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营销”逐渐成气候

房地产“营销”逐渐成气候

一、房产“行销”渐成气候(论文文献综述)

孟亮亮[1](2021)在《至远而至近:两岸电影交流研究(1987-2020)》文中指出

丁俊[2](2021)在《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文中认为1930年代是上海家庭迅速拥抱现代文明的时期,对此时期家装设计历史的梳理有助于认识当时的社会物质文化与生活状态。本文聚焦于1930年代的上海家装设计,从纸媒入手,展开关于其如何走向现代的路径研究。首先,梳理相关历史文献,了解纸媒是如何传播和表述现代家装设计内容的;其次,以图像和文本分析的方式探讨当时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基本理念与模式;再次,基于不同层面的具体个案,归纳具有现代特征的家装设计之实践与推广方式;随后,从技术和材料方面寻找支撑现代家装设计的保障因素;最后,讨论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历史意义。通过史料挖掘和分析发现,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实现有赖于媒介建构、观念引导、实践与推广、技术和材料保障几方面的共同作用。第一,上海纸媒影响了人们对于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理解。一方面,上海报刊频繁关注流行时尚,并转载欧美和刊登本地新式的家装设计图像,形成家装设计实践的案例参考;另一方面,上海报刊登载大量文本,提供了家装设计实践的观念引领和知识支撑。第二,人们普遍推崇面向现代生活的家装设计理念与模式。人们将家庭进化视为民族进化的基石,并在此基础上提倡“美术化”、“简约化”、“经济化”的新式生活理念,以及从“繁复美”转化为“单纯美”的设计美学观;在表现模式上,人们认为装饰样式的革新、空间功能的完善和物理环境的改进是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具体表现;为此,大量支撑实现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知识获得了传播。第三,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发生还在于多维度的实践与推广。文章从作为消费者的精英阶层、连接消费与生产的家装展览会、开展家装设计的实践者三个维度出发,选取多个具体个案进行分析。通过案例研究发现,上海城市精英家庭呈现出引领潮流的装饰风尚;家装展览会以“模范样板”引导了装饰动向;中西设计师和业余实践者基于自身背景展现了多元设计手法。第四,文章探讨了实现家装设计现代性的技术和材料保障。其中,以新式里弄住宅、城市公寓、花园洋房为代表的居住建筑为功能化的家庭布置提供了基础。以电镀“克罗咪”工艺为标志的现代家具、以简洁样式为特征的软装陈设、以流线型产品为特色的家电为家庭美化提供了保障。还有品类多样的室内建材和卫浴设备使得开展家装设计具备了基础条件。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发生具有多重历史意义。一方面,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实现是以多维度实践与推广为核心的系统化要素交替出现,并共同推进的结果。另一方面,在历史比较的视野中,文章认为其意义在于从理性化、整体性与合理化设计方面推进了“上海设计”的现代性进程。此外,从新生活方式、室内秩序和室内形式方面丰富了“海派”风格美学的内涵。

王洪刚[3](2017)在《蚌埠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1908-1947)》文中认为本文以民国时期蚌埠城市发展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化理论为研究视角,从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结构等方面再现新旧更替的历程,着重发掘“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方式和规律,廓清两者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勾勒出城市发展轨迹,总结出城市现代化的模式与特点。论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章主要介绍铁路通车前蚌埠古镇的历史沿革、地理条件和传统社会格局,这是蚌埠现代化的背景和基础。城市是历史的产物,早在城市化运动启动长久之前,城市就已产生,即古代城市。虽然古代城市与近代城市有着不同的内涵,但近代城市正是在古代城市这个母体中孕育的。研究蚌埠早期现代化,首先要对其产生的历史地理前提做出一种基本判断。根据现代化的理论,这是蚌埠现代化的“准备”阶段。第二章至第六章重点考察历史时期蚌埠在经济、教育、文化、城市结构等方面的现代化变迁的微观过程。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其历史变迁过程中文明结构的重新塑造,就其层面而言,它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各个领域在内的全方位立体化的转型过程。论文分别从工业、商业、交通、教育、人口等方面对现代因素的产生和壮大进行考察,“以史立论”,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推演其新旧更替的内在机制,对于广泛存在的新旧“杂糅”的现象也进行了初步探讨。同时,在众多现代元素中,本文着力凸显新式交通尤其是铁路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蚌埠是“火车拉出来的城市”,铁路运输强大的吸附功能不仅汇聚了这座城市,也为它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铁路不仅塑造了一个富于“交通色彩”的经济结构,还渗透到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影响力既有“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也有暴风骤雨式的一蹴而就,它决定了蚌埠现代化“突变型”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这种影响力是有限的和有条件的。对蚌埠而言,交通因素只是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如果交通优势不能很好地转化为市场优势,蚌埠的城市现代化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行之不远。实际上,通民国时期,不论工业、商业,还是教育、文化,这些层面的发展曲线基本都是“高开低走”,从狂飙激进到每况愈下再到无疾而终,除了战争侵扰,过于单一的产业结构是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反之,蚌埠在几十年之后的中衰恰巧印证了这点:这座城市的交通优势依然还在,然而随着中国经济中心在两次迁移(沿江、沿海),其经济地位大大下降,最终没能续写辉煌,个中缘由值得深思。第七章总结了蚌埠早期城市现代化的特征和启示。基于以上现代化层面的具体研究,作者凝练出蚌埠城市现代化的特点与规律。通过与同时期的安庆、芜湖、合肥等城市的类比,总结城市发展的教训和经验,绘制其独特的发展道路,为现在和未来的城市发展提供借鉴,规避历史上罹患过各种“城市病”,寻找城镇化发展的出路,制定最佳的城市发展模式。

徐笑运[4](2016)在《近代上海都市商业习俗研究 ——以上海竹枝词为考察中心》文中认为近代以来随着通商口岸先后开放,上海成为中国最受西方资本主义商业观念和经营模式影响熏陶的城市之一。在中西交冲、中西交融的社会背景下,上海城市中商贸经济结构及商业活动方式均产生重大变化,集中表现于商业活动中的经营习惯、交易模式及商民精神风貌等方面,近代上海商业社会中传统经营习惯与西化经营模式交相并织,呈现出一幅具有沪上浓重商贸文化特点的商业民俗画卷。清代、民国是沪上竹枝词创作的繁荣时期,积累留存了数量相当可观的竹枝词,竹枝词兼有直抒情感、状写风物、歌咏风土、反映日常生活的优点与特点,使其成为深化上海城市研究的重要史料,其“以诗证史”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得以体现。上海竹枝词的文本价值经由学界学人不断发掘,主要表现在历史学、文学、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地理学、文化审美学等多学科领域,而上海竹枝词中大量反映近代上海商业习俗的诗词文本尚未被充分挖掘与利用,有鉴于此,笔者以上海竹枝词中集中反映商业习俗事象的文本为研究对象,从经济民俗学的视角出发,对竹枝词中所反映的近代上海商贸活动中经营行为、交易模式、商民精神面貌等方面进行深入考察,通过对商贸民俗事象的剖析,进而阐述近代上海都市商贸活动中的一系列惯定性行为模式与行为特点、近代沪商精神面貌及商业价值观念等几方面内容,从而以观近代上海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独特商民众生相。

