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WTO对包头保险业的影响

中国加入WTO对包头保险业的影响

一、加入WTO对包头市保险业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胡彦鑫[1](2021)在《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我国产业与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一段时期以来,产融结合成为提升企业资本运营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的有效途径,也成为大型企业集团实现多元化的重要发展战略。“由产到融”以及“由融到产”的两种运营方式,相互渗透、组合互补,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重要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这种探索,其初衷在于充分借鉴发达市场经济体产融结合的实践,探索拓宽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渠道,以满足巴塞尔协议有关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嗣后,三十余年的改革发展进程中,我国逐步形成了“由产到融”的政策实践,并极大提升了企业投资的活力,促进了产业资本与金融业的协同发展,满足了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监管要求,提升了企业效能。然而,随着风险冲击和内外环境的改变,“由产到融”的政策实践在近期以来出现了风险积聚的现象,甚至诱发了严重的金融风险。如包商银行被“明天系”掏空,成为“明天系”企业的提款机,最终诱发严重的信用风险。2018年,监管当局专门出台针对性的金融监管文件,规范企业投资境内金融机构,防范交叉风险传染,促进企业与金融机构良性发展。回顾我国企业与银行业协同发展的历史实践,在充分肯定企业资金进入银行业提升运营效能的同时,亦宜反思这一进程中的风险形成,应如何正确认知效能提升与风险事件频发成为摆在理论研究与金融实践层面的一个颇为棘手的课题。基于此,本文聚焦于科学评估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产生的风险这一时代课题,为提高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有效规范公司参股银行行为、防范产融结合风险、实现实体经济健康持续的增长提供有益借鉴。本文从防范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入手,根据当前公司参股银行后风险事件频发且实体企业与金融企业之间风险交叉传染的特点,梳理公司参股银行的动因、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机理以及风险产生的机理,构建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拓展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的经济学解释。回顾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发展历程,明确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动因,同时选取2008年-2018年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分析了我国公司参股银行后,在缓解约束与提高效率两方面的现状与问题,同时对我国公司参股银行关联交易风险、交叉传染风险进行进一步对比与分析,分析其产生的危害。进一步在理论梳理和现状剖析的基础上,采用2008-2018年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利用混合效应面板回归、Probit、Tobit等方法实证分析了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影响,一方面验证了公司参股银行对公司融资约束的影响,另一方面验证了公司参股银行对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通过参股商业银行,我国公司能够提高效能,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风险;本文进一步将包商银行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深入探究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同时通过34家上市银行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公司参股银行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最后,对全文的结论进行归纳,并从稳定货币政策预期、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合理支付股利、规范公司参股银行市场秩序、完善企业及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和强化外部监管等方面提出提高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加强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性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公司参股商业银行的实际,梳理了公司参股银行后所产生的经济后果,一方面能提高参股公司的效能,另一方面也会产生较大的风险。公司参股银行通过信息效应、协同效应和银企关联效应三种渠道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公司参股银行影响投资效率的机理体现在:一是当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相对较小时,相对充沛的内源资金会造成企业管理人员过度自信,进而为追求更大的利润空间而提高投资规模,而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便很容易出现过度投资,从而导致企业投资效率的降低。二是当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相对较大时,企业可以利用的资金就会相应降低,优先的可支配资金会使企业错过很多预期收益较高的投资项目,导致投资效率的降低;当企业缓解了融资约束,企业就会避免错失收益较高的投资项目,进而提高投资效率。三是因融资约束导致的企业资金量的减少从另一个角度可以促使企业在投资之前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甄别,选择投资价值更大的项目,同时进一步加强投资项目的管理,从而提高投资效率。因此本文认为融资约束能够影响企业的投资效率。与此同时,公司参股银行后,主要存在两种风险,即关联交易风险,实体与金融交叉传染的风险。第二,通过历史分析法系统梳理了中国参股银行的发展历程及其动因,同时综合运用混合效应面板回归、Probit、Tobit等计量方法,揭示了公司参股银行后在提高效能方面存在异质性影响。公司参股银行之后,融资约束程度显着降低,企业所有制性质、国家宏观政策、区域发展和营商环境在缓解融资约束过程中发挥着调节作用;参股银行可以显着缓解由于融资约束造成的投资效率损失。第三,通过实证研究并辅以典型案例分析公司参股银行风险产生的危害,揭示了关联交易风险及交叉传染风险产生的原因,随着非国有股东占比的提高,银行的风险承担随之提升,并对不同银行产生非对称性影响。通过系统梳理包商银行发生风险事件的全过程,揭示产融结合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风险成因归结为市场秩序不规范、公司财务不稳健、银行公司治理不完善和外部金融监管失灵四方面,两类风险具有隐蔽性强、破坏性大和周期性等特征,损害中小股东合法权益的同时,容易诱发区域性金融风险。通过2008-2018年34家上市银行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公司参股银行后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整体来看,随着非国有股东参股银行比例的上升能显着提高银行的风险承担,非国有股东参股商业银行通过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进而提高了银行的风险承担。非国有股东参股商业银行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存在非对称性,城商行非国有股东参股比例的提升能够促进银行风险承担的提升,而股份制银行非国有股东参股比例的提升抑制了银行风险承担,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并未产生显着影响。

王永仓[2](2021)在《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 ——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文中研究指明数字经济是当前全球发展的主流趋势,数字金融是数字经济时代创新活动最为活跃的领域。数字金融以先进的底层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用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为实现普惠金融发展和社会经济包容性增长提供了新的途径。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增加农民创业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是“三农”领域的热点议题,也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发展,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但是相对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依然较低,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失衡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逐年放缓,农村居民外出就业面临严峻挑战,在农业生产成本“地板”和农产品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面临较大的压力,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也对农民收入增长带来负面影响。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是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渠道,但是中国传统农村金融面临可持续性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支持乏力,需要寻求新的动力以促进农村居民持续增收。然而,数字金融快速发展可能为农民收入增长带来新机会。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逐步迈入数字金融时代。数字金融作为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高度融合的产物,具有低成本、广覆盖、可持续等优势,降低了信贷服务对财务报表、信贷记录、抵押担保等传统信贷技术的依赖,提高了金融服务的可得性,通过促进消费投资、激励创新创业、支持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等途径提升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改善了农村居民创业就业环境,为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带来更多的机会。数字金融有望通过金融组织与金融服务等方面的创新,不断缩小数字鸿沟,解决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长期面临的低收益、高成本、效率与安全难以兼顾等瓶颈问题,可以惠及被传统金融排斥的大量农村居民,有助于缓解他们的金融约束,获得便利低成本的支付、投资理财、融资、保险等金融服务,并改善他们的消费行为,促进他们的创业、投资、经营及就业活动,提高农村资金配置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进而促使农民收入增长。鉴于此,本文以数字金融为切入视角,着重分析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效应。本文遵循提出问题、理论研究、实证研究与政策研究的逻辑思路,基于中国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实际情况,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为促进农村数字金融有效普及、推动数字金融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提供政策依据。具体地,本文在深入分析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的演变历程及结构变化、数字金融的特征事实及演变趋势的基础上,重点构建了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理论框架,并运用2011-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和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综合采用工具变量法、分位数回归法、中介效应模型、门槛估计法、面板半参数估计、空间计量、最小二乘法、倾向得分匹配法、Iv-probit等方法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最后基于结论提出发展数字金融以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归结如下:第一,中国数字金融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省域间的数字金融差距日趋缩小,但是数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依然存在问题,带来了新的风险并产生新的金融排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收入结构表现出显着的时空差异,各省农民收入差距日渐缩小,农民收入来源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省域间的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显着的空间依赖性,呈现出分块集聚的特征;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具有普遍的正相关性,且具有非线性特征。