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西部碱盐碱地鱼田和稻田微生物研究

吉林省西部碱盐碱地鱼田和稻田微生物研究

一、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地养鱼稻田微生物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朱晶,张巳奇,冉成,王晓炜,耿艳秋,郭丽颖,邵玺文,金峰[1](2021)在《秸秆还田对松嫩平原西部苏打盐碱地稻田土壤养分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探究秸秆还田对松嫩平原西部苏打盐碱地稻田土壤养分及水稻产量的影响,以长白9号作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5个秸秆还田处理,分别为CK(无秸秆还田)、S1(40%秸秆还田)、S2(60%秸秆还田)、S3(80%秸秆还田)、S4(100%秸秆还田)。于水稻成熟期,采集0~20 cm耕层土壤测定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并测定水稻产量。秸秆还田处理显着提高土壤全氮、碱解氮、铵态氮、硝态氮和有机质含量,在S4处理增加最显着,但S4与S3处理间无显着差异;2017年增幅分别为11.54%~26.92%、11.84%~40.00%、17.1%~19.9%、6.0%~35.0%、18.3%~42.3%;2018年增幅分别为7.4%~33.3%、6.25%~40.63%、4.3%~25.4%、18.0%~36.0%、22.8%~35.2%。2年秸秆还田处理后土壤速效磷含量平均增加20.24%,增幅为11.26%~32.24%;土壤速效钾含量平均增加15.32%,增幅为10.80%~20.15%。秸秆还田处理显着提高水稻产量,2017年增幅为37.2%~100.6%,2018年增幅为43.0%~69.8%,2年均为S3增产效果最显着。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的增加是水稻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秸秆还田能显着提高松嫩平原西部苏打盐碱地稻田土壤养分含量和水稻产量,其中80%秸秆还田(5.6 t/hm2)效果最为显着。

马丽娜[2](2020)在《东北苏打盐碱地种稻改良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响应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粮食危机的背景下,盐碱地作为粮食生产的重要土地储备资源,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而,盐碱地的改良和利用已成为农业发展及环境治理所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种稻改良是东北松嫩平原实现苏打盐碱地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兼具恢复地区生态和发展经济的双重作用。目前,有关种稻改良苏打盐碱地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水稻种植对盐碱土理化性质和酶活的影响方面,而对土壤微生物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土壤微生物作为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对盐碱地改良效果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因此,本研究在种稻改良背景下,以不同水稻种植年限(0年,2年,5年,6年,10年,15年和20年)和施用不同用量生物炭(0,33.75t/hm2,67.50t/hm2和101.25t/hm2)3年后的苏打盐碱土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盐碱地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旨在解析种稻改良背景下土壤微生物组对盐碱地改良的响应,为盐碱地改良提供理论指导。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水稻种植年限显着增加了盐碱地土壤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接合菌门(Zygomycota)相对含量,而显着降低了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相对含量。水稻根系分泌物和植物残体的分解招募了更多的微生物,增加了微生物的丰富度和细菌多样性。同时,种稻改良引起盐碱地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明显变化,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p H、电导率(EC)、土壤有机碳(SOC)、全磷(TP)、速效磷(AP)和矿质氮(MN)含量显着相关。2.不同水稻种植年限影响了盐碱地中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变化特征,种植水稻增强了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且随着水稻种植年限的增加,部分功能冗余微生物类群逐渐消失,土壤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3.种稻改良条件下,施用不同用量生物炭3年后盐碱地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和相对丰度发生变化。在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方面,生物炭的添加对盐碱地细菌多样性的影响不显着,而对真菌的多样性具有降低的趋势。同时,不同生物炭施用量改变了盐碱地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并且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均与土壤矿质氮(MN)显着相关。4.种稻改良条件下,不同用量生物炭施用3年后改变了盐碱地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以及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其中,生物炭施用量为33.75t/hm2时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较强,且用量较少,更适合用于盐碱地的改良。

