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地区海相油气成藏期及成藏史

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地区海相油气成藏期及成藏史

一、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区海相油气成藏期与成藏史(论文文献综述)

韩强[1](2021)在《塔北隆起新和-三道桥地区古潜山构造演化及其控储、控藏作用研究》文中认为新和-三道桥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地区,雅克拉断凸和沙西凸起的结合部。雅克拉断凸目前表现为古生界隆起与中新生界前缘斜坡的叠加,其古生界是一个长期继承性的古隆起。该区已在前中生界潜山发现桥古1、桥古3及英买32等油气藏,是中石化西北油田增储上产的重点地区。目前该区勘探开发面临以下难题:(1)由于前中生界潜山历经多期构造活动,发育多套火成岩,残留地层时代古老且岩性复杂,致使我们对潜山地层格架和形成演化过程的认识不清;(2)研究区古潜山存在岩浆岩、变质岩及碳酸盐岩等多种类型储层,不同岩石类型储层的发育规律及优质储层的主控因素也不清楚;(3)研究区存在海相和陆相两种不同成因的油气来源,其油气运移路径、聚集成藏受潜山构造演化影响,存在显着差异,有必要理清构造演化对不同来源油气充注和分布的控制作用,明确油气成藏规律,以利于开展勘探开发目标评价。因此,本文以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理论为指导,利用U-Pb同位素年龄对前震旦系潜山地层进行时代限定,通过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查清古潜山地层分布规律;在地层格架建立和断裂研究的基础上,对潜山形成演化进行分析,并结合油气地球化学资料讨论了构造演化对油气充注及聚集成藏的控制作用。论文主要成果认识如下:(1)利用6口钻井7个岩芯样品进行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对该区前震旦系不同地层的时代进行限定,建立了前震旦系地层发育序列。研究区花岗岩形成于早元古代,在古元古代中晚期(1850~1791Ma)经历过变质作用,在新元古代早期(879±4Ma)经历了岩浆活动。桥古1井区碳酸盐岩地层是沉积在早元古代花岗岩的结晶之上,阿克苏群沉积之前的一套地层,3个碎屑锆石样品的最小谐和年龄为1522±16Ma,表明其沉积或成岩时代应不早于中元古代(1522±16Ma)。星火1井区的变质岩地层相当于阿克苏群,其沉积或成岩年龄不早于776Ma。(2)通过地层划分对比及三维地震综合解释,编制新和-三道桥地区前中生界潜山古地质图。结果表明研究区前中生界潜山是一个北东向抬升的不对称背斜,高部位为前震旦纪基底,向两侧地层依次变新,西南-东南方向震旦系-奥陶系环基底分布,北东方向主要残留震旦系-寒武系。西北部发育二叠系火成岩,星火3井霏细岩年龄为294±10Ma,代表该区二叠纪岩浆喷发的最晚年龄。(3)新和-三道桥地区古潜山经历了复杂的形成演化过程。震旦系-古生代碳酸盐岩沉积建造期为古潜山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加里东晚期至海西早期东南向西北方向的挤压隆升是潜山构造初始格局的形成阶段;海西晚期南北向冲断挤压隆起是潜山格局的主要要形成阶段;印支期-喜马拉雅期,研究区再次沉降接受中新生界沉积,即古潜山埋藏阶段。(4)新和-三道桥地区古潜山存在岩浆岩、变质岩及碳酸盐岩等多种类型储层。碳酸盐岩储层基质孔隙度、渗透率低,优质储层主要受控于后期的岩溶作用,以孔隙、裂缝、溶蚀孔洞为主要储集空间类型,浅变质火成岩裂缝发育,优质储层受古地貌和断裂控制。(5)新和-三道桥地区油气分布受构造演化和地质结构控制,以潜山断凸“屋脊”核部为界,南部为海相油气,断凸脊部及其以北为陆相油气。研究区海、陆相原油在原油物理性质及地球化学与海相原油差异明显。海相原油含蜡量相对较低,含硫量相对较高,Pr/Ph比值相对较低,C19-C21三环萜烷丰度相对较高,以C23为主峰,富含硫芴,Pr/nC17和Ph/nC18相关图反映其形成于还原环境;陆相原油地化指标则相反。(6)受多旋回构造演化控制,新和-三道桥地区地区具有多期充注和晚期成藏的特点,前中生界潜山顶面的成藏期古构造图显示了不同时期油气充注和运聚有利区。对比不同期的古构造形态可以发现古潜山经历过多期构造调整演化,形成了油气充注聚集-破坏调整-晚期定型聚集的复杂过程,潜山古构造的多期调整,既控制了不同类型储层的发育,也对油气运移聚集有着显着的影响。

李建忠,陶小晚,白斌,黄士鹏,江青春,赵振宇,陈燕燕,马德波,张立平,李宁熙,宋微[2](2021)在《中国海相超深层油气地质条件、成藏演化及有利勘探方向》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中国海相超深层油气区域构造背景、石油地质条件分析及典型地区(古)油气藏解剖,研究海相超深层油气成藏演化过程及富集主控因素。中国海相超深层油气主要分布在四川、塔里木和鄂尔多斯3大克拉通盆地,界定其埋藏深度大于6 000 m,赋存层系为前寒武系及下古生界为主的古老海相层系。中国海相超深层烃源岩发育受全球超大陆聚、散旋回为背景的克拉通裂陷及克拉通坳陷控制,在四川盆地发育层系最多、塔里木盆地其次、鄂尔多斯盆发育规模有待进一步证实;储集层以碳酸盐岩为主,储集性能受早期高能滩体、后期叠加溶蚀及断裂作用共同控制;区域盖层包括膏盐岩、泥页岩与致密碳酸盐岩3大类。中国海相超深层普遍经历了两期油藏、古油藏裂解成气(或部分裂解)、裂解气(或高过成熟油气)晚期定型等演化阶段,油气富集受静态和动态地质要素耦合控制,主力生烃中心、高能相带叠加岩溶规模储集层、巨厚膏盐岩或泥页岩盖层、稳定保持圈闭条件是超深层油气富集关键因素。海相超深层具有克拉通内裂陷周缘、克拉通内坳陷周缘和克拉通边缘3个有利勘探方向。图11表1参42

