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下的分布式对象计算模型

WWW下的分布式对象计算模型

一、WWW下的分布对象计算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史功赋[1](2021)在《大兴安岭西麓春小麦土壤微生物对不同轮作休耕模式的响应机制》文中认为在农田生态系统中,作物、土壤微环境和土壤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共同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研究表明合理的轮作休耕,能有效地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土壤微生物能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增强养分有效利用、抵御逆境危害等,进而提高土壤生产力与作物产量。本文基于2016年开始构建的春小麦2016-春小麦2017-春小麦2018(WWW)、春小麦2016-油菜2017-休耕2018(WRF)、春小麦2016-马铃薯2017-休耕2018(WPF)、春小麦2016-休耕2017-油菜2018(WFR)、春小麦2016-休耕2017-马铃薯2018(WFP)5种轮作休耕模式。于2019年轮作休耕第二周期起始年对春小麦进行研究,系统分析不同轮作休耕模式下春小麦植株指标、土壤指标与土壤非根际微生物的关联关系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主要结论如下。(1)与连作模式(WWW)相比,轮作休耕模式下春小麦鲜重、干重、株高等农艺性状指标、旗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等光合特性指标及籽粒产量均明显增加。轮作休耕模式下春小麦干重、鲜重、株高均显着增加(P<0.05);旗叶叶绿素含量明显增加,光合作用显着增强,籽粒产量显着增加(P<0.05);其中,春小麦-马铃薯-休耕模式(WPF)和春小麦-休耕-马铃薯模式(WFP)综合表现较佳。(2)与连作模式相比,轮作休耕模式土壤物理性状、化学性状和土壤微生物学性状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春小麦-休耕-马铃薯模式(WFP)土壤综合养分含量最高,土壤微生物量氮、磷含量分别提高了47.50%和34.33%。(3)与连作模式相比,轮作休耕模式下春小麦田土壤微生物Alpha多样性指数较高,物种种类丰富,群落结构相对稳定。在BS、RS、ER中,轮作休耕模式下分别有6个、5个、1个菌门丰度明显增加;属水平上,有益菌属种类和丰度均显着增加(P<0.05),尤其WFP模式更为明显。根区位置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第一因素,轮作休耕模式是第二主要因素,作物轮作顺序也能影响到微生物的群落变化。(4)春小麦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春小麦植株性状、光合特性指标、土壤理化性状指标等环境因子存在紧密关联。春小麦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春小麦鲜重、气孔导度等2个植株指标,全氮、总孔隙度、p H、全磷、全钾等5个土壤理化指标,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等3个土壤微生物学性状指标存在显着相关(P<0.05),其中,全氮(r=0.499)、p H(r=0.455)、脲酶(r=0.430)和蔗糖酶(r=0.373)影响最大。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放线菌门等有益菌门也与春小麦植株性状、光合特性指标和土壤理化性状指标等环境因子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综上所述,合理的轮作休耕措施能够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厚壁菌门、放线菌门等有益菌种类和丰度,使土壤酶活性处于最佳状态,促进春小麦对土壤水分、养分的高效利用,利于其生长发育;同时春小麦又能促进微生物的生长,维持其群落结构的稳定性,使土壤-微生物-春小麦构成一个成良性循环,从而实现农田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沈俊毅[2](2020)在《高速移动环境多维网络高精度测量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高速列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乘坐高铁出行。在高速移动环境下,由于无线网络的网络特性和频繁的越区切换,导致网络性能的各种指标经常发生变化,因此移动网络运营商往往不能给用户提供满意的网络服务,从而给用户的在线工作和学习带来诸多不便。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对高速移动环境下的网络性能进行高精度测量和评估。现有的大多数网络性能测量算法在传统有线环境下表现良好,但是在移动无线环境下往往精度无法保证。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论文在在深入研究了网络测量系统和网络测量算法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高铁环境,设计了高速移动环境多维网络高精度测量评估系统的实现方案,其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如下:首先,设计了高速移动环境多维网络高精度测量评估系统的系统架构,系统包括可用性检测和时钟同步模块、参数测量模块和显示评估模块。采取主动测量的测量方法,多个移动测量设备节点可同时向测量中心服务器发送主动探测数据包,可以测量高速移动环境下的地理位置信息、信号强度、误码率、时延、丢包和带宽等多维网络性能指标。其次,针对高速移动环境下的应用场景,设计了运行速度不超过280km/h时的多维网络高精度测量算法,该算法充分考虑移动无线网络的网络特性以及时延、丢包和带宽三个主要网络参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主动探测数据包进行合理设计并将其分为多组,并且动态调整探测包发送参数,实现高精度测量的设计需求。再次,为了给使用本论文设计的网络测量系统的用户更好的使用体验,还设计了Web形式的用户接口,支持用户通过浏览器使用该系统。同时,还支持对选定时刻的网络性能进行评价以及对下一时刻网络性能进行预估。在参数展示方面,还设计了包括地理位置信息地图、信号强度和误码率随地理位置变化柱状图、参数实时监控面板、测量中心服务器和移动测量设备机器自身性能监控等多种样式。最后,对实现方案中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测试,验证了本论文提出的多维网络测量评估系统切实可行。同时,还对比了是否使用本论文提出的系统以及在不同速度下使用本论文提出的系统测量得到的时延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运行速度都为280km/h的高铁运行场景下,采用本论文提出的系统相对于不采用该系统时的时延平均值下降了58.2%,时延标准差下降了82.4%,验证了该算法在该环境下能够实现高精度的测量。

