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西阳城建瓷园区建成开始招商(论文文献综述)
王香甜[1](2017)在《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复兴规划策略研究 ——以山西阳城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走入新常态,部分城市传统的发展方式逐渐难以为继,迫切需要通过创新发展,实现城市复兴。国内外一些城市通过对城市文化的挖掘、保护与演绎,有效推动城市经济增长,塑造了鲜明的城市特色,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因而,对文化导向下的城市复兴策略与路径的研究,具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城市复兴涵盖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范畴,是新常态时期城市发展的策略手段。论文首先对城市文化及城市复兴的相关理论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明确了城市文化与城市复兴之间的作用机制和互动关系,城市文化从经济发展、社会营建、物质空间等多个层面,对城市的发展与复兴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其次,论文同时对国内外相关案例进行比对研究,从“城市”——“街区”——“节点”三个层面,总结出通过文化资源的活化带动片区复兴发展的相关经验,指导城市复兴实践。在此基础上,论文从“文化复兴”、“产业优化”、“特色塑造”和“活力提升”四个方面,构建起文化导向下城市复兴的目标与规划策略体系。论文以山西省阳城县为例,面对阳城城市发展动力不足与城市文化彰显不力的突出矛盾,对阳城县城市文化资源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保护,并进行了核心价值的认知和总结,系统性的提出以文化为主导带动转型发展的城市复兴目标。构建了“宏观—中观—微观”的规划策略体系,宏观层面,立足城市自然基底和特色文化脉络,确定县域文化发展格局;中观层面,结合凤凰古城、皇城相府等核心文化资源,打造核心文化板块;微观层面,对“十凤齐鸣”等重要文化意象进行演绎和创造,塑造特色文化场景。论文最后提出本文的基本结论和研究的不足之处,并结合其中不足,拟定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范洪飞[2](2017)在《资源型农村转型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以山西省阳城县为例》文中认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一些传统资源型城市,由于产业结构单一、资源逐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等原因,相继跌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低谷,转型发展成为传统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不二选择。与传统资源型城市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困境一样,一些资源型农村同样面临着资源枯竭、经济萧条、发展迟缓、返贫严重等突出问题,因此,如何实现资源型农村的转型发展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它直接关系到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以山西省阳城县为例,对阳城县资源型农村转型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全文共分七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及意义,对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界定了资源型农村转型发展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分析了资源型农村转型发展的必要性;第四部分,对阳城县资源型农村转型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五部分,分析探讨了阳城县资源型农村转型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存在问题;第六部分,对资源型农村转型发展的已有模式进行了归总,力求为阳城县资源型农村转型发展的模式选择提供借鉴;第七部分,在分析探讨阳城县资源型农村转型发展面临困境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资源型农村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秦李芳[3](2014)在《关于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2013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以及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
