以通过高棅的交游,明晰其思想流变的影响与被影响,知其渊源所自,以期更为深入、细致、全面地考察高棅及其群体在整个明初诗坛及社会上的影响。本文之诗文集研究部分对高棅诗文集进行梳理考证,详细分析高棅诗文作品的题材、风格,并探寻高棅复古之径,力图进一步展示高棅在明初诗坛中的地位及作用,明初复古之风的渊源流传。本文之考证稽异部分对高棅行迹考证编排,包括传略、年表、补遗等内容。传略:对高棅的生平行迹作一简介,并对其家世渊源作以考证。年表:将高棅的生平行迹按年编排,於纲下用目加以详细注解说明,对相关问题作以考证,着重高棅生平资料的梳理,考辩错讹,以期排比事实、钩沉稽异。补遗部分,提供地方志及书画题跋中搜寻高棅诗集中未见记载之作。综之,本文通过对高棅诗歌的创作实践及生平事蹟的考察尽可能填补高棅诗歌和生平研究的空白,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廓清明代唐诗学的发展的源流正变,并进一步深入探讨其对当时和後世的影响,以及在这种背景之下明代诗歌创作实践的因承革创及其文学思潮演变的动因,填补明代唐诗学的研究的空白。
孙善齐[6](2000)在《独倡风骨唱大江──陈子昂与三峡》文中研究说明
赵杏根[7](1999)在《乾嘉代表诗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朝康熙以后,长期安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经济,使士人队伍扩大,并为士人从事文化事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就诗歌方面而言,乾嘉时期诗人的数量几乎成倍地超过此前同样长的时期。我国传统士人的最高理想,并不是在文化事业方面取得成就,而是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即使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他们也热衷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研究治国之道,批评现实政治。然而,从顺治间开始,清最高统治集团对士人实行科场牢笼、官场控制和文字狱镇压,至乾隆帝,这三手和他的极端的专制结合起来,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嘉庆时,除了文字狱外,其他两手也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改观。在乾嘉时期的科场,“士不遇”和“士晚遇”的现象十分明显。在官场,汉族士人无法展其志、行其道,且官场风波险恶。士人们深知很难在政治方面实现自己的价值,于是,许多读书人淡于科场或绝意科场,许多官员在盛年就主动退出官场。大量的官员和在野士人,他们知道建功立业无望,就主动到文化领域去实现自己的价值。他们创造了“乾嘉之学”的辉煌成就,也在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文研究乾嘉间三十多位比较有名且具有代表性的诗人。根据乾嘉间诗人生存状态的某些特点,本文将他们分成五大类: 一、达官诗人,京官四品以上,地方官三品以上; 二、中下级官员诗人,即除了达官诗人以外的仕宦诗人; 三、盛年脱离官场的诗人,凡五十岁前脱离官场,此后未复出者; 四、淡于科场或绝意科场的诗人; 五、困于科场的诗人。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他们的生存状态入手,分别对他们各自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以及在诗坛上的地位作了详细的研究。通过研究,本文认为: 一、许多诗人未能进入官场,许多诗人盛年退出官场,这就使在野诗人的总体实力大大增强,而官场诗人的总体实力则相应减弱。