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物质对水稻和非水稻土壤外源镉形态的影响

有机物质对水稻和非水稻土壤外源镉形态的影响

一、有机物料对稻作与非稻作土壤外源镉形态的影响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卉鑫[1](2021)在《有机物料添加对碱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

覃建军[2](2021)在《象草修复Cd污染农田土壤的效应及其配套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农田土壤镉(Cd)污染已成为限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植物提取是修复Cd污染农田土壤较为有前景的方式,具有成本低,二次污染少等优势,并且可以大规模应用。但目前大多数Cd超富集植物存在生物量小、抗逆性差以及经济效益低等缺点。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 Schum)是一种生物量巨大、生长快速且抗逆性强的多年生植物,对Cd污染土壤具有较好的修复潜力,并且其生物质可用以制作生物乙醇、板材及纸品等产品,具有较好经济效益,是实现Cd污染农田边生产边修复的理想植物。然而象草对不同类型及Cd污染程度土壤的修复效应以及在不同幼苗建立方式时修复效应的差异性尚不明确,有关强化象草修复Cd污染土壤的研究也少见报道,并且种植象草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及套作绿肥还田对其修复效应的影响有待探究。本研究选取南方典型农田土壤(紫泥田和麻砂泥),通过添加不同浓度梯度的外源Cd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了象草在土壤Cd胁迫下的耐受能力及修复效果;应用田间小区试验,以不同方式施加谷氨酸二乙酸(GLDA),明确了 GLDA强化象草修复Cd污染土壤的效应;采用田间试验,设置套作/不套作紫云英还田的旋耕移栽、越冬再生、免耕补栽6种象草种植模式,探寻象草修复Cd污染农田的配套农艺措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紫泥田与麻砂泥中象草对Cd的耐性指数为0.65~0.79,均表现出较好的耐性;外源Cd浓度为0、0.5、2.0 mg·kg-1时象草富集系数均大于1,表现出较好的Cd富集性;象草转运系数为0.60~0.84,不属于Cd超富集植物;象草在原土(紫泥田和麻砂泥Cd含量分别为0.59、0.63 mg·kg-1)中的Cd修复效率较高,且在麻砂泥中高达2.18%。土壤理化性质如pH、CEC、有机官能团等可影响象草对Cd的富集。(2)田间小区试验表明,少量且分多次施加GLDA能显着提高象草地上部生物量和Cd含量,其中分施次数和总施加量分别是生物量和Cd含量的关键影响因子;Cd提取量在总施加量585 kg·ha-1分4次施加时最高,为16.78 g·ha-1,较CK(不施加GLDA)显着提高275.39%;土壤pH、DOC质量浓度和DTPA-Cd含量与总施加量和分施次数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DOC质量浓度是影响DTPA-Cd含量的主要因素;土壤总Cd含量在总施加量585 kg·ha-1分4次施加时可较种植象草前土壤降低3.23%,且象草地上部Cd含量不超过饲料原料标准(1 mg·kg-1)。(3)田间试验表明,种植象草会显着降低土壤总氮、磷浓度,总钾的变化受幼苗建立方式影响;套作紫云英可缓解总氮下降,但对总磷下降的缓解作用不显着;套作紫云英能显着提高象草生物量及土壤Cd生物有效性;越冬再生象草-紫云英套作模式能获得较大的生物量及Cd提取量,1次刈割(12月)分别可达60.60 t·ha-1(干重)、29.09 g·ha-1,且地上部Cd浓度不超过饲料原料标准;8月是获得高产、高Cd提取量的适宜刈割期;土壤溶液Cd(SSE-Cd)在整个生育期都与象草地上部Cd浓度表现显着正相关关系,较DTPA-Cd更能直观体现象草提取Cd的生物有效性指标。综上,利用越冬再生象草-紫云英套作模式,适量施加磷肥,在6月辅以低剂量(585 kg·ha-1)分多次(4次)施加GLDA,并在每年8月和12月各刈割1次是修复中轻度Cd污染土壤的有效策略,可为Cd污染农田土壤的修复和安全化利用提供参考。

张嘉伟[3](2021)在《外源锌联合有机物料对土壤—水稻系统中镉锌积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农业污灌、矿山开采以及过度施肥等人为活动的影响,土壤镉(Cd)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直接威胁到我国的粮食生产安全。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对土壤中Cd的积累能力较强。研究表明锌(Zn)或有机物料能有效缓解作物Cd毒害,提高作物中Zn含量,然而外源Zn和有机物料联合施用对Cd污染土壤种植水稻的研究较少。因此本论文通过盆栽试验,在探究不同外源Zn(ZnSO4、ZnO-NPs)对土壤-水稻系统中Cd、Zn积累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外源Zn分别与蚕沙、菜籽饼、豆饼三种有机物料联合时对土壤-水稻系统积累Cd、Zn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单独施加Zn时,当Zn添加量为80 mg·kg-1、200 mg·kg-1时,两种锌源均使土壤有效态Cd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相同Zn添加量下,ZnSO4处理土壤有效态Cd含量显着低于ZnO-NPs处理。两种外源Zn的添加均显着提高了水稻三个生育时期下土壤有效态Zn含量,并与Zn添加量呈正相关。2、单独施加Zn时,当Zn添加量为80 mg·kg-1时,糙米中Cd含量最低;相同Zn添加量下,外源ZnO-NPs处理降低水稻籽粒Cd积累的效果优于外源ZnSO4处理。当Zn添加量为80 mg·kg-1、200 mg·kg-1时,两种锌源均使水稻糙米Zn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相同Zn添加量下,外源ZnSO4处理增加水稻籽粒Zn积累的效果优于外源ZnO-NPs处理。3、外源Zn与有机物料联合处理时,土壤有效态Zn含量显着高于对照。除了ZnSO4联合豆饼处理土壤有效态Cd含量与对照无显着性差异外,其余联合处理均使土壤有效态Cd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此外,与对照相比,联合处理最终都增加了土壤pH和CEC,降低了土壤Eh。但联合处理下土壤pH、Eh、CEC的变化基本不受外源Zn影响,主要因有机物料而异。4、外源Zn与有机物料联合处理时,水稻糙米Cd含量符合国家规定的谷物中Cd含量的限量标准(0.2 mg·kg-1),且ZnO-NPs联合有机物料对糙米Cd的控制效果优于ZnSO4联合有机物料处理,其中ZnO-NPs与菜籽饼的联合处理糙米Cd含量最低,仅为0.04 mg·kg-1。因此,本试验中植物型有机物料降低水稻籽粒镉积累的效果优于动物型有机物料。5、外源Zn与有机物料联合处理时,有且仅有外源ZnSO4联合菜籽饼处理糙米Zn含量较对照上升,有利于增加稻米中锌营养水平。

郭岚岚[4](2021)在《持续淹水下外源有机物料对酸性土壤水稻镉积累的影响》文中指出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的安全生产不仅关系到基本民生,更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近年来,随着耕地污染和南方土壤酸化情况的加剧,稻米镉超标成为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的潜在因素之一,如何降低水稻镉积累已成为中外学者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论文通过盆栽试验,选取蚯蚓粪作为外源有机物料,研究了初始状态下pH值相近,有机质含量差异较大的两种酸性低有机质土壤以及有机质含量相近,pH值分别为酸性和弱碱性的两种低有机质土壤,在持续淹水下外源有机物料对水稻镉积累的作用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持续淹水状态下,外源有机物料能够极显着(P<0.01)降低酸性土壤中水稻根、茎叶、糙米中的Cd含量,且有机物料添加量与水稻各部位的Cd含量呈负相关,但当酸性土壤中原有的有机质含量较低时,外源有机物料的添加对降低水稻籽粒镉的积累无显着影响(P>0.05)。在有机质含量为20.5 g·kg-1的酸性土壤(pH=4.77)中添加外源有机物料至土壤有机质含量达35 g·kg-1时,糙米中平均镉含量低于0.2 mg·kg-1(国家食品安全标准限值)。(2)当土壤有机质含量相近,土壤pH值不同时,添加外源有机物料能够极显着(P<0.01)降低酸性土和弱碱性土壤中水稻根、茎叶、糙米中的Cd含量,且有机物料添加量与水稻各部位的Cd含量呈负相关,但有机物料对弱碱性土壤中水稻Cd积累的阻控效果要明显优于酸性土。(3)持续淹水状态下,添加外源有机物料能够显着(P<0.05)影响水稻移栽后酸性土的初始pH值和Eh值,有机物料添加量越多,酸性土壤的初始pH值上升越大(P<0.05),初始Eh值下降越多(P<0.01)。(4)水稻各生育期内土壤中有效镉的含量均呈现分蘖期>抽穗杨花期>成熟期的规律。持续淹水下添加外源有机物料能够显着降低水稻生育期(分蘖期、抽穗扬花期、成熟期)内酸性土壤中的DTPA-Cd(有效态镉)含量(P<0.01),且外源有机物料的添加量和酸性土壤中的DTPA-Cd含量呈反比(P<0.01)。在有机质较高的土壤中(不论酸性还是弱碱性),土壤中的DTPA-Cd含量与水稻籽粒、根、茎叶中的Cd含量均呈现极显着正相关(P<0.01)。在有机质含量较低的土壤中,土壤的DTPA-Cd含量与水稻籽粒中的Cd含量不相关(P>0.05),与水稻根、茎叶中的Cd含量均呈现极显着负相关(P<0.01)。(5)水稻各部位Cd的含量从根、茎叶到糙米依次递减,且水稻植株内的Cd主要集中在水稻根部。持续淹水状态下,添加外源有机物料能够抑制土壤中的Cd向水稻中富集,且添加量越大抑制作用越强(P<0.05)。持续淹水状态下,土壤中有机质高低和土壤的pH值对Cd在土壤-水稻系统中的迁移有显着影响,有机质较高的酸性土壤抑制土壤中的Cd向水稻中的迁移能力要显着高于有机质较低的酸性土壤,弱碱性土壤抑制土壤中的Cd向水稻中的迁移能力要显着高于酸性土壤。

