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途而废》的伟大作家

《半途而废》的伟大作家

一、“半路出家”的大作家(论文文献综述)

王楚君[1](2019)在《1950年代郭小川心态考论》文中研究指明郭小川是“十七年”时期最富代表性的诗人之一,在当代文学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诗是个体生命遭际与情感体验的独特呈现,其人是渗透着时代政治风貌与文化语境影响的价值典型,值得深入挖掘与细致探索。本文选取郭小川1950年代的心态变迁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诗人”“官员”二重身份下的生存境遇综合考量,立足材料阐释和文本剖析,力图能够全面、立体地展现郭小川50年代从紧跟潮流的奋发昂扬、到偏离时代的迷惘焦灼、突遭政治批判内心大惑不解、受到权力压制最终无奈归顺的心态发展历程,并在心理开掘的过程中,突破前人所谓“战士”、“诗人”抑或“战士诗人”的简单认知,还原一个更为驳杂、丰富与真实的郭小川。论文总分三大部分:引论:综述郭小川心态问题的研究价值、研究成果,并对本文理论创新和研究方法进行简要阐述。主体:第一章以郭小川1950年代前期的诗歌创作和政治表现为认识对象,揭示其内心的喜悦、亢奋和自豪,并对他紧跟时代潮流背后忠诚、盲从相互交织的复杂心理展开辨析。第二章从研究对象1957年前后的生存境遇切入。身为官员,郭小川处境尴尬,勾心斗角的作协纷争与翻云覆雨的政治形势令他倍感焦灼、苦闷;作为诗人,郭小川寄情文字,《致大海》《深深的山谷》《白雪的赞歌》《一个和八个》《望星空》等诗作象征着他在文学领域中自觉的艺术探索,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深深的矛盾与彷徨。与此前相比,郭小川这一时期的工作与创作呈现出“跟不上”的鲜明态势,从中,可以看到“战士”、“诗人”之外“文人”、“少女”等多面人格的相互碰撞。第三章以郭小川1959年“反右倾”运动中遭受政治批判为背景,具体展现他由始料未及、大惑不解,心存侥幸展开自我辩护,最终迫于压力俯首认罪的心路历程。结论:总结全文,探寻郭小川1950年代心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揭示其被时代误判、误读的生存困境。

宋剑[2](2018)在《周作人《近代欧洲文学史》(十九世纪)主要材源初探 ——以法国、俄国、北欧重点作家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周作人在《欧洲文学史》的基础上编写了《近代欧洲文学史》,这一讲义以大量的英文日文文学史为底本,开创中文文学史写作的先河,其中十九世纪文学史对周作人乃至一代新文学家都有重要的影响,而最重要的地域乃是法国、俄国与北欧。本文重点论述的就是十九世纪这三个地域着名作家的主要材料来源,兼及周作人的文学思想。第一章论述的是时代精神的流变,探讨周作人是如何继承和开拓丹纳和勃兰兑斯这一精神的形式与内核的;第二章探讨讲义中十九世纪传奇主义时代的主要材料来源,以法国的斯塔尔夫人、夏多布里昂、雨果、巴尔扎克,俄国的普希金、莱蒙托夫,北欧的安徒生为例。由于流行的文学史教材对北欧文学的论述较少,因此本文加入了一节十九世纪北欧文学概况的介绍;第三章探讨十九世纪写实主义时代的主要材料来源,以法国的福楼拜、左拉、莫泊桑、波德莱尔,俄国的果戈里、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北欧的易卜生、比昂松为例;第四章对于从材料来源中得出的结论,进行总结说明。

朱剑[3](2018)在《如影随形:四十年来学术期刊编辑的身份焦虑——1978—2017年学术期刊史的一个侧面》文中研究指明四十年来,编辑与作者的关系一直是学术期刊编辑特别是高校学报编辑反复论说的问题,折射出编辑的身份焦虑一直如影随形,挥之不去。身份焦虑实始于1970年代末开始渐趋刚性的编辑职业化的推行,这一制度设计使得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告别"编研一体"的传统而与学术共同体分离,作为职业编辑人必须通过重建与学者的关系来确立自己新的身份。编辑身份建构历经了"编辑中介说""编辑再创造说""编辑主体说""编辑学者化"等交替递进的过程,每当前一个解说在现实中碰壁后即为后一个解说所取代,编辑职业化始终是不变的前提,而变化的则是身份目标不断抬高,实现路径愈加艰难,直到"学术引领者"这一在许多人看来高不可攀的目标提出后,终于响起了"回归杂家"的呼声,身份建构又回到了起点。教育部"名刊工程"的推出,为学报编辑提供了全面反思编辑身份与学术期刊体制关系的机会,然而被寄予厚望的报刊体制改革并没能带来学术期刊及其编辑对学术共同体的回归,从而失去了在纸本时代解决编辑身份定位问题的最后机会。学术期刊编辑带着身份焦虑走进了数网时代,而传播技术的革新也许可为学术期刊编辑身份建构提供新的契机。

