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联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防洪效果试验研究

交联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防洪效果试验研究

一、交联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调驱效果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佟卉,苏程,毛绍祺,闫坤,刘利[1](2021)在《油田用铬交联聚合物凝胶研究进展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铬交联聚合物凝胶具有成胶时间可控、传输能力强及成胶效果好等优点,能有效改善地层非均质性、提高原油采收率。国内外石油工作者在聚合物驱油技术和铝交联聚合物凝胶研究的基础上,对铬交联聚合物凝胶做了大量的室内研究工作,并在油田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增油降水效果。本文从铬交联聚合物凝胶的定义、成胶机理、评价方法、室内实验及矿场应用等方面综述了铬交联聚合物凝胶的研究工作,并指出了铬交联聚合物凝胶的发展方向。

杨哲[2](2020)在《海上非均质油藏可动微凝胶深部调驱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上油田非均质性强,传统的聚合物驱油会导致中低渗透层吸液压差逐渐减小,出现剖面反转现象,限制了聚合物驱油降水效果。而可动微凝胶SMG(soft micro gel)体系粒径分布集中,在驱替过程中只能进入到和自身颗粒粒径相匹配的部分孔隙,使得驱替液发生液流转向进入小孔道之中,最终达到扩大波及体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因此,本文针对SMG分散体系,开展了性能研究、油藏适应性评价和调驱机理研究,本文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分散相驱油体系在在驱替过程中的运移特征和调驱机理,为SMG体系在油藏矿场中的实际应用提供实验和理论基础。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利用激光粒度仪、流变仪和老化罐,对SMG体系的膨胀性、耐剪切性和长期热稳定性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SMG微凝胶具有良好的吸水膨胀性,其膨胀倍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其中油藏温度下亚毫米级SMG大于微米级SMG。SMG体系表观粘度粘度较低,同时高剪切速率下的粘度曲线显现出一定的牛顿流体特征。油藏温度下SMG体系可以长时间保持良好的外观形态和粒径大小。通过岩心实验、非均质岩心注入参数优化实验和三管并联实验,对SMG体系驱的油藏适应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亚毫米级SMG和微米级SMG的最佳匹配系数分别在0.98-1.40和1.32-2.07之间。连续相体系聚合物凝胶和分散相体系SMG相协同的分类分级调驱方式采收率最高,可达到22.3%。优选后的最佳注入速度为1 mL/min,主段塞SMG注入体积为0.2 PV。并联三管驱油实验证明采用优化方案后可以有效提高中低渗岩心分流率和采收率。通过长岩心实验、低场核磁实验和相渗实验,研究了SMG体系的深部调驱机理。结果表明:聚合物凝胶和SMG体系交替注入的分类分级调驱方式,可以逐级逐次的封堵优势通道,启动低渗区域。低场核磁实验之中,经过SMG调驱,驱替液可以充分启动中小孔喉之中的剩余油,其中大孔隙采收率提高了5.6%,中孔隙提高了12.1%,小孔隙提高了4.2%。相对于水驱相渗曲线,SMG驱相渗曲线向右偏移。其中残余油饱和度从33.8%下降到19.0%,两相区饱和度从39.8%上升到54.8%,同时SMG驱的无水产油期长于水驱油过程。

刘垚[3](2020)在《耐温抗盐型聚丙烯酰胺调驱剂的制备及碳点辅助荧光示踪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油资源的开发涉及到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我国大部分油田均采用注水开发技术,但采收率提高有限,需要通过深部调剖来解决其非均质性,提高注入液波及系数。以聚合物驱为主的三次采油技术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驱油剂性能不足,原油乳化后难破乳,稳定性不足,对油藏适应性不足,驱油成本太高等问题,需深入研究适应极端条件下的调驱剂及其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基于此,本论文以丙烯酰胺(AM)为主单体,分别引入不同的功能单体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和苯乙烯磺酸钠(SSS),在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的作用下制备油包水型耐温抗盐微球。通过测试微球的耐温抗盐性和界面张力等性能分析功能单体对微球性能的影响。同时,制备荧光碳点并与微球复合以达到对调驱剂进行荧光标记和运移示踪的目的,并通过室内填砂管实验研究微球的驱油性能。具体内容如下:(1)通过反相乳液聚合法以AM为主单体,以AMPS为功能单体,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下制备抗盐P(AM-MBA-AMPS)微球,利用单因素实验优化聚丙烯酰胺微球的最佳制备工艺为:乳化剂(Span-80/Tween-80)之比为17:3,油水比为13:7,单体含量为20 wt%,单体比(AM:AMPS)为8:1,交联剂用量为2.9wt%,引发剂用量为0.06 wt%,初始反应温度40℃,搅拌速率为400r/min,pH为7。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以及纳米粒度分析仪(DLS)分别表征微球的结构和形貌。结果表明,P(AM-MBA-AMPS)微球的粒径为328 nm,是一种形貌规整的球形结构。性能检测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吸水倍率最高达到5.9倍,具有较强的抗盐性能;界面活性受温度和矿化度的影响较小。(2)采用P(AM-MBA-AMPS)的最佳制备工艺,将功能单体由AMPS替换为SSS通过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耐温抗盐P(AM-MBA-SSS)微球。测试结果表明,微球的粒径为460 nm,黏度为32 mPa·s,形貌更加规整。其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耐热性能,在300℃以内的热分解只有5%,吸水倍率最高达到4.3倍,P(AM-MBA-SSS)具有更加强大的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性能,对油藏的适应性更高。(3)以柠檬酸三铵作为碳源通过微波法制备荧光碳点(CDs),利用FT-IR、TEM、DLS和荧光光谱仪以及X-射线衍射仪(XRD)等手段对碳点的结构、形貌和荧光性能进行表征;将碳点与性能优良的P(AM-MBA-SSS)微球进行乳化形成荧光复合乳液,获得最稳定的复合乳液制备工艺,通过TEM测试了复合乳液的形貌。结果表明,碳点为粒径集中在3-7 nm的类球形结构,其寿命最大约为10.95 ns,量子转化率为23%,紫外灯照射下发蓝光,在水中有极好的分散性,可以有效地降低界面张力。荧光复合乳液的平均粒径为955 nm,TEM证实了复合乳液结构为水包油包水型,有较高的稳定性,复合乳液荧光较为明显。(4)通过室内模拟岩心流动实验,考察了三种微球的应用性能。实验结果表明,P(AM-MBA-SSS)增产效果最好,提高采收率约15%,P(AM-MBA-AMPS)微球调驱后增产约 9%,CDs/P(AM-MBA-SSS)增产约7%,并且对其采出液进行紫外照射后,有明显的荧光出现,证明碳点可以和微球结合使用,对微球进行荧光标记和运移示踪,具备现场大规模应用的潜力。

