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足月妊娠合并卵巢畸胎瘤嵌入后穹窿1例(论文文献综述)
贺红英[1](2014)在《子宫肿瘤及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手术近、远期疗效的临床医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子宫良性肿瘤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近、远期疗效的临床研究目的:比较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LH)与开腹全子宫切除术(AH)治疗子宫良性肿瘤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23家三甲医院收治的3895例子宫良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LH组2539例,AH组1356例。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症、术后并发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尿管留置时间、术后镇痛剂使用、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半年问卷随访患者的盆底及性功能情况。结果:LH与AH相比,术中出血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术后疼痛少、术后肛门排气快、术后留置尿管时间短、术后住院时间短、术后半年发生排便异常(便秘)少以及发生性功能障碍少。两组之间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手术时间和术后发生尿失禁比较,两组之间统计学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现有研究结果表明,腹腔镜全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良性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能改善患者术后远期生活质量的手术方法,需要更多的设计良好、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术后远期生活质量。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治疗妇科良性疾病的循证医学研究目的:系统评价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治疗妇科良性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ENTRAL(Cochrane图书馆2013年第11期)、MEDLINE、EMBASE、CNKI、Wan Fang、VIP、CBM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截止2013年11月,并手工检索相关未发表的灰色文献,查找腹腔镜与开腹子宫切除术比较治疗妇科良性疾病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质量并提取资料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26个随机对照试验,共306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具有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正常活动的时间短,术后血红蛋白变化值少,术后次要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疼痛评分值低的优势,同时具有术中泌尿道损伤发生率高,术后主要远期并发症发生率高及手术时间延长的劣势。结论:现有研究显示,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治疗妇科良性疾病在缩短住院时间及术后恢复正常活动时间,降低术后血红蛋白变化值、术后疼痛评分值及术后次要并发症发生率优于传统开腹手术,但缺乏术后长期生活质量结局指标的结果,期待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以提供更高质量的证据。1985-2011年广西妇科恶性肿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目的:了解广西区近27年间妇科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的构成特点及变化趋势。方法对1985-2011年度广西区23家三甲医院收治的16123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顺位及构成比:顺位排在前4位的分别是宫颈癌、卵巢恶性肿瘤、子宫内膜癌、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宫颈癌的构成比呈上升的趋势,从1985-1989年度的17.48%上升到至2010-2011年度的56.74%,两者比较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1);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呈下降的趋势,从30.69%下降到1.75%,两者比较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1);而卵巢恶性肿瘤、子宫内膜癌、外阴阴道恶性肿瘤、子宫肉瘤等,比较统计学无显着性差异(P>0.05)。(2)好发年龄:宫颈癌的好发年龄从≥60岁前移至<40岁,呈年轻化态势;子宫内膜癌<60岁的各年龄段患者构成比有所上升,也存在年轻化态势;卵巢恶性肿瘤及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的好发年龄无明显改变。(3)地域和职业分布:卵巢恶性肿瘤和子宫内膜癌等其他妇科恶性肿瘤发病地域城镇高于农村,而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农村高于城镇;前10年宫颈癌患者主要集中于城镇,构成比67.1%,后10年却主要集中在农村,构成比52.6%。(4)手术病理分期或临床分期: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外阴阴道恶性肿瘤、子宫肉瘤和输卵管癌大部分为早期患者(I-II期),分别占66.3%、67.3%、51.4%、73.7%及67.9%;而卵巢恶性肿瘤及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多数为中晚期(III-IV期)患者,分别占56.2%及53.1%。结论:(1)应重点加强对宫颈癌的普查防治工作,同时也要加大对其他妇科肿瘤的防治力度。(2)加大对卵巢恶性肿瘤及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相应肿瘤标志物、新的诊治方法的发现和研究力度,提高早期诊治率。子宫内膜癌腹腔镜手术治疗近、远期疗效的临床研究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近、远期疗效,并探讨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6家三甲医院收治的56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资料,按术式的不同分为腹腔镜组266例,开腹组301例,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症、术后并发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尿管留置时间、术中淋巴结切除数目、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半年盆底功能障碍、术后半年性功能障碍、复发率、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描绘生存曲线、计算生存率,生存分析的检验采用Log-rank检验;对可能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因素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相比,手术时间延长、术中失血量少、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快、留置尿管时间短、术后住院天数减少、术后尿潴留发生少以及术后腹部伤口愈合不良发生少,两组之间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中淋巴结切除数目、术中并发症总例数、术后并发症总例数、术后半年盆底功能障碍、术后半年性功能障碍、复发率、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两组相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示病理类型和手术病理分期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具有和开腹手术相似的术后远期生活质量及肿瘤生存预后,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需要更多的设计良好、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长期随访,进一步验证腹腔镜治疗的术后远期生活质量和生存预后。