邵玺文,刘伟洋,耿艳秋,金峰,郭丽颖[3](2019)在《吉林省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展望》文中认为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提高吉林省水稻单产水平对增加我国水稻总产量、保障口粮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从水稻育秧、移栽密度、肥料施用、水分管理等方面概述了吉林省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对未来吉林省水稻"增密减氮"、无土育秧、水稻机械覆膜、绿色优质稻米及水稻直播等栽培技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吉林省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陈嘉兴[4](2019)在《垦殖种稻年限对苏打盐碱土盐分和养分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苏打盐碱土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松嫩平原西部,种植水稻是改良苏打盐碱土、增加粮食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评估垦殖种稻对改良苏打盐碱土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监测土壤盐度和养分含量的变化是十分必要的。本论文依托野外试验观测站的盐碱地改良种稻长期定位试验,系统研究了苏打盐碱土垦殖种稻1年和7年(同一地块)、3年和9年(同一地块)、6年和12年(同一地块)、9年和15年(同一地块)的土壤盐碱(pH、电导率、钠吸附比)、主要养分(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和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变化。先后采集了2011年和2017年四种不同垦殖种稻年限的土壤,土壤采集深度为100cm,分为5层(0-20 cm,20-40 cm,40-60 cm,60-80 cm和80-100 cm),将采集的土壤样品自然风干后分别测定pH和电导率及养分含量。试验结果表明:随种稻年限增加,土壤pH值和电导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同一开垦年份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pH值、电导率总体呈升高趋势。随着种稻年限的增加,相同土层中的盐分因子(pH值)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而大部分养分则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说明种植年限的增加会使土壤的养分提高、盐分下降。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含量在土壤各层表现为随着开垦年限的增加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如有机质的基本表现为表层0-2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垦殖年限增加而升高的规律,增幅达到3%-14.3%;碱解氮含量增幅达到了6.7%-89.3%。土壤全氮含量随着开垦年限的增加,各土层深度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开垦7年较开垦1年的稻田40-60 cm处土壤全氮含量升高最为明显,增加了134%,而四块稻田其他深度土层全氮含量也有明显升高;土壤速效磷也基本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开垦15年较开垦9年的稻田土壤速效磷含量上升最为明显,其中0-20 cm速效磷含量增加达到了156.1%,20-40 cm和40-60 cm分别增加了119%和139%,在其他稻田各土层增幅达到3%-76.8%。相对于其他深度,0-20 cm处土壤全磷含量增加最为明显,开垦7年较开垦1年的稻田上升幅度最为明显,其他稻田各深度土层全磷含量也有小幅度增长;而速效钾则是在0-20cm处土层含量大幅度下降,降低幅度达到19%-42%,而20-100 cm深度土层含量均有小幅度增长,并且0-100 cm内土壤随着开垦年限增加速效钾的含量趋于相近。土壤全钾含量在各层次间均没有特殊规律,未出现显着变化(P<0.05)。其中,垦殖7年和垦殖1年几乎未发生变化,垦殖15年较垦殖9年的60-80 cm土层全钾含量增加达到了14%,垦殖12年较垦殖6年的60-80 cm土层全钾含量增加达到了17.96%,在80-10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也有小幅度上升,增幅达到7%。不同种稻种植年限的四块稻田,通过对各土壤样品盐分和养分的分析测定,并对各因素进行了线性相关分析,发现土壤中pH值与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有机质之间均呈负相关,并且比较显着;而全钾含量与pH值并无明显相关性,速效钾含量在开垦前期与土壤pH值呈显着负相关,但随着开垦年限的增加,速效钾含量与pH值之间并无明显相关性。不同种稻年限四块稻田中,土壤电导率与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有机质之间均呈负相关,并且比较显着;而全钾含量与电导率并无明显相关性,在开垦前期,速效钾含量与土壤电导率呈显着负相关,随着开垦年限的增加,速效钾含量与电导率之间并无明显相关性。因此,应采取综合农业措施,在盐碱地稻田中改良和种植水稻。

王贺[5](2019)在《苏打盐碱地水稻秆腐菌核病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及病原菌致病类群划分》文中研究说明水稻(Oryza sativa L.),作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的重要粮食作物,是世界上大多数人口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来源。截止到2018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水稻产量第一的国家,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产量高达21213万吨。但是与蓬勃发展的水稻产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水稻流行病害的存在对水稻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水稻秆腐菌核病较为常见且危害级别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稻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有效地控制水稻秆腐菌核病的发生和病情蔓延,在吉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0170204008NY)的专项资助下,本研究对水稻秆腐菌核病的成灾机制及绿色防控关键技术进行研究,解析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地区水稻秆腐菌核病成灾的机制,筛选高抗品种并对种植密度进行合理优化,分析秆腐菌核病病情与水稻千粒重和垩白率的相关性以及硅肥和生防试剂对秆腐菌核病的防治效果,调查菌核分布情况和致病性,对菌株进行致病类群划分。