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亿阳中间业务平台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周丹[1](2020)在《中国银行H分行金融风险防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进一步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利率市场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将加快推进。在此,金融业市场将重新分割,银行的业务结构、盈利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这给银行业金融风险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也衍生出新型风险,从而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中国银行处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和严格的监管要求,一直积极思考如何应对各种困难局面。本文以H分行为研究对象,运用多种相关理论,梳理其风险管理的现状并分析风险成因,同时对比国际国内先进同业的管理方法,最后提出新时期下H分行防范金融风险的对策,为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供有益参考。
蔡震[2](2018)在《PS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资产负债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的核心内容,是银行最重要的风险管理、价值创造和战略规划工具,也是关系银行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生命线。在当今市场面临新变化、新挑战,商业银行原有的“高利差收入、高成本投入”的传统经营模式已不再适应市场的发展。因此,PS银行应在充分尊重经济规律的基础上,转变资产负债管理的思路,有效提升资产负债管理全面、动态和前瞻性综合平衡能力,才能顺应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发展新趋势的需要,保持市场金整理、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推动金融和经济良性互动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受到冲击,负债的来源竞争巨大,如何通过资产负债管理来推动银行转型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急需面临的问题。而PS银行由于其特殊的历史缘由,存在“自营+代理”的经营模式,在其资产负债管理体系的改革中遇到较多挑战和给予。文章通过分析PS银行的负债架构、负债来源、负债种类、经营模式等方面,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首先,在分析了收入成本情况、PS银行网点布局情况、PS银行经营模式分析、资产负债结构与经营模式的内在联系分析、“自营+代理”经营模式的利弊等维度的基础上,研究发现PS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与经营模式之间存在较深的内在联系。其次,从全国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新常态两个维度对PS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宏观环境进行了分析从利率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复杂化、金融脱媒化挑战传统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模式、金融监管趋于严格迫使银行资产监管改进与创新三个方面分析了PS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行业的外部环境。再次,指出PS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资产负债管理理念与认识存在问题、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存在问题、资产负债结构存在问题、“自营+代理”经营模式存在问题。又次,研究指出PS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为其特殊的经营结构决定了负债资金来源,从而导致负债结构不均衡,而代理费用的支出又给资金成本带来双轨制的影响。最后,指出PS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体系优化需要从改革资产管理理念、加快资产负债管理模式转型、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促进利润多元化、推进经营模式整合适时减少代理模式等方面进行改进。
葛雅华[3](2016)在《商业银行信用卡资产证券化模式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经过三十多年来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信用卡的市场已经较为成熟。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的试点运营。2014年,已有商业银行推出了此类信用卡证券化产品,这标志着我国的信用卡资产证券化走上了正式发展的舞台。从该金融创新产品体现出来的作用来看,其一方面可以有效分散信用卡业务的风险,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信用卡资产的流动性,丰富筹资手段,降低运行成本。因此,促进信用卡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以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模式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系统地研究了信用卡市场的现状、发展历程、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风险。其次,在此基础上,对信用卡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情况、业务流程、主要模式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了相关案例。最后,详细分析了目前国际上不同国家的相关业务模式,通过对于业务模式的流程分析,比较不同模式的差异点、优缺点、风险特点,与我国模式相似点,提出我国可以在欧洲模式(即“表内模式”,下同)、美国模式(即“表外模式”,下同)、澳大利亚模式(即“准表外模式”,下同)并行的情况下推进信用卡资产证券化发展。同时,本文提出为了更进一步推进信用卡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我国应从制定发展规划和完善相应管理体系两个方面来完善相关制度,以促进该金融产品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我国信用卡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应从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完善与积极的资产证券化市场,加提升资产证券化定价水平等方面来完善产业发展策略集;此外,还需要注意发展与风险防范并行,主要应分别从监督机构的规范管理、风险隔离、信用增级等方面来进行风险防控。
