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英文的主要区别

论中英文的主要区别

一、谈汉英语言的主要差异(论文文献综述)

陈璐璇[1](2017)在《英国黑池舞蹈节比赛排练课堂口译项目》文中研究说明被誉为“国标舞的奥运会”的英国“黑池舞蹈节”近年来广受中国舞蹈界青睐。随着越来越多的欧美顶级专家来华直接授课,相应的课堂口译需求不断扩大。口译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国舞蹈艺术与国际的接轨。2015年12月,南京艺术学院为参加英国“黑池舞蹈节”国际比赛,邀请多次获得国标舞世界冠军夫妇Andre Paramonov和Natalie Paramonov进行为期一周的舞蹈教学及排练指导。报告人担任课堂口译员,客户反馈良好。报告人在项目中遇到了两方面问题——口译活动和交际活动。前者集中于四点:对舞蹈领域术语不熟悉;外国口音障碍;工作环境嘈杂;无法模仿舞蹈动作辅助翻译;后者主要表现为两点:文化调停者角色意识薄弱,在客户利益冲突方面经验欠缺。报告人基于个人反思,并借鉴优秀译员的经验以及前人研究成果,对遇到的问题提出综合性解决方案。解决方案也包含两方面:从文字翻译本身方面,应事先学习与国标舞相关的知识与专业术语,充分了解并适应舞蹈编排口译的特点,多练习不同口音的口译资料;从交际方面,应提高跨文化调停者意识,加强人际交流能力。报告人对口译项目中代表性语料实例进行分析。研究成果对艺术交流,特别是舞蹈编排口译员有借鉴参考价值,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此领域口译资料的不足。

张爱玲[2](2016)在《汉语致谢词语和致歉词语的共时用法与历时演变》文中认为致谢和致歉是日常言语交际中仅次于问候和告别的两种重要的礼貌行为。现代汉语(含方言)中有丰富的致谢/致歉表达式(包括致谢/致歉程式语、致谢/致歉词)。它们可以根据所用致谢/致歉策略的不同划归不同的类别。跨语言地看,致谢表达式的使用涉及的语用策略有述事、表情、道歉、归功、赞扬、承诺、责备、关心、祝愿等。致歉表达式的使用涉及的语用策略有述事、表情、担责(含自责和认罪)、求谅、承诺、供偿、解说、劝说、关心等。现代汉语中的致谢词主要有述事类、表情类、道歉类、归功类、赞扬类;致歉词主要有述事类、表情类、担责类、供偿类、解说类。本文通过对汉语中34个致谢词和30个致歉词的历史形成和相关演变的考察,揭示:现代汉语中的致谢/致歉词往往是从汉语史上的致谢语/致歉语(或其一部分)词汇化而来的。其词汇化的动因是:1)致谢/致歉语因为常用而发生语音或形式磨损,致谢语力下降,这使说话人尝试通过在原致谢/致歉表达式上附加程度修饰语,或者把同义致谢/致歉词叠合在一起,来强化致谢/致歉语力。这就很可能会导致含程度修饰语或由它词复合而来的新致谢/致歉表达式(的一部分)被词汇化。2)某种间接致谢/致歉语用策略的频繁使用引发致谢/致歉语内部组构成分的省略、倒置,从而导致其中的关键部分经历句法结构上的重新分析和语义上的重新解读而获得新生。句法结构的重新分析会导致相关表达式的语类转换(比如“惭愧”的[形→动]演变、“罪过”的[名→动]演变、“得罪”的[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演变等)。经过句法重新分析和语义重新解读而获得的新用法经历语境扩展(比如从个别作家作品扩大到多数作家作品,从书信体扩展到一般书面语体),最终被当作单词,储存进汉语词汇系统。致谢范畴和致歉范畴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包括汉语、日语在内的很多语言呈现出的一大批一词多义/多用(兼有“谢谢”和“道歉”两义,或身兼致谢和致歉两种用法)、语义演变(从“道歉”义引申出“谢谢”义,或从致歉用法发展出致谢用法)、两语共答(致谢语和致歉语用同一个应答语来回应)现象,以及致谢行为和致歉行为伴随同一个副语言,这些都充分展示了致谢和致歉之间的密切联系。致谢和致歉之间的密切联系起源于真诚条件的相通性。很多时候,致谢者在对施惠方怀有感激的同时,也会因“无功受禄”或施惠方地位高于自己而感到愧疚,这跟致歉者因冒犯对方面怀有对对方的愧疚是相似的。所以,在崇尚含蓄内敛的东方民族(如汉族和大和民族等民族)的母语(如汉语和日语等语言)中往往有通过道歉来间接致谢的语用策略。这种语用策略的频繁使用导致汉语、日语等语言中出现上述一词多义/多用、语义演变、两语共答现象。而且,崇尚含蓄内敛的民族,更常用述事、表情、责备来间接致谢。相应地,其母语中更常出现述事类、表情类、责备类间接致谢/致歉语(的一部分)向“谢谢”义或“道歉”义动词词汇化的现象。间接致谢策略的频繁使用导致致谢行为与道歉、赞扬、承诺、责备、祝愿等其它行为之间界限模糊。间接致歉策略的频繁使用导致致歉行为与责备、请求、承诺、解释等其它行为之间界限模糊。请求之前先行致谢/致歉的语用法的频繁使用导致汉语方言中“得罪”、“罪过”、“生受”、“难为”等词兼具致谢语和请求语两种用法。