林文锋[4](2013)在《潮州陶瓷产业布局调整中的政府角色分析》文中认为“中国瓷都”潮州为全国最大的日用陶瓷、艺术陶瓷生产基地,陶瓷产业是潮州经济社会赖以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伴随着近年来迅速发展,潮州陶瓷产业布局不合理的深层次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以潮州陶瓷产业为案例,从公共组织战略管理的视角,紧紧围绕政府在陶瓷产业布局调整中的角色这一主题,介绍了产业布局、政府角色的基本理论,以及国内外陶瓷产业布局变迁趋势,并运用公共管理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国民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地方政府在陶瓷产业布局发展过程中的角色进行讨论,对政府角色“缺位”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着重围绕地方政府如何发挥主导潮州陶瓷产业布局调整这一角色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制订潮州陶瓷产业布局调整战略规划,对潮州陶瓷产业发展目标和空间布局进行科学定位;规划建设潮州陶瓷产业转移园区,形成新兴发展“点”;强化地方政府主导潮州陶瓷产业布局调整的制度设计和政策保障,实现潮陶瓷产业布局调整过程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的良性互动;提供有利于促进潮州陶瓷产业布局调整的公共产品,着力为潮州陶瓷产业布局调整提供基础设施支撑、相关产业配套和良好的行政服务环境。
王骏[5](2013)在《行政主体视野下的沈阳近代城市规划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沈阳在中国城市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特殊性。它的发展与政治行政的关系比较密切。近代之前,历经西汉侯城,明朝军事卫城,逐步发展为清朝开国都城,成为清朝在辽东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鸦片战争之后,从传统城市向近代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又历经晚清政府、俄日殖民、北洋政府、奉系政府、伪满洲国政府、民主联合政府以及国民政府行政主体的交替演变,并发展成为中国近代东北地区的工商业中心城市;现代的沈阳已经成为中国六大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东北亚重要城市等。本课题属于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的基础研究,属于在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研究大框架体系下的个别城市规划史研究类型,由于近代沈阳政权的频繁更迭,所以其统治形态及城市规划建设的实际情况也各不相同。本研究将城市规划的发展置于政治行政的范畴内进行分析探讨,采用文献阅读、实地调查、比较分析等方法,结合沈阳近代政治变革及社会的发展,将其近代城市规划发展分为6个部分,总结出规划发展的特征,确立其作为中国近代城市规划中特殊案例的历史地位,丰富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的研究内容与类型,并为今后城市规划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本文由8个章节组成,论文的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研究的方法、文献查新以及创新点;第二章对近代以前沈阳的城市规划发展进行了分析;第三章从沈阳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分析近代城市形成与发展的深层因素,并基于行政主体视野,对沈阳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进行分期以及内容的简要阐述;第四章到第七章为本文的重点内容,分别对晚清政府时期的沈阳城市规划(1903-1911)、北洋政府奉系时期(1912-1931)、伪满洲国时期(1932-1945)、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的沈阳满铁附属地时期(1905-1937),从政治行政与殖民统治分期及特征、城市规划的历程与内容、城市规划的特征以及与同时期重要城市的比较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剖析了沈阳在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发展中其行政主体、理论、思想、技术等方面的独特性;第八章是对沈阳近代城市规划发展的总结以及探讨了后续的研究方向。
尹海琼[6](2012)在《阳城县:转型跨越 扬帆起航》文中提出"转型跨越,实现‘四化’,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战略决策。这是新时期引领山西发展的一个新思路、新号角,开辟了山西改革发展的新航程。阳城处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属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因此,可以说是老祖先特别钟爱和亲睐的地方。它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处太行、太岳、中条三山交汇处,是一个丘陵半山区县。它有被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世族巨宅"的皇城相府,有"华北蚕桑第一县"的美誉,有属于国家级森林公
焦玉强,徐补生,赵向南,尚慧辉[7](2010)在《宏图再造新山西》文中认为绘宏图激浪千层,踏新程百舸争流。 全省领导干部大会,在三晋大地引起强烈反响;再造一个新山西,已成为三晋儿女的积极实践。 观摩检查中看到,为确保未来5年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各市以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