姚齐水[3](2016)在《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基础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圆柱滚子轴承是一种重要的机械基础件。随着现代机械设备复杂程度的日益提高,以及高速、重载、高精度等极端工作条件和使用要求的不断提出,传统的圆柱滚子轴承在使用中存在诸如传动精度不高、振动噪音大、高速和重载下容易损坏等不足。工程上迫切需要综合性能优良的新型圆柱滚子轴承的出现。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的资助下,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的设计思想,发明了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对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的结构组成原理、基本特性分析理论、通用设计方法与制造工艺等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工作与创新性成果如下:(1)发明了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通过对实心圆柱滚子轴承和空心圆柱滚子轴承的结构组成和应用情况的深入分析,找出了实心圆柱滚子轴承和空心圆柱滚子轴承在应用中出现缺陷的结构原因。通过创新圆柱滚动体的结构,提出了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的设计思想,发明了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既保留了实心圆柱滚子轴承和空心圆柱滚子轴承的优点,又克服了实心圆柱滚子轴承和空心圆柱滚子轴承的缺陷,为提高圆柱滚子轴承的综合性能创造了条件。(2)建立了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基本特性分析的理论。由于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的概念为作者首次提出,相关理论体系为空白。为此,首次提出了有关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的若干新概念,并对其物理意义作了完整的定义;以最大剪应力强度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的接触强度条件;利用有限元分析模型,证明了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接触特性的优越性,得出了弹性复合圆柱滚动体在内壁弯曲疲劳寿命要高于空心圆柱滚动体和深穴空心圆柱滚动体的结论。对弹性复合圆柱滚子动体接触区域应力沿轴向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表明设计合理的深穴结构可以消除或减轻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的“边缘效应”;确定了填充度和深穴结构尺寸参数是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滚动体结构设计的重要参数,为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3)形成了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结构设计的通用方法。在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基本特性分析理论的基础上,确定了滚动体的填充度KT,滚动体深穴边缘尺寸参数α、c为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结构的基本设计参数,并在两种不同工况下得出了填充度和深穴边缘尺寸的优化值。(4)设计了弹性复合圆柱滚动体的制造工艺,试制了第一批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解决了弹性复合圆柱滚动体的同轴度、内孔和深穴、材料填充的加工难点问题;发明了滚动体深穴尺寸的检测工具;完成了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的样品试制。为该轴承的工程化和后续相关试验提供了基础。(5)建立了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的刚度分析模型并完成了刚度试验。建立了无预负荷和预负荷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的静态径向刚度计算模型;设计了两种轴承的刚度测试实验,并对两种轴承的刚度进行了测试;分析了无预负荷和预负荷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静态径向刚度的计算值和试验值,验证了两种轴承静态径向刚度计算模型的正确性。(6)对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应用于印刷机滚筒支承的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表明:将预负荷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作为印刷滚筒的承载零件能有效改善印刷滚筒挠曲变形,提高印刷滚筒的承载性能。本文的理论和实验研究验证了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设计思想的可行性,所得结论是进一步研究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相关理论和工程应用的基础。

王颖[4](2006)在《基于移动Agent的上下文知晓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Internet规模的不断扩大,网上的各种知识也随之迅速增长。目前,人们通常采用输入关键字的方法在WWW上查找知识,而提供知识查找服务的系统一般都未能知晓用户的位置、背景、时间等上下文信息,导致所查结果不能与用户要求准确匹配。因此,通过上下文知晓为用户提供合适的知识查找服务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本文首先对移动Agent的理论和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介绍了移动Agent的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并对当前比较典型的移动Agent系统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然后对上下文知晓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综述,介绍了上下文的定义、分类、质量等相关内容,并对目前比较成熟的上下文知晓应用进行了总结和评价。 其次,本文将移动Agent理论和上下文知晓相结合,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移动Agent的上下文知晓模型。该模型由上下文获取、上下文知晓处理和上下文提交三层组成。它能够结合用户的相关上下文信息,分析用户的实际需求,利用移动Agent去感知、处理和管理上下文信息,从而为用户提供所需的准确知识。文中还对模型中上下文获取Agent、上下文处理Agent以及上下文调度Agent的功能及实现的关键技术进行了

张驰[5](2006)在《异构组件互操作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基于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旨在复用已有的、经过验证的软件组件来构造应用系统,这不仅可大大减少软件开发的人力、物力投入,缩短开发周期,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软件的质量,因而它是实现软件复用的切实可行的途径,也是软件走向工程化和产业化的必由之路。 随着现代软件系统规模越来越大,复杂性越来越高,软件系统所具有的开放性、分布性的特点越来越突出。为了减少复杂性,人们将处理事务逻辑和处理系统底层的基础设施相分离,形成了不同的分布式中间件标准,在中间件技术之上提出了组件模型,用来说明如何构造组件以及组件间如何进行交互。如今,主流的组件模型有OMG组织的CORBA组件模型,Microsoft的DCOM和SUN公司的EJB组件模型等。这些组件模型构成了企业应用的基础,不同组件模型中的各组件间如何进行互操作对提高软件复用程度,实现企业内部应用集成和跨企业交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异构组件互操作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概括如下: 1.分析了目前分布式组件模型主流技术的特点和实现异构组件互操作的主要方法,指出了在开放环境下目前组件接口定义语言在组件描述和互操作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组件接口规约框架,归纳总结了组件非功能信息,给出了基于XML的对组件进行全面准确描述的可扩展组件标准化描述模板。 2.根据上述组件接口规约框架,对组件接口进行了扩展。即基于契约化设计思想,对组件接口进行了语义层信息扩展;基于多元π演算,对组件接口进行了行为协议层信息扩展,从而使组件接口全面准确地描述了组件的“静态”和“动态”信息。 3.在扩展接口的基础上研究了组件匹配和组件交易服务。在接口的语法层提出了基于类型的基调匹配;在语义层提出了基于前件/后件和一阶谓词逻辑的语义层匹配;在协议层基于π演算互模拟性理论进行协议层匹配。在研究了组件匹配后,提出了基于标准化描述模板的组件交易服务,并研究了基于协作服务器图模型CSG的交易者联盟动态管理问题。 4.研究了组件组合和组合互操作中的组装推导,给出了在体系结构指导下从候选组件集合中对组件配置的算法,研究了互操作中的兼容性和替代性等关键