子宫内膜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循证医学研究目的:系统评价子宫内膜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ENTRAL(Cochrane图书馆2013年第11期)、MEDLINE, EMBASE,PUBMED, CNKI、Wan Fang、VIP、CBM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截止2013年11月,并手工检索相关未发表的灰色文献,查找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质量并提取资料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9个随机对照试验,共361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具有缩短住院时间及降低术后并发症的优势,同时具有手术时间延长,增加术中并发症的劣势,两组在3年总生存率、3年无瘤生存率、3年复发率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数目方面,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现有研究显示,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在缩短住院时间及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优于开腹手术,但缺乏术后长期结局指标特别是生活质量的评价结果,期待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以提供更高质量的证据。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治疗近、远期疗效的临床研究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近、远期疗效,并探讨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6家三甲医院收治的1091例临床分期IA1-IIB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式不同分为腹腔镜组455例,开腹组636例,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症、术后并发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尿管留置时间、术中淋巴结切除数目、术中左右宫旁和阴道组织切除长度、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半年盆底功能障碍、术后半年性功能障碍、复发率、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描绘生存曲线、计算生存率,生存分析的检验采用Log-rank检验;对可能影响宫颈癌预后的因素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相比手术时间长,但术中失血量少、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快、留置尿管时间短、术后住院天数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少、术后腹部伤口愈合不良发生少、术中宫旁和阴道组织切除长度多、术后尿失禁发生少及术后性功能障碍发生少,两组之间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5)。术中淋巴结切除数目、术中并发症总例数、术后发生排便异常、复发率、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两组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示宫颈间质侵润深度和淋巴结状态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能改善患者术后远期生活质量,具有和开腹手术相似的肿瘤生存预后,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需要更多的设计良好、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腹腔镜治疗的术后远期生活质量和生存预后。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循证医学研究目的:系统评价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ENTRAL(Cochrane图书馆2013年第11期)、MEDLINE, EMBASE,PUBMED, CNKI、Wan Fang、VIP、CBM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截止2013年11月,并手工检索相关未发表的灰色文献,查找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和对照临床试验(CCTs)。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质量并提取资料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个随机对照试验(RCT)和5个对照临床试验(CCTs),共322例早期宫颈癌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具有缩短住院时间及减少术中出血量的优势,同时具有手术时间延长的劣势,两组在3年总生存率、3年复发率、术中术后并发症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数目方面,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现有研究显示,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在缩短住院时间及减少术中出血方面优于开腹手术,但缺乏术后长期结局指标特别是生活质量的评价结果,期待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以提供高质量的证据。
陈平忍[2](2014)在《经阴道注水腹腔镜联合宫腔镜及通液术在不孕妇女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经阴道注水腹腔镜(Transvaginal hydrolaparoscopy, THL)是以阴道后穹隆为入径进入盆腔,对盆腔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妇科内镜技术。1998年Gorts等最先报道应用THL检查无明显盆腔病变的不孕妇女,THL术以生理盐水等液体为介质,利于观察盆腔脏器在生理状态下的情况,使对卵巢和输卵管的观察更为细致,清晰,术中同时应用亚甲蓝进行输卵管通液术,判断输卵管的通畅性及阻塞部位。THL能清晰地评估不孕妇女的卵巢-输卵管结构,所提供的诊断结果准确性与腹腔镜(laparoscopy, Lap)相似。THL不需要全身麻醉,侵入性更小,花费更少。与传统的输卵管功能检查手段子宫输卵管造影术(Hysterosalpingography, HSG)相比,能精确和直观地尽可能一步到位的探查到影响不孕的所有生殖器官和盆腔环境。第一部分经阴道注水腹腔镜联合宫腔镜及通液术作为不孕妇女一线检查方法的研究目的:1探讨经阴道注水腹腔镜(transvaginal hydrolaparoscopy, THL)联合宫腔镜和通液术作为不孕妇女一线检查方法的安全性。了解其探查的主要范围和观察到的主要异常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率。