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型220kV变压器备自投装置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李享易[1](2020)在《66KV伊西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的用电需求越来越多,工业用电、农业用电、居民用电等数量不断增加,传统变电站已无法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需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设备的应用水平。在科技创新的助推下,对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水平要求逐步提升。近几年,A镇利用国家政策引进了许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加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小镇的用电负荷迅速增加,现有的供电设施已经无法满足所有企业和用户的用电需求。同时,A镇变电站建立的时间过长,耗损较大、故障较多、维护难度大,现有的继电保护装置,已无法满足用电负荷的基本需求,技术的更新迫在眉睫。通过设计对66KV伊西变电站进行智能化改造,可以有效解决小镇的用电负荷问题。首先,通过分析66KV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的需求,包括对数据采集的改造需求、网络改造的需求、站控层系统改造的需求以及过渡过程中运行安全方面的需求进行系统分析,为变电站的智能化改造分析提供基础信息。其次,对伊西66KV变电站的智能化改造进行分析,包括改造方案、主变容量计算和选择、无功补偿和调压计算总体概况进行归纳。再次,研究变电站的智能化改造方案与应用情况,对站控层、间隔层、过程层等进行改造。最后,对变电站的智能化改造的应用情况及效果进行分析,力争最大限度降低变电站的改造与运行成本。通过对变电站的智能化改造,极大降低了区域内的负荷,有效地降低了用户用电负荷总量。通过改造变电站,提高了A镇用户的生产生活质量。此外,变电站改造后,为A镇所有企业提供更充足的电力资源,使这些企业能够大胆的利用电能资源,扩大生产规模,促进企业经济收益的提高。因此,无论从用电居民、用电企业以及电力公司的管理等方面来说,改造伊西变电站是A镇的必然选择,这也为全镇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肖科[2](2020)在《小电源影响下变电站10kV备自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供电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继电保护作为供电可靠性的重要保障,在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常继电保护设计时需考虑当前的运行现状及远期的变电站发展,但由于当前配电网发展快速,尤其是各种小电源的接入,使得当前大部分运行中的110kV变电站继电保护难以适应当前的现状,无法充分发挥出其价值。因此,本文深入分析了小电源接入对110kV变电站存在影响的部分继电保护装置配置,研究了小电源接入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基于实时功率判断的备自投解决方案,并对备自投新策略的保护策略进行了仿真分析,证明了本文提出的备自投策略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首先介绍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备自投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针对备自投相关理论进行介绍,主要包括备自投装置简介、备自投基本要求、备自投的分类及动作条件、110kV典型变电站备自投的配置,并对常规备自投进行仿真分析。研究了小型水利发电厂、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和垃圾发电厂的特点,给出了典型110kV变电站相关的保护配置,分析了小电源接入对110kV变电站10kV备自投、110kV进线电源侧保护、10kV出线线路保护的影响,并开展了相应的仿真分析。结合典型变电站接线及小电源接入后的工况,在当前10kV备自投主要功能和逻辑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10kV备自投策略。该策略引入智能联跳小电源功能模块,该功能模块投入后,当小电源出力无法满足负荷需求时,系统自动触发切断小电源。对10kV备自投新策略应当具有的功能进行了分析,不仅要解决小电源接入对10kV备自投本身的不利影响,同时要解决对110kV进线电源侧保护的不利影响。根据10kV备自投新策略的功能分析,将备自投新策略划分若干模块,给出了TV断线监测、联跳小电源、母线失压跳主变开关、过流保护、充电保护、备自投充电等主要模块的设计。对10kV备自投新策略动作策略进行了讨论,给出了动作流程图。对电磁暂态仿真软件PSCAD进行简要介绍,并搭建相关模型,对备自投新策略的应用效果进行仿真分析,验证本文提出的备自投新策略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沈华平[3](2020)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应用研究与实践》文中指出随着电力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老旧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技术已处于明显落后水平,所以必须对其进行改造升级,提高保护设备的可靠性和先进性。与新建变电站不同,老旧变电站改造必须结合现有设备的状态和成熟的改造技术,保证变电站改造具有小成本、低风险、高效率等特点,而且还需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与变电站未来几年的发展相配套。