苏嘉熹[4](2013)在《银行中间业务集中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如今,科学技术正在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着,计算机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其软硬件水平都得到了提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非常多的便利。随着中间业务的收入在商业银行的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逐渐提升,中间业务已经对于商业银行利润来讲已经不可或缺。扩容和升级并不能给商业银行业务主机的性能带来质的提升,缓解主机的压力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的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怎样在同一服务器上并行运行多种中间业务,尽量简化中间业务平台的软件结构,使新业务的设计和实现达到快速、直观、高效的标准,模块功能实现灵活扩充,系统的核心得到控制等问题。本文实现的平台的主要功能模块如下:1、产品信息管理模块。2、信息查询中心。3、预警管理模块。4、系统管理模块。平台是通过分析多层结构与交互方式以及B/S模式来实现的。本文以银行中间业务平台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银行中间业务的概况,接着对中间业务处理平台进行需求分析,进而提出中间业务处理平台的总体设计并加以实现,最后进行系统测试,最后经测试平台达到了预期目标。
代军[5](2012)在《长春农商银行建立小额信贷运营模式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小额信贷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以及建立长春农商银行小额信贷运营模式的研究和设计,为中小商业银行寻找发展突破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这也是当前在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社会问题中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国外小额信贷已经发展多年,形成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国内一些机构也开展了大胆尝试,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也形成了一些业务模式、管理模式,但是尚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化的模式供银行业推广使用。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多家着名的小额信贷机构的运营模式调研,总结了国际上以扶贫为主要目标的小额信贷发展道路,也总结了国内探索前行的商业可持续的小额信贷模式。通过对这些经验的总结,提出了符合长春农商银行机构特点的小额信贷开展模式和推进道路。本文细致分析了长春农商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和劣势,对实施小额信贷发展路径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包含利润能力、品牌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等象结合的发展目标。继而,本文提出长春农商银行建立“事业部制”组织架构的“微贷工场”,并相应建立了管理流程、产品设计方案、营销模式、运营指标、评估方法及人才保障方案。通过事业部制使小额信贷探索过程更加灵活和有积极性,更便于在小额信贷领域的初期探索中灵活、快速地转变管理方法和经营方式,促进小额信贷发展模式尽快形成和完善。通过业务流程的电子化和网上随机分派工单方式进行审批的“盲审”模式隔离了前后台工作人员的固定联系,既强化了岗位隔离、“审贷分离”控制风险的要求又借鉴了呼叫中心工单派发机制的高效特性提高了审贷的时间效率。在产品设计上通过细分市场按照经营周期、行业特点等规划明确了市场和客户适应性,有针对性地设计产品,通过利率、期限、保证方式与细分市场的匹配达到产品化、专业化的目的。在营销模式上,通过对零售、批发、代销等多种销售模式的结合,有效地把“行商”与“坐商”结合起来,增强了小额信贷销售的灵活性和渗透力,以最大力度地拓展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和规模。为了有效实施小额信贷运营模式,本文在设计规范了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对相关配套服务设施进行了描述,以保证该业务在实施过程中,成为一个服务能力强、多渠道、注重服务细节的服务产品。本文还针对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和改进上,设计了运营指标,并约束了监控机制和改进机制,以确保该项业务能够处于可监控、可反馈、逐步提升的可持续发展通道上,形成了自我完善的机制。在管理和风险控制方面,通过建立结合利润、风险、规模、工作量等易于衡量的要素而成的评估指标为小额信贷业务开展建立了“导向”,为业务能够适应市场、调动参与者积极性和导向性奠定了基础。在人才保障机制上,通过人才队伍的持续建设和团队建设提升业务规模和持续能力。在新的运作模式建立时,还积极引入了“内部资金转移计价”技术,使资金成本的考量和绩效考核更加科学化。本文根据长春农商银行目前的业务基础为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建立了一个从多个侧面描述和管理的运营机制,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运营管理的框架和相关方法。
