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水浒》中对偶句的翻译(论文文献综述)
赵艳华[1](2020)在《高中古诗文深度阅读教学研究》文中提出高中生的认知发展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其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益发丰富,对阅读的深度和质量也有了一定的追求,这就促进了高中生对于深度阅读的渴求。高中古诗文用字简练、精要、优雅,多讲究韵律,其包含的内容、哲理、文化、情感往往比现代文更多、更广、更深。但是,长久以来,高中古诗文的阅读教学存在着教学模式僵化、封闭且文本解读不够深入的现象,学生又沉浸于碎片化阅读之中难以自拔,如此种种,直接导致了高中生的古诗文阅读趋向浅表化。基于以上现状,笔者在已有研究理论及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了高中古诗文深度阅读教学的研究。本学位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绪论部分就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内容、方法与过程、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进行了阐述,回顾了与本研究相关的已有研究成果,并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之处。第一章首先界定了深度阅读的概念,接着从阅读的环境、方法和层次以及表现和特征各个角度,对“深度阅读”的内涵进行了阐述。然后以学生习得为出发点,从情感和思维、阅读与写作的角度阐述了“深度阅读”的功能。第二章从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人格塑造和生命内涵的丰富以及国学经典的复兴几方面探讨了高中古诗文深度阅读教学的意义,同时阐述了高中古诗文深度阅读教学的影响因素和基本要求。第三章主要围绕高中古诗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的制定展开。策略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教学的序列性和层级性,提出了关注学生阅读过程、注重学生阅读层级、强化学生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从而逐渐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具体教学策略。同时,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选取了若干一线教学名师的高中古诗文教学案例进行了分析,论证了本研究中所提出的教学策略的合理性及可操作性。第四章针对高中古诗文深度阅读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从“应把握的关系”、“构建古诗文‘深度阅读’文化”以及“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三个方面制定了保障机制,以促进高中古诗文深度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
汤蕾,刘凯[2](2020)在《主述位视角下《黄帝内经》英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语篇角度利用主述位理论对比分析原文和译文中的主位及主述位推进关系,并以对偶句为例阐述《黄帝内经》的英译策略:尽量保持原文的主述位推进模式;主语和谓语是"动作者"和"动作"的关系,保持原文主述位英译;中文原文的主语和谓语是"话题+说明"的关系,在翻译成英文时应转换为英语主语主位;出现句式主位则要根据句式主位在句中体现的并列关系或从属关系对原文进行翻译。
贺悦[3](2019)在《翻译目的论视角下对偶句翻译研究 ——以《水浒传》登特·杨父子英译本为例》文中认为1994年至2002年间,英国翻译家约翰·登特·杨和阿莱克斯·登特·杨父子合译的五卷本《水浒传》英译本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此英译本最大的优越性在于其可读性,并保留了75%的诗词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大量的对偶句使得梁山好汉的印象深入人心,增加了艺术感染力。同时,由于对偶句的翻译需要做到内容形式和逻辑关系的统一,也增加了其英译翻译的难度。登特·杨父子英译本的翻译目的在于其可读性,因此本文从翻译目的论的理论出发,以《水浒传》作为文本资料,以登特·杨父子英译本中的对偶句翻译为研究对象,根据翻译目的论的三大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的理论内容,采用案例分析法、文献综述法、归纳推理法等方法分析译者翻译对偶句的规律,以此来探究其英译是否达到翻译目的效果的最大化和翻译目的论对对偶句翻译的指导作用。翻译目的论指的是一切翻译行动都是有目的,译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自己认为最合适的翻译方法来达到目标。研究发现,对偶句的翻译方法选择要以实现译者翻译目的为佳。译者为了达到让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的翻译目的,对对偶句的翻译进行了不同的处理。当形式和内容皆为目的语读者接受时,译者就为目的语读者保留形式和内容,采取以对偶译对偶的方法;当语言形式阻碍了内容的传达,目的语读者不易接受时,译者采用以散句译对偶的方法;当既需要内容准确表达,又要尽量地去做到语言形式的工整,译者就尽可能地采用近似对偶译对偶的方法。