尚培[3](2019)在《塔里木盆地北部塔河地区奥陶系成岩流体演化与油气成藏的耦合关系》文中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典型的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勘探潜力巨大。塔河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中段南翼的阿克库勒凸起之上,受盆地多个构造时期的差异构造演化影响,阿克库勒凸起内的构造高部位发生了多次迁移,导致了塔河内不同地区的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发育、盖层分布和断裂发育的的差异性。因此,研究区奥陶系发育多期油气充注和调整改造,油气物理化学性质和油藏成藏期次平面分布存在较强非均质性。论文基于前人对塔河地区奥陶系岩石学、储层特征和油气成藏期次的研究,从成岩观察、碳酸盐矿物碳氧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入手,识别和判断于奇西、艾丁、塔河主体区和托普台地区不同时期成岩流体的类型和来源,探究大气淡水、地层水和热液流体等成岩流体对储层的改造机制;从原油地球化学性质、流体包裹体分析参数厘定油气成藏期次和多期断裂活动特征,对比和总结上述地区内成藏要素差异性,厘定研究区成藏主控因素和成藏模式。本次研究在岩芯和薄片岩石学观察基础上,在于奇西地区识别出了溶缝充填的方解石胶结物(DFC),该溶缝充填有沥青;早期裂缝充填的方解石胶结物(FC1);压溶缝合线(Sty),其错断FC1;早期溶洞充填的方解石胶结物(VC1);细晶白云石(Dol),大量白云石沿缝合线发育,少量发育于VC1边缘;垮塌角砾岩中的方解石胶结物(CC3);去白云石化作用(Dedol),白云石晶体有明显的港湾状,经茜素红浸染方解石胶结物呈红色;石英颗粒(Q),部分溶洞中充填暗河沉积物;缝洞中充填的方解石胶结物(CC4),疑似与暗河沉积物同期;晚期裂缝中充填的方解石胶结物(FC5),该裂缝中充填有大量沥青。艾丁地区识别出早期溶洞充填方解石(VC1),并见示顶底构造,早期裂缝充填方解石(FC1),晚期裂缝充填方解石(FC2)切割示顶底构造和FC1,压溶缝合线(Sty)切割FC1但与FC2无交切关系,晚期溶洞充填方解石(VC2)分布于缝合线附近,推测为缝合线扩溶形成。塔河主体区识别出早期近地表环境渗流带形成早期溶洞充填方解石(VC1),第二期溶洞充填方解石(VC2)错段第一期裂缝充填方解石(FC1),然FC1与VC1关系不明,FC1与VC2被压溶缝合线(Sty)切割,同时沿压溶缝合线发生白云石化作用(Dol),第二期裂缝充填方解石(FC2)切割缝合线及白云石,第三期裂缝充填方解石(FC3)亦切割缝合线及白云石,最晚一期裂缝充填方解石(FC4)发育于方解石粗脉FC3中央。托普台地区识别出早期方解石脉(FC1),而后被压溶缝合线(Sty)所错段,沿压溶缝合线发育白云石(Dol),之后发生硅化作用使白云石呈破碎状分布于隐晶硅质中,并于硅质中心发育溶洞充填方解石(VC1),方解石脉(FC2)切割隐晶硅质,VC1和FC2均晚于硅化作用但两者相对顺序暂不明确,FC2和方解石脉(FC3)在白云岩段中发育,FC3呈橘黄色阴极光晚于FC2,重晶石(B)发育在FC3中心为最晚期成岩事件。在成岩作用类型和成岩序次观察基础上,结合各期次成岩矿物阴极发光特征、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和碳氧同位素分析,识别出塔河地区成岩流体主要有同期海水、大气淡水、地层水、深部热流体。其中,于奇西地区大气淡水对奥陶系储层改造贡献最多,塔河主体区大气淡水和地层水对储层改造贡献最为明显,托普台地区奥陶系储层接受大气淡水和深部热流体改造最为明显,为油气提供了更多储集空间。在成岩序次的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区奥陶系流体包裹体的岩石学观察和荧光观察,对油包裹体及其同期盐水包裹体进行显微测温,利用包裹体均一温度—埋藏史投影法,厘定研究区油气充注年龄,结果表明于奇西地区主要存在三期油成藏,依次为加里东晚期(452.5-447.8Ma)、燕山期(150.2-100.2Ma)和喜山期(19.8-1.4Ma);艾丁地区主要存在两期油成藏,依次为加里东晚期(435.2-426.6Ma)和海西晚期(289.5Ma);塔河主体区主要存在三期油成藏,依次为加里东晚期(454.8Ma)、印支燕山(259-95Ma)和喜山期(20.4-5.3Ma);托普台地区主要存在三期油成藏一期天然气成藏,依次为加里东晚期(433.7-420.5Ma)、印支-燕山期(249.4-110Ma)和喜山期(20.1-12.1Ma)。基于研究区原油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油气成藏期次平面图,塔河地区奥陶系原油均存在的较强空间非均质性。YQX1和YQX101井原油饱和烃气相色谱图同时具备完整的正构烷烃系列和UCM“鼓包”的现象,说明于奇西地区至少存在两期油气充注,与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厘定该井区油气充注期次,YQX1井发育三期油气充注,两者的结果是一致的。虽然YQX2等井同样检测到了第三期油气充注的证据,但因晚期油气充注量较少未能改变其重质油藏的现状,而YQX1井奥陶系接受大量轻质油充注从而形成中—轻质油藏。说明研究区主要受输导体系和局部盖层因素影响,有效输导能够保证第三期油气充注到该井区,同时有效盖层的存在保证了第三期油气充注到奥陶系有效聚集。全区第一期和第二期充注油受控于古隆起-古斜坡构造枢纽带和构造脊以及潜山岩溶储集体,原油金刚烷与原油气相色谱显示于奇西艾丁塔河主体第一期油在后续构造抬升过程中发生了生物降解而稠油化,而托普台地区由于盖层存在而保存了轻质油藏,第三期发育轻质油充注并与早期重质油藏发生混合改造。T74、T50和T24界面断裂平面分布图显示研究区在加里东晚、海西晚、喜山期断裂活跃,T81界面相干属性沿层切片显示NE向断裂为重要的沟源断裂,整体具有“断接式”输导体系、统一的海相烃源灶供烃和晚期沿NW、NNE向张扭性断裂带复式聚集规律。