王芳婷[5](2021)在《珠江三角洲平原海陆交互背景下土壤中镉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文中指出镉,稀有金属元素,化学符号Cd,原子序数48,是作为副产品从锌矿石或硫镉矿中提炼出来的,大多用来保护其他金属免受腐蚀和锈损,也可用作制造一种叫做镉黄的亮黄色颜料。镉是一种致癌物,可通过食物链在人体中积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土壤中重金属镉的过量输入以其毒性、持久性和生物富集性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海陆交互作用下土壤环境中的pH、Eh、有机质和水动力条件等因素相对陆相沉积环境均有显着差异,要防治和减轻海陆交互背景下土壤重金属Cd的危害,急需对不同沉积环境下土壤Cd迁移转化机理进行研究。本文选取珠江三角洲南沙区陆相和海相沉积环境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在综合分析已有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水文地质调查、土壤/沉积物样品的采集和测试,分析重金属镉在土壤/沉积物与地下水环境中的分布规律,评价土壤镉的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研究影响研究区土壤镉全量和形态分布的因素;分别以陆相和海相沉积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两种不同沉积环境的土壤对镉吸附规律的区别,并探讨了溶液初始浓度、时间及pH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通过室内土柱实验,研究镉在陆相和海相沉积土壤中的吸附和迁移规律;最后以野外场地为例,探究野外试验场海陆交互作用土壤对于重金属镉的吸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果概述如下:1.通过野外调查与现场采样,分析南沙区的海陆交互作用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镉污染特征,揭示海陆交互作用沉积物大多存在极高潜在环境风险。共在研究区内设置350个表层土壤样采样点和6个钻孔采样点,共取得了404个土壤/沉积物样品,最深土壤/沉积物取样深度为34.2m。发现:南沙核心区表层土壤多为酸性土,pH中值为5.44,镉含量为0.01-2.68mg/kg,均值和中值分别为0.54 mg/kg和0.57 mg/kg,浓度超过《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15618-2018)风险筛查值—0.3 mg/kg。根据风险评估编码法(RAC)可知,南沙区河流沉积物目前均为弱碱性至碱性,镉的生态风险为高风险极高风险。海相沉积物Cd平均含量为0.36mg/kg,陆相沉积物中Cd含量显着低于海相沉积物,Cd平均含量为0.10 mg/kg,两种沉积物中Cd含量的显着差异,反映了研究区地理地质背景影响着Cd富集规律。然而不同深度的海相沉积物中Cd含量也有较大差异,反映了地理地质背景的影响具有局限性。调查的65%以上地区的表层土壤地质累积指数(Igeo)在23范围内,达到中度-重度污染,局部达到重度-极度污染,呈现高风险的(160≤Er<320)占52%以上,而危险(Er≥320)超过36%,主要分布在横沥、万顷沙、新垦等镇。钻孔剖面沉积物中酸可提取态均值为56.3%,风险评估编码法(RAC)显示沉积物大多存在极高潜在环境风险。Cd全量对土壤Cd的形态分布具有很大的影响,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与Cd总量整体上相关性不显着,但对Cd形态的影响显着。2.通过静态吸附实验,揭示了海相沉积环境土壤对Cd2+的吸附能力更强,但陆相沉积环境土壤对镉的饱和吸附量比海相沉积环境土壤大。在室内开展静态吸附实验,从等温吸附方程和动力学吸附方程拟合两个方面研究土壤对镉的吸附行为,同时探讨了溶液初始浓度、吸附时间和pH值对两类土壤中镉吸附行为的影响,发现:陆相沉积物为土黄色粉质粘土,黏粒占比为35%,土壤呈弱酸性,土壤Cd含量为0.52mg/kg;海相沉积物为灰褐色淤泥质砂,土壤呈碱性,土壤Cd含量为0.48mg/kg。两种沉积环境土壤镉含量均显着高于广东省(0.056mg/kg)和珠江三角洲背景值(0.11mg/kg)。两种土壤对重金属镉的等温吸附特征均可用Henry吸附等温模型、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进行描述,Freundlich方程拟合性更优。海相沉积环境和陆相沉积环境土壤对镉的等温吸附常数KF分别为558.21和363.04。陆相沉积环境土壤粘粒含量高,陆相沉积环境和海相沉积环境土壤对镉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2419.83mg/kg和2228.25mg/kg。pH值可能影响土壤镉吸附机理。在水土比为5.5:1,Cd2+浓度为100mg/L的溶液中,当反应时间t趋近于无穷大时,两种土壤的饱和吸附量Sm整体上均随着溶液pH值的增加而增大3.通过土柱实验,揭示了外源输入土柱中的镉主要富集在土壤表层,但表层土壤中Cd含量并不是由土壤的吸附能力决定的。室内开展不同浓度镉溶液在海陆交互作用饱和土壤中的吸附实验和受镉污染土壤在淋溶过程中镉的垂向迁移实验,研究镉在海相和陆相沉积土壤中的迁移规律。发现:土柱中渗流的水的流量起初较大,当溶液在土体内部渗流的阻力和动力基本平衡时达到基本匀速的渗流状态。装填陆相沉积环境中的粉质粘土的土柱最终稳定的渗流速度为23kg/m2/d,装填海相沉积环境中的淤泥质砂的土柱最终稳定的渗流速度均值为44kg/m2/d。吸附实验后,外源输入的镉主要富集在06cm的上层,随着淋入液中Cd2+的不断输入,土壤中的镉发生了垂向迁移。表层土壤中Cd含量并不是由吸附能力决定的,外源污染物进入土壤后的累积过程还要受土壤环境地球化学背景与迁移转化过程的影响和制约,如污染物的输入与输出、吸附与解吸、固定与溶解、累积与降解等等,这些过程都处于动态变化中。当05cm表层土壤添加60(?)g/g Cd2+,经过持续淋溶后,土柱淋洗液中Cd2+浓度普遍较低,不同土柱中每次淋出Cd含量及累积淋出Cd的含量也很低,当pH为3.5时,镉更容易由表层污染土壤迁移至510cm土壤。淋溶实验结束后,Cd主要是靠静电引力被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各土柱土壤中主要存在形式为离子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占比也较高,残渣态和强有机结合态含量极少。4.通过野外试验场案例,验证了土壤沉积环境类型和pH值是影响土壤/沉积物中Cd元素纵向迁移转化的主要因素,揭示了海陆交互作用沉积物中Cd元素迁移转化规律。在研究区共选取18个深层土壤采样点(共90组土壤样品)进行分析,掌握南沙区海陆交互作用下影响镉迁移转化的因素,研究其循环规律。发现:表层陆相沉积环境耕作层土壤中有88.89%土壤pH≤7.5,有88.89%土壤Cd含量≥0.3mg/kg,大多超过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农用地土壤Cd污染风险筛选值。90140cm和140200cm深度土壤主要属于海相沉积环境,土壤Cd含量均小于0.6mg/kg,分别有77.78%和83.33%的土壤pH>7.5,大多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农用地土壤Cd污染风险筛选值。南沙区由浅至深5层土壤中水溶态Cd均值与pH均值呈显着性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93,弱酸提取态Cd均值与pH均值呈显着性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92,也就是说,随着土壤埋深增加,土壤pH逐渐增大,土壤水溶态随pH值的增大逐渐减少,弱酸提取态逐渐增多。陆相沉积物形成的土壤中Cd的迁移随着环境pH的不同也体现不同的迁移能力:当环境为中性和碱性时,Cd2+沉淀为碳酸盐矿物,抑制土壤中Cd的纵向迁移;如果土壤环境为弱酸性,土壤对Cd的吸附量有限;只有在酸性环境中,Cd2+能被有效的解吸,pH值越低,吸附过程可逆性越高,Cd2+较难被吸附在土壤颗粒表面,会增加Cd在纵向上的迁移量及迁移深度,使得Cd更容易进入深层土壤进而污染下部的潜水含水层。

李秀春[6](2021)在《植物残体堆肥对湘南土壤理化特性及烟草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湖南郴州植烟土壤复种指数升高,化肥过度施用和烤烟连作等致使植烟土壤结构和土壤质量变差,进而直接影响烤烟的生长。为解决湖南郴州烟区土壤问题,提高烟叶产质量,本研究从植物残体堆肥的理化性状、养分释放规律、根际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和烤烟生长等方面展开,研究结果如下:一、植物残体堆肥的理化性质。通过对湖南郴州不同烟区采集的36份植物残体堆肥样本分析得出:样本水稳性粒级主要以≥2 mm的大颗粒和≤0.106 mm的黏粒为主;p H在适宜烟草生长的范围之内,均值为6.13,变异系数0.08;速效钾含量丰富,均值为547.92 mg/kg,变异系数为0.78;13C-NMR图谱官能团分析得出有机碳以芳香碳为主。综合上述结果得出植物残体堆肥可以改善湖南郴州烟区粘性大,通透性差等问题,各项养分含量均较丰富,能够满足湘南烟叶生产的要求。二、通过对不同植物残体堆肥处理下养分释放分析得出:施用植物残体堆肥会提高土壤p H和硝态氮含量,降低土壤铵态氮含量;施用植物残体堆肥的处理土壤净矿化速率先增加后降低且显着高于CK,8%处理效果最优;施用植物残体堆肥会抑制土壤氮素的矿化;8%植物残体堆肥下有效磷和速效钾释放量显着增加,到第28 d时8%植物残体堆肥下有效磷释放量达到了100%以上。三、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植物残体堆肥施用量对烟草苗期根际土壤p H、土壤养分、根系形态及烟苗氮磷钾养分吸收的影响。a.与CK相比,不同植物残体堆肥处理均能显着提高根际土壤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而降低根际p H 0.37~0.59个单位;b.与CK相比,2%、4%和8%的植物残体堆肥下烟株地上部干物质量分别增加21.94%、38.76%和80.24%,根系干物质量分别增加67.50%、92.50%和87.50%;施用植物残体堆肥处理能显着增加植株根系总根长、根系表面积和根系体积;c.与CK相比,不同植物残体堆肥处理能显着增加烟株地上部氮磷钾积累37.88%~88.05%、48.95%~55.77%和34.16%~109.33%;显着增加根系氮磷钾元素积累量71.17%~97.75%、45.34%~66.91%和87.27%~128.99%。综上,8%的植物残体堆肥在改善土壤养分、增加烟株苗期生物量以及提升烟株养分积累方面均具有显着效果。四、采用小区试验分析不同植物残体堆肥对土壤微生物及烤烟生长的影响。得出倍量植物残体堆肥(12000 kg/hm2)能提高土壤细菌α多样性指数和特有菌种数。绿弯菌门(Chloroflexi)、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是各处理土壤细菌门水平排名前三的菌门,倍量植物残体堆肥(12000 kg/hm2)均提高了烤烟根、茎和叶生物量,根和叶生物量增幅在10.92%~27.58%和35.78%~51.11%;倍量植物残体堆肥(12000 kg/hm2)烤烟产量和产值增幅在15.25%~44.12%和16.15%~35.78%,而且能提高上中等烟比例。

