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化服务体系建设 确保乳业快速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柴青宇[1](2021)在《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领域先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免除农业税等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使农产品产量迅速增长,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是,我国依然面对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业资源环境持续恶化、农民收益与农业经济增长不同步等问题。为此,2015至2019年中央连续五年下发一号文件部署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在国家层面陆续推出18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配套支持政策,从人才、资金、土地、税收等多维度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和新业态的多元化,使农民从产业链中分享更多收益。进一步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途径和手段。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居全国第一,年产量已突破750亿公斤,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但黑龙江省却一直未能成为农业强省。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偏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难题一直困扰着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路径和历程可为我国其它地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有力的借鉴,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路径选择问题,探析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理论支撑、融合模式、融合水平、障碍因素、发展路径、制度供给等一系列命题。首先,通过对产业融合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辨析,以及对产业融合的基础、驱动力等相关理论的综析,构建出本文研究所需的理论参照系,并在理论层面上确定产业融合路径选择所涉及的相关要素。其次,本文从定性及定量两个视角对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进行测度与评价。根据对全省13个地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践调查的结果,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研究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存模式及主要问题。定量研究方面,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在明确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选取了 20个反映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度量指标,构建出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对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再次,本文结合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水平,运用障碍分析模型测量出制约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并厘清导致障碍出现的主要矛盾。然后明确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原则、目标,从理论层面锁定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为使路径的可操作性更强,本文结合黑龙江省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实际,从实际层面对路径进行具体的现实选择。最后,本文从农村产业融合的实现主体之一——政府的角度出发,从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素、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等宏观层面提出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杨丽瑞[2](2020)在《新疆天润乳业发展战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经济与交通的发展,国外乳制品企业不断涌入,抢占新疆市场份额,内地乳制品企业不断挤压新疆乳制品市场空间,使新疆乳制品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天润乳业来说,作为新疆乳制品行业龙头企业,须针对乳制品产业新的发展形势来不断优化其企业的战略发展模式,从而重新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乳制品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该文以新疆天润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依据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现状、波特竞争优势理论、SWOT分析法和PEST分析法,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首先介绍了天润乳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历程,了解其基本情况,然后对天润乳业现有的发展战略进行分析,发现公司存在没有形成产品多元化的宣传、企业对渠道管控力度薄弱、内地市场占有率较低、产品结构相对失衡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广告宣传不到位、服务机制不完善、产品结构创新度不够、企业管理体制不完善导致。最后,运用PEST分析法、波特竞争优势理论及SWOT分析法进一步对天润乳业的内外部环境和行业环境分析,提出加强渠道管理、加大产品研究与开发、加强对经销商和零售商的管控、对乳制品市场细分、改变广告渠道投放策略等优化措施。为了保障优化措施能顺利实施,要加大专业人才的招聘和培养,加强奶源基地的建设,保持科技创新,加强企业管理。本文运用理论结合实践,以天润乳业为例对其发展战略进行优化研究,发现公司发展战略中的不足之处,并分析天润乳业面临的战略环境,进一步优化现有发展战略,提出合理化且行之有效的优化建议。这样,既为天润乳业发展战略提供一些思路,也丰富国内学者在乳制品行业的战略研究,为我国乳品企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吴晛[3](2019)在《辉山乳业内部控制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乳制品消费需求量的也在不断提升,乳制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极大关注。然而,近几年频繁出现的一系列乳制品安全事件引发了人们的恐慌,人们开始对我国的乳制品是否安全产生了怀疑,甚至一度采用外购模式,这使得我国的乳制品行业发展受到严重威胁。这种现象除了使乳制品企业本身意识到了危机外,也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但学界的关注重点往往集中于对乳制品安全事件出现的原因以及行业业绩等方面的研究探讨,缺少针对乳制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选择辉山乳业内部控制作为研究主题,既可以丰富该方面的研究成果,又可以为规范乳品行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提供参考。本文以辉山乳业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实地调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针对辉山乳业内部控制现状进行分析,随后结合辉山乳业公司财务报表数据信息,评价当前辉山乳业内部控制有效性,从中发现辉山乳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最后从细节和实际情况入手,结合辉山乳业公司内部控制行为,提出完善对策。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辉山乳业内部控制工作面临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内部控制环境不佳、风险评估体系不完善、内部控制活动失效、信息沟通机制缺失以及监督审计效率低下等。辉山乳业要实现内部控制效率的提升,那么必须要做好内部控制环境优化、完善风险评估管理工作、提升控制活动效率、优化信息沟通体系、强化内部及外部监督控制。