贾飞[4](2019)在《DH-4区块复合离子型调驱体系深部调驱室内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DH-4区块储层非均质性强以及孔隙结构复杂,从而导致储层内留有大量的剩余油和残余油。这些存在于储层中的残余油和剩余油,在目前中、高含水期阶段用水驱的常规方法已很难驱替出,采取其它方法来提高油田的产量和延长油田的寿命,以及最大程度地提高油田采收率,已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复合离子型调驱体系成胶时间可控,封堵强度高、有效期长且能向地层深部缓慢运移。因此,需要针对DH-4区块深入开展复合离子型调驱体系配方浓度优选和室内性能评价,注入参数室内优化以及深部调驱机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室内调驱体系浓度优选实验,初选复合离子聚合物浓度(6001000mg/L)+交联剂浓度(16002000mg/L)+稳定剂浓度(200300mg/L)。分析调驱体系影响因素实验,在温度45.8℃时,第30d的粘度保留率为86.1%,第90d的粘度仍在6500mPa·s;剪切速率为2000r/min时粘度仍能达到4000mPa·s以上;低频1Hz时G′大于G″,说明体系的弹性大于粘性。通过调驱体系注入性能实验,优选出该调驱体系在10cm岩心中的最佳注入速度为0.1mL/min,明确了聚合物浓度范围为8001000mg/L的调驱体系在渗透率为200400×10-3μm2岩心中的注入性能较好;然后利用人造三层非均质岩心进行调驱体系驱油实验,优选出注入量为0.3PV、调驱体系中聚合物最佳浓度为800mg/L、注入方式为复合段塞。再利用三管并联实验对存在“隔层”的非均质岩心进行调驱效果实验,在后续水驱阶段,低渗透层累积分流率提高了8.6%,采收率提高了5.82%;最后利用微观光刻玻璃模型、宏观可视化填砂模型和人造三层非均质长方岩心进行驱油实验,通过直观展示调驱过程以及分析不同阶段剩余油和残余油的变化,进一步明确了调驱体系能够扩大波及体积、提高洗油效率、实现边调边驱的机理。

白小芳[5](2019)在《深部调驱剂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某油田受储层裂缝和高渗透带渗流等影响,导致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加快,稳产难度逐年增加。为提高油田原油采收率,本论文根据该油田的储层条件,合成了适用于该油田的聚合物微球调驱剂,通过表征手段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开展了现场应用试验。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了聚合物微球,以植物油为分散介质,Span80/Tween80为分散稳定剂,丙烯酰胺与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等为聚合单体,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为氧化还原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以单体转化率和产物平均粒径分布为判定指标,对合成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当Span80/Tween80质量比3:1、油水体积比3.5:1、引发剂浓度0.06%、单体浓度9%、交联剂浓度0.20%、搅拌转速400r·min-1和反应温度70℃时,可获得平均粒径为10.12μm的聚合物微球。(2)利用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光学显微镜等仪器对聚合物微球进行了表征和性能评价。结果表明:研制的微球含有酰胺基、羧基和磺酸基团,表征结果符合目标产物的特征基团;形状为球形且表面附着了很多小颗粒;理论上抗温性达205℃,热稳定性较好;其溶液的pH在6.08.4之间,基本不会对注入设备造成腐蚀;具有良好的水化膨胀性和粘弹性。(3)利用LDY-III型岩心流动实验装置对聚合物微球的运移、剖面改善及封堵性能进行了室内评价。结果表明:微球在多孔介质运移时,会使得各测压点的压力出现较大的波动,表明其运移性能良好;微球会优先进入高渗层并对其进行封堵,使后续液流转向低渗层,剖面改善率达93.30%,说明微球对非均质油藏具有很好的剖面改善性能;封堵性能受微球注入浓度和速度因素的影响,当微球注入浓度越高,其对多孔介质的阻力系数和封堵率会越大;当注入微球的速度增大时,其对多孔介质的阻力系数和封堵率会减小。(4)聚合物微球在现场应用试验结果表明,注入微球调驱后,实施区域平均单井产油由1.30t/d增至1.50t/d,日产油量由66.3t增至76.5t,在微球调驱5个月后,区域累计增油1530t,累计降水1100m3,含水率下降了3.6%,降水增油趋势明显。