加速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推动金融发展提质增效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中国各类数字金融业务的应用与普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省域间的数字金融发展差距日渐缩小,金融服务的普惠性明显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显着增强。但是数字金融发展本身及服务实体经济方面依然存在着问题。部分传统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并非因为数字金融而化解,有些问题在数字金融领域反而进一步强化。数字金融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和风险,并产生了新的金融排斥。中国数字金融在短期内将会强化监管,长期将会防范风险与鼓励创新并重,以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并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收入增长及收入结构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农民收入水平逐渐提高,收入形态已经高度货币化,收入来源逐渐多元化。工资性收入超越经营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增长最主要的来源,转移性收入成为近年农民收入增长的亮点,财产性收入水平依然较低。省域间的农民收入差距总体上表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特征,近年来农民收入差距的收敛速度正在放缓。各省份农民收入增长表现出显着的空间依赖性,农民收入较高的省份、农民收入较低的省份存在分块集聚的特征。伴随着数字金融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数字金融发展、数字金融各维度、数字金融的各项业务与农民收入具有正相关性,且具有非线性特征。数字金融与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均具有正相关性,且表现出非线性特征。数字金融与各区域农民收入之间具有正相关性,且存在非线性特征。第二,数字金融发展通过促进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等各项收入增长进而带动农民增收,处于不同收入分位数的群体均能从数字金融发展中获益,尤其是低收入群体获益较多,在不同区域数字金融发展的增收效应存在显着的差异。首先,无论是数字金融总指数还是各维度指数都与农民收入增长显着正相关,并具有显着的滞后效应。采用过度识别的工具变量GMM和LIML方法对内生性进行控制的估计结果表明上述结论具有稳健性。支付、信贷、保险等各类数字金融业务均能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其次,数字金融对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增长均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再次,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存在显着的地区差异,其中数字金融对西部地区的增收效应最强。最后,各收入分位数上的人群均能从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中获益,尤其是低收入群体获益更多。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体现出包容性特征。第三,数字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具有基于自身非线性特征,并存在人力资本门槛效应和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首先,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均存在双重门槛效应,表明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具有非线性特征。随着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水平越过相应的门槛值,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当前所有省份的数字金融发展均跨越了第二个门槛值。其次,总体上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人力资本门槛效应不明显,但其各维度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人力资本门槛效应存在结构性差异。覆盖广度存在双重人力资本门槛效应,随着人力资本跨越相应的门槛值,农民增收效应逐步增强。进一步分析表明,覆盖广度与农村人力资本的交互耦合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使用深度的人力资本门槛效应不显着。数字化程度存在单一人力资本门槛效应,随着人力资本跨越门槛值,增收效应有所减弱。在样本期内大部分省份的人力资本仍然处在数字化程度增收效应较大的阈值范围内。再次,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均存在显着的空间集聚特征。总体上数字金融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着,数字金融各维度对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差异。具体来看,覆盖广度不仅有利于本省的农民收入增长,还能提高邻接省份的农民收入增长。使用深度有利于提高本省农民收入增长,但对邻接省份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不显着。数字化程度对本省农民收入增长影响不显着,但是对邻接省份的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第四,数字金融发展促进了宏观经济增长,并主要通过城市化进程进而有利于农民收入增长。在控制经济增长的情况下,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本身也是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有效渠道。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除了通过中介变量传导之外,还能直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首先,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显着而稳健的正面影响。进一步考虑到各省份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性,研究发现在中西部地区,以及在初始互联网普及率、居民高等教育比例相对较低省份,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更强;在初始传统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私营企业比重较高的省份数字金融的经济增长效应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其次,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可以通过经济增长进而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主要通过城市化途径来实现,而产业结构的变迁和城市化也是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再次,数字金融及各维度除了通过中介变量影响农民收入增长之外,还能直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最后,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传递路径存在区域差异。第五,数字金融促进家庭创业,进而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数字金融使用通过促进农户家庭创业活动,提高创业绩效,从而促进农户增收,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具有显着的正向溢出效应。此外,数字金融促进了农户家庭成员的非农就业,相对于创业家庭,数字金融对非创业家庭的非农就业水平影响更为显着。首先。数字金融使用有助于促进农户家庭收入增长,社区数字金融水平提高对农户家庭增收具有显着的正向溢出效应。具体来看,相对于不使用数字金融的家庭,数字金融使用降低了农户的农业收入,提高了非农收入,即数字金融促进农户家庭增收并改变收入结构;社区数字金融水平的提高对所有农户的家庭增收均具有显着的正向溢出效应。对异质性农户,数字金融使用、社区数字金融水平的增收效应存在差异。总体上,数字金融使用、社区数字金融水平的增收效应随分位点的上升表现出先下降后缓慢增强的特征,对非贫困农户、东部地区的农户以及低社会资本和低金融知识农户的家庭增收效应更强,对贫困农户和中西部地区农户的增收效应较弱。其次,数字金融使用有助于促进农户家庭创业和提高非农就业水平,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对家庭创业和非农就业水平具有显着的正向溢出效应。从创业活动来看,相对于不使用数字金融的家庭,数字金融使用能显着促进农户家庭创业,尤其是提高机会型创业的概率,并改善非创业家庭的创业意向;对于不使用数字金融的农户,社区数字金融水平提高对其创业活动具有溢出效应,对创业意向的影响则不显着。从创业绩效来看,数字金融使用能显着提高项目营业收入和经营利润,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对营业收入和经营利润具有正向溢出效应。数字金融还能改善农户家庭非农就业水平,相对于创业家庭,数字金融使用和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对非创业农户的非农就业促进作用更为显着。相较已有研究,本文创新在于:(1)研究视角方面。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机制并进行实证验证,现有研究通常从某一个方面的来展开。宏观层面,从赋能实体经济的角度讨论数字金融通过经济增长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并逐步检验经济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传递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经济增长主要通过吸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微观层面从支持农户家庭创业的视角讨论数字金融对农户家庭增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促进了农户家庭创业活动,尤其是机会型创业,并提升了创业绩效,从而促进家庭增收。现有文献关注到数字经济对自雇型就业和受雇型就业的影响,但是很少从微观的角度考察,本文比较了数字金融对创业家庭和非创业家庭就业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对非创业家庭的非农就业影响力度更大。即是说,数字金融更有利于增加受雇型劳动者的非农就业机会。(2)研究内容方面。没有使用数字金融的家庭能否从数字金融发展中获得好处,这一点很少有文献进行考察。本文从社区层面考察了数字金融发展水平对不使用数字金融家庭的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对农户家庭收入、家庭创业及非农就业均有正向的溢出效应。关于数字金融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收入增长的影响,目前关注的文献也较少。本文比较了数字金融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增收效应。结果表明,数字金融使用、社区数字金融水平促进了非贫困户的家庭增收,但是对贫困家庭的增收效应不显着。现有文献关注到数字金融对非农收入的影响,但是对农业收入的关注比较少。本文分析了数字金融对家庭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金融提高了农户家庭非农业收入,减少了农业收入。(3)研究方法方面。本文将面板门槛模型、二次项面板模型及面板半参数模型结合起来以研究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非线性效应,将面板门槛模型与交互耦合协调度模型结合起来研究数字金融的人力资本门槛效应,在研究数字金融农户增收效应时使用了OLS、2SLS及PSM方法。现有研究在处理同类问题时通常只考虑了其中的一种或两种方法,本文尽可能把这些方法结合起来,以增强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拓朴(DORJPUREV BAYARJARGAL)[3](2020)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蒙中经贸合作研究》文中认为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以来,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倡议提出至今,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随着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及丝路基金的设立,其影响范围必将越来越大,发挥作用越来越强,国际参与度越来越深。蒙古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的领土接壤国家,稳定的政治关系为两国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与中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往来不断深化。现如今中国已经成为蒙古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如何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继续加大与中国的贸易合作规模,扩大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积极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成为目前国内学术研究的重要议题。