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拉铁摩尔:中美风云的见证人(论文文献综述)
方琦[1](2021)在《美国汉学向中国学的转变探析 ——以欧文·拉铁摩尔的研究为中心》文中指出
姚静[2](2016)在《拉铁摩尔1937-1944年的在华经历及其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抗战时期,拉铁摩尔主要有三次重要的来华活动。1937年6月21日至6月24日访问延安;1941年7月1日至1942年11月17日为蒋介石的私人政治顾问;1944年6月随华莱士使团访问中国。本文主要就拉铁摩尔在抗战时期的这三次重要的在华活动展开论述,试图从拉铁摩尔来华的原因,在华的活动等方面入手,探讨拉铁摩尔在华活动对中国抗日战争和中美关系带来的深远影响。拉铁摩尔作为美国着名的“中国通”,不仅在中国边疆问题的研究上造诣很深,而且在抗战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作蒋介石的政治顾问期间,对国民政府正确认识国际形势、制定正确的外交政策起到重要作用;在华莱士访华活动中成功地劝解蒋介石同意派出美军观察组到延安,对协调中美关系和国共合作一致抗日起到积极作用。学术界对他在抗战中的作用和影响阐述较少,笔者想通过这一问题的研究,使人们对拉铁摩尔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本文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研究,具体如下:第一,欧文·拉铁摩尔来华的原因。一方面从拉铁摩尔来华的主观因素方面着手;另一方面从罗斯福派拉铁摩尔来华的几个因素去论述。正是因为拉铁摩尔会汉语,对中国文化的造诣很深,加上他1937年的延安行和对国共统一战线的认同,罗斯福决定派遣他担任蒋介石的政治顾问,希望他帮助蒋介石推进改革,建立与美国的友好关系。第二,阐述欧文·拉铁摩尔在华的活动情况。主要选取他来华的三个重要时间段展开。通过抗日战争时期三次来华活动探究,可以看出拉铁摩尔对中国的了解在不断加深,他在中美关系之间发挥的桥梁作用。第三,探究拉铁摩尔在华经历的深远影响。拉铁摩尔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始终以维护中国统一战线为宗旨,充当国共两党的协调人,分析抗战局势,使中国制定正确的抗战方针。拉铁摩尔的中国情结和对中国的研究,奠定了他用中国人的眼光分析国际局势,尤其在作蒋介石的政治顾问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拉铁摩尔还与华盛顿政府积极磋商有关中国问题,如苏联补给线路问题、中国加入太平洋联防会议等,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在亚洲的权益。他充当了中美之间沟通和联系重要渠道,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在华任务。
卢沛兴[3](2016)在《欧文·拉铁摩尔对满洲地区的考察与研究述评》文中研究指明欧文·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是20世纪40年代享誉全球的中国通,中国早期边疆考察的践行者之一。他长期游走于亚洲内陆与中国边疆,并进行实地考察。这种考察方式使其获得了“徒步历史学家”的称号。拉铁摩尔对于中国边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本文试图研究拉铁摩尔的中国满洲边疆研究成果,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探讨。对其研究创新点进行分析。同时,也对其学术影响和不足之处进行评述。1929年,拉铁摩尔展开对满洲为期9个月的考察。考察期间,拉铁摩尔游走于满洲各地。不仅来到了奉天、大连、哈尔滨这样的大城市,也走过了哈拉尔这样的边陲之地。经过这次旅程,拉铁摩尔对中国的满洲复杂的地理环境有着深刻的认识。考察结束后,他写下了《满洲冲突的摇篮》与《满洲的蒙古人》两本着作,详细记述了此次考察满洲的成果。拉铁摩尔认为满洲数百年的发展始终与冲突相伴随。因此,他在考察满洲时,以冲突为主线。在考察中他发现满洲是狩猎、游牧、农业三种民族生存的场所,各个民族生存的交界地区形成种独具特色的混合型地带。这种地带可以包容多个民族的经济、文化、民族等,他将这一地区称之为“蓄水池”。他认为“蓄水池”常常作为民族间互动的区域,这一区域往往决定两边势力的消长情况。