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血消症汤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100例(论文文献综述)
施庆丽,贾政军,李秀兰[1](2021)在《化瘀消症汤保留灌肠联合西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化瘀消症汤保留灌肠联合西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症(CPID)47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驻马店广济医院2020年3月至2021年4月期间收治的94例CPI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甲硝唑、头孢曲松钠治疗,观察组采用甲硝唑、头孢曲松钠联合化瘀消症汤保留灌肠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0、IL–2、中医证候积分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的TNF–α、IL–10、IL–2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TNF–α、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IL–10、IL–2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38 %,与对照组的14.89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瘀消症汤保留灌肠联合西药治疗CPID可加快临床症状缓解,改善炎症反应,临床应用安全性较高。
王玫君[2](2020)在《针刺结合盆浴治疗湿热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盆浴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探索针刺和盆浴对于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和局部体征的改善,以及探讨其与单纯西药治疗的协同作用,以判断针刺结合盆浴对慢性盆腔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补充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慢性盆腔炎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是随机对照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实验,以辨证为湿热瘀结型的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并将这些病例随机分成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在单纯西药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盆浴治疗,对照组则釆用单纯西药治疗。两组的治疗周期均为7天/疗程,共计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以综合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局部体征积分、Mcgill疼痛问卷、SF-36问卷、阴道清洁度、盆腔积液或炎性肿块情况等指标,评价两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进行随访,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比较两组结果。结果:1.实验开始前,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数据比较(年龄构成、病程长短、病情分级等)各项对比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综合疗效评分变化和总有效率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变化和总有效率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局部体征评分变化在治疗前后均有改善(P<0.05),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Mcgill疼痛问卷和SF-36问卷积分变化在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阴道清洁度变化在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盆腔积液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炎性肿块情况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盆浴能够提高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综合疗效,通过改善中医证候和局部体征,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在提高单纯西药治疗效果的基础上,不增加副作用,是一种安全可行的中西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方法,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甘小金[3](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王子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辨证与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统称为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是育龄期女性的常见病、难治病。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优势,但各中医妇科专家对该病的认识和用药特点不尽相同。王子瑜教授耕耘中医妇科临床、教学、科研70余年,治疗该病的疗效显着,其辨证论治和遣方用药独具个人特色,亟待研究并总结。目的在数据挖掘和文献总结的前提下,探讨王老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的辨证和用药规律,为中医同道提供些许临床经验。方法1辨证规律研究收集2005-2015年间王老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病例150例,采用SPSS24.0及Weka3.9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贝叶斯网络分析;王老学术继承人参与统计和讨论结果的全过程,即人机结合模式。2用药规律研究收集王老2005-2015年间王老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的中药处方502个,采用SPSS 24.0软件、SPSS Modeler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合王子瑜教授学术继承人的访谈结果,对结果进行筛选并解析。结果1辨证规律研究150份病例共收集61项症状、10种舌象、9种脉象,常见症状为小腹疼痛、经色暗红、血块偏少、腰部酸痛、经前经期乳房胀痛、小腹坠胀、经量偏少、经量偏多、肛门坠胀、经色鲜红,常见舌象为舌色暗红、舌色暗淡,常见脉象为弦脉、细脉;最多见的证候为肾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血瘀是所有病例均有的证候要素,肾虚、肝郁、气滞、血瘀形成的证候要素组合占71.33%;贝叶斯网络对寒凝、湿热、气滞、肝郁、肾虚的分类识别率分别为94.67%、90.67%、86%、82.67%、77.33%;并量化各症状对证素的贡献度,从而分出主症与次症:寒凝证的主症为经色暗红、经期恶心呕吐、小腹凉、经期冷汗、肢冷,湿热证的主症为白带色黄、舌质胖大,气滞的主症为经前经期乳房胀痛、舌质胖大、舌色暗红,肝郁的主症为经前经期乳房胀痛、脉弦,肾虚的主症为腰部酸痛、脉弦、脉细。2用药规律研究203例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患者共就诊493次,中药处方502个,共涉及131味中药,药物总使用频次6100次,高频次(≥40次)中药有35味;共使用中成药13种。