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文化”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苏日娜[1](2020)在《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蒙古族文明离不开蒙古马的存在。内蒙古自治区特色文化是草原文化,草原文化的核心就是“蒙古族马文化”,蒙古马是草原文明的标志性元素。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如果不深入挖掘宣传文化内涵,文化产业的传播就缺少生命力和活力。许多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难以有效利用文化资源发展成文化产业。内蒙古马文化资源作为一个文化元素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运用马文化资源形成马文化产业是提高区域内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国外的马文化产业发展较为成熟,国内的马匹数量开始减少,马的利用价值开始下降,马产业面临着转型的困境,国内开始大力发展马文化产业。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历史的角度梳理了蒙古族马文化的缘起脉络和蒙古人与蒙古马彼此的影响,强调了马文化资源对蒙古人的重要意义。通过马文化资源和马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以蒙古马文化资源丰富、马文化竞争优势极为凸显的内蒙古自治区为中心,阐述了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的形成。马文化产业属于文化产业,所以在文化产业的框架内分析马文化产业的细分行业,探讨了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马文化产业具有符号经济性,“蒙古马”成为一种符号带动消费,同时马文化产业内部产业链长、产业外部产业联动效应显着,是一个具有庞大体系的文化产业,目前也初具规模。那么马文化产业到底值不值得发展?应该如何去发展呢?发展又会面临着怎样的问题?对此,本文通过构建竞争力模型来评价当前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的影响因素、产业内部结构及内蒙古区域内马文化产业的发展,得出的结论为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值得发展,对于广、散、杂的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应多以马文化产业园区集群式的发展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内蒙古各盟市也应该借鉴锡林郭勒马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同时要结合地区的文化资源情况发展马文化产业,突出马文化内涵,另外要通过有效供给与需求激发市场活力,政府加大政策扶持,促进马文化产业发展。
王卫星[2](2020)在《新媒体时代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66年前,新中国在内蒙古包头创建了包钢,获评“百年老店”的企业文化底蕴是其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企业传播学诞生于1923年,由英国人桑德拉·奥利弗教授最早提出。企业传播学是研究企业如何运用组织效能、传播媒介与社会交流的学科。新媒体时代,诸如“华为”“宝武集团”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名企,企业文化传播已经从“软实力”转化为产品畅销和企业发展的“硬核”。包钢集团亟需拥有专业的,尤其是基于市场化分工形成的新媒体传播团队,也缺乏基于市场竞争的传媒技术和推广模式。包钢的新闻传播类工作具有大型国有企业的组织属性,实际仍以宣传部引领企业传统媒体为主的运行格局。因相对保守的宣传理念,企业文化传播的认知有待更新。在融媒体视阈下,具有对内传播受众与对外传播发端双重条件的员工群体,受制度约束与意识认同的局限,导致包钢企业文化双向传播中,媒介延伸到人的未融合、不互动、不高效。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载体中,新媒体产品的技术含量低,传播面狭窄,削弱了包钢企业文化对外传播力,进而局限了包钢的社会影响力。本文具体点出问题:相关包钢的视频尤其是宣传片,内容同质化,不精致不活泛,格调高大上、枯燥、教条,格式千篇一律;短视频“生拍直传”较多,影响企业文化产生高辨识度的传播效果;媒介上,对内传播渠道单一,对外传播途径固化,富于泛众化发布,而缺少分众化细分,在跨界印象与垂直推送方面需要强化。针对问题探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展多样化视频传播,提取包钢企业文化精髓,改善内容和表现手法在创作与制作上的不足;新媒体产品须加专业化技术分类处理,加强对细节的把握;拍摄专业纪录片,具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接地气而充满人情味。策略:首先,在包钢现有新媒体产品的基础上,布局传播类型的多元化。以短视频为主,多渠道网络传播,精准推荐,分场合、分对象、分层次的对外传播,制作“1+1>2”高附加值的新媒体产品。其次,注重人文关怀的拍摄取材,刻画细节表达,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改善内容表现力的不足。还要增强视频传播力度,拓展包钢企业文化对外传播,提高包钢跨界、跨行业的知名度。综合运用网络传播平台、社交媒体,员工发挥协同效应显着增强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着实扩大包钢的社会影响力。传媒转型升级飞快,5G已来,互联网+等等。笔者选题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研究,缘起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现状与趋势及工作经历的观察与思考;基于暑期调研访谈结合视频内容分析等研究方法,做了对包钢企业文化传播模式的探析研究。目前对“视频化传播国有企业文化”的研究较少,具体到“视频化传播包钢企业文化的研究”微乎其微。这也说明包钢的影响力还不够大。长期以来,关于“视频化传播国有企业文化”的研究存在薄弱环节而出现研究空档。“国有企业文化传播”这一大块研究“田野”势当倍加珍惜并开发应用。综上,本论文谨此展开研究,以期解决问题。正文分六块:引言+四章+结语。引言,介绍选题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内容创新及预期效果。第一章,概论新媒体时代的企业传播,层递引论企业传播学,具体到企业文化传播的论述。第二章,更具体论述包钢企业文化传播,以包钢企业形象引入包钢企业文化正题,以图表、框架式分类研究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视频。从包钢企业媒体定制传发的三大网络视频平台,选取含有“包钢”内容的各类视频,做了311个视频分析,从中提取包钢企业文化传播元素,部分在附录表中做了详细深入分析。笔者调研包钢新闻宣传部门,查找资料,归纳总结出《包钢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发展历程》。