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茶品牌战略实施若干问题的探讨

黄山茶品牌战略实施若干问题的探讨

一、关于黄山茶叶实施品牌战略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陈蕙[1](2021)在《黄山市地理标志品牌传播策略研究》文中指出

王佩霞[2](2021)在《农村电商扶贫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黄山市K镇的调查》文中认为21世纪,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互联网的覆盖率也不断扩大,电子商务随之兴起。2014年,电商扶贫被纳入国家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电商凭借其快速突破时间、地域等界限的优势迅速发展开来。“淘宝村”、“电商村”的兴起证明,电商扶贫是可行且有效的扶贫方式。但电商扶贫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公共服务体系薄弱、交易模式单一、农产品品牌化程度低等问题。本文旨在探寻当前农村电商扶贫的现状及其在扶贫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从社会工作专业角度出发,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法,使人民群众能够在电商扶贫的过程中共享发展成果,最终实现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农村,关注农民,激发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目的。本研究选取了黄山市K镇作为调研地点,以该镇的电商扶贫实践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研究。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问卷法。笔者通过对黄山市K镇的电商发展情况进行深入的调研,较完整地分析了黄山市K镇贫困的情况、电商扶贫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经过研究,发现该镇电商扶贫工作存在三种模式,分别是:“农户电商”模式、“农户+龙头企业电商”模式、“农户+党员合作社电商”模式。“农户电商”模式通过政府对农户进行一定的培训和补贴一定程度上调动了贫困户的参与积极性;“农户+龙头企业电商”模式中龙头企业收购农户生产的农产品进行统一包装销售并对贫困户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提升了贫困户的参与度;“农户+党员合作社电商”模式拓宽了扶贫途径,创新了扶贫载体。上述三种模式虽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为了更好地激发农户的内生动力,帮助农户更好地参与电商扶贫,享受电商扶贫带来的成果,笔者针对该镇电商扶贫仍存在缺乏专业电商人才、村民对电商扶贫的认知度不够、基础设施不完善、电商扶贫资金来源单一、农产品缺乏品牌与特色等问题,提出如下的政策建议:一是培养人才,促进扶贫方式由“输血”向“造血”转变;二是完善和宣传相关政策,提升村民对电商扶贫的认知度;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巩固脱贫成果;四是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激发内生动力;五是打造特色品牌,提升扶贫质量。

王珂[3](2020)在《新媒体领域茶广告设计研究》文中指出茶叶发源于中国,自古以来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文学艺术中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发展,茶文化的复兴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在茶业发展与茶文化推广传播的过程中,茶广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由于茶叶市场鱼龙混杂、专业人才缺乏、广告设计重视度偏低等因素,当下我国茶广告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更多人了解茶,便需要对茶广告设计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探寻当下茶广告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策略。相比较传统传播方式,新媒体的覆盖面更广、传播效率更高且影响力更大。再加上传统茶品牌在新媒体领域的推广大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值得探索与提升的空间很大。因此本文以新媒体领域为范围界定,分析当下新媒体茶广告设计现状。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新媒体领域的茶广告之中。在通过文献资料把握茶广告历史脉络的基础上,分析当下茶广告发展背景,归纳茶广告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意见。本文主体第一部分讨论茶广告与新媒体的定义,并对茶广告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第二部分讨论茶广告发展背景与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根据我国六大茶类按照不同地域选择代表性茶品,分析突出品牌在新媒体领域的茶广告设计案例。第四部分探寻茶广告设计背后的文化心理,归纳新媒体领域茶广告应用价值。最后一部分从设计的角度出发,结合理论进行设计实践。本文对新媒体领域茶广告设计进行系统地研究,分析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提升的设计实践,为当下茶广告的设计以及茶文化的传承发展提出新的思路与方向。

江晓思[4](2020)在《QH公司红茶产品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民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的逐渐增长,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认知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一种健康养生的饮品,茶叶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市场对茶叶的需求量迅速增长。据统计资料显示,茶叶的年增速均在11%左右。2019年全国茶叶产量达到279.34万吨,2019年茶叶行业零售额达到约2800亿元,呈稳步增长态势。然而,茶叶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茶叶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环境当中面对同行业巨大的竞争压力,摆脱传统的市场营销,抓住机遇,扩大市场份额,从而实现自身的营销策略创新至关重要。本文以QH公司红茶的营销策略作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营销相关理论、方法和工具,首先分析了QH公司营销现状和存在问题,接着研究了QH公司营销的宏观、竞争和自身发展环境,在此基础上确定了QH公司营销策略优化的思路,提出了营销策略相关优化方案以及实施优化营销策略的保障措施。本文研究得出:依托QH公司自身的地理优势、产品和技术优势,聚焦中高端消费群体。通过延伸产品种类、丰富产品包装、优化成本加成法、扩大网络营销和针对性促销等进行STP和4P的优化。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公司抓住市场机遇和应对挑战。此外,也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茶叶行业其他类似的企业或产品提供借鉴。