王老常用中药有当归、赤芍、丹参、香附、元胡、没药、莪术、白芍、益母草、蒲黄,常用中成药是乌丹丸,使用人次占比50.49%。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青皮-陈皮,桂枝-桃仁,蒲黄-五灵脂等3组药对间距为1,关系最为紧密;采取人机结合方法将高频次中药分为10类,C1:青皮、陈皮;C2:桂枝、桃仁、炮甲、三七;C3:柴胡、橘核;C4:吴茱萸、小茴香、肉桂、细辛、乌药;C5:山药、山萸肉、党参、杜仲、黄芪、茯苓;C6:莪术、三棱、石见穿、荔枝核;C7:白芍、熟地、川芎;C8:香附、益母草;C9:蒲黄、五灵脂、元胡、没药;C10:当归、赤芍、丹参。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已知药对当归-赤芍、当归-白芍、当归-赤芍-白芍、莪术-三棱、蒲黄-五灵脂及元胡-没药的支持度都在25%以上,置信度均在88%以上;青皮-陈皮、乌药-小茴香、乌药-吴茱萸、香附-益母草等4组药对与聚类分析结果(C1、C4、C8)相符,山萸肉-山药-熟地具备药串关系。结论王老以瘀血阻滞胞宫、冲任为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的核心病机,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肾虚血瘀、气滞血瘀是临床常见证候,肾虚、肝郁、气滞、血瘀是该病常见证候要素;贝叶斯网络对寒凝、湿热、肝郁、气滞的识别率较高,主症与临床实际情况部分相符。.治疗方面,王老以活血消症为核心治法,其中又以活血为要,活血有补肾活血、行气活血、益气养血活血、温经活血等不同,消症有破血消症、软坚散结之别;用药具有攻补兼施、忌过攻伐、药味精简、效专力宏、分期施药等特点;常用中药有当归、赤芍、丹参、香附、元胡、没药、莪术、白芍、益母草、蒲黄等;常用乌丹丸配伍汤剂口服;常用药对、药串有①当归-赤芍、②当归-白芍、③当归-赤芍-白芍、④莪术-三棱、⑤蒲黄-五灵脂、⑥元胡-没药,⑦香附-益母草、⑧乌药-小茴香、⑨乌药-吴茱萸、⑩青皮-陈皮、(11)山萸肉-山药-熟地、(12)柴胡-橘核、(13)桂枝-桃仁。
郑凤娇[4](2020)在《中药口服联合熏蒸治疗Ⅰ、Ⅱ期内异症性不孕术后血瘀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化瘀消症汤联合内异方熏蒸治疗I、II期内异症性不孕术后(血瘀型)的中医证候疗效、血清CA125值、排卵率、妊娠率和流产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各30例。A组于术后阴道血止及月经干净第3天开始化瘀消症汤口服联合内异方熏蒸7天,连续3个月经周期;B组口服中药如A组;C组为空白对照。三组术后予以卵泡监测并指导同房。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血清CA125值、术后6个月排卵率及妊娠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方法的中医证候疗效。结果:1.一般资料:三组患者年龄、不孕年限、不孕类型、AMH、内异症分期、治疗前血清CA125值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具有可比性。2.血清CA125值比较:三组治疗后血清CA125值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积分:三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中医证候较C组明显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较B组、B组较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排卵率:经治疗三组术后6个月排卵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B组排卵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间排卵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妊娠率:经治疗三组术后6个月妊娠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妊娠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B组与C组间比较妊娠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流产率:经治疗三组患者术后6个月流产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中医证候疗效判定:经治疗三组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与B组、B组与C组效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较C组疗效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单用化瘀消症汤口服和空白对照,化瘀消症汤口服联合内异方熏蒸治疗I、II期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术后血瘀型患者能有效改善中医证候,提高排卵率、妊娠率和综合疗效,在降低血清CA125值和流产率方面无明显影响,该方案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值得推广。
王晨亦[5](2020)在《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干预PID反复发作患者的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以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反复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价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对PID反复发作患者(气虚血瘀夹湿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该综合疗法对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 otein,hs-CRP)、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oluble 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su PAR)、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 actoralpha,TNF-α)的调节作用,从而为益气清湿化瘀法治疗PID反复发作临床进一步推广提供依据。方法以100例PID反复发作患者(气虚血瘀夹湿型)为研究对象,采用前后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并按随机数字表法选取30例行安全性观察及评价。(1)治疗方案:受试者每日内服中药汤剂盆炎康复汤+每个月经周期非经期用妇科灌肠液灌肠14天+非经期每间隔1日清艾条艾灸双足三里、神阙、中脘、关元穴,总共治疗3个月。以中医证候积分、盆腔体征积分及盆腔疼痛积分作为疗效评价指标,每2周记录一次中医证候评分和盆腔疼痛评分,每4周进行一次盆腔体征评分。12周治疗疗程结束后,对比观察受试者自身前后症状、体征及盆腔疼痛等评分情况并评估临床疗效。停药12周后进行随访,观察并评估复发情况。(2)指标检测:分别采集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各7天内两个时间段非经期空腹血液检测:hs-CRP(免疫比浊法)、su PAR(酶联免疫法)、TNF-α(化学发光法)。结果1.临床观察结果:1.1止痛疗效:总有效率97.00%,痊愈率19.00%,显效率53.00%,愈显率72%,有效率25%。疗前患者盆腔疼痛评分为4.94±1.25,疗后患者盆腔疼痛评分为1.78±0.94,患者盆腔疼痛明显减轻,较治疗前下降3.16±1.50,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体征疗效:总有效率97.00%,痊愈率3.00%,显效率63.00%,愈显率66%,有效率31%。疗前患者盆腔体征评分为9.22±2.46,疗后患者盆腔体征评分为2.89±1.58,与治疗前相比减少6.33±2.74,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1.3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97.00%,痊愈率0.00%,显效率79.00%,愈显率79%,有效率18%。