黄桦[4](2019)在《基于社会责任的长富乳业品牌忠诚提升研究》文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有利的地位,建立良好品牌忠诚度是企业经营者急需解决的问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为其获得品牌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感恩消费者、感恩社会的行为,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品牌声誉。而品牌声誉是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管理工作的综合印象,将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这三者间存在密切的内在逻辑关系。目前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大多起因于外部的压力及自身经营的需要,并未真正树立社会责任意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以人为本社会价值观念的强化,一些企业通过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来提升品牌的忠诚度。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乳制品在居民食品消费构成中的比重日益上升,然而该行业却频频出现质量问题,牛奶消费者对于奶制品品牌的信心已经发生严重的动摇,但同时也为中国奶制品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提供了契机。本文以福建长富乳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富乳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分析和整理,以品牌声誉为中介变量,建立长富乳业社会责任与品牌忠诚关系研究模型,研究长富乳业社会责任、品牌声誉及品牌忠诚这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提出研究假设。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数据,对长富乳业有效问卷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并为之寻找对策,从而提升消费者对长富乳业品牌忠诚度,并希望借此机会倡导所有国内乳制品企业,积极参与社会责任建设,提升乳制品企业品牌影响力。根据本文研究结果,初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根据调查结果,长富乳业消费者比较重视长富乳业对消费者、社区和环境所承担的责任。第二,品牌声誉在长富乳业的社会责任对品牌忠诚影响中起到了中介效应。长富乳业对消费者责任、社区责任、环境责任分别通过品牌声誉的中介效应正向影响其品牌忠诚度。其中,长富乳业消费者责任对品牌声誉、品牌忠诚的影响最为明显。长富乳业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时要多关注消费者的品牌感知和评判,着力做好品牌建设。第三,依据研究成果,总结出基于社会责任的长富乳业品牌忠诚提升策略。如始终不渝地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重视基于环保责任的绿色品牌建设、树立对社区的责任意识等。
张溯(Kevin Cheung)[5](2019)在《伊利集团逆向国际化研究》文中认为2013年,在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他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举措,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我国社会各界正在努力探索新环境下国际化的创新思维。由此,我国乳制品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国内乳制品消费市场朝着高端健康的方向发展起来,也对我国乳制品企业国际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国际化发展路径,作为我国乳业龙头企业的伊利集团在国际化战略路径上另辟蹊径,通过海外资源投资反哺、知识与研发海外合作逆向溢出和人才管理海外培养再回国提升三个主要模式,输出了具有伊利特色的逆向国际化战略发展路径,为国内企业国际化发展提供参考样本。本文充分运用传统企业国际化战略理论、“微笑曲线”理论,结合对外直接投资企业逆向技术溢出等研究结果,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总结归纳法、逻辑分析法等对伊利集团逆向国际化战略进行了深入剖析。论文从企业国际化战略理论作为切入点,综合研读国内外近些年对逆向国际化、逆向技术溢出等理论深入研究,结合伊利的国际化具体实践,总结了伊利国际化战略中“逆向反哺”的战略实施理论依据,并通过逆向国际化理论的研究寻找出目前伊利在该战略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核心为:第一,海外研发、创新的知识反向在国内应用过程中存在转化率较低、产品生产应用的技术不能完全被中国市场接受;第二,在企业高速发展的工程中,伊利存在严重的人才断档。内生人才培养过程漫长,外聘高端复合型人才企业人力成本过高,制约了集团的整体发展。通过论文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和战略实施改进建议:第一、通过海外直接投资优质资源的模式可以有效提升企业产品的全面质量,但从降本增效的长期战略来看,逆向资源反哺中国市场的模式仍不能作为主流,加强并扩大国内集约化牧场的建设规模、提高奶牛单产、降低奶价收购成本、提升产业链上游牧场主收入并提高乳品质量。第二、中国乳企通过投资发达国家科技与研发能力,逆向技术溢出对母国企业有正向意义。但在逆向知识转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研发、技术在中国市场的实际运用,满足中国、亚洲人消费习惯的知识转化才更有实际意义。第三、本土人才的国际化输出最终应回流反哺,既是母国企业文化的输出,更是先进管理经验带回的最佳途径。伊利在人才梯队建设上应加强人才储备的培养力度,形成有效的人员流动和补充机制,以满足公司快速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巨大需求。第四,逆向国际化以母国企业发展为核心,最终要实现的是资源全球化、市场全球化、人力资源全球化和研发的全球化。
刘又荧[6](2019)在《区域性品牌企业QM乳业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提高,乳品行业迎来了有一个发展浪潮,全国乳品行业有上千家企业,甘肃省内就有20家以上。不少地方企业都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从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形成了区域内的品牌企业,甚至是区域内的寡头,然而在突破区域市场边界,向着全国性品牌进发的路上,却遇到了很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乳品行业中的很多区域性品牌企业以往在地区内部成功的营销经验可能并不适用于向外拓展,在区域竞争取得阶段性成功以后,在产品定位、品牌策略上往往陷入迷茫,这也成为不同行业中地区品牌向着全国品牌发展时遇到的不可逾越的障碍。因此,本论文将对区域性品牌企业的向外发展之道进行研究。本论文以处于甘肃嘉峪关市的区域品牌企业QM乳业公司为例,利用管理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相关理论,通过对QM乳业公司实地考察和现有市场的调查,并利用“4P”理论研究分析QM企业的现状,找出问题给予指导,同时使用SWOT分析和STP分析等手段,研究QM企业的营销策略与市场、品牌、产品定位,找出QM乳业公司在本土经营成为区域品牌过程中营销策略的成功之处,同时也分析其在向外扩张之路上原有营销策略的不足之处。通过这一研究思路,从而分析区域性品牌企业对外发展的策略。通过上述研究思路,取得如下研究结果:(1)运用4P理论对QM公司分析发现,其产品特点是低温产品为主体,以本地区的区域性市场为核心,通过构建严密的本土渠道,实现了其在本土市场上营销战的成功,从而在嘉峪关市为核心的地区形成了一定的消费者品牌忠诚度。(2)QM企业在本土市场成为区域性品牌以后,加强了新渠道探索,开发了常温产品,开始对外扩张的发展战略,但结果却不理想,这既与企业缺乏大规模的广告投入资金,并且产品外观美感缺乏专业设计,这样的先天不足有关,也与企业固守本土市场营销的成功策略有关,对于本土网点式渠道过于依赖,对于新型渠道利用不足,对于低温产品过于倚重。