何杨[5](2020)在《安徽省茶叶企业品牌竞争力评价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当今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由产品、价格的竞争进入到以品牌、价值为核心的竞争。品牌竞争力是企业在生产建设过程中积聚的一种综合能力,是企业品牌保持长期生命力的源泉。企业拥有强势品牌,才能获取更高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安徽是产茶大省,拥有很多知名地理标志保护的茶叶品类,其中最为出名的为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祁门红茶和太平猴魁四大历史名茶,但是安徽知名的茶叶企业却很少,安徽茶叶企业品牌价值低,品牌竞争力弱,品牌运营和品牌管理较之国内其他茶叶产区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加快安徽省茶叶企业品牌建设,提升安徽茶叶企业品牌竞争力显得尤为迫切。基于此,论文以现代企业理论、竞争优势理论、核心能力理论以及比较优势理论为理论指导,以安徽四大茶叶品牌(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六安瓜片和黄山毛峰)为主体,对安徽省茶叶企业品牌竞争力展开研究。本文首先分析安徽省茶叶企业品牌竞争力的发展现状,然后利用调查数据,从品牌基础能力、品牌市场能力、品牌管理能力以及品牌关系维护能力四个角度构建安徽省茶叶企业品牌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实证分析将因子分析法引入企业品牌竞争力评价中,通过对解释变量提取主成分,构建安徽省茶叶企业品牌竞争力的综合测评模型。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揭示影响品牌竞争力的成因,本文还选用经营四大名茶的代表性企业——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黄山市猴坑茶业有限公司、安徽省祁门红茶发展有限公司和安徽省六安瓜片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典型案例分析,深入挖掘影响安徽茶企品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在品牌基础能力方面,人力资本因子的影响作用较大;在品牌市场表现方面,可持续发展能力因子的影响作用较大;在品牌管理能力方面,品牌传播能力因子的影响作用较大;在品牌关系维护能力方面,品牌与相关方关系因子的影响作用较大。四大茶叶企业品牌竞争力综合排名依次是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2.83)>安徽省六安瓜片茶业股份有限公司(2.51)>安徽省祁门红茶发展有限公司(1.17)>黄山市猴坑茶业有限公司(0.51)。基于安徽省茶叶企业品牌竞争力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安徽省茶叶企业在品牌基础能力、品牌市场能力、品牌管理能力及品牌关系维护能力等四个方面的对策建议,以期提升安徽省茶叶企业品牌竞争力、拓展安徽茶叶销售市场,为振兴安徽茶产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张傲[6](2020)在《安徽省茶叶生产流通信息服务模式比较与演化研究》文中提出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信息服务对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茶产业对茶叶生产流通信息服务的需求更是越来越高,科学合理构建茶叶生产流通信息服务模式是我国发展茶产业的一项重要内容。茶产业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复杂性等特征,找到适应于当前茶产业发展的信息服务模式也是信息服务的一个研究热点。如今,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为茶叶信息服务依靠技术变革来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信息技术及其服务为提高茶叶信息服务能力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本文以茶叶生产流通信息服务模式为研究对象,总结农业、渔业以及其他相关产业的生产流通信息服务模式,对安徽省黄山、金寨等主要产茶区进行实地调研,归纳出目前五种主要的茶叶生产流通信息服务模式,分别为农技站与农技员模式、茶叶合作社模式、茶叶龙头企业与农户模式、茶叶批发市场带动模式以及“互联网+”平台模式。文章建立了茶叶生产流通信息服务的评价指标体系,从信息服务设施、服务内容、服务队伍、服务效益、服务保障机制5个方面选用17个二级指标组成,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了各个指标的权重,并确立了各指标的评判标准,最后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五种茶叶生产流通信息服务模式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得出“互联网+”平台模式综合分值最高,茶叶龙头企业与农户模式综合分值次之,然后依次是茶叶合作社模式、茶叶批发市场带动模式,农技站与农技员模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云技术开始在农业、教育、医疗等各个行业发展起来。云计算在农业生产流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的产生和运用改变了传统生产流通信息的传播方向,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也跟着发生变化,茶叶云将是茶叶生产流通信息服务模式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贵州茶云”以及安徽黄山“企业上云”的推动,茶叶云平台建设在不断发展。安徽省作为产茶大省,茶叶云平台的建设对于安徽省茶叶生产流通信息服务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建立EFE和IFE矩阵分析安徽省“茶叶云”发展的内外部因素,发现在外部应充分利用国家经济平稳增长,科技力量显着增强,信息服务队伍壮大等发展机遇,弱化茶叶信息质量难以保证,信息服务硬件和软件基础设施投入大等威胁;在内部应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和政府的政策支持等优势,解决茶农对信息服务认识不足,乡镇科技人才缺失等问题。