诗坛的主力已经完全在草野,诗坛的领导力量也已经完全在草野。诗坛已经相对独立于官场。二、这一时期是诗歌理论探索的活跃期。这些诗歌理论有若干共同之处,反映了诗歌创作的某些规律。此外,它们各自也有不少可取之处。但忽视诗歌与社会政治之间的关系,是它们共同的弱点。三、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在内容方面远不足以称丰富,没有起到诗歌应有的某些社会作用,特别是批评社会黑暗面的作用。四、这一时期诗歌艺术风格多样化。诗人们都以鲜明的艺术个性为追求目标。他们几乎都在艺术表现方面下了极大的工夫,并确实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的面目。崇尚阳刚之美的诗人比较多,但由于许多诗人所作缺乏风骨,只是在词句方面下工夫,因而真正具有阳刚之美的诗歌并不多。五、严酷的封建专制统治,是乾嘉时期诗歌创作总体成就不如清初和晚清高的主要原因。六、乾嘉诗人在诗歌理论方面的探索和在诗歌艺术表现方面的追求,实际上为道咸以降清诗的繁荣作了必要的准备。
二、独倡风骨唱大江──陈子昂与三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独倡风骨唱大江──陈子昂与三峡(论文提纲范文)
(2)清代杜诗评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杜诗学”概说 |
二、研究范围及价值 |
三、研究现状 |
四、基本框架 |
五、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王夫之的杜诗学 |
第一节 王夫之非杜批评析辨 |
一、质疑杜甫的忠君爱国 |
二、反对“诗史说” |
三、批判杜甫“诞于言志” |
四、批判杜诗直露和以议论入诗 |
五、认为“杜诗不足法” |
六、抑杜扬李 |
第二节 王夫之肯定杜诗的批评析辨 |
一、相对肯定杜甫律诗 |
二、部分肯定杜诗的艺术成就 |
小结 |
第二章 “神韵”派的审美中心论:以王士禛为中心 |
第一节 王士禛的“神韵说” |
一、“神韵说”的形成原因 |
二、“神韵说”的美学内涵 |
第二节 以辨体论杜诗 |
一、古风 |
二、律诗 |
三、绝句 |
第三节 以诗歌艺术论杜诗 |
一、褒扬杜诗 |
二、杜诗指瑕 |
第四节 以考证论杜诗和杜甫 |
一、考证杜诗注本、版本 |
二、考证杜诗声律、真伪 |
三、考证杜诗中涉及的制度、人名、物名、地名 |
四、考证杜甫的生卒年和后代 |
第五节 以选诗论杜诗 |
一、《古诗选》 |
二、《十种唐诗选》 |
三、《唐贤三昧集》 |
四、《唐人万首绝句选》 |
第六节 以传播接受论杜诗 |
一、概论前人学杜 |
二、论王安石论杜 |
三、论黄庭坚学杜 |
四、论杜诗的民间流传 |
第七节 以人格论杜甫 |
一、批评杜甫人格的表现 |
二、批评杜甫人格的原因 |
小结 |
一、以辨体论杜诗,凸显杜诗的新变和复杂多样 |
二、厘清杜诗与盛唐的关系,揭示杜诗在批评史上的价值 |
三、重构诗学价值体系,证明杜诗在古典诗歌传统中的经典地位 |
第三章 “格调”派的政教中心论:以沈德潜为中心 |
第一节 沈德潜的“格调说” |
一、“格调”的渊源与内涵 |
二、“格调说”的诗学主张 |
第二节 沈德潜的诗教观 |
一、温柔敦厚与比兴含蓄 |
二、诗教与性情 |
第三节 以宗旨论杜诗 |
一、忠君爱国 |
二、温柔敦厚 |
第四节 以辨体论杜诗 |
一、古风 |
二、律诗 |
三、绝句 |
第五节 以集大成论杜诗 |
一、杜诗对《诗》《骚》的继承 |
二、杜诗对汉魏六朝诗歌的继承 |
三、杜诗的新变 |
第六节 以诗法论杜诗 |
一、字法 |
二、句法 |
三、章法 |
第七节 诗歌创作对杜诗的借鉴 |
小结 |
一、政治方面:迎合官方意识形态 |
二、诗学方面:再次确立杜诗的独尊地位 |
三、不足之处:道德批评的片面性 |
