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信息化是城市现代化的必经之路(论文文献综述)
林周聪[1](2020)在《城建档案在城市建设和治理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伴随着各种城市建设活动的展开,大量城建档案产生。城建档案涉及了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也涉及城市发展的各个环节,涵盖了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信息,具有综合性、成套性、动态性和地方性特点。作为档案的一种,城建档案也拥有所有档案都拥有的档案的两大基本价值,即档案的凭证价值与参考价值,是各项城市建设的原始凭证和经验的参考。它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留存了城市的变迁历史,承载了城市的记忆。因此,常会有人说城建档案工作的状况就能体现城市建设发展的水平。为了能系统地保存好城市建设档案,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建立了专门城建档案馆。城建档案馆为城市进一步的建设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城市的发展已经从以前的过分追求速度变为了速度与质量同求,从原来的盲目追求都市感变为了追求城市特有气质。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现代技术的广泛运用,人们对城建活动也有了更高要求,城市发展不仅在于建设,更强调现代化网络治理,这无疑对城建档案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旨在通过讨论作为专门档案的城建档案的特点、作用以及信息化途径,分析城建档案在城市建设和现代城市治理中的作用,并为当下城市建设与治理提供可借鉴的参考。具体论述首先是对城建档案与城建档案馆进行剖析,全面探讨了城建档案的内涵价值与特点,从城建档案馆的设立分析了城建档案馆的功能。其次探讨城建档案在原始记录、凭证价值、经验参考、情报信息和城市记忆等方面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最后通过分析现代城市治理对城建档案的新要求,提出城建档案在现代化城市治理中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滕吉文,司芗,刘少华[2](2019)在《当代新型智慧城市属性、理念、构筑与大数据》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信息化、智能化-大数据迅猛发展,倒逼新型智慧化城市生长再造,同时大数据已进入各行各业、个人与群体、科学与技术,即工、农、兵、学、商各界,海、陆、空各领域都呈现着互联网、大数据的声响,它已成为现代化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载体、发展与创造的驱动引擎。基于当今互联网-大数据发展日新月异。分析各种报道,理解与认知、集成与研究,其内涵表明:①现代化智慧城市必须以互联网为载体,为一个复杂的巨型系统工程;②现代化的智慧城市必须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使人民得到更多的获得感,能够安居乐业;③现代化的智慧城市必须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之相匹配;④现代化的智慧城市必须是地上、地下、空中与海域高度协调与融合的三维发展模式;⑤现代化的智慧城市必定是在科学与技术上不断创造未来的,为造福于民的幸福之所、强国的奋斗之源地。
许龙才[3](2020)在《城市发展批判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城市诞生表征着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其从产生之日起就寄托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承载着人类对“安居乐业”的崇高理想追求。城市发展的历史实践表明城市确实为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使得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城市化的急剧发展与城市现代化的全球化推进使得人类社会步入了城市社会时代,同时,也使得城市深陷现代性的桎梏。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最本质的特征,现代社会的弊端与危机表现为现代性的危机,在城市社会阶段即表现为城市现代性的危机,城市现代性及其危机的进一步扩展日益影响着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产生了诸多方面的城市问题:城市规模不断膨胀、城市交通日益拥堵、城市生态日益恶化、城市日常生活异化等日益阻碍着城市中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抑制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以对城市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矛盾的反思与批判为主题,从城市空间、城市生态以及技术三个维度对城市发展进行理论上的关照。最后,具体到我国城市发展的现实状况,对我国城市发展现状进行理论上的反思与批判。其中,从城市空间、城市生态及技术三个维度对城市发展进行理论上的关照是本研究的关键。鉴于此,本文拟采取如下的思路具体展开本文的逻辑进路。第一,概念的界定是论文得以展开的逻辑前提,城市、城市发展、现代性批判这是本文的三个核心概念,他们的界定是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故在本文中将基于马克思世界观对这三个核心概念进行厘定,明确他们的内涵与外延。第二,本文旨在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对城市发展进行理性审视与反思,故在本文的第二章至第四章,立足于现代性批判的视域,分别从城市空间发展、城市日常生活发展、城市生态发展与城市技术发展四个层面对城市发展进行考察,探寻城市现代性视域下人的生存困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标准,在此基础上找出城市发展异化的根源,澄清城市发展的核心价值与前提,确定城市发展的伦理底线,当然对城市的发展要进行辩证的考量,既要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空间、城市日常生活、城市生态与城市科技呈现出来的合理性给以肯定,又要对现代性隐忧下城市发展中的彰显出来的空间无序、意义丧失、日常生活异化与生态恶化等现象进行理性的反思与批判,从理论上探索城市发展的正确方向。第三,本文致力于城市发展理论的本土化探索,故论文的最后部分是具体到我国当前城市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社会现实,将前面城市发展的理论考察成果运用到我国的城市发展实际,对我国的城市发展现状进行理论透视,以期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理论与现代性批判理论,对我国城市居民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指导。