经研究发现停电时间目前已成为制约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进度的首要因素,在广州供电局创建世界一流目标中,对客户平均停电时间要求逐年提高,特别是10k V馈线停电困难问题突出。据统计,广州供电局10k V馈线不可转供或不完全转供比例高达30.83%,而番禺南沙片区更高。220kV富山变电站投运年限超过12年,设备老化问题严重,故障及缺陷频繁发生,保护自动化技术明显落后,主控室内的保护及自动化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需尽快提出改造方案,并对其进行改造。本文在介绍220k V富山变电站运行现状的基础上,对其综自改造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明确了本次改造的具体范围,并对改造的具体原则和改造的设计方案进行了详细说明,包含了220k V富山变电站的站控层和间隔层的设备选型和设备功能制定,另外还有变电站的二次部分改造方案,以及在本次改造中提出的优化举措。220kV富山站在经过综自改造后,更换了全站测控装置、3台主变保护装置、220k V母差保护装置、安稳保护装置、10条110k V线路保护装置、PT并列装置、五防系统、GPS装置、智能远动装置、主机及操作员工作站等。在全站设备的监视、控制、测量及信息的远传方面,相关功能如数据采集、SOE报文、遥信、遥控等功能均能实现。在本次改造完成后,站内的设备故障率将大大降低,不论从运维成本上还是供电可靠性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梁苑[4](2020)在《基于调度自动化系统的220kV变电站自动复电策略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在220k V站中,若某110k V母线失电,那么站内备自投动作的策略目标是调整为另一主变供电。但若本站的主变均已失压,站端备自投策略失效,这时需要调度员人工切换到远方电源进行复电。当系统大面积故障发生时,调度员需要核查大量信息,效率低,耗时长,其复电结果也可能造成系统局部线路过载。为统筹用好电网备用资源,提高电网大面积失压后的复电速度,减轻调度员劳动强度,提高供电可靠性,本文在调度自动化系统基础上,根据地区电网实际情况,提出了自适应的220k V变电站自动复电策略。首先,在调度自动化系统功能基础上,构建了失压和自动复电策略模型。在模型中创建复电单元来管理失压和复电的过程,并配置“动作开关”、“负荷开关”来指定遥控设备,避免了其他设备误动,同时,结合相关防误策略,提高了策略执行的准确性,以实现“智能双向投切”、“远端备投”、“智能决策”等基本功能。其次,提出220k V变电站失压后自动复电的具体实现策略。以一个220k V变电站为目标进行建模,对调度自动系统采集的相关关键遥信、遥测数据进行梳理,结合“与”、“或”、“非”逻辑,得出模型中充电条件、闭锁条件、触发条件、动作条件的详细策略内容及表达式,描述策略生成和执行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围绕普遍适应性的220k V变电站失压复电的具体策略进行完善,使自动复电策略模型具有良好的普遍适用性。然后,提出一种依据优先级顺序的复电后线路过负荷自动联切策略方法。复电后,若检测到线路过载,则启动过负荷联切策略。过负荷联切策略考虑了基于配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紧急负荷转移功能,并通过人工或自动方式设置负荷优先级,实现精准保负荷。最后,开发一套软件,并设计现场试验来验证策略。试验结果表明:策略智能、准确,且满足相关实用化指标。在实际应用中,自动复电比人工操作耗时能节省97.5%,减轻了调度员的工作强度,减少了电网停电时间,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袁倩媚[5](2019)在《广东电网220kV系统安稳备自投一体化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220kV系统中,安稳装置和220kV备自投装置在系统的安全稳定控制和供电连续可靠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广东电网很多220kV枢纽变电站都同时配置安稳执行站和220kV备自投装置。但在实际运行中发现两种传统装置存在相当一部分二次回路重复接入问题。一方面,这增加了220kV系统二次回路的复杂性和重复性,另一方面也在日常运行维护、调试工作中带来潜在风险。因而,需要进一步优化两种安全自动装置,对它们的外部基本条件、功能逻辑进行资源最优整合,进一步提高广东电网的安全自动化水平。本论文基于目前广东电网220kV变电站的安稳装置、备自投装置的应用现状,从两种装置的输入输出配置、功能缺陷、运行维护等方面研究,提出一体化方案设想,形成集成广东电网稳控系统的终端执行站功能和备自投功能的一体化模型。在此基础上,论文着重对备自投功能和稳控功能两者间既需独立判断又需协调融合的采集量分配、定值统一、动作配合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解决了两者一体化协调配合问题;对两套装置的备自投运行方式适应性、切负荷策略、无故障跳闸判据等方面提出改进优化策略,解决了原装置各自存在的缺陷问题。此外,基于实时信息的综合安自装置控制系统机房模拟环境测试,对装置进行了系列动模试验和联调试验,有效说明了安稳备自投一体化的准确度和可靠性。本文的相关工作,能促进综合安全自动装置同步实现传统的安稳装置和220kV备自投装置的功能,满足220kV变电站承担电网安全稳定控制和供电可靠性的重要使命,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
王舒,周达开,汪明玲,金春华,孟艳萍[6](2018)在《基于载波通信的站域之间联络线备自投装置的研制》文中指出针对一些与系统联系较弱的220kV变电站供电可靠性低,甚至出现变电站全停等问题,本文研制了一种基于载波技术的站域之间联络线备自投装置,通过载波装置对两个相邻变电站进行实时信号传递,当一个变电站失压全停时,由相邻变电站供电,两站互为备用,保证供电可靠性。