(3)通过SWOT分析,定义了QM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从而给出了相应的战略:(1)增长型战略,加大外部市场调研的数据采集和反馈机制,研发新型适应于外部扩张的新型产品,实施“新品研发+市场推广+新市场开拓+销售+反馈信息”的策略;(2)扭转型战略,收集消费者信息,聘请专业高级美工人员,完善物流系统,研发常温产品,开拓外部市场。(3)规避型战略,立足于企业产品天然、安全、营养、健康等特点,优化售后及配送物流服务巩固本土市场品牌忠诚度,防止外来企业对QM赖以生存的本土低温产品市场的侵蚀;(4)防御型战略,及时了解竞争对手对本土市场的渗透,制定狙击和防御预案。(4)通过STP分析,定义了QM乳业公司目标市场,以追求养生,享受生活的三四线城市的中高收入中青年与中老年为主体的市场,从而应该形成相应的品牌形象是自然、朴实、简约而无华丽奢靡之风的养生师形象。这为无法大规模投入广告的企业树立了一个参考。通过对QM乳业的全方位分析。可以看出,作为一家地方品牌企业,QM在立足本土市场、强化本土渠道、树立本土消费者对其品牌的认可方面都是成功,但在向外扩张的过程中,本土策略并不能完全适应需求,这就需要及时调整策略,立足于产品的创新、渠道的拓展、品牌信息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领导区域内的品牌走出区域市场的限制,走向全国市场。上述研究表明,乳品行业的区域性品牌企业向外部发展所面对的问题主要出在产品结构和营销策略上,而通过系统地态势分析及应对,能够发现问题所在,并且形成相应的指导。基于企业现实情况的分析结果,可以为区域性品牌企业的营销策略提供建议,并且制定出适合于企业向外拓展的品牌定位和市场营销策略。本论文研究表明,通过4P定义、态势分析、市场细分的手段,有助于让区域性品牌企业理清对外扩张发展的思路,从而形成向着全国市场和全国性品牌的营销策略和品牌特色。
李英杰[7](2019)在《M乳业公司销售业务内部控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为企业经营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在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部分企业逐渐表现出资金回收缓慢、赊销比例增加、销售额下滑等问题,部分企业管理者开始从内部控制角度入手,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与销售业务的质量息息相关,若要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就必须重视市场销售工作。销售业务内部控制的加强,对于提高销售业务质量、优化企业销售业务制度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达到提高资金回收效率、加强销售管理的目的。M乳业公司历经近二十年的发展,是国内发展速度最快的乳制品生产企业之一。但M乳业公司销售业务内部控制仍然存在一定不足,表现为销售业务流程控制不到位、客户管理不严格、风险控制不强等问题,如何通过销售业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来提升M乳业公司在行业中的竞争性,是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背景,文章通过对M乳业公司销售业务内部控制情况的深入调研,基于COSO理论、ERM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对M乳业公司销售业务内部控制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内部控制五要素重新梳理M乳业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分别从公司层面和业务层面对M乳业公司销售业务内部控制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对于该公司销售业务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起到积极作用。通过该文的研究,一方面可以解决M乳业公司销售业务内部控制体系缺陷问题,为M乳业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提供理论参考,另一方面对于其他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构建起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具有借鉴价值。
王博[8](2019)在《陕西优利士乳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消费结构的转变,尤其是奶业的欣欣向荣,羊奶乳制品获得了高速发展的良机。同时,国内的新加入者越来越多,行业竞争愈加剧烈,巨大的竞争压力笼罩在羊奶业。所以,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受到很多羊奶乳制品公司的高度重视,并被认为是公司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依据当前市场发展和行业竞争的情况,羊奶乳制品公司的首要任务就是研究公司的发展战略,确定公司业务内容和发展思路,发现并抓住市场机会。本文以陕西优利士乳业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该公司的发展战略问题。一开始,对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并陈述了本文研究的具体内容和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其次,使用PEST、五力模型和SWOT等发展战略相关理论和方法,对优利士乳业的宏观大环境、行业发展情况以及内部资源、能力进行了全面分析。再次,以上面全面分析为依据,联系公司的当前状况,来确定了公司发展的战略使命、发展愿景和最终目标,公司发展战略选择了成长型战略,公司经营层战略包括密集型成长战略和一体化战略,业务与职能层策略主要包括品牌策略、营销策略、产品策略、人才策略和研发策略。最后,论文从组织结构调整、奶源基地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人力资源建设、强化营销渠道管控、制定羊乳行业标准和大力发展工业旅游七个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保证企业战略的有效实施。本文通过运用公司战略管理相关理论研究陕西优利士乳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从高层视野确定了公司以后经营目标和走向,有利于优化经营模式、优化组合企业资源、增强企业应变能力、提高市场风险预制能力和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对其它羊乳制品公司的经营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孙庆余[9](2018)在《中粮饲料奶牛饲料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饲料行业进入转型发展期,奶牛养殖和奶牛饲料发展模式也正在进行深刻的结构性变革。中粮饲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粮饲料”)奶牛饲料业务,作为中粮集团全产业链战略中乳品产业链的重要环节,需要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明确发展方向,找准战略定位,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实施方案。本文旨在系统分析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中粮饲料奶牛饲料业务发展战略。本文运用战略管理理论、PEST、波特五力模型和产业价值链分析方法,首先分析了中国奶牛养殖和奶牛饲料行业态势,发现乳品企业基本掌控了乳业产业链的话语权,养殖和饲料企业处于弱势地位。乳品企业掌握了大部分养殖企业的饲料采购权,而饲料企业必须通过乳品企业的统一供应平台向养殖企业销售产品。专业化商品饲料企业必须与乳品企业深度合作,构建产业链或依托产业链,才能获得更大发展空间。这将很大程度上决定饲料企业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然后分析了中粮饲料发展奶牛饲料业务的资源、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中粮饲料拥有国企身份、品牌信誉、原料和产业链等优势资源;经过多年发展和积淀,构建起比较完整的技术、采购、生产、品控和销售能力;依托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中粮饲料在整合产业链资源、品牌策略等方面形成了核心竞争力。但是,中粮饲料也存在核心能力不突出,运营管理效率不高,市场化程度不够,营销反应慢的问题。在分析内外部环境后,通过SWOT分析,指出中粮饲料奶牛饲料业务最重要的发展机会就是依托中粮集团全产业链,通过股权合作与蒙牛建立深度战略合作关系,推进构建更完整、更紧密、更稳定的乳品产业链。中粮饲料要在这个社会化的乳品产业链中找准定位,以蒙牛奶源牧场市场为目标客户,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饲料产品和服务,加强核心能力建设,在深化改革能力、饲料配方技术引领能力、大数据利用能力、线上交易平台搭建能力、牧场技术服务能力等方面不断提升,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共赢发展。
