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口疮膏治疗复发性口疮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何霞[1](2021)在《清胃愈疡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胃伏火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导师林敏主任医师自拟经验方清胃愈疡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胃伏火证)的临床观察,探讨该经验方的治疗疗效及安全性,同时结合祖国医学及现代医学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认识与思考,为中医药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2019年7月1日至2020年7月1日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林敏主任专家门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患者。除去脱落及剔除病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予以清胃愈疡汤口服;对照组32例,予以康复新液及胸腺肽肠溶胶囊口服,7天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及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溃疡愈合时间及溃疡疼痛指数等指标,并在疗程结束3个月后观察两组中临床痊愈及显效患者的复发情况。在观察结束后对所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复发率及安全性。结果1.症状积分比较:在中医症状总积分方面,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均有减少(p<0.01),即两组之治疗均有效;各症状单项积分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各主症及次症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减少(p<0.05),即清胃愈疡汤对于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确有疗效;而治疗后对照组在口臭及脘腹胀满方面较治疗前积分无明显变化,而其余主症、次症积分均有减少(p<0.05);治疗后两组间相比较,治疗组在缓解溃疡面积、充血、疼痛感、口干、口臭、脘腹胀满效果较对照组更佳(p<0.05),而在溃疡数目、大便症状的改变方面,两组效果差异不明显(p>0.05)。2.症状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6.7%,其中痊愈6人,显效16人,有效6人,无效1人;而对照组有效率为78.1%,其中痊愈3人,显效10人,有效12人,无效7人;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症状疗效比较(p<0.05)有差异性,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3.局部病损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平均溃疡期均有缩短,P<0.05,即两组在加快溃疡愈合方面均有疗效,同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疼痛指数在治疗后均有显着下降(p<0.05),且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局部病损有效率为93.3%,其中显效15人,有效13人,无效2人;对照组为71.9%,其中显效13人,有效10人,无效9人;两组患者治疗后局部病损疗效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改善局部病损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4.远期疗效比较:治疗结束3个月后随访临床痊愈及显效的患者,其中治疗组随访人数22人,复发患者3人,复发率为13.6%;对照组复发率为46.2%,随访人数13人,复发患者6人,经卡方检验,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比较,p<0.05,两组复发情况具有差异性,治疗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清胃愈疡汤在改善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胃伏火证)患者的症状方面安全有效,并能有效降低其复发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王画[2](2021)在《潜阳口疮汤治疗复发性阿弗他溃疡(脾肾阳虚型)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调查研析“潜阳口疮汤”对复发性阿弗他溃疡(脾肾阳虚型)患者的证候疗效、溃疡疼痛VAS评分以及远期复发率的作用影响,为其临床实践与应用推广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方法:严格实施该试验调查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将参与研究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潜阳口疮组)组、对照(西地碘)组。每组各36例,两组疗程均为10d。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溃疡疼痛评分(VAS)、中医症候积分的变化;依据相关统计学方法,通过总结有效率及各量表评分变化,完善其疗效分析及安全性评估,并通过疗程结束后第3、6个月的定期察访,了解其病情变化及复发情况。结果:1、总有效率比较:在本次试验研究过程中,治疗组病例脱落2例,对照组病例脱落2例,最终共计68例完成此次试验。