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电网络强势扩张NGN势头(论文文献综述)
金海勇[1](2016)在《Z公司通信设备海外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对于企业而言,营销策略运用得成功与否,关系到企业的发展与战略规划的顺利实行。如今,全球各大知名企业都在积极拓展其海外市场营销道路,走出国门,加入世界经济的浪潮当中。当前,我国电信行业市场体制逐步进行了改善与规范,有实力的设备商早已向海外市场开拓,参与国际舞台的角逐之中。Z公司从一家小公司发展到国际化的集团公司,也是我国国内最具典范性的国际化的电信企业之一,拥有众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其在海外市场发展过程中的经验都值得其他企业加以借鉴。Z公司不仅是中国上市通信设备供应商,而且是高附加值和高技术产业的企业,该公司深刻的意识到,单单靠国内市场远不足以满足其发展,融入到国际通讯市场才是其进一步发展的合适道路。本文以Z公司为例,对其海外市场营销策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论文首先对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依据进行相应的梳理,并指出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指出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及借鉴的意义,为下文研究提供理论指导。第二章为营销理论及相关文献综述。第三章为Z公司通信设备国际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找出其国际营销存在的问题。第四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重点分析Z公司国际营销环境以及针对客户、竞争对手的分析。第五章针对Z公司国际营销问题制定具体应对策略,通过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实现运营资本国际化、保持科技优势、加强合作、加强品牌宣传力度等方面来实现其海外市场营销策略。第六章针对Z公司制定的营销策略推行保障及风险管理。第七章为全文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李焱淼[2](2015)在《大庆油田TX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电信市场经过了几次变革,现形成了三家全业务运营商为主体的市场格局。近几年来,我国电信行业发展迅速,不论是宽带互联网还是移动通信网,都在电信业务数量、网络规模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庆油田TX公司一直坚持为油田生产和生活提供通信服务,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不断深化改革,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但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电信行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审视公司的内外部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这种环境下,研究大庆油田TX公司的未来发展战略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旨在利用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找到适合企业自身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方案,对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以及持续发展能力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本文首先介绍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通过分析国内外学者在此课题上的研究现状,指出自己的研究路线和方法。其次,阐述企业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再次,对公司面临的战略环境进行分析。利用PEST分析和波特五力模型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明确公司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国家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油田内部各板块对信息化的需求不断增长,外部市场通道已经打开,为走出去提供了机遇。但由于民营资本准入电信市场,“营改增”政策的推出,国际油价持续走低等因素,公司也面临着不小的威胁。从企业资源和能力方面对内部环境进行分析,明确公司的优势与劣势。公司在技术水平、服务质量、客户资源和特色业务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传统业务萎缩,设备陈旧落后,固定成本不断增加,人员结构不合理等矛盾日益突出。通过SWOT分析,公司进行战略选择。在公司战略层面,大庆油田TX公司选择密集型成长战略,从中短期看,公司选择以内部发展的方式实现密集型成长,从长期看,可以选择战略联盟的方式,从而发挥协同效应,为公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竞争战略层面,公司应当选择差异化战略,通过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化提升竞争优势,在职能战略层面,主要包括营销战略、人力资源战略、财务战略、研究与开发战略等。最后,为了保障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还应当提供组织结构、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王春山[3](2012)在《AVAYA公司并购北电网络的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学术界对通信行业的并购绩效评价研究较为缺乏。在这样的背景下,对AVAYA公司并购绩效评价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通过对AVAYA的全球并购北电网络案例的分析和研究,为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的通信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提供可借鉴的参考依据。论文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以企业并购理论为指导,对AVAYA并购北电网络的概况进行阐述,包括并购企业及所处行业的特点和现状分析,并分析了并购的动因、措施以及影响,并且运用SWOT的分析方法,对并购后的AVAYA公司的状况做了全面分析和评价。基于提高利润水平、产品整合、技术升级、扩大市场占有率以及多样化经营等动因,AVAYA对北电网络进行了并购。在并购过程中,经历了风险评估与控制,对管理、生产和市场进行整合,并采取配套保障措施,实现了顺利并购。在以上基础上构建基于财务指标的并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市政财务数据,对AVAYA公司并购前后多项财务指标的变动的进行分析,以此评价其并购绩效,并提出提高偿债能力的对策建议。通过财务指标体系对AVAYA并购北电网络绩效进行的评价分析,得出经过并购,以总资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表征的AVAYA公司的营运能力明显改善;以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表征的偿债能力下降,负债率达到较高水平,可能会影响公司的持续经营;以资产净利润率和每股收益表征的盈利能力基本保持并有提升潜力。从并购绩效评价中发现,AVAYA公司在并购后存在偿债能力下降的问题,这已经影响到企业的信用评级,并会进一步制约其持续发展,应采取合理控制资产负债率、调整债务结构、合理利用财务杠杆等综合配套措施提高偿债能力。
