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20余种植物总黄酮含量研究

南疆20余种植物总黄酮含量研究

一、南疆二十余种植物总黄酮含量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邢丽杰,王远,刘帅光,刘玉晗,李先义,罗瑞峰[1](2021)在《黑果枸杞中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果枸杞是一种特有的野生植物资源,含有丰富的多糖、花色苷、黄酮和多酚等多种活性成分和氨基酸、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疲劳及抗炎等作用,被广泛用于药品和食品中。对黑果枸杞中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进行了综述,为黑果枸杞中活性成分的深入研究及功能性食品开发提供参考。

王军亮[2](2020)在《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天然草地资源非常丰富,总面积达3.93亿hm2,占国土面积的41.41%,居世界第三位。放牧草地面积为3.31亿hm2,占天然草地资源总量的84.27%,是农田面积的2.2倍,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草地资源类型。天然草地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北和青藏高原区,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和高原寒带地区,生态系统脆弱。而深居亚欧大陆腹地的新疆,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植被覆盖率仅为40.4%,其中天然草地面积为5725万hm2,占植被覆盖总面积的85.1%,因而天然草地在维护新疆生态安全中占有主导地位。同时新疆放牧草地4800万hm2,是新疆37个牧业及半牧业县极其重要的物质资源和农牧民增收的主阵地,2019年底存栏食草牲畜4616.9万头(只),出栏4552.3万头(只),新疆的放牧草地是畜牧业持续发展和牧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保障人类生存环境、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和新疆社会安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超载过牧和、人为活动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长期干扰甚至掠夺式利用,导致我国放牧草地退化、沙化,养分固持作用减弱,涵养水源能力丢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服务功能衰退。甚至绝大部分放牧草地被毒害草、劣质植物滋生蔓延,鼠虫病害等生物灾害频发多发,导致放牧草地生产力下降、利用率降低,严重影响草原生产功能。近年来,放牧草地毒害草对牧民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这直接影响国家实施生态保护工程的效果及牧民的脱贫致富。因此,本文运用实地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放牧草地的主要毒害草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危害严重的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五种主要毒害草,用传统的植物化学方法,对其生物碱成分进行提取和分析,对后三种毒害草颗粒化替代山羊日粮中粗饲料,进行瘤胃发酵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试验,目的是为减少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危害、发生,为综合防控和利用进行理论和技术上的技术支撑。1.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及危害调查通过实地调查,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主要分布在伊犁州河谷草原、阿勒泰高山草原、阿克苏荒漠草原、乌鲁木齐市天山北坡草原、博州荒漠草原、巴州塔里木河沿岸荒漠草原、哈密荒漠戈壁草原等70多市县的放牧草地。毒害草种群分布中,主要以醉马芨芨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乌头(Aconitum)、橐吾(ligularia sibirica)、毒芹(Cicuta virosa)、无叶假木贼(Anabasis aphylla)、小花棘豆(Oxytropisglabra)、变异黄芪(Astragalus variabilis)、骆驼蓬(Peganum harmala)和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等9种毒害草为优势种,其危害面积约占毒害草危害总面积的80%以上。从区域分布来看,新疆东部干旱荒漠草原以醉马芨芨草和变异黄芪分布为主;新疆南部塔里木河、和田河和叶尔羌河流域以小花棘豆危害分布最广,昆仑山北坡高山草甸草原以黄花棘豆分布为主,巴音布鲁克高寒草甸草原以马先蒿、唐松草、橐吾分布为主,天山南坡平原冲积带荒漠戈壁以无叶假木贼、苦豆子分布为主;新疆北部伊犁河谷草原和阿勒泰山高山草原以乌头、橐吾分布为主,天山北坡平原冲积带荒漠戈壁以无叶假木贼、苦豆子分布为主。可见,新疆天山东部、南部和北部地理地貌和气候特点的差异性,导致毒害草种群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尤其是毒害草种群在海拔1500-2500m垂直范围内分布广,且危害严重。调查发现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发生面积为682.06万hm2,其中轻度危害469.93万hm2,中度危害126.73万hm2,重度危害89.4万hm2,危害放牧家畜的主要毒害草约有44种。其中,在全疆分布造成危害的毒害草有9种,占毒害草总数的20.5%;北疆有25种;南疆有27种。每年数十万放牧牲畜中毒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56亿元。2.南疆放牧草地五种主要毒害草生物碱成分分析在南疆选择引起放牧家畜中毒的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五种主要毒害草,分离提取生物碱,并经GC-MS和UPLC-MS/MS联用仪检测分析,共鉴定出18种生物碱(GC-MS鉴定出6种,UPLC-MS/MS鉴定出12种)。骆驼蓬主要含鸭嘴花酮碱、骆驼蓬灵、骆驼蓬碱、6-甲基哈马兰、6-甲基哈尔满、哈尔明碱、促黑激素N-氧化物和野百合碱;白喉乌头主要含天芥菜碱和倒千里光裂碱;醉马芨芨草主要含新乌头碱、天芥菜碱和倒千里光裂碱;黄花棘豆检主要含新乌头碱、天芥菜碱、倒千里光裂碱、次乌头碱、毛果天芥菜碱N氧化物、克氏千里光碱;碎米蕨叶马先蒿主要含3-乙基石松胺、槐果碱、去甲基蝙蝠葛啡碱和9-甲氧基玫瑰碱。表明这些毒害草含有多种生物碱,对动物的毒性作用可能是这些生物碱共同作用的结果。3.毒害草对山羊瘤胃功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含毒害草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其进食量显着高于对照组,但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着;与对照相比,添加毒害草制成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可明显提高山羊瘤胃内的乙酸浓度,同时提高山羊的血红蛋白浓度,试验中各处理间山羊血清中的谷氨酰转移酶、葡萄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均无显着差异;含10%黄花棘豆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其血清中的钾、钠、氯、钙、镁和磷均显着低于其他处理,但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丙氨酸转氨酶活性均显着升高。4.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技术与治理策略按照地貌对新疆天然草地的生态功能进行划分,有针对性地提出毒害草的防控对策。对重要放牧地,优先保证畜产品的生产与供应,采用化学防控、轮牧和区域生物防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毒害草治理,辅之栽培草地建设;涵养水源地采用栽培草地与生物防控配合的方法实施;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沙漠化控制和荒漠化控制功能的生态功能区,对毒害草不进行防控,有条件时要进行科学种植与开发,发挥其生态修复功能;对于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畜产品加工和水文调蓄生态功能的毒害草防控主要采取人工与机械的物理防控方法、农牧结合、牧民定居、工业反哺农业、发展第三产业的方式来进行综合性防控。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治理的策略要充分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价值,针对不同的生态环境采取相应的综合防制和开发利用措施。一是要正确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作用,不能简单采取清除或灭除的方法。二是要严格控制载畜量,防止草地超载过牧。三是要大力建设栽培草地,改良天然草场,实现草畜平衡。四是要科学定位毒害草的利与害,挖掘毒害草的潜在利用价值,提升毒害草资源化利用水平。综上所述,该研究比较系统地调查了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的种类与分布,明确了主要优势毒害草种群的区域分布特点。通过对五种主要毒害草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生物碱成分的提取与分析,初步阐明其所含生物碱成分的种类;研究了毒害草颗粒化替代日粮中粗饲料对山羊瘤胃发酵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表明按照10%的比例添加制成的草颗粒对山羊的毒性作用较低。提出了新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对策,对指导新疆草地毒害草的科学防控和综合利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杨孟迪[3](2020)在《阿拉尔引种不同大豆品种营养成分及次生代谢产物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豆作为我国七大粮食和四大油料作物之一,富含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油脂、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具有抗氧化、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生理功能,是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大豆产业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在西北引种适载大豆品种对提高我国大豆产量,平衡国际贸易具有重要意义。豆芽富含维生素C、黄酮、多酚等营养物质,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蔬菜来源,研究发芽后各营养成分和次生代谢的的变化规律,为豆芽食品的开发利用和大豆资源的整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品质和产量是引种大豆需要考虑的两个重要因素,本论文在阿拉尔地区引进了 2个春大豆和9个夏大豆品种,对试验品种产量形成相关因子和营养品质进行比较分析,筛选适宜新疆地区栽培种植的高产优质大豆品种。田间小区试验结果显示,供试11个大豆品大种产量较高的品种为吉育481、吉育627和吉育384。就营养成分而言,11个大豆品种总异黄酮的含量范围为73.72-222.58 μg/g,其中大豆苷和染料木苷为主要异黄酮,异黄酮含量较高的品种有吉育481、吉育627、吉育584;脂肪酸在11种受试大豆品种中的总含量范围为17.2%-22.80%,其中主要脂肪酸为亚油酸和棕榈酸,脂肪酸含量较高的品种有吉育384、吉育626、吉育202;17种氨基酸在1 1种受试大豆品种中的总含量范围为1 1.99%-29.70%,其中天冬氨酸、谷氨酸为主要氨基酸,氨基酸含量较高的品种有吉育47、吉育285、吉育202;粗蛋白在11种受试大豆品种中的总含量范围为37.62%-42.03%,粗蛋白含量较高的品种有吉育635、吉育384、吉育47。综合产量与品质因素,阿拉尔适栽品种为吉育481和吉育627。发芽后五种大豆异黄酮单体含量达到853.66μg/g,是未发芽的10.93倍,其中大豆苷、染料木苷、大豆苷元分别在发芽的第7天达到最高值,分别为576.73 μg/g、170.45μg/g、66.50 μg/g,其中大豆苷主要分布在根和叶中,黄豆黄苷主要分布在叶中,茎中很少。本文以不同发芽时间的吉育202、吉育47为材料,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Folin-Ciocalteau法测定了发芽前后两种大豆中异黄酮、蛋白质、多酚、维生素C含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两个品种大豆在发芽各个阶段,营养物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随着发芽时间的延续,吉育202和吉育47在发芽后维生素C、蛋白质、多酚含量均增加,且在发芽第7天达到最大值,吉育202最大值分别为9.68 mg/g、43.9%、1.89 mg/g,吉育47总酚和维生素C较吉育202低,可能是由于植物生长状态不同导致的。总体来说,大豆经过发芽处理后营养价值会变得更高,更利于人体吸收。