疗前中医证候评分15.76±3.01,疗后中医证候评分为5.46±2.32,与治疗前比较减少10.30±4.12,自身前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01)。1.4单项症状疗效:治疗后单项症状改善,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5单项体征疗效:治疗后单项盆腔体征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6复发率:停药12周后对盆腔疼痛痊愈和显效的72例患者进行随访,复发7例,复发率为9.72%。1.7安全性评价:本临床观察共有3例轻度不良事件,尿路感染1例,胃脘痛1例,腹泻1例,无严重不良事件。2.实验室指标检测结果:2.1细胞因子指标:治疗后hs-CRP、su PAR、TNF-α水平均下降,与治疗前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益气清湿化瘀中医综合疗法对气虚血瘀夹湿型PID反复发作患者,可减轻患者盆腔疼痛症状和改善盆腔体征等,临床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且治疗较安全,停药12周后复发率低。2.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治疗PID反复发作可能通过下调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hs-CRP、su PAR、TNF-α的表达,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
李青霖(Lee Ching Lam Jessica)[6](2019)在《近20年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收集,在挖掘近20年中医治疗子宫肌瘤文献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自2013年开始出现以中医活血化瘀法为观察组研究文献,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进行中医活血化瘀法Meta分析,并以中医活血化瘀法、单用中药内服方为中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作研究,进行统计学频数分析、聚类分析,以期望能探索出新的临床治疗和处方用药思路。方法:通过电子检索有关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文献进行整理,收录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利用统计软件Revman 5.3进行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文献进行Meta分析;使用EXCEL建立方药数据库整理,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频数分析、聚类分析,总结及归纳出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通过电子检索有关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文献进行整理,收录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利用统计软件Revman 5.3进行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文献进行Meta分析;使用EXCEL建立方药数据库整理,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频数分析、聚类分析,总结及归纳出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1.Meta分析:系统评价用方法学评价主要采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进行纳入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质量评价文献;对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中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疗效判定标准、随机法、样本含量、盲法的运用、治疗方法、统计学方法、随访、退出与失访等内容进行描述性分析。纳入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进行Meta分析,应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统计软件Revman 5.3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价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2.中医药的频数及聚类分析:检索1998-2018年中医活血化瘀法、单纯中药内服药物,治疗子宫肌瘤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利用Excel软件及SPSS 26.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用药规律的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1.Meta分析:检索1998-2018年期间有关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文献,共检索出1,032篇,经文献质量评价,本研究纳入30篇文献均为C级文献,总体文献质量偏低。纳入30篇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Meta分析。(1)中医活血化瘀法(包括单用中医活血化瘀法、中医活血化瘀法联合米非司酮)对米非司酮对照研究中,总有效率、子宫体积缩小、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水平降低方面均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不良反应差异在米非司酮疗法大于中医活血化瘀法。肌瘤体积的缩小、孕酮(P)、黄体生成素(LH)水平降低在中医活血化瘀法对米非司酮疗法的差异性并无统计学上意义。中医活血化瘀法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3,95%,CI(0.17,0.29),P<0.00001],中医活血化瘀法的总有效率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子宫体积缩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58.60,95%,CI(-67.22,-49.97),P<0.00001],中医活血化瘀法的子宫体积缩小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雌二醇(E2)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9.70,95%,CI(-52.86,-46.55),P<0.00001],雌二醇(E2)水平降低在中医活血化瘀法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15,95%,CI(-2.65,-1.66),P<0.00001],卵泡刺激素(FSH)水平降低在中医活血化瘀法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38,95%,CI(1.59,3.56),P<0.0001],不良反应差异在米非司酮疗法大于中医活血化瘀法。(2)单用中医活血化瘀法对米非司酮对照研究中,总有效率、子宫体积的缩小、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水平降低方面均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不良反应差异在米非司酮疗法大于中医活血化瘀法。肌瘤体积的缩小、孕酮(P)、黄体生成素(LH)水平降低、月经量减少在中医活血化瘀法对米非司酮疗法的差异性并无统计学上意义。