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附分子CD11b/CD18在新生儿肺部炎症中的作用机制

黏附分子CD11b/CD18在新生儿肺部炎症中的作用机制

一、黏附分子CD11b/CD18在新生儿肺部炎症中的作用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薛菲[1](2020)在《髓系抑制性细胞与2型固有淋巴细胞在哮喘中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建立哮喘小鼠模型,检测小鼠肺与脾中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s)和2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s)、Th2细胞及其相关的细胞因子,探讨MDSCs、ILC2s及相关细胞因子在哮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哮喘发病机制提供新思路。【方法】将6-8周SPF级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3组(n=6-8):正常组、PBS组和哮喘模型组;卵清蛋白(OVA)建立OVA哮喘小鼠模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OVA特异性IgE;HE染色和PAS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细胞计数和细胞分类;流式细胞术检测脾和肺组织中2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s)、Th1、Th2和MDSCs水平;对MDSCs与ILC2s和Th2进行相关性分析;荧光定量PCR检测肺与脾中细胞因子IFN-γ、IL-4、IL-5、IL-13、GATA3、T-bet、IL-10、TGF-β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观察小鼠肺组织IL-10和TGF-β表达。吉西他滨消耗MDSCs后,流式细胞术检测MDSCs耗竭后肺MDSCs的比例和绝对值、Arg1和iNOS的平均荧光强度以及肺组织ILC2s、Th1和Th2比例。【结果】1.哮喘组小鼠较正常和PBS组小鼠有明显气道炎症表现,肺组织HE染色显示炎性细胞明显浸润,气管壁增厚,管腔不规则;在PAS染色中,模型组杯状细胞及粘液分泌明显增多,血清IgE水平增高,肺泡灌洗液中细胞数明显增高,其中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2.与正常组和PBS组小鼠相比,哮喘组小鼠肺组织中Th1降低,Th2和ILC2s升高。在肺与脾细胞中哮喘组显示更高的IL-4、GATA3表达和更低的IFN-γ、T-bet表达。同时,哮喘组小鼠肺组织IL-5和IL-13表达增高。3.与正常组和PBS组小鼠相比,哮喘组小鼠脾细胞和肺组织中MDSCs的绝对数量明显升高。哮喘小鼠IL-10在肺组织和脾细胞中表达下调,而TGF-β表达上调。4.在哮喘小鼠的肺组织中G-MDSCs与ILC2s呈正相关。5.吉西他滨耗竭MDSCs后,用药组与哮喘组相比G-MDSCs、iNOS减少,M-MDSCs未见明显减少,而ILC2s和Th2细胞减少,Th1细胞升高。【结论】哮喘小鼠肺组织中ILC2s比例增加,Th1/Th2细胞失衡,G-MDSCs与ILC2s正相关。G-MDSCs减少缓解了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反应,降低了ILC2s和Th2比例;而高表达的G-MDSCs与ILC2s、Th2细胞共同维持、促进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反应。

刘闪闪[2](2020)在《维生素A缺乏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在哮喘类疾病中的作用》文中指出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以气道高反应性、黏液高分泌性和上皮下纤维化为主要特征,以支气管痉挛和可逆性气道阻塞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因和发病机制相当复杂,目前还不完全清楚。由于哮喘病因还不清楚,现有治疗手段不足,其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高,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维生素A缺乏是一个世界性营养问题,也是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最易缺乏的一种营养素。通过检测哮喘人群体内维生素A水平,发现哮喘患者体内,维生素A水平显着低于健康者,并且机体维生素A水平越低,哮喘越严重。体外试验结果也证明,维生素A缺乏与哮喘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维生素A对Th1、Th2、Treg及Th17细胞分化及保持细胞系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在哮喘类免疫疾病中,维生素A缺乏通过引起CD4+T细胞亚群平衡改变,从而发挥重要作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在诸如哮喘等超敏反应造成的疾病中,维生素A缺乏促进II型细胞因子的产生和其介导的II型免疫应答,从而导致哮喘疾病的炎症程度加重。但是其具体作用机制还不清楚。在维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和健康中,肠道菌群平衡发挥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失调会导致机体发生疾病的风险升高,包括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和炎症、哮喘等免疫性疾病。维生素A缺乏会导致小鼠和人肠道菌群失调。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我们通过研究维生素A、ILC2s、肠道菌群和哮喘之间的关系,发现了维生素A缺乏通过诱导ILC2s增生加重哮喘小鼠肺部炎症,以及Control组、VAD组、Control-Asthma组和VAD-Asthma组,肠道菌群丰富度及均匀度的变化和菌群差异。本研究探讨了维生素A缺乏通过诱导ILC2s增生加重哮喘小鼠肺部炎症和维生素A缺乏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可能通过“肠-肺”轴加重哮喘。从维生素A缺乏和肠道菌群的研究角度出发,阐明哮喘发病及治疗的机理,可作为一种研究哮喘发病及治疗的新手段。

黄敏[3](2020)在《石杉碱甲对脓毒症的治疗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石杉碱甲(Huperzine,HupA)作为一种高效、可逆、高选择性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acetyl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ACh EI),主要应用于治疗老年痴呆症、增强学习记忆、改善空间记忆障碍等神经性疾病。在已有的研究中有数据表明其具有抗炎作用,但作用机制尚未阐明。脓毒症作为一种涉及多个器官、系统的全身性综合病症,发病机制复杂,探究有效的治疗药物已是当前脓毒症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因此,本文通过构建脓毒症动物模型来探究HupA对脓毒症的治疗效果和效应机制。本文首先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诱导的炎症小鼠中验证HupA的抗炎作用。我们发现HupA能够明显提高小鼠的存活率,在0.1 mg/kg的HupA注射剂量下,小鼠的存活率提高至40%;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小鼠血清炎性因子表达情况,HupA显着降低炎症小鼠炎性因子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β(interleukin-1 beta,IL-1β)的表达;在组织的m RNA水平上,HupA能够降低LPS诱导的炎症小鼠中肾脏、肺组织炎症因子IL-6、IL-1β的表达,但肝脏组织的炎症因子IL-6、IL-1β表达无显着性差异。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验证HupA对CLP(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脓毒症小鼠是否同样具有有治疗作用。通过给小鼠盲肠结扎穿刺,在三天内小鼠的致死率达90%,在0.1 mg/kg的HupA的治疗下有效将脓毒症小鼠的存活率提高至40%,1 mg/kg、0.01 mg/kg的HupA仅将脓毒症小鼠的存活率提高至20%。本实验由于给小鼠进行盲肠结扎穿刺导致盲肠内容物外流至腹腔,故联用抗生素泰能(TIENAM)用于控制腹腔微生物的增殖。实验结果表明,HupA与TIENAM联用后进一步提高脓毒症小鼠的存活率至50%。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实时荧光定量PCR、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 staining)等方法检查脓毒症小鼠生理病理情况可知,在HupA与TIENAM的联合作用下CLP脓毒症小鼠血清中炎性因子IL-6、高迁移率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的表达显着性下调,血清中酶学指标淀粉酶(amylase,AMY)、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的表达明显下调,在肺部和肝脏的HE染色显示HupA与TIENAM联合用药可能够缓解脓毒症小鼠肺部组织和肝脏组织中炎性细胞的浸润和器官病变,缓解器官损伤。为研究HupA对脓毒症发病过程中免疫紊乱的调节作用,我们通过采用流式细胞术对脓毒症小鼠血液中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脓毒症小鼠中会出现CD3+T细胞升高、CD4+T细胞降低、CD8+T细胞升高、B细胞降低,通过HupA治疗后,T淋巴细胞的表达有恢复到假手术水平的趋势,但B细胞的表达无显着性变化。因此,HupA对于脓毒症小鼠体内免疫调节主要是通过T淋巴细胞起作用,但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本课题以HupA研究对象,分别在炎症小鼠和脓毒症小鼠上验证了其对炎症和脓毒症的保护作用。在未来,我们将进一步研究HupA的作用机制,并探讨其作为脓毒症治疗药物的可能性,使“旧药新用”成为未来药物研究的新的风尚标。

