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LabWindows/CVI的虚拟仪器软件开发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黄宇坤[1](2020)在《某型电子飞行指示器综合检测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如何更快更准确地对产品性能进行检测是保证装备完好率的关键,目前装备检测方法存在大量的手动测试,即对装备进行人工测量、记录和处理检测结果。此类方法需要大量人力,不仅成本高而且效率低,还会因人为差错造成重大后果。为促进装备又好又快交付,急需一种自动化综合测试系统。论文首先概述了某型电子飞行指示器综合检测系统的应用需求及开发背景,介绍了虚拟仪器的基本概念、国内外一系列虚拟仪器软件开发技术、动态链接库技术、PCI总线技术、Active X技术。同时根据某型电子飞行指示器修理过程中自动化测试系统需求,结合软件设计的先进性、可靠性、实用性等原则,通过深入分析被测产品工作原理、接口特性、参数种类,经过与Labview平台比对,提出了基于Lab Windows/CVI的软件设计方案。在综合分析电子飞行指示器各种显示参数如空速、高度、航向角、倾斜角、俯仰角等的信号类型后,重点叙述了该检测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的软件设计。其中包含:用通信接口技术完成RS422、ARINC429通信,完成相关数据的发送;利用数据采集技术完成对相关故障模拟的控制及相关数据的采集;利用DEE动态数据交换技术实现软件与Excel程序的动态链接、数据读取及数据写入功能,并完成报表的生成。该综合检测系统采用虚拟仪器架构,由电源单元、数据采集卡、工业控制计算机组成硬件系统;软件平台基于Lab Windows/CVI开发,可形成独立的测试软件安装包,并可在不具备Lab Windows/CVI软件开发环境下独立运行,最终完成数据通信、参数采集、显示、存储与处理等多种功能,通过优化设计,使软件具有良好的人机界面,更好的拓展性。同时软件还可以根据用户需求,针对衍生型号的电子飞行指示器的检测进行功能拓展,以便满足更多型号电子飞行指示器的测试要求。最后,通过对电子飞行指示器进行性能测试对该综合检测系统的设计进行验证,最终验证了该综合检测系统的设计功能满足使用要求。
李盛楠[2](2020)在《空间行波管全电参数自动测试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空间行波管是一种可以放大信号的微波真空电子器件,因其应用场合和工作环境特殊,连续工作时间非常长,所以对性能参数要求极高,投入使用前必须经过多次测量它的20多种技术特性,精确评价其整管特性,整个过程非常漫长且操作繁复,对测试者的知识结构和实验水平要求高,为提高空间行波管全电参数的测量效率,降低对测试者相关技术的要求,组建一个一体化的自动测试平台、利用它实现全电参数自动化测试显得非常有意义。另外,随着空间行波管全电参数越来越高精度的测试需求,校准作为提高自动测试测量精度的最有用的工具,使得建立一套高自动化、高可靠性的专用自动校准系统具有重大意义。本课题主要针对空间行波管全电参数自动测试中应用到的多种技术进行研究。首先,重点论述了自动测试系统与校准技术的国内外研究与工程应用实例;其次,研究了空间行波管全电参数自动测试技术中应用到的虚拟仪器系统组建原理和实现自动化测试的编程控制方法;在上述理论基础上,结合空间行波管各个电参数的测试方法和原理,研制了空间行波管全电参数一体化自动测试平台,并介绍了基于该平台的代表性参数的标准化、自动化测试方法;再者,介绍了基于一体化平台的空间行波管全电参数自动校准系统的设计思想,以及各个校准类型的系统搭建、自动校准方法,此系统下的校准结果验证了自动校准系统消除了测量中的大部分误差,实现了对系统较为精确的在线校准;最后,基于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研究了该空间行波管全电参数自动测试系统的精度全面分析过程及结果,验证了整个自动测试系统电参数测试结果的精确度和可靠性。对于系统中最关键的上位机软件的设计,主要采用LabWindows/CVI作为软件环境,利用VISA软件架构、SCPI标准程控命令及仪器的通信协议开发,最终实现了空间行波管全电参数的一体化、一键式、全自动、高精度的校准以及测量。
张杰[3](2019)在《行波管磁场自动测量系统》文中研究说明行波管由于其宽频带、高增益的特性,已经成为雷达、通信、电子对抗等领域里应用最广泛的微波放大器件,其工作原理是利用电子注将自身能量传递给微波信号从而实现信号放大。但是电子间存在着空间排斥力,若不对其进行约束,必然会烧毁行波管。行波管磁系统就是用来聚焦电子的,它直接影响到行波管的功率、频带宽度和稳定性,对磁系统的轴向磁场强度的分布测量无论是在行波管的设计阶段还是生产组装阶段都有重要意义。国内行波管生产企业采用的传统手动测量磁场的方法存在着测量精度低、测试时间长,测试效率低等问题,因此,研制一套实用的行波管磁系统的轴向磁场自动测试系统对解决上述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本文首先深入研究了国内外行波管永磁系统磁场测量方法的进展,分析了各种磁场测量方法的优劣性,并在手动测量的基础上,结合实验室现有条件,确定了行波管磁系统自动测试系统的设计方案。该方案主要分为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的设计。硬件系统包括数据采集子系统、运动控制子系统、固定装置子系统和数据处理子系统,同时根据数据采集的需要设计了一套用于探针和磁系统轴向中心对中的子系统。软件系统包括运动控制模块、用户管理模块、数据采集和显示模块、测量结果处理模块等。本课题以虚拟仪器技术为核心,自动化测量软件的开发与调试都是基于LabWindows/CVI及其函数库。测量人员在测试软件上输入运动控制参数,软件自动生成控制指令并通过串口发送给仪器,从而实现计算机对电控平移台及探针的位置控制和数据采集控制。测量过程中,软件面板会实时显示位置信息和磁场信息,测量结束后,软件会自动输出磁场强度随位置变化的二维曲线结果图。除此以外,所有测试信息都会自动保存在计算机上,方便用户查看与调用。