一方面,从理论角度来说,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如何继续深化蒙中两国的贸易合作关系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因此,本论文以国际贸易学的角度,基于有关理论,全面系统地研究蒙中两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贸易合作,对深化双边贸易合作国别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另一方面,从实践角度来说,研究“一带一路”倡议下蒙中贸易合作问题,不仅有利于加强蒙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蒙中经贸关系,还对维护地区稳定、深化政治互信、深化两国国际认可都有着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在充分研究蒙古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搜集以往相关文献资料,采用理论分析、对比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运用相关理论与实证模型,对蒙中两国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经贸合作往来进行研究,旨在丰富与充实“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蒙中经贸往来有关研究。具体来说,本文共包含四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引述及文献综述部分,包括第一章绪论及第二章相关概念与理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现阶段相关研究综述、研究内容及本文的主要创新及不足。随后在总结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划定了“一带一路”倡议以及蒙中经贸合作的研究概念及研究范畴,并总结梳理了全文的理论基石——国际分工理论、相互依存理论及区域合作理论。第二部分为有关历程回顾与现状分析部分,包括第三章蒙古国经济发展历程回顾、第四章“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所取得的进展以及第五章“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蒙中经贸合作现状。主要介绍了近年来蒙古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历程、“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所取得的主要成绩以及蒙中两国现阶段在“五通”方面的最新进展。第三部分为实证分析部分,包括第第六章蒙古国贸易环境评析与第七章“一带一路”背景下蒙中经贸合作的经济效益分析。主要通过构建蒙古国贸易环境指数评价指标体系,从规模、便利化、风险、潜力四个维度对蒙古国2013-2018年贸易环境进行评价,并运用逼近理想解法进行得分计算,并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借助向量自回归模型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蒙中两国经贸合作的经济效益进行实证分析。第四部分为政策建议部分,包括第八章加快推进蒙中经贸合作的政策建议,在第三部分实证结论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与经验分析,从积极扩展“一带一路”朋友圈、推动建成“一带一路”自由贸易网络体、积极顺应新一轮全球工业浪潮、形成全方位互联互通网络、推进协同机制建设、深化智库交流合作等六个方面提出深入推进蒙中经贸合作,释放双边贸易红利的政策建议。本文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通过现状梳理发现“一带一路”倡议使蒙中两国在“五通”方面都去取得了十分巨大的进展,尤其是贸易畅通方面,体现在边境贸易规模和矿产贸易规模增速迅猛;第二,通过构建蒙古国贸易环境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发现,蒙古国2013-2018年贸易环境总体改善十分明显,21个省区贸易环境指数前三位分别是乌布苏省、中央省和布尔干省,后三位分别是色楞格省、戈壁苏木贝尔省和南戈壁省。第三,借助VAR模型分析蒙中两国2013年以来的有关季度数据发现,“一带一路”倡议所带来的“贸易红利”对蒙古国经济水平、就业水平、收入水平均有显着提升,贡献率分别为18.034%、4.828%、3.506%。综上,本文基于相关理论与现有文献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蒙中两国经贸合作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总结蒙古国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蒙中两国在“五通”领域取得的成就,在对蒙古国各省贸易发展环境评价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红利为蒙古国在经济发展、提供就业、增加收入三方面做出贡献,填补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相关领域研究的不足,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及事实依据。

高燕[4](2017)在《守望相助七十载 亮丽北疆奏华章——自治区成立70周年包头市经济社会发展回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治区成立70周年来,包头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各族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的决策部署,同心同德、奋发图强,在抢抓机遇中干事创业,在攻坚克难中砥砺前行,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充分展示包头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就,从综合实力、农牧业、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商贸经济、金融保险业、科教文卫以及居民生活八个方面回顾了全市70年来的发展变化。

刘欣[5](2015)在《内蒙古对外开放效应及战略选择》文中提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取得了飞速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作为连接中国“三北”的北部边疆地区,有4261公里的边境线,19个对外开放口岸,是国家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是我国与蒙古国和俄罗斯区域经济合作的门户,更是拓展我国与中亚国家经济联系的重要陆路通道。进入21世纪,内蒙古自治区抓住对外开放加速的历史机遇,迅速崛起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新高地,但是对外开放仍然是内蒙古自治区的短板。2014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8万亿元,增长7.8%,完成5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1.19万亿元,增长15.7%。而进出口额、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只有145.53亿美元和39.77亿美元,外贸依存度不到5%。开放程度与其它地区差距仍很大,因此内蒙古自治区需要立足当前对外经贸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对外开放的效应,把握未来发展形势,进一步扩大开放,完善同俄罗斯、蒙古国合作机制。抓住内蒙古被国家纳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内蒙古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同俄罗斯跨欧亚大铁路、蒙古国“草原之路倡议进行对接,打造中俄蒙经济走廊”中的重要作用,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做出贡献,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基于此,本文在文献综述基础上,探讨作为沿边省份、少数民族地区的内蒙古对外开放的理论基础;围绕内蒙古自治区对外贸易、外商投资、国际经济合作、口岸建设等对外经济活动,分别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选取对外开放中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国际经济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几个重要的经济指标,实证检验评估内蒙古对外开放的效应;探讨内蒙古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面临的环境和机遇,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中俄蒙经济走廊,深化对外开放的战略选择。

陈思敏[6](2015)在《SC财险鄂尔多斯分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险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保险行业来说,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经济规模的扩大、社会财富的增长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促进了保险需求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市场竞争日激趋激烈,参与竞争的主体日益增多,保险公司传统的经营模式受到严峻挑战。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改善经营模式,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成为各大保险公司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以SC财险公司鄂尔多斯分公司为研究对象,在充分借鉴国内外保险公司战略发展理论和案例的基础上,分别借助PEST分析模型和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对SC财险公司鄂尔多斯分公司的外部发展环境和行业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到影响鄂市保险行业的五种力量中,新的进入者和卖方议价能力的威胁较小,而替代品、买方议价能力和现有竞争者的威胁较大的结论。再从资源和能力两方面对该公司的内部环境进行分析,指出该公司的优势有发展优势、营销渠道优势、服务优势和声誉优势,劣势为市场占有率低、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和创新能力不强。在此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将SC财险公司鄂尔多斯分公司的机会、威胁、优势和劣势相结合起来,指出多元化的增长战略是适合该公司发展的战略。最后从组织结构、制度建设、人力资源和技术保障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保障SC财险公司鄂尔多斯分公司发展战略顺利实施的具体措施。

柴智慧[7](2014)在《农业保险的农户收入效应、信息不对称风险 ——基于内蒙古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农业保险作为一种被WTO“绿箱政策”所允许的可分散风险、弥补损失的非价格农业保护工具,日益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10个“一号文件”均提出要加大对我国农业保险的财政支持力度,逐步建立健全我国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特别是自2007年起中央财政开始按照WTO协议中有关政府可在财政上参与农业保险以支持本国农业发展的要求提供保费补贴,我国农业保险呈现出蓬勃快速的发展趋势。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保费补贴的首批试点地区之一,农业保险规模持续快速增长,自2007年到2012年,内蒙古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从4.33亿元增加到19.21亿元,增长3.44倍;各级政府保费补贴从3.37亿元增加到17.38亿元,增长4.16倍,各级政府的财政补贴无疑是内蒙古农业保险蓬勃快速发展的重要推手。然而,大量的财政保费补贴资金是否可以实现农业保险稳定农户收入的政策效应?现行的农业保险在开展中是否存在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问题和逆向选择行为?对这些问题的理论研究与实证检验不仅是对中国特色农业保险理论的补充和完善,也是为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甚至整个中国的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政策建议。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综合运用微观经济学、农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相关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以内蒙古六年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实践为研究对象,对该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福利效应和运营风险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以试图解答两个研究问题:(1)农业保险是否具有稳定农户收入的政策效应?若有,则其政策效应是否己真正落实到受益主体农户身上?目前,影响农业保险政策效应发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其形成原因又是什么?(2)在现行的农业保险制度下,农业保险在开展中是否存在运营风险,或者说,行为主体是否存在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问题和逆向选择行为?