朱勇[3](2014)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英汉比喻辞格对比研究 ——以与动物相关的比喻为例》文中指出作为修辞重要组成部分的比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被英汉民族在日常生活中广泛的运用。比喻在对外汉语修辞教学中占据了很大比重,笔者就李晓琪主编的《博雅汉语》(2005)精读教材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比喻修辞在这套教材里面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到,比喻在本套对外汉语教材中普遍存在;同时,就近几年的HSK考试来看,HSK考试中也加大了比喻的考查力度,比喻句和比喻有关的成语典故的由来,在试题中都有所涉及。由此可见,比喻修辞已经成为了对外汉语教学重要的内容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帮助外国留学生理解、掌握并熟练运用比喻修辞,既能提高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又能增强他们学习汉语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还能通过比喻修辞教学将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传递给他们,使留学生们在学习掌握比喻修辞的同时也能间接学习了解中国文化,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比喻修辞教学,不但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激发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和热情。但是由于在文化、风俗、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比喻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和学生都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比喻修辞教学,但是教学效果却往往并不理想。本文拟从认知和文化角度对英汉比喻辞格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对外汉语教材《博雅汉语》和近年HSK考试中出现的比喻以及笔者搜集整理的相关比喻的自省式语料,通过对英汉比喻进行对比分析,呈现英汉比喻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在此过程中,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比喻句的结构、比喻的语义以及喻体选择等方面的共性和差异,分析导致其共性和差异的根本原因,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英汉比喻特点,在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外汉语教材中与动物有关的词语和比喻的教学,提出对外汉语比喻辞格教学的策略。本文的对比研究将在一定程度上揭示英汉两种语言所处的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希望通过对英汉语言中与动物相关的比喻对比,揭示英汉比喻的运行机制,发现英汉比喻在结构、语义、喻体选择等方面的异同,加深学习者对英汉比喻的理解和掌握,以期有助于今后更有条理、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比喻辞格教学,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与外语学习。

王喻[4](2014)在《以静写动 动静相融——谈汉英语言中的名词动词化现象》文中研究说明汉英语言中都存在名词动词化现象,在现代英语中这一用法极为普遍;而汉语中这种用法则多出现于古代文学作品,现代汉语中出现较少。本文试图从名词动词化的概念、形成的动因和分类三方面进行分析,让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加深对汉英语言中这一用法的了解和认识,从而能更多地欣赏到这一语言现象的简洁、灵动之美。

黄小凤[5](2013)在《英汉“羊”习语现象与意蕴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是人类在长期生活中对各种经验的积累和升华。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与人类关系密切。因此,人们喜欢用动物的形象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在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大量与动物相关的习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中动物习语的意义差异较大,会使学习者产生理解上的困难。羊在各民族中都是常见有用的动物。作为动物中重要的一部分,羊经常被人们用来描述某些现象或是表达某种情感。本文作者对英汉中的“羊”习语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大部分与“羊”有关的习语都是隐喻性短语,有其自身的民族性。对“羊”习语的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表明这些习语具有语音理据、形态理据、语义理据和词源理据。从语言角度文化角度和修辞角度对这些习语的阐释揭示了“羊”习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与宗教、迷信、习俗密切相关,具有明喻、暗喻和类比的认知特点。本文得出的结论是人们创造“羊”习语来代表社会中不同的人和事,它们蕴含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掌握好“羊”习语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目标语从而使跨文化交际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还能帮助我们理解英汉两国人民相似的和不同的思维方式。作者相信这个研究对于中国学习者学习英语是实用的也是有价值的。