最后,本课题对一个实验样品进行实际测量,并将测量结果导入微波管模拟仿真软件MTSS,利用MTSS和实测磁场数据进行注波互作用数值模拟,然后将结果和外加理论磁场时的结果进行对比,完成误差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研制的行波管轴向磁场自动测试系统工作稳定,测量结果准确高效,对于提高行波管生产效率、节约研制成本、提升管子性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宋诗冰[4](2019)在《信号源自动测试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在微波测试技术领域,小到对电子元器件进行性能测试,大到对大型电子装备或系统进行整体的性能综合评估,微波信号源在研发、生产、试验、验收、维护保障等全寿命过程的各个环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航空、航天、卫星、通信、兵器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微波信号源的功能越来越丰富,人们对微波信号源性能指标的需求标准也越来越高,因此在信号源的研发过程中,对其性能进行全面细致的测试和校准工作显得愈发重要。本课题来源于某仪器制造商的一款微波信号源产品的研发项目,旨在为用户提供一款针对该型微波信号源的自动测试及校准软件,为信号源产品的生产与维护提供便捷有效的软件工具。本课题以某型在研微波信号源产品为硬件平台,以一款由美国NI公司推出的虚拟仪器开发工具LabWindows/CVI为软件平台,根据信号源研发团队对于自动测试的具体需求,设计了一款信号源自动测试上位机软件,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针对该品牌的微波信号源产品的功能、参数,从自动测试的要求角度考虑,对该自动测试及校准上位机软件的具体需求进行详细分析,并对比选取适合用于开发该上位机软件开发的开发工具,给出切实可行的实现方案。接下来进行上位机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按照开发步骤这一步涵盖了两部分工作:第一步是开发图形用户界面,该软件的用户界面需要做到功能结构清晰,最大限度地保证操作简单、使用便捷;第二步是实现软件的具体功能,也就是编写源代码,在这一部分需要解决软件中很重要的功能问题,包括对信号源和频谱分析仪的远程控制、数据接收、数据分析及校准、测试报表生成等。最后,对上位机软件进行调试。首先由底层开始,对其进行代码级的检查与测试;然后至顶层对其进行功能级的测试,以确保该上位机软件无逻辑错误、无功能不健全、无运行不流畅等错误,从而达到和满足用户的测试工程应用的实际需求。
陆玥[5](2018)在《脱扣单元电路板功能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所有电子器件都装配有具有各种功能的电路板,其统称为PCBA,是电子器件的关键组成部分。在电路板的生产过程中都需要进行各种功能测试,如果采用传统方式,则会存在人工参与多、测试效率低下和测试结果不可靠的问题。因此,各生产厂家都希望引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自动测试系统,在严格控制生产成本的同时,缩短系统和产品研发周期。论文课题结合用户具体需求,在认真研究国内外相关测试系统文献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基于虚拟仪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脱扣器线路板功能测试系统,该系统能对用户的脱扣单元电路板上的各项功能进行自动和精确的测试,该系统大大提高了用户的产品测试和生产效率。论文课题研究和实现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取得的成果概括如下:(1).阐述了课题背景以及来源。针对脱扣单元电路板测试的具体需求,介绍和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内容。(2).具体描述了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在分析测试需求的基础上,完成了系统总体架构的设计和规划。(3).研究和设计了系统的硬件模块。在系统总体设计的基础上,对各关键部件和元器件进行了正确的选型,并最终完成了系统电气原理图的设计。(4).设计并实现了测试软件。针对测试需求,基于系统硬件设计,设计和实现了系统各硬件控制模块,并对系统软件模块进行了划分、设计和最终实现。本项目该系统已经经过用户的验收流程,用户生产现场的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完全能够满足用户的各项技术需求,系统总体工作状态稳定。
杨鸥宁[6](2016)在《基于LabWindows/CVI的电气综合测试系统设计》文中指出在现代军工领域中,自动测试技术在设备故障诊断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测试设备测试步骤繁琐,可靠性低,无法保证某型号导弹装置的功能性与稳定性。因此,为了满足某型号导弹装置自动化测试的需求,本文以LabWindows/CVI为上位机软件开发平台,设计了一套测试准确度高、集成度高、工作效率高的综合测试系统。本系统采用了基于CPCI总线构建测试系统的技术路线,所设计的测试系统具有开关量输入/输出、模拟量采集、数字量采集、RS422通信、1553B总线通信等功能接口,并提供性能测试、故障诊断与分析、数据显示与存储等多种功能,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和软、硬件扩展特性。本系统通过对被测装置功能及性能的测试,为恶劣环境下某型号导弹的参数测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论文首先介绍了该综合测试系统的研究背景以及虚拟仪器技术的特点和发展前景。然后根据电气综合测试系统的功能需求,提出了测试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并介绍了系统的硬件组成、模块化的设计思路以及各模块的工作原理。基于Lab Windows/CVI软件开发平台工作方式以及开发流程,描述了系统上位机软件层次化设计的总体框架。