“潜阳口疮”组总有效率(94.11%)明显高于“西地碘”组(76.47%),两组比较有重要差异。(P<0.01)。2、中医证候总分比较: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前的证候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疗程结束后,两组病例的证候积分均较前降低,(P<0.01)。且组间比较发现“潜阳口疮”组优于“西地碘”组(P<0.01),有统计差异。3、症候单项积分对比:其中中医主症方面,“潜阳口疮”组和“西地碘”组疗效相当(P﹥0.05),无统计学分析差异。中医次症方面“潜阳口疮”组优于“西地碘”组,(P<0.01),两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4、溃疡疼痛指数(VAS)比较:比较两组治疗前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皆较前降低(P<0.05)。且“潜阳口疮”组评分低于“西地碘”组,组间相比有统计学研究意义(P<0.05)。5、复发率比较:“潜阳口疮”组3月后复发率为3.0%,6月后再探其复发率为9.0%,总复发率为12.0%。“西地碘”组3月后复发率为11.5%,6个月后其复发率为26.9%,总复发率为38.4%。“潜阳口疮”组的复发率比“西地碘”组低,该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分析意义(P﹤0.05)。6、安全性判定:两组治疗皆有良好的安全性,治疗期间都没有副作用等严重恶性事件。结论:两种方法治疗RAU均能明显改善阿弗他溃疡,缓解溃疡疼痛;两种方法均安全有效,无明显不良反应;但是“潜阳口疮汤”还能显着改善患者的全身症状、明显降低远期复发率,值得进一步的临床试验研究以及基础药理学分析等相关研究。
罗茫[3](2020)在《养血清热解毒汤治疗复发性口疮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养血清热解毒汤治疗复发性口疮实热证型的临床疗效,从而为复发性口疮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符合纳入标准的复发性口疮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含漱,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局部涂抹;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养血清热解毒汤,7d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观察随访半年。观察比较两组1个疗程后症状和体征的变化、3个疗程后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治疗前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中医症候体征、疼痛指数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对两组治疗1个疗程后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实验组的临床疗效(96.67%)优于对照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1个疗程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实验组的中医症候体征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对两组治疗前后的各项中医症候体征进行比较,发现两组在改善溃疡数目、大小、充血、烧灼感方面疗效无明显差异,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在改善溃疡渗出及水肿程度要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治疗前后疼痛指数进行比较,发现两组均可减轻疼痛,但两者减轻疼痛效果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两组治疗3个疗程后的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组的临床疗效(86.67%)明显优于对照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在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均无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1)养血清热解毒汤治疗复发性口疮实热证型,短期可改善复发性口疮患者的中医症候体征,尤其在改善溃疡渗出、水肿程度及次症方面疗效突出。(2)养血清热解毒汤治疗复发性口疮实热证型长期疗效较好,可延长溃疡的间歇期和(或)减少溃疡的数目,一定程度上减轻复发性口疮患者的痛苦,改善生活质量。(3)养血清热解毒汤临床应用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可靠,值得推广使用。
杨梦灵[4](2020)在《愈口宁介导TGF-β1/TEAD1/FOXP3调控心脾积热型复发性口腔溃疡Tregs分化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复发性口腔溃疡又称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ecurrent aphthou s ulcer,RAU),以溃疡疼痛、周期性、自限性、复发性为临床特点,发病率极高,治疗药物种类繁多,但临床无法根治,是口腔黏膜难治性疾病之一,其发生发展与免疫系统紊乱有着密切联系。Tregs和TH17为具有相同分化路径确具备不同功能的两种免疫细胞,其分化比例不平衡是诱导自身免疫系统紊乱的重要因素,激活TGF-β1和高表达TEAD1可以介导HI PPO信号途径促使Naive CD4+T细胞向CD4+CD25+Foxp3+Tregs细胞分化。王汉明教授课题组前期发现,愈口宁汤剂可以促进复发性口腔溃疡(心脾积热证)患者溃疡愈合、增加血液中CD4+T淋巴细胞及TGF-β1的含量。