王敏[4](2020)在《三种民族药的药理作用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总结了硕士期间的课题研究工作,共分三章进行论述。第一章阐述了三叶悬钩子(Rubus delavayi)抗旋毛虫的体内及体外活性;第二章讲述了分心木(Diaphragma juglandis)抗肾虚的作用;第三章论述了灰毛康定黄芪(Astragalus tatsienensis var.incanus)急性毒性的实验研究工作。目的:探究三种药用植物的药理活性或毒性,并寻找其活性成分,从而为这三种药用植物的开发奠定基础。方法:建立体外培养旋毛虫和小鼠感染旋毛虫模型用于评价三叶悬钩子水提物对旋毛虫的体外及体内活性,并追踪活性部位。采用氢化可的松诱导小鼠肾阴虚和肾阳虚模型用于探究分心木对肾虚的作用。对灰毛康定黄芪进行急性毒性评价。结果:1、三叶悬钩子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旋毛虫活性,且呈现出浓度依赖性。对于七日龄成虫,28.57 mg/m L和7.41 mg/m L的三叶悬钩子给予10 h,或者3.85 mg/m L药物给予20 h能杀灭全部成虫;而空白组(RPMI-1640)、阴性组(CMC-Na)和1.96 mg/m L的三叶悬钩子组的成虫在给药48 h后才能全部死亡。对于八日龄成虫,28.57 mg/m L的三叶悬钩子给予3 h,16.67 mg/m L药物给予18 h,或7.41 mg/m L和1.96 mg/m L药物给予42 h能杀灭全部成虫;空白组和阴性组观察至72 h时多数死亡,少数存活且活动减弱。肌幼虫在三叶悬钩子2 mg/m L和吡喹酮1 mg/m L,给药48 h后肌幼虫全部死亡。而肌幼虫囊包直接给药后并不能杀伤肌幼虫,其死亡率为0%。2、小鼠对旋毛虫的免疫应答有性别差异。与正常小鼠相比,仅感染旋毛虫的雄性小鼠的胸腺系数明显增大(t=4.595,P<0.05);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下降而单核细胞和粒细胞百分比明显上升(t=2.604,P<0.05);胸腺组织变化不明显而脾脏组织变化明显;免疫调节性T细胞比例上升,但无统计学意义。感染旋毛虫后,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变化也存在雌雄差异,与正常小鼠相比,感染旋毛虫的雌性小鼠IL-2含量上升而雄性小鼠下降(F=5.664,P<0.05);雄性和雌性小鼠的IL-4、IL-10含量均上升(F=10.461,P<0.05;F=1.170,P>0.05),且雄性高于雌性。因此雄性小鼠对旋毛虫的免疫应答强于雌性小鼠。3、三叶悬钩子在体内也有抗旋毛虫活性。(1)三叶悬钩子水提物对不同时期旋毛虫均有杀灭活性。对成虫期效果最佳的是1000 mg/kg的药物,减虫率为35.93%;移行期效果最佳的是500 mg/kg的药物,减虫率为73.29%;成囊期效果较好的是500 mg/kg的药物,减虫率为34.27%。(2)三叶悬钩子水提物(500、200、80 mg/kg)对旋毛虫三个时期的体内杀伤活性有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对于成虫期的旋毛虫,效果最好的是感染3 h后给予80 mg/kg药物,其减虫率为77.31%;其次为感染48 h后给予80 mg/kg药物,其减虫率为48.41%;效果最差的是感染24 h后给药,给予80 mg/kg药物其减虫率最高仅为24.34%。因此,三叶悬钩子对小肠成虫期的最佳给药时间为感染3 h后,最佳给药剂量为80 mg/kg。对于移行期的旋毛虫,效果最佳的是感染15 d后给予500 mg/kg药物,其减虫率为43.14%;其次为感染20 d后给予200 mg/kg药物,其减虫率为28.30%;感染7 d后给药的效果最差,给予80 mg/kg药物其最高减虫率为20.71%。故幼虫移行期最佳给药时间为感染后第15 d,最佳给药剂量为500 mg/kg。(3)三叶悬钩子的不同溶剂提取部位对小肠成虫期旋毛虫繁殖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抑制作用最强的是水总提物1000 mg/kg组,其减虫率为67.51%。其次为三叶悬钩子纯水洗脱部位1000 mg/kg,减虫率为61.62%;杀虫效果作用最强的是化合物jrd-14a 50 mg/kg,其减虫率为78.36%。4、分心木及去除无机元素的分心木S1和分心木S2对肾虚小鼠具有保护作用。(1)对肾阴虚的作用。分心木可升高肾阴虚小鼠降低的脾脏和胸腺指数;分心木和分心木S2样品可修复模型小鼠受损的肾脏、睾丸、输卵管、子宫和卵巢组织;分心木及分心木S1样品可显着升高模型小鼠的血清肌酐、睾酮、雌二醇含量。以上结果显示,分心木三个样品均具有一定程度治疗肾阴虚的作用,效果较明显的是分心木样品组。(2)对肾阳虚的作用。分心木、分心木S1和分心木S2可提高肾阳虚小鼠降低的脾脏和胸腺指数;分心木、分心木S1和分心木S2样品可修复模型小鼠受损的肾脏、睾丸、输卵管、子宫、卵巢组织;与模型组相比,分心木和分心木S1样品可升高肌酐含量,分心木S2样品可升高睾酮含量、降低雌二醇含量。以上结果显示,分心木三个样品均具有一定程度治疗肾阳虚的作用,但三个分心木样品组之间差异并不显着。5、灰毛康定黄芪的急性毒性实验。给予灰毛康定黄芪提取物后,小鼠心脏和肾髓质没有病理表现,部分肝细胞出现水肿,肾皮质中的肾小体数量增加。雌性小鼠白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增多,但血红蛋白浓度和含量减少。结论:1、三叶悬钩子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旋毛虫活性,且呈现出浓度依赖性。杀七日龄成虫最佳浓度为28.57 mg/m L和7.41 mg/m L。杀八日龄成虫最佳浓度为28.57 mg/m L。三叶悬钩子2 mg/m L给药48 h可以完全杀灭肌幼虫,而对肌幼虫囊包无效。三叶悬钩子在体内也有抗旋毛虫活性,对旋毛虫三个发育时期均有效果。对成虫期的旋毛虫效果最好的是感染后3 h给予80 mg/kg的药物;对于移行期的旋毛虫效果最好的是感染后15 d给予500 mg/kg的药物。三叶悬钩子活性部位追踪结果显示抑制作用最强的是化合物jrd-14a。2、分心木三个样品对肾阴虚均有治疗作用,效果较明显的是分心木样品。分心木三个样品对肾阳虚也均有治疗作用,但三个样品组之间差异不显着。3、灰毛康定黄芪不具有强烈的急性毒性,仅对部分组织和血液指标产生影响。

