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替利嗪治疗急性荨麻疹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邹佳华,龚丽萍,黄港,胡初向,晏娟,章菲燕[1](2021)在《消风散加减联合抗组胺药治疗荨麻疹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评价消风散加减联合抗组胺药治疗荨麻疹的临床有效性及不良反应。方法:计算机检索自建库至2019年8月以来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 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CBM)、Pub Med及Embase等数据库中有关于消风散加减联合抗组胺药治疗荨麻疹的RCTs,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初复筛选,在偏倚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运用Rev 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分析11篇文献,共计132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消风散加减联合抗组胺药治疗有效率[OR=2.83,95%CI(2.11,3.80),P<0.00001]优于对照组;复发率[OR=0.17,95%CI(0.06,0.47),P=0.0007]低于单纯使用抗组胺药组;安全性[P=0.0009,OR=0.32,95%CI(0.17,0.36)]高于常规西药组。结论:比较于单纯使用抗组胺药治疗,消风散加减联合抗组胺药治疗的疗效更优,复发率更低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但上述结论仍需严谨的高质量的研究来论证。
郝乾庄[2](2021)在《隔姜灸联合西替利嗪治疗气血亏虚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和比较隔姜灸联合盐酸西替利嗪片与单纯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气血亏虚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对生活质量的改善及控制复发情况,为临床治疗气血亏虚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提供更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案。方法将诊断符合气血亏虚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66例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病例33例。对照组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每天1次,1次10mg,治疗4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隔姜灸治疗,选取双侧曲池、合谷、血海、委中、膈俞施灸,每穴灸5壮,隔姜灸疗程为每周3次,治疗4周共12次。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进行荨麻疹活动度评分(Urticaria activity score,UAS),荨麻疹控制评分(Urticaria Control Test,UCT),慢性荨麻疹患者生活质量问卷评分(chronic urticaria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CU-Q2o L)。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治疗前后UAS评分、CU-Q2o L评分、UCT评分,以UAS评分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评价两组有效率。在试验结束后3个月对受试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复发情况。结果1.UAS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前U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U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降幅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U-Q2o L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前CU-Q2o 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CU-Q2o L评分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降幅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UCT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前UC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UCT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治疗组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总有效率: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3.87%,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3.7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治疗气血亏虚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中,单纯盐酸西替利嗪片与隔姜灸联合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均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疾病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提高荨麻疹控制效果。2.