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彩超诊断外伤性小腿深部静脉血栓图像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真竹[1](2020)在《血栓弹力图在孤立性小腿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及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血栓弹力图(TEG)在孤立性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ICDVT)中的参数变化特点,探讨其发病机制,为临床诊疗提供客观依据,并分析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相关性,完善中医证型辨证依据。方法:研究分两部分:研究内容一:选取符合标准的DVT患者共100例,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分为孤立性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70例为观察组,非孤立性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30例为对照组。检测并观察常规凝血功能检测指标、彩色多普勒超声变化及TEG(普通杯)参数的变化特点,主要包括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R值、K值、α角、MA值、CI,并对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研究内容二:选取符合标准的ICDVT患者66例,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为湿热下注型组、血瘀湿重型组,检测并观察上述指标的变化特点。结果:研究内容一显示:1.与非ICDVT患者的对照组比较,ICDVT组D-二聚体、R值、α角、MA值明显降低(P<0.05),K值明显升高(P<0.05);2.TEG参数中MA值与FIB呈正相关(P<0.05)。研究内容二显示:与湿热下注型比较,血瘀湿重型ICDVT患者的R值、K值明显升高(P<0.05),FIB、D-二聚体、α角、MA值、CI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TEG反映了血栓从初步形成至溶解的全过程,可以检测与评估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功能等方面,全面反映ICDVT凝血功能的变化特点。ICDVT患者较非ICDVT患者存在凝血反应时间较短,血液中凝血因子较为活跃,“凝血瀑布”级联反应迅速。TEG参数与D-二聚体、PLT、FIB一致性较弱。ICDVT不同中医辨证分型中TEG参数表达出不同的特点,R值、K值、α角、MA值、CI可以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
牛文晶[2](2020)在《活脉散治疗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记录分析活脉散治疗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及优势特点,及观察小剂量利法沙班片治疗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形成的抗凝疗效,并分析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方法:病人来源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全院住院及门诊病人。按照随机数表法将纳入68例研究样本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服用活脉(由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制剂室统一提供,水蛭、虻虫、地龙、三七、全蝎等)8g,口服,日2次;对照组:服用利伐他班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20140132),前三周10mg,一天二次,维持剂量为15mg,一天一次。分别于入组后第4周、6周、8周、12周检查D二聚体、多普勒彩超,比较入组前后及两组间的血栓情况。结果:1.本次临床观察共纳入有效病例66例,其中治疗组34例,脱落0例,对照组32例,脱落2例。2.一般资料(基线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D-二聚体数据统计学分析没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存在可比性;3.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P>0.05,统计学分析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两组可比;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P<0.01统计学分析存在显着差异;6周后与治疗4周比较,P<0.05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周后与治疗6周比较,P<0.01统计学分析存在显着差异;12周后与治疗8周比较,P<0.05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治疗组对比,治疗4周后,对照组与治疗组比较P<0.01,统计学分析存在显着差异;治疗6周后,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后,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后,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血浆D-二聚体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2周、4周、1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4周后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较治疗前增多,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比较,P<0.01,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在治疗6周后的血浆D二聚体较治疗4周后均减少,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数据显示血浆D二聚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变化,在治疗4周后达到峰值。两组组间比较,P值均大于0.05,统计学分析不存在差异。5.治疗12周后两组治疗前后下肢彩色超声多普勒血管再通治疗12周后治疗组无血栓再通2例,部分再通17例,完全再通15例,对照组无血栓再通3例,部分再通19例,完全再通10例,χ2值为0.535,P>0.05,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活脉散、及小剂量利法沙班片治疗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验证了活脉散切实有效,且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存在优势,验证了虫类活血祛瘀法治疗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的有效性。验证了小剂量利法沙班片治疗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形成的可行性。本次临床观察,为临床治疗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形成规范化治疗提供了参考。