安之冬[7](2021)在《水稻育秧基质配施化肥与生长调节剂对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厂化育秧和机械化移栽技术的推广应用,对机插秧苗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营养土及有机物料复混的育秧基质尚存在人工成本高、肥效差别大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选用粮食产区易得的秸秆、稻壳等农业废弃物复混制得育秧基质,对育秧基质进行有机无机肥的合理配施,能够有效改善这些缺点,保障基质中有效养分的持续稳定供给。本研究水稻育秧基质以腐熟秸秆、腐熟稻壳、蛭石和干细土按体积3:2:2:3配成。通过田间秧盘育秧试验,以徽两优882为供试材料,研究育秧基质配施化肥和生长调节剂对机插秧苗素质、养分吸收特性及水稻产量的影响,为水稻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育秧基质配施不同量的氮肥(纯N 0 g/盘、0.5 g/盘、1.0 g/盘、2.0 g/盘、3.0 g/盘)对水稻秧苗素质和养分吸收影响,结果显示:秧苗地上部植株及根系各参数指标在0~2.0 g/盘范围内随着氮肥用量的提高不断增加,在2.0 g/盘达到最大值。育秧基质配施2 g/盘氮肥时,所育秧苗株高、茎粗和生物量等均显着高于不施肥对照,总根长和根系活力也表现出显着优势,壮苗指数达到12.94。配施3.0 g/盘时秧苗根系干物质量低、根系活力差,根冠比显着降低,壮苗指数显着低于其他施肥处理,育秧成苗数低(P<0.05)。从养分吸收角度看,百株植株氮素、磷素、钾素累积量和净累积量随着基质氮肥配施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在2.0 g/盘处理达到最高值。高氮(3.0 g/盘)配施水平下,抑制了秧苗根系生长及其对氮磷钾素的吸收累积。2.基质复混0.05~0.1 mg/L浓度萘乙酸,所育秧苗株高、茎基宽及干物质量等地上部植株生长显着高于不施调节剂对照(P<0.05),特别是根系形态表现出良好长势。但施用萘乙酸达到1 mg/L时,根系生长受到抑制,壮苗指数显着低于对照,这表明高浓度萘乙酸处理对水稻秧苗产生了毒害作用。基质配施100 mg/L~300 mg/L浓度的腐植酸,秧苗各指标随腐植酸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在300 mg/L时达到最大值,秧苗素质显着提高,但与200 mg/L浓度所育秧苗差异不显着。腐植酸添加浓度超过300 mg/L时,秧苗素质呈下降趋势,但植株生长正常。这说明,腐植酸添加浓度在200~300 mg/L范围较为适宜。3.以试验所制基质配方育秧并进行田间移栽试验,施肥基质(SF)和腐植酸优化配方基质(HSF)所育秧苗地上部生长特征、根系形态指标和植株养分吸收量在育秧10 d后显着优于无施肥(F)处理(P<0.05)。相同施肥量下,HSF所育水稻秧苗在秧龄20 d时秧苗壮苗指数相比SF提高8.54%;氮磷钾养分净吸收量在各采样点增幅分别为氮素3.65%~8.09%、磷素5.35%~9.75%、钾素6.32%~9.55%,在秧龄15 d达到5%的显着性差异水平(P<0.05)。HSF的水稻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分别比SF高2.63%和1.19%,水稻产量增加4.30%,表现出显着差异(P<0.05)。与商品基质(M)相比,HSF处理的水稻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分别高1.65%和0.62%,水稻产量增加2.17%,但差异不显着(P>0.05)。综上所述,腐熟秸秆、腐熟稻壳、蛭石和干细土比例为3:2:2:3复混育秧基质,基质培肥量为每盘2 g N、1 g P2O5、1 g K2O,同时添加200 mg/L~300 mg/L的腐植酸,此基质配方能为秧苗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秧苗素质和养分吸收累积量,增加水稻有效穗数和产量。

崔思远[8](2021)在《秸秆还田对稻麦复种农田土壤碳氮组分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秸秆还田是一项重要的农田管理措施,秸秆还田方式与还田年数对土壤有机碳与氮素周转、作物生产具有重要影响。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集约化的稻麦复种生产系统保障了粮食持续稳定高产,但也面临着面源污染、土壤质量下降等问题[2]。因此,探讨秸秆还田方式和年数对稻麦复种农田土壤碳库和氮库变化以及作物生产的影响,对促进稻麦复种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由两个试验组成,试验一于2013年开始设置定位试验,包括秸秆少耕还田(MT)、秸秆旋耕还田(RT)、秸秆翻耕还田(CT)和翻耕秸秆不还田(CT0)4个处理(2016、2017年取样);试验二于2010年开始设置定位试验,包括秸秆不还田(NR)和秸秆还田1~7年(SR1~SR7,2016-2017年)或秸秆还田1~8年(SR1~SR8,2017-2018年)8个或9个处理,通过分析秸秆还田不同方式和年数对碳库与氮库组成变化以及其对稻、麦产量的影响,以期提出稻麦复种区合理的碳氮管理策略和秸秆管理措施。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秸秆还田不同方式下秸秆还田深度不同,还田4年后相应提高不同土层有机碳(SOC)和全氮(TN)含量和碳氮比。与CT0相比,MT处理显着提高0~5 cm 土层SOC和TN含量及0~5 cm与其他各层次SOC和TN含量层化率;CT处理增加了 0~20 cm土层内SOC含量,且在10~20 cm 土层达显着水平,提高了各土层TN含量(9.08%~12.10%)[1]。耕作强度越大,10~20 cm 土层土壤碳氮比越低。2.秸秆还田不同方式4或5年后调节了0~20 cm内各土层土壤各SOC组分和TN组分含量,但对不同土层影响不同。与RT和CT处理相比,MT处理显着提高了 0~5 cm轻组有机碳(LFOC)、重组有机碳(HFOC)、颗粒态有机碳(PO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OC)和颗粒态氮(PTN)含量,但降低了 10~20 cm HFOC、POC和轻组氮(LFTN)、重组氮(HFTN)、PTN和矿物结合态氮(MTN)含量;CT处理各土层LFOC、LFTN、POC 和 PTN 含量均高于 CT0。土壤 LFOC、HFOC、POC、MOC(LFTN、HFTN、PTN、MTN)含量与SOC(TN)含量均呈极显着相关关系,均可以作为SOC(TN)变化的指标,LFOC和LFTN变化率分别与SOC和TN变化率有较高相关性,且对秸秆还田方式表现出了最高的敏感性,分别是指示秸秆还田方式对SOC和TN影响的最佳指标。3.秸秆还田不同方式4或5年后各处理土壤SOC和TN主要分布在>0.25 mm大团聚体中,其中SOC含量较微团聚体提高30.53%~44.96%;>2 mm团聚体含量及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贡献率受秸秆还田方式影响最大,均随着耕作强度的降低而增加。MT处理显着提高>2 mm团聚体和>0.25 mm大团聚体比例。与CTO处理相比,CT处理有利于提高各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而对各粒级团聚体全氮含量影响均不显着。秸秆还田方式显着影响>2 mm团聚体对SOC(TN)的贡献率,MT较CT0显着提高>2 mm团聚体对SOC贡献率,且0~20 cm SOC含量和土壤大团聚体含量显着正相关;CT处理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提高了 9.4%,增幅为13.24%。>2 mm团聚体对TN贡献率MT显着高于CT、CT0;0.25~0.053 mm及<0.053 mm团聚体对TN贡献率CT0显着高于其他处理。4.秸秆还田方式对SOC、氮储量有显着影响,其中MT处理提高了 0~20 cm有机碳储量和0~10 cm 土壤全氮储量;CT处理各土壤层次有机碳储量均高于CT0处理,并且在0~10 cm和0~20 cm差异显着,0~20 cm 土壤氮储量也较高。5.随秸秆还田年数增加,各土层SOC和TN含量逐渐提高,但增幅减小;各处理5~10 cm 土层SOC含量高于其他土层;与NR处理相比呈显着性差异的拐点,各土层SOC含量在秸秆还田1~3年,TN含量在秸秆还田1~2年。各土层仅0~5 cm土壤碳氮比在秸秆还田0~3年内随着还田年数增加而显着提高,其他层次与还田年数间均无明显变化趋势。随着还田年数增加,表层0~5 cm与其他层次有机碳层化率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而TN层化率的变化趋势相反。当秸秆还田年数≤3年时,0~5 cm 土层土壤碳氮比随着秸秆还田年数增加而显着提高。6.土壤各SOC组分和TN组分含量均随着秸秆还田年数的增加而提高,但是LFOC、POC、LFTN 和 PTN 的增速高于 HFOC、MOC、HFTN 和 MTN,其中 HFOC、MOC 含量增幅在还田6年后有降低的趋势。各处理POC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先上升后降低,但土壤MOC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所呈现的特征因秸秆还田年数长短有所不同,当秸秆还田年数<3年时,各处理MOC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先升后降,当秸秆还田年数≥3年时,各处理MOC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降低。LFOC、HFOC、POC、MOC(LFTN、HFTN、PTN、MTN)含量与SOC(TN)含量之间均极显着正相关,均可指示SOC变化,其中LFOC和LFTN分别与SOC和TN有较高相关性,且对秸秆还田年数表现出了最高的敏感性,分别是体现秸秆还田年数对SOC和TN影响的最佳指标。7.随着秸秆年数增加,土壤中不同粒级团聚体含量变化趋势不同,其中>2mm团聚体含量逐渐增加,2~0.25 mm和0.25~0.053 mm团聚体含量先上升后下降,<0.053 mm团聚体含量逐渐下降。