2应用新设计的输卵管伞部摄卵能力评分系统,在THL镜下对不孕妇女的输卵管和伞部进行探查和评分,根据得分情况,指导不孕症妇女术后选择不同的生殖方式,通过随访术后不孕妇女的自然妊娠率、人工授精(intrauterine insemination, IUI)妊娠率及(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transfer, IVF-ET)的妊娠率,验证THL和新的评分系统对临床工作指导的效率及意义。方法:1研究对象2010年9月至2013年6月于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就诊的不孕症妇女130例,行THL联合宫腔镜和通液术,检查子宫腔,盆腔及输卵管通畅情况。年龄30.92±3.54(22~47)岁,原发不孕76例,继发不孕54例,不孕年限3.39±2.67(1~18)年,体重指数23.04±2.67(15.94~33.59)。2设备采用德国Storz公司的注水腹腔镜操作系统(型号-26120BA)及宫腔镜系统(型号-26129BA)3THL联合宫腔镜和通液术的操作方法接受手术的妇女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外阴、阴道,铺无菌巾,静脉麻醉后,常规行宫腔镜检查,完毕后宫腔放置一次性通液管(如需手术治疗,在THL后立即进行)。选择宫颈后唇下方1~1.5cm处作为穿刺点,在超声引导下,用直径2mm的Veress针刺入子宫直肠陷凹(如后位子宫,先用扩张棒将子宫位置改变成前位或平位)。快速滴注37°C生理盐水约300ml,超声观察直肠子宫陷凹有明显的均匀一致液性暗区形成。拔出Veress针,用外径5mm的Trocar在超声指引下穿入子宫直肠陷凹的液体池中,然后置入直径3.9mm,角度30°的内窥镜,从子宫后壁开始,沿盆腔侧壁,输卵管的走行至卵巢周围,用亚甲蓝(methylene blue dye)进行通液,镜下观察输卵管的通畅性,见亚甲蓝液从输卵管伞端溢出为输卵管通畅。重点观察输卵管伞部黏膜和柔韧性,与同侧卵巢的关系,是否密切或较远,两者之间有无膜状或纤维状粘连,评估伞的摄卵能力。4输卵管伞部摄卵能力评分方法在输卵管通液显示通畅的前提下,根据输卵管伞部形态及与卵巢的关系,分别从5个方面进行评分。①输卵管伞部黏膜形态:镜下清晰,指突色泽正常为2分,黏膜萎缩,指突粘连成团或消失为0分,介于二者之间为1分。②输卵管伞部的活动度:自然状态下伞部纤毛摆动灵活柔韧,指突间能呈伞状分开及合拢者为2分;纤毛增厚僵硬,指突间粘连不能分开或摆动,无“检拾”动作为0分,介于二者之间为1分。③输卵管伞部开口:即亚甲蓝从伞部流出的开口,在镜下,可通过调整镜头和光纤的方向清晰观察伞部的输卵管开口部位,如孔径通畅,周围指突无粘连并可散开完全无阻挡见亚甲蓝从开口部位流出,为1分;如孔径细小,周围指突粘连阻挡不能完全散开,亚甲蓝从侧旁流出,则为0分。④输卵管伞部与卵巢的关系或距离:在自然状态下,输卵管伞部通过摆动能触及同侧卵巢表面,距离较近为1分;输卵管迂曲,伞部位置固定,距同侧卵巢较远,通过摆动不能触及卵巢或伞部转向卵巢外侧方向,与卵巢呈“背靠背”关系,为0分。⑤输卵管伞部周围及与同侧卵巢间有无粘连:输卵管伞部周围无粘连,或有少量膜状粘连其范围﹤1/2且与卵巢间有自然通道,为1分;伞部周围纤维状粘连或膜状粘连但范围﹥1/2或与卵巢间有粘连阻挡,仅见亚甲蓝流出,为0分。总分在0~7分之间,认为≥4分时输卵管伞部摄卵能力优,≤3分为摄卵能力差。5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检验,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THL联合宫腔镜和通液术的安全性和术中发现1.1THL联合宫腔镜和通液术的成功率和并发症130例不孕妇女中,127例经阴道穿刺成功进入子宫直肠窝,成功率97.7%。共出现3例并发症,包括2例直肠损伤和1例子宫后壁损伤。总手术时间平均为36.03±9.8min(20min~60min),其中宫腔镜所用时间为12.7±6.7min(5min~30min),单纯宫腔检查术所用时间短,宫腔镜手术操作如息肉电切术,粘连分离术,中隔切除术等所用时间较长。1.2宫腔镜发现130例妇女全部完成宫腔镜检查。发现异常者包括子宫内膜息肉44例,检出率33.85%(44/130),术前超声提示宫内膜不均质或宫内高回声的22例,仅为50%(22/44)。宫腔粘连8例(0.063%),宫颈粘连1例,子宫粘膜下小肌瘤2例,子宫中隔2例,单角子宫1例,术前超声均未提示异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1例,宫腔镜下见内膜呈炎性改变,有多个充血点。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经病理检查确诊。1.3THL术中发现在穿刺成功的127例妇女中,检查盆腔无异常发现者62例,占48.82%。单纯盆腔粘连40例,合并内异症粘连11例。轻度盆腔粘连33例(合并内异症8例),中重度盆腔粘连18例(合并内异症3)。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25例,其中卵巢型内异症13例,腹膜型内异症11例,两者并存1例,均为r-AFS I~II期。2例穿刺损伤直肠者均为盆腔重度粘连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直肠窝消失,r-AFS评分分别为45、47分。1例子宫后壁损伤,盆腔轻度粘连,子宫后壁及骶韧带可见内异症结节,r-AFS评分7分。1.4THL术中双侧输卵管通液及伞部摄卵能力评分结果THL下通液示输卵管双侧通畅95例,一侧通畅22,双侧不通8例,余2不可见。卵巢-输卵管双侧不可见者2例,一侧不可见者3例。输卵管通畅者根据输卵管伞部摄卵能力评分表进行评分,最大评分为7分,认为大于≥4分为输卵管伞部摄卵能力优,小于≤3分为摄卵能力差。至少有一侧输卵管伞部摄卵能力优的建议术后门诊指导性交自然妊娠,或人工授精;双侧输卵管伞摄卵能力差的则建议行IVF-ET。127例中,前者有81例,后者36例,伞部黏膜和柔韧度评分较高而盆腔粘连较重的患者7例,术后行腹腔镜手术分离粘连,占0.55%。结论:1THL联合宫腔镜和通液术操作安全,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无致命性损伤及大出血,可以做为临床上探查不孕妇女盆腔生殖器官的一线检查方法。2THL以生理盐水为介质,可以清晰的直视盆腔生殖器官,包括子宫后壁,卵巢,输卵管,直肠前壁,盆腔侧壁等。能发现盆腔粘连,卵巢和盆腔侧壁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微小病变。3THL结合宫腔镜,在门诊一次性完成对盆腔和宫腔的探查,发现宫腔的病变,尤其是超声检查不能发现的微小病变,如子宫内膜息肉,轻度的宫腔粘连,不典型的子宫小中隔等。4THL镜下应用新设计的输卵管摄卵评分系统,对不孕妇女进行术后妊娠方式指导,使治疗有明确的选择,减少不必要等待和手术,避免过度使用辅助生殖技术。第二部分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和经阴道注水腹腔镜、腹腔镜对不孕妇女输卵管通畅性评估的对比目的:对比分析子宫输卵管造影术(Hysterosalpingography, HSG)和经阴道注水腹腔镜(transvaginal hydrolaparoscopy, THL)、腹腔镜(laparoscopy,Lap)下输卵管通液对输卵管通畅性的评估,了解HSG评估输卵管通畅的敏感度与特异度。方法:1研究对象1.1Lap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2010年9月至2013年6月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妇产科行Lap的不孕妇女192例,选择术前6个月内曾行HSG检查的妇女76例为研究对象,总输卵管151条。年龄28.71±4.07(20~40)岁,不孕年限3.4±2.5(1~11)年,原发不孕38例,继发不孕38例。1.2THL联合宫腔镜和通液术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2010年9月至2013年6月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妇产科行THL联合宫腔镜和通液术的不孕妇女130例,选择术前6个月内曾行HSG检查的妇女43例为研究对象,总输卵管86条。年龄30.87±4.24(22~41)岁,不孕年限3.45±2.07(1~11)年,原发不孕23例,继发不孕20例。2设备采用德国Storz公司的THL操作系统(型号-26120BA)和日本Olmbs奥林巴斯Lap设备3手术方法3.1HSG方法患者取膀胱截石位,窥器扩张阴道,暴露宫颈,再次消毒阴道和穹窿部,宫颈钳钳夹宫颈前唇。子宫造影通液管沿子宫方向置入宫腔,将其囊内注入76%泛影葡胺液约1~2ml,使双腔通液管固定在宫腔内。从宫腔管内徐徐注入泛影葡胺液,在X线透视下全程观察造影剂进入宫腔及输卵管直至弥散如盆腔的全过程并摄片,40分钟后再次立位摄片,观察泛影葡胺液在盆腔弥散情况。