第四章 “肌理”派的诗法中心论:以翁方纲为中心 |
第一节 翁方纲对杜诗的总体看法 |
一、杜诗:“肌理说”的典范 |
二、“铺陈排比”: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 |
三、学习杜诗的态度:“师其意则其迹不必求肖之” |
四、学习杜诗的途径:“由苏入杜”和“黄诗逆笔” |
五、杜甫对前人的学习和对后人的影响 |
第二节 翁方纲《杜诗附记》研究 |
一、《杜诗附记》的动机目的 |
二、《杜诗附记》的主要内容 |
第三节 翁方纲的批杜特点 |
一、感悟式批评和分析考证相结合 |
二、借用书法术语论杜诗 |
三、以“史法”论杜诗 |
小结 |
第五章 “性灵”派的性情中心论:以袁枚、赵翼、蒋士铨为中心 |
第一节 袁枚的杜诗学 |
一、论杜诗之长于言情 |
二、论杜诗之“苦”和“多创” |
三、论学杜 |
四、论杜诗之独尊地位 |
五、考证杜诗 |
六、论杜甫之人品 |
七、小结 |
第二节 赵翼的杜诗学 |
一、论杜诗之创新 |
二、论杜甫之天才 |
三、论杜诗之独尊地位 |
四、考证杜诗 |
五、杜诗指瑕 |
六、小结 |
第三节 蒋士铨的杜诗学 |
一、论杜甫“忠孝义烈之心”和杜诗“温柔敦厚之旨” |
二、论杜诗注本 |
三、诗歌创作对杜诗的借鉴 |
四、小结 |
第六章 专题着作研究之一:贾开宗《秋兴八首偶论》 |
第一节 《秋兴八首》的渊源 |
第二节 《秋兴八首》的章法结构 |
一、不可分割 |
二、承上启下 |
第三节 《秋兴八首》的语言艺术 |
一、虚实相生的意象系统 |
二、虚实交错的对偶方式 |
三、用典 |
第四节 《秋兴八首》对儒家诗教传统的体现 |
一、《秋兴八首》与《诗经》“六义” |
二、《秋兴八首》的温柔敦厚 |
第五节 以史证诗与借杜言志 |
一、以史证诗 |
二、借杜言志 |
小结 |
第七章 专题着作研究之二:卢震《杜诗说略》 |
第一节 正变论 |
第二节 创作论 |
第三节 诗法论 |
第四节 鉴赏论 |
小结 |
结语 |
一、清代杜诗评论的主要内容 |
二、清代杜诗评论的主要特色 |
参考文献 |
一、古籍文献 |
二、国内着作 |
三、国外着作 |
四、学位论文 |
五、期刊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一、科研论文 |
二、科研项目 |
后记 |
(3)朱庭珍诗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朱庭珍诗论概述 |
第一节 《筱园诗话》的通行版本及自订钞本的价值 |
第二节 《论诗绝句五十首》 |
第三节 朱庭珍的诗歌评点 |
第四节 朱庭珍诗论的结构、体系与分期 |
第二章 诗学取向与诗歌史观 |
第一节 诗学取向——融宋意入唐风 |
第二节 诗歌史观——新旧递更,日即于变 |
第三章 根柢说 |
第一节 积理养气 |
第二节 得真传 |
第三节 主真意 |
第四节 成真我 |
第四章 诗法说 |
第一节 诗贵相题 |
第二节 无定法而有定法 |
第三节 诗法说的地位 |
第五章 家数说 |
第一节 家数溯源 |
第二节 家数标准 |
第三节 家数品评 |
第四节 “家数”的反面——所谓“魔道” |
第六章 朱庭珍诗论的评价 |
第一节 朱庭珍诗论对前人的继承 |
第二节 朱庭珍诗论在同时代诗论中的位置 |
第三节 朱庭珍诗论的评价 |
结语 |
附录 |
朱庭珍年表 |
《筱园诗话》(筱园先生自订钞本)的增补内容及原因分析 |
朱庭珍《莲湖吟社稿凡例》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程俱诗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前言 |
第一章 程俱生平思想研究 |
第一节 程俱生平研究 |
第二节 程俱的交游 |
第三节 程俱的思想 |
第二章 程俱诗歌研究 |
第一节 诗歌的题材 |
第二节 诗歌的艺术特色 |