随着秸秆还田年数增加,各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0.25~0.053 mm粒级除外);仅>2 mm团聚体对SOC和TN贡献率呈上升趋势,其他粒级均呈下降趋势。>0.25 mm大团聚体对SOC和TN的贡献率最大。8.0~20 cm内各土层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均随着秸秆还田年数的增加而增加,其中秸秆还田6年内增加较为显着,秸秆还田6 a后土壤碳氮固存量增幅明显降低。9.秸秆还田不同方式处理下,水稻产量表现为CT>RT>MT>CT0,并与5~10 m土层LFOC和PTN,10~20 m土层SOC、HFOC、POC、MOC、LFTN、PTN含量显着正相关,且相关性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总体呈逐渐增加趋势;有机碳组分中10~20 cm 土层MOC含量的变化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TN组分中LFTN含量的变化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PTN次之。各级团聚体有机碳以及>2和2~0.25 mm团聚体全氮含量均与水稻产量正相关,且>2 mm团聚体有机碳和TN含量与水稻产量相关性最高,而0.25~0.053 mm及<0.053 mm团聚体全氮含量则与水稻产量负相关。表明,增加大团聚体有机碳和TN含量能提高水稻产量,而增加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不利于水稻增产。0~20 cm内有机碳和全氮储量与水稻产量呈现正相关关系,且对水稻产量的影响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10.不同秸秆还田年数处理下,小麦产量随着秸秆还田年数增加先下降后上升,并且与除了 5~10 cm 土层HFOC、MOC和10~20 cm 土层MOC外,0~20 cm内各土层其他SOC、TN及其组分含量显着正相关,LFOC和LFTN含量的增加对小麦增产贡献最高;土壤各级团聚体中,>2 mm团聚体有机碳和TN含量与小麦产量相关性最高;小麦产量与有机碳储量和全氮储量显着相关,0~20 cm有机碳和全氮储量每增加1Mg·hm-2,小麦产量分别增加 47.4kg·hm-2 和 621.3kg·hm-2。

马旭东[9](2021)在《沼液与其它有机物料配施对塿土团聚体及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每年产出大量的农业废弃物资源,然而综合利用率低,导致了有机资源浪费,环境也受到污染。施用有机物料具有改善农田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等重要作用。本研究设置连续三年在农田中施用沼液的田间试验,在研究田间条件下灌施沼液对土壤团聚体和土壤肥力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培养试验,研究沼液与几种有机物料在不同配合施用以及不同培养时间(30、60、120和300d)条件下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粒径>0.25mm的力稳性团聚体、粒径>0.25mm的水稳性团聚体、干筛平均重量直径、湿筛平均重量直径和土壤团聚体破坏率等指标)和有机碳含量(土壤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等指标)的影响,以寻求对土壤团聚体形成以及土壤固碳最有利的施肥配比。培养试验共设置6种处理(1)不施肥处理(CK);(2)单施沼液(Z1~Z6,沼液用量与添加水之比为1:5、1:4、1:3、1:2、1:1、沼液原液);(3)单施有机肥(O1~O3,施用量占土壤比例为1%、2%、4%);(4)单施生物炭(B,施用量占土壤比例为1%);(5)生物炭与沼液配施(BZ,施用量占土壤比例为1%,生物炭与沼液比例为1:1);(6)生物炭与有机肥配施(BO1~BO3,施用量占土壤比例为1%、2%、4%,生物炭与有机肥比例为1:1)。取得主要结果如下:(1)连续三年在农田中施用沼液后,与对照农田土壤相比粒径>0.25mm的力稳性团聚体和粒径>0.25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别增加了2.92%和98.23%,干筛平均重量直径和湿筛平均重量直径升高了4.76%和42.11%,土壤团聚体破坏率降低了19.04%。农田土壤土壤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32.80%、19.45%和26.24%。(2)培养试验表明,土壤中添加不同有机物料培养至300d时,单施沼液、单施有机肥、单施生物炭、生物炭与沼液配施以及生物炭与有机肥配施处理中粒径>0.25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相比于对照分别增加70.94%~136.49%、47.92%~135.18%、31.36%、47.56%和32.63%~114.57%,土壤团聚体破坏率分别降低14.86%~25.09%、10.23%~28.30%、7.61%、12.96%和5.11%~23.07%。故单施有机肥能最有效地降低土壤团聚体破坏率,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3)施用各类有机物料使土壤各粒级团聚体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呈增加趋势,且随着土壤团聚体粒级增大,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呈增加趋势。与对照相比,培养至300d时土壤>2mm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在Z1~Z6、O1~O3、B、BZ以及B01~B03处理中分别增加6.56%~120.39%、45.97%~122.82%、59.80%、55.02%、72.85%~142.03%。而土壤微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则较稳定,培养过程中其含量变化幅度较小。同等用量时,所有处理中在提高土壤大团聚体(>0.25mm)的固碳能力方面:单施沼液>单施有机肥>生物炭配施有机肥>生物炭配施沼液>单施生物炭。(4)各有机物料处理均能使土壤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提高,且其提升效果随其施用量的增加而提高。培养至300d时,与对照相比Z1~Z6、O1~O3、B、BZ以及B01~B03处理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11.14%~69.54%、24.64%~55.15%、119.43%、169.68%、121.49%~263.79%,颗粒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1.64%~24.59%、34.43%~61.48%、28.69%、75.41%、40.16%~95.08%,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0.74%~17.65%、4.41%~75.74%、5.15%、45.59%和10.29%~82.35%。同等用量情况下其中生物炭配施有机肥处理对增加土壤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含量效果最为显着,而单施有机肥可使土壤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在培养前期(60~120d)有较大提升,而后期则呈下降趋势。总体看来,施用沼液、有机肥、生物炭及其配合施用均能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增加土壤有机碳,且用量越高,提升效果越显着,在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方面的作用:单施有机肥>单施沼液>生物炭配施有机肥>生物炭配施沼液>单施生物炭;提高土壤大团聚体(>0.25mm)的固碳能力方面:单施沼液>单施有机肥>生物炭配施有机肥>生物炭配施沼液>单施生物炭;增加土壤有机碳的能力:生物炭配施有机肥>生物炭配施沼液>单施生物炭>单施沼液>单施有机肥,有机肥在培养前期对土壤有机碳的提升效果最为显着,后期则较弱。

慕君[10](2021)在《不同物料配施化肥对盐渍土氮素养分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盐渍土由于受到自身性质的影响致使土壤氮素养分利用率较低,进而引起化肥施用量增大并导致养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提高盐渍土中氮素养分利用率和利用效率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本研究以甘肃河西地区盐渍土壤灌漠土为研究对象,添加不同物料(硫磺、生物菌肥等改良材料和牛粪、猪粪等有机肥),通过盆栽试验、培养试验和田间试验三种方式,研究了不同物料对盐渍土中氮素养分转化和利用的影响,为西北盐渍化地区优化施肥、增效增产及培肥地力提供科学依据。取得以下主要结果与进展。1.通过培养试验,研究了硫磺粉、生物菌肥、商品有机肥、秸秆四种改良材料配施化肥对盐渍土氮素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硫磺粉与化肥配施,能够提高土壤碱解氮、微生物氮和硝态氮含量,而对全氮和铵态氮影响不大;生物菌肥能够增加土壤全氮、碱解氮、微生物氮和硝态氮,而对铵态氮影响不大;商品有机肥或秸秆能够提高土壤全氮、碱解氮、微生物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其中商品有机肥对氮素养分的影响最大,与对照相比,该处理的全氮、碱解氮、微生物量氮、硝态氮及铵态氮含量分别平均提高了23.4%、24.9%、58.3%、19.9%和348.9%。部分改良材料组合与化肥配施后对土壤氮素养分进一步提高,并且改善效果呈现硫磺+生物菌肥<硫磺+商品有机肥、硫磺+秸秆<硫磺+生物菌肥+商品有机肥+秸秆,效果最好的硫磺粉、生物菌肥、商品有机肥、秸秆四者组合与化肥配施处理,从整个周期看该处理的全氮、碱解氮、微生物量氮、硝态氮及铵态氮含量较对照分别平均提高了25.9%、23.3%、149.6%、25.6%和208.1%。2.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有机肥配施化肥对盐渍土氮素养分变化的影响。