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新中小城市水利市场化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陈懿[1](2019)在《诸暨市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运行效率研究》文中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农业,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田水利建设。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相对缓慢,在资源缺乏而人口却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发展基础条件,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对国内外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相关理论进行总结,并采取查阅资料、实地调研及理论分析等方法,对诸暨市当前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运行的基本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利用DEA模型对诸暨市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和产出进行分析,发现诸暨市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运行效率偏低,进一步分析发现,影响诸暨市农田水利设施运行效率的表层原因有机电排涝站使用年限过长、灌溉设施占用严重、工程整体质量有待提升;要素保障方面的原因包括资金投入不足和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而影响运行效率的深层次原因有运行管理不够规范、运行责任不明确、产权制度缺乏激励。为此,在此基础上提出诸暨市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运行质量提升对策包括:完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运行投入配置,提供资金保障;完善水利工程基础设施运行的现场管理;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完善组织、技术与人才保障;用水户参与管理,培养主体责任意识等。本研究的问题和对策建议对提高诸暨市乃至同类地区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运行效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服务于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区域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价值。
张建平[2](2017)在《基于Black-Scholes模型的污水处理PPP项目投资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务建设是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基础性建设,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水污染治理已经成为急需面对的重大问题。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是缓解当前污水处理行业严峻局面的有效措施,为了克服污水处理项目传统投资决策中的政府资金短缺、风险集中等问题,“PPP模式”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多元化治理的一种新模式应运而生。针对污水处理PPP项目的投资决策问题,本文将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应用于污水处理PPP项目传统的NPV投资决策模型中,构建了最优特许期决策模型,该模型弥补了污水处理PPP项目传统NPV投资决策模型中价值计算模糊的缺点,同时,本文创新性的运用HP滤波法,通过运行EVIEWS软件对连续多年的污水处理量进行滤波分析,精确得出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中的重要参数值波动率σ,最后通过将各参数值带入优化模型,得出在协议约定期限内刚好达到投资者期望的投资回报值时的特许期,即为污水处理PPP项目投资决策中的最优特许期,以辅助政府和社会投资者更加科学的做出污水处理PPP项目的投资决策。最后,本文以诸暨市在建污水处理PPP项目为例,通过运行本文所构建的优化后的决策模型,对诸暨市污水处理PPP项目的特许期进行分析评价,并对政府和社会投资者在对其他PPP项目进行特许协议投资决策时提供参考。
