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楚瑜与李登辉的恩怨

宋楚瑜与李登辉的恩怨

一、宋楚瑜与李登辉的恩怨情仇(论文文献综述)

闫帅[1](2012)在《台湾民主化的精英视角——基于蒋经国与李登辉的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一方面,民主化进程需要众多前提条件,诸如经济、阶级、文化等,是一个确定性的过程;另一方面,民主化进程又包含了许多机遇、意外与矛盾,又是一个不确定性的过程,而其中的政治精英,往往能影响这一不确定过程的最终结果。基于蒋经国与李登辉的比较分析,本文认为,台湾的民主化虽然以确定性的影响因素为前提条件,但是直接诱因是那些不确定性的因素,即:台湾民主化是李登辉在利益导向下为增强个人权力和地位而附带产生的结果。

王建民[2](2011)在《宋楚瑜,让国民党再失政权?》文中提出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台湾政界颇为典型,善于权谋与算计,结果人算不如天算,他的"总统梦"与推动第三势力的政治愿望一个也没能实现。他敌我不分,敌友不分,以敌为友,视友为敌,搅乱政局,破坏泛蓝团结,影响两岸关系发展大局。他曾以一已之私裂解了国民党,今天又因"马宋个人恩怨"来

王磊[3](2010)在《台湾“泛蓝阵营”政党间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0年台湾“大选”使国民党成为了在野党,台湾政坛实现了第一次政党轮替。选后,岛内的政治势力逐渐发展成泛蓝与泛绿两大阵营,“泛蓝阵营”包括了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泛绿阵营”由民进党和台联党所组成。两大阵营的对抗交织着统独意识与省籍矛盾,代表本土势力的泛绿阵营主导了台湾当局的内外政策,但是泛蓝阵营的制衡力量也受到岛内外各界的瞩目。正因为岛内形成了两大阵营对峙的政党政治结构,泛蓝阵营国、亲、新三党之间进行整合、合作的过程和结果成为影响岛内政局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试图在考察“泛蓝阵营”政党形成的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对其政党的政治实力、政策主张进行比较,并详细分析了“泛蓝阵营”政党之间的互动过程、在其矛盾与利益冲突中总结三党之间的实质关系,最后对“泛蓝阵营”政党间关系的前景与走向及其对台湾政局和两岸关系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预测分析。“泛蓝阵营”源于国民党,是国民党分裂的产物。新党的前身是新国民连线,因不满国民党的腐败和李登辉的打压,而于1993年从国民党脱离出来,造成了国民党的第一次分裂;2000年台湾大选后,同样由于不满李登辉的打压与限制,宋楚瑜从国民党脱离出来另组亲民党,造成了国民党的第二次分裂。之后,朝野的对抗使国亲新三党逐渐联合在一起,而“核四案”的爆发促使三党成立了在野联盟,同时也标志着“泛蓝阵营”的形成。国、亲、新三党系出同源,相近的意识形态和政策主张决定了三党相互重叠的社会基础,不同的历史经历,使三党在不同阶段的政治实力各有变化。政党利益的现实需求,使三党在不同时期的政策路线也有所调整。本文以历史发展为主线,对“泛蓝阵营”三个政党的互动态势与具体事件进行阐述,详细分析了三党在整合过程当中在“宪政改革”问题上、在“倒扁”问题上和在选举与合并方面的矛盾与利益冲突,并对三党之间的关系实质给出高度概括,本文认为三党之间具有零和竞争关系、唇亡齿寒的共生关系、形式分立实质合并的关系。2007年“国亲联盟协议”签订以来,“泛蓝阵营”政党间关系的前景日趋明显。第七届立委和2008年总统大选的大获全胜使国民党成为立法院第一大党,在中央和地方实现了全面执政,亲民党与新党等小党将继续“回归”国民党,“单一选区两票制”的新选制加速了小党的“泡沫化”,国民党重新执政后,两岸在各个领域都有了更加密切的交流,两岸关系正朝着一个良性的方向逐渐发展。文章认为“泛蓝阵营”内部的整合加速了台湾向两党制过渡的步伐,国亲新三党的整合使得泛蓝的势力重新凝聚到一起,未来国民党将取代泛蓝阵营,与民进党取代的泛绿阵营进行对抗,双方的角逐将构成台湾政坛两党制的框架;泛蓝阵营政党间的互动也整合了力量,稳定了台湾政局,对于遏制“台独”分子的壮大,稳定台湾政局和两岸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闵喆[4](2009)在《李宋密会 岛内关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6月22日台湾媒体报道说,21日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登门拜会李登辉。李宋二人近20年的恩怨情仇,从情同父子到形如陌路,多年不相往来,终于再次对面座谈。李宋这番会面,会给台湾政坛带来什么影响?岛内社会高度关注。 20年恩怨情仇 6月21日,台湾中天新闻电视?