江勇[6](2011)在《银行业经营转型背景下江西工行公司信贷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江西省分行(以下简称:江西工行)作为省内最大的商业银行,在公司信贷业务领域一直处于领导者地位。但随着内外经营环境正在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尤其是中国版“巴Ⅲ”的即将实施以及稳健货币政策的推出,给银行业提出了加快经营转型的要求。在此大背景下,本文结合现代市场营销理论和SWOT分析方法,围绕江西工行公司信贷业务发展的经济环境、金融政策、客户资源、同业竞争进行了全面分析,同时也结合该行营销组织架构、信贷业务流程、产品分析及其结构、营销战术组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重点探讨,特别是对银行业经营转型背景下江西工行公司信贷业务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三年该行公司信贷业务的营销目标以及目标市场、目标客户群,进一步明晰了该行公司信贷业务的市场定位,全而阐述了八大市场营销策略,以及六项具体实施的保障措施。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该行公司信贷业务转型发展起到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邓清[7](2011)在《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创新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长期以来一直积极致力于发展清洁发展机制,成为全球经核证的减排量指标最大的卖家。而我国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业务范围却相对狭窄,仅仅局限在绿色信贷、为碳交易提供中介服务等方面,与成熟市场相比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本文在对国内外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的介绍和分析基础上,结合当前形势,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创新发展策略。
邓清[8](2011)在《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创新前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碳金融起源于控制全球温室气体的国际协议,是一种促进有效减排温室气体的经济手段的应用。我国长期以来一直积极致力于发展清洁发展机制(CD)M,成为全球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指标的最大卖家。而我国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业务范围却相对狭窄,仅仅局限于能效贷款、CDM项目融资等方面,与成熟的市场相比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袁志华[9](2011)在《基于WebGIS的油田应用集成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理论的成熟以及在各个领域的应用,GIS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石油在“十一五”期间规划了A4项目,即中国石油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项目,目前该平台主要是面向油田地面工程领域的应用,其目的是为油田地面管线、站、库及计量间等地面工程设施设计与建设服务,而A4与基于A2的油田开发相结合的应用尚待开发。因此,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设立了重点攻关项目—基于GIS的油田开发应用集成项目。该课题重点研究如何实现油田各采油厂分散的应用在GIS上的高效集成,发挥GIS在油田开发应用中直观图形展示的优势,实现油田应用在GIS平台上可视化展示的功能,使油田开发专业用户很直观地了解与掌握油田地下的各种信息。本文通过对WebGIS技术和企业应用集成理论及技术的研究,结合GIS和油田应用集成的需求,采用元数据、元数据驱动等理论与技术提出了基于WebGIS的油田应用统一集成框架体系模型,即以用户为中心实现GIS对象与油田应用的三级集成框架模型。采用元数据与元数据驱动技术设计并实现了分布式油田应用集成的中间件,为支撑该中间件,构建了系列元数据模型。通过这些元数据实现对分布式应用交换的数据及消息的描述与高效存取,保障了集成的伸缩性与扩展性。通过中间件建立GIS和油田应用集成接口。采用ADF技术构建WebGIS平台,研究并实现了地图边界算法,通过该绘制地图边界。通过模型定制技术定制油田相关专业报表。根据所提出的框架集成体系,将地理上分布的采油厂基于油田专业的应用在WebGIS上有机地结合,实现了采油厂级和油田公司级生产管理分析、油藏动态分析、地面生产指挥系统的统一集成。并实现了地图的导航、基础地理信息展示以及专题图等功能。
王翀[10](2010)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平台设计》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中间业务收入在商业银行的总收入中所占的份额不断增加,成为商业银行利润很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中间业务也是带动银行开发其他衍生业务发展的有力工具,受到了国内各商业银行的重视。商业银行业务主机的性能不可能通过一次次扩容和升级来不断提升,在它的性能极限出现之前,必须考虑采用其他方法来缓解主机的压力。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平台是在银行、Internet这样的分布式运算环境中开发和管理三层结构的客户/应用系统/数据服务器任务应用系统的强有力工具。它具备分布式事务处理和应用通信功能,并提供完善的各种服务来建立、运行和管理任务应用系统。中间业务平台是银行、Internet分布式应用中的基础主干平台。它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环境,支持各种各样的客户、数据库、网络和通讯方式。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如何解决多种中间业务并行运行于同一服务器上,并使中间业务平台软件结构尽量简单,如何快速、直观、高效的进行新业务的设计实现工作,如何设计一套灵活的模块功能扩充模式,如何控制系统的核心等问题。
二、亿阳中间业务平台的研究与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亿阳中间业务平台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银行H分行金融风险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金融风险防控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金融风险概述 |
一、金融风险及金融风险防控的含义 |