试验结果如下:(1)本试验对目前生产上比较常用的102个水稻品种在温室、非盐碱地区、中度盐碱地区和重度盐碱地区进行了抗性鉴定。结果表明,筛选出高抗品种1个:‘吉粳107’,抗病品种19个。(2)对田间管理方式进行了筛选和优化,筛选出有利于控制水稻秆腐菌核病的合理种植密度:30cm×13.3cm和30cm×16.7cm;有利于控制病害发展的供水方式:定期排水,定期灌溉(水稻分蘖期采用干湿交替,灌溉和自然落干交替进行,分蘖后期晒田5-10天,拔节孕穗期再次进行干湿交替,抽穗结实期按灌溉1次,落秆3天再次落干为周期交替进行)。(3)选取了‘通科37’、‘吉农大521’、‘广稻1号’、‘松粳18’和‘龙洋17’5个水稻品种,在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秆腐菌核病发病及水稻成熟后,利用田间五点取样、09病级分级标准、电子天平称重和大米外观品质检测仪,以及病情指数计算公式,Excel 2010和DPS v7.05软件,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统计分析,分析病情指数与水稻千粒重和垩白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吉农大521’、‘广稻1号’和‘龙洋17’3个水稻品种的千粒重与秆腐菌核病的病级均呈极显着负相关;‘通科37’、‘吉农大521’、‘松粳18’和‘龙洋17’4个水稻品种的垩白率与秆腐菌核病的病级均呈极显着正相关。(4)选取水稻品种白粳1,液体益地硅、固体活性水溶硅、木霉菌剂、枯草芽孢杆菌剂和异菌脲,在吉林省洮北市丰产乡,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秆腐菌核病发病后,按比例分组,单剂单独施用。调查分析各组处理病情指数、千粒重、垩白率、倒伏率和投入费用。结果表明,益地硅+枯草芽孢杆菌+异菌脲,益地硅+枯草芽孢杆菌以及活性水溶硅防效可达73%以上,且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益地硅+枯草芽孢杆菌+异菌脲,益地硅+木霉菌,益地硅以及活性水溶硅可提高千粒重至24.7g以上,显着高于对空白照;益地硅+枯草芽孢杆菌,活性水溶硅+枯草芽孢杆菌,益地硅以及活性水溶硅可降低垩白率至3.6%以下,显着低于对照组。(5)通过改变不同pH值以及不同土壤条件,模拟盐碱地环境,对秆腐菌核病菌丝生长进行测定,发现秆腐菌核病病菌更适合在碱性条件下繁殖,从有利于繁殖方面,从环境因素方面阐明了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地区水稻秆腐菌核病成灾的机制。(6)对不同地区采集的153份水稻秆腐菌核病标本进行菌核分离和组织分离后,得到54个菌株菌核,分析菌核分布情况并测定致病性,对菌株进行致病类群划分得到4类致病类群,并发现盐碱地区水稻秆腐菌核病病原菌致病性高于非盐碱地区。从病原方面阐明了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地区水稻秆腐菌核病成灾的机制。

冉成[6](2019)在《生物炭对苏打盐碱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苏打盐碱土壤是我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而种植水稻已经成为改良和利用盐碱地有效方法之一。苏打盐碱土壤的高pH胁迫、渗透胁迫、离子毒害等严重的危害了水稻的生长发育,且土壤理化性质恶劣,土壤贫瘠,导致了水稻产量低下,严重影响了苏打盐碱土壤的可持续利用。为了改善苏打盐碱土壤理化性质和产量。因此,本研究在大田情况下,以长白9为供试材料,设4个生物炭梯度,分别为C0(0 t/hm2)、C1(33.75 t/hm2)、C2(67.5 t/hm2)、C3(101.25 t/hm2),探索生物炭对苏打盐碱稻田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土壤养分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改善苏打盐碱稻田土壤性质,提高作物产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试验研究结果如下:1.生物炭对苏打盐碱稻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生物炭处理显着降低了土壤的容重,两年C1、C2、C3处理较C0平均降低了10.98%、14.13%、20.85%;生物炭显着增加了土壤总孔隙度,且以C3处理增加量最大,两年C3处理较C0处理平均增加了33.52%。2.生物炭对苏打盐碱稻田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生物炭显着增加了土壤的CEC,表现为C3>C2>C1>C0;生物炭显着降低了土壤的ENa、ESP,且两年均以C3处理降低量最大;生物炭显着提高了土壤的K+、Ca2+、Mg2+、CO32-的含量,表现为C3>C2>C1>C0;生物炭显着降低了土壤的Na+、HCO3-、SO42-的含量。3.生物炭对苏打盐碱稻田土壤养分的影响:施用生物炭显着增加了土壤全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的含量,且均表现为C3>C2>C1>C0;施用生物炭显着降低了土壤碱解氮、铵态氮的含量,且均随着生物炭施入量的增加而降低;同时生物炭显着提高了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4.生物炭对苏打盐碱稻田产量的影响:施用生物炭显着提高了水稻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生物炭处理(C1、C2、C3处理)水稻生物产量2个年度的均值平均增加48.35%、52.09%、57.47%,收获指数表现为C2>C1>C3>C0;施用生物炭显着增加了苏打盐碱稻田水稻的产量构成因子(穗数、千粒重、结实率),进而显着提高了水稻产量。综上所述,施入生物炭提高了苏打盐碱土壤的肥力,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优化了水稻根系环境,促进了水稻产量的提高,减缓了苏打盐碱对水稻胁迫;在重度苏打盐碱稻田中施入生物炭量为67.5 t/hm2左右为宜。