江昶[4](2018)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中国城市信息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方面应优先以各城市的治理现代化为基层基础,另一方面需要以信息化作为重要实践路径。因此,各城市信息化建设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理论梳理和实践分析,归纳总结出中国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和现阶段不足,并针对不足提出城市信息化建设在未来要在目标上紧紧围绕"大数据"这一中心,推进"一体化电子政务"和"新型智慧城市"两个建设,模式上坚持"三项基本原则",以实现促进城市治理这一最终目的。
杜连杰[5](2018)在《A企业战略转型和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在现如今的21世纪,信息产业早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随着时代的前进,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移动互联时代,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成为大势所趋,IT企业需要在要维护好现有客户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发掘新的盈利模式,让企业获得持续发展能力。本文中对A企业战略转型进行研究,对我国大多数中小软件企业具有借鉴参考作用。本文以A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企业如何通过战略转型,获取竞争优势,拓展新的业务来源。首先,对本文的相关理论研究进行阐述,并介绍A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其次,对A企业战略转型环境进行分析,通过对战略转型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分析,了解A企业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再次,使用SWOT分析工具对A企业目前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详细梳理分析;最后,研判、制定A企业战略转型方式,为A企业提出改进和优化战略的措施,以得出适合其企业发展的更优战略。
王春贺[6](2017)在《异化理论视域的城市现代化反思》文中认为城市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重要前沿过程,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衡量城市现代化的最高标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在当今大技术社会背景下,人、自然、社会在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地“异化”现象,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也不可避免。从价值危机、片面的物质享受、人性的错位,到消费的膨胀、交往的障碍、道德精神的遗失,再到环境污染、生态观念淡漠等,一系列城市“异化”问题不断显现,给当今的城市现代化发展敲响了警钟。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势在必行,将“以人为本”的城市现代化作为表现标志,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规避“异化”的教训。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结合国内外城市现代化发展实践,在收集、整理和归纳关于城市现代化“异化”研究的经典着作和最新成果的基础上,从异化理论的哲学视域,对城市现代化“异化”的表征进行“人—社会—自然”三重维度的探究与反思,力图实现理论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结合,为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发展做出一点理论上的贡献。本文共分五章加以阐述: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背景,概述了异化理论、城市现代化及城市现代化异化现象的相关研究现状,展现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方法,重点阐述了论文的难点和创新之处。第二章概述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相关概念。辨析了现代化、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的概念与关系,对城市现代化的内涵进行阐述,包括城市现代化的操作性定义、基本要求和判断标准,厘清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脉络。第三章阐述了主要的异化理论及城市现代化“异化”现象。概述评析与论文相关的主要异化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异化劳动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结合“人—社会—自然”三个维度,分析了城市现代化的“异化”现象的表征与趋势。第四章对城市现代化“异化”现象的哲学反思。对应城市现代化“异化”的表征,首先,对人的异化的哲学反思,人的理性无限与价值危机,人对物的依赖与多样化需求,人的客体化与错位的人性观;其次,对社会异化的哲学反思,社会交往障碍与世俗化的价值观念,过度的消费需求与不平衡的消费关系,道德精神的震荡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三,对自然环境异化的哲学反思,环境保护“瓶颈”与“经济至上”信条,环境污染恶化与传统的“末端治理”,产业结构转型挑战与“生产本位主义”。