王茂设[8](2010)在《关于1—7月份全市经济运行情况的报告》文中研究表明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会议安排,现在,我就1-7月份全市经济运行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全市1-7月份经济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
王晓光[9](2010)在《山西省晋城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十二五"时期山西晋城面临的国际国内省内发展环境出发,系统分析了晋城加快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改善和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若干建议。
夏振贵[10](2007)在《政府工作报告——2007年4月8日在晋城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文中研究说明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06年政府工作回顾过去的一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
二、山西阳城建瓷园区建成开始招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西阳城建瓷园区建成开始招商(论文提纲范文)
(1)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复兴规划策略研究 ——以山西阳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文化强国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 |
1.1.2 城市文化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
1.1.3 城市复兴的实践运动已然兴起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比较分析法 |
1.3.2 理论研究法 |
1.3.3 实地调研法 |
1.3.4 归纳综合法 |
1.4 概念界定 |
1.4.1 城市文化 |
1.4.2“城市更新”和“城市复兴” |
1.4.3 文化导向的城市复兴 |
1.5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框架 |
2 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 |
2.1 城市文化相关理论研究 |
2.1.1 城市文化的内涵 |
2.1.2 城市文化的特征 |
2.1.3 城市文化的作用 |
2.1.4 城市文化与城市发展 |
2.2 城市复兴相关理论研究 |
2.2.1 国外城市复兴历程与思想演变 |
2.2.2 国内城市复兴历程与理论探索 |
2.2.3 中西方城市复兴的对比 |
2.3 城市文化与城市复兴的互动影响 |
2.3.1 城市文化与城市复兴的互动因素 |
2.3.2 城市文化与城市复兴的内在联系 |
2.3.3 城市文化在复兴过程中的作用 |
2.4 小结 |
3 相关案例实践研究 |
3.1 英国利物浦城市复兴 |
3.1.1 城市的发展现状 |
3.1.2 复兴策略 |
3.1.3 经验借鉴 |
3.2 福州“三坊七巷”历史街区复兴 |
3.2.1 现状研究 |
3.2.2 价值体现 |
3.2.3 复兴历程 |
3.2.4 经验借鉴 |
3.3 西安大唐西市复兴 |
3.3.1 复兴背景 |
3.3.2 开发方式 |
3.3.3 复兴效果 |
3.3.4 经验借鉴 |
3.4 小结 |
4 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复兴目标及规划策略构建 |
4.1 目标体系构建 |
4.1.1 城市文化体系复兴 |
4.1.2 优化调整城市产业 |
4.1.3 塑造城市特色形象 |
4.1.4 复兴城市整体活力 |
4.2 文化体系构建 |
4.2.1“找出来”: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底蕴 |
4.2.2“保下来”:搭建多层次多元化保护体系 |
4.2.3“亮起来”:让大批文化资源走出“深闺” |
4.2.4“用起来”:文化资源由“死保”变为“活保” |
4.2.5“串起来”:兴奋点串联城市廊道及板块 |
4.3 规划策略构建 |
4.3.1 宏观文化格局引导 |
4.3.2 中观文化脉络控制 |
4.3.3 微观文化场景塑造 |
5 阳城县条件研判 |
5.1 发展现状 |
5.1.1 现状条件 |
5.1.2 历史沿革 |
5.2 资源梳理 |
5.2.1 自然旅游资源 |
5.2.2 历史遗迹资源 |
5.2.3 民俗文化资源 |
5.2.4 宗教文化资源 |
5.3 核心价值认知 |
5.3.1 大爱之城 |
5.3.2 城上之城 |
5.3.3 古堡之城 |
5.3.4 廉洁之城 |
5.4 再发展潜力分析 |
5.4.1 优越的区位条件 |
5.4.2 良好的发展态势 |
5.4.3 日益改善的基础条件 |
5.5 小结 |
6 以文化为导向的阳城城市复兴的规划策略及保障 |
6.1 城市复兴目标 |
6.1.1 总体目标 |
6.1.2 经济发展目标 |
6.1.3 城乡建设目标 |
6.1.4 社会建设目标 |
6.1.5 生态环境发展目标 |
6.2 宏观:县域文化格局构建 |
6.2.1 山、水、城生态格局构建 |
6.2.2“1+5”大县城空间格局构建 |
6.2.3 大县城空间结构构建 |
6.2.4 中心城区文化脉络构建 |
6.3 中观:凤凰古城复兴 |
6.3.1 梳理古城肌理 |
6.3.2 划分保护分区 |
6.3.3 古城复兴策略 |
6.4 微观:重点场景塑造 |