第三章,因包钢传统媒体《包钢日报》及“包钢电视”存在企业文化传播的内容偏差与渗透不足等问题,着重从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资源分析与传/受状况调查,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笔者谨以有限的文学思维提炼确定标题,以新闻传播学理论及新媒体理论支撑论证。采用了实地与网络相结合的调查研究方法:调查访谈包钢三个基层单位轨梁厂、无缝厂、动供厂,合计227名基层及一线员工,并作答55份调查问卷;网络回收1188份有效调查问卷,按每份答卷的答题速度、认真态度、思考创见三个要素,筛选出作答质量比较高的问卷713份;笔者融合了相当于长期田野调查的十几年工作体察。以期量化与质化相结合做研究。另外,调查访谈了包钢媒体从业人员。综上,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资源概括为:一部神曲《草原晨曲》;一匹神马“双翼神马”;一场历史性的重大剪彩“周恩来总理为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剪彩”,将包钢企业文化浓缩传播为公众难忘的包钢印象。传播包钢企业文化正能量的载体以主打产品品质与颂扬榜样典型人物为主,包钢产品品牌对外传播成效显着,但是过度的典型人物宣传反而“以少盖多”忽略了众望所归的对基层员工的传播。包钢企业文化传播,赋权在宣传部,赋能在新闻中心,实际仍存在重视对内传播而轻视对外传播的问题。第四章,重点从包钢新媒体传播路径与策略展开论述。做了媒介影响分析,传播内容与受众需求的契合度与满意度分析。新媒体路径分析了:包钢融媒体的传播规划、公众号的运行、新媒体产品呈现进程的媒介影响、传播与受众需求的契合及满意度分析。关于新媒体如何呈现包钢企业文化的传播策略,摘要概括四个不同角度给出结论:深入了解包钢企业文化内涵,掌握基层的鲜活的素材;把握企业媒体的传播节点,厘清多重传播价值链接;优化公众号的内容,促动包钢员工个人或团队自发的对外传播;以全媒体思路与措施,拓展包钢企业文化对外传播,持续扩大包钢的影响力。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创新虽有不足之处,但可为其他企业运行企业文化传播提供传播模式的启示。本文将新闻传播学与企业文化传播理论相结合,调查数据,探测传播进路补充了一些研究空位;通过5W、第三人效果、精准推荐、后受众等新闻传播学理论,探析研究包钢企业文化传播,对其他企业文化传播或有借鉴与参考价值。
刘洋秋月[3](2020)在《大庆油田YL公司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国有企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动摇,坚持把国有企业搞好、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不动摇。企业文化,作为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精髓所在,意味着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不能忽视企业文化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阵地,经过多年的积累、沉淀,已经形成了独具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但经年累月的成长成熟,也让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在烙上了独特优势的同时,也形成了一些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如何能够补齐短板、扬长避短,让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真正发挥引领人、激励人的作用,成为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关键之一。本文深入分析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明确了论文研究目的,阐述了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通过调查和对国内外企业文化相关资料进行广泛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内外企业文化研究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归纳分析,重点了解了国有企业文化研究的现状及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的关键点;论文明确了企业文化的含义和企业文化的结构,同时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定义、目标以及建设的主体进行了分析,并从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公司长远发展规划的部署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通过对大庆油田YL公司文化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在充分考虑该公司所处的整体政策环境、当前的企业发展状况以及员工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基础上,从员工结构、地理位置、仓储现状、设备资产、经营情况等五个方面对大庆油田YL公司现状进行了分析,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四个层面对该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调查研究的结果和数据分析,先后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四个层次,提出该公司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别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徐路易[4](2019)在《ZZ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企业文化对公司至关重要。与美国公司相比,日本公司的出色表现导致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企业文化理论的出现。企业文化是企业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行为。对于员工而言,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他们的共识并形成心理契约。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的思想、行为依据。每个公司都有其独特且不易模仿的企业文化。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下,任何一家企业都面临着威胁与挑战,如何积极应对与解决是每一家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特别是银行业,近几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比如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得银行业已经过了“躺着赚钱”的时代,银行业需要转型。然而,银行业是一个易于模仿和同质化的行业。