结语 |
凡例 |
卷一 古诗一 |
杂兴十首 |
秋思 |
吴县游灵严 |
古风送钱定国显道 |
送传国华墨卿赴保塞簿 |
过方子通惟深 |
夜闻壁间蛩鸣有感二首 |
夜半闻撗管 |
读神仙传六首 |
古钓台歌送阮阅休羙成沿檄浙东 |
即事戏作四首 |
谢人惠砚 |
穹窿葬事回邑有感 |
游华藏此君亭 |
独游保宁凤凰台 |
过刘姓园居 |
宿海会寺 |
山谷寺 |
石牛洞 |
望九华 |
谿行叹 |
山中对酒 |
二月二日冨阳城东 |
桐庐道中书事 |
题张大丞明园亭 |
送崔闲归庐山四首 |
黄鲁直有食甘念慈母衣绽怀孟光之句用为韵作五首以寄旅怀 |
有美一人 |
辨师鼓琴 |
山中秋夜 |
赋长兴钱圃翁诗 |
秀州沈硅漆烟最善持叶翰林诗来求余诗为作一首 |
吴下去,冬不寒春不雨,人以为病,城中火灾相仍,自十二月至今凡八九发,雍熙佛寺灾势尤甚,闾里讹言相惊。徃徃徙货泉载家俱,日为避火,计二月乙巳,郡守以承天佛寺慧感神像供府第为佛事禳祷,是日雨,明日雪,丁未又大雪,农事有初火怪庶,或熄人心稍安,作诗记其事和叶翰林阻雨枫桥 |
和叶翰林阻雨枫桥 |
天宁潜老以山中春莫三诗投鸿庆尚书末章见及次韵荅之 |
卷二 古诗二 |
泊义兴长桥 |
游善权寺 |
善权洞 |
白马洞 |
神鱼泓是日与诸公流杯水中如西丘故事 |
九斗坛 |
张公洞 |
借居毗陵东门四首 |
和柳子厚读书 |
虞君明謩和刘氏园居诗再用前韵作因以叙出处之意 |
陪君明华燕集复用前韵 |
初秋偶题 |
和傅冲益冬夜独酌用柳子厚钦酒诗韵 |
秋日市区作 |
客舍写怀呈王八丈侍郎五首 |
秋将获水行田中,不复留,因窽塍通沟,引水过堂下,小儿以芒苇作车其上,画夜决决不休,戏书 |
同江彦文纬、江仲嘉襃度菱湖岭,游三衢褚山,道灵真,出入严榖,腾绝可骇,虽然有卜筑之意。然此地寥閴,人所不争,小隐不难致。顾吾曹出虞何如耳?二公皆修真养气,精进不衰。予晚闻此道,又为忧病顿挫,志倦体疲,每思益友,傥得静舍安余年,资二子以待老,岂不乐哉!作诗叙游,且志本末。严?@@#121-463 |
戏呈虞君明察院謩 |
君明见和再作 |
出北关再以前韵作寄 |
雨霁行西湖二首 |
哭阿申二首 |
秋夜写怀,呈常所往来诸公,兼寄吴与江仲嘉八首 |
与江仲嘉襃、赵叔问子画、潘杲卿,杲分题赋诗,以颜鲁公、裴晋公、贺监、陈希夷画像为题,以我思古人为韵,余得裴晋公我字韵一首 |
卷三 古诗三 |
夜坐 |
春日写怀 |
豁然阁 |
二十八舍歌示钱定国显道 |
数诗述怀 |
读陶靖节诗 |
八音歌赠别赵子雍篪之二首 |
写怀 |
和杨秀才友夔三首 |
同余杭尉江仲嘉褒道人陈祖德良孙游遂洞霄宫 |
灌竹 |
送江仲嘉褒东还家山方将从赤松子游为作仙游之诗以相步虚云 |
到官两旬四走山野作诗以自劳云 |
吴正仲提举至游堂 |
和林德祖惠山诗一首 |
用德祖韵送毛彦时二首 |
为宜兴郑主簿赋寓轩一首 |
君明出留题吴江诗次韵 |
题滕司户虚舟庵和韵 |
同江赵潘集以锺监博山炉黟砚石屏为题,予得锺监分韵得金字,锺监盖响板也。形制如锺背作云雷纹面可监,我曹创为之铭曰:“癸巳作锺监,子子孙孙永保用”。张有篆甚竒古 |
再分题得易分韵得醉字一首 |
雨霁同仲嘉小酌,乆之云阴月出,光照席上,颇发清兴,戏作此诗 |
过吴兴城北超览堂 |
奉陪知府内翰至卞山有诗五首 |
同游道埸何山二首 |
同游胜林亭次韵 |
同叶翰林游虎丘分韵得丘字 |
同叶内翰游南峯穷观壬辰旧题诗谨次严韵 |
叶翰林有徐熙桃竹方尺,许索诗輙赋一首 |
仲嘉录示新齐聮句用韵书怀奉寄一首 |
夜寒大风汹汹不能寐用前韵作一首 |
迁居城北蜗庐 |
卷四 古诗四 |
蔡州叶翰林寄示近诗次韵八首 |
题蕖翰林阅骏图 |
元夕块坐因用叶翰林去年见寄元夕诗韵写怀 |
西安谒陆蒙老大夫观着述之富戏用蒙老新体作 |
昨夕风月顿清,独坐中庭,夜分不寐,翛然四顾,寂无人声,如在尘外,作诗一首以写一时之适 |
数日春物甚丽坐阅岁华偶成古句 |
陈君学正草堂成,提点大夫梅十五丈有诗,且蒙借示,见邀司作,谨次原韵,因以叙怀 |
十月五日集季野家归作 |