3.2Lap手术方法患者气管插管全麻,取膀胱截石位,先行宫腔镜检查,观察有无宫腔结构异常和子宫内膜异常,如子宫内膜息肉或宫腔粘连。撤出宫腔镜后置入子宫造影通液管备用。腹腔镜入腹腔后首先观察盆腔情况,有无粘连,探查输卵管走形和伞端情况,以及与同侧卵巢的关系。如输卵管及卵巢不能暴露,应先松解盆腔粘连,使输卵管伞部和卵巢暴露利于观察。从宫腔通液管注入亚甲蓝液,直视下观察亚甲蓝从输卵管间质部向伞部流动的过程,轻轻摆动输卵管伞部及镜头方向至清晰观察到输卵管伞部开口的亚甲蓝流出。术中所见的盆腔粘连均给予适当分离,子宫内膜异位症给予相应的剥除术和电灼术。3.3THL手术方法如第一部分所述结果:1HSG和THL, Lap对输卵管通畅性的诊断对比相对于Lap,HSG的总体符合率为80.79%(122/151),敏感性83.52%(76/91),特异性76.67%(46/60),阳性预测值84.44%(76/90),阴性预测值75.41%(46/61)。两种方法相比有统计学意义(X2=69.21,P﹤0.05)。相对于THL, HSG的总体符合率为82.6%(71/86),敏感性86.3%(63/73),特异性61.6%(8/13),阳性预测值92.6%(63/68),阴性预测值44.4%(8/18)。两种方法相比有统计学意义(X2=107.40,P﹤0.05)。2Lap和THL的异常发现在Lap组盆腔异常检出率为71.05%(54/76)。包括盆腔粘连23例,子宫内膜异位症15例;在THL组盆腔异常检出率为72.1%(31/43),包括盆腔粘连23例,子宫内膜异位症10例。结论:1HSG与THL和Lap相比,对输卵管通畅性的诊断敏感性较高,特异性较低,其作为输卵管功能检查的一线手段不够理想。2THL和Lap一样在直视下进行输卵管通液,效果可靠,能同时发现输卵管周围病变,探查盆腔器官,THL较Lap更经济,微创,所需人力资源少,留院时间短,适合作为不孕妇女的断输卵管通畅性首选检查手段。第三部分经阴道注水腹腔镜联合宫腔镜及通液术与子宫输卵管造影对机体的应激反应目的:1对比研究THL联合宫腔镜和通液术和HSG对机体的创伤和影响,探讨机体对两种手术的应激性反应。2分析THL联合宫腔镜和通液术术后2小时不孕妇女的疼痛评分,并和HSG术后评分相比较,探讨不孕妇女对两种操作的耐受性。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同期行THL联合宫腔镜和通液术(研究组)和HSG(对照组)妇女各30例,两组年龄分别为(30.37±0.68vs.28.53±0.84),不孕年限(2.98±0.31vs2.88±0.28),体重指数(23.20±0.76vs,22.55±0.57)之间具有可比性(p﹥0.05)。THL组原发不孕者18例,继发12例,HSG组原发不孕21例,继发9例,两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方法2.1不孕妇女对THL联合宫腔镜和通液术和HSG的机体应激反应研究方法分别测定两组妇女术前,术后30分,术后24小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并于上述3个时间点分别采集肘静脉血3ml,迅速注入在冰水浴中冷却的含20ul EDTA的试管中,摇匀,放冰水浴中冷却后以1000转/分离心5min(在4°C离心),分离血浆,取血浆放入已预冷试管中,置-20°C冰箱保存备检。血糖(GLU)测定采用葡葡萄糖氧化酶法,其余指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去甲肾上腺素(NA)、血管紧张素II(AII)、胰岛素(Ins)、血糖(GLU)、C-反应蛋白(CRP)和皮质醇(Cor)均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2.2不孕妇女对THL联合宫腔镜和通液术和HSG的术后2小时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利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别评估2组妇女术后2小时的VAS评分。结果:1THL和HSG对不孕妇女机体应激反应的指标THL组术前术后Cor分别为187.78±19.74ng/ml和197.20±22.28ng/ml(P﹤0.05), HSG组术前术后分别为183.00±25.77ng/ml和201.05±22.41ng/ml (P﹤0.05)。两组中的Cor手术前30min与手术后30min相比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较术前均升高,术后24小时与术前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项指标MAP,HT,GLU,ACTH,NA,INS和CRP,两组共6个时间点间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2小时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THL术后2小时VAS为1.73±1.01,低于HSG组2.47±1.33,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均没有妇女的评分高于5分,THL组评分较低与手术中应用静脉麻醉有关,适度的麻醉降低了妇女的疼痛感,增加了手术的可耐受性。结论:1THL虽然有微小创伤,但和HSG一样没有增加机体的应激反应,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应激指标没有较大波动,且在24小时内回复正常生理水平。2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在轻度疼痛范围以下,患者对两种术式有较好的耐受性
马雪枫,张洁,贺小红,孙静[3](2013)在《宫内生化妊娠误诊为输卵管妊娠6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减少宫内生化妊娠误诊为异位妊娠的几率。方法选取2008年6月-2012年6月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妇科收治的宫内生化妊娠误诊为异位妊娠患者6例,对其临床表现、超声影像及治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宫内生化妊娠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停经后异常阴道出血。6例患者中,血HCG波动于889~1896U/L,彩超提示宫内未见孕囊及异常回声团块,一侧附件区异常回声包块,5例无盆腔积液,1例有少量盆腔积液,均未行后穹窿穿刺术。4例入院后行腹腔镜探查术,未见异位妊娠病灶,其余2例先给予甲氨蝶呤保守治疗,血HCG继续升高改行腹腔镜手术,未见异位妊娠病灶,6例患者术中均行诊刮术,3例见可疑绒毛,3例肉眼未见绒毛结构,术后病检提示退变的绒毛组织。结论宫内生化妊娠合并黄体或附件小囊肿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与异位妊娠相近,极其容易误诊,诊刮术有助于宫内生化妊娠和异位妊娠的鉴别诊断。
刘莉[4](2013)在《卵巢成熟畸胎瘤MRI术前诊断对手术方式选择的初步探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MRI)对卵巢成熟畸胎瘤术前诊断价值及手术方式选择的指导意义。方法:分析经妇科手术治疗、病理诊断为卵巢成熟畸胎瘤病例58例,术前均行MRI扫描。采用自旋回波(SE)序列、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脂肪抑制序列、DWI序列扫描。常规行矢状面、横断面及冠状面扫描。结果:(1)病变位于右侧卵巢28例,左侧卵巢30例,双侧卵巢3例。(2)病变直径范围1.2-16.7cm,边缘较清晰,形态多为类圆形。(3)病变为囊性、囊实性或实性。其内成分多样,MRI信号显示混杂,脂肪成分MRI上T1W、T2W为双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为低信号;牙齿、毛发、软骨、纤维成分T1W、T2W为双低信号;肌肉、神经成分T1W、T2W为等信号。(4)病变小于l0cm,其内以脂肪成分居多,无腹腔镜手术禁忌症患者行腹腔镜手术;病变5-10cm,钙化、毛发等实性成分较少时,能耐受膀胱截石位,无阴式手术禁忌症行阴式手术;病变大于15cm,或病变较小但以钙化、牙齿、毛发等实性成分为主,怀疑恶性卵巢畸胎瘤或者不能判断病变性质时行传统方式开腹手术。结论:MRI能较好显示卵巢畸胎瘤内部结构及成分,在临床手术术式选择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胡敏[5](2012)在《腹腔镜联合宫腔镜手术治疗子宫纵隔39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先天性子宫畸形是常见的女性生殖道畸形,而子宫纵隔是子宫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发病率占子宫畸形的80%~90%。