单用中医活血化瘀法(观察组)对米非司酮(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1,95%,CI(0.16,0.28),P<0.00001],总有效率在单用中医活血化瘀法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子宫体积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59.04,95%,CI(-68.11,-49.98),P<0.00001],中医活血化瘀法的子宫体积缩小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雌二醇(E2)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50.05,95%,CI(-53.26,-46.84),P<0.00001],P<0.00001],雌二醇(E2)水平降低在单用中医活血化瘀法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15,95%,CI(-2.68,-1.61),P<0.00001],卵泡刺激素(FSH)水平降低在中医活血化瘀法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21,95%,CI(1.41,3.47),P=0.0006],不良反应差异在米非司酮疗法大于中医活血化瘀法(P<0.01)。2.频次分析:(1)中医活血化瘀法常用的药物种类频次依次是理气药(21.75%)、活血化瘀药(21.28%)、清热药(17.97%)、利水渗湿药(14.89%)、补虚药(14.89%)。常用的药物频次依次是赤芍(8.75%)、丹皮(8.51%)、桂枝(8.27%)、桃仁(8.27%)、茯苓(8.27%)、当归(8.04%)、香附(7.57%)、枳壳(7.09%)、乌药(7.09%)、薏苡仁(6.62%)。(2)单纯内服中药方常用的药物种类频次依次是活血化瘀药(27.17%)、补虚药(19.29%)、清热药(16.00%)、理气药(9.42%)、利水渗湿药(6.40%)。常用的药物频次依次是桃仁(4.77%)、赤芍(4.43%)、获苓(4.28%)、桂枝(4.12%)、丹皮(4.00%)、莪术(3.94%)、三棱(3.69%)、当归(3.69%)、香附(2.58%)、黄芪(2.34%)。虫类药在175味药物占6味,占所有药物3.43%,使用频次79味次,占全部用药频次达2.43%。按出现频数计算,依次是水蛭、±鳖虫、地龙、僵蚕、蜈蚣、虻虫。消食药占5味,是所有药物的2.86%,使用频次48味次,占全部用药频次达1.48%。按出现频数计算,依次是鸡内金、山楂、谷芽、莱菔子、神曲。3.聚类分析结果:C1:莪术、三棱C2:乌药、鸡血藤、薏苡仁、枳壳、香附、红花C3:穿山甲、水蛭、牛膝、海藻、昆布、鳖甲、丹参、夏枯草、牡蛎、甘草、川芎、白术、党参、黄芪C4:当归C5:茯苓、桂枝、丹皮、桃仁、赤芍结论:本文的研究运用统计学Meta分析、频次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做了系统整理研究以及比较中西药的有效率,综合起来,本文的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1.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的Meta分析中医活血化瘀法(包括单用中医活血化疲法、中医活血化瘀法联合米非司酮)对米非司酮对照研究中,总有效率、子宫体积的缩小、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水平降低方面均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不良反应差异在米非司酮疗法大于中医活血化瘀法。肌瘤体积的缩小、孕酮(P)、黄体生成素(LH)水平降低、月经量减少在中医活血化瘀法对米非司酮疗法的差异性并无统计学上意义。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医活血化瘀法对米非司酮对照研究在不同方面有优势,中医活血化瘀法适用于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肌瘤。西药米非司酮疗法的不良反应明显大于中医活血化瘀法(P<0.01),其疗效不确定且易复发,容易诱发闭经。随着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研究日渐增加,为未来单纯中药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研究进一步观察。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是有一定成效,但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学质量低,存在较高的偏倚风险;以后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中应严谨地遵循循证医学相关原则,严格把握控制质量,并需要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和优势,为中医药物疗法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循证医学的证据。2.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通过频次分析、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中医活血化瘀法及单纯内服中药方的药物包含首五味药赤芍、丹皮、桂枝、桃仁、茯苓,提示治疗子宫肌瘤主要以桂枝茯苓丸作基础方;治法治则以活血化瘀法、补益肝肾脾、滋养阴血疗法、益气扶正法;治疗子宫肌瘤不同阶段使用的中药剂型。虫类药药性猛、起效速、疗效佳,适用于子宫肌瘤重症。应用虫类药时宜辨证论治,严格掌握剂量,中病即止。配伍消食药助消食化积,防止药物伤脾,护脾胃以免进一步损伤正气。本文的创新性:在挖掘近20年中医治疗子宫肌瘤文献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自2013年开始出现以中医活血化瘀法为观察组研究文献,2013年至2018年40篇文献研究共选出30篇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进行Meta分析,并以38篇单用中医活血化瘀法为中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作为研究。随着未来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增加,为单纯中药治疗或中西药结合治疗子宫肌瘤临床进一步研究。本文的不足与展望:关于用药规律的研究局限于单纯内服中药方,未有全面包括中西药结合治疗、针灸法治疗、针灸结合中药等的文献研究,希望将来能更深层地挖掘中医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通过研究获取更有价值的临床用药规律。由于个人时间与能力所限,未能有系统全面地评价子宫肌瘤的文献,希望以后能再加以补充深入研究。
王晓旭[7](2018)在《内服外敷综合疗法对盆腔炎性包块患者干预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散结消症汤联合中药透敷治疗与单纯口服散结消症汤对盆腔炎性包块治疗的临床效果,以探讨两种疗法治疗盆腔炎性包块的疗效差异,为治疗该病提供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搜集2016年09月至2017年09月在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中西医妇科门诊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散结消症汤联合中药透敷治疗,对照组单纯口服散结消症汤治疗。20天为一个疗程,观察两个疗程。透敷治疗于月经干净第3天至月经前使用,原则上连续治疗10天为一个疗程。散结消症汤两组均于就诊当天开始服用,连续口服2个疗程,月经期不间断服药。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包块积分、包块大小、总积分,评估两组治疗后综合疗效、症状疗效、包块缩小情况,对其进行评价。结果:(1)综合疗效评价: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3.55%、71.88%;痊愈率分别为:77.42%、56.25%,经秩和检验(z=-2.021,P=0.043<0.05),两组存在明显差异。(2)症状疗效: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7.10%,65.63%;痊愈率分别为:70.97%、46.88%,两组有明显差异(z=-2.103,P=0.035<0.05)。(3)包块缩小情况: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3.55%,75.00%;痊愈率分别为:83.87%、59.38%,两组有明显差异(z=-2.226,P=0.026<0.05)。结论:(1)综合疗法对盆腔炎性包块的缩小优于单纯口服中药组。(2)综合疗法对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优于单纯口服中药组。(3)综合疗法较单纯中药口服能明显提高疗效,缩短疗程。(4)临床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药物相对安全。