刘晓晖,朱源[4](2019)在《汉语俗语对偶辞格英译的价值建构与国别属性——以汉学家韩南的明清小说翻译为例》文中提出汉语对偶辞格鲜有触及却颇值探讨的问题是翻译的价值建构及其国别属性问题。本研究从价值哲学出发,以汉学家派屈克·韩南明清通俗小说译本中的俗语对偶翻译为研究对象,考察译文如何通过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价值建构机制实现国别认同与改写,探究译者的价值取舍与译文的国别属性之间的关系,揭示译文建构中译者的价值需要、翻译策略、主体尺度等对于价值建构结果及国别属性样态的影响。
林梦晓[5](2018)在《日本华裔作家陈舜臣的“原乡”书写》文中指出日本华裔作家陈舜臣一生笔耕不辍,文学着作等身,始终致力于中日文化的交流。虽然大部分的作品是以日文进行创作的,但是,所创作的作品内容却又绝大部分与中国有关,充斥着诸多中国元素,或以中国历史为小说背景穿插其中,或以原乡风景点缀其间,或在作品中见缝插针地介绍了原乡的习俗或其他相关的知识。在他的作品中,很明显可以看出其作品中的“原乡”主要包含两个向度:一是文化意义上的“原乡”——包括闽台在内的中国。一是生命意义上的“原乡”——日本神户,但可能因为神户是最早开放对外通商的港口的缘故,神户的华侨也很多,因此,作者关于神户的描写主要侧重于地理方面,比如会将故事的场景设置在神户的某个城市,会把自己儿时住过的街道穿插在小说之中,但通过对其作品的梳理,可以发现他的大部分作品更倾向于对文化意义上的“原乡”——包括闽台在内的中国的书写,因此,本文的“原乡”书写主要是指陈舜臣作品中的文化意义上的“原乡”的书写。本文拟从陈舜臣所创作文本的内容上探讨“原乡”书写在其作品中的体现,并从形式上梳理“原乡”书写的表征方式,进而对其作品中的“原乡”书写进行追根溯源。希望通过对陈舜臣作品的分析,探讨身为华人的陈舜臣的内心对回归祖国的渴望,进而为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杨科[6](2018)在《批注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文中指出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初中文言文教学应该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的个人感受和体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进行阅读,并结合学生、教师、阅读材料的实际情况加以整合运用,也就是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结合自己对文言文的阅读学习,深入教材文本,与文本对话,进而产生超越字面意义的理解。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等相关教育研究方法。首先,对批注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特点和类别作了概述,着重探讨了批注法的内涵、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批注法的特点以及类别。第二部分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阐述了批注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理论依据和价值,从理论依据和实际应用价值来阐述。第三部分是本章的重点所在,探析了批注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根据摸索的过程和阶段,从批注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应遵循的原则、实施的策略作了分析。附录中,把教学中的典型课例作了教学实录的整理和课后反思。本文的特色之处是,通过批注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教师能够摸索出批注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方法,更有效地去指导学生,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走进文本,自我收集文言文方面的知识,强化学生在阅读时使用批注法的技巧,更清晰地理解文言文的思想深度,以达到学生自我阅读和自我学习的教学目的。
狄崇秀[7](2017)在《改写视角下的登特—杨《水浒传》英译批评研究》文中认为《水浒传》作为中国四大名着之一,以故事生动、人物鲜明、语言活泼着称,不仅在中国备受推崇,在国外也广为传播,人们很早就开始了对它的译介活动。迄今为止,它已被翻译成15种以上语言的50多种译本。其中,登特-杨父子历时八年合译完成的The Marshes of Mount Liang(《水泊梁山》)为最新译本。不同于其他版本,该译本以五分卷的形式呈现,是现今英译本中唯一的120回译本。对于该译本的研究,人们还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研究成果甚少。即使在为数不多的研究中所用方法及关注点也有失偏颇。鉴于此,本文将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勒弗维尔的改写视角出发,以文本研究法为主要方法,探究译者改写的行为与方法,并对此做出分析和评价。一方面,它可以丰富和拓展登译水浒研究的内容和视野;另一方面,也可为汉英对比、翻译研究及典籍英译等领域提供有益借鉴。“改写”是勒弗维尔在翻译“文化转向”中提出的重要概念。