魏秋帆[6](2019)在《乳液聚合物性能评价及驱油效果研究》文中认为绥中36-1油田平均油藏温度65°C、地层水矿化度9374.1mg/L、平均原油粘度75m Pa·s,强非均质性,一次水驱采收率只有18%~20%,由于长期水冲刷,注入水形成无效水循环。因此本文针对绥中36-1油田地层非均质性的开发矛盾,对乳液聚合物的驱油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室内静态实验结合目标油藏条件,对比评价了三种W/O乳液聚合物的静态性能,优选出了性能较好的乳液聚合物;考察了不同温度、浓度、矿化度、老化时间条件下,乳液聚合物和聚合物的粘度变化特性;通过流变动力学实验,对比研究了乳液聚合物和聚合物的流变性、粘弹性;通过岩心流动性及驱油实验,评价了乳液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调驱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乳液聚合物是一种假塑性非牛顿流体,较聚合物有更好的粘弹性;流动性性实验中,乳液聚合物的老化时间越长、岩心渗透率越小,阻力系数及残余阻力系数越大;单管岩心驱油实验中,等粘度条件下的乳液聚合物较聚合物提高采出程度4.1%,降低含水率6.4%;不同渗透率级差的双管并联岩心驱油实验中,乳液聚合物均有良好的适用性,随着渗透率级差的增大,调剖效果越明显;相同渗透率级差的双管并联岩心驱油实验中,注入等体积0.5PV的乳液聚合物+聚合物组合段塞时,段塞组合为0.35PV乳液聚合物+0.15PV聚合物时有较好的降水增油效果。

顾琦鑫[7](2019)在《利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弱凝胶调驱机理》文中研究说明面对油田高含水期采收率过低的情况,注入弱凝胶调驱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有效方法。弱凝胶是一种聚合物弱交联凝胶,比一般的调剖用冻胶具有更好的流动性,可以更加深入地层;相比于聚合物溶液又具有更大的粘度,成胶后可以对高渗层起到一定的封堵作用。目前对于弱凝胶调驱机理的研究主要是运用特制的玻璃填砂模型,虽能实现岩心中流体分布的可视化,但模型与实际地层环境可能相差较大。本文利用核磁共振分析成像技术结合单管岩心驱替模型进行实验,通过检测岩心中的含油分布,研究了优选出的弱凝胶在均质和非均质岩心中的驱替规律。通过处理分析得到的驱替过程T2谱反演数据和核磁成像图,得到弱凝胶调驱规律如下:(1)弱凝胶注入时可以波及岩心大、小孔径,渗透率变异系数越大则动用大孔径的能力越强,大孔径的提高采收率比小孔径采收率高-2.8%~5.6%;主要进入高渗层,且提高高渗层采收率的能力与岩心平均水测渗透率负相关;但弱凝胶对低渗层的影响更大,低渗层提高的采收率要比高渗层大8.1%~12.4%,渗透率极差越大则低渗层的提高采收率越低。(2)弱凝胶成胶后可以调整非均质岩心的渗透率,使后续水驱转向低渗层,低渗层的提高采收率要比高渗层大4.5%~11.4%,渗透率极差越大则低渗层的提高采收率越高;后续水驱大部分动用的是大孔径剩余油,渗透率极差越小则动用大孔径的能力越强,大孔径采收率比小孔径采收率高-5%~6%;提高低渗层的采收率能力与渗透率极差正相关。(3)弱凝胶注入阶段提高的采收率比后续水驱阶段大约1.8~2.8倍,驱油作用大于调整剖面作用。(4)弱凝胶最适用于平均水测渗透率较低、渗透率极差较大的非均质岩心。(5)对于二次水驱后的剩余油,低渗层比高渗层多约6%~14%,大孔径比小孔径多约16%~22%,未来更应加大对低渗层大孔径剩余油的开采能力。