钟月圆(Chung yueh yuan)[8](2017)在《基于因子分析子宫腺肌病主要证候要素调查及活血消症方调控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疼痛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探讨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与临床多信息因素的相互关系,为本病的诊断辨证依据提供参考。2.通过中医药干预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调控,探求活血消症方对子宫腺肌病痛经神经生长因子和其受体的调节机制,为临床诊治本病提供实验及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编制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流行病学调查表,建立数据库,应用证型分析病患诊治史,生活史及带下月经史的背景资料,同时以因子分析子宫腺肌病说明本次调查的中医证候要素的主要临床特征信息。2.以Wistar雌性大鼠为实验对象,采用将子宫内膜与肌层缝合的外科手术诱导法,复制子宫腺肌病模型。将造模成功的50只大鼠随机分为疾病模型组、米非司酮组、活血消症方低、中、高剂量组,平均每组10只,另设假手术组、正常对照组各10只。观察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各组大鼠子宫组织NGF和TrkA的表达。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子宫腺肌病患者199例,所纳入病人高发年龄段26-45岁占79.5%;其证型以气虚血瘀证最多,占40.2%,其次是气滞血瘀证占24.6%,第三位是寒凝血瘀证占18.1%;有月经不调史、中医诊治史、妇科疾病史者在各证型均值都有显着差异,有西医治疗史在各证型未有差异,有妇科手术史在热灼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之均值有显着差异,有母姊痛经史在痰瘀互结证、热灼血瘀证、寒凝血瘀证、肾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之均值有显着差异;喜冷饮在热灼血瘀证、气滞血瘀证之均值有显着差异,经期洗头在热灼血瘀证、肾虚血瘀证、痰瘀互结证、气滞血瘀证、阴虚血瘀证之均值有显着差异;经期剧烈运动在气滞血瘀证、痰瘀互结证、热灼血瘀证、阴虚血瘀证之均值有显着差异;性情烦躁易怒在各证型之均值高于非性情急躁者;性情乐观者在各证型之均值低于性情非乐观者;工作或生活压力大者在各证型之均值均高于无工作或生活压力不大者;组间比较,痛经程度重者在气虚血瘀证之均值显着高于痛经程度轻者;组间比较,不同月经量在各证型未有差异;经血黏稠者在各证型之均值均显着高于经血正常者;组间比较结果显示,经血夹带血块者,在热灼血瘀证、肾虚血瘀证、痰瘀互结证、阴虚血瘀证四组中大血块组之均值均大于小血块组和无血块组;寒凝血瘀证之均值则为大血块组和小血块组高于无血块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不同带下量各组间之均值均未达显着差异;组间比较结果显示,痰瘀互结证、阴虚血瘀证上带下质地黏稠组之均值显着高于正常者;子宫腺肌病患者脉象以细脉(27.86%)、弦脉(25.00%)、沉脉(22.66%)比例最高,细脉分布以气虚血瘀证最高(49.53%),其次寒凝血瘀证(20.56%),弦脉以气滞血瘀证最高(36.46%),其次气虚血瘀证(32.29%),沉脉以气虚血瘀证最高(35.63%),其次为气滞血瘀证(25.29%)、寒凝血瘀证(22.99%)相近;因子分析影响力较大的的因子共七组公因子,以第一因子涵盖乏力、气短、少气懒言,神疲易倦等四个症状,因子解释方差为24.463%,四个证候要素分析为气虚,第二个因子包含五心烦热、性欲减退、潮热盗汗、口干咽燥、头晕耳鸣、小腹灼热等六个症状,因子解释方差为7.560%,六个症状证候要素分析为肾阴虚,其他因子解释量低,影响力小。2.七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NGF之均值差异达显着水准;七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TrkA之均值差异达显着水准;NGF和TrkA相互决定比例约56.9%,显示二者关联性高,二者为正相关。结论:1.气虚血瘀证为子宫腺肌病最常见证型,气虚为最主要证候要素,其次为气滞血瘀证及寒凝血瘀证。因此,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及寒凝血瘀证将是今后子宫腺肌病痛经诊治的研究关注重点。2.NGF及其受体是导致子宫腺肌病痛经的机理之一,通过活血消症方调节NGF及其受体的失衡状态,改善及抑制痛经进展。
黄菊青[9](2014)在《慢性盆腔炎应用清热活血消症类中药灌肠配合微波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清热活血消症类中药灌肠配合微波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3年7月10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观察组50例患者采用清热活血消症类中药灌肠配合微波进行治疗,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8.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CRP、IL-2指标均较对照组患者出现了明显改善,组间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清热活血消症类中药灌肠配合微波治疗慢性盆腔炎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患者体内的炎症状态,有利于促进患者的预后恢复,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蔡程博[10](2014)在《红元颗粒的制备工艺研究》文中提出慢性盆腔炎(Chom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Chronic PID)是育龄妇女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炎症常累及子宫、输卵管、卵巢和周围结缔组织等,并可波及盆腹腔腹膜。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几个部位同时发生。慢性盆腔炎难以彻底治愈,体质较差的患者体会长期承受顽固病情带来的疼痛的折磨,十分痛苦。“红元’”处方是临床经验方,由大血藤等十味药组成,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证)见上述症状者。本文针对红元处方进行了其颗粒剂制备工艺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采用单因素考察法确定发油的提取工艺;应用正交试验法分别对水提、醇提组进行了提取工艺的研究;应用正交试验法优选了挥发油的β-环糊精包合工艺;并通过成型工艺研究确定了红元颗粒的制备工艺。最终确定复方制备工艺为:按处方比例取莪术(过10目筛)等两味药材,第一次加12倍量水,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提取10h,得到挥发油和水煎液;第二次加8倍量水,提取1h,得到水煎液,合并两次水煎液,保存备用。按处方比例取大血藤等六味药材,第一次加12倍量水,煎煮2h,滤过,第二次加10倍量水,煎煮2h,滤过,合并两次滤液。再将滤液与挥发油水提取液合并,浓缩,80℃减压干燥。按处方比例取延胡索等两味药材,第一次加10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1.5h,滤过,第二次加9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1.5h,滤过,第三次加9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1.5h,滤过,将三次滤液合并,回收乙醇,80℃减压干燥。β-CD包合条件为油和β-CD比例为1:10(ml:g),油和水比例为1:15(ml:ml),以300r/min球磨90min。取干浸膏粉碎过80目筛,以等量递增法将挥发油包合物加入并混匀,加入适量糊精和乙醇制成颗粒,干燥并包装。