张浩[7](2018)在《智能变电站站域控制保护系统优化方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网智能化是世界电力发展的趋势,发展智能电网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共识,同时智能电网建设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基于全站信息的站域保护对适应智能电网的发展,保证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分析了智能变电站的结构,智能变电站基于IEC61850标准分为过程层、间隔层和站控层,利用过程层网络和站控层网络两个独立的子网实现站内通信;研究了现有智能变电站站域保护的体系架构,基于不同电压等级功能定位将装置的功能配置为冗余保护类、优化后备保护类和安全自动控制类,并研究了站域保护与现有智能变电站保护体系的关系及配合协调;研究了基于电流突变量的站域保护原理,将差动区范围划分为边界差动区和元件差动区并引入新的差动优先级排序方法,实现对故障元件快速准确的故障定位。基于智能变电站全站信息共享的优势,提出了断路器失灵保护的优化方案。首先分析了失灵保护的动作逻辑以及断路器失灵保护复压闭锁条件和启动条件。通过配置两个电流互感器来检测断路器有流无流,同时利用母线冗余电流进行校验;通过采用重合闸检无压装置检测线路是否有压已补充原有的复压闭锁条件。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案的有效性。基于智能变电站全站信息共享的优势,提出了站域备自投优化方案。分析了备自投装置的充电条件、放电条件,进线备自投装置的功能配置以及分段备自投装置的功能配置。提出了基于站域信息改善备自投性能的基本方法,研究了适应稳控系统的备自投策略,提出了根据母线电压变化过程的备自投装置开放原理和基于进线负荷反馈电流的备自投装置开放原理;还提出了备自投过负荷联切策略、含分布式电源接入的备自投策略以及未配置母线保护的站域备自投策略。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正确性。基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继电保护研究所平台,对现运行站域控制保护系统进行了型式试验,完成了结构外观检查、保护功能试验、气候环境影响测试、机械环境影响测试、电磁兼容测试等全部测试项目,通过试验验证,发现现有站域保护装置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许荔娟[8](2016)在《110kV扩大内桥接线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与备自投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电力需求越来越大,特别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负荷密度大、土地资源紧缺,适用于两回进线与三台主变的扩大内桥接线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常规内桥备自投逻辑无法满足扩大内桥接线的要求。目前,各厂家扩大内桥备自投逻辑差异较大,甚至一个厂家在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版本,有必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予以统一。另一方面,近年来国网公司大力推进智能变电站建设,变电站二次技术迎来一次崭新的变革。变电站继电保护、安全自动装置实现方案与常规变电站相比有很大不同。本文以福建省罗源新城110kV变电站新建工程为依托,对110kV扩大内桥接线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与备自投设计展开研究,优化110kV断路器间隔CT配置,优化过渡期接线方式时断路器建设顺序;论证扩大内桥接线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配置方案;研究站域保护、10kV简易母差保护等智能变电站新技术在110kV变电站的应用。提出一套11 0kV扩大内桥接线通用的备自投逻辑,解决目前各厂家扩大内桥备自投逻辑差异较大、不统一甚至不合理问题,提高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的可靠性。基于N-1准则,保证在单一故障情况下,站内还有两台变压器保持运行。在过渡期接线配置备自投装置时就按扩大内桥来考虑,避免将来扩建时更换,提出过渡接线时的断路器建设顺序要求,满足备自投逻辑要求。本文结合扩大内桥接线智能变电站的特点,有的放矢,阐明“双套”与“双重化”的区别,提出采用主后合一“双套”配置理念。主变保护屏内设主后合一装置两套;由于110kV变电站的断路器跳闸均为单线圈,110kV侧过程层设备按单套配置;低压侧合并单元按双套配置,避免一套合并单元故障时,低压侧差动电流、低后备电流均退出。11OkV主变压器保护“双套”配置功能互补的理念,达到可靠性与经济性的平衡。智能变电站配置站域控制保护装置一台,实现110kV备自投、10kV备自投、低周低压减载、10kV简易母线保护功能。相关技术的研究应用大大提升罗源新城变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性能,提高变电站智能化水平,代表未来继电保护的技术发展方向。