张巳奇[7](2019)在《秸秆还田对苏打盐碱地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文中认为为探究秸秆还田对苏打盐碱地水稻生长发育、水稻产量形成以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本试验于20172018年在吉林省大安市舍力镇进行定点还田试验,选用长白9作为供试材料,设置无秸秆还田(S0)、秸秆40%还田(S1)、秸秆60%还田(S2)、秸秆80%还田(S3)和秸秆全量还田(S4)共5个秸秆还田水平,其中无秸秆还田(S0)为对照,秸秆还田总量由水稻谷草比计算得出(7.0 t/hm2),测定水稻生长性状、光合特性、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等指标。以期明确秸秆还田对苏打盐碱地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本试验研究结果如下:1.在茎蘖动态方面,两年试验均以S3处理的水稻分蘖数最高。2017年在水稻返青后28至42 d内,各处理均达到分蘖最高峰,S3处理的水稻最高分蘖数高于其它处理,秸秆还田各处理的水稻的最高分蘖数高于对照11.61%51.39%。2018年在水稻返青后21至35d内,S3处理的水稻分蘖数高于其它处理,且各处理均达到分蘖最高峰,秸秆还田各处理水稻的最高分蘖数高于对照2.25%34.83%。2.在水稻光合特性方面,两年试验均以S3处理的水稻叶面积指数与净光合速率最高。两年试验中,秸秆还田各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均显着高于对照,两年增幅分别为20.20%54.19%(2017)和19.73%52.02%(2018)。两年试验所有处理的净光合速率均在水稻齐穗期后20 d达到峰值,秸秆还田各处理的净光合速率较对照的增幅分别为8.97%14.60%(2017)和2.90%13.98%(2018)。3.在干物质积累方面,两年中秸秆还田各处理的干物质总积累量均显着高于对照,均以S3处理表现最佳。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水稻的总干物质积累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017年成熟期秸秆还田处理S1、S2、S3和S4较对照分别增加14.23%、28.83%、35.41%和16.51%;2018年成熟期秸秆还田处理S1、S2、S3和S4较对照分别增加20.04%、25.84%、53.80%和45.36%。4.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方面,两年试验均以S3处理表现最佳。水稻实际产量随着秸秆还田量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017年秸秆还田各处理间的实际产量与对照相比表现为S3>S4>S1>S2>S0,秸秆还田处理的产量均显着高于对照,在S3处理表现最佳,产量达到6.48 t/hm2;2018年秸秆还田各处理间的实际产量与对照相比表现为S3>S4>S1>S2>S0,秸秆还田处理的产量均显着高于对照,在S3处理表现最佳,产量达到7.03 t/hm2;随着秸秆还量的增加,苏打盐碱地水稻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均在S3处理表现最佳,但秸秆还田对水稻千粒重的影响不大,两年中各处理间差异均未达到显着。5.在氮素利用率方面,2017年秸秆还田各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吸收利用率和氮素积累量均高于对照;S3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率显着高于其它秸秆还田处理16.54%46.28%和17.32%69.28%,S4处理的氮素积累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率表现最佳;2018年秸秆还田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和氮素积累量均高于对照;S3处理的氮素积累量与氮肥吸收利用率表现最佳,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较其他秸秆还田处理显着增加16.54%18.81%和17.32%20.97%。综上所述,秸秆还田可以增加苏打盐碱地水稻分蘖数,有利于提高苏打盐碱地水稻叶面积指数与净光合速率,增加水稻光合物质生产能力,进而增加水稻的干物质积累,提升水稻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提高水稻氮肥利用效率,提高苏打盐碱地水稻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穗粒数与结实率,从而增加水稻产量;秸秆还田量为80%时,秸秆还田对苏打盐碱地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促进作用最佳。

徐子棋,许晓鸿[8](2018)在《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成因、特点及治理措施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为更好地了解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的成因、特点,更加系统、合理地治理苏打盐碱地,对前人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和分析。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的成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因素、水文因素、地质地貌因素和构造运动因素等,人为因素包括盲目开荒、过度樵采、过度放牧、工程建筑不合理等。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的土壤p H值、电解度均较高,结构不良,透水性差,不利于耕作,植被以羊草、碱蓬、碱茅、虎尾草和星星草等耐盐碱、耐踩踏的草本植物为主。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现有治理措施类别较为全面,按照利用方式主要划分为:旱田措施、水田湿地措施、林草措施、改土措施和水利措施。今后,应对该区域盐碱地的发育机理、各类治理措施的合理配套使用、植物措施中的林草比例和品种配置及不同盐碱度地区各措施的定量化使用加强研究。

范富,张庆国,马玉露,侯迷红,萨如拉,马金慧,吕秀艳[9](2018)在《苏打盐碱地围堤养鱼改良土壤的生物性状》文中研究说明为探讨盐碱地围堤养鱼对盐碱地改良效果,2016年对盐碱裸地土、围堤养鱼3,5,8 a的鱼塘淤泥及围堤养鱼5 a后种稻土壤进行分析,测定了各处理土壤样品生物性状及土壤呼吸作用。结果表明,围堤养鱼5a后种稻对微生物的改良效果最明显,与盐碱裸地土相比,细菌、纤维素分解菌、亚硝酸细菌、磷细菌的数量分别增加了2.60×106,0.66×104,7.84×105,0.55×105 cfu/g。除多酚氧化酶在盐碱裸地中的活性最大之外,其他酶活性在围堤养鱼5 a的土壤中改良效果最明显,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纤维素酶的活性分别提高了0.008 mg/(g·24 h),0.153 mg/(g·24 h),2.035 mg/(g·20 min),0.399 mg/(g·72 h)。CO2释放量在围堤养鱼8 a土壤里最大,比原碱土增加了7.41 mg/g。只有细菌与土壤呼吸呈显着正相关(P<0.05),土壤生物性状与土壤呼吸作用没有相关性。