二、活血消症汤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10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活血消症汤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100例(论文提纲范文)
(1)化瘀消症汤保留灌肠联合西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例选择 |
1.2.1 入选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3.1 对照组 |
1.3.2 观察组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NF–α、IL–10、IL–2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3 讨 论 |
(2)针刺结合盆浴治疗湿热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西方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
一、流行病学研究 |
二、病因研究 |
三、病理机制 |
四、临床症状 |
五、诊断标准 |
六、治疗方法 |
第二节 祖国传统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
一、病因病机 |
二、辨证分型 |
三、治则治法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病例分级量化标准 |
四、纳入标准 |
五、排除标准 |
六、中止或剔除标准 |
七、临床研究记录 |
八、不良事件记录和报告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分组方案 |
二、治疗方案 |
三、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四、统计学分析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一般情况比较 |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综合疗效比较 |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评分 |
四、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局部体征疗效评分 |
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cgill疼痛问卷积分和SF-36 问卷积分比较 |
六、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阴道清洁度情况比较 |
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腔积液和炎性肿块情况比较 |
八、不良反应安全性检测 |
第四节 讨论 |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现状 |
二、针刺结合盆浴理论依据 |
三、针刺结合盆浴的作用机理 |
四、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3)基于数据挖掘的王子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辨证与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
1 内治法 |
2 外治法 |
3 针灸治疗 |
4 综合治疗 |
5 小结 |
综述二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的研究现状 |
1 传承内容 |
2 传承方法 |
3 传承模式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王子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辨证规律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数据预处理 |
2.2 数据录入 |
2.3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临床症状频数统计 |
3.3 舌脉频数统计 |
3.4 证候要素频数统计 |
3.5 症-证候要素卡方检验 |
3.6 症状群-证候要素的贝叶斯网络分析 |
4 讨论 |
4.1 一般情况分析 |
4.2 王老对内异性疾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
4.3 辨证规律分析 |
4.4 贝叶斯网络结果分析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基于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的王子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用药规律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处方来源 |
1.2 处方纳入标准: |
1.3 处方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处方信息预处理 |
2.2 处方药物筛选 |
2.3 处方信息录入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中药使用情况 |
3.3 中成药使用情况 |
3.4 聚类分析结果 |
3.5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年龄 |
4.2 中药使用情况分析 |
4.3 中成药使用情况分析 |
4.4 聚类分析结果分析 |
4.5 关联规则结果分析 |
5 小结 |
第四部分 王子瑜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的经验总结 |
1 阻胞宫、冲任是核心病机 |
2 活血消症是核心治法 |
2.1 活血以祛瘀 |
2.2 消症以除形 |
3 乌丹丸是核心组方 |
4 小结 |
5 验案举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中药口服联合熏蒸治疗Ⅰ、Ⅱ期内异症性不孕术后血瘀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剔除及剥脱标准 |
6 终止临床实验标准 |
7 治疗方案及方法 |
7.1 分组治疗方法 |
7.2 卵泡监测方法 |
8 观察指标及方法 |
8.1 安全性观测指标 |
8.2 疗效观测指标及方法 |
9 疗效判定 |
9.1 排卵判定标准 |
9.2 宫内妊娠判定标准 |
9.3 流产率判定标准 |
9.4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10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1.1 3组患者年龄对比 |
1.2 3组不孕年限比较 |
1.3 3组患者不孕类型例数比较 |
1.4 3组AMH检验比较 |
1.5 3组患者EMT的 ASRM分期情况比较 |
2 研究结果 |
2.1 血清CA125 比较 |
2.2 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比较 |
2.3 3组患者术后6 个月的排卵率 |
2.4 3组患者术后6 个月的宫内妊娠情况 |
2.5 3组患者治疗后流产率比较 |
2.6 术后6个月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 安全性检测 |
分析与讨论 |
1 中医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EMT性不孕的认识 |
3 立题依据 |
4 方药分析 |
4.1 方义分析 |
4.2 常用中药现代药理研究 |
5 疗效分析 |
5.1 三组患者治疗后对中医证候积分和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5.2 不同治疗方法对血清CA125 值的影响 |
5.3 三组术后6个月的排卵率比较分析 |
5.4 对三组术后 6 个月妊娠率比较分析 |
5.5 三组术后 6 个月流产率比较分析 |
6 不足与展望 |
6.1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