从用户界面和回调函数两个方面更深入的对软件概要设计进行说明。最后,详细的论述了测试系统上位机软件各功能模块的设计和应用。重点阐述了模拟量采集模块中交流信号频率和相位角的计算方法以及1553B总线通讯模块的功能实现方法。经过从数据采集和数据显示两部分对各功能模块的严密测试,最终验证了该综合测试系统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曾繁俊[7](2016)在《基于Labwindows/CVI的轧辊综合测试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宝钢2030冷连轧机组的DSR辊是世界范围内首次应用于钢铁领域的动态板型控制辊。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DSR辊的运行稳定性逐渐劣化。为了解决DSR辊后续维护等技术难题,需要研制一种多功能综合测试系统,实现轧辊电液伺服系统的多工况、高压小流量和高精度测试需求,通过掌握DSR辊解体后内部重要元器件的工作状态,对轧辊工况进行故障预测和分析,确保轧辊再次上机后处于完好状态。因此,研制DSR辊离线综合测试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工程价值。课题采用理论分析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制了国内首套基于Labwindows/CVI软件的DSR辊综合测试系统。综合测试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硬件有轧辊提供动力源的高压供油系统、多功能测试台、高精度小流量计等。综合测试系统软件采用模块化设计,主要功能模块有用户登录、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显示、数据存储和历史数据查询等模块。基于Labwindows/CVI软件开发平台,系统采用数据采集技术、多线程技术、数据存储技术实现了各功能模块。测试系统主界面能够显示多项数据信息,具有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研制的DSR辊离线综合测试系统,能够完成DSR辊动压动力系统与静压润滑系统的关键元器件的性能测试,为安全生产提供工况参考依据。测试系统具有测试数据准确,性能可靠稳定的特点,能够完成解体后的DSR辊内部各元器件的性能测试要求,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王丽媛[8](2015)在《混凝土冻融试验机测控系统的开发》文中研究指明混凝土作为常用建筑材料,其耐久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据调查显示,我国东北、华北以及西北地区的混凝土建筑物受冻融破坏影响严重,抗冻性成为衡量混凝土耐久性的重要指标。在实际应用之前,需对混凝土试件进行相关试验,以检测其抗冻性能否达到施工标准。国外相关试验设备虽然性能偏高,但价格昂贵,国内设备价格较低,但大多结构简单,智能化程度不高。本课题所构建的混凝土冻融试验机依据冻融试验设备制造标准,以Atmega32为核心控制器构建下位机硬件系统,结合上位机软件开发平台LabWindows/CVI开发智能化程度较高的测控系统,实现参数测定精确化、硬件结构合理化、操作平台人性化的目标。另外,考虑到神经网络强大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和自适应学习记忆的特点,本课题还将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以预测的形式求得影响混凝土抗冻性能相关参数(相对动弹性模量),再结合试件的实际受损状况,综合评定其抗冻等级。选取主要影响因素(水灰比、水泥用量、冻融次数)作为原始数据样本输入,相对动弹性模量值作为单一输出创建BP网络模型。之后经网络训练、仿真以及与实际测定值的对比,判定所构造的BP神经网络是否具有实际意义。在混凝士试件经历有限次冻融循环之后,即可利用训练好的BP神经网络预测相对动弹性模量值,从而实现抗冻等级的评定。在结合了虚拟仪器技术和神经网络预测技术的基础上,本系统用软件取代了部分硬件设备,完善整体性能的同时节约了成本,提升了整套系统的性价比。
李娜[9](2015)在《基于组合积分系统先进滤波算法理论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组合积分系统多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控制,如PID控制、Smith预估控制、内模控制、模糊PID控制及抗时滞伪PI控制,都取得不错控制效果。虽然组合积分系统已在工业控制领域中广泛存在,但至今尚未引起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关注,多数研究者们将关注点放在组合积分系统控制策略方面,其它应用研究较少。本文分析组合积分环节低通滤波实质,通过组合积分环节设计低通、高通、带通滤波器。将组合积分滤波环节与预测PI控制算法应用到烟草含水率控制系统中,更好的实现对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从理论研究到工程实践,可分为以下两个部分:(1)低通、高通、带通滤波器设计基于组合积分环节低通滤波原理,提出采用组合积分环节与延时环节设计低通、高通、带通滤波器的方法。确定滤波器参数选择原则,并分析其相对于数字滤波器优点。(2)组合积分环节与预测PI控制算法结合应用烟草工艺过程中常存在周期性干扰,烘丝出口含水率仅能控制在±5%范围内。将组合积分环节与预测PI控制算法结合在烘丝含水率控制过程中的应用表明:可以使出口含水率保证在±0.3%范围内,保证出口含水率的稳定。对比控制系统前后超调量,突出该策略对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的优势。采用LabWindows/CVI作为软件开发平台,开发通用的组合积分系统先进控制软件。Simulink搭建组合积分系统过程控制模型,先进控制算法通过DDE通讯技术进行数据交换。该方法在不影响工业生产的同时,又能够有效的对软件的各项功能进行测试。