如果存在,如何规避?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陈述如下:内容一:农业保险稳定农户收入的政策效应研究。从理论上看,农业保险可以降低农户收入波动,具有减轻农业风险、弥补因灾损失、稳定农户收入的政策效应。然而,基于微观农户样本数据,本文分别采用倍差模型、匹配模型和匹配倍差模型对农业保险稳定农户收入的政策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在内蒙古现行“低保障、广覆盖、低保费、低赔偿”的农业保险制度下,该项支农惠农政策尚难以发挥其稳定农户收入的福利效应。内容二:农业保险中“协议”理赔的成因研究。研究发现:“协议”理赔是影响农业保险稳定农户收入的政策效应真正落实到受益主体农户身上的直接因素之一。内蒙古农业保险开展中“协议”理赔模式的产生既是政府、农户、保险公司三方行为主体由于地位不对等而导致的各自利益低水平均衡的结果,更是三方利益相关者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所做出的现实选择,具体表现在农户的效用最大化与其弱势群体地位的不一致,政府的社会福利最大化让位于保持政策持续和社会稳定,保险公司的利益最大化与其基层组织体系建设的不匹配。内容三:农业保险中三方行为主体的道德风险问题研究。研究发现:在内蒙古现行的农业保险制度下,农户、政府、保险公司三方行为主体均存在道德风险问题,其中,农户的道德风险问题可分为农户事前消极防损与事后怠于减损的不积极行为和农户事前骗保与事后骗赔的保险欺诈行为两类。三方利益主体均存在道德风险问题的现实原因是投保农户的认知偏差和侥幸心理,保险公司的利益驱使和机会主义,政府部门的认知误区与监管缺位;同时,道德风险不仅会使保险公司的业务拓展受挫,而且会造成各级政府的财政补贴资金流失。然而,基于农户视角的实证检验却发现,无论是在种植业保险市场还是在养殖业保险市场,在内蒙古现行“低保障、广覆盖、低保费、低赔偿”的农业保险制度下,投保农户均不存在事前消极防损和事后怠于减损即事前与事后的不积极行为的道德风险问题,但存在事前骗保与事后骗赔等属于保险欺诈范畴的道德风险问题。内容四:农业保险中农户逆向选择行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农业保险市场中农户逆向选择的产生机理是投保农户在农业生产中风险差异的客观存在和保险公司根据农户在农业生产中的平均损失概率厘定保险费率;深层根源则是农业保险标的的特殊性,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方面的不足以及部分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认知存在偏差。如果农户的逆向选择行为非常严重,则会导致农业保险市场的风险累积和供求失衡。另外,基于微观农户视角,采用非参数分析方法和计量经济模型对农户在内蒙古现行“低保障、广覆盖、低保费、低赔偿”的农业保险政策实施中是否存在逆向选择行为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农户确实存在逆向选择问题,但其并不严重;原因可能是目前内蒙古农业保险理赔中“协议”赔付的广泛存在和政府对农户的大规模保费补贴。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在理论研究方面,本研究对农业保险中“协议”理赔的概念、表现、后果及其成因给予系统论述,同时对农户、政府和保险公司三方行为主体道德风险和农户逆向选择的形成机理及其危害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研究结论不仅可以为消除“协议理赔”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可以完善农业保险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其次,在实证研究方面,本研究应用农户层面的调查数据,实证检验农业保险是否具有稳定农户收入的政策效应,识别现行农业保险制度下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信息不对称风险,研究结果可以为政策制定者与实施者评价农业保险的政策效应和判断农业保险的运营风险提供更为稳健的、可靠的决策依据。

石美生[8](2014)在《在华FDI空间分布研究》文中认为自德国学者杜能提出农业区位论以来,有关企业如何选择区位才能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问题成为学术界不断探索的焦点之一。伴随国际直接投资行为的日益加深,学者们开始对国际直接投资行为的动机展开广泛研究,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点即为FDI区位选择的依据。虽然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国际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理论,但是在产业空间布局理论中对企业区位选择的研究,以及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渗透着的区位思想,仍对FDI区位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为进一步在实践中探索FDI空间分布的规律,大量国内外学者选取不同投资国和东道国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在国际研究中,多利用FDI企业及东道国数据进行研究,并将东道国视为同质区域,而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使FDI企业的区位选择更具多样性,FDI空间分布的相关研究也因此更为复杂。本文探讨了各主要影响因素对FDI在中国空间分布中的作用机理,并尝试从多个角度检验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探索并论证哪些因素在哪些区域对FDI有吸引作用,并就如何继续改善投资环境以吸引高质量外资提出政策建议,供政策制定者参考。首先,本文通过对产业空间布局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以及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提出FDI在中国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在华FDI主要受政策因素、市场条件因素、集聚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呈现空间异质性。政府通过实施空间准入、市场准入、行业准入等开放政策,以及外资的优惠与限制政策,加之需求结构调整、供给结构调整和完善保护措施等普适性政策吸引、引导并约束FDI;市场需求规模和市场活力反映出消费者偏好异质性,带来FDI产业异质性,进而体现为FDI企业空间异质性;集聚因素通过协同效应和正外部经济对FDI产生吸引作用,而其产生的负外部经济则对FDI产生挤出效应,同时,FDI的自我集聚效应能够加深区域集聚程度,与区域产业集聚形成循环累积系统;而政府服务效率、人文地理环境和城市化水平作为对FDI产生较大影响的社会环境因素也对FDI的空间分布产生向心力或离心力。其次,本文对中国利用外资演进历程、FDI在中国整体演进趋势和FDI在中国区域分布变动趋势进行了梳理和探讨。自1979年中国利用外资伊始至今可以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飞速展开阶段及稳步推进与调整阶段。伴随三个阶段的推进,中国持续提高对FDI的政策引导和规范。在总量方面,独资经营FDI比重日益增加,合资经营FDI比重不断下降;FDI的行业呈多样化态势,主要分布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且行业之间FDI的分布存在较大差异;FDI来源地呈多元化态势,且相对集中,FDI金额稳步上升。在FDI空间分布方面,各区域FDI金额均呈现明显增长,但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的FDI分布和增长趋势均呈现明显差异;本文认为城市利用FDI在各区域的分布显示较强的集聚特性,多集中于东部地区和区域内主要城市,而以全国为视角则呈现分散性,多集中于直辖市、省会城市和相对发达的其他地级市。再次,本文基于上述机制论述与现状分析,选取相关面板数据,构建理论模型,实证检验各影响因素对FDI在中国空间分布的作用效果。本文选取2002-2011年中国25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层面数据,从四个角度对FDI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即全时段全区域、分时段全区域、全时段分区域及全时段分发达程度。通过较为细致的实证检验,本文阐述了各影响因素在不同时段和不同区域对FDI空间分布造成的不同影响。结果显示,伴随中国各区域经济的发展和FDI产业升级,优惠政策和各种开放政策对FDI的吸引已不再明显,逐渐凸显出普适性政策对FDI的影响;FDI开始提高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廉价的低素质劳动力已不再是吸引FDI的区位优势;对于各地区而言,集聚程度仍是吸引FDI的重要因素;同时,贸易障碍对FDI呈负影响。最后,本文根据理论原理和实证检验结果,针对中国区域异质性提出可持续性引资政策建议:强化普适性政策执行度,持续优化投资环境;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高FDI在华根植性;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重拾劳动力优势。

伏凌燕[9](2013)在《包头市工伤预防体系构建及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工伤事故不可避免。我国实行工伤保险制度,除了保障工伤职工得到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以外还包括工伤预防工作。工伤保险以保障工伤职工获得待遇支付和职业康复,分散企业工伤风险,提高社会职业健康水平为目标,在安全生产中起到了积极的贡献。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已正式进入规范化、法制化的新时代。但我国市场经济建立不久,工伤保险起步时间不长,在发挥工伤保险的预防作用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工伤保险是市场经济国家安全生产工作的三大支柱(立法、监察和工伤保险)之一。工伤保险实现预防机制主要是通过工伤保险费的咚与支两方面来实现。前者通过调整企业缴纳保险金的差别费率与浮动费率,激励和督促企业从经济效益立场改善安全健康状况,减少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所造成的损失,达到干预工伤预防的作用;后者则是从工伤保险基金提取工伤预防必要费用,直接支持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的预防活动。通过工伤预防,减少事故发生,也就减少了工伤赔付,企业缴纳工伤保险的费率也因此而降低,激发了企业参加工伤保险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成功的工伤预防减少了社会整体资源的破坏,促进了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树立了政府的良好形象。但目前,我国工伤保险没有发挥事故预防的主动作用,仍停留在企业发生工伤事故、社会保险支付待遇。本文从包头市实际出发,对包头市迫切需开展工伤预防工作的必要性给予了理论上和现实的论证。基于以上要求本文用四部分内容进行了介绍。第一章介绍我国工伤预防制度的形成及实施现状,第二章属于重要部分,讲述包头市工伤预防制度的实施状况及工伤预防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三章介绍工伤预防体系在国际上的应用,重点介绍国外部分国家工伤预防体系及给包头市带来的实践经验。第四章从实际分析,结合国际和国内工伤预防工作实施状况,对包头市建立工伤预防体系阐述了本人意见。最后在结论部分,进一步论述预防工作在工伤保险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中的重要地位。

李香雨[10](2012)在《中国保险业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保险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保持了年平均超过20%的增长幅度。作为金融业的三大支柱之一,保险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和贡献不断增强。但是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相对于其他金融中介,保险业的地位仍然比较低,还难以全面有效地发挥其自身应有的功能作用,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险服务。因此,在当前改革深入、社会转型和制度变迁的历史时期,科学地认识保险的功能作用,正确评价我国保险业的现状,理清保险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从而推进中国保险业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从促进经济增长的视角出发,以金融与经济发展理论为基础,创新性地提出了一个保险对有效需求作用机制的研究框架,通过揭示保险对消费、对投资、对出口的促进作用,来评价保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发现当前我国保险业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的政策建议。重点内容包括:1.在对以往金融与经济增长、保险与经济增长理论的梳理基础上,对保险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保险通过发挥其风险转移和管理、经济补偿和储蓄替代、资金融通、信息生产和降低交易成本和社会管理等五项功能实现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基于新金融理论的分析得出,保险促进经济增长可以通过影响影响储蓄——投资转化率、资本配置效率和储蓄率三个因素来发挥作用。基于有效需求理论的分析得出,保险可以影响消费、投资和出口来实现对经济的促进作用。2.对中国保险业概况及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初步考察。系统考察了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利用投入产出法对保险业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力进行测算,并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对我国保险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程度进行初步的考察。3.