康弘男[4](2019)在《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油气地球化学及油气成藏期研究》文中提出为了能够在勘探上取得新的成果、深化顺北地区奥陶系深层油气成藏机理、预测有利的油气勘探靶区和提高勘探成功率。对顺北地区及其周边油气田进行地球化学对比研究、评价油气成熟度、研究原油族群和油源和厘定油气藏成藏期次等工作。本论文主要围绕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低隆顺北地区不同断裂带上的奥陶系油气藏,针对奥陶系挥发性油、轻质油和天然气进行分析。通过宏观地质和微观地球化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油气物性、轻烃、饱和烃、芳烃、碳同位素等参数研究原油和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开展油气源对比,通过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埋藏史和热史分析,确定顺北地区奥陶系油气藏的主要成藏期次。研究表明,顺北地区不同断裂带的奥陶系原油和天然气的生烃母质均为海相Ⅰ-Ⅱ1型干酪根,生烃母质为海相藻类为主。顺北地区不同断裂带奥陶系油气成熟度从东向西逐渐减小,1号断裂带中不同井的成熟度相似,基本属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顺北7号断裂带上的顺北7井基本属于成熟阶段。研究区油气与寒武系育尔吐斯组烃源岩具有可比性。顺北地区可能存在至少两期油气充注或成藏,早期充注的原油成熟度较低,晚期油气充注以成熟度较高的轻质油和伴生气为主。顺北地区奥陶系深层油气藏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

宋叙[5](2018)在《库车坳陷白垩纪古隆起恢复及油气成藏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库车坳陷具有优越的石油地质条件,近年来,随着克深2、克深8、大北201等大型气藏的发现,使得库车坳陷天然气地质储量超过万亿立方米。随着勘探开发及地质研究的深入,现已在库车坳陷识别出多个古隆起。这些古隆起是坳陷内油气聚集的有利区。目前,国内外有少量关于库车坳陷南缘古隆起的研究,但对于克拉苏构造带内白垩纪古隆起的研究仍然相当薄弱。本次研究通过对地震资料、钻井资料及测井资料的分析,以克拉苏构造带内大北-吐北古隆起及克拉苏古隆起为研究对象,刻画了古隆起区现今巴什基奇克组地层的展布形态。该套地层于晚白垩世不同程度地遭受剥蚀,其剥蚀强度在大北区块与克拉-克深区块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大北区块巴什基奇克组一段完全剥蚀殆尽,只残留巴什基奇克组二段和三段。克拉-克深区块则保留巴什基奇组一段,但均遭受剥蚀。对采自库车河、卡普沙良河及克拉苏河的中生界砂岩样品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果表明,多种样品呈现混合年龄的特征。经过统计,样品记录了四组年龄,分别为270230 Ma、170150 Ma、12075 Ma和50 Ma。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这些年龄分别代表羌塘昆仑-柴达木碰撞、拉萨地块碰撞、Kohistan–Dras碰撞以及新生代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根据热模拟结果,库车坳陷白垩纪古隆起形成后主要经历了两次抬升事件,第一次发生在11060 Ma的晚白垩纪,这一次抬升造成研究区整体缺失上白垩统地层,下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被剥蚀。第二次隆升则发生在20 Ma的新近系,是新生代以来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体现。通过对古隆起区钻井测井曲线的频谱分析,发现巴什基奇克组地层沉积受米兰科维奇旋回的控制。根据残余地层旋回数量推算出晚白垩世巴什基奇克组的剥蚀量,结合裂变径迹分析的结果,得到大北-吐北古隆起和克拉苏古隆起的地层剥蚀量。结果显示,大北区块的剥蚀量大于克拉-克深区块。将计算得到的地层剥蚀量叠加残余地层厚度,得到古隆起区巴什基奇克组的原始地层厚度,对大北-吐北古隆起和克拉苏古隆起进行了恢复。结果表明,大北-吐北古隆起的展布范围大致相当于现今的大北区块,其核部位于大北1和吐北2井附近。克拉苏古隆起的展布范围在库车坳陷的中部北缘,核部位于克拉苏河-库车河一带。现今的克拉5-克深2-克拉3井区一带处于克拉苏古隆起的斜坡。通过典型平衡剖面恢复,将大北-吐北古隆起和克拉苏古隆起的演化过程进行了刻画。总结出白垩纪古隆起的演化经历了三大阶段:形成发育阶段、埋藏阶段和破坏阶段。结合岩石薄片、包裹体测试等分析技术阐述了古隆起演化对成藏要素的影响,认为古隆起的整个演化过程控制了储层的改造,制约了圈闭的类型,并且影响了研究区的成藏期次。最后,探讨了古隆起形成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认为白垩纪古隆起聚集了早期原油,晚期构造变动和天然气充注使得古油藏破坏和调整成为现今大范围分布的气藏。针对古隆起演化和区域内的成藏规律,本次研究认为古隆起区的油气成藏模式为“早期原油聚集,晚期破坏、调整聚气成藏”。

于鸿[6](2018)在《哈得逊油田西北区块东河砂岩段滚动勘探开发目标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油藏是我国典型的整装海相砂岩油藏,勘探开发程度较高,目前已进入开发中后期。但研究区复杂的地质情况使得人们对油藏成藏机理认识不足,因此本论文针对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成藏过程、砂体沉积模式与分布特征展开系统研究,以深化对研究区成藏机理的认识,并指导油田的滚动勘探开发。整理了钻井、岩心分析、测井解释成果、地震等静态资料,分析了油水界面深度、井底压力、开发井生产数据等动态资料,将研究区分为4个大区、12个开发单元。分析了研究区源岩、储层、盖层、输导体系、圈闭等特征,结合油气成藏期次研究,对油气成藏模式进行了分析,认为现今油藏油水界面呈倾斜状态是油气在二次运移过程中,受输导层物性以及隔夹层影响,运移速率小于构造高点迁移的速率造成的。分析了研究区沉积相模式及砂体分布特征,认为剖面上砂体主要表现为透镜状前积,并相互叠置,平面上主要平行古海岸线分布。结合地震反演分析,预测了研究区有利砂体的分布特征,认为C171井北侧发育物性较好的砂体,优选出了两个勘探风险相对较小的有利滚动目标。