(一)金融风险的含义 |
(二)金融风险防控的含义 |
二、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 |
第二节 金融风险防控的相关理论 |
一、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二、现代资产组合理论 |
三、委托—代理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银行H分行金融风险防控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中国银行及H分行简介 |
一、中国银行基本情况 |
二、中国银行H分行基本情况 |
三、H分行主要业务 |
第二节 H分行金融风险防控现状 |
一、防控整体情况 |
二、H分行的风险防控治理结构 |
第三节 中国银行H分行经营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 |
一、信用风险 |
二、市场风险 |
三、操作风险 |
四、流动性风险 |
第四节 中国银行H分行金融风险防控存在的问题 |
一、风险文化的冲突 |
二、风险防控手段过于陈旧 |
三、对内部控制约束不到位 |
四、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强 |
第五节 中国银行H分行金融风险防控问题的成因 |
一、H分行自身业务发展中的制约 |
二、外部环境预判不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外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控经验及借鉴 |
第一节 国外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控经验及借鉴 |
一、国外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控经验 |
二、国外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控的启示 |
第二节 国内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控经验及借鉴 |
一、国内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控经验 |
二、国内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控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提升中国银行H分行金融风险防控能力的对策 |
第一节 完善H分行金融风险防控工作建设 |
一、优化风险防控理念 |
二、建立合理的业务问责体系 |
三、提升风险管理队伍整体素质 |
四、创新风险防控手段 |
第二节 应对新时期金融风险防控的具体对策 |
一、信用风险防控对策 |
二、市场风险防控对策 |
三、操作及法律合规风险防控对策 |
四、流动性风险防控对策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PS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内涵 |
1.2.2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演进 |
1.2.3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
1.2.4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工具 |
1.2.5 商业银行负债资产管理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二章 PS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现状分析 |
2.1 PS银行基本情况 |
2.2 PS银行资产负债现状 |
2.2.1 PS银行的资产结构 |
2.2.2 PS银行的负债结构 |
2.2.3 PS银行存贷比分析 |
2.3 PS银行经营模式与资产负债管理现状 |
2.3.1 收入成本比分析 |
2.3.2 PS银行网点布局分析 |
2.3.3 PS银行经营模式分析 |
2.3.4 资产负债结构与经营模式的内在联系 |
2.3.5 “自营+代理”经营模式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S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
3.1 PS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内部环境分析 |
3.1.1 PS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资源条件 |
3.1.2 PS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架构 |
3.2 PS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
3.2.1 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化 |
3.2.2 国内经济新常态变化 |
3.3 PS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外部行业环境分析 |
3.3.1 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复杂化 |
3.3.2 金融脱媒化挑战传统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模式 |
3.3.3 金融监管趋于严格迫使银行资产监管改进与创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S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 资产负债管理理念与认识存在问题 |
4.1.1 资产负债管理认知不足 |
4.1.2 资产负债管理理念较落后 |
4.2 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存在问题 |
4.2.1 资产负债管理能力不足 |
4.2.2 资产负债管理模式老化 |
4.3 资产负债结构存在问题 |
4.3.1 负债结构不合理 |
4.3.2 业务结构单一 |
4.4 “自营+代理”经营模式存在问题 |
4.4.1 双轨制导致利润偏低 |
4.4.2 双轨制导致股东利益分配不均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S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5.1 PS银行对资产负债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
5.1.1 资产负债管理起步晚 |
5.1.2 缺乏资产负债管理理念和文化 |