发现牛粪、羊粪、鸡粪、猪粪、秸秆或者商品有机肥与化肥进行配施后,能够不同程度的提高土壤中的全氮、碱解氮、微生物氮、酸水解氮等氮素指标的含量,以商品有机肥、猪粪、鸡粪提高幅度较大,其中商品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的全氮、碱解氮、微生物氮分别提高了8.33%、11.23%、23.53%,酸水解氮、非酸水解氮、氨基酸态氮分别提高了7.17%、19.91%、9%;相对来说秸秆对土壤氮素养分影响较小。3.小麦盆栽试验表明,牛粪、羊粪、鸡粪、猪粪、秸秆或商品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后小麦产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2.54%、5.57%、6.90%、8.30%、1.39%、10.43%,其中商品有机肥处理达到显着水平。对于投入总氮当季利用率而言,商品有机肥或猪粪与化肥配施处理与化肥处理间相当,分别为23.93%和23.03%,其他有机肥配施化肥后,投入总氮的当季利用率则低于化肥处理。相关性分析表明,在有机无机配施条件下,碱解氮、微生物氮等与投入总氮的利用率呈显着或极显着相关,是影响氮素有效性和氮素利用的主要因子。4.通过田间试验,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改良材料配施化肥对盐渍土中养分状况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渍土的基础上,化肥减量20%(80%常规施肥处理)使土壤全氮、碱解氮、微生物量氮等氮素养分和小麦产量等指标较常规施肥(100%)处理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80%常规施肥+高量商品有机肥在改善盐渍土氮素养分及提高土壤有机质方面表现较好,土壤全氮、碱解氮、微生物量氮、铵态氮、硝态氮较常规施肥处理的增幅分别达到16.1%、14.7%、48.2%、9.1%和100.8%,土壤有机质较常规施肥处理提高28.9%;80%常规施肥+高量商品有机肥、80%常规施肥+高量生物菌肥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二者较常规施肥处理分别增产19.3%和19.0%;总体而言,在化肥减量的情况下,采用商品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是改善盐渍土地区土壤氮素养分状况,维持或提高作物产量的最佳选择。

二、有机物料对稻作与非稻作土壤外源镉形态的影响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机物料对稻作与非稻作土壤外源镉形态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象草修复Cd污染农田土壤的效应及其配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植物提取技术
        1.1.1 Cd富集植物的筛选
        1.1.2 影响植物提取Cd的土壤因素
        1.1.3 强化植物提取Cd的措施
    1.2 螯合剂强化植物提取土壤Cd
        1.2.1 螯合剂的种类
        1.2.2 GLDA强化植物提取Cd的效应
    1.3 象草概述
        1.3.1 象草对土壤Cd的提取效应
        1.3.2 象草生物质资源的利用方式
    1.4 紫云英概述
        1.4.1 紫云英与土壤肥力
        1.4.2 紫云英还田对Cd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转化、迁移及累积的影响
2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2.1 课题来源
    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图
3 象草在南方典型母质土壤中的Cd修复效应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3.1.3 试验设计
        3.1.4 采样与分析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供试土壤的红外光谱与X射线衍射图谱
        3.2.2 象草对土壤Cd胁迫的耐性
        3.2.3 象草各部位Cd含量的差异
        3.2.4 不同处理的象草对Cd的富集、转运特征
        3.2.5 不同处理的象草对Cd的累积量与修复效率
    3.3 讨论
        3.3.1 象草对土壤中Cd的耐性及修复效果
        3.3.2 土壤类型对Cd在土壤-象草系统中迁移、累积的影响
        3.3.3 象草修复Cd污染土壤的适用性评价
    3.4 小结
4 GLDA强化象草修复Cd污染土壤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地点与材料
        4.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4.1.3 试验设计
        4.1.4 采样与分析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施加GLDA对象草地上部生物量的影响
        4.2.2 施加GLDA对象草富集和转移Cd的影响
        4.2.3 施加GLDA对象草提取农田土壤Cd的影响
        4.2.4 施加GLDA对土壤pH和DOC的影响
        4.2.5 施加GLDA对土壤总Cd和DTPA-Cd含量的影响
    4.3 讨论
        4.3.1 影响象草地上部生物量、Cd含量和Cd提取量的因素
        4.3.2 影响土壤pH、DOC质量浓度和DTPA-Cd含量的因素
        4.3.3 象草地上部生物量、Cd含量和Cd提取量的预测模型
    4.4 小结
5 象草-紫云英套作模式在农田Cd污染修复中的应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地点与材料
        5.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5.1.3 试验设计
        5.1.4 采样与分析
        5.1.5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越冬期土壤温度、紫云英与杂草生长及元素累积
        5.2.2 象草农艺性状及根形态
        5.2.3 象草生物量及Cd吸收累积
        5.2.4 土壤pH与DOC变化
        5.2.5 Cd生物有效性变化
        5.2.6 土壤氮磷钾、有机质及容重变化
    5.3 讨论
    5.4 小结
6 研究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3)外源锌联合有机物料对土壤—水稻系统中镉锌积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1.1.1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1.1.2 我国土壤污染新标准
    1.2 土壤镉污染的来源及其对生态的危害
        1.2.1 土壤镉污染的来源
        1.2.2 镉对植物的毒害
        1.2.3 镉对人体的毒害
    1.3 水稻对镉的转运、耐性机制
        1.3.1 水稻对镉的转运机制
        1.3.2 水稻对镉的耐性机制
    1.4 降低镉在土壤-作物系统中积累的措施
        1.4.1 工程修复
        1.4.2 水分管理
        1.4.3 土壤调理剂
        1.4.4 植物修复
        1.4.5 微生物修复
        1.4.6 作物筛选及遗传调控
    1.5 植物中镉和锌的交互作用
        1.5.1 锌的生物功能及重要性
        1.5.2 镉和锌的交互作用
    1.6 有机物料在镉污染土壤下的应用研究
    1.7 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1.7.1 研究意义
        1.7.2 研究内容
        1.7.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外源锌对土壤-水稻系统中镉、锌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盆栽试验设计
        2.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2.1.4 数据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外源锌对土壤pH的影响
        2.2.2 外源锌对土壤有效态Cd、有效态Zn含量的影响
        2.2.3 外源锌对镉污染土壤中水稻生物量的影响
        2.2.4 外源锌对水稻各部分Cd、Zn含量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外源锌与有机物料联合作用对土壤中镉、锌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盆栽试验设计
        3.1.3 土壤样品采集与测定
        3.1.4 数据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联合作用对土壤pH的影响
        3.2.2 联合作用对土壤Eh的影响
        3.2.3 联合作用对土壤CEC的影响
        3.2.4 联合作用对土壤有效态Cd含量的影响
        3.2.5 联合作用对土壤有效态Zn含量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外源锌与有机物料联合作用对水稻中镉、锌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盆栽试验设计
        4.1.3 水稻样品采集与测定
        4.1.4 数据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联合作用对镉污染土壤中水稻生物量的影响
        4.2.2 联合作用对水稻各部分Cd含量的影响
        4.2.3 联合作用对水稻各部分Zn含量的影响
        4.2.4 联合作用对水稻中Cd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的影响