隔姜灸联合盐酸西替利嗪片在改善患者症状、减轻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提高荨麻疹控制效果方面更有优势。3.隔姜灸联合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王轶永[3](2021)在《术地二陈汤治疗小儿慢性荨麻疹(湿热留恋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运用术地二陈汤治疗小儿慢性荨麻疹,旨在探究该方药对小儿慢性荨麻疹(湿热留恋型)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治疗小儿慢性荨麻疹提供一种更为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试验方法,筛选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符合慢性荨麻疹(湿热留恋型)的患儿,共50例,治疗采用术地二陈汤口服,疗程为2周,共治疗2个疗程,结合荨麻疹一周活动度评分表(UAS7)、中医证候评定表,观察并记录患儿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UAS7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以及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判定,对临床痊愈患儿进行3个月的随访,以评估复发率。结果:1.治疗前后荨麻疹一周活动度评分表(UAS7)的疗效评价:治疗后第4周的UAS总积分从治疗前的18.96±7.36下降至2.50±1.56,且UAS各项症状积分也随之下降(P<0.05),说明术地二陈汤对小儿CU的治疗有效,疗效随疗程的延长愈发显着。2.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定表(湿热留恋型)的疗效评价:治疗后第4周的中医证候总积分从治疗前的21.60±4.35下降至4.85±1.53,且中医证候的主症、次症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说明术地二陈汤可以改善小儿CU(湿热留恋型)的中医临床证候,疗效随疗程的延长愈发显着。3.临床疗效:最终完成48例临床观察,治疗4周后荨麻疹一周活动度评分表(UAS7)积分疗效判定显示:临床痊愈18例,显效24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8%。结论:术地二陈汤可有效改善小儿慢性荨麻疹(湿热留恋型)的临床症状,且愈后不易复发,疗效确切。
吕凯峰,王远红,张伟[4](2021)在《中医药治疗小儿荨麻疹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小儿荨麻疹中医学称为风瘙瘾疹,是一种具有多种致敏因素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现代医学治疗小儿荨麻疹常采用抗组胺药暂时控制症状,严重时予激素治疗,但停药后易反复发作。中医药治疗小儿荨麻疹有效果好、复发率低、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的特点。近年来各中医特色诊治方法相得益彰,中西医结合具有明显优势。我们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小儿荨麻疹的文献进行综述。
林春国,张银,卢玉忠[5](2020)在《消风散加减联合左西替利嗪口服液治疗风热犯表型荨麻疹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消风散加减联合左西替利嗪口服液治疗风热犯表型荨麻疹的疗效。方法选取茂名市慢性病防治中心2018年6月—2019年6月期间诊治的70例风热犯表型荨麻疹患者,按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需充足的休息,维持良好的心情,合理饮食,对照组左西替利嗪口服液10 m L/次,1次/d,餐前30min服用,观察组加用消风散加减方1剂/d,水煎服300 m L,分早晚饭后30 min服用,两组连续治疗14 d。评估治疗前、后两组疗效、荨麻疹的活动度、生活质量、荨麻疹消退时间、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7 d、14 d,观察组荨麻疹活动度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显着低于同期对照组(P <0. 05);观察组荨麻疹完全消退时间显着短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消风散加减联合左西替利嗪口服液治疗风热犯表型荨麻疹,效果显着,能够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效果优于单用左西替利嗪口服液,值得推广。
孙晓辉[6](2020)在《小柴胡汤加减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急性荨麻疹疗效及对患者单核细胞TLR4、TLR2水平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小柴胡汤加减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急性荨麻疹疗效及对TNF-α、IL-4、TLR4、TLR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2016年6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荨麻疹患者18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给予盐酸左西替利嗪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6、TLR4、TLR2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TNF-α、IL-4、TLR4、TLR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TNF-α、IL-4、TLR4、TLR2水平均下降(P <0.05);观察组治疗后TNF-α、IL-4、TLR4、TLR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小柴胡汤加减结合左西替利嗪可有效抑制急性荨麻疹患者炎症反应水平,降低血液中TLR4、TLR2表达。