李莅[4](2010)在《全球价值链中后发国产业的技术跨越》文中指出技术跨越作为技术创新的最高层次,虽然各国都在积极实践并取得丰硕成果,但理论研究是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兴起的。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深层次的技术跨越理论成果并不多见,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范式,在解释并指导一国产业实现技术跨越方面,未能取得预期的成功,在这种情况下,深入系统地研究技术跨越,构建产业技术跨越理论体系就显得至关重要。论文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视角,刻画了跨国公司与本地企业之间的关联及其产业发展效应,分析了全球价值链中的技术扩散现象,论证了技术跨越主体的技术学习与技术能力积累过程以及技术生态环境的构建,并归纳和比较了产业技术跨越的基本模式。论文沿着产业技术跨越客体—主体—环境的分层研究与讨论,在企业与产业两个层面案例研究基础上,提出后发国在实现产业技术跨越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全球价值链中的技术知识与市场资源,提升本国企业的技术能力与市场能力,完善本国产业技术生态环境,选择合理的技术跨越模式的基本观点。全文共分九个部分,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导论。内容包括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主要内容与论文结构,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与不足。第二章,产业技术跨越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章是后续各章的研究基础。首先,从政治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等多种学科领域里探寻技术跨越思想的来源;其次,对后发国技术跨越研究的理论依据进行梳理,通过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理论、后发优势理论、传统及现代产业赶超发展战略理论进行回顾,有利于从理论发展角度理清思路;再次,界定了产业技术跨越涉及的基本概念,包括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与扩散、技术赶超以及技术跨越;接着,利用前沿生产函数等分析工具对技术跨越的类型进行辨析;最后,对实现产业技术跨越的关键要素进行归纳和总结。第三章,全球价值链中的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产业发展。全球价值链是当代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后发国企业既是全球价值链企业网络中的成员,更是实现产业技术跨越的主体。本章首先从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及产生动因、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内涵,分析当代后发国家产业技术跨越所处的国际分工背景;其次,从企业视角解构全球价值链,包括网络成员、网络结构、网络驱动力、网络治理方面的分析。跨国公司与本地企业之间的关联是全球价值链知识传递产生的核心概念,从关联的含义、关联的分类以及关联实现途径方面逐层展开。接着从产业层面分析全球价值链对后发国产生的影响,从跨国公司与东道国目标冲突出发分析了产业结构升级效应、产业技术进步效应。最后,基于技术跨越实现条件的文献回顾基础上,构建了后发国产业技术跨越影响因素的菱形理论结构,并据此提出后续论文的分析框架。第四章,全球价值链中的技术扩散。作为技术跨越式发展的客体研究部分,本章从影响产业技术跨越的知识与人才要素着手,分析了全球价值链中技术扩散的主体,技术扩散的特点与动因,技术扩散的渠道以及实现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最后引入一个评价全球价值链技术扩散的计量模型。第五章,技术学习与企业技术跨越能力的积累。企业层面的技术学习与能力积累是后发国实现产业技术跨越的前提和基础,本章是对技术跨越主体的研究。首先从概念上从技术知识、技术能力、技术能力结构等概念进行综述,并对企业技术跨越和技术跨越能力的概念作了界定,同时设计了一个企业技术跨越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其次,本章阐述了后发企业技术学习模式对于技术学习有效性的重要意义;接着利用加工贸易这种全球价值链的具体嵌入方式,分析阶段性知识边界以及知识传递机制和技术扩散的具体过程。最后,结合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全球价值链的类型以及实现方式,分析全球价值链具体嵌入过程对企业技术跨越能力积累的影响。第六章,基于产业技术跨越的技术生态环境构建。本章作为技术跨越的环境研究部分,从全球价值链对国内市场需求、产业链完整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出发,探讨实现产业技术跨越的环境因素。首先从技术的环境属性、技术生态的主要特征以及技术生态环境的含义与构成,从概念层面阐述良好的技术生态环境对于该国技术能力积累的意义;其次,从产业链、技术链到产业技术链的系列概念相关性辨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产业技术链整合是实现技术跨越的必备条件。最后,提出构建有利于实现技术跨越的技术生态网络模式。第七章,后发国产业技术跨越案例研究。本章通过对韩国CDMA产业以及印度软件产业技术跨越的案例研究,得出产业技术跨越的实现需要得到政府扶持、技术标准确立、国内产业价值链完整性构建等结论。第八章,产业技术跨越的基本模式。本章旨在归纳总结后发国家产业技术跨越的基本模式。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论证了每种模式的含义、实现形式及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最后论述了技术跨越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第九章,研究结论与后续研究展望。在前面各章分析基础上总结出论文的主要结论,并对论文后续研究指出方向。