寇晓华[4](2020)在《温肺通窍方对儿童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黏膜免疫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通过对比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疾病疗效、中医证候学改善等指标评价温肺通窍方对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患儿的临床疗效。2通过对比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鼻分泌物冲洗液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s Ig A)的浓度、鼻呼出气一氧化氮的浓度(n NO),综合、客观地评价温肺通窍方对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患儿黏膜免疫及局部慢性炎症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4个患儿按照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成2组,温肺通窍方组(实验组)和氯雷他定片组(对照组)。观察周期为7天,疗程结束后通过SPSS21.0软件统计分析比较各组组内患儿治疗前后有效率、症状积分及n NO、s Ig A含量的改变情况,同时比较两组组间治疗后有效率、症状积分及n NO、s Ig A含量,最后综合评估两种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1临床疗效:1.1总体疗效比较: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3%。两组组内总有效率治疗前后、两组组间治疗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经1个疗程治疗后两组均可提高临床疗效且实验组较对照组疗效显着。1.2积分比较:1.2.1症状总积分比较:实验组治疗前中医症状总积分为10.63±2.705,治疗后为3.40±1.566;对照组治疗前后总症状积分比较,Z=-5.388,P<0.05;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两组组间治疗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经1个疗程治疗后两组均可改善症状且实验组较对照组疗效显着。1.2.2鼻部症状积分比较:对于喷嚏、流涕、鼻塞、鼻痒等主要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实验组、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疗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经1个疗程治疗后两组均可改善鼻部症状且实验组较对照组疗效显着。2鼻呼出气一氧化氮(n NO)浓度(ppb):实验组治疗前后n NO浓度分别为614.077±82.667、410.923±71.592;对照组治疗前后n NO浓度分别为631.333±80.853、489.333±93.864;两组组内治疗前后n NO比较,两组组间治疗后n NO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经1个疗程治疗后两组均可降低n NO值浓度且实验组较对照组疗效显着。3 s Ig A值浓度(μg/ml):实验组治疗前s Ig A浓度为13.1±4.26,治疗后为21.01±2.03;对照组治疗前s Ig A浓度为13.29±4.16,治疗后为18.71±1.83;两组组内治疗前后s Ig A浓度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组间治疗后s Ig A浓度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经1个疗程治疗后两组均可提高s Ig A浓度且实验组较对照组疗效显着。4不良反应:两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不适反应,且治疗前后相关安全性指标的检测均未见明显异常,符合医学伦理学范畴。结论:1温肺通窍方和氯雷他定片均对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患儿的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温肺通窍方疗效优于氯雷他定片。2两组实验后均能降低n NO浓度,温肺通窍方较氯雷他定片改善鼻部慢性炎症效果更加显着。3温肺通窍方和氯雷他定片均对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患儿的s Ig A浓度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温肺通窍方与氯雷他定片比较,可以更好地提高患儿的黏膜免疫功能。4两组在治疗前后及用药期间均未出现明显的不适反应,表明温肺通窍方和氯雷他定片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临床疗效良好且安全可靠。

许云[5](2020)在《磷酸酶Shp2调控树突状细胞迁移在肺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环境变应原激发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迁移是过敏性哮喘的关键环节。哮喘是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疾病,气道高反应性、气道重塑、可逆性气流受限均是哮喘的重要病理生理特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胸闷、咳嗽等症状。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全世界约有3亿人患有哮喘,并且哮喘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呈明显上升趋势,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负担。目前缺乏治愈哮喘的有效手段,因此探究哮喘的发病机制及其调控过程对于哮喘的精准治疗具有重要作用。DC是目前已知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DC迁移到淋巴结对于起始及维持适应性免疫至关重要。大量研究显示DC在过敏性哮喘的起始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它是目前已知唯一能够激活初始T细胞分化的抗原递呈细胞,因此研究其调控哮喘发生的具体分子机制对哮喘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DC迁移受到时间及空间的精确调控,Rho-GTPases是调控细胞运动的关键分子,可在GTP活化形式与GDP失活形式之间转换。Rho-GTPases活化受到鸟苷酸交换因子GEFs与GTPs酶激活蛋白GAP的调控。GEF可以调控小G蛋白从GDP结合的非活化形式转变为GTP结合的活化形式。DC的迁移受到精细而复杂的细胞信号调控,解析DC迁移的关键信号调控分子将有助于理解过敏性哮喘的发病机制与病理进程。由蛋白激酶与磷酸酶介导的可逆磷酸化是细胞信号传递中最广泛、最普遍的调控方式。Shp2是非受体型酪氨酸磷酸酶家族的一员,包含2个SH2结构域和一个PTP酶活结构域。正常生理条件下Shp2蛋白N端SH2与PTP结构域结合,Shp2处于自抑制状态。在外源趋化因子、生长因子等刺激下Shp2 N端SH2与PTP结构域分离,暴露出PTP结构域并发挥其作为磷酸酶去磷酸化下游底物的功能。此前有文章报道在过敏性哮喘中Shp2可以调控嗜酸性粒细胞在肺部浸润时的数量,我们实验室此前研究发现Shp2可参与肺部炎症调控及肺上皮损伤,然而Shp2如何参与DC调控以及DC介导的过敏性炎症中的作用还未阐释。在本研究中,我们证明了Shp2缺失在体内体外都抑制了DC的迁移,并且Shp2的缺失显着抑制了屋尘螨(HDM)诱发的哮喘的发展。进一步研究表明,DC中Shp2的缺失增加了p115RhoGEF的磷酸化水平,增强了Rho-GTP的活性。Rho-GTP活性的增加促进了肌球蛋白轻链(MLC)、cofilin和Pyk2的磷酸化,从而导致DC迁移受损。此外,敲除小鼠Shp2不会影响趋化因子受体7型(CCR7)的表达。阻断Shp2对DC抗原的摄取、成熟和呈递没有直接影响。综上所述,我们定义了Shp2通过介导p115RhoGEF/Rho信号来调节DC迁移的新作用,我们的发现对过敏性炎症一种新的调控机制,对该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王凤鸽[6](2019)在《黄芪甲苷对氨诱导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氧化应激和凋亡的缓解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氨在机体内主要由氨基酸和谷氨酰胺脱氨基产生的,是奶牛血液和组织中主要的代谢毒性产物之一。氨可以从消化道进入腹膜腔,通过自由扩散到达外周循环和其他组织,危害奶牛机体和各个器官的健康。已报道氨干扰许多器官和不同类型的细胞的功能障碍并危害其健康。然而,氨在乳腺中的生理和病理作用尚不清楚。此外乳腺上皮细胞是乳腺合成乳汁的重要功能细胞,其细胞状态与乳汁品质及其乳产量密切相关,最能代表奶牛乳腺的生理健康状态。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以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系(MAC-T)作为体外研究细胞模型来探索氨对奶牛乳腺的影响,结果显示氨能诱导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凋亡、氧化应激。另外,黄芪甲苷作为一种从黄芪中提取的纯化物,具有高效的抗氧化作用。