王立伟[10](2015)在《侵彻引信电路自动检测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在引信的设计、生产过程中,引信电路系统功能的完整与合格对确保引信按照预定条件安全起爆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分析引信电路检测项目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侵彻引信电路自动检测系统,用此系统来确保引信的合格性。系统设计过程中,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对测试系统下位机进行优化设计,所设计下位机硬件电路分为传感器检测电路部分与侵彻弹引信检测电路两部分,使得设计的下位机能够完成引信传感器检测和引信电路检测两项检测任务;研究分析了侵彻弹引信传感器性能指标要求,在学习了解侵彻弹引信传感器工作原理的基础之上,利用动力学仿真软件ANSYS/LS-DYNA对设想模型进行了冲击加速度仿真,借鉴马歇特实验装置完成侵彻弹引信传感器用落锤试验装置设计;结合引信电路各项性能参数指标以及模块化设计的思想,采用NI公司的LabWindows/CVI虚拟仪器开发平台完成自动测试系统上位机测试软件模块的设计,并根据对测试数据进行记录、分析及保存的要求完成报表模块设计。最后对自动测试系统进行了试验,所设计的自动测试系统在生产中得到应用,结果表明研究的自动检测系统运行稳定,功能齐全,满足产品生产的检测需求。
二、基于LabWindows/CVI的虚拟仪器软件开发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LabWindows/CVI的虚拟仪器软件开发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某型电子飞行指示器综合检测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综合检测系统的实现路径 |
1.3 虚拟仪器的概述 |
1.3.1 虚拟仪器的基本概念 |
1.3.2 虚拟仪器的优点 |
1.4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技术基础 |
2.1 Lab Windows/CVI平台 |
2.2 PCI总线概述 |
2.3 动态链接库技术 |
2.4 Active X技术 |
2.4.1 Active X概述 |
2.4.2 Lab Windows/CVI平台中Active X的调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1 综合检测系统需求分析 |
3.2 系统组成 |
3.2.1 cPCI工控机 |
3.2.2 数据采集模块 |
3.2.3 离散量模块 |
3.2.4 RS-422通讯模块 |
3.2.5 ARINC429通讯模块 |
3.2.6 ARINC407模块 |
3.2.7 显示屏 |
3.2.8 系统面板设计 |
3.3 总体设计 |
3.3.1 系统的软件功能 |
3.3.2 软件的框架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综合检测系统软件详细设计 |
4.1 户界面设计 |
4.1.1 初始界面的设计 |
4.1.2 测试界面的设计 |
4.2 功能模块设计 |
4.2.1 自检模块 |
4.2.2 数据处理模块 |
4.2.3 数据收发模块 |
4.2.4 手动测试模块 |
4.2.5 自动测试模块 |
4.2.6 报表存储模块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综合检测系统实验验证 |
5.1 软件测试的基本方法 |
5.2 自检测试 |
5.3 电子飞行指示器测试 |
5.3.1 4 型电子飞行指示器试验验证 |
5.3.2 4 C型电子飞行指示器试验验证 |
5.4 报表生成存储模块的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空间行波管全电参数自动测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框架 |
第二章 空间行波管全电参数自动测试技术 |
2.1 自动测试技术概述 |
2.2 硬件组建 |
2.3 软件开发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空间行波管全电参数一体化自动测试平台 |
3.1 一体化自动测试平台 |
3.1.1 简介 |
3.1.2 硬件平台 |
3.1.3 软件平台 |
3.2 基于一体化平台的自动测试方法 |
3.2.1 饱和频率特性、输入输出频率特性 |
3.2.2 AM/PM转换系数等非线性特性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空间行波管全电参数自动校准系统 |
4.1 简介 |
4.2 自动校准系统设计思想 |
4.3 系统响应自动校准方法 |
4.3.1 介绍 |
4.3.2 手动校准方法 |
4.3.3 自动校准方法 |
4.3.4 校准结果 |
4.4 单端口自动校准方法 |
4.4.1 介绍 |
4.4.2 手动校准方法 |
4.4.3 自动校准方法 |
4.4.4 校准结果 |
4.5 直通自动校准方法 |
4.5.1 介绍 |
4.5.2 手动校准方法 |
4.5.3 自动校准方法 |
4.5.4 校准结果 |
4.6 全双端口自动校准方法 |
4.6.1 介绍 |
4.6.2 手动校准方法 |
4.6.3 自动校准方法 |
4.6.4 校准结果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空间行波管全电参数自动测试系统精度分析 |
5.1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评定 |
5.1.1 各仪器的不确定度 |
5.1.2 测试通路校准引入的不确定度 |
5.2 系统总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
5.2.1 功率测量系统不确定度的评定 |
5.2.2 增益波动测量系统不确定度的评定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3)行波管磁场自动测量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背景和意义 |