因此,我们猜测,愈口宁可能通过调控TGF-β1/TEAD1/FOXP3信号通路促进CD4+CD25+Foxp3+Tregs细胞分化,进一步调控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免疫状态,促进溃疡愈合。本文以复发性口腔溃疡(心脾积热证)SD大鼠为模型,挖掘愈口宁治疗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深层机制,明确该方部分作用靶点,为其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目的:探讨愈口宁介导TGF-β1/TEAD1/FOXP3调控心脾积热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Tregs分化机制研究方法:1.随机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口腔科就诊,临床诊断为复发性口腔溃疡(心脾积热证)的30例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纳入实验。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溃疡数目、溃疡面积、溃疡疼痛、烧灼感、充血程度、溃疡持续时间、口干口渴及二便改善程度。2.运用免疫法诱导溃疡产生,使用模具激怒及高脂辛辣饮食造出心脾积热证型大鼠共40只,造模成功后留取图片。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左旋咪唑,清热解毒拆方及愈口宁灌胃,持续1周。1周后处死大鼠,留取溃疡黏膜行HE染色,留取腹主动脉血标本使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大鼠血液内CD4+CD25+Foxp3+Tregs细胞含量。3.SD大鼠RAU(心脾积热证)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4组,连续1周分别灌服生理盐水、左旋咪唑,清热解毒拆方及愈口宁。1周后处死大鼠,剥离溃疡组织,提取组织蛋白,检测TGF-β1、TEAD1、TAZ表达量。研究结果:1.经过4周的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溃疡面积减小有效率是87%、溃疡疼痛减轻有效率是90%、充血程度缓解有效率是97%、烧灼感减轻有效率是93%、溃疡数目减少有效率是87%、溃疡持续时间缩短有效率是100%、口干口渴症状缓解有效率是93%,大便改善有效率是100%、小便改善有效率是100%。2.(1)经免疫诱导法造模后,SD大鼠口内右下颊侧出现溃疡面。溃疡基底凹陷,溃疡面不规则,表面覆盖灰白色假膜,周围黏膜组织稍充血,大鼠口内唾液量丰富。(2)经生理盐水处理1周后,HE组织切片显示上皮缺损、不连续,固有层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左旋咪唑组示上皮连续,固有层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较生理盐水组相比,拆方清热解毒组及愈口宁组上皮完整连续,固有层无明显炎症细胞浸润。(3)左旋咪唑组与生理盐水组CD4+CD25+Foxp3+Tregs细胞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清热解毒拆方组与愈口宁组CD4+CD25+Foxp3+Tregs细胞含量较生理盐水组增加,其中,愈口宁组CD4+CD25+Foxp3+Tregs细胞含量较生理盐水组明显升高(P<0.05),但清热解毒拆方组CD4+CD25+Foxp3+Tregs细胞含量与生理盐水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左旋咪唑组、拆方清热解毒组及愈口宁组TGF-β1含量明显上升;左旋咪唑组TEAD1含量下降,拆方清热解毒组及愈口宁组TEAD1上升;左旋咪唑组、拆方清热解毒组及愈口宁组TAZ含量下降,其中,拆方清热解毒组及愈口宁组TAZ含量较左旋咪唑组低。研究结论:1.愈口宁作为临床验方,不仅缓解溃疡疼痛,促进溃疡愈合,且明显缓解患者便秘、尿赤等兼症,近期疗效显着,发挥中草药独特优势。2.(1)愈口宁、拆方清热解毒中药及左旋咪唑均可促进溃疡上皮增生,恢复上皮连续,减轻固有层炎症细胞浸润情况。(2)愈口宁能够明显促进RAU大鼠血液中CD4+CD25+Foxp3+Tregs细胞含量。3.愈口宁及拆方清热解毒组可明显促进TGF-β1、TEAD1蛋白表达,抑制TAZ蛋白含量,提示愈口宁及其清热解毒拆方可能通过调控TGF-β1,激活HIPPO信号通路。愈口宁促使CD4+CD25+Foxp3+Tregs细胞生成可能是通过刺激HIPPO信号通路所致。
杨海涛[5](2020)在《清疮饮治疗脾胃湿热型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导师自拟清疮饮方治疗脾胃湿热型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与康复新液治疗进行对照研究,探讨中医药疗法在治疗脾胃湿热型复发性口腔溃疡上的效果及预后评价。为临床推广使用本法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指导。方法:将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脾胃湿热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64例,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予以中药汤剂清疮饮方口服治疗,每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每次200ml;对照组予以康复新液,口中含漱10min,每次10ml,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期间,治疗组2例患者用药有中断予以剔除;对照组1例患者自行退出,2例患者私自服用其他治疗本病药物,予以剔除。通过观察两组平均溃疡面愈合时间,口腔局部病损积分,中医症状积分,总有效率,复发情况,安全性等指标,比较两组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数据统一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及等级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和秩和检验。