刘俊辰[8](2019)在《渤海油田聚合物微球调驱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聚合物微球是一种性能优良的调驱剂,其原始尺寸小,具有变形运移能力,可进入地层深部改善水流通道,提高注入水的波及系数。近年来,渤海油田通过采用聚合物微球调驱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控水增油效果。为了给聚合物微球的现场调驱应用提供参考,本文研究了微球的基本形态、溶胀能力、注入性和提高采收率效果。首先,通过光学显微镜、激光粒度仪、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微球的形态大小、测定微球粒径分布范围并确定微球的溶胀能力;其次,通过测定微球在不同注入参数下的注入压力,计算阻力系数和封堵率,考察微球的注入性能和封堵效果;最后,通过考察两种微球在不同含油饱和度条件下的注入性、含水率和采收率变化情况,总结其变化规律,明确合适的微球注入时机。实验结果表明,核壳微球初始平均粒径为15μm左右,在地层温度和注入水中粒径的膨胀倍数为3.05倍。纳米微球初始平均粒径为79nm左右,在地层温度和注入水中粒径的膨胀倍数为4.97倍。核壳微球适用的储层渗透率比纳米微球高,纳米微球的封堵率比核壳微球高,降低注入速度和溶胀时间有利于减小微球的阻力系数同时提高封堵率。在相渗曲线中,水相相对渗透率越低,微球的注入压力越大。纳米微球和核壳微球各自存在合适的注入时机,纳米微球在含油饱和度30%时注入所得总采收率最大,核壳微球在含油饱和度50%时注入所得总采收率最大。

李文帅[9](2019)在《绒囊流体深部调驱体系及注入参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油田92%的储集层为陆相碎屑岩沉积,相对于国外海相沉积储集层,非均质性较强,原油黏度偏高,水驱后剩余油含量多在30%以上,提高采收率有很大潜力。绒囊流体不仅具有泡沫类调驱剂密度相对较低,粘度较高、漏失量低、对储层伤害低的优点,还弥补泡沫耐盐耐温稳定性的不足。本文选择绒囊流体作为泡沫类深部调驱剂,基于高分子热力学理论,完成热力学参数计算;常规性能评价实验优化流体配方;岩心封堵、驱油实验评价流体性能,并联高低渗层岩心驱油实验探究流体提采效果,并优化注入参数挖掘流体深部调驱潜力。选取部分绒囊流体高分子聚合物成分完成混合熵、焓、吉式函数热力学参数计算,调整四种处理剂组成成分配比,从理论上增强体系稳定性。以表观粘度、塑性粘度、发泡体积和半衰期等为评定标准,通过实验手段确定适合于深部调驱的绒囊流体配方为:清水+囊层剂1.50%~2.50%+囊绒剂0.25%~0.30%+囊膜剂0.25%~0.30%+囊核剂0.60%~0.80%。饱和盐水条件下发泡能力保持在50%以上,120℃处理后密度、粘度变化小于5%,稳定性较好;分别进行含缝和无缝封堵实验绒囊流体无油岩心封堵实验测得无缝岩心、含缝岩心最高封堵压力为12.37MPa、25.84MPa;并联1200-200×10-3μm2高低渗透率岩心驱油水驱后提高采收率27.65%。分别对绒囊流体注入顺序、速度、轮次注入参数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满足绒囊流体封堵用量时,以1.5m L/min的速度先聚合物后绒囊分3轮等量注入时,最有利于稳定增产,级差为6时增产效果优于级差为3。绒囊流体耐盐耐温稳定性强,具有一定的封堵液流转向和驱油能力,适应于非均质储层的深部调驱提采,优化注入参数还有更多潜力。

魏斌[10](2019)在《W410油藏深部调驱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W410油藏受储层物性影响,剖面上水驱动用程度低、平面上水驱不均等开发矛盾突出。由于对储层特征、开发矛盾认识不足,造成调驱体系选择适应性较差,工艺参数的制定不合理,导致前期水驱治理效果较差,油藏开发矛盾未得到有效改善。针对性开展深部调驱体系研究,优选适应的调驱体系、制定合理工艺参数是提高油藏的水驱治理效果的关键。本文以W410储层特征、开发矛盾为出发点,针对油藏水驱动用程度低、平面水驱不均等问题,开展调驱体系室内实验研究,优选出两种适应性较强的调驱体系,并通过理论计算与矿场统计,制定出合理的工艺参数,现场应用取得良好效果。研究取得以下认识:(1)受储层纵向非均质性及正韵律沉积影响,油藏剖面上水驱动用程度低;平面非均质性伴随局部裂缝发育造成平面上水驱不均,导致水驱效果较差;早期通过酚醛树脂+体膨颗粒、酚醛树脂+木质纤维素体系深部调驱,油藏矛盾有所改善,但由于体系初始黏度大、成胶强度高造成爬坡压力高,注水井欠注,水驱治理效果较差,且两种体系组分多、安全环保性能差。(2)通过室内实验,优选出两种适应性较强的调驱体系,其中交联聚合物冻胶+体膨颗粒体系初始黏度低、成胶强度适中,且药品组分较少、环保性能良好;聚合物微球体系初始黏度低、注入性好,升压幅度小,且药品组分少,环保性能突出,具有封堵-突破-运移-胶结团聚-再封堵深部调驱特征。(3)交联聚合物冻胶+体膨颗粒体系爬坡压力低,能有效改善剖面吸水状况,试验区水驱动用程度由73.7%上升到74.6%;聚合物微球升压幅度小,深部调驱特征明显,试验区水驱动用程度提高5.3%,有效期由7个月延长至13个月。(4)前期工艺参数多以生产经验制定,缺少定量分析,水驱治理效果较差。本文通过理论计算,得出交联聚合物冻胶+体膨颗粒体系合理的工艺参数,注入排量小于1.5m3/h,最高施工压力应小于16.5MPa,现场应用井组含水由51.4%下降到46.5%;聚合物微球粒径100nm,浓度2000mg/L。