他认为翻译是一种改写,它决不仅仅是两种语言形式之间的转换,还要受到诸如社会意识形态、主流诗学和赞助人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细读登译本,不难发现译者采用了多种方式,从多个方面对原文本进行了改写。在综合了现有研究成果、对原文本的认知和对译作的分析上,本文从三个方面入手,对这些改写现象做出了阐述和归纳。首先在语言方面,译者的改写体现在词语和句法两个层面。词语层面的改写主要是对词语褒贬色彩的改变和上位词语的使用;句法层面的改写主要集中在对句子的过度解读和句内顺序的调整。在文化方面,译者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中心、以交际目的为导向,展开了对原语文化的改写。在文体方面,译者首先打破了小说原有的文本形式,对文本进行了分卷处理,此外还对部分回目进行了调整与重构;其次译者又对小说中的对话体进行了改写:一是实现了听话人的转换,二是将直接引语变为间接引语。研究发现登氏在翻译中的改写行为及方式体现了对原文本的极不尊重。在很多方面我们发现译者的改写行为的目的乃是为了迎合译入语的诗学规范或满足译入语读者的预期。这样的改写虽然在客观上对译作的可读性和接受性有一定帮助作用,但无疑也产出了一部抹杀中国语言文化特色、甚至在某些方面已走样的译作。这实际上并非翻译的意义所在,也不利于汉语和中国文化事业的推广。因而,对登氏的这种改写,我们持批判态度,并且今后要在汉外翻译中引以为戒,为以后的典籍英译活动提供借鉴。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绪论,简要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及论文结构;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包括《水浒传》的英译研究梳理,登译本的情况介绍,及勒弗维尔“改写”概念的详述;第三章至第五章分别从语言、文化和文体三方面对登译中的改写现象及方法进行了分类阐释;第六章是改写的意义及启示;第七章为结语,总结了研究发现和不足,提出了后续研究设想。
陈春娟[8](2014)在《论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对偶句翻译 ——以《西厢记》两英译本为例》文中提出本研究以关联理论为理论基础,以《西厢记》中的对偶句、《西厢记》许渊冲译本和奚如谷与伊维德合译本中对应的对偶句译文为研究对象,从音、形、意三个方面对比研究对偶句两种译本的优劣,以检验关联理论对对偶句翻译的指导作用,并从中探索对偶句的翻译策略。通过对比分析,本文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许译本以间接翻译为主,直接翻译为辅,而奚如谷与伊维德合译本(以下简称S&W译本)则以直接翻译为主,间接翻译为辅。许译本在翻译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音美、形美和意美的效果,具有较高的综合信度和效度,基本都能实现最佳关联;而S&W译本对原文的音美、形美和意美的特点不够重视,以直接翻译为主,因此在再现原文的风格特征方面,综合效度和信度相对较低,比较难以实现最佳关联;2)以关联理论为标准,本文从两个译本中探索出了针对对偶句音美、形美和意美三种特征的一系列翻译策略。本文对比研究的结果检验了关联理论对对偶句翻译的指导作用,在对比分析基础上提出的针对对偶句音美、形美和意美特点的翻译策略可为今后的对偶句翻译研究提供借鉴及为对偶句翻译实践提供指导。
张婷[9](2014)在《从目的论角度看戴乃迭《芙蓉镇》的英译》文中指出功能翻译理论是当今翻译学界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其中弗米尔(Hans J.Vemeer)提出的目的论是其最核心的理论。目的论突破了传统“对等”翻译观念的束缚,指出翻译是一项人类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动,并强调译文预期实现的目的或功能对于翻译行为的过程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即“结果使手段合理化”(Nord,2001:27-29)。当译文预期目的与源语文本的目的不同时,那么实现与原文对等就不再是译文的翻译标准,此时译者实现译文预期目的的充分程度成为评判译文好坏的重要标准。换言之,为了充分实现译文的预期目的,译者可以依据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对源语文本进行相应的改动。因此,在目的论的三个主要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以及忠实原则之中,目的原则也是所有翻译过程中需要遵循的最高规则。目的论的出现极大地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范围,使翻译不再局限于实现译文与原文的“对等”,同时也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然而,目的论自产生以来便被广泛运用于指导非文学类应用翻译,对于该理论是否同样适合文学翻译国内外译界至今仍存在不少的争议。《芙蓉镇》是中国当代着名作家古华的长篇小说代表作,自1981年发表后便获得了国内读者及学者的一致好评,并荣获了 1982年第一届茅盾文学奖,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1983年,由着名翻译家戴乃迭(Gladys Yang)翻译的《芙蓉镇》英译本(A Small Town Called Hibiscus)开始面向海外出版销售,同样赢得西方读者的喜爱和肯定,并一版再版。该英译本也一直被学界视为中国文学翻译史上汇集忠实性以及可读性于一体的译作。此后,在戴乃迭英译本的基础上,《芙蓉镇》还被译成法、日、德、俄等数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国。因此,本文选择戴乃迭《芙蓉镇》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试图将目的论与文学翻译实践相结合,通过对比小说原着及其英译本中的翻译实例,分析目的论三原则在《芙蓉镇》英译过程中的具体应用体现,以探讨该理论对于文学翻译的适用性及指导作用。