谭程[7](2018)在《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奥陶系油气成藏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塔里木盆地西部巴楚-麦盖提地区已上交探明石油储量329×104t,天然气620×108m3,控制天然气储量430×108m3,但是相比塔中、塔北等勘探成熟地区,西部巴楚-麦盖提地区总体勘探程度较低。由于该地区经历多期构造运动,烃源岩热演化程度较高,储层非均质性强,油气埋藏较深,油气成藏期次复杂,导致该地区探井成功率低,勘探难度大。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通过多次野外地质考察、测井与地震资料解释、室内分析测试等手段,分析总结巴楚-麦盖提地区奥陶系油气成藏规律。研究认为,研究区油气藏来源是过-高成熟度的寒武系烃源岩,分为斜坡相、台地相两类。斜坡相烃源岩TOC含量分布于1.38%9.36%,平均值可达5.08%,台地相烃源岩平均TOC为0.68%左右。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空间主要为裂缝-溶洞型、裂缝-孔隙型、孔洞缝复合型,结合测井解释数据与样品实验分析发现储层非均质性强,Ⅰ类储层到Ⅲ类储层均有分布,由于受到三期岩溶作用,东部较西部岩溶更发育,并且与上覆盖层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复合类型的疏导体系、烃源岩与圈闭的时空匹配是影响奥陶系油气成藏的重要因素。麦盖提斜坡东、西部两类原油可能分别来源于寒武系两套不同沉积环境(台地相与斜坡相)烃源岩,其主要成藏期次可以分为两期,海西晚期以生油为主,喜山期以天然气成藏为主,主要运移通道是沟通寒武系的深层断裂,断裂直接沟通油气源的圈闭形成干气藏,例如和田河-鸟山气藏;而缺乏晚期干气充注的地区保留为残余古油藏(玉北油藏),斜坡西部油气藏(巴什托普、亚松迪)在喜山期主要以调整运移为主,油气逐渐运移至上古生界再次成藏。

张纪智[8](2017)在《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成藏地球化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以油气成藏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以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奥陶系天然气、原油为研究主体,在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原油物性、轻烃、甾烷萜烷生物标志化合物、碳同位素、芳构化类异戊二烯烃、中分子量烃等地球化学分析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区天然气和原油的基本地球化学特征;结合成藏地质条件,研究了天然气和原油的成因及来源,建立了适用于台盆区奥陶系的油~源、油~油对比指标;分析了油气的成藏期次,研究了油气成藏过程;总结了研究区油气的分布特征、主控因素以及成藏模式。取得了以下认识:(1)研究区奥陶系天然气为成熟的油藏伴生气,以及高~过成熟的原油裂解气和干酪根裂解气,均为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来源。(2)研究区原油及凝析油均为腐泥型母质来源的成熟~高成熟油;轻烃普遍存在散失,说明成藏时间较早;轻烃配对参数均具有很好的相似性,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不具有很好的相似性;原油及凝析油和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的质量色谱检测均发现了指示强还原、厌氧沉积环境的芳构化类异戊二烯烃,中~上奥陶统烃源没有检测出芳构化类异戊二烯烃;原油及凝析油的中分子量烃配对参数均具有很好的相似性;为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来源。(3)通过对台盆区奥陶系各区块原油及凝析油的油~源、油~油对比,以原油的轻烃配对参数、芳构化类异戊二烯烃、中分子量烃配对参数这三项油~源、油~油对比方法,建立了适用于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奥陶系的油~源、油~油对比指标。(4)通过对台盆区奥陶系各研究区块储层包裹体分析,储层薄片观察,地球化学分析,明确了研究区各区块油气的成藏过程。哈拉哈塘奥陶系存在三期成藏过程,分别为:①晚加里东~早海西期的油气聚集和破坏;②晚海西期油气的补充;③喜山期天然气的充注。轮南地区奥陶系存在四期成藏过程,分别为:①晚加里东~早海西期奥陶系油气的聚集和破坏;②晚海西期奥陶系油气的补充和破坏;③印支~燕山期油气的补充;④喜山期天然气的充注。塔中Ⅰ号断裂带上奥陶统存在三期成藏过程,分别为:①晚加里东~早海西期的油气聚集和破坏;②晚海西期油藏的调整转移和油气的补充;③喜山期天然气的充注。和田河奥陶系存在三期的成藏过程,分别为:①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油气的聚集及破坏;②晚海西期天然气的补充与散失;③喜山期次生气藏的形成。(5)通过绘制台盆区奥陶系原油密度、原油含蜡量,天然气干燥系数等值线图,总结了台盆区奥陶系油气的分布特征。塔北隆起带原油密度由南至北总体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原油含蜡量在轮南断垒带、桑塔木断垒带和哈拉哈塘南部深埋区相对较高;天然气干燥系数总体由南至北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塔中隆起带靠近Ⅰ号断裂带Ⅰ区域的原油密度相对较低;原油含蜡量较高部位主要分布在Ⅰ号断裂带与走滑断裂共同作用的交互带;天然气干燥系数总体呈远离Ⅰ号断裂带逐渐变小的趋势。(6)分析了研究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主要有:①优质烃源岩的分布及热演化史对油气分布的控制;②古隆起及其构造演化对油气分布的控制;③断裂~裂缝体系对油气分布的控制;④储层(缝洞体)分布对油气分布的控制。(7)总结了研究区各区块的成藏模式。分别为:①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油气藏早期成藏并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中期补充~后期轻微调整的成藏模式;②轮南地区奥陶系油气藏早期聚集并破坏~中期补充~晚期调整的成藏模式;③塔中Ⅰ号断裂带上奥陶统油气藏早期聚集并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中期补充~晚期调整的成藏模式;④和田河地区奥陶系气藏早期聚集并破坏~中期补充与散失~晚期成藏的成藏模式。