如何建立企业文化,深化企业文化,融入每位员工的心中,这是每家银行都需要思考的问题。ZZ银行作为中小城市商业银行,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有许多亮点,但是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缺乏领导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起步较晚,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作为ZZ银行的一名员工,作者从企业文化的内涵、结构和功能、形成和发展入手,探讨了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建设意义。在解释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以ZZ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为研究对象,对其企业文化建设阶段的分析,“根主子”体系的分析和三元锁定的分析指出了ZZ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指出ZZ银行在企业文化建设阶段中是处于发展阶段,通过“根主子”体系分析指出ZZ银行企业文化建设体系存在不健全的现象,通过三元锁定分析法找出ZZ银行企业文化中的关键成功因素、关键阻碍因素和关键驱动因素。然后,分别从ZZ银行企业文化体系如何健全,如何继续发扬成功因素,针对关键成功因素、关键阻碍因素和关键驱动因素提出建议策略,希望为ZZ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文化支持和新方法。
方勇,张耀[5](2019)在《“新子学”五年回顾》文中提出到目前爲止,"新子学"的发展历程可划分爲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学界着重於探讨一些基础性的学理问题,包括"新子学"的定义、范畴、定位、意义及理论建构的操作方法等问题。在第二阶段,学界则开始充实"新子学"的核心理论,并注重它与政治学、现代学术、当代文化等领域的交叉研究,同时又对之前的基础性问题进一步探索。在第三阶段,"新子学"其核心理论得到进一步充实,与其他领域的交叉研究更加深入,并力求更多地关怀现实生活,在中国大陆之外学界的影响也显着增强。
龙秀梅[6](2019)在《XX银行L分行员工激励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金融业环境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竞争日益激烈,国有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获取竞争优势,如何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人力资源团队是实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也是一个重大课题。从马斯洛的需求格式塔理论来看,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为满足人们生理的、心理的愿望、兴趣、情感的需要,需要构建科学的激励机制。通过建立激励机制赋予员工为实现工作效益目标所必需的动机或动力,推动员工为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努力工作,持续有效地激发员工的行为动机,使其心理过程始终处于激奋的状态,继而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为实现工作目标而努力。同时,企业通过建立起科学的激励机制,使员工通过自己的工作的完成,取得行为、生理和心理各方面的需要满足。本文作者结合工作经验,以自己工作的XX银行L分行为研究对象,对当前XX银行L分行员工目前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应用激励理论及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对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从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文化激励三个层次分析XX银行L分行实际情况及国有商业银行企业现有激励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XX银行L分行员工创新激励管理新思路。论文首先以在以经典激励理论及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为指导,总结并梳理了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员工激励机制的现状,提出银行员工激励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性,对当前XX银行L分行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层次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员工激励中可以从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与文化激励三个层次进行分析,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提出在管理实践中应该从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精神激励文化激励等方面着手,构建起企业的激励体系。论文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对论文的局限及今后研究的重点进行展望。
蔡二雨[7](2018)在《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企思想政治工作无处不在,覆盖了企业科研、生产、经营和服务的全过程以及人、财、物的各个方面。本文将“资源”认作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大命题,从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境遇入手,本着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和比较研究理念,针对国企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于企业管理并在企业发展中发展、完善自己的问题,以思想政治工作“现实资源”、“可能资源”为研究对象,对“思想政治工作资源”做了新的界定,对思想政治工作资源建设重大机遇做了新的探讨,揭示了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研究的价值、意义。通过对国企思想政治工作树立大宣传理念、强化大资源意识、依托大管理构架、构建大政工格局、探索大教育路径的深入思考,解析了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的三个维度,即“现实资源”、“可能资源”、“互为资源”维度,研究了企业管理、企业文化、文化管理作为思想政治工作潜在的、可能的、未来的新资源所具有的新价值,即企业管理的载体价值、企业文化的文化价值、文化管理的综合价值,并将融合-综合确认为“现实资源”、“可能资源”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共同价值,将其价值概括为总体价值即信念和信仰价值、生产及产出价值即精神生产及其消费价值,论证了“可能资源”能够变为“现实资源”并使“现实资源”更为有效。