6.2 今后研究的思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干预PID反复发作患者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1.临床研究 |
1.1 研究目的 |
1.2 病例来源 |
1.3 诊断标准 |
1.3.1 西医PID反复发作的诊断标准 |
1.3.2 中医辨证标准 |
1.3.3 中医症候分级量化标准 |
1.3.4 盆腔体征分级量化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及脱落病例标准 |
1.6.1 剔除标准 |
1.6.2 脱落标准 |
1.7 中止试验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试验方法 |
2.2 中医益气清湿化瘀综合治疗方案 |
2.2.1 中药“盆炎康复汤”内服 |
2.2.2 “妇科灌肠液”保留灌肠 |
2.2.3 穴位艾灸 |
2.3 随访 |
2.4 技术路线 |
2.5 检测指标和方法 |
2.5.1 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检测血清suPAR |
2.5.2 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TNF-α |
2.6 临床观察指标 |
2.6.1 一般资料和生命体征 |
2.6.2 实验室指标 |
2.6.3 安全性评价指标 |
2.6.4 临床疗效的评价 |
2.6.5 观测时点 |
2.6.6 标本采集 |
2.7 不良事件处理预案、观察及分析 |
2.8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和依从性评价标准 |
2.8.1 盆腔疼痛疗效评定标准 |
2.8.2 盆腔体征疗效分级评定标准 |
2.8.3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
2.8.4 依从性评价标准 |
2.9 统计学分析 |
2.9.1 统计方法和内容 |
3.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布情况 |
3.1.1 年龄分布情况 |
3.1.2 纳入病例身高、体重分布情况 |
3.1.3 纳入病例婚姻情况 |
3.1.4 纳入病例孕次、产次、流产次分布情况 |
3.1.5 纳入病例病程分布情况 |
3.1.6 纳入病例既往史、过敏史、家族史情况 |
3.1.7 纳入病例生命体征 |
3.2 有效性评价 |
3.2.1 止痛疗效 |
3.2.2 体征疗效 |
3.2.3 中医证候疗效 |
3.2.4 单项症状、体征疗效 |
3.2.5 疗效结果小结 |
3.3 复发评价 |
3.4 安全性分析 |
3.4.1 生命体征 |
3.4.2 实验室检查 |
3.4.3 安全性评价总结 |
3.5 实验室指标 |
3.5.1 治疗前后外周血hs-CRP表达水平 |
3.5.2 治疗前后外周血suPAR表达水平 |
3.5.3 治疗前后外周血TNF-α表达水平 |
4.讨论 |
4.1 西医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认识 |
4.2 中医对盆腔炎反复发作的认识 |
4.3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方案的立法依据 |
4.4 盆炎康复汤的方义及药物分析 |
4.5 妇科灌肠液方义分析及作用机理 |
4.6 艾灸治疗PID反复发作的特色与优势 |
4.7 益气清湿化瘀法对suPAR、hs-CRP、TNF-α表达的影响 |
5.结论 |
6.主要研究工作与创新 |
6.1 主要工作 |
6.2 创新 |
7.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着作 |
附录三 在读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
(6)近20年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一节 西医研究概况 |
一、西医学病因 |
二、西医学诊断标准 |
三、西医学治疗现状 |
第二节 中医研究概况 |
一、中医学病因 |
二、中医学病机 |
三、证型 |
四、中医诊断标准 |
五、中医学治疗现状 |
第二章 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一、制定检索策略 |
二、文献检索 |
三、献纳入排除标准 |
四、文献质量评价标准方法 |
五、Meta分析方法 |
六、评价结果 |
七、中医活血化瘀法Meta分析 |
第三章 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文献检索 |
四、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
五、统计分析与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一、中医活血化瘀法Meta分析 |
二、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7)内服外敷综合疗法对盆腔炎性包块患者干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2 诊断标准 |
3 筛选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剔除标准 |
3.4 脱落标准 |
4 评分标准 |
4.1 症状评分标准 |
4.2 病情分级标准 |
5 研究方法 |
5.1 治疗药物 |
5.2 治疗方法及分组 |
5.3 观察方法 |
5.4 观察指标 |
6 疗效评定标准 |
6.1 盆腔炎性包块疗效评定标准 |
6.2 症状疗效评定标准 |
6.3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
6.4 安全性评价标准 |
7 统计分析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1.1 病历完成情况 |
1.2 基线资料分析 |
2 临床疗效 |
3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盆腔炎的认识 |
2 中医对盆腔炎的认识 |
3 导师学术思想探讨 |
3.1 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
3.2 导师治法探究 |
4 散结消症汤的组方及现代药理分析 |
5 透敷药物分析及作用机理 |
6 研究基础 |
7 结果分析 |
8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病例观察表 |
附录2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3 在校期间科研情况及论文发表情况 |
(8)基于因子分析子宫腺肌病主要证候要素调查及活血消症方调控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疼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现代医学对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况 |
(一) 子宫腺肌病疼痛机制研究现况 |
(二) 子宫腺肌病生长因子发病机制研究现况 |
(三) 子宫腺肌病凋亡和自噬发病机制研究现况 |
(四) 子宫腺肌病免疫发病机制研究现况 |
二、现代医学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研究现况 |
(一) 药物治疗 |
(二) 手术治疗 |
三、中医学对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况 |
(一) 瘀血内阻 |
(二) 肾虚血瘀 |
(三) 瘀热互结 |
(四) 痰瘀互结 |
(五) 湿热瘀互结 |
(六) 气滞血瘀 |
(七) 气虚血瘀 |
(八) 寒凝血瘀 |
(九) 寒热错杂 |
(十) 肝脾肾及气血津液功能失调 |
四、中医学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研究现况 |
(一) 瘀血内阻病机的治疗 |
(二) 肾虚血瘀病机的治疗 |
(三) 瘀热互结病机的治疗 |
(四) 痰瘀互结病机的治疗 |
(五) 湿热瘀互结病机的治疗 |
(六) 气滞血瘀病机的治疗 |
(七) 气虚血瘀病机的治疗 |
(八) 寒凝血瘀病机的治疗 |
(九) 寒热错杂病机的治疗 |
(十) 肝脾肾及气血津液功能失调病机的治疗 |
五、子宫腺肌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一) 手术诱导 |
(二) 药物诱导 |
六、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病例来源 |
