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营销竞争新要素——顾客服务(论文文献综述)
代邮超[1](2021)在《新媒体时代夏众传媒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传媒行业从诞生之日起,已经拥有30多年的历史。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广告投放作为公司宣传的重要方法,这推动了传媒媒介和技术的融合,延伸出传媒企业。近年来,传媒市场风生水起,市场对于传媒企业的服务品质、创新水平、作品内涵和价值等要求在不断的提升,而新媒体的发展也为传媒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传统传媒企业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在激烈的传媒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多的传媒公司认识到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和顾客需要的重要性,在发展过程中,传媒公司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也进一步促进了传媒市场的优胜劣汰,传媒公司开始关注自身发展问题,寻求转型发展的路径,积极探索营销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策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本文以夏众传媒为例,结合新媒体时代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夏众传媒的具体实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绪论部分详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然后对本文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主要阐述了市场营销策略的经典理论-4P理论。接着对夏众传媒的宏观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行业环境(现有企业间的竞争、新进入者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买方和卖方讨价还价能力)以及企业经营环境(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分析,找到企业存在的机遇与挑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适合夏众传媒和同类公司的营销策略以及市场营销策略开展的保障措施,并对传媒公司的发展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章梦琪[2](2019)在《苏州H酒店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讯速发展,酒店业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酒店行业日渐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中流砥柱,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在酒店业高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诸多实际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目前的酒店行业难以满足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在现今酒店行业中,营销策略虽已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尚有薄弱环节制约着酒店行业的革新。因而如何合理应用营销策略突破发展瓶颈,提升竞争优势,对酒店乃至酒店行业的发展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苏州某区的一家酒店H为例,通过文献法梳理了国内外酒店营销策略理论的文献研究;通过该酒店营销策略理论及方法的应用,针对该公司营销策略现状,结合SWOT理论、STP营销理论、4Ps+4Rs营销理论进行深入全面的定性分析,就存在问题展开阐述,进而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即根据目标市场制定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四个方面结合顾客保留、相关销售、顾客推荐,从以客户导向为中心、发展关系营销、拓展网络营销、加强全民营销、丰富内容营销等方面,对该酒店营销等策略进行优化,最大程度去除该酒店现有营销策略存在的弊端,优化完善营销策略,促进酒店营销水平的提高,积极推进该酒店营销战略转型发展,提高酒店管理水平,增强酒店综合竞争力,促进该酒店可持续发展。
徐群祥[3](2019)在《L银行手机银行服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通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人们对于效率有着越来越高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事情会选择在手机移动端来操作完成。手机银行以传统银行业务不可比拟的优势,成为银行业务发展的必然选择。其业务创新力较强,灵活度较强,同时,也能够合理控制交易成本,保证服务质量,并推动传统的银行业务改革,形成了一些新的业务,包括离线存储、二维码取款等,具有较大创新前景。弥补了传统银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信息容量庞大,方便快捷,能够为人们接受,因此,能否在手机银行领域保持自身的竞争力,决定了商业银行目前的市场份额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入互联网金融时代以后,三大互联网公司(Baidu,Alibaba,Tencent)开始进军传统金融业务,对传统金融机构造成了巨大冲击,促使银行业加快变革的步伐。我国手机银行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但仍落后于国外手机银行成熟的运营模式。随着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如何对手机银行进行准确定位,提高市场份额,逐步发展为我国银行业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发展手机银行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应对金融全球化的必然选择。