唐春燕[6](2012)在《中西思维的文化差异对第二语言语法教学的重要性》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者或研究者,我们需要透过语言的表层现象深入到文化及思维层面去探寻有关语言表达的影响因素,并将其差异性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更好地把握语言教学方法,预测偏误,抓住重点,提前预防,做出正确的引导,尽量减少或者消除母语的负迁移影响,提高教学效率。

邹积铭[7](2012)在《从文化价值取向模式角度分析中美文化价值观》文中指出20和21世纪新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人类的科学技术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和人类的生活方式。现代交通高速发展,现代通讯技术高度发达,尤其是电脑的普及和国际互联网的诞生,使得人们之间的交往空前频繁,这使得人们之间的沟通绝对畅通,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也日益加速,地球日益变成一个“地球村”。但是,不同的国家、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渊源、不同的社会习俗、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规范,这些因素给跨文化交际带来的潜在的问题和障碍,从而可能导致跨文化交际的低效甚至失败。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这个领域的研究无疑是为了适应这样一个日益发达的跨文化国际交际的需要应运而生的。文化价值是举止行为的一组评判的规则。为了研究文化价值观,有些学者提出了文化价值取向(cultural value orientation)。Kluckhohn&Strodbeck (1961)最早提出了“价值取向”这个概念。他们把价值取向定义为一个社会用来解决普世性问题的方法。研究文化价值取向的模式很多。本文简要介绍了四种国外主要的文化价值取向模式(Kluckhohn and Strodtbeck’s,Condon and Yousef’s,Hofstede’s and Hall’s),并利用Condon and Yousef的文化价值取向模式分析了中美文化价值的差异。本文通过回顾和分析北京奥运会,探讨了其对于中国特有文化价值观的表达和宣传。针对跨文化交际中潜在的问题和障碍提出了应对办法。本文属于定性研究,主要采用对比分析法和文献查阅法,旨在推动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际、沟通和融合。

王楠[8](2011)在《从跨文化角度谈汉英语言文化》文中研究指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人类重要的交流工具。人们的言行能反映出其文化内涵,而很多文化现象也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中西方在语言文化方面有很多的差异,这些差异需要我们不断去认识并且超越。本文主要探讨了中西方在地域、历史、风俗以及宗教信仰方面的语言文化差异,以及英汉语言的成语谚语、语用理解以及语言特点等差异。

李娟[9](2010)在《谈谈汉英语言中颜色词语的象征意义》文中研究表明汉英语言中表示各种不同颜色或色彩的词语都很丰富。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它们本身的基本意义,更要留心它们含义深广的象征意义,因为它们的象征意义在不同民族语言中往往有不同的特点,有些特点甚至构成了人们对经过引伸、转义以后颜色的崇尚和禁忌。

张金英[10](2009)在《中西方电视情景喜剧言语幽默的修辞对比研究——以《老友记》和《家有儿女》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从修辞学角度出发,选取美国着名情景喜剧《老友记》和中国着名情景喜剧《家有儿女》的剧集对白作为幽默语料,对其中言语幽默的修辞策略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发现,由于中英两种语言表达方式和表现方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别,再加上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这两种语言在使用修辞手法制造言语幽默的时候,使用的策略既有相同也有不同的地方。比喻修辞手法是两部剧中使用最频繁的修辞手法,而其他的修辞手法的使用率则表现出较大的不同。

二、谈汉英语言的主要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汉英语言的主要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英国黑池舞蹈节比赛排练课堂口译项目(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Project Survey
    1.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Blackpool Dance Festival
    1.2 The project service clients
    1.3 The role of the reporter
    1.4 The timetable
    1.5 The feedback and reflections
Chapter Two Major Issues, Difficulties, and Analysis of Causes
    2.1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reting
        2.1.1 Ballroom Dancing knowledge and terminology
        2.1.2 Accent, pace and English capacity
        2.1.3 Noisy and spacious working environment
        2.1.4 The demand for dance moves to assist interpretation
    2.2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2.2.1 Weak awareness of cultural mediation
        2.2.2 Inexperience with conflicts of interests
Chapter Three Solutions
    3.1 Prepare for translation
        3.1.1 Learn Ballroom Dancing knowledge and terminology
        3.1.2 Adapt to the features of Ballroom Dancing interpreting
        3.1.3 Practice on interpretation materials with diverse accents
    3.2 Prepare for communication
        3.2.1 Perform a role of cultural mediator
        3.2.2 Become a skille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or
Conclusion and Recommendations
Bibliography
Appendix Ⅰ: Original Interpreting Materials from the Project
Appendix Ⅱ: Glossary
Acknowledgements

