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1月完成国家和主电网发电

2003年11月完成国家和主电网发电

一、2003年11月份全国及主要电网发电量完成情况(论文文献综述)

王姝睿[1](2021)在《储能在区域电力系统中应用的经济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社会对于提高能源效率、更有效地调度和使用电力、更多地使用可再生能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系统关于能源的合理安排和战略调度对我国未来能源行业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可再生能源、储能、互联器在区域电力系统中的作用和经济价值有关研究,为当地电力系统参与方的风险控制以及规避进行支持、也为市场政策的拟定方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对国家未来清洁发电目标的稳健实现具有战略布局意义。本文对2030年典型区域电力系统进行技术经济、电力电价和CO2排放上的预测,并确定增加大量可再生能源发电消纳的好处,以及储能在其中的作用及技术经济性开展研究。采用的具体研究对象为内蒙古电力市场。该电力系统中的清洁发电占比相对较高,现有风电机组以及规划新增清洁能源发电机组容量增加,因此更加适合模拟电力系统中的高可再生能源渗透率。搭建了内蒙古电力系统模型,并对研究储能技术、可再生发电渗透率、互联容量等在电力市场中的经济价值评估。基于电力市场经济学理论,根据电网容量约束的要求,采用日前市场与日内市场联合模拟、省内市场与省间市场联合模拟的方法,构建竞争市场模型。采用不同时间粒度对市场进行模拟,使得模型结果更加接近于实际市场运行决策结果。采用地理上省内与省外联合模拟的方法,对互联器运行情况进行模拟,同时采用省外的容量模拟更好地辅助竞争市场省内的模型运行,使得省内运行结果精确度更高。确定了竞争电力市场模型的经济性分析评估指标主要包含年度批发系统边际价格(SMP)、总发电成本、总发电净收入和CO2排放量。使用经济性分析评估指标,采用模型验证的方式,验证了竞争性电力市场模型的可用性和准确性。研究建立了 2030年典型区域电力系统的三种情景,即可再生能源情景、储能情景、互联情景,并分别进行了一系列案例研究。情景建立是根据现有的政策预测,并结合情景规划方法进行推演得到。可再生能源情景评估了内蒙古地区具有不同水平的电力可再生能源(RES-E)目标时,对电力市场整体产生的技术经济性和环境上的影响。储能情景包含四个具有不同储能容量的案例研究,用来从经济性的角度预测对于内蒙古电力市场来说合适的储能类型和容量。互联情景设计了四种具有不同互联容量的案例,以确定内蒙古电力市场的2030年恰当的互联容量值。研究表明,实现2030年的高可再生能源发电目标可以降低消费者的电费,还可以实现总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模拟结果得出,内蒙古电力市场2030年的储能总容量在中等储能规模时可以最优化电力系统目标函数。更高容量的互联对降低电价、总发电成本和内蒙古电力市场的CO2排放具有有益的影响。对于典型区域电力系统进行敏感性情景分析,确定燃料价格波动因素、电力机组退役因素、储能成本因素以及储能政策因素对于模型结果的影响。采用经济性分析评估指标,在敏感性分析情景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模拟结果鲁棒性较好,模型结果表现稳定。

文灏[2](2021)在《近代河北电力工业研究(1928-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为“电气时代”,作为重要工业及公用事业之一的电力工业,对于推动近代社会经济发展及现代化进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河北地区深受外国资本影响,且河北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地理位置具有重要性及特殊性,在此背景下,河北电力工业肇始于1888年,起步甚早,其发展历经多段时期。文章重点论述在河北电力工业发展历程中,南京国民政府对其的管控,外资的侵略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的所得与所失。第一,探讨民国时期河北电力工业的发展历程,不同中央主管机关对河北电力工业的管理及在其管辖下河北电力工业的发展状况。重点论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建设委员会对河北电力工业管控下的“黄金发展期”及资源委员会管控下的“停滞期”。第二,探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外国资本对河北电力工业的侵略,主要以比商公司和日本为主。前者对天津电力市场进行非法占据及牟取高额利润;后者对河北电力工业进行掠夺式开发,从“七七”事变前的资本渗透到事变后的电力攫取,河北本土电力工业畸形发展,失去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第三,试图从多个角度评析近代,尤其是国民政府时期河北电力工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所得与所失。所得即为河北发展电力工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和电力工业发展对河北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所失即为河北电力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不足。最后,河北电力工业既是河北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器,其发展历程中的所得所失,对于当下河北电力工业的加速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借鉴与现实参考。

刘凌云[3](2020)在《燃煤发电项目双因素风险分析及期货对冲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燃煤发电项目是指以煤炭为燃料,正在规划、建设或已经投产运营的火力发电单元。由于煤炭燃料约占到火力发电生产运营成本的70%,我国煤炭产量70%以上用于发电,燃煤火力发电量又占到我国各类发电总量的70%以上,这“三个70%”的根本问题是煤炭。所以,从宏观层面上讲,国家以什么方式有效配置煤炭资源,如何高效利用煤炭资源,怎样调整能源结构,是摆在政府决策者们面前的重要问题;从微观层面上讲,我国煤炭价格购销市场化所引起的价格波动频次增加和波动幅度不断加大,给我国燃煤火力发电厂的正常生产经营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构成不容忽视的经营风险。认真研究煤炭市场供求关系变化规律及如何规避煤炭价格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是燃煤火力发电项目的规划、建设与运营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纲领指导下,火电项目建设面临着硬约束。相反,新能源发电装机呈高速发展态势,水力发电对火力发电影响显着。但水力发电出功不稳定性,给燃煤火力发电项目功率稳定输出产生不可忽视的风险。本论文将煤炭价格波动、新能源发电替代及不稳定性对燃煤火力发电造成的冲击定义为双因素风险。本研究主要从如何利用动力煤期货工具视角深入研究化解双因素风险的对策与方法,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深度探究煤炭价格波动、新能源发电变化与燃煤火力发电出功之间的经济理论关系和数量关系。在理论方面,采用价格波动理论较先进的状态空间模型理论,分析煤炭价格与燃煤火力发电之间、新能源发电与燃煤火力发电、煤炭价格与煤炭社会库存之间的关系特征,选择合适的状态空间模型类型,构建了完善分析模型:实证方面,通过收集了十年以上的煤炭价格指数、煤炭社会库存、新能源发电及燃煤火力发电量的历史数据基础上,经过严谨的经济计量分析,构建了四大计量经济理论模型,检验了双因素风险分析及期货对冲策略诸经济模型的正确性。本论文根据状态空间模型理论和金融期货理论,构建了燃煤火力发电项目煤炭现货和期货库存最优比例模型、双因素风险期货对冲模型。这些模型,为燃煤发电项目运营有效利用煤炭期货对冲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根据状态空间模型理论,量化分析我国煤炭价格、新能源发电与煤炭社会库存及火力发电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以此研判煤炭价格走势、煤炭社会库存变化、煤炭火力发电变化情况,合理安排煤炭库存,以及煤炭实际库存与虚拟库存比例关系,并在煤炭期货市场上开展套期保值交易,达到规避煤炭价格波动风险和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的目的。基于上述思想及思路,研究内容具体包括以下五个主要部分:(1)燃煤发电项目双因素风险的成因。本研究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结合生产实际,深入分析了燃煤发电项目建设与运营中面临的经营管理问题,认为我国煤炭购销市场化而加剧了煤炭价格的波动,给煤炭消费和生产者带来了很大的经营风险,随后分析了引起煤炭价格波动的诸多因素及深层次的原因;同时研究了新能源发电替代及出功不稳定性对燃煤火力发电产生的冲击及原因分析,准确定义为“双因素”及“双因素风险”,为论文展开研究奠定了逻辑基础。(2)对本研究起到支撑作用的相关基础理论综述。把经济波动理论及价格波动理论引入到煤炭现货市场、期货市场价格波动分析中;根据经济滤波理论,对经济变量进行滤波整理,为得到构建模型所需要的数据提供了处理分析方法;运用协整理论实证分析了模型的正确性;期货套期保值理论,为本论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期货对冲策略模型提供理论支持;状态空间模型理论是本论文主要模型构建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3)双因素风险识别及影响要素研究。应对风险必须准确分析风险源问题,本论文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进行风险分析,在供给方面,煤炭价格波动是主要因素,影响很大;在需求方面,对煤炭火力发电量影响较大的因素中,就波动性而言,新能源发电的不稳定性,是主要因素。本论文将煤炭价格波动和新能源发电不稳定性这两个变量风险定义为煤炭火力发电项目运营中的“双因素风险”。(4)构建燃煤发电项目双因素风险期货对冲模型。依据模型构建的总体思路,运用状况空间模型理论,针对煤炭价格与燃煤火力发电之间的关系特征、新能源发电与燃煤火力发电之间关系特征,构建了煤炭价格对火力发电量影响的理论模型及煤炭价格对库存影响模型,新能源发电量变化对燃煤发电量影响的理论模型,建立了煤炭现货实际库存与虚拟库存理论模型,得到了双因素风险期货对冲模策略模型。(5)模型实证研究和燃煤火力发电项目案例应用分析。建立“煤炭价格波动与火力发电量变动”、“新能源发电不稳定与火力发电量变动”、“煤炭价格波动和新能源发电不稳定与火力发电量”、“煤炭价格波动与煤炭社会库存量”的实证模型。最后选取了江苏某火电项目案例,验证了本论文分析方法及模型应用的合理性及有效性。为我国燃煤火力发电项目运营中开展类似业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操指导。