戏示江协律汉 |
再和一篇以答固穷之句 |
江再和戏荅四篇 |
季野见和次韵二首 |
次韵叶内翰游西余山用袁奉议韵 |
次韵江司兵示所和赵司录相从饮解嘲之句 |
空相僧舍书事 |
戏赠江仲嘉司兵 |
次韵和江司兵淛江观潮 |
送赵子画奉议归睢阳用熊倅韵 |
同赵奉议离吴兴,江仲嘉与其兄仲举送百馀里,醉中戏作此句一首 |
蜗庐有陈地三两席,稍种树竹,己有可观,戏作七篇 |
黄嘉父朝请公彦示诗,以不数面为言,且索近着,次韵谢苔一首 |
和杨彝甫静妙轩 |
过毛达可友给事,览壁问旧诗,次韵二首 |
北固怀古 |
焦山 |
和叶翰林湖上夜归古句 |
卷五 古诗五 |
秋华无几,尚有紫薇相对里巷间 |
傅冲益寄淮口阻风及清淮道中诗二首,又次涟水一首,用其韵和寄 |
周萃秀才惠诗次韵酬之一首 |
秋雨三首 |
过红梅阁一首 |
周宪之用余送赵子雍诗韵,作属德祖及余同作二首 |
刘朝散长源淮夫,刘先生彝之子,孝悌有贤行,年六十一且致仕,侍其亲义,兴为赋诗一首 |
题蒋永仲蜀道图 |
寄开化李令光四首 |
同叔问诸人,斗橘栗柿蔗为题,以东南之美为韵,馀得橘美字韵一首 |
仲嘉分题得诗,分韵得经字,是日仲嘉以事先归,代作一首 |
建除一首酬林德祖处 |
仲嘉被檄来吴,按吏用非所长,既足叹息而或者妄相窥议,益足笑云戏作十二辰歌一首 |
闻仲嘉叔问,继以职事,行县道游荼山及诸胜境,作寄一首 #225园居荒芜,春至草生,日寻野蔬,以供匕筋,今日枯桥间得蒸菌四五,亦取食之,自笑穷甚,戏作此诗一首 |
同赵叔问、江仲嘉游法华,法华之胜,唯曲水会有客先焉,还饮舟中,分韵赋诗得山字一首 |
同江仲嘉纳凉飞英寺 |
九月七日夜梦王元规诘旦,其弟元矩,适相访,感而作诗一首 |
南窗夜集,叔问戏取樟木脑然雪为灯,因与仲嘉叔问联句一首 |
九日块坐无聊,越州使君季野舍人见过敝庐,会方回,承议亦至,因游章公山林,登览甚适,越州置酒,暮夜乃归,作诗一首 |
夜宿丞舍即事,呈蒋大匠,存诚苏少监元老 |
和同舍胡元茂松年夜直书怀 |
卷六 古诗六 |
赵叔问过别留夜话,偶阅鲍溶诗有感用韵作 |
方时敏见和再作属时敏 |
得小圃城南用渊明归田园居韵六首 |
偶书二首 |
感春三首用退之韵 |
和柳子厚诗十七首 庚戌 |
戏书古句题山居 |
五月二日同叔问过弥陶阁观山中飞爆 |
戏题钱守宋汉杰泉岩古刹和韵 戊申 |
某前日谒见国史侍读尚书,获钦燕谈,蒙出示周杨子书,报许藏山中,得岩壑之胜,过玲泉亭者,叹想不已,俾某赋诗,退成七言古句一首上呈戊申 |
山居 |
歙溪砚 |
春日与汪彦章藻、赵叔问相约游樟林阁。樟林阁盖郡豪冢舍,背城郊墟,无与比者。因咏靖节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之句,偶书五言呈同游二公 |
晨起梳头发白且稀有感 |
叔问从步郊野得竹栽二小丛擕以见分 |
观白公兰若寓居,诗如写余怀,但不能晨游、夜息如彼自由耳,辄用韵作 |
比者彦文少卿一再枉过,且有卜邻之约,投老山林,深尉孤陋,兹者误蒙召旨,固己具述多病不才,乞侍祠宫观矣,辱既佳篇佩戢厚意,谨次韵奉酬 |
和蒋尚书园第新亭二首 |
以夜宿匠舍诗示晁以道说之,乃以古句为谢次韵酬之一首 |
卷七 古诗七 |
借叶内翰画令小江模写 |
自仲嘉云亡未始见梦舟行夜入吴兴境,有梦如平生,感而赋诗四首 |
初到书局以万七千钱得一老马,盲右目,戏作古句自嘲一首 |
神霄宫知宫陈应常邀乡人集道堂,余不果往,毛彦时有诗,诸公皆和二见,率同作次韵一首 |
以蒋永仲画双松为故人寿 |
诗送赵承之秘监鼎臣安抚邓州三首 |
和酬梅悦之大夫泽送行古句 |
和同舍千叶绯桃 |
同舍哄笔墨更相遗有诗见邀同作 |
松鹤图 |
晁无斁将之录示近诗,有和其兄以道说之,诗次韵斗致区区兼简以道 |
复次韵酬叶翰林见寄 |
次韵寄谢公表韩公朝请 |
次韵寄谢存之曾公学士 |
和叶翰林送李从事 |
次韵和颖昌叶翰林 |
故人张达明徵饷舒木将以古句次韵酬之 |
雪中与礼部同舍过葆真宫 |
虎图 |
春日与会要同舍会饮西园 |
和滕子济考古图 |
和蔡待制放蝉一首 |