穆永其[5](2019)在《细菌群感效应抑制剂的筛选与分离及QSI作用机理初探》文中研究指明由表皮葡萄球菌引起的疾病多数为反复发作难以治愈,究其原因是因为表皮葡萄球菌易形成生物被膜(Biofilm,BF)。细菌在BF状态下比浮游状态下耐抗生素的能力能提高101000倍,而形成BF的细菌对抗生素更易产生耐药性。表皮葡萄球菌BF的形成是由群感效应(Quorum Sensing,QS)调控的,QS能直接控制BF的形成或解离。而群感效应抑制剂(Quorum Sensing inhibitors,QSI)是在不抑菌的情况下,抑制QS的产生,因此微生物不易对QSI产生耐药性,已经成为当今抗菌药物研发的趋势。在前期研究中,发现用不同的培养基发酵放线菌,其抑制表皮葡萄球菌BF形成和紫色素杆菌QS的效果差别很大。在前期工作中,发现灰色链霉菌TRM10325抑制紫色素杆菌QS和表皮葡萄球菌BF形成都有较好的效果,因此选取17种合成培养基、26种天然培养基发酵TRM10325,采用微孔板半定量法检测其对紫色素杆菌QS以及表皮葡萄球菌BF形成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发现,不同配方的培养基对放线菌TRM10325抑制QS活性的影响也不相同,说明成分不同的培养基,明显影响微生物不同次级代谢产物的产生。为筛选最优发酵培养基提供实验依据。从新疆丰富的生物资源中,采用微孔板半定量法筛选放线菌来源与植物来源的抑制表皮葡萄球菌BF形成和紫色素杆菌QS的抑制剂。筛选了170株来自新疆南疆地区不同分离来源的放线菌和15种新疆南疆地区植物。发现灰色链霉菌TRM10325和昆仑雪菊,在不抑菌的情况下,对紫色素杆菌ATCC12472 QS和表皮葡萄球菌ATCC35984 BF形成都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因此本课题拟从TRM10325的发酵液和昆仑雪菊中筛选和分离QSI,为新型抗菌药物研发提供实验依据。采用大孔树脂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分离技术,并综合IR、UV、1D&2DNMR等波谱学实验数据的解析,分离鉴定放线菌源与植物源的QSI。从昆仑雪菊中分离得到8个具有QSI作用的单体化合物,其中有7个为黄酮类物质,1个烯炔类化合物。对这8个化合物抑制表皮葡萄球菌BF形成和紫色素杆菌QS的活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这8个化合物不仅对表皮葡萄球菌ATCC35984BF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更对紫色素杆菌ATCC12472产色素有更明显的抑制效果。选定放线菌来源的放线菌素D和植物来源的槲皮素两个单体活性化合物,对表皮葡萄球菌ATCC35984 BF形成的抑制机理进行初步研究。发现放线菌素D和槲皮素能显着降低表皮葡萄球菌细胞表面疏水性,在BF形成的初始粘附期就发挥明显的抑制效果,比聚集期的抑制效果好。其次放线菌素D和槲皮素还能改变表皮葡萄球菌胞外多糖的种类和含量,从而降低BF形成能力。放线菌素D和槲皮素对表皮葡萄球菌ATCC35984的胞外蛋白、胞外DNA无降解作用。本研究目的在于充分利用新疆丰富的生物资源,从中筛选QSI,为研发新型抗菌药物提供实验依据。