曹连宇[9](2010)在《库车坳陷大北—克拉苏构造带油气成藏机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库车含油气系统特别是库车前陆逆冲带的油气勘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发现了克拉2特大型气田和一系列重要含油气构造,从而使库车前陆坳陷成为塔里木盆地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地区。有关该油气系统油气藏的形成,特别是成藏期和成藏史方面的研究,赵靖州、张鼐、秦胜飞、李慧莉等开展了较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然而,就库车坳陷大北油气系统的油气成藏期与成藏史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鉴此本论文主要研究库车坳陷大北-克拉苏油气系统的油气成藏期与成藏史,进而来研究库车坳陷大北—克拉苏构造带油气成藏机制。在研究方法方面,鉴于库车油气田的油气藏形成的的多期性和复杂性,单-的研究方法很难对其成藏期作出准确判断,因而本项研究运用了生烃史法、包裹体测温法等成藏期研究方法,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交叉对比分析,以求对库车油气系统的成藏期作出较精细的研究和较准确的判定。限于篇幅,本文仅就其中几种主要方法的分析结果以及大北-克拉苏油气系统的埋藏史、成藏期研究的结论加以简要论述。大北-克拉苏含油气区带具有多期成藏、多阶连续的成藏特点,与一般煤成气的成烃特点一致。有机包裹体显示存在2~3期油气充注,充注时间基本连续或部分重合:第Ⅰ期充注为康村组沉积期(11~5Ma),以油为主,包裹体颜色与类型等反映油气成熟度不高。克拉2气藏虽存在该期油包裹体,钻探也发现了少量原油,但未发现油藏,可能与后期大量干气的注入有关,后者使得早期聚集的原油沿断层向上溢出,古油藏遭到破坏,西部拜城凹陷及周缘充注时间为康村组沉积晚期。第Ⅱ期充注以油气为主,油少量,库车组沉积期(5~3.5Ma),大宛齐油田最早可能即形成于这一时期。第Ⅲ期充注以气占绝对优势,出现固体沥青包裹体,说明是高—过成熟气,充注时间主要在库车组沉积晚期—西域组沉积期(距今3.5~1Ma),同样东部稍晚于西部。克拉2、克拉3、大北1等气藏均属该期形成的高—过成熟气藏。

李坤[10](2009)在《塔里木盆地三大控油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成藏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多学科的理论为指导,在充分利用前人研究成果、钻测井资料、地震资料及测试分析化验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构造几何学、平衡剖面演化、剥蚀量恢复和古构造复原等方法,以沙雅、卡塔克、巴楚三大控油古隆起构造演化对比研究目标,系统对比不同类型古隆起活动强度、构造特征、成藏条件及其成藏模式的异同点,着重阐述古隆起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深化古隆起成藏规律,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与认识:(1)依据塔里木盆地的区域地质背景以及成盆动力学过程,分析盆地的平面分区、纵向分层的宏观特征,并依据构造层叠置关系的变化,将塔里木盆地的地质结构总结归纳为3种常见叠置关系和7种叠置方式。(2)按照动力学演化特征将塔里木古隆起划分为四大类古隆起,具体解析沙雅残余古隆起、卡塔克稳定古隆起和巴楚活动古隆起的构造特征,重点对比构造格局、不整合面空间展布、主干断层发育演化以及局部构造平面分带、纵向叠加特征,总结古隆起区构造差异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并探讨不同类型古隆起成因机制。同时系统解释塔里木盆地早期张性断裂体系,识别并划定库满拗拉槽边界断裂,并动态剖析塔中Ⅰ号早期正断裂对中央隆起带演化的约束作用,尤其是从构造背景方面对后期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和成岩演化给出了合理解释,探讨早期拉张背景对台缘建隆、礁滩相等碳酸盐岩有利储集相带成藏演化的控制作用。(3)在系统研究前特提斯稳定克拉通与被动大陆边缘、前特提斯关闭前陆盆地-克拉通边缘坳陷、古特提斯开合旋回、新特提斯开合旋回、复合前陆盆地五个盆地原型发育阶段构造事件及构造变形特征的基础上,明确主要构造变革期,识别主要构造不整合界面的空间组合样式,以趋势厚度法和标志层~厚度法为基础,结合平衡剖面理论,提出不同构造时期的剥蚀量分解技术和不同类型古隆起古构造恢复技术,精确复原O2+3、S、T、K等多层段在主要变革期剥蚀特征,探讨不同构造期T74、T70不整合面的古构造演变格局。进而系统对比沙雅残余古隆起、卡塔克稳定古隆起和巴楚活动古隆起的构造特征和演变过程,确定不同类型古隆起形成-改造-定型期次,细化不同时期古隆起构造格局,动态演绎不同时期古隆起分布特征,在总结古隆起构造背景、演化历史及古今构造差异的时空迁移性的基础上,探讨不同时期古隆起形成机制,深化塔里木古隆起多旋回构造演化的动态过程,建立古隆起构造演化模式。(4)系统对比沙雅、卡塔克和巴楚三大控油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成藏多期次、多层次、多模式的关系,尤其是关键成藏期古隆起的形态与定型期古隆起的地质结构的差异对油气聚集与分布的控制作用,提升并细化塔里木古隆起控藏系统:①隆坳格局制约烃源岩展布及热演化;②古隆起展布控制储层发育及改造;③古隆起形成发展控制圈闭类型;④古隆起变迁控制输导路径和运移指向;⑤古隆起变革期控制成藏期次。在此基础上,针对塔里木盆地不同构造旋回原型盆地的叠合,将不同类型的成藏模式概括为6种基本类型,提出塔里木古隆起“烃源控区、储层控层、隆起控带、断裂与不整合控位”的成藏规律,并以轮南-塔河巨型油气富集区为例,总结古隆起成藏最佳配置模式。

二、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区海相油气成藏期与成藏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区海相油气成藏期与成藏史(论文提纲范文)