本研究接着探究了黄芪甲苷对氨诱导的乳腺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最后,我们以小鼠作为体内动物研究模型,研究体内高氨对小鼠乳腺组织造成的损伤,以及进一步在体内验证黄芪甲苷抵御高血氨造成的小鼠乳腺氧化损伤作用。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氨诱导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凋亡和氧化应激及其机制本研究首先探究了氨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影响。通过CCK8检测细胞活力、细胞凋亡检测、细胞活性氧检测、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细胞内钙离子和实时荧光定量等试验,研究氨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氨诱导乳腺上皮细胞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升高、细胞活力下降、细胞凋亡比例升高、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并打破细胞内钙离子(Ca2+)平衡。通过实时荧光定量检测细胞内质网损伤指标(GPR78和CHOP)和炎症因子指标(IL6和IL8)的mRNA水平变化,结果发现内质网损伤指标(GPR78和CHOP)和炎症因子指标(IL6和IL8)的mRNA显着升高。以上结果表明,氨诱导了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同时,为了确定氨诱导乳腺上皮细胞损伤分子路径,本研究进一步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凋亡相关的因子表达情况,结果发现,添加氯化铵处理24 h后,细胞的BAX、caspase 8、caspase 9和caspase 3的mRNA水平显着升高。同样地,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氨诱导BAX,caspase 8,caspase 9,caspase 3蛋白水平升高。同时,p53磷酸化水平显着升高。有趣的是,布美他尼作为一种特异性的Na+K+2Cl-通道抑制剂。通过将其添加到培养基中预处理2 h,可以很大程度上的减轻了氨对细胞的损伤作用。这些数据表明,氨诱导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氧化应激、凋亡和炎症反应。氨通过激活p53途径和线粒体凋亡途径诱导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凋亡,布美他尼通过抑制Na+K+2Cl-通道减少氨进入细胞,减轻了氨对细胞的损伤。2黄芪甲苷对氨诱导的乳腺上皮细胞损伤的缓解作用接着,我们探究了黄芪甲苷是否能够对体外对氨诱导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起保护作用。首先,用不同浓度的黄芪甲苷预处理细胞,CCK8细胞活力试验来确定MAC-T细胞24 h耐受黄芪甲苷的浓度范围。结果显示黄芪甲苷在30μM以下时,对细胞无毒性作用。我们用(0、5、10、20μM)浓度范围的黄芪甲苷预处理细胞4 h,再加入氯化铵处理特定时间后,检测了细胞活力,细胞凋亡比率,活性氧水平等。结果发现,与单独用氯化铵处理组相比,黄芪甲苷预处理MAC-T细胞可有效抑制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和细胞凋亡率的升高,并挽救细胞活力下降。另外,通过实时荧光定量技术,检测炎症因子和内质网应激相关因子,研究结果显示,与单独氯化铵组对比,黄芪甲苷预处理组内质网损伤指标(GPR78和CHOP)和炎症因子指标(IL6和IL8)的mRNA水平显着降低。黄芪甲苷能够抑制氨诱导的炎症反应和细胞内质网应激。综上结果表明,黄芪甲苷可以保护乳腺上皮细胞抵御氨诱导的细胞损伤。3黄芪甲苷缓解氨诱导的乳腺上皮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为了进一步探究黄芪甲苷保护乳腺上皮细胞抵御氨诱导乳腺上皮细胞凋亡的机制,我们利用实时荧光定量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了凋亡相关因子和通路变化,结果发现,黄芪甲苷能显着抑制氨诱导的MAC-T细胞BAX和caspase 3 mRNA表达量升高。同时,黄芪甲苷显着抑制氨诱导的BAX和caspase 3蛋白表达量的升高,以及p53磷酸化水平的升高。结果表明黄芪甲苷能够通过抑制p53信号通路激活来阻碍氨诱导的细胞凋亡。为了进一步探究是哪些关键分子介导黄芪甲苷保护氨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损伤,进行了如下研究。我们检测了黄芪甲苷及其氨处理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中Nrf2通路作用。首先检测了黄芪甲苷和氯化铵单独/组合处理细胞后Nrf2及其下游的HO-1和xCT的基因表达情况,发现黄芪甲苷在有或者没有氨处理的情况下,Nrf2、HO-1和xCT的mRNA水平均能显着升高。同时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Nrf2核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以上结果说明黄芪甲苷激活了细胞内的Nrf2抗氧化途径。为进一步验证和评估黄芪甲苷是否依赖Nrf2通路发挥对氨诱导的乳腺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本研究利用siRNA干扰技术敲减细胞内Nrf2表达,进而检测内质网损伤指标CHOP和GPR78 mRNA表达以及细胞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siNrf2处理之后,CHOP和GPR78 mRNA表达升高以及细胞活降低,即黄芪甲苷失去了抵御氨诱导细胞活力降低的能力也失去了抵御氨诱导的细胞内质网应激的能力。总之,沉默Nrf2之后,黄芪甲苷无法发挥其对氨诱导的乳腺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效应。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黄芪甲苷是通过Nrf2-ARE信号通路保护乳腺上皮细胞抵御氨的损伤。为了进一步探索黄芪甲苷通过什么分子路径上调Nrf2保护氨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损伤,我们进行了以下研究。首先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AKT和p-ERK的表达变化,发现,黄芪甲苷预处理细胞后,p-AKT和p-ERK的水平显着增加。结果表明,黄芪甲苷可以激活PI3K/AKT和ERK/MAPK通路。接着,用PI3K和MAPK通路抑制剂预处理细胞,再用黄芪甲苷和氯化铵单独/组合处理细胞,结果发现黄芪甲苷通过PI3K/AKT和MAPK/ERK通路激活Nrf2的作用。4黄芪甲苷对高血氨诱导的小鼠乳腺的氧化损伤的缓解作用及其机制本章研究利用小鼠作为体内研究的模型动物研究了高血氨对乳腺组织的损伤作用以及黄芪甲苷对高氨诱导的小鼠乳腺组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每周前四天以灌胃方式给以小鼠高、低剂量的黄芪甲苷并于1h后腹腔注射氯化铵,连续4周之后,检测了小鼠乳腺组织的脂质过氧化物水平和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发现高血氨能够诱导小鼠乳腺组织氧化应激损伤,黄芪甲苷可以缓解高氨诱导的乳腺氧化损伤。我们进一步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了Nrf2以及HO-1的表达变化,发现灌胃不同剂量的黄芪甲苷使得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结果表明,黄芪甲苷可以通过Nrf2通路缓解高血氨诱导的小鼠乳腺组织氧化损伤。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氨诱导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活性氧水平升高、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并打破了细胞内钙离子(Ca2+)平衡,进而导致乳腺上皮细胞凋亡、内质网应激和炎症反应等氧化损伤。此外,氨是通过激活p53信号和线粒体凋亡途径诱导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凋亡。布美他尼通过抑制氨进入细胞,来缓解了氨对细胞的损伤作用。另外,黄芪甲苷可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中的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等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并且,在体内动物模型试验中也证实了黄芪甲苷对氨诱导的小鼠乳腺的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并于Nrf2通路激活相关。体外实验进一步研究发现黄芪甲苷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和MAPK/ERK通路来调节Nrf2的激活从而保护MAC-T细胞免受氨诱导的氧化应激。本研究为了探索高氨对奶牛乳腺的病理作用及其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为未来使用黄芪甲苷作为抵抗氨对奶牛乳腺的保护和治疗剂研究提供新的线索。