周锦[3](2019)在《平乐郭氏验方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THA术后下肢DVT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平乐郭氏验方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为预防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供临床防治方案。方法:选取2018年01月-2019年01月因股骨颈骨折在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0例,通过SAS统计软件操作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术后1天至术后14天治疗组给予平乐郭氏验方(红桃消肿合剂)治疗,对照组则皮下注射那曲肝素钙注射液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4、7、14天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患侧大腿周径指标水平以及术前、术后14天下肢深静脉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记录不良反应或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患侧大腿周径指标水平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患侧大腿周径水平均较术前显着升高(P<0.01),两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较术前缩短(P<0.01),各指标组间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4天,治疗组血浆D-二聚体高于术前水平(P<0.01),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较术前差异不显着(P>0.05),两组血浆D-二聚体均较术后1天下降(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高于术前(P<0.01),较术后1天均无明显下降(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凝血酶原时间均短于术前水平(P<0.01),较术后1天均无明显延长(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短于术前水平(P<0.01),但均较术后1天延长且对照组延长更为明显(P<0.05);两组患侧大腿周径水平均较术前、术后1天大(P<0.01),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两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与术前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均较术后1天显着下降(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术前(P<0.01),较术后1天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术前无显着差异(P>0.05),较术后1天下降明显(P<0.01),两组间纤维蛋白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凝血酶原时间均长于术前水平(P<0.01),较术后1天均显着延长(P<0.0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与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均较术后1天显着延长(P<0.01),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患侧大腿周径大于术前水平(P<0.01),与术后1天差异不明显(P>0.05),且显着小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侧大腿周径均大于术前、术后1天水平(P<0.01)。术后14天,治疗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术前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较术后1天显着下降(P<0.01);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低于术前水平(P<0.05),较术后1天显着下降(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与术前无显着差异(P>0.05),均较术后1天显着下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凝血酶原时间均长于术前水平(P<0.01),较术后1天均显着延长(P<0.01),且对照组较试验明显延长(P<0.05);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与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均较术后1天显着延长(P<0.01),且对照组较试验明显延长(P<0.05);治疗组患侧大腿周径水平与术前无显着差异(P>0.05),较术后1天显着减小(P<0.05),且显着小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侧大腿周径均大于术前、术后1天水平(P<0.01)。Bonferroni检验的组间比较,两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总体均值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总体均值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4天治疗组及对照组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或事件。结论:1、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14天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7天内其危险性尤为显着,需给予有效的干预措施;2、红桃消肿合剂及那曲肝素钙注射液均能有效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机制有可能是通过下调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及延长凝血活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来实现的;3、红桃消肿合剂消肿效果优于那曲肝素钙注射液;4、红桃消肿合剂不良反应较少,临床应用安全。
宁然,王琳[4](2017)在《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收治的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观察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本组82例患者均为单侧小腿受累,其中比目鱼肌静脉丛血栓45例,占54.88%;腓肠肌静脉丛血栓22例,占26.83%;胫后静脉丛血栓10例,占12.20%;腓静脉丛血栓5例,占6.10%。受累静脉管壁不光滑,内径不规则增宽,腔内可见弱回声团块,横切时断面呈圆形或类圆形,探头加压后管腔无改变,完全闭塞的静脉管腔内彩色血流信号消失。探头加压给予压力变化仍无血流信号显示,部分栓塞可显示低速血流信号。结论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准确,在随访监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朱莉[5](2010)在《彩超诊断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的应用价值》文中指出目的1通过总结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患者的彩色多普勒声像图特征,探讨彩超诊断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的临床应用价值。