临床上常引起不孕、自然流产、早产。我科采用腹腔镜联合宫腔镜的手术方式治疗子宫纵隔患者39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魏麟萱[6](201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住院病例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2008、2009、2010年三年间山东省立医院妇产科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所有病例的相关数据,探讨这两种疾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检验检查、伴发疾病、复发情况等及其对比,提高临床诊断率。方法通过查阅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于本院妇产科就诊并且经手术治疗后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子宫腺肌病的病例,其中子宫内膜异位症702例,子宫腺肌病725例,通过回顾性分析其就医主诉、发病年龄、临床表现(痛经、月经紊乱、月经过多、不孕等)、相关病史(剖宫产史、刮宫史、生育史等)、术前诊断、伴发疾病、病理诊断、CA125、超声检查及手术方式等的不同,分析两种疾病的年龄分布、临床表现、复发情况及临床诊断符合率、超声检查检出率、与各种伴发疾病可能存在的关系等。结果1.70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平均年龄为35岁,发病高峰在30-40岁,绝经后病例9例;725例子宫腺肌病发病的平均年龄为42.5岁,发病高峰在40-50岁,绝经后病例37例,二者均多发于中年生育期妇女,子宫内膜异位症较子宫腺肌病发病年龄平均早7.5年。2.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中有剖宫产史者130例(18.52%),时间自22年前至半年前不等,其中3例有两次剖宫产。未婚者(或离异者)118例,有明显不孕史者95例,其中为求生育就诊者54例。有清宫或刮宫等宫腔操作史者262例(37.32%),曾使用宫内节育器者428例(60.97%)。子宫腺肌病病例中有剖宫产史者103例(13.17%),时间自27年前至1年前不等,其中2例有两次剖宫产史。未婚者(或离异者)33例,有明显不孕史者39例。有清宫或刮宫等宫腔操作者494例(68.14%),曾使用宫内节育器者495例(68.28%)。3.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痛经者有407例(57.98%),经量过多者118例(16.81%),月经周期紊乱者53例(7.55%),无明显临床症状者254例(36.18%)。子宫腺肌病中痛经者521例(71.86%),月经过多者247例(34.07%),月经周期紊乱者62例(8.55%),无明显症状者(28.55%)。4.选取的70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和725例子宫腺肌病中,有114例为重复病例,即同时患有这两种疾病。70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合并子宫肌瘤者217例(30.91%),725例子宫腺肌病中合并子宫肌瘤者达438例(60.41%),有362例(49.93%)为多发性子宫肌瘤。同时患有三种疾病者71例。5.腹壁刀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共43例,患者年龄在23-46岁之间,平均33岁,均有剖宫产病史。28例(65.12%)在剖宫产术后5年内发病,13例(30.23%)在5-10年内发病,2例(4.65%)在10年后发病,时间最长者达19年。43例患者中有2例为腹壁刀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复发,且其复发时间均在前次手术治疗后1年内。6.子宫内膜异位症中有28例为产科病例,术前明确诊断者仅6例,其他均为术中发现。子宫腺肌病中有21例为产科病例,术后病理示11例为单纯子宫腺肌瘤,3例为子宫肌瘤合并子宫腺肌瘤,另外7例为子宫腺肌病。结论1.子宫腺肌病和子宫内膜异位症都会引起痛经、月经紊乱、经量增多及不孕等临床表现,二者均以痛经为最常见症状,而对患者影响最大的症状是不孕,子宫腺肌病发病年龄相对较晚,不孕虽不是这两种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但随着妇女首次生育年龄的延后,因子宫腺肌病而导致不孕的患者逐渐增加。2.腹壁刀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均有剖宫产史,表明其发生与医源性子宫内膜种植有关.因此,手术时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宫腔操作,保护好手术切口。腹壁刀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外科手术切除病灶疗效较好,手术彻底切除病灶后复发率较低。3.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及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疾病,常相互伴发,尤其是子宫腺肌病中半数以上伴发子宫肌瘤,说明这两种疾病的发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4.腹腔镜具有微创性、手术效果好、术后恢复快等特点,但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术前诊断方面相较于B型超声无明显优势且因其有创性、费用高等原因在实际临床诊断中不易普及。多是在术前已明确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情况下作为一种微创性手术治疗方式。5.以往通常认为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异位症罕见,可在绝经后逐渐消退,但实际临床中绝经后内异症仍一定发病率而需要手术治疗。绝经后子宫腺肌病较子宫内膜异位症更常见,但很少明显的临床表现,多在伴发其他疾病需手术治疗时通过病理检查证实。
郑伯双[7](2012)在《腹腔镜下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腹腔镜下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优缺点及适应症,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以评价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8月在天津港口医院妇产科采用腹腔镜下或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病例共121例,其中61例(不包括中转开腹3例)成功实施腹腔镜手术,为腹腔镜组;同期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57例,为开腹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病率、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肌瘤复发率及肌瘤残留率。结果:两组在年龄、体重、盆腔手术史、血红蛋白、剔除肌瘤个数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00.53±17.97)min,长于开腹组平均手术时间(70.26±12.83)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腹腔镜组平均术中出血量为(82.11±53.18)ml,少于开腹组平均术中出血量(113.86±34.68)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腹腔镜组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为8.20%,开腹组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为52.