二、交联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调驱效果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交联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调驱效果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油田用铬交联聚合物凝胶研究进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铬交联聚合物凝胶的定义及分类
    1.1 铬交联聚合物凝胶的定义
    1.2 交联聚合物凝胶的分类
2 研究现状
    2.1 成胶作用机理
    2.2 铬交联聚合物凝胶的形貌尺寸
    2.3 评价方法
    2.4 铬交联聚合物凝胶渗流特性和调驱特性
3 矿场应用现状
4 存在的问题与讨论

(2)海上非均质油藏可动微凝胶深部调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调剖堵水研究现状
        1.2.1 微生物调驱技术
        1.2.2 无机颗粒类调驱技术
        1.2.3 体膨颗粒类调驱技术
        1.2.4 聚合物微球类调驱技术
        1.2.5 分类分级调驱技术
        1.2.6 现有调驱技术存在的问题和特点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SMG体系性能评价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膨胀性
        2.2.2 耐剪切性
        2.2.3 长期热稳定性
    2.3 实验结果
        2.3.1 膨胀性
        2.3.2 耐剪切性
        2.3.3 长期热稳定性
    2.4 本章小结
3 SMG体系驱油藏适应性评价
    3.1 SMG粒径匹配性探究
        3.1.1 微米级SMG
        3.1.2 亚毫米级SMG
    3.2 注入参数优化
        3.2.1 段塞组合优化
        3.2.2 注入速度优化
        3.2.3 注入体积优化
    3.3 驱油效果评价
        3.3.1 实验条件
        3.3.2 实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SMG体系调驱机理研究
    4.1 长岩心实验
        4.1.1 实验条件
        4.1.2 实验结果
    4.2 低场核磁实验
        4.2.1 实验条件
        4.2.2 实验结果
    4.3 相渗实验
        4.3.1 实验条件
        4.3.2 实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耐温抗盐型聚丙烯酰胺调驱剂的制备及碳点辅助荧光示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引言
    1.2 调驱技术
        1.2.1 调驱技术概述
        1.2.2 调驱剂的分类
        1.2.3 调驱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聚合物微球调驱技术
        1.3.1 聚合物微球调驱剂的特点
        1.3.2 聚合物微球提高采收率的机理
        1.3.3 聚合物微球调驱剂的研究现状
        1.3.4 聚合物微球调驱剂存在的问题
    1.4 聚丙烯酰胺微球调驱剂
        1.4.1 聚丙烯酰胺的聚合方法和机理
        1.4.2 聚丙烯酰胺调驱剂的研究现状
    1.5 碳点荧光示踪
        1.5.1 碳点
        1.5.2 碳点荧光示踪的研究现状
    1.6 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1.6.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2 课题研究的内容
2 抗盐聚丙烯酰胺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2 抗盐聚丙烯酰胺微球的制备
        2.2.1 P(AM-MBA-AMPS)的制备原理
        2.2.2 P(AM-MBA-AMPS)的制备方法
    2.3 抗盐聚丙烯酰胺微球的测试和表征方法
        2.3.1 P(AM-MBA-AMPS)微球的性质测试和表征
        2.3.2 P(AM-MBA-AMPS)微球的性能测试和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P(AM-MBA-AMPS)的反应条件优化
        2.4.2 P(AM-MBA-AMPS)的结构及形貌分析
        2.4.3 P(AM-MBA-AMPS)的耐温性能
        2.4.4 P(AM-MBA-AMPS)的抗盐性能
        2.4.5 P(AM-MBA-AMPS)的界面活性
    2.5 本章小结
3 耐温抗盐聚丙烯酰胺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实验原料及仪器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仪器
    3.2 耐温抗盐聚丙烯酰胺微球的制备
        3.2.1 P(AM-MBA-SSS)的制备原理
        3.2.2 P(AM-MBA-SSS)的制备方法
    3.3 耐温抗盐聚丙烯酰胺微球的测试和表征方法
        3.3.1 P(AM-MBA-SSS)微球的性质测试和表征
        3.3.2 P(AM-MBA-SSS)微球的性能测试和表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P(AM-MBA-SSS)的性质
        3.4.2 P(AM-MBA-SSS)的结构及形貌分析
        3.4.3 P(AM-MBA-SSS)的耐温性能
        3.4.4 P(AM-MBA-SSS)的抗盐性能
        3.4.5 P(AM-MBA-SSS)的界面活性
    3.5 本章小结
4 碳点的制备及其在聚丙烯酰胺微球乳液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及仪器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3 碳点及其复合乳液的制备及表征