2探讨提高彩超诊断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准确率的方法及其主要鉴别诊断。方法于2007年5月至2010年3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超声中心,应用PHILIPS HD-11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12MHz,检查并诊断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的住院及门诊患者45例,排除合并其他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所有病例均详细记录其病因、病史、临床症状,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体(D-D)并记录检查结果,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血栓发生的确切位置或所属分支静脉。首先采用仰卧位,依次检查大隐静脉、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股深静脉。然后坐位,双腿弯曲,仔细检查小腿肌间静脉,将探头置于小腿前外侧上部,以胫前动脉为标志追踪2条胫前静脉。俯卧位及侧卧位,检查胭静脉、小隐静脉。胫骨背内侧寻找胫后静脉,腓骨内侧寻找腓静脉(胫后静脉是胭静脉的延伸,而汇入胫后静脉或直接汇入胭静脉的为腓静脉,位于比目鱼肌内的为比目鱼肌静脉丛)。检查各静脉主干同时注意其静脉丛情况。在检查静脉血流通畅情况同时,通过Valsalva试验了解各深浅静脉瓣膜及返流情况。分析总结二维及彩色多普勒图像的特征;彩超检查的操作要领;与容易混淆的疾病对比,总结异同点。结果45例病例均为单侧小腿受累,其中比目鱼肌静脉丛血栓20例,腓肠肌静脉丛血栓13例,胫后静脉丛血栓9例,腓静脉丛血栓3例。5例经血管造影证实为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余经临床溶栓治疗后复查血栓体积减小或症状减轻,D-二聚体检测转阴。彩超声像图表现特点为:受累静脉管壁不光滑,内径不规则增宽,腔内可见弱回声团块,横切时断面成圆形或类圆形,探头加压后管腔无改变,完全闭塞的静脉管腔内彩色血流信号消失,探头加压给予压力变化仍无血流信号显示,部分栓塞可显示低速血流信号。31例患者经临床治疗1-6周超声复查,部分显示血管壁光滑,内径无增宽,腔内残留血栓回声反射增强,开启彩色多普勒显像(CDFI)管腔内可见血流信号。D-二聚体检测45例中44例为阳性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清晰显示血管及其周围软组织结构、回声反射,具有无损伤、实时、重复性检查的优点。虽然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位置较为深在,但是如果超声检查医师能够熟悉其解剖结构,结合临床症状、病史以及D-二聚体检测结果提示,对该疾病能够准确诊断,并协助临床观察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因部分病例症状隐匿,容易忽视,建议将小腿肌间静脉丛作为常规检查的一部分,以免漏诊情况的发生。
刘军生,张秀玲,王培利[6](2002)在《彩超诊断外伤性小腿深部静脉血栓图像分析》文中认为
张苍[7](2007)在《健脾利湿活血通脉法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包括现代医学诊治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综述,中医学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综述、导师诊治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经验、健脾利湿活血通脉法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的临床研究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的基本概念,回顾了近二十年现代医学在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诊断治疗方面的概况。第二部分回顾了中医治疗水肿思路的演变过程,特别介绍了近二十余年中医界对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的治疗经验。第三部分介绍了导师对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病位在血脉、病机特点为脉络湿瘀、治疗上强调在健脾利湿之外、配合活血通脉以消肿的独特经验。第四部分为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对比健脾利湿活血通脉法(治疗组,应用祛湿消肿胶囊)和单纯健脾利湿法(对照组,参苓白术丸)治疗本病的疗效。其中治疗组57条患肢,对照组43条患肢。经过8周治疗,治疗组症状体征积分总和、典型症状体征积分总和均明显减小(P < 0.01 ),说明治疗组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有肯定疗效。两组综合疗效比较,总有效率分别为87.72%、60.47%,显效率分别为68.42%、34.88%,均有显着性差异(P < 0.01 );两组主要症状体征疗效变化值比较,P < 0.05,有统计学差异;说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彩超和无损伤检查结果显示治疗组返流峰速减小,返流时间缩短,皮下组织厚度减小,皮肤厚度减小,平均VRT延长,平均MVO、SVC值减小(P < 0.05 ),说明治疗组能有效改善主干静脉回流状况,减轻血液在小腿肌肉静脉丛的瘀积,促进侧枝循环,促进回流,减轻返流,减轻体液在皮下组织和皮肤中的积聚。这些共同构成了治疗组的疗效机制。
闫英[8](2002)在《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包括文献综述、导师对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研究经验、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回顾了近20余年中医药为主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以及本病的西医研究进展。第二部分总结了导师对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病因病机、治疗法则的研究经验。第三部分通过对225例临床病例的总结,对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发病情况、病因、症状表现进行了分析,经统计学处理,结论如下:左下肢深静脉的返流程度明显重于右下肢;下肢浅静脉曲张是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常见症状,而非必有症状;重体力劳动、久坐、久站、DVT、受凉、外伤或手术、家族史与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发生及程度轻重有密切关系;特别是久坐,其对下肢深静脉瓣膜的损伤不亚于久站和重体力劳动。论文还制订了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症状体征及功能评分标准,为临床评价疗效及预后提供了依据;最后从中医学理论出发,按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发生发展规律,把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分为三个证型,即:脉络湿邪阻滞证、脉络湿邪瘀阻证和脉络湿毒瘀热证,并提出了相应的治法,还初步探讨了中医辨证分型与彩超诊断之间的关系,这将为今后临床进一步系统总结该病的诊治规律提供依据。
