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囊扩张和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幽门梗阻(论文文献综述)
赵珊珊[1](2021)在《良性胃息肉临床病理特点及检出率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2015-2019年我院良性胃息肉临床病理特点与检出率变化,有助于提高对良性胃息肉的认识,指导良性胃息肉的诊疗,对早期胃癌的发现、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行胃镜检查诊断为胃息肉,同时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良性胃息肉5164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内镜表现、病理类型分布、HP感染情况、黏膜背景、上皮内瘤变、肠上皮化生等情况,并统计2015-2019年历年胃镜下检出良性胃息肉的患者例数及当年行胃镜检查的患者总例数,计算年检出率,总结良性胃息肉临床病理特点及检出率变化。结果:2015-2019年我院良性胃息肉检出率分别为:10.90%、12.15%、12.38%、14.06%、14.08%,检出率范围在10.90%-14.08%之间。5164例良性胃息肉患者,男性1507例(29.18%)、女性3657例(70.82%),男女比例为=1:2.43,年龄在14~89岁之间,其中平均年龄(51.7±11.1)岁,良性胃息肉高发年龄范围在40-59岁之间。2859例单发良性胃息肉,占比(55.31%),2305例多发良性胃息肉,占比(44.64%),部位主要以胃体、胃底多见,直径大小通常<=0.5cm,形态上以山田I、II型常见。我院2015-2019年良性胃息肉总数呈逐年递增趋势,良性胃息肉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胃底腺息肉(FGP)(83.89%),其次是增生性息肉(GHP)(11.87%)、炎性息肉(IP)(2.09%)、腺瘤性息肉(GAP)(0.08%)。胃底腺息肉的检出率从2015年(70.50%)上升至2019年(87.94%),大致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增生性息肉的检出率从2015年(24.54%)下降至2019年(5.93%),呈逐年下降趋势。病理类型不同的良性胃息肉患者,其性别分布无显着差异(χ2=2.878,P=0.237)。病理类型不相同的良性胃息肉患者,其年龄分布无显着差异(χ2=9.345,P=0.314)。单发的、不同病理类型的良性胃息肉患者,其胃内分布情况有统计学意义(χ2=1000.231,P=0.000)。炎性息肉H.pylori感染阳性率高于增生性息肉和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H.pylori感染阳性率高于胃底腺息肉。FGP、GHP、IP三种不同病理类型的良性胃息肉患者H.pylori感染阳性率存在显着差异(χ2=221.784,P=0.000)。80%以上的良性胃息肉患者内镜下可观察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其中IP合并慢性萎缩性胃炎背景黏膜较FGP和GHP常见;FGP与GHP可与反流性食管炎同时存在;消化性溃疡在三种常见良性胃息肉中均可观察到。FGP、IP、GHP上皮内瘤变发生率依次为0.97%、5.56%、1.79%,三组间上皮内瘤变发生率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χ2=21.580,P=0.000)。FGP、GHP、IP肠上皮化生发生率依次为2.31%、7.01%、7.41%,三组间肠上皮化生发生率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χ2=48.463,P=0.000)。结论:1.2015-2019年我院良性胃息肉检出率范围在10.90%-14.08%之间。2.良性胃息肉女性多于男性,高发年龄范围在40-59岁之间,单发为主,胃体、胃底是好发部位,直径大小通常<=0.5cm,形态上以山田I、II型常见。3.良性胃息肉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胃底腺息肉,其次是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4.H.pylori感染阳性率: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
黄根[2](2021)在《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及变化趋势 ——2012-2020年住院患者的大样本统计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消化性溃疡(PU)是人类常见病和多发病,是最为常见的慢性消化道疾病之一。PU常反复发作,给患者身心带来痛苦,影响生活质量,加重经济负担,还可并发溃疡出血、穿孔及幽门梗阻,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近年来有关PU的临床诊疗取得了长足进步,内窥镜的广泛应用使PU更易得到确诊,质子泵抑制剂(PPI)的问世使PU近期疗效良好,幽门螺杆菌(Hp)的根除可一定程度减少复发,但并没有彻底改变PU的临床状况,发病率仍高,复发及并发出血和穿孔仍常见。因此,为了更为有效地控制PU,仍有必要深入研究PU在内镜、PPI、Hp时代的发生发展规律。为此,本研究将对过去8年来PU住院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进行系统性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及变化趋势,为更为有效地诊治PU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研究对象:2012年3月至2020年2月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PU患者,包括胃溃疡(GU)、十二指肠溃疡(DU)、复合性溃疡(CU),伴有或不伴有并发症(溃疡出血、幽门梗阻或溃疡穿孔)。根据入院前后2周内胃镜检查结果或外科手术确定诊断。2、资料收集:从病案室中检索上述期间主要诊断为PU的患者,并收集病历首页的信息。根据诊断标准、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合格的研究对象,调取病历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病因和诱因、并发症、胃镜资料等。所有资料保存到Excel表,并进行数据清洗和编码。3、研究内容:(1)临床特点分析:将PU患者按不同指标分组,比较组间临床特点的差异,包括人口学特点、临床症状与体征、病因和诱因、并发症、内镜下溃疡特点、治疗方法。(2)卫生经济学相关分析:统计分析PU患者入院时间的分布规律、住院天数的影响因素、多次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3)变化趋势分析:按年度统计PU患者的上述各种临床特点、入院时间、住院天数等,比较年度间差异,观察和分析变化趋势。4.