陈明珠[3](2016)在《发达国家城镇化中后期城市转型及其启示》文中研究指明截止到2015年底,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6.1%,这意味着我国已经初步实现了从农村社会到城市社会的转型。按照当前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来看,处于城镇化中期快速发展阶段的“城市中国”,一方面取得了城市建设的巨大成就,另外一个方面也面临着“城市病”高发的问题。因此,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上来看,下一步如何实现城市转型,提升我国城镇化发展质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众所周知,城镇化发轫于西方发达国家,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已经进入了成熟阶段且呈现出相对良好的城市意象。但是如果翻阅发达国家的城市史也会发现,当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处于与当前中国城镇化率接近的中期快速发展阶段时,其城市发展也呈现出繁荣与问题共存的局面,甚至其“城市病”问题更加严重。由此可以思考,从繁荣与问题共存的“城市病”多发阶段到当前呈现出相对较好的城市状态,发达国家整个城镇化中后期阶段经历的城市转型是否有其规律可以探寻?是否有一些成功转型的经验值得中国的城市来借鉴?城市转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以转型理论为始点,以城市转型的目标导向是实现城市发展的以人为本为基础,本文对发达国家城镇化中后期的城市转型路径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并得出了一些规律性启示。本文认为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其最基本的子系统包括城市的经济系统、空间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而城镇化中后期的城市转型本就是城市各个子系统转型以实现城市发展以人为本目标的过程。即通过经济系统的转型保持城市持续增长,空间系统转型实现城市空间扩容和功能优化,通过社会系统转型缓和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稳定,通过生态系统转型提升城市人居水平等等。但与其他三个基本子系统不同的是,城市生态的系统的转型一个目标导向的转型过程,是通过城市经济转型、城市空间转型、城市社会系统的复合推动而实现的一种转型。所以从城市转型的路径上来看,城市经济系统转型、城市空间系统转型和城市的社会系统转型对于城市转型的决定性最强。如果从经济系统、空间系统和社会系统来考察发达国家城镇化中后期的城市转型过程也可以发现:利用技术革命、制度配套和产业区域转移,发达国家城镇化中后期的城市产业结构在实现了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基础上,避免了城市衰退并保持了城市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从城市空间系统上来看,在逐渐把握城镇化中后期城市空间增长规律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城市规划的基准方向,发达国家的城市在实现空间形态发展网络化的同时,城市的功能逐步优化,并实现了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的协调发展;通过建立多元治理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社会治理体制,发达国家的城市在城镇化的中后期阶段逐渐解决了城市资源分配效率与公平失衡的问题,在实现了赋权和自治的同时,缓和了城市社会矛盾,提高了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维护了城市社会的基本稳定。所以,正是通过产业结构、空间规划和社会治理三个领域的转型,发达国家的城市在城镇化的中后期才逐渐解决了“城市病”,并使得城市系统得以在新的状态下有序运转。而如果再深入的剖析发达国家城市成功转型的影响因素还会发现,技术革命带来的新兴业态和发达国家不断的调整城市管理制度对于其城市成功转型具有决定意义。因此应该特别重视技术创新和制度变迁的过程对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着力提升创新驱动的功能能级和形成有利于城市要素发挥积极作用的制度政策。从发达国家城镇化中后期城市转型对未来中国城市转型的镜鉴和启示上来看,中国的城市转型是在中国经济社会整体转型和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城市发展过程,工业化后发优势、中国国情和内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使得中国的城市发展道路带有了中国特色的多元复合性,中国城市转型面临的机遇较多但转型任务也更加艰巨。因此,城镇化中后期的中国城市转型应该是在立足我国具体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城镇化中后期的城市转型的有益经验,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机遇,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方向,通过技术和制度的创新夯实中国城市转型的基础。同时要认识到中国城市转型的全面性系统性,注重新的时代形势对中国城市转型的现实要求,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统筹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以宜居城市建设实现城市的高标准转型,实现城市发展成果的全民共享,让未来的中国城市真正成为一个生产富裕、功能协调、社会和谐稳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家园。