张国鹏[7](2020)在《基于JAK1/STAT3通路探讨瑶医清疹方对慢性荨麻疹小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瑶医清疹方对邪盈不盛而正亏过衰型慢性荨麻疹小鼠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为临床应用瑶医清疹方治疗慢性荨麻疹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60只KM小鼠,随机均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盐酸苯海拉明组)、瑶医清疹方高、中、低剂量组。除空白组小鼠外,其余各组小鼠均用于建立邪盈不盛而正亏过衰型慢性荨麻疹小鼠模型。于腹侧皮下注射0.3m L/kg利血平生理盐水溶液和2%乙酰苯肼配合尾静脉注射0.025%右旋糖酐以创建邪盈不盛而正亏过衰型慢性荨麻疹小鼠模型。适应性饲养7天后,空白组与模型组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其余各组小鼠均给予相应药物灌胃给药,每天一次,共造模10天后取材检测。实验观测指标包括:(1)尾静脉注射右旋糖酐后各组小鼠瘙痒程度(小鼠搔抓潜伏期、搔抓次数和瘙痒持续时间);(2)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IL-22、TNF-α水平;(3)RT-PCR检测各组小鼠脾脏组织中JAK1m RNA、STAT3m RNA的基因表达情况;(4)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脾脏组织中总JAK1、STAT3蛋白表达。结果:(1)除空白组以外,瑶医清疹方高、中、低剂量组以及阳性组、模型组小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瘙痒反应;与模型组比较,瑶医清疹方高、中、低各剂量组以及阳性组均可延长小鼠搔抓潜伏期(P<0.05);减少小鼠搔抓次数(P<0.05);缩短搔抓持续时间(P<0.05);与阳性组比较,瑶医清疹方高剂量组可明显减少搔抓次数(P<0.05)、缩短搔抓持续时间(P<0.05),虽也能延长小鼠搔抓潜伏期,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清疹方高、中、低剂量组抗瘙痒效果递减,且三组两两比较均有差异显着性(P<0.05)(2)与空白组相比,瑶医清疹方高、中、低剂量组以及阳性组、模型组小鼠血清中IL-22、TNF-α表达水平均较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瑶医清疹方高、中、低剂量组以及阳性组、空白组小鼠血清中IL-22、TNF-α表达水平均较低(P<0.05);且清疹方低剂量组、清疹方中剂量组、阳性组、清疹方高剂量组、空白组IL-22及TNF-α表达水平均依次降低。其中,除清疹方中剂量组与阳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均有差异显着性(P<0.05)。(3)与空白组比较,各组小鼠脾脏中的JAK1 m RNA、STAT3 m RNA、JAK1蛋白、STAT3蛋白的表达有较为显着的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组小鼠脾脏中的JAK1 m RNA、STAT3 m RNA、JAK1蛋白、STAT3蛋白的表达较低(P<0.05);瑶医清疹方高、中、低剂量组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JAK1 m RNA、STAT3 m RNA、JAK1蛋白、STAT3蛋白的表达水平随瑶医清疹方的浓度升高而逐渐降低。结论:(1)瑶医清疹方能改善邪盈不盛而正亏过衰型慢性荨麻疹小鼠的一般情况,减轻其瘙痒反应。(2)瑶医清疹方治疗邪盈不盛而正亏过衰型慢性荨麻疹的机理可能为:(1)降低外周血中炎症因子IL-22、TNF-α的水平(2)通过JAK/STAT信号通路抑制脾脏组织中JAK1 m RNA、STAT3 m RNA、JAK1蛋白和STAT3蛋白的表达,改善炎症症状。
桂绮桦[8](2020)在《赖氏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背景:慢性荨麻疹为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科慢性疾病,有研究发现,至少有20%的人一生中曾受到罹患荨麻疹的困扰。而亚洲慢性荨麻疹的患病率则高于欧洲和北美。慢性荨麻疹发病不限年龄,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慢性荨麻疹以皮肤、粘膜突然出现一过性风团,皮疹形状大小不一并伴有剧烈瘙痒,而且发无定处为主要临床表现,一般能在24小时内自行消退。其病因复杂,迁延难愈,到目前为止,现代医学对此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有明晰认知。临床上,一般主要以抗组胺药或联合其他药物为治疗手段,虽然起效快,但存在一定的副作用,而且容易产生耐药性,停药后复发率高。中医在治疗慢性荨麻疹方面有着渊远而悠久的历史,近年更有大量的研究证实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有效,复发率低,副作用少,长期疗效持久,因此极具有临床推广价值。目的:赖氏通元针法是全国名老中医赖新生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创立的一种针灸疗法,此针法在临床上已应用多年,适应症广泛,疗效突出,操作简易,在治疗慢性荨麻疹时效果显着。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通过观察比较通元针法和常规针刺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对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初步的研究和分析,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有效的治疗选择,并为其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研究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的所有受试对象均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香港针药汉方、萧玲中医师诊所、江南秀中医师诊所以及社会公开招募的慢性荨麻疹患者。本研究共纳入120例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通元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方法治疗。观察组针刺穴位包括:气海、关元、天枢双、心俞双、膈俞双、曲池双、合谷双、血海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对照组针刺穴位包括:曲池双、合谷双、血海双、隔俞双、三阴交双、外关双、风池双。