        4.2.5 联合作用对水稻中Zn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持续淹水下外源有机物料对酸性土壤水稻镉积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耕地重金属镉污染及水稻镉积累现状
        1.1.2 镉污染的原因及危害
        1.1.3 我国土壤酸化现状及危害
        1.1.4 降低水稻镉积累的主要防控措施
    1.2 水分管理对水稻生长及镉积累的影响
        1.2.1 水分管理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1.2.2 水分管理对水稻镉积累的影响
    1.3 有机物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3.1 有机物料的利用现状
        1.3.2 有机物料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1.3.3 有机物料对水稻镉积累的影响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持续淹水下外源有机物料对低有机质酸性土壤水稻镉积累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1.4 数据分析与质量控制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持续淹水下外源有机物料对土壤pH值的影响
        2.2.2 持续淹水下外源有机物料对土壤Eh值的影响
        2.2.3 外源有机物料对酸性土壤DTPA-Cd含量的影响
        2.2.4 持续淹水下外源有机物料对水稻植株各部位镉积累的影响
        2.2.5 外源有机物料对镉在土壤-水稻系统中迁移转运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土壤pH值对外源有机物料阻控污染土壤水稻镉积累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3.1.4 数据分析与质量控制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持续淹水下外源有机物料对不同pH值土壤pH值的影响
        3.2.2 持续淹水下外源有机物料对不同pH值土壤Eh值的影响
        3.2.3 外源有机物料对不同pH值土壤DTPA-Cd含量的影响
        3.2.4 外源有机物料对不同pH值土壤水稻植株各部位镉积累的影响
        3.2.5 外源有机物料对镉在不同pH值土壤-水稻系统中迁移转运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珠江三角洲平原海陆交互背景下土壤中镉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土壤镉污染的危害与来源
        1.2.1 土壤镉污染的危害
        1.2.2 土壤镉污染现状
        1.2.3 土壤中镉污染来源
    1.3 土壤中镉的赋存形态
    1.4 土壤中镉的迁移行为及影响因素
        1.4.1 镉进入土壤后的迁移行为
        1.4.2 镉迁移转化的影响因素
        1.4.3 镉的垂向迁移规律研究方法
    1.5 珠江三角洲海陆交互沉积环境下土壤中镉的富集规律
        1.5.1 珠江三角洲镉的物质来源
        1.5.2 珠江三角洲镉在各沉积层的分布特征
        1.5.3 珠江三角洲镉高值区的成因分析
    1.6 发展趋势与存在问题
    1.7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7.1 研究目标
        1.7.2 研究内容
        1.7.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场地自然环境现状
        2.1.1 地理位置概况
        2.1.2 水文概况
    2.2 地质与水文地质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
        2.2.3 岩浆岩
        2.2.4 水文地质概况
        2.2.5 土壤概况
    2.3 珠江三角洲垂向沉积相序
第三章 海陆交互作用土壤中镉的污染特征及富集规律
    3.1 数据与研究方法
        3.1.1 研究区调查与取样
        3.1.2 样品测试分析
        3.1.3 评价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数据分析
        3.2.1 水化学类型及河流沉积物特征
        3.2.2 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分布
        3.2.3 土壤Cd的富集特征
        3.2.4 土壤Cd形态特征
    3.3 结果讨论
        3.3.1 土壤Cd污染评价
        3.3.2 土壤理化性质对Cd全量及形态分布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陆相沉积与海相沉积物中Cd的吸附机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土壤样品采集与测试
        4.1.2 试验试剂和仪器
        4.1.3 批实验
        4.1.4 数据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两种沉积环境土壤理化性质
        4.2.2 初始浓度对两种土壤吸附Cd的影响
        4.2.3 吸附时间对两种土壤吸附Cd的影响
        4.2.4 溶液pH值对两种土壤吸附Cd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陆交互作用土壤中镉的运移和累积规律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土柱吸附实验
        5.1.2 污染土壤淋滤实验
        5.1.3 样品测定方法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讨论
        5.2.1 饱和条件下水的渗透迁移
        5.2.2 饱和条件下Cd在海陆交互作用土壤中的吸附与迁移
        5.2.3 污染土壤淋溶条件下Cd的垂向迁移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镉在珠江三角洲海陆交互作用土壤中迁移转化规律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样品采集
        6.1.2 实验方法
        6.1.3 数据处理
        6.1.4 评价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水土理化性质的垂向分布特征
        6.2.2 地下水特征
        6.2.3 Cd的污染特征
        6.2.4 土壤深层剖面Cd形态变化规律
        6.2.5 土壤pH对镉垂向迁移转化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7 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6)植物残体堆肥对湘南土壤理化特性及烟草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湘南植烟土壤现状
    1.2 常用有机物料的种类概述
        1.2.1 草炭
        1.2.2 饼肥
        1.2.3 生物有机肥
        1.2.4 堆肥
    1.3 有机物料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4 有机物料对烟草生长的影响
        1.4.1 有机物料对烟草生长的影响
        1.4.2 有机物料对烟草品质的影响
    1.5 本项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本项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植物残体堆肥的理化性质
    2.1 试验概况
        2.1.1 试验材料
        2.1.2 测定指标和方法
        2.1.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植物残体堆肥粒级分析
        2.2.2 植物残体堆肥化学成分
        2.2.3 植物残体堆肥有机碳功能物质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植物残体堆肥养分释放规律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设计和方法
    3.3 测定指标及方法
    3.4 数据统计
    3.5 结果与分析
        3.5.1 不同处理对土壤p H的影响
        3.5.2 不同处理对土壤铵态氮动态变化的影响
        3.5.3 不同处理对土壤硝态氮动态变化的影响
        3.5.4 不同处理对土壤净矿化速率变化
        3.5.5 不同处理对土壤无机氮释放量的影响
        3.5.6 不同处理对土壤有效磷释放量的影响
        3.5.7 不同处理对土壤速效钾释放量的影响
    3.6 讨论
    3.7 讨论
第四章 植物残体堆肥对苗期根系及根际养分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2 试验设计
    4.3 样品采集
    4.4 测定指标与方法
    4.5 数据分析
    4.6 结果与分析
        4.6.1 不同处理对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
        4.6.2 不同处理对根际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
        4.6.3 不同处理对苗期根系形态及烟株养分吸收量的影响
        4.6.3.1 不同处理对苗期根系生物量的影响