第五章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实践取向。首先,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人的发展取向,是建设富有人文理念的新型城镇化、秉持公平理念的新型城镇化、倡导开放理念的新型城镇化;其次,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社会发展取向,是建设贯彻创新理念的新型城镇化、落实智慧理念的新型城镇化、普及共享理念的新型城镇化;第三,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环境发展取向,是建设融合生态理念的新型城镇化、强化协调理念的新型城镇化、奉行和谐理念的新型城镇化。对城市现代化“异化”现象进行反思,为我们能够在城市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中总结发展经验,在异化实践中吸取失败教训。中国的城市现代化处于第一次、第二次城镇化的综合发展阶段,吸取了两次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成果。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应该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的城市现代化道路,“以人为本”,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为指导,建成“智慧、公平、人文、和谐”的宜居宜业的中国新型城镇化空间体系。
贾智捷[7](2015)在《廊坊市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研究》文中指出由于城市传统管理和服务方式的落后,城镇化进程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许多难以逃避的问题。许多国家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以应对上述问题。继城市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发展之后,城市智慧化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第四次浪潮”,对我国中小型城市智慧化建设模式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廊坊市智慧城市建设模式进行了研究。首先,从智慧城市的定义、应用特征领域、实现途径、发展的主要问题等几个方面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地阐述,总结了国外及我国的智慧城市发展的情况。其次,对廊坊市发展环境和信息化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估和判断,明确了廊坊市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然后,在对国内外智慧城市现有建设模式进行分类和优劣势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四种城市分析模型的比较分析,构建了智慧城市特征指标分析模型,总结了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分析的一般流程和方法。最后,结合廊坊市城市特征指标分析模型和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从城市发展阶段、实施路径、应用领域和建设主体四个角度,对廊坊市智慧城市建设模式进行了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了论证。本文构建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分析流程与方法,可以帮助城市规划部门更好地判断当地智慧城市建设情况,并根据智慧城市特征指标分析模型更直观地了解当地城市发展重点和规划方向,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决策提供更多依据。
任致远[8](2014)在《关于我国城市现代化发展建设问题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代化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对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和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提出加强城市现代化发展建设中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城市文化、生态文明、各项设施、社会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建设思考。
应江勇[9](2015)在《电信运营商“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的博弈及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处于国家及地方政府大力发展“智慧城市”的时代背景中,如何快速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是现阶段中国电信运营商面临的重要难题。当前运营商发展正面临“传统市场趋于饱和、跨界竞争不断加剧”等逆境,“智慧城市政务类”、“智慧城市惠民类”、“智慧城市兴业类”等项目及应用可为运营商带来数据中心、云计算、开发平台、示范项目等领域的发展机遇。要抓住智慧城市带来的发展“蓝海”,运营商亟需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根据智慧城市项目类别选取适宜的运营模式;二是如何与智慧城市各类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开展竞争与合作;三是如何正确评估智慧城市项目的成功度并总结经验供后续项目参考借鉴等。本文基于博弈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价值链管理理论等,采用系统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决策分析法、德尔菲法等方法对上述三个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研究内容看,主要包括:1)理清“智慧城市”概念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2)剖析电信运营商“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类型及特点;3)构建“智慧城市”电信运营商主导模式博弈模型;4)构建电信运营商“智慧城市”建设运营项目的成功度评估模型。从创新点看,主要包括:1)构建了电信运营商“智慧城市”三类建设运营项目的竞合博弈模型,包括基于BOT模式的政务类项目博弈模型、基于收入共享模式的惠民类项目博弈模型、基于投资分配及价格监管模式的兴业类项目博弈模型。2)构建了一套面向智慧城市建设运营项目的评估模型和方法,包括“4+1”评估模型(涵盖目标评估、过程评估、影响评估、可持续评估和项目成功度评估)和方法体系(问卷设计及信度效度检验方法、基于层次分析的指标体系赋权重方法、基于模糊决策的项目成功度评估方法)。同时,设计了三套辅助评估实施操作的调研问卷。