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Mean±SD)的形式表示,两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三组及以上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单组数据是否随机分布采用游程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用SPSS 22.0软件完成上述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检索到2993例PU患者,其中合格的PU患者纳入2266例分析,年龄10~93岁,平均51.6±16.7岁,其中男性1615例,女性651例,胃溃疡689例,十二指肠溃疡1447例,复合性溃疡130例。具体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人口学特征:20岁以上的患者随着年龄增长,数量逐渐增多,50~60岁达到高峰,然后逐渐减少;20岁以上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迅速增多,而胃溃疡患者在40岁以上才迅速增多,但两者达峰年龄一致;男性多于女性,越年轻男女比例越大(P<0.001);女性患者与男性患者相同,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的达峰年龄无差别。2、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临床表现:上腹痛、纳差、恶心、呕吐等症状较反酸、嗳气、烧心等症状更常见,除纳差症状外,其余症状的阳性率均<50%,各症状在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复合性溃疡间的阳性率多无明显差异;有32.6%的女性患者有节律性上腹痛,且显着多于男性;不同年龄段间临床症状有一定差异;上腹压痛的阳性率为47.5%。3、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病因和诱因: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74%,胃溃疡较十二指肠溃疡低10%(P<0.001),随年龄增加Hp阳性率递减(P<0.05),男女之间感染率无显着差异;GU患者的A、B型血阳性率分别为28.9%及26.0%,显着高于DU(P<0.001),DU患者O型血阳性率为43.4%,显着多于GU(P<0.001);服用NSAIDs是中老年患者的重要诱发因素,女性比例多于男性,而饮酒是中青年患者的重要诱因,男性比例多于女性。4、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溃疡并发症:61.1%的患者因溃疡并发症而入院,以溃疡并发出血最多(占比45.8%),其次为穿孔(占比10.7%),DU所致并发症占比为71%;青年更易发生溃疡出血和穿孔,男性尤然(P<0.001);溃疡穿孔患者Hp阳性率最高(81.8%)(P<0.05);AB型血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9.3%,并发出血的发生率为54.3%,均高于其他血型(P<0.001);服用NSAIDs者相较于其他诱因更易发生并发症。5、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内镜下溃疡特点:内镜下溃疡部位以十二指肠和胃窦最常见(占77.7%),主要呈类圆形(68.1%),以长径1cm以下为主(71.3%);胃底较易出现不规则溃疡,贲门较易出现线性和环状溃疡,十二指肠较易出现霜斑溃疡,胃体溃疡平均长径及面积分别为10.65±6.7mm、50.0(21.0,120.0)mm2,均大于其他部位溃疡(P<0.001);中老年胃溃疡多见,中青年十二指肠溃疡多见(P<0.001);中青年溃疡面积小于中老年(P<0.05);女性溃疡小于男性(P<0.001);Hp感染和血型与溃疡大小和形状无明显关系;长径在0.6~1.0cm的溃疡出血的发生率为58.1%,显着高于其他组,长径在1.6~2.0cm的溃疡穿孔的发生率最高。6、消化性溃疡住院治疗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主要治疗方法为单纯药物治疗(85.7%),中老年人尤然;内镜下止血治疗为4.3%,老年患者多于其他年龄组(P<0.001);溃疡穿孔绝大多数为外科修补,极少行胃大部切除术(P<0.001);内镜下和外科治疗男性多于女性(P<0.001)。7、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入院时间:入院高峰为冬春季(3月最高),夏季为低谷(8月份最低);不同月份和季节的入院例数在GU、DU和CU间、不同年龄段间和男女性间均无差异;溃疡出血夏季低于其他季节(P<0.05),溃疡穿孔和幽门梗阻以春季最多见;夏季单纯药物治疗最常用,内镜下止血秋冬季多于其他季节(P<0.001);春季开腹修补溃疡多于腹腔镜下修补。8、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住院天数:患者年龄、某些临床表现(非节律性上腹痛、消化不良症状、上腹压痛)、溃疡大小、并发症的有无与住院时间显着相关(P<0.05);胃溃疡患者住院时间长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P<0.001)。9、消化性溃疡多次住院患者的相关因素:患者多次住院主要与年龄大、出现并发症相关,与本研究调查的其他各项因素多无相关性。10、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变化趋势:消化性溃疡患者住院例次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是冬季病例增长明显(P<0.001);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各年度间无差异;无节律性上腹痛、纳差、嗳气、上腹压痛的患者比例呈增加趋势(P<0.001);幽门螺杆菌阴性病例呈明显增加趋势(P<0.001);A、B型血患者比例呈增加趋势(P<0.001);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患者比例呈明显增加趋势(P<0.001);胃体、胃角、胃窦溃疡均呈上升趋势,十二指肠溃疡呈抛物线型变化趋势,复合性溃疡近期似大幅上升(P<0.001);<20mm溃疡呈“双峰型”上升,而>20mm溃疡先升后降;非典型溃疡(线性、霜斑、环状溃疡)呈上升趋势(P<0.001),而典型溃疡(类圆形、不规则形)变化不明显;有复合并发症的溃疡患者呈加速上升趋势,幽门梗阻呈上升趋势,溃疡出血有轻微上升趋势,而溃疡穿孔呈下降趋势(P<0.001);住院天数1周以内者呈增多趋势,1~2周者呈双峰型增多趋势,而2周以上者呈先升后降趋势;多次住院患者呈较快的上升趋势,并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结论:1、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溃疡亚型占比差异明显,十二指肠溃疡最多见,具有较明显的人口学特征,40~60岁患者最多,男性多于女性。2、消化性溃疡住院治疗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且与年龄、性别相关,就单个症状而言约半数以上的患者没有症状,女性患者节律性上腹痛多于男性,不同年龄段间临床症状有一定差异;约半数患者有上腹压痛,尤其是胃溃疡患者和中青年患者。