两组均行提插捻转法使之得气后留针30分钟。针灸疗程为每周3次,治疗4周为1个疗程,一共治疗2个疗程,连续治疗8周,共24次。疗程结束4周后进行随访。疗效评定的主要指标使用荨麻疹活动度评分(UAS)评价,次要指标包括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DLQI)、荨麻疹症状分级评分(MILOR)及焦虑抑郁评分(HAD)。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第一疗程后、第二疗程后以及随访时分别进行四次评分,对比两组组内及两组组间治疗前后的评分变化,收集两组的临床资料数据,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对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初步的研究和分析。结果:(1)完成情况:本研究纳入病例共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研究过程中观察组脱落9例,对照组脱落11例,最终完成病例共100例,其中51例为观察组,49例为对照组,两组完成情况基本一致(P>0.05)。(2)基线情况:两组患者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过敏史以及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础信息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UAS、DLQI、MILOR、HADa和HADd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UAS评分:①组内比较:与基线相比,两组在治疗第一疗程后、第二疗程后以及随访时UAS评分均和基线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两种针刺对荨麻疹活动度均有显着改善作用;随访时,两组UAS分值均有回升的现象,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②组间比较:结果提示两组在治疗2个疗程后以及随访时发现,两组UAS分值下降值均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分值下降趋势更加明显。③差值比较:两组在治疗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下降值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随访时,两组UAS分值均有回升,但观察组分值回升的趋势相对平缓,说明通元针法在改善荨麻疹活动度和延缓其复发方面均优于常规针刺组。(4)DLQI评分:①组内比较:与基线相比,两组治疗第一疗程后和第二个疗程后以及随访时DLQI评分均和基线有显着差异(P<0.05),提示两种针刺对患者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效果。随访时,观察组DLQI分值有回升的现象,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DLQI分值回升则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通元针法的维持效果较好。②组间比较:结果提示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2个疗程后以及随访时,两组DLQI分值均有明显差异(P<0.05)。③差值比较: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DLQI分值下降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两组DLQI分值有显着性下降(P<0.05),在随访时,两组DLQI分值均有回升,但观察组分值回升的趋势相对平缓,说明通元针法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和延缓其复发方面均优于常规针刺组。(5)MILOR评分:①组内比较:与基线相比,两组治疗第一疗程后和第二疗程后以及随访时MILOR评分均和基线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两组患者经过针灸治疗后均有明显治疗效果。随访时两组MILOR分值均有回升的现象,但观察组分值升高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分值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②组间比较:结果提示治疗第一疗程后、治疗第二疗程以及随访时,两者均有明显差异(P<0.05)。③差值比较:治疗第一疗程后,两组MILOR分值下降无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第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两组分值下降值有明显差异(P<0.05),在随访时,两组MILOR分值均有回升,但观察组分值回升的趋势相对平缓,说明通元针法在改善患者风团大小、持续时间和发作频率方面有较好的疗效。(6)HADa评分:①组内比较:与基线相比,治疗第一疗程后和第二疗程后以及随访时HADa评分均和基线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两组患者经过针灸治疗后均有明显治疗效果。随访时,观察组HADa分值与基线相比仍有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HADa分值与基线相比则无显着性差异(P>0.05)。②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第2疗程后及随访时均有明显差异(P<0.05),通元针法HADa分值下降趋势更加明显。③差值比较: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组间差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随访时,两组HADa分值均有回升,但观察组分值回升的趋势相对平缓,说明通元针法在治疗患者焦虑状态方面和延缓其复发有明显的优势。(7)HADd评分:①组内比较:与基线相比,两组治疗第1个疗程、第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发现HADd评分均和基线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两组患者经过针灸治疗后均有明显效果;随访时,两组HADd分值均有回升的现象,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②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有显着性差异(P<0.05),通元针法HADd分值下降趋势更加明显。