蒋慧[6](2017)在《骆驼刺与苜蓿混合青贮饲用价值综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从不同物候期骆驼刺的青贮,最适青贮物候期骆驼刺与紫花苜蓿混合青贮,混贮饲料的体外发酵特性,及其对多浪羊适口性等参数的影响,用4个试验系统探讨了骆驼刺作为一种有待开发饲料的饲用价值和应用前景。其中,试验1通过分析不同物候期对骆驼刺青贮品质的影响,以确定最适青贮刈割期;试验2通过分析盛花期骆驼刺与紫花苜蓿混合青贮品质和微生物变化,确定二者适宜的混贮比例;试验3通过分析骆驼刺及其与紫花苜蓿混合青S贮饲料的体外降解特性,确定骆驼刺和苜蓿混贮的组合效应,初步判断骆驼刺及其与苜蓿混合青贮饲料可被动物的利用程度;试验4就混合青贮饲料的适口性、瘤胃发酵参数、血常规、血液生化指标、降解率和平均日增重等进行综合评价,为骆驼刺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客观的依据。试验一将分枝期、初花期、盛花期及结实期的骆驼刺进行青贮,分析青贮饲料和青贮原料的化学成分,鉴定青贮饲料的感官品质和发酵品质,研究不同物候期对骆驼刺青贮品质的影响,以确定骆驼刺的最适青贮刈割期。结果表明,不同物候期骆驼刺及其青贮饲料的化学成分差异极显着(P<0.01),其发酵品质差异也显着(P<0.05)。在4个物候期中,盛花期骆驼刺的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12.73%),粗蛋白(CP)含量(16.88%)最高,其青贮的pH值(3.65)和氨态氮/总氮(1.03%)最低。盛花期和结实期骆驼刺的乳酸含量分别为6.06%和6.23%,两者间差异不显着(P>0.05),却显着高于分枝期(2.59%)和初花期(3.19%)的乳酸含量(P<0.05),以分枝期的乳酸含量最低。不同物候期骆驼刺青贮的乙酸含量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初花期骆驼刺青贮的乙酸含量(2.04%)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结实期骆驼刺青贮的乙酸含量(0.71%)显着低于其他处理(P<0.01),所有处理青贮饲料的丁酸、异丁酸、戊酸和异戊酸含量均未检出或仅为微量。综合评价盛花期效果最好,将盛花期做为骆驼刺的最适青贮刈割期。试验二以100%苜蓿(M),100%骆驼刺(LS) , 30%骆驼刺+70%苜蓿(LS3),50%骆驼刺+50%苜蓿(LS5) , 70%骆驼刺+30%苜蓿(LS7)为青贮原料,共5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通过分析青贮前和青贮后化学成分,青贮品质,判断二者混合青贮效果,结果表明,骆驼刺与苜蓿混合后,提高DM、WSC含量;青贮90d后,混合青贮处理LS3、LS5、LS7的乳酸含量分别为3.86、5.64和6.75%, LS5、LS7的乳酸含量着高于(P<0.05) 100%苜蓿青贮的乳酸含量(3.54%);混合青贮处理LS3、LS5、LS7的乙酸含量分别为1.90、1.68和1.60%,显着高于(P<0.05) 100%骆驼刺青贮的乙酸含量(1.32%);混合青贮处理LS3、LS5、LS7的NH3-N/TN 为 9.26、2.19 和 1.35%, pH 值分别为 3.84、3.80 和 3.72,显着低于(P<0.05) 100%苜蓿青贮的NH3-N/TN (11.38%)和pH值(4.35);混合青贮处理LS3、LS5、LS7的丙酸、丁酸、戊酸、乙酸和乙醇含量也显着低于(P<0.05)苜蓿青贮。处理LS3、LS5、LS7的乳酸菌总数分别为7.56、8.62和9.65 log cfu/g,枯草芽孢杆菌数量分别为3.02、4.09、4.45 log cfu/g,胶红酵母数量分别为0.8、1.15、1.45 log cfu/g,均显着高于100%苜蓿青贮的乳酸菌总数(5.76 log cfu/g),枯草芽孢杆菌数量(2.30logcfu/g)和胶红酵母菌数(0.03logcfu/g)。通过对感官得分,乳酸含量、丁酸含量、NH3-N/TN、乳酸菌数和酵母菌数的综合评价,70%骆驼刺+30%苜蓿为合适混合青贮比例。试验三采用苜蓿干草(Ⅰ ), 100%骆驼刺青P贮(Ⅱ), 30%骆驼刺+70%苜蓿青贮(Ⅲ),50%骆驼刺+50%苜蓿青贮(Ⅳ) , 70%骆驼刺+30%苜蓿青贮(V)进行体外发酵比较,分别记录培养2、4、8、12、24、36、48、72和96小时的产气量;测定发酵24小时的发酵参数、降解率及其组合效应,初步判断骆驼刺及其与苜蓿混合青贮可被动物的利用程度。结果表明,混贮饲料处理Ⅲ、Ⅳ、Ⅴ的体外发酵24h产气量分别为10.00、20.00和23.00ml,均显着低于苜蓿干草(28ml)和100%骆驼刺青贮(24.00ml)的产气量。混合青贮体外发酵液处理Ⅲ、Ⅳ、Ⅴ的pH值分别为6.47、6.53和6.57,均在瘤胃正常pH值范围内,且都高于6.2,其NH3-N浓度分别为20.41、19.47和18.65mg/dL,均在瘤胃液氨态氮最佳浓度(85~300mg/L)范围内,不会对纤维降解菌的蛋白质的利用产生不利影响。处理Ⅲ、Ⅳ、V的体外DM降解率分别为31.53、32.56和33.75%,均低于苜蓿(35.23%)和100%骆驼刺青贮饲料(34.79%)的体外降解率;其TVFA 分别为 61.30、60.50 和 57.10 mmol/L,均显着高于(P<0.05)苜蓿干草(52.00 mmol/L)和100%骆驼刺青贮(50.00mmol/L)的TVFA。经综合评价,混合青贮中,70%骆驼刺+30%苜蓿混合青贮的体外降解效果优于50%骆驼刺+50%苜蓿混合青贮优于30%骆驼刺+70%苜蓿青贮。试验四本试验用基础日粮与苜蓿干草(Ⅰ),100%骆驼刺(Ⅱ) , 30%骆驼刺+70%苜蓿(Ⅲ) , 50%骆驼刺+50%苜蓿(Ⅳ),70%骆驼刺+30%苜蓿(V)青贮饲喂多浪羊,分析其适口性、表观消化率、日增重、瘤胃发酵参数、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为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多浪羊对混合青贮饲料处理Ⅲ、Ⅳ、Ⅴ的采食速率分别为15.82、19.24和11.66g/min,显着高于骆驼刺青贮饲料(9.86g/min),混合青贮改善了骆驼刺的适口性(P<0.05)。DM、OM、CP、NDF、ADF的消化率在处理Ⅱ与混合青贮饲料处理Ⅲ、Ⅳ、Ⅴ间不存在显着差异,表明混贮不影响骆驼刺的消化率。所有处理组的瘤胃pH值和瘤胃液氨态氮均在瘤胃正常范围内。各处理组的瘤胃液乙酸含量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以50%骆驼刺+50%苜蓿组乙酸含量最高(75.70 mmol/L);饲喂混合青贮饲料处理Ⅲ、Ⅳ、Ⅴ的丙酸含量分别为49.30、38.10和35.70mmol/L显着高于骆驼刺青贮(31.90 mmol/L)和苜蓿干草组(33.00mmol/L)的丙酸含量;其丁酸含量分别为18.30、21.40和18.80mmol/L,显着高于(P<0.05)苜蓿干草组(17.10mmol/L);处理Ⅳ的 TVFA (135.40mmol/L)显着高于(P<0.05)其他 4 组处理。多浪羊的血常规值除处理Ⅱ的淋巴细胞数量(240.50)显着高于处理Ⅰ (160.22)外,其他处理间的全部血常规指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且均在血常规额正常范围内。血液生化指标表明,处理Ⅰ的肌酐含量(94.60 umol/L)显着高于处理Ⅲ (77.00 umol/L),处理Ⅰ的谷丙转氨酶(28.40 U/L),谷草/谷丙(3.78)显着低于处理Ⅲ的谷丙转氨酶(20.60 U/L)和谷草/谷丙(6.64);血液中总蛋白含量处理V (81.90 g/L)显着高于处理Ⅲ (64.28 g/L);处理Ⅱ的血液间接胆红素(2.56umol/L)显着高于(P<0.05)处理V (1.50umol/L)。血糖、尿素、尿酸、肌酐、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氨酶含量、血液白蛋白、球蛋白、白球比、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且无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混合青贮饲料对多浪羊肝脏、肾脏、心脏、能量和蛋白代谢无不利影响。经综合评价,50%骆驼刺+50%苜蓿组在3组混合青贮中,饲喂效果最好。

古宁宁[7](2015)在《雪菊品质形成与生态因子的关系》文中认为雪菊(Coreopsis tinctoria Nutt.),学名为两色金鸡菊,菊科金鸡菊属,是具有重要药用价值和广阔市场前景的菊科植物。雪菊的品质形成是与环境相互作用长期进化的过程,为了实现雪菊资源的科学利用,提高雪菊品质,满足市场需求,研究生态因子与雪菊品质形成的关系具有深远的意义。本研究结果如下:1.对雪菊活性成分含量和矿质营养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产地雪菊品质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克里阳雪菊总黄酮、总糖以及绿原酸含量最高;茶多酚含量以托里最高;总氨基酸含量以乌什城最高;克里阳雪菊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含量和提取率最高;矿质元素Mg、Fe含量最高的是克里阳,乌什城的Ca、Mn、Zn、Cu含量最高。2.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气象因子与雪菊品质形成的关系,得出气象因子中7月至8月的月平均最低温度、湿度以及光照度与雪菊品质之间的关联度最大,能够促进雪菊活性物质的积累;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雪菊挥发油的含量也增加,即高海拔的生长环境有益于雪菊挥发油主要成分的积累。3.通过相关性及通径分析得出,对雪菊活性成分含量影响最大的是土壤有机质、全磷和交换性镁;土壤因子与雪菊矿质营养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其中有机质、全钾、速效钾的相关性最好,表明土壤有机质、全磷、全钾、速效钾、交换性镁对雪菊的活性成分和矿质营养的积累直接作用较大。4.通过测定托里乡和三坪农场不同采收时期雪菊品质得出,雪菊总黄酮、总糖、茶多酚含量在胎菊期最高,全菊期最低;绿原酸和总氨基酸含量在花蕾期最高,全菊期最低;Ca、Mg、Mn、Zn、Cu的含量在花蕾期最高,全菊期最低,而Fe元素的含量在花蕾期最低,全菊期最高。5.通过研究盐分浓度对雪菊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和中等浓度的混合盐对雪菊主要品质的影响较小,并且会提高雪菊活性物质的含量,而高浓度的混合盐会明显抑制雪菊活性物质的形成。综上所述,高海拔的冷凉条件有利于提高雪菊品质,生态因子对雪菊品质的形成起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气象条件中7月至8月的月平均最低温度、湿度、光照度,土壤中的有机质、全磷和交换性镁含量是促进雪菊品质形成的重要条件,花蕾期和胎菊期为最佳采收时期。