从理论上系统分析了保险对消费增长的促进作用,并进一步利用经济模型分析人寿保险如何对消费发挥作用。通过对我国当前消费低迷原因的分析,找到保险促进消费的主要渠道。利用支出法测算了保险业对社会保障体系的贡献度,并采用VEC方法对保险促进消费的作用进行了实证检验。4.从理论上分析了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深入分析了保险资金的特性,详细分析了保险是如何促进投资的,包括保险如何对储蓄—投资转化比例产生影响,如何对资本配置效率产生影响等两个方面。在对我国当前保险投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对投资和GDP的影响。5.在回顾了出口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后,全面比较了市场机制下和政府主导下几种出口促进方式的利弊,详细分析了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的促进作用,并对当前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进行了分析。6.对于如何更好地发挥保险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从保险的根本作用、发展方式、资金运用和监管等几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研究思路上,本文从有效需求的角度入手,分别系统地分析保险对消费、保险对投资、保险对出口三大需求的促进作用,进而探索保险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机制。第二,将保险发展作为一种投入纳入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考察查保险业的发展水平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并细分到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同时将保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资本投入量和劳动力投入量相比较,得出了比较符合实际的结论。第三,利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实证检验了保险与消费的关系,得出结论消费和保险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保险对消费的长期的促进作用大于短期的抑制效应,并给出了保险支出和保险赔付对消费的影响路径,保险支出是在保险人投保初期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较小,而后影响越来越大,保险赔付则相反。第四,对保险资金的运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将保险对于投资的促进作用分为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关于保险对储蓄投资转化比例和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作为较为深入的理论分析。第五,利用协整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建立了GDP与保险资金运用、投资与保险资金运用的误差修正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对投资和GDP的促进作用,并给出了GDP和投资对于保险资金运用的响应函数。但是,由于作者理论水平以及能力的限制,本论文还存在以下不足:首先,在研究保险对于出口的促进作用时,由于中国的出口信用保险起步较晚,受数据资料不足的限制,仅是对其做了理论上的考察而没有进行实证研究。在后续研究中,笔者将会予以丰富和完善。其次,在论文的研究框架外,还有很多保险问题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比如农业保险、责任保险、巨灾保险等,由于视角和文章篇幅所限,并没有对这些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待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思考。

二、加入WTO对包头市保险业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入WTO对包头市保险业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关于公司参股银行的文献综述
        1.2.2 关于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文献综述
        1.2.3 关于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文献综述
        1.2.4 小结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2章 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的理论分析
    2.1 公司参股银行的动因分析
        2.1.1 公司参股银行的内涵
        2.1.2 公司参股银行的动因
    2.2 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分析
        2.2.1 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内涵
        2.2.2 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机理分析
    2.3 公司参股银行的风险管理分析
        2.3.1 公司参股银行的风险及其危害
        2.3.2 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形成的机理分析
        2.3.3 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2.4 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2.4.1 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相关理论基础
        2.4.2 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及风险危害的事实描述
    3.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发展历程及评价
        3.1.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发展历程
        3.1.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总体特征
        3.1.3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现状的评价
    3.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的事实描述及评价
        3.2.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的现状
        3.2.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现状的评价
    3.3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投资效率的事实描述及评价
        3.3.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投资效率的事实描述
        3.3.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投资效率现状的评价
    3.4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危害的事实描述及评价
        3.4.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危害的事实描述
        3.4.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危害现状的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实证研究
    4.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的实证研究
        4.1.1 数据来源
        4.1.2 指标选取
        4.1.3 实证模型设定
        4.1.4 实证结果分析
    4.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下的投资效率实证分析
        4.2.1 数据来源
        4.2.2 指标选取
        4.2.3 实证模型设定
        4.2.4 实证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危害的实证研究
    5.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关联交易风险、风险传染的典型案例分析
        5.1.1 包商银行基本概况
        5.1.2 包商银行风险事件梳理
        5.1.3 包商银行暴露的风险问题
    5.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承担的实证分析
        5.2.1 模型设定
        5.2.2 变量设定与数据说明
        5.2.3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提高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加强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6.1 有序推进产融结合、缓解融资约束
        6.1.1 稳定货币政策预期、缓解企业在银根收紧时期的融资约束
        6.1.2 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缓解营商环境较差地区的融资约束
    6.2 借力产融结合、提高投资效率
        6.2.1 发挥产融结合在提高国有大型企业投资效率中的积极作用
        6.2.2 合理支付股利、提高上市公司投资效率
    6.3 严格投资条件、有序规范公司参股银行的市场秩序
        6.3.1 严格规范公司参股商业银行的市场准入
        6.3.2 强化公司控股商业银行的资质要求
    6.4 规范公司出资来源与完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并重、促进公司与银行良性互动
        6.4.1 规范公司参股银行出资来源、强化公司资本监管
        6.4.2 在实体公司和商业银行之间设立防火墙、防范风险交叉传染
        6.4.3 完善国内商业银行的信息管理系统、降低银企信息不对称
        6.4.4 提高监事会的独立性和专业性、防止内部监管失效
    6.5 强化外部监管、有效降低风险发生频率和风险危害
        6.5.1 完善产融结合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法治保障
        6.5.2 多措并举完善穿透式监管、有效杜绝非公允关联交易和防范风险
        6.5.3 避免运动式金融监管、提高外部监管有效性
总结与展望
    一、总结
    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和其它科研情况

(2)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 ——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回顾与评述
        1.3.1 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
        1.3.2 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相关文献
        1.3.3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的相关文献
        1.3.4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模式及政策措施研究
        1.3.5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数据来源
    1.5 研究框架与路线
        1.5.1 研究框架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创新与局限
        1.6.1 研究的创新
        1.6.2 存在的局限
第2章 理论回顾与借鉴
    2.1 金融中介理论
        2.1.1 交易成本理论
        2.1.2 信息不对称论理论
        2.1.3 风险管理理论
        2.1.4 简要评述
    2.2 金融发展理论
        2.2.1 金融结构理论
        2.2.2 金融深化理论
        2.2.3 金融功能理论
        2.2.4 普惠金融理论
        2.2.5 简要评述
    2.3 经济增长理论
        2.3.1 新古典增长理论
        2.3.2 内生增长理论
        2.3.3 包容性增长理论
        2.3.4 简要评述
    2.4 网络经济理论
        2.4.1 网络商品理论
        2.4.2 双边市场理论
        2.4.3 长尾理论
        2.4.4 简要评述
第3章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的理论框架及研究假说
    3.1 核心概念界定与辨析
        3.1.1 数字金融
        3.1.2 农民收入增长
    3.2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间接作用机理
        3.2.1 农户创业
        3.2.2 经济增长
    3.3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直接作用机理
    3.4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非线性作用与空间溢出机理