李惠,王爱军,陈楠,鲍湘佳,蒋金,季晓燕,郭峥嵘,胡飞,邢莹莹,魏惠惠,吴慧慧[4](2015)在《“从‘花街’到‘耶路撒冷’徐则臣作品研讨会”会议全程实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家徐则臣,作为"70后"作家的代表,2014年先后荣获"老舍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作为徐则臣的母校,淮阴师范学院于2014年10月11日,举办"从‘花街’到‘耶路撒冷’——徐则臣作品研讨会",邀集来自北京、上海、河北和省内十多位着名作家、评论家齐聚淮安,对于徐则臣的作品和创作进行研讨。

陈平原[5](2014)在《中文系的使命与情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大、台大、港中大的“文学教育”》文中指出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三地的文学教育,呈现出很不一样的样貌。意识形态的严重对立,制造了不少内在与外在的"流离",也同样衍生出若干新的"归属"。选择北京大学、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这三所华人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大学,讨论各自中文系(及其教员)的文化立场、教学宗旨、课程设置与知识建构,或可从另一个侧面探讨"流离与归属"。半个世纪的政治风云,给两岸三地的学术生态和文学教育留下了很深的印记,北大、台大、港中大三校的中文系形成了各自的"底色",但晚清以来开启的现代中国大学之道并未中断。

徐则臣[6](2013)在《耶路撒冷》文中提出初平阳从傍晚五点零三分开始,十一个小时十四分钟,黑暗,直到急刹车,火车猛然停下。初平阳在睡眠的惯性里梦见自己穿过挡板,被扔到了隔壁的硬卧包厢里。惊醒的同时他听到有人尖叫,也有人因为情况紧急陡然放大了呼噜声,还有人放

叶文玲[7](2011)在《三生爱》文中研究说明忆(一)比情人更有缘第一眼我就看见了她。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我会在这儿——法国卢昂的这间酒店遇见她?!一看清是她,我顿时又体会到那种如电击一般的头晕目眩。我敢说,世界上的任何人,对,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只要一遇上她,就会觉得周围的一切立时黯然失色。

周羽[8](2010)在《清末民初汉译小说名着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文学在清末民初所进行的现代转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时大规模的西方小说汉译活动,当时大量的汉译小说本身便承载着中国小说现代变革的任务。清末民初,小说这一文学体裁,几乎一夜之间由俗入雅,进入汉语文学的中心,这一事实说明汉语文学进入了剧烈变动的转型时期,而这一变动又确乎是以西方文学为坐标系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思潮(梁启超等人所发起的小说界革命)所直接促成的。清末民初中国小说现代化进程的最初20年,汉译西方小说得以与本土作家的创作小说分庭抗礼,不但对小说现代变革发挥了决定性影响,而且汉译小说自身成为承载小说变革任务的重要载体。清末民初出版发行的汉译外国小说名着,在作为文学的物质外壳的语言、作为文学精神依归的主题和作为艺术图式的小说结构这三个向度,都做出了具有现代转型意义的最初探索。清末民初汉译小说,由于大多数译者的非职业化和非专业化的特点,许多译本鲁莽灭裂、错译丛生,这一时期的译本整体质量肯定无法和五四后的文学译本相比。但是,清末民初还是产生了一批水准较高的小说译本,它们不仅在语言、主题、艺术图式等三个向度上做出了谋求文学现代转型的最初努力,更由于其时文坛尚无后来逐渐定于一尊的主流话语的辖制,非职业化和非专业化的译者们所特有的自我作古、无所依傍的自由心态,而生发出一些相较于五四文学更为参差多态、更其丰富驳杂的带有现代文学转型意义的追求。而这方面至今尚未见到系统的研究,本论文试图填补这一空白。本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绪论,对论文所讨论的“清末民初汉译小说名着”的概念作了界定,初步描述了清末民初汉译小说名着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关系,并简要评析了与本论文论题相关的前人研究成果。第二章讨论“名着”话语与中国现代文学视野中的文学经典建构,试图把历来研究者对于清末民初翻译文学最集中的非议和责难,即外语原着选择的偏差、经典名着译本的稀少以及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的比例失衡等诸多问题以“名着”话语为切入口作一厘清,并以林纾汉译小说为个案讨论外国文学汉译活动本身参与建构中文语境的译本名着的可能性的问题。第三章讨论清末民初汉译小说与文学的语言外壳的现代转型问题,分别讨论文言、浅近文言、白话三种中国古代文学固有的语言外壳在清末民初受到小说译本语言的冲击所产生的应对和变化,分析当时书面汉语以汉译小说为载体出现的多种形态、多种层次的分化和变种,指出在现今通行的现代书面汉语取得定于一尊的地位之前,书面汉语现代转型其实面临多种选择和可能性,并肯定了清末民初这批小说翻译家对现代汉语改造所进行的多元化尝试的价值。第四章对清末民初汉译名着小说作主题学研究,分别从民族国家观念、两性情爱观念、人道主义观念、个人主义观念等四个维度对最初二十年的汉译名着小说作主题分析,试图说明通过这些小说译本,现代文学所关注的文学主题的诸多方面已经成功地对中国传统文学中相对应的观念部分进行了现代转型意义的颠覆和转换。第五章则对清末民初汉译小说名着作形式分析研究,此章借用英国批评家福斯特提出的小说的“艺术图式”概念,讨论了这一时期的名着译本小说在把中国传统小说图式由长篇章回白话小说、短篇话本小说和短篇文言传奇小说向现代长篇小说和现代短篇小说艺术图式过渡的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此章还对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最富现代文学特征的周氏兄弟的外国短篇小说汉译集《域外小说集》和二十世纪第二个十年(五四新文学全面发动之前)最具代表性的周瘦鹃的外国短篇小说汉译集《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分别作了专节分析研究,指出《域外小说集》所作的谋求中国小说现代建构的尝试,由于相对于当时中国小说界占主导地位的小说观念过于超前,导致了这个文本在商业上的惨败和在文坛的长期得不到与其地位相称的评价,而这个译本所使用的语言过于古奥,并不是其招致现实失败的唯一因素;而《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则体现了“新小说”时代向“五四”新文学时代转折的过渡特征,这个译文集所散发的诡异阴冷的文学风格,与《域外小说集》的总体风格还存在颇多暗合之处,则可能是周氏兄弟对其赞赏有加的原因之一。第六章余论,在总结汉译小说名着影响下中国文学的语言转型、主题转型和艺术图式转型的同时,逸出清末民初的时间范围,试图探讨从晚清至今的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与文学翻译有关的一些问题,以及清末民初的文学翻译实践对于当下的文学创作、文学翻译的借鉴意义。