叶林[4](2016)在《城市规划区绿色空间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绿色化导向下,城市绿色空间作为城市极为重要而特殊的生态安全屏障、农林生产设施和游憩服务基地,日益受到重视。面对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不当建设行为的强烈干扰和城市居民对绿色空间复合功能的强烈需求,论文基于多地的规划实证,对城市绿色空间规划范式进行了探讨。论文研究融合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引入生态整体规划思路,以土地空间资源配置为基础,以“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结构、功能组织、用地布局、关键控制要素为核心内容,构建衔接多尺度、整合多功能的绿色空间规划框架体例、规划管控技术、管理实施策略,以弥补现行城乡规划体系和规划范式应对绿色空间的不足,力图通过“有效保护、持续利用和合理开发”实现绿色空间的“生态优先、绿色生产、宜居生活”。论文内容包括如下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本体认识:(第一章)提出研究概念、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方法与框架。(第二章)系统认知城市绿色空间的自然、社会、经济多维属性,以及显示在土地空间上的复杂结构形态;辨析影响绿色空间演进的自然力与非自然力,以及局限绿色空间规划的相关政策背景。第二部分为规划范式讨论:(第三章)借鉴国内外相关规划范式实证经验,揭示现行法定规划体系对绿色空间应对不足之处。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融合多种规划思想和方法,提出生态整体规划思路,探讨与现行规划体系衔接的绿色空间规划范式,建构规划框架体例(规划空间层次、规划阶段及核心技术、法理地位、总体目标、利用分类和规划程序),作为指导具体规划的基本框架。第三部分为规划管控技术:结合番禺、宝鸡、眉山、重庆等地实践,围绕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和用地单元三个法定规划层次,解析各层次焦点问题,衔接相关专业或专项规划要求,明确各层次规划主要内容和目标,针对重点管控内容形成核心规划技术:(第四章)在城市规划区,考量绿色空间发展战略,制订结构规划,形成分区管制政策指引;(第五章)在中心城区,组织绿色空间功能,制订用地布局规划,集成“六图一表”规划路径;(第六章)在用地单元上,建立“单元引导+片区/场地控规”的分层编制模式,对生态型片区、生活型场地和关联边缘地带提出关键指标要素体系和控规控制模式。第四部分为实施管理创新:(第七章)借鉴国内外绿色空间管理经验,提出完善管理“政策群”,优化管理“工具包”,创新管理机制。
江苏省人民政府[5](2016)在《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文中认为苏政发[2016]35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2016年3月18日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李亚平[6](2016)在《践行新理念 谋求新作为 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水利保障》文中研究表明在总结"十三五"水利工作和分析当前新形势、新要求的基础上,从理清"十三五"水利发展思路、找准"十三五"水利发展定位出发,谋划"十三五"水利新发展。并以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为总揽,以扎实做好防汛防旱抗台工作、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不断加强河湖与水利工程管理、全面深化水利改革、深入推进法治水利建设和科技创新、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8个方面为关键点,部署落实2016年水利工作。
胡琳[7](2013)在《株洲市城市居民用水价格形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水价的制定牵涉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城市居民用水具有商品性和福利性的双重属性,政府既要保障人民群众低价使用的生产生活用水,又要让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有合理的利润空间,还要合理配置和使用淡水这种稀缺的资源。本文在全面了解国内外文献资料及水价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株洲水价形成机制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明确指出了现行水价形成机制的局限性及针对此局限性提出的相关对策、建议和办法。影响水价形成机制的因素涉及方方面面,总的来讲,可以归纳为政府、企业和民众三个方面。一是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政企不分,职能交叉或重叠,需要从管理走向服务,从现规则的守护者,走向新规则的创立者,精简政府机构,提高行政效率。二是供水企业亏损严重,工作效率低下,需要引入市场经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制定合理的水费计量计价模式。三是在制定水价过程中民众参与性不高,需要进一步规范成本审计工作,定期公布水价成本,制定水价预警机制,完善水价听证制度,提高水价制定的透明度,为民众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民众参与性。