3、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发病及并发症发生与幽门螺杆菌、血型、服用NSAIDs和饮酒相关,胃溃疡的Hp较十二指肠溃疡低10%,随年龄增加Hp阳性率递减,A、B型血者GU多于DU,O型血者则DU多于GU;服用NSAIDs是中老年患者的重要诱发因素,女性尤然,而饮酒是中青年患者的重要诱因,男性尤然。半数以上的患者因溃疡并发症而入院,以溃疡并发出血最多,主要由十二指肠溃疡所致,青年男性更易发生溃疡出血和穿孔,发生并发症者Hp感染率更高、AB型血占比更高、服用NSAIDs者更多。4、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内镜下溃疡的部位、形状、大小与年龄、性别和并发症发生有一定关系,中老年胃溃疡多见,中青年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中青年溃疡面积小于中老年,女性溃疡小于男性,溃疡出血多见于1cm以内溃疡,溃疡穿孔多见于1~2cm溃疡。5、消化性溃疡住院治疗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单纯药物治疗,少数出血患者接受内镜下治疗,穿孔患者一般行外科修补,极少行胃大部切除术,内镜下和外科治疗男性多于女性。6、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入院高峰为冬春季(3月最高),夏季为低谷(8月份最低),溃疡出血夏季低于其他季节,溃疡穿孔和幽门梗阻以春季最多见,内镜下止血秋冬季多于其他季节,春季开腹修补溃疡多于腹腔镜下修补。7、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年龄大、有某些临床表现(非节律性上腹痛、消化不良症状、上腹压痛)、溃疡大、发生并发症的住院时间更长,胃溃疡住院时间长于十二指肠溃疡。多次住院主要与年龄大、出现并发症相关。8、消化性溃疡患者住院例次呈逐年上升趋势,以冬季病例增长明显,幽门螺杆菌阴性、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患者比例呈明显增加趋势;胃溃疡均呈上升趋势,十二指肠溃疡呈抛物线型变化趋势:2cm以下溃疡呈“双峰型”上升,而大溃疡先升后降;非典型溃疡(线性、霜斑、环状溃疡)呈上升趋势;复合性并发症的溃疡患者呈加速上升趋势,幽门梗阻呈上升趋势,溃疡出血有轻微上升趋势,而溃疡穿孔呈下降趋势;住院天数1周以内者呈增多趋势;多次住院患者呈较快的上升趋势。
徐广东[3](2020)在《香砂理中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Hp相关性溃疡(脾胃虚寒型)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香砂理中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Hp相关性溃疡(脾胃虚寒型)的临床观察,明确其疗效和安全性,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收集的148例符合脾胃虚寒证的Hp相关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4例。2组在根除幽门螺杆菌14天疗程的基础上,对照组序贯使用雷贝拉唑,治疗组使用雷贝拉唑加香砂理中汤,疗程均为4周,停药1个月之后复查。观察电子胃镜下溃疡愈合质量、Hp根除率、中医症候疗效,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并使用统计学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本试验共纳入148例患者,治疗组74例,脱落2例(其中1例失访,1例自行中止),最终病例为72例;对照组74例,剔除1例,脱落1例,最终病例为72例。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改善胃脘疼痛、四肢无力、胃寒怕冷、口吐清涎、食欲减退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大便稀溏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改善中医症候总积分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效率94.44%,对照组有效率84.72%,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Hp根除率比较:治疗组72例,Hp转阴69例,根除率为95.83%;对照组72例,Hp转阴65例,根除率为90.28%。在Hp根除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4.胃镜疗效比较:治疗组72例,治愈31例,显效29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有效率98.61%;对照组72例,治愈23例,显效22例,有效14例,无效13例,有效率81.94%。治疗组胃镜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5.不良反应比较:治疗过程中,治疗组1例患者出现腹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9%;对照组共出现7例不良反应,其中1例恶心,1例腹痛,2例腹胀,2例腹泻,1例便秘,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72%。治疗组发生的不良反应比对照组更少(P<0.05)。6.安全性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以及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治疗过程中无不良事件发生,说明两组治疗均安全。结论:香砂理中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Hp相关性溃疡(脾胃虚寒型)的临床疗效确切,中西医结合治疗能促进溃疡愈合,改善中医症候,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林慧玲[4](2020)在《电子灸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相关消化性溃疡(脾胃虚寒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温通”思想指导下,通过观察电子胃镜下溃疡愈合程度、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中医证候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探讨电子灸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符合要求的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患者70例,随机分为西药组和综合组,每组各35例。西药组采用四联疗法治疗,其中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胃铋镁颗粒口服2周,奥美拉唑肠溶片口服6周;综合组在西药组治疗基础上采用电子灸治疗,灸治大椎、足三里、胃俞、脾俞、中脘穴,治疗6周。