龙尾砚同毛彦时随联句 |
泛舟鉴湖同赵来叔子泰赵叔问联句 |
会要官集西池同舍翁挺作诗次其韵 |
道山堂後小桃着花颇有幽态 |
卷八 古诗八 |
分题得舡子和尚一首 |
避冠村舍戏踏杷颠仆 |
渐寒补治篱壁防盗戏书 |
叔问观韦苏州诗至: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幽乌林上啼,青苔人迩绝。燕居日己久,夏木纷成结。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以为适与景会写既寄余,因用韵书怀云 |
伤前辈诸贤无存者复用前韵 |
自宽吟戏効白乐天体 |
次韵和叔问古风送曾吉甫提刑 |
赠别吴忱宣德 |
焦秀才出旧作送李士弼佐古诗,李侯旧见知今亡矣,览之怆然为和一首 |
酬焦秀才一首 |
送林德祖致仕东归 |
送太府宋少卿京赴邠州守一首 |
周太博擕诗见投作诗酬之 |
初秋 |
秀峯游戏効李长吉体 |
过颜几故居有感 |
登凌歊台 |
同赵子雍过朱元益耜乐圃 |
送朱伯原博士赴太学 |
送朱伯修延年入京秋试 |
雪中口占二首 |
卷九 律诗 |
和虞长洲游虎丘 |
移竹 |
和友人陈博道师仲司录遣兴之作 |
沙塞松江 |
晓起 回文 |
馀杭法宪院荆文公书堂文公康定中读书於此 |
送蒋主簿入都赴试一首 |
罢吏客郡城己数月滞留忽已岁暮浩然兴叹作一首 |
寒夜遣怀一首 |
高邮旅泊书怀寄淮东提举蔡成甫观兼呈郑使君弇三首 |
喜雨呈郑高邮 |
人日书怀兼呈吴中三二友 |
许主簿见和过有推借再作奉呈 |
用前韵作招许主簿 |
谨追和诸父留题云门声闍梨经阁诗一首 |
适轩 |
谢江仲举惠酒 |
次韵张祠部见示 |
章仆射山林 |
次韵张祠部敏叔游沧浪苏子美故园 |
次韵郑大夫半隐亭 |
哦诗夜坐缾罍乆空无以自劳寄吴兴赵司录江兵曹 |
九日写怀 |
次韵叶翰林见寄 |
傅国华从使辽东己事还朝拙诗送别 |
穷居苦雨 |
谢张敏叔饷陆子泉 |
张敏叔得请谢事钦仰高躅谨成口号 |
晚雨菊 |
叶内相赴淮西 |
江仲嘉仕吴兴,雅重道场山长老惠颜,仲嘉之柩以八月十五日至山下,颜以是日告寂 |
观王君玉侍郎集有酒明 |
九日陪章湖州致平援登道场山泛舟溪上 |
次韵赵叔问对雪共酌有怀江仲嘉之作 |
癸己岁除夜诵孟浩然归终南旧隐诗,有感戏劾沈休文八咏体作 |
避寇村舍 |
哭王元规 |
和苔何蒙圣删定 |
邹侍郎挽词二首 |
与蒋子有道丁丑相从吴下之适感而赋诗 |
暴书会和陈正字磷观御制书二首 |
送傅舍人国华使高丽二首 |
送朱职方希亮出使利州路二首 |
和江仲嘉见寄 |
何蒙圣挽词二首 |
卷十 律诗 |
酬颖昌叶内翰见招 |
旅舍写怀 |
酬叶翰林喜某除官东观 |
送叶善卷致仕归吴 |
和同舍雪晴即事 |
和同舍上元迎驾起居 |
和同舍夏日四诗 |
车驾幸秘书省口号 |
和田龙图升之登秋宴口号 二首 |
林德祖有诗,寄光禄蒋卿萝锡瑎,及送朱愽士骏发,终篇皆见,及次韵寄怀 |
和江子我端友 |
齿落 |
种莲 |
别後有怀子我追用巾字韵作寄 |
商浩废处信安,偶览衢州,图经故居,尚有遗址,有感予怀书四十字 |
观梅 |
观老杜乆客一篇,其言有感於吾心者,因为八咏 |
哭徐节之学士慎 |
叔问录示乐天篘字韵诗 |
兴龙节日有感二首 |
龙图阁待制知亳州事传公挽词四首 |
黄修中大夫挽诗二首 |
致政程承议挽歌词 |
太守富枢密见示题赵叔问回光庵诗,次韵奉和,因叙比蒙屈顾郊居愧谢之意 |
又和呈叔问 |
用韵述怀 |
送庄大夫绰赴鄂州守 |
偶成四十字上呈彦章内翰叔问侍郎 |
彦文见和谨用韵作二首 |
再作述怀 |
再和寄彦文 |
某啓,伏蒙宫使资政左丞以某末疾渐平,宠况新诗,仰荷眷私,饮诵不足,谨依殿韵,攀和四首,少叙盛德,仍述鄙怀,伏惟采览,某再拜 #361叔问览北山小集用叶左丞韵,辱惠佳篇,推与过情,良深愧戢,谨次韵奉酬二首 |
叔问览北山小集用叶左丞韵,辱惠佳篇,推与过情,良深愧戢,谨次韵奉酬二首 |
鄞希尹大夫会吴中褚老,惟方子通不至,余作诗呈希尹 |
避寇还舍一首 戊申 |