邢通[4](2020)在《大规模风电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机制及优化模型研究》文中提出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开启,确定了“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体制架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几年的发展,我国电力市场建设成效初显,中长期交易市场实现常态化运行,八个现货市场试点稳步推进,中长期交易为主、现货交易为补充的电力市场体系初具雏形。在此基础上,以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环境发生很大变化,随着发用电计划放开比例逐步扩大,传统的全额保障性收购政策将退出舞台,市场成为新能源消纳的重要途径。由于风电的波动性和随机性,风电参与市场存在天然劣势,如何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设计风电参与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等全市场体系交易机制,从而实现新能源消纳的目标,是我国电力市场建设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重点考虑风电的消纳问题,从中长期市场到现货市场,由日前市场深入到实时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研究电力市场交易机制及优化运行,针对我国可再生能源消纳保障机制研究省间风电交易策略,主要研究容如下:(1)概述了国内外电力市场发展现状及交易体系。首先从国外典型电力市场的发展现状展开研究,总结了美国、英国、北欧等国家电力市场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各国的电力工业概况和电力改革进程;然后,根据上述各国电力市场现状,从市场运营机构到市场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我国的电力市场交易体系;最后,立足电力体制改革的大环境,结合经济发展、资源禀赋等实际情况,基于风火打捆参与电力中长期合约交易、风光储协同参与短期交易电量、风电调峰辅助服务交易三方面分析了风电参与多级电力市场交易路径,为后续章节的电力交易优化模型和运营模式的研究做出铺垫。(2)提出了风电-火电参与电力中长期合约交易优化模型。首先,建立了年度双边协商交易、月度集中竞价交易、挂牌交易的电量确定和电价确定模型,简述了中长期市场合约电量的年分解到月、月分解到日、日分解到时的分解方式。然后,提出了风电和火电参与电力市场的两种方式,综合考虑系统备用、弃风惩罚、绿证交易等问题,基于此建立风火独立参与市场交易模型和联合参与市场交易模型,在满足功率平衡、系统备用等约束条件下研究发电侧收益最大的问题。最后,算例分析结果表明风电和火电联合参与电力市场与单独参与相比,具有额外效益,克服了风电出力波动给系统带来的威胁,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提出了风险中立情景和风险非中立情景下的风-光-储参与电力日前交易优化模型。首先,建立了风-光-储系统不确定性分析模型及其处理方法;其次,分别构建了风险中立情景下的风-光-储独立参与日前交易和合作参与日前交易的优化模型。然后,构建了基于CvaR的风险非中立下风-光-储参与日前交易优化模型,研究在不同风险置信水平情景下,风-光-储协同参与电力日前交易的效益。最后,选取了典型地区进行了算例分析,提出了考虑清洁能源出力不确定性及风险性的风-光-储协同参与电力日前交易的最优策略。(4)提出了风电-抽水蓄能电站参与电力实时竞价交易模型。风电-抽水蓄能联营能够增加风力发电的消纳率,且风电-抽水蓄能系统由于具有了一定的功率调控能力,其参与电力实时市场获得了盈利的能力。针对风电-抽水蓄能联营参与多时间尺度电力现货市场竞价的问题,考虑风电出力及市场结算价格的不确定性,关注日前市场与实时市场的联动关系,构建了风电-抽水蓄能系统多时间尺度竞价优化模型,在长时间尺度风电-抽水蓄能竞价优化模型中,对风电出力及实时市场平衡价格的不确定性,分别使用随机优化技术和鲁棒优化技术进行处理,并构建了基于条件风险机制(Conditional Value at Risk,CVaR)的日前出力申报决策优化模型;在短时间尺度风电-抽水蓄能竞价优化模型中,引入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方法,基于支持向量机模型(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对风电出力及实时市场平衡价格进行滚动预测,并构建了实时出力申报决策优化模型对控制变量(实时市场出力申报量)进行控制优化,最后,加入反馈矫正环节形成闭环控制,从而实现实时市场竞价的滚动优化过程,通过滚动优化,实现不确定性变量的提前预测值与实际发生值的逼近,保证实时竞价优化结果的准确性。(5)提出了火电-储能-需求响应联合参与风电调峰交易和效益补偿优化模型。从源荷两侧入手,引入需求响应机制,提出火电机组不同调峰阶段能耗成本模型,构建火电、储能与需求响应联合开展风电调峰交易优化模型;进一步,对比分析火电、储能、风电和需求响应合作和非合作时的运营收益,通过分析不同主体的效益变动情况,引入Sharply值法,构造火电、储能、需求响应联合调峰交易补偿机制;最后,选择中国东北某局域电网作为仿真对象。所提多源调峰交易成本测算模型,有效描述了不同调峰源的调峰成本。所提火电、储能、需求响应多源调峰交易多目标优化模型,能够兼顾调峰交易的经济性和环境性。相比火电、储能、需求响应独立调峰情景,当火电、储能和需求响应联合调峰时,调峰交易方案达到最优,表明两者间具有协同优化效益。所提火电、储能、需求响应多源调峰交易补偿机制,实现各调峰主体均能按照贡献率获取增量收益,实现调峰效益的最优化分配。(6)分析了风电参与跨省区电力市场消纳交易保障机制。首先,从政策内容解析、政策制定历程与调整、政策作用影响三个方面展开,梳理了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政策。然后通过分析累计消纳权重达标值和测算电力交易需求量,建立了跨省区需求量交易模型和风电消纳水平评估模型,并以某省电网为研究对象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进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市场交易机制能够打破省间市场交易屏障,通过市场化方式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量。最后,从市场机制短期发展、运行机制短期发展、可再生能源消纳机制远景三个方面给出风电参与可再生能源消纳机制的发展建议,针对可再生能源参与市场面临的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市场交易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消纳权重责任考核机制,促进清洁能源消纳量。

庞越侠[5](2020)在《中国电力能源低碳政策协同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推进能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鼓励可再生能源建设并促进其消纳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中国出台了多项电力能源低碳政策,如标杆上网电价、碳排放权交易、可再生能源补贴、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等。但由于政策出台部门、目标内容、实施对象的差异,电力能源低碳政策间的协同能力不足,阻碍了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同时也给中国政府带来了严重的财政压力。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为核心,选取碳排放权交易、碳税政策、可再生能源补贴政策及可再生能源配额制作为典型的电力能源低碳政策,设计了多情景的电力能源低碳政策协同模型,并构建了协同模型优选模型,为后续电力能源政策的发展与完善提供支撑。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中国电力能源低碳政策框架及类型,明确了典型电力能源低碳政策现状及政策协同存在的问题。本部分的具体研究分为两个部分:首先,基于电力能源低碳政策概念,梳理了 2005-2020年中国典型电力能源低碳政策,并依据政策内容将其划分为授权立法、战略规划、财政、监管工具、示范类等。其次,立足于政府角度,本部分采用供给侧政策协同向供需政策协同发展的研究思路,选定碳排放权交易、碳税政策、可再生能源补贴政策以及可再生能源配额制为典型政策,进一步细化研究了上述四种政策的发展历程,明确现情况下四种电力能源低碳政策协同存在的问题。(2)基于中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实施经验及发展潜力,立足于政府角度以碳价预测为电力能源低碳政策协同的切入点,分析碳排放权市场中碳价的关键影响因素,构建多类型的碳价预测模型,并进行相应的优选,为研究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与碳税政策的协同打下良好的基础。本部分的具体研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归纳并筛选碳排放权市场中碳价的影响因素,明确其关键影响因素;其次,分别构建了无影响因子CIR碳价预测模型、单因子CIR碳价预测模型、多因子CIR碳价预测模型、固定标准差Vasicek碳价预测模型、单因子Vasicek碳价预测模型、多因子Vasicek碳价预测模型、跳跃-扩散碳价预测模型;最后,以碳价预测误差及其分布情况为标准,对多种碳价预测模型进行优选。(3)立足于政府角度,首先,以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为目标,不同政策对电力市场主体行为影响、碳排放权与碳税政策不同实施主体间的公平性以及政府调节手段与碳价间关系为约束条件,形成以碳配额量、碳税水平为调节手段的碳价-碳税、碳价-碳税-煤价、碳价-碳税-可再生能源成本、碳价-碳税-煤价-可再生能源成本间的联动协同模型。其次,考虑电力市场交易下发电企业电力上网成交价格的变动情况,采用模糊期权方法构建不同协同情景下的市场主体经济效益评估模型。最后,仍以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为目标,进一步将经济、电力系统物理需求等加入到约束条件,构建优选模型,用于协同模型的选择。(4)基于碳排放权交易、碳税政策以及可再生能源补贴政策下单个政策与叠加政策对电力市场主体行为的影响,首先,以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为目标,构建基于多样化响应行为的可再生能源动态补贴模型。其次,立足于政府角度,以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为目标,以不同政策对电力市场主体行为影响、碳排放权与碳税政策不同实施主体间的公平性、政府调节手段与碳价间关系、政府补贴水平为约束条件,形成以碳配额量、碳税水平、补贴、市场可允许可再生能源发电偏差为调节手段的基于基准内部收益率的碳价-碳税-补贴、基于同等竞争力的碳价-碳税-补贴的联动协同模型。再次,基于可再生能源消纳方式,构建协同模型下市场主体效益评估模型。最后,仍以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为目标,进一步增加经济、电力系统物理需求等约束条件,形成优选模型,用于协同模型的选择。(5)基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碳税政策、可再生能源补贴政策及可再生能源配额制下单个政策与叠加政策对市场主体行为的影响,从政府角度出发,在碳排放权交易、碳税政策、可再生能源补贴政策协同模型中引入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实现将从电力供给侧协同拓展为电力供给与需求共同协同。然后,形成以碳配额量、碳税水平、补贴、市场可允许可再生能源发电偏差、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作调节手段的多重电力低碳政策协同模型。最后,构建以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为目标,电力市场主体经济效益、政府补贴财政压力、可再生能源配额制主体行为、电力系统物理需求为约束条件的优选模型,用于协同模型的优选。通过上述分析,本篇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是依据从供给侧政策协同向供需双侧政策共同协同的思想,针对供给侧市场主体对不同政策的响应行为,构建了碳价、碳税、煤价以及可再生能源成本多因素联动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与碳税政策协同模型;考虑供需双侧市场主体对不同能源政策的响应行为,构建了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碳税政策、可再生能源补贴政策以及可再生能源配额制间的协同模型,用于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为政府推进多类电力能源低碳政策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张焱[6](2020)在《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企业、民众和宏观三个层面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经济运行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更是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的重要物质保证。能源的短缺是社会动荡的开始,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接连爆发了两次石油危机,石油输出组织(简称“欧佩克”)因不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中东政策,对西方国家采取石油禁运的措施,这导致了石油的价格从几美元一桶迅速提高到30多美元一桶。