(1)塔北隆起新和-三道桥地区古潜山构造演化及其控储、控藏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基础、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课题基础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古潜山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成果和工作量及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成果
        1.4.2 主要工作量
        1.4.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构造位置及勘探现状
    2.2 区域构造背景和构造区划
        2.2.1 南天山造山带
        2.2.2 库车坳陷
        2.2.3 沙雅隆起
    2.3 地层发育特征
        2.3.1 前震旦系基底组成
        2.3.2 沉积盖层地层特征
        2.3.3 不整合与构造运动特征
    2.4 烃源条件
        2.4.1 库车陆相烃源岩
        2.4.2 南部海相源岩烃源岩
第三章 潜山地层特征与划分对比
    3.1 基底地层特征与时代限定
        3.1.1 岩浆岩特征
        3.1.2 沉积岩特征
        3.1.3 变质岩特征
        3.1.4 锆石U-Pb年代学分析
    3.2 震旦系地层特征与对比
    3.3 寒武系地层特征及对比
    3.4 二叠纪火成岩特征与锆石年龄
    3.5 前中生界潜山结构与地层展布特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古潜山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
    4.1 构造层划分及地质结构
    4.2 断裂构造特征
        4.2.1 断裂剖面组合样式
        4.2.2 断裂平面展布
        4.2.3 断裂级别与期次
        4.2.4 断裂形成机制
    4.3 古潜山形成演化过程
        4.3.1 埋藏-沉降史分析
        4.3.2 平衡剖面恢复
        4.3.3 构造形成演化过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潜山储层与盖层特征研究
    5.1 碳酸盐岩储层特征
        5.1.1 震旦系储层
        5.1.2 下寒武统储层
        5.1.3 上寒武统储层
        5.1.4 碳酸盐岩优质储层主控因素
    5.2 前震旦系岩浆岩储层特征
    5.3 有利储层发育带
    5.4 潜山盖层条件
        5.4.1 盖层分布特征
        5.4.2 盖层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潜山成藏特征与有利聚集区带
    6.1 早期构造演化控制了潜山圈闭类型与分布
    6.2 下构造层构造格架控制了油气藏类型
        6.2.1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6.2.2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6.2.3 海、陆相油气平面分布
    6.3 构造幕式演化造成潜山多期油气充注与聚集
        6.3.1 海相油气成藏期次
        6.3.2 陆相油气成藏期次
        6.3.3 潜山成藏期古构造分析与油气运聚有利区带
    6.4 有利区评价与目标建议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2)中国海相超深层油气地质条件、成藏演化及有利勘探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2 基本油气地质条件
    2.1 烃源层
    2.2 储集层
    2.3 盖层
3 克拉通不同构造环境油气成藏演化
    3.1 油气田基本特征
    3.2 克拉通内裂陷周缘油气成藏演化
        3.2.1 油气来源
        3.2.2 油气充注
        3.2.3 成藏演化阶段
    3.3 克拉通内坳陷周缘油气成藏演化
        3.3.1 油气来源
        3.3.2 油气充注
        3.3.3 成藏演化阶段
    3.4 克拉通边缘裂陷周缘潜在油气成藏演化
4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4.1 主力生烃中心
    4.2 优质规模储盖组合
    4.3 稳定的圈闭保存条件
5 有利勘探方向
    5.1 克拉通内裂陷周缘
    5.2 克拉通内坳陷周缘
    5.3 克拉通边缘
6 结论

(3)塔里木盆地北部塔河地区奥陶系成岩流体演化与油气成藏的耦合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成岩流体研究现状与趋势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与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1.4 完成工作量及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地理和构造位置
    2.2 研究区地质背景
        2.2.1 研究区构造演化特征
        2.2.2 研究区沉积特征
    2.3 研究区油气地质条件
        2.3.1 研究区烃源岩分布
        2.3.2 研究区储盖特征
        2.3.3 研究区断裂发育特征
第三章 岩石学和成岩作用研究
    3.1 岩石学特征
    3.2 成岩作用
        3.2.1 于奇西地区成岩作用及成岩序次
        3.2.2 艾丁地区成岩作用及成岩序次
        3.2.3 塔河主体区成岩作用及成岩序次
        3.2.4 托普台区成岩作用及成岩序次
第四章 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
    4.1 流体包裹体岩石学
        4.1.1 流体包裹体类型
        4.1.2 流体包裹体产状
        4.1.3 不同成岩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类型和产状
    4.2 油包裹体显微荧光特征
    4.3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4.4 流体包裹体PVTx模拟
    4.5 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测试
    4.6 油气充注年龄和成藏期次
第五章 成岩流体类型
    5.1 碳酸盐岩矿物碳氧同位素
    5.2 成岩流体类型及特征
第六章 研究区原油特征
    6.1 原油物理化学性质
    6.2 原油饱和烃气相色谱
    6.3 原油金刚烷特征
第七章 成岩流体演化与油气成藏的耦合关系
    7.1 成岩流体对储层的影响
    7.2 成岩流体演化与油气成藏
    7.3 油气输导体系
    7.4 油气成藏过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油气地球化学及油气成藏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2.1 油气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1.2.2 塔里木盆地烃源岩研究
        1.2.3 塔里木盆地成藏期研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与关键技术
    1.5 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构造特征及演化
        2.2.1 加里东期
        2.2.2 海西期
        2.2.3 印支—燕山期
        2.2.4 喜马拉雅期
    2.3 地层和沉积特征
    2.4 石油地质特征
第3章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3.1 原油物性特征
    3.2 原油轻烃组成
        3.2.1 C5-7脂烃族组成三角图
        3.2.2 C7化合物组成
        3.2.3 庚烷值和异庚烷值
    3.3 原油饱和烃特征
        3.3.1 正构烷烃系列
        3.3.2 类异戊间二烯烷烃
        3.3.3 甾烷系列
        3.3.4 萜烷化合物
    3.4 原油芳烃化合物特征
        3.4.1 萘系列
        3.4.2 菲系列
        3.4.3 二苯并噻吩系列
    3.5 原油碳同位素
        3.5.1 组分碳同位素
        3.5.2 饱和烃单体碳同位素
    3.6 次生改造作用
        3.6.1 原油蒸发分馏作用
        3.6.2 原油热蚀变作用
        3.6.3 生物降解程度
        3.6.4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
    3.7 油源对比研究
第4章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4.1 天然气组分特征
    4.2 天然气轻烃特征
    4.3 天然气同位素组成
    4.4 气源对比
第5章 顺北地区油气成藏期研究
    5.1 顺北1号断裂带顺北2井油气成藏时间
        5.1.1 流体包裹体产状
        5.1.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
        5.1.3 单井埋藏史—热史重建
    5.2 顺北5号断裂带顺北5井油气成藏时间
        5.2.1 流体包裹体产状
        5.2.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
        5.2.3 单井埋藏史—热史重建
    5.3 顺北7号断裂带顺北7井油气成藏时间
        5.3.1 流体包裹体产状
        5.3.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
        5.3.3 单井埋藏史—热史重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库车坳陷白垩纪古隆起恢复及油气成藏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古隆起与油气富集
        1.2.2 古隆起剥蚀厚度的恢复方法
        1.2.3 库车坳陷古隆起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地层发育特征
    2.3 构造演化特征
    2.4 构造分层特征
第3章 库车坳陷不整合面特征
    3.1 三叠系与二叠系不整合发育特征
    3.2 白垩系与古近系不整合发育特征
    3.3 新近系与第四系不整合发育特征
第4章 古隆起残余地层厚度分布特征
    4.1 大北-吐北古隆起残余地层厚度剖面分布
    4.2 克拉苏古隆起残余地层厚度剖面分布
    4.3 古隆起残余地层厚度平面分布
第5章 古隆起的隆升特征与恢复
    5.1 古隆起隆升特征
        5.1.1 裂变径迹实验方法
        5.1.2 裂变径迹测试结果分析
        5.1.3 热模拟结果分析
        5.1.4 古隆起的隆升特征及动力学机制
    5.2 基于热模拟的剥蚀量恢复
    5.3 旋回分析恢复剥蚀量
        5.3.1 旋回分析方法
        5.3.2 天文轨道参数
        5.3.3 旋回分析原理和步骤
        5.3.4 旋回的识别及剥蚀量计算
    5.4 古隆起的恢复
    5.5 古隆起的发育机制
第6章 古隆起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6.1 古隆起的演化特征
    6.2 古隆起的演化控制储层改造
        6.2.1 储层发育特征
        6.2.2 古隆起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6.3 古隆起的演化控制圈闭类型
    6.4 古隆起的演化控制成藏期次
    6.5 古隆起的控藏模式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哈得逊油田西北区块东河砂岩段滚动勘探开发目标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区概况
        1.2.1 研究区位置
        1.2.2 区域地质背景
        1.2.3 勘探开发现状
        1.2.4 资料收集情况
    1.3 工区研究现状
    1.4 研究主要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及方法
    1.6 论文完成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开发特征及分区研究
    2.1 开发分区划分依据
    2.2 分区静态地质特征
    2.3 分区动态地质特征
第3章 研究区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模式研究
    3.1 油藏地质条件
        3.1.1 油气来源
        3.1.2 储集层、盖层
        3.1.3 圈闭特征
        3.1.4 油气输导体系
    3.2 成藏过程及成藏模式
        3.2.1 成藏期次
        3.2.2 成藏过程分析
        3.2.3 成藏模式
第4章 研究区砂体沉积相及储层分布特征研究
    4.1 砂体沉积模式研究
        4.1.1 浪控滨岸沉积相模式
        4.1.2 东河砂岩段岩心相标志
        4.1.3 东河砂岩体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4.1.4 沉积微相分布规律
    4.2 储层分布预测
        4.2.1 地震资料品质分析
        4.2.2 岩性-测井-地震响应关系研究
        4.2.3 层位标定
        4.2.4 地震反演结果
第5章 有利滚动勘探开发目标评价及优选研究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奥陶系油气成藏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烃源岩发育研究现状
        1.2.2 储层发育与油气藏类型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技术难点
    1.4 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进展与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自然地理位置
    2.2 区域地层特征
    2.3 区域构造特征
        2.3.1 古构造演化
        2.3.2 断裂特征分析
第3章 烃源岩评价
    3.1 烃源岩分布
    3.2 寒武系烃源岩发育特征
        3.2.1 油气地球化学特征
        3.2.2 寒武系烃源岩发育模式
    3.3 寒武系烃源岩热演化史
        3.3.1 大地热流值的选取
        3.3.2 沉积构造特征
        3.3.3 不整合面和剥蚀厚度
        3.3.4 烃源岩热演化史
第4章 储盖组合特征
    4.1 储集层特征
        4.1.1 储层岩石学特征
        4.1.2 储层空间类型
        4.1.3 储集性能评价
    4.2 奥陶系风化壳储层评价
        4.2.1 储盖层展布
        4.2.2 风化壳储层发育差异性
第5章 奥陶系油气成藏规律
    5.1 成藏主控因素
        5.1.1 断裂、不整合面、缝洞形成的疏导体系
        5.1.2 下寒武统优质烃源岩与圈闭的时空匹配
    5.2 油气成藏规律
        5.2.1 油气藏基本特征
        5.2.2 油气性质
        5.2.3 油气成藏模式
    5.3 有利勘探区预测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巴楚-麦盖提地区原油物理特征
附录B 巴楚-麦盖提地区天然气组分特征
致谢