        3.4.1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非线性作用机理
        3.4.2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人力资本门槛作用机理
        3.4.3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溢出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数字金融的特征事实与农民收入增长分析
    4.1 数字金融的业务形态
        4.1.1 网络支付
        4.1.2 网络融资
        4.1.3 财富管理
        4.1.4 网络保险
        4.1.5 互联网征信
    4.2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特征
        4.2.1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脉络
        4.2.2 中国数字金融指标体系
        4.2.3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特征评价
    4.3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问题及趋势
        4.3.1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问题
        4.3.2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趋势
    4.4 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的演变历程
        4.4.1 超常规增长阶段(1978-1984 年)
        4.4.2 波动低速增长阶段(1985-2003 年)
        4.4.3 高速增长阶段(2004-2012 年)
        4.4.4 新常态增长阶段(2013-2019 年)
    4.5 农民收入增长的结构变化
        4.5.1 农民收入结构变化
        4.5.2 结构变动的收入增长贡献
        4.5.3 农民收入的形态结构分析
    4.6 农民收入增长的地区差异及空间分布特征
        4.6.1 各地区农民收入增长时期差异
        4.6.2 农民收入增长的变异系数分析
        4.6.3 四大区域的农民收入增长差异
        4.6.4 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分布特征
    4.7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的相关分析
        4.7.1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分析
        4.7.2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4.7.3 数字金融与各区域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总效应分析
    5.1 引言
    5.2 模型构建、变量选取与估计策略
        5.2.1 模型构建
        5.2.2 变量选取
        5.2.3 估计策略
    5.3 计量结果分析
        5.3.1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
        5.3.2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结构
        5.3.3 区域差异分析
        5.3.4 分位数回归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非线性及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6.1 引言
    6.2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非线性效应分析
        6.2.1 模型与变量
        6.2.2 数字金融门槛效应结果分析
        6.2.3 人力资本门槛效应结果分析
    6.3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6.3.1 空间相关性检验
        6.3.2 空间计量模型构建
        6.3.3 空间计量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机制分析:经济增长渠道
    7.1 引言
    7.2 模型设定、变量选择与统计分析
        7.2.1 模型设定
        7.2.2 变量选择
        7.2.3 统计分析
    7.3 数字金融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
        7.3.1 基于总体样本的计量分析
        7.3.2 基于细分样本的计量分析
    7.4 数字金融、经济增长与农民收入增长的计量分析
        7.4.1 数字金融、经济增长与农民收入增长
        7.4.2 拓展性讨论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机制分析:农户创业渠道
    8.1 引言
    8.2 模型、变量与数据
        8.2.1 模型设定
        8.2.2 变量选择
        8.2.3 数据来源
        8.2.4 描述性统计
    8.3 数字金融与农户家庭增收
        8.3.1 数字金融使用与农户家庭增收
        8.3.2 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对农户家庭增收的溢出效应
        8.3.3 农户家庭异质性分析
    8.4 作用机制分析
        8.4.1 数字金融与农户创业活动
        8.4.2 数字金融与农户创业绩效
        8.4.3 拓展性讨论:数字金融与农户非农就业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推进农村数字金融有效普及
        9.2.2 加快数字金融发展
        9.2.3 完善数字金融监管
        9.2.4 加强消费权益保护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3)“一带一路”倡议下蒙中经贸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Австракт Монгол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文献综评
    1.4 研究目的与方法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5.1 主要工作
        1.5.2 可能的创新之处
        1.5.3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一带一路”倡议
        2.1.2 蒙中经贸合作
    2.2 国际分工理论
    2.3 相互依存理论
    2.4 区域合作理论
        2.4.1 关税同盟
        2.4.2 自由贸易区
        2.4.3 经济一体化
第3章 蒙古国经济发展历程回顾
    3.1 我国资源禀赋概况
    3.2 我国经济改革与政治转型
        3.2.1 国内经济改革
        3.2.2 国内政治转型
    3.3 我国宏观经济现状
        3.3.1 主要经济指标
        3.3.2 产业发展概况
        3.3.3 对外贸易概况
    3.4 我国基础设施条件
        3.4.1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
        3.4.2 电力基础设施
        3.4.3 通信基础设施
    3.5 小结
第4章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所取得的进展
    4.1 国际社会的认同
    4.2 相关国家的关切
    4.3 亚投行的成立
    4.4 重大项目的落地
    4.5 经贸环境的完善
    4.6 小结
第5章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蒙中经贸合作现状
    5.1 政策沟通方面
    5.2 设施联通方面
        5.2.1 口岸建设方面
        5.2.2 能源合作方面
        5.2.3 公路建设方面
    5.3 贸易畅通方面
        5.3.1 蒙中边境贸易
        5.3.2 蒙中矿产贸易
    5.4 资金融通方面
        5.4.1 宏观金融形势
        5.4.2 金融业务往来
    5.5 民心相通方面
    5.6 小结
第6章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蒙古贸易环境评析
    6.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2 指标体系内容
    6.3 评价模型的设定
    6.4 评价结果及分析
        6.4.1 数据来源
        6.4.2 计算过程
        6.4.3 结果分析
第7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蒙中经贸合作的经济效益分析
    7.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7.1.1 模型的设定
        7.1.2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7.2 实证分析结果
        7.2.1 变量协整分析
        7.2.2 基准回归结果
    7.3 稳健性检验
        7.3.1 特征根检验
    7.4 脉冲响应函数
    7.5 方差分解
    7.6 实证分析结论
    7.7 小结
第8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推动蒙中自由贸易区建设
    8.2 着力加强蒙中智库合作
    8.3 着力加强蒙古国营商环境建设
    8.4 提升蒙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
    8.5 加强“草原之路”同“一带一路”倡议对接
    8.6 本文主要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的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守望相助七十载 亮丽北疆奏华章——自治区成立70周年包头市经济社会发展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一、跨越发展——综合实力显着提高
    (一) 经济总量持续扩大
    (二) 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三) 综合实力大幅跃升
二、蓬勃兴旺——农牧业经济长足发展
三、成果辉煌——阔步向前的工业经济
四、硕果累累——固定资产投资成效显着
五、繁荣活跃——蓬勃向上的商贸经济
六、稳健前行——不断发展的金融保险业
七、欣欣向荣——科教文卫全面发展
八、安居乐业——居民生活日益富足

(5)内蒙古对外开放效应及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的实际和理论意义
        1.1.1 有利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系
        1.1.2 有利于推进国家周边外交战略
        1.1.3 有利于打造“一带一路”重要节点
        1.1.4 有利于深化与俄、蒙的产业合作
        1.1.5 有利于创新沿边开放发展模式
    1.2 研究现状及趋势
        1.2.1 国内外关于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研究
        1.2.2 国内外关于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研究
        1.2.3 国内外关于对外开放效应的研究
        1.2.4 国内外关于对外开放战略的研究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
    1.8 数据资料及可行性分析
    1.9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内蒙古对外开放的理论基础
    2.1 资源禀赋理论
    2.2 地缘经济学说
    2.3 地域相互依赖理论
    2.4 沿边开放势差论
    2.5 边境效应论
第三章 内蒙古对外贸易分析
    3.1 内蒙古对外贸易发展的历史沿革
        3.1.1 改革开放前内蒙古对外贸易发展概况
        3.1.2 改革开放后内蒙古对外贸易发展情况
    3.2 内蒙古货物贸易商品结构分析
        3.2.1 出口商品结构
        3.2.2 进口商品结构分析
    3.3 内蒙古服务贸易发展概况
        3.3.1 内蒙古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3.3.2 内蒙古服务贸易发展的现存问题
        3.3.3 内蒙古服务贸易发展对策
第四章 内蒙古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分析
    4.1 内蒙古利用外资现状
        4.1.1 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
        4.1.2 外商直接投资领域不断扩大,但仍以能源类为主
        4.1.3 利用外资国家(地区)不断增多
    4.2 内蒙古利用外资问题分析
        4.2.1 总体规模小,发展速度慢
        4.2.2 利用外资的地区结构存在较大反差
    4.3 内蒙古利用外资的政策建议
        4.3.1 制定有助于吸引跨国公司进入内蒙古的宏观经济制度
        4.3.2 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优化外商投资结构及领域
第五章 内蒙古对外经济合作分析
    5.1 内蒙古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现状
        5.1.1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5.1.2 投资经营主体多元化