牛芳芳[7](2019)在《熊脱氧胆酸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利用肾周脂肪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分别建立大鼠急性呼吸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的模型,检测不同处理组的标志性蛋白及炎性指标的变化;探讨熊脱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对两种ARDS大鼠模型的影响及其发挥作用的主要机制。方法:取SPF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体重约220300g,随机进行编号分组。(1)从同种异体SD大鼠提取肾周脂肪,通过尾静脉注射脂肪溶液建立大鼠脂肪栓塞综合征(fat embolism syndrome,FES)模型,探讨脂肪栓塞所致ARDS的各项相关指标的变化,如肺病理组织检查、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肺湿干(wet/dry,W/D)比、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炎性因子水平、动脉血氧分压等;(2)通过尾静脉给予UDCA处理,检测不同处理组ARDS相关指标的差异;(3)利用基因沉默技术干扰人原代肺微血管内皮细胞(human pulmonary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HPMECs)中法尼酯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的表达,探讨不同处理组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细胞间粘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ICAM1)及P-selectin的差异变化;(4)尾静脉注射LPS建立ARDS模型,探讨不同处理组组ARDS相关指标的表达变化;(5)检测肺水肿液清除(alverolar fluid clearance,AFC)相关分子上皮钠离子通道(epithelial sodium channel,ENaC)和Na+/K+-ATPase的表达差异;(6)利用BOC-2【脂氧素A4受体(ALX)抑制剂】、Rp-cAMP(cAMP抑制剂)、LY294002(PI3K抑制剂)、H89(PKA抑制剂)处理大鼠原代II型肺上皮细胞,探讨UDCA缓解LPS所致肺水肿的具体机制。结果:(1)FES所致ARDS模型中,肺泡结构破坏,炎性细胞浸润,氧合指数降低,肺组织干湿比增加,肺泡毛细血管屏障通透性增加,ARDS相关分子表达上调,如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VCAM1及ICAM1。BALF总蛋白浓度升高,TNF-α/IL-1β浓度增加。UDCA预处理明显减轻了这些病理改变。(2)细胞实验中,用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FFAs)处理HPMECs后,血管内皮钙黏素(vascular endothelial cadherin,VE-cadherin)表达减少,F-actin应力纤维形成增加。UDCA预处理后,细胞VE-cadherin表达增加,F-actin应力纤维减少。(3)shRNA干扰HPMECs中FXR的表达后,加用FFAs处理,细胞表达VCAM1及ICAM1上调,再用UDCA处理HPMECs,细胞表达VCAM1及ICAM1与FFAs处理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4)LPS所致ARDS模型中,病理组织学检查提示LPS所致ARDS表现为肺泡紊乱、肺泡间隔增厚、间质水肿出血、中性粒细胞浸润;BALF TNF-α/IL-1β炎性因子水平升高,肺组织湿干比增加,UDCA处理明显减轻了由LPS引起的这些病理改变;(5)LPS处理后,肺组织ENaC和Na+/K+-ATPase表达减少,UDCA处理在一定程度上逆转了这些变化;(6)用BOC-2、Rp-cAMP和LY294002处理大鼠原代II型肺泡上皮细胞发现,UDCA保护大鼠肺组织免受LPS所致肺损伤依赖于ALX/cAMP/PI3K通路。结论:(1)UDCA明显改善了FES所致ARDS,减轻了肺部炎症反应。(2)UDCA缓解FES引起的ARDS部分依赖于FXR。(3)UDCA通过上调ENaC和Na+/K+-ATPase增强AFC能力,减轻了LPS所致肺水肿。(4)UDCA通过ALX/cAMP/PI3K通路缓解LPS引起的肺水肿。

赵磊[8](2019)在《NADPH氧化酶介导的氧化应激在脂联素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脑卒中严重危害我国人口的健康,其发病率高、致残致死率高。由于其治疗时间窗窄,给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急性缺血性卒中是脑卒中各种亚型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而尽快恢复血流的再灌注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最重要方法。随着溶栓和介入治疗的进步,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效果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时间窗窄、副作用大等其他一些因素,治疗效果仍然不理想,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缺血再灌注损伤。恢复脑组织的灌注虽然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目标,但是缺血-再灌注损伤会增加神经元的损伤。多种机制参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学,包括氧化应激,炎症,血脑屏障破坏,线粒体介导的机制和白细胞浸润。氧化应激是由于再灌注后氧气的供应,产生过量的自由基,这些自由基的量超过了体内抗氧化酶系统的清除能力,从而对细胞产生了损害。NOX,即NADPH氧化酶,是产生ROS的主要酶家族。脂联素是由脂肪细胞表达并分泌。最初,科学家发现脂联素可以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对调节全身的代谢有重要作用。之后的研究发现脂联素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具有保护作用,但是其具体机制有待阐明。本研究利用线栓法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诱导脑缺血并移除线栓进行再灌注,对象为雄性C57/BL6小鼠,研究APN-P对小鼠脑I/R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索NOX介导的氧化应激在APN-P脑保护中的作用。本研究将为APN-P的神经保护机制提供新的证据,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共分为以下三部分:1.氧化应激相关分子在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变化2.APN-P对于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3.NOX介导的氧化应激在APN-P神经保护机制中的作用及机制第一部分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氧化应激相关分子的表达变化方法以雄性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采用线栓法MCAO模型并在缺血30分钟后再灌注以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六组:Sham组,I/R-6h组,I/R-12h组,I/R-24h组,I/R-48h组,I/R-72h组。先评价各组小鼠的神经功能评分,并于再灌注不同时间后提取小鼠缺血半暗带区组织,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缺血组织中gp91phox,p47phox,4-HNE和8-OHdG氧化应激相关分子的表达变化。结果1.与Sham组相比,各个I/R组的神经功能评分显着下降,但是各个I/R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2.在I/R后,氧化应激相关蛋白(gp91phox,p47phox,4-HNE和8-OHdG)表达的表达增加,于再灌注24小时达到高峰,随后下降。结论缺血-再灌注后,出现神经功能损伤,氧化应激相关蛋白表达的表达增加,于再灌注24小时达到高峰,随后下降。第二部分APN-P减轻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方法以雄性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采用线栓法MCAO模型并在缺血30分钟后再灌注24h以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六组:Sham组,I/R组,Vehicle+I/R组,APN-P 2.5 mg/kg+I/R组,APN-P 5 mg/kg+I/R组,APN-P 10 mg/kg+I/R组。先评价各组小鼠的神经功能评分,之后测定梗死容积,进行Nissl染色,TUNEL染色和ROS染色,并利用电镜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1.与Vehicle+I/R组相比,APN-P 5 mg/kg+I/R组和APN-P 10 mg/kg+I/R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和梗死容积显着降低,我们选取APN-P 5 mg/kg作为之后研究的剂量。2.Nissl染色的结果提示,APN-P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元损伤。3.TUNEL染色的结果提示,APN-P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元凋亡。4.电镜的结果提示,APN-P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损伤。5.ROS染色的结果提示APN-P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ROS的生成。结论APN-P减轻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的损伤和梗死容积,并减轻神经元的凋亡和超微结构的损伤,同时降低ROS的生成。