王琳[5](2010)在《通信设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自主创新理论的发展成为了从国家到企业到个人等各方面关注的焦点,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要将其放在国家发展战略的层次。而纵观我国各产业的发展,实现自主创新突破的多集中在一些技术简单、规模化生产领域,在技术比较复杂的领域如半导体、汽车等还有较大的差距。然而,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却是一个例外,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内从模仿、追赶实现了自主、跨越,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自主创新的典范。同时,模式的选择从战略的层次决定其创新的绩效,本文即对该产业自主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首先,从技术路径的角度对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模式及影响因素进行文献研究,接着,在行业层次上对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和创新特色进行论述。其次,在企业层面上,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选择华为、UT斯达康和东方通信作为技术跨越、裂变式创新和价值链升级三种自主创新模式的典型企业,分别进行深度案例剖析,得出初步结论:影响业内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模式选择和实施过程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技术、市场、战略、资源整合和企业家精神五大方面。最后,结合案例分析结论和文献研究进行问卷设计,采用二项逻辑回归方法进行验证性分析。结果表明,企业总体技术能力、技术预测能力、挖掘客户潜在需求能力、应对市场变化能力、差异化市场定位能力、明确的战略意图、企业家对知识和技术、客户独特需求的重视八大因素对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模式的选择影响显着。
雷玉新[6](2009)在《中兴通讯国际化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中国的两大电信设备制造商中兴通讯和华为科技在国际电信设备市场上成绩斐然,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大潮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们都是从小作坊式工厂起家的,仅仅经过不到30年的时间,就成为全球知名的跨国企业。它们的国际化成功之道一直为业界所关注,故本文以中兴通讯为研究对象,对它们国际化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本文以企业战略理论对中兴通讯启动国际化战略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后,认为中兴通讯在当时条件下启动国际化风险很大,成功得益于机会的把握。利用国际化战略理论对中兴通讯的战略选择和实施进行分析,认为中兴通讯的国际化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企业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过程,在该分析中作者建立并使用了电信设备领域国家市场选择模型。本文对中兴通讯的国际化历程进行了阶段性分析,并对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以为后来者鉴;未来中兴通讯国际化要走向深入,故在本文的后半部分,重点分析了当前中兴通讯未来国际化深入面对的态势,提出了电信设备厂商综合竞争力模型,并利用给模型对未来的竞争态势进行分析,结合分析的结果,对中兴通讯未来的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中兴通讯未来的路还很长,国际市场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希望中兴通讯能够选择正确的方向,向对手学习,不断进步,在未来的国际化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吴志红[7](2009)在《我国电信运营商国际投资策略分析》文中指出从2007年开始,中国加入WTO的5年保护期已经走完,根据入世承诺,中国政府把外资投资或合资基础电信运营商的股权比例提高到49%,这不仅标志着我国电信业已经更深程度地融入到国际电信市场,同时国外企业也正通过参股、技术合作等方式渗透到中国电信业。面对全球电信大融合趋势,重组后的国内电信运营商面临国际化挑战的压力也将更加巨大。另一方面,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为电信运营商实施国际化战略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虽然中国电信企业前期已做了很多积极的努力和实践尝试,但与全球主导电信运营商相比,整体上仍处于国际化的初期阶段,国际业务的比重无法与国际上的主导运营商相比。为此,2009年初国资委发出了严控央企投资的通告。但谨慎投资并非不投资,而是应该理性的看待金融危机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慎重使用国际化投资策略。本论文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是提出研究背景和问题,确定研究目的。同时,介绍了国际化方面的相关理论以及本文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章明确我国电信运营商国际化战略的必要性,阐明了国内电信业的发展趋势和现状,同时评价国内运营商的投资能力,并分析我国电信运营商国际化存在的问题以及开展对外投资的优势和劣势;第三章系统分析了当前金融危机对全球电信产业及我国电信业的影响,探讨金融危机为我国电信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第四章通过总结国际主导电信运营商国际化的经验与教训,结合当前金融危机对电信业造成的影响,提出了当前我国运营商对外投资的战略目标,包括中国电信运营商国际化的战略定位、有利时机与目标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等国际化路径中具体的投资策略;最后,对我国电信运营商国际化风险的识别与防范措施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国际化战略,是我国电信运营商实现“世界一流电信企业”目标的必由之路,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进程。同时,伴随着诸多如市场风险,经营及汇率风险等不确定因素。基于前期各方学者也有关于国际化问题的探讨与研究,我们针对金融危机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一些意见,希望能对运营商的投资战略提供一些借鉴。
祁陈利[8](2009)在《中兴通讯国际化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兴通讯是中国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国政府重点扶持的520户重点企业之一。在国内市场逐渐饱和的情况下,国际化经营是中兴通讯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如何打造享誉全球的中兴品牌,如何能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是中兴通讯领导目前最关注的问题。论文运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对中兴通讯的国际化战略进行了实证研究,论文运用波特行业竞争分析模型、SWOT等方法,以中兴通讯为研究对象,在对整个通讯设备行业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着重从国际化现状、销售状况、组织结构等方面分析了中兴通讯的内部条件,并从国际化宏观环境和竞争环境的角度阐述了目前中兴通讯的外部环境,通过知己知彼的分析过程,指出了中兴通讯目前国际化的战略发展方向,在为其制定国际化整体发展战略的同时,分析了中兴通讯在市场、组织结构、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其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研究。论文从国际化经营视角出发,通过对中兴通讯的国际化战略研究,为中兴通讯国际化战略的进一步拓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希望国内类似企业能从中兴通讯国际化发展过程中获得有益的借鉴作用。