在治疗前、后分别行电子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采集中医证候评分,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收集数据并运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评估以“温通”为指导原则的电子灸疗法对患者作用。结果:1.进行电子胃镜检查及幽门螺杆菌检测,比较西药组、综合组患者经治疗后溃疡的愈合程度及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结果提示西药组、综合组胃镜下溃疡愈合有效率分别达到78.13%、90.63%,两组无差异(P>0.05);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分别达到81.25%、90.63%,两组无差异(P>0.05)。2.采集中医证候评分,比较经不同治疗后西药组与综合组患者单项症状以及证候总积分的差异。结果提示治疗后两组的单项症状评分及总积分都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其中经治疗后单项症状积分比较综合组低于西药组(P<0.05)的有胃脘疼痛、纳差、大便溏、食少、倦怠乏力、畏寒肢冷;治疗后总积分综合组明显低于西药组(P<0.01);两组中医证候有效率分别为西药组65.63%,综合组90.63%,综合组高于西药组(P<0.01)。3.记录两组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包括腹胀、腹泻,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是西药组25.00%,综合组6.25%,综合组低于西药组(P<0.05)。4.通过分析治疗后胃溃疡分期与中医证候评分的相关性,发现二者有直线相关关系(P<0.05)。结论:1.电子灸的联合应用有效改善单项症状如:胃脘疼痛、胸胁胀满、纳差、大便溏、胸闷、食少、倦怠乏力、畏寒肢冷症状,可以降低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证候积分;2.电子灸的联合应用可提高中医证候疗效;3.电子灸可减少西药治疗消化性溃疡带来的不良反应率。
程星[5](2020)在《复方参术健胃胶囊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脾胃虚寒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复方参术健胃胶囊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脾胃虚寒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临床疗效,客观的评价其安全性、有效性。方法:1.选择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期(包括A1、A2期)、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方法:14C-尿素呼气试验)且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寒证的患者60例,将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西药组)和对照组(西药组),每组均为30例。2.对照组予以雷贝拉唑钠肠溶片10mg,每日两次;克拉霉素0.5g,每日两次;阿莫西林1.0g,每日两次;枸橼酸铋钾颗粒2.0g,每天两次。连续服用2周后停用铋剂及抗菌药物,PPI再续服2周,总共疗程为4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参术健胃胶囊1.0g,每日三次,连续服用4周。两组疗程均为四周。3.治疗前后进行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胃镜结果变化,停药4周复查幽门螺杆菌,观察H.pylori根除率。并对治疗组及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1.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胃镜下溃疡分期情况、溃疡直径、溃疡发生部位、中医症状总积分、单个中医症状积分方面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经4周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在治疗后两组经比较,治疗组在减轻中医症状总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单个中医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在胃脘隐痛、得食痛减、四肢倦怠、畏寒肢冷、口淡流涎、便溏、纳少症状积分上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单个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均具有显着疗效,且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4.胃镜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在胃镜表现上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胃镜疗效上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165>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黏膜修复上均具有良好的疗效,且疗效相当。5.H.pylori根除率比较:治疗组H.pylori根除率为96.67%,对照组H.pylori根除率为93.33%,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554>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根除H.pylori感染上均具有良好的疗效,且疗效相当。6.安全性比较: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复方参术健胃胶囊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DU患者,能明显改善中医症状、缓解患者不适、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减轻患者中医症状方面疗效显着,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李晶[6](2019)在《荆花胃康胶丸、益生菌分别联合补救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明确荆花胃康胶丸及益生菌分别联合标准四联补救疗法对提高幽门螺杆菌的二次根除率的有效性,缓解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临床症状,改善内镜下和病理炎症分级,降低服药期间的不良反应方面的优势。