结果:(1)两组年龄、性别、分型构成、平均病程等方面比较,统计学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平均溃疡面愈合时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比较,统计学均有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相比较,统计学有差异(P<0.05)。说明两组均能促进口腔溃疡的愈合,但试验组优于对照组。(3)局部病损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统计学有差异(P<0.05),且两组间比较试验组溃疡数目、溃疡疼痛积分下降更明显,统计学有差异(P<0.05),说明两组均能治疗局部病损症状,但试验组在治疗溃疡数目、溃疡疼痛的疗效上优于对照组。(4)中医症状评分比较:试验组治疗前后,统计学有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在治疗脘腹胀满、纳呆食少、口苦、恶心呕吐方面有差异(P<0.05),其余症状无差异(P>0.05)。且两组间各单项比较,统计学均有差异(P<0.05),说明试验组治疗中医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5)临床总疗效比较:局部病损总有效率,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3.33%和82.76%,统计学无差异(P>0.05);中医症状总有效率,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3.33%和65.52%,统计学有差异(P<0.05),说明两组在改善患者局部病损上疗效相当,试验组在改善患者中医症状上优于对照组。(6)复发率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15.38%和54.55%,统计学有差异(P<0.05),说明试验组治疗本病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清疮饮方在治疗本病时不仅能减轻或治愈患者的局部病损症状,又能明显缓解或治愈患者的全身症状,并能很好的控制复发情况。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可以推广使用。
李海[6](2020)在《消溃汤治疗湿热内蕴型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通过研究消溃汤对湿热内蕴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局部症状以及湿热内蕴证候群的改善情况,客观评价导师运用消溃汤治疗湿热内蕴型ROU的临床效果,以期为湿热内蕴型ROU患者提供安全、有效,且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的中医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来自宝安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及脾胃病科门诊的72例湿热内蕴型ROU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组予消溃汤口服,对照组予维生素B2片、维生素C片口服,治疗组与对照组均以5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采用湿热内蕴型复发性口腔溃疡症状体征分级量化表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治疗前后各评价1次。采用SPSS20.0对疗效进行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溃疡分型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VAS疼痛指数: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VAS疼痛指数组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两种药物均能改善ROU患者的疼痛指数;治疗前后两组差值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口服中药组疗效更显着。3.平均溃疡期: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平均溃疡期组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两种药物均能缩短平均溃疡期;治疗前后两组差值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口服中药组效果优于对照组。4.局部症状评分:治疗2个疗程后,溃疡局部单项症状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差值比较除水肿情况及烧灼感无显着性差异(P>0.05)外,其余指标的差值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治疗组在改善溃疡面积、溃疡个数、渗出情况、充血颜色及疼痛感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溃疡局部症状总积分组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差值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治疗组在改善溃疡局部症状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5.