得赵叔问衢婺道中书作寄 |
和荅江彦文送行长句 |
会稽旅舍言怀 |
次韵江子我见寄长句 余时初忝秘书少监 |
苦雨 |
比阅藏经偶成短偈仍寄同志者 |
丙辰八月六日作 |
戏呈叔问 |
彦章屡顾郊居作诗叙谢 |
郁郁涧底松 戏作省题 |
与叔问预约继九老之会 |
日日 辛巳 |
山近 |
看镜 |
丁巳九日携酒要叔问登通道门楼,而江彦文寄玉友适至,因用已未岁吴下九日诗韵作 |
戊午岁九日复与叔问登城楼再用前韵作 |
灵山观 |
题灵山息轩 |
舟行过吴江有感 |
葺蜗庐吴下用叶翰林见寄诗韵作 |
和白乐天二首写怀仍効其体 |
和赵子雍游石园 |
褐蔡开府延客,周历堂宇,览觐山林严洞之胜,顿失袢暑,退作律诗一首 |
和王给事易简殿试举人五首 |
和何文缜礼部种竹一首 |
某皇恐上啓伏承太师均佚之暇修真养善浩日与造物者游谨成拙句上肖钧览 |
卷十一绝句 |
太湖沿檄西原道即事三首 |
登富阳观山亭 |
壬子春暮罢职西省,以宫靓东归,道由富阳,黙记旧诗,俯仰二十八年矣。有足感者,用前韵作,因简叔问并诸故人三首 |
题蒋崇德彝所藏明皇夜游图 二首 |
即事 |
山中次蕖翰林韵 五首 |
七夕 六首 |
江仲嘉行邑将归,见寄绝句次韵 八首 |
叶翰林令画僧作偃松於石林堂壁有诗余次韵 四首 |
寄谢叶翰林见招 二首 |
题许徽猷韩斡二马 |
观大洪淳公送觉上人颂演为四首 |
和潜老秋日山中 三首 |
三峯草堂 二首 |
观元章帖有寄王宝文绝句戏和 |
避寇仪真六绝句 |
泊舟仪真江上连日风雨作六言遣闷 |
题太守钱侍郎所藏薛少保独鹤图和韵三首 |
题钱守宋汉杰清梦图 二首 |
戏题画卷 |
荅和江子我 四首 |
庭菊烂开招子我共赏,而空无酒钦,闻瓜洲酒美,遣酤数升,殆如灰汁,戏作三绝句,因以酬九月四日戏赠之作 |
次韵和江子我道中绝句七首 |
止焉,今寓直其下有感 |
戏题郭慎求所寄书尾 |
题隆师山水短轴二首六言 |
己酉二月二日,车驾渡扬子江,四日匆遽离镇江,余与妻孥徒步趼足饥走至吕城道中口占 |
题叔问燕文贵雪景二首 |
新作纸屏隆师为作山水笔墨略到,而远意有余,戏题此句,末句盖取所谓“柴门鸟雀噪,游子千里至也”时守秀州,屡乞宫观归山居,未遂 |
闻家山方丈蔺畹滋荣喜而作诗 |
会稽喜得家书 |
戏简陆学士宰 |
试端溪石砚偶书二首 |
舟行即事二首 |
归至山居戏集古句 |
即事 |
九日夜月色如画,山林清绝,念无与共此赏者。闻元长宗正、仲长隐居、陪端殿枢公过彦文太常,因游招福,戏简彦文三首 |
余常爱杜牧之“晚花红艳静,高树绿阴初”之句,还山居,适当此时,讽味不已,有槩於余心者,用为韵作十绝 |
偶作三首 |
书寿昌驿 |
宿章戴 |
用叶翰林韵题赵叔问燕文贵山水 |
壬子七月十六日夜月蚀五首 |
叔问作崇兰馆图画,叔问去非与余相从林壑间,二公各题二绝句,余同赋四首 |
同叔问逃暑蔡氏山林 |
即事 |
寄彦文 |
得叔问书报柳元礼许寄鹤二首 |
遣兴二首 |
寄潜老求菊栽 |
过徐节之宅有感三首 |
苦雨 |
书事呈叔问 |
寄彦文仲长 |
六言属叔问 |
贺仲长得子 |
晓起 |
李泰发雪中见过,有绝句,次日会叔问舍,和酬三首 |
何瞻圣博士,兖新年八十口,号奉和三首 |
偶观乐天酬杨八绝句,有槩於心者,因追和赠叔问 二首 |
蓝舆行清辉门外即事 |
新正未得与彦文相见聊,寄二绝句为寿 |
即事有感再用前韵二首 |
彦文见和新正为寿绝句,推借过厚,再和呈二首 |
叔问见和寄彦文绝句,遇蒙推借,谨次韵奉酬二首 |
寂照轩即事二首 |
小雨然坐,北轩诸山如失,须臾雨止,紫翠突兀,眼中似慰老人岑寂也二首 |
数日江上颇有春色,偶成绝句,遣兴五首 |
寄朱元益 |
癸未秋金陵怀古三首 |
和翁秘监彦深喜绝句四首 |
秋深向寒数日,泥补墙垣,入此室处用东窗即事韵作 四首 |
附录一 佚诗辑录 |
一、四库本所收佚诗 |
二、《全宋诗》本所收佚诗 |
附录二 本书《北山小集》原文文字取拾举例 |