李和平[6](2005)在《公共物流信息系统平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物流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物流信息系统可以提高物流的作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加快反应能力,为物流客户提供有关物流的增值服务。物流管理与作业的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区别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重要标志之一。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能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完成各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实现信息共享。物流信息平台整合了企业、货主、公路、铁路、港口、银行、海关、工商税务等多个信息系统,通过物流信息平台能实现以上各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传递,满足不同客户的信息需求,提高了物流系统的效率。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应用系统将主要是建立在面向对象的、分布的、异构的、自治的环境中的多层应用系统,系统主要由一个个分布式对象组成,对象各自具有特定的功能,可以跨越平台,独立于网络协议、编程语言和软硬件平台,实现相互通信,协同工作。 分布式组件技术一般用来处理大型的程序开发,基于组件的开发是当今桌面系统的主流技术。分布式Web技术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一种结合,也是一种多层分布式应用。当前,Web的开发应用正向分布式结构的方向发展,分布式应用屏蔽了系统中存在的异构性,提供了分布式对象间的互操作性。分布式对象技术已经成为建立服务应用框架和软件构件的核心技术。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1) 给出了公共物流信息系统平台的体系结构和总体结构; (2) 介绍并分析了公共物流信息系统平台主要功能及其实现方法; (3) 对基于Internet的分布式网络数据库应用技术进行阐述,并给出了对分布式数据库查询的方法; (4) 分析了分布式对象技术和组件技术,并结合分布式多层体系结构,重点分析了基于分布式对象技术的两种主流技术路线:COM/DCOM技术、CORBA技术; (5) 对XML的应用方法进行了研究;

王备战[7](2003)在《基于KM的电子政务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政府机构拥有、生产、使用与传送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对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政务的电子化或电子政府(E-Government)自然成为社会对政务改革的必然要求。在世界各国积极倡导的“信息高速公路”的五个应用领域中,电子政务被列为第一位。电子政务已成为世界新一轮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和衡量国家以及城市竞争力水平的标志之一。 在这个数字化世界里,知识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基本动力。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以数据、信息、经验、创造力等表现形式的“知识”和富有知识的“知识劳动者”成为新的核心竞争要素。如何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利用,直接影响到组织机构的根本竞争力与长期的发展潜力。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KM)是知识经济竞争中最重要的工作。 任何国家的政府通常都代表着该国家最大的“企业”。政府是社会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的最大拥有者、生产者、使用者和传送者,构架基于KM的电子政务系统已是大势所趋。美国电子政务战略研究报告明确指出:要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应用知识管理等企业界的最佳实践。 本文依托台湾、大陆地区几个大型项目以及科研课题,有着明确的应用背景、实用背景和实际基础。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并实现基于KM的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某些关键技术,使组织及其知识工作者便于知识的发布与共享、增强组织内工作的协同和流程自动化,使组织内部的知识累积传承,成为组织的重要资产。所取得的成果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和技术推广价值,而且具有一定的市场前景,应用范围不仅适用于基于KM的电子政务系统,而且同样适用于其他知识管理系统或者信息系统的建设。 本论文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分析了知识、信息、数据之间的关系;论述了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的联系与区别;对电子政务的背景、涵义及电子政务系统的功能作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电子政务与知识管理的关系,提出了基于知识管理、支持分布异构平台、可扩充、可复用的电子政务应用框架。 2.提出、设计、开发了一个基于J2EE集成平台的UniFlow工作流管理系统,作为基于KM的电子政务系统的基础平台,满足了基于KM的电子政务系统的复杂需求。 3.提出、设计、开发出了Web化的自适应表单系统E-Form。E-Form用来在Web方式下,以图形化方式建立任意的Web表单,填补了国内在此方面的不足。 4.提出、设计、开发了Web化快速报表制作系统UCan。UCan具有丰富实用的编辑功能、出色的文字排版功能、强大的数据库功能、新颖的WEB功能以及报表格式模板、报表数据格式转换和发送,同时支持多国语言。在文字处理和排版功能方面具有无可比拟优越性、创新性。西北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5.提出、设计、开发出了DocMan公文管理系统。DocMan系统作为UniFlow、UCan、 E-For。系统的一个具体应用,包含公文传递交换、公文制作、稽催管制、在线签核。 档案管理等,为机关、企业提供了公文电于化的完整解决方案。

丁祥郭[8](2003)在《基于web的网络课程考试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Internet的快速发展,导致了教育领域的革新,出现了基于Web环境下的网络教育,促进了教育测量的新发展。网络教育的产生及发展,必然需要网络课程的支持。在网络课程中,课程考试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作为评估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效果的考试,也从传统的纸笔考试发展成为计算机化的考试。这样就产生了和以前不同的考试形式。本文所做的工作是对网络课程考试系统进行研究和设计。 本论文首先对当前网络课程考试的现状进行分析,随后分析了当前计算机测量理论(经典测试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的优缺点,及其在网络考试题库中的具体指导作用。针对计算机上的课程考试,总结出了两种考试模型:局域网考试模式和Web考试模式,并对两种考试模式进行了分析比较。 接着,对当前网络教育中的难点问题,如多媒体信息处理,非标准化考试题型阅卷的一些问题,智能组卷,考试安全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案。 然后,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系统采用Browser/Server结构的“三层模型”,使用基于组件的应用开发策略,综合了数据库技术、Web与数据库互连技术,提出了一个设计方案,详细讨论了系统的软件功能模块等。应用上述理论,对基于Web的网络课程考试系统进行了开发并实现了部分功能。 最后对网络课程考试系统的完善和发展作了展望。

陈进[9](2003)在《模糊控制理论在单级倒立摆控制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倒立摆系统作为典型的快速、多变量、非线性、绝对不稳定系统,一直是控制理论与应用的热点问题,因为它不但是验证现代控制理论方法的典型实验装置,而且其控制方法和思路对处理一般工业过程亦有广泛的用途。 随着被控对象的日趋复杂,对控制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控制理论对解决复杂系统效果不好。本论文将人工智能中的模糊控制引入控制系统,以提高控制要求,改善控制精度。通过仿真实验表明这种控制思路是可行的,其效果良好。