本文旨在采用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针对L银行手机银行服务营销提出合理化策略建议,对L银行客户的保有以及质和量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推动力,也有利于为其他商业银行这一业务的发展、解决个金信贷业务中的发展不均衡和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差异化服务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借鉴,以此保障商业银行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我国经济实现持续、快速、稳定的增长。本文首先介绍了论文研究的重要作用、基本思路、目标,强调了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了L银行手机银行服务营销组合策略。其次梳理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阐述了STP理论、7Ps营销理论、网络营销等组合理论。然后介绍了L银行业务营销的现状,通过对L银行手机银行业务进行市场调研及STP分析,发现L银行手机银行服务营销的服务定位不清晰、业务发展不均衡、服务产品无法满足目标市场需求等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制定了手机银行服务营销策略,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对手机银行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陈昱[4](2016)在《商业生态系统视角下东盟信息服务业成长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基于“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和信息服务业的高速发展,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加,针对东盟国家形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东盟信息服务业”。本文运用商业生态系统和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构建了东盟信息服务业的成长机制模型,利用文献分析,模型构建、模拟仿真、定量与定性分析的方法,研究东盟信息服务业成长的相关机制。在商业生态系统的视角下研究其成长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对于促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增强产业的国家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东盟信息服务业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复杂性、战略性的特点。首先,论文分析了东盟信息服务业的成长现状、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研究东盟信息服务业的成长影响因素及成长机制的关系,构建了在商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成长机制的理论模型。最后,对于成长机制中的市场价值机制、创新机制、协同竞争机制采纳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得出了三个机制与产业成长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促进东盟信息服务业成长的对策及建议。本论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东盟信息服务业成长过程中,市场价值机制是产业成长的核心,创新机制是产业成长的内在动力,协同竞争是产业成长的外在推力。,三个机制相互影响、相互耦合、共同发展、互为基础,共同作用下促进东盟信息服务产业的成长。2、市场价值机制通过梅特卡法定理和柯布道克拉斯函数来验证,利用软件Pajek采用图论的方法证明在网络基础条件下,市场价值和网络中的每个用户价值相关联,用户代表的市场价值是均等的。基于国家统计局信息服务业的相关数据,采纳Eview软件论证生产价值的增长与R&D总投入、总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投入、技术进步制度及环境其他相关因素相关,其中,R&D的投入是信息产业生产价值增长的最重要成长影响因素。3、研究创新机制与成长影响因素的关系,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得到的样本数据,使用LISREL8.70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校验,验证了东盟信息服务业的创新机制与成长影响因素中的政策、市场需求及环境、技术、从业人员素质、资金正相关。4、协同竞争机制的研究,利用博弈论的基础模型,通过Repast模拟仿真的运行,证明了随着时间Tick的推移,东盟信息服务业与非东盟信息服务业在贴现因子、超额收益参数共同作用下,在收益和成本的鞍点处得到合作利益的极大化,创造良性竞争环境、促使协同竞争机制的运行。本文创新点可能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商业生态系统和复杂适应系统具有共同的特性,在商业生态系统视角下研究东盟信息服务业成长采纳复杂适应系统的理论。第二,不同成长机制采纳不同的计算机软件工具进行验证分析,既有定性的理论分析,又有定量的实证分析。第三,构建了东盟信息服务业成长机制的理论模型,市场价值机制是核心,创新机制是内在动力,协同竞争机制是外在推力的,三个机制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孙菊剑[5](2016)在《基于顾客价值的丝绸品牌文化营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丝绸生产国,也是最大的丝绸消费国之一。丝绸原产自中国,丝绸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丝绸产品作为文化传播的纽带,成为中国在国际上的文化名片。在这样的市场背景和文化背景下,全面分析丝绸品牌的外部市场环境,深入了解国内丝绸产品的感知价值现状,研究丝绸品牌如何从文化层面制定品牌营销战略,依托丝绸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重建竞争优势,对于实现国内丝绸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归纳梳理了丝绸营销与文化营销相关理论,提出实现丝绸品牌差异化的重要途径是文化营销的观点。