方法:选取2017年11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期间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七医院(原二一零医院)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中需进行补救治疗的患者150例,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标准四联补救疗法组、标准四联补救疗法联合荆花胃康胶丸组及标准四联补救疗法联合益生菌组,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后14C尿素呼气试验的结果、患者的临床症状、内镜下胃炎炎症表现和病理炎症分级的变化、服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并评价上述指标变化程度。结果:(1)幽门螺杆菌的二次根除率:标准四联补救疗法组、荆花胃康组及益生菌组的HP二次根除率分别为78.0%、94.0%和92.0%。标准四联补救疗法组与荆花胃康组、益生菌组分别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荆花胃康组与益生菌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临床症状改善率:标准四联补救疗法组、荆花胃康组与益生菌组临床症状改善率分别为80.0%、96.0%和94%。标准四联补救疗法组与荆花胃康组、益生菌组分别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荆花胃康组与益生菌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内镜下表现及病理结果的好转率:针对胃黏膜活动性炎症患者:标准四联补救疗法组、荆花胃康组与益生菌组胃黏膜活动性炎症好转率分别为78.6%、93.5%和92.5%。三组之间分别比较,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标准四联补救疗法组、荆花胃康组与益生菌组胃粘膜萎缩程度好转率分别为40.0%、76.4%和76.9%。标准四联补救疗法组与荆花胃康组、益生菌组分别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荆花胃康组与益生菌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针对肠化生及异型增生的患者,复查结果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说明三种治疗方案对于已发生肠化生及异型增生的患者无效。(4)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标准四联补救疗法组、荆花胃康组与益生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4%、8%和6%。标准四联补救疗法组与荆花胃康组、益生菌组分别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荆花胃康组与益生菌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标准四联补救疗法相比,荆花胃康胶丸组和益生菌组均可明显提高HP的二次根除率;显着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胃黏膜活动性炎症及胃黏膜萎缩的程度;明显减轻服药所致的不良反应。
张红波,曹建峰,韩振中[7](2018)在《Hp根治治疗对消化性溃疡伴良性幽门梗阻患者内镜球囊扩张术后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根治治疗对消化性溃疡(PU)伴良性幽门梗阻患者内镜球囊扩张术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西安市北方医院消化内分泌内科收治的PU伴良性幽门梗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编号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并在内镜下行球囊扩张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Hp根治治疗,术后定期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相关指标及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胃泌素(GAS)水平,以胃流出道梗阻评分系统(GOOSS)、消化性溃疡疾病量表(PUDQ)、胃肠疾病生命质量指数(GIQLI)评价进食、疾病严重程度及生活质量,同时记录复发情况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胃排空时间为(1.8±0.3)h,短于对照组的(2.0±0.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6、TNF-α和GAS分别为(24.1±2.3)pg/L、(6.0±1.3)μg/L、(23.4±2.7)m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4±3.2)pg/L、(8.1±1.2)μg/L、(36.5±3.4)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GOOSS评分、PUDQ评分和IQLI评分分别为(2.5±0.5)分、(105.4±1.7)分、(123.3±1.6)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9±0.2)分、(100.8±1.2)分、(112.1±1.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年幽门梗阻复发率为2.5%,低于对照组的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根治治疗联合内镜球囊扩张术可明显提高PU伴良性幽门梗阻患者临床疗效,改善其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胃肠功能、生活质量,且复发率低,不会明显增加并发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郝海涛[8](2018)在《Hp根治治疗结合内镜球囊扩张术对消化性溃疡伴良性幽门梗阻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根治治疗结合内镜球囊扩张术对消化性溃疡(PU)伴良性幽门梗阻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将90例消化溃疡伴良性幽门梗阻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行常规内科治疗+内镜球囊扩张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Hp根治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Hp根除率、并发症及随访复发情况,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显着高于对照组的73.33%(P<0.50);治疗2周后两组血清IL-8、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周后Hp根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随访6个月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根治方案能明显增强内镜球囊扩张术治疗PU伴良性幽门梗阻患者临床疗效,显着改善机体炎性反应,Hp清除率高且能明显降低幽门梗阻复发率。