6.4.1 中华进士苑——十凤齐鸣,文风鼎盛 |
6.4.2 清官牌坊——廉政文化,追古喻今 |
6.4.3 六福客栈——人间大爱,闻名世界 |
6.5 阳城复兴保障 |
6.5.1 注重文化策划 |
6.5.3 拓展投资方式 |
6.5.4 设立专门机构 |
6.5.5 加强公共参与 |
7 结语 |
7.1 基本结论 |
7.2 不足与思考 |
图片目录 |
表格目录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资源型农村转型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以山西省阳城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资源型农村的内涵与转型发展的理论基础 |
2.1 资源型农村的内涵 |
2.1.1 资源型农村的含义 |
2.1.2 资源型农村的类型 |
2.1.3 资源型农村的特征 |
2.2 资源型农村转型发展的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转型发展理论 |
2.2.3 产业生命周期论 |
2.2.4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
3. 资源型农村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
3.1 实现资源型农村农民脱贫的现实需求 |
3.2 调整资源型农村产业结构的必由之路 |
3.3 改善资源型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
3.4 促进资源型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
3.5 保障资源型农村社会和谐的最佳屏障 |
4. 阳城县资源型农村转型发展概述 |
4.1 阳城县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4.2 阳城县资源型农村转型发展现状 |
4.2.1 引导推进乡村旅游 |
4.2.2 强势发展蚕桑产业 |
4.2.3 构建陶瓷产业园区 |
4.3 阳城县资源型农村转型发展的典型案例——皇城村 |
4.3.1 旅游业 |
4.3.2 休闲观光农业 |
4.3.3 皇城村药业 |
4.3.4 新能源产业 |
5. 阳城县资源型农村转型发展面临的困境 |
5.1 资源枯竭导致经济发展乏力 |
5.2 内生力不强阻碍着转型发展 |
5.3 外动力不足延缓了转型时间 |
5.4 要素储备不足制约转型发展 |
5.5 资源禀赋特点限制转型发展 |
6. 资源型农村转型发展的模式选择 |
6.1 产业延伸模式 |
6.2 限内拓外模式 |
6.3 村企共建模式 |
6.4 优势互补模式 |
7. 推动资源型农村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强化政策引导扶持力度 |
7.2 健全财政金融支撑体系 |
7.3 完善人才技术引进机制 |
7.4 建立落后产能淘汰机制 |
7.5 积极发展新兴潜力产业 |
8. 结语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4)潮州陶瓷产业布局调整中的政府角色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与主要内容 |
1.4 主要研究方法 |
1.5 小结 |
第二章 相关理论 |
2.1 政府角色理论 |
2.2 产业布局理论 |
2.3 产业政策理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潮州陶瓷产业布局政府角色分析 |
3.1 别具一格的潮州陶瓷产业 |
3.2 布局调整过程概述 |
3.2.1 改革开放前的潮州陶瓷工业 |
3.2.2 改革开放后的潮州陶瓷工业 |
3.3 陶瓷产业布局现状 |
3.3.1 陶瓷产业布局基本情况 |
3.3.2 陶瓷产业布局存在的不合理性 |
3.4 布局变迁中的地方政府角色 |
3.4.1 规划发展平台,引导陶瓷企业在地理空间上聚集 |
3.4.2 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打造陶瓷产业布局发展框架 |
3.4.3 打造“中国瓷都”品牌,提高产区美誉度 |
3.5 在陶瓷产业布局变迁过程中的偏误行为 |
3.5.1 对陶瓷产业布局发展的战略性规划缺失 |
3.5.2 政绩考核制度下地方政府的利己行为助长了陶瓷产业布局乱象 |
3.5.3 部门“齐抓不共管”导致陶瓷产业布局发展过程政府主导角色缺位 |
3.5.4 公共产品供给滞后 |
3.6 小结 |
第四章 国际国内陶瓷产业布局变迁与启示 |
4.1 国际陶瓷产业布局 |
4.1.1 形成与发展 |
4.1.2 新的趋势与启示 |
4.2 中国陶瓷产业布局 |
4.2.1 历史悠长的中国陶瓷产业 |
4.2.2 布局的形成与发展 |
4.2.3 “十一五”时期陶瓷产业布局变迁的特点 |
4.2.4 新的趋势与启示 |
4.3 小结 |
第五章 发挥地方政府在潮州陶瓷产业布局调整中的主导角色 |
5.1 科学研究制订潮州陶瓷产业布局调整战略规划 |
5.2 规划建设潮州陶瓷产业新兴发展“点” |
5.3 强化地方政府主导潮州陶瓷产业布局调整的制度设计和政策保障 |
5.4 提供有利于促进潮州陶瓷产业布局调整的公共产品 |
5.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行政主体视野下的沈阳近代城市规划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重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重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文献查新与研究现状 |
1.5.1 文献查新 |
1.5.1.1 中国期刊网 |
1.5.1.2 读秀学术搜索 |
1.5.1.3 台湾广域数位图书馆 |