闫林林[8](2015)在《六个石榴栽培品种果实活性成分、抗氧化及鞣花酸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指出石榴(Punica granatum L.)为重要经济林木,其果实不仅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有机酸、蛋白质,还含有丰富的酚类和黄酮类活性成分。受品种、产地及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石榴果实的品质、风味、营养价值及生物活性会存在差异。本论文选取山东、新疆两大石榴产区的玻璃翠、大马牙、青皮、和田石榴、喀什石榴及皮亚曼6个主要栽培品种,系统比较了其果实的外在和内在品质、活性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差异,并对其中重要的多酚类物质——鞣花酸的体内代谢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六个栽培品种石榴果实的单果重、可食率、出汁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及pH值等均存在差异。其中,有机酸含量是影响石榴内在品质的重要指标,而果实直径和新鲜籽粒百粒重是影响石榴外在品质的重要指标;山东的玻璃翠和大马牙,果实直径大、新鲜籽粒百粒重较高,糖酸比适宜,适合鲜食;而和田石榴与喀什酸石榴有机酸含量较高,更适合果汁加工。(2)石榴果实中多酚类物质主要富集在石榴皮中。六个栽培品种石榴果实的干燥果皮中的总酚含量分别在57.66-155.88 mg GAE/g dw之间,石榴汁中总酚含量在0.39-1.39 mg GAE/ml,石榴籽脱脂后残渣中总酚含量在3.36-4.31mg GAE/g dw之间。六种石榴果实中,92%-97%的总酚分布于石榴皮中,而在石榴籽和石榴汁中的总酚分布较少。(3)石榴皮提取物中主要酚酸类成分有没食子酸、安石榴林、安石榴苷、鞣花酸及其衍生物,其中安石榴苷(包括α、β两个同分异构体)是各品种中的主要共有成分,占到了石榴皮中总酚含量的30.87%-73.47%。六种石榴皮提取物中,山东青皮的总酚含量最高,其中没食子酸、安石榴林、安石榴苷及鞣花酸四种酚酸的总量也最高。(4)六种石榴籽(干重)的含油率在11.21%-12.96%,其中59.0%-71.2%为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的不饱和脂肪酸为二十二碳二烯酸(C22:2),且首次发现石榴籽油中含有二十碳五烯酸(EPA)。(5)石榴果实中石榴皮的抗氧化活性最强,其DPPH、ABTS自由基清除力和铁氰化钾还原力的Trolox当量抗氧化能力(TEAC值)分别在428.46-1207.69、422.78-1105.13和656.98-1663.77 mg Trolox/g dw范围内变化;其次是石榴汁,分别为1.42-8.02、1.21-5.76和2.28-9.42 mg Trolox/ml;脱脂后石榴籽残渣的DPPH、ABTS和铁氰化钾还原力的TEAC值分别为13.66-22.67、13.14-18.55和25.39-37.70 mgTrolox/g dw。六种石榴果实中,山东青皮抗氧化活性最强,山东玻璃翠最弱,其抗氧化活性与总酚含量呈正相关的关系。(6)鞣花酸是石榴中的重要酚酸成分,是石榴发挥营养价值的一种重要活性物质,也是石榴中其它酚酸类物质(如安石榴林、安石榴苷等鞣花单宁)在机体胃肠道中的代谢产物。本研究结合固相萃取的样品处理方法和液质联用(HPLC-MS/MS)检测技术,建立了鞣花酸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分析方法,发现鞣花酸经口服进入大鼠胃肠道后吸收较差,主要分布在肝脏和肾脏中。

刘聪[9](2014)在《新疆红枣的功能性成分及加工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红枣(Zizyphus jujube dates),是鼠李科(Rhamnaceae)枣属植物枣树(Ziziphus jujube Mill)的果实。红枣富含大量的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逐渐成为天然健康食品研究的热点。然而受生产加工条件制约,我国红枣产业存在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低、规模化生产程度不够,行业标准混乱等不足。新疆是国家战略资源的重要储备区和西部大开发的重点,拥有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种植枣树。然而栽种管理混乱、成品转化率低、市场小、产品运输贮藏保鲜困难、加工转化能力低等问题极大制约新疆红枣产业发展。本文对新疆红枣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工艺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结果。1.比较了新疆和田玉枣与山东无棣金丝枣、河北沧州大枣的品质区别。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常规营养成分和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存在显着差异。新疆和田玉枣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25.6±0.11)%、维生素C含量(235.13±0.66)mg/100g、可滴定糖含量(32.10±2.23)g/100g、总酸含量(12.16±0.77)g/100g、多糖含量(10.85±0.28)g/100g、黄酮含量(0.22±0.01)g/100g、总酚含量(2.29±0.11)g/100g;其中,新疆红枣的还原糖、黄酮和总酚均显着高于其他品种(p<0.01)。2.测量新疆和田玉枣和若羌灰枣果实中不同部位的质量比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的分布。分离枣皮、枣肉、枣核,采用分光光度和高效液相色谱等分析测定方法,测定其总酚、黄酮、三萜、多糖、环磷酸腺苷等生物活性成分的含量。红枣常规非可食用部位(枣皮和枣核)占枣果总重量的20~30%;枣皮的总酚(0.77~1.20g/100g)和总黄酮(0.29~0.43g/100g)含量最高;枣肉中三萜含量(35.88~40.21mg/100g)、枣肉的多糖含量(4.72~6.13g/100g)最高,显着高于枣核(p<0.01),;cAMP主要分布于枣皮及枣肉中(7.22~33.56mg/100g);本研究所测次生代谢产物在枣核中测得的含量均最小。其中cAMP的含量在不同品种间差异显着,和田玉枣的皮和肉中cAMP含量(27.25~33.56mg/100g)最高,与其他品种相比差异极其显着(p<0.01),和田玉枣枣皮的cAMP含量是山东大枣和若羌灰枣的三倍以上,枣核中cAMP含量约为两倍。3.根据新疆红枣的特性,研发出营养丰富、枣香浓郁、品质稳定的新型全枣粉。采用分部提取、低温粉碎、提取物回加等技术,充分利用了常规非可食部位(枣皮和枣核)中的有效成分,保留了枣果的全营养素和风味,并解决了现有枣粉易结块、色泽和风味差等问题,并可利用残次枣进行综合加工,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4.初步探索了天然来源的植物抗逆剂(碧佑、碧护)对新疆枣树的作用,发现植物抗逆剂可显着提高红枣单果重量和多糖、三萜类化合物含量(p<0.05);对总黄酮含量也有一定影响;且碧佑处理过的红枣果粒大小均匀,提高了红枣的品级。然而由于植物抗逆剂主要通过诱导植株自身产生内源激素而起作用,对果树施用量不同,其功效影响差别很大。今后需要更加深入广泛的研究,确定碧佑对红枣的最佳施用范围和作用。综上所述,新疆红枣品质优良,含有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若能利用科学手段进行栽培技术和加工工艺优化,新疆红枣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王伟伟[10](2012)在《柽柳总黄酮含量差异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柽柳是苏北淤泥质滩涂唯一的木本盐生植物,具有较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本文运用大田试验和室内模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柽柳植株中总黄酮的空间分布,总黄酮含量的年变化以及不同家系和不同栽培条件下总黄酮的变化情况,主要结论如下:1)柽柳植株各部位都含有黄酮类化合物,但总黄酮含量是不同的,其中根皮和茎皮含量最高达到17.949mg.g-1和17.060mg.g-1,显着(α=0.01)超过其他部位,去皮茎含量最低为5.233mg.g-1,植株各部位总黄酮含量的顺序是根皮>茎皮>茎>嫩茎叶>去皮根>去皮茎。2)对柽柳茎和嫩茎叶等2个部位中总黄酮含量的年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各月间总黄酮的含量存在显着差异(α=0.01),柽柳茎和嫩茎叶中总黄酮含量全年均值为11.752mg.g-1,春季(5月~6月)较低,平均为7.927mg.g-1,7~10月较高,平均为13.397mg.g-1。茎中总黄酮含量到7月到达最高值为17.944mg.g-1,为5月和6月平均含量的2.1倍,7~11月份总黄酮的含量一直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嫩茎叶总黄酮含量7月到达最高值为13.857mg.g-1,其中7月份的含量是6月份含量的2.7倍,7~10月份总黄酮的含量较高为11.497mg.g-1~13.857mg.g-1。3)对滨1006等9个家系苗高等生长性状和总黄酮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苗高、地径、地上部分鲜重、干重、总黄酮含量、黄酮总量等6个性状在家系间的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其中9个家系黄酮总量的平均值为14.421mg,滨1012家系最高为33.442mg,烟30家系最低为7.755mg,变异系数为31.1%~51.7%,家系平均黄酮总量与苗高等5个指标间相关性显着,具备进一步选择高生物量、高黄酮含量新品种的潜力。4)对不同含盐量的样地上的柽柳植株根皮、茎皮、茎、嫩茎叶、去皮根和去皮茎等6个部位总黄酮的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柽柳植株根皮、和去皮茎总黄酮的含量随着土壤含盐量的增大而增大,茎总黄酮含量随着土壤含盐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茎皮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嫩茎叶和去皮根总黄酮含量没有没有显着性的差异。5)采用NaCl对盆栽植株土壤进行处理(0‰,2‰,4‰,8‰,12‰),无性系1、3和4中茎总黄酮含量在土壤含盐量为0‰和4‰时较高,无性系2只在土壤含盐量为4‰时较高。4个无性系茎平均总黄酮含量在4‰时达到最高值,为11.383mg.g-1。嫩茎叶平均总黄酮含量在0‰时最高,随着土壤NaCl含量的增加而减小。说明随着土壤NaCl含量的变化无性系总黄酮含量的变化是不一致的,表现出各不相同的特点。