谷春宇[10](2013)在《智慧城市IT应用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IT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世界城市化发展逐步迈进数字化的轨道,面对“智慧城市”建设中更加复杂且易变的城市管理问题,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管理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城市发展的需要,如何更加有效地将IT技术应用到“智慧城市”建设当中,构建现代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已经成为全世界各国各级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面临的难题,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对“智慧城市”建设中IT技术的应用模式及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有关“数字城市”和IT技术应用等相关研究进行细致梳理,以了解目前国内外学者在“智慧城市”领域的研究现状;其次深入分析了“智慧城市”IT应用的内涵、特征、功能、分类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第三创新性的设计“智慧城市”IT应用的3种模式,包括:基于市民管理与服务的“智慧城市”IT应用模式、基于企业管理与服务的“智慧城市”IT应用模式和基于城市管理与运营的“智慧城市”IT应用模式,并相应设计了“智慧城市”IT应用模式的运营保障机制;第四设计“智慧城市”IT应用运行绩效评价方法体系,旨在为“智慧城市”IT应用有效性进行科学评价;最后以哈尔滨为实证研究对象,对其“智慧城市”IT应用运行绩效进行实证评价,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城市信息化是城市现代化的必经之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信息化是城市现代化的必经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1)城建档案在城市建设和治理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价值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价值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2.1 国内相关研究 |
1.2.2 国外相关研究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第2章 城建档案与城建档案馆概述 |
2.1 城建档案的内涵 |
2.1.1 城建档案的概念 |
2.1.2 城建档案的价值 |
2.1.3 城建档案的特点 |
2.2 城建档案馆的设立与开发利用 |
2.2.1 城建档案馆的设立 |
2.2.2 城建档案馆的收集 |
2.2.3 城建档案馆的资源开发与利用 |
第3章 城建档案在城市建设的作用 |
3.1 城市建设的原始记录和凭证作用 |
3.1.1 城市建设的原始记录 |
3.1.2 城市建设的各种凭证作用 |
3.2 城市建设的经验参考和情报信息作用 |
3.2.1 城市建设的经验参考 |
3.2.2 城市建设的情报作用 |
3.3 城市记忆的承载者、备份者和构建者 |
3.3.1 城市记忆承载者 |
3.3.2 城市记忆备份者 |
3.3.3 城市记忆构建者 |
3.4 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作用 |
3.4.1 城建档案打造城市形象 |
3.4.2 城建档案塑造城市文化 |
3.4.3 城建档案助力科研教育 |
第4章 现代城市治理对城建档案工作新要求 |
4.1 城市治理概念以及体系标准 |
4.1.1 城市治理概念 |
4.1.2 城市治理体系与标准 |
4.2 现代城市治理体系下城建档案收集与保护 |
4.2.1 更丰富的档案收集 |
4.2.2 更全面的档案保护 |
4.3 加强城建档案治理的意识 |
4.3.1 加强档案意识 |
4.3.2 建立城建档案人才队伍 |
4.3.3 重视档案数据细粒化开发 |
4.3.4 提供多元城建档案信息服务 |
第5章 城建档案在城市现代化治理中的作用 |
5.1 大数据在城市治理中的应用 |
5.2 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途径 |
5.2.1 加强城建信息管理 |
5.2.2 加强城建信息资源共享 |
5.3 城建档案是智慧城市的建设基础和数据保障 |
5.3.1 城建档案是创造智慧城市建设基础 |
5.3.2 城建档案部门为智慧城市提供数据保障 |
5.3.3 城建档案工作纳入智慧城市体系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当代新型智慧城市属性、理念、构筑与大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1 深化理解新型智慧城市的科学内涵与脉络 |
1.1 坚守“智慧之愿”———惠民、善政、开放、绿色、安全 |
1.1.1 智慧城市之特点 |
1.1.2 新的内涵与要求 |
1.2 破解“智慧之困”———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 |
1.2.1 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的困扰 |
1.2.2 智慧城市是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
1.2.3 理解和识知上的缺陷 |
1.2.4 搭建“智慧之体”———未来城市“十智”模型 |
1.3“智慧城市”系统模型———“十智”模型 |
1.3.1 战略目标 |
1.3.2 五位一体的布局 |
1.4 城市信息化发展沿革 |
2 互联网、信息化、智能化-大数据:新型智慧城市发展与构筑的必然轨迹 |
2.1 时代之光 |