(二) 诊断标准 |
(三) 纳入标准 |
(四) 排除标准 |
(五) 调查步骤 |
(六) 数据采集整理及统计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一) 病例来源 |
(二) 一般资料 |
(三) 子宫腺肌病的证型分布情况 |
(四) 子宫腺肌病证型与诊治史的差异性分析 |
(五) 子宫腺肌病证型与生活方式差异性分析 |
(六) 痛经程度、月经量、经血质地、血块、带下量、带下质地与子宫腺肌病各证型单因素方差分析 |
(七) 脉象与子宫腺肌病证型交叉表 |
(八) 痛经总积分与子宫腺肌病证型积差(pearson)相关分析 |
(九) 子宫腺肌病证候要素因子分析 |
三、讨论 |
(一) 子宫腺肌病患者发病年龄分析 |
(二) 子宫腺肌病患者月经量及痛经年数分析 |
(三) 诊治史与了宫腺肌病证型分析 |
(四) 生活方式与子宫腺肌病证型分析 |
(五) 痛经程度,月经量、质地,是否夹血块、带下量、质地与子宫腺肌病证型分析 |
(六) 脉证交叉与子宫腺肌病证型分析 |
(七) 痛经总积分与子宫腺肌病证型分析 |
(八) 子宫腺肌病常见证型分析 |
(九) 探索性因子分析子宫腺肌病证候要素 |
第三部分 活血消症方对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动物 |
二、实验环境 |
三、主要药品及器械 |
四、主要仪器设备 |
五、实验步骤 |
(一) 动情周期检测 |
(二) 动物模型建立 |
(三) 动物及分组 |
(四) 取材方法 |
(五) 制备与检测 |
六、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一、造模结果 |
(一) 子宫腺肌病大鼠模型建立情况 |
(二) 行为学观察 |
(三) 组织形态学观察 |
(四) 各组间子宫重量及子宫系数比较 |
二、各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NGF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及统计分析 |
三、各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TrkA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及统计分析 |
四、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内膜组织中NGF和TrkA的相关分析 |
讨论 |
一、外科手术诱导法建立子宫腺肌病模型的沿革 |
二、NGF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
三、TrkA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
四、NGF与TrkA在子宫腺肌病中表达的相关性 |
五、活血消症方对子宫腺肌病疼痛机制的影响 |
(一)对NGF的调控 |
(二) 对TrkA的调控 |
(三) 活血消症方治疗子宫腺肌病组方思路 |
(四) 活血消症方方药分析 |
(五) 活血消症方方药现代药理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9)慢性盆腔炎应用清热活血消症类中药灌肠配合微波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疗效判定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RP、IL-2指标水平情况对比 |
3 讨论 |
(10)红元颗粒的制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盆腔炎的研究进展 |
1 盆腔炎的西医研究进展 |
2 盆腔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
3 对中医、西医治疗现状的认识 |
综述二 处方中各药的研究概况 |
1 大血藤研究概况 |
2 三棱研究概况 |
3 水蛭研究概况 |
4 茯苓研究概况 |
5 鸡内金研究概况 |
6 川牛膝研究概况 |
7 鱼腥草研究概况 |
8 莪术的研究概况 |
9 延胡索(元胡)的研究概况 |
10 乌药的研究概况 |
前言 |
第一章 课题背景和处方分析 |
1 课题的提出 |
2 课题的设计 |
3 课题研究内容 |
4 提取工艺的选择 |
第二章 挥发油提取工艺研究 |
1 材料 |
2 时间和加水倍量的考察 |
3 药材浸泡与否考察 |
4 莪术粉碎粒度考察 |
5 分别提取与共同提取考察 |
6 放大工艺研究 |
7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水提工艺研究 |
1 材料 |
2 红景天苷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3 提取工艺研究 |
4 精制工艺研究 |
5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醇提工艺研究 |
1 延胡索乙素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2 脱氢紫堇碱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3 提取工艺研究 |
第五章 干燥温度和干燥时间的研究 |
1 材料 |
2 醇提组干燥温度和干燥时间考察 |
3 水提组和挥发油提取组干燥温度和干燥时间考察 |
第六章 颗粒成型工艺研究 |
1 材料 |
2 莪术、鱼腥草挥发油的β-环糊精包合工艺研究 |
3 润湿剂与稀释剂的筛选 |
第七章 三批颗粒中试生产 |
1 材料 |
2 三批颗粒中试生产 |
3 三批颗粒中指标成分含量测定 |
4 讨论 |
总结和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活血消症汤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10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化瘀消症汤保留灌肠联合西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J]. 施庆丽,贾政军,李秀兰.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16)
- [2]针刺结合盆浴治疗湿热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D]. 王玫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基于数据挖掘的王子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辨证与用药规律研究[D]. 甘小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中药口服联合熏蒸治疗Ⅰ、Ⅱ期内异症性不孕术后血瘀型的临床观察[D]. 郑凤娇.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干预PID反复发作患者的疗效研究[D]. 王晨亦.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近20年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文献研究[D]. 李青霖(Lee Ching Lam Jessica).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7]内服外敷综合疗法对盆腔炎性包块患者干预的影响[D]. 王晓旭.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8(02)
- [8]基于因子分析子宫腺肌病主要证候要素调查及活血消症方调控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疼痛机制研究[D]. 钟月圆(Chung yueh yuan).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1)
- [9]慢性盆腔炎应用清热活血消症类中药灌肠配合微波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 黄菊青.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4(08)
- [10]红元颗粒的制备工艺研究[D]. 蔡程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4)
标签:中医论文; 活血化瘀论文; 气虚血瘀证论文; 子宫肌瘤中医疗法论文; 慢性盆腔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