沈刚[9](2008)在《对ASB公司国际化战略的研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国际间的竞争,已不仅是在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更多的是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展开。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跨国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体现了该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中国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涌现出了一批行业领先的大企业,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ASB公司是一家国内着名的通讯设备制造企业,在经历20几年的发展,ASB公司的规模和实力不断提高,是电信设备领域为数不多的中央直属国有控股企业之一。2001年公司股权发生变革,ASB成为跨国电信设备制造商AL的中国旗舰,兼具国资委直属央企身份。ASB凭借其在强大的技术后盾加上独特的地位具备了在广阔的国内电信市场与各大国际和国内巨头竞争的能力。从上世纪末开始,ASB开始开展出口业务,向东南亚地区输出程控交换设备,经过十年的艰辛耕耘,初见成效。目前程控交换机,移动通讯设备,光网络传输等等设备已经销往几十个国家与地区,年出口销售额达到近3亿欧元。随着国内电信市场发展趋于规范,为充分引入竞争,运营商纷纷加快重组步伐,放缓了对设备的投资。再加上设备供应商间恶性价格竞争等原因,使得整个市场环境日益艰巨,利润水平大幅下降。一些有实力的设备商开始考虑开辟新的发展之路。于是,走向海外,走国际化发展之路成为它们下一步重点考虑的战略问题。目前为止,已经有多家国内领先的电信设备企业在海外悉心耕耘并且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企业持续高速的发展的开辟了新的根据地。也有一些企业也正摩拳擦掌,准备全力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全球市场的争夺。本文将采用案例研究和比较分析的方法来对ASB公司的国际化战略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出一些适合其特点的自身特点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以期能为此类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借鉴。本文采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其竞争对手H和Z各自国际化发展状况,国际化策略,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等的分析和整理,从而为ASB找出适合其行业特点及公司自身特点的一些国际化发展战略,包括组织战略,营销战略,品牌战略,产品策略。值得提出的是,由于在股权结构上的特殊性及由此产生的制约,使得ASB的国际化发展上面临许多新问题。本文着重就这一特殊性对公司国际化发展的影响专门做了分析,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本文还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角度分析了ASB这样的中外合资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而导致其在价值链中处于低端位置的尴尬局面,以及积极谋求提高核心竞争力,参与全球产业价值链高端竞争的重要性及紧迫性。
顾彦[10](2008)在《阿尔卡特—朗讯(亚太区)基于服务的差异化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通信产业的快速发展,通信设备商之间的竞争已日趋白热化,价格战愈演愈烈,甚至已经达到了非理性的程度。通信技术发展也日新月异,新产品层出不穷,产品的生命周期与以前相比大大缩短,通信设备商依靠产品来进行差异化竞争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和财务风险。同时随着新一代网络演进及无线3G等新技术的发展,运营商正面临各种转型的挑战。如何专业化发展其电信核心业务而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如何将新技术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快速提供创新的应用等等,为通信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意味着通信业的发展已由“技术驱动”迅速转型为“服务驱动”型,为通信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时机。大型通信设备商认识到了服务对其发展甚至生存的重要作用,将服务提升到了战略高度甚至开始服务转型,对服务竞争战略进行探讨对通信设备商而言显得尤为紧迫和现实。本文通过对阿尔卡特-朗讯在亚太区的竞争战略分析,提出了从服务差异化角度出发对抗主要竞争对手的低成本竞争战略。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服务理念的产生背景和概念,提出了服务对通信设备制造商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通过引入服务产品的生命周期,从电信服务市场和财务角度分析了通信行业选择服务业的必要性;第三部分提出了通信市场的竞争特点,并对阿尔卡特-朗讯和其在亚太区的主要竞争对手进行了SWOT分析;第四部分论证了阿尔卡特-朗讯在亚太区只能通过以服务为核心的差异化竞争战略来取得竞争优势,并且从服务对象、模式和人员等方面研究了竞争战略的设计;第五部分从企业组织架构、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探讨了如何确保服务差异化战略的成功实施。
二、北电网络强势扩张NGN势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电网络强势扩张NGN势头(论文提纲范文)
(1)Z公司通信设备海外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2. 营销理论及相关文献综述 |
2.1 市场营销相关理论 |
2.2 市场营销STP理论 |
2.3 市场营销 4P理论 |
2.4 企业国际化营销内涵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Z公司海外市场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Z公司现状分析 |
3.1.1 Z公司海外市场拓展历程 |
3.1.2 Z公司海外市场营销业绩 |
3.1.3 Z公司海外市场营销业务拓展情况 |
3.2 Z公司海外市场营销问题分解 |
3.2.1 营销策略问题 |
3.2.2 目标市场定位问题 |
3.2.3 产品问题 |
3.2.4 价格问题 |
3.2.5 渠道问题 |
3.2.6 促销问题 |
4 Z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策法律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文化环境 |
4.1.4 技术环境 |
4.2 海外市场客户分析 |
4.2.1 海外市场客户需求及行为分析 |
4.2.2 国际市场客户行为分析 |
4.3 竞争对手分析 |
4.3.1 国际市场重点竞争对手 |
4.3.2 国内市场重点竞争对手 |