        5.1.3 以周边国家和地区为主,投资市场多元化
        5.1.4 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投资领域多元化
        5.1.5 形成以呼包鄂和呼伦贝尔市为依托的主要境外投资来源地
    5.2 内蒙古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概况
        5.2.1 对外承包工程和设计咨询
        5.2.2 对外劳务合作
    5.3 内蒙古对外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
        5.3.1 缺少跨国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走出去”具有短期性和盲从性
        5.3.2 信息不对称,政策不到位
        5.3.3 投资规模小,企业自身实力不够,抗风险能力差
        5.3.4 企业经营机制不灵活,对国外环境的适应性差
        5.3.5 缺乏适应国际竞争的经营者人才
        5.3.6 已有的境外投资行业和内蒙古优势产业关联度较差
        5.3.7 我国驻外使领馆对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指导和支持力度不够
    5.4 内蒙古促进对外经济合作发展的政策建议
        5.4.1 要制定出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去”的宏观政策,加强对企业境外投资的政策指导
        5.4.2 明确、培育和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主体
        5.4.3 应选择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市场路径
        5.4.4 提高规避风险的能力
        5.4.5 建立与对外直接投资相适应的人才市场机制
        5.4.6 按照国际惯例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
第六章 内蒙古口岸经济分析
    6.1 内蒙古口岸设置概况
        6.1.1 总体情况
        6.1.2 内蒙古与蒙古国边境口岸设置概况
        6.1.3 内蒙古与俄罗斯边境口岸设置概况
    6.2 内蒙古重点口岸发展现状
        6.2.1 满洲里口岸
        6.2.2 二连浩特口岸
        6.2.3 策克口岸
        6.2.4 甘其毛都公路口岸
    6.3 内蒙古发展口岸经济的优势
        6.3.1 经济的快速发展
        6.3.2 独特的地理区位
        6.3.3 口岸开放优势
        6.3.4 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6.3.5 国家战略及政策
    6.4 内蒙古口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4.1 口岸定位不明确,相互竞争激烈
        6.4.2 口岸基础设施设资金缺口大
        6.4.3 口岸功能有待完善,特色产业体系尚未形成
        6.4.4 口岸管理体制不顺畅,人员编制不足
        6.4.5 企业经营主体规模小,投资能力弱
        6.4.6 周边国家政策不稳定
    6.5 加快发展内蒙古口岸经济的政策建议
        6.5.1 科学定位口岸功能
        6.5.2 提高口岸通关能力
        6.5.3 加快口岸各类园区建设,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层次
        6.5.4 推动沿边经济带建设
        6.5.5 加快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6.5.6 大力发展边境贸易
        6.5.7 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
        6.5.8 开展多领域经贸合作
        6.5.9 增强口岸经济人才建设,提供智力扶持
第七章 内蒙古对外开放效应评估
    7.1 效应评价模型说明
    7.2 选定样本及数据来源
    7.3 研究方法
    7.4 主成分分析
    7.5 效应分析
    7.6 结论及分析
第八章 内蒙古沿边开放发展的前景及措施建议
    8.1 内蒙古对外经贸形势判断
        8.1.1 世界经济继续缓慢复苏,稳定外需难度较大
        8.1.2 国际贸易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呈蔓延趋势
        8.1.3 国内政策调整将对出口起到进一步支撑作用
        8.1.4 向北开放呈现好形势
    8.2 内蒙古对外经贸发展前景分析
        8.2.1 对外贸易总体将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8.2.2 对外贸易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
        8.2.3 利用外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8.2.4“走出去”前景不明朗
        8.2.5 口岸货运量将稳步提升
    8.3 内蒙古对外开放的战略选择及政策建议
        8.3.1 加强中俄蒙贸易服务体系建设
        8.3.2 统一领导综合规划,完善边境口岸基础设施建设
        8.3.3 确定口岸主要功能,发挥各自口岸突出优势
        8.3.4 加大跨境运输网络建设
        8.3.5 完善毗邻地区经贸合作法律体系,建设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8.3.6 深化境内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
        8.3.7 完善境外投资体制建设
        8.3.8 创新双方合作模式,建立中俄蒙边境自由贸易区
        8.3.9 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倡议,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6)SC财险鄂尔多斯分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发展战略理论
    2.2 发展战略的类型
    2.3 战略分析工具
        2.3.1 PEST分析法
        2.3.2 波特的五力模型
        2.3.3 SWOT分析法
第三章 SC财险鄂尔多斯分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策法律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文化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鄂尔多斯市财险行业基本现状
        3.2.2 基于五力模型的行业特征
第四章 SC财险鄂尔多斯分公司资源和能力分析
    4.1 公司发展概况
    4.2 公司资源分析
        4.2.1 公司组织结构
        4.2.2 人力资源结构
        4.2.3 公司财力状况
        4.2.4 公司声誉资源
    4.3 公司能力分析
        4.3.1 承保能力
        4.3.2 营销能力
        4.3.3 产品创新能力
        4.3.4 服务能力
第五章 SC财险鄂尔多斯分公司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制定
    5.1 SC财险鄂尔多斯分公司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
        5.1.1 优势
        5.1.2 劣势
        5.1.3 机会
        5.1.4 挑战
    5.2 SC财险鄂尔多斯分公司战略目标
    5.3 SC财险鄂尔多斯分公司战略选择
    5.4 SC财险鄂尔多斯分公司职能战略
        5.4.1 市场拓展战略
        5.4.2 人才战略
        5.4.3 营销战略
        5.4.4 产品开发战略
        5.4.5 服务战略
        5.4.6 文化战略
第六章 SC财险鄂尔多斯分公司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6.1 组织保障
    6.2 制度保障
    6.3 人力资源保障
    6.4 技术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农业保险的农户收入效应、信息不对称风险 ——基于内蒙古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和附表清单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与提出问题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简要述评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假说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与研究假说
    1.4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和数据/资料来源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资料来源
    1.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6.1 创新点
        1.6.2 不足之处
    1.7 本章小结
2 理论基础
    2.1 农业风险管理理论
        2.1.1 风险与风险管理
        2.1.2 农业风险的定义和类型
        2.1.3 农业风险管理
    2.2 农业保险概论
        2.2.1 农业保险的概念界定
        2.2.2 农业保险的准公共物品属性
        2.2.3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边界
    2.3 农户行为理论
        2.3.1 保险需求理论的发展
        2.3.2 农户的保险购买决策
    2.4 信息不对称理论
    2.5 博弈理论
    2.6 本章小结
3 内蒙古农业保险的发展概况
    3.1 内蒙古农业保险的发展历史(1950年-2003年)
        3.1.1 农业保险在改革开放前的兴起与曲折发展(1950年-1979年)
        3.1.2 农业保险在改革开放后的徘徊与萎缩(1980年-2003年)
        3.1.3 简要评述
    3.2 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内蒙古的试点与发展(2004年至今)
        3.2.1 运营模式
        3.2.2 政府支持
        3.2.3 实施效果
        3.2.4 存在的问题
    3.3 本章小结
4 农业保险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分析
    4.1 国内外研究成果
    4.2 理论分析
    4.3 研究方法
        4.3.1 方法概述
        4.3.2 实证模型
    4.4 数据来源
    4.5 实证结果
    4.6 结论、讨论和启示
    4.7 本章小结
5 农业保险中“协议”理赔的产生原因
    5.1 一个实例
    5.2 “协议”理赔的界定与表现
    5.3 “协议”理赔的产生原因
        5.3.1 基本原因
        5.3.2 现实考察
    5.4 本章小结
6 农业保险中道德风险问题的理论分析
    6.1 文献回顾
        6.1.1 国外学者
        6.1.2 国内学者
        6.1.3 简要评述
    6.2 道德风险的界定与表现
        6.2.1 投保农户的道德风险
        6.2.2 保险公司的道德风险
        6.2.3 政府部门的道德风险
    6.3 道德风险的形成机理
        6.3.1 投保农户的道德风险——以种植业保险为例
        6.3.2 保险公司的道德风险——基于政府与保险公司的博弈视角
        6.3.3 政府部门的道德风险
    6.4 道德风险产生的现实原因
        6.4.1 投保农户的认知偏差和侥幸心理
        6.4.2 保险公司的利益驱使和机会主义
        6.4.3 政府部门的认知误区和监管缺位
    6.5 道德风险的危害
        6.5.1 保险公司的业务拓展受挫
        6.5.2 各级政府的财政补贴流失
    6.6 本章小结
7 农业保险中道德风险问题的实证检验:基于农户视角
    7.1 种植业
        7.1.1 农户的不积极行为
        7.1.2 农户的保险欺诈
    7.2 养殖业
        7.2.1 分析框架
        7.2.2 数据来源
        7.2.3 变量选取和描述性统计
        7.2.4 实证结果
        7.2.5 结论、讨论和启示
    7.3 本章小结
8 农业保险中农户逆向选择行为研究
    8.1 前人的研究成果
        8.1.1 国外学者
        8.1.2 国内学者
        8.1.3 简要评述
    8.2 逆向选择的理论概述
        8.2.1 逆向选择的界定与表现
        8.2.2 逆向选择的产生机理
        8.2.3 逆向选择的深层根源
        8.2.4 逆向选择的危害
    8.3 逆向选择的实证检验
        8.3.1 研究方法
        8.3.2 数据来源
        8.3.3 变量选取
        8.3.4 结果分析
        8.3.5 结论、讨论与启示
    8.4 本章小结
9 主要结论与政策含义
    9.1 主要结论
        9.1.1 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内蒙古发展虽为迅速,但也存在各种问题
        9.1.2 内蒙古农业保险尚难以发挥稳定农户收入的政策效应
        9.1.3 影响农业保险政策效应落实的最直接因素是“协议”理赔
        9.1.4 农业保险的三方行为主体均存在道德风险问题
        9.1.5 农业保险中农户的确存在逆向选择行为,但并不严重
    9.2 政策含义
        9.2.1 加大农业保险宣传力度