进而导致缺油国家的工业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出现了因为石油短缺而导致经济衰退的现象。中国是少油国家,经济发展所需石油基本依靠国外进口,在石油主导权被中东以及西方国家掌控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犹如悬着一把利剑。中国煤炭资源丰富,正是由于资源禀赋的限制,煤炭是中国主要的消费能源,但随着中国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煤炭消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日益突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已经跃居世界首位。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经济增长与环境恶化的矛盾问题,并将该问题定位为中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在经济发展、能源安全、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多重压力之下,中国发展绿色能源势在必行。本文以中国绿色能源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由九个章节组成,每个章节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在此基础上概括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并提出了研究框架,最后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第二章:首先对绿色能源和产业政策两个关键词的内涵和概念进行了总结,并阐述了绿色能源与产业政策的关系。然后对本文的理论基础做了介绍,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市场失灵理论、产业管制理论与产业组织理论。其次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文献综述:一是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综述;二是绿色能源企业发展研究综述;三是民众对绿色能源支付意愿的研究;四是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综述。第三章:本章阐述了以水能、风能、太阳能和核能为代表的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梳理了中国近年来发布的所有与绿色能源产业相关的政策文本,然后从文本数量、颁发部门等方面对政策文本进行了统计,最后从财政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价格补贴政策三个方面对所有的政策进行了归类分析。第四章:本章对美国、德国、日本三个发达国家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支持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进行了梳理。经过梳理与比较后发现,为推动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通常采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技术与研发激励等政策工具。最后阐述了国外绿色能源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第五章:本章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了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成长的动力机制,同时提出了促进绿色能源产业成长的动力因素。然后在此基础上,从政府导向和市场导向两个方面对绿色能源产业的成长路径进行了分析。第六章:本章首先在第五章的基础上阐述了绿色能源企业的成长路径,然后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绿色能源企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七章:本章通过“民众能源问题政策倾向调查”的数据研究发现,中国民众对绿色能源的支持度较高,对电价问题比较关心。大多数民众的社会责任感也比较强,为了保护环境,降低环境污染,宁愿多承担部分用电成本也支持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发展。除此之外,本章通过实证还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民众对绿色能源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人口统计学特征、教育水平及能源知识、环境意识。第八章:本文通过时间序列模型先来测定中国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库兹涅茨曲线,对二者之间的发展趋势进行判断。然后加入城镇化、产业结构等因素通过构建ECM模型对我国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做出进一步分析。第九章:本章首先对全文进行了概括总结,得出了五个结论。然后从完善绿色能源产业财税政策、改进绿色能源定价制度、加强绿色能源产业研发、强化政府与民众之间联系四个方面进行政策建议。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政策的特征是宏观规划类文本过多,微观执行类文本过少;税收优惠政策数量过少。(2)企业获得的财政补贴对企业效益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企业投资、研发支持与劳动力投入对企业效益呈正向的影响关系。通过企业经营类别异质性分析发现,财政补贴对太阳能企业呈正向影响,而对风能企业影响作用不明显;企业融资对风能企业呈正向影响,而对太阳能企业影响作用不明显。(3)中国民众对绿色能源的支持度较高,对电价问题比较关心。大多数民众的社会责任感也比较强,为了保护环境,降低环境污染,宁愿多承担部分用电成本也支持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发展。(4)人口统计学特征、教育水平及能源知识、环境意识等因素对民众支付意愿的影响随着能源类型的不同而产生了差异性。对于可再生能源来讲,女性支持的概率较高,而对于核能则男性支持概率更高;年龄对两种能源的影响作用一致,随着民众年龄的上升,民众支持绿色能源的概率是下降的;收入因素对于两种能源的影响结果也是一致的,随着收入的提高,民众对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支持概率都会上升;受教育程度与能源知识均对民众可再生能源的支付意愿有正向促进作用,但是受教育程度因素对核能支付意愿的影响并不显着;拥有环保意识会提高民众对可再生能源的支付意愿,而对于核能来说这一因素的影响并不显着。(5)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呈向右上倾斜的“N”字型,且没有拐点,表明绿色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会像煤炭能源会出现“增长极限”的问题。加入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等因素进一步分析后得出绿色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城镇化水平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双向影响关系,即绿色能源的消费量会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总量的扩大和发展质量的提升都会促进绿色能源的发展;绿色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影响作用,但在短期内影响力度较小,在长期内影响力度逐渐增大。本文创新点有三:(1)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在宏观、企业微观与民众个体微观三个层面对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分析。(2)数据开发的创新。本文中民众对绿色能源支付意愿的个体微观数据是通过问卷调查的途径来获得的,这具有独一无二性。在对数据进行整理之后,首先针对民众对绿色能源政策的态度倾向、民众对绿色能源的偏好等问题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并形成了一个有关能源公共政策的调查报告。其次,使用probit计量模型,对影响民众对绿色能源支付意愿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3)对绿色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创新性论证。本文通过时间序列模型对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后得出,绿色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会像煤炭能源会出现“增长极限”的问题,绿色能源消费量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可持续的。

王强[7](2020)在《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及优化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炭和电力是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基础能源产业,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均离不开二者的协调运行。我国矿产资源的禀赋特征造就了以煤为主、以电为核心的能源发展格局。建国70年来,我国煤炭和电力行业发展迅猛,但环境污染、产能过剩、纵向协调性差、中长期合同违约率高等问题却导致煤炭与电力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这使得促进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成为社会关注的新焦点。2020年,我国将实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和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这将使得煤电能源供应链相关企业面临被替代和成本增加的风险。同时,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在供给侧改革方面,我国陆续出台了去产能政策、煤电联营政策和中长期合同政策等相关制度。相比于过去,新的政策环境带来新的机遇和风险,需要考虑这些政策对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的影响,对于提升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因此,本文以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为研究对象,按照“发现问题—构建模型—算例分析”的逻辑链条,分别对低碳政策、去产能政策和煤电联营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问题,基于金融衍生工具的煤电能源供应链中长期合同履约问题进行研究,深入分析煤炭与电力周期性冲突原因并讨论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及优化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梳理了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及优化的研究成果与理论,论证了论文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首先,从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相关政策和中长期合同优化三个方面总结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介绍了国内煤炭与电力协调运行政策与实践,总结了南非、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德国等典型国家煤炭与电力协调运行政策与实践,针对中国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现状,给出了相应的经验启示。