第三部分APN-P减轻NOX介导的氧化应激发挥其脑保护作用方法以雄性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采用线栓法MCAO模型并在缺血30分钟后再灌注24h以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六组:Sham组,I/R组,Vehicle+I/R组,APN-P+I/R组,Apo+I/R组,APN-P+Apo+I/R组。利用Western blot检测缺血组织中gp91phox,p47phox,4-HNE和8-OHdG氧化应激相关分子的表达变化以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利用TUNEL染色检测神经元凋亡。结果1.给予APN-P或者Apo处理后,gp91phox,p47phox,4-HNE,8-OHdG的表达水平显着下降(与Vehicle+I/R组相比,P<0.05)。同时,APN-P+I/R组的gp91phox,p47phox和4-HNE的蛋白水平显着低于Apo+I/R组的水平(P<0.05)。在APN-P+I/R和Apo+I/R组之间,8-OHdG的蛋白水平没有显着差异。2.Bax和active caspase-3的蛋白水平在APN-P+I/R,Apo+I/R和APN-P+Apo+I/R组中显着下调(与Vehicle+I/R组相比,P<0.05)。此外,APN-P+I/R组的Bax和active caspase-3蛋白水平较低(与Apo+I/R组相比,P<0.05)。相反,Bcl-2的水平在APN-P+I/R组中表达水平较高(与Apo+I/R组相比,P<0.05)。TUNEL染色的结果提示神经元凋亡的比例在APN-P+I/R,Apo+I/R和APN-P+Apo+I/R组中显着下调(与Vehicle+I/R组相比,P<0.05)。此外,凋亡水平在APN-P+I/R组中更低(与Apo+I/R组相比,P<0.05)。结论APN-P减轻缺血-再灌注后NOX介导的氧化应激是其神经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

李莉[9](2019)在《heliox在AECOPD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初期的时间效应》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拟通过研究,明确氦氧混合气(heliox)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初期应用的时间效应。方法本研究对2016年11月-2019年2月在我院ICU住院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初期使用氦氧混合气体通气治疗的病例进行研究。实验组共41名,其中28男13女,年龄范围4675岁,平均62.3±4.7岁;COPD病程214年,平均7.26±1.47年;体重指数范围17.823.4,平均19.4±1.25;入科首个24h内APACHEⅡ评分,分值范围2336分,平均24.9±2.17分。于同期未行氦氧混合气通气治疗的AECOPD患者里根据入选标准选取38名作为对照组,其中26男12女,年龄范围4579岁,平均60.4±5.1岁;COPD病程312年,平均6.95±1.64年;体重指数范围17.424.3,平均20.9±1.37;入科首个24h内APACHEⅡ评分,分值范围:2137分,平均23.5±1.98分。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收入ICU病房期间,应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在实验组患者机械通气治疗初期,将吸入气体由空氧混合气体转换为氦氧混合气体,对患者生命体征、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呼吸力学指标等参数进行采集。采集参数如下:生命体征参数(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动脉血气分析参数(PH、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呼吸力学参数(气道峰压、气道平台压、呼气末气道内压力、吸气阻力、呼气阻力、胸肺顺应性、呼吸功)。患者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开始时所采集的数据标记为T0,半小时后采集数据标记为T0’,记录T0’数据后将氦氧组吸入气体转换为氦氧混合气体通气。此时开始计时,30分钟时采集的数据标记为T30,以此类推,60分钟、90分钟、120分钟时所采集的数据分别标记为T60、T90、T120。在采集完T120数据后,停止氦氧通气,恢复空氧通气。对照组一直给予空氧环境下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并在对应时间点采集相应数据。本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软件录入及统计分析,统计结果以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独立样本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各时间点参数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法分析,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研究显示,AECOPD患者在以空氧混合气体为吸入气体开始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大多数参数就已经出现改变。数据显示,氦氧组在转换为氦氧混合气体通气治疗后参数变化的程度较前明显。这一系列的变化多出现在转换后的60分钟内,在随后的一小时内不再随使用时间的延长而继续改变。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吸气阻力、呼气阻力、呼气末气道内压力、气道峰压、气道平台压、呼吸功下降,相反动脉血氧分压、胸肺顺应性有所提升,T0’和T30,T30和T60之间变化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60和T90,T90和T120之间差异不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命体征指标中,心率、呼吸的数值基本接近甚至达到正常水平,氦氧组T0和T0’,T0’和T30之间差异均较明显,T0’和T30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30和T60,T60和T90,T90和T120之间差异不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氦氧混合气环境下给予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患者体温均未见明显变化。整个实验阶段,未见明显体温下降情况出现。结论本研究发现,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初期,使用氦氧混合气体作为吸入气体,患者气道平台压、气道峰压、气道阻力、呼吸功消耗等明显降低,胸肺顺应性明显提升,从而改善通气氧合状态、降低呼吸耗能、缓解呼吸肌疲劳,提升运动耐受力。值得强调的是,这一系列的变化,出现在转换为氦氧通气后60分钟内,并且能够迅速有效地达到稳态后维持稳定。由此推断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时应用氦氧混合气体,可以快速、有效、显着地降低气道压、气道阻力、呼吸功,提升胸肺顺应性,纠正二氧化碳潴留,从而缓解呼吸肌疲劳,改善患者呼吸功能障碍。图1幅;表7个;参69篇。

董晓玉[10](2020)在《血清IL-6与中性粒细胞表型及吞噬力关系在脓毒症分期中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脓毒症是病原体感染、严重外伤、烧伤、外科大手术、出血或低血容量休克等疾病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是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的基础上出现器官功能障碍(MODS)。2016年最新的《脓毒症3.0版》将脓毒症定义为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失调而产生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损害。脓毒症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组临床综合征,其最初特征为非特异性,易导致延迟诊断。由于缺乏特异性实验室指标增加了诊断难度,早期未能发现脓毒症易延误有效治疗,导致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试图寻找一些灵敏度高、特异性高的实验室指标作为脓毒症诊断、鉴别诊断、判断预后的依据。近年来,通过对脓毒症病理生理的不断深入研究,逐步发现脓毒症发病的初始阶段与宿主免疫状态相关,其中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即细胞因子风暴发挥了重要作用。目的:脓毒症的本质是宿主对病原微生物入侵的免疫反应,包括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当机体感染后出现免疫功能失调导致代谢紊乱、循环障碍而引发脓毒症,其中炎症介质的释放发挥了重要作用。脓毒症的病理生理过程中伴随着多种促炎因子、抗炎因子的释放,细胞因子的级联反应与疾病转归密切相关。而细胞因子作为适应性免疫应答和固有免疫的桥梁,亦在宿主的固有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主要探讨了细胞因子IL-6水平在脓毒症诊断和预后中的价值,以及IL-6水平与中性粒细胞表型及吞噬力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住院患者121例,分为2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95例,包括非脓毒症患者19例,脓毒症患者56例,脓毒症休克患者20例)和局部感染组(26例);同时选取我院体检中心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白介素(IL)-2、IL-4、IL-6、IL-10、干扰素(IFN)-g、肿瘤坏死因子(TNF)-α、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白细胞(WBC)计数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BNs)计数、PBNs表面簇分化抗原(CD)62L、CD64和CD11b分子及其吞噬功能。