2.1.1 大数据乃获取新知的基石 |
(1)大数据的获取、处理与挖掘 |
(2)大数据应具备的属性 |
2.1.2 对新型智慧城市要清晰理解和认识 |
2.2 溯根求源 |
2.2.1 政府面临的问题———顶层设计的冷思考 |
2.2.2 智慧城市发展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垃圾处理 |
2.3 大数据驱动现代化智慧城市建设 |
2.3.1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心须始终把人放在最高的核心地位 |
(1)为智慧城市服务 |
(2)个人健康和医疗卫生云 |
(3)互联网个人健康云 |
3 超级计算服务于“算天、算地、算人” |
3.1 算天:大飞机、航天器研究,如量子通讯与计算 |
3.2 算天:气象、气候和雾霾研究 |
3.3 算地:石油地震勘探数据处理 |
3.4 算人:生命科学、生物医药研究 |
3.5 可控核聚变研究(新能源) |
3.6 基础研究 |
4 智慧城市必须以互联网、信息化和大数据服务于民生 |
4.1 世界科技中心的形成与转移的启迪 |
4.2 协同、融合感知社会态势 |
4.3 现代化智慧城市离不开大数据 |
4.4 现代化智慧城市必须为民 |
4.4.1 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与势态 |
4.4.2 大数据为人民美好生活与向往提供要素 |
5 互联网、大数据必须服务于生态环境 |
5.1 互联网、数字化在现代化智慧城市建设中必须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 |
5.1.1 建设生态文明 |
5.1.2 环境与生态美好 |
5.2 农田、粮食是人生大计、国之大业 |
6 未来智慧城市模式的思考 |
6.1 未来城市模型 |
6.1.1 开发与利用地下空间乃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走向 |
6.1.2 地下空间利用的国内外进展与趋势 |
6.1.3 国家重视,但矛盾并存 |
6.1.4 未来智慧城市必须是三维立体式模式 |
6.2 地下热资源是智慧城市清洁能源的必然选择 |
6.2.1 地热能资源探测技术 |
6.3 地下深层含水层探查与开发是智慧城市应急用水的保障 |
6.3.1 国际上对深部含水层切切关注,且早已着手构造 |
6.4 智慧城市和谐发展与自然灾害预警和防范 |
6.4.1 历史的教训 |
6.4.2 典型城市地震灾害 |
6.5 未来智慧城市框架模型之思考 |
6.5.1 技术迅速发展为智慧城市提供了重要推动力 |
6.5.2 地面城市 |
6.5.3 地下空间的开发和三维城市 |
6.5.4 空中交通与运输及监测系统 |
6.6 威慑智慧城市的公共安全 |
7 结语 |
7.1 新型智慧城市的认知和构筑,则必须深化理解内涵 |
7.2 现代化的智慧城市必须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
7.3 现代化的智慧城市必须具有良好生态环境 |
7.4 现代化的智慧城市将必是立体化发展的模式 |
7.5 现代化的智慧城市将必定是一个在科学与技术上不断创造未来的,并造福于人民的幸福之所,强国奋斗之源地 |
(3)城市发展批判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1.2.1 国外学者关于城市发展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1.2.3 国内外关于城市发展研究现状的分析与见解 |
1.3 研究的基本观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1.3.1 研究的基本观点 |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3.3 创新之处 |
第2章 现代性、城市发展与空间批判 |
2.1 城市空间发展与现代性 |
2.1.1 现代性的空间化 |
2.1.2 现代性批判与空间批判 |
2.1.3 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批判理论考察 |
2.2 城市发展、空间生产及其异化 |
2.2.1 空间、城市空间生产及其意义 |
2.2.2 城市空间异化与人的生存困境 |
2.2.3 城市空间异化根源探析 |
2.3 城市空间批判与人的解放 |
2.3.1 城市空间秩序与价值批判 |
2.3.2 城市空间发展与人的发展理念批判 |
2.3.3 城市空间优化与人的发展 |
第3章 城市发展与技术批判 |
3.1 技术进步与城市发展史考察 |
3.1.1 传统城市建构与技术发展 |
3.1.2 现代大城市与现代技术 |
3.1.3 技术发展与未来理想城市建构 |
3.2 技术理性与城市异化 |
3.2.1 技术理性与城市发展悖论 |
3.2.2 技术异化与城市空间中人的生存困境 |
3.2.3 城市异化的技术因素 |
3.2.4 技术理性与城市日常生活技术化 |
3.3 技术理性批判与人的发展 |
3.3.1 技术理性批判与人的生活空间优化 |
3.3.2 技术理性批判与日常生活的回归 |
3.3.3 技术理性批判与城市发展伦理重构 |
3.3.4 技术的人文回归与城市未来发展 |
第4章 城市发展与生态批判 |
4.1 思想溯源:现代性批判的生态维度 |
4.1.1 生态批判思想的实践生成与理论沿革 |
4.1.2 城市生态批判与现代性批判 |
4.1.3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生态批判思想 |
4.1.4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城市生态批判思想 |
4.2 生态危机:城市发展及异化的生态之维 |
4.2.1 空间过度膨胀:城市人口增长与生态失衡 |
4.2.2 理性之殇: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资本僭越 |
4.2.3 异化消费:城市生态危机的社会之维 |
4.2.4 生态危机:城市社会的物质变换裂缝 |
4.3 生态批判:城市生态重建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4.3.1 消费社会批判的生态维度:实现城市诗意的栖居 |
4.3.2 尊重差异:由断裂走向弥合 |
4.3.3 文明形态转换: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 |
第5章 中国城市发展的现代性反思 |
5.1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与城市化实践 |
5.1.1 城市化: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动力与引擎 |
5.1.2 资源资本化:中国现代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源泉 |
5.1.3 秩序与活力:中国城市化变迁与社会转型的“红利” |