        4.3.1 制备方法
        4.3.2 表征方法
        4.3.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聚丙烯酰胺微球的调驱效果研究
    5.0 引言
    5.1 实验原料及仪器
        5.1.1 实验原料
        5.1.2 实验仪器
    5.2 室内模拟岩心流动实验操作流程
    5.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创新点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4)DH-4区块复合离子型调驱体系深部调驱室内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DH-4区块地质特征
    0.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复合离子型调驱体系室内性能评价
    1.1 实验条件与实验步骤
        1.1.1 实验条件
        1.1.2 实验步骤
    1.2 调驱体系浓度优选实验
        1.2.1 聚合物浓度优选
        1.2.2 交联剂浓度优选
        1.2.3 稳定剂浓度优选
        1.2.4 浓度优选结果
    1.3 调驱体系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1.3.1 调驱体系抗温性能
        1.3.2 调驱体系抗剪切性能
        1.3.3 调驱体系抗盐性能
        1.3.4 调驱体系热稳定性能
        1.3.5 调驱体系的粘弹性
第二章 复合离子型调驱体系注入性能研究
    2.1 实验条件
    2.2 实验步骤
    2.3 实验方案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注入速度对调驱体系注入性能的影响
        2.4.2 岩心渗透率对调驱体系注入性能的影响
        2.4.3 聚合物浓度对调驱体系注入性能的影响
        2.4.4 不同均质岩心组合对注入性能的影响
第三章 复合离子型调驱体系驱油效果实验研究
    3.1 实验方法和步骤
        3.1.1 实验条件
        3.1.2 实验步骤
    3.2 调驱体系注入量对驱油效果的影响
    3.3 调驱体系中聚合物浓度对驱油效果的影响
    3.4 调驱体系注入方式对驱油效果的影响
    3.5 层间非均质性对驱油效果的影响
第四章 复合离子型调驱体系驱油机理实验研究
    4.1 微观驱油机理研究
        4.1.1 实验条件
        4.1.2 实验步骤
        4.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 宏观可视化驱油机理研究
        4.2.1 实验条件
        4.2.2 实验方案
        4.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 多孔介质非均质岩心驱油机理研究
        4.3.1 实验方案
        4.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5)深部调驱剂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常用调驱剂体系的分类
    1.3 聚合物微球调驱剂
        1.3.1 国外聚合物微球调驱剂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聚合物微球调驱剂的研究现状
        1.3.3 聚合物微球深部调驱机理
    1.4 聚合物微球的合成方法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聚合物微球的合成
    2.1 储层岩石的孔喉尺度特征
    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聚合物微球的制备
        2.3.1 合成聚合物微球的化学反应机理
        2.3.2 制备方法
    2.4 反相悬浮聚合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2.4.1 单体转化率的测定
        2.4.2 聚合物微球粒径大小的测定
    2.5 结果与讨论
        2.5.1 分散稳定剂对体系的影响
        2.5.2 油水相体积比对体系单体转化率和粒径的影响
        2.5.3 单体浓度对体系单体转化率和粒径的影响
        2.5.4 引发剂浓度对体系单体转化率和粒径的影响
        2.5.5 交联剂浓度对体系单体转化率和粒径的影响
        2.5.6 搅拌速度对体系单体转化率和粒径的影响
        2.5.7 反应温度对体系单体转化率和粒径的影响
    2.6 小结
第三章 聚合物微球的结构表征及性能评价
    3.1 微球的外观形态及粒径分布
        3.1.1 扫描电镜的表征
        3.1.2 光学显微镜的表征
        3.1.3 微球的粒径分布
    3.2 微球的红外光谱表征
    3.3 微球的热稳定性
    3.4 微球的悬浮分散性
    3.5 微球的膨胀特性
        3.5.1 矿化度对微球膨胀倍数的影响
        3.5.2 温度对微球膨胀倍数的影响
    3.6 微球的酸碱性
    3.7 微球的粘弹性
    3.8 小结
第四章 室内模拟岩心流动实验评价
    4.1室内模拟岩心流动实验
        4.1.1 实验仪器及材料
        4.1.2 填砂管的制作
        4.1.3 水相渗透率测定
    4.2 聚合物微球运移能力研究
        4.2.1 长填砂管多点测压模型及实验参数
        4.2.2 聚合物微球在长填砂管中的运移规律
    4.3 聚合物微球剖面改善性能研究
        4.3.1 实验测定方法
        4.3.2 实验测定结果
    4.4 聚合物微球封堵性能研究
        4.4.1 实验方法及评价指标
        4.4.2 聚合物微球的封堵性能
        4.4.3 聚合物微球封堵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4.5 聚合物微球调驱剂现场初步应用试验
        4.5.1 目标油田概况
        4.5.2 现场应用效果评价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致谢