张小健[5](2015)在《江右商帮兴衰研究(1368-1911)》文中研究表明江右商帮是明清时期中国十大商帮之一,其经济实力在当时排第三位,在中国产生过很大影响,但是在中国近代最早衰败下去,给历史留下很多经验教训。本文力图将明清江右商帮500百年间的商业活动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从宏观上回答以下问题:江右商帮为什么能兴盛、为何衰败?江右商帮在中国明清时期的地位及其作用如何?本文认为,江右商帮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外部经济环境上,明清以前及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为江右商帮的发展提供历史和现实的基础,而国家政策、航道变更、军事扩展和移民又提供了强有力的推进器,也就推动江右商帮的发展。但是西方入侵、商路改道、太平天国运动等加速了江右商帮的衰败;从其自身上看,无地、生存条件恶化,江西自然资源和自身经济比较好,江西人素质比较高,众人各有技艺是其生存的法宝,这些促进江右商帮的发展,但是儒家文化深厚,资本意识弱,没有必要的制度保障,又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最后导致衰败。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余论三部分。引言部分首先指出研究的目的、意义。然后概述江右商帮的研究现状、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界定江右商帮的一些概念,以此确立研究最基本的要素。接着就是正文部分。第一章论述江右商帮的兴起。江西商业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与便利的交通,再加上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在唐宋时期,江西的农业经济与手工业经济相当发展,促进了江西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为江右商帮的兴起起了铺垫作用。明清时期土地高度集中,赋税压力大,以及人口带来的压力,在天灾人祸的逼迫下,江西商人被迫从商。由于这种游民式的经商却奇迹得小资本而大开张,从而出现了江右商帮的兴起。第二章论述江右商帮的发展。战争给了江右商帮发展的机会,战争进行到哪里商业就开展到哪里,无论是明朝统一还是清朝平定三藩都给江西商人带来商机。战争造成湖北、四川人口锐减,而“江西填湖广”和“湖广填四川”给江西商人带来红利。正因如此,江右商帮在江西出现四个雄镇,在全国雄镇当中也是实力强大的,就是在明朝和清初的政府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第三章论述江右商帮的鼎盛。随着明代一朝和清初的恢复与发展,江右商帮至清代中期进入鼎盛的鼎盛。本文为了体现江右商帮的盛况,特意选了几个点, 一个是江右商帮商业经济的繁荣,商业城镇的兴盛。第四章论述江右商帮的衰败。江右商帮虽然做的很大,但由于他们没有垄断性的商业巨头,也没有官方的保护,在晚清出现商业的萎缩,经济地位的下降,特别是近代五口通商以后,商路改道,商路中心的改变,开始出现边缘化。尤其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下,市场被打乱,以前积蓄的资金被政府和太平军以各种渠道掳走,商业轴心地位也被置换,江西成了普通的内陆省份,最终导致江右商帮衰亡。余论论述商业的社会地位与社会发展。从整个社会层面上看,中国古代士农工商的社会地位等级观念,造成封闭市场不开放,在海外势力的入侵下,清政府门户洞开,封建社会自身的商业文化走向末路,为现代的商业模式所取代。综述上述,江右商帮源自生存的需要,利用本地的资源、位置优势发展商业。战争和移民促进了江右商帮的发展,但是保守的商业观念,缺乏商业精神和制度创新的江右商帮,随着资源和地理优势的丧失,商业辉煌也随之消失。因此资源和环境是商业兴衰的关键,商业社会地位是商业的原动力,商业文化、商业精神和制度创新是企业长久不衰的社会核心竞争力。