4.3.3 重点竞争对手营销策略要素分析 |
4.4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5 Z公司海外市场营销策略推行路径 |
5.1 目标市场定位 |
5.1.1 市场细分 |
5.1.2 目标市场确定 |
5.1.3 市场定位 |
5.2 营销策略制定 |
5.2.1 产品策略 |
5.2.2 价格策略 |
5.2.3 渠道策略 |
5.2.4 促销策略 |
6 营销策略推行保障及风险管理 |
6.1 国际营销团队建设 |
6.2 营销工作考评体系 |
6.3 营销工作的风险管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大庆油田TX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战略管理相关理论 |
2.1 战略的定义与层次 |
2.2 战略管理的定义 |
2.3 战略管理过程 |
2.4 战略环境分析方法 |
第3章 大庆油田TX公司战略环境分析 |
3.1 大庆油田TX公司的基本情况 |
3.1.1 业务发展情况 |
3.1.2 组织结构情况 |
3.1.3 技术能力情况 |
3.2 大庆油田TX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2.1 宏观环境分析 |
3.2.2 行业环境分析 |
3.3 大庆油田TX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3.1 企业的资源分析 |
3.3.2 企业的能力分析 |
3.4 大庆油田TX公司SWOT分析 |
3.4.1 机遇与威胁 |
3.4.2 优势与劣势 |
3.4.3 SWOT战略匹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庆油田TX公司发展战略的构建 |
4.1 大庆油田TX公司使命和战略目标 |
4.1.1 公司使命 |
4.1.2 公司战略目标 |
4.2 大庆油田TX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
4.3 大庆油田TX公司发展战略制定 |
4.3.1 公司战略 |
4.3.2 竞争战略 |
4.3.3 职能战略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庆油田TX公司战略实施与保障措施 |
5.1 大庆油田TX公司战略的实施 |
5.1.1 战略实施的原则 |
5.1.2 战略实施的模式 |
5.1.3 战略实施的过程 |
5.2 大庆油田TX公司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2.1 内部管理制度的保障 |
5.2.2 组织结构的保障 |
5.2.3 人力资源的保障 |
5.2.4 技术创新的保障 |
5.2.5 企业文化建设的保障 |
5.2.6 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保障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3)AVAYA公司并购北电网络的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国内研究动态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企业跨国并购及其绩效相关理论 |
2.1 并购的概念 |
2.2 跨国并购相关理论 |
2.2.1 管理协同效应理论 |
2.2.2 企业价值低估理论 |
2.2.3 内部化理论 |
2.2.4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2.2.5 交易成本理论 |
2.3 跨国并购绩效及其评价相关理论 |
2.3.1 并购绩效影响因素 |
2.3.2 并购绩效评价方法 |
第三章 AVAYA 公司对北电网络并购动因及其影响分析 |
3.1 并购企业及所在行业现状 |
3.1.1 全球语音通信市场及其并购现状 |
3.1.2 AVAYA 公司现状 |
3.2 并购动因分析 |
3.2.1 并购内因 |
3.2.2 并购外因 |
3.3 并购措施分析 |
3.3.1 并购风险评估及控制 |
3.3.2 并购整合措施 |
3.3.3 并购保障措施 |
3.4 并购影响分析 |
3.4.1 并购后 AVAYA 公司的 SWOT 分析 |
3.4.2 并购对全球语音通信行业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四章 AVAYA 公司并购绩效评价 |
4.1 评价方法说明 |
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
4.2.2 评价指标分类选取 |
4.3 指标变动计算 |
4.3.1 营运能力指标 |
4.3.2 偿债能力指标 |
4.3.3 盈利能力指标 |
4.4 指标变动结果分析 |
4.4.1 营运能力的变化 |
4.4.2 偿债能力的变化 |
4.4.3 盈利能力的变化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提高偿债能力的对策建议 |
5.2.1 合理控制资产负债率 |
5.2.2 调整债务结构 |
5.2.3 合理利用财务杠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全球价值链中后发国产业的技术跨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来源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三、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状况及简要述评 |
二、国内研究状况与简要述评 |
三、本文创新点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内容及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三、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二章 产业技术跨越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后发国技术跨越研究的思想来源 |
一、马克思的生产力跨越发展思想 |
二、依附论和依附发展论 |
第二节 后发国技术跨越研究的理论依据 |
一、发展经济学理论 |
二、后发优势理论 |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四、雁行模式及其理论拓展 |
五、产业赶超发展战略理论新发展 |
第三节 产业技术跨越的基本概念 |
一、相关概念辨析 |
二、产业技术跨越的涵义 |
第四节 产业技术跨越的类型与关键要素 |
一、前沿生产函数与技术效率 |
二、效率增进型与技术创新型技术跨越的含义 |
三、影响产业技术跨越的关键要素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全球价值链中的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产业发展 |
第一节 全球价值链分工与跨国公司的发展 |
一、全球价值链的内涵 |
二、分工的内涵 |
第二节 跨国公司与全球价值链中的企业网络 |
一、网络成员 |
二、网络结构 |
三、网络驱动力 |
四、网络治理 |
第三节 企业网络中跨国公司与本地企业的关联 |
一、跨国公司与本地企业之间关联的含义 |
二、跨国公司与本地企业关联的分类 |
三、关联的实现途径 |
第四节 跨国公司与后发国的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 |
一、跨国公司与东道国政府的冲突与和谐 |
二、产业结构升级的双重效应 |
三、产业技术进步效应 |
四、后发国产业的技术跨越陷阱 |
第五节 全球价值链中后发国产业的技术跨越理论分析框架 |
一、产业技术跨越的影响因素 |
二、基于钻石模型的分析 |
三、全球价值链中后发国产业技术跨越的分析路径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球价值链中的技术扩散 |