5.1.4 城市现代性的生成:中国城市化进程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
5.2 现代性与中国城市发展的问题生成 |
5.2.1 空间矛盾:城市发展的制度失范 |
5.2.2 生态危机:城市发展中的理性失衡 |
5.2.3 科技崇拜:城市发展中的工具理性膨胀 |
5.2.4 城市非正义:城市发展中的主体性失控 |
5.3 现代性的超越与中国理想城市建构 |
5.3.1 交互实践观:现代性超越的思想源泉 |
5.3.2 资本的批判:新现代性建构的深层根源与路径 |
5.3.3 新型城镇化:中国城市建构的理想模型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4)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中国城市信息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城市信息化对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
(一) 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 信息化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要手段 |
二、中国城市信息化建设实践与不足 |
(一) 中国城市信息化建设实践 |
(二) 中国城市信息化发展的现阶段不足 |
三、中国城市信息化建设未来实践路径 |
(一) 树立“一个中心, 两项建设”的建设目标 |
(二) 把握“三项基本原则”开展科学建设 |
1. 一套领导体制、两套工作机制 |
2. 一个过程思想, 两个工程思维 |
3. 一份整体规划、两份具体方案 |
(5)A企业战略转型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 企业战略理论 |
2.3 企业战略转型理论 |
2.4 核心竞争力理论 |
2.5 持续竞争优势理论 |
3 A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A企业简介 |
3.2 A企业的组织架构介绍 |
3.3 A企业主体业务 |
3.4 A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4 A企业发展战略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2 产业环境分析 |
5 A企业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 |
5.1 A企业发展战略的SWOT定性分析 |
5.2 SWOT因素序列组合分析 |
6 A企业战略转型的实施 |
6.1 A企业战略转型的必要性 |
6.2 A企业的核心能力分析 |
6.3 A企业业务组合分析 |
6.4 A企业战略转型方式 |
7 A企业战略转型具体项目分析及展望 |
7.1 企业信息化服务 |
7.2 智慧城市项目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6)异化理论视域的城市现代化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研究概述 |
1.2.1 异化理论研究概述 |
1.2.2 城市现代化研究概述 |
1.2.3 城市现代化的异化现象研究概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思路 |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4 研究的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 |
1.4.1 研究的难点 |
1.4.2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城市现代化的相关概念及历史探源 |
2.1 城市现代化的相关概念 |
2.1.1 现代化、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的概念辨析 |
2.1.2 城市现代化的内涵 |
2.1.3 城市现代化的特点 |
2.2 城市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影响 |
2.2.1 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过程 |
2.2.2 城市现代化的积极影响 |
2.2.3 城市现代化的消极影响 |
2.3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
2.3.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起步阶段(1949-1957年) |
2.3.2 中国城镇化的波折、停滞阶段(1958-1978年) |
2.3.3 改革开放的恢复发展阶段(1979-1992年) |
2.3.4 市场经济推动下的快速发展阶段(1993年至今) |
第3章 异化理论与城市现代化异化 |
3.1 主要异化理论 |
3.1.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
3.1.2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
3.1.3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 |
3.2 城市现代化异化的表征与趋势 |
3.2.1 城市现代化对人的异化 |
3.2.2 城市现代化对城市社会的异化 |
3.2.3 城市现代化对自然环境的异化 |
第4章 城市现代化异化的哲学反思 |
4.1 城市现代化对人的异化的哲学反思 |
4.1.1 人的理性无限与价值危机 |
4.1.2 人对物的依赖与多样化需求 |
4.1.3 人的客体化与错位的人性观 |
4.2 城市现代化对社会异化的哲学反思 |
4.2.1 社会交往障碍与世俗化的价值观念 |
4.2.2 过度的消费需求与不平衡的消费关系 |
4.2.3 道德精神的震荡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
4.3 城市现代化对自然环境异化的哲学反思 |
4.3.1 环境保护“瓶颈”与“经济至上”信条 |
4.3.2 环境污染恶化与传统的“末端治理” |
4.3.3 产业结构转型挑战与“生产本位主义” |
第5章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实践取向 |
5.1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人的发展取向 |
5.1.1 建设富有人文理念的新型城镇化 |
5.1.2 建设秉持公平理念的新型城镇化 |
5.1.3 建设倡导开放理念的新型城镇化 |
5.2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社会发展取向 |