二、南疆二十余种植物总黄酮含量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疆二十余种植物总黄酮含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黑果枸杞中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活性成分
    1.1 多糖
    1.2 原花青素
    1.3 花色苷类
    1.4 黄酮
    1.5 酚酸
    1.6 甜菜碱
    1.7 其他
2 活性作用
    2.1 抗氧化
    2.2 抗疲劳、抗衰老
    2.3 调节肠胃、心脑血管疾病
    2.4 降血糖、血脂
    2.5 其他
3 结语

(2)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及生态安全
        1.1 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1 国外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2 我国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3 新疆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2 天然草地畜牧业的生态安全
        1.2.1 国外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发展现状
        1.2.2 我国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发展现状
        1.2.3 新疆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
    第二章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2.1 天然草地资源特征
        2.1.1 水分与热量的组合状况决定草地在地表的分布
        2.1.2 草原植物种群与特征
        2.2 草地退化及草地退化程度评价
        2.2.1 天然草地退化
        2.2.2 天然草地退化程度评价
        2.3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及退化类型
        2.3.1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
        2.3.2 我国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及危害
        2.4 天然草地退化成因分析
        2.4.1 自然因素
        2.4.2 人为因素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三章 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调査研究
        3.1 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分布与危害调查
        3.1.1 北疆片区的基本情况
        3.1.2 材料与方法
        3.1.3 调查结果
        3.2 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分布及危害调查
        3.2.1 南疆片区的基本概况
        3.2.2 材料与方法
        3.2.3 调查结果
        3.3 讨论
        3.3.1 北疆片区天然草地毒害草因生态环境差异而分布不同
        3.3.2 放牧牲畜中毒有明显的季节性或区域性
        3.3.3 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危害严重,部分地区仍在持续
        3.3.4 要更加重视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的生态价值
        3.4 小结
    第四章 南疆放牧草地五种主要毒害草生物碱成分分析
        4.1 采样地区基本概况
        4.2 试验材料
        4.2.1 植物来源
        4.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4.3 生物碱提取与鉴定
        4.3.1 生物碱提取
        4.3.2 气质联用和液质联用检测
        4.3.3 生物碱成分鉴定
        4.4 结果
        4.4.1 骆驼蓬生物碱检测结果
        4.4.2 白喉乌头生物碱检测结果
        4.4.3 醉马芨芨草生物碱检测结果
        4.4.4 黄花棘豆生物碱检测结果
        4.4.5 碎米蕨叶马先蒿生物碱检测结果
        4.5 讨论
        4.5.1 植物生物碱与毒性形成的关系
        4.5.2 不同种类植物生物碱对动物毒性的种属差异
        4.5.3 毒害草毒性成分检测技术比较
        4.5.4 毒害草资源化利用前景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3种毒害草对山羊瘤胃功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试验日粮
        5.2.2 试验设计
        5.2.3 测定指标
        5.2.4 数据统计
        5.3 结果
        5.3.1 干物质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变化
        5.3.2 瘤胃内发酵性状的变化
        5.3.3 血液指标的变化
        5.4 讨论
        5.4.1 毒害草经过适当加工可作为饲料来源
        5.4.2 毒害草添加对山羊瘤胃发酵性状的影响
        5.4.2 毒害草添加对山羊血液指标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技术与治理策略
        6.1 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现有虽技术
        6.1.1 人工防控技术
        6.1.2 机械防控技术
        6.1.3 物理防控技术
        6.1.4 化学防控技术
        6.1.5 生物防控技术
        6.2 天然草地毒害草治理策略
        6.2.1 正确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作用
        6.2.2 合理利用天然草地生态功能区
        6.2.3 严格控制载畜量,防止草地超载过牧
        6.2.4 科学定位毒害草利与害,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
        6.2.5 加大科技投入,避免草地恶化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名录
    附录2: 新疆天然草地主要草原类型
    附录3: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种类
    附录4: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地理分布图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阿拉尔引种不同大豆品种营养成分及次生代谢产物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大豆的主要营养成分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2.1 蛋白质和氨基酸
        1.2.2 油脂
        1.2.3 矿物质
        1.2.4 其他成分
    1.3 大豆异黄酮
        1.3.1 大豆异黄酮的结构
        1.3.2 大豆异黄酮在大豆中的分布
        1.3.3 大豆异黄酮的生理功能
        1.3.4 大豆异黄酮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4 豆芽及其营养价值
        1.4.1 大豆发芽后营养成分的变化研究进展
    1.5 大豆引种新疆的重要意义
        1.5.1 大豆引种影响因素
        1.5.2 新疆农业生态条件
        1.5.3 新疆大豆种植概况
    1.6 本课题的目的和设计思路
        1.6.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主要内容
        1.6.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阿拉尔引种大豆品种筛选及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地概况
        2.2.2 实验设计
        2.2.3 测定指标及标准
        2.2.4 考种项目
        2.2.5 计量
        2.2.6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11种大豆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比较
        2.3.2 产量因子相关性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参试大豆营养成分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仪器与设备
        3.2.2 异黄酮单体含量的测定
        3.2.3 脂肪酸含量测定
        3.2.4 蛋白质含量测定
        3.2.5 氨基酸含量测定
        3.2.6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11种大豆种子异黄酮含量的比较
        3.3.2 11种大豆种子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比较分析
        3.3.3 11种大豆种子粗蛋白及氨基酸含量比较分析
        3.3.4 产量与营养因子相关性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大豆发芽过程营养成分及次生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主要仪器
        4.2.3 主要试剂
        4.2.4 种子的发芽
        4.2.5 最大吸水膨胀时间的测定
        4.2.6 异黄酮含量的测定
        4.2.7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4.2.8 总酚含量的测定
        4.2.9 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4.2.10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最大吸水膨胀时间的测定结果
        4.3.2 大豆不同发芽时期HPLC测定结果
        4.3.3 大豆不同发芽时期异黄酮测定结果
        4.3.4 大豆不同发芽时期含水量测定结果
        4.3.5 大豆不同发芽时期蛋白质测定结果
        4.3.6 大豆不同发芽时期总酚测定结果
        4.3.7 大豆不同发芽时期维生素C测定结果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4)三种民族药的药理作用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白族药三叶悬钩子抗旋毛虫活性研究
    前言
    1 三叶悬钩子体外抗旋毛虫活性研究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1.3 实验方法
        1.4 实验结果
        1.5 结果讨论
    2 雌雄小鼠感染旋毛虫早期免疫能力差异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
        2.5 结果讨论
    3 三叶悬钩子体内抗旋毛虫活性实验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3.3 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
        3.5 结果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分心木对小鼠肾虚模型的作用研究
    前言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1.3 实验方法
    1.4 肾阴虚实验结果
    1.5 肾阳虚实验结果
    1.6 结果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灰毛康定黄芪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前言
    1.1 实验材料
        1.1.1 供试植物来源
        1.1.2 供试植物样品粗提物的制备
        1.1.3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1.2.1 实验仪器
        1.2.2 实验试剂
    1.3 实验方法
        1.3.1 给药剂量的确定
        1.3.2 实验分组
        1.3.3 统计学方法
    1.4 实验结果
        1.4.1 灰毛康定黄芪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1.4.2 灰毛康定黄芪对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1.4.3 灰毛康定黄芪对小鼠血常规的影响
        1.4.4 灰毛康定黄芪对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1.4.5 灰毛康定黄芪对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1.5 结果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抗旋毛虫药物及药理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细菌群感效应抑制剂的筛选与分离及QSI作用机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QS与细菌耐药性的研究现状
    1.2 QSI研究现状
        1.2.1 群感效应抑制剂的来源
        1.2.2 QSI抑制机理研究进展
    1.3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不同培养基对TRM10325抑制QS活性的影响
    2.1 材料
        2.1.1 实验菌株及培养基
        2.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2 方法
        2.2.1 放线菌TRM10325菌株活化及发酵
        2.2.2 放线菌TRM10325发酵液抑制紫色素杆菌ATCC12472 QS能力检测
        2.2.3 紫色杆菌素定量方法
        2.2.4 放线菌TRM10325发酵液抑制表皮葡萄球菌ATCC35984 BF形成能力检测
    2.3 结果与分析
        2.3.1 17 种合成培养基对放线菌TRM10325抑制QS的影响
        2.3.2 26 种天然培养基对放线菌TRM10325抑制QS的影响
    2.4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新疆南疆地区放线菌源和植物源QSI的筛选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菌株培养基及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放线菌来源QSI的筛选
        3.2.2 植物来源QSI的筛选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抑制紫色素杆菌ATCC12472 QS放线菌的筛选
        3.3.2 菌株鉴定结果
        3.3.3 抑制表皮葡萄球菌ATCC35984 BF形成放线菌的筛选
        3.3.4 TRM10325发酵液蛋白酶活性检测结果
        3.3.5 抑制紫色素杆菌ATCC12472 QS新疆南疆地区植物的筛选
        3.3.6 抑制表皮葡萄球菌ATCC35984 BF形成新疆南疆地区植物的筛选