③差值比较;两组在治疗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组间差值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随访时,两组HADd分值均有回升,但观察组分值回升的趋势相对平缓,表明通元针法在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有较好的疗效。(8)总有效率评定:完成两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60%,有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疗效主要分布在显效,所占比例为49.02%;对照组疗效主要分布在有效,所占比例为44.90%。提示通元针法组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9)复发率评定:随访时进行复发率的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复发率为17.78%,对照组复发率为38.46%,两组复发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通元针法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常规针刺组。(10)安全性评定:研究过程中,有少部分患者除针后局部出现轻微疼痛或出血,经按压止血后可缓解,两组均无患者出现其他针刺意外及不良反应,两组均无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提示两组针刺方法均为安全有效。结论:(1)赖氏通元针法治疗卫气亏虚型慢性荨麻疹有明显的疗效,可有效改善荨麻疹瘙痒、风团症状,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焦虑抑郁情况有一定的提高和改善作用。其总有效率为88.24%,显效比率为49.02%,且无一例加重。(2)赖氏通元针法与常规针刺组相比有更显着的疗效优势,通元针法对慢性荨麻疹疗效及维持长期效果更加显着,显愈率更加明显,改善患者荨麻疹活动度、皮肤病、生活质量和荨麻疹症状体征分级评分方面较佳,对患者焦虑抑郁状态也有突出的改善作用,充分体现通元针法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身心调节方面的优势。(3)赖氏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性高,两组均无患者出现针刺意外及其他不良反应,两组均无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提示两组针刺方法均为安全有效。(4)本实验研究过程顺利,表明正式开展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可行性高,本研究内容也为正式试验样本量和方案提供参考依据。(5)赖氏通元针法对慢性荨麻疹有突出的临床疗效,且安全灵便,复发率低,值得临床全面推广,对于其治病机理则有待今后进一步的发掘和研究。
崔秀贤[9](2020)在《针刺曲池、血海、足三里穴对荨麻疹小鼠PI3K/AKT信号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实验通过针刺曲池穴(L11),血海穴(SP10),足三里穴(ST36)对荨麻疹模型小鼠(I型变态反应模型)肥大细胞脱颗粒过程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和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信号通路表达的变化、血清免疫球蛋白E(Ig E)水平变化的比较研究,探讨针刺调控荨麻疹的有效性及其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本实验选用8周龄雄性ICR小鼠共40只,体重为20-25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针刺组(曲池,血海,足三里)与阳性药物组,每组各10只。造模方法采用小鼠被动皮肤过敏试验(PCA)的方法建立荨麻疹模型小鼠。针刺组选择小鼠曲池穴,血海穴,足三里穴进行针刺干预;阳性药物组给予氯雷他定0.2mg灌胃,两组共治疗7天。第8天开始建立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模型,将小鼠用乙醚麻醉,除空白组外,其他三组给予小鼠右耳皮内注射含0.5%抗DNP-Ig E的磷酸盐溶液0.1ml,空白组给予相同位置皮内注射0.9%氯化钠溶液0.1ml进行对照。48小时后四组进行抗原攻击,采用尾静脉注射含DNP-HSA 0.5μg/μl和1%伊文思蓝的0.9%磷酸盐溶液200μl。造模成功以后取小鼠腹主动脉血和耳部致敏部位的皮肤组织。检测指标:(1)采用HE染色法检测小鼠致敏部位的皮肤组织形态学变化。(2)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总Ig E水平的变化。(3)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小鼠PI3K/P-PI3K,AKT/P-AKT蛋白表达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各组小鼠致敏部位的皮肤组织HE染色检测结果正常对照组小鼠皮肤组织表皮、真皮的镜下结构和形态完好,厚度正常,细胞排列有序,结构清晰,并未见水肿。模型对照组的皮肤组织表皮、真皮的镜下结构见严重水肿和炎症的现象,表皮内见严重角化,颗粒层增厚,基底层的细胞破坏,真皮内有各种炎症细胞浸润,细胞间的界线不清楚。阳性药物组小鼠皮肤组织的表皮、真皮的镜下结构见轻微增厚,角质层见轻度角化,细胞间的界线较为清晰,结构基本完整,显示了轻度水肿和炎症反应。针刺组的结构无明显破坏和水肿现象,改善了病变区皮肤组织的炎性浸润并恢复组织的结构形态。2.各组小鼠血清中总Ig E水平的检测结果模型对照组的小鼠血清中总Ig E水平比正常对照组的水平显着高(P<0.05),说明荨麻疹小鼠模型的(I型超敏反应)造模成功。针刺组和阳性药物组的小鼠血清中总Ig E的水平低于模型对照组的总Ig E水平(P<0.05)。针刺组与阳性药物相比较,阳性药物组的血清中总Ig E的水平低于针刺组的总Ig E水平(P<0.05)。3.各组小鼠致敏部位组织中PI3K,P-PI3K,AKT,P-AKT蛋白表达检测结果模型对照组小鼠PI3K,P-PI3K,AKT,P-AKT的蛋白表达水平比正常对照组的水平相当高(P<0.05)。