许桢[5](2008)在《马英九与李登辉20年的“恩怨情仇”》文中研究表明马英九当选后,首个正式拜访的政治人物,竟是在选前最后一刻举行记者会,高调宣布把自己一票投给谢长廷的前任"总统"李登辉。而马李此次会面,事前大力向媒体宣传,两人一谈就谈了

詹正发[6](2006)在《论政党生态下的两岸关系》文中研究说明在两岸政治谈判无法开启、台海局势充满变数的情况下,政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可以起到减压作用,也可以达到“试水”的效果.连、宋、郁的相继登陆,打开了两岸交流的“侧门”,抄了民进党当局的“后路”,也减少了因误判台海局势而“擦枪走火”的危险.事实证明:在野党可以做执政党不愿做、不敢做、不能做的事.

王义伟[7](2005)在《宋楚瑜的新天地》文中认为5月13日,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结束他的大陆之行,返回台湾;9月14日,宋楚瑜再度来到大陆,参加在上海举办的两岸菁英论坛。4个月之内,宋楚瑜两次踏足大陆,这样的情形,即使是在2005年年初,也是无人敢想。 对于宋楚瑜这个政治人物,无论是台湾岛内,还是大陆的专家学

高宝华[8](2004)在《台湾“立委”选制与立法运作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的是:台湾立法委员选举的制度与立法运作两个子题,由于选举制度是产生立法院结构也是立法运作的主要因素,两者具有因果的关系,因此本文研究以立委选制为主而以立法运作为辅。作者分析了与选举制度有关的民主政治的真谛,并从三个核心理论,亦即人民主权思想、代议民主制理论及权利授予理论等出发,探讨民主国家和地区的各种选举制度,大致可分为三大类,而台湾现行立委选制「单记不可转让多数决制」为其中一类,亦为全世界唯一采用此一制度的地方。作者藉由叙述立委选制制定过程的历史缘由,分析了三个不同阶段立委选举的外在环境、内部结构及所产生的问题。这就是从第一届立委选举到“国民政府”迁台后,由于国际情势和岛内政治环境变迁而在台湾举办的七次增选、增额立委选举,最后则是因为“解严”及资深立委全面退职而进入一个新的政治局面,即从 1992 年的第二届至 2001 年的第五届立委选举。在立委选制的运作方面,作者从评估选制优劣出发,研究了立委选制的特色并对其成败得失作出了分析,依此论证立委选制需要彻底改弦更张,并试着提出改革方向建议,即应朝向「单一选区两票制」修改,其中牵涉到席次数、选区重划、不分区与选区之比例、立委任期及妇女保障等问题,需要妥善因应。在立法运作之检讨与改革方面,作者剖析了选制与立法运作之关系,以及影响选民的政党支持的(变项)因素,探讨了议事运作及议事效率不彰之原因。此外,作者还探讨了另一个对议事运作具有重要作用的党团协商机制,以及台湾立法院在实务上的政党互动现况,最后则是提出改进立法运作效率之建议,包括加强专业幕僚功能、朝野协商制度化、建立「会期不继续」原则、简化议事流程及建立「综合立法」制度等做法。最后作者认为:台湾立委选制的改革已是刻不容缓,唯有从「制度」本身做根本的改革,才能大幅提升议事效率,否则议事效率有其不可逾越的局限性。