最后,从煤炭和电力发展现状、煤炭进出口、燃煤发电污染、煤电周期性冲突和新能源替代等出发,提出了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中存在的问题。(2)构建了低碳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模型。首先,受碳排放权配额和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量的限制,分析了碳排放权和可再生能源相关参数对煤电能源供应链相关企业在非合作和合作两种情形下对收益的影响。其次,研究了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下,电力用户在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市场中,运用资金现金价值模型分析了光伏绿色电力证书和风电绿色电力证书的最高市场价格和最低市场价格,同时设计一套基于优惠价格的一对多市场交易机制,为电力用户采购绿色电力证书完成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量提出降低成本建议。(3)构建了去产能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模型。首先考虑了去产能指标和产能补贴对市场价格的影响,以煤炭市场为例,构建了多个市场竞争模型对煤炭市场竞争力进行了算例仿真分析。其次,构建了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去产能模型,设置多个参数,运用数学模型分析不同参数变化对去产能率的影响,并进行了算例仿真分析。(4)构建了煤电联营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模型。首先,构建煤电能源供应链纵向决策模型,以一条含多个煤炭生产企业、燃煤发电企业和煤电联营企业的复杂煤电能源供应链为例,得出企业进行煤电联营的市场条件,并进行算例仿真分析。其次,构建煤电能源供应链纵向一体化效应模型,以一条含煤炭生产企业、煤炭贸易企业和燃煤发电企业的煤电能源供应链为例,运用纵向一体化决策模型和纵向独立决策模型计算新增收益,运用鲁宾斯坦讨价还价模型对总收益进行分配。最后,构建煤电能源供应链纵向一体化推进机制模型,分析地方政府和能源企业在实施纵向一体化项目时策略选择,基于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不同初始条件、不同参数条件变化对地方政府和能源企业决策的影响,运用算例进行仿真分析。(5)构建了基于金融衍生工具的煤电能源供应链中长期合同优化模型。首先,研究了煤炭和电力中长期合同发展,以煤炭中长期合同为例,基于扎根理论分析归纳煤炭中长期合同影响因素,运用解析结构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接着,分析了煤炭和电力中长期合同价格合理区间。其次,分析了煤炭中长期合同稳定性及履约区间,不同参数对煤炭中长期合同稳定性的影响,利用期权理论,分别设置了看涨期权、看跌期权和双向期权三种期权模型对煤炭中长期合同进行优化。最后,分析了电力中长期合同稳定性及履约区间,不同参数对电力中长期合同稳定性的影响,在煤电浮动机制下,提出一种政府授权差价合约对电力中长期合同进行优化。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所构建的低碳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模型,可为受碳排放权配额和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量限制的煤电能源供应链相关企业提供科学的定量决策工具;2)所构建的去产能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模型,可为政府对直接去产能政策效果评估和间接去产能决策提供决策支持;3)所构建的煤电联营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模型,可为政府和企业进行煤电联营决策提供支持;4)所构建的基于金融衍生工具的煤电能源供应链中长期合同优化模型,可为煤炭中长期合同和电力中长期合同优化提供新型履约保障途径。

李晓乐[8](2020)在《日本新能源产业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能源,作为基础性生产生活资料,对一国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后石油危机时代与全球应对气候变暖时代相叠加的现今,新能源凭借可持续、环保性、广泛分布等优势,在世界各国寻找化石能源替代能源进程中备受广泛关注。本文以日本新能源产业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究其支持政策体系在推进日本新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发挥的引导作用。并立足我国能源经济现实国情,旨在为我国新能源产业支持政策体系的优化调整提供借鉴与启示。发展好新能源产业对于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现经济高质量转型,打赢“三大攻坚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研究在理清日本政府不同阶段对“新能源”概念的界定与对象范围演变的基础上,考察了新能源在日本一次能源体系中的地位及其主要利用形式,并结合新能源的特征,概观了世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前景。从日本国内和国际两个视角出发全面阐述了日本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背景,系统梳理了日本新能源产业政策的历史演变,具体剖析了日本促进新能源普及扩大的战略目标规划、以及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重点研究了日本包括RPS制度、FIT制度、补贴政策、优惠税制、新能源电力电网接入技术对策、新能源汽车支持政策以及民间支援举措在内的新能源产业支持政策体系,并总结了相关政策的推进机制。运用实证手法探讨了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并结合日本电力市场改革进程对日本RPS制度与FIT制度实施的政策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充分对比了中日两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路径与支持政策,立足我国国情,提出日本新能源产业支持政策与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通过系统研究与分析,本文认为日本在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划与实施方面存在诸多成功之处。主要表现为,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新能源产业支持政策体系,起步时期十分重视对新能源核心技术研发的战略规划与支持,不同发展阶段相关支持政策的实施均有强有力的法律法规体系支撑,政策工具多样,且政策之间衔接与协调性较好,不同时期政策重点鲜明,目标规划清晰,重视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发挥相结合,并根据不同时期国际与国内能源经济环境变化适时做出政策调整。尽管我国与日本在资源能源禀赋、能源市场环境以及政策推进体制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本文认为日本新能源产业支持政策体系对我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我国必须坚持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结合日本经验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张雨童[9](2020)在《《环球电力热点观察》期刊文章英译汉实践报告》文中认为电力工业是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点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全球电力行业正处在一场深刻的变革之中。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技术的崛起等对传统的能源供应造成冲击。本翻译实践原文本为从国外相关能源网站收集到的英文文献,译文在《环球电力热点观察》期刊中出版。译者在英译汉过程遵循忠实、通顺的原则,对电力期刊文本的翻译进行了研究。本翻译实践报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翻译实践项目背景和项目意义;第二部分是译前准备描述,包括分析平行文本和原文本的特征,从而确定翻译中遵循的原则;第三部分是翻译过程描述,包括译前准备、翻译原文本的过程和翻译后的校对工作;第四部分是案例分析,主要从词汇、句法以及标题和小标题三方面对翻译中的重难点进行案例分析,并提出具体的翻译策略,如增词法、转化法、省译法等,以期译文忠实、通顺。最后在结论部分,主要对翻译实践工作进行了总结。通过此次翻译实践,译者了解了电力领域前沿科技,并且掌握了电力期刊文本的特点和翻译策略,提高了自身的翻译能力;同时,译者希望该实践报告能为翻译此类文本的译者提供一些参考。

厉艳[10](2020)在《北京市电力景气指数构建与发展预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行业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行业,电力生产和消费往往呈现出一定的周期变化趋势,该趋势与经济变动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因此使用经济景气循环的相关方法对电力行业的周期波动变化开展研究具有可行性,对监测电力行业的发展状态和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北京是我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十三五”以来,北京市明确提出了疏解非首都功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显着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等发展目标,这些内容均与电力行业发展密切相关。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构建北京市电力景气指数,并进行电力发展预警研究。首先,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关于景气循环分析和预警系统的研究现状,梳理了相关的基础理论。其次,通过调研北京市近年电力生产和消费数据,分析了北京市电力行业的发展趋势,从经济、政策和社会三个角度分析了影响电力景气状态的外部环境,为后文电力景气指标筛选奠定了基础。再次,计算了发电量同比增长和用电量同比增长的灰色关联度,使用北京市发电量同比增长作为基准指标,根据景气指标选取的相关原则,明确了电力景气指标选择的范围。接下来运用X-12调整法对时间序列进行季节调整,然后使用时差相关分析、K-L信息量法、峰谷对应法和时差相似灰色关联度筛选出电力景气先行、一致和滞后指标,构建了北京市电力景气合成指数,建立了北京电力和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最后,在电力景气指数构建的基础上,选择电力景气先行指标和一致指标建立电力发展预警指标体系,使用ARIMA模型对预警指标进行预测,然后使用预警信号灯法构建了电力发展预警模型,建立了北京市电力发展的“报警器”,并提出了对策建议。通过研究发现:北京市电力周期波动在3年左右,其中电力先行、一致和滞后合成指数的波动幅度较为接近,平均位势依次升高;2016年至2019年上半年,北京市电力预警综合指标稳定在绿灯区运行,表明电力发展处于正常状态;2019年下半年,受第二产业生产效益“趋冷”、第三产业发展“过冷”影响,北京市电力发展进入景气收缩阶段,释放“趋冷”信号。本文的研究填补了北京市电力景气指数和发展预警的空白,明确了“现状、环境分析-景气指数构建-发展预警-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能够为其他地区乃至全国的电力发展监测研究提供有效的示范和借鉴。