“蓄水池”理论揭示了边疆这一特定区域的的历史价值,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典型特性,为我们提供审视中国边疆社会的新视角。将视角切换到近代,拉铁摩尔认为满洲依旧处于冲突之中。昔日农耕、游牧、森林原住民的三方冲突变为了俄国、中国、日本的三方博弈。近代满洲冲突的变化在于西方文明的进入,给予满洲传统势力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西方文明打击了传统文明在满洲的势力,铁路的铺设加剧了地方分裂主义,移民则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然而,拉铁摩尔更多是站在西方侵略者的视角来看待满洲冲突的问题,在在中国的自身变化上,并没有完全采用“移情”的方式进行思考。这些局限性需要研究者进行辨证的分析。最后,对拉铁摩尔满洲此次考察的贡献进行分析。他的研究让美国民众对于中国有了新的认识,他的着作让美国民众更好的认识中国。同时,他的观点在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美国对于远东战略的部署。作为一名汉学家、反法西斯者,他坚决支持中国抗日,并用自己的文笔鼓励着抗战中的中国人民。他的研究成果除了对时局的贡献外,对于美国学术界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中国边疆考察成果引起了美国学界对于亚洲内陆边疆历史的关注。他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来思考中国王朝的更替,推动了美国清史研究的发展。但拉铁摩尔的研究依然存在许多局限,过度的强调北疆而忽视南疆的存在,过度强调少数民族的存在意义,却忽略了汉族对中国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其研究的影响与缺点,以便学术界更进一步了解拉铁摩尔的满洲研究成果。
秦磊[4](2015)在《评欧文·拉铁摩尔的中国史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欧文·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是一位公认的边疆历史学者,其看法和观点极大的震动了美国学术界。他曾旅居中国多年,利用各种机会游走于中国边疆和亚洲内陆,因此他被学界称为“徒步历史学家”。他的学术着作也成为了边疆研究的经典之作。本文力图梳理和分析拉铁摩尔有关中国历史的研究成果,揭示其学术创新和突破,并试图对拉铁摩尔中国史观的学术影响和局限进行分析。边疆史范式是拉铁摩尔的学术基础,是其学术思想的出发点,他通过实地考察,以广阔的视野对中国边疆历史进行了独到的分析和研究,他将游牧文明放到与农业文明平等的历史地位,突破了传统中国史研究的形式,从中国内地与边疆的历史互动来研究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并且在北亚游牧者的起源、游牧文明和农业文明的互动、边疆过渡地带等方面有许多创新性的观点,为我们研究中国边疆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拉铁摩尔边疆视野下的历史循环是其中国史观中一个重要的观点,也是他最重要的学术成就之一。拉铁摩尔颠覆以往史观,从边疆视野观察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认为边疆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对长城过渡地带的控制与争夺上,中原王朝和游牧王朝的势力此消彼长,在边疆地区往返互动。中国历史的周期性很大程度上正是受到这种边疆历史互动的影响。阶级对抗论是拉铁摩尔学术思想的核心之一,它从地主和农民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历史的进程,注重阶级之间关系的分析,试图通过它们来把握中国历史周期发展的规律。同许多西方学者一样,拉铁摩尔的阶级对抗论凸现机械,存在诸多不足,缺乏对中国社会复杂性的深入探究。尽管如此,拉铁摩尔的阶级对抗论强调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最后则是对关于拉铁摩尔学术思想的研究方法、影响及局限,通过对拉铁摩尔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的分析,他的研究推动了对游牧文明历史和边疆范式思想的研究,重视农民问题,其缺点也极为明显,夸大边疆因素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忽视对中国内地社会的研究,本段通过罗列其研究的影响与缺点,以便于学界更进一步的了解拉铁摩尔的中国史观。