于艳丽[7](2020)在《地理标志保护下茶农绿色生产行为及其收入效应研究 ——以茶农施药环节绿色生产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茶农的绿色生产行为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目标的主要实现路径。绿色生产不仅可以保护环境,打造“绿水青山”,在“优质优价”市场体系完善的条件下,还可以有效提高绿色生产的茶叶价格,实现农户收入的“金山银山”。而且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所处的阶段是将农产品质量导向放在首位的时代,而农户绿色生产行为是缓解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严峻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恶化风险的关键途径之一,严格控制农户施药行为成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发展绿色农业,生产生态产品进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经之路。近年来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尤其是茶叶等经济作物尤为突出,农业部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对农药的消费量仍居世界首位,单位面积农药施用量是发达国家的一倍以上,农药利用率也远低于发达国家50%~65%的平均水平。如何有效推进农户施药减量化、确保在安全间隔期内采茶及采取物理防治措施,使绿色生产成为农户的自觉行动,实现政府以最低监管成本达到最优监管效果的目标,是理论界和政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地理标志保护区地方政府、社区等基层组织对小规模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监督管理更为规范,因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声誉主要来源于原产地,为了维护共有的品牌效应,农户必须要严格按照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规范进行生产,也为保证地理标志产品的品质要求和品牌价值,社区等基层组织必须更加重视对生产者生产行为的监督。因此,利用地理标志保护来提升茶农的绿色生产行为,在提升绿色生产行为的同时提高茶农的收入效应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基于地理标志保护视角,利用陕西、四川、浙江及安徽四个省份的818户农户数据、45份村级数据、8份茶叶产业管理部门数据、98个合作社数据及131份茶厂数据,考察了地理标志保护主体对茶农绿色生产行为影响的内在作用机理和影响效应,并提出推动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及提升农户绿色生产收入效应的对策建议。由此,本文的重要研究结论如下:(1)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空间集聚现象明显,对不同地区其绿色生产行为的集聚状况不同,陕西省农户的减量施药行为概率集聚比较明显,而安徽省和浙江省的农户在减量施药行为方面的集聚效应不明显;确保在安全间隔期采茶方面,安徽省与浙江省的集聚现状较为明显,而陕西省的茶农未能确保在安全间隔期采茶的行为集聚较多;安徽省农户采取物理防治措施的概率较多一点,而浙江省茶农未能采取物理防治措施的行为集聚最明显。(2)通过地理标志保护对农户绿色生产认知影响实证分析可知:在没有其他地理标志保护主体参与的情境下,政府保护力度有力地提升了茶农的绿色生产认知;当有社区保护加入时,政府保护力度无显着影响,而社区保护力度则会有力提升茶农的绿色生产认知;收购商保护力度对茶农绿色生产认知有负向显着影响。农户收入分化对茶农绿色生产认知有显着负向影响,而职业分化对茶农绿色生产认知有正向影响,主要原因在于具有兼业化的农户一般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因此兼业化对茶农绿色生产认知有正向影响,但因兼业带来的茶农绿色生产素养差异不大,因此影响不显着。(3)地理标志保护力度对茶农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也存在异质性,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地理标志保护中的社区保护力度能显着促进农户的绿色生产行为水平,社区保护力度对农户减少施药量、保证在安全间隔期内采茶均有显着正向影响;而合作社保护力度对农户物理防治措施的采纳有显着促进作用;绿色生产认知能显着影响农户的绿色生产行为,尤其是安全风险认知能显着促进农户减量施药行为、在安全间隔期内采茶及提高农户物理防治措施采纳率;而绿色生产标准认知对农户确保在安全间隔期采茶有显着抑制作用,但对减量施药行为有显着促进作用;绿色生产认知在政府保护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影响中有显着的中介效应。(4)地理标志保护对农户非绿色生产中的无知与无良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如下:有过量施药行为的茶农中,69%的茶农是一种无良行为,无知行为仅占31%,但未按安全间隔期采茶的茶农中,65%的茶农是一种无知行为,无良行为占35%;而且不同地区茶农非绿色生产中的无知与无良行为存在差异化的空间聚集现象;依据政府、社区及收购商保护力度对无知与无良行为的差异化影响程度,针对不同的无知与无良行为分布,在不同区域采取差异化的地理标志保护策略。(5)本文通过对茶农绿色生产的收入效应实证分析可得以下结论:茶叶种植户不同安全间隔期内采茶行为决策对茶叶收入产出效应影响显着,减量施药组的茶农茶叶收入水平低于未减量施药组的茶农收入水平,但确保在安全间隔期采茶或采取物理防治措施组的茶农茶叶收入水平均高于未能确保在安全间隔期采茶或未采取物理防治措施组的茶农茶叶收入水平。

叶赵强[8](2020)在《黄山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改革开放与创新发展的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人均GDP突破万元大关,消费升级快速发展,经济升级稳步推进。我国经济升级发展,既体现在微观和宏观层面,也体现在产业层面。产业升级既表现在存量产业的升级上,也表现在新业态的不断涌现上;既表现在产品方面,也表现在技术方面。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简称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就是一个突出表现。在我国旅游产业发展领先、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知名旅游城市,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业态创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也一直走在前面,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借鉴的经验。国际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黄山市就属于其中的一个。产业融合发展既要符合产业发展规律,有相应的产业发展理论作为基础与指引,还要有相应的产业资源与产业基础。如果产业融合发展开端良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则应该采取措施推动产业融合进一步发展。这是黄山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和主线问题。为此,本文首先对黄山市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进行理论分析,揭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理论基础,以及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层次动能与动因;然后阐述黄山市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及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状况,揭示黄山市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资源、产业基础及发展状况;接着对黄山市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揭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和态势;最后,针对促进黄山市文旅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就产业选择与培育,以及对策性措施进行分析,提出黄山市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方向及相应举措。本文围绕核心和主线按如下顺序展开研究。一是对选题背景及意义进行阐述,对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述评,揭示选题的必要性与价值;同时对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述评,揭示选题的必要性与价值。二是从产业关联、产业耦合、产业融合等理论视角对黄山市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进行理论分析,揭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合理性和理论基础;同时从消费升级拉动、技术支撑、政策扶持等深挖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动能和动因。为论文后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支持。三是阐述黄山市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及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状况,揭示黄山市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资源及产业基础;四是对黄山市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揭示文旅产业融合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和发展态势。结论显示,黄山市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不仅存在,而且趋向良好。五是就促进黄山市文旅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的产业选择及培育进行分析,提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取向及举措,使文旅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有良好的产业支撑。六是就促进黄山市文旅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提出针对性、系统性的对策,使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获得有力的对策保障。

虞佳惠[9](2020)在《“产村融合”视角下的杭州地区茶园景观改造和利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产业兴旺是其首要任务,是解决乡村问题的前提。农业作为乡村的核心产业,如何实现农业的多元化发展,与乡村产业深入融合是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茶叶作为农业的特殊形式,在历史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杭州作为一个拥有悠久茶文化历史和丰富乡村茶园资源的地域,对乡村茶园进行农业产业的升级转型迫在眉睫。茶园景观改造和利用应运而生。论文对国内外产村融合和茶园景观改造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对产村融合的模式和途径,茶园景观改造和利用的内容及类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杭州地区的乡村茶园进行归类分析,从不同类型的茶园景观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从产业发展情况和茶园营建情况两方面进行调查,总结存在的问题。通过调研得出产村融合和茶园景观之间的关系,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分析。茶园景观改造和利用后的乡村为产村融合提供核心要件,而产村融合后的乡村又为茶园景观改造和利用提供资金人才等全方位的支持,这是一个是循环往复,互利共生的过程。提出产村融合视角下茶园景观改造和利用的原则。针对杭州地区茶园景观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应的策略:均衡性商业发展、构建地方性历史文化体系、多层次茶园布局、沉浸式旅游体验、景区化基础设施、全方位茶旅互动。根据杭州地区茶园存在的不同类型,提出了分类设计要点。将策略应用于余杭区中泰街道泰峰村茶园景观改造和利用,规划茶排流线,构建绿色高效生产布局,完善和优化基础设施,丰富茶园观景和农事体验活动,拓宽茶产业链以及联合区域动力。以实践促进理论的发展,希望能够为这方面的研究人员和设计师提供参考建议。