通过揭示“交往理性”及其思想文化交往的理论自觉、取径自觉,论证了“现实资源”与“可能资源”的互识、互证、互动、互补和共生、共存、共荣,确认了“思想文化交往”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资源建设的主线,即,将思想政治工作资源优化确认为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主体”之间思想文化交往的实践活动过程,亦即国企人在其所处的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条件下,主要是在科研生产经营管理实践活动中和工作生活中进行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活动,通过交往的交互作用,促使“双主体”不断生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精神动力。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思想政治工作资源优化的新维度,即“融合-综合”的维度,旨在造就思想政治工作新的力量;共同境遇下的维度,旨在为着“保发展”而考虑“转方式”、“调结构”,转变“单打独斗”方式和说教灌输方式,调整资源结构特别是“可能资源”结构,将工作对象定位于企业管理现象和管理活动的维度;内在逻辑上的维度,旨在强化互为背景、互为资源、共同愿景、共同意志、共享价值观基础上共同的国企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恪守坚持国企改革、建设、发展的维度;理念创新对应的维度,旨在进一步创新融合的维度。本文主张将国企的特定资源、独特资源注入思想政治工作,也特别参照作为“可能资源”的企业管理、企业文化、文化管理,推动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也许是痛苦的但却是重大的战略转型。为此论证了“现实资源”与“可能资源”的统一,主张“完全主体”的全面资源观。完全主体,一是指国企人是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的主体,是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意义上的主体;二是指作为客体的“可能资源”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转化而成的主体性;三是指这两个意义上的主体,都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主体。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唤醒国企的思想政治工作资源问题意识,启发发现问题的能力,树立回应问题的勇气,紧扣思想政治工作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确立国企的思想政治工作资源思维,形成开发资源、组织资源、管理资源、发展资源、保障资源、优化资源的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关注国企广泛存在的、影响深刻的、支撑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可能资源,强化国企对思想政治工作资源价值、意义的关注,加强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管理,在资源重构的基础上,把握创新发展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的新趋势、大走向。
赵俊[8](2017)在《关于企业文化内涵及其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分析》文中提出企业文化包含了一个企业经营的核心观念与价值观,体现了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价值观与理念以及服务文化等等。企业文化的存在是为了解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其是企业所有成员共同遵守的信念与价值观,是企业的文明与内涵的体现。而企业管理是企业可以得到有序并且稳定的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之间的联系不容忽视,企业文化的好坏与更新影响着企业管理的效率,而企业管理的好坏也将决定一个企业的文化是否符合当下主流。两者互相促进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精神影响,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管理的能力。本文笔者将会就近年来国内相关专家对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管理的分析观点,进一步阐释企业文化的内涵,并指出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邓敏[9](2016)在《监理企业核心竞争力之我见》文中研究表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代表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实施的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财务管理,以及所开展的业务项目等都会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生影响。随着工程建设行业发展步伐的加快,市场上兴起了很多的监理企业,这些企业主要以第三方的身份参与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监督施工单位的施工活动,为工程业主方服务,对于监理企业来说,核心竞争力主要由企业文化、人才结构、企业管理、经济实力、项目成果等几个部分构成,所以,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张杰[10](2016)在《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中文化建设作用研究 ——以S烟草公司为例》文中认为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决定企业发展运营与兴衰的重要因素,在促进企业健康长期发展、提高产品竞争力、树立竞争性品牌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决定了现阶段科技与时代背景下企业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作为推动企业健康长期发展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永葆青春活力的有力推手。