林雅青[9](2020)在《股总静脉超声定量分析与下肢静脉曲张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分析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股总静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与患者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探讨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超声检查的差异性,为其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一定的客观指标。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01月18日至2020年07月17日在福州市第二医院血管外科门诊就诊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三组(气虚血瘀证组、寒湿凝筋证组、湿热下注证组)。对每个研究对象的股总静脉进行超声检查,记录其管径、流速、反流情况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下肢静脉曲张不同中医证型与超声下股总静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经排除、剔除后总计110例,中医辨证分组后为:气虚血瘀证组44例、寒湿凝筋证组35例、湿热下注证组31例。(1)三组病例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患病的肢体分布(左右侧分布、单双侧分布)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三组病例超声下测得的股总静脉(腹股沟韧带中点内侧0.5cm处)管径、流速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径从粗到细的顺序为湿热下注证组、气虚血瘀证组、寒湿凝筋证组。流速从快到慢的顺序为湿热下注证组、气虚血瘀证组、寒湿凝筋证组。组间两两对比发现,股总静脉管径、流速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湿热下注证组与寒湿凝筋证组之间。三组病例股总静脉(腹股沟韧带中点内侧0.5cm处)根据反流时间划分为三个等级,各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别主要表现在寒湿凝筋证组与湿热下注证组、寒湿凝筋证组与气虚血瘀证组之间。反流情况中,重度反流占比从高到低排序为气虚血瘀证组、湿热下注证组、寒湿凝筋证组,中度反流占比从高到低排序为寒湿凝筋证组、湿热下注证组、气虚血瘀证组,瓣膜功能正常占比从高到低排序为寒湿凝筋证组、湿热下注证组、气虚血瘀证组。结论:1.研究结果表明,超声下股总静脉的管径较粗、流速较快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倾向于湿热下注证,股总静脉的管径较细、流速较慢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倾向于寒湿凝筋证,股总静脉的反流时间较长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倾向于气虚血瘀证。2.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股总静脉在超声下测量的管径、流速、反流情况与不同的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些超声测量参数可为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吴黎立[10](2020)在《综合ICU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分析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患者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现状,分析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利用ICU床边超声对2018年1月至2018年11月安徽省某三甲医院ICU收治的1026例患者分别进行入科24h内和出科时的双下肢DVT筛查,明确ICU患者DVT的带入率和发生率。根据在ICU住院期间有无发生DVT将患者分为DVT组和非DVT组。通过文献回顾和分析,总结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现病史、既往史、合并症、ICU特殊用药、ICU特殊治疗、来源科室的资料,排除不合格资料信息,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根据超声结果显示1026例患者中入住ICU 24h内被诊断为DVT的患者有232例,DVT带入率为22.60%;排除入住ICU时间短于48h的患者125例,自动出院患者95例,死亡患者139例,资料不完善27例,最终纳入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的患者为408例,其中患者在ICU治疗期间发生DVT的66例,血栓发生率为16.18%。进一步资料分析显示,ICU患者中外科患者233例(57.11%),外科患者中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患者46例(69.70%),血栓发生率19.74%。通过超声检查显示的血栓发生部位,根据血栓静脉不同主要为肌间静脉血栓(MCVT)60例(90.90%),其次分别为胫后静脉血栓3例(4.55%),腘静脉血栓2例(3.03%),股浅静脉血栓2例(3.03%),股总静脉1例(1.52%)。ICU发生DVT的血栓90.90%为肌间静脉血栓(MCVT),分析ICU患者发生DVT的高危因素显示,单因素分析结果中ICU患者使用镇静药物(P=0.040)(P<0.05)和血管活性药物的患者(P=0.029)(P<0.05)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管活性药物(OR=1.765,P=0.037,95%CI=1.035-3.012)是ICU患者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将ICU外科患者的血栓资料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中ICU外科患者年龄(P=0.040)(P<0.05),使用镇静药物(P=0.028)(P<0.05),脑卒中患者(P=0.019)(P<0.05),物理预防(P=0.023)(P<0.05)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卒中患者(OR=2.424,P=0.029,95%CI=1.098-5.353),患者年龄(OR=1.024,P=0.032,95%CI=1.002-1.046),物理预防(OR=0.674,P=0.026,95%CI=0.474-0.853)是ICU患者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物理预防对DVT发生有保护作用,而对年龄进行分层分析显示年龄超过45岁是ICU外科患者发生DVT的临界值。在对ICU外科患者中,不同科室来源的患者与DVT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在对综合ICU患者血栓筛查的分析结果显示,及时对患者进行血栓筛查是必要的。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是ICU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中在对ICU患者的治疗中,应做好血管活性药物的正确使用和护理,及时做好血栓筛查。在对ICU外科患者DVT结果分析中显示,年龄≥45岁,脑卒中患者是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对患者采取物理预防起到了预防DVT的作用。对于ICU外科患者不仅需进行原发病的治疗,也应对可干预的患者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以预防DVT的发生,尤其是年龄≥45岁的患者。针对不同科室来源的ICU外科患者DVT发生率不同,为今后制定不同科室患者的血栓筛查规范提供有利依据。
二、彩超诊断外伤性小腿深部静脉血栓图像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彩超诊断外伤性小腿深部静脉血栓图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血栓弹力图在孤立性小腿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及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一 |