第一节 技术跨越要素条件中的知识与人才 |
一、知识要素与技术知识的主要类型 |
二、人才要素 |
第二节 全球价值链中的技术扩散主体——跨国公司 |
一、技术扩散的程度 |
二、扩散技术的适用性 |
三、东道国获得技术的成本 |
第三节 全球价值链中技术扩散的特点与动因 |
一、全球价值链中技术扩散的主要特点 |
二、技术来源方的推动 |
三、技术接受方的拉动 |
第四节 全球价值链中技术扩散的渠道 |
一、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FDI) |
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 |
三、技术贸易与技术产品贸易 |
第五节 全球价值链中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 |
一、国家层面的影响 |
二、企业层面的影响 |
三、技术层面的影响 |
四、全球价值链技术扩散计量模型构建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技术学习与企业技术跨越能力的积累 |
第一节 技术能力与企业技术跨越 |
一、技术能力与技术赶超 |
二、企业技术跨越与技术跨越能力 |
第二节 后发国企业技术学习模式 |
一、技术学习的含义 |
二、后发国企业技术学习模式 |
三、全球价值链中企业间的知识传递方式 |
四、技术学习与技术跨越能力的提升 |
第三节 全球价值链中企业技术跨越的影响因素 |
一、全球价值链类型对企业技术进步效应的比较 |
二、全球价值链治理与企业技术跨越的相关性 |
三、嵌入与自主全球价值链对技术跨越能力影响的对比分析 |
第四节 中国企业技术跨越的典型案例研究 |
一、振华港机的技术学习与技术创新 |
二、华为的技术学习与技术跨越 |
三、万向集团的技术跨越 |
四、案例研究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产业技术跨越的技术生态环境构建 |
第一节 技术生态环境的含义及构成 |
一、技术的环境属性 |
二、技术生态的主要特征 |
三、技术生态环境的含义与构成 |
第二节 产业链、技术链及产业技术链的基本概念 |
一、产业链的定义 |
二、产业链中的产业关联效应 |
三、技术链的界定 |
四、产业技术链的含义 |
五、产业技术链整合的意义 |
第三节 全球价值链对技术生态环境的影响 |
一、产业技术链整合的障碍 |
二、国内市场需求成长的困境 |
第四节 技术生态环境的构建 |
一、破解技术生态环境构建障碍的政府与市场功能 |
二、技术生态网络模式构建 |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后发国产业技术跨越案例研究 |
第一节 韩国CDMA 产业技术跨越 |
一、全球移动通信产业技术标准 |
二、韩国CDMA 产业技术跨越发展的历史回顾 |
三、成功技术跨越的原因分析 |
四、全球价值链中CDMA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五、案例启示 |
第二节 印度软件产业技术跨越 |
一、全球软件产业分工及技术发展现状 |
二、印度软件产业技术发展路径 |
三、印度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分析 |
四、全球价值链中印度软件产业现状分析 |
五、案例启示 |
本章小节 |
第八章 产业技术跨越基本模式 |
第一节 基于技术源获取途径的分类 |
一、技术源的获取 |
二、技术引进模式 |
三、技术并购模式 |
四、技术合作模式 |
五、自主创新模式 |
第二节 基于跨越主体的分类 |
一、熊彼特假说与跨越主体 |
二、大企业模式 |
三、中小企业模式 |
四、跨国公司模式 |
第三节 基于技术跨越外部驱动力的分类 |
一、理论依据 |
二、市场主导模式 |
三、政府主导模式 |
第四节 产业技术跨越的模式选择 |
一、后发国家实施技术跨越的产业技术选择 |
二、产业技术模式与技术跨越模式选择 |
三、产业技术跨越模式的组合性 |
本章小节 |
第九章 结论与后续研究展望 |
一、主要结论 |
二、缺陷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通信设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 |
2 相关文献综述 |
2.1 自主创新内涵研究 |
2.2 自主创新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2.2.1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自主创新模式研究 |
2.2.2 技术跨越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2.2.3 裂变式创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2.2.4 价值链升级相关理论研究 |
2.3 现有研究不足 |
3 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创新及发展历程 |
3.1 通信设备制造业行业界定 |
3.2 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历程 |
3.2.1 产业起步和初步追赶阶段(1995年及以前) |
3.2.2 快速发展和局部跨越阶段(1996年至今) |
3.3 通信设备制造业行业特点 |
3.3.1 技术特性 |
3.3.2 市场特性 |
3.3.3 产业链特征 |
4 企业自主创新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
4.1 技术追赶与跨越:华为 |
4.1.1 企业概况 |
4.1.2 初创期分析(1988-1995) |
4.1.3 发展期分析(1996-2009) |
4.1.4 总体归纳 |
4.2 裂变式创新:UT斯达康 |
4.2.1 企业概况 |
4.2.2 小灵通事件概述 |
4.2.3 影响因素分析 |
4.2.4 总结归纳 |
4.3 价值链升级:东方通信 |
4.3.1 企业概况 |
4.3.2 事件概述 |
4.3.3 影响因素分析 |
4.3.4 总结归纳 |
4.4 企业小结 |
5 自主创新模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5.1 研究模型 |
5.1.1 自变量设计 |
5.1.2 因变量设计 |
5.2 问卷设计与数据采集 |
5.2.1 问卷设计 |
5.2.2 数据采集 |
5.3 描述性分析 |
5.4 自变量分析 |
5.4.1 信度分析 |
5.4.2 因子分析 |
5.4.3 卡方分析 |
5.5 逻辑回归模型分析 |
5.5.1 选择技术跨越的影响因素分析 |
5.5.2 选择裂变式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
5.5.3 选择价值链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 |
5.6 总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6)中兴通讯国际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论文的研究思路 |
1.2.2 论文的分析工具 |
1.2.3 论文研究与提出方案的依据 |
1.3 本文的基本结构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概述 |
2.1 战略的行业组织理论 |
2.2 战略的资源基础理论 |
2.3 波特五力模型理论 |
2.4 业务层战略理论 |
2.5 公司层战略理论 |
2.6 国际化理论基础 |
2.6.1 国际化概念及内涵 |
2.6.2 国际市场进入模式 |
2.6.3 选择进入方式 |
第3章 中兴通讯启动国际化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
3.1 外部环境分析 |