针刺组和阳性药物组小鼠PI3K,P-PI3K,AKT,P-AKT的蛋白表达水平低于模型对照组,两组与模型对照组的PI3K无统计学意义,P-PI3K,AKT,P-AKT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阳性药物组相比较,阳性药物组小鼠PI3K,P-PI3K,AKT,P-AKT的蛋白表达水平低于针刺组,P-PI3K,AKT,P-AKT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曲池,血海,足三里穴可以抑制小鼠血清中总Ig E的水平,表明针刺可以通过抑制I型超敏反应程度,实现治疗荨麻疹的作用。2.针刺曲池,血海,足三里穴可以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并通过抑制PI3K和AKT的磷酸化,进而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引起的肥大细胞颗粒释放炎性介质,证明针刺可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起到治疗荨麻疹的作用。
李雨晴[10](2020)在《越婢抗敏汤治疗风热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越婢抗敏汤治疗风热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及血清Ig E水平的变化,从而验证越婢抗敏汤治疗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并探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与血清Ig E水平的关系。方法:入选的80例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2组,治疗组40例,口服越婢抗敏汤;对照组40例,口服盐酸依匹斯汀胶囊,治疗4周后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血清Ig E水平进行检测,比较血清Ig E水平值的变化。结果:(1)本次研究过程中共有7例脱落病例,实际纳入病例为73例,其中治疗组37例,对照组3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的比较:经过4周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9.19%,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比较:两组在治疗前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具有可比性。4周治疗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的DLQ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0.05);治疗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均值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血清Ig E水平的变化:对比治疗前后两组血清Ig E水平的变化,在下降程度方面,治疗组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越婢抗敏汤治疗风热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明显优胜于口服盐酸依匹斯汀胶囊组,通过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血清Ig E水平值下降相关。
二、西替利嗪治疗急性荨麻疹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替利嗪治疗急性荨麻疹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2)隔姜灸联合西替利嗪治疗气血亏虚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2.研究方法 |
3.研究结果 |
4.讨论 |
5.不足与展望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西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术地二陈汤治疗小儿慢性荨麻疹(湿热留恋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西医学对小儿荨麻疹的认识概要 |
1.1 病因 |
1.2 发病机制 |
1.3 治疗 |
2 中医学对小儿荨麻疹的理解与认识 |
2.1 病名 |
2.2 历史沿革 |
2.3 病因病机 |
2.4 现代中医对本病的研究 |
2.5 辨证分型及治疗 |
2.6 具体治疗方法 |
临床研究方法与资料 |
1 研究对象 |
2 受试者筛选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2.5 脱落标准 |
3 临床研究方案 |
3.1 治疗方案 |
3.2 观察指标 |
3.3 疗效观察 |
4 各项积分观察时间 |
5 疗效判定标准 |
6 安全评价标准 |
7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与入组情况 |
2 剔除和脱落原因 |
3 治疗结果分析 |
4 总有效率 |
5 复发率 |
6 不良反应 |
7 典型病例 |
讨论 |
1 小儿慢性荨麻疹的病因病机 |
2 从湿热留恋论治小儿荨麻疹 |
3 立方分析 |
3.1 方药组成 |
3.2 方药分析 |
3.3 单味药分析 |
4 研究结果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4)中医药治疗小儿荨麻疹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
2 中医内治法 |
2.1 从病因论 |
2.2 从气血论 |
2.3 从治则论 |
2.3.1 散表 |
2.3.2 理血 |
2.3.3 调和营卫 |
2.3.4 健脾 |
3 中医外治法 |
4 中西医结合治疗 |
5 结语 |
(5)消风散加减联合左西替利嗪口服液治疗风热犯表型荨麻疹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治疗方法 |
1.4.1 对照组 |
1.4.2 观察组 |
1.5 观测指标 |
1.6 疗效标准 |
1.7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临床疗效 |