        4.6.3.2 不同处理对烟草苗期根系形态的影响
        4.6.3.3 不同处理对苗期烟株氮磷钾吸收量的影响
    4.7 讨论
    4.8 小结
第五章 植物残体堆肥对土壤微生物和烤烟生长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概况
    5.2 试验设计
    5.3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5.4 测定项目与方法
        5.4.1 土壤细菌群落的分析
        5.4.2 植物样品的测定
    5.5 数据处理
    5.6 结果与分析
        5.6.1 不同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5.6.1.1 不同处理土壤细菌α多样性分析
        5.6.1.2 不同处理细菌群落种类组成和相对丰度
        5.6.1.3 土壤细菌OTUs分布
        5.6.2 不同处理对烤烟生长的影响
        5.6.2.1 不同处理对烤烟农艺性状的影响
        5.6.2.2 不同处理对烤烟生物量的影响
        5.6.2.3 不同处理对烤烟经济性状的影响
        5.6.2.4 不同处理对烤烟化学品质的影响
        5.6.2.5 不同处理对烤烟感官评吸质量的影响
    5.7 讨论
    5.8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水稻育秧基质配施化肥与生长调节剂对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水稻机插秧研究进展
        1.1.1 水稻机插秧发展概况
        1.1.2 机插秧秧苗特点
        1.1.3 机插秧秧苗素质
    1.2 水稻育秧基质
        1.2.1 育秧基质发展现状
        1.2.2 育秧基质的物料配比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1.2.3 育秧基质的养分调控及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1.3 植物生长物质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1.4 腐植酸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1.5 水稻秧苗素质对水稻大田生育期产量的影响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内容
    1.8 技术路线图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地点
    3.2 试验材料概况
    3.3 试验设计与管理
        3.3.1 基质配施不同浓度化肥育秧试验
        3.3.2 基质配施不同浓度生长调节剂育秧试验
        3.3.3 基质优化配方田间验证试验
    3.4 测定项目与方法
        3.4.1 基质养分含量测定
        3.4.2 秧苗植株生长指标
        3.4.3 秧苗根系指标
        3.4.4 苗期植株养分吸收累积量
        3.4.5 水稻生育期产量及构成要素
        3.4.6 经济效益分析
    3.5 数据处理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基质配施化肥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4.1.1 配施不同浓度氮肥育秧基质养分含量分析
        4.1.2 水稻秧苗地上部生长特征
        4.1.3 水稻秧苗地下部生长特征
        4.1.4 育秧基质配施氮肥对秧苗素质的综合影响
        4.1.5 育秧基质配施氮肥对秧苗地上部养分吸收量的影响
    4.2 育秧基质配施生长调节剂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4.2.1 水稻秧苗地上部生长特征
        4.2.2 水稻秧苗地下部生长特征
        4.2.3 育秧基质配施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秧苗素质的综合评价
    4.3 腐植酸优化基质配方田间验证试验
        4.3.1 不同育秧基质养分含量比较
        4.3.2 不同育秧基质对秧苗素质评价
        4.3.3 不同育秧基质处理对秧苗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4.3.4 不同育秧基质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4.3.5 基质成本核算及综合效益评价
5 讨论
    5.1 平衡施肥对水稻秧苗素质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5.2 配施不同浓度萘乙酸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5.3 配施不同浓度腐植酸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5.4 水稻秧苗素质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秸秆还田对稻麦复种农田土壤碳氮组分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和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2.2 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氮组分的影响
        2.3 秸秆还田对土壤碳氮比的影响
        2.4 秸秆还田对土壤层化率的影响
        2.5 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碳氮的影响
        2.6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3.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3.1 目的意义
        3.2 主要研究内容
        3.3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秸秆还田方式对稻麦复种农田土壤碳组分及分布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点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样品采集与测定分析
        1.4 有机碳或全氮储量的计算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2.2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层化率的影响
        2.3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轻组有机碳与重组有机碳含量和分配比率的影响
        2.4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颗粒态碳和矿物结合态碳含量和分配比率的影响
        2.5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各组分含量变化率的影响
        2.6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结构及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2.7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秸秆还田方式对稻麦复种农田土壤氮组分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点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样品采集与测定分析
        1.4 全氮储量的计算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全氮含量、层化率和碳氮比的影响
        2.2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轻组氮、重组氮含量和分配比率的影响
        2.3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颗粒态氮及矿物结合态氮含量和分配比率的影响
        2.4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全氮及其各组分含量变化率的影响
        2.5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全氮分布的影响
        2.6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全氮储量的影响
        2.7 土壤有机碳库和氮库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秸秆还田年数对稻麦复种农田土壤碳组分及分布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点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样品采集与测定分析
        1.4 有机碳储量计算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秸秆还田年数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2.2 秸秆还田年数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层化率的影响
        2.3 秸秆还田年数对土壤轻组有机碳和重组有机碳含量与分配比率的影响
        2.4 秸秆还田年数对土壤颗粒态碳及矿物结合态碳含量和分配比率的影响
        2.5 秸秆还田年数对土壤有机碳及其各组分含量变化率的影响