贾伊博[9](2016)在《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的分析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电能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也就突显出来,电能的质量也随着用电客户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变得越来越好。在飞速发展的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带动下,电网系统的建设规模变得越来越庞大,这也使得电力系统拥有了更加复杂化的运行方式。在供电系统继电保护中,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扮演着十分主要的角色,当供电系统的继电保护装置切除不良运行状态或发生故障的工作电源时,备用电源自动投切装置能够实时、快速地做出动作,将负荷通过备用电源带出,从而避免事故扩大,有效的提高了供电系统的连续性和可靠性。在供电系统的发展趋势的带动下,使得备用电源自动投切装置的动作逻辑变得越来越繁杂,动作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本文对备用电源自动投切装置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备用电源自动投切装置的硬件结构、备用电源自动投切装置的软件设计以及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在当前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在硬件方面,主要介绍了其整体结构、装置接线端子与说明,定值内容及其整定说明,包括了系统参数整定方法、保护定值整定方法、通讯参数整定方法、辅助参数整定方法等;在软件方面,在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的软件主体融入了可编程逻辑,介绍了装置在不同的算法下的应用,包括傅里叶半波算法等;软件程序的设计有以下几个方面,包含主程序、交流数据采集程序、终止程序以及通讯程序。在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实际的应用中,对其有流闭锁的误动作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找到了解决方法。
孙威[10](2014)在《丹东电网66kV联络线备自投装置研制及运行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人民生产生活的现代化水平不断的提升,人们对电力的需求和依赖越来越高,对电能质量的要求日趋严格,供配电在各个领域也不断向自动化、无人值守、远程控制、不间断供电的目标转化。微机线路备自投保护装置是通过系统自动装置与继电保护装置相结合,形成一种对用户提供不间断供电的经济而又有效的技术措施,现代供电系统中对其进行广泛的运用。在此本文只对微机线路备自投保护装置在电力系统中备自投方式和基本原理进行探讨。本文制定了丹、凤、孔、新兴220kV变电站《66kV联络线备自投装置现场运行规程》及浪头220kV变电站《66kV无压解列装置现场运行规程》,对备自投装置的原理、应用及注意事项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使用规定;对220kV变电站66kV系统运行方式的调整做了详细地说明,并对220kV变电站典型故障备自投装置动作情况做了分析,最后对比新增66kV联络线备自投装置前后系统发生故障的情况,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并得到在二次变电所一次运行方式允许情况下广泛推广应用备用电源自投装置的结论。
二、新型220kV变压器备自投装置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220kV变压器备自投装置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66KV伊西变电站智能化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智能变电站的结构与特点 |
1.3.1 智能变电站的结构 |
1.3.2 智能变电站的特点 |
1.4 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的技术支持 |
1.5 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的必要性 |
第2章 66KV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的需求分析 |
2.1 数据采集的改造需求 |
2.1.1 传统变电站的数据采集模式 |
2.1.2 智能变电站的数据采集模式 |
2.2 网络改造的需求方面 |
2.2.1 智能变电站的网络结构 |
2.2.26 6KV的网络网配置方案 |
2.3 站控层系统改造需求 |
2.3.1 一体化智能平台构建 |
2.3.2 变电站智能警告和故障诊断分析 |
2.4 过渡过程中运行安全方面的需求 |
第3章 66KV伊西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分析 |
3.1 伊西变电站及智能化改造方案概况 |
3.1.1 伊西变电站总体概况 |
3.1.2 伊西变电站区域电力需求预测 |
3.1.3 伊西变电站改造的必要性 |
3.2 主变容量计算和选择 |
3.3 无功补偿和调压计算 |
3.4 短路电流计算 |
3.5 电容电流计算 |
3.6 主要设备参数确定 |
第4章 66KV伊西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方案研究与应用 |
4.1 站控层智能化改造方案与应用 |
4.2 间隔层智能化改造方案与应用 |
4.2.1 间隔层装置技术特点 |
4.2.2 变压器保护配置方案 |
4.3 过程层的智能化改造方案与应用 |
4.3.1 互感器的选择 |
4.3.2 开关在线监测的应用 |
4.3.3 主变保护功能实现 |
4.3.4 GIS开关智能汇控柜的应用 |
第5章 66KV伊西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的应用情况及效果分析 |
5.1 伊西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的应用情况分析 |
5.1.1 变压器应用情况分析 |
5.1.2 监测设备应用情况分析 |
5.1.3 虚端子与虚拟网段应用情况分析 |
5.1.4 智能汇控柜应用情况分析 |
5.2 伊西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的运行效果分析 |