马晓粉[6](2014)在《清代云南会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代云南会馆是云南经济、社会开放发展的产物,它是同乡人士以地缘为纽带或同业人士以业缘为纽带,以祀神、聚会和推进业务为目的而建立的民间组织。会馆以自身强大的凝聚力,将同乡或同业个体有限的资源整合起来,为组织成员提供互助和服务,不仅推动了成员业务的拓展,还对地方经济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田野调查所收集的会馆碑刻、会馆志、会馆建筑照片、会馆档案以及云南地方志所提供的文献资料为基础,以清代云南各同乡或同业团体会馆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系统探讨云南会馆的整体面貌以及会馆与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相互关系,揭示清代云南会馆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云南会馆的兴起不是一个孤立的历史现象,它的兴起与清初云南边疆的开发息息相关,本文第一章分析云南会馆兴起时所处的时代环境。分析认为,清代国家对云南边疆的资源开发、农业开发吸引了大批移民进入云南采矿、贸易、垦荒,为会馆的兴起创造了人力条件;国际、国内长途贸易的拓展推动了云南市场的不断成长,为会馆的兴起创造了经济条件;明清四业观念的演变以及内地乡土文化在云南发展,为会馆的兴起创造了思想文化条件。第二章从空间、时间两个切面对清代云南会馆分布作全面梳理。文章以清代云南不同地域分布为依据,将云南省划分为云南府、迤西地区、迤东地区和迤南地区四个区域;以清代云南省社会发展变迁特点为依据,将清代划分为三个时间段,从时间、空间两个切面对云南各府、州县会馆的详细分布作全面的梳理。清代云南的290余所会馆,集中分布在云南各府厅矿厂、矿区城镇、商业城镇和一般集市;时间上,它们集中分布在康熙元年至咸丰五年,光绪、宣统这两个时期。文章同时对云南人在国内、缅甸所建的会馆分布作简要梳理。第三章阐明和分析了云南会馆的内部组织及运行机制。会馆是一个组织,它有着严密的组织体系。在成员构成上,同乡会馆以地缘为吸纳成员的主要依据,社会身份来源同一性与经济身份多元差异并存;同业会馆则以业缘为吸纳成员依据,经济身份同一性大于社会身份差异性;在机构设置上,会馆设立了权力、决策机构——民主议事会,执行机构——首事会及董事,尚未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在管理模式上,建立了领导管理与规章制度、乡里或行业文化约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会馆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和运作方式,它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了大量资金、房产、地产,这些经济的运作主要为消费和投资,其中投资具有明显的市场化趋向。第四章深入分析会馆与云南经济的互动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认为,会馆广泛参与到云南采矿业资金筹集、生产管理,云南城镇商业发展、商业制度建立、云南贸易拓展以及云南土地经营、云南农业税收等经济活动等诸多方面。在会馆的整合下,商人资本实力增强,业务进一步拓展,为清代云南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推动了清代云南经济支柱产业——采矿业的勃兴,推动了云南商业贸易的繁荣,加强了云南与国内、缅甸市场的联系,使云南经济进入更具开发性的发展时期。第五章深入分析云南会馆与云南社会的互动及其影响。会馆在组织内部进行的会员管理、会员救助等方面活动,是对整个云南社会流动人口管理、社会慈善救济事业的有益补充,推动了民间基层自我管理、自我救助体系的建立。会馆汇聚了中国各地建筑特色、祀神文化、戏曲文化,它以多种文化活动丰富着云南文化的内容与内涵,使云南文化呈现出兼容并包的特色。当然,我们也看到会馆在云南地方社会中,常常被领导者所误导和利用,以维护矿商阶层的利益为指归,最终导致地方械斗事件的发生,加剧了会馆与地方利益的冲突。第六章透过会馆探讨清代云南的官商博弈关系。会馆本质上是工商业者为了拓展业务而建立的民间组织,且表现出社会、经济双重属性和功能。在中国特殊的政治制度环境中,官商之间往往存在着利益分配上的矛盾与分歧,官商之间的博弈往往是零和的。透过清代云南会馆可以发现,清代云南官商合作大于分歧,对云南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与社会发展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何柳[7](2012)在《中国台湾主要外贸市场从美国转移到祖国大陆的原因探析(1979-2008年)》文中认为近三十年来,台湾海峡两岸的经贸发展迅速扩大并日益深化。1992年,祖国大陆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2002年,大陆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2003年起,大陆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自此以后,祖国大陆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在这一过程中,台湾对大陆出口依存度持续升高,而对美国出口依存度则不断降低。台湾主要对外贸易关系发生了重大转移,改变了过去长期且高度依赖美国市场的局面。本论文针对这一现象,主要从1979至2008年间大陆对台政策、美台贸易的演变、台湾内部环境、国际经济环境等四个方面分析台湾外贸的主要市场从美国转移到祖国大陆的原因。论文的主体共有五个部分,包括四个章节和一个结语,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首先回顾了由50、60年代美国对台经济援助所开启的美台之间紧密的贸易关系,分析了“美援”对于美台经贸关系的深刻影响,以及之后美台之间投资、贸易情况。随后探讨了台湾外贸主要市场转移到大陆之后两岸间贸易与投资的现状。第二章主要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大陆对台政治、经贸政策对于台湾外贸主要市场转移所产生的影响。首先,回顾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对台大政方针及台湾当局的因应政策、大陆对台贸易和投资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在此背景下,检视了台湾官方经贸政策的转变和台湾外贸关系的变化。大陆对台大政方针是两岸从隔绝走向互动的主导因素,也是两岸经贸往来发生发展的政治前提;大陆对台经贸政策开启并主导着两岸转口贸易和间接投资的发展,是两岸经贸往来的决定因素。在大陆优惠政策的推动下,从70年代末期开始两岸间的转口贸易开始起步,至80年代后期已经初具规模。从80年代后期开始,大陆给予台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引起了台湾对大陆投资的快速增长,台湾当局又有限地放松了台商赴大陆投资。在这种情况下,台湾企业将其海外生产基地逐渐扩展到中国大陆,由此导致对美直接出口的减少和对大陆出口半成品和机械设备的增加,台湾对大陆出口的扩大则伴随着其对美国出口的下降。所以,在台商投资的带动下,两岸间接贸易规模和数额有了突飞猛进地发展,以致最终大陆于2002年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第三章主要检视了1979至2008年这30年间,美台贸易关系的演变轨迹。从美国方面的因素探讨了台湾外贸主要市场转移的原因,并得出如下结论:虽然,就整体而言,美台贸易总额和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其双边贸易的密切程度和依赖程度却在不断下降,美台贸易在各自贸易格局中的比重呈现出稳步下降的趋势。台湾外贸已经改变了过去片面倚靠美国市场的局面。第四章主要检视了近三十年来台湾经济发展内外环境的变迁。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探讨台湾内部政治、社会和经济转型以及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于台湾外贸市场从美国转移到中国大陆的影响。政治转型和社会运动的频仍导致台湾经济发展受非经济因素的干扰日益严重,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不复存在;经济结构的转型也增加了经济增长的困境;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化的快速发展,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取代竞争使得台湾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面临严峻挑战。两岸经贸的迅速发展适时地成为台湾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并且对其重要性与日俱增。随着两岸日益紧密的经贸合作格局不断扩大和深化,大陆市场最终取代美国市场成为支撑台湾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结语部分主要总结了1979至2008年这三十年之间,台湾主要贸易对象从美国转移到祖国大陆的原因,分析了两岸经贸关系的加强对于未来两岸政治统一的影响,并且进一步指出台湾的经济前途在大陆。