二、2003年11月份全国及主要电网发电量完成情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11月份全国及主要电网发电量完成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1)储能在区域电力系统中应用的经济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际电力市场发展现状与趋势
        1.2.2 中国电力市场发展现状与趋势
        1.2.3 电力储能发展现状与趋势
    1.3 本文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竞争电力市场经济分析与评估模型
    2.1 竞争电力市场运行机制及交易模型
        2.1.1 区域电力市场及交易模型
        2.1.2 互联电力市场及交易模型
    2.2 竞争电力市场建模
        2.2.1 建模方法与逻辑
        2.2.2 经济性分析指标
    2.3 模型验证
        2.3.1 综合单一电力市场
        2.3.2 英国大不列颠电力市场
        2.3.3 法国电力市场
        2.3.4 模型验证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典型区域电力市场情景分析
    3.1 情景建立
        3.1.1 可再生能源情景
        3.1.2 储能情景
        3.1.3 互联情景
    3.2 可再生能源情景结果分析
        3.2.1 系统边际价格
        3.2.2 平准化电力成本
        3.2.3 系统总发电成本
        3.2.4 电力系统净利润
        3.2.5 碳排放
    3.3 储能情景结果分析
        3.3.1 系统边际价格
        3.3.2 平准化电力成本
        3.3.3 系统总发电成本
        3.3.4 电力系统净利润
        3.3.5 碳排放
        3.3.6 储能在区域电力系统中的作用
    3.4 互联情景结果分析
        3.4.1 系统边际价格
        3.4.2 系统总发电成本
        3.4.3 电力系统净利润
        3.4.4 碳排放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敏感性情景分析
    4.1 燃料价格
    4.2 电力机组因素
    4.3 储能成本因素
    4.4 储能政策因素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近代河北电力工业研究(1928-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 相关概念界定
    三 学术史回顾
    四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河北电力工业的发展历程与国民政府的管控
    第一节 河北电力工业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建设委员会对河北电力工业的监督与扶持(1928-1937)
        一 规范注册
        二 取缔窃电
        三 调节电价
        四 协助建设
    第三节 资源委员会对河北电力工业的接收与经营(1945-1949)
        一 资源委员会对河北电力工业的接收
        二 冀北电力公司的经营——以天津分公司为例
        三 资源委员会经营下河北电力工业的发展
第二章 外国资本对河北电力工业的侵略
    第一节 比商对天津电力市场的非法占据
        一 比商公司的陷阱合同与阻挠政府收回
        二 比商公司的利润牟取与扩张营业区域
    第二节 日本对河北电力工业的掠夺式开发
        一 事变前统制方针的制定与资本的渗透
        二 事变后开发计划的出台与电力的攫取
第三章 近代河北电力工业发展的得与失
    第一节 河北电力工业发展的优势与成效
        一 河北电力工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二 河北电力工业发展对河北社会经济的推动
    第二节 河北电力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不足
        一 备受战祸摧残
        二 外资压迫严重
        三 水电开发欠缺
        四 政府投资不足
        五 技术人才匮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燃煤发电项目双因素风险分析及期货对冲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径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径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 波动理论
        2.1.1 经济波动理论
        2.1.2 价格波动理论
        2.1.3 宏观经济变量波动周期基本分析法
        2.1.4 经济变量波动周期分析的滤波法
    2.2 期货市场相关理论
        2.2.1 动力煤价格指数
        2.2.2 期货价格理论
        2.2.3 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关系
        2.2.4 煤炭期货套期保值理论
    2.3 协整理论
    2.4 状态空间模型基本理论
        2.4.1 状态空间模型概念及构成
        2.4.2 状态空间模型的类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燃煤发电项目双因素风险分析
    3.1 我国煤炭及燃煤发电现状分析
        3.1.1 煤炭供给状况分析
        3.1.2 燃煤发电行业现状分析
    3.2 影响燃煤火力发电量因素分析
        3.2.1 影响火力发电量的一般因素分析
        3.2.2 火力发电量影响双因素分析
        3.2.3 煤炭价格、火力发电量、煤炭库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
    3.3 燃煤发电项目双因素风险定义及风险因素分析
        3.3.1 燃煤发电项目双因素风险定义
        3.3.2 煤炭价格波动对火电项目经营风险因素分析
        3.3.3 新能源替代波动因素及风险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煤炭期货套期保值策略研究
    4.1 煤炭现货市场
        4.1.1 煤炭国际现货市场
        4.1.2 煤炭国内现货市场的特点
    4.2 煤炭期货市场
        4.2.1 国际煤炭期货市场
        4.2.2 国内煤炭期货市场
    4.3 煤炭期货套期保值利益分析及操作步骤
        4.3.1 煤炭期货套期保值参与者利益分析
        4.3.2 煤炭期货套期保值操作策略
    4.4 基差及煤炭期货风险对冲
        4.4.1 基差概念
        4.4.2 期货风险对冲
    4.5 煤炭期货套期保值风险管理
        4.5.1 煤炭期货套期保值存在的风险因素分析
        4.5.2 煤炭期货套保操作的风险管理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双因素风险的期货对冲模型构建
    5.1 模型构建总体设计
    5.2 燃煤火电项目双因素关联性模型研究
        5.2.1 煤炭价格对火力发电量影响的理论模型
        5.2.2 煤炭价格对煤炭库存量影响的理论模型
        5.2.3 价格波动、新能源发电量波动对火力发电量影响的理论模型
        5.2.4 煤炭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联动关系理论模型
    5.3 煤炭最优库存与期货套期保值对冲策略模型
        5.3.1 煤炭实际库存与虚拟库存模型的思想基础
        5.3.2 煤炭实际与虚拟库存模型的建立
        5.3.3 煤炭实际库存与虚拟库存模型的应用
        5.3.4 煤炭期货对冲模型
    5.4 模型特点介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燃煤发电双因素风险及期货对冲模型实证与应用
    6.1 燃煤发电项目双因素风险及期货对冲模型实证分析
        6.1.1 数据收集与整理
        6.1.2 煤炭价格对火力发电量影响模型的实证分析
        6.1.3 煤炭价格对库存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6.1.4 价格波动、新能源发电不稳定对火力发电影响的实证分析
        6.1.5 煤炭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联动关系的实证分析
    6.2 煤炭期货套期保值对冲策略案例应用分析
        6.2.1 燃煤火电项目案例简介
        6.2.2 煤炭现货库存和与期货虚拟库存安排
        6.2.3 煤炭现货期货对冲交易
        6.2.4 煤炭现货期货对冲交易收益分析
        6.2.5 煤炭期货等量对冲策略算例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4)大规模风电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机制及优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风电参与中长期合约交易研究现状
        1.2.2 风电参与日前交易研究现状
        1.2.3 风电参与实时竞价交易研究现状
        1.2.4 风电调峰辅助服务交易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1.3.3 论文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国内外风电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现状及交易体系概述
    2.1 国外电力市场发展现状及风电参与交易情况
        2.1.1 美国电力市场现状及风电参与交易情况
        2.1.2 英国电力市场现状及风电参与交易情况
        2.1.3 北欧电力市场现状及风电参与交易情况
    2.2 国内电力市场发展现状及风电参与交易情况
        2.2.1 电力市场概况
        2.2.2 电力市场改革进程
        2.2.3 风电参与市场交易情况
        2.2.4 电力市场未来发展方向
    2.3 国内电力市场交易体系
        2.3.1 中长期交易市场
        2.3.2 日前现货交易市场
        2.3.3 实时交易市场
        2.3.4 辅助服务交易市场
    2.4 风电参与多级电力市场交易路径
        2.4.1 风火打捆参与电力中长期合约交易
        2.4.2 风光储协同参与现货市场
        2.4.3 风火调峰辅助服务交易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风电-火电参与电力中长期合约交易优化模型
    3.1 引言
    3.2 中长期电力市场
        3.2.1 中长期电力市场交易方式
        3.2.2 中长期合约电量分解
    3.3 风电-火电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优化模型
        3.3.1 风电与火电独立参与市场交易
        3.3.2 风电-火电联合参与市场交易
        3.3.3 约束条件
    3.4 算列分析
        3.4.1 基础数据
        3.4.2 算例结果
        3.4.3 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风电-光伏-储能协同参与电力日前交易优化模型
    4.1 引言
    4.2 风-光-储系统不确定性建模及处理
        4.2.1 风-光-储系统不确定性建模