翟玉荣,段华容,祝毛玲[9](2016)在《根除幽门螺杆菌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良性幽门梗阻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评价》文中认为目的评价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良性幽门梗阻合并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78例良性幽门梗阻合并PU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9例,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及球囊扩张术治疗,观察组加用根除H.pylori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复发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9例患者复查H.pylori均为阴性。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4.87%vs66.67%),复发率低于对照组(5.13%vs 2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穿孔、胃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在常规治疗及球囊扩张术的基础上,根除H.pylori能够进一步保证治疗效果、降低患者术后再狭窄风险,其良好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值得肯定,建议推广。
孔凡好[10](2016)在《双歧三联活菌联合三联疗法根治幽门螺杆菌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和评价双歧三联活菌(商品名:培菲康)联合三联方根除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的疗效。资料与方法将13C一尿素呼气试验或电子内镜下取胃黏膜组织行快速尿素酶试验阳性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315例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治疗组A、治疗组B),每组105例。对照组给予标准三联方疗法(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治疗10日,治疗组A和治疗组B在分别给予三联方疗法时加用双歧三联活菌,治疗组A给予双歧三联活菌2次/日(早餐、晚餐后),治疗组B给予双歧三联活菌4次/日(三餐后和睡前),疗程均为10日,在此期间记录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及粪便菌群变化情况,待疗程结束4周后复查13C一尿素呼气试验。结果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对照组为51.42%,治疗组(A+B)为80%,二者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45)。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为33.14%,治疗组(A+B)为17.80%,二者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21)。粪便菌群变化是致病菌明显增加,益生菌明显减少,对照组比治疗组(A+B)变化明显,二者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08)。治疗组A与B在HP根除率、不良反应、粪便菌群变化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结论益生菌可以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降低抗生素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增加粪便菌群中益生菌的数量,增加服用次数,效果不显着。
二、气囊扩张和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幽门梗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气囊扩张和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幽门梗阻(论文提纲范文)
(1)良性胃息肉临床病理特点及检出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对象来源 |
1.1.2 入选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2 研究方法 |
1.2.1 实验设备与材料 |
1.2.2 方法 |
1.2.3 诊断标准 |
1.2.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2015-2019年我院良性胃息肉检出率分析 |
2.2 良性胃息肉临床特点 |
2.2.1 良性胃息肉人口学特点 |
2.2.2 良性胃息肉胃镜特点 |
2.3 2015-2019年我院5164例良性胃息肉病理类型分布 |
2.4 主要病理类型良性胃息肉与性别关系 |
2.5 主要病理类型良性胃息肉与年龄关系 |
2.6 2859例不同病理类型的单发胃息肉与部位关系 |
2.7 3059例良性胃息肉与H.pylori感染 |
2.8 不同病理类型良性胃息肉黏膜背景情况 |
2.9 不同病理类型良性胃息肉上皮内瘤变/肠化生情况 |
2.10 分析腺瘤性息肉癌变情况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良性胃上皮性息肉与幽门螺杆菌关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2)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及变化趋势 ——2012-2020年住院患者的大样本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消化性溃疡的流行病学 |
1.2 消化性溃疡的诊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章 消化性溃疡住院病例的临床特点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纳入与排除标准 |
2.1.3 资料收集与处理 |
2.1.4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
2.2 结果 |
2.2.1 研究对象的入选过程 |
2.2.2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人口学分析结果 |
2.2.3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析结果 |