杨亮[8](2012)在《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与当代产业化研究》文中认为淄博——海岱之间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曾经哺育出辉煌灿烂的齐文化,而齐文化不仅是我国一支优秀的传统地域文化,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来源之—和重要组成部分。务实、开放、多元、变革、兼容并蓄的文化品格在“膏壤千里,粟如丘山”且风炎土灼的齐国大地焕发出强大生命力和辐射力,品类繁复、工艺精湛、独树一帜的民间工艺文化便是孕育其中、颇具特色的一枝奇葩。齐文化“重农兴商”的历史传统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在21世纪“全球化”的新型经济、文化格局中依然不失借鉴和启迪意义。民间工艺文化更是持续不断地探索新环境中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明晰如何变革民间工艺的传统文化优势形成淄博文化资源的产业优势、如何借助民间工艺的大众文化力量培育出现代化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是本文研究的基本目的。在选题、调研和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是定性研究中的内容分析法,获得资料的途径包括:实地调查法(与当地的民间艺术家或手工艺者面谈并做记录)、函询法(向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或民间协会组织发放咨询信函、电子邮件或者打电话)、查阅法(图书馆、民艺馆、博物馆、档案馆和电子资源)等等。历史研究中的时空结合法,在时间与空间的范畴内探索淄博民间工艺文化的发展脉络,阐述事实、揭示意义、解释原因、预测趋势。下面是各部分内容的提要:在引论中明示出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和产业化研究选题的原因和依据。界定民间工艺、文化和产业化等相关概念,并对学术界研究现状进行简要的综述。首先对淄博民间工艺进行类别研究。按照重要性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对淄博当地的民间工艺品类进行全面的、客观的历史梳理,理清每种民间工艺的起源、鼎盛、衰落或者消失的时间、地点和代表性事件,由此证明淄博有史以来确实是民间工艺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具体民间工艺品类包括最主要的陶瓷和丝绸(此亦为中国最为典型的传统手工艺)及其衍生品刻瓷工艺、琉璃工艺以及内画工艺、淄砚工艺、铜响乐器、蹴鞠制造工艺等等不一而足。其次深入分析了博民间工艺发展的原因。主要是针对淄博各种民间工艺,分析其产生、鼎盛、衰落和消亡的原因,包括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历史因素两部分。比如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气候气象和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尤其是煤炭、矿石、铁、铜等主要矿产资源以及农副产品资源等,此为相对稳定的地理决定性。而社会历史因素比之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更为深刻、复杂和富于变化,诸如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状态、国家政治制度、阶级阶层关系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每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流行时尚、风俗习惯等外部因素以及淄博地区广大民众的品格气质、心理素质和价值观念等内在因素都会共同作用于民间工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再次全面分析了是淄博民间工艺文化的内涵。第一触及淄博民间工艺文化的精神内核,亦即造物思想。淄博民间工艺文化的造物思想包含民众的智慧与理想,或“备物致用”的实用诉求或“文质彬彬”的审美意趣或“心手相传”的技能巧思,民间工艺匠人借用材质、配方、色彩、线条、形体等工艺语言表达出内心情感和精神追求。第二在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与地方民族传统文化关系的解读中勾勒出淄博民众典型性格特征,摹写民间艺人传统的社会生活与生产状况,关照民间工匠的艰苦奋斗与执着信念。第三归纳淄博民间工艺文化的生命周期性规律,描绘主流民间工艺文化生命中历经“缓慢积累的成长期——理性选择的成熟期——无奈蛰伏的衰退期——华丽转身的复兴期——不可限量的再生期”的跌宕路径,‘藉此在思想上对民间工艺文化发展产业化做出准备。复次是对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当代产业化的研究。首先将上述各种淄博民间工艺再次进行分类,明确不同民间工艺文化资源的归宿问题;然后基于对选择性产业化理念的认同解决“产业化”的道路选择问题。按照选择性开发战略思路进行市场客体分类——文化标本、文化作品抑或文化产品;按照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宏观思路进行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产业的市场角色定位——政府、投资者、劳动者和消费者如何定位;按照多元化市场发展多维思路进行民间工艺文化产业的市场开拓,旅游业、体育娱乐业、艺术品行业、网络市场范畴、国际贸易领域等等。最后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并对该选题展开进一步思考。主要结论是:结论之一: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其发展动因基本确证。结论之二:淄博民间工艺文化有着深刻而独特的内涵。结论之三: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发展产业化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结论之四: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化之路需要采取选择性战略并重新进行市场主体界定和有针对性的市场开拓。本文的创新点在:1.研究视角的创新。本论题试图站在社会文化的基点上,将视线向下投射,着眼于一个城市的“小传统”即大众文化,但是并不是回避和排斥“大传统”即精英文化,反而是要努力在精英文化的脉络中摸到大众文化的脉搏,亦即尝试在正统的历史研究成果中找到同时代的大众文化尤其是民间工艺文化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2.对淄博城市形象评价的创新。淄博自古为齐国封地,“五霸之首”、“战国七雄”是其鼎盛的标志性形象。曾经“泱泱大风”的齐国所恃“鱼盐之利”随属地减少逐渐转型成为现代山东一内陆城市,传统的纺织工业、陶瓷工业联合新型煤炭工业和石油工业树立起淄博“工业城市”的形象,然淄博凭借曾经辉煌之“齐国”遗风,欲将重振其文化与经济并立之形象,还原本来应有之面目亦非不可能之事。3.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创新。淄博的民间工艺文化以传统陶瓷和丝织工艺为轴心随时代不断演化出新的民间工艺品类,但是现代化机器大生产模式在陶瓷和纺织行业的成功并不能成为其他民间工艺同样可以效仿的佐证。为此本论文提出了“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化发展的选择性战略”。简言之,在开发和利用文化产业资源的淄博民间工艺文化资源时要基于“选择性”原则区别对待,多元并行,方能取长补短各得其所。4.淄博民间工艺产业市场道路选择的创新。本论文提出“继续发展轻工制造业(陶瓷工业、丝绸纺织业)、重点开创商业和服务业的创新协作,同时加强外围产业的辅助和保护”的市场开拓思路。特别是民间工艺文化与艺术品市场、旅游业和旅游商品市场、专业批发市场以及国际市场的层次化结合,同时兼顾金融、广告、教育和法律等环境建设。新模式、新思路、新策略和新方法在文化产业战略的大背景下显得益发突出和紧迫。