(2)汉语致谢词语和致歉词语的共时用法与历时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对象、选题依据和意义
    0.2 研究历史与现状
    0.3 研究目标与思路
    0.4 创新之处
    0.5 研究方法与材料
第一章 汉语致谢范畴和致歉范畴的跨方言考察
    1.1 汉语致谢范畴的跨方言考察
    1.2 汉语致歉范畴的跨方言考察
    1.3 致谢范畴和致歉范畴的边界模糊性问题
    1.4 小结
第二章 担责类致谢/致歉词语的共时用法和历时演变
    2.1 “得罪”的共时用法和历时演变
    2.2 “罪过”的共时用法和历时演变
    2.3 小结
第三章 表情类致谢/致歉词语的共时用法和历时演变
    3.1 “惭愧”的共时用法和历时演变
    3.2 “谢”系词的共时用法和历时演变
    3.3 “感”系词的历时演变
    3.4 “抱”系词的共时用法和历时演变
    3.5 小结
第四章 述事类致谢/致歉词语的共时用法和历时演变
    4.1 述事类致谢词语的共时用法和历时演变
    4.2 述事类致歉词语的共时用法和历时演变
    4.3 小结
第五章 道歉类致谢词语的共时用法和历时演变
    5.1 “生受”的共时用法和历时演变
    5.2 “难为”的共时用法和历时演变
    5.3 “起动”的历时演变
    5.4 “多累”的历时演变
    5.5 小结
第六章 致谢/致歉词语的共时用法和历时演变的综合考察
    6.1 从致谢和致歉的内在关联看一系列语义语用现象
    6.2 致谢/致歉词语的历时演变的动因
    6.3 致谢/致歉词语的形成的跨语(方)言差异的原因
    6.4 致谢/致歉词语历时演变的机制、路径和条件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发表情况

(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英汉比喻辞格对比研究 ——以与动物相关的比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论文框架
        一、 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 论文框架
第二章 英汉比喻辞格对比
    第一节 比喻的概念及分类
        一、 比喻的概念
        二、 比喻的分类
    第二节 英汉比喻对比
        一、 英语中的simile与汉语中的明喻
        二、 英语中的metaphor与汉语中的隐喻
        三、 明喻和暗喻的转化
        四、 特殊的比喻句式
        五、 比喻和其他辞格的兼用
        六、 英汉语言中动物有关词语、成语中的比喻结构差别
        七、 英汉比喻结构差别
第三章 英汉与动物有关的比喻的对比分析
    第一节 英汉语言中与动物有关比喻分析
        一、 外形特征映射
        二、 行为特征映射
        三、 性格特征映射
    第二节 英汉动物有关的比喻语义对比
        一、 语义突显
        二、 喻体相同,语义相同
        三、 喻体不同,语义相同
        四、 喻体相同,语义不同
        五、 语义歧视
    第三节 英汉动物有关的比喻喻体选择对比
        一、 共性
        二、 差异性
        三、 影响英汉比喻喻体选择的因素
第四章 英汉比喻教学策略
    第一节 影响比喻教学的因素
        一、 教师因素
        二、 学生因素
        三、 教材因素
    第二节 英汉比喻教学策略
        一、 分层次教学
        二、 分类教学
        三、 文化背景教学
        四、 语境教学
        五、 成语典故相关比喻的教学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以静写动 动静相融——谈汉英语言中的名词动词化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名词动词化的概念
三、名词动词化的动因
    1. 利用名词的构建画面和创设意境功能
    2. 化静为动达到简洁、生动的表达效果
四、汉英语言中名词动词化的比较及分类
    1. 侧重表达动作附带的形态、特征
    2. 侧重阐明动作借助、作用的对象
    3. 侧重发掘名词的外延、引申意义
五、结语

(5)英汉“羊”习语现象与意蕴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中文文摘
CONTENT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1.2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1.3 Framework of the Paper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Categories of Idioms
    2.2 Current Researches on Idioms
    2.3 Current Researches on Animal Idioms
    2.4 Summary
Chapter Three Linguistic Phenomenon of Sheep Idioms
    3.1 Linguistic Phenomenon of Sheep Idioms
    3.2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Sheep Idioms
    3.3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Sheep Idioms
Chapter Four Lexical Motivations of Sheep Idioms
    4.1 Lexical Motivation
    4.2 Four Types of Motivation about Sheep Idioms
Chapter Five Connotations of Sheep Idiom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5.1 Linguistic Perspective of Sheep Idioms
    5.2 Cultural Perspective of Sheep Idioms
    5.3 Rhetorical Perspective of Sheep Idioms
Chapter Six Conclusion
    6.1 Research Findings
    6.2 Limitations and Advice for Further Study
References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Acknowledgements
个人简历