2.2.4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病因及诱因分析结果 |
2.2.5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并发症分析结果 |
2.2.6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胃镜下溃疡特征分析结果 |
2.2.7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治疗方法分析结果 |
2.3 讨论 |
2.3.1 人口学特点 |
2.3.2 临床表现特点 |
2.3.3 病因和诱因特点 |
2.3.4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并发症特点 |
2.3.5 内镜下溃疡特点 |
2.3.6 治疗方法特点 |
第3章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卫生经济学相关分析 |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1 病例来源 |
3.1.2 诊断标准、纳入与排除标准 |
3.1.3 资料收集与处理 |
3.1.4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
3.2 结果 |
3.2.1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入院时间统计结果 |
3.2.2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住院时间统计结果 |
3.2.3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住院次数统计结果 |
3.3 讨论 |
3.3.1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入院时间特点 |
3.3.2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住院时间特点 |
3.3.3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住院次数特点 |
第4章 消化性溃疡住院病例的变化趋势 |
4.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4.1.1 病例来源 |
4.1.2 诊断标准、纳入与排除标准 |
4.1.3 资料收集与处理 |
4.1.4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
4.2 结果 |
4.2.1 病例数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
4.2.2 人口学特点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
4.2.3 溃疡症状和体征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
4.2.4 溃疡病因和诱因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
4.2.5 胃镜下溃疡外观特点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
4.2.6 溃疡并发症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
4.2.7 患者住院天数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
4.2.8 患者住院次数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
4.3 讨论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消化性溃疡复发风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香砂理中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Hp相关性溃疡(脾胃虚寒型)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或脱落标准 |
2 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5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治疗前基本资料比较 |
3.2 治疗后结果比较 |
3.3 不良反应比较 |
3.4 安全性比较 |
4 讨论 |
4.1 现代医学对Hp相关性溃疡的认识 |
4.2 祖国医学对Hp相关性溃疡的认识 |
4.3 导师对胃脘痛(Hp相关性溃疡)的认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病例报告表 |
附录 B:PU中医症状评分表 |
附录 C: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电子灸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相关消化性溃疡(脾胃虚寒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判定 |
2.5 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 |
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
2 基线比较 |
3 观察指标比较 |
3.1 电子胃镜下溃疡比较 |
3.2 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比较 |
3.3 中医证候比较 |
3.4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3.5 治疗后胃溃疡的分期与中医证候积分的关系 |
讨论与分析 |
1 理论基础 |
1.1 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 |
1.2 中医治疗 |
1.3 西医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 |
1.4 西医治疗 |
1.5 灸法的温通作用及现代医学理论基础 |
1.6 治疗方案的选择 |
2 研究结果分析 |
2.1 基线分析 |
2.2 溃疡愈合疗效及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比较 |
2.3 中医证候比较 |
2.4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2.5 胃溃疡的分期与中医证候积分的关系 |
3 研究的创新性 |
4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复方参术健胃胶囊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脾胃虚寒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文献研究 |
1.现代医学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认识 |
1.1 定义 |