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后,中医证候单项指标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差值比较中口渴少饮、肢体困重、便溏不爽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口服中药组在改善中医症状上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组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差值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6.总体疗效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总有效为90.63%,对照组有效率为78.13%。经Fisher卡方检验,两组有效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在改善溃疡局部症状的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中总有效为93.75%,对照组有效率为75.00%。经Fisher卡方检验,两组有效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效果更显着。7.远期疗效评价:治疗后,回访两组患者3个月内复发情况。治疗组回访22例,其中复发6例,未复发16例,复发率为27.27%;对照组回访21例,复发14例,未复发7例,复发率为66.67%,复发率经Fisher卡方检验,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口服中药组能更好地降低ROU的复发率。结论:导师自拟中药方剂消溃汤与维生素B2、维生素C片均能治疗湿热内蕴型复发性口腔溃疡,改善临床症状。与口服西药组相比,治疗组在降低VAS疼痛指数、缩短平均溃疡期、改善溃疡局部症状及中医证候方面效果更显着,且能明显降低复发率。在溃疡局部症状和中医证候评分的疗效评价上,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消溃汤治疗湿热内蕴型复发性口腔溃疡疗效确切,为湿热内蕴型复发性口腔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可在临床推广。
李振华,李保双,任顺平[7](2020)在《口疮中医临床实践指南(2018)》文中研究指明《口疮中医临床实践指南(2018)》主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口疮相关疾病的中医药临床研究成果并结合专家经验制定,目的是对中医学治疗口疮的方法与措施归纳总结并进行合理评价,加以推广,为具有中医学执业资格的医生提供指导,同时也为社会医疗决策者及患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李振华,李保双,刘启泉,唐旭东,温艳东,王凤云,王萍,卞立群,赵迎盼,张北华,吕林[8](2019)在《消化系统常见病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9月13日在重庆召开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指南第三次专家论证会形成《消化系统常见病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终稿。前期编写、修改流程见参考文献[1-2]。复发性口腔溃疡(recurrent oral ulcer,ROU)又名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ecurrent aphthous ulcer,RAU),是一种好发于唇、舌、颊和软腭等部位的孤立的、圆形或椭圆形溃疡,常伴有自
林芳峰,付肖岩[9](2019)在《浅析复发性口疮的中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复发性口疮是一种最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可出现于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好发于唇、颊、舌,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中医将此病归于口疮范畴,历代医家认为与寒、热、火、伏火、瘀、毒、湿等相关,病性多实,或虚,或虚实夹杂。本病发病因素复杂,临床迁延缠绵,西医上目前无根治性良药,中医药疗效得到医学界的认可。本文从内外施治、辨证论治、医家经验、单味中药疗效、针灸及其它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探讨。
杨金贝[10](2019)在《复发性口腔溃疡证型分布规律及其证型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复发性口腔溃疡(Recurrent oral ulcer,ROU)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为该病的辨证和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在专家指导下,制定《ROU辨证分型诊察表》,对山东省立医院中医科及山东省立口腔医院口腔内科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资料收集,填写《ROU辨证分型诊察表》及《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确定患者证型及焦虑、抑郁评分,整理资料,统计ROU证型分布规律并分析ROU各中医证型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结果:1.本次调查纳入122例ROU患者,女性占总病例数的53.3%,女性人数大于男性,有统计学差异(P<0.01)。患者年龄在16-60岁之间,平均年龄36.26±12岁,各年龄段人数百分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年龄分布在26-35岁年龄段者居多,有48人,占39.34%。2.对5个证型患者数量进行统计分析,脾虚湿困证(42.62%)>心脾积热证(30.32%)>阴虚火旺证(9.83%)>胃火上炎证(9.02%)>脾肾阳虚证(8.02%),其证型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0<0.05)。3.