        4.2.2 风-光不确定性处理
    4.3 风险中立情景下风-光-储参与电力日前交易优化模型
        4.3.1 风-光-储参与电力日前交易机制
        4.3.2 风险中立情景下风-光-储参与电力日前交易优化模型
        4.3.3 算例分析
    4.4 风险非中立下风-光-储参与电力日前交易优化模型
        4.4.1 CVaR理论方法
        4.4.2 风险非中立情景下风-光-储参与电力日前交易优化模型
        4.4.3 算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风电-抽水蓄能电站参与电力实时竞价交易模型
    5.1 引言
    5.2 电力实时市场概述
        5.2.1 日前市场与实时市场的联动关系
        5.2.2 实时市场中的两种典型结算方式
        5.2.3 多时间尺度竞价优化框架及基本假设
    5.3 长时间尺度风电-抽水蓄能竞价优化模型
        5.3.1 风电-抽水蓄能出力模型
        5.3.2 风电-抽水蓄能日前竞价收益函数
        5.3.3 基于CVaR的长时间尺度竞价优化模型
    5.4 短时间尺度风电-抽水蓄能竞价优化模型
        5.4.1 短时间尺度竞价优化流程
        5.4.2 基于SVM的实时市场滚动预测模型
        5.4.3 实时竞价策略的滚动优化模型
        5.4.4 反馈矫正策略
        5.4.5 算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规模风电并网下火电-储能-DR联合调峰交易优化模型
    6.1 引言
    6.2 不同调峰源参与调峰交易成本
        6.2.1 火电调峰成本
        6.2.2 储能系统调峰成本
        6.2.3 灵活性负荷调峰成本
    6.3 火电-储能-DR联合调峰交易优化模型
        6.3.1 多源调峰交易目标
        6.3.2 多源调峰约束条件
        6.3.3 算例分析
    6.4 火电-储能-DR联合调峰交易补偿机制
        6.4.1 不同主体角色分析
        6.4.2 不同主体效益分析与测算
        6.4.3 不同主体效益协调模型
        6.4.4 算例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风电参与跨省区电力市场消纳交易保障机制
    7.1 引言
    7.2 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政策
        7.2.1 政策内容解析
        7.2.2 政策制定历程与调整
        7.2.3 政策作用影响分析
    7.3 风电参与跨省域市场消纳交易保障机制
        7.3.1 累计消纳权重达标值
        7.3.2 电力交易需求量测算
        7.3.3 跨省区需求量交易模型
        7.3.4 风电消纳水平评估模型
        7.3.5 实例分析
    7.4 风电参与可再生能源消纳机制发展建议
        7.4.1 市场机制短期发展建议
        7.4.2 运行机制短期调整建议
        7.4.3 可再生能源消纳机制远景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5)中国电力能源低碳政策协同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力能源低碳政策研究现状
        1.2.2 协同学在电力领域应用的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框架
    1.4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协同学理论概述
    2.2 政策协同模型理论概述
        2.2.1 期权理论概述
        2.2.2 参数估计理论概述
        2.2.3 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模型
        2.2.4 优选与优化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力能源低碳政策发展现状及协同问题分析
    3.1 电力能源低碳政策概述
    3.2 典型电力能源低碳政策现状研究
        3.2.1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发展历程及现状
        3.2.2 环境税收政策发展历程及现状
        3.2.3 可再生能源补贴政策发展历程及现状
        3.2.4 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发展历程及现状
    3.3 典型电力能源低碳政策协同存在问题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碳市场下碳价及其影响因素关系研究
    4.1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碳价关键影响因素筛选模型
    4.2 碳价动态预测模型构建
        4.2.1 碳价及关键影响因素的数据特征分析
        4.2.2 基于CIR的碳价动态预测模型构建
        4.2.3 基于Vasicek的碳价动态预测模型构建
        4.2.4 跳跃-扩散碳价动态预测模型构建
    4.3 碳价预测模型优选
    4.4 实证分析
        4.4.1 基础数据及关键影响因素筛选
        4.4.2 基于CIR的碳价动态预测模型实证分析
        4.4.3 基于Vasicek的碳价动态预测模型实证分析
        4.4.4 跳跃-扩散碳价动态预测模型构建
        4.4.5 碳价预测模型优选
        4.4.6 碳价预测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碳排放权与碳税政策协同模型研究
    5.1 碳排放权和碳税政策对电力市场主体行为影响分析
        5.1.1 碳排放权对电力市场主体行为影响分析
        5.1.2 碳税对电力市场主体行为影响分析
        5.1.3 碳排放权与碳税叠加对电力市场主体行为影响分析
    5.2 电力行业促减排的碳税模型构建
        5.2.1 多类型能源单位发电成本测算模型
        5.2.2 碳税水平测算模型
    5.3 碳排放权与碳税政策协同模型研究
        5.3.1 碳排放权与碳税政策协同情景设计
        5.3.2 碳排放权与碳税政策协同模型构建
    5.4 碳排放权与碳税政策协同经济效果评估模型构建
        5.4.1 碳排放权与碳税政策协同情景下火电企业经济效益评估模型
        5.4.2 碳排放权与碳税政策协同情景下其他主体经济效益评估模型
    5.5 碳排放权与碳税政策协同模型优选
    5.6 实证分析
        5.6.1 电力行业促减排碳税水平确定
        5.6.2 碳排放权与碳税协同情景设计
        5.6.3 不同协同情景下火电机组经济效益评估
        5.6.4 不同协同情景下其他主体经济效益实证分析
        5.6.5 碳排放权与碳税政策协同模型优选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多重电力能源低碳政策协同模型研究
    6.1 多重电力能源低碳政策对电力市场主体行为的影响分析
        6.1.1 可再生能源补贴政策对电力市场主体行为的影响分析
        6.1.2 碳排放权-碳税-可再生能源补贴政策对电力市场主体行为影响分析
        6.1.3 碳排放权-碳税-可再生能源补贴-可再生能源配额对电力市场主体行为影响分析
    6.2 基于多样化响应行为的可再生能源动态补贴政策模型构建
        6.2.1 可再生能源动态补贴政策模型框架设计
        6.2.2 基于多样化响应行为的可再生能源动态补贴数学模型构建
    6.3 碳排放权-碳税-可再生能源补贴政策协同模型
        6.3.1 碳排放权-碳税-可再生能源补贴政策协同情景设计
        6.3.2 基于基准内部收益率的碳价-碳税-补贴联动协同模型
        6.3.3 基于同等竞争力的碳价-碳税-补贴联动协同模型
    6.4 碳排放权-碳税-可再生能源政策协同经济效果评估模型
        6.4.1 碳排放权-碳税-可再生能源补贴政策协同下各主体利益关系分析
        6.4.2 碳排放权-碳税-可再生能源补贴政策协同下多主体经济效果评估模型
    6.5 碳排放权-碳税-可再生能源补贴政策协同模型优选
    6.6 碳排放权-碳税-可再生能源补贴-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协同模型构建
    6.7 实证分析
        6.7.1 基于多样化响应行为的可再生能源补贴模型测算
        6.7.2 碳排放权-碳税-可再生能源补贴协同情景设计
        6.7.3 碳排放权-碳税-可再生能源补贴协同情景下多主体经济效益评估
        6.7.4 碳排放权-碳税-可再生能源补贴政策协同模型优选分析
        6.7.5 碳排放权-碳税-可再生能源补贴-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协同效果评估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成果及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6)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企业、民众和宏观三个层面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绿色能源
        2.1.2 产业政策
        2.1.3 绿色能源与产业政策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市场失灵理论
        2.2.3 产业组织理论
        2.2.4 产业规制理论
    2.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2.3.1 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2.3.2 绿色能源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2.3.3 民众对绿色能源支付意愿的研究
        2.3.4 绿色能源消费与宏观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
    2.4 本章小结
3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3.1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历程和现状
        3.1.1 中国水能发电产业
        3.1.2 中国核电产业
        3.1.3 中国风电产业
        3.1.4 中国光伏发电产业
    3.2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政策梳理
    3.3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政策分析
        3.3.1 财政政策
        3.3.2 税收优惠政策
        3.3.3 电价补贴政策
    3.4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政策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国外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借鉴
    4.1 美国
        4.1.1 美国绿色能源发展现状
        4.1.2 美国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的相关政策
    4.2 日本
        4.2.1 日本绿色能源发展现状
        4.2.2 日本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的相关政策
    4.3 德国
        4.3.1 德国绿色能源发展现状
        4.3.2 德国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的相关政策