葛昀洲[10](2018)在《企业博士后培养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迈入21世纪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成为时代潮流,随着企业研发能力的不断提升,科研产出越来越高,其创新主体地位建设得以不断夯实,日益成为我国自主研发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然而,现有高等教育体系培育出的人才离企业实际需求仍有一定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全球唯一受官方认可且以企业作为培养主体的人才培养制度——企业博士后(Industry Postdocs)制度从发达国家被引进至我国后,得到快速发展,为我国企业界培养了大批研发人才。本研究系统梳理了企业博士后培养制度的历史与现状。企业博士后制度诞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应企业研发实力大幅上升、知识产权体系日益完善、人才招收引进模式变革等综合因素而产生,总体历经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期、成熟期4个阶段,呈现出:(1)企业主导与政府扶持相协同、(2)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3)学术化与产业化相平衡的三大特点。我国企业博士后制度诞生于1994年,经过初步试点、扩大试点、多种类型设站、博士后基金覆盖4个阶段的发展,虽然发展迅速,但与之相配套的高等教育发展程度、企业研发体系和企业博士后培养水平都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较明显差距。本文聚焦企业博士后培养的最主要参与者(企业博士后与企业管理人员),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对我国企业博士后的培养现状进行实地调研。采用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量化研究方法,提炼并检验了企业博士后培养过程中的关键影响要素及其对培养质量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企业因素与自身因素对企业博士后培养质量有显着影响,而高校因素与外界因素对培养质量的影响相对较弱。更进一步,企业导师、企业配套资源、企业实力和企业博士后主观投入对企业博士后培养最为重要;现状让人较为满意的包括企业导师,企业实力,高校导师,企业博士后教育背景,企业博士后主观投入程度等因素。本研究总结提炼了企业博士后培养机制的主要类型。从宏观来看主要有:市场调节下的美国模式、行政主导下的中国模式和协同创新体制下的加拿大模式三类。从微观来看可按培养类型分为:学术型、工程型、业务型和复合型四类;按培养模式分为:导师制、部门制和混合制三类。为进一步推进企业博士后培养、提升企业博士后培养质量,本文基于对博士后培养机制的分析提出了改进我国企业博士后培养模式的系统优化建议。首先,培养体系的设计应注重定位、类型、学科选取的问题。其次,培养机制的落实应注重“博士后导师不作为”、“部门经理不重视”、“招收机制太单一”和“各阶段考核没重点”等问题。最后,培养环境的营造应注重协同中央、各省及各高校的协同问题。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包括如下方面:首先,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已有研究对企业博士后培养过程的不足,提出影响企业博士后培养质量的四个主要维度,从企业因素、高校因素、外界因素和自身因素四个方面提出研究假设,并通过调查问卷方法和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方法对各因素对企业博士后培养质量的影响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因素与自身因素对企业博士后培养质量有显着影响,而高校因素与外界因素对培养质量的影响并不显着,并发现了企业导师、企业配套资源、企业实力和企业博士后主观投入是对企业博士后培养最为重要的四个影响因子,为后续给我国企业博士后培养提供政策性建议提供有力依据。其次,本文通过对美国RPIF项目和IBM项目、加拿大Elevate项目和上海交通大学、光明集团等案例的深入分析,分别提炼美国校企联培企业博士后的培养体制、美国企业独立培养博士后的职业发展路径、加拿大政府—高校—企业协同创新企业博士后的培养机制和我国上海交通大学企业博士后的现状。通过跨案例研究,发现企业博士后的三种培养模式,即美国的市场模式、加拿大的协同创新模式和我国的行政主导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了企业博士后培养的系统模型。最后,本文基于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结论,为我国企业博士后培养构建了流程模式,并据此提出了系统优化建议。从企业博士后培养的全过程入手,本文从战略规划、培养机制和各界支撑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强调了在企业博士后培养过程中各参与主体的角色定位和权责分配,细化了企业博士后从招收、开题到考核、出站的整个过程,在每一个步骤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二、强化服务体系建设 确保乳业快速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化服务体系建设 确保乳业快速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农村产业融合的起源与发展 |
1.2.2 农村产业融合的驱动机制研究 |
1.2.3 农村产业融合的类型模式研究 |
1.2.4 农村产业融合的测度方法研究 |
1.2.5 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研究 |
1.2.6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概念辨析 |
2.1.1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现代化 |
2.1.2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化 |
2.1.3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融合 |
2.2 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与特征 |
2.2.1 农村产业融合 |
2.2.2 农村产业融合模式 |
2.2.3 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
2.2.4 农村产业融合水平 |
2.3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理论分析 |
2.3.1 分工理论 |
2.3.2 产业集群理论 |
2.3.3 交易成本理论 |
2.3.4 创新理论 |
2.3.5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
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支撑条件 |
3.1.1 自然资源条件 |
3.1.2 社会环境条件 |
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基础概况 |
3.2.1 整体发展概况 |
3.2.2 第一产业发展概况 |
3.2.3 第二产业发展概况 |
3.2.4 第三产业发展概况 |
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
3.3.1 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模式 |
3.3.2 农业多功能拓展型融合模式 |
3.3.3 产业集聚型融合模式 |
3.3.4 科技渗透型融合模式 |
3.3.5 产业循环型融合模式 |
3.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发展现状 |
3.5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 |
4.1 测度方法的选取与原则 |
4.1.1 测度方法的研判和选取 |
4.1.2 测度指标设置原则 |
4.2 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1 测度指标的选择 |
4.2.2 测度指标的解释 |
4.2.3 测度模型的建立 |
4.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实证分析与评价 |
4.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2 数据来源 |