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腹腔镜组平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22.19±3.41)h,短于开腹组平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30.18±4.28)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腹腔镜组平均术后住院天数为(4.47±0.87)d,短于开腹组平均术后住院天数(6.39±1.0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腹腔镜组平均住院费用为(11693.95±959.51)元,多于开腹组平均住院费用(8409.12±773.99)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腹腔镜组术后病率为6.56%,开腹组术后病率为7.0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5);腹腔镜组术后肌瘤复发率为22.95%,开腹组术后肌瘤复发率为19.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5);腹腔镜组术后肌瘤残留率为4.92%,开腹组术后肌瘤残留率为3.5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7);腹腔镜手术有3例中转开腹,中转开腹率为4.69%。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创伤小,对腹腔干扰少,术中出血少,术后排气快,镇痛药物使用率低,住院时间短、切口美观等优点,且腹腔镜手术并不增加术后子宫肌瘤残留率及复发率,是理想的治疗子宫肌瘤手术方法之一,值得进一步推广,但此术式对手术者的镜下手术操作技巧及手术经验要求较高,且需要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症,有一定的局限性。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适应症广泛,它不受肌瘤位置、大小和数目的限制,且住院费用少于腹腔镜手术,适合于经济困难人群。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不能完全取代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医生应该根据自己的手术经验、手术适应症及患者经济情况选择恰当术式。
刘韬[8](2006)在《192例子宫肌瘤发病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对子宫肌瘤发病各相关因素研究的不断进展,认为子宫肌瘤的发生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本身带有基因异常的子宫苗勒组织受到雌孕激素和其受体共同调节的多种生长因子的综合作用,增殖分化和形成细胞外基质,肌瘤细胞的凋亡亦受到了抑制,最终发展为肌瘤。性激素及多种细胞因子促进了肌瘤的成长与维持,而在肌瘤细胞的始发过程中,各种危险因素和细胞遗传学异常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为了探讨相关危险因素与子宫肌瘤发生之间的关系,抽取肌瘤病例临床资料可靠及完整者192例进行病例对照回顾性分析。其主要临床症状为月经改变,腹痛,腹部包块、压迫症状及贫血,其中84例无明显临床症状,伴发宫颈炎患者共计67例,子宫内膜炎患者共计8例,附件炎患者共计22例,卵巢囊肿患者共计13例。体重指数17.53-36.63,初潮年龄12-19岁,妊娠次数0-8次,生产0-7次,人工流产0-5次。192例病例组中,32例发生肌瘤变性,玻璃样变性11例,粘液样变18例,红色变1例,玻璃样变伴钙化1例,玻璃样变伴粘液变1例。对子宫肌瘤各项可能危险因素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分析探讨了子宫肌瘤和肌瘤变性的临床特点。结果显示病例组患者年龄多集中在30-50岁之间的育龄期妇女,城市人口较农村人口罹患子宫肌瘤风险要高,体重过高、多次行人工流产,及罹患宫颈炎等妇科炎症明显增加子宫肌瘤发生的危险性。月经初潮时间延迟可能是子宫肌瘤发生的一项保护因素。子宫肌瘤的主要症状为月经改变,腹痛,腹部包块、压迫症状及贫血,其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术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患者年龄、有无生育要
王琳,常青,江露[9](2004)在《卵巢巨大畸胎瘤合并足月妊娠1例》文中研究说明
李玉,仇岩,梁弘,杨兴升,车文秀[10](2004)在《妊娠合并卵巢肿瘤的超声诊断及漏诊原因分析》文中提出
二、足月妊娠合并卵巢畸胎瘤嵌入后穹窿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足月妊娠合并卵巢畸胎瘤嵌入后穹窿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子宫肿瘤及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手术近、远期疗效的临床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英文主要缩写略语列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腹腔镜在子宫肿瘤及宫颈癌治疗中应用进展 |
1.腹腔镜手术的发展史 |
1.1 腹腔镜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
1.2 国内外妇科腹腔镜手术的发展和现状 |
2.腹腔镜在子宫肿瘤及宫颈癌治疗中应用进展 |
2.1 腹腔镜在子宫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
2.1.1 子宫肌瘤的腹腔镜手术治疗 |
2.1.1.1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 |
2.1.1.2 腹腔镜子宫切除术 |
2.1.2 子宫内膜癌的腹腔镜手术治疗 |
2.2. 腹腔镜在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
2.2.1 手术适应症 |
2.2.2 手术方式 |
2.2.2.1 腹腔镜筋膜外子宫切除术(I 型) |
2.2.2.2 腹腔镜改良根治性子宫切除术(II 型) |
2.2.2.3 腹腔镜下根治性子宫切除型(III 型) |
2.2.2.4 腹腔镜扩大根治性子宫切除术(IV 型) |
2.2.2.5 腹腔镜盆腔部分脏器切除术即盆腔廓清术(V 型) |
2.2.2.6 腹腔镜根治性宫颈切除术 |
2.2.2.7 腹腔镜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 |
2.2.2.8 腹腔镜卵巢活检移位术 |
2.2.2.9 腹腔镜前哨淋巴结采样 |
3.子宫肿瘤及宫颈癌腹腔镜手术存在的问题 |
3.1 子宫肿瘤及宫颈癌的腹腔镜手术近期并发症 |
3.1.1 腹腔镜手术并发症的概况 |
3.1.2 子宫肌瘤的腹腔镜手术并发症 |
3.1.2.1 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的手术并发症 |
3.1.2.2 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手术并发症 |
3.1.3 子宫内膜癌的腹腔镜手术并发症 |
3.1.4 宫颈癌的腹腔镜手术并发症 |
3.2 子宫肿瘤及宫颈癌的腹腔镜术后远期疗效 |
3.2.1 子宫肌瘤腹腔镜治疗后的远期疗效 |
3.2.1.1 子宫肌瘤剥除术后复发及妊娠结局 |
3.2.1.2 子宫肌瘤的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远期生活质量研究 |
3.2.2 子宫内膜癌的腹腔镜术后肿瘤预后及远期生活质量研究 |
3.2.2.1 腹腔镜腹膜后淋巴结切除率的研究进展 |
3.2.2.2 腹腔镜术后远期复发及生存预后的研究进展 |
3.2.2.3 腹腔镜术后远期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展 |
3.2.3 宫颈癌的腹腔镜术后肿瘤预后及远期生活质量研究 |
3.2.3.1 腹腔镜手术彻底性的研究进展 |
3.2.3.2 腹腔镜术后远期复发及生存预后的研究进展 |
3.2.3.3 腹腔镜术后远期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展 |
4.子宫肿瘤及宫颈癌腹腔镜手术的循证医学评价 |
4.1 循证医学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
4.1.1 循证医学的几个基本概述 |
4.1.2 如何在外科领域应用循证医学 |
4.2 子宫肌瘤腹腔镜手术的循证医学研究 |
4.3 子宫内膜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循证医学研究 |
4.4 宫颈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循证医学研究 |
5.妇科肿瘤腹腔镜手术治疗展望 |
5.1 无气腹腹腔镜手术 |
5.2 微型腹腔镜手术 |