    3.4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QSI的分离鉴定与活性检测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菌株培养基与材料
        4.1.2 培养基及仪器耗材
    4.2 实验方法
        4.2.1 昆仑雪菊粗提物总黄酮含量测定
        4.2.2 TRM10325 次生代谢产物和昆仑雪菊粗提物抑制QS活性部位确定
        4.2.3 昆仑雪菊化学成分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4.2.4 昆仑雪菊单体化合物对QS的影响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昆仑雪菊粗提物总黄酮含量标曲测定
        4.3.2 TRM10325 次生代谢产物和昆仑雪菊粗提物各段活性追踪
        4.3.3 昆仑雪菊单体化合物结构鉴定
        4.3.4 昆仑雪菊单体化合物对QS的影响结果
    4.4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放线菌素D与槲皮素抑制表皮葡萄球菌BF形成机理初探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菌株与材料
        5.1.2 实验溶液及仪器
        5.1.3 放线菌素D与槲皮素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放线菌素D标品和TRM45540发酵液HPLC图比较
        5.2.2 放线菌素D对表皮葡萄球菌ATCC35984 MIC、MBC值的测定
        5.2.3 放线菌素D与槲皮素对表皮葡萄球菌ATCC35984 BF结构和形成的影响
        5.2.4 放线菌素D与槲皮素对表皮葡萄球菌细胞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5.2.5 放线菌素D与槲皮素对表皮葡萄球菌ATCC35984胞外蛋白的影响结果
        5.2.6 放线菌素D与槲皮素对表皮葡萄球菌ATCC35984胞外DNA的影响结果
        5.2.7 放线菌素D与槲皮素对表皮葡萄球菌ATCC35984胞外多糖的影响结果
    5.3 小结与讨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6)骆驼刺与苜蓿混合青贮饲用价值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国内外动态
        1.1.1 畜牧业在新疆的重要性
        1.1.2 新疆草地资源概况
        1.1.3 骆驼刺资源及其研究现状
        1.1.4 苜蓿青贮研究现状
    1.2. 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实施方案及研究目标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
        1.2.4 实施方案
        1.2.5 研究目标
第二章 不同物候期骆驼刺青贮评价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青贮饲料调制
        2.2.2 测定项目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感官评价
        2.3.2 不同物候期对骆驼刺青贮原料化学成分的影响
        2.3.3 不同物候期对骆驼刺青贮饲料的化学成分及pH值
        2.3.4 不同物候期对骆驼刺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
        2.3.5 不同物候期青贮的综合评价
    2.4. 讨论
        2.4.1 不同物候期骆驼刺原料特性与青贮品质的关系
        2.4.2 不同物候期骆驼刺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
    2.5. 小结
第三章 骆驼刺与苜蓿混合青贮品质及其乳酸菌和酵母菌变化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设计与技术路线
        3.2.2 青贮饲料调制
        3.2.3 测定项目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菌株产乳酸结果
        3.3.2 感官评价
        3.3.3 青贮原料的化学成分
        3.3.4 青贮饲料的化学成分
        3.3.5 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
        3.3.6 青贮前、后乳酸菌数量变化
        3.3.7 青贮前、后酵母菌数量变化
        3.3.8 综合评价结果
    3.4 讨论
        3.4.1 青贮原料特性对青贮品质的影响
        3.4.2 混合比例对青贮发酵有机物的影响
        3.4.3 混合比例对青贮NH_3-N/TN的影响
        3.4.4 混合比例对乳酸菌和酵母菌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骆驼刺与苜蓿混贮的体外降解特性及其组合效应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及设计
        4.2.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处理青贮饲料产气参数
        4.2.2 不同处理青贮料的发酵参数
        4.2.3 骆驼刺与苜蓿混合青贮饲料的组合效应
        4.2.4 综合评价
    4.4. 讨论
        4.4.1 不同处理对青贮料体外发酵产气量参数的影响
        4.4.2 不同处理对青贮饲料体外发酵发酵参数的影响
        4.4.3 不同处理对混合青贮饲料组合效应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骆驼刺与苜蓿混贮饲料对多浪羊适口性、瘤胃发酵、血液指标和日增重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动物、日粮组成及技术路线
        5.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5.2.4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骆驼刺与苜蓿混合青贮对多浪羊瘤胃发酵参数、适口性、降解率和日增重的影响
        5.3.2 骆驼刺与苜蓿混合青贮对多浪羊部分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5.3.3 骆驼刺与苜蓿混合青贮对多浪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5.3.4 对饲喂效果的综合评价
    5.4. 讨论
        5.4.1 骆驼刺与苜蓿混贮饲料对多浪羊适口性、瘤胃发酵指标和消化率的影响
        5.4.2 骆驼刺与苜蓿混贮饲料对多浪羊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5.4.3 骆驼刺与苜蓿混贮饲料对多浪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雪菊品质形成与生态因子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雪菊的研究概况
    1.2 药用植物品质的形成与生态因子的关系概述
    1.3 药用植物主要品质的研究概况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不同产地雪菊品质的分析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2 雪菊品质的测定方法
    2.3 数据分析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5 讨论与小结
第3章 雪菊品质形成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3.1 试验材料与设备
    3.2 雪菊品质的测定与气象数据的获得方法
    3.3 数据分析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5 讨论与小结
第4章 雪菊品质形成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4.1 材料与方法
    4.2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4.3 不同产地土壤理化性质的比较分析
    4.4 不同产地土壤矿质营养的比较分析
    4.5 雪菊活性成分及矿质营养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4.6 讨论与小结
第5章 不同采收时期对雪菊主要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2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与小结
第6章 不同盐分浓度对雪菊主要品质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2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4 讨论与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六个石榴栽培品种果实活性成分、抗氧化及鞣花酸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石榴及其研究概况
        1.1.1 石榴的起源和驯化
        1.1.2 石榴的生物学特性
        1.1.3 石榴在我国的分布
        1.1.4 我国石榴的品种介绍
        1.1.5 石榴的主要营养成分及活性成分
        1.1.6 石榴的主要活性作用
    1.2 鞣花酸及其研究进展
        1.2.1 鞣花酸及其分布
        1.2.2 鞣花酸的主要生物活性
        1.2.3 鞣花酸的体内代谢研究
    1.3 本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不同品种石榴果实品质比较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外在品质
        2.2.2 内在品质
    2.3 本章小结
3 不同品种石榴果实活性成分比较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总酚、总黄酮和原花青素的标准曲线
        3.2.2 不同品种石榴汁中总酚、总黄酮和原花青素含量比较
        3.2.3 不同提取溶剂对石榴皮总酚提取率的影响
        3.2.4 不同品种石榴皮中总酚、总黄酮及原花青素含量的比较
        3.2.5 脱脂后的石榴籽残渣中总酚、总黄酮及原花青素含量比较
        3.2.6 不同品种石榴果实各部位中总酚的分布
        3.2.7 不同品种石榴籽中油脂成分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不同品种石榴果实抗氧化活性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品种石榴果实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比较
        4.2.2 不同品种石榴果实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比较
        4.2.3 不同品种石榴果实铁氰化钾还原力比较
        4.2.4 不同品种石榴果实的活性成分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之间的相关性
    4.3 本章小结
5 石榴果皮中主要单体酚酸的鉴定及其含量测定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石榴果实果皮提取物中主要酚酸成分的结构鉴定
        5.2.2 不同品种石榴果皮中主要酚酸成分的含量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鞣花酸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优化
        6.2.2 分析方法的建立
        6.2.3 方法学验证结果
        6.2.4 药代动力学结果
        6.2.5 组织分布结果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有待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9)新疆红枣的功能性成分及加工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目录
第一节 引言
    1.1 红枣概述
    1.2 枣果营养物质研究现状
        1.2.1 黄酮类化合物
        1.2.2 碳水化合物
        1.2.3 萜类物质
        1.2.4 磷酸腺苷
        1.2.5 其他生物活性成分
    1.3 红枣产业的发展现状
        1.3.1 中国红枣的资源现状
        1.3.2 中国红枣的加工现状
    1.4 植物内源激素对枣树生长的调控作用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新疆红枣鲜品与其他产地红枣营养成分比较
    2.1 引言
    2.2 仪器与试剂
        2.2.1 试验主要试剂
        2.2.2 试验主要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试验材料及预处理
        2.3.2 常规指标测定
        2.3.3 总糖的含量测定
        2.3.4 黄酮的含量测定
        2.3.5 总酚的含量测定
        2.3.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2.4.1 红枣鲜品常规指标
        2.4.2 不同品种红枣的总糖含量测定结果
        2.4.3 不同品种红枣的黄酮含量测定结果
        2.4.4 不同红枣品种的总酚含量测定结果
    2.5 讨论
第三节 红枣不同部位营养物质与活性成分比较分析
    3.1 引言
    3.2 仪器与试剂
        3.2.1 试验主要仪器
        3.2.2 试验主要试剂
    3.3 试验方法
        3.3.1 试验样品及预处理
        3.3.2 总糖含量测定
        3.3.3 黄酮含量测定
        3.3.4 总酚含量测定
        3.3.5 三萜含量测定
        3.3.6 磷酸腺苷含量测定
        3.3.7 数据统计与分析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红枣品种各部位质量比
        3.4.2 枣果不同部位中总糖的含量
        3.4.3 枣果不同部位中总酚的含量
        3.4.4 枣果不同部位中总黄酮含量
        3.4.5 枣果不同部位中三萜含量
        3.4.6 枣果不同部位中cAMP含量
    3.5 讨论
第四节 全枣粉工艺的研究
    4.1 引言
    4.2 红枣全枣粉的加工工艺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仪器
        4.2.3 工艺流程
        4.2.4 配方筛选
        4.2.5 感官评定
    4.3 全枣粉复配工艺的研究
        4.3.1 试验材料
        4.3.2 方筛选及感官评价
    4.4 结果与讨论
第五节 植物抗逆剂在红枣中的应用探索
    5.1 引言
    5.2 仪器与试剂
        5.2.1 试验材料及仪器
        5.2.2 试验主要试剂
    5.3 试验方法
        5.3.1 试验材料与地点
        5.3.2 试验设计
        5.3.3 样品采收与处理
        5.3.4 总糖的含量测定
        5.3.5 黄酮的含量测定
        5.3.6 总酚的含量测定
        5.3.7 三萜的含量测定
        5.3.8 环磷酸腺苷的含量测定
        5.3.9 数据统计与分析
    5.4 试验结果与分析
        5.4.1 不同处理方式对红枣单果重量的影响
        5.4.2 不同处理方式对红枣含糖量的影响
        5.4.3 不同处理方式对红枣总酚含量的影响
        5.4.4 不同处理方式对红枣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5.4.5 不同处理方式对红枣三萜含量的影响
    5.5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发表文章