刘德福[9](2009)在《“仿格作文”精选文本之研究——总有一棵树适合你》文中研究表明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这是学者;知其然,并知如何使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并知如何使人知其所以然,这是教师。教师这一职业的可贵之处,也是难为之处,就在于,你首先是个学者,然后才可能成为一个教师。是业内人士,还要是懂得学习行为与教育行为的专业人士。明白了仿格是怎么回事,并将之开发成一个个可以使人昭昭的一个个案例,最见功力。(文晋)

程骥[10](2008)在《四川大学与中国现代文学》文中指出作为一所拥有110年历史的现代名校,四川大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互相重合。一是现代作家。川大在其百余年历史中涌现出诸多的文学名家乃至大师,他们在校读书育人的经历。不但是其个人宝贵的生活财富,更是现代文学史鲜活的历史内容。二是现代文学学科。现代文学既是一段当下仍在继续的历史,同时又是建国后高校中文学科里重要的专业设置。梳理川大现代文学学科在创立后半个多世纪里做出的卓越学术贡献,同样是研究四川大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的一项关键内容。

二、“半路出家”的大作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半路出家”的大作家(论文提纲范文)

(1)1950年代郭小川心态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第一章 紧跟随:忠诚或盲从
    第一节 浮出历史地表之前
    第二节 “一颗心似火,三寸笔如枪”
    第三节 “我爱在那繁忙的事务中冲撞”
第二章 跟不上:多面人格碰撞下的苦闷与彷徨
    第一节 “山中”的苦闷
    第二节 “月下”的彷徨
    第三节 多面郭小川
第三章 想不通:从叛离到归依
    第一节 “晴天霹雳”
    第二节 “如梦方醒”
    第三节 “劫后余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周作人《近代欧洲文学史》(十九世纪)主要材源初探 ——以法国、俄国、北欧重点作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一、时代精神的流变
二、十九世纪传奇主义时代材源考
    (一)法国文学材源考
        1.关于斯塔尔夫人与夏多布里昂
        2.关于雨果
        3.关于巴尔扎克
    (二)俄国文学材源考
        1.关于普希金
        2.关于莱蒙托夫
    (三)北欧文学材源考
        1.北欧文学概况
        2.关于安徒生
三、十九世纪写实主义时代材源考
    (一)法国文学材源考
        1.关于福楼拜
        2.关于左拉
        3.关于莫泊桑
        4.关于波德莱尔
    (二)俄国文学材源考
        1.关于果戈里
        2.关于屠格涅夫
        3.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
        4.关于托尔斯泰
    (三)北欧文学材源考
        1.关于易卜生
        2.关于比昂松
四、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中文系的使命与情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大、台大、港中大的“文学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一、为什么是“中文系”
二、什么样的“中文系”
三、课程设计中的意识形态
四、“歇脚庵”、“南来文人”与“思想改造运动”