鄢丹[10](2003)在《基于三层结构的医院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在信息系统中,两层结构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一度在计算机业内风行,但随着IT技术的发展,大型数据库的应用系统的出现,这种两层结构已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执行效率无法满足日益膨胀的客户数据请求;过于庞大的系统在负载平衡能力上显得力不从心;系统维护成本偏高,扩充工作量大;客户端硬件投资比例大。 应运而生的三层结构,将两层客户机/服务器模式中,客户端的企业逻辑规则抽取出来,构成中间逻辑层,可以较好地解决一些弊端。由于在功能和性能上的改善,使得三层结构成为开发信息系统的新主流方向。 医院在国民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国的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HIS),已经有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从无到有,日趋成熟,对医疗行业的发展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我国的医院信息系统距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一定距离,因此,缩小差距,紧跟先进技术是当务之急。当前基于三层结构的系统的研究正方兴未艾,开发三层结构的医院信息系统是一个很好的楔机。随着“金卫”工程的进一步实施和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化,我国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也将再上一个新台阶。 本课题以南方某医院为背景,开发基于三层结构的医院信息系统。本课题运用的是基于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采用UML语言来抽取对象,以PowerBuilder7.0为前台工具开发分布式应用,以Oracle为后台数据库,完成一个实用的基于三层结构的医院信息系统的设计。 文章从课题的背景入手,对医院的现行系统进行了分析,特别分析了其组织人员结构,业务描述,信息特点与通信条件,并讨论了其存在的问题;介绍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概述了其设计目标,原则,设计约束,编码规则等,详细阐述了目标系统功能与性能设计,对数据库应用平台与开发环境也进行了选择;阐明了硬件网络环境设计,涉及了硬件网络总体方案和详细设计;阐述了面向对象方法,统一建模语言,三层客户机/服务器结构等关键技术;探讨了基于三层结构的应用软件的开发技术,以门诊子系统为例,进行了相应的业务流程分析与功能设计,绘出了数据流图;在以上的分析基础上,详细阐述了三层分布式PowerBuilder的具体实现方法,其中涉及到服务器与客户机应用。 文章的类型属于应用基础型论文。 本课题的创新点在于,在医院信息系统的设计中,引入三层结构,用专业工具PowerBuilder开发分布式应用,打破传统的基于两层结构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使软件的可重用性与可维护性更上一层楼。

二、WWW下的分布对象计算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WW下的分布对象计算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大兴安岭西麓春小麦土壤微生物对不同轮作休耕模式的响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轮作休耕的内涵与发展概况
        1.2.2 轮作休耕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2.3 轮作休耕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1.2.4 轮作休耕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2.5 轮作休耕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1.2.6 轮作休耕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3 目的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设计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地概况
        2.1.3 试验设计
    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2.2.1 春小麦植株性状测定指标及方法
        2.2.2 土壤物理性状指标测定及方法
        2.2.3 土壤化学性状指标测定及方法
        2.2.4 土壤微生物学性状指标测定及方法
        2.2.5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标测定及方法
    2.3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轮作休耕模式对春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 不同轮作休耕模式对春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3.1.2 不同轮作休耕模式对春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3.1.3 不同轮作休耕模式对春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
    3.2 不同轮作休耕模式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3.3 不同轮作休耕模式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3.3.1 不同轮作休耕模式对土壤p H的影响
        3.3.2 不同轮作休耕模式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3.4 不同轮作休耕模式对春小麦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的影响
        3.4.1 不同轮作休耕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4.2 不同轮作休耕模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3.5 不同轮作休耕模式对春小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5.1 测序质量分析
        3.5.2 不同轮作休耕模式对3 个位置的OTU分类特征的影响
        3.5.3 不同轮作休耕模式对土壤细菌Alpha多样性的影响
        3.5.4 不同轮作休耕模式对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3.6 环境因子关联分析
        3.6.1 非根际(BS)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春小麦植株性状及生理生化指标相关性分析
        3.6.2 非根际(BS)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状指标相关性分析
        3.6.3 非根际(BS)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微生物学性状指标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不同轮作休耕模式能够影响春小麦的生长发育
    4.2 不同轮作休耕模式下春小麦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特征
    4.3 不同轮作休耕模式下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的变化规律
    4.4 不同轮作休耕模式下春小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
    4.5 春小麦土壤微生物对不同轮作休耕模式的响应机制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发表论文