本文以企业文化建设的加强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为研究目标,在广泛查阅中外学者相关研究资料及实践的基础上,探究了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阐明了企业运营和发展中文化建设在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提出了要通过企业文化的创新建设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持及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本文在对企业文化中关键层次和功能的分析与评价基础上,提出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是要以“五项基本原则”为核心,紧紧围绕企业建设的类型、企业发展的性质与特点、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战略与目标,在依据企业文化载体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将企业发展的重心放在产品规划或者服务文化上,构建深层次、有内涵、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体系;同时,研究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发展体系的中“芯片”,有文化、无体系,企业文化的目标任务依然无法实现。最后通过S烟草公司“星光”文化体系构建和评价的案例分析研究,针对性的提出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及企业文化体系和评价指标系统构建的具体措施,有力地解决了创建积极、优秀的企业文化中面临的困惑与难题,为我国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方法,也为同类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提供了思路和启示。
二、“企业文化”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文化”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三、论文内容及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马文化与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的形成 |
第一节 蒙古人的马文化 |
一、“马背民族”的缘起 |
二、蒙古族眼中的“马” |
三、“蒙古马”精神对蒙古族的影响 |
第二节 内蒙古马文化资源与马文化产业的关系 |
一、马的用途与功能 |
二、马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与马文化产品的精神价值 |
三、发展马文化产业有助于保护与传承马文化 |
第三节 内蒙古马文化资源与马文化产业形成 |
一、内蒙古马文化资源 |
二、精神文化需求与经济发展需求相统一 |
三、马文化产业形成 |
第二章 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
第一节 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背景 |
一、马文化产业环境分析 |
二、马文化产业结构分析 |
三、马文化细分产业发展现状 |
第二节 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 |
一、马文化产品具有符号经济的性质 |
二、马文化产业结构高度化 |
三、马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联动效应显着 |
第三节 内蒙古马文化资源在马文化产业中的运用案例 |
一、传承与保护并重:以歌舞演艺《千古马颂》为例 |
二、市场需求引领:以草原夏季“8·18赛马节”为例 |
三、政府规划推动:以蒙古族特色马文化小镇为例 |
第三章 基于竞争力模型对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要素分析 |
第一节 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 |
一、文化产业竞争力相关理论 |
二、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竞争力决定要素的层次结构 |
三、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二节 马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要素的量化处理 |
一、马文化产业生产要素 |
二、马文化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及竞争要素 |
三、马文化产业需求状况要素 |
四、马文化产业相关产业发展要素 |
五、马文化产业政府要素 |
第三节 基于层次分析法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竞争力分析 |
一、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内蒙古马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 |
二、马文化产业竞争力各要素指标的衡量 |
三、马文化产业评价结果分析 |
第四章 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发展思考 |
第一节 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广而散的马文化产业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发展制约性 |
二、马文化资源产业化缺乏内涵 |
三、马文化产业市场中的有效性供给与需求不足 |
四、政策与法规滞后于马文化产业发展 |
第二节 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
一、促进马文化产业聚集发展优化资源配置 |
二、重视马文化精神实质创造新型马文化产业 |
三、依靠旅游供需激发马文化市场活力 |
四、进一步优化马文化产业政策体系 |
第三节 结论 |
一、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实现经济文化双重效益 |
二、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可能发展的趋势与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新媒体时代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论文研究意义及选题缘起背景 |
(二)文献综述 |
1.新媒体时代传播研究 |
2.对视频客户端本身及其传播企业的研究 |
3.国有企业传播研究 |
4.趋向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研究 |
(三)研究方法、内容及创新之处 |
1.研究方案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
2.研究内容 |
3.研究创新 |
一、新媒体时代的企业传播 |
(一)新媒体时代概述 |
(二)企业传播 |
二、包钢企业文化传播 |
(一)包钢企业形象 |
(二)包钢企业文化 |
(三)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发展历程 |
(四)三大视频平台中传播相关包钢的报道分析 |
三、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资源分析与传/受关系调查 |
(一)传统媒体的偏差与不足 |
(二)包钢企业文化传播资源分析 |