蔡美娟[5](2014)在《拉铁摩尔边疆视域下的亚洲地缘政治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欧文·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是美国学术界公认的中国问题专家和亚洲内陆研究的权威人士,其思想和观点让历史学家、地理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们深感震惊。拉铁摩尔在中国生活多年,利用多种契机游走在中国及亚洲内陆地区,被学术界尊称为“徒步历史学家”。其学术发端和专长是边疆史研究,特别是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史研究。他的亚洲地缘政治思想一方面基于其早年的边疆史研究成果和理论,另一方面也是他契合时代大势,关注亚洲生动的现实政治,糅合边疆史学与地缘政治学,研究战后亚洲和国际局势的新成果。因此,本文从欧文·拉铁摩尔的边疆考察及其边疆理论出发,着重探讨以此为基础的亚洲地缘政治思想及其研究特色,并阐释他对美国亚洲政策的分析与建言。其亚洲地缘政治思想的来源主要包括三方面。其一是理论渊源,既包括拉铁摩尔对自身边疆学说的拓展与延伸,又包括传统地缘政治思想的影响。他以海陆关系为基础的历史研究与理论建构模式,以及将亚洲内陆视作“心脏地带”的看法等等皆表明,其亚洲地缘政治思想深受传统地缘政治思想的影响。其二是美国学术新风的引领,一方面是史学界的“边疆”新风,即特纳边疆史学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美国中国学界的新“动向”,即美国中国学开始突破传统汉学的研究模式,逐步转向以现实性和地区性为特点的“现代中国学”。其三是时代背景,即拉铁摩尔将研究重心与生动的亚洲现实及国际局势相结合,呼吁欧美列强重视亚洲的重要性。在时代大势的推动下,拉铁摩尔将已有的边疆研究成果应用于对国际政治及亚洲地缘政治的研究,并以亲历的政治实践不断深化其研究,形成以边疆理论为基础的亚洲地缘政治思想,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基于二战及其后的亚洲形势,从地缘角度分析亚洲的地位和作用,呼吁欧美国家重视亚洲日益崛起的事实。在这部分内容中,他提出并阐释了独具特色的“亚洲失控论”,“三个世界”论与亚洲“自由区”设想,以及“吸引政治”这一新的国际政治概念;其二,具体剖析中俄亚洲内陆边疆,主要是满洲、蒙古和新疆的地缘价值,突出“现代的边疆”在社会及国家互动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呼吁世界关注未来中国的重要性。在这一部分内容中,他把满洲看成是中国、俄国、西欧三大文明的竞争舞台,把日本对满洲的侵略归结为西欧文明的扩张;将蒙古视作中俄(苏)之间的缓冲地带和中苏交流的桥梁;将新疆视为亚洲的枢纽。拉铁摩尔研究亚洲的地缘政治价值及意义,一方面是出于其对亚洲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指出美国的亚洲政策存在诸多问题,美国需要新的亚洲政策以适应亚洲的新局势和新情况,并为美国的新亚洲政策给出自己的建议。基于上述内容而形成的亚洲地缘政治思想独具拉铁摩尔个人的研究特色:首先,他采用“移情”方法,主张“进入中国内部”研究中国、“站在亚洲的立场看亚洲”,这不仅跳出了汉族中心论,也抛弃了“西方中心论”。其次,他精通汉语、蒙语等多种外语,糅合自由奔放的思想,将社会学、地理学、人类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的治学方法融会贯通、浑然一体,运用自如。再者,他擅用比较研究法,在其着述中,从山川地形、风土人情到历史沿革、现实政治,他皆能进行古今中西之间的纵横比较。最后,他的亚洲地缘政治思想蕴含着浓厚的经世意味,此外,他从地缘政治等多重视角认识亚洲和中国的态度和方法也向我们展示了他独特的全球视野以及整体史观。同时,他的亚洲地缘政治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过于强调边疆因素的作用;片面夸大工业化的作用;机械套用边疆理论的框架。