检测所有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2、IL-4、IL-6、IL-10、IFN-g、TNF-α)、PCT、hs-CRP及WBC水平;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CD11b、CD62L分子表达及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实验。结果:(1)血清IL-6和IL-10水平:SIRS组>局部感染组>对照组(p<0.01);(2)血清IL-6水平:脓毒症休克组>脓毒症组>非脓毒症组(p<0.01);血清IL-10水平脓毒症组高于非脓毒症组(p<0.01),而脓毒症休克组和脓毒症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IL-6和IL-10水平:革兰阴性菌(GN)组高于革兰阳性菌(GP)组(p<0.01);(4)高IL-6组血清hs CRP、PCT、IL-6、IL-10水平均高于低IL-6组(p<0.01),而两组之间外周血WBC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5)高IL-6组中性粒细胞CD64 index和CD11b index高于低IL-6组(p<0.01),而两组之间CD62L index比较无显着变化(p>0.05)(6)高IL-6组脓毒症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吞噬百分率、吞噬指数均高于低IL-6组(p<0.01)。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清高IL-6和IL-10水平提示革兰阴性菌感染;脓毒症患者的血清IL-6水平随着疾病进展而逐渐升高,脓毒症休克患者的血清IL-6水平最高,其次是脓毒症和非脓毒症患者。高IL-6水平脓毒症患者中性粒细胞吞噬作用增强,同时高表达CD64和CD11b。血清IL-6水平与脓毒症的诊断和分期密切相关,动态监测脓毒症患者血清IL-6可为临床诊断及分期、疾病进展提供参考依据,值得在临床推广。

二、黏附分子CD11b/CD18在新生儿肺部炎症中的作用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黏附分子CD11b/CD18在新生儿肺部炎症中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髓系抑制性细胞与2型固有淋巴细胞在哮喘中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哮喘小鼠中MDSCs与ILC2s和Th2的变化及相关性
    材料和方法
        1.实验动物
        2.实验耗材与试剂
        2.1 主要仪器和耗材
        2.2 主要实验试剂
        2.3 引物
        3.实验方法
        3.1 实验动物分组及模型建立
        3.2 肺泡灌洗液及细胞计数
        3.3 血清OVA特异性IgE测定
        3.4 HE染色及PAS染色
        3.5 制备脾的外周单细胞悬液
        3.6 制备肺组织的单细胞悬液
        3.7 流式细胞术
        3.8 荧光定量PCR
        3.9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3.10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哮喘模型成功建立
        2.哮喘小鼠肺组织Th1 降低,Th2和ILC2s升高
        3.肺组织与脾细胞中细胞因子及转录因子的表达
        4.哮喘小鼠脾细胞和肺组织中的MDSCs升高
        5.肺组织与脾细胞中IL-10表达降低,TGF-β表达升高
        6.哮喘小鼠肺组织MDSCs与ILC2s和Th2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第二部分 哮喘小鼠MDSCs耗竭后对ILC2s和Th2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1.实验动物
        2.实验试剂
        3.实验方法
        3.1 吉西他滨消耗MDSCs
        3.2 制备肺组织单细胞悬液
        3.3 流式细胞术
        3.4 HE染色
        3.5 统计学分析
    实验结果
        1.MDSCs耗竭可减轻哮喘小鼠的炎症反应
        2.MDSCs耗竭减少哮喘小鼠肺组织中ILC2s和Th2细胞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维生素A缺乏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在哮喘类疾病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文献综述
    1.哮喘研究进展
        1.1 嗜酸性粒细胞哮喘
        1.2 中性粒细胞性哮喘
    2.维生素A缺乏与哮喘研究进展
        2.1 营养素失衡与免疫应答相关疾病存在必然联系
        2.2 维生素A及其代谢产物RA在免疫应答中起重要的作用
        2.3 维生素A的缺乏增强II型免疫应答
        2.4 维生素A缺乏诱导ILC2s的增生
    3.哮喘与肠道菌群
        3.1 肠道菌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3.2 肠道菌群与哮喘之间的关系
    4.维生素A缺乏与肠道菌群
课题设计思路
    第一部分 维生素A缺乏通过诱导ILC2s增生加重哮喘小鼠肺部炎症反应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实验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
        2.实验结果
        2.1 维生素A缺乏会加重OVA引起的肺部炎症
        2.2 维生素A缺乏诱导I和 II型细胞因子改变,从而加重哮喘
        2.3 在维生素A缺乏条件下,加重哮喘疾病程度的II型细胞因子可能来源于ILC2s
    第二部分 维生素A缺乏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可能通过“肠-肺”轴加重哮喘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实验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
        2.实验结果
        2.1 OVA诱导BALB/C小鼠哮喘模型的建立
        2.2 α多样性分析
        2.3 β多样性分析
        2.4 门水平物种组成分析
        2.5 LEfSe分析
        2.6 PICRUSt功能预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石杉碱甲对脓毒症的治疗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石杉碱甲研究进展
        1.1 石杉碱甲的结构及其理化性质
        1.2 石杉碱甲抗炎作用的研究进展
    2 脓毒症研究进展
        2.1 脓毒症的定义
        2.2 脓毒症的发病机制
        2.2.1 炎症失衡
        2.2.2 免疫功能障碍
        2.2.3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异常
        2.2.4 其他发病机制
        2.3 脓毒症的药物研究进展
        2.3.1 针对炎症失衡的药物
        2.3.2 针对凝血功能障碍的药物
        2.3.3 针对免疫功能障碍的药物
    3 脓毒症动物研究模型的研究进展
        3.1 细菌感染模型
        3.2 内毒素血症模型
        3.3 宿主屏障破坏性模型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HupA对 LPS诱导的炎症小鼠的保护作用
    第一节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试剂及耗材
        1.3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1.4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置
        1.5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第二节 实验方法
        2.1 LPS诱导的炎症小鼠模型的构建
        2.2 HupA对 LPS诱导的炎症小鼠生存率的影响
        2.3 HupA对 LPS诱导的炎症小鼠保护作用实验分组
        2.4 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方法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的表达
        2.5 小鼠组织内炎症因子mRNA水平的表达情况
        2.5.1 组织样本的获取与处理
        2.5.2 组织RNA的提取
        2.5.3 反转录
        2.5.4 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Detecting System)
        2.6 实验数据分析与图片处理
    第三节 实验结果
        3.1 不同剂量的LPS对小鼠生存率的影响
        3.2 LPS诱导的炎症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的表达情况
        3.3 HupA对 LPS诱导的炎症小鼠生存率的影响