5.2 资产负债管理缺乏经验 |
5.2.1 资产管理手段不足 |
5.2.2 资产负债管理较为传统 |
5.3 负债结构与产品结构不合理 |
5.3.1 负债来源结构单一 |
5.3.2 产品结构缺乏创新 |
5.4 特殊经营架构造成价格双轨制 |
5.4.1 代理费用的市场滞后性 |
5.4.2 双轨制造成资源难以整合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PS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体系优化 |
6.1 改革资产负债管理理念 |
6.1.1 提升员工资产负债管理认知 |
6.1.2 更新资产负债管理理念 |
6.2 加快资产负债管理模式的转型 |
6.2.1 利用资产负债管理工具 |
6.2.2 建立现代化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
6.3 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促进利润多元化 |
6.3.1 调整业务结构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
6.3.2 创新业务多元发展 |
6.4 推进经营模式整合适时减少代理模式 |
6.4.1 创新经营模式融合试点 |
6.4.2 明确减少代理模式任务部署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商业银行信用卡资产证券化模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关于资产证券化的研究 |
二、理论研究 |
三、小结 |
第二章 信用卡资产证券化的机理分析 |
第一节 信用卡资产及其特征 |
一、信用卡的起源与发展 |
二、信用卡资产的特点 |
三、信用卡与一般个人消费类信贷的异同 |
第二节 信用卡资产证券化的机理 |
一、信用卡资产证券化基本交易结构类型 |
二、信用卡资产证券化的主要特点 |
三、信用卡资产证券化的原理 |
四、信用卡资产证券化的基本业务流程 |
五、信用卡资产证券化的条件 |
第三章 信用卡资产证券化模式比较 |
第一节 境外资产证券化的模式 |
一、美国资产证券化的模式:表外模式 |
二、欧洲资产证券化的模式:表内模式 |
三、澳大利亚资产证券化的模式:准表外模式 |
第二节 境外信用卡资产证券化模式比较 |
一、各国信用卡资产证券化模式共同点 |
二、信用卡资产证券化模式差异点 |
三、资产证券化模式优缺点比较 |
第三节 资产证券化法律与监管模式比较 |
一、资产证券化法律体系比较 |
二、资产证券监管体系比较 |
第四章 各国信用卡资产证券化模式风险点比较 |
第一节 信用卡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 |
一、信用风险 |
二、操作风险 |
三、市场风险 |
第二节 表外模式资产证券化模式风险点 |
一、资产池信贷质量风险 |
二、“破产隔离”的落实风险 |
三、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双向传导扩大资产证券化风险 |
四、表外模式的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扩大风险 |
五、信用评级不独立的风险 |
六、信用卡资产证券化参与个体较多,风险较难控制 |
第三节 表内资产证券化模式风险点 |
一、利率偿付的风险 |
二、担保模式的风险 |
三、本金偿付的风险 |
四、提前偿付风险大于违约风险 |
五、信息不对称的风险 |
第四节 资产证券化加权风险资产的计量规则 |
一、标准法 |
二、内部评级法 |
三、相关完善建议 |
第五章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模式与问题 |
第一节 我国信用卡资产证券化的探索 |
一、我国信用卡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
二、我国信用卡资产证券化的探索 |
三、我国信用卡资产证券化法律及政策体系 |
第二节 我国信用卡资产证券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法律问题 |
二、征信问题 |
三、证券化参与主体的问题 |
四、证券化市场的问题 |
第三节 我国资产信用卡资产证券化风险特点与状况 |
一、发起方 |
二、投资者 |
三、债务人风险 |
四、第三方机构风险 |
五、社会金融体系 |
第四节 我国信用卡资产证券化发展模式的选择 |
一、选择依据 |
二、具体模式选择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我国信用卡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方向与政策建议 |
一、建立良好的信用卡市场环境 |
二、建立与完善征信体制 |
三、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
四、提升资产证券化的定价水平 |
五、完善与积极的资产证券化市场 |
六、加强信用卡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管理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银行中间业务集中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概况 |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间业务平台需求分析 |
2.1 中间业务种类概述 |
2.2 中间业务流程分析 |
2.3 中间业务的模型逻辑和主要职能 |
2.4 中间业务平台功能性需求 |
2.5 中间业务处理平台非功能性需求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平台概要设计 |
3.1 设计目标概述 |
3.2 总体结构设计 |
3.2.1 银行产品管理模块 |
3.2.2 信息查询中心 |
3.2.3 预警管理 |
3.2.4 系统管理模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银行产品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2 信息查询中心的设计与实现 |
4.3 预警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4 系统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5 平台业务通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6 信息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7 平台数据库开发 |
4.7.1 数据库的性能水平 |
4.7.2 使用嵌入式 SQL 语言 |
4.8 平台界面开发 |
4.8.1 内部接口的作用 |
4.8.2 内部标准接口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间业务平台测试 |