(6)中西思维的文化差异对第二语言语法教学的重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从整体性思维与个体性思维
二、从主体与个体思维关系谈汉语句子结构教学
三、总论

(7)从文化价值取向模式角度分析中美文化价值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Introduction
1.Literature Review
    1.1 Definitions of Related Concepts
        1.1.1 Culture
        1.1.2 Communication
        1.1.3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1.1.4 Cultural Value
    1.2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Study
        1.2.1 Kluckhohn and Strodtbeck’s Value Orientations
        1.2.2 Condon and Yousef’s Model
        1.2.3 Hofstede’s Value Dimensions
        1.2.4 Hall’s Culture Context Model
2.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al values
    2.1 The self
        2.1.1 Individualism-interdependence
        2.1.2 Age
        2.1.3 Sex
        2.1.4 Activity
    2.2 The family
        2.2.1 Relational orientations
        2.2.2 Authority
        2.2.3 Positional role behavior
        2.2.4 Mobility
    2.3 Society
        2.3.1 Social reciprocity
        2.3.2 Group membership
        2.3.3 Intermediaries
        2.3.4 Formality
        2.3.5 Property
    2.4 Human nature
        2.4.1 Rationality
        2.4.2 Good and evil
        2.4.3 Happiness
        2.4.4 Mutability
    2.5 Nature
        2.5.1 Relationship of man and nature
        2.5.2 Ways of knowing nature
        2.5.3 Structure of nature
        2.5.4 Concept of time
    2.6 The supernatural
        2.6.1 Relationship of man an the supernatural
        2.6.2 Meaning of life
        2.6.3 Providence
        2.6.4 Knowledge of the cosmic order
3.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s and Cultural values
    3.1 China and 2008 Beijing Olympics
    3.2 The three main concepts
        3.2.1 Green Olympics
        3.2.2 High-tech Olympics
        3.2.3 People’s Olympics
    3.3 Theme Slogan and cultural values
    3.4 The Official Mascots and cultural values
4. How to communicate across cultures successfully
    4.1 Potential problem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4.1.1 Anxiety
        4.1.2 Seeking similarities
        4.1.3 Ethnocentrism
        4.1.4 Stereotypes
    4.2 Improv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4.2.1 Know yourself
        4.2.2 Acquisition of cultural knowledge
        4.2.3 Cultivate a nonjudgmental attitude
        4.2.4 Overcome simplistic self-fulfilling stereotypes
        4.2.5 Develop flexibility and adaptability
Conclusion
Notes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8)从跨文化角度谈汉英语言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域、风俗、历史以及宗教文化方面的差异
二语言自身以及价值观的差异
三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

(9)谈谈汉英语言中颜色词语的象征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红色的象征意义
二.白色的象征意义
三、其他颜色的象征意义

(10)中西方电视情景喜剧言语幽默的修辞对比研究——以《老友记》和《家有儿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和研究方法
    1.1 问题
    1.2 研究语料
2 结果和讨论
    2.1 结果
    2.2 结果的讨论
        2.2.1 比喻
        2.2.2 夸张
        2.2.3 仿拟
        2.2.4 反语
3 结语

四、谈汉英语言的主要差异(论文参考文献)

  • [1]英国黑池舞蹈节比赛排练课堂口译项目[D]. 陈璐璇.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2]汉语致谢词语和致歉词语的共时用法与历时演变[D]. 张爱玲.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4)
  • [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英汉比喻辞格对比研究 ——以与动物相关的比喻为例[D]. 朱勇. 云南师范大学, 2014(03)
  • [4]以静写动 动静相融——谈汉英语言中的名词动词化现象[J]. 王喻.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02)
  • [5]英汉“羊”习语现象与意蕴对比研究[D]. 黄小凤. 福建师范大学, 2013(02)
  • [6]中西思维的文化差异对第二语言语法教学的重要性[J]. 唐春燕. 金田(励志), 2012(07)
  • [7]从文化价值取向模式角度分析中美文化价值观[D]. 邹积铭. 齐齐哈尔大学, 2012(02)
  • [8]从跨文化角度谈汉英语言文化[J]. 王楠. 作家, 2011(22)
  • [9]谈谈汉英语言中颜色词语的象征意义[J]. 李娟.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10(01)
  • [10]中西方电视情景喜剧言语幽默的修辞对比研究——以《老友记》和《家有儿女》为例[J]. 张金英. 茂名学院学报, 2009(05)

标签:;  

论中英文的主要区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