4.3.3 测度结果及评价 |
4.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分析 |
4.4.1 耦合关系模型 |
4.4.2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与战略选择 |
5.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障碍分析 |
5.1.1 障碍分析模型 |
5.1.2 障碍度分析 |
5.1.3 障碍因子分析 |
5.1.4 障碍因素现状分析 |
5.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矛盾 |
5.2.1 产业布局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
5.2.2 土地利用模式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
5.2.3 融资渠道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
5.2.4 农村公共服务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
5.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战略选择 |
5.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原则与目标 |
5.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宏观路径选择 |
5.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 |
5.4 本章小结 |
6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
6.1 农林牧渔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
6.1.1 特色种植业产业带调整 |
6.1.2 畜牧养殖业布局调整 |
6.1.3 渔业产业布局调整 |
6.1.4 山特产品产业布局调整 |
6.2 农产品精深加工的路径选择 |
6.2.1 玉米精深加工 |
6.2.2 水稻精深加工 |
6.2.3 大豆精深加工 |
6.2.4 乳业精深加工 |
6.2.5 蔬菜精深加工 |
6.2.6 渔业精深加工 |
6.3 农林牧渔服务业的路径选择 |
6.3.1 培育多元化主体 |
6.3.2 加强生产主体市场信息服务 |
6.3.3 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服务体系 |
6.3.4 构建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服务体系 |
6.3.5 推进农业资源化利用服务体系 |
6.3.6 拓展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 |
6.4 休闲农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
6.4.1 打造自然生态康养观光产业带 |
6.4.2 构建冰雪特色旅游产业体系 |
6.4.3 传承关东民俗和弘扬四大精神游 |
6.4.4 发挥沿边优势开展边境风情游 |
6.5 以信息技术渗透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
6.5.1 完善智慧农业信息监管系统 |
6.5.2 精准管理农业全产业链 |
6.5.3 创新农业金融保险服务 |
6.5.4 保护产业质量安全和知识产权 |
6.5.5 构建完整农业产业体系 |
6.6 以国家级试验区创新驱动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
6.6.1 以农产品加工贸易带动产业融合 |
6.6.2 扩大农业产业负面清单外贸易 |
6.6.3 创新涉农金融国际化服务产业 |
6.6.4 发展开放试验区农业总部经济 |
6.7 本章小结 |
7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
7.1 继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 |
7.1.1 探索设立农业自由贸易试验区 |
7.1.2 构建畅通便捷的农产品贸易通道 |
7.1.3 引导国际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贸易 |
7.2 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资源要素 |
7.2.1 确保农村产业融合用地保障 |
7.2.2 加强财政税收政策支持 |
7.2.3 完善金融保险政策支持 |
7.2.4 强化科技与人才政策支持 |
7.3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
7.3.1 优化改造农田基础设施 |
7.3.2 搭建公共交通和信息网络 |
7.3.3 配套产业融合基本设施 |
7.3.4 综合改造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
7.4 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 |
7.4.1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顶层设计 |
7.4.2 推动产业融合政策有效落实 |
7.4.3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 |
7.4.4 建立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2)新疆天润乳业发展战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图 |
1.5.1 研究思路 |
1.5.2 技术路线图 |
1.6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2.1 相关概念 |
2.1.1 发展战略 |
2.1.2 战略优化 |
2.1.3 SWOT分析法 |
2.1.4 PEST分析法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波特竞争优势理论 |
2.2.2 市场细分理论 |
第3章 新疆天润乳业现行发展战略分析 |
3.1 新疆天润乳业基本情况 |
3.1.1 新疆天润乳业的发展历程 |
3.1.2 新疆天润乳业的发展现状 |
3.2 新疆天润乳业现行发展战略分析 |
3.2.1 企业愿景分析 |
3.2.2 战略目标分析 |
3.2.3 业务战略分析 |
3.2.4 职能战略分析 |
第4章 新疆天润乳业现行发展战略存在问题及原因 |
4.1 业务战略存在的问题 |
4.1.1 产品结构相对失衡 |
4.1.2 没有形成产品多元化的宣传 |
4.2 职能战略存在的问题 |
4.2.1 企业对渠道管控力度薄弱 |
4.2.2 内地市场占有率较低 |
4.3 业务战略产生问题的原因 |
4.3.1 产品结构创新度不够 |
4.3.2 广告宣传力度不到位 |
4.4 职能战略产生问题的原因 |
4.4.1 企业管理体制不完善 |
4.4.2 服务机制不完善 |
第5章 新疆天润乳业发展战略优化设计 |
5.1 战略优化原则 |
5.1.1 以产业链发展模式为基础 |
5.1.2 以自有奶源为核心 |
5.1.3 打造网络时代新型营销体系 |
5.2 战略优化目标 |
5.2.1 总体目标 |
5.2.2 阶段目标 |
5.3 战略优化定位 |
5.4 战略优化环境分析 |
5.4.1 外部宏观环境分析-PEST 分析 |
5.4.2 乳制品行业环境分析 |
5.4.3 天润乳业内部环境分析 |
5.4.4 SWOT分析 |
5.5 业务战略优化举措 |
5.5.1 优化产品结构 |
5.5.2 优化产品知名度 |
5.6 职能战略优化举措 |
5.6.1 优化企业管理体制 |
5.6.2 优化服务机制 |
5.7 战略优化实施的保障措施 |
5.7.1 人才保障 |
5.7.2 加强奶源基地建设 |
5.7.3 科技创新 |
5.7.5 加强企业管理体系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表索引目录 |
附录 B 图索引目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辉山乳业内部控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理论基础及文献评述 |
2.1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
2.1.1 内部控制及其有效性概况 |
2.1.2 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概述 |
2.1.3 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因素 |
2.1.4 COSO内部控制框架发展进程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信号传递理论 |
2.2.3 权变理论 |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3.1 内部控制的概念 |