5.2.1 改造前后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
5.2.2 改造前后变电站性能对比分析 |
第6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2)小电源影响下变电站10kV备自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存在问题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常规备自投 |
2.1 备自投的分类及适用条件 |
2.2 110kV变电站10kV常规备自投策略介绍 |
2.3 10kV常规备自投策略仿真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电源接入对常规备自投策略的影响 |
3.1 分布式小电源特点 |
3.2 典型110kV变电站部分保护配置 |
3.2.1 10kV备自投 |
3.2.2 110kV进线电源侧保护 |
3.3 小电源接入的影响 |
3.3.1 小电源接入对10kV备自投的影响 |
3.3.2 对110kV进线电源侧保护的影响 |
3.4 小电源接入的影响仿真分析 |
3.4.1 小电源接入对10kV备自投的影响 |
3.4.2 小电源接入对110kV进线电源侧保护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10kV备自投新策略原理及设计 |
4.1 10kV备自投新策略功能分析 |
4.2 10kV备自投新策略功能模块设计 |
4.3 备自投新策略动作策略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备自投新策略仿真分析 |
5.1 仿真软件PSCAD简介 |
5.2 仿真设计 |
5.3 备自投新策略的应用效果仿真 |
5.3.1 小电源功率大于等于负载功率(智能联跳模式) |
5.3.2 小电源功率小于负载功率(智能联跳或直接联跳模式) |
5.4 不同小电源接入下备自投新策略的应用效果 |
5.4.1 小型水力发电 |
5.4.2 太阳能发电 |
5.4.3 风力发电 |
5.4.4 垃圾发电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本文结论 |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3)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应用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结构和原理 |
2.1 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 |
2.2 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特点 |
2.3 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配置原则 |
2.3.1 硬件配置要求 |
2.3.2 软件配置要求 |
2.4 间隔层设备微机保护算法 |
2.4.1 主变差动保护 |
2.4.2 纵联保护 |
2.4.3 测控同期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220kV富山站改造的总体原则 |
3.1 概述 |
3.2 改造的必要性及依据 |
3.2.1 改造的必要性 |
3.2.2 改造依据 |
3.3 改造基本原则及设计思路 |
3.3.1 改造基本原则 |
3.3.2 设计思路 |
3.4 具体改造内容 |
3.5 改造的目标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220kV富山站的设计方案 |
4.1 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设计 |
4.2 站控层设备选型与功能 |
4.2.1 站控层设备选型 |
4.2.2 站控层设备功能 |
4.3 间隔层设备选型与功能 |
4.3.1 间隔层设备选型 |
4.3.2 间隔层设备功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220kV富山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的实施 |
5.1 综合自动化改造管控方案 |
5.2 优化调度系统验收模式 |
5.3 二次部分验收条目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基于调度自动化系统的220kV变电站自动复电策略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与调查分析综述 |
1.2.1 自动复电方法的发展 |
1.2.2 广域备自投方法的提出 |
1.2.3 基于调度主站系统的自动复电方法 |
1.2.4 现状研究的不足和借鉴意义 |
1.3 本论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总体构架和策略建模 |
2.1 总体设计框架 |
2.2 基本数据支撑 |
2.2.1 基于调度自动化系统的网络拓扑 |
2.2.2 基于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数据采集 |
2.2.3 相关数据预处理 |
2.3 自动复电策略模型 |
2.3.1 复电单元 |
2.3.2 动作开关和复电路径 |
2.3.3 负荷开关和线路过载 |
2.4 复电防误策略 |
2.4.1 时延配合处理 |
2.4.2 多条件校验策略 |
2.5 基本功能要求 |
2.5.1 自动建模 |
2.5.2 智能双向投切 |
2.5.3 远端备投 |
2.5.4 方式自适应、智能决策 |
2.5.5 过负荷联切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具体实现策略 |
3.1 自动复电策略论述 |
3.2 具体策略内容 |
3.2.1 充电条件 |
3.2.2 闭锁条件 |