施育华[9](2011)在《国内真人秀节目整合营销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摘要:2005年以来,国内真人秀节目迅速发展,规模和数量都在不断扩大,开始形成商业化运作模式,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但与此同时,节目高度同质化、炒作手段低俗化、选手出路尴尬等弊病使其广受非议,收视率屡屡下滑,发展陷入困境。研究和构建一套完善的营销模式,提高其营销管理水平就显得意义重大。本文将国内外真人秀节目营销现状进行对比,在对国内真人秀节目进行PEST分析和五力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内真人秀节目的营销模式选择—整合营销。真人秀节目整合营销模式的实施方法和途径应当分两步走,首先进行整合营销定位,即对国内真人秀节目进行价值链分析,得出国内真人秀节目的价值链模型;然后制定整合营销方案,即对真人秀节目的各种营销策略进行组合,根据卡麦锡的营销组合原理和营销学中的品牌延伸理论提出了产品、价格、促销、渠道、品牌延伸这五大策略的整合,并给出具体的实施方案。文章创造性地运用营销学、经济学、企业战略管理学的相关理论,采用对比分析、案例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对国内真人秀节目的营销模式进行研究,以整合营销思想为核心构建了国内真人秀节目的营销模型。希望对国内真人秀节目的营销管理实践和营销理论研究有一定的价值。在论文框架上,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论文整体框架;第二部分介绍与论文相关的营销学、企业战略管理学、经济学理论以及国内外真人秀节目营销模式的研究现状;第三部分介绍真人秀节目在国内外的兴起情况和种类,并对其营销现状进行对比;第四部分对国内真人秀节目进行PEST分析和五力模型分析,得出整合营销的营销模式选择;第五部分介绍国内真人秀节目的整合营销实施方案;第六部分介绍论文的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王丽[10](2010)在《中国大陆类型化广播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美国、台湾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广播发展看,当广播遭遇电视的重创后,另辟蹊径,开始细分听众,采取一家电台只播出一种节目取胜的的节目编排模式与节目形态,开创出了类型化广播(Format Radio)传播模式;五十年代发轫一直延续至今,成为美国甚至世界范围内的主流广播运行模式。类型化广播(Format Radio)从美国发源,20世纪70年代传入台湾,21世纪初再由台湾资深传媒人引入中国大陆开始实施,因此类型化广播在我国属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我国类型化广播发生的环境与美国既有相似之处如遇到电视媒介的竞争,也有不径相同的地方,比如遇到网络等新媒体的竞争等等。因此,研究类型化广播既要把它放到世界范围内考察,更需要考量我国自身的国情和媒介语境等因素。本文以类型化广播为研究对象,着眼点有二:一是研究作为广播运行新模式的类型化广播,与我国广播发展第二阶段专业化广播的异同之处,即类型化广播及其特征等相关概念的厘清,从而为这一目前尚稍显空白并存在一定争议的学术研究抛砖引玉;二是归纳美国、台湾类型化广播发展特点,重点分析类型化广播在中国发展的实例,以此找出类型化广播在我国发展遇到的瓶颈以及突破途径,提出在我国实施类型化广播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并预测我国类型化广播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和趋势。首先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我国广播发展的现状,提出了较为本土化的概念界定和理论支撑,即认为根据市场细分和受众细分理论,类型化广播是在一个地区频率资源充沛的情况下,在一个频率中只播出针对不同听众的某一类特别喜好的内容,以一种时钟循环的编排模式播出某一固定类型的节目。明确提出类型化广播呈现以下特征,即五大模式特点:特定类型的“内容流”、固定格式的“模块流”、竖式编排的“形式流”、植入广告的“点式流”、目标明确的“听众流”。另外,花相当篇幅区分了类型化广播与综合广播特别是专业化广播的异同之处:表面上看,专业化广播和类型化广播有很多相似之处,在类型化广播的运作逻辑和运营理念上与专业化广播其实相去甚远。它们会互相借鉴、扩展、融合,但“单一”性不变,专业化就是专业化,类型化就是类型化。一般而言,专业化在先,类型化在后;专业化粗分,类型化细分;通俗地说,如果把专业化电台比喻为专卖店的话,那类型化电台就是精品店。文章总结了我国大陆类型化广播的发展情况,认为2002年国内第一个流行音乐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的开播,开始了中国大陆类型化广播的探索;迄今几乎每年都有不止一家类型化电台产生。八年左右时间类型化广播的探索与实践,使中国大陆广播在专业化基础上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成为中国广播媒体未来发展的重要走向之一,并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从中央台到省级台到省会城市电台的一百多家电台相继采用类型化广播模式,形成了类型化广播的第一方阵;二是类型化广播以音乐台为主但细分程度低,新闻、故事等类型化电台开始展露头角。文章选择了北京地区的国家级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HIT FM88.7热力金曲广播以及笔者所在的省级电台湖北音乐广播FUNMUSIC RADIO以及省会城市电台的武汉音乐台作为分析和比较的案例,认为其发展遇到如下共同的瓶颈和问题:首先是大陆类型化广播的制度瓶颈:一是广播管理体制的行政化制约着广播产业的市场化经营,二是广播频率定位的局限性制约了资源整合的最优化,三是人事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四是广播产业深度开发的不完整制约了电台自身资源的集约化,电台的类型化发展得不到社会资源的有利支撑。其次是类型化广播的运作模式瓶颈:一是内容同质化严重,造成一个城市出现两个甚至三个听不出区别的类型化电台;二是缺少地方特色,与本地听众的贴近度不够;三是主持难度加高,类型化音乐电台主持人说话时间有规定,要求主持人语言提炼能力更强、主持个性更鲜明;四是节目互动性不够,机器编程的歌曲循环反复加上主持人少量的语言构成类型化音乐台的全部,受众对节目的认可度和忠诚度必然下降;五是节目模块局限性大,使得广播的包容性和延展性受到制约。另外,技术、频率资源等一些客观因素也成为制约类型化广播发展的瓶颈。在具体对策上,本文提出以下四点具体做法:一是统筹兼顾、分步推进类型化广播:从时间上,类型化广播切忌一蹴而就,应逐步推广;从地域上,类型化广播切忌同步展开,应分步进行。二是找准定位、多元推进类型化广播:科学调研,精准定位;技术先行,细化定位。三是有取有舍,特色推进类型化广播:从受众上,类型化广播切忌追求面面俱到,应锁定“小众”;从品牌上,类型化广播切忌个性模糊,应有明显特色;从主持上,类型化广播切忌千人一面,应独具魅力;从广告上,类型化广播切忌包打天下,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四是面向市场,深入推进类型化广播。最后本文将类型化广播这一课题置于整个媒介和世界广播发展的大背景下,研判我国大陆类型化广播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在未来几年内,随着技术条件改善,类型化广播电台的数量呈激增趋势;随着汽车工业发展,类型化广播电台呈多元化类型趋势;随着体制改革的推动,类型化广播将呈现出联盟化趋势。特别是利用类型化音乐广播的优势联手构建省级广播联播网,这种合作模式符合先进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台湾的既有做法,并且有可能在我国起到广播改革的示范性作用和影响。