患者中存在情志异常(焦虑或抑郁分值大于正常值)者占总病例数的59.84%,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性别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与焦虑、抑郁无相关性。4.不同证型焦虑评分比较,心脾积热证>阴虚火旺证>脾肾阳虚证>胃火上炎证>脾虚湿困证,有统计学差异(P=0.005<0.05)。5.不同证型抑郁评分比较,脾肾阳虚证>心脾积热证>阴虚火旺证>脾虚湿困证>胃火上炎证,有统计学差异(P=0.000<0.05)。结论:1.本研究中,ROU患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年龄分布在26-35岁年龄段者居多。2.在本次调查使用的5个证型中,脾虚湿困证、心脾积热证患者较多,提示我们在预防ROU时,要着重顾护心脾两脏。3.ROU患者存在较高的焦虑或抑郁倾向,治疗时应注意调节患者的情绪。4.ROU患者中,心脾积热证易于焦虑,脾肾阳虚证易于抑郁,提示在改善ROU患者焦虑状态时,要注重调理心脾气,防邪火内生;在改善抑郁状态时,要注意顾护脾肾之阳。
二、中药口疮膏治疗复发性口疮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口疮膏治疗复发性口疮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清胃愈疡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胃伏火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标准 |
1.6 病例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案 |
2.2 观察指标 |
2.3 评价标准 |
2.4 安全性评价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及分析 |
1.病例纳入情况 |
2.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2.1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比较 |
2.2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 |
2.3 两组患者的病程比较 |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主症、次症评分比较 |
3.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3.1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
3.2 两组患者症状总疗效比较 |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各症状积分比较 |
4.两组局部病损疗效比较 |
5.两组患者远期疗效比较 |
6.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西医学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认识 |
1.1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病因病机 |
1.2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治疗 |
2.中医学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认识 |
2.1 病名流溯 |
2.2 病因病机 |
2.3 现代中医学家对ROU的认识 |
3.清胃愈疡汤的组方分析 |
3.1 导师对ROU的认识 |
3.2 清胃愈疡汤得组方分析 |
3.3 单味药方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综述 中医药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
随机分组表 |
临床病例观察表 |
中医症状评分表 |
致谢 |
(2)潜阳口疮汤治疗复发性阿弗他溃疡(脾肾阳虚型)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图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1 受试者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排除、脱落、剔出及终止标准 |
研究方案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数据处理 |
研究结果 |
3.1 基本资料比较 |
3.2 治疗前两组病情比较 |
3.3 治疗后两组病情比较 |
3.4 安全性比较 |
分析与讨论 |
4.1 祖国医学方面对复发性阿弗他溃疡(脾肾阳虚型)的理解与认知 |
4.2 组方理论依据 |
4.3 组方分析 |
4.4 研究结果分析 |
4.5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中西医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3)养血清热解毒汤治疗复发性口疮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6 脱失病例的处理 |
7 治疗方法 |
8 观察 |
8.1 疗效观察指标 |
8.2 疗效评定标准 |
9 统计方法 |
第二部分 结果 |
1 临床资料统计 |
1.1 两组性别的比较 |
1.2 两组年龄的比较 |
1.3 两组治疗前中医症候体征比较 |
1.4 两组治疗前疼痛指数比较 |
2 治疗1个疗程后的疗效比较 |
2.1 两组治疗1个疗程后的临床疗效差异 |
2.2 两组治疗1个疗程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2.3 两组治疗1个疗程前后各项中医症候体征比较 |
2.4 两组治疗1个疗程前后的疼痛指数比较 |
3 治疗3个疗程后的疗效比较 |
4 不良反应情况 |
讨论 |
1 复发性口疮的病因病机 |
1.1 西医病因病机 |
1.2 中医病因病机 |
2 复发性口疮的治疗 |
3 养血清热解毒汤组成及分析 |