1.5.1.4 辽宁省图书馆与大连市图书馆 |
1.5.1.5 EI工程索引数据库 |
1.5.1.6 ProQuest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
1.5.2 研究现状 |
1.5.2.1 国外城市规划史研究 |
1.5.2.2 国内城市规划史研究 |
1.5.2.3 沈阳近代城市规划史研究 |
1.6 创新点 |
第二章 近代以前沈阳的城市规划与发展 |
2.1 明代以前沈阳的行政主体变化与城市规划 |
2.1.1 行政主体更迭 |
2.1.2 城市的规划与发展 |
2.1.2.1 新石器时期聚居村落的产生 |
2.1.2.2 燕汉侯城的形成与建设 |
2.1.2.3 辽金沈州的缘起与发展 |
2.1.2.4 元代沈阳路治的设立 |
2.2 明代辽东地区的辖治体制与沈阳中卫城的建立 |
2.2.1 辽东地区辖治体制的形成与影响 |
2.2.2 沈阳中卫城的设立与规划 |
2.3 清代满洲共同体的建立与盛京城的规划 |
2.3.1 女真社会的变迁与满洲的建立 |
2.3.2 满洲的政治行政体制及其特征 |
2.3.2.1 八旗制度的确立及影响 |
2.3.2.2 三院八衙门行政机构的形成及特征 |
2.3.3 盛京城规划与发展的历程及内容 |
2.3.3.1 清入关前都城的规划 |
2.3.3.2 晚清之前陪都的规划 |
2.4 小结 |
第三章 沈阳近代行政主体的演变与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 |
3.1 沈阳近代行政主体的演变 |
3.2 沈阳近代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分期及其主要内容 |
3.2.1 历史分期及依据 |
3.2.2 主要内容 |
3.3 沈阳近代城市规划发展的影响因素 |
3.3.1 政治行政 |
3.3.2 移民垦殖 |
3.3.3 交通发展 |
3.3.4 多元文化 |
3.4 小结 |
第四章 晚清政府的沈阳城市规划(1903-1911) |
4.1 晚清沈阳地区的政治统治与城市规划行政 |
4.1.1 盛京将军时期 |
4.1.2 奉天行省公署时期 |
4.2 晚清时期的沈阳城市规划历程与内容 |
4.2.1 商埠地的开辟 |
4.2.2 商埠地的初期规划建设 |
4.3 晚清时期沈阳城市规划特征分析 |
4.3.1 拥有主权的自开商埠 |
4.3.2 城市多元的空间特色 |
4.4 小结 |
第五章 北洋政府奉系统治的沈阳城市规划(1912-1931) |
5.1 北洋政府奉系的政治统治与城市规划行政 |
5.1.1 奉系的崛起与城市的发展 |
5.1.2 城市规划的行政机构与组织 |
5.1.2.1 沈阳近代城市政府的组建 |
5.1.2.2 新行政体制的运行 |
5.2 奉系时期的沈阳城市规划历程与内容 |
5.2.1 传统城区的更新与管理 |
5.2.2 商埠局的设立与商埠地的规划 |
5.2.3 新型工业园区的创建与规划 |
5.2.3.1 东三省兵工厂与大东工业区 |
5.2.3.2 奉天市政公所与西北工业区 |
5.2.3.3 奉天铁路公司与奉海工业区 |
5.3 与奉系时期的东北重要城市的比较 |
5.3.1 哈尔滨行政体制与城市规划 |
5.3.2 吉林市行政体制与城市规划 |
5.4 奉系时期沈阳城市规划特征分析 |
5.4.1 王永江对沈阳城市规划的影响 |
5.4.2 民族主义在城市规划的表现 |
5.4.3 市政公所主导下的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 |
5.4.4 马路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 |
5.4.5 与北洋政府时期近代天津的比较 |
5.5 小结 |
第六章 伪满洲国的沈阳城市规划(1932-1945) |
6.1 何谓伪满洲国 |
6.1.1 伪满洲国的由来 |
6.1.2 伪满洲国的成立及性质 |
6.2 伪满洲国的殖民统治与城市规划行政 |
6.2.1 殖民统治的分期 |
6.2.2 伪满洲国政府机构的变迁 |
6.2.3 城市规划的行政机构与组织 |
6.3 伪满洲国的沈阳城市规划历程与内容 |
6.3.1 伪满洲国主要城市的规划概况 |
6.3.2 沈阳的规划历程与内容 |
6.3.2.1 奉天城市规划委员会与奉天都邑计划 |
6.3.2.2 铁西工业区规划 |
6.4 与伪满洲国时期的东北重要城市的比较 |
6.4.1 国都“新京”的行政体制与城市规划 |
6.4.2 牡丹江行政体制与城市规划 |
6.5 伪满洲国沈阳城市规划的特征分析 |
6.5.1 日本关东军与沈阳的城市规划 |
6.5.2 欧美与日本近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
6.5.3 邻里单位的居住社区规划 |
6.6 小结 |
第七章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的沈阳满铁附属地城市规划(1905-1937) |
7.1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与满铁附属地 |
7.1.1 设立及特征 |
7.1.2 满铁附属地的形成与扩张 |
7.1.3 满铁株式会社的改组 |
7.2 满铁附属地的殖民统治及其分期 |
7.2.1 军事占领的军政署时期 |
7.2.2 军政统治的居留民会时期 |
7.2.3 满铁的地方部时期 |
7.2.4 关东军与满铁经济调查会时期 |
7.3 沈阳附属地的城市规划历程与内容 |
7.3.1 满铁附属地的规划概况 |
7.3.2 沈阳附属地的规划过程及其内容 |
7.3.3 沈阳附属地的建设过程 |
7.4 与满铁株式会社时期的东北重要城市的比较 |
7.4.1 鞍山附属地 |
7.4.2 安东附属地 |
7.5 沈阳满铁附属地的城市规划特征分析 |
7.5.1 满铁株式会社主导下的多元化的城市规划思想 |
7.5.2 后藤新平对附属地规划的影响 |
7.5.3 殖民管理机构在城市空间的表现 |
7.5.4 拼贴状的城市肌理 |
7.5.5 传统到现代的城市景观 |
7.5.6 与日本殖民台湾时期的比较 |