(三)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传/受状况调查 |
四、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路径与策略 |
(一)包钢新媒体传播路径 |
(二)包钢文化传播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参与科研项目及学术会议 |
1.发表论文 |
2.科研项目情况 |
3.参加学术会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3)大庆油田YL公司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综述 |
1.3 论文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2章 基础理论 |
2.1 企业文化的概念 |
2.2 企业文化的结构 |
2.2.1 物质文化的概念与内容 |
2.2.2 行为文化的概念与内容 |
2.2.3 制度文化的概念与内容 |
2.2.4 精神文化的概念与内容 |
2.2.5 文化层次之间的关系 |
2.3 企业文化建设 |
2.3.1 企业文化建设的定义 |
2.3.2 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 |
2.3.3 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 |
2.3.4 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庆油田YL公司及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
3.1 大庆油田YL公司的概况 |
3.1.1 员工结构 |
3.1.2 地理位置 |
3.1.3 仓储现状 |
3.1.4 设备资产 |
3.1.5 经营情况 |
3.2 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
3.2.1 物质文化层面 |
3.2.2 行为文化层面 |
3.2.3 制度文化层面 |
3.2.4 精神文化层面 |
3.2.5 具体文化建设举措及成效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庆油田YL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调查与分析 |
4.1 调查问卷设计 |
4.2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
4.3 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4.3.1 物质文化层面存在的问题 |
4.3.2 行为文化层面存在的问题 |
4.3.3 制度文化层面存在的问题 |
4.3.4 精神文化层面存在的问题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加强大庆油田YL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对策 |
5.1 重视物质文化层面建设 |
5.2 强化行为文化层面建设 |
5.3 加强制度文化层面建设 |
5.4 提升精神文化层面建设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大庆油田YL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调查问卷 |
个人简介 |
致谢 |
(4)ZZ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企业文化研究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企业文化相关概述和理论基础 |
2.1 企业文化基本理论 |
2.1.1 企业文化的内涵 |
2.1.2 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
2.1.3 企业文化的结构 |
2.1.4 企业文化的作用 |
2.2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概述 |
2.2.1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概念 |
2.2.2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
2.3 本文所应用的企业文化相关理论与工具/模型 |
2.3.1 稻盛哲学相关理论 |
2.3.2 企业哲学文化手册架构与编制方法 |
2.3.3 提炼企业核心价值观的3V模型 |
2.3.4 沙因的“睡莲模型” |
第三章 ZZ银行企业文化建设问题分析 |
3.1 ZZ银行简介 |
3.2 ZZ银行企业文化建设阶段分析 |
3.2.1 初步形成阶段 |
3.2.2 发展阶段 |
3.3 ZZ银行企业文化建设体系分析 |
3.3.1 ZZ银行企业文化的精神层 |
3.3.2 ZZ银行的企业文化制度和行为层 |
3.3.3 ZZ银行的企业文化物质层 |
3.4 ZZ银行企业文化建设三元锁定分析 |
3.4.1 关键成功因素 |
3.4.2 关键阻碍因素 |
3.4.3 关键驱动因素 |
3.5 ZZ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现状调查 |
3.5.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5.2 调查问卷的发放 |
3.5.3 基于调查情况的分析 |
3.5.4 ZZ银行企业文化存在问题总结 |
第四章 ZZ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策略 |
4.1 ZZ银行的企业文化体系建设策略 |
4.1.1 建立ZZ银行企业文化根文化 |
4.1.2 建立ZZ银行企业使命 |
4.1.3 提炼ZZ银行核心价值观 |
4.1.4 进一步提升完善物质文化建设 |
4.2 ZZ银行企业文化三元锁定法建设策略 |
4.2.1 继续发扬客户服务文化 |
4.2.2 鼓励建立创新发展文化 |
4.2.3 建立风险控制文化 |
4.2.4 加强内控文化建设 |
4.2.5 员工人文关怀文化建设 |
4.2.6 建立绩效考核文化 |
4.2.7 将中华传统文化加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 |
4.2.8 建设艰苦奋斗的文化 |
4.3 ZZ银行企业文化建设战略的实施保障 |
4.3.1 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为引领 |
4.3.2 培育企业文化相关人才,建立骨干队伍 |
4.3.3 建设企业文化沟通网络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新子学”五年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一、 概 述 |
二、 种子阶段: 孕育“新子学”的条件和背景 |
三、 第一阶段: 萌芽破土、固本培基 |
(一) 对“新子学”概念的多元化定义 |
1. 作爲学术新方法的“新子学” |
2. 思想史、文化史视野下的“新子学” |
3. 对各类説法的综合分析 |
(二) 对“新子学”范畴的讨论 |
(三) “新子学”与各学术门类的关系及自身定位 |
1. 关於“新子学”的定位问题 |
2. “新子学”与儒学、经学、西学的关系 |
3. 对相关问题的再思考 |
(四) 对“新子学”意义的探讨 |
(五) 对“新子学”方法论的探讨 |