3.2.3 触发条件 |
3.2.4 动作条件 |
3.2.5 复电策略生成 |
3.2.6 复电路径选择 |
3.2.7 复电策略的执行 |
3.3 过负荷自动联切策略 |
3.4 复电策略的普遍适应性 |
3.4.1 普遍性充电条件 |
3.4.2 普遍性闭锁条件 |
3.4.3 普遍性触发条件 |
3.4.4 普遍性动作条件 |
3.4.5 普遍性复电策略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策略应用研究 |
4.1 策略逻辑控制框图 |
4.2 策略模型的参数设置 |
4.2.1 全局参数设置 |
4.2.2 实用化应用指标值 |
4.3 软件框架设计 |
4.3.1 参数数据输入输出模块 |
4.3.2 策略生成模块 |
4.3.3 策略执行模块 |
4.3.4 界面模块和其他模块 |
4.4 在线试验和应用效果分析 |
4.4.1 在线试验方法 |
4.4.2 充电条件验证 |
4.4.3 闭锁条件验证 |
4.4.4 触发条件、动作条件验证 |
4.4.5 切负荷策略验证 |
4.4.6 应用效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广东电网220kV系统安稳备自投一体化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安稳备自投的发展概况 |
1.2.1 安稳装置研究现状 |
1.2.2 备自投装置研究现状 |
1.2.3 安稳备自投配合现状 |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广东电网220KV安稳系统和备自投应用现状分析 |
2.1 广东电网安稳系统和备自投应用情况概况 |
2.2 安稳与备自投功能缺陷分析 |
2.3 安稳与备自投运行维护分析 |
2.4 安稳与备自投相通性分析 |
2.4.1 稳控装置回路配置 |
2.4.2 备自投装置回路配置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安稳备自投一体化实现设计 |
3.1 安稳备自投一体化设想 |
3.2 安稳备自投一体化方案设计 |
3.2.1 基于EMS平台的稳控一体化方案 |
3.2.2 一体化综合安自装置方案 |
3.3 安稳备自投一体化方案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安稳备自投一体化方案优化 |
4.1 安稳备自投一体化协调配合 |
4.1.1 一体化装置采集量 |
4.1.2 装置功能定值优化 |
4.1.3 一体化装置动作配合 |
4.2 安稳备自投一体化优化研究 |
4.2.1 备自投适用多种接线方式优化 |
4.2.2 装置切负荷策略优化设计 |
4.2.3 无故障跳闸判据优化设计 |
4.3 其他方面优化改进 |
4.3.1 失压延时判据增加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安稳备自投一体化的试验分析 |
5.1 备自投方式动模试验 |
5.1.1 进线备自投试验 |
5.1.2 母联备自投试验 |
5.2 无故障跳闸判据试验 |
5.3 500KV增城站与220KV迁岗站联调试验 |
5.3.1 可切负荷量上送测试 |
5.3.2 执行站执行命令测试 |
5.4 成果效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工作与成果 |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基于载波通信的站域之间联络线备自投装置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载波技术简介 |
三、联络线备自投装置简介 |
四、新型联络线备自投通信系统 |
(一) 载波通信系统 |
(二) 特点分析 |
五、结论 |
I.Intr oduction |
II.Car r ier Technology |
III.Automatic tr ansfer device for Tie Line |
IV.New Type of Automatic Tr ansfer Device for Tie Line |
(i) Carrier Communication |
(ii)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
V.Conclusion |
(7)智能变电站站域控制保护系统优化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智能变电站的研究现状 |
1.2.2 智能变电站站域保护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智能变电站站域保护策略的研究 |
2.1 智能变电站的结构 |
2.1.1 IEC61850标准 |
2.1.2 智能变电站的三层两网结构 |
2.2 现有智能变电站站域保护体系架构 |
2.2.1 基于站域保护控制装置不同电压等级的功能定位 |
2.2.2 站域保护与现有的变电站保护体系的关系及配合协调 |
2.3 基于电流突变量的站域保护原理 |
2.3.1 站域保护故障处理策略 |
2.3.2 基于电流突变量的站域保护的差动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站域信息共享的失灵保护优化方案 |
3.1 断路器失灵保护的概念与功能 |
3.2 基于站域信息共享的断路器失灵保护优化方案 |
3.3 仿真实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站域备自投优化方案和控制策略研究 |
4.1 备自投装置基本参数与功能设计 |
4.2 基于站域信息改善备自投性能的基本方法 |
4.2.1 适应稳控系统的站域备自投策略 |
4.2.2 备自投过负荷联切策略 |
4.2.3 含分布式电源接入的备自投策略 |
4.2.4 未配置母线保护的站域备自投策略 |
4.3 仿真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站域控制保护装置型式试验测试及解决措施 |
5.1 装置硬件 |
5.2 数字采样与数字跳闸 |