吴学春,崔延松[8](2013)在《江苏南水北调水费计收机制设计路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江苏南水北调工程即将实现跨省供水,构建水费计收机制是实现省内协调供水与跨省供水的保障机制之一。从江苏南水北调水费计收机制设计原则出发,设计了3种水费计收机制,即统一管理模式计收机制、协调管理模式计收机制和委托管理模式计收机制,并从可能途径和应用角度对这3种水费计收机制进行比较。
崔鹏,荣迎春,崔延松[9](2013)在《发展水利经营的理论认识和对策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水利经营体现了水利事业发展的历史范畴。水利部门如何在新一轮发展中有效推进水利经营的发展,在我国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制度背景下,如何确定水利经营的发展方向,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导向实践的现实问题。本文从水利事业发展的制度变迁角度,结合涉水经济的理论辨析,针对发展水利经营的理念创新,分析了发展水利经营的方向对策,结论性地提出了水利经营改革必须构建好政策平台,提高资本效率,实施资源资产化重组。
吴学春,崔延松[10](2013)在《农业用水转移的理论诠释与措施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产生了农业用水转移的现实。在分析农业用水转移原因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对农业用水转移进行诠释,进而对农业用水转移的内涵作了界定,并从农业用水转移的经济措施、行政措施、法治措施三个方面进行了评价,认为农业用水转移是水资源城乡互济、工农互补的必然选择。
二、创新中小城市水利市场化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新中小城市水利市场化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诸暨市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运行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文献总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数据来源 |
1.5 研究可能的特色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小型农田水利的相关概念 |
2.1.1 小型农田水利 |
2.1.2 农村基础设施 |
2.1.3 运行效率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水利工程管理理论 |
2.2.3 农户行为理论 |
3 诸暨市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运行效率现状分析 |
3.1 诸暨市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发展现状 |
3.1.1 水利资源现状 |
3.1.2 小型水利设施现状 |
3.1.3 水利工程现状 |
3.2 诸暨市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运行效率的实证分析 |
3.2.1 运行效率测算模型选择 |
3.2.2 指标选择与说明 |
3.2.3 运行效率分析 |
3.2.4 小结 |
4 诸暨市农田水利设施运行效率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4.1 影响诸暨市农田水利设施运行效率的表层原因 |
4.1.1 机电排涝站使用年限过长 |
4.1.2 灌溉设施占用严重 |
4.1.3 工程整体质量有待提升 |
4.2 影响诸暨市农田水利设施运行效率的要素保障原因分析 |
4.2.1 资金投入不足 |
4.2.2 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
4.3 影响诸暨市农田水利设施运行效率的深层次原因 |
4.3.1 运行管理不够规范 |
4.3.2 运行责任不明确 |
4.3.3 产权制度缺乏激励 |
5 诸暨市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运行质量提升对策 |
5.1 完善水利工程基础设施运行的现场管理 |
5.1.1 老化设备定期专人专修 |
5.1.2 加强运行期的现场管理 |
5.1.3 执行灌溉设施占用补偿办法 |
5.2 完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运行投入配置,提供资金与人力保障 |