2.3.2 内部控制缺陷分类 |
2.3.3 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认定标准 |
2.3.4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 |
2.3.5 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因素 |
3 辉山乳业内部控制现状及有效性调查 |
3.1 辉山乳业概况 |
3.2 辉山乳业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
3.2.1 控制环境现状 |
3.2.2 风险评估现状 |
3.2.3 控制活动现状 |
3.2.4 信息沟通方面 |
3.2.5 内部监督方面 |
3.3 辉山乳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调查 |
3.3.1 调查设计与实施 |
3.3.2 调查结果与统计 |
4 辉山乳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分析 |
4.1 控制环境问题 |
4.1.1 董事会组织结构不合理 |
4.1.2 缺乏合理的运行管理体系 |
4.1.3 企业文化缺乏内控元素 |
4.1.4 企业人力资源体系建设滞后 |
4.2 风险管理及评估问题 |
4.2.1 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
4.2.2 无法识别关键风险点 |
4.3 控制活动问题 |
4.3.1 对于债务规模控制不力 |
4.3.2 采购成本居高不下 |
4.3.3 库存加压问题加剧 |
4.3.4 违规重复抵押资产 |
4.4 信息沟通问题 |
4.4.1 公司内部沟通机制缺失 |
4.4.2 信息披露不透明 |
4.4.3 信息化系统建设落后 |
4.5 监督控制问题 |
4.5.1 内部监控体系不完善 |
4.5.2 外部监督体系缺乏独立性 |
5 辉山乳业内部控制体系优化建议 |
5.1 内部控制环境优化 |
5.1.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
5.1.2 优化企业管理职能部门结构 |
5.1.3 加强企业制度文化建设 |
5.1.4 吸引高素质人才 |
5.2 完善风险评估管理工作 |
5.2.1 优化风险评估管理体系 |
5.2.2 完善风险评估流程 |
5.3 提升控制活动效率 |
5.3.1 优化全面预算管理工作 |
5.3.2 加强供应商及采购管理 |
5.3.3 优化库存预警及计划管理体系 |
5.3.4 做好资产管理控制 |
5.4 优化信息沟通体系 |
5.4.1 优化信息控制系统 |
5.4.2 完善反舞弊机制 |
5.4.3 构建沟通渠道 |
5.5 强化内部及外部监督控制 |
5.5.1 强化企业内部监督力度 |
5.5.2 确保外部审计机构独立性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6.3 创新和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基于社会责任的长富乳业品牌忠诚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流程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内容 |
1.2.3 技术路线图 |
1.3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其文献综述 |
2.1 企业社会责任方面 |
2.1.1 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 |
2.1.2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 |
2.2 品牌声誉方面 |
2.2.1 品牌声誉的概念 |
2.2.2 品牌声誉的影响因素 |
2.2.3 品牌声誉的作用 |
2.3 品牌忠诚方面 |
2.3.1 品牌忠诚的概念 |
2.3.2 品牌忠诚的影响因素 |
2.3.3 品牌忠诚的作用 |
2.4 企业社会责任、品牌声誉与品牌忠诚之间关系方面 |
2.4.1 企业社会责任与品牌声誉 |
2.4.2 企业社会责任与品牌忠诚 |
2.4.3 品牌声誉与品牌忠诚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假设的提出 |
3.1.1 企业社会责任与品牌声誉的关系 |
3.1.2 品牌声誉与品牌忠诚的关系 |
3.1.3 企业社会责任与品牌忠诚的关系 |
3.1.4 品牌声誉的中介作用 |
3.2 调查方案的实施 |
3.2.1 问卷调查对象简介 |
3.2.2 问卷设计 |
3.2.3 问卷发放和数据收集 |
3.2.4 数据分析 |
3.3 核心概念的界定和量表设计 |
3.3.1 核心概念的定义 |
3.3.2 问卷量表的设计 |
3.3.3 抽样设计 |
3.4 数据模型的构建 |
第四章 长富乳业社会责任与品牌忠诚关系的实证分析 |
4.1 长富乳业样本描述性分析 |
4.1.1 样本基本特征的分析 |
4.1.2 问卷量表的描述性统计 |
4.2 长富乳业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4.2.1 长富乳业CSR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分析和检验 |
4.2.2 长富乳业品牌声誉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4.2.3 长富乳业品牌忠诚度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4.3 差异分析 |
4.3.1 性别不同的消费者的差异分析 |
4.3.2 年龄不同的消费者的差异分析 |
4.3.3 受教育程度不同的消费者的差异分析 |
4.4 推论分析 |
4.4.1 相关分析 |
4.4.2 回归分析 |
4.4.3 中介分析 |
4.4.4 假设的整体验证情况 |
第五章 提升长富乳业品牌忠诚的对策和建议 |
5.1 基于消费者责任的品牌忠诚提升策略 |
5.1.1 始终不渝地提供优质的产品 |
5.1.2 不断强化服务创新意识 |
5.2 基于环境责任的品牌忠诚提升策略 |
5.2.1 倡导环保的理念 |
5.2.2 绿色生产 |
5.2.3 绿色营销 |
5.3 基于社区责任的品牌忠诚提升策略 |
5.3.1 企业应树立对社区的责任意识 |
5.3.2 企业家提升自身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经营思想 |
5.4 基于员工责任的品牌忠诚提升策略 |
5.4.1 重视劳动关系的和谐建设 |
5.4.2 建立健全的员工全面回报体系 |
5.4.3 强化组织管理,建立公平、透明的晋升体系 |
5.4.4 实施交叉培训,获得更多职业技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关于长富乳业社会责任与品牌忠诚的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5)伊利集团逆向国际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论文框架 |
1.2.4 研究的可能贡献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
2.1 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综述 |
2.1.1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理论 |
2.1.2 国际化动因研究 |
2.2 企业逆向国际化研究综述 |
2.2.1 理论研究 |
2.2.2 实践研究 |
第三章 伊利集团国际化分析 |
3.1 中国企业国际化演化路径 |
3.2 中国乳企的国际化发展概要 |
3.3 伊利集团国际化发展现状 |
3.3.1 伊利集团概况 |
3.3.2 伊利集团国际化发展现状 |
3.3.3 伊利集团海外市场布局 |
3.4 伊利集团逆向国际化战略 |
3.4.1 逆向国际化战略理论研究 |
3.4.2 伊利的逆向国际化战略理念 |
3.4.3 伊利逆向国际化战略实施结果 |
3.5 伊利逆向国际化战略中存在的问题 |
3.5.1 部分知识技术在国内逆向溢出时转化率低 |
3.5.2 逆向资源反哺无法解决国内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
3.5.3 快速发展中人才管理存在断层 |
3.6 伊利集团逆向国际化SWOT分析 |
3.6.1 优势 |
3.6.2 劣势 |
3.6.3 机会 |
3.6.4 威胁 |
第四章 伊利集团逆向国际化决策 |
4.1 伊利集团逆向国际化路径 |
4.1.1 逆向国际化战略目标 |
4.1.2 逆向国际化空间布局 |
4.1.3 逆向国际化产品组合 |
4.2 伊利集团战略逆向国际化策略 |
4.2.1 构建逆向价值链体系 |
4.2.2 优化外国企业并购 |
4.2.3 升级伊利国际品牌 |
4.3 伊利集团逆向国际化战略保障措施 |
4.3.1 组织保障 |
4.3.2 队伍保障 |
4.3.3 文化保障 |
4.3.4 信息保障 |
4.3.5 原料保障 |
4.3.6 质量保障 |
4.3.7 技术创新保障 |