李忠和[10](2014)在《吉林西部稻田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对碳变化响应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地形地貌的复杂性及地理区位的特殊性为研究陆地碳循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天然实验室。从我国土壤背景、有机碳水平和碳库来看,我国农田有机碳水平显着低于欧美发达国家,说明我国仍是土壤有机碳(SOC)密度较低的国家,土壤有着巨大的固碳潜力。吉林西部位于全球变化研究中国东北样带内,为世界三大盐碱土区之一,气候变化、土地冻融交替显着,是土壤碳循环研究的典型地区。有关不同开发年限水稻土的固碳容量等碳变化主要是通过模型估算得到,那么,对全年不同开发年限典型时期水稻土壤各剖面的基本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菌群与土壤相关碳指标的响应变化关系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本研究以野外监测、实验室测试和数据分析为主要技术支持,以吉林西部典型盐碱稻田土壤(pH>8)为研究对象,对自然条件下全年四个时期(消融期、生长期、冻结前、冻结期)、不同开发年限、不同水稻土壤剖面的4种基本理化指标、土壤微生物菌群数量、4种碳指标、4种酶活性等大量实验数据指标进行机理趋势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SPSS法和SIMCA-P软件进行重点指标间相关性分析,得到以下几方面结论。一、在四个时期中,未开发盐碱土壤的容重、碱化度、电导率均最高;生长期土壤容重、碱化度是4个时期中最小的,电导率在消融期最大,容重、碱化度、电导率在土壤剖面变化中,大多耕层较大,基本趋势是随剖面加深先升高再降低,即犁底层>耕层>淋溶层>母质层。实验数据分析说明有机碳含量较低的未开发年限其容重、电导率、碱化度等均较高。二、对于4种土壤碳指标含量,在不同开发年限4个时期中基本呈现出随土壤纵向剖面的加深而降低,个别出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不同开发年限总碳(TC)含量大小变化为:25年>35年>8年>55年>15年>未开发;四个时期TC含量大小变化为:冻结前期>生长期>消融期>生长期。对有机碳(SOC)含量大小变化,不同开发年限:35年>8年>25年>55年>15年>未开发;四个时期SOC总量大小变化为:生长期>冻结期>冻结前>期>消融期。不同开发年限DOC含量大小变化:8年>55年>15年>35年>25年>未开发,四个时期DOC总量大小变化:冻结期>消融期>生长期>冻结前期。不同开发年限SMBC含量大小变化:8年>15年>35年>55年>25>年未开发,四个时期SMBC总量大小变化为:冻结前期>消融期>生长期>冻结期。总碳(TC)与可溶性有机碳(DOC)相关性不显着。三、不同开发年限土壤纤维素酶活性主要呈现出以下顺序:35年>25年>55.年>15年>8年>未开发,消融期和生长期酶活性变化大,四个时期纤维素酶活性:消融期>冻结前期>生长期>冻结期;纤维素酶活性与可溶性有机碳(DOC)均保持较高水平的正相关性(0.01水平显着)。不同开发年限土壤淀粉酶活性:35年>8年>55年>25年>15年>未开发;四个时期土壤淀粉酶活性表现为:冻结期>消融期>生长期>冻结前期,在消融期和生长期,淀粉酶与可溶性有机碳(DOC)呈现正相关性(0.01水平显着),在消融期,与有机碳(SOC)呈现负相关性(0.01水平显着),在冻结期和生长期,与有机碳(SOC)呈现正相关性(0.01水平显着)。不同开发年限土壤蔗糖酶活性:15年>35年>55年>25年>8年>未开发,从四个时期看:冻结期>消融期>生长期>冻结前期;蔗糖酶与土壤总碳(TC)呈现正相关性(0.01水平显着),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在消融期呈现负相关性(0.01水平显着),在其它时期呈现正相关性(0.01水平显着),在4种土壤酶中蔗糖酶活性最大,正相关显着水平最好,可以选作特征酶。不同开发年限土壤纤二糖酶活性:未开发>15年>35年>8年>25年>55年。从四个时期看:冻结前期>消融期>生长期>冻结期,4个时期中未开发盐碱地纤二糖酶活性均是最高的;纤二糖酶与总碳(TC)在冻结期呈现负相关性(0.01水平显着),在其它时期相关性不显着;与有机碳(SOC)在冻结前期呈现正相关性(0.01水平显着),在其它时期相关性不显着;与可溶性有机碳(DOC)在冻结前期呈现正相关性(0.01水平显着),在冻结期和消融期呈现负相关性(0.01水平显着),在生长期相关性不显着;与微生物量碳(SMBC)呈现正相关性(0.01水平显着)。土壤4种酶活性在趋势上呈现纵向剖面逐渐升高和逐渐降低及先升高后降低三种趋势。四、在培养土壤微生物菌群数量上:细菌>放线菌>真菌,在纵向土壤剖面上土壤三种菌呈现逐渐递减趋势。4个时期中微生物菌数:消融期>生长期>冻结前期>冻结期。4个时期中:总碳(TC)与微生物菌数无明显相关性,有机碳(SOC)与微生物菌数基本呈现正相关性(0.05水平显着),可溶性有机碳(DOC)与微生物菌数基本呈现负相关性(0.01水平显着),微生物量碳(SMBC)与土壤微生物菌数呈现正相关性(0.01水平显着)。4个时期土壤4种碳指标对土壤微生物菌群的相关性为:SMBC>DOC>SOC>TC。该研究成果在理论上为科学认识与评价我国北方典型盐碱稻田区自然条件下土壤碳变化提供技术参数,在实践上为实现土壤碳变化管理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二、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地养鱼稻田微生物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地养鱼稻田微生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秸秆还田对松嫩平原西部苏打盐碱地稻田土壤养分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 样品采集
        1.3.2 测定方法
    1.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秸秆还田对松嫩平原西部苏打盐碱地稻田土壤全氮及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2.2 秸秆还田对松嫩平原西部苏打盐碱地稻田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
        2.2.1 土壤碱解氮
        2.2.2 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
        2.2.3 土壤速效磷
        2.2.4 土壤速效钾