5.2.1 建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筹资机制 |
5.2.2 加大小型农田水利资金投资 |
5.2.3 建立农业水价形成机制 |
5.2.4 优化水利投入的配置 |
5.2.5 完善组织、技术与人才保障 |
5.3 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制度建设 |
5.3.1 完善工程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健全工程管理制度 |
5.3.2 健全审批、招标、监管和奖惩制度 |
5.3.3 优化产权与管理制度,培养主体责任意识 |
6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基于Black-Scholes模型的污水处理PPP项目投资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及关键问题 |
1.2.1 研究目标 |
1.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
1.4.1 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
1.4.2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项目投资决策理论 |
2.1.2 PPP公私合作制理论 |
2.1.3 Black-Scholes期权定价理论 |
2.2 污水处理项目投融资相关研究 |
2.2.1 污水处理项目中的投资风险 |
2.2.2 污水处理项目的综合效益 |
2.2.3 污水处理项目综合评价决策原理 |
2.3 相关文献综述 |
2.3.1 PPP项目的相关文献综述 |
2.3.2 有关Black-Scholes期权定价的文献综述 |
2.4 文献评述 |
3 我国污水处理项目投资决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污水处理行业投资决策的发展及现状 |
3.1.1 污水处理行业投融资的发展 |
3.1.2 污水处理行业投融资的现状 |
3.2 污水处理项目投资决策中存在的问题 |
3.2.0 污水处理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2.1 污水处理项目投资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
3.2.2 污水处理PPP项目投融资决策中的不足 |
4 污水处理PPP项目投资决策中B-S定价模型的应用 |
4.1 污水处理PPP项目的概况 |
4.1.1 PPP项目是污水处理行业的大势所趋 |
4.1.2 PPP项目在污水处理项目的作用 |
4.1.3 污水处理PPP项目的优缺点 |
4.2 B-S期权定价模型在污水处理PPP项目中的应用分析 |
4.2.1 B-S实物期权定价模型 |
4.2.2 B-S模型投资决策与传统投资决策的比较 |
4.2.3 污水处理PPP项目中实物期权分析 |
4.2.4 B-S模型适用于污水处理PPP项目投资决策 |
5 基于B-S模型的污水处理PPP项目投资决策模型理论构建 |
5.1 污水处理PPP项目投资决策的影响因素 |
5.1.1 污水处理PPP项目成本因素 |
5.1.2 污水处理PPP项目收益因素 |
5.1.3 污水处理PPP项目投资回报率因素 |
5.2 基于B-S模型的污水处理PPP项目期权定价模型 |
5.2.1 污水处理PPP项目中期权的识别 |
5.2.2 污水处理PPP项目中B-S期权定价模型的构建 |
5.3 污水处理PPP项目投资决策模型的构建 |
5.3.1 污水处理PPP项目成本计算模型 |
5.3.2 污水处理PPP项目收益计算模型 |
5.3.3 污水处理PPP项目投资决策模型 |
6 诸暨市污水处理PPP项目投资决策实例分析 |
6.1 项目概述 |
6.2 项目实物期权价值分析 |
6.2.1 项目中期权定价模型 |
6.2.2 项目中B-S期权定价 |
6.3 特许期决策模型参数确定 |
6.4 特许期决策模型计算 |
6.5 诸暨市污水处理PPP项目二期建设对期权价值的影响 |
7 主要结论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及相关建议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3)发达国家城镇化中后期城市转型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
一、转型期的中国与中国城市 |
二、问题意识:城镇化中期阶段的“城市病”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外关于城镇化中后期阶段的研究 |
二、国内外对城市转型的研究 |
三、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相关理论和概念 |
一、研究相关理论 |
二、相关概念辨析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文章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发达国家城镇化中后期城市发展状况 |
第一节 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历程 |
一、城镇化起步阶段(1760年~1851年) |
二、城镇化普及阶段(1851年~1950年) |
三、城镇化成熟阶段(1950年至今) |