4 研究结果 |
5 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中西药局部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4)愈口宁介导TGF-β1/TEAD1/FOXP3调控心脾积热型复发性口腔溃疡Tregs分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一 愈口宁对心脾积热证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监测 |
1.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病例选择 |
1.3 病例筛选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案 |
2.2 观察内容及指标 |
2.3 疗效判定标准 |
2.4 统计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治疗4周后总体有效率 |
3.2 治疗4周后各症状有效率 |
4.结论 |
实验二 愈口宁及其清热解毒拆方对心脾积热证复发性口腔溃疡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含量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实验方法 |
1.5 统计方法 |
2.研究结果 |
2.1 附图1 SD大鼠造模成功后口腔溃疡图片 |
2.2 附图2 RAU模型大鼠经过灌胃后病理图 |
2.3 Tregs细胞含量变化 |
3.结论 |
实验三 愈口宁及其清热解毒拆方通过调控TGFβ1 激活HIPPO信号转导通路促进Tregs细胞分化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2.统计学分析 |
3.研究结果 |
讨论 |
1.复发性口腔溃疡免疫学研究进展 |
2.愈口宁概述 |
2.1 愈口宁方解 |
2.2 愈口宁研究进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临床疗效评价监测登记卡 |
附录三: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四:研究生期间参与课题情况 |
致谢 |
(5)清疮饮治疗脾胃湿热型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讨论 |
结语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中西医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口腔局部病损症状分级量化评分表 |
附录2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评分表 |
附录3 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消溃汤治疗湿热内蕴型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认识 |
1.1.1 流行病学 |
1.1.2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1.1.3 现代医学的治疗 |
1.2 祖国医学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认识 |
1.2.1 中医学对口疮病名的认识 |
1.2.2 古代医家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3 现代医家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4 中医的辨证分型 |
1.2.5 中医的治疗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2.1 临床基本资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诊断标准 |
2.1.2.1 西医诊断标准 |
2.1.2.2 中医辨证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2 治疗方案 |
2.2.1 临床分组 |
2.2.2 临床治疗方法 |
2.2.3 观察指标 |
2.2.4 疗效评定 |
2.2.5 ROU远期疗效判断 |
2.2.6 统计分析 |
2.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2.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基线可比性分析 |
2.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比较 |
2.3.3 疗效评价 |
2.3.4 远期疗效评价 |
2.3.5 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3.1 导师治疗湿热内蕴型ROU的学术思想 |
3.2 消溃汤 |
3.3 研究结果分析 |
3.4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7)口疮中医临床实践指南(2018)(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 |
2 临床特点 |
2.1 概述 |
2.2 理化检查 |
2.2.1 常规检查 |
2.2.2 消化内镜检查 |
3 临床诊断 |
3.1 中医诊断 |
3.1.1 病名诊断 |
3.1.2 证候诊断 |
3.1.3 辨证问诊要素 |
3.2 西医诊断 |
3.2.1 报警症状 |
3.2.2 常见疾病的诊断要点 |
3.2.2. 1 复发性口腔溃疡 |
3.2.2. 2 白塞病 |
3.2.2. 3 克罗恩病 |
3.2.2.4慢性黏膜创伤性溃疡 |
3.2.2. 5 口腔恶性溃疡 |
3.2.2. 6 口腔结核性溃疡 |
3.2.2. 7 疱疹性口炎 |
3.2.2. 9 其他 |
4 干预与管理 |
4.1 中药内服治疗 |
4.1.1 辨证论治 |
4.1.2 辨病治疗 |
4.1.3 对症治疗 |
4.1.4 名医经验 |
4.1.5 药对 |
4.1.6临证要点 |
4.2 中药局部治疗 |