    4.4 国外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4.4.1 加强立法工作
        4.4.2 重点运用税收优惠政策
        4.4.3 加大技术研发力度
        4.4.4 有效的财政补贴政策
    4.5 本章小结
5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动力机制与路径
    5.1 相关概念
        5.1.1 动力机制
        5.1.2 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5.2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与成长动力分析
        5.2.1 产业成长与成长动力
        5.2.2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5.3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的动力因素
        5.3.1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的内部动力
        5.3.2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的外部动力
    5.4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路径
        5.4.1 政府政策的传递过程
        5.4.2 政府导向绿色能源产业成长路径
        5.4.3 市场导向绿色能源产业成长路径
        5.4.4 政府导向与市场导向的协调
    5.5 本章小结
6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基于企业层面
    6.1 绿色能源企业成长分析框架
    6.2 模型与数据
        6.2.1 面板数据模型
        6.2.2 变量定义
        6.2.3 数据来源
    6.3 实证结果分析
        6.3.1 实证结果
        6.3.2 结果分析
        6.3.3 基于实证结果的评价
    6.4 异质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基于民众层面
    7.1 相关研究回顾
        7.1.1 国外研究
        7.1.2 国内研究
    7.2 调查问卷设计、内容及框架
    7.3 调查问卷基本问题数据整理与分析
    7.4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7.4.1 基本情况
        7.4.2 调查问题
    7.5 中国民众对可再生能源态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7.5.1 理论基础和假说
        7.5.2 数据及变量描述
        7.5.3 中国民众绿色能源态度影响因素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中国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预测
    8.1 理论基础
        8.1.1 经济增长理论
        8.1.2 增长极限理论
        8.1.3 峰值理论
        8.1.4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8.2 文献研究
    8.3 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库兹涅茨曲线的测定
        8.3.1 指标的选取
        8.3.2 模型的选择
        8.3.3 实证分析
        8.3.4 研究结论
    8.4 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等多因素长期均衡分析
        8.4.1 数据来源及变量描述
        8.4.2 模型分析
        8.4.3 研究结论
    8.5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完善绿色能源产业财税政策
        9.2.2 改进绿色能源定价制度
        9.2.3 加强绿色能源产业研发
        9.2.4 强化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联系
    9.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7)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及优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的研究
        1.2.2 关于煤电能源供应链相关政策的研究
        1.2.3 关于煤电能源供应链中长期合同的研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1.3.3 论文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煤炭与电力协调运行政策与实践
    2.1 引言
    2.2 国内煤炭与电力协调运行政策与实践分析
        2.2.1 全国煤炭订货会与全国煤炭交易会
        2.2.2 煤电联动机制与煤电浮动机制
        2.2.3 煤炭与电力企业纵向资源整合
        2.2.4 重点合同与中长期合同
        2.2.5 煤炭与电力价格市场化改革
        2.2.6 煤炭与电力管理体制
    2.3 国外煤炭与电力协调运行政策与实践分析
        2.3.1 南非煤炭与电力协调运行政策与实践分析
        2.3.2 美国煤炭与电力协调运行政策与实践分析
        2.3.3 英国煤炭与电力协调运行政策与实践分析
        2.3.4 日本煤炭与电力协调运行政策与实践分析
        2.3.5 澳大利亚煤炭与电力协调运行政策与实践分析
        2.3.6 德国煤炭与电力协调运行政策与实践分析
    2.4 国内外煤炭与电力协调运行政策与实践启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引言
    3.2 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现状
        3.2.1 煤炭和电力发展现状分析
        3.2.2 煤炭进出口对煤炭市场的影响
        3.2.3 燃煤发电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3.2.4 煤电周期性冲突分析
    3.3 新能源发电对煤电能源供应链的影响
        3.3.1 中国风电发展现状分析
        3.3.2 中国太阳能发电发展现状分析
        3.3.3 新能源发电对燃煤发电替代分析
    3.4 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需解决的问题
        3.4.1 低碳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问题
        3.4.2 去产能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问题
        3.4.3 煤电联营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问题
        3.4.4 基于金融衍生工具的煤电能源供应链中长期合同履约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低碳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模型
    4.1 引言
    4.2 低碳政策分析
        4.2.1 低碳发展目标
        4.2.2 技术升级政策
        4.2.3 市场交易政策
    4.3 低碳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模型构建
        4.3.1 低碳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模型
        4.3.2 煤电能源供应链成员非合作博弈模型
        4.3.3 煤电能源供应链成员合作博弈模型
        4.3.4 算例分析
    4.4 绿色电力证书交易机制优化模型
        4.4.1 绿色电力证书定价模型
        4.4.2 考虑优惠价格的绿色电力证书交易模型
        4.4.3 算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去产能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模型
    5.1 引言
    5.2 去产能政策分析
        5.2.1 去产能政策
        5.2.2 煤炭去产能进展
        5.2.3 煤电去产能进展
        5.2.4 煤炭和煤电去产能政策协调分析
    5.3 去产能政策下煤炭市场竞争力模型构建
        5.3.1 煤炭市场模型
        5.3.2 不同煤炭市场竞争模型下市场均衡价格
        5.3.3 煤炭市场竞争力模型
        5.3.4 算例分析
    5.4 去产能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模型构建
        5.4.1 去产能数量计算模型
        5.4.2 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去产能模型
        5.4.3 算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煤电联营政策下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模型
    6.1 引言
    6.2 煤电联营政策分析
        6.2.1 煤电市场分析
        6.2.2 煤电联营政策分析
        6.2.3 煤电联营效果分析
    6.3 煤电能源供应链纵向决策机制模型构建
        6.3.1 煤电联营纵向决策模型
        6.3.2 煤电联营均衡分析
        6.3.3 算例分析
    6.4 煤电能源供应链纵向一体化效应模型构建
        6.4.1 煤电能源供应链模型
        6.4.2 煤电能源供应链纵向一体化决策模型
        6.4.3 煤电能源供应链纵向一体化效应模型
        6.4.4 基于鲁宾斯坦讨价还价模型的收益分配机制
        6.4.5 算例分析
    6.5 煤电能源供应链纵向一体化推进机制模型构建
        6.5.1 煤电能源供应链纵向一体化影响因素分析
        6.5.2 煤电能源供应链纵向一体化博弈矩阵构建
        6.5.3 煤电能源供应链纵向一体化博弈分析
        6.5.4 算例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金融衍生工具的煤电能源供应链中长期合同优化模型
    7.1 引言
    7.2 煤电能源供应链中长期合同分析
        7.2.1 国内中长期合同发展分析
        7.2.2 国外中长期合同发展分析
        7.2.3 基于扎根理论的煤炭中长期合同影响因素分析
        7.2.4 基于ISM的煤炭中长期合同影响因素矩阵构建
        7.2.5 煤电能源供应链中长期合同价格合理区间分析
    7.3 基于期权的煤炭中长期合同优化模型
        7.3.1 期权分析
        7.3.2 煤炭中长期合同博弈及其稳定性分析
        7.3.3 煤炭中长期合同稳定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7.3.4 煤炭中长期合同优化
        7.3.5 算例分析
    7.4 基于政府授权差价合约的电力中长期合同优化模型
        7.4.1 政府授权差价合约分析
        7.4.2 电力中长期合同博弈及其稳定性分析
        7.4.3 电力中长期合同稳定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7.4.4 电力中长期合同优化