        3.4 HupA对 LPS诱导的炎症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3.5 HupA对 LPS诱导的炎症小鼠不同组织内炎症因子mRNA水平的影响
    第四节 讨论
第二章 HupA对盲肠结扎穿刺(CLP)脓毒症小鼠的保护作用
    第一节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试剂及耗材
        1.3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1.4 实验相关试剂的配置
    第二节 实验方法
        2.1 盲肠结扎穿刺小鼠模型的构建
        2.2 假手术组小鼠模型的构建
        2.3 HupA对 CLP脓毒症小鼠生存率的影响
        2.4 HupA与抗生素(TIENAM)联用对CLP脓毒症小鼠的生存率的影响
        2.5 HupA与 TIENAM用对CLP脓毒症小鼠的保护作用实验分组
        2.6 血清中肝功能、肾功能生化指标变化情况
        2.6.1 全血/血清的获取
        2.6.2 检测分析血清中肝功能和肾功能血清酶学指标
        2.7 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方法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的表达
        2.8 腹水载菌量检测
        2.8.1 腹水的获取
        2.8.2 腹水的处理与腹水载菌量检测
        2.9 动物组织RNA的提取及相关基因mRNA水平表达情况
        2.10 组织病理分析
        2.10.1 组织样本的获取与处理
        2.10.2 组织切片和摊片
        2.10.3 组织HE染色与封片
        2.11 实验数据分析与图片处理
    第三节 实验结果
        3.1 HupA 对 CLP 脓毒症小鼠生存率影响结果
        3.2 HupA对 CLP脓毒症小鼠腹腔载菌量变化影响
        3.3 HupA与抗生素(TIENAM)联用对CLP脓毒症小鼠生存率影响
        3.4 HupA 与抗生素(TIENAM)联用对 CLP 脓毒症小鼠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3.5 HupA 和 TIENAM 联合用药对 CLP 脓毒症血清酶学指标的影响
        3.6 HupA对 CLP脓毒症小鼠组织炎症因子mRNA水平表达情况的影响
        3.7 HupA对 CLP脓毒症小鼠肺部组织病理的影响
        3.8 HupA对 CLP脓毒症小鼠肝脏病理影响
    第四节 讨论
第三章 HupA 对脓毒症小鼠保护机制的研究
    第一节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试剂及耗材
        1.3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1.4 实验相关试剂的配置
    第二节 实验方法
        2.1 CLP脓毒症小鼠的构建
        2.2 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血液中免疫细胞表达情况
        2.2.1 全血的获取
        2.2.2 血红细胞裂解
        2.2.3 抗体
        2.2.4 检测
        2.3 实验数据分析与图片处理
    第三节 实验结果
        3.1 HupA对脓毒症小鼠血液中T细胞表达的影响
        3.2 HupA 对脓毒症小鼠血液中 B 细胞表达的影响
    第四节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温肺通窍方对儿童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黏膜免疫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研究方法
    3 治疗方法
    4 观察指标
    5 不良反应的处理
    6 疗效判定标准
    7 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果
    1 一般情况
    2 两组基本资料基线比较
    3 治疗结果分析
讨论
    1 过敏性鼻炎的目前现状
    2 过敏性鼻炎的发病机制及临床分类
    3 nNO的测定
    4 nNO的测定意义
    5 SIGA的 ELISA测定
    6 SIGA对黏膜免疫的影响
    7 过敏性鼻炎的西医治疗
    8 对于过敏性鼻炎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9 温肺通窍方的组方依据
    10 该方药物组成配伍及现代药理作用
    11 试验结果分析
结论
    1 疗效评价
    2 安全性评价
    3 研究不足
    4 展望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过敏性鼻炎患儿病例采集表(附表1)
    过敏性鼻炎主要症状积分表(附表2)
    过敏性鼻炎次要症状积分表(附表3)
    过敏性鼻炎患儿生活质量评分表(附表4)
    基于nNO测定的上呼吸道炎症管理(附表5)
综述 sIgA与呼吸道黏膜免疫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1 sIgA
    2 sIgA与呼吸道黏膜免疫
    3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磷酸酶Shp2调控树突状细胞迁移在肺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引言
2.材料和试剂
    2.1 主要仪器
    2.2 主要试剂耗材
    2.3 小鼠
    2.4 细胞
    2.5 试剂配制
        2.5.1 琼脂糖凝胶
        2.5.2 LPS储存液
        2.5.3 HDM储存液
        2.5.4 福尔马林
        2.5.5 麻醉剂
        2.5.6 PBS配置
        2.5.7 核酸电泳缓冲液
        2.5.8 DNA Loading Buffer
        2.5.9 EDTA
        2.5.10 Tris Buffer PH6.8
        2.5.11 Tris Buffer PH8.8
        2.5.12 Protein Running Buffer
        2.5.13 Protein Trans Buffer
        2.5.14 Protein Loading Buffer
        2.5.15 LB液体培养基1000 ml
        2.5.16 LB 固体培养基 1000 ml
        2.5.17 LB白细胞计数液配置
        2.5.18 TBS缓冲液配置
        2.5.19 GM-CSF因子储备液
        2.5.20 IL-4因子储备液
        2.5.21 CCL19因子储备液
        2.5.22 Lysis Buffer
3.实验方法
    3.1 小鼠基因型鉴定
        3.1.1 引物设计
        3.1.2 PCR反应体系
        3.1.3 PCR条件
        3.1.4 PCR结束后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
    3.2 HDM造模方法
    3.3 肺组织切片和HE染色
    3.4 PAS染色
    3.5 免疫组化
    3.6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实验)
    3.7 BALF细胞免疫荧光
    3.8 细胞RNA提取及荧光定量PCR
    3.9 去内毒素质粒提取方法
    3.10 切胶回收
    3.11 细胞转染
    3.12 siRNA细胞转染
    3.13 细胞免疫共沉淀
    3.14 蛋白制样
    3.15 免疫印迹
        3.15.1 清洗玻璃板
        3.15.2 灌胶与上样
        3.15.3 电泳
        3.15.4 转膜
        3.15.5 免疫反应
    3.16 DC纯化
    3.17 DC抗原吞噬实验
    3.18 DC成熟实验
    3.19 Naive CD4+T 细胞分离纯化
    3.20 DC抗原递呈实验
    3.21 CCR7内化实验
    3.22 体外DC迁移实验(Transwell实验)
    3.23 体外DC细胞追踪实验
    3.24 体内DC细胞迁移实验
    3.25 GTP-Rho Pull Down实验
    3.26 酶活实验
4.实验结果
    4.1 过敏原OVA、HDM刺激DC引起p-Shp2~(Y542)上调
    4.2 体外抑制Shp2可以抑制原代DC迁移
    4.3 构建DC特异性缺失Shp2的小鼠
    4.4 Shp2正向调控了DC的定向迁移
    4.5 Shp2 缺失不影响树突状细胞CCR7 表达与内化
    4.6 Shp2缺失不影响DC抗原吞噬、成熟和抗原递呈能力
    4.7 Shp2缺失不影响脾脏T细胞比例
    4.8 Shp2~(f/f) CD11c~(Cre)组小鼠的肺组织结构与白细胞数目正常
    4.9 DC特异性缺失Shp2 缓解HDM诱导的过敏性哮喘
    4.10 Shp2调控DC参与肺纤维化进程
    4.11 Shp2 负调控Rho-GTP活性及下游信号通路
    4.12 Shp2 调控p115RhoGEF磷酸化参与调节Rho-GTP活性
    4.13 Shp2 调控p115RhoGEF泛素化
5.讨论
6.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树突状细胞亚群迁移与相关疾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黄芪甲苷对氨诱导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氧化应激和凋亡的缓解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氨的生化作用和毒性
        1.1 动物体内氨的来源
        1.2 动物体内氨的去路