1.2 行波管磁聚焦系统相关理论 |
1.3 磁场自动测量的发展历史 |
1.4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1.5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磁场自动测试系统的相关技术 |
2.1 磁场测量的技术和方法 |
2.1.1 磁场测量技术的发展历史 |
2.1.2 电磁感应法测量磁场原理 |
2.1.3 霍尔效应测量磁场原理 |
2.1.4 磁场测量仪器 |
2.2 虚拟仪器 |
2.2.1 虚拟仪器简介 |
2.2.2 虚拟仪器与传统仪器比较 |
2.2.3 虚拟仪器的硬件结构 |
2.2.4 虚拟仪器软件结构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磁场测试系统硬件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3.1 硬件系统的工作原理 |
3.2 数据采集子系统 |
3.2.1 高斯计前后面板 |
3.2.2 霍尔探针即高斯计校准 |
3.2.3 高斯计与计算机的通信指令 |
3.3 运动控制子系统 |
3.3.1 电控平移台 |
3.3.2 步进电机控制器 |
3.4 对中子系统的设计 |
3.4.1 对中子系统的组成 |
3.4.2 对中装置工作原理 |
3.5 固定装置子系统 |
3.6 数据处理子系统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磁场测试系统软件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4.1 模块化的程序设计 |
4.1.1 模块化原则 |
4.1.2 软件系统的模块划分 |
4.2 系统软件的实现方法 |
4.2.1 多线程编程 |
4.2.2 系统软件总体框图 |
4.2.3 系统软件总体流程图 |
4.3 各功能模块的设计 |
4.3.1 用户界面管理程序设计 |
4.3.2 运动控制程序设计 |
4.3.3 数据采集与显示程序设计 |
4.3.4 数据结果处理子程序设计 |
4.4 测试操作流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磁场测试系统的性能分析 |
5.1 磁系统实测结果 |
5.2 计算机仿真对比 |
5.2.1 MTSS建模求解 |
5.2.2 仿真结果分析对比 |
5.3 充退磁效果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4)信号源自动测试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引言 |
1.1.2 自动测试系统概况 |
1.1.3 虚拟仪器概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和价值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信号源自动测试软件的需求分析 |
2.1 远程交互的需求 |
2.2 真实观感的需求 |
2.3 实时性的需求 |
2.4 软件功能的需求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信号源自动测试上位机软件的方案设计 |
3.1 硬件平台的简介 |
3.1.1 USB接口 |
3.1.2 以太网接口 |
3.1.3 GPIB接口 |
3.2 上位机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
3.2.1 数据通讯的设计方案 |
3.2.2 仪器功能的设计方案 |
3.3 信号源网络协议的选择 |
3.4 开发工具的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微波信号源上位机软件的详细设计 |
4.1 上位机软面板的布局设计 |
4.2 主程序的总流程设计 |
4.3 各模块的程序设计 |
4.3.1 通讯子模块 |
4.3.2 手动测试子模块的流程设计 |
4.3.3 自动测试子模块的流程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微波信号源上位机软件的实现 |
5.1 开发环境的搭建 |
5.2 仪器控件的功能实现 |
5.2.1 按键控件的功能实现 |
5.2.2 开关控件的功能实现 |
5.2.3 数值控件的功能实现 |
5.3 自动测试线程的功能实现 |
5.4 Excel报表的功能实现 |
5.5 软面板的整体实现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信号源自动测试上位机软件的测试 |
6.1 软件的代码级测试 |
6.2 软件的功能级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及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脱扣单元电路板功能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以及研究目的 |
1.2 脱扣单元及其电路板概述 |
1.2.1 断路器 |
1.2.2 脱扣单元 |
1.2.3 脱扣单元电路板 |
1.2.4 测试技术的概念 |
1.3 脱扣单元电路板测试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4 虚拟仪器技术概述 |
1.4.1 虚拟仪器概念 |
1.4.2 虚拟仪器的组成与特点 |
1.4.3 虚拟仪器的硬件开发环境 |
1.4.4 虚拟仪器的软件开发环境 |
1.5 课题选题依据、研究内容 |
1.6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概述 |
2.2 系统构成及功能 |
2.3 虚拟仪器测试系统技术路线分析 |
2.4 系统总体设计 |
2.4.1 硬件总体设计 |
2.4.2 软件总体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测试系统硬件设备结构设计 |
3.2 测试系统主要电气元件 |
3.2.1 工控机(IPC) |