(6)乳液聚合物性能评价及驱油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调剖堵水剂研究现状
        1.2.2 乳液聚合物调剖体系研究现状
        1.2.3 聚合物驱油机理
        1.2.4 目前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乳液聚合物室内静态性能评价及优选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固含量的测定
        2.2.2 乳液聚合物母液及目标液的配制方法
        2.2.3 溶解分散性
        2.2.4 粘度评价
        2.2.5 界面张力
        2.2.6 粒径分布
        2.2.7 微观形貌表征
    2.3 乳液聚合物的静态性能评价
        2.3.1 乳液聚合物的固含量
        2.3.2 溶解分散性
        2.3.3 乳液聚合物的粘度评价
        2.3.4 界面张力
        2.3.5 粒径分布
        2.3.6 微观形貌表征
        2.3.7 溶胀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乳液聚合物老化特性研究
    3.1 乳液聚合物流变动力学特征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流变性
        3.1.4 粘弹性
    3.2 乳液聚合物的岩心流动性
        3.2.1 实验条件
        3.2.2 实验方法
        3.2.3 不同老化时间下的乳液聚合物的流动性
        3.2.4 不同渗透率岩心中乳液聚合物的流动性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乳液聚合物驱油效果评价
    4.1 单管圆柱岩心驱油实验评价
        4.1.1 实验条件
        4.1.2 实验方案及步骤
        4.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 非均质条件下乳液聚合物的调剖效果
        4.2.1 实验条件
        4.2.2 实验方案及步骤
        4.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组合段塞尺寸优化
        4.3.1 实验条件
        4.3.2 实验方案及步骤
        4.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利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弱凝胶调驱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核磁共振技术检测岩心中流体分布的基本原理
    1.1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1.1.1 核磁共振条件
        1.1.2 拉莫方程和拉莫进动
        1.1.3 自旋磁矩在射频场中的运动
        1.1.4 弛豫、纵向弛豫和横向弛豫
        1.1.5 影响弛豫时间的因素
        1.1.6 自由感应衰减信号(FID)
        1.1.7 CPMG序列
    1.2 岩心多孔介质中流体的弛豫
        1.2.1 表面弛豫
        1.2.2 扩散弛豫
        1.2.3 自由弛豫
    1.3 核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
        1.3.1 概述
        1.3.2 射频脉冲序列
        1.3.3 梯度磁场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核磁共振岩心驱替实验关键技术
    2.1 核磁共振岩心驱替系统
        2.1.1 单管岩心物模系统
        2.1.2 核磁共振分析与成像系统
    2.2 岩心内流体信号区分方法
        2.2.1 “改变”水的核磁信号
        2.2.2 “改变”油的核磁信号
    2.3 磁共振分析与成像参数优化
        2.3.1 分析序列参数优化
        2.3.2 成像软件SE序列参数
        2.3.3 成像软件图形位置与层厚参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弱凝胶体系的优选
    3.1 弱凝胶体系的初步筛选与优化
        3.1.1 实验目的
        3.1.2 实验材料
        3.1.3 实验仪器
        3.1.4 实验方法
        3.1.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 弱凝胶体系与油藏适应性匹配
        3.2.1 实验目的
        3.2.2 实验材料
        3.2.3 实验仪器
        3.2.4 实验方法
        3.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 成胶时间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弱凝胶调驱机理研究
    4.1 核磁共振岩心驱替实验的设计
        4.1.1 实验目的
        4.1.2 实验材料
        4.1.3 实验仪器
        4.1.4 实验方案
        4.1.5 核磁共振岩心驱替实验流程
        4.1.6 核磁共振分析与成像参数设定
        4.1.7 T_2信号和核磁成像图的处理方法
    4.2 均质岩心中弱凝胶调驱规律
        4.2.1 T_2反演数据分析
        4.2.2 T_2谱和量筒计量采收率的比较
        4.2.3 核磁成像图
        4.2.4 T_2谱和核磁图像计算采收率结果的比较
        4.2.5 岩心进口压力
        4.2.6 均质岩心中弱凝胶的驱替规律
    4.3 双层非均质岩心中弱凝胶调驱规律
        4.3.1 T_2反演数据分析
        4.3.2 T_2谱和量筒计量采收率的比较
        4.3.3 核磁成像图
        4.3.4 T_2谱和核磁图像计算采收率结果的比较
        4.3.5 岩心进口压力
        4.3.6 双层非均质岩心中弱凝胶的驱替规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核磁T_2谱反演图及峰数据
致谢