7.6 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文献目录 |
附录1:论文插图来源 |
附录2: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 |
致谢 |
(6)阳城县:转型跨越 扬帆起航(论文提纲范文)
转型跨越发展三步棋 |
传统行业依旧强势支撑 |
旅游行业成为鼎力产业 |
阳城畅想 |
(9)山西省晋城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十二五”时期国际国内省内发展环境分析 |
(一)国际发展环境分析。 |
1.国际政治发展环境。 |
2.世界经济发展环境。 |
3.国际贸易发展环境。 |
4.世界科技发展环境。 |
(二)国内发展环境分析。 |
(三)省内发展环境分析。 |
二、晋城加快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和挑战 |
三、“十二五”期间改善和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若干建议 |
(一)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 |
1.以发展现代煤化工为重点,实现资源型产业转型新跨越。 |
2.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实现对外开放新跨越。 |
3.以规模化为重点,实现农业产业化新跨越。 |
(二)优化区域发展环境,强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 |
(三)创新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建设。 |
1.规划先行。 |
2.政府主导。 |
3.多元融资。 |
4.多元经营。 |
5.环境宽松。 |
(四)全力打造服务型政府,营造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 |
1.强化服务意识。 |
2.落实责任。 |
3.规范审批。 |
4.监督检查。 |
5.清理和规范收费项目,减轻企业负担。 |
(五)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营造统一、透明的政策环境。 |
1.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
2.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避免政策的随意性。 |
3.要增强政策的透明度。 |
4.要不断完善和创新各项政策。 |
(六)加强法制建设,营造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 。 |
1.加大宣传力度。 |
2.加强队伍建设。 |
3.规范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行为。 |
(七)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整体素质,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 |
(八)加快环境综合整治,营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 。 |
1.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 |
2.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
(九)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开放开明的舆论环境。 |
(十)大力整顿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竞争、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 |
四、结语 |
四、山西阳城建瓷园区建成开始招商(论文参考文献)
- [1]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复兴规划策略研究 ——以山西阳城为例[D]. 王香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2)
- [2]资源型农村转型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以山西省阳城县为例[D]. 范洪飞. 山西农业大学, 2017(01)
- [3]关于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N]. 秦李芳. 太行日报, 2014
- [4]潮州陶瓷产业布局调整中的政府角色分析[D]. 林文锋. 华南理工大学, 2013(S2)
- [5]行政主体视野下的沈阳近代城市规划发展研究[D]. 王骏. 武汉理工大学, 2013(11)
- [6]阳城县:转型跨越 扬帆起航[J]. 尹海琼. 财经界, 2012(17)
- [7]宏图再造新山西[N]. 焦玉强,徐补生,赵向南,尚慧辉. 山西日报, 2010
- [8]关于1—7月份全市经济运行情况的报告[N]. 王茂设. 太行日报, 2010
- [9]山西省晋城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研究[J]. 王晓光.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0(08)
- [10]政府工作报告——2007年4月8日在晋城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J]. 夏振贵. 晋城政务,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