5.3 手辅助腹腔镜手术 |
5.4 单孔腹腔镜手术 |
5.5 机器人腹腔镜手术 |
6.本研究目的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子宫良性肿瘤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近、远期疗效的临床研究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治疗方法 |
2.2.1 完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TLH) |
2.2.2 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LAVH) |
2.2.3 开腹全子宫切除术(TAH) |
2.3 观察指标 |
2.4 随访情况 |
2.4.1 随访时间及方式 |
2.4.2 随访内容 |
2.4.2.1 女性下尿路症状国际尿失禁标准问卷(ICIQ-FLUTS) |
2.4.2.2 女性性功能量表 (FSFI) |
2.4.3 随访结果 |
2.5 临床资料数据库的实现 |
2.6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 |
3.2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及相关指标对比分析 |
3.3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对比分析 |
3.4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随访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对比分析 |
3.5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随访发生性功能障碍的对比分析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治疗妇科良性疾病的循证医学研究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1.1 研究类型 |
2.1.2 研究对象 |
2.1.3 干预措施 |
2.1.4 结局指标 |
2.1.4.1 主要结局指标 |
2.1.4.2 次要结局指标 |
2.2 检索策略 |
2.3 资料提取与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价 |
2.4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 |
3.2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
3.3 结局指标评价结果 |
3.3.1 术后恢复正常活动的天数 |
3.3.2 术中泌尿道损伤并发症 |
3.3.3 术后远期主要并发症 |
3.3.4 手术时间 |
3.3.5 血红蛋白变化值 |
3.3.6 术后近期次要并发症 |
3.3.7 术后疼痛评分 |
3.3.8 住院时间 |
3.3.9 住院费用和术后生活质量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1985-2011年广西妇科恶性肿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内容 |
2.4 统计学处理 |
3.结果 |
3.1 不同时期各类型妇科恶性肿瘤的顺位及构成比 |
3.2 不同时期各类型妇科恶性肿瘤的年龄分布及构成 |
3.3 不同时期各类型妇科恶性肿瘤的地域分布及构成 |
3.4 手术病理分期或临床分期分布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子宫内膜癌腹腔镜手术治疗近、远期疗效的临床研究 |
1. 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治疗方法 |
2.2.1 腹腔镜组 |
2.2.2 开腹组 |
2.2.3 术后辅助治疗 |
2.3 观察指标 |
2.4 随访 |
2.4.1 随访内容 |
2.4.2 随访结果 |
2.5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 |
3.2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分析 |
3.3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对比分析 |
3.4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随访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对比分析 |
3.5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随访发生性功能障碍的对比分析 |
3.6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生存复发情况比较 |
3.7 腹腔镜组患者影响其生存预后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
3.7.1 腹腔镜组患者影响其生存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
3.7.1.1 年龄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 |
3.7.1.2 绝经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 |
3.7.1.3 体重指数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 |
3.7.1.4 病理类型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 |
3.7.1.5 组织学分级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
3.7.1.6 手术-病理分期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
3.7.1.7 深肌层浸润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
3.7.1.8 淋巴结转移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
3.7.2 腹腔镜组患者影响其生存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
3.7.3 腹腔镜组患者影响其生存预后的分层分析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子宫内膜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循证医学研究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1.1 研究类型 |
2.1.2 研究对象 |
2.1.3 干预措施 |
2.1.4 结局指标 |
2.1.4.1 主要结局指标 |
2.1.4.2 次要结局指标 |
2.2 检索策略 |
2.3 资料提取与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价 |
2.4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 |
3.2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
3.3 主要结局指标 |
3.3.1 总生存率 |
3.3.2 无瘤生存率 |
3.4 次要结局指标 |
3.4.1 总复发率 |
3.4.2 手术时间 |
3.4.3 盆腔淋巴结切除计数 |
3.4.4 术中并发症 |
3.4.5 术后并发症 |
3.4.6 住院时间 |
3.4.7 生活质量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治疗近、远期疗效的临床研究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治疗方法 |
2.2.1 腹腔镜手术 |
2.2.2 开腹手术 |
2.2.3 术后辅助治疗 |
2.3 观察指标 |
2.4 随访 |
2.4.1 随访内容 |
2.4.2 随访结果 |
2.5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 |
3.2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分析 |
3.3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对比分析 |