第二节 发达国家城镇化中期城市状况 |
一、城市经济繁荣 |
二、都市圈初成 |
三、成为城市社会 |
四、城市另外一面 |
第三节 当前发达国家城市概况 |
一、发达的城市经济 |
二、城市空间形态网络化 |
三、城市人居环境较好 |
第二章 产业结构转型推动城市持续增长 |
第一节 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转型 |
一、产业周期:城市生命周期的经济动因 |
二、城市产业结构升级规律 |
三、城镇化中后期的城市产业结构转型 |
第二节 发达国家城镇化中后期城市产业结构升级路径 |
一、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抵消“工业危机” |
二、服务业成为城市主导产业 |
三、产业结构高端目标下的区域转移 |
第三节 创新驱动下的城市产业结构升级 |
一、技术创新是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 |
二、制度创新支撑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
三、城市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坚持路径创新 |
第三章 空间转型实现城市扩容与功能优化 |
第一节城市增长与城市空间转型 |
一、城市空间与城市空间结构 |
二、城市增长与城市空间转型规律 |
三、城镇化中后期城市空间转型 |
第二节 发达国家城镇化中后期城市空间转型路径 |
一、中心化与城市控制 |
二、城市分散与规划人本主义回归 |
三、再城市化与城市更新 |
第三节 实现城市空间的协调、科学、集约化发展 |
一、形成空间利益共享的规划体系 |
二、增强城市空间转型的科学性 |
三、实现城市空间的集约高效利用 |
第四章 社会治理转型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
第一节 城市社会治理与城市转型 |
一、城市社会结构与城市发展 |
二、治理与城市社会治理 |
三、城镇化中后期城市社会治理转型 |
第二节 发达国家城镇化中后期城市社会治理转型路径 |
一、政府职能转型实现赋权 |
二、市场力量社会责任提升 |
三、城市社会自治力量能级提升 |
第三节 构建多元主体共治的城市社会治理体系 |
一、理念创新理顺治理主体关系 |
二、以赋权为目标深化体制改革 |
三、以自治为导向构建共治格局 |
第五章 镜鉴与启示:对城镇化中后期中国城市发展的思考 |
第一节 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的中国城市发展现状 |
一、产业结构转型与粗放的双重压力 |
二、空间承载力和开发强度失衡的城市扩张 |
三、城市社会治理水平有待提升 |
第二节 转型期中国城市的基本特征及发展原则 |
一、社会变迁与后发优势复合的中国城市 |
二、城镇化中后期中国城市发展转型的基本原则 |
第三节 新的发展理念指导下的中国城市转型道路 |
一、以创新为抓手,夯实城市转型之基 |
二、统筹各领域,实现城市系统全面转型 |
三、以绿色为导向,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
四、以两个市场为域,拓宽城市转型广度和深度 |
五、坚持共享理念,提升城市转型质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4)城市规划区绿色空间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新型城镇化必由之路 |
1.1.2 城市建设绿色化导向 |
1.1.3 绿色空间重要性凸显 |
1.2 城市绿色空间概念 |
1.2.1 城市绿色空间的概念 |
1.2.2 城市绿色空间的基本特征 |
1.3 绿色空间建设问题及内因 |
1.3.1 建设存在问题 |
1.3.2 问题内因引出 |
1.4 研究基本点 |
1.4.1 研究范围—城市规划区界与建成区界之间区域 |
1.4.2 环境特征—“山水林田湖”编织的生态基底 |
1.4.3 空间尺度—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和用地三个层次 |
1.4.4 土地类型—E类非建设用地和部分H类建设用地 |
1.4.5 功能构成—“生态-生产-生活”复合功能在物质空间的表征 |
1.4.6 研究基点—绿色空间与建设空间构成城市空间整体 |
1.5 研究目的与重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5.3 研究重点 |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2 绿色空间本体认知 |
2.1 内在多维属性认知 |
2.1.1 绿色空间的自然属性 |
2.1.2 绿色空间的社会属性 |
2.1.3 绿色空间的经济属性 |
2.1.4 绿色空间的复合功能 |
2.2 外在复杂结构认知 |
2.2.1 自然系统的空间结构 |
2.2.2 社会系统的空间结构 |
2.2.3 经济系统的空间结构 |
2.3 自然与非自然演进动力认知 |
2.3.1 自然力的作用 |
2.3.2 非自然力的作用 |
2.3.3 力的不均衡作用 |
2.4 绿色空间规划的社会政策局限认知 |
2.5 本章小结 |
3 绿色空间规划范式导向与应对思路 |
3.1 绿色空间规划范式导向 |
3.1.1 国内外规划实证 |
3.1.2 需求导向的规划范式 |
3.1.3 供给导向的规划范式 |
3.1.4 复合导向的规划范式 |
3.2 绿色空间发展趋势分析 |
3.2.1 国外经验借鉴 |