第五章 结束语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区域性品牌企业QM乳业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中国乳品行业中区域性品牌企业所面临的问题 |
1.1.2 中国乳品行业中区域性品牌企业的营销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乳品行业营销领域的研究进展 |
1.2.2 国内外营销学术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 |
1.3 论文结构和内容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二章 营销策略相关理论 |
2.1“4P”理论 |
2.2 SWOT分析法 |
2.3 STP理论 |
第三章 QM乳业公司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QM乳业公司简介 |
3.1.1 乳制品加工厂 |
3.1.2 标准化奶牛养殖基地 |
3.1.3 种植事业部 |
3.2 QM乳业公司 4P分析 |
3.2.1 产品分析 |
3.2.2 定价分析 |
3.2.3 渠道分析 |
3.2.4 促销策略分析 |
3.3 存在问题 |
第四章 QM乳业公司SWOT分析和STP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文化环境 |
4.1.4 科学技术环境 |
4.2 微观环境分析 |
4.2.1 竞争者 |
4.2.2 供应商 |
4.2.3 替代产品 |
4.2.4 购买商的议价能力 |
4.2.5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4.3 QM乳业公司营销策略的SWOT分析 |
4.3.1 优势分析 |
4.3.2 劣势分析 |
4.3.3 机会分析 |
4.3.4 威胁分析 |
4.3.5 道斯矩阵分析 |
4.4 QM乳业公司营销策略的STP分析 |
4.4.1 QM乳业的市场细分 |
4.4.2 QM乳业的目标市场 |
4.4.3 QM乳业的市场定位 |
第五章 QM乳业公司营销策略建议 |
5.1 QM公司在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
5.2 总体建议 |
5.2.1 避实就虚 |
5.2.2 巩固“后院” |
5.2.3 借道强势经销商 |
5.2.4 走差异化路线 |
5.3 市场定位建议 |
5.4 消费市场拓展建议 |
5.4.1 追着消费者的推广 |
5.4.2 追着消费者的产品设计 |
5.4.3 追着消费者的抢夺市场 |
5.5 公司经营建议 |
5.5.1 主营业务业务至上的原则 |
5.5.2 品牌知名度的树立 |
5.5.3 网络营销手段的强化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M乳业公司销售业务内部控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 |
2.1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研究文献 |
2.1.2 国内研究文献 |
2.1.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
2.2 内部控制基础理论 |
2.2.1 内部控制涵义 |
2.2.2 内部控制目标 |
2.2.3 内部控制原则 |
2.2.4 内部控制要素 |
2.3 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 |
2.3.1 COSO理论 |
2.3.2 ERM理论 |
2.3.3 委托代理理论 |
3 销售业务内部控制相关理论分析 |
3.1 销售业务内部控制目标及方法 |
3.1.1 销售业务内部控制目标 |
3.1.2 销售业务内部控制方法 |
3.2 销售业务内部控制流程 |
3.3 销售业务内部控制的主要风险和关键控制点 |
3.3.1 制定销售计划的风险及关键控制点 |
3.3.2 客户开发和信用管理的风险及关键控制点 |
3.3.3 销售定价管理的风险及关键控制点 |
3.3.4 销售合同管理的风险及关键控制点 |
3.3.5 发货管理的风险及关键控制点 |
3.3.6 应收账款管理的风险及关键控制点 |
3.3.7 销售发票控制的风险及关键控制点 |
3.3.8 产品售后服务存在的风险及关键控制点 |
4 M乳业公司销售业务内部控制现状及问题分析 |
4.1 M乳业公司基本情况概述 |
4.1.1 M乳业公司概述 |
4.1.2 M乳业公司组织架构 |
4.1.3 M乳业公司销售业务内部控制现状 |
4.2 M乳业公司销售业务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分析 |
4.2.1 公司层面问题分析 |
4.2.1.1 内部控制意识不强 |
4.2.1.2 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 |
4.2.1.3 信息沟通渠道不畅 |
4.2.1.4 内部审计作用发挥不充分 |
4.2.2 业务层面问题分析 |
4.2.2.1 客户信用管理欠缺 |
4.2.2.2 销售定价审批权限不明确 |
4.2.2.3 合同管理流程控制不力 |
4.2.2.4 发货环节审批程序不健全 |
4.2.2.5 应收账款控制薄弱 |
4.2.2.6 售后服务不到位 |
5 M乳业公司销售业务内部控制优化 |
5.1 M乳业公司销售业务内部控制优化的目标和原则 |
5.1.1 M乳业公司销售业务内部控制优化目标 |
5.1.2 M乳业公司销售业务内部控制优化原则 |
5.2 公司层面销售业务内部控制优化 |
5.2.1 提高销售业务内控意识 |
5.2.2 完善企业销售业务风险评估体系 |
5.2.3 提高销售业务信息沟通效率 |
5.2.4 加强对销售业务的内审力度 |
5.3 业务层面销售业务内部控制优化 |
5.3.1 加强企业销售计划控制 |
5.3.2 完善客户信用管理和赊销信用审批 |
5.3.3 加强销售价格管理 |
5.3.4 优化发货审批程序 |
5.3.5 完善应收账款追偿机制 |
5.3.6 强化销售退回管理和盘点对账管理 |
5.3.7 提升产品售后服务质量 |
6 M乳业公司销售业务内部控制优化实施保障措施 |
6.1 组织保障 |
6.1.1 健全企业治理结构 |
6.1.2 优化企业内部权责配置 |
6.2 制度保障 |
6.2.1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
6.2.2 加大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度 |
6.3 资金保障 |
6.3.1 加强财经和结算纪律 |
6.3.2 完善资金划拨管理 |
6.4 人员保障 |
6.4.1 构建企业内控文化 |
6.4.2 完善人力资源制度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陕西优利士乳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1.2.1 理论基础 |
1.2.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陕西优利士乳业公司发展环境分析 |
2.1 优利士乳业公司的基本情况 |
2.1.1 公司概况 |
2.1.2 公司资源概况 |
2.1.3 公司能力概况 |
2.2 公司外部环境的PEST分析 |
2.2.1 政治环境分析 |
2.2.2 经济环境分析 |
2.2.3 社会环境分析 |
2.2.4 科学技术环境分析 |
2.3 公司发展竞争环境的五力模型分析 |
2.3.1 主要竞争对手 |
2.3.2 潜在竞争者 |
2.3.3 消费者议价能力 |
2.3.4 供应商议价能力 |
2.3.5 替代产品分析 |
2.4 优利士乳业公司发展环境的SWOT分析 |
2.4.1 优势 |
2.4.2 劣势 |
2.4.3 机会 |
2.4.4 威胁 |
2.4.5 SWOT矩阵分析 |
第3章 陕西优利士乳业公司发展战略制定 |
3.1 企业使命和愿景 |
3.1.1 企业使命 |
3.1.2 发展愿景 |
3.1.3 优利士乳业公司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
3.1.4 优利士乳业公司的战略目标 |
3.2 公司战略选择 |
3.3 业务与职能层策略 |
3.3.1 品牌策略 |
3.3.2 营销策略 |
3.3.3 产品策略 |
3.3.4 人才策略 |
3.3.5 研发策略 |
第4章 陕西优利士乳业公司发展战略实施步骤与保障措施 |
4.1 优利士乳业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步骤 |
4.1.1 组织结构的调整打下战略基础 |
4.1.2 奶源基地建设突破战略发展瓶颈 |
4.1.3 企业文化建设促进战略宣贯 |
4.1.4 人力资源建设推动战略落实 |
4.2 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保障 |
4.2.1 资本保障 |
4.2.2 决策机制保障 |
4.2.3 人才使用机制保障 |
4.2.4 收入分配机制保障 |
4.2.5 强化营销渠道管控 |
4.2.6 制定羊乳行业标准 |
4.2.7 大力发展工业旅游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粮饲料奶牛饲料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 |
1.3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成功案例 |