二、房产“行销”渐成气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房产“行销”渐成气候(论文提纲范文)

(2)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和意义
        1.1.1 研究问题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界定
        1.2.1 家装设计的核心概念分析
        1.2.2 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界定
        1.2.3 对1930 年代的时间界定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内关于室内装饰现代性的研究
        1.3.2 国外关于家庭装饰现代性的研究
        1.3.3 上海近代设计史研究的基本情况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架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架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作为主要传播途径和载体的1930 年代上海纸媒
    2.1 报道家装设计的纸媒概貌
        2.1.1 中文报刊频开专栏
        2.1.2 英文报纸长期报道
        2.1.3 其它纸媒偶有涉及
    2.2 纸媒对家装设计现代性的传播
        2.2.1 内容传播集中于1930 年代
        2.2.2 现代家装内容的国际化传播
        2.2.3 内容传播推进现代家装设计
    2.3 纸媒中家装设计现代性的表述
        2.3.1 涉及时间概念的描述
        2.3.2 对于装饰样式的界定
        2.3.3 多主题词的混合使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930 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理念和模式
    3.1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基本理念
        3.1.1 推崇进化论思想
        3.1.2 倡导新家庭生活
        3.1.3 提倡新设计美学
    3.2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表现模式
        3.2.1 室内空间装饰样式的革新
        3.2.2 室内空间生活功能的完善
        3.2.3 室内空间物理环境的改进
    3.3 纸媒中家装设计现代性知识组构
        3.3.1 现代性家装设计风格的认识
        3.3.2 现代性家装设计要素的组成
        3.3.3 现代性家装设计的图纸表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家装设计实践与推广方式
    4.1 精英家庭的时尚引领
        4.1.1 以电影明星群体家装设计为亮点
        4.1.2 以文化和工商名人群体家装设计为主体
        4.1.3 以其它中产人群家装设计为底色
    4.2 家装设计展览会的社会推广
        4.2.1 “国货展览会”之“模范家庭”布置
        4.2.2 “改良家庭展览会”及样板房布置
        4.2.3 样子间及百货店等商业展示活动
    4.3 家装设计者的多元探索
        4.3.1 本土设计师接轨国际设计风格
        4.3.2 西方设计师带入国际设计经验
        4.3.3 业余设计者尝试家庭美化方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代性家装设计实现的技术和材料保障
    5.1 新式居住功能模式的兴起与运用
        5.1.1 城市中新式居住建筑的兴起
        5.1.2 建筑革新提供的功能化空间
        5.1.3 水电气入户改善了家庭环境
    5.2 新奇家居生活用品的配置
        5.2.1 以“克罗咪”工艺为标志的现代家具
        5.2.2 以简洁化样式为特征的软装陈设
        5.2.3 以流线型产品为特色的家用电器
    5.3 新颖室内建材卫浴的运用
        5.3.1 墙面饰材以花纸运用较广泛
        5.3.2 地面饰材流行花砖和马赛克
        5.3.3 卫浴设备倾向成套进口产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1930 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实现的历史意义
    6.1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发生的系统要素
        6.1.1 从大众纸媒到生活实践的复杂系统
        6.1.2 多维度实践与推广是系统核心要素
        6.1.3 家装设计之现代性实现的上海路径
    6.2 全面推动“上海设计”的现代性进程
        6.2.1 注重生活实效的理性化设计
        6.2.2 关注系统要素的整体性设计
        6.2.3 尊重技术条件的合理化设计
    6.3 丰富了“海派”风格美学的内涵
        6.3.1 新生活方式之美
        6.3.2 新室内秩序之美
        6.3.3 新室内形式之美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蚌埠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1908-194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由来及意义
    二、研究回顾
    三、研究方法和概念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蚌埠城市现代化的发轫
    第一节 自然赋予与历史沿革
        一、自然赋予
        二、历史沿革
    第二节 历史悠久的淮上文化
        一、“淮夷”文化
        二、大禹文化
        三、以寿春为核心的江淮楚文化
        四、独具特色的淮上文化
    第三节 蚌埠城市现代化的启动
        一、传统社会的格局
        二、津浦铁路的开通
第二章 新式工业的艰难发展
    第一节 传统手工业之转型
        一、传统行业的早期流变
        二、手工业的机器化转型
    第二节 机器工业之演进
        一、烟草业的现代化转型
        二、面粉业的机械化转变
        三、电力业的突进式发展
    第三节 工业现代化之评估
        一、技术结构层面
        二、产业结构层面
        三、资本结构层面
第三章 商业和金融业的现代嬗变
    第一节 商业部门的交通优势
        一、铁路交通引发物流路线改变
        二、铁路运输推动物流中心形成
    第二节 传统商贸的产业结构
        一、盐业贸易之变迁
        二、粮油贸易之演进
        三、盐粮互市之格局
    第三节 新式商业部门的兴起
        一、百货业
        二、杂货业
        三、农副土产
        四、果品干鲜
        五、药材贸易
    第四节 金融业的现代化嬗变
        一、钱庄
        二、银行
        三、其它金融业务
        四、铁路交通与金融业的关联性
第四章 交通邮政和城市建设的现代化启跋
    第一节 现代交通体系的构建
        一、铁路运输之滥觞
        二、航运事业之拓展
        三、公路网络的初建
        四、新旧运输的互补
    第二节 邮政和通信的现代化启跋
        一、现代邮政之滥觞
        二、通信事业的初兴
    第三节 城市建设的艰难发展
        一、城市空间结构之演变
        二、现代城市规划的开启
        三、市政基础设施之建设
第五章 教育事业的新旧更替
    第一节 传统教育的格局
        一、县学
        二、书院
        三、私塾
    第二节 新式教育的成长
        一、新旧教育的更替
        二、初等教育的推广
        三、中学教育的发展
        四、师范教育之演进
    第三节 教育现代化的困境
        一、管理体制延阻教育发展
        二、封建军阀戕害新式教育
        三、经费匮乏制约教育发展
    第四节 新式教育的现代化功效
        一、民众教育初兴
        二、人才效应显着
        三、革命精神培养
第六章 人口的变迁和社会结构的重组
    第一节 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的近代变迁
        一、人口规模的变迁
        二、人口结构的演变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近代演变
        一、商会和同业公会
        二、红十字运动在蚌埠
    第三节 外部元素与城市现代化
        一、移民与城市现代化
        二、外部文明与生活方式的变迁
第七章 蚌埠城市现代化的模式、特征及启示
    第一节 蚌埠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模式
    第二节 现代化进程中的“军阀底色”
        一、凸显城市政治地位
        二、增强城市经济实力
        三、完善市政建设
        四、革新生活方式
        五、治理淮河
        六、巩固交通地位
    第三节 蚌埠城市现代化的困顿
        一、传统与现代的失衡
        二、屡被“中断”的进程
        三、受挫的原因
    第四节 城市现代化的比较研究
        一、传统水路商镇与现代交通商埠——临淮与蚌埠