5.2.1 建设贯彻创新理念的新型城镇化 |
5.2.2 建设落实智慧理念的新型城镇化 |
5.2.3 建设普及共享理念的新型城镇化 |
5.3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环境发展取向 |
5.3.1 建设融合生态理念的新型城镇化 |
5.3.2 建设强化协调理念的新型城镇化 |
5.3.3 建设奉行和谐理念的新型城镇化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 |
(7)廊坊市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智慧城市的研究进展 |
1.2.1 国外智慧城市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智慧城市的研究现状 |
1.2.3 全球智慧城市发展情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3 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廊坊市智慧城市发展资源问题分析 |
2.1 廊坊市发展环境现状 |
2.2 廊坊市信息化现状 |
2.3 廊坊市信息化现状评估 |
2.3.1 城市信息化成熟度模型 |
2.3.2 廊坊市信息化现状评估 |
2.4 廊坊市智慧城市建设问题分析 |
2.5 小结 |
第三章 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分析 |
3.1 国内外智慧城市现有建设模式 |
3.2 智慧城市特征指标分析模型的构建 |
3.2.1 智慧城市建设PESTEL分析模型 |
3.2.2 智慧城市特征指标分析模型中因素指标的确定 |
3.2.3 智慧城市特征指标分析模型中指标因素的可行性分析 |
3.2.4 智慧城市特征指标分析模型的构建 |
3.3 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分析的一般流程及方法 |
3.4 小结 |
第四章 廊坊市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的分析与论证 |
4.1 廊坊市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分析 |
4.1.1 智慧城市特征指标分析模型在廊坊市的应用 |
4.1.2 廊坊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分析 |
4.1.3 廊坊市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分析 |
4.2 廊坊市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的论证 |
4.3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廊坊市智慧城市建设调查问卷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关于我国城市现代化发展建设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对于城市现代化的基本认识 |
2 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和问题 |
3 加强城市现代化发展建设的思考 |
3.1 经济社会发展高效益 |
3.2 科学技术研究大发展 |
3.3 城市文化发展要优秀 |
3.4 生态文明建设上水平 |
3.5 城市各项设施现代化 |
3.6 城市社会管理能力强 |
4 结语 |
(9)电信运营商“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的博弈及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智慧城市的演进 |
2.1.2 智慧城市相关概念 |
2.1.3 竞合博弈概念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研究进展 |
2.2.2 国内研究进展 |
2.3 文献研究评述 |
2.3.1 现有研究不足 |
2.3.2 本文研究改进 |
第三章 “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比较研究 |
3.1 “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及特点研究 |
3.1.1 政府主导模式 |
3.1.2 电信运营商主导模式 |
3.1.3 合资共建模式 |
3.1.4 “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对比研究 |
3.2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研究 |
3.2.1 国外“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研究 |
3.2.2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研究 |
3.2.3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运营对比研究 |
3.3 对中国电信运营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的启示 |
3.3.1 中国电信运营商“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情况研究 |
3.3.2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经验及启示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信运营商“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竞合博弈模型 |
4.1 “智慧城市”项目类别及其利益相关者 |
4.1.1 政务类 |
4.1.2 惠民类 |
4.1.3 兴业类 |
4.2 电信运营商主导下的“智慧城市”竞合博弈模型 |
4.2.1 基于BOT模式的政务类项目博弈模型 |
4.2.2 基于收入共享模式的惠民类项目博弈模型 |
4.2.3 基于投资分配及价格监管模式的兴业类项目博弈模型 |
4.3 “智慧城市”项目竞合博弈模型范式探索及算例分析 |
4.3.1 模型范式探索 |
4.3.2 模型算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信运营商“智慧城市”建设运营规划评估模型 |
5.1 面向智慧城市建设运营项目的评估模型和方法体系 |
5.2 基于模糊决策及层次分析法的评估模型理论研究 |
5.2.1 信度与效度检验方法 |
5.2.2 基于层次分析的指标体系赋权重方法 |