四、 第二阶段: 充实主干、派生枝条 |
(一) 对“新子学”核心思想的探讨 |
1. “子学精神”与“新子学”核心思想的构建 |
2. 其他维度的构建路径: 具象论述维度与抽象论述维度 |
(二) “新子学”与其他领域的交叉研究 |
1. “新子学”在政治学领域的延伸 |
2. “新子学”与现代学术的互动 |
3. “新子学”与当代文化研究的融通 |
(三) 对“新子学”基本问题的再思考 |
五、 第三阶段: 强干展枝、迎接花期 |
(一) 对“新子学”核心理论的进一步构建 |
(二) 对“新子学”基础性问题的新见解 |
(三) “新子学”的多维延展与实践构想 |
1. “新子学”与传统文化的传播 |
2. “新子学”对现实生活的关怀 |
(四) 在大陆学界之外影响的扩大 |
1. 相关成果的回顾与展望 |
2. 相关特徵的总结与评析 |
(1) 客观描述与主观解读并存 |
(2) 不同理论间的互动与对话 |
(3) 中西文化问题成爲关切点 |
(6)XX银行L分行员工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理论综述及相关研究 |
1.3.1 关于国有商业银行员工激励机制的研究现状 |
1.3.2 关于国有商业银行员工激励机制当前存在问题的研究 |
1.3.3 关于国有商业银行员工激励机制建立的研究 |
1.3.4 关于国有商业银行员工激励机制现实意义的研究 |
1.3.5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1.3.6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
1.3.7 物质激励、精神激励、文化激励 |
1.3.8 企业管理中激励研究领域的前沿 |
1.4 研究目标 |
1.5 研究方法 |
2 XX银行L分行管理体制与激励机制现状 |
2.1 XX银行L分行基本概述 |
2.2 XX银行L分行员工激励机制 |
2.2.1 XX银行L分行物质激励 |
2.2.2 XX银行L分行精神激励 |
2.2.3 XX银行L分行文化激励 |
2.3 当前面临的问题 |
2.3.1 员工管理 |
2.3.2 面临严峻形势 |
3 XX银行L分行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XX银行L分行员工激励问题 |
3.1.1 物质激励中存在的问题 |
3.1.2 精神激励中存在问题 |
3.1.3 文化激励中存在问题 |
3.2 XX银行L分行制度因素 |
4 XX银行L分行构建员工激励途径的设想及新思路 |
4.1 XX银行L分行员工激励途径优化的设想 |
4.1.1 XX银行L分行物质激励优化设想 |
4.1.2 XX银行L分行精神激励优化设想 |
4.1.3 XX银行L分行文化激励优化设想 |
4.2 XX银行L分行员工激励新思路 |
4.2.1 完善员工物质激励 |
4.2.2 完善员工精神激励 |
4.2.3 完善员工文化激励 |
5 结论与展望 |
5.1 论文小结 |
5.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缘起及其目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1.4 “国企人”假设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 |
1.2.2 国外文献 |
1.2.3 现有研究点评 |
1.3 研究思路 |
1.3.1 研究设想 |
1.3.2 研究依据与实践依据 |
1.3.3 框架结构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比较研究法 |
1.4.3 实证分析法 |
1.5 本文立论之新视角 |
第2章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界定 |
2.1 资源概念解说与界定 |
2.1.1 资源概念解说 |
2.1.2 资源概念界定 |
2.2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的内涵、维度 |
2.2.1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的内涵 |
2.2.2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的三个维度 |
2.3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资源配置的原则 |
2.3.1 服务大局原则 |
2.3.2 贴近实际原则 |
2.3.3 统筹规划原则 |
2.4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的价值 |
2.4.1 “现实资源”的价值 |
2.4.2 “可能资源”的价值 |
2.4.3 “现实资源”“可能资源”共同拥有的价值 |
第3章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企业管理资源 |
3.1 从思想政治工作资源角度思考企业管理 |
3.1.1 企业管理的思想文化属性 |
3.1.2 从“组成部分”来看“可能资源” |
3.2 企业管理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资源 |
3.2.1 国企管理实务:承载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质性资源 |
3.2.2 国企管理创新:生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动力资源 |
第4章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企业文化资源 |
4.1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内涵 |
4.1.1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属性 |
4.1.2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张力、合力 |
4.2 企业文化是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资源 |
4.2.1 从思想政治工作的“组成部分”看待企业文化作用 |
4.2.2 企业文化作为精神、思想、文化资源 |
4.2.3 企业文化作为文化资源 |
第5章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管理资源 |
5.1 文化管理是国企思想政治工作新资源 |
5.1.1 新文化、新资源 |
5.1.2 新综合、新起点 |
5.2 文化管理作为资源的本质和机制 |
5.2.1 人本、人文、国企人:“可能资源”的本质 |
5.2.2 价值观内驱:动力机制 |
第6章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管理 |
6.1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资源开发和整合 |
6.1.1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的自主开发、合理使用 |
6.1.2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的有效配置、科学整合 |
6.2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管理 |
6.2.1 基于人本理论的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管理 |