3.2.2 国内实践思考 |
3.2.3 绿色空间发展趋势 |
3.3 生态整体规划应对思路 |
3.3.1 生态整体规划的认识论基础 |
3.3.2 生态整体规划的方法论基础 |
3.3.3 生态整体规划思路的适应性 |
3.4 绿色空间规划框架体例 |
3.4.1 规划的四个基本问题 |
3.4.2 绿色空间利用分类建议 |
3.4.3 规划程序建议 |
3.5 本章小结 |
4 城市规划区绿色空间战略考量与结构规划 |
4.1 战略考量与结构规划的任务 |
4.1.1 战略制定与空间结构响应 |
4.1.2 结构规划衔接相关专业规划 |
4.1.3 结构规划的焦点问题 |
4.1.4 结构规划的主要内容 |
4.2 战略与结构的纽带:空间管制分区 |
4.2.1 国土与城市空间管制分区经验 |
4.2.2 绿色空间管制分区政策指引 |
4.3 响应“生态优先”战略:构筑区域绿色安全结构 |
4.3.1 认知功能价值与生态过程 |
4.3.2 维护绿色生态安全格局 |
4.3.3 编织城乡绿色渗透网络 |
4.3.4 合理确定生态用地总量 |
4.4 响应“绿色生产”战略:提升城市绿色产业结构 |
4.4.1 建立绿色产业集群 |
4.4.2 都市农业纳入规划统筹安排 |
4.4.3 游憩服务业促进绿色增值 |
4.5 响应“宜居生活”战略:优化城乡建设空间结构 |
4.5.1 城镇化转型区精明拓展 |
4.5.2 近郊村庄精明收缩 |
4.6 本章小结 |
5 中心城区绿色空间功能组织与用地布局 |
5.1 功能组织与用地布局的任务 |
5.1.1 复合功能导向与用地布局响应 |
5.1.2 用地布局衔接相关专项规划 |
5.1.3 用地布局的焦点问题 |
5.1.4 用地布局规划的主要内容 |
5.2 保障生态功能:生态网络与关键区规划建设 |
5.2.1 生态网络结构基本要素 |
5.2.2 生态网络分级分区管控 |
5.2.3 划设城市生态功能红线 |
5.2.4 关键生态廊道规划建设 |
5.2.5 关键生态斑块规划建设 |
5.2.6 生态网络结构修复 |
5.3 引导生产功能:都市农业与游憩业规划建设 |
5.3.1 绿色产业空间复合布局 |
5.3.2 都市农业用地规划安排 |
5.3.3 维护农田景观多样性 |
5.3.4 组织环城绿道游憩体系 |
5.4 控制生活功能:城镇化转型区和村庄规划建设 |
5.4.1 适应环境紧约束的建设用地管控 |
5.4.2 城镇化转型区建设管控 |
5.4.3 村庄建设用地整理 |
5.4.4 道路生态化建设措施 |
5.5 响应复合功能导向的用地布局规划集成 |
5.5.1 基本空间管制 |
5.5.2 五大核心计划 |
5.5.3 实施行动计划表 |
5.6 本章小结 |
6 用地单元绿色空间详细控制 |
6.1 用地单元详细控制的任务 |
6.1.1 用地单元详细控制的目标 |
6.1.2 用地单元详细控制的焦点问题 |
6.2“单元引导+片区/场地控规”的分层控制体系 |
6.3 单元引导的编制 |
6.3.1 基于实施主体的单元划分 |
6.3.2“一主三副”的单元发展导则 |
6.4 片区/场地控规的编制 |
6.4.1 探索适应环境特征的控制要素 |
6.4.2 生态型片区/生活型场地划分 |
6.4.3 控规指标体系 |
6.5 片区/场地控规的控制模式 |
6.5.1“项目图则”控制模式 |
6.5.2“地块图则”控制模式 |
6.6 本章小结 |
7 绿色空间规划实施与管理策略 |
7.1 完善规划编制途径 |
7.1.1 空间规划走向空间政策 |
7.1.2 开放型协作式规划模式 |
7.1.3 主动衔接法定规划体系 |
7.1.4 自下而上推动公众参与 |
7.2 优化管理工具 |
7.2.1 借鉴资源管理区划工具 |
7.2.2 灵活运用土地管理工具 |
7.2.3 合理释放激励救济工具 |
7.3 创新管理机制 |
7.3.1 弹性选择多元管理模式 |
7.3.2 部门协作实现综合管理 |
7.3.3 配套政策提供制度保障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7)株洲市城市居民用水价格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背景 |
1.3 国内外城市居民用水价形成机制研究综述 |
1.3.1 从政府角度分析 |
1.3.2 从企业角度分析 |
1.3.3 从公众角度分析 |
1.3.4 从水价形成机制本身的角度分析 |
1.4 水资源特点 |
1.5 研究对象 |
1.6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 城市居民用水价格形成机制的理论框架 |
2.1 基本理论 |
2.1.1 水价形成机制 |
2.1.2 价格规制 |
2.1.3 格听证及价格听证制度 |
2.2 理论基础 |
2.2.1 政企关系及政府规制 |
2.2.2 利益博弈 |
2.2.3 公民参与 |
3 国内外城市居民用水价格定价的现状及制度 |
3.1 目前我国的城市水价状况 |
3.2 国外城市居民水价定价模式及制度 |
3.2.1 美国的水价制度 |
3.2.2 英国的水价制度 |
3.2.3 法国的水价制度 |
3.2.4 加拿大的水价制度 |
3.2.5 美、英、法、加水价制度的共性 |
4 株洲市现行水价形成机制的现状及其局限性 |
4.1 株洲水价形成的机制 |
4.1.1 影响株洲水价形成的三方面因素 |
4.1.2 株洲市的水价政策分析 |
4.2 株洲市政府行政部门存在的问题 |
4.2.1 政府各管理部门之间存在较大的利益纷争 |
4.2.2 缺乏更加科学全面系统的法律 |
4.2.3 未意识到水价问题会导致严重的水资源浪费现象 |
4.3 株洲自来水公司存在的问题 |
4.3.1 不能促进企业提升工作效率,企业亏损严重 |
4.3.2 现行的水价计价模式有待改进 |