    2.3 秸秆还田对松嫩平原西部苏打盐碱地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3 讨论
    3.1 秸秆还田对松嫩平原西部苏打盐碱地稻田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3.2 秸秆还田对松嫩平原西部苏打盐碱地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4 结论

(2)东北苏打盐碱地种稻改良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响应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盐碱地改良措施概述
        1.2.2 盐碱地种稻改良研究
        1.2.3 盐碱地的生物炭改良
    1.3 研究内容、研究特色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3 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可行性分析、难点分析及解决办法
        1.4.1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2 可行性分析
        1.4.3 难点分析及解决办法
第2章 不同水稻种植年限对苏打盐碱地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1.3 土壤样品采集
        2.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分析
        2.2.1 不同水稻种植年限对苏打盐碱地细菌的影响
        2.2.2 不同水稻种植年限对苏打盐碱地真菌的影响
    2.3 讨论
        2.3.1 不同水稻种植年限影响盐碱地微生物相对丰度
        2.3.2 不同水稻种植年限影响盐碱地微生物多样性
        2.3.3 不同水稻种植年限影响盐碱地微生物群落结构
    2.4 小结
第3章 不同水稻种植年限对苏打盐碱地微生物共变化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点描述
        3.1.2 试验设计
        3.1.3 土壤样品采集
        3.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分析
        3.2.1 不同水稻种植年限细菌和真菌群落的类间分析
        3.2.2 不同水稻种植年限盐碱地细菌和真菌的协惯量分析
        3.2.3 不同水稻种植年限盐碱地细菌和真菌共变化网络分析
    3.3 讨论
        3.3.1 不同水稻种植年限影响盐碱地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
        3.3.2 不同水稻种植影响盐碱地细菌和真菌的共变化
    3.4 小结
第4章 不同生物炭施用量对苏打盐碱地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土壤样品采集
        4.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分析
        4.2.1 不同生物炭施用量对苏打盐碱地细菌的影响
        4.2.2 不同生物炭施用量对苏打盐碱地真菌的影响
    4.3 讨论
        4.3.1 不同生物炭施用量影响盐碱地微生物相对丰度
        4.3.2 不同生物炭施用量影响盐碱地微生物多样性
        4.3.3 不同生物炭施用量影响盐碱地微生物群落结构
    4.4 小结
第5章 不同生物炭施用量对苏打盐碱地微生物共变化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点描述
        5.1.2 试验设计
        5.1.3 土壤样品采集
        5.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5.1.5 数据处理
    5.2 结果分析
        5.2.1 不同生物炭施用量盐碱地细菌和真菌类间分析
        5.2.2 不同生物炭施用量盐碱地细菌和真菌协惯量分析
        5.2.3 不同生物炭施用量盐碱地细菌和真菌共变化网络分析
    5.3 讨论
        5.3.1 不同生物炭施用量影响盐碱地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
        5.3.2 不同生物炭施用量影响盐碱地细菌和真菌的共变化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吉林省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高产栽培
    1.1 发挥品种高产潜力的栽培技术
        1.1.1 育秧技术
        1.1.2 适龄移栽
        1.1.3 移栽密度
        1.1.4 肥料管理
        1.1.5 水分管理
    1.2 水稻抗逆高产栽培技术
        1.2.1 苏打盐碱地水稻育苗技术
        1.2.2适期移栽及插秧技术
        1.2.3 移栽密度
        1.2.4 肥料管理
        1.2.5 水分管理
2 吉林省水稻栽培技术展望
    2.1“增密减氮”技术
    2.2 无土育秧技术
    2.3 水稻机械覆膜技术
    2.4 绿色优质稻米栽培技术
    2.5 直播水稻栽培技术

(4)垦殖种稻年限对苏打盐碱土盐分和养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区域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研究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种稻年限的苏打盐碱地稻田土壤的盐分含量变化
    3.2 不同种稻年限的苏打盐碱地稻田土壤的养分含量变化
    3.3 不同种稻年限的苏打盐碱地稻田土壤盐分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
第四章 讨论
    4.1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苏打盐碱地水稻秆腐菌核病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及病原菌致病类群划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苏打盐碱地概述
    1.2 水稻秆腐菌核病概述