赵倩[10](2019)在《太原乾和祥茶庄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茶叶大国,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茶叶可以起到解毒润肺、提神醒酒等作用,是许多人生活中的必需品。我国有非常多的茶叶企业,太原虽不是产茶之地,却有一个古老的茶庄乾和祥。面对同业竞争和时代变换,乾和祥如何应对市场中的各种挑战,争取做山西省茉莉花茶的领军者,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本文研究的立足点。文章以太原乾和祥茶庄的营销管理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茶庄调研了解目前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运用营销理论对太原乾和祥茶庄的营销策略展开针对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措施。首先,本文概述了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采用的方法以及论文的基本框架、解释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其次,对乾和祥当前所处的宏观、中观、微观环境进行了分析,并运用了SWOT分析方法;再次,对乾和祥茶庄当前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进一步,细分茶叶市场,根据细分因素选择目标市场,确定了市场定位;最后,基于4P’s理论对营销策略提出改进措施,并阐述了保证营销策略实施的措施。乾和祥茶庄想要在茶行业中立足,争取做山西省茉莉花茶的第一品牌,应以提高茉莉花茶销售量为根本,采用专业化的市场涵盖方式,针对自身发展的实际,选择突出自身特色的营销方案,进一步创新营销模式,通过多样化的营销措施提升企业在茶叶市场中的地位。

二、关于黄山茶叶实施品牌战略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黄山茶叶实施品牌战略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农村电商扶贫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黄山市K镇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内生发展理论
        2.1.2 社会支持理论
    2.2 关于扶贫的研究现状
        2.2.1 关于贫困的研究
        2.2.2 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
    2.3 关于农村电商的研究现状
        2.3.1 农村电商的发展历程研究
        2.3.2 农村电商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
        2.3.3 农村电商对于农村经济产生的影响研究
        2.3.4 农村电商发展的未来趋势研究
    2.4 关于农村电商扶贫的研究现状
        2.4.1 农村电商扶贫实践的模式研究
        2.4.2 农村电商扶贫的作用研究
    2.5 文献述评
第3章 黄山市K镇电商扶贫的实践与成效分析
    3.1 黄山市K镇基本情况介绍
        3.1.1 黄山市K镇地理及自然资源概况
        3.1.2 黄山市K镇农产品及旅游资源概况
        3.1.3 黄山市K镇精准扶贫概况
    3.2 调研过程
        3.2.1 调研对象的选取
        3.2.2 资料的收集情况
        3.2.3 资料的整理情况
        3.2.4 资料的分析情况
    3.3 黄山市K镇电商扶贫的实践
        3.3.1 黄山市K镇电商扶贫的概况
        3.3.2 黄山市K镇电商扶贫的发展过程
        3.3.3 黄山市K镇电商扶贫的主要动力
        3.3.4 黄山市K镇电商扶贫的主要模式
    3.4 黄山市K镇电商扶贫的成效分析
        3.4.1 “农户电商”模式调动了贫困户的积极性
        3.4.2 “农户+龙头企业电商”模式提升了贫困户的参与度
        3.4.3 “农户+党员合作社电商”模式创新了扶贫载体
第4章 黄山市K镇电商扶贫的问题与对策
    4.1 黄山市K镇电商扶贫存在的问题
        4.1.1 电商发展主体参与能力不足,缺乏专业电商人才
        4.1.2 村民对电商扶贫的认知度不够
        4.1.3 电商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4.1.4 电商扶贫资金不足,来源单一
        4.1.5 农产品品质不一,缺乏品牌与特色
    4.2 黄山市K镇电商扶贫的对策
        4.2.1 培养人才,促进扶贫方式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4.2.2 完善和宣传相关政策,提升村民对电商扶贫的认知度
        4.2.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巩固脱贫成果
        4.2.4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激发内生动力
        4.2.5 打造特色品牌,提升扶贫质量
第5章 结论与未来展望
    5.1 结论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K镇农村电商扶贫的调查问卷
致谢