鹏鸣[9](1998)在《一九九七年台湾政局回顾》文中提出 1997年是台湾政局错综复杂、各种矛盾交织、权力斗争激烈的一年。"修宪冻省"的刀光剑影,国民党"十五全"的恩怨情仇,县市长选举的激烈角逐,《认识台湾》教科书引发的强烈反弹,白晓燕命案的巨大震撼,一系列重大政治、社会事件构成去年岛内政局演变的脉络;政治风波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政党角逐激烈,政治生态重组,勾划出去年台湾政局发展的基调。综观一年来的岛内政局。有以下特点: 李登辉逾越权力巅峰,"后李登辉时代"提前登场。李登辉主政后,以其"高明"的政治权术,确立了其对国民党的绝对威权和对岛内政局的主导地位,并通过"宪政改革"和"总统

二、宋楚瑜与李登辉的恩怨情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宋楚瑜与李登辉的恩怨情仇(论文提纲范文)

(1)台湾民主化的精英视角——基于蒋经国与李登辉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主化:发生与何时发生
    (一) 民主化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1.影响因素种类的不确定性与确定性
        2.影响因素关联性的不确定性与确定性
    (二) 不确定性的民主观的价值和作用
二、精英行为:蒋经国与李登辉
    (一) 蒋经国、李登辉:初始条件及权力状况
        1.蒋、李二人的从政经历比较分析
        2.蒋、李二人的掌权路径比较分析
        3.蒋、李二人的控权背景比较分析
    (二) 蒋经国、李登辉:权力状况与行动策略
        1.蒋经国:保持现状
        2.李登辉:改变现状
        第一, 诉诸台湾人民, 抵抗来自政坛敌人的压力。
        第二, 诉诸反对党派, 抵抗来自党内大佬的压力。
        第三, 诉诸法律制度, 抵抗来自非常态化的压力。
三、民主的偶发:利益导向的民主结果

(3)台湾“泛蓝阵营”政党间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
    二、研究相关动态
    三、研究方法
    四、主要内容
第一章 "泛蓝阵营"形成的历史背景分析
    第一节 新党—"百年老店"中的一支新动力
        一、新党成立的背景
        二、国民党第一次分裂和新党成立的过程
        三、新党的盛衰及其对台湾政局的影响
    第二节 亲民党之"一人党"的魅力
        一、宋楚瑜与李登辉的"父子情"
        二、国民党第二次分裂和亲民党的成立及其影响
    第三节 "泛蓝"的形成—政坛新格局的奠基
        一、"泛蓝阵营"形成的过程
        二、"泛蓝阵营"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
第二章 "泛蓝阵营"政党的政治实力及两岸政策比较
    第一节 "泛蓝阵营"政党的政治实力比较
        一、从政党组织机构分析
        二、从政党的选举实力分析
    第二节 "泛蓝阵营"政党的两岸政策比较
        一、国民党——从"两国论"到"国统纲领"
        二、亲民党"摇摆"的大陆政策
        三、"统一"立场坚定的新党
第三章 "泛蓝阵营"政党间互动及其关系实质
    第一节 "泛蓝阵营"政党间的互动
        一、"适应期"—合作与竞争共存
        二、"亲密期"—融合伴随着对抗
        三、"成熟期"—合并趋势逐渐明朗
    第二节 "泛蓝阵营"政党间矛盾与利益冲突
        一、在"宪政改革"问题上的主张差异与矛盾
        二、在"倒扁"问题上的不同策略与政治考虑
        三、在选举与合并方面的利益冲突
    第三节 "泛蓝阵营"政党间关系实质
        一、零和竞争关系
        二、唇亡齿寒的共生关系
        三、形式分立实质合并的关系
第四章 "泛蓝阵营"政党间关系的前景及其影响
    第一节 "泛蓝阵营"政党间关系的前景
        一、"泛蓝"小党逐步"回归",国民党将取代"泛蓝"
        二、泛蓝重新执政后两岸关系的前景
    第二节 "泛蓝阵营"政党间互动的影响
        一、加速了台湾向"两党制"发展
        二、有利于稳定台湾政局
参考文献
后记