张林[10](2013)在《明清章回小说开场诗和收场诗研究 ——以四大名着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明清章回小说开场诗和收场诗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四大名着为中心,从明清章回小说的开场诗和收场诗界定入手,进行分类、分析和梳理。明清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的高潮,四大名着则是集大成者。明清章回小说往往以诗歌的形式开篇或收尾,不仅形式变化多样,而且艺术特色也是独具一格,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明清章回小说是从宋元话本发展而来,说书人喜欢在小说的开头,或是每回的开头,赋诗一首,四大名着也继承了这一特点,以诗的形式进行开篇,或是开始每一回,我们把这些诗叫作开场诗。说书人每说完一部小说,或是章节也会以诗的形式结束,这样的诗我们称作为收场诗。这些诗在形式上也是富于变化的,开场诗主要是不拘一格的古体诗或是严于格律的近体诗,亦或是缠缠绵绵的词,而收场诗则不同,主要是整齐对仗、韵律和谐的格律诗,对偶句。因为出现的位置不同,加之形式的差异,所以,开场诗和收场诗所呈现的艺术特点也有所不同。开场诗因为是在开始的位置上,必须要引起读者的兴趣,所以,其语言不可避免地具有玄妙深奥的特点,为了让读者能够在特定的氛围中去欣赏作品,作者往往会以诗的形式在开篇或是每章开始的部分进行环境渲染,以便更加快速地进入情境。开场诗的形式并不局限一种形式,即使在一部小说中,其开场诗的形式也都不同,但是其诗的结构大都是骈散结合。诗的风格往往和小说的风格相一致,但是每一部中的各首开场诗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明清章回小说的开场诗的风格呈现丰富多样的特点。而收场诗的主要风格主要体现在语言上,因为在小说的结尾赋诗,所以语言若是太深奥,就显得太突兀,而且也与明清章回小说的“白话文言文”特点格格不入,因此其语言往往比较通俗易懂。收场诗多少以格律诗和对偶句的形式出现,所以其结构大都对仗,整齐。开场诗和收场诗也是因为位置的不同,所以其作用也因此不一样。开场诗由于是出现在篇章的开端,所以必然会具有统领全篇的作用,若在每章的开端,会有承接上文的作用,无论是在哪个部分开端,都会进行环境渲染的作用,以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为一个完整的故事,开头和结尾不可能没有有关联,所以收场诗不可避免地具有总结全篇或呼应开场的作用,但是也有在结尾以诗的形式进行抒情议论,以诗言志。
二、试论《水浒》中对偶句的翻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水浒》中对偶句的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古诗文深度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高中语文课程性质和新课改的要求 |
(二)高中古诗文教学现状的需要 |
(三)高中古诗文选文本身具有“深度” |
(四)古代优秀文化的传承让人深感忧虑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深度阅读教学的研究 |
(二)古诗文深度阅读教学的研究 |
(三)已有研究的启示和不足 |
四、研究内容、方法与过程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过程 |
五、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深度阅读的界定、内涵及功能 |
第一节 深度阅读的界定 |
第二节 深度阅读的内涵 |
一、深度阅读的多维度阐释 |
二、深度阅读的表现 |
三、深度阅读的特征 |
第三节 深度阅读的功能 |
一、增强情感和思维的深度发展 |
二、促进读写能力的强力提升 |
第二章 高中古诗文深度阅读教学的意义、影响因素及基本要求 |
第一节 高中古诗文深度阅读教学的意义 |
一、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实质性提升 |
二、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和生命内涵的丰富 |
三、有利于推动国学经典的复兴 |
第二节 高中古诗文深度阅读教学的影响因素 |
一、效果因素 |
二、控制因素 |
第三节 高中古诗文深度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
一、教学目标要求 |
二、教学方法要求 |
第三章 高中古诗文深度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
第一节 关注学生阅读过程,走进深度阅读 |
一、推荐恰当的阅读方法,引领学生深度阅读 |
二、找准鉴赏的思维路径,引领学生深度鉴赏 |
第二节 把握学生阅读程度,体验深度阅读 |
一、深度导读,激发阅读兴趣 |
二、深度对话,建构多元解读 |
三、深度拓展,提升阅读质量 |
四、深度挖掘,探寻教育价值 |
第三节 强化学生思维训练,感悟深度阅读 |
一、巧用留白,训练学生形象性思维 |
二、揭示矛盾,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 |