论文通过研究文化营销、丝绸文化与丝绸营销的相关理论与文献,重点分析了丝绸营销与文化营销的结合点,提出了丝绸品牌实施文化营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文对一般外部市场环境的几个主要方面进行了逐一探讨;采用“五力模型”对丝绸产业竞争现状进行了描述;还使用了“SWOT分析法”对丝绸品牌目前存在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会与威胁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丝绸自主品牌唯有采取差异化的竞争战略,才能保持持久的市场竞争优势,文化营销是实现品牌差异化的重要工具。(2)对丝绸产品的顾客价值进行了质化和量化的研究。论文采用了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法,研究了丝绸产品的顾客价值。在质化研究中,依据顾客价值理论,采取经典扎根理论的工作思想和研究方法,对丝绸产品的顾客价值维度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半开放式访谈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对调研数据进行实质性编码和理论性编码,总结出丝绸产品的顾客感知价值维度和期望价值维度。在感知价值的感知收益中,情感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都与文化营销直接相关联,表明丝绸文化营销十分重要且必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丝绸产品的顾客价值相互作用机理模型,以及丝绸产品的顾客价值与文化营销逻辑关系。讨论了丝绸品牌的顾客感知价值、顾客期望价值和企业设计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冲突,并结合部分丝绸品牌案例对丝绸顾客价值的冲突管理进行了探讨。在顾客价值质化研究的基础上,依据顾客的丝绸感知价值进行了市场细分量化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共获得2151份有效样本,并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消费者对丝绸产品的文化价值认可度最高。不同细分市场的感知价值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与相关性。影响丝绸消费的关键驱动因素有六个:功能因子、使用因子、偏好因子、社交因子、价格因子与时尚因子。根据这六个关键驱动因素可将丝绸消费者分成了三个具有明显差异的细分市场。其中,忠诚型市场是丝绸品牌核心的现实消费群体,而平淡型和理智型市场则是重要的潜在消费群体。(3)提出了丝绸品牌的文化营销实施策略。基于顾客价值研究的结论,论文从文化营销的角度,结合丝绸品牌的实际案例,对丝绸品牌的文化营销对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丝绸品牌文化定位的三种主要来源和丝绸品牌文化创建的路径与方法,并将审美文化营销、情感文化营销、传统文化营销和知识文化营销贯穿于丝绸品牌的文化营销策略中,分别从产品开发策略、品牌活化、品牌文化传播等几个方面对丝绸品牌文化营销的具体实施进行了探讨。
章行[6](2014)在《创业导向、营销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 ——一项基于皖江城市带企业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营销能力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日益显着,结合企业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型中作为经济引擎的现实背景,以及对创业导向影响企业绩效机制探索的理论背景,通过规范的实证研究,揭示营销能力在创业导向促进企业绩效机制中发挥中介作用,丰富理论研究的同时,证实营销能力的重要作用,具有现实价值。文章结合现实、理论背景提出研究问题,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的梳理,提出创业导向、营销能力和企业绩效三个变量的研究模型与假设;并进行实证分析验证假设,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阶段:(1)小样本前测阶段。小规模发放、回收75份问卷,对创业导向、营销能力和企业绩效进行效度和信度检测,剔除不合理题项,形成文章最后问卷。(2)实证分析阶段。根据形成的最终问卷,发放并回收230份问卷,进行所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在满足正态分布的基础上,检测数据信度,并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检测数据效度;然后对三个变量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最后做营销能力的中介效应分析。通过理论推演与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创业导向整体显着的正向促进企业绩效。创业导向的创新性、超前行动可以显着的促进企业绩效提升,但是风险承担不能显着的影响企业绩效。2.创业导向的创新性、超前行动可以显着的提高营销能力,但是风险承担不能显着的影响营销能力。3.企业营销能力整体显着的正向促进企业绩效。其中顾客关系管理、产品开发管理显着的提高企业绩效,但是供应链管理无显着的影响。4.营销能力整体在创业导向影响企业绩效中发挥中介作用。其中顾客关系管理、产品开发管理在创业导向促进企业绩效机制中发挥中介作用,但是供应链管理无法发挥中介作用。
程月明[7](2012)在《企业持续发展视角的企业伦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末以来的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出现,使市场经济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这要求企业必须重新审视新时期的市场经济新特征,寻找适应新时代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企业获利能力。企业作为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统一体,不仅承担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使命,而且承担着社会道德发展的使命,这两者构成了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财产权、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必然要与外部和内部发生各种利益关系,这些利益关系中包涵着各种伦理关系。企业伦理就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处理企业与内部员工、企业与社会、企业与顾客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竞争激烈、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社会里,利润关系到每一个企业的命运。