第二章 水稻秆腐菌核病抗病品种与合理栽培管理方式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水稻秆腐菌核病与水稻千粒重和垩白率的关系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硅肥及生防制剂对水稻秆腐菌核病的防控效果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pH值与土壤环境对病菌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水稻秆腐菌核病菌致病类群划分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
    6.3 小结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生物炭对苏打盐碱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盐碱地改良研究进展
    1.2 盐碱胁迫对水稻的危害
    1.3 生物炭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2 试验测定项目与方法
    1.3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分析
    2.1 生物炭对苏打盐碱稻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2 生物炭对苏打盐碱稻田养分的影响
    2.3 生物炭对苏打盐碱稻田产量与构成因子影响
    2.4 土壤肥力、土壤酶活特征和水稻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3.1 生物炭对苏打盐碱稻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2 生物炭对苏打盐碱稻田土壤养分的影响
    3.3 生物炭对苏打盐碱稻田产量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秸秆还田对苏打盐碱地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盐碱地概述
    1.2 盐碱地与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1.3 秸秆还田研究进展
    1.4 秸秆还田与水稻生长发育的关系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秸秆还田对水稻茎蘖消长动态的影响
    3.2 秸秆还田对水稻叶面积及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3 秸秆还田对水稻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3.4 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3.5 秸秆还田对水稻氮素利用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秸秆还田对苏打盐碱地水稻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4.2 秸秆还田对苏打盐碱地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3 秸秆还田对苏打盐碱地水稻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成因、特点及治理措施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的成因
    1.1 自然因素
    1.2 人为因素
2 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的特点
3 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的治理措施
    3.1 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旱田治理措施
    3.2 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水田及湿地治理措施和利用模式
    3.3 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的林草治理措施
    3.4 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的土壤改良措施及水利措施
        3.4.1 肥料施用
        3.4.2 改良剂施用
        3.4.3 客土措施
        3.4.4 整地措施
        3.4.5 水利措施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研究建议

(9)苏打盐碱地围堤养鱼改良土壤的生物性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土壤性质
    1.2 试验过程
    1.3 试验设计方案
    1.4 测试项目及方法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盐碱地围堤养鱼土壤内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2.2 盐碱地围堤养鱼土壤内酶活性的变化
    2.3 盐碱地围堤养鱼土壤呼吸变化
    2.4 盐碱地围堤养鱼土壤呼吸与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的相关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10)吉林西部稻田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对碳变化响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背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土壤有机碳(SOC)存储量研究
        1.3.2 农田土壤有机碳(SOC)存储量研究现状
        1.3.3 农田土壤有机碳(SOC)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
        1.3.4 水稻土壤有机碳(SOC)的存储量与驱动机制研究
        1.3.5 土壤微生物菌群的典型变化研究
        1.3.6 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的研究现状
        1.3.7 盐碱稻田土壤微生物菌群的研究现状
        1.3.8 土壤酶活性在生态环境中的响应变化
        1.3.9 季节性冻融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3.10 季节性冻融对土壤有机碳(SOC)的影响
        1.3.11 季节性冻融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过程