3.1.1 总体环境分析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买方分析 |
3.2.2 供应商分析 |
3.2.3 竞争的激烈程度 |
3.2.4 新进入者和替代品 |
3.2.5 行业分析总结 |
3.3 竞争对手分析 |
3.3.1 欧美老牌通讯设备制造商 |
3.3.2 日本主要制造业集团 |
3.3.3 国内新进入者 |
3.3.4 竞争对手分析总结 |
3.4 内部资源和能力分析 |
3.4.1 内部资源及能力分析 |
3.4.2 核心竞争力分析 |
3.5 可行性分析 |
3.5.1 战略意图及可行性分析 |
第4章 中兴通讯国际化战略选择及实施 |
4.1 核心竞争力动态变化 |
4.2 进入国家的选择 |
4.3 国际化业务层战略选择 |
4.4 国际化公司层战略选择 |
4.4.1 多元化战略选择 |
4.4.2 国际化管控模式选择 |
4.5 进入方式选择 |
4.6 人力资源国际化选择 |
4.6.1 管理方式选择 |
4.6.2 员工本地化选择 |
4.6.3 国际化高层引入 |
4.7 国际化防御战略选择 |
第5章 中兴通讯国际化历程及其经验教训 |
5.1 国际化重大事件概述 |
5.2 国际化历程分析 |
5.2.1 海外探索期 |
5.2.2 市场铺垫期 |
5.2.3 全面推进期 |
5.2.4 全球会战期 |
第6章 中兴通讯国际化成果及经验教训总结 |
6.1 国际化成果展示 |
6.1.1 全球化组织机构布局 |
6.1.2 全球研发布局 |
6.1.3 全球化的人才队伍 |
6.1.4 全球化的市场覆盖 |
6.1.5 全球化的收入结构 |
6.1.6 全球化的合作伙伴 |
6.1.7 国际知名度大大提高 |
6.2 经验教训分析 |
第7章 中兴通讯未来国际化深入的形势分析 |
7.1 总体环境分析 |
7.1.1 全球金融危机 |
7.1.2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
7.1.3 中国宇航员太空漫步 |
7.1.4 中国在外交方面取得了一些关键成就 |
7.2 行业环境分析 |
7.2.1 供应商方面的新情况 |
7.2.2 运营商分析 |
7.2.3 竞争更加激烈 |
7.2.4 新进入者分析 |
7.2.5 替代品分析 |
7.2.6 行业分析总结 |
7.3 竞争环境分析 |
7.3.1 爱立信 |
7.3.2 华为 |
7.3.3 阿朗(阿尔卡特朗讯) |
7.3.4 诺西(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 |
7.3.5 竞争对手分析总结 |
7.4 小结 |
第8章 中兴通讯今后的战略选择及建议 |
8.1 公司当前的运营情况概述 |
8.2 公司当前的国际化战略选择 |
8.3 公司当前的竞争力分析 |
8.4 今后的发展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我国电信运营商国际投资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2 理论与文献回顾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 论文的创新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电信运营商的国际化现状 |
2.1 我国电信运营业国际化的必要性 |
2.2 我国电信运营商的国际化现状 |
2.3 我国电信运营商开展国际化的优劣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金融危机对电信运营商国际化的影响分析 |
3.1 金融危机对电信运营业带来的影响 |
3.2 金融危机对电信设备供应商及其它关联产业的影响 |
3.3 金融危机对我国电信运营商国际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金融危机下电信运营商的国际化策略分析 |
4.1 国外运营商的国际化模式及经验教训 |
4.2 金融危机环境下我国电信运营商的国际化策略选择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信运营商国际化风险识别与防范 |
5.1 我国电信运营商国际化面临的风险 |
5.2 国际化风险的度量 |
5.3 国际化风险的防范对策及相关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中兴通讯国际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际贸易理论 |
1.2.2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写作思路、研究内容和方法及创新点 |
1.3.1 论文的写作思路 |
1.3.2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3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中兴通讯国际化的内部条件分析 |
2.1 中兴通讯的国际化历程 |
2.1.1 “农村——城市——国际”三步走战略 |
2.1.2 局部领先,寻求突破 |
2.1.3 先了解中国,再认识中兴 |
2.1.4 建立“卓越绩效”管理模式 |
2.2 中兴通讯的产品与服务 |
2.3 中兴通讯的销售与利润 |
2.3.1 按市场划分(如图2.2) |
2.3.2 按产品划分(图2.3) |
2.4 中兴通讯的技术与发展 |
2.5 中兴通讯的人力资源 |
2.5.1 按专业构成分类如下 |
2.5.2 按教育程度分类如下 |
2.6 中兴通讯的企业文化 |
2.6.1 灵活的团队构成 |
2.6.2 绩效考核以团队为重 |
第三章 中兴通讯国际化的外部环境分析 |
3.1 中兴通讯国际化的宏观环境(PEST)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文化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现状 |
3.2.1 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品销售规模和结构 |
3.2.2 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出口状况 |
3.3 中兴通讯国际化的竞争环境(波特模型) |
3.3.1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3.3.2 替代产品的威胁 |
3.3.3 客户 |
3.3.4 供应商 |
3.3.5 现有竞争对手 |
第四章 中兴通讯的国际竞争力评价 |
4.1 中兴通讯SWOT 分析 |
4.1.1 优势 |
4.1.2 劣势 |
4.1.3 机会 |
4.1.4 威胁 |
4.2 中兴通讯国际竞争力评价 |
4.2.1 指标体系的说明 |
4.2.2 德尔菲法的具体步骤 |
4.2.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4 运用评价指标体系计算中兴通讯目前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
第五章 中兴通讯国际化的战略选择 |
5.1 中兴通讯国际化战略定位 |
5.1.1 国际化战略目标 |
5.1.2 国际化公司层战略 |
5.1.3 国际化业务层战略 |
5.2 中兴通讯国际化经营目标市场的选择 |
5.3 中兴通讯国际化经营进入方式的选择 |
5.3.1 建立全球销售及服务网络 |
5.3.2 建立全球研发网络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
5.3.3 与国外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提高市场进入能力和弥补品牌劣势 |
5.3.4 与海外运营商合作 |
5.3.5 国内运营商和制造商携手开拓海外市场 |
第六章 中兴通讯国际化的对策研究 |
6.1 营销策略 |
6.1.1 产品 |
6.1.2 价格 |
6.1.3 渠道 |
6.2 组织结构模式策略 |
6.3 人力资源策略 |
6.3.1 培育国际化管理精英 |
6.3.2 吸纳本地人才 |