5.3 保护逻辑与功能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8)110kV扩大内桥接线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与备自投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扩大内桥接线变压器保护研究现状 |
1.3 扩大内桥接线备自投研究现状 |
1.4 智能变电站新技术在110KV变电站应用现状 |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依托工程罗源新城变总体方案 |
2.1 系统概况 |
2.2 变电站一次方案 |
2.2.1 电气主接线 |
2.2.2 主要设备选择 |
2.2.3 电气总平面布置 |
2.3 变电站二次方案 |
2.3.1 系统结构与功能 |
2.3.2 系统设备配置 |
2.4 针对依托工程开展的研究内容 |
第三章 110KV扩大内桥备自投逻辑分析 |
3.1 110KV扩大内桥接线四种运行方式 |
3.2 扩大内桥备自投逻辑与内桥的主要差异 |
3.3 扩大内桥备自投逻辑关键问题分析 |
3.3.1 开关拒跳判断逻辑 |
3.3.2 主变保护动作闭锁备自投 |
3.3.3 “允许一线带三变”控制字的设置 |
3.3.4 断路器偷跳时的备自投 |
3.4 桥备自投逻辑 |
3.4.1 充电条件 |
3.4.2 与主变保护的闭锁关系 |
3.4.3 开关拒跳与备自投逻辑关系 |
3.4.4 放电条件和动作条件 |
3.4.5 “允许一线带三变”控制字 |
3.5 进线备自投逻辑 |
3.5.1 充电条件 |
3.5.2 与主变保护的闭锁关系 |
3.5.3 开关拒跳与备自投逻辑关系 |
3.5.4 放电条件和动作条件 |
3.6 扩大内桥接线的过渡方案 |
3.6.1 “两线一变”的过渡接线 |
3.6.2 “两线两变”的过渡接线 |
3.6.3 过渡期备自投设计的衔接 |
3.7 扩大内桥接线的CT配置 |
3.7.1 常用的AIS变电站CT配置 |
3.7.2 内桥间隔断路器与CT的顺序分析 |
3.7.3 线路间隔CT绕组排列 |
3.7.4 内桥间隔CT绕组排列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主变10KV侧接线与备自投逻辑分析 |
4.1 主变10KV侧接线方式 |
4.2 10KV单母线分段备自投的实现 |
4.2.1 过负荷联切回路的改进 |
4.2.2 均分负荷的母分备自投 |
4.2.3 10kV备自投的过渡方案 |
4.3 与高压侧备自投之间的配合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与备自投配置优化 |
5.1 110KV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
5.2 站域保护控制系统在110KV智能变电站应用 |
5.2.1 站域保护控制系统概述 |
5.2.2 110kV变电站站域保护控制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5.2.3 站域保护控制系统采用网采网跳的可靠性分析 |
5.3 新城变继电保护配置优化 |
5.3.1 一般性原则 |
5.3.2 扩大内桥接线变压器保护配置优化 |
5.4 新城变备自投逻辑与站域保护配置方案 |
5.4.1 运行方式与备自投逻辑 |
5.4.2 站域保护配置方案 |
5.4.3 10kV简易母线保护逻辑 |
5.4.4 智能变电站10kV备自投回路改进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6.1 结论 |
6.2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图1 电气主接线图 |
附图2 电气总平面图 |
附图3 主控配电楼一层平面图 |
附图4 主控配电楼二层平面图 |
附图5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图 |
附图6 CT与保护设备配置图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的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备自投装置简介 |
1.2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备自投装置的硬件设计 |
2.1 装置整体结构 |
2.2 装置接线端子设计 |
2.2.1 模拟量输入 |
2.2.2 背板接线设计 |
2.2.3 出口插件跳线设计 |
2.3 定值内容及整定 |
2.3.1 系统参数整定 |
2.3.2 保护定值整定 |
2.3.3 通讯参数整定 |
2.3.4 辅助参数整定 |
2.4 装置面板及现场应用图 |
第三章 备自投装置的软件设计 |
3.1 软件模块化 |
3.2 备自投装置软件的模块化设计 |
3.3 备自投装置的控制算法 |
3.3.1 采样算法 |
3.3.2 保护算法 |
3.4 备自投装置的控制程序设计 |
3.4.1 主程序设计 |
3.4.2 交流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3.4.3 中断程序设计 |
3.4.4 通讯程序设计 |
第四章 备自投装置应用中误动问题的研究 |
4.1 备用电源自动投切装置的适用范围 |
4.2 备自投装置的相关要求 |
4.2.1 装置技术功能 |
4.2.2 备自投装置在220KV变电站的配置要求 |
4.2.3 备自投装置在220KV变电站的使用方式 |
4.3 备自投的实际应用 |
4.3.1 变压器备自投 |
4.3.2 66kV母联(分段)备自投 |
4.3.3 66kV线路备自投 |
4.4 备自投装置误动问题分析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丹东电网66kV联络线备自投装置研制及运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
1.1.1 课题的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备自投装置的发展现状 |