        1.4.3 技术路线
    1.5 特色与创新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2.2 气象条件
    2.3 水文条件
    2.4 地形地貌
    2.5 土壤植被
    2.6 人口和社会经济
    2.7 水田开发历史
    2.8 土地利用概况
第3章 材料方法
    3.1 实验设计与样品采集
        3.1.1 实验设计
        3.1.2 样品采集
        3.1.3 土壤基本理化指标的测定
        3.1.4 土壤碳指标的测定
        3.1.5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3.1.6 土壤微生物活菌数的测定
    3.2 计算与统计分析
        3.2.1 偏最小二乘法简介
        3.2.2 数据统计分析法
第4章 盐碱稻田土壤基本理化及碳指标的分布特征
    4.1 盐碱稻田土壤基本理化指标的分布特征
        4.1.1 各年限土壤物理性状
        4.1.2 各年限土壤盐碱度情况
    4.2 盐碱稻田土壤碳指标的分布特征
        4.2.1 土壤总碳(TC)的特征
        4.2.2 土壤有机碳(SOC)的特征
        4.2.3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的特征
        4.2.4 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的特征
        4.2.5 本章小结
第5章 盐碱稻田土壤酶活性特征研究
    5.1 土壤纤维素酶活性特征
    5.2 土壤淀粉酶活性特征
    5.3 土壤蔗糖酶活性特征
    5.4 土壤纤二糖酶活性特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盐碱稻田土壤酶活性与碳指标的响应研究
    6.1 土壤酶活性与 TC 的响应关系
        6.1.1 冻结前期土壤酶活性与 TC 的响应关系
        6.1.2 冻结期土壤酶活性与 TC 的关系
        6.1.3 消融期土壤酶活性与 TC 的关系
        6.1.4 生长期土壤酶活性与 TC 的关系
    6.2 土壤酶活性与 SOC 的响应关系
        6.2.1 冻结前期土壤酶活性与 SOC 的关系
        6.2.2 冻结期土壤酶活性与 SOC 的关系
        6.2.3 消融期土壤酶活性与 SOC 的关系
        6.2.4 生长期土壤酶活性与 SOC 的关系
    6.3 土壤酶活性与 SMBC 的响应关系
        6.3.1 冻结前期土壤酶活性与 SMBC 的关系
        6.3.2 冻结期土壤酶活性与 SMBC 的关系
        6.3.3 消融期土壤酶活性与 SMBC 的关系
        6.3.4 生长期土壤酶活性与 SMBC 的关系
    6.4 土壤酶活性与 DOC 的响应关系
        6.4.1 冻结前期土壤酶活性与 DOC 的关系
        6.4.2 冻结期土壤酶活性与 DOC 的关系
        6.4.3 消融期土壤酶活性与 DOC 的关系
        6.4.4 生长期土壤酶活性与 DOC 的关系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盐碱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与碳指标的响应研究
    7.1 土壤微生物数量分布特征
        7.1.1 土壤可培养细菌变化
        7.1.2 土壤可培养放线菌变化
        7.1.3 土壤可培养真菌变化
    7.2 土壤碳指标与土壤微生物菌群相关性分析
        7.2.1 冻结前期―土壤碳指标-菌群‖响应模型
        7.2.2 冻结期―土壤碳指标-菌群‖响应模型
        7.2.3 消融期―土壤碳指标-菌群‖响应模型
        7.2.4 生长期―土壤碳指标-菌群‖响应模型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地养鱼稻田微生物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秸秆还田对松嫩平原西部苏打盐碱地稻田土壤养分及产量的影响[J]. 朱晶,张巳奇,冉成,王晓炜,耿艳秋,郭丽颖,邵玺文,金峰. 东北农业科学, 2021(01)
  • [2]东北苏打盐碱地种稻改良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响应特征研究[D]. 马丽娜.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20(05)
  • [3]吉林省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展望[J]. 邵玺文,刘伟洋,耿艳秋,金峰,郭丽颖.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9(06)
  • [4]垦殖种稻年限对苏打盐碱土盐分和养分的影响研究[D]. 陈嘉兴.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5]苏打盐碱地水稻秆腐菌核病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及病原菌致病类群划分[D]. 王贺.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6]生物炭对苏打盐碱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D]. 冉成.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7]秸秆还田对苏打盐碱地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D]. 张巳奇.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8]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成因、特点及治理措施研究进展[J]. 徐子棋,许晓鸿. 中国水土保持, 2018(02)
  • [9]苏打盐碱地围堤养鱼改良土壤的生物性状[J]. 范富,张庆国,马玉露,侯迷红,萨如拉,马金慧,吕秀艳. 农业工程学报, 2018(02)
  • [10]吉林西部稻田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对碳变化响应机制研究[D]. 李忠和. 吉林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吉林省西部碱盐碱地鱼田和稻田微生物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