4.3.3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本和条件的变化未考虑在水价的制定中 |
4.3.4 季节性变化未考虑在水价的制定中 |
4.3.5 水利工程的价值未考虑在水价的制定中 |
4.4 株洲民众面临的问题 |
5 株洲市城市居民用水价形成机制的对策 |
5.1 从株洲政府角度提出的对策 |
5.1.1 加速政府角色的转变 |
5.1.2 完善相关法律规范 |
5.1.3 加强节约用水的宣传氛围 |
5.2 从株洲自来水公司角度提出的对策 |
5.2.1 加大提高企业效益的改革力度 |
5.2.2 建立新型的计价模式 |
5.3 从株洲民众的角度提出的对策 |
5.3.1 完善听证制度 |
5.3.2 加强成本监审 |
5.3.3 建立水价预警机制 |
6 结论 |
7 实施建议及研究展望 |
7.1 实施建议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江苏南水北调水费计收机制设计路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江苏南水北调水费计收机制设计原则 |
1.1 立足供水工程体系 |
1.2 适应现行水费计收管理 |
1.3 体现财政补偿目标 |
1.4 兼顾现行管理权属 |
1.5 协调省外供水需求 |
2 江苏南水北调水费计收机制选择 |
2.1 统一管理模式计收机制 |
2.2 协调管理计收机制 |
2.3 委托管理计收机制 |
3 江苏南水北调水费计收模式比较 |
3.1 从降低管理成本视角 |
3.2 从争取财政补贴视角 |
3.3 立足现实管理视角 |
4 结 语 |
(9)发展水利经营的理论认识和对策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涉水经济的理论辨析 |
1.1 水利综合经营 |
1.2 水利经营 |
1.3 水利经济 |
1.4 水资源经济 |
2 水利经营的理念创新 |
2.1 政策支持创新 |
2.2 方向引导创新 |
2.3 机制实现创新 |
3 发展水利经营的主要障碍 |
3.1 发展方向缺乏连续性 |
3.2 市场关系呈现单一性 |
3.3 经营实体不平衡性 |
3.4 资产流失 (闲置) 潜在性 |
4 发展水利经营的方向对策 |
4.1 创新水利经营机制方向 |
4.2 创新水利经营投资方向 |
4.3 创新水利经营产业方向 |
4.4 创新水利经营的积累和分配方向 |
4.5 创新水利经营的“卡特尔”方向 |
5 结 论 |
(10)农业用水转移的理论诠释与措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业用水转移的原因 |
1. 农业节水目标的引导 |
2. 水田面积减少 |
3. 适期降水量减少 |
4. 行政措施减供农业用水 |
5. 用水向高效行业 (部门) 转移 |
6. 农地非农化导致耕地减少 |
7. 农民“弃耕”导致“弃水” |
二、农业用水转移的内涵与理论诠释 |
1. 水权制度下的农业用水转移诠释 |
2. 水利工程条件下的农业用水转移诠释 |
3. 农业供水方式下的农业用水转移诠释 |
4. 政策引导下的农业用水转移诠释 |
5. 契约 (合同) 方式下的农业用水转移诠释 |
三、农业用水转移的措施评价 |
1. 农业用水转移的经济措施评价 |
(1) 理论意义 |
(2) 实际效果 |
2. 农业用水转移行政措施评价 |
(1) 理论意义 |
(2) 实际效果 |
3. 农业用水转移法治措施评价 |
(1) 理论意义 |
(2) 实际效果 |
四、主要结论 |
四、创新中小城市水利市场化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诸暨市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运行效率研究[D]. 陈懿.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2]基于Black-Scholes模型的污水处理PPP项目投资决策研究[D]. 张建平.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7(02)
- [3]发达国家城镇化中后期城市转型及其启示[D]. 陈明珠. 中共中央党校, 2016(08)
- [4]城市规划区绿色空间规划研究[D]. 叶林. 重庆大学, 2016(03)
- [5]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J]. 江苏省人民政府. 江苏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6(08)
- [6]践行新理念 谋求新作为 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水利保障[J]. 李亚平. 江苏水利, 2016(02)
- [7]株洲市城市居民用水价格形成机制研究[D]. 胡琳. 中南大学, 2013(03)
- [8]江苏南水北调水费计收机制设计路径探讨[J]. 吴学春,崔延松. 水利经济, 2013(03)
- [9]发展水利经营的理论认识和对策思考[J]. 崔鹏,荣迎春,崔延松. 中国市场, 2013(18)
- [10]农业用水转移的理论诠释与措施评价[J]. 吴学春,崔延松. 中国水利, 2013(06)
标签: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经济转型论文; 水利论文; 城市中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