6.3.3 激励政策 |
6.4 企业跨文化管理策略 |
6.4.1 在企业内部逐步建立起共同的价值观 |
6.4.2 进行跨文化培训 |
6.4.3 立足长期,实行双惠,不损害当地利益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9)对ASB公司国际化战略的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介绍本论文的背景以及意义 |
1.2 准备对本论文采取的方法,结构,内容及思路 |
1.3 研究对象行业背景介绍 |
1.3.1 通讯网络设备介绍 |
1.3.2 电信网络设备主要竞争者 |
1.3.3 全球电信市场发展趋势 |
第二章 国际贸易及企业国际化理论综述及意义 |
2.1 国际贸易理论 |
2.1.1 重商主义 |
2.1.2 绝对优势理论 |
2.1.3 比较优势理论 |
2.1.4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
2.1.5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2.1.6 新贸易理论 |
2.1.7 国家竞争优势-波特的菱形 |
2.2 企业国际化战略理论 |
2.2.1 企业国际化战略 |
2.2.2 国际化战略选择 |
2.2.3 企业国际化组织结构 |
2.2.4 进入战略和战略联盟 |
2.3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意义 |
2.3.1 国家宏观战略背景 |
2.3.2 企业竞争与发展的内在需求 |
第三章 竞争对手分析 |
3.1 华为及其国际化战略分析 |
3.1.1 华为市场发展状况 |
3.1.2 国际化研发体系 |
3.1.3 华为全力大打造企业国际化管理流程 |
3.1.4 组织结构的国际化 |
3.1.5 华为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
3.1.6 华为国际竞争战略分析 |
3.2 中兴通讯及其国际化战略分析 |
3.2.1 中兴通讯介绍 |
3.2.2 中兴国际化发展战略 |
3.2.3 中兴国际化所面临的困难 |
第四章 ASB 公司分析 |
4.1 公司背景及其产品市场状况介绍 |
4.2 现阶段海外发展状况 |
4.2.1 市场发展状况综述 |
4.2.2 组织结构 |
4.3 ASB 国际化所面临的问题 |
4.3.1 国际化战略不明确 |
4.3.2 价值链冲突 |
4.3.3 缺乏核心竞争力 |
4.4 国际化战略的外部环境 |
4.4.1 世界宏观经济发展趋势 |
4.4.2 我国产业政策 |
4.4.3 通讯设备制造行业发展状况及市场竞争格局 |
4.4.4 中国通讯设备行业市场及竞争环境 |
4.5 国际化战略的内部环境 |
4.5.1 ASB 的产品竞争力 |
4.5.2 企业市场开拓的能力 |
4.5.3 公司中长期战略与执行能力 |
第五章 ASB 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
5.1 ASB 国际化SWOT 分析 |
5.1.1 内部优势 |
5.1.2 内部劣势 |
5.1.3 外部机会 |
5.1.4 外部威胁 |
5.2 国际市场机会分析 |
5.2.1 区域经济增长拉动通信产业的发展 |
5.2.2 新技术驱动通信市场的发展 |
5.3 ASB 的国际化战略构想 |
5.3.1 “技术+品牌”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核心 |
5.3.2 市场产品策略 |
5.3.3 合作战略 |
5.3.4 全球战略下的组织结构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阿尔卡特—朗讯(亚太区)基于服务的差异化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服务理念产生背景 |
1.2 服务概念 |
1.3 服务对通信设备制造商的重要作用 |
1.3.1 提升核心竞争力 |
1.3.2 催生新的营销理念 |
1.3.3 加速通信设备制造商转型 |
2 通信业选择服务业的必要性 |
2.1 通信行业服务的定义 |
2.1.1 产品相关服务 |
2.1.2 网络相关服务 |
2.1.3 IT相关服务 |
2.2 通信服务产品的生命周期 |
2.3 通信服务市场状况 |
2.3.1 市场收入 |
2.3.2 增长速度 |
2.3.3 制造商在通信服务市场所占份额 |
2.3.4 通信服务市场的利润 |
2.3.5 服务业占通信设备商收入比重 |
2.4 通信服务业的重要性 |
3 通信市场竞争环境分析 |
3.1 通信市场竞争特点 |
3.1.1 从设备、网络竞争走向服务竞争 |
3.1.2 从同质化竞争走向差异化竞争 |
3.1.3 从单一竞争走向多元竞争 |
3.2 通信产业链趋势 |
3.3 阿尔卡特-朗讯公司简介 |
3.4 阿尔卡特-朗讯SWOT分析 |
3.4.1 Strengths优势 |
3.4.2 Weaknesses劣势 |
3.4.3 Opportunities机会 |
3.4.4 Threats威胁 |
3.4.5 阿尔卡特-朗讯SWOT综合适应性分析 |
3.4.6 阿尔卡特-朗讯的总体战略 |
3.5 竞争对手分析 |
3.6 华为公司简介 |
3.7 华为SWOT分析 |
3.7.1 Strengths优势 |
3.7.2 Weaknesses劣势 |
3.7.3 Opportunities机会 |
3.7.4 Threats威胁 |
3.7.5 预期华为会采用的战略 |
4 以服务为核心的差异化竞争战略设计 |
4.1 阿尔卡特-朗讯亚太区竞争竞争战略选择 |
4.1.1 战略选择 |
4.1.2 战略目标—整个通信行业 |
4.1.3 战略优势—服务差异化是核心 |
4.2 服务差异化竞争战略 |
4.3 服务对象差异化 |
4.4 服务模式差异化 |
4.5 服务人员差异化 |
4.6 差异化持久性 |
5 服务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实施 |
5.1 组织架构 |
5.1.1 以客户为导向的组织架构 |
5.1.2 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
5.1.3 将服务前置到销售环节 |
5.2 低成本运营 |
5.2.1 低成本提供服务 |
5.2.2 走出去战略 |
5.3 文化建设和人力资源战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北电网络强势扩张NGN势头(论文参考文献)
- [1]Z公司通信设备海外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金海勇. 大连理工大学, 2016(07)
- [2]大庆油田TX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李焱淼. 东北石油大学, 2015(04)
- [3]AVAYA公司并购北电网络的绩效评价研究[D]. 王春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1)
- [4]全球价值链中后发国产业的技术跨越[D]. 李莅.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0(05)
- [5]通信设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D]. 王琳. 浙江大学, 2010(08)
- [6]中兴通讯国际化战略研究[D]. 雷玉新. 复旦大学, 2009(S1)
- [7]我国电信运营商国际投资策略分析[D]. 吴志红. 电子科技大学, 2009(11)
- [8]中兴通讯国际化战略研究[D]. 祁陈利.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9(S2)
- [9]对ASB公司国际化战略的研究分析[D]. 沈刚. 上海交通大学, 2008(S2)
- [10]阿尔卡特—朗讯(亚太区)基于服务的差异化竞争战略研究[D]. 顾彦. 复旦大学, 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