许亚洲[6](2001)在《拉铁摩尔:中美风云的见证人》文中研究指明
二、拉铁摩尔:中美风云的见证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拉铁摩尔:中美风云的见证人(论文提纲范文)
(2)拉铁摩尔1937-1944年的在华经历及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一、欧文·拉铁摩尔来华的背景 |
(一)欧文·拉铁摩尔来华的主观因素 |
1.欧文·拉铁摩尔生平 |
2.对中国的研究 |
3.支持中国的抗日统一战线 |
(二)罗斯福派遣拉铁摩尔来华的原因 |
1.了解中国和国共关系状况 |
2.协调促进中美关系的需要 |
二、欧文·拉铁摩尔在华的活动 |
(一)1937 年拉铁摩尔访问延安及其对中共的认知 |
(二)1941年受聘为蒋介石私人顾问的在华活动 |
(三)1944年随华莱士使团访华情况 |
三、拉铁摩尔在华经历产生的深远影响 |
(一)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 |
1.始终以维护中国抗日统一战线为宗旨 |
(1)充当国共双方传话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2)协调中美关系,促使美军观察组进驻延安 |
(3)反对赫尔利倾向国民党,坚持美国对华政策的现实性 |
2.分析国际局势,帮助中国制定正确的抗战方针 |
(1)使蒋介石提前做好应对国际形势变化的准备 |
(2)使蒋介石做出对日战争的正确战略部署 |
(3)分析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新的战争形势 |
(4)说明滇缅铁路对于中国抗战的重要性 |
(二)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
1.架起了中美两国沟通、联系的桥梁 |
2.使美国政府对蒋介石及其政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
3.使国民政府对美国政府的援助和对华政策有深入认识 |
4.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在亚洲的权益和地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欧文·拉铁摩尔对满洲地区的考察与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
(二) 拉铁摩尔在学术界的地位及影响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四) 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拉铁摩尔满洲考察经历及其成果 |
(一) 拉铁摩尔满洲考察历程 |
(二) 拉铁摩尔满洲考察成果 |
二、拉铁摩尔对满洲地理考察 |
(一) 北部森林 |
(二) 西部草原 |
(三) 南部辽河下游耕地 |
三、拉铁摩尔对满洲古代冲突的考察 |
(一) 满洲冲突的起源——“蓄水池”理论的提出 |
(二) 满洲古代民族冲突 |
(三) 满洲古代经济冲突 |
(四) 满洲古代军事冲突 |
(五) 评析拉铁摩尔满洲古代冲突理论 |
四、拉铁摩尔对满洲近代冲突的考察 |
(一) 满洲冲突性质的转变 |
(二) 西方化下的冲突 |
(三) 满洲铁路的冲突 |
(四) 近代铁路发展下满洲移民冲突 |
五、拉铁摩尔的考察的贡献 |
(一) 美国人对华认识转型期的推动者 |
(二) 美国亚洲政策的建言者 |
(三) 美国“新清史”的引领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评欧文·拉铁摩尔的中国史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欧文·拉铁摩尔其人 |
(二) 选题意义 |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
(四) 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五) 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拉铁摩尔的边疆史范式 |
(一) 北亚游牧者的重新认知 |
(二) 游牧文明和农业文明的互动 |
(三) 边疆过渡地带 |