        2.6 秸秆还田年数对土壤团聚体结构及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2.7 秸秆还田年数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秸秆还田年数对稻麦复种农田土壤氮组分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点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样品采集与测定分析
        1.4 全氮储量计算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秸秆还田年数对土壤全氮含量及层化率的影响
        2.2 秸秆还田年数对土壤轻组氮与重组氮含量和分配比率的影响
        2.3 秸秆还田年数对土壤颗粒态氮及矿物结合态氮含量和分配比率的影响
        2.4 秸秆还田年数对土壤全氮及其各组分含量变化率的影响
        2.5 秸秆还田年数对土壤团聚体全氮分布的影响
        2.6 秸秆还田年数对土壤全氮储量的影响
        2.7 土壤有机碳库和氮库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1.1 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与分布的调控效应
        1.2 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全氮组分的调控效应
        1.3 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与分布的调控特征
        1.4 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的影响
        1.5 土壤有机碳库和氮库变化对产量的影响
    2 结论
    3. 创新点
    4. 本研究存在问题及进一步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沼液与其它有机物料配施对塿土团聚体及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有机碳与团聚体的关系
        1.2.2 施用有机物料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1.2.3 施用有机物料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1.2.4 土壤有机碳在不同团聚体组分中的分布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思路
    2.2 研究内容
        2.2.1 施用沼液对田间土壤团聚体的分布及稳定性影响
        2.2.2 施入不同配比有机物料对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影响
        2.2.3 施入不同有机物料对土壤团聚体各粒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2.2.4 不同有机物料配合施入后对土壤各类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2.2.5 技术路线
    2.3 材料与方法
        2.3.1 沼液施用对田间土壤团聚体的分布及稳定性影响
        2.3.2 施用不同配比有机物料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影响的研究
第三章 长期施用沼液对田间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3.1 结果与分析
        3.1.1 长期施用沼液对田间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3.1.2 长期施用沼液对田间土壤各类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3.2 讨论
    3.3 小结
第四章 不同配比有机物料对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影响
    4.1 结果与分析
        4.1.1 不同配比有机物料施用对土壤力稳性团聚体分布的影响
        4.1.2 不同配比有机物料施用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的影响
        4.1.3 不同配比有机物料施用对土壤大团聚体和稳定性的影响
    4.2 讨论
    4.3 小结
第五章 不同配比有机物料对土壤团聚体各粒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5.1 结果与分析
    5.2 讨论
    5.3 小结
第六章 不同配比有机物料对土壤各类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6.1 结果与分析
        6.1.1 不同配比有机物料施用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6.1.2 不同配比有机物料施用对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6.1.3 不同配比有机物料施用对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6.1.4 土壤团聚体与有机碳间相关性分析
    6.2 讨论
    6.3 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不同物料配施化肥对盐渍土氮素养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选题依据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氮肥在农业中的利用现状
        1.3.2 不同物料在盐渍土改良中的应用
        1.3.3 土壤中氮素的转化机理
        1.3.4 不同物料对土壤中氮素转化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不同改良材料配施化肥对土壤氮素养分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测定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改良材料配施化肥对土壤全氮在各时期的影响
        2.2.2 不同改良材料配施化肥对土壤碱解氮在各时期的影响
        2.2.3 不同改良材料配施化肥对土壤微生物量氮在各时期的影响
        2.2.4 不同改良材料配施化肥对土壤铵态氮在各时期的影响
        2.2.5 不同改良材料配施化肥对土壤硝态氮在各时期的影响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不同有机肥配施化肥对土壤氮素养分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测定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有机肥配施化肥后氮素养分的变化
        3.2.2 不同有机肥配施化肥后小麦产量及投入总氮利用率的变化
        3.2.3 不同有机肥配施化肥后不同因子间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不同改良材料配施化肥对盐渍土地区氮素养分状况及产量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测定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改良材料配施化肥对盐渍土地区氮素养分状况及有机质的影响
        4.2.2 不同改良材料配施化肥对盐渍土地区小麦收获状况的影响
        4.2.3 不同改良材料配施化肥后不同因子间相关性分析
    4.3 讨论
    4.4 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有机物料对稻作与非稻作土壤外源镉形态的影响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有机物料添加对碱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D]. 赵卉鑫.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2]象草修复Cd污染农田土壤的效应及其配套技术研究[D]. 覃建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
  • [3]外源锌联合有机物料对土壤—水稻系统中镉锌积累的研究[D]. 张嘉伟. 扬州大学, 2021(08)
  • [4]持续淹水下外源有机物料对酸性土壤水稻镉积累的影响[D]. 郭岚岚. 扬州大学, 2021(08)
  • [5]珠江三角洲平原海陆交互背景下土壤中镉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D]. 王芳婷.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6]植物残体堆肥对湘南土壤理化特性及烟草生长发育的影响[D]. 李秀春.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7]水稻育秧基质配施化肥与生长调节剂对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D]. 安之冬. 安徽农业大学, 2021
  • [8]秸秆还田对稻麦复种农田土壤碳氮组分及产量的影响[D]. 崔思远. 扬州大学, 2021
  • [9]沼液与其它有机物料配施对塿土团聚体及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D]. 马旭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10]不同物料配施化肥对盐渍土氮素养分的影响[D]. 慕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有机物质对水稻和非水稻土壤外源镉形态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