(3)新媒体领域茶广告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2 新媒体茶广告概述
    2.1 茶广告概述
        2.1.1 茶广告定义
        2.1.2 茶广告的历史演变
    2.2 新媒体概述
        2.2.1 新媒体定义
        2.2.2 新媒体分类
3 新媒体领域茶广告发展背景与问题
    3.1 新媒体领域茶广告的发展背景
        3.1.1 国家战略导向
        3.1.2 传统文化复兴
        3.1.3 文化产业崛起
    3.2 当下茶广告设计存在的问题
        3.2.1 缺乏特色、形式单一
        3.2.2 素材堆砌,缺乏创新
        3.2.3 过度夸大,脱离本质
4 新媒体领域茶广告现状
    4.1 绿茶广告
        4.1.1 江浙地区
        4.1.2 西南地区
        4.1.3 中原地区
    4.2 红茶广告
        4.2.1 武夷地区
        4.2.2 徽杭地区
        4.2.3 云广地区
    4.3 乌龙茶广告
        4.3.1 福建地区
        4.3.2 广东地区
        4.3.3 台湾地区
    4.4 白茶广告
    4.5 黑茶广告
        4.5.1 湖南地区
        4.5.2 湖北地区
        4.5.3 滇桂地区
    4.6 综合茶品牌广告
5 新媒体领域茶广告的文化心理与应用价值
    5.1 茶广告的设计文化心理
        5.1.1 传统文化底蕴
        5.1.2 民族风格特色
        5.1.3 健康养生理念
        5.1.4 时尚年轻潮流
    5.2 新媒体语境下茶广告的应用价值
        5.2.1 助力茶产业发展
        5.2.2 推动茶文化传播
        5.2.3 宣传茶生活理念
        5.2.4 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6 新媒体领域茶广告的提升探讨和设计实践
    6.1 发展提升探讨
        6.1.1 遵循质朴自然原则
        6.1.2 突出品牌独特风格
        6.1.3 融入茶品地域特色
    6.2 创作设计实践
        6.2.1 《瑞草系列》设计灵感来源
        6.2.2 《瑞草系列》设计元素提取
        6.2.3 《瑞草系列》设计实践运用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4)QH公司红茶产品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框架
        1.2.1 技术路线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3 创新与特色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红茶营销相关文献综述
        2.1.1 红茶营销现状
        2.1.2 红茶营销消费者行为
        2.1.3 红茶营销STP
        2.1.4 红茶营销4P
        2.1.5 相关研究评述
    2.2 市场营销相关理论基础
        2.2.1 市场营销内涵与特征
        2.2.2 市场营销发展史及主要理论
        2.2.3 消费者行为分析
        2.2.4 STP战略
        2.2.5 4P营销组合
        2.2.6 新营销理论
    2.3 快速消费品营销相关理论
        2.3.1 快速消费品营销内涵与特征
        2.3.2 快速消费品营销发展阶段
        2.3.3 快速消费品营销消费者分析
        2.3.4 快速消费品营销STP
        2.3.5 快速消费品营销4P
    2.4 相关研究工具
        2.4.1 PEST分析法
        2.4.2 SWOT分析法
        2.4.3 波特五力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QH公司营销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QH公司现状
        3.1.1 QH公司基本情况
        3.1.2 QH公司组织架构
        3.1.3 QH公司业务现状
    3.2 QH公司营销现状
        3.2.1 STP策略现状
        3.2.2 4P现状
    3.3 QH公司营销存在问题
        3.3.1 STP策略存在问题
        3.3.2 4P存在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QH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4.1 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治法律环境
        4.1.2 经济环境
        4.1.3 社会环境
        4.1.4 技术环境
    4.2 竞争环境分析
        4.2.1 现有竞争者
        4.2.2 潜在竞争者
        4.2.3 供应商议价能力
        4.2.4 消费者议价能力
        4.2.5 替代品的威胁
    4.3 SWOT分析
        4.3.1 优势分析
        4.3.2 劣势分析
        4.3.3 机会分析
        4.3.4 威胁分析
        4.3.5 组合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QH公司红茶产品营销策略优化设计
    5.1 基于SWOT分析的营销策略优化思路
    5.2 数据收集和描述性统计
    5.3 STP战略优化
        5.3.1 市场细分优化
        5.3.2 目标市场选择优化
        5.3.3 目标市场定位优化
    5.4 4P营销策略组合优化
        5.4.1 产品策略优化
        5.4.2 价格策略优化
        5.4.3 渠道策略优化
        5.4.4 促销策略优化
第六章 QH公司红茶营销策略的实施保障
    6.1 完善组织架构
    6.2 优化企业文化
    6.3 推进团队建设
    6.4 强化资金保障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附录 问卷调查样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安徽省茶叶企业品牌竞争力评价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数据来源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5.2 可能存在的不足
2 相关基础理论与概念界定
    2.1 相关基础理论
        2.1.1 现代企业理论
        2.1.2 竞争优势理论
        2.1.3 核心能力理论
        2.1.4 比较优势理论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茶叶企业品牌竞争力
        2.2.2 品牌基础能力
        2.2.3 品牌市场能力
        2.2.4 品牌管理能力
        2.2.5 品牌关系维护能力
3 安徽省茶叶企业品牌发展现状分析
    3.1 安徽省茶产业发展现状
        3.1.1 茶叶生产概况
        3.1.2 茶产业竞争格局
    3.2 安徽省茶叶企业品牌发展现状
    3.3 安徽省茶叶企业品牌竞争力的特征
4 安徽省茶叶企业品牌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4.1 企业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2 评价指标的选取依据
        4.1.3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2 安徽省茶叶企业品牌竞争力评价方法
        4.2.1 评价方法选择
        4.2.2 评价方法基本原理
5 安徽省茶叶企业品牌竞争力评价分析
    5.1 研究样本选取
        5.1.1 选取依据
        5.1.2 数据来源
        5.1.3 典型案例的介绍
    5.2 茶企品牌竞争力评价
        5.2.1 品牌基础能力评价
        5.2.2 品牌市场能力评价
        5.2.3 品牌管理能力评价
        5.2.4 品牌关系维护能力评价
    5.3 评价结果的讨论
6 安徽省茶叶企业品牌竞争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6.1 茶企品牌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6.1.1 品牌基础能力方面
        6.1.2 品牌市场能力方面
        6.1.3 品牌管理能力方面
        6.1.4 品牌关系维护能力方面
    6.2 茶企品牌竞争力不强的原因分析
        6.2.1 企业人力资源结构失衡,文化建设有待加强
        6.2.2 企业品牌建设意识薄弱,销售体系不健全
        6.2.3 龙头茶企影响力不足,宣传意识不强
        6.2.4 忽视企业客户和供应商关系管理
7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安徽省茶叶企业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重要度调查问卷
附录B 安徽省茶叶企业发展调查问卷
附录C 茶叶企业品牌竞争力定性指标打分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6)安徽省茶叶生产流通信息服务模式比较与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以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信息服务
        2.1.2 茶叶生产流通信息
        2.1.3 茶叶生产流通信息服务模式
    2.2 文献综述
        2.2.1 茶叶生产流通研究现状
        2.2.2 农产品信息服务模式的研究现状
3 安徽省主要茶叶生产流通信息服务模式分类
    3.1 茶叶生产流通信息服务主要要素分类
        3.1.1 茶叶生产流通信息服务主体分类
        3.1.2 茶叶生产流通信息服务对象分类
        3.1.3 茶叶生产流通信息服务内容分类
    3.2 主要茶叶生产流通信息服务模式分类
        3.2.1 农技站与农技员模式(S1)
        3.2.2 茶叶合作社模式(S2)
        3.2.3 茶叶龙头企业与农户模式(S3)
        3.2.4 茶叶批发市场带动模式(S4)
        3.2.5 “互联网+”平台模式(S5)
4 安徽省茶叶生产流通信息服务模式比较与演化分析
    4.1 茶叶生产流通信息服务模式比较
        4.1.1 比较方法
        4.1.2 评价指标的选取
        4.1.3 评价指标权重分析研究
        4.1.4 评价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
        4.1.5 五种茶叶生产流通信息服务模式综合评价分值排序
    4.2 茶叶生产流通信息服务模式的演化——茶叶云
        4.2.1 茶叶生产流通信息服务模式的演化
        4.2.2 茶叶云信息服务模式在茶叶生产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4.2.3 茶叶云信息服务模式在茶叶流通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5 安徽省“茶叶云”信息服务模式发展内外部环境分析
    5.1 安徽省“茶叶云”信息服务模式的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5.1.1 国家加大农业信息化投入,农村基础设施仍不完善
        5.1.2 农业信息服务队伍壮大,同时农村农业专业人才流失严重
        5.1.3 国家经济与科技力量增强,云服务平台建设初期仍需实践摸索
        5.1.4 中国网民规模扩大,数据储量加大,信息质量难以保证
        5.1.5 农村电商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同时电子商务进村仍存在问题
    5.2 安徽省“茶叶云”信息服务模式的内部微观环境分析
        5.2.1 安徽省经济和科技实力发展迅猛,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
        5.2.2 安徽省是传统产茶大省,茶产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
        5.2.3 安徽省物流体系建设日益完善,农村物流体系薄弱
        5.2.4 安徽省推进农村电商“三个全覆盖”,农村电商应用整体水平低
        5.2.5 安徽省农业信息服务队伍增强,基层农业信息服务人才缺乏
    5.3 安徽省“茶叶云”信息服务模式的EFE矩阵和IFE矩阵分析
        5.3.1 EFE和 IFE矩阵分析方法
        5.3.2 安徽省“茶叶云”信息服务模式的EFE矩阵分析
        5.3.3 安徽省“茶叶云”信息服务模式的IFE矩阵分析
6 安徽省发展“茶叶云”信息服务模式的对策及建议
    6.1 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6.2 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加大农村电商建设力度
    6.3 加强基层茶叶信息服务队伍建设
    6.4 增强茶农信息服务意识,提高茶农获取信息主动性
    6.5 大力发展手机应用终端与茶叶云平台的有效衔接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安徽省茶叶生产流通信息服务模式专家打分表
附录 B 安徽省茶叶生产流通信息服务模式评价指标专家打分表
附录 C 安徽省发展“茶叶云”内外环境因素专家打分表
附录 D 安徽省发展“茶叶云”内外环境因素权重专家打分表
作者简介