3.2.2 KeySight数据采集器——34970A和34901A |
3.2.3 KeySight 33511B波形发生器 |
3.2.4 KeySight MSOX 2012A示波器 |
3.2.5 数字量采集卡 |
3.2.6 KeySight直流电源6613C |
3.2.7 工业相机acA3800-10gm |
3.2.8 图像采集卡PCI-1428 |
3.3 计算机控制单元设计 |
3.3.1 总体设计 |
3.3.2 基于GPIB接口的硬件设计 |
3.3.3 基于串行接口的硬件设计 |
3.4 电气回路设计 |
3.4.1 主回路 |
3.4.2 安全保护回路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数据库设计 |
4.2 硬件控制模块设计 |
4.2.1 串行通信流程 |
4.2.2 数字量输入输出控制模块 |
4.2.3 示波器控制模块 |
4.2.4 波形发生器控制模块 |
4.2.5 电源控制模块 |
4.2.6 产品MODBUS RTU通讯协议控制模块 |
4.2.7 LCD画面显示测试处理模块 |
4.3 自动测试模块 |
4.3.1 系统初始化 |
4.3.2 正常测试 |
4.4 维护模式 |
4.5 用户管理 |
4.6 参数设置 |
4.6.1 测试参数 |
4.6.2 添加产品型号 |
4.7 测试历史记录查询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脱扣单元电路板功能测试设备实物图 |
致谢 |
(6)基于LabWindows/CVI的电气综合测试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虚拟仪器概述 |
1.2.1 虚拟仪器的特点及优势 |
1.2.2 虚拟仪器的发展及展望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电气综合测试系统设计 |
2.1 测试系统主要功能 |
2.2 测试系统总体设计 |
2.3 测试系统硬件设计 |
2.3.1 测试系统模块化设计 |
2.3.2 测试系统结构设计 |
2.4 测试系统软件设计平台简介 |
2.4.1 LabWindows/CVI开发平台简介 |
2.4.2 LabWindows/CVI开发环境简介 |
2.4.3 LabWindows/CVI软件面向对象编程 |
2.5 本章小结 |
3 测试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 |
3.1 测试系统软件功能设计 |
3.2 测试系统软件总体框架 |
3.3 测试系统软件概要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测试系统软件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
4.1 初始化模块 |
4.2 开关量输入/输出模块 |
4.3 模拟量采集模块 |
4.4 RS422通讯模块 |
4.5 1553B总线通讯模块 |
4.5.1 MIL-STD-1553B的字 |
4.5.2 1553B的消息格式 |
4.5.3 1553B通讯模块具体设计 |
4.5.4 1553B通讯模块的应用 |
4.6 数据显示存储模块 |
4.6.1 数据显示模块设计 |
4.6.2 数据存储模块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5 系统测试 |
5.1 软件测试 |
5.1.1 电气控制装置测试 |
5.1.2 电源变换装置测试 |
5.1.3 过载开关测试 |
5.1.4 贮备电池测试 |
5.2 结果显示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7)基于Labwindows/CVI的轧辊综合测试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检测技术概述 |
1.2.1 检测技术的重要意义 |
1.2.2 测试系统的一般组成 |
1.3 DSR辊综合测试系统国内外现状 |
1.4 课题的背景及目标 |
1.4.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4.2 课题的目标 |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动态板型控制辊测试理论研究 |
2.1 DSR辊工作机理研究 |
2.1.1 DSR辊机械结构 |
2.1.2 DSR辊板型控制数学分析 |
2.2 轧辊测试对象研究 |
2.2.1 动压动力系统元件 |
2.2.2 静压润滑系统元件 |
2.2.3 温度测试元件 |
2.3 综合测试系统方案研究 |
2.3.1 测试需求分析 |
2.3.2 测试方法及技术路线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综合测试系统编程技术研究 |
3.1 数据采集技术 |
3.1.1 数据采集系统的组成 |
3.1.2 RS-232串口通讯技术 |
3.2 多线程技术 |
3.2.1 多线程技术的运行机理 |
3.2.2 多线程技术的数据保护 |
3.3 数据存储技术 |
3.3.1 Labwindows/CVI数据存储方式分析 |
3.3.2 ODBC数据源管理技术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综合测试系统硬件结构分析 |
4.1 综合测试装置的总体构架 |
4.1.1 综合测试装置安装现场情况分析 |
4.1.2 综合测试系统硬件配置分析 |
4.2 高压供油液压站模块 |
4.2.1 液压系统工作原理分析 |
4.2.2 液压元件的选择 |
4.3 传感器模块 |
4.3.1 温度传感器 |
4.3.2 压力传感器 |
4.3.3 LVDT位移传感器 |
4.4 数据采集模块 |
4.4.1 数据采集预处理模块 |
4.4.2 数据采集卡的选择 |
4.5 数据显示模块 |
4.5.1 数据显示区 |
4.5.2 操作控制区 |
4.6 综合测试系统硬件连接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综合测试系统软件研究与实现 |
5.1 软件开发平台的选择 |
5.1.1 虚拟仪器的软件结构 |