(四) 小结 |
二、拉铁摩尔边疆视野下的历史循环论 |
(一) 汉朝:农牧互动的开端 |
(二) 蒙古:特殊的草原游牧者 |
(三) 清朝:边疆游牧者的集大成者 |
(四) 小结 |
三、拉铁摩尔的阶级对抗论 |
(一) 对拉铁摩尔古代王朝周期性中阶级对抗因素的评析 |
(二) 拉铁摩尔阶级对抗论在近代的变化及其影响下的中国社会历史进程 |
(三) 小结 |
四、拉铁摩尔中国史观的研究特色、影响及局限 |
(一) 研究特色 |
(二) 影响 |
(三) 局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词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诚信承诺书 |
(5)拉铁摩尔边疆视域下的亚洲地缘政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欧文·拉铁摩尔人物介绍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三) 研究意义 |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拉铁摩尔的传奇人生及其边疆理论概述 |
(一) 徒步历史学家的“中国情缘” |
1、与中国结缘,开启新的人生旅程 |
2、从中国边疆踏上学术新征程 |
3、仕途浮沉里的中国因素 |
(二) 边疆考察成果及其理论概述 |
1、边疆概念与边疆类型 |
2、边疆形态与边疆“贮存地” |
3、边疆过渡地带及其重要性 |
二、拉铁摩尔亚洲地缘政治思想的来源 |
(一) 理论渊源 |
1、拉铁摩尔对自身边疆学说的拓展与延伸 |
2、传统地缘政治思想的影响 |
(二) 美国学术新风的引领 |
1、美国史学界的“边疆”新风 |
2、美国中国学界的新“动向” |
(三) 时代背景 |
三、建构基于边疆理论的亚洲地缘政治思想 |
(一) “亚洲失控”论:对战后亚洲地缘形势的分析 |
1、亚洲逐渐挣脱旧的殖民控制力 |
2、亚洲南半环的新旧殖民控制力日渐衰微 |
3、亚洲北半环内苏联的控制范围逼近极限 |
(二) “三个世界”论与亚洲“自由区”设想 |
1、“第三股势力”与“三个世界”的雏形 |
2、“三个世界”论的内涵 |
3、亚洲“自由区”设想的内涵 |
4、亚洲“自由区”的重要性 |
(三) “吸引政治”:美苏地缘角逐的关键因素 |
1、“吸引政治”概念的内涵 |
2、苏联“吸引政治”的优势和效果 |
3、美国的吸引优势及其发展潜力 |
(四) 亚洲内陆边疆的地缘政治分析 |
1、满洲:冲突的摇篮 |
2、蒙古:“缓冲地带”与“中、苏之桥” |
3、新疆:亚洲的枢纽 |
四、拉铁摩尔对美国亚洲政策的分析与建言 |
(一) 拉铁摩尔对美国亚洲政策的分析 |
1、美国传统亚洲政策的弊端 |
2、美国制定新亚洲政策的必要性 |
(二) 拉铁摩尔对美国亚洲政策的建言 |
1、美国应提高联合国的效能,加强国际合作 |
2、在联合国的框架内处理对苏关系 |
3、美国对华政策的要点 |
4、美国对日政策的要点 |
5、对亚洲殖民地实施“吸引”政策 |
五、拉铁摩尔亚洲地缘政治思想的研究特色与局限性 |
(一) 拉铁摩尔亚洲地缘政治思想的研究特色 |
1、“移情”方法 |
2、实地考察法 |
3、比较研究法 |
4、经世取向,求实创新 |
5、全球视野,整体史观 |
(二) 拉铁摩尔亚洲地缘政治思想的局限性 |
1、过于强调边疆因素的作用 |
2、片面夸大工业化的作用 |
3、机械套用边疆理论的框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拉铁摩尔:中美风云的见证人(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汉学向中国学的转变探析 ——以欧文·拉铁摩尔的研究为中心[D]. 方琦.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 [2]拉铁摩尔1937-1944年的在华经历及其影响研究[D]. 姚静. 延安大学, 2016(02)
- [3]欧文·拉铁摩尔对满洲地区的考察与研究述评[D]. 卢沛兴. 浙江师范大学, 2016(02)
- [4]评欧文·拉铁摩尔的中国史观[D]. 秦磊. 浙江师范大学, 2015(02)
- [5]拉铁摩尔边疆视域下的亚洲地缘政治思想研究[D]. 蔡美娟. 浙江师范大学, 2014(02)
- [6]拉铁摩尔:中美风云的见证人[J]. 许亚洲. 国际人才交流,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