5.1 系统测试的目标 |
5.2 测试的实现 |
5.2.1 模块测试 |
5.2.2 系统及子系统测试 |
5.3 界面测试用例 |
5.4 功能测试用例 |
5.5 性能测试用例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中间业务平台的结论 |
6.2 中间业务平台未来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长春农商银行建立小额信贷运营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小额信贷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
1.3 研究思路和目标 |
第2章 长春农商银行开展小额信贷可行性分析 |
2.1 长春农商银行概况 |
2.2 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的目标和设想 |
2.3 可行性分析 |
第3章 小额信贷产品运营模式设计思路与方案 |
3.1 运营模式的设计思路 |
3.2 市场营销方式 |
3.3 业务实施的流程 |
3.4 配套服务措施 |
第4章 实施与保障措施 |
4.1 运营指标的设计与监控 |
4.2 运营能力的持续评估与提升 |
4.3 人才保障和团队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和致谢 |
(6)银行业经营转型背景下江西工行公司信贷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2.1 基本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与文献回顾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信贷 |
2.1.2 公司信贷 |
2.2 现代西方银行营销理论 |
2.3 国内学者关于银行营销的文献回顾 |
第3章 江西工行公司信贷业务发展的环境条件分析 |
3.1 江西工行及其公司信贷业务概况 |
3.1.1 工商银行总体情况 |
3.1.2 江西工行总体情况 |
3.1.3 江西工行公司信贷业务总体情况 |
3.2 江西工行公司信贷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 |
3.2.1 经济环境 |
3.2.2 金融政策 |
3.2.3 客户资源 |
3.2.4 同业竞争 |
3.3 江西工行公司信贷业务发展的内部条件 |
3.3.1 营销组织架构 |
3.3.2 信贷业务流程 |
3.3.3 产品分析及其结构 |
3.3.4 营销战术组合 |
3.4 银行业经营转型对江西工行公司信贷业务发展的影响 |
3.4.1 银行经营转型 |
3.4.2 银行经营转型对江西工行公司信贷业务的要求 |
3.4.3 银行业经营转型背景下江西工行公司信贷业务结构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江西工行公司信贷业务市场定位分析 |
4.1 市场营销目标确定 |
4.1.1 总行公司信贷业务的市场营销目标 |
4.1.2 江西工行公司信贷业务的市场营销目标 |
4.2 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 |
4.2.1 行业选择 |
4.2.2 客户选择 |
4.3 市场定位 |
第5章 江西工行公司信贷业务营销策略 |
5.1 进退策略----坚持有进有退,更加重视信贷市场的接续发展 |
5.2 供应链策略----关注上下游产业链,更加重视全视角拓展客户 |
5.3 产品策略----加人创新力度,更加重视全产品营销的实施 |
5.4 定价策略----增强议价能力,更加重视综合收益率的提高 |
5.5 渠道策略----提供便捷融资服务,更加重视新的业务分销模式 |
5.6 促销策略----发挥品牌效应,更加重视多层面、全方位的营销推广 |
5.7 绿色营销策略----完善政策入手,更加重视社会责任的担当 |
5.8 交叉销售策略----推进融合互动发展,更加重视投行作用的发挥 |
第6章 江西工行公司信贷业务市场营销策略保障措施 |
6.1 市场营销组织架构革新 |
6.2 信贷业务流程调整优化 |
6.3 整体联动机制保障 |
6.4 信贷营销过程中的风险控制 |
6.5 信贷营销的人力资源保障 |
6.6 管理信息系统保障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下一步的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创新前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碳金融理论综述 |
(一) 碳金融的内涵及外延 |
(二) 碳金融市场的起源和形成 |
二、国际碳金融市场现状 |
(一) 碳排放交易市场 |
1.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 (EUETS) 。 |
2. 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 (CCX) 。 |
3. 英国排放贸易体系 (UK ETS) 。 |
4.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温室气体减排体系 (NSW) 。 |
(二) 碳基金市场 |
1. 亚太碳基金 (APCF) 。 |
2. 英国碳基金。 |
3. 意大利碳基金。 |
4. 日本碳基金。 |
5. 欧洲碳基金。 |
(三) 碳金融的衍生品交易市场 |
(四) 国际商业银行参与碳排放交易业务的实践 |
三、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现状 |
(一) 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实践 |
(二) 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 |
四、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前景 |
(一)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巨大商机 |
(二)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途径 |
1. 发展商业银行“碳金融”投融资服务 |
2. 开发挂钩碳指标的衍生品 |
3. 拓展中介服务及项目开发业务 |
4. 借助专业力量, 探索多方位参与碳交易的方式和途径 |
5. 促进商业银行参与国际市场“碳减排”投融资 |
(9)基于WebGIS的油田应用集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企业应用系统集成发展现状 |
1.2.2 WebGIS应用集成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组织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的组织 |