一.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病例选择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病例分组 |
(二)观察指标 |
(三)检测方法 |
(四)统计方法 |
三.一般资料 |
(一)性别 |
(二)年龄 |
(三)临床分期 |
(四)诱发因素 |
四.DVT不同发病部位检测结果 |
(一)PLT |
(二)FIB |
(三)D-二聚体 |
(四)R值 |
(五)K值 |
(六)α角 |
(七)MA值 |
(八)CI |
(九)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检测指标相关性分析 |
临床研究二 |
一.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病例选择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病例分组 |
(二)观察指标、检测方法、统计方法 |
三.临床资料 |
(一)性别 |
(二)年龄 |
(三)临床分期 |
(四)诱发因素 |
四.ICDVT不同中医证型检测结果 |
(一)PLT |
(二)FIB |
(三)D-二聚体 |
(四)R值 |
(五)K值 |
(六)α角 |
(七)MA值 |
(八)CI |
讨论 |
一.西医学对ICDVT的认识 |
(一)发病机制 |
(二)发病危险因素 |
二.血栓弹力图的研究 |
(一)血栓弹力图检测原理 |
(二)血栓弹力图参数及意义 |
(三)血栓弹力图与常规凝血功能检测指标 |
三.血栓弹力图在DVT中的应用研究 |
四.血栓弹力图在ICDVT中参数的变化及其意义探讨 |
(一)ICDVT中计PLT、FIB计数变化特点 |
(二)ICDVT中D-二聚体的变化特点 |
(三)ICDVT中TEG参数的变化特点 |
五.PLT、FIB、D-二聚体与TEG参数相关性关系的探讨 |
六.ICDVT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 |
七.ICDVT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 |
八.血栓弹力图和ICDVT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探讨 |
九.本研究特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血栓弹力图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2)活脉散治疗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2.治疗方法 |
3.观察项目及评定标准 |
4.疗效评价 |
5.质量控制方法 |
6.数据处理方法 |
7.研究结果 |
8.不良事件 |
讨论 |
1.中医对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形成的认识 |
2.西医对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形成的认识 |
3.结果分析讨论 |
4.课题研究价值 |
5.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平乐郭氏验方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THA术后下肢DVT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研究 |
1.1.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
1.1.2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
1.1.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机制 |
1.1.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 |
1.1.5 骨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 |
1.2 中医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概况 |
1.2.1 病名渊源 |
1.2.2 病因病机 |
1.2.3 DVT的辩证论治 |
第2章 临床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病例选择标准 |
2.1.4 样本量估计 |
2.2 研究方法 |
2.2.1 病例筛选与分组 |
2.2.2 实验方案 |
2.2.3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研究结果 |
3.1 基本资料分析 |
3.2 两组患者术前相关指标分析 |
3.3 临床效果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临床研究结果讨论 |
4.2 红桃消肿合剂预防术后下肢DVT的中医作用机理探讨 |
4.3 本研究相关情况说明及局限性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样本量估算方法 |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
附录3: 随机分组结果 |
附录4: 住院志愿者信息表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4)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2 结果 |
2.1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
2.2 声像图表现 |
3 讨论 |
(5)彩超诊断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使用仪器 |
1.3 检查方法 |
1.4 诊断标准 |
1.5 生化检查 |
结果 |
2.1 累计病例 |
2.2 治疗后复查情况 |
2.3 声像图表现 |
2.4 生化检查结果 |
讨论 |
3.1 正常小腿肌间静脉图 |
3.2 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声像图特征 |
3.3 鉴别诊断 |
3.4 影像超声检查的事项 |
3.5 生化检查 |
3.6 协助诊断及预防肺动脉栓塞的意义 |
结论 |
1、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孤立性小腿肌间丛静脉血栓的优势 |
2、将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作为常规检查的必要性 |
3、提高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孤立性小腿肌间丛静脉血栓诊断水平的措施 |
附图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彩超在下肢静脉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6)彩超诊断外伤性小腿深部静脉血栓图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7)健脾利湿活血通脉法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 摘要 |
2.1 中文摘要 |
2.2 英文摘要 |
2.3 英文缩略语 |
3 文献综述 |
3.1 现代医学诊断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文献综述 |
3.2 中医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文献综述 |
3.3 导师陈淑长教授对本病病机的认识和治疗经验 |
4 前言 |
5 临床资料 |
5.1 病人来源 |
5.2 “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诊断标准 |
5.3 纳入标准 |
5.4 排除标准 |
6 研究方法 |
6.1 分组方法 |
6.2 治疗方法 |
6.3 观察方法 |
6.4 观测指标 |