(2)高速移动环境多维网络高精度测量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相关技术研究
    2.1 高速移动环境网络测量相关技术
    2.2 网络测量相关技术概述
        2.2.1 网络测量系统功能结构
        2.2.2 网络测量系统拓扑结构
        2.2.3 网络测量系统测量方法
    2.3 监控数据采集、存储和展示相关技术
        2.3.1 开源时序数据库InfluxDB
        2.3.2 开源数据采集工具Telegraf
        2.3.3 开源度量分析和可视化工具Grafana
        2.3.4 系统实时监控一般架构
    2.4 时钟同步相关技术
    2.5 前端后端相关技术
        2.5.1 非关系型数据库Redis及缓存架构
        2.5.2 消息队列系统Kafka
        2.5.3 HTTP服务器Apache
        2.5.4 后端HTTP服务相关技术
        2.5.5 前端用户界面相关技术
    2.6 本章小结
3 高速移动环境多维网络高精度测量评估系统的方案设计
    3.1 设计需求描述
    3.2 总体方案设计
    3.3 可用性检测和时钟同步模块设计
        3.3.1 可用性检测和时钟同步模块架构
        3.3.2 网卡可用性检测子模块
        3.3.3 网络连通性检测子模块
        3.3.4 时钟同步子模块
    3.4 参数测量模块设计
        3.4.1 参数测量模块架构
        3.4.2 地理位置信息测量子模块
        3.4.3 信号强度和误码率参数测量子模块
        3.4.4 时延、丢包和带宽参数测量子模块
    3.5 显示评估模块设计
        3.5.1 显示评估模块架构
        3.5.2 性能评估子模块设计
        3.5.3 实时监控子模块设计
        3.5.4 用户展示子模块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高速移动环境多维网络高精度测量评估系统的方案实现
    4.1 高速移动环境多维网络高精度测量评估系统的实现架构
    4.2 可用性检测和时钟同步模块实现
        4.2.1 网卡可用性检测子模块实现
        4.2.2 网络连通性检测子模块实现
        4.2.3 时钟同步子模块实现
    4.3 参数测量模块实现
        4.3.1 地理位置信息测量子模块
        4.3.2 信号强度和误码率参数测量子模块
        4.3.3 时延、丢包和带宽参数测量子模块
    4.4 显示评估模块实现
        4.4.1 性能评估子模块实现
        4.4.2 实时监控子模块实现
        4.4.3 用户展示子模块实现
    4.5 本章小结
5 高速移动环境多维网络高精度测量评估系统的测试与分析
    5.1 测试环境搭建
    5.2 方案功能测试与分析
        5.2.1 参数测量功能测试
        5.2.2 显示评估功能测试
    5.3 高速移动环境网络性能测量算法精度对比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基础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及课题来源
    1.2 滚动轴承及滚动轴承技术研究简述
        1.2.1 滚动轴承的定义及滚动轴承技术研究领域
        1.2.2 我国轴承技术研究简述
    1.3 圆柱滚子轴承结构创新综述
        1.3.1 凸度圆柱滚动体
        1.3.2 空心圆柱滚子轴承
        1.3.3 深穴空心圆柱滚子轴承
        1.3.4 组合式空心圆柱滚子轴承
        1.3.5 弹性复合圆柱滚动子轴承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总体结构
第2章 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的基本概念
    2.1 引言
    2.2 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的结构组成
    2.3 名词术语定义
    2.4 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的载荷分布
        2.4.1 基本假设
        2.4.2 无预负荷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受径向载荷的载荷分布
        2.4.3 预负荷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受径向载荷时的载荷分布
    2.5 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的接触应力
        2.5.1 接触状态
        2.5.2 接触应力及其变化
    2.6 弹性复合圆柱滚动体内壁的弯曲应力
    2.7 聚四氟乙烯材料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的接触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圆柱滚子轴承的接触应力和变形
        3.2.1 轴线平行的两弹性圆柱体接触状态与Hertz理论
        3.2.2 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的接触应力与强度理论
    3.3 弹性滚动体与滚道接触问题的有限元方法
        3.3.1 有限元法的基本概念
        3.3.2 ABAQUS有限元软件模块
        3.3.3 用ABAQUS有限元软件进行接触分析步骤
    3.4 实心圆柱滚子轴承接触特性有限元分析
        3.4.1 实心圆柱滚动体接触有限元计算
        3.4.2 实心圆柱滚子轴承接触理论计算与仿真结果比较
    3.5 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接触特性有限元分析
        3.5.1 接触计算结果
        3.5.2 接触区域应力沿轴向分布规律
        3.5.3 结果讨论
    3.6 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动态接触特性
        3.6.1 显式动力学基本理论
        3.6.2 有限元模型
        3.6.3 仿真结果
        3.6.4 结果讨论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滚动体弯曲应力
    4.1 引言
    4.2 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滚动体的静态受力和弯曲应力分析
    4.3 弹性复合圆柱滚动体内壁弯曲应力分析
        4.3.1 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
        4.3.2 三种滚动体的内壁弯曲应力仿真结果比较分析
        4.3.3 基于填充度的弹性复合圆柱滚动体内壁弯曲应力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结构设计方法与样品试制
    5.1 引言
    5.2 弹性复合圆柱滚动体结构设计参数与有限元建模
        5.2.1 弹性复合圆柱滚动体结构设计参数
        5.2.2 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有限元建模
    5.3 弹性复合圆柱滚动体填充度优化设计
    5.4 边缘结构参数设计
        5.4.1 边缘深穴结构仿真与仿真结果分析
        5.4.2 结构优化策略
        5.4.3 结构优化步骤
        5.4.4 结构优化实例
    5.5 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加工工艺与样品试制
        5.5.1 同轴度加工
        5.5.2 内孔及深穴加工
        5.5.3 材料填充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刚度分析与试验
    6.1 引言
    6.2 无预负荷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刚度分析
        6.2.1 刚度计算公式
        6.2.2 刚度计算结果分析
    6.3 预负荷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刚度分析
        6.3.1 刚度计算公式
        6.3.2 刚度计算结果分析
    6.4 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静态径向刚度试验
        6.4.1 试验设备
        6.4.2 试验原理
        6.4.3 无预负荷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静态径向刚度试验结果分析
        6.4.4 预负荷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静态径向刚度试验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应用初步研究
    7.1 引言
        7.1.1 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设计的一般步骤
        7.1.2 预负荷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
    7.2 印刷滚筒及其支承轴承
    7.3 印刷滚筒常规支承轴承的载荷分布
    7.4 预负荷弹性复合圆柱滚动体填充度优选
        7.4.1 有限元建模与分析
        7.4.2 结果讨论
    7.5 预负荷弹性支承的印刷滚筒承载性能有限元分析
        7.5.1 分析模型和定义材料特性
        7.5.2 网格划分和建立接触
        7.5.3 定义边界条件和加载
        7.5.4 结果讨论
    7.6 基于预负荷弹性支承的印刷滚筒过载保护与轴承失效分析
        7.6.1 过压载荷下的印刷滚筒挠曲变形分析
        7.6.2 预负荷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失效分析
    7.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与本课题相关的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批专利、主持和参与相关科研项目目录