附录三 国家图书馆馆藏情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高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部分 生平研究 |
一、 出仕之前 |
(一) 时代背景 |
(二) 家世渊源 |
(三) 读书唱酬 |
(四) 编诗讲学 |
(五) 游歴山川 |
二、 出仕之后 |
(一) 徵召之京 |
(二) 丁忧归闽 |
(三) 校书秘阁 |
(四) 卒於官舍 |
(五) 三绝称世 |
第二部分 交游研究 |
一、 隐居龙门时 |
(一) 师友同志 |
(二) 邑生後学 |
(三) 他乡故知 |
(四) 乡邑府官 |
二、 官居翰林时 |
(一) 玉堂同僚 |
(二) 在朝同乡 |
(三) 应酬之属 |
三、 书画之交 |
第三部分 诗集诗歌 |
一、 诗集研究 |
(一) 诗集概要 |
(二) 重出诗辨析 |
(三) 体裁简析 |
二、 诗歌研究 |
(一) 题材分类 |
(二) 风格概论 |
(三) 复古之径 |
第四部分 考证稽异 |
一、 传略 |
二、 高棅年谱 |
三、 补遗 |
余论 |
参考文献举要 |
附录 |
後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7)乾嘉代表诗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引 论 |
第一章 达官诗人 |
第一节 沈德潜(1673——1769) |
第二节 钱载(1708——1793) |
第三节 王昶(1724——1806) |
第四节 翁方纲(1733——1818) |
第五节 吴锡麒(1746——1818) |
第六节 阮元(1764——1849) |
第七节 小结 |
第二章 中下级官员诗人 |
第一节 郑燮(1693——1765) |
第二节 严遂成(1694——?) |
第三节 刘大櫆(1698——1779) |
第四节 洪亮吉(1745——1809) |
第五节 杨芳灿(1753——1816) |
第六节 宋湘(1756——1826) |
第七节 张问陶(1764——1814) |
第八节 小结 |
第三章 盛年脱离官场的诗人 |
第一节 杭世骏(1696——1773) |
第二节 袁枚(1716——1798) |
第三节 蒋士铨(1725——1785) |
第四节 赵翼(1727——1814) |
第五节 姚鼐(1732——1815) |
第六节 小结 |
第四章 淡于科场的诗人 |
第一节 厉鹗(1692——1752) |
第二节 汪中(1744——1794) |
第三节 黎简(1747——1799) |
第四节 郭麐(1767——1831)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五章 困顿科场的诗人 |
第一节 胡天游(1696——1758) |
第二节 黄景仁(1749——1783) |
第三节 王昙(1760——1817) |
第四节 舒位(1765——1815) |
第五节 彭兆荪(1796——1821) |
第六节 小结 |
结语 |
主要参考书目录 |
附录一:01 年版序言 |
附录二:后记 |
四、独倡风骨唱大江──陈子昂与三峡(论文参考文献)
- [1]钟惺、谭元春《唐诗归》研究[D]. 王璐.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清代杜诗评论研究[D]. 张东艳. 苏州大学, 2018(12)
- [3]朱庭珍诗论研究[D]. 王欢. 云南大学, 2019(09)
- [4]程俱诗校注[D]. 赵静. 广西大学, 2014(03)
- [5]高棅研究[D]. 丁雪艳. 河南大学, 2013(01)
- [6]独倡风骨唱大江──陈子昂与三峡[J]. 孙善齐. 中国三峡建设, 2000(12)
- [7]乾嘉代表诗人研究[D]. 赵杏根. 苏州大学, 19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