1.3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66KV 联络线备自投装置概述 |
2.1 备自投装置的原理 |
2.2 备自投装置功能概述 |
2.3 备自投各元件的概念 |
2.3.1 序列 |
2.3.2 启动元件 |
2.3.3 闭锁元件 |
2.3.4 检查元件 |
2.3.5 充放电 |
2.4 备投逻辑实现 |
2.5 过流保护功能 |
2.6 过载联切功能 |
2.7 远方遥控功能 |
2.8 装置的自检 |
2.8.1 备用电源失压元件 |
2.8.2 TV 断线检测功能 |
2.9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丹东电网备自投应用现状分析 |
3.1 丹东电力系统备自投装置现状 |
3.2 现有备自投装置应用受限制的因素 |
3.3 解决方案 |
3.3.1 改造的目标 |
3.3.2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丹东电网备自投新方案及运行分析 |
4.1 装置简介 |
4.1.1 装置运行时的巡视 |
4.1.2 装置主要技术参数 |
4.2 正常运行方式 66K V联络线备自投连切压板使用 |
4.3 线路的整改方案 |
4.3.1 凤城 220 kV 变电站 66 kV 丹凤线备自投装置的改造 |
4.3.2 新兴 220 kV 变电站 66 kV 浪联线备自投装置的改造 |
4.4 装置的应用 |
4.4.1 线路备自投装置充电、放电、动作过程简介 |
4.4.2 线路备自投装置投运条件 |
4.4.3 线路备自投装置投运方法 |
4.4.4 线路备自投装置退出方法 |
4.4.5 线路备自投装置运行规定 |
4.4.6 线路备自投装置异常及故障处理方法 |
4.4.7 线路备自投装置动作后处理方法 |
4.5 装置的整定 |
4.6 对 220K V变电站 66KV 系统运行方式的相应调整 |
4.6.1 新兴 220k V 变电站 |
4.6.2 浪头 220 k V 变电站 |
4.6.3 丹东 220 k V 变电站 66 kV 北母线 |
4.6.4 凤城 220k V 变电站 |
4.6.5 孔家沟 220 k V 变电站 |
4.7 220 KV 变电站典型故障备自投装置动作情况分析 |
4.7.1 单台变压器运行主变故障 |
4.7.2 单台变压器运行主变二次所在母线故障 |
4.7.3 单台变压器运行 66 kV 联络线所在母线故障 |
4.7.4 单台变压器且 66k V 单母线运行 |
4.7.5 两台变压器运行 |
4.7.6 220 kV 系统故障相应 220k V 变电站全停 |
4.8 运行结果分析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66K V 联络线备自投装置现场运行规程 |
5.1 备用电源装置运行管理规定 |
5.1.1 220k V 变电站备自投装置投运原则 |
5.1.2 备用电源运行规定 |
5.1.3 220k V 变电站 66 kV 线路备自投装置的使用规定 |
5.2 变电站备自投使用方式 |
5.2.1 220k V 变电站备自投使用方式 |
5.2.2 66 kV 变电站备自投使用方式 |
5.3 变电站备自投动作行为要求 |
5.3.1 220k V 变电站备自投动作行为 |
5.3.2 66k V 侧线变组、10 kV 侧单母分段的 66 kV 变电站备自投 |
5.3.3 66k V 侧内桥接线、10k V 侧单母分段的 66 kV 变电站备自投 |
5.3.4 66k V 侧单母线、10 kV 单母分段的 66 kV 变电站备自投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现备自投装置投运前运行方式 |
附录 B 现备自投装置投运后运行方式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新型220kV变压器备自投装置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66KV伊西变电站智能化改造[D]. 李享易.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2]小电源影响下变电站10kV备自投策略研究[D]. 肖科.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应用研究与实践[D]. 沈华平.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4]基于调度自动化系统的220kV变电站自动复电策略研究及应用[D]. 梁苑.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广东电网220kV系统安稳备自投一体化的应用研究[D]. 袁倩媚.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6]基于载波通信的站域之间联络线备自投装置的研制[J]. 王舒,周达开,汪明玲,金春华,孟艳萍.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阿文), 2018(04)
- [7]智能变电站站域控制保护系统优化方案[D]. 张浩.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8(04)
- [8]110kV扩大内桥接线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与备自投设计研究[D]. 许荔娟. 福州大学, 2016(05)
- [9]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的分析与设计[D]. 贾伊博. 沈阳农业大学, 2016(01)
- [10]丹东电网66kV联络线备自投装置研制及运行分析[D]. 孙威.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3)
标签:备自投论文; 变电站论文;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论文; 功能分析论文; 变压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