(4)基于移动Agent的上下文知晓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WWW下知识查找的不足
        1.1.2 上下文知晓计算的出现和发展
        1.1.3 移动Agent技术的发展
    1.2 课题的提出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移动Agent技术
    2.1 移动Agent概述
        2.1.1 移动Agent的概念
        2.1.2 移动Agent的优点以及应用领域
    2.2 移动Agent系统结构及关键技术
        2.2.1 移动Agent的系统结构
        2.2.2 移动Agent的关键技术
    2.3 移动Agent的安全性
        2.3.1 移动Agent通信的安全保护
        2.3.2 保护主机
        2.3.3 保护移动Agent
    2.4 移动Agent标准化组织及规范
    2.5 移动Agent平台
        2.5.1 Telescript
        2.5.2 D'Agents系统
        2.5.3 Grasshoper
        2.5.4 Aglet
第三章 上下文知晓综述
    3.1 普适计算
        3.1.1 桌面计算模式存在的问题
        3.1.2 普适计算的提出及其内涵
    3.2 上下文的定义
        3.2.1 上下文的定义
        3.2.2 上下文的分类
        3.2.3 上下文的主题
        3.2.4 上下文的质量
    3.3 上下文知晓的定义
    3.4 上下文知晓的应用
第四章 基于移动Agent的上下文知晓模型
    4.1 传统的知识查找模型
    4.2 基于移动Agent的上下文知晓模型
        4.2.1 模型的总体设计
        4.2.3 上下文处理Agent
        4.2.4 上下文调度Agent
    4.3 基于移动Agent方案的优点
第五章 MABCA原型系统
    5.1 Java对移动Agent技术的支持
        5.1.1 Java对象的动态迁移
        5.1.2 RMI技术
        5.1.3 Java动态装载类机制
    5.2 移动Agent平台Aglet
        5.2.1 Aglet系统框架
        5.2.2 Aglet的对象模型
        5.2.3 Aglet软件包
        5.2.4 Aglet的安全性
    5.3 系统设计
        5.3.1 总体设计
        5.3.2 用户上下文知晓子系统
        5.3.3 知识查找子系统
    5.4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5.4.1 ContextAglet方法的驱动
        5.4.2 移动Agent的路由策略
        5.4.3 系统的安全性问题
    5.5 上下文知晓原型系统的实验
        5.5.1 实验原理
        5.5.2 实验环境
        5.5.3 实验过程
        5.5.4 实验结果分析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异构组件互操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软件复用
        1.1.2 基于组件的软件开发
        1.1.3 异种组件模型的出现
        1.1.4 企业应用集成
    1.2 研究现状
        1.2.1 组件模型
        1.2.2 接口扩展
        1.2.3 基于扩展接口的组件匹配
        1.2.4 组件互操作
        1.2.5 组件描述语言
    1.3 论文主要工作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组件模型与异构组件互操作
    2.1 引言
    2.2 主要组件模型
        2.2.1 COM/DCOM
        2.2.2 EJB
        2.2.3 CORBA和CORBA Component Model(CCM)
        2.2.4 其它组件模型
    2.3 主流组件模型比较
    2.4 异构组件互操作研究现状
        2.4.1 基于桥接器技术的异构组件互操作
        2.4.2 基于元组件体系结构的互操作
        2.4.3 Vienna Component Framework(VCF)
    2.5 目前互操作方法的局限性
    2.6 小结
第三章 组件接口扩展和组件描述
    3.1 引言
    3.2 组件、接口和服务
    3.3 组件接口扩展
        3.3.1 基于契约化设计的接口语义层信息扩展
        3.3.2 基于π演算的接口协议层信息扩展
    3.4 组件描述
        3.4.1 组件接口规约框架
        3.4.2 组件非功能特性描述框架
    3.5 基于XML的组件描述
        3.5.1 基于XML的组件标准化描述框架
        3.5.2 件非功能信息描述
    3.6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扩展接口的组件匹配和交易服务
    4.1 引言
    4.2 语法层匹配
        4.2.1 类型等价原则
        4.2.2 基调匹配原理
        4.2.3 组件接口规范化
    4.3 接口语义层信息匹配
        4.3.1 函数语义匹配
        4.3.2 组件语义匹配
    4.4 接口行为协议匹配
    4.5 组件交易服务
        4.5.1 基于扩展接口和标准化描述的组件交易服务
        4.5.2 对组件交易者联邦的动态管理
    4.6 小结
第五章 组件组装与推导
    5.1 引言
    5.2 组件组装
        5.2.1 相关定义
        5.2.2 组件配置算法
    5.3 一个电子商务应用实例
    5.4 基于π演算和角色模型的兼容性关系
        5.4.1 角色及角色划分
        5.4.2 组件兼容性
    5.5 基于π演算的组件继承性关系
    5.6 小结
第六章 基于Web服务的异构组件互操作
    6.1 引言
    6.2 Web Services技术
    6.3 Web Services与分布式组件技术的比较
    6.4 Web Services与分布式组件的集成
        6.4.1 集成方案设计
        6.4.2 互操作中的关键技术与实现
    6.5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7.2 今后的研究工作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公共物流信息系统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动态
    1.4 论文的体系结构及研究内容
        1.4.1 论文的体系结构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公共物流信息系统平台的总体框架
    2.1 物流的基本概念
    2.2 物流的划分
    2.3 物流信息系统
    2.4 公共物流信息系统平台的业务模式和运营模式
        2.4.1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业务模式
        2.4.2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运营模式
        2.4.3 其它增值服务
    2.5 公共物流信息系统平台的总体结构及开发环境
        2.5.1 公共物流信息系统平台的总体结构
        2.5.2 公共物流信息系统平台的开发环境
    2.6 安全技术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分布式对象与多层体系结构
    3.1 分布式结构
        3.1.1 分布式对象的体系结构