        二、通商口岸城市与交通动力城市——芜湖与蚌埠
        三、近代工业城市与现代交通城市——安庆与蚌埠
        四、区位中心城市与交通新兴城市——合肥与蚌埠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近代上海都市商业习俗研究 ——以上海竹枝词为考察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1.选题缘起
        2.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1.时间界定
        2.空间界定
    (三)相关研究综述
        1.上海竹枝词研究现状
        2.关于近代上海商业习俗的研究现状
        3.研究趋势与展望
    (四)基本结构与思路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竹枝词透露出上海商业气象
    (一)“四民本业各谋生”——开埠前沪上之情状
        1.沪地渔农、民风质俭
        2.工商优势、地理使然
    (二)“一自重洋通商后”——开埠后上海商景益盛
    (三)无限繁华无限感——巨变中时人感事兴叹
二、竹枝词反映出商业经营习俗
    (一)街头巷弄摆业生——摊贩贸易
        1.广罗货物地摊开——定点摊贩
        2.走街串巷叫卖来——流动走卒
    (二)“商务兴隆铺户繁”——坐商买卖
        1.“十分迁就十分忙”——店铺经营习俗
        2.“市井争开拍卖风”——拍卖叫庄习俗
        3.“商品全凭广告宣”——宣传推销习俗
    (三)“东手掮来西手去”——中间商交易
        1.“沿街代答洋商意”——露天通事
        2.“华洋掮客最神通”——掮客
三、竹枝词折射出商业交易习俗
    (一)生意全凭一张嘴——交易语言习俗
        1.“鸣钲唱卖韵悠扬”——叫卖语言习惯
        2.“生意原来别有琴”——洋泾浜英语
    (二)“三分起息认招牌”——典当行业习俗
        1.“典当凶如一把刀”——行铺典当习俗
        2.“利率尤推押店高”——押店交易习俗
    (三)洽谈买卖生意场——以茶馆为例
四、从竹枝词中感受上海商人精神风貌
    (一)“以俭耻,以奢荣”——奢靡成风之象
        1.社会环境趋导奢风
        2.衣食住行——商民尽奢靡之极
        3.奢靡成风中时人所感
    (二)重利施善两相和——乐善好施之行
    (三)“财神虔接为招财”——崇拜财神之俗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江右商帮兴衰研究(1368-191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意义及研究路径
    三、国内外目前研究的状况
        (一) 国内目前研究的状况
        (二) 海外与港台对江右商帮的研究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本文创新点
    五、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江右商帮的兴起
    第一节 物华天宝—物质基础
        一、地理位置与交通
        二、天然物产
        三、人工物产
    第二节 唐宋江西经济的繁荣
        一、唐代江西商业的繁荣
        二、宋代江西商业经济的繁荣
    第三节 明清江西经济的恢复—经济基础
        一、明江西经济的恢复
        二、清江西经济的恢复
    第四节 明清江右商人生存环境状况
        一、土地高度集中
        二、赋税压力大
        三、人口压力大
        四、天灾人祸
    第五节 江右商帮的兴起
        一、小资本大开张
        (一) 江右商帮经营的行业
        (二) 江右商帮资本的来源
        二、江右商帮的形成
第二章 江右商帮的发展
    第一节 战争与商业
        一、红巾军与商业
        二、红巾军进军与江西商人
        三、江右商人的特权
        四、江右商人的收益
        五、“三藩”平定与商业
    第二节 移民路线与商路
        一、“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二、江西移民路线与商路
    第三节 明朝与清初商业城镇的发展
        一、明朝商业城镇的发展
        二、繁荣的商业贸易
        三、江右商帮的发展
        四、江西重镇的兴起
        (一) 农村集市的发展
        (二) 市镇的发展
        五、清初商业城镇的发展
        (一) 江右商业中心地位再次确立
        (二) 雄厚的经济实力
        (三) 江西重镇的再次兴起
    第四节 明朝与清初江右商帮的经济实力
        一、明朝江右商帮经济实力
        (一) 经营业务
        (二) 势力范围
        (三) 经济实力
        二、清初江右商帮经济实力
        (一) 经营业务
        (二) 势力范围
        (三) 经济运营状况
第三章 清中期江右商帮的鼎盛
    第一节 繁荣的江右商业城镇
        一、交通区位优势的提升
        二、农产品商业化
        三、手工业的繁荣
    第二节 繁荣的商业城镇
        一、瓷都景德镇
        二、药都樟树镇
        三、闽浙赣江通道上的重镇——河口镇
        四、赣江入鄱阳湖的咽喉——吴城镇
        五、赣西北出口——九江
    第三节 江右商帮在清中期的经济地位
        一、粮食和田赋收入
        二、榷关税及其在清关税中的地位
第四章 江右商帮的衰败
    第一节 江右商帮的衰败
        一、江右商帮行业萎缩
        二、江右商帮在清的经济地位转换
        (一) 重要的产粮区
        (--)重要的手工业区
        (三) .重要的商品经济区
        (四) 经济地位的降低
    第二节 江右商帮衰败的原因分析
        一、儒家的价值取向限制了江右商帮的发展
        (一) “农本商末”
        (二) 轻商尊士,崇尚仕途
        (三) 重礼仪,轻资本
        二、小资本做不起大买卖
        (一) 江右商帮资本来源
        (二) 江右商人从事的行业
        三、西方入侵与商路改道
        (一) 西方侵华战争及其对商业的影响
        (二) 国内贸易转向国外贸易
        (三) 商路改道
        四、太平天国与江右商帮的衰败
        (一) 太平天国在江西的战争
        (二) 战争给江西商业的负面影响
余论:商业的社会地位与社会发展
    一、商业政策
    二、商人的社会地位
    三、海外势力的入侵
    四、清政府门户洞开
    五、封建社会的末路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6)清代云南会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格目录
导论
    一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 学术回顾
    三 研究方法与概念界定
    四 研究路径与思路
第一章 云南边疆开与发会馆的兴起
    第一节 国家边疆开发与云南移民
        一 矿资源开采与云南移民
        二 屯垦与云南移民
    第二节 长途贸易拓展与云南市场成长
        一 国内长途贸易与云南市场
        二 国际长途贸易与云南市场
    第三节 多元文化的传播与并行
        一 四业理念的演变与传播
        二 多远文化的传播
第二章 云南会馆的时空分布
    第一节 会馆在云南的区域分布
        一 云南府
        二 迤西地区
        三 迤东地区
        四 迤南地区
        五 会馆的分布特点
    第二节 云南人所建会馆在国内及缅甸的分布
        一 云南人所建会馆在国内的分布
        二 云南人所建会馆在缅甸的分布
第三章 云南会馆的内部运行机制
    第一节 云南会馆的组织体系
        一 会馆组织的成员构成
        二 会馆组织的机构设置
        三 会馆组织的管理模式
    第二节 云南会馆经济的运作
        一 会馆经济的来源
        二 会馆经济的运作
        三 会馆经济的管理
第四章 会馆与云南经济
    第一节 会馆与云南采矿业的发展
        一 矿区会馆的建立
        二 会馆与矿业资本筹集
        三 会馆与矿业生产管理
    第二节 会馆与云南商业的发展
        一 会馆与商业制度
        二 会馆与城市商业
        三 会馆与云南贸易的拓展
    第三节 会馆与云南土地的经营
        一 会馆——云南大土地所有者
        二 会馆——云南农业缴税户
第五章 会馆与云南社会
    第一节 会馆与流寓人口管理
        一 神灵信仰约束
        二 乡里文化调解
        三 规章制度约束
    第二节 会馆与社会慈善
        一 置义冢
        二 捐资恤贫
        三 其他
    第三节 会馆与云南文化
        一 会馆的建筑布局及特色
        二 会馆与云南戏曲
    第四节 会馆与云南社会冲突
        一 道光元年汉回械斗始末
        二 会馆在械斗事件中的作用
        三 矿——汉回械斗根源
第六章 从会馆看清代云南官商博弈
    第一节 云南会馆的性质及功能
        一 会馆的性质
        二 会馆的功能
    第二节 云南会馆——官商博弈的结果
        一 “官”对“商”的控制
        二 会馆——“商”反对“官”控制的产物
        三 “官”对商人会馆的管理
        四 基于会馆的“官”“商”博弈
结论与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后记