(7)地理标志保护下茶农绿色生产行为及其收入效应研究 ——以茶农施药环节绿色生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项目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1.3.1 地理标志保护研究
        1.3.2 多主体协同治理研究
        1.3.3 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研究
        1.3.4 绿色生产收入效应研究
        1.3.5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内容
        1.4.4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地理标志保护
        2.1.2 茶农绿色生产认知
        2.1.3 茶农绿色生产行为
        2.1.4 绿色生产收入效应
        2.1.5 无知与无良行为
    2.2 理论分析
        2.2.1 公共物品理论
        2.2.2 多主体协同治理理论
        2.2.3 经济地理学理论
        2.2.4 计划行为理论
    2.3 理论框架构建
        2.3.1 地理标志保护对农户绿色生产影响的理论分析
        2.3.2 地理标志保护下茶农绿色生产行为及效应的作用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理标志保护区茶农绿色生产行为现状分析
    3.1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3.2 茶农基本特征
    3.3 样本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现状
        3.3.1 样本农户绿色生产认知现状
        3.3.2 样本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现状
        3.3.3 不同地理标志品牌下样本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状况
        3.3.4 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空间分布状况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理标志保护力度的测度及解析
    4.1 地理标志保护指标体系建立
        4.1.1 数据说明
        4.1.2 各类指标设计原则
    4.2 地理标志保护的测度过程
        4.2.1 测度方法
        4.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4.2.3 因子分析结果
    4.3 地理标志保护力度的特征分析
        4.3.1 各地理标志保护力度原始表征指标的分析
        4.3.2 各地理标志保护力度的区域差异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理标志保护对茶农绿色生产认知的影响分析
    5.1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5.2 数据来源、变量选取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5.2.1 数据来源
        5.2.2 绿色防控认知测度
        5.2.3 不同特征农户样本描述性统计
        5.2.4 总体样本描述性统计
    5.3 计量经济模型与实证分析结果
        5.3.1 计量经济模型
        5.3.2 实证分析结果
        5.3.3 农户分化的调节效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地理标志保护对茶农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分析
    6.1 理论基础及模型设立
        6.1.1 理论基础
        6.1.2 模型建立
    6.2 数据来源、样本描述性统计
        6.2.1 样本选择来源及数据来源
        6.2.2 样本描述性统计
    6.3 估计结果与分析
        6.3.1 模型估计结果
        6.3.2 中介效应检验
        6.3.3 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地理标志保护下茶农绿色生产行为收入效应分析
    7.1 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对茶叶收入效应影响机理分析
    7.2 茶叶收入效应计量模型设定
        7.2.1 计量模型设定
        7.2.2 平均处理效应估计
    7.3 数据来源及样本描述性统计
    7.4 绿色生产行为效应估计结果
        7.4.1 减量施药行为效应的估计结果分析
        7.4.2 在安全间隔期采茶效应的估计结果分析
        7.4.3 采用物理防治措施效应的估计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地理标志保护下茶农绿色生产完善路径分析
    8.1 数据来源
    8.2 农户无知与无良视角下的地理标志保护完善路径
        8.2.1 样本描述性统计
        8.2.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8.2.3 “无知”与“无良”概率空间分布
        8.2.4 “无知”与“无良”行为的实证分析
    8.3 优质优价视角下的地理标志保护完善路径
        8.3.1 样本描述性统计
        8.3.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8.3.3 实证分析结果
    8.4 地理标志保护主体下绿色生产完善路径
        8.4.1 理论机理
        8.4.2 地理标志保护实现路径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完善现有制度环境,提高茶农绿色生产水平
        9.2.2 多方主体普及茶叶绿色生产知识,提高茶农绿色生产认知
        9.2.3 加强地理标志保护力度,提升茶农绿色生产行为水平
        9.2.4 制定因地制宜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有效规制非绿色生产行为
        9.2.5 完善“优质优价”市场体制,提升茶农绿色生产的收入效应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地理标志保护下茶农绿色生产行为及其效应研究
致谢
个人简历