5.1.2 Labwindows/CVI编程优势 |
5.1.3 Labwindows/CVI程序结构及编程步骤 |
5.2 综合测试系统软件架构分析 |
5.2.1 软件需求分析 |
5.2.2 软件整体设计方案 |
5.2.3 功能模块软件架构 |
5.3 综合测试系统软件界面及功能 |
5.3.1 系统登录界面 |
5.3.2 功能选择主界面 |
5.3.3 参数配置界面 |
5.3.4 数据显示界面 |
5.3.5 历史数据查询界面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综合测试系统关键技术与功能调试 |
6.1 高压高精度小流量计 |
6.1.1 自制流量计工作原理 |
6.1.2 自制流量计选型 |
6.2 数据库文件管理 |
6.2.1 数据库文件管理策略 |
6.2.2 数据库文件存储结构 |
6.3 系统软件调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研究成果 |
7.1.2 研究创新点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混凝土冻融试验机测控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2 混凝土冻融试验机发展现状 |
1.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3 本章小结 |
2 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总体结构 |
2.2 主要硬件选型方案 |
2.2.1 单片机的选型 |
2.2.2 传感器的选型 |
2.2.3 控制部分重要器件的选型 |
2.2.4 通信部分重要器件的选型 |
2.3 编程语言的选择 |
2.4 虚拟仪器技术及应用 |
2.4.1 虚拟仪器的特点 |
2.4.2 虚拟仪器的发展现状 |
2.4.3 虚拟仪器的关键技术 |
2.4.4 NI虚拟仪器开发平台 |
2.4.5 Labwindows/CVI开发环境 |
2.5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及应用 |
2.5.1 人工神经网络简介 |
2.5.2 人工神经网络发展历史 |
2.5.3 人工神经网络研究内容 |
2.6 BP神经网络 |
2.6.1 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
2.6.2 BP神经网络的结构设计与参数选取 |
2.7 本章小结 |
3 硬件系统设计 |
3.1 硬件系统总体设计结构 |
3.2 温度采集电路设计 |
3.3 开关控制电路设计 |
3.4 交流信息采集电路设计 |
3.5 通讯电路的设计 |
3.6 硬件抗干扰设计 |
3.6.1 电源抗干扰 |
3.6.2 传输线路抗干扰 |
3.6.3 印刷电路板抗干扰 |
3.6.4 控制部分接口电路抗干扰 |
3.6.5 地线抗干扰 |
3.7 本章小结 |
4 软件系统设计 |
4.1 软件系统总体设计 |
4.2 下位机程序设计 |
4.3 数据采集模块 |
4.3.1 DS18B20温度信息采集 |
4.3.2 CS5463交流信息采集 |
4.4 数据滤波处理模块 |
4.5 通讯模块 |
4.6 基于LabWindows/CVI的上位机程序设计 |
4.6.1 混凝土冻融试验机上位机软件功能 |
4.6.2 温度设定单元程序设计 |
4.6.3 控制按钮单元程序设计 |
4.7 BP神经网络程序设计 |
4.7.1 网络结构的确定 |
4.7.2 传递函数的选择 |
4.7.3 BP训练算法的选择 |
4.7.4 网络的创建与训练 |
4.7.5 网络的预测 |
4.8 本章小结 |
5 实验分析 |
5.1 实验过程 |
5.1.1 冻融循环测控系统部分实验过程 |
5.1.2 动弹性模量预测部分实验过程 |
5.2 结果分析 |
5.2.1 冻融循环测控系统部分结果分析 |
5.2.2 动弹性模量预测部分结果分析 |
6 结论 |
7 展望 |
8 参考文献 |
9 致谢 |
(9)基于组合积分系统先进滤波算法理论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时滞系统控制方式发展趋势 |
1.2.2 数字滤波算法的发展动态 |
1.3 数字滤波算法研究方法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组合积分过程 |
2.1 组合积分过程定义 |
2.2 流程工业中的组合积分过程 |
2.3 组合积分环节运用 |
2.3.1 零阶保持器 |
2.3.2 预测 PI 控制器 |
2.3.3 内模控制器 |
2.3.4 均值滤波器 |
2.4 本章小结 |
3 IIR 数字滤波器 |
3.1 数字滤波器设计及性能分析 |
3.1.1 数字滤波器概述 |
3.1.2 IIR 数字滤波器结构 |
3.1.3 IIR 滤波器频域特性 |
3.2 数字滤波器实现方法 |
3.3 IIR 数字滤波器 MATLAB 辅助设计 |
3.3.1 MATLAB 工具简介 |
3.3.2 巴特沃斯滤波器设计过程 |
3.3.3 MATLAB 程序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组合积分系统先进滤波算法 |
4.1 引言 |
4.2 基于组合积分系统先进滤波算法 |
4.2.1 组合积分环节滤波实质 |
4.2.2 组合积分系统滤波框图 |
4.3 基于组合系统系统先进滤波算法仿真 |
4.3.1 Simulink 介绍 |
4.3.2 组合积分系统先进滤波算法低通滤波 |
4.3.3 组合积分系统先进滤波算法高通滤波 |
4.3.4 组合积分系统先进滤波算法带通滤波 |
4.4 本章小结 |
5 组合积分滤波算法在周期性干扰系统中的应用 |
5.1 预测 PI 控制算法 |
5.1.1 预测 PI 控制算法发展之路 |
5.1.2 预测 PI 控制器工作原理 |
5.2 对常值干扰抑制 |
5.2.1 引言 |
5.2.2 烘丝机工作原理 |
5.2.3 预测 PI 控制算法对常值干扰抑制 |
5.2.4 组合积分系统滤波对周期干扰抑制 |
5.3 组合积分先进滤波算法在周期性干扰系统中的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6 基于组合积分系统滤波软件开发 |