(8)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成藏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油气成因与油气成藏研究现状
        1.2.1 油气成因研究现状
        1.2.2 油气成藏研究现状
        1.2.3 油气源对比研究现状
        1.2.4 油气成藏时期研究现状
        1.2.5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关键技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3 关键技术
    1.4 论文投入的主要工作量
    1.5 论文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研究区位置
    2.2 构造分区及特征
        2.2.1 构造分区
        2.2.2 构造演化
    2.3 地层发育与分布
    2.4 各研究区块油气勘探现状
第3章 烃源岩特征
    3.1 烃源岩分布与热演化史
        3.1.1 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分布
        3.1.2 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分布
        3.1.3 烃源岩热演化史
        3.1.4 烃源岩地球化学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第4章 储层特征
    4.1 塔北地区储层特征
        4.1.1 储层岩性
        4.1.2 储集空间类型
        4.1.3 物性特征
    4.2 塔中地区储层特征
        4.2.1 储层岩性
        4.2.2 储集空间类型
        4.2.3 储层物性特征
    4.3 和田河气田储层特征
        4.3.1 储层岩性
        4.3.2 储集空间类型
        4.3.3 物性特征
第5章 台盆区奥陶系油气地球化学研究
    5.1 台盆区奥陶系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5.1.1 天然气组成特征
        5.1.2 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
    5.2 台盆区奥陶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5.2.1 原油物性特征
        5.2.2 原油轻烃特征
        5.2.3 甾、萜烷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5.2.4 原油碳同位素
第6章 台盆区奥陶系油~源、油~油对比及对比指标的建立
    6.1 台盆区奥陶系油~源、油~油对比
        6.1.1 甾、萜烷生物标志化合物
        6.1.2 原油碳同位素
        6.1.3 轻烃特征
        6.1.4 芳构化类异戊二烯烃
        6.1.5 中分子量烃配对参数
    6.2 台盆区奥陶系油~源、油~油对比指标的建立
        6.2.1 台盆区奥陶系油~源、油~油对比方法适用性论述
        6.2.2 台盆区奥陶系油~源、油~油对比指标
第7章 台盆区奥陶系油气成藏研究
    7.1 台盆区奥陶系油气成藏基本特征
    7.2 台盆区奥陶系油气成藏期次及成藏过程过程分析
        7.2.1 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油气藏
        7.2.2 轮南奥陶系油气藏
        7.2.3 塔中Ⅰ号断裂带上奥陶统油气藏
        7.2.4 和田河地区奥陶系气藏
    7.3 台盆区奥陶系油气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总结
        7.3.1 油气分布特征
        7.3.2 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7.4 台盆区奥陶系油气藏成藏模式
        7.4.1 哈拉哈塘、轮南奥陶系油气藏成藏模式
        7.4.2 塔中Ⅰ号断裂带上奥陶统油气藏成藏模式
        7.4.3 和田河奥陶系气藏成藏模式
        7.4.4 总结
第8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索引