(8)黄山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述评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状况小结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特色
    1.5 小结
第2章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分析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文化产业
        2.1.2 旅游产业
        2.1.3 文旅产业融合
    2.2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2.2.1 产业关联理论
        2.2.2 产业耦合理论
        2.2.3 产业融合理论
    2.3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与动因分析
        2.3.1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拉动分析
        2.3.2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推动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黄山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状况分析
    3.1 黄山市概况
    3.2 黄山市旅游产业发展回顾
    3.3 黄山市文化产业及事业发展回顾
    3.4 黄山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回顾
    3.5 小结
第4章 黄山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证分析
    4.1 模型选取及介绍
        4.1.1 熵权法原理
        4.1.2 灰色关联分析法原理
        4.1.3 耦合度模型
    4.2 指标变量的选取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3 数据来源
    4.4 模型计算及结论与启示
        4.4.1 熵权法计算两个产业指标权重
        4.4.2 文旅产业的综合评价指数-灰色关联分析法
        4.4.3 耦合度模型计算
        4.4.4 结论及启示
第5章 促进黄山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的产业选择与培育分析
    5.1 产业选择的依据及总体思路
    5.2 产业培育发展的总体思路
    5.3 重点产业的选择与发展
        5.3.1 徽文化旅游产业
        5.3.2 娱乐演艺文化旅游产业
        5.3.3 美术工艺文化旅游产业
        5.3.4 旅游文化产业
    5.4 新兴产业的选择与发展
        5.4.1 休闲养生文化旅游产业
        5.4.2 运动文化旅游产业
        5.4.3 杭州商圈都市圈文化旅游产业
第6章 促进黄山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的措施分析
    6.1 强化对文化资源的合理化产业化旅游化开发利用
    6.2 加快建设一批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龙头企业和名优品牌
    6.3 加强科技在文旅产业融合的应用
    6.4 加强开放合作与招商引资
    6.5 成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金
    6.6 创新人才引进和利用机制
    6.7 加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营商环境建设
    6.8 加快建立健全产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产村融合”视角下的杭州地区茶园景观改造和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及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1.1.2 杭州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及乡村丰富的茶园资源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产村融合研究进展
        1.2.2 茶园景观改造和利用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目的
        1.4.2 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交叉研究法
        1.5.2 实地调研法
        1.5.3 定性分析法
        1.5.4 案例实践法
    1.6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和基础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茶园景观
        2.1.2 改造和利用
        2.1.3 茶园景观改造和利用
        2.1.4 产业融合
        2.1.5 产村融合
    2.2 产村融合的相关理论概述
        2.2.1 理论基础
        2.2.1.1 产业结构理论
        2.2.1.2 产业关联理论
        2.2.1.3 产业多元化
        2.2.2 产村融合的模式
        2.2.2.1 农业内部的融合
        2.2.2.2 农业功能拓展型融合
        2.2.2.3 新技术的渗透型融合
        2.2.3 产村融合的途径
        2.2.3.1 引入“公司+农户”
        2.2.3.2 发展“农业+旅游”
        2.2.3.3 打响“农业+互联网”
    2.3 茶园景观改造和利用相关理论概述
        2.3.1 理论基础
        2.3.1.1 农业景观理论
        2.3.1.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3.1.3 景观美学
        2.3.2 茶园景观改造和利用的内容
        2.3.2.1 茶园景观的主题设计
        2.3.2.2 茶园景观的总体设计
        2.3.2.3 茶园景观的分区设计
        2.3.2.4 茶园景观的要素设计
        2.3.3 茶园景观改造和利用的类型
        2.3.3.1 人文历史型
        2.3.3.2 教育科普型
        2.3.3.3 生态休闲型
        2.3.3.4 农业生产型
    2.4 本章小结
3 杭州地区茶园景观改造和利用的现状调研与分析
    3.1 杭州地区自然及人文环境特征
        3.1.1 自然生态环境
        3.1.2 历史文化传承
        3.1.3 社会人文环境
    3.2 杭州地区茶园的产村融合发展概述
    3.3 杭州地区茶园面积及乡村茶园利用类型
        3.3.1 杭州各地区茶园面积
        3.3.2 杭州乡村茶园利用的类型
    3.4 实例调研
        3.4.1 龙坞茶村(上城埭村)茶园园景观改造案例
        3.4.1.1 概况
        3.4.1.2 产村融合进程
        3.4.1.3 茶园景观现状
        3.4.1.4 总结借鉴
        3.4.2 梅家坞茶文化村茶园景观改造案例
        3.4.2.1 概况
        3.4.2.2 产村融合进程
        3.4.2.3 茶园景观现状
        3.4.2.4 总结借鉴
        3.4.3 径山茶园景观改造案例
        3.4.3.1 概况
        3.4.3.2 茶园景观现状
        3.4.3.3 总结借鉴
    3.5 杭州地区乡村茶园存在的问题
        3.5.1 商业化过度发展
        3.5.2 乡村茶文化缺失
        3.5.3 生态持续性较差
        3.5.4 活动内容不丰富
        3.5.5 设施功能不健全
        3.5.6 未发挥农业多功能性
    3.6 本章小结
4 茶园景观改造和利用与产村融合的关系分析
    4.1 茶园景观改造和利用为产村融合提供核心要件
    4.2 产村融合为茶园景观改造和利用提供资金和人才
    4.3 茶园景观改造和利用与产村融合的互利共生关系
    4.4 本章小结
5 产村融合视角下的杭州地区茶园景观改造和利用的策略要点
    5.1 设计原则
        5.1.1 因地制宜原则
        5.1.2 体验经济原则
        5.1.3 生态可持续原则
        5.1.4 促进三产融合原则
    5.2 总体策略
        5.2.1 均衡性商业发展
        5.2.2 构建地方性文化体系
        5.2.3 多层次茶园布局
        5.2.4 沉浸式旅游体验
        5.2.5 景区化基础设施
        5.2.6 全方位茶旅互动
    5.3 景观分类设计要点
        5.3.1 人文历史型茶园设计要点
        5.3.1.1 串联人文轶事观光点
        5.3.1.2 设计特色文化符号
        5.3.2 生态休闲型茶园设计要点
        5.3.2.1 打造茶园复合景观
        5.3.2.2 开展深度观光体验
        5.3.3 农业生产型茶园设计要点
        5.3.3.1 规整茶排流线
        5.3.3.2 参与农事生产
    5.4 本章小结
6 余杭区中泰街道泰峰村茶园景观改造和利用实践
    6.1 建设背景
    6.2 基地概况
        6.2.1 地理交通
        6.2.2 茶产业规模
        6.2.3 茶园现状
    6.3 概况分析
        6.3.1 场地优势
        6.3.2 场地问题
    6.4 泰峰村茶园类型及主题构思
    6.5 规划设计
        6.5.1 总体设计
        6.5.2 结构布局
    6.6 设计策略要点应用
        6.6.1 多层次茶园布局
        6.6.1.1 富有韵律的茶排流线
        6.6.1.2 绿色高效的生产布局
        6.6.2 沉浸式观光体验
        6.6.2.1 茶园观景活动
        6.6.2.2 农事体验活动
        6.6.3 完善的基础设施
        6.6.4 全方位茶旅互动
        6.6.4.1 拓宽茶产业链
        6.6.4.2 联合区域动力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之处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图表索引
个人简介
致谢