2.2 USA、DLQI评分 |
2.3 荨麻疹完全消退时间 |
2.4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6)小柴胡汤加减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急性荨麻疹疗效及对患者单核细胞TLR4、TLR2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临床疗效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变化 |
2.2 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TLR4、TLR2变化 |
2.3 两组临床疗效情况 |
3 讨论 |
(7)基于JAK1/STAT3通路探讨瑶医清疹方对慢性荨麻疹小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慢性荨麻疹的研究现状 |
1.1 西医对慢性荨麻疹的相关研究 |
1.2 中医对CU的认识 |
1.2.1 瘾疹的病因病机 |
1.2.2 基于《中华医典》探究古代医家治疗瘾疹的用药规律 |
1.3 瑶医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 |
1.3.1 瑶医理论背景 |
1.3.2 瑶医对CU的治疗总法 |
1.3.3 瑶医对CU的治疗方法 |
2 慢性荨麻疹实验模型的造模方法 |
2.1 接触性荨麻疹动物模型 |
2.2 非接触性荨麻疹动物模型 |
2.3 中医证候复合CU动物模型 |
2.4 造模方法的选择 |
3 瑶医清疹方的组方研究 |
3.1 方药组成 |
3.2 方药中主要药物的功效主治 |
3.3 瑶医清疹方的功效理论及特点 |
3.4 方中主要药物相关药理学研究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实验环境 |
1.2 实验药物 |
1.3 主要试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
1.3.1 主要实验试剂 |
1.3.2 主要实验仪器 |
1.3.3 主要实验器械及耗材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及造模方法 |
2.2 用药方法 |
2.3 标本采集及贮存方法 |
2.4 观测指标和方法 |
2.4.1 小鼠血清IL-22、TNF-α的含量测定 |
2.4.2 RT-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脾脏组织中JAK1、STAT3的m RNA表达 |
2.4.3 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脾脏中JAK1、STAT3 的蛋白表达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各组小鼠一般状态变化 |
3.2 对各组小鼠全身皮肤瘙痒的影响 |
3.3 各组小鼠血清IL-22、TNF-α的含量测定结果 |
3.4 各组小鼠脾脏JAK1、STAT3 m RNA表达结果 |
3.4.1 RNA质量测定 |
3.4.2 各组小鼠脾脏组织JAK1 m RNA表达情况 |
3.4.3 各组小鼠脾脏组织STAT3 m RNA表达情况 |
3.5 各组小鼠脾脏JAK1、STAT3 的蛋白表达情况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瑶医清疹方对邪盈不盛而正亏过衰型CU小鼠疗效及作用机理探讨. |
1.1 瑶医清疹方对邪盈不盛而正亏过衰型CU小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
1.2 瑶医清疹方对CU小鼠IL-22、TNF-α水平的影响 |
1.3 瑶医清疹方对CU小鼠脾脏组织中总JAK1、STAT3 蛋白表达及对JAK1m RNA、STAT3m RNA基因表达的影响 |
2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炎症细胞因子在慢性荨麻疹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在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8)赖氏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现代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1 现代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 |
1.1.2 慢性荨麻疹的流行病学研究 |
1.1.3 现代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病因阐述 |
1.1.4 慢性荨麻疹的病机阐述 |
1.1.5 慢性荨麻疹的诊断 |
1.1.6 现代医学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
1.2 祖国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2.1 慢性荨麻疹的历史沿革 |
1.2.2 慢性荨麻疹的中医病因病机 |
1.2.3 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概述 |
1.2.4 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
1.3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2.1 病例对象 |
2.2.2 诊断标准 |
2.2.3 病例纳入/排除标准 |
2.2.4 病例剔除及终止标准 |
2.2.5 研究流程图 |
2.2.6 样本量估算 |
2.2.7 随机方法 |
2.2.8 盲法 |
2.2.9 治疗方法 |
2.2.10 观察指标 |
2.2.11 访视方式 |
2.2.12 退出、脱落和终止试验的规定 |
2.2.13 知情同意书 |
2.2.14 疗效评价指标及标准 |
2.2.15 针刺意外情况及处理 |
2.2.16 统计分析 |
2.3 实验基线情况 |
2.3.1 试验整体情况 |
2.3.2 患者基本情况 |
2.4 评价指标结果 |
2.4.1 荨麻疹活动度量表(UAS)评分 |
2.4.2 皮肤病生活质量表(DLQI)评分 |
2.4.3 荨麻疹症状分级量表(MILOR)评分 |
2.4.4 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评分 |
2.4.5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及疗效分布情况 |
2.4.6 两组复发率比较 |