2.1 企业战略管理 |
2.1.1 战略及企业战略管理的含义 |
2.1.2 企业战略管理过程和相关理论 |
2.1.3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定义 |
2.2 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 |
2.2.1 研究方法 |
2.2.2 PEST分析模型 |
2.2.3 波特五力模型 |
2.2.4 产业价值链分析 |
2.2.5 SWOT分析模型 |
2.3 成功案例-伊利乳业饲料养殖一体化战略 |
第三章 外部环境分析 |
3.1 行业现状分析 |
3.1.1 中国奶牛饲料现状分析 |
3.1.2 中国奶牛养殖现状分析 |
3.2 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政治环境分析 |
3.2.2 经济环境分析 |
3.2.3 社会环境分析 |
3.2.4 技术环境分析 |
3.3 产业结构分析 |
3.3.1 买方议价能力分析 |
3.3.2 卖方议价能力分析 |
3.3.3 替代品分析 |
3.3.4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3.3.5 潜在进入者分析 |
3.4 奶牛饲料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
第四章 中粮饲料内部环境分析 |
4.1 中粮饲料资源配置状况分析 |
4.1.1 中粮饲料发展历史回顾 |
4.1.2 中粮饲料的内部机制 |
4.1.3 中粮饲料的资源优势 |
4.2 中粮饲料主要能力分析 |
4.2.1 产品能力分析 |
4.2.2 营销能力分析 |
4.2.3 采购能力分析 |
4.2.4 生产及检验能力分析 |
4.2.5 技术能力分析 |
4.3 中粮饲料的核心竞争力分析 |
4.3.1 饲料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分析 |
4.3.2 中粮饲料的核心竞争力 |
4.4 中粮饲料SWOT分析 |
第五章 中粮饲料奶牛饲料发展战略与实施保障 |
5.1 战略定位及战略目标 |
5.2 发展战略方案 |
5.3 战略实施与保障 |
5.3.1 全面市场化管理企业 |
5.3.2 推进企业组织结构优化 |
5.3.3 打造企业配方技术引领 |
5.3.4 加强大数据分析利用能力 |
5.3.5 建设线上线下交易能力 |
5.3.6 专业化牧场技术服务团队打造 |
5.3.7 强化企业激励政策落地 |
5.3.8 完善企业资金保障建设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企业博士后培养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研究问题与内容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概念界定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企业博士后培养文献综述 |
2.1 企业博士后培养相关理论 |
2.1.1 国内外学术关注程度综述 |
2.1.2 后学院科学 |
2.1.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1.4 协同理论 |
2.2 关于博士后研究的综述 |
2.2.1 关于博士后历史与现状的研究 |
2.2.2 关于博士后管理与体制的研究 |
2.2.3 关于博士后培养与成效的研究 |
2.2.4 关于博士后考核与评估的研究 |
2.3 关于企业博士后研究的综述 |
2.3.1 关于企业博士后管理与体制的研究 |
2.3.2 关于企业博士后培养与成效的研究 |
2.3.3 关于工作站建设的研究 |
2.3.4 关于企业博士后现存问题的研究 |
2.4 基于利益相关者和协同创新理论的企业博士后培养综述 |
2.4.1 企业博士后培养的三重螺旋理论模型 |
2.4.2 企业博士后培养的经验研究 |
第三章 企业博士后培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
3.1 企业博士后在北美的形成与发展 |
3.1.1 历史起源 |
3.1.2 发展阶段 |
3.1.3 企业博士后与高校博士后的比较 |
3.1.4 加拿大政府基金——产业研发博士后基金的发展研究 |
3.1.5 成效与面临的挑战 |
3.1.6 特点与启示 |
3.2 企业博士后在中国的起源与发展 |
3.2.1 历史起源 |
3.2.2 发展过程 |
3.2.3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发展的研究 |
第四章 企业博士后培养主要模式与案例分析 |
4.1 罗格斯大学医药企业博士后项目的研究 |
4.1.1 项目简介 |
4.1.2 项目培养体制分析 |
4.1.3 项目特点 |
4.2 IBM公司哥尔斯廷企业博士后项目研究 |
4.2.1 项目简介 |
4.2.2 项目企业博士后职业选择与成长研究 |
4.2.3 项目特点与启示 |
4.3 加拿大“跃升”项目研究 |
4.3.1 项目简介 |
4.3.2 项目机制分析 |
4.3.3 项目特点与启示 |
4.4 上海交通大学企业博士后发展现状研究 |
4.4.1 企业博士后招收 |
4.4.2 上海交通大学企业博士后培养机制分析 |
4.4.3 上海交通大学企业博士后职业选择与发展研究 |
4.4.4 上海交通大学企业博士后特点与启示 |
4.5 光明集团企业博士后案例研究 |
4.5.1 光明集团企业博士后项目简介 |
4.5.2 光明乳业研究院企业博士后培养体制 |
4.5.3 光明乳业企业博士后培养特点 |
4.5.4 经验与启示 |
4.6 中外企业博士后管理体制与模式的对比研究 |
4.6.1 三种模式概况 |
4.6.2 三种模式的对比研究 |
4.6.3 三种模式的成因及利弊分析 |
4.6.4 企业博士后培养机制理论模型 |
第五章 企业博士后培养体制维度与影响因素的分析 |
5.1 调研设计与调研过程 |
5.1.1 指标设计过程 |
5.1.2 问卷发放形式与过程 |
5.1.3 访谈调研设计 |
5.2 问卷的描述性统计 |
5.2.1 企业博士后 |
5.2.2 企业博士后管理人员 |
5.3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5.3.1 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结果 |
5.3.2 数据质量检验结果 |
5.3.3 研究假设检验结果 |
5.4 调查结果与分析 |
5.4.1 企业因素 |
5.4.2 高校因素 |
5.4.3 外界因素 |
5.4.4 自身因素 |
5.4.5 培养结果 |
第六章 企业博士后培养机制的系统优化 |
6.1 以战略规划为统筹,发挥政府的宏观引领作用 |
6.1.1 明确企业博士后的角色定位 |
6.1.2 搭建分类培养体系 |
6.1.3 对企业博士后分布进行整体设计 |
6.2 以质量提升为核心,优化企业的人才培养体系 |
6.2.1 企业博士后招聘机制 |
6.2.2 企业博士后开题机制 |
6.2.3 企业博士后考核机制 |
6.3 以服务保障为支撑,深化各界的协同参与力度 |
6.3.1 抓好高校导师队伍建设 |
6.3.2 推进高校各类资源共享 |
6.3.3 推进企业育人团队建设 |
6.3.4 完善企业博士后激励体系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创新点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国家关于企业博士后领域的重要文件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强化服务体系建设 确保乳业快速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D]. 柴青宇.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2]新疆天润乳业发展战略优化研究[D]. 杨丽瑞. 新疆大学, 2020(07)
- [3]辉山乳业内部控制优化研究[D]. 吴晛. 北京印刷学院, 2019(03)
- [4]基于社会责任的长富乳业品牌忠诚提升研究[D]. 黄桦. 闽江学院, 2019(03)
- [5]伊利集团逆向国际化研究[D]. 张溯(Kevin Cheung).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3)
- [6]区域性品牌企业QM乳业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刘又荧.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7]M乳业公司销售业务内部控制优化研究[D]. 李英杰.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9(01)
- [8]陕西优利士乳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王博. 湖南大学, 2019(07)
- [9]中粮饲料奶牛饲料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孙庆余.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6)
- [10]企业博士后培养机制研究[D]. 葛昀洲.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