(6)论政党生态下的两岸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台湾政坛蓝、绿对抗格局的形成
    1.1 岛内政党生态的演进
    1.2 蓝、绿对抗格局的形成
2 连、宋登陆, 开创两岸交流新格局
3 “党对党”模式的局限性

(8)台湾“立委”选制与立法运作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第二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第三节 相关文献回顾
    第四节 研究架构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民主政治与选举制度
    第一节 选举与民主政治的关系
        第一项 选举与民主真谛
        第二项 三个民主政治核心理论
    第二节 选举制度的种类
第三章 台湾立委选举制度建立与变迁
    第一节 立法委员选举制度的历史缘由
        第一项 立法委员选举方式入宪之经过
        第二项 历次立法委员选举概述
    第二节 立法委员选举方式之问题探讨
        第一项 立法委员产生方式之法律规范
        第二项 依法规规定产生之问题
        第三项 政治现实产生的问题
第四章 立法委员选举制度的运作
    第一节 立委选举制度的运作
        第一项 选举制度的意涵及改革的必要性
        第二项 评估选举制度优劣的基础
    第二节 现行立法委员选制及其价值分析
        第一项 现行立委选制之特色
        第二项 现行立委选制透视一
        第三项 现行立委选制透视二
        第四项 选制改革的困局与现实
    第三节 立法委员选制改革方向之评析
        第一项 国会席次的商榷
        第二项 「单一选区两票制」的走向
        第三项 选区重划问题
        第四项 混合制中不分区与选区之比例问题
        第五项 立委任期延长的考量
        第六项 「妇女保障名额」的合理性探讨
第五章 立委选举制度与立法运作之关系
    第一节 立委选举制度与立法运作之关系
        第一项 影响选民的政党支持的(变项)因素建构
        第二项 案例分析
    第二节 议事运作与效率之探讨
        第一项 议事效率涵义的建构与评估
        第二项 议事效率不彰成因分析
    第三节 立法院党团协商机制的运作
        第一项 党团协商的功能
        第二项 国会中的党团运作
        第三项 台湾“立法院”中的政党互动
    第四节 立法运作效率之改进
        第一项 强化专业幕僚功能
        第二项 朝野协商走向制度化
        第三项 建立「会期不继续原则」
        第四项 简化议事流程
        第五项 建立「综合立法」制度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研究发现
    第二节 后续研究设想
参考书目
致谢

四、宋楚瑜与李登辉的恩怨情仇(论文参考文献)

  • [1]台湾民主化的精英视角——基于蒋经国与李登辉的比较分析[J]. 闫帅. 台湾研究集刊, 2012(05)
  • [2]宋楚瑜,让国民党再失政权?[J]. 王建民. 世界知识, 2011(22)
  • [3]台湾“泛蓝阵营”政党间关系研究[D]. 王磊.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5)
  • [4]李宋密会 岛内关注[N]. 闵喆.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9
  • [5]马英九与李登辉20年的“恩怨情仇”[J]. 许桢. 领导文萃, 2008(17)
  • [6]论政党生态下的两岸关系[J]. 詹正发.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6)
  • [7]宋楚瑜的新天地[N]. 王义伟. 中华工商时报, 2005
  • [8]台湾“立委”选制与立法运作之研究[D]. 高宝华. 复旦大学, 2004(01)
  • [9]一九九七年台湾政局回顾[J]. 鹏鸣. 统一论坛, 1998(01)

标签:;  ;  ;  ;  ;  

宋楚瑜与李登辉的恩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