        1.3 氨对生物系统的影响
        1.4 氨对激素代谢的影响
        1.5 氨对生殖的影响
        1.6 高血氨与肝性脑病
        1.7 氨对肾脏的影响
        1.8 氨对肺脏的影响
        1.9 氨对血管功能的影响
    第2章 黄芪甲苷的研究进展
        2.1 黄芪甲苷的来源及其生物活性
        2.2 黄芪甲苷对肝脏的保护作用
        2.3 黄芪甲苷的抗癌作用
        2.4 黄芪甲苷对呼吸系统的保护作用
        2.5 黄芪甲苷对肾脏保护作用
        2.6 黄芪甲苷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2.7 黄芪甲苷对脑损伤及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
        2.8 黄芪甲苷对炎症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及主要机制
        2.9 黄芪甲苷代谢和毒性的研究
        2.10 黄芪甲苷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
        2.11 黄芪甲苷治疗其他疾病相关进展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氨诱导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及其作用机制
        1.1 材料与方法
        1.2 试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黄芪甲苷对氨诱导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的缓解作用
        2.1 试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黄芪甲苷缓解氨诱导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中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的作用机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黄芪甲苷对高血氨诱导的小鼠乳腺的氧化损伤的缓解作用及其机制
        4.1 实验动物
        4.2 实验材料
        4.3 实验方法
        4.4 实验结果
        4.5 讨论
        4.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熊脱氧胆酸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
第一部分 熊脱氧胆酸缓解脂肪栓塞综合征引起的ARDS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UDCA减轻FES引起的肺损伤部分依赖于FXR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UDCA减轻LPS引起的肺水肿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四部分 UDCA通过ALX/cAMP/PI3K缓解LPS引起的肺水肿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8)NADPH氧化酶介导的氧化应激在脂联素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氧化应激相关分子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表达变化
    1 材料
    2 方法
    3.结果
    4.讨论
第二部分 脂联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脂联素通过减轻NOX介导的氧化应激实现脑保护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9)heliox在AECOPD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初期的时间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实验研究
    1.1 研究方案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内容
        1.1.3 入选标准
        1.1.4 排除标准
        1.1.5 设备介绍
        1.1.6 技术路线、参数记录
        1.1.7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生命体征参数监测
        1.2.2 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参数监测
        1.2.3 呼吸力学参数监测
    1.3 讨论与分析
        1.3.1 慢阻肺急性加重临床治疗
        1.3.2 氦氧混合气体的物理特性及安全性
        1.3.3 临床应用中氦氧混合气体的浓度
        1.3.4 氦氧混合气体转换时间及实验时间
        1.3.5 氦氧混合气通气治疗对生命体征的影响
        1.3.6 氦氧混合气通气治疗对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的影响
        1.3.7 氦氧混合气通气治疗对呼吸力学的影响
        1.3.8 氦氧混合气在临床治疗中生物学作用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heliox在慢阻肺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2.1 慢阻肺概念、病理生理机制
        2.1.1 概念
        2.1.2 慢阻肺病理生理机制
        2.1.3 慢阻肺机械通气临床治疗
    2.2 氦氧混合气临床应用原理
        2.2.1 氦气特性及呼吸力学原理
        2.2.2 氦氧混合气体生物化学作用的研究
        2.2.3 氦氧混合气体临床应用的安全性
        2.2.4 氧混合气体在健康人群中的研究
    2.3 氦氧混合气在慢阻肺患者临床治疗中的研究
        2.3.1 氦氧混合气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期(AECOPD)中的研究
        2.3.2 氦氧混合气在慢阻肺感染控制窗中的研究
        2.3.3 氦氧混合气在慢阻肺缓解期中的研究
        2.3.4 氦氧混合气在雾化吸入治疗中的研究
        2.3.5 氦氧混合气浓度的研究
    2.4 氦氧混合气通气治疗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血清IL-6与中性粒细胞表型及吞噬力关系在脓毒症分期中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不足之处
7、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个人简历
附录二 致谢
综述 脓毒症诊断及预后评估的炎性标志物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

四、黏附分子CD11b/CD18在新生儿肺部炎症中的作用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髓系抑制性细胞与2型固有淋巴细胞在哮喘中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 薛菲. 江苏大学, 2020(02)
  • [2]维生素A缺乏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在哮喘类疾病中的作用[D]. 刘闪闪. 吉林大学, 2020(08)
  • [3]石杉碱甲对脓毒症的治疗作用和机制研究[D]. 黄敏.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4]温肺通窍方对儿童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黏膜免疫影响的临床研究[D]. 寇晓华.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磷酸酶Shp2调控树突状细胞迁移在肺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许云. 浙江大学, 2020(01)
  • [6]黄芪甲苷对氨诱导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氧化应激和凋亡的缓解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王凤鸽. 吉林大学, 2019(10)
  • [7]熊脱氧胆酸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牛芳芳.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8]NADPH氧化酶介导的氧化应激在脂联素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赵磊.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9]heliox在AECOPD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初期的时间效应[D]. 李莉.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10]血清IL-6与中性粒细胞表型及吞噬力关系在脓毒症分期中的诊断价值[D]. 董晓玉.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黏附分子CD11b/CD18在新生儿肺部炎症中的作用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