(10)太原乾和祥茶庄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企业简介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4 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基本框架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营销的定义
        2.1.2 营销策略的定义
    2.2 4P's理论概述
    2.3 STP理论概述
        2.3.1 市场细分
        2.3.2 市场选择
        2.3.3 市场定位
3 营销环境分析
    3.1 茶行业概况
        3.1.1 茶叶种类及茶企概况
        3.1.2 山西茶市场分析
    3.2 宏观环境分析
        3.2.1 政治经济环境
        3.2.2 社会文化环境
        3.2.3 科学技术环境
        3.2.4 自然环境
    3.3 中观环境分析
        3.3.1 最终消费者
        3.3.2 竞争品牌
    3.4 微观环境分析
    3.5 SWOT分析
4 企业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4.1 产品策略
        4.1.1 有些茶叶品质不佳
        4.1.2 有些茶叶功能被夸大
        4.1.3 包装设计单一,缺乏创造性
    4.2 价格策略
    4.3 渠道策略
        4.3.1 营销渠道缺乏针对性
        4.3.2 营销渠道较为单一
    4.4 促销策略
5 STP分析
    5.1 市场细分
        5.1.1 确定细分因子
        5.1.2 需求调查
        5.1.3 调查结果分析
    5.2 选择目标市场
    5.3 市场定位
6 基于4P's理论提出改进措施
    6.1 产品策略
        6.1.1 主打茉莉花茶努力实现清晰化
        6.1.2 主打茉莉花茶努力实现优质化
        6.1.3 提高茶食品及茶具销售
        6.1.4 主打茉莉花茶努力实现健康绿色有机化
        6.1.5 设计多样化外形包装,满足各类消费者
        6.1.6 对茶叶包装进行文化营销
        6.1.7 尝试开发体验型商品和服务
    6.2 价格策略
        6.2.1 执行扩大利润空间的定价目标
        6.2.2 参照竞争对手调整价格
        6.2.3 根据消费者需求和认可度适当提高价格
        6.2.4 通过产品组合定价,打造整体竞争优势
        6.2.5 灵活制定互补产品价格
        6.2.6 基于消费者心理定价调整
    6.3 渠道策略
        6.3.1 规划连锁专卖店的布局
        6.3.2 构建茶叶全渠道营销模式
        6.3.3 茶叶渠道的文化营销
    6.4 促销策略
        6.4.1 选择合适的广告媒体
        6.4.2 充分利用人员推销
        6.4.3 有选择性地进行营业推广
        6.4.4 善于运用公共关系
7 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7.1 提高销售人员素质
    7.2 强化茶叶质量管理
    7.3 提升营销能力创新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太原乾和祥茶庄消费者茶叶需求调查表
    附表2 太原乾和祥茶庄茶叶产品消费者调查问卷
致谢

四、关于黄山茶叶实施品牌战略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黄山市地理标志品牌传播策略研究[D]. 陈蕙. 安徽大学, 2021
  • [2]农村电商扶贫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黄山市K镇的调查[D]. 王佩霞.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3]新媒体领域茶广告设计研究[D]. 王珂.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4]QH公司红茶产品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江晓思.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5]安徽省茶叶企业品牌竞争力评价分析[D]. 何杨.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 [6]安徽省茶叶生产流通信息服务模式比较与演化研究[D]. 张傲.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 [7]地理标志保护下茶农绿色生产行为及其收入效应研究 ——以茶农施药环节绿色生产为例[D]. 于艳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8]黄山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叶赵强.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2)
  • [9]“产村融合”视角下的杭州地区茶园景观改造和利用研究[D]. 虞佳惠.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1)
  • [10]太原乾和祥茶庄营销策略研究[D]. 赵倩.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黄山茶品牌战略实施若干问题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