        3.1.2 分布式系统的优点
        3.1.3 分布式结构的发展趋势
    3.2 多层体系结构
    3.3 公共物流信息系统平台的体系结构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组件及.NET编程技术
    4.1 组件技术
        4.1.1 组件概述
        4.1.2 几种有代表意义的组件模型
        4.1.3 三种组件模型的比较
    4.2 .NET编程技术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5.1 远程处理框架和 ADO.NET
        5.1.1 .NET远程处理框架
        5.1.2 ADO.NET
    5.2 XML技术
        5.2.1 XML的特点
        5.2.2 XML和 HTML的比较
    5.3 分布式数据库在物流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实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分布式编程技术
    6.1 分布式式处理概述
    6.2 WEB SERVICE-.NET FRAMEWORK下的分布式处理技术
        6.2.1 WEB服务
        6.2.2 WEB服务在分布式处理中的应用
        6.2.3 N层模型下客户机消费 WEB服务
    6.3 基于.NET FRAMEw0RK的N层构架设计
        6.3.1 分层模型
        6.3.2 常用的N层模型设计
    6.4 .NET FRAMEWORK下的层间(远程)传输对象及技术
    6.5 N层分布式数据处理架构模型
        6.5.1 全部在服务器上完成显示
        6.5.2 扩展中间层
        6.5.3 移动数据处理到客户机
        6.5.4 将更新回送给服务器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及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基于KM的电子政务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概论
    1.1 引言
    1.2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知识管理的研究现状
        1.3.2 电子政务的发展概况
    1.4 论文研究背景
    1.5 论文内容与结构组织
        1.5.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论文创新点
        1.5.3 论文的组织
第二章 基于KM的电子政务系统
    2.1 引言
    2.2 知识管理
        2.2.1 知识管理的背景
        2.2.2 知识、信息和数据
        2.2.3 知识管理的涵义
        2.2.4 支持知识管理的工具
    2.3 电子政务
        2.3.1 电子政务的背景
        2.3.2 电子政务内涵
        2.3.3 电子政务系统
    2.4 基于KM的电子政务系统
        2.4.1 知识管理在电子政务中的作用
        2.4.2 电子政府中的知识管理的运作程序
        2.4.3 基于KM的电子政务应用框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异构、分布工作流管理系统平台的研究与实现
    3.1 引言
    3.2 工作流技术及发展状况
        3.2.1 工作流基本概念及定义
        3.2.2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3.2.3 工作流管理系统分类
        3.2.4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三个层次功能
        3.2.5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基本结构
    3.3 工作流管理系统中的知识管理
    3.4 基于KM的面向电子政务的工作流技术
        3.4.1 基于KM的电子政务系统功能需求
        3.4.2 采用工作流技术实施电子政务的优点
        3.4.3 现有工作流技术应用于电子政务中存在的不足
        3.4.4 基于KM的电子政务系统中工作流平台的关键技术
    3.5 工作流管理系统UniFlow
        3.5.1 模型的分析与设计
        3.5.2 软件体系结构
        3.5.3 过程设计及定义
        3.5.4 工作流机
        3.5.5 客户端应用接口
        3.5.6 系统实现方案
        3.5.7 系统应用与不足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WEB化自适应表单系统E-Form的研究与实现
    4.1 引言
    4.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2.1 电子表单自动生成系统及其可视化开发工具(Web Form)
        4.2.2 乔蓬科技的WebFlow中的电子表单
        4.2.3 概括性比较及总结
    4.3 E-Form研究与实现
        4.3.1 概述
        4.3.2 系统分析设计
        4.3.3 关键技术
    4.4 结论
        4.4.1 业务流程简述
        4.4.2 特色与优势
        4.4.3 产品应用模式
        4.4.4 表单管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WEB化智能快速报表工具UCan的研究与实现
    5.1 引言
    5.2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1 Quick Report和Crystal Report的概括性比较
        5.2.2 QuickReport和CrystalReport系统应用模式比较
    5.3 UCan的研究与实现
        5.3.1 系统功能、设计目标及系统结构
        5.3.2 UCan中的术语定义
        5.3.3 系统分析设计
        5.3.4 关键技术
    5.4 结论
        5.4.1 业务流程简述
        5.4.2 特色与优势
        5.4.3 产品应用模式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WEB化公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6.1 引言
    6.2 公文管理及研究应用现状
        6.2.1 公文概述
        6.2.2 公文管理系统研究
        6.2.3 公文管理系统应用现状
    6.3 DocMan公文管理系统
        6.3.1 DocMan公文管理系统的组成
        6.3.2 实现技术及其架构
        6.3.3 公文传递交换
        6.3.4 公文制作
        6.3.5 公文在线签核
        6.3.6 档案管理
        6.3.7 公文稽催管制
    6.4 DocMan关键技术
        6.4.1 公文XML技术
        6.4.2 传递交换技术
        6.4.3 公文编辑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研究总结
    7.2 论文研究不足与下一步开展的工作
    7.3 论文研究前景展望
致谢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编着及译着总结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项目总结
参考资料