三、加工信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 |
第四节 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内化深度阅读 |
一、古诗文之“言”的应用训练 |
二、古诗文之“文”的应用训练 |
第四章 高中古诗文深度阅读教学的保障机制 |
第一节 应把握的关系和应注意的问题 |
一、应把握的关系 |
二、应注意的问题 |
第二节 构建古诗文“深度阅读”文化 |
一、有效利用各种资源 |
二、开展有关古诗文的阅读活动 |
第三节 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 |
一、评价内容具体化 |
二、评价方式多样化 |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主述位视角下《黄帝内经》英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述位理论 |
2 主述位推进 |
3 主述位理论与翻译 |
4 主述位理论下的《黄帝内经》对偶句英译对比及翻译策略 |
4.1 主述位推进模式的选择策略 |
4.2 翻译中的主位选择策略 |
5 讨论 |
(3)翻译目的论视角下对偶句翻译研究 ——以《水浒传》登特·杨父子英译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One: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1.2 Text Introduction |
1.3 Research Purposes |
1.4 Layout of the Thesis |
Chapter Two:The Research of the Translation of Dui Ou Sentences |
2.1 Pure Theoretic Research |
2.2 Applied Translation Studies |
2.3 Brief Summary |
Chapter Three: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Skopostheorie |
3.1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of Skopostheorie |
3.2 Main Contents of Skopostheorie |
3.3 Principles of Skopostheorie |
3.4 Nord's Revision of Skopostheorie |
3.5 Contributions of Skopostheorie |
Chapter Four:A Skopostheorical Approach to the Translation of Dui Ou Sentences in TheMarshes of Mount Liang |
4.1 Definition of Dui Ou Sentences |
4.2 Characteristics of Dui Ou Sentences |
4.3 Classification of Dui Ou Sentences |
4.4 Dui Ou Translation Seen from Skopostheorie |
4.4.1 Search of English Couplet Equivalence |
4.4.2 Transformation into English Prose |
4.4.3 Exploration of Similar English Expression |
Chapter Five: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of the Thesis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
References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Acknowledgements |
(4)汉语俗语对偶辞格英译的价值建构与国别属性——以汉学家韩南的明清小说翻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汉语俗语对偶辞格英译的价值建构与国别属性 |
二、韩南俗语对偶辞格英译的主体客体化与国别属性认同 |
三、韩南俗语对偶辞格英译的客体主体化与国别属性改写 |
四、韩南俗语对偶辞格英译的价值建构倾向与国别属性模态 |
五、结语 |
(5)日本华裔作家陈舜臣的“原乡”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概述 |
第一章 内容体现上的“原乡”书写 |
第一节 寻根现象的呈现 |
第二节 乡愁意味的表达 |
第二章 “原乡”书写的形式表征 |
第一节 中国古典文学叙事结构的借鉴 |
第二节 中国文学写作策略的借鉴 |
第三章 “原乡”书写的内因探究 |
第一节 战争的危害 |
第二节 身份认同危机 |
第三节 寻找个体的精神出路——“大同理想”的构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批注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批注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特点和类别 |
第一节 批注法的内涵 |
一、批注式阅读的内涵 |
二、批注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的内涵 |
第二节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批注法的特点 |