3.4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彻底性对比分析 |
3.5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随访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对比分析 |
3.6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随访发生性功能障碍的对比分析 |
3.7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生存复发情况比较 |
3.8 腹腔镜组患者影响其生存预后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
3.8.1 腹腔镜组患者影响其生存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
3.8.1.1 年龄对宫颈癌预后的影响 |
3.8.1.2 肿瘤直径对宫颈癌预后的影响 |
3.8.1.3 病理类型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 |
3.8.1.4 组织学分级对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
3.8.1.5 临床分期对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
3.8.1.6 宫颈间质浸润深度对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
3.8.1.7 淋巴脉管侵润对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
3.8.1.8 淋巴结转移对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
3.8.2 腹腔镜组患者影响其生存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
3.8.3 腹腔镜组患者影响其生存预后的分层分析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循证医学研究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1.1 研究类型 |
2.1.2 研究对象 |
2.1.3 干预措施 |
2.1.4 结局指标 |
2.1.4.1 主要结局指标 |
2.1.4.2 次要结局指标 |
2.2 检索策略 |
2.3 资料提取与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价 |
2.4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 |
3.2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
3.3 主要结局指标 |
3.3.1 总生存率 |
3.3.2 总复发率 |
3.4 次要结局指标 |
3.4.1 手术时间 |
3.4.2 术中失血量 |
3.4.3 盆腔淋巴结切除计数 |
3.4.4 术中并发症 |
3.4.5 术后并发症 |
3.4.6 住院时间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创新点 |
不足之处 |
(2)经阴道注水腹腔镜联合宫腔镜及通液术在不孕妇女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经阴道注水腹腔镜联合宫腔镜及通液术作为不孕妇女一线检查方法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和经阴道注水腹腔镜、腹腔镜对不孕妇女输卵管通畅性评价的对比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经阴道注水腹腔镜联合宫腔镜及通液术与子宫输卵管造影对机体的应激反应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一 经阴道注水腹腔镜在不孕妇女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输卵管性不孕的诊断与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宫内生化妊娠误诊为输卵管妊娠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辅助检查 |
2 结果 |
(4)卵巢成熟畸胎瘤MRI术前诊断对手术方式选择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 引言 |
1.1 卵巢畸胎瘤的背景 |
1.2 卵巢畸胎瘤的手术方式及途径 |
1.3 卵巢畸胎瘤的影像学检查的意义 |
二 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设备、扫描参数及具体使用方法 |
2.3 妇科手术术式 |
三 结果 |
3.1 病变基本特征 |
3.2 病变MRI及超声信号特征 |
3.3 妇科手术术式 |
四 讨论 |
4.1 畸胎瘤的病理及临床表现 |
4.2 畸胎瘤影像学检查方法及MRI诊断价值分析 |
4.3 畸胎瘤的妇科手术术式及MRI扫描对术式选择指导意义 |
五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5)腹腔镜联合宫腔镜手术治疗子宫纵隔39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方法 |
(1) 术前准备: |
(2) 麻醉及手术器械: |
(3) 手术方法: |
结 果 |
1.术中情况 |
2.术后情况 |
讨 论 |
(6)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住院病例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腹腔镜下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子宫肌瘤的治疗现状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8)192例子宫肌瘤发病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综述 |
参考文献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致谢 |
(9)卵巢巨大畸胎瘤合并足月妊娠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足月妊娠合并卵巢畸胎瘤嵌入后穹窿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子宫肿瘤及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手术近、远期疗效的临床医学研究[D]. 贺红英. 广西医科大学, 2014(10)
- [2]经阴道注水腹腔镜联合宫腔镜及通液术在不孕妇女中的应用[D]. 陈平忍. 河北医科大学, 2014(09)
- [3]宫内生化妊娠误诊为输卵管妊娠6例临床分析[J]. 马雪枫,张洁,贺小红,孙静. 当代医学, 2013(22)
- [4]卵巢成熟畸胎瘤MRI术前诊断对手术方式选择的初步探讨[D]. 刘莉. 内蒙古大学, 2013(S2)
- [5]腹腔镜联合宫腔镜手术治疗子宫纵隔39例的临床观察[J]. 胡敏. 右江医学, 2012(06)
- [6]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住院病例调查[D]. 魏麟萱. 山东大学, 2012(01)
- [7]腹腔镜下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对比研究[D]. 郑伯双.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2)
- [8]192例子宫肌瘤发病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D]. 刘韬. 吉林大学, 2006(10)
- [9]卵巢巨大畸胎瘤合并足月妊娠1例[J]. 王琳,常青,江露.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4(21)
- [10]妊娠合并卵巢肿瘤的超声诊断及漏诊原因分析[J]. 李玉,仇岩,梁弘,杨兴升,车文秀.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05)
标签:腹腔镜论文; 卵巢畸胎瘤论文; 输卵管性不孕症论文; 子宫肌瘤的治疗方法论文; 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