        7.4.5 算例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8)日本新能源产业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既有研究的评价)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与目标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结构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结构框架安排
    第五节 创新之处与不足点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新能源的基础分析与理论综述
    第一节 新能源的基础分析
        一、日本的新能源概念界定、范围及在能源体系中的地位
        二、新能源的优势与课题、普及必要性
        三、世界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与前景
    第二节 发展新能源产业的相关理论综述
        一、马克思生态经济理论(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四、外部经济性理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日本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背景与发展历程演变
    第一节 日本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背景
        一、国内背景
        二、国际背景
    第二节 发展历程演变
        一、石油危机后的新能源技术研发阶段
        二、促进新能源利用量扩大的初步阶段
        三、推进新能源利用量扩大的加速深化阶段
    第三节 日本新能源产业的战略目标与发展现状
        一、总体战略目标规划
        二、发展现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日本新能源产业支持政策
    第一节 新能源政策推进体制
        一、经济产业省资源能源厅
        二、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
        三、内阁府能源环境会议
        四、民间新能源政策促进框架
    第二节 新能源利用普及扩大促进政策
        一、配额制(Renewable Portfolio Standards,RPS)
        二、固定电价制(Feed-in Tariff,FIT)
    第三节 新能源设备投资支援政策
        一、补贴制度
        二、优惠税制措施
        三、优惠融资制度——环境能源对策资金
    第四节 新能源电力电网接入制约相关的技术与制度对策
        一、送电系统接入制约问题的出现背景
        二、电网接入制约问题的技术与制度对策
    第五节 新能源汽车产业支持政策
        一、清洁能源汽车补贴制度
        二、环保汽车减税制度
        三、充电设施补贴
    第六节 民间推进新能源普及扩大支援举措——绿色电力制度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影响因素与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日本能源-经济-环境-社会系统协调发展测度与评价
        一、绿色经济增长的内涵与体系构成
        二、日本绿色经济增长指标构建与数据说明
        三、测度方法与结果分析
    第二节 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及动态交互关系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ADL模型估计
        三、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动态相关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
    第三节 日本新能源政策有效性评价——基于RPS制度、FIT制度的对比分析
        一、RPS制度——自行开展新能源发电业务
        二、RPS制度——从新能源发电商购入新能源电力
        三、RPS制度——从新能源发电商购入新能源电力相当量(TGC)
        四、RPS制度与FIT制度并存运行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与借鉴
    第一节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与现状
        一、中国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必要性与进程
        二、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三、中国新能源补贴政策演变、优势与发展课题
    第二节 中日新能源产业政策对比及政策建议
        一、中日新能源产业发展路径与政策对比
        二、政策建议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9)《环球电力热点观察》期刊文章英译汉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1 Task Description
    1.1 Background of Translation Project
    1.2 Significance of Translation Project
Chapter2 Preparations for the Translation
    2.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s
        2.1.1 Lexical Features of Source Texts
        2.1.2 Syntactic Features of Source Texts
    2.2 Analysis of Parallel Texts
    2.3 Translation Principles for the Project
        2.3.1 Faithfulness
        2.3.2 Readability
Chapter3 Translation Process
    3.1 Pre-translation
    3.2 Translating the Source Text into Chinese
    3.3 Post-translation
Chapter4 Case Analysis
    4.1 Translation of Terminologies and Common Words
        4.1.1 Translation of Terminologies
        4.1.2 Translation of Common Words
    4.2 Translation of Sentences
        4.2.1 Division and Synthesization
        4.2.2 Addition and Omission
        4.2.3 Conversion
        4.2.4 Domestication
    4.3 Translation of Titles and Subtitles
        4.3.1 Conciseness
        4.3.2 Accuracy
Chapter5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ppendix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Acknowledgements

(10)北京市电力景气指数构建与发展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景气指数研究现状
        1.2.2 预警理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基础理论与方法
    2.1 景气循环分析理论与方法
        2.1.1 景气循环分析概述
        2.1.2 景气指数编制方法
    2.2 预警系统理论与方法
        2.2.1 预警理论概述
        2.2.2 预警主要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北京市电力发展趋势及外部环境分析
    3.1 北京市电力发展趋势分析
        3.1.1 电力生产
        3.1.2 电力消费
    3.2 外部环境分析
        3.2.1 经济环境
        3.2.2 政策环境
        3.2.3 社会环境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北京市电力景气指数模型构建
    4.1 北京市电力景气指标初选
        4.1.1 基准指标选取
        4.1.2 景气指标初选
    4.2 北京市电力景气指标数据预处理
        4.2.1 数据处理
        4.2.2 季节调整
    4.3 北京市电力景气指标划分
        4.3.1 指标划分模型
        4.3.2 指标划分结果
    4.4 北京市电力景气指数模型构建
        4.4.1 电力景气指数构建模型
        4.4.2 电力景气指数构建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电力景气指数的北京市电力发展预警研究
    5.1 北京市电力发展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5.2 北京市电力发展预警指标预测
        5.2.1 指标预测模型
        5.2.2 指标预测结果
    5.3 北京市电力发展预警模型构建
        5.3.1 预警指标阈值设置
        5.3.2 综合指标计算
        5.3.3 预警结果及分析
    5.4 北京市电力发展对策及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四、2003年11月份全国及主要电网发电量完成情况(论文参考文献)

  • [1]储能在区域电力系统中应用的经济性研究[D]. 王姝睿.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21(02)
  • [2]近代河北电力工业研究(1928-1949)[D]. 文灏.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燃煤发电项目双因素风险分析及期货对冲模型研究[D]. 刘凌云.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4]大规模风电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机制及优化模型研究[D]. 邢通.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
  • [5]中国电力能源低碳政策协同模型研究[D]. 庞越侠.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6]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企业、民众和宏观三个层面的实证分析[D]. 张焱.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7]煤电能源供应链协调运行机制及优化模型研究[D]. 王强.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8]日本新能源产业政策研究[D]. 李晓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9]《环球电力热点观察》期刊文章英译汉实践报告[D]. 张雨童. 河北大学, 2020(08)
  • [10]北京市电力景气指数构建与发展预警研究[D]. 厉艳.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标签:;  ;  ;  ;  ;  

2003年11月完成国家和主电网发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