(8)清末民初汉译小说名着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清末民初汉译小说名着范畴界定
    第二节 清末民初汉译小说名着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之关系
    第三节 前人研究成果综述
第二章 “名着”话语与中国现代文学视野中的文学经典建构
    第一节 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中固有的“名着”、“名家”概念
    第二节 清末民初小说汉译语境中的“名着”话语
    第三节 林译“名着”问题的个案研究
第三章 汉译小说名着与中国文学语言现代转型
    第一节 西方小说大规模汉译前的中国文学语言使用情况
    第二节 西方小说大规模汉译前的外来文本汉译对中国文学语言的影响
    第三节 汉译小说名着与文言语体的现代转型
    第四节 汉译小说名着与浅近文言、白话的现代转型
第四章 汉译小说名着与中国小说主题的现代转型
    第一节 汉译小说名着与民族主义
    第二节 汉译小说名着与现代情爱观
    第三节 汉译小说名着与人道主义
    第四节 汉译小说名着与个人主义
第五章 汉译小说名着与中国小说艺术图式的现代转型
    第一节 西方小说大规模汉译前的中国小说艺术图式
    第二节 长篇小说名着汉译与章回体的现代转型
    第三节 晚清短篇小说译本体现的小说图式现代转型:《域外小说集》
    第四节 民国短篇小说译本的现代转型:《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
第六章 余论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几点思考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仿格作文”精选文本之研究——总有一棵树适合你(论文提纲范文)

“读悟”类文章读写训练
    【理念导引】
    【妙文览胜】
        叛逆的槐树
    【写作意蕴点拨】
    【教师下水作文】
        读草
    【教师下水感悟】
    【实验学校学生习作展示】
        读冬
    【学生创作感言】
“树”题材散文阅读和写作
    【妙文览胜】
        妙文1——
        妙文2——
        好大的树
        【理论导引】
        【文题】
    【教师下水作文】
        树, 正在减少
    【学生作品展示】
        一棵老树的悲哀
“仿格作文”仿写文本审美意蕴、写作技巧点拨之研究
“仿格作文”教师下水写作艺术及方法之研究
    【范文】
        宣纸上的故乡
    【赏析】
    【文题】
    【教师下水作文】
        雪上的故乡
    【教师下水感悟】
    【教学对策】
    【学生照抄文章展示】
    【教师教学点评】
    【教师下水仿文】
        斑点, 在墙上
    【教师点拨】
    【学生修改后的作文】
        墙上的斑点
“仿格作文”学生习作升格指导之研究
    【文题】
        研究生卖猪肉
        莲花盛开的水瓶
        不断变形的瓶子
仿格作文题材、技巧、语言、题材四者互动共仿研究
    1.题材仿格
    2.技巧和语言仿格
“仿格作文”课堂教学全观察
    第一节:范文赏析课实录
        一、展示范文
        青草的声音
        二、赏析过程
    第二节:作文指导课课堂实录
        落叶的声音
        落叶的声音 (第二稿)
    第三节:作文讲评课课堂实录
        【作文1】
        【作文2】

四、“半路出家”的大作家(论文参考文献)

  • [1]1950年代郭小川心态考论[D]. 王楚君.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2]周作人《近代欧洲文学史》(十九世纪)主要材源初探 ——以法国、俄国、北欧重点作家为例[D]. 宋剑. 温州大学, 2018(02)
  • [3]如影随形:四十年来学术期刊编辑的身份焦虑——1978—2017年学术期刊史的一个侧面[J]. 朱剑.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2)
  • [4]“从‘花街’到‘耶路撒冷’徐则臣作品研讨会”会议全程实录[J]. 李惠,王爱军,陈楠,鲍湘佳,蒋金,季晓燕,郭峥嵘,胡飞,邢莹莹,魏惠惠,吴慧慧.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
  • [5]中文系的使命与情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大、台大、港中大的“文学教育”[J]. 陈平原.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4)
  • [6]耶路撒冷[J]. 徐则臣. 当代, 2013(06)
  • [7]三生爱[J]. 叶文玲. 长篇小说选刊, 2011(01)
  • [8]清末民初汉译小说名着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D]. 周羽. 上海大学, 2010(03)
  • [9]“仿格作文”精选文本之研究——总有一棵树适合你[J]. 刘德福.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09(Z2)
  • [10]四川大学与中国现代文学[J]. 程骥.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08(01)

标签:;  ;  ;  ;  ;  

《半途而废》的伟大作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