(7)中国台湾主要外贸市场从美国转移到祖国大陆的原因探析(1979-2008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星移斗转:台湾主要外贸市场从美国转向祖国大陆
    第一节 跨洋经济“蜜月”:台湾对美国市场的严重依赖
        一、 美国对台经济援助
        二、 美国——台湾最重要的市场
    第二节 两岸经贸“蜜月”:台湾融入祖国大陆市场
        一、 台湾对大陆的投资
        二、 大陆——台湾最重要的市场
    小结
第二章 祖国大陆的对台方针和政策的作用
    第一节 大陆对台大政方针及台湾当局的因应政策
        一、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国策的提出和升华(1979-1986 年)
        二、 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1987-1994 年)
        三、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分裂”、反“台独”(1995-1999 年)
        四、 新形势下的对台政策“新思维”(2000-2008 年)
    第二节 大陆对台贸易和投资政策的制定和调整
        一、 优先发展对台贸易的政策(1979-1985 年)
        二、 台商投资优惠政策的制定(1986-2000 年)
        三、 构建政党交流平台,开启互利双赢(2001-2008 年)
    第三节 大陆对台政策对于台湾主要外贸市场转移所产生的影响
        一、 台湾官方经贸政策的转变
        二、 台湾与大陆经贸关系的变化
    小结
第三章 美国与台湾贸易关系的不断衰退
    第一节 逆势上扬的美台贸易(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至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
        一、 前所未有的贸易繁荣
        二、 贸易失衡问题的凸显
        三、 美台双边贸易谈判
        四、 美台贸易失衡的原因及美国的保护主义政策
    第二节 激烈的美台贸易摩擦(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至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
        一、 平稳增长的美台贸易
        二、 美台贸易冲突的激化
        三、 美台双边贸易谈判
    第三节 新形势下的美台贸易(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至 21 世纪初期)
        一、 美台贸易的波动起伏
        二、 美台自由贸易协定
    小结
第四章 台湾经济发展内外环境的影响
    第一节 战后至 80 年代中期之前台湾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第二节 台湾内部环境的巨大变化
        一、 政治、社会的变革
        二、 经济发展的困境
    第三节 台湾外部环境的变化
    第四节 内外环境的变迁对于台湾外贸主要市场转移所产生的影响
    小结
综论
主要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8)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与当代产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概念的界定
    三 相关研究现状
    四 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第一章 淄博主要民间工艺类别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淄博陶瓷工艺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淄博丝织工艺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 淄博琉璃工艺的历史演变
    第四节 淄博淄川淄砚工艺的历史演变
    第五节 淄博临淄蹴鞠制作工艺的历史演变
    第六节 淄博周村铜响乐器制作工艺的历史演变
    第七节 淄博花灯制作工艺的历史演变
    第八节 淄博其他若干民间工艺杂项
第二章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发展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发展的自然原因分析
        一、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概况
        二、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发展主要自然地理条件之一:矿石资源
        三、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发展主要自然地理条件之二:蚕桑遍植
    第二节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发展的社会历史原因分析
        一、经济方面的原因
        二、社会方面的原因
        三、小结
第三章 淄博民间工艺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的内核——造物思想
    第二节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与地方民族传统文化关系的解读
    第三节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的生命周期性规律
第四章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的当代产业化
    第一节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当代产业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第二节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资源的选择性开发理念
    第三节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市场主体角色定位
    第四节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市场开拓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工作管理办法
附录二 《文物法》中有关拍卖、转让和展览的条款
附录三 山东省实施《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
附录四 《山东省工艺美术行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2009-2011年)》
附录五 《2003-2010年淄博市建设文化大市规划纲要》
附录六 《淄博市文化产业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2010年到2015年)
附录七 2007年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摘录
附录八 《关于宣传文化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
附录九 张明文《刻瓷歌》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分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国内真人秀节目整合营销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整体框架
2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市场营销模式相关理论
        2.1.1 营销模式的定义和分类
        2.1.2 4P营销组合理论
        2.1.3 整合营销理论
        2.1.4 品牌延伸理论
    2.2 其他相关理论
        2.2.1 PEST模型
        2.2.2 波特五力模型
        2.2.3 价值链理论
        2.2.4 完全垄断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
    2.3 国内外真人秀节目营销模式研究现状
        2.3.1 国外真人秀节目营销模式研究现状
        2.3.2 国内真人秀节目营销模式研究现状
3 国内外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历程和营销现状
    3.1 真人秀节目的定义及特点
    3.2 国外真人秀节目发展历程
        3.2.1 国外真人秀节目的兴起
        3.2.2 国外真人秀节目的种类
    3.3 国内真人秀节目发展历程
        3.3.1 国内真人秀节目的兴起
        3.3.2 国内真人秀节目的种类
    3.4 国内外真人秀节目营销现状对比
        3.4.1 制作和发行机制
        3.4.2 节目内容和模式
        3.4.3 广告形式
        3.4.4 品牌延伸
    3.5 本章小结
4 国内真人秀节目的营销模式分析
    4.1 国内真人秀节目的PEST分析
        4.1.1 政治环境
        4.1.2 经济环境
        4.1.3 社会文化环境
        4.1.4 科学技术环境
    4.2 国内真人秀节目的五力模型分析
        4.2.1 供应商
        4.2.2 行业竞争者
        4.2.3 潜在竞争者
        4.2.4 替代品
        4.2.5 购买者
    4.3 国内真人秀节目的营销模式选择
        4.3.1 整合营销
        4.3.2 整合营销模式的实施方法和途径
    4.4 可借鉴的经验
        4.4.1 《美国偶像》中的整合营销模式
        4.4.2 《学徒》中的整合营销模式
    4.5 本章小结
5 国内真人秀节目整合营销模式的实施方案
    5.1 产品策略
        5.1.1 市场细分要到位
        5.1.2 节目立意要创新
        5.1.3 赛制安排要巧妙
        5.1.4 节目包装要一流
    5.2 价格策略
        5.2.1 广告购买方式多元化
        5.2.2 广告植入方式焦点化
    5.3 促销策略
        5.3.1 迅速展开病毒营销
        5.3.2 合理运用事件营销
    5.4 渠道策略
        5.4.1 充分利用传统媒体
        5.4.2 充分融合新媒体
    5.5 品牌延伸策略
        5.5.1 拓展节目衍生产品
        5.5.2 建立专业经纪公司
        5.5.3 建立经纪人培养体制
    5.6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中国大陆类型化广播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问题与反思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类型化广播及其产生背景
    第一节 类型化广播的涵义与特征
        一、类型化广播的涵义
        二、类型化广播的特征
        三、类型化电台与综合台、专业台的区别
    第二节 类型化广播产生的背景
        一、媒介生存形态变化的背景
        二、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
        三、汽车工业繁荣发展的背景
        四、商业音乐文化繁荣的背景
第二章 类型化广播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类型化广播在美国的发展及特点
        一、美国类型化广播的发展概况
        二、美国类型化广播的特点
    第二节 类型化广播在我国台湾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台湾类型化广播的发展概况
        二、台湾类型化广播的特点
    第三节 类型化广播在中国大陆的出现及其特点
        一、中国大陆类型化广播的发展概况
        二、我国大陆类型化广播的特点
第三章 我国大陆类型化音乐广播个案分析
    第一节 个案分析之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MUSIC RADIO(FM90.0兆赫)
        一、转型背景
        二、改革特点
    第二节 个案分析之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HIT FM(FM88.7兆赫)
        一、HIT FM 88.7音乐频率受众定位
        二、HIT FM 88.7音乐频率节目定位
        三、RCS操作系统的运用
        四、主持人(DJ)在HitFM音乐频率中的作用
        五、广告经营与品牌推广
    第三节 个案分析之三-湖北音乐广播FUN MUSIC RADIO(FM103.8兆赫)
        一、湖北音乐广播类型化广播改革的三大特点
        二、关于湖北音乐广播收听情况的实证调查
    第四节 个案分析之四-武汉音乐台SIMAL RADIO(FM101.8兆赫)
第四章 类型化广播在中国大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第一节 类型化广播实践中的制度瓶颈
        一、广播管理体制的行政化制约着类型化广播产业的市场化经营
        二、广播频率定位的局限性制约了类型化广播资源整合的最优化
        三、广播人事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制约了类型化广播人力资源利用率
        四、广播产业深度开发的不完整制约了电台自身资源的集约化
    第二节 类型化广播实践中的运作模式瓶颈
        一、内容同质化严重
        二、缺少地方特色
        三、主持难度加高
        四、节目互动性不够
        五、节目模块局限性大
    第三节 类型化广播实践中的技术瓶颈
        一、媒介资源
        二、音乐资源
        三、市场调查的局限
第五章 类型化广播在中国大陆发展的对策与前景
    第一节 类型化广播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对策
        一、统筹兼顾,分步推进类型化广播
        二、找准定位,多元推进类型化广播
        三、有取有舍,特色推进类型化广播
        四、面向市场,深化推进类型化广播
    第二节 类型化广播在中国大陆的发展趋势及前景
        一、技术条件改善,类型化广播数量呈激增趋势
        二、汽车工业发展,类型化广播呈多元化类型趋势
        三、体制改革推动,类型化广播呈联盟化趋势
结语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四、房产“行销”渐成气候(论文参考文献)

  • [1]至远而至近:两岸电影交流研究(1987-2020)[D]. 孟亮亮.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D]. 丁俊. 江南大学, 2021(01)
  • [3]蚌埠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1908-1947)[D]. 王洪刚. 扬州大学, 2017(10)
  • [4]近代上海都市商业习俗研究 ——以上海竹枝词为考察中心[D]. 徐笑运. 安徽师范大学, 2016(05)
  • [5]江右商帮兴衰研究(1368-1911)[D]. 张小健.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5)
  • [6]清代云南会馆研究[D]. 马晓粉. 云南大学, 2014(07)
  • [7]中国台湾主要外贸市场从美国转移到祖国大陆的原因探析(1979-2008年)[D]. 何柳. 武汉大学, 2012(10)
  • [8]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与当代产业化研究[D]. 杨亮. 山东大学, 2012(12)
  • [9]国内真人秀节目整合营销模式研究[D]. 施育华.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9)
  • [10]中国大陆类型化广播发展策略研究[D]. 王丽. 武汉大学, 2010(10)

标签:;  ;  ;  ;  ;  

房地产“营销”逐渐成气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