6.2.2 走向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的进路 |
6.3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资源优化 |
6.3.1 思想文化交往构建 |
6.3.2 思想文化交往情境创制 |
6.3.3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资源优化模式和机制 |
6.3.4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的融合-综合 |
6.4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经典文献类 |
二、着作类 |
三、期刊类 |
四、学位论文类 |
五、报纸类 |
六、其他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关于企业文化内涵及其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
1. 增强企业凝聚力 |
2. 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
3. 推动企业文化的创新 |
4. 促进企业管理的进步 |
5. 树立企业的良好品牌形象 |
6. 增强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 |
三、结语 |
(9)监理企业核心竞争力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监理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
1、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
2、企业创新能力较低 |
3、企业文化的建设不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
二、加快监理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的对策 |
1、强化质量环境安全体系的认证 |
2、强化人力资源管理, 培养人才竞争力 |
3、深化企业文化建设,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
4、不断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
5、完善监理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
三、结语 |
(10)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中文化建设作用研究 ——以S烟草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可能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研究的相关理论 |
2.1 企业文化的含义 |
2.1.1 企业文化的层次 |
2.1.2 企业文化的功能 |
2.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 |
2.2.1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层次 |
2.2.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 |
2.3 企业文化对核心竞争力的促进作用分析 |
2.3.1 企业文化各层面的作用 |
2.3.2 企业文化各功能的作用 |
2.4 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
2.4.1 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
2.4.2 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性内在机制 |
2.4.3 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
2.5 文化建设对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认识 |
第三章 S烟草公司文化建设现状及“星光”文化体系的构建 |
3.1 S烟草公司文化建设现状 |
3.2 S烟草公司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
3.2.1 S烟草公司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3.2.2 S烟草公司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成因 |
3.3“星光”文化体系的构建 |
3.3.1 S烟草公司企业文化的选择 |
3.3.2“星光”企业文化体系的构建 |
第四章 S烟草公司文化建设成果及评价指标体系 |
4.1 S烟草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成果 |
4.2 企业文化评价指标体系及测评 |
4.2.1 企业文化评价指标体系 |
4.2.2 企业文化评价结果与分析 |
4.3 企业文化对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
4.3.1 内部作用 |
4.3.2 外部作用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企业文化”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马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 苏日娜.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2]新媒体时代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研究[D]. 王卫星.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大庆油田YL公司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研究[D]. 刘洋秋月.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4]ZZ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 徐路易. 青岛大学, 2019(02)
- [5]“新子学”五年回顾[J]. 方勇,张耀. 诸子学刊, 2019(01)
- [6]XX银行L分行员工激励机制研究[D]. 龙秀梅. 云南大学, 2019(03)
- [7]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研究[D]. 蔡二雨. 西北工业大学, 2018(02)
- [8]关于企业文化内涵及其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分析[J]. 赵俊. 商场现代化, 2017(03)
- [9]监理企业核心竞争力之我见[J]. 邓敏. 经贸实践, 2016(23)
- [10]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中文化建设作用研究 ——以S烟草公司为例[D]. 张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