(9)库车坳陷大北—克拉苏构造带油气成藏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1 工区研究现状
        1.3.2 成藏年代学研究现状
        1.3.3 油气成藏机制研究现状
        1.3.4 研究区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完成作量
    1.6 研究成果与创新认识
第2章 库车坳陷油气地质特征
    2.1 区域构造演化
        2.1.1 燕山末期—喜马拉雅早期
        2.1.2 喜山中晚期
    2.2 区域地层发育特征
    2.3 生储盖特征
        2.3.1 三叠-侏罗系烃源岩提供了充足的气源条件
        2.3.2 库车含油气系统盖层条件优越
        2.3.3 库车含油气系统古近系-白垩系储集层物性好、厚度大、分布广
        2.3.4 库车前陆盆地油气藏、油气相态平面分布特征
第3章 埋藏史特征
    3.1 地层分层数据
    3.2 孔隙度随深度变化关系
    3.3 地层的剥蚀厚度
    3.4 古水深
    3.5 大北-克拉苏构造带埋藏史
第4章 大北-克拉苏构造带油气成藏时间及期次
    4.1 烃源岩生烃演化史
    4.2 烃类流体包裹体分析
        4.2.1 大北地区
        4.2.2 大宛101井
        4.2.3 克拉3井区
    4.3 成藏时间的确定
第5章 大北—克拉苏构造带油气藏特征
    5.1 大北构造带成藏作用
        5.1.1 大北井区油气田特征
        5.1.2 大宛油田特征
        5.1.3 大北构造带油气田成藏模式
    5.2 克拉苏构造带成藏作用
        5.2.1 克拉2气田油气藏特征
        5.2.2 克拉2气藏成藏模式
        5.2.3 克拉3气田油气藏特征
        5.2.4 克拉3气藏成模式
第6章 大北—克拉苏构造带流体包裹体和成藏期次的综合对比研究
    6.1 克拉苏构造带流体包裹体和成藏期次的比较研究
    6.2 大北气田与克拉2气田油气成藏期次对比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本次研究库车坳陷流体包裹体测试结果统计表
图版说明
附录

(10)塔里木盆地三大控油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成藏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勘探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多旋回盆地研究现状
        1.2.2 古隆起研究进展
        1.2.3 塔里木盆地勘探现状及认识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性成果
第2章 塔里木盆地区域地质特征
    2.1 塔里木盆地构造分区特征
    2.2 塔里木盆地构造分层特征
        2.2.1 下构造层
        2.2.2 中构造层
        2.2.3 上构造层
    2.3 塔里木盆地隆坳叠合地质结构特征
第3章 塔里木盆地古隆起构造特征
    3.1 塔里木盆地古隆起类型
    3.2 沙雅残余古隆起构造特征
        3.2.1 构造格局
        3.2.2 断裂发育特征
        3.2.3 局部构造发育特征
    3.3 卡塔克稳定古隆起构造特征
        3.3.1 构造格局
        3.3.2 断裂发育特征
        3.3.3 局部构造发育特征
    3.4 巴楚活动古隆起构造特征
        3.4.1 构造格局
        3.4.2 断裂发育特征
        3.4.3 局部构造发育特征
第4章 塔里木盆地古隆起演化及展布特征
    4.1 塔里木盆地演化格局
    4.2 古隆起区古构造恢复研究
        4.2.1 剥蚀量恢复方法原理
        4.2.2 古构造复原方法
        4.2.3 主要不整合面剥蚀量及古构造复原
    4.3 不同时期古隆起演化特征
        4.3.1 加里东期古隆起演化特征
        4.3.2 海西早期古隆起演化特征
        4.3.3 海西晚期古隆起演化特征
        4.3.4 印支-燕山期古隆起演化特征
        4.3.5 喜马拉雅期古隆起演化特征
    4.4 沙雅、卡塔克和巴楚古隆起演化对比
第5章 塔里木盆地古隆起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5.1 古隆起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对比
        5.1.1 烃源岩特征
        5.1.2 储集层特征
        5.1.3 圈闭类型及展布特征
        5.1.4 成藏组合特征
        5.1.5 油气输导特征
        5.1.6 不同类型古隆起成藏模式
    5.2 古隆起控藏系统
        5.2.1 隆坳格局制约烃源岩展布及热演化
        5.2.2 古隆起展布控制储层发育及改造
        5.2.3 古隆起形成发展控制圈闭类型
        5.2.4 古隆起变迁控制输导路径和运移指向
        5.2.5 古隆起变革期控制成藏期次
    5.3 塔里木盆地古隆起成藏规律及有利勘探方向
        5.3.1 塔里木盆地古隆起成藏规律
        5.3.2 塔里木盆地有利勘探方向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区海相油气成藏期与成藏史(论文参考文献)

  • [1]塔北隆起新和-三道桥地区古潜山构造演化及其控储、控藏作用研究[D]. 韩强. 西北大学, 2021(10)
  • [2]中国海相超深层油气地质条件、成藏演化及有利勘探方向[J]. 李建忠,陶小晚,白斌,黄士鹏,江青春,赵振宇,陈燕燕,马德波,张立平,李宁熙,宋微.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1(01)
  • [3]塔里木盆地北部塔河地区奥陶系成岩流体演化与油气成藏的耦合关系[D]. 尚培. 中国地质大学, 2019
  • [4]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油气地球化学及油气成藏期研究[D]. 康弘男.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5]库车坳陷白垩纪古隆起恢复及油气成藏效应研究[D]. 宋叙.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6]哈得逊油田西北区块东河砂岩段滚动勘探开发目标预测研究[D]. 于鸿.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7]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奥陶系油气成藏规律研究[D]. 谭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8]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成藏地球化学研究[D]. 张纪智. 西南石油大学, 2017(04)
  • [9]库车坳陷大北—克拉苏构造带油气成藏机制[D]. 曹连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08)
  • [10]塔里木盆地三大控油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成藏关系研究[D]. 李坤. 成都理工大学, 2009(12)

标签:;  ;  ;  ;  ;  

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地区海相油气成藏期及成藏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