一、自主性 |
二、合作性 |
三、独特性 |
第三节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批注的类别 |
一、批注的形式 |
二、批注的位置 |
三、批注的内容 |
第二章 批注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理论依据和价值 |
第一节 理论依据 |
一、对话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语用学教学理论 |
第二节 实际应用价值 |
一、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
二、有利于文言文的语义和整体语感的双重积累 |
三、体验古代文学的精妙 |
第三章 批注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误区与实践原则 |
第一节 批注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
一、对批注法的运用缺乏深度,教学总是流于形式 |
二、过度关注细节的批注,缺乏总体的观点和重点 |
三、批注观点雷同,缺乏思辨和独创性 |
第二节 批注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 |
一、主体性原则 |
二、发展性原则 |
三、开放性原则 |
第三节 批注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
一、批注法在初中文言文的文本解读中的方法 |
二、批注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各阶段的实施步骤 |
附录 批注法教学案例 |
《与朱元思书》教学课堂实录 |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改写视角下的登特—杨《水浒传》英译批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Research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
1.3 Structure of the Paper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
2.1 Shui Hu Zhuan and Its English Translations |
2.2 The Marshes of Mount Liang and Studies thereon |
2.3 Lefevere's Rewriting |
Chapter 3 Rewriting on Linguistic Dimension |
3.1 Lexical Rewriting |
3.1.1 Change of Word Colour |
3.1.2 Use of Superordinates |
3.2 Syntactic Rewriting |
3.2.1 Over-translation |
3.2.2 Adjustment of Sentence Order |
Chapter 4 Rewriting on Cultural Dimension |
4.1 Target Culture-centered Rewriting |
4.1.1 Substitution |
4.1.2 Improper Explicitation of the Original Culture |
4.2 Communication-oriented Rewriting |
4.2.1 Paraphrase |
4.2.2 Under-translation |
Chapter 5 Rewriting on Stylistic Dimension |
5.1 Rewriting of Text Form |
5.1.1 Rearrangement and Reconstruction of Captions |
5.1.2 The Form of Sub-volumes |
5.2 Rewriting of Dialogues |
5.2.1 Shift of Addressee |
5.2.2 Change between Direct Speech and Indirect Speech |
Chapter 6 Backwash of the Dent-Youngs' Rewrit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
6.1 Backwash of the Dent-Youngs' Rewriting |
6.2 Implications to Today's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
6.2.1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
6.2.2 Methodological Implications |
Chapter 7 Conclusion |
7.1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
7.2 The Limitations and Follow-up Ideas of the Study |
REFERENCES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论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对偶句翻译 ——以《西厢记》两英译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问题、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联理论研究概况 |