5.2.3 基于模糊决策的项目成功度评估方法 |
5.3 基于模糊决策及层次分析法的评估模型实证研究 |
5.3.1 信度与效度检验 |
5.3.2 三层评估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 |
5.3.3 项目成功度 |
5.3.4 实证评估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今后努力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件1:“智慧城市”建设运营项目(项目负责人)调查问卷 |
附件2:“智慧城市”建设运营项目(各专业部门接口人)调研问卷 |
附件3:由附件1与附件2提取的“智慧城市”建设运营量化评估要素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 |
致谢 |
(10)智慧城市IT应用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
1.3.1 数字城市有关研究现状 |
1.3.2 IT应用相关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智慧城市IT应用模式系统分析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智慧城市 |
2.1.2 IT应用 |
2.2 智慧城市IT应用的内涵与特征 |
2.2.1 智慧城市IT应用的内涵 |
2.2.2 智慧城市IT应用的特征 |
2.3 智慧城市IT应用的功能与分类 |
2.3.1 智慧城市IT应用的主要功能 |
2.3.2 智慧城市IT应用的类型划分 |
2.4 智慧城市IT应用影响因素分析 |
2.4.1 内部影响因素 |
2.4.2 外部影响因素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智慧城市IT应用模式设计 |
3.1 典型地区智慧城市IT应用现状及规律总结 |
3.1.1 国外智慧城市IT应用现状 |
3.1.2 我国智慧城市IT应用现状 |
3.1.3 国内外数字化城市建设规律借鉴 |
3.2 智慧城市IT应用模式设计 |
3.2.1 基于市民管理与服务的IT应用模式 |
3.2.2 基于企业管理与服务的IT应用模式 |
3.2.3 基于城市管理与运营的IT应用模式 |
3.3 智慧城市IT应用模式运行机制研究 |
3.3.1 法律保障机制 |
3.3.2 人才培养机制 |
3.3.3 沟通协调机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智慧城市IT应用模式运行绩效评价 |
4.1 智慧城市IT应用模式运行绩效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
4.2 智慧城市IT应用模式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4.2.1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4.2.2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4.2.3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4.2.4 评价指标量化处理方法 |
4.3 智慧城市IT应用模式运行绩效评价方法设计 |
4.3.1 模糊综合评价 |
4.3.2 智能化评价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哈尔滨智慧城市IT应用模式实证研究 |
5.1 哈尔滨智慧城市IT应用现状分析 |
5.1.1 哈尔滨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现状 |
5.1.2 哈尔滨市社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5.2 哈尔滨智慧城市IT应用模式运行绩效评价 |
5.3 哈尔滨建设智慧城市的政策建议 |
5.3.1 完善社区信息化标准 |
5.3.2 加大城市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力度 |
5.3.3 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
5.3.4 建立完善的城市信息网络系统 |
5.3.5 完善社区服务平台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城市信息化是城市现代化的必经之路(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建档案在城市建设和治理中的作用[D]. 林周聪. 南昌大学, 2020(01)
- [2]当代新型智慧城市属性、理念、构筑与大数据[J]. 滕吉文,司芗,刘少华.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9(36)
- [3]城市发展批判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研究[D]. 许龙才.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1)
- [4]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中国城市信息化建设研究[J]. 江昶.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8(06)
- [5]A企业战略转型和对策研究[D]. 杜连杰.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6]异化理论视域的城市现代化反思[D]. 王春贺. 武汉理工大学, 2017(02)
- [7]廊坊市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研究[D]. 贾智捷. 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2015(03)
- [8]关于我国城市现代化发展建设问题的思考[J]. 任致远. 城市发展研究, 2014(05)
- [9]电信运营商“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的博弈及评估研究[D]. 应江勇. 北京邮电大学, 2015(08)
- [10]智慧城市IT应用模式研究[D]. 谷春宇.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3(06)
标签: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论文; 新型智慧城市论文; 城市中国论文; 智慧中国论文; 项目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