6.1 虚拟仪器软件 LabWindows/CVI |
6.1.1 虚拟仪器技术软硬件组成 |
6.1.2 虚拟仪器软件开发平台 |
6.1.3 MATLAB/GUI 在虚拟仪器开发中的应用 |
6.2 LabWindows/CVI 软接口技术及应用 |
6.2.1 LabWindows/CVI 软接口介绍 |
6.2.2 LabWindows/CVI 与 MATLAB 混合编程 |
6.3 软件开发流程 |
6.3.1 用户界面的输入和趋势图呈现 |
6.3.2 系统运行流程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IIR 数字滤波器程序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侵彻引信电路自动检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自动测试系统 |
1.2.1 自动测试系统发展综述 |
1.2.2 国外自动测试系统发展及现状 |
1.2.3 国内自动测试系统发展现状 |
1.3 国内外自动测试系统软件开发的发展 |
1.3.1 自动测试系统软件概述 |
1.3.2 国外自动测试系统软件的发展 |
1.3.3 国内自动测试系统软件的发展 |
1.4 本文主要结构 |
2 自动测试系统设计原则 |
2.1 引信电路部件自动测试系统组成 |
2.2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
2.3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2.3.1 软件设计内容 |
2.3.2 软件开发平台 |
2.3.3 引信自动测试系统软件设计原则 |
2.3.4 引信自动测试系统软件的总体框架 |
2.3.5 引信自动测试系统的软件需求分析 |
2.3.6 引信自动测试系统的软件设计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3 传感器部件检测用冲击锤力学分析与设计 |
3.1 侵彻弹引信用加速度传感器的特点 |
3.2 压阻式加速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
3.2.1 压阻效应 |
3.2.2 压阻式加速度传感器 |
3.2.3 侵彻弹引信用加速度传感器 |
3.3 引信传感器部件检测用冲击锤撞击有限元分析 |
3.3.1 ANSYS/LS-DYNA仿真软件 |
3.3.2 落锤冲击速度计算 |
3.3.3 问题描述 |
3.3.4 材料参数说明 |
3.3.5 建立仿真模型 |
3.3.6 建模仿真结果分析 |
3.4 传感器部件检测用冲击锤设计 |
3.5 传感器落锤实验与分析 |
3.5.1 自动测试系统传感器检测仪组成 |
3.5.2 传感器检测仪主要技术指标 |
3.5.3 检测试验及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自动检测系统控制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4.1 引信自动检测系统软件设计思想及要求 |
4.2 测试软件设计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
4.3 引信自动测试系统软件各模块设计 |
4.3.1 用户登录管理模块设计 |
4.3.2 操作界面模块设计 |
4.3.3 仪器自检模块设计 |
4.3.4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4.3.5 串口通信模块设计 |
4.3.6 装定模块设计 |
4.3.7 惯控开关检测模块设计 |
4.3.8 自毁功能测试模块设计 |
4.3.9 电解保模块设计 |
4.3.10 数据分析及报表生成模块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自动检测仪试验及分析 |
5.1 自动检测系统测试与优化 |
5.1.1 传感器检测仪软硬件测试 |
5.1.2 引信电路部件检测仪软件测试 |
5.1.3 系统测试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
5.2 引信电路检测系统在引信生产中的应用 |
5.2.1 检测仪的工位布局 |
5.2.2 检测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基于LabWindows/CVI的虚拟仪器软件开发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某型电子飞行指示器综合检测系统的设计[D]. 黄宇坤.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2]空间行波管全电参数自动测试技术研究[D]. 李盛楠.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3]行波管磁场自动测量系统[D]. 张杰.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4]信号源自动测试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 宋诗冰.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5]脱扣单元电路板功能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陆玥. 苏州大学, 2018(05)
- [6]基于LabWindows/CVI的电气综合测试系统设计[D]. 杨鸥宁. 中北大学, 2016(08)
- [7]基于Labwindows/CVI的轧辊综合测试系统研究[D]. 曾繁俊. 华东理工大学, 2016(08)
- [8]混凝土冻融试验机测控系统的开发[D]. 王丽媛. 天津科技大学, 2015(02)
- [9]基于组合积分系统先进滤波算法理论研究与应用[D]. 李娜. 东华大学, 2015(07)
- [10]侵彻引信电路自动检测系统设计[D]. 王立伟. 南京理工大学,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