(10)柽柳总黄酮含量差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 柽柳属植物研究进展
        1.1 柽柳的种质资源收集和保存方面
        1.2 生理生态学研究
        1.3 柽柳属植物药理作用与植物化学研究
        1.4 解剖学及形态学研究
        1.5 分子生物学研究
    2 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2.1 黄酮类化合物简介
        2.2 理化性质
        2.3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2.4 在医药方面的作用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柽柳总黄酮在植株内的空间分布
    1 材料与仪器试剂
        1.1 材料
        1.2 试剂
        1.3 仪器与设备
    2 试验方法
        2.1 样品处理
        2.2 黄酮最大吸收波长测定
        2.3 标准曲线的绘制
        2.4 柽柳中总黄酮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2.5 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3.2 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
    4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柽柳总黄酮含量的年内变化
    1 材料与仪器试剂
        1.1 材料
        1.2 试剂
        1.3 仪器与设备
    2 试验方法
        2.1 样品处理
        2.2 黄酮最大吸收波长测定
        2.3 标准曲线的绘制
        2.4 柽柳中总黄酮的提取、测定
        2.5 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3.2 茎和嫩茎叶中总黄酮含量的年内变化
        3.2.1 茎中总黄酮含量的年内变化
        3.2.2 嫩茎叶中总黄酮含量的年内变化
    4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不同家系总黄酮含量的分析
    1 材料与仪器试剂
        1.1 材料
        1.2 试剂
        1.3 仪器与设备
    2 试验方法
        2.1 样品处理
        2.2 黄酮最大吸收波测定
        2.3 标准曲线的绘制
        2.4 柽柳中总黄酮的提取、测定
        2.5 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3.2 不同家系柽柳生长量测定
        3.3 不同家系柽柳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3.4 家系间平均单株黄酮总量的变异
        3.5 家系内个体间黄酮总量的差异
    4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不同栽培条件对柽柳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1 材料与仪器试剂
        1.1 材料
        1.2 试剂
        1.3 仪器与设备
    2 试验方法
        2.1 样品处理
        2.2 黄酮最大吸收波长测定
        2.3 标准曲线的绘制
        2.3.1 NaCl 标准曲线
        2.3.2 芦丁标准曲线
        2.4 柽柳中总黄酮的提取、测定
        2.5 土壤 pH 值和总含盐量的测定
        2.5.1 土样采集
        2.5.2 测定指标及方法
        2.6 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3.1.1 NaCl 标准曲线
        3.1.2 芦丁标准曲线
        3.2 土壤 pH 值和总含盐量的测定
        3.3 不同土壤含盐量对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盐处理对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1 材料与仪器试剂
        1.1 材料
        1.2 试剂
        1.3 仪器与设备
    2 试验方法
        2.1 研究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2.4 黄酮最大吸收波长测定
        2.5 标准曲线的绘制
        2.6 柽柳中总黄酮的提取、测定
        2.7 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3.2 土壤含水量
        3.3 无性系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3.3.1 柽柳无性系茎总黄酮含量
        3.3.2 柽柳无性系嫩茎叶总黄酮含量
    4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摘要
Abstract

四、南疆二十余种植物总黄酮含量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黑果枸杞中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J]. 邢丽杰,王远,刘帅光,刘玉晗,李先义,罗瑞峰. 农产品加工, 2021(10)
  • [2]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D]. 王军亮. 扬州大学, 2020(04)
  • [3]阿拉尔引种不同大豆品种营养成分及次生代谢产物的比较研究[D]. 杨孟迪. 塔里木大学, 2020(12)
  • [4]三种民族药的药理作用初步研究[D]. 王敏. 大理大学, 2020(05)
  • [5]细菌群感效应抑制剂的筛选与分离及QSI作用机理初探[D]. 穆永其. 塔里木大学, 2019(07)
  • [6]骆驼刺与苜蓿混合青贮饲用价值综合评价[D]. 蒋慧.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2)
  • [7]雪菊品质形成与生态因子的关系[D]. 古宁宁. 新疆农业大学, 2015(05)
  • [8]六个石榴栽培品种果实活性成分、抗氧化及鞣花酸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 闫林林. 北京林业大学, 2015(12)
  • [9]新疆红枣的功能性成分及加工工艺的研究[D]. 刘聪. 浙江大学, 2014(07)
  • [10]柽柳总黄酮含量差异性研究[D]. 王伟伟. 南京林业大学, 2012(11)

标签:;  ;  ;  ;  ;  

南疆20余种植物总黄酮含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