一、国外的关联理论研究 |
二、关联翻译理论的提出 |
三、关联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
四、关联翻译理论在中国的研究与应用 |
第二节 对偶句翻译研究概况 |
一、对偶句的分类 |
二、对偶句的特点 |
三、关联理论与对偶句翻译的关系 |
四、对偶句翻译在国内的研究 |
第三节 《西厢记》翻译的研究概况 |
一、《西厢记》在国外的翻译研究 |
二、《西厢记》在国内的翻译研究 |
第四节 关联理论与《西厢记》中的对偶句翻译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许渊冲译本 |
二、奚如谷与伊维德合译本 |
第二节 语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
第四章 关联理论视角下《西厢记》两英译本中对偶句翻译的对比研究 |
第一节 两英译本对偶句翻译的对比研究 |
一、正对对偶 |
二、反对对偶 |
三、串对对偶 |
第二节 两英译本的翻译策略分析与总结 |
一、“音美”的翻译策略分析 |
二、“形美”的翻译策略分析 |
三、“意美”的翻译策略分析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局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从目的论角度看戴乃迭《芙蓉镇》的英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论文构成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目的论基本内涵 |
第二节 目的论的三原则 |
第三节 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研究 |
第三章 《芙蓉镇》原着及其英译本 |
第一节 古华与原着《芙蓉镇》 |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芙蓉镇》及其英译本的研究 |
第三节 戴乃迭与《芙蓉镇》英译本 |
第四章 目的论在《芙蓉镇》英译本中的应用体现 |
第一节 戴乃迭英译《芙蓉镇》的目的 |
第二节 目的原则在译文中的应用体现 |
第三节 连贯原则在译文中的应用体现 |
第四节 忠实原则在译文中的应用体现 |
第五章 结论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局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明清章回小说开场诗和收场诗研究 ——以四大名着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明清章回小说开场和收场诗涵义 |
2.1 开场诗的涵义 |
2.2 收场诗的涵义 |
第三章 明清章回小说开场和收场的形式 |
3.1 开场诗的形式 |
3.1.1 古体诗 |
3.1.2 近体诗 |
3.1.3 词 |
3.2 收场诗形式 |
3.2.1 格律诗 |
3.2.2 对偶句 |
第四章 明清章回小说的开场诗和收场诗作用 |
4.1 开场诗的作用 |
4.1.1 环境渲染 |
4.1.2 统领全篇 |
4.1.3 推动情节 |
4.2 收场诗的作用 |
4.2.1 总结全篇 |
4.2.2 呼应开场 |
4.2.3 抒情议论 |
第五章 明清章回小说的开场和收场诗艺术特色 |
5.1 开场诗的艺术特色 |
5.1.1 玄妙深奥的语言 |
5.1.2 骈散结合的结构 |
5.1.3 丰富多样的风格 |
5.2 收场诗的艺术特色 |
5.2.1 通俗易懂的语言 |
5.2.2 对仗整齐的结构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谢辞 |
四、试论《水浒》中对偶句的翻译(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古诗文深度阅读教学研究[D]. 赵艳华.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2]主述位视角下《黄帝内经》英译研究[J]. 汤蕾,刘凯. 西部中医药, 2020(01)
- [3]翻译目的论视角下对偶句翻译研究 ——以《水浒传》登特·杨父子英译本为例[D]. 贺悦. 西华大学, 2019(02)
- [4]汉语俗语对偶辞格英译的价值建构与国别属性——以汉学家韩南的明清小说翻译为例[J]. 刘晓晖,朱源. 中国翻译, 2019(02)
- [5]日本华裔作家陈舜臣的“原乡”书写[D]. 林梦晓.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6]批注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杨科.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7]改写视角下的登特—杨《水浒传》英译批评研究[D]. 狄崇秀. 浙江师范大学, 2017(06)
- [8]论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对偶句翻译 ——以《西厢记》两英译本为例[D]. 陈春娟.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9]从目的论角度看戴乃迭《芙蓉镇》的英译[D]. 张婷.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5)
- [10]明清章回小说开场诗和收场诗研究 ——以四大名着为中心[D]. 张林. 延边大学, 2013(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