2.4.7 安全性评价 |
第三章 讨论 |
3.1 研究结果分析 |
3.1.1 一般资料讨论 |
3.1.2 荨麻疹活动度(UAS)结果分析 |
3.1.3 皮肤病生活质量(DLQI)结果分析 |
3.1.4 荨麻疹症状分级量表(MILOR)结果分析 |
3.1.5 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结果分析 |
3.1.6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及疗效分布情况结果分析 |
3.1.7 两组复发率结果分析 |
3.1.8 安全性分析 |
3.1.9 综合分析 |
3.2 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优势和机理 |
3.3 赖氏通元针法概述 |
3.4 赖氏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理论依据 |
3.5 赖氏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选穴依据 |
3.6 创新点 |
3.7 不足和展望 |
3.7.1 研究对象 |
3.7.2 评价标准 |
3.7.3 治疗时间 |
3.7.4 干预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9)针刺曲池、血海、足三里穴对荨麻疹小鼠PI3K/AKT信号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针灸治疗荨麻疹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10)越婢抗敏汤治疗风热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例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2.3 纳入标准 |
1.2.4 排除标准 |
1.2.5 剔除标准 |
1.2.6 脱落终止标准 |
1.3 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药物 |
2.3 治疗方法及疗程 |
2.4 临床观察指标 |
2.5 临床观察方法 |
2.6 疗效判定方法及标准 |
2.7 安全性分析及处理措施 |
2.8 复发率 |
2.9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与统计分析 |
3.1 病例收集及完成情况 |
3.2 基线资料分析 |
3.3 荨麻疹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
3.4 DLQI评分比较 |
3.5 血清IgE水平比较 |
3.6 临床疗效比较 |
3.7 复发情况比较 |
3.8 安全性评估 |
4 讨论 |
4.1 荨麻疹中医概述 |
4.1.1 祖国医学对荨麻疹病名的认识 |
4.1.2 古代医家对荨麻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
4.1.3 近现代医家对荨麻疹的治法治则 |
4.1.4 经典方剂论治荨麻疹 |
4.2 慢性荨麻疹的西医概述 |
4.2.1 慢性荨麻疹的流行病学 |
4.2.2 慢性荨麻疹的西医病因 |
4.2.3 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 |
4.2.4 荨麻疹的西医治疗概况 |
4.3 立法依据 |
4.4 组方分析 |
4.5 单味药物现代药理学分析 |
4.6 对照药物盐酸依匹斯汀胶囊的作用机理 |
4.7 临床疗效分析 |
4.7.1 荨麻疹症状体征评分 |
4.7.2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 |
4.7.3 血清IgE水平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荨麻疹症状评分表 |
附录 2 皮肤病生活质量调查表(DLQI) |
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四、西替利嗪治疗急性荨麻疹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消风散加减联合抗组胺药治疗荨麻疹疗效的Meta分析[J]. 邹佳华,龚丽萍,黄港,胡初向,晏娟,章菲燕.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4)
- [2]隔姜灸联合西替利嗪治疗气血亏虚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D]. 郝乾庄.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术地二陈汤治疗小儿慢性荨麻疹(湿热留恋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轶永.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中医药治疗小儿荨麻疹研究进展[J]. 吕凯峰,王远红,张伟. 河北中医, 2021(04)
- [5]消风散加减联合左西替利嗪口服液治疗风热犯表型荨麻疹疗效观察[J]. 林春国,张银,卢玉忠.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0(07)
- [6]小柴胡汤加减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急性荨麻疹疗效及对患者单核细胞TLR4、TLR2水平的影响[J]. 孙晓辉. 中国处方药, 2020(06)
- [7]基于JAK1/STAT3通路探讨瑶医清疹方对慢性荨麻疹小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D]. 张国鹏.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赖氏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D]. 桂绮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针刺曲池、血海、足三里穴对荨麻疹小鼠PI3K/AKT信号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D]. 崔秀贤.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越婢抗敏汤治疗风热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D]. 李雨晴.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