(8)基于web的网络课程考试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和开发的背景
    1.2 研究开发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网络课程考试理论分析与模型研究
    2.1 网络课程考试的特点
    2.2 考试系统的相关理论
    2.3 网络课程考试系统的设计原则
    2.4 网络课程考试的模式
    2.5 网络课程考试系统的模型
第3章 WebTest的结构设计
    3.1 WebTest总体结构的设计思想
    3.2 WebTest的体系结构模型
    3.3 WebTest的功能模块及其设计
    3.4 试题中的多媒体信息处理
    3.5 组卷
    3.6 非标准化题型的阅卷
    3.7 网络课程考试系统的安全性
第4章 WebTest的技术支持
    4.1 开发方法与模式
    4.2 总体设计方案
    4.3 WebTest的功能模块实现
第5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模糊控制理论在单级倒立摆控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倒立摆系统简介
    1.2 传统控制方法在倒立摆系统控制中的应用
        1.2.1 经典控制理论
        1.2.2 现代控制理论
    1.3 人工智能控制方法在倒立摆控制中的应用
        1.3.1 模糊逻辑控制
        1.3.2 神经网络控制
    1.4 拟人智能控制与倒立摆控制
第二章 倒立摆系统和数学模型
    2.1 认识单级倒立摆系统
    2.2 倒立摆的一些硬件组成
    2.3 建立单级倒立摆的数学模型
        2.3.1 移动时的系统动能
        2.3.2 系统势能
        2.3.3 根据自由度q(t)=θ(t)的拉格朗日方程
        2.3.4 根据自由度q(t)=x(t)的拉格朗日方程
        2.3.5 操作点附近的线性模型
        2.3.6 线性过程状态模型
第三章 模糊控制的数学基础
    3.1 模糊集合论
        3.1.1 模糊集合的定义
        3.1.2 模糊集合的表示方法
        3.1.3 模糊集合的并、交、补运算
        3.1.4 模糊集合的隶属函数
    3.2 模糊关系及其合成
        3.2.1 模糊关系的定义及其表示
        3.2.2 模糊关系矩阵的运算
    3.3 模糊推理
        3.3.1 模糊逻辑
        3.3.2 模糊逻辑的基本运算
        3.3.3 模糊语言和模糊算子
    3.4 模糊推理
第四章 模糊控制理论与模糊控制器
    4.1 模糊控制的工作原理
        4.1.1 模糊控制系统组成
        4.1.2 模糊控制系统的优点
    4.2 模糊控制器设计的基本方法
        4.2.1 模糊控制器的结构设计
        4.2.2 精确量的模糊化方法
        4.2.3 模糊控制规则的设计
        4.2.4 模糊量的去模糊化
        4.2.5 论域、量化因子和比例因子的选择
        4.2.6 模糊控制查询表及模糊控制算法流程图
第五章 仿真实验
    5.1 开环系统
    5.2 常规PID控制
    5.3 模糊控制
        5.3.1 输入模糊化,隶属函数定义
        5.3.2 推理规则定义,非模糊化
        5.3.3 获得模糊控制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0)基于三层结构的医院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我国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
    1.3 当前我国医院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任务
        1.3.1 HIS存在的问题
        1.3.2 HIS面临的任务
    1.4 课题来源与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医院现行系统分析
    2.1 医院概况及组织人员结构
    2.2 现行系统业务描述与信息特点
        2.2.1 业务描述
        2.2.2 信息特点
        2.2.2.1 医院的基本活动分析
        2.2.2.2 医院的信息类型分析
        2.2.2.3 现行系统数据量分析
        2.2.3 通信条件及其分析
    2.3 现行系统存在问题的讨论
第3章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3.1 设计概述
        3.1.1 设计目标
        3.1.2 设计原则
        3.1.3 设计约束分析
        3.1.4 系统命名及编码规则
        3.1.4.1 系统名称
        3.1.4.2 系统命名原则
        3.1.4.3 系统编码规则
    3.2 目标系统功能与性能设计
        3.2.1 功能子系统划分
        3.2.2 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3.2.3 性能设计
    3.3 目标系统结构设计
        3.3.1 目标系统层次结构
        3.3.2 目标系统的逻辑层次
        3.3.3 目标系统逻辑工作单元设计
        3.3.3.1 工作站概述
        3.3.3.2 门诊子系统中工作站设计
        3.3.3.3 住院子系统中工作站设计
    3.4 数据库应用平台设计
        3.4.1 数据库设计要求
        3.4.2 数据库开发环境的选择
        3.4.3 应用系统开发环境的选择
        3.4.4 决策支持平台选择
        3.4.4.1 MCHIS决策支持模型构架
        3.4.4.2 平台选择
        3.4.5 数据库逻辑结构
        3.4.6 主要基础数据字典列表
    3.5 其它相关设计
        3.5.1 界面设计
        3.5.2 系统接口
        3.5.2.1 内部接口
        3.5.2.2 外部接口
        3.5.2.3 硬件接口
第4章 硬件网络环境设计
    4.1 概述
        4.1.1 设计需求
        4.1.2 设计目标
        4.1.3 设计原则
    4.2 硬件网络总体方案
    4.3 网络方案
        4.3.1 网络系统选型
        4.3.1.1 网络技术选型
        4.3.1.2 厂商选择
        4.3.2 网络系统详细设计
        4.3.2.1 网络拓扑结构图
        4.3.2.2 网络主干设计
        4.3.2.3 局域网设计
        4.3.3 网络管理系统设计
    4.4 虚以局域网(VLAN)的划分
        4.4.1 虚拟网的定义
        4.4.2 虚拟网的划分
        4.4.3 虚拟网间的信息传递
        4.4.4 虚拟网所带来的好处
        4.4.5 采用第三层交换
        4.4.6 VLAN初步规划方案
    4.5 IP地址规划
    4.6 CISCO网络产品介绍
        4.6.1 Cisco Catalyst 4000系列
        4.6.2 Cisco Catalyst 2900XL系列
        4.6.3 Cisco Works 2000网管软件
    4.7 技术方案自评
第5章 关键技术分析
    5.1 面向对象的方法
        5.1.1 面向对象的方法概述
        5.1.2 面向对象的重要概念
        5.1.3 面向对象方法与软件复用
    5.2 统一建模语言UML
        5.2.1 UML产生的技术背景
        5.2.2 UML的主要思想
        5.2.2.1 UML的元模型理论
        5.2.2.2 大型逻辑包装
        5.2.2.3 元模型的静态语义的形式化
        5.2.3 标准建模语言UML的内容
        5.2.4 标准建模语言UML的主要特点
        5.2.5 使用UML开发应用系统及其应用领域
    5.3 三层客户机/服务器结构
        5.3.1 三层结构概述
        5.3.2 系统结构层次简析
        5.3.3 三层结构的硬件装载
        5.3.4 三层客户机/服务器结构的优点
        5.3.5 三层客户机/服务器应用的开发原则
        5.3.6 三层客户机/服务器结构的应用现状
第6章 基于三层结构的应用软件的开发
    6.1 门诊子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6.1.1 系统的业务流程分析
        6.1.1.1 业务流程
        6.1.1.2 信息特点分析
        6.1.1.3 设计目标
        6.1.2 功能设计
        6.1.3 数据流图
        6.1.3.1 门诊系统总的数据流图
        6.1.3.2 门诊业务各工作站数据流图及功能描述
        6.1.4 数据库表一览
    6.2 三层分布式POWERBUILDER
        6.2.1 三层结构中的对象划分
        6.2.2 用UML分析挂号对象
        6.2.3 开发分布式PowerBuilder服务器应用
        6.2.3.1 监听客户连接
        6.2.3.2 更新主机文件和服务文件
        6.2.3.3 建立远程对象
        6.2.3.4 访问数据库
        6.2.4 开发分布式Power Builder客户应用
        6.2.4.1 客户与服务器连接
        6.2.4.2 调用远程对象函数
        6.2.4.3 生成代理远程对象
        6.2.5 处理通信错误与程序调试
        6.2.5.1 处理通信错误与跟踪日志
        6.2.5.2 分布式Power Builder的调试
        6.2.6 产科模块部分程序运行界面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四、WWW下的分布对象计算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兴安岭西麓春小麦土壤微生物对不同轮作休耕模式的响应机制[D]. 史功赋. 内蒙古大学, 2021
  • [2]高速移动环境多维网络高精度测量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沈俊毅.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3]弹性复合圆柱滚子轴承基础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D]. 姚齐水. 湖南大学, 2016(02)
  • [4]基于移动Agent的上下文知晓模型研究[D]. 王颖. 太原理工大学, 2006(12)
  • [5]异构组件互操作技术研究[D]. 张驰. 西北工业大学, 2006(04)
  • [6]公共物流信息系统平台研究[D]. 李和平. 武汉理工大学, 2005(04)
  • [7]基于KM的电子政务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王备战. 西北工业大学, 2003(02)
  • [8]基于web的网络课程考试系统研究与设计[D]. 丁祥郭. 华东师范大学, 2003(01)
  • [9]模糊控制理论在单级倒立摆控制中的应用[D]. 陈进. 合肥工业大学, 2003(03)
  • [10]基于三层结构的医院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鄢丹. 武汉理工大学, 2003(02)

标签:;  ;  ;  

WWW下的分布式对象计算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