4.2.1 涂敷法 |
4.2.2 含漱法 |
4.2.3喷雾剂 |
4.3 针灸治疗 |
4.3.1 辨证治疗 |
4.3.2 其他证型及对症治疗 |
4.3.3 灸法 |
4.3.4 临证要点 |
4.4 穴位贴敷治疗 |
4.5 耳针治疗 |
4.6 点刺放血治疗 |
4.7 穴位埋线治疗 |
4.8 推拿治疗 |
4.8.1指压法 |
4.8.2按摩法 |
4.9 调摄护理 |
4.9.1 饮食 |
4.9.2 生活 |
4.1 0 随访 |
(8)消化系统常见病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论文提纲范文)
范围 |
规范性引用文件 |
术语及定义 |
流行病学特征 |
诊断及特征 |
1. 西医诊断 |
1.1 诊断要点 |
1.1.1 诊断标准: |
1.1.2 附加标准: |
1.1.3 最特异性标准: |
1.2 辅助检查 |
1.2.1 常规实验室检查: |
1.2.2 电子结肠镜、电子胃镜检查: |
1.3 鉴别诊断 |
1.3.1 白塞(氏)病: |
1.3.2 慢性黏膜创伤性溃疡: |
1.3.3 口腔恶性溃疡: |
1.3.4 口腔结核性溃疡: |
1.3.5 疱疹性口炎: |
2. 中医辨证 |
2.1辨证要点 |
2.2分型 |
治疗 |
1.治疗原则 |
2.中医内治法 |
2.1 胃火炽盛证 |
2.1.1 治法: |
2.1.2 推荐汤剂: |
2.1.3 中成药牛黄清胃丸(推荐强度: |
2.2 心脾积热证 |
2.2.1 治法: |
2.2.2 推荐汤剂: |
2.2.3 中成药 |
2.2.3. 1 黄连上清丸(推荐强度: |
2.2.3. 2 双花百合片(推荐强度: |
2.3 阴虚火旺证 |
2.3.1 治法: |
2.3.2 推荐方药: |
2.3.3 中成药 |
2.3.3. 1 知柏地黄丸(推荐强度: |
2.3.3. 2 口炎清冲剂(推荐强度: |
2.4 寒热错杂证 |
2.4.1 治法: |
2.4.2 推荐汤剂: |
2.5 脾虚阴火证 |
2.5.1 治法: |
2.5.2 推荐汤剂: |
2.5.3 中成药: |
3. 外治法 |
3.1 涂敷法 |
3.1.1 养阴生肌散: |
3.1.2 冰硼散: |
3.1.3 西瓜霜: |
3.1.4 双料喉风散: |
3.1.5 锡类散: |
3.2 含漱法 |
3.3 喷雾剂 |
3.3.1 口腔炎喷雾剂: |
3.3.2 金喉健喷雾剂: |
3.4 针刺治疗 |
3.4.1 胃火炽盛证: |
3.4.2 心脾积热证: |
3.4.3 阴虚火旺证: |
3.4.4 脾虚阴火证: |
3.4.5 其他证型及对症治疗: |
3.5 灸法 |
3.6 穴位贴敷治疗 |
3.7 耳穴治疗 |
3.8 点刺放血治疗 |
3.9 推拿治疗 |
3.9.1 指压法: |
3.9.2 按摩法: |
并发症预防 |
预防调摄 |
1.口腔卫生 |
2.合理膳食 |
3.起居有度 |
4. 调畅情志 |
5. 调养结合 |
(10)复发性口腔溃疡证型分布规律及其证型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剔除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观测指标 |
(二)观测方法 |
(三)统计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分析 |
(二)ROU患者证型统计 |
(三)ROU患者情志状况 |
(四)ROU患者的中医证型与情志的相关性 |
讨论 |
一、ROU女性发病率高,中青年居多 |
二、ROU的中医证型分布 |
三、ROU患者情志状况 |
(一)情志学说及情志病 |
(二)焦虑 |
(三)抑郁 |
四、ROU患者的中医证型与情志状况 |
(一)焦虑与心脾积热证 |
(二)抑郁与脾肾阳虚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四、中药口疮膏治疗复发性口疮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清胃愈疡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胃伏火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何霞.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潜阳口疮汤治疗复发性阿弗他溃疡(脾肾阳虚型)的临床疗效研究[D]. 王画.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养血清热解毒汤治疗复发性口疮的临床疗效观察[D]. 罗茫.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4]愈口宁介导TGF-β1/TEAD1/FOXP3调控心脾积热型复发性口腔溃疡Tregs分化的研究[D]. 杨梦灵.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
- [5]清疮饮治疗脾胃湿热型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观察[D]. 杨海涛.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
- [6]消溃汤治疗湿热内蕴型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观察[D]. 李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口疮中医临床实践指南(2018)[J]. 李振华,李保双,任顺平. 中医杂志, 2020(03)
- [8]消化系统常见病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J]. 李振华,李保双,刘启泉,唐旭东,温艳东,王凤云,王萍,卞立群,赵迎盼,张北华,吕林.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11)
- [9]浅析复发性口疮的中医研究进展[J]. 林芳峰,付肖岩. 江西中医药, 2019(10)
- [10]复发性口腔溃疡证型分布规律及其证型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研究[D]. 杨金贝.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