1.2 流行病学 |
1.3 发病机制 |
1.4 现代医学治疗现状及进展 |
2.中医学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认识 |
2.1 病名 |
2.2 病因病机 |
2.3 中医药治疗现状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与分组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脱落及终止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临床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评定标准 |
2.6 统计学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中医症候疗效评定 |
3.3 胃镜疗效比较 |
3.4 H.pylori根除率比较 |
3.5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脾胃虚弱为DU的主要病因 |
2.脾胃升降失调,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是DU的基本病机 |
3.健脾温中、和胃止痛是脾胃虚寒型DU的主要治法 |
4.复方参术健胃胶囊的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4.1 组方分析 |
4.2 现代药理研究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1.不足之处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6)荆花胃康胶丸、益生菌分别联合补救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Hp根治治疗对消化性溃疡伴良性幽门梗阻患者内镜球囊扩张术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疗效评定标准[5]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
2.2 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
2.3 两组患者的血清IL-6、TNF-α、GAS水平比较 |
2.4 两组患者的进食、疾病严重程度及生活质量比较 |
2.5 两组患者治疗后远期复发率比较 |
2.6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
3 讨论 |
(8)Hp根治治疗结合内镜球囊扩张术对消化性溃疡伴良性幽门梗阻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观察组 |
1.3 观察指标 |
1.4 疗效判定标准[4]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疗效 |
2.2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变化 |
2.3 并发症发生情况 |
2.4 Hp根除率及随访复发情况 |
3 讨论 |
(9)根除幽门螺杆菌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良性幽门梗阻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一般资料 |
1.1 病例资料 |
1.2 选取标准及排除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治疗情况 |
2.2 临床疗效 |
2.3 安全性 |
3 讨论 |
(10)双歧三联活菌联合三联疗法根治幽门螺杆菌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1.1.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
1.1.2 入选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2 研究方法和检查设备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幽门螺杆菌致病性及益生菌对其抑制作用的探讨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四、气囊扩张和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幽门梗阻(论文参考文献)
- [1]良性胃息肉临床病理特点及检出率分析[D]. 赵珊珊. 桂林医学院, 2021(01)
- [2]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及变化趋势 ——2012-2020年住院患者的大样本统计分析[D]. 黄根. 南昌大学, 2021(01)
- [3]香砂理中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Hp相关性溃疡(脾胃虚寒型)的疗效观察[D]. 徐广东.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4]电子灸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相关消化性溃疡(脾胃虚寒证)的临床研究[D]. 林慧玲.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复方参术健胃胶囊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脾胃虚寒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程星.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6]荆花胃康胶丸、益生菌分别联合补救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比较研究[D]. 李晶.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7]Hp根治治疗对消化性溃疡伴良性幽门梗阻患者内镜球囊扩张术后的影响[J]. 张红波,曹建峰,韩振中. 海南医学, 2018(05)
- [8]Hp根治治疗结合内镜球囊扩张术对消化性溃疡伴良性幽门梗阻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J]. 郝海涛.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8(02)
- [9]根除幽门螺杆菌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良性幽门梗阻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评价[J]. 翟玉荣,段华容,祝毛玲.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6(11)
- [10]双歧三联活菌联合三联疗法根治幽门螺杆菌的疗效观察[D]. 孔凡好. 青岛大学, 2016(03)
标签:幽门螺杆菌论文; 幽门梗阻论文; 消化性溃疡论文; 胃息肉论文; 十二指肠溃疡的症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