(8)渤海油田聚合物微球调驱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深部调剖剂发展现状
    1.3 深部调剖剂评价方法
    1.4 微球调剖研究现状
第2章 聚合物微球理化性质实验研究
    2.1 引言
    2.2 注入水组成及固含量实验
        2.2.1 实验原理
        2.2.2 实验条件
        2.2.3 实验步骤与结果
    2.3 微球溶胀实验
        2.3.1 实验原理
        2.3.2 实验条件
        2.3.3 实验步骤
        2.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聚合物微球注入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条件
        3.2.2 实验装置
        3.2.3 实验设计
        3.2.4 实验步骤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核壳微球注入压力
        3.3.2 纳米微球注入压力
        3.3.3 阻力系数模板
        3.3.4 聚合物微球在多孔介质中的分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含油饱和度对微球注入、封堵及采收率影响规律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条件
        4.2.2 实验装置
        4.2.3 实验设计
        4.2.4 实验步骤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含油饱和度对采收率和注入性的影响
        4.3.2 相对渗透率对注入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绒囊流体深部调驱体系及注入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调驱材料研究现状
        1.2.2 国内调驱材料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绒囊流体深部调驱体系配方优化
    2.1 绒囊流体的热力学稳定参数计算
        2.1.1 高分子化合物的共混
        2.1.2 绒囊流体主剂成分
        2.1.3 绒囊流体热力学稳定性计算
    2.2 实验方法及评价指标
        2.2.1 实验仪器、药品
        2.2.2 实验方法
        2.2.3 评价指标
    2.3 绒囊深部调驱流体配方研制
        2.3.1 绒囊流体基液配方的优化
        2.3.2 绒囊流体性能调节剂加量优化
    2.4 常规性能评价
        2.4.1 耐盐性评价
        2.4.2 耐温性评价
    2.5 章末小结
第3章 绒囊流体深部调驱体系调驱效果研究
    3.1 绒囊流体封堵性实验
        3.1.1 含缝模型的制备
        3.1.2 实验条件及仪器
        3.1.3 实验内容及方法
        3.1.4 实验结果
    3.2 绒囊流体调驱提采驱油性实验
        3.2.1 实验条件及仪器
        3.2.2 实验内容及方法
    3.3 绒囊流体调驱注入参数驱油效果影响分析
        3.3.1 注入顺序对调驱效果影响
        3.3.2 注入轮次对调驱效果影响
        3.3.3 注入速度对调驱效果影响
        3.3.4 渗透率级差对调驱效果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绒囊流体深部调驱体系作用机理
    4.1 囊泡破灭前作用机理
        4.1.1 囊泡的产生
        4.1.2 囊泡的封堵
        4.1.3 聚合物基液提采
    4.2 囊泡破灭后作用机理
        4.2.1 囊泡的破灭
        4.2.2 气体的混相及低温氧化
        4.2.3 表面活性剂驱油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W410油藏深部调驱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深部调驱机理
        1.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3 深部调驱剂分类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的目标
        1.3.2 研究的内容
    1.4 技术思路
第2章 油藏基本概况及开发现状
    2.1 油藏的特征
        2.1.1 构造特征
        2.1.2 沉积特征
        2.1.3 储层物性
        2.1.4 储层孔隙类型特征
        2.1.5 孔隙的结构特征
        2.1.6 流体性质
    2.2 储集层的性质
        2.2.1 储层润湿性
        2.2.2 储层矿物特性
        2.2.3 储层敏感性
    2.3 开发现状
        2.3.1 开发形势
        2.3.2 油藏矛盾
    2.4 早期试验及应用
        2.4.1 酚醛树脂+体膨颗粒体系
        2.4.2 酚醛树脂+木质纤维素体系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深部调驱体系室内实验评价
    3.1 交联聚合物冻胶+体膨颗粒体系
        3.1.1 作用机理
        3.1.2 成胶实验
        3.1.3 黏度实验
        3.1.4 封堵性实验
        3.1.5 性能对比
    3.2 聚合物微球体系
        3.2.1 作用机理
        3.2.2 抗温实验
        3.2.3 抗盐实验
        3.2.4 抗剪切实验
        3.2.5 封堵性实验
        3.2.6 粒径匹配实验
        3.2.7 注入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现场应用与效果评价
    4.1 应用概况
    4.2 工艺参数制定
        4.2.1 注入排量
        4.2.2 注入压力
        4.2.3 调驱剂用量
        4.2.4 微球粒径
        4.2.5 微球浓度
    4.3 体系评价
        4.3.1 交联聚合物冻胶+体膨颗粒体系
        4.3.2 聚合物微球体系
    4.4 工艺技术决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交联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调驱效果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油田用铬交联聚合物凝胶研究进展综述[J]. 佟卉,苏程,毛绍祺,闫坤,刘利. 化学工程师, 2021(02)
  • [2]海上非均质油藏可动微凝胶深部调驱研究[D]. 杨哲.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3]耐温抗盐型聚丙烯酰胺调驱剂的制备及碳点辅助荧光示踪研究[D]. 刘垚.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 [4]DH-4区块复合离子型调驱体系深部调驱室内实验研究[D]. 贾飞.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5]深部调驱剂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 白小芳. 西北大学, 2019(01)
  • [6]乳液聚合物性能评价及驱油效果研究[D]. 魏秋帆.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7]利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弱凝胶调驱机理[D]. 顾琦鑫.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8]渤海油田聚合物微球调驱性能研究[D]. 刘俊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9]绒囊流体深部调驱体系及注入参数研究[D]. 李文帅.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10]W410油藏深部调驱技术研究与应用[D]. 魏斌.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交联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防洪效果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