6.5 疗效判定指标 |
6.6 疗效判定标准 |
6.7 统计学方法 |
7 结果 |
7.1 一般资料 |
7.2 可比性分析 |
7.3 疗效分析 |
7.4 客观检查 |
8 讨论 |
8.1 健脾利湿活血通脉法是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的有效方法 |
8.2 健脾利湿活血通脉法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中医探讨 |
8.3 健脾利湿活血通脉法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优效性机制探讨 |
8.4 客观检查证明临床疗效可信,结果可靠 |
8.5 综合疗效评价对本病可行性更好 |
8.6 一个需要说明的问题 |
9 参考文献 |
10 致谢 |
11 个人简历 |
(8)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为主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
综述二 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西医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导师陈淑长教授对本类疾病的研究经验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研究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1.一 般资料 |
2. 左右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情况比较 |
3. 左右下肢深静脉返流程度比较 |
4. 下肢浅静脉曲张与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关系 |
5. 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发病原因的分析 |
6. 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症状统计 |
7. 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功能评分 |
8. 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中医辨证分型 |
讨论 |
参考文献 |
(9)股总静脉超声定量分析与下肢静脉曲张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剔除标准 |
6 研究方法 |
6.1 观察方法 |
6.2 观察指标 |
6.3 观察指标测定方法 |
7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临床资料 |
1.1 年龄 |
1.2 性别 |
1.3 病程 |
1.4 患肢的分布及数量比较 |
2 股总静脉(腹股沟韧带中点内侧0.5cm处)管径、流速、反流情况的比较 |
2.1 股总静脉(腹股沟韧带中点内侧0.5cm处)管径的比较 |
2.2 股总静脉(腹股沟韧带中点内侧0.5cm处)流速的比较 |
2.3 股总静脉(腹股沟韧带中点内侧0.5cm处)反流情况的比较 |
讨论 |
1 概述 |
2 西医关于下肢静脉曲张的认识 |
2.1 西医对下肢静脉曲张病因的认识 |
2.2 髂静脉、股总静脉及下肢静脉的解剖与生理 |
2.3 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表现 |
2.4 西医对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 |
3 中医关于下肢静脉曲张的认识 |
3.1 中医对下肢静脉曲张病名的认识 |
3.2 中医对下肢静脉曲张病因病机的认识 |
3.3 中医对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 |
4 文献分析 |
5 彩色多普勒超声与中医学的辨证分型相联系的意义 |
6 结果分析 |
6.1 一般资料分析 |
6.2 股总静脉超声检查结果与下肢静脉曲张的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 |
7 展望与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下肢静脉曲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综合ICU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分析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3 研究内容 |
4 操作性定义 |
5 技术路线图 |
6 质量控制 |
7 伦理说明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学处理 |
4 结果 |
5 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本人简历 |
附录 2 血栓筛查知情同意书 |
附录 3 《ICU患者DVT高危因素调查资料》 |
致谢 |
综述 ICU患者深静脉血栓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四、彩超诊断外伤性小腿深部静脉血栓图像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栓弹力图在孤立性小腿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及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D]. 赵真竹.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12)
- [2]活脉散治疗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观察[D]. 牛文晶.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3]平乐郭氏验方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THA术后下肢DVT的临床研究[D]. 周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的临床应用价值[J]. 宁然,王琳.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7(08)
- [5]彩超诊断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的应用价值[D]. 朱莉. 天津医科大学, 2010(04)
- [6]彩超诊断外伤性小腿深部静脉血栓图像分析[J]. 刘军生,张秀玲,王培利.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2(12)
- [7]健脾利湿活血通脉法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的临床研究[D]. 张苍.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8]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研究[D]. 闫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2(02)
- [9]股总静脉超声定量分析与下肢静脉曲张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D]. 林雅青.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综合ICU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分析及研究[D]. 吴黎立.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标签:血栓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论文; 水肿的原因论文; 下肢淋巴水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