        9.2.2 完善农业保险政策条款
        9.2.3 规范农业保险微观操作
        9.2.4 创新农业保险产品类型
        9.2.5 健全农业保险基层组织
        9.2.6 推进农业保险风险区划
        9.2.7 建立农业巨灾风险保障
        9.2.8 加强农业保险主体监管
    9.3 进一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农户调查问卷
    附录2 村调查问卷
    附录3 奶牛养殖户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8)在华FDI空间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1.2.2 一般性相关实证研究综述
        1.2.3 在华 FDI 区位选择的相关实证研究
        1.2.4 对研究的简短评述
    1.3 选题的研究方法与结构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2章 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相关理论
    2.1 产业空间布局相关理论
        2.1.1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2.1.2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
        2.1.3 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
        2.1.4 廖什利润最大化区位理论
        2.1.5 马歇尔产业区理论
        2.1.6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理论
        2.1.7 波特竞争优势理论
    2.2 国际直接投资相关理论
        2.2.1 垄断优势理论
        2.2.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2.3 内部化理论
        2.2.4 边际生产扩张理论
        2.2.5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第3章 FDI 在中国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分析
    3.1 政策因素对 FDI 在中国空间分布的影响
        3.1.1 开放政策对 FDI 空间分布的影响
        3.1.2 普适性政策对 FDI 空间分布的影响
    3.2 区域市场条件因素对 FDI 空间分布的影响
        3.2.1 区域市场规模
        3.2.2 区域市场活力
    3.3 集聚因素
        3.3.1 集聚协同效应
        3.3.2 集聚正外部经济效应
        3.3.3 集聚负外部经济效应
        3.3.4 FDI 自我集聚及循环累积系统
    3.4 社会环境
        3.4.1 政府服务效率
        3.4.2 人文地理环境
        3.4.3 城市化水平
第4章 FDI 在中国的演进过程
    4.1 中国利用外资的演进历程
        4.1.1 中国利用外资的探索起步阶段(1979-1991 年)
        4.1.2 中国利用外资的飞速展开阶段(1992-2001 年)
        4.1.3 中国利用外资的稳步推进与调整阶段(2002年至今)
    4.2 中国利用 FDI 的演进趋势
        4.2.1 FDI 经营方式的变动趋势
        4.2.2 FDI 产业结构与行业变动趋势
        4.2.3 FDI 来源地的变动趋势
    4.3 FDI 在中国的区域分布变动趋势
        4.3.1 中国各省利用 FDI 区域分布变动趋势
        4.3.2 FDI在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城市中的分布与变动趋势
        4.3.3 FDI 在中国城市的分布特征
第5章 FDI 在中国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5.1.1 变量选择
        5.1.2 数据来源
    5.2 模型构建
    5.3 计量结果
    5.4 计量结果分析
        5.4.1 市场因素对在华 FDI 分布的影响
        5.4.2 集聚因素对在华 FDI 分布的影响
        5.4.3 城市化因素对在华 FDI 分布的影响
        5.4.4 贸易障碍因素对在华 FDI 分布的影响
        5.4.5 劳动力成本因素对在华 FDI 分布的影响
        5.4.6 基础设施建设因素对在华 FDI 分布的影响
        5.4.7 政策因素对在华 FDI 分布的影响
    5.5 实证结果的初步结论
第6章 问题与政策建议
    6.1 问题梳理
        6.1.1 开放政策引资优势下降,普适政策执行力需加强
        6.1.2 FDI 空间分布连续性不足,区域根植性有待提高
        6.1.3 城市化速度过快,高质量劳动力严重短缺
    6.2 政策建议
        6.2.1 强化普适性政策执行度,持续优化投资环境
        6.2.2 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高 FDI 在华根植性
        6.2.3 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重拾劳动力优势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包头市工伤预防体系构建及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国内研究状况
        1.2.2 国外研究状况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 节论文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二章 工伤预防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
    2.1 工伤保险与工伤预防的关系
        2.1.1 工伤保险促进工伤预防的实施
        2.1.2 工伤预防加速工伤保险的发展
        2.1.3 工伤预防是工伤保险工作的重要环节
    2.2 工伤预防体系的地位与作用
        2.2.1 工伤预防的概念
        2.2.2 工伤预防体系的形成
        2.2.3 工伤预防体系的地位
        2.2.4 工伤预防体系的作用
    2.3 构建工伤预防体系的必要性
        2.3.1 符合国际工伤保险趋势
        2.3.2 有利于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2.3.3 有效控制工伤保险费用支出
第三章 包头市工伤预防体系实施概况
    3.1 包头市工伤预防体系的构成
        3.1.1 包头市工伤预防体系管理机构
        3.1.2 包头市工伤预防基金
        3.1.2.1 包头市工伤保险基金现状
        3.1.2.2 缴费范围
        3.1.2.3 缴费方式
        3.1.2.4 工伤保险费率
        3.1.2.5 工伤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
        3.1.3 包头市工伤保险参保情况
        3.1.4 包头市工伤职工待遇享受
    3.2 包头市工伤预防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2.1 用人单位违法惩罚力度低
        3.2.2 机构队伍建设滞后
        3.2.3 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
        3.2.4 基金抗风险能力差,费率档次低
        3.2.5 工伤预防立法执行薄弱
第四章 国外工伤预防体系的经验借签
    4.1 日本工伤预防基本情况
    4.2 德国工伤预防基本情况
        4.2.1 工伤预防的管理机制
        4.2.2 工伤预防的法律机制
        4.2.3 工伤预防的经济机制
        4.2.4 工伤保险事故预防的技术机制
        4.2.4.1 安全技术管理方面
        4.2.4.2 心理方面
    4.3 美国工伤预防基本情况
    4.4 国外工伤预防机制的启示
        4.4.1 提高法律等级
        4.4.2 扩大参保人范围
        4.4.3 健全管理体制
        4.4.4 改进缴费费率
        4.4.5 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技术研究
第五章 创新和完善包头市工伤预防体系的政策建议
    5.1 完善包头市工伤预防的立法机制
        5.1.1 提高工伤预防的立法层次
        5.1.2 落实工伤预防的具体内容
        5.1.2.1 转变工伤预防的指导思想
        5.1.2.2 明确工伤预防的法律规范
        5.1.2.3 规范工伤预防费提取
        5.1.3 设立工伤预防的监督机构
    5.2 加强包头市工伤事故预防的安全生产机制
        5.2.1 工伤保险和安全生产不可分割
        5.2.2 工伤预防从安全生产抓起
        5.2.3 建立技术支持的安全生产机制
    5.3 完善包头市工伤预防的经济支持
        5.3.1 提取工伤预防基金
        5.3.2 有效使用工伤预防基金
        5.3.3 合理建立费率机制
        5.3.3.1 完善差别费率机制的科学性
        5.3.3.2 提高风险行业基准费率档次
        5.3.3.3 建立科学合理的费率浮动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保险业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3 论文结构
    1.4 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2章 保险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2.1 保险的本质
    2.2 保险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分析
    2.3 保险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分析
第3章 中国保险业概况及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初步考察
    3.1 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3.2 中国保险业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力测算
    3.3 中国保险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第4章 保险促进经济增长的消费路径
    4.1 保险促进消费的理论分析
    4.2 中国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4.3 中国保险业对社会保障体系的贡献度分析
    4.4 保险业对影响消费的实证分析
第5章 保险促进经济增长的投资路径
    5.1 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
    5.2 保险资金
    5.3 保险促进投资的理论分析
    5.4 中国保险业促进投资的作用考察
    5.5 中国保险资金运用对投资和 GDP 影响的实证研究
第6章 保险促进经济增长的出口路径
    6.1 出口与经济增长
    6.2 出口促进方式的比较分析
    6.3 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的促进作用分析
    6.4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促进作用的考察
第7章 中国保险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7.1 坚持保险风险管理的核心作用
    7.2 转变发展方式是中国保险业的当务之急
    7.3 保险资金运用是今后保险业发展的关键
    7.4 实施依法科学有效的监管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加入WTO对包头市保险业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研究[D]. 胡彦鑫.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 ——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D]. 王永仓. 西南大学, 2021(01)
  • [3]“一带一路”倡议下蒙中经贸合作研究[D]. 拓朴(DORJPUREV BAYARJARGAL).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4]守望相助七十载 亮丽北疆奏华章——自治区成立70周年包头市经济社会发展回顾[J]. 高燕. 内蒙古统计, 2017(05)
  • [5]内蒙古对外开放效应及战略选择[D]. 刘欣.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5(06)
  • [6]SC财险鄂尔多斯分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陈思敏.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15(02)
  • [7]农业保险的农户收入效应、信息不对称风险 ——基于内蒙古的实证研究[D]. 柴智慧.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12)
  • [8]在华FDI空间分布研究[D]. 石美生. 吉林大学, 2014(12)
  • [9]包头市工伤预防体系构建及发展模式研究[D]. 伏凌燕. 中央民族大学, 2013(02)
  • [10]中国保险业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研究[D]. 李香雨. 吉林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中国加入WTO对包头保险业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