第二章 WebGIS应用集成的关键技术 |
2.1 中间件技术 |
2.1.1 中间件技术概述 |
2.1.2 中间件分类及优点 |
2.2 元数据与元数据驱动 |
2.2.1 元数据概述及分类 |
2.2.2 元数据驱动技术 |
2.3 ADF技术 |
2.3.1 ADF框架简介 |
2.3.2 Ajax及回调机制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油田应用集成体系架构设计 |
3.1 油田专业系统分析 |
3.1.1 油田生产管理与动静态一体化分析 |
3.1.2 GIS地理信息系统分析 |
3.1.3 油田应用与GIS实体关系分析 |
3.2 系统集成框架设计 |
3.2.1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3.2.2 油田应用集成体系结构 |
3.2.3 基于中间件油田应用集成框架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中间件的油田应用集成模型 |
4.1 油田专业系统及GIS数据模型分析 |
4.1.1 油田专业应用模型分析 |
4.1.2 GIS空间数据模型 |
4.2. 基于元模型驱动构建系统元模型 |
4.2.1 用户-对象-业务集成模型 |
4.2.2 系统元模型设计 |
4.2.3 集成平台统一身份认证 |
4.3 基于中间件的油田应用集成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WebGSI油田应用集成设计与实现 |
5.1 WebGIS集成平台构建 |
5.2 AcrGIS中集成油田应用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10)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平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 |
1.2 中间业务平台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目标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简介 |
2.1 国外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
2.2 国内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
2.3 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认识问题 |
2.4 中间业务平台的产生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间业务处理模式分析与功能界定 |
3.1 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平台的要求 |
3.2 中间业务的处理模式分析 |
3.2.1 中间业务的分类 |
3.2.2 中间业务的处理流程 |
3.2.3 中间业务的逻辑模型和主要功能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间业务平台系统总体设计 |
4.1 总体设计原则 |
4.2 中间业务平台的系统结构 |
4.3 中间业务平台的网络体系设计原则及网络架构 |
4.3.1 中间业务平台网络体系设计原则 |
4.3.2 中间业务平台网络架构 |
4.4 中间业务平台硬件系统的选择 |
4.5 中间业务平台软件系统的选择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间业务平台核心系统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5.1 中间业务平台核心系统模块设计原则 |
5.2 中间业务平台核心系统模块的结构 |
5.3 中间业务平台核心系统各层间的数据交换方式 |
5.4 中间业务平台核心系统通讯层的设计与实现 |
5.4.1 与主机的SNA 通讯 |
5.4.2 与外联单位通讯 |
5.5 中间业务平台核心系统协议解析层的设计 |
5.5.1 协议解析部分的设计 |
5.5.2 协议组合部分的设计 |
5.6 中间业务平台核心系统内部接口的设计 |
5.6.1 内部接口的作用 |
5.6.2 内部接口标准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测试 |
6.1 测试的目标 |
6.2 银行系统测试的特点 |
6.2.1 系统业务特点 |
6.2.2 软件系统复杂 |
6.2.3 部署网络和硬件环境复杂 |
6.2.4 数据移植 |
6.2.5 核心批处理/财务并帐处理 |
6.3 系统测试实例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中间业务平台的结论 |
7.2 中间业务平台后续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亿阳中间业务平台的研究与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银行H分行金融风险防控研究[D]. 周丹.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2]PS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优化研究[D]. 蔡震.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3]商业银行信用卡资产证券化模式比较研究[D]. 葛雅华.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6(02)
- [4]银行中间业务集中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苏嘉熹.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5)
- [5]长春农商银行建立小额信贷运营模式的研究[D]. 代军. 吉林大学, 2012(10)
- [6]银行业经营转型背景下江西工行公司信贷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江勇. 南昌大学, 2011(07)
- [7]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创新策略研究[A]. 邓清. 2010年度中国总会计师优秀论文选, 2011
- [8]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创新前景研究[J]. 邓清.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
- [9]基于WebGIS的油田应用集成研究[D]. 袁志华. 东北石油大学, 2011(05)
- [10]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平台设计[D]. 王翀.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