因此,有的经营者为了追求利润,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不惜采取各种非道德甚至非法途径去达到目的,如假冒仿制、欺诈行骗、行业垄断、非人性化、以及肆意破坏生态和浪费资源等不正当行为,这种违背伦理道德的行为既扰乱了市场秩序,危害社会,也制约企业自身的发展,甚至影响企业的生存。在传统的企业管理学框架中,伦理和道德问题亦是管理学的逻辑内涵之一,随着管理的科学化,以数量分析为主的科学管理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主流。在管理实践中,企业越来越推崇以数量研究方法为主要特征的所谓科学管理的科学理性,以便为管理活动提供可操作性的决策程序和方法,进而为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实现提供分析依据。然而,由于企业管理的对象主体是人,而人是有限理性的,具有人文主义和灵性主义的思维,信念和情感的力量有时大于科学理性的力量。因此,理性的科学管理也不是万能的,也有其局限性,它很难解决管理中人文和价值观的问题。在已有的关于企业持续发展研究中,一般都是从企业的获利能力指标如资产、产值、利润、人才、技术、市场占有率和行业前景等方面进行分析,这些以数量指标为主的分析当然是必要且有效的,但也是不全面的。现代社会是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管理早已超越了企业的范围而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因此,现代管理不应仅局限于传统的组织技术方面,而应注意反映现代人性的人文价值的研究。在新的时代和经济新的不同发展阶段,要求企业和学界必须探索符合新时期要求的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新途径。我们既要继续研究人才、技术、资产等这些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硬因素;还要认真思考和研究商业道德、生态环境伦理、社会责任等这些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软因素,这些软因素就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能促使企业持续发展的伦理因素。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世界不同的国家均关心企业的伦理和社会责任,企业伦理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是从企业持续发展的视角来研究企业伦理。企业就是通过产品、技术、管理、组织、文化的创新,不断提升和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上,持续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来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一方面,从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因素来看可知,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因素就是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从国内外企业发展的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来看,企业要想实现企业持续发展,必须要构建一个持续有效的竞争优势。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可以从企业的外部和内部展开分析,由于外部因素是企业不可控因素。因此,内部竞争优势是企业自身可控因素,是企业的持续竞争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竞争优势,即企业的持续竞争能力。而企业内部竞争优势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企业技术、企业组织、企业营销力、企业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尽管企业伦理和企业文化研究的起因和方法,以及涉及的内容和范围有所不同,而企业伦理却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容,企业伦理具备了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属于企业文化的高层次意识。企业只有培育良好的企业伦理,才能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伦理有助于增强企业文化的影响力。所以,企业伦理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实际上,企业持续竞争能力是由企业各种因素共同参与、相互协调、有机整合形成的,在这形成的过程中,企业文化不仅起着统领的作用,而且又渗透到其他各种因素中,影响这些因素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的伦理管理对象和目标是企业利益相关者,因而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也成为必要。经过详细的分析和结合当今的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得出企业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分别为:生态环境,属于企业的自然环境利益相关者;顾客和消费者,是企业外部核心利益相关者;企业雇员,则是企业内部核心利益相关者。这三者是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性的因素。因此,本文主要从企业三个核心利益相关者(外部——消费者、内部——员工、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入手,分别全面分析了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企业营销伦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和企业生态伦理,并对企业生态伦理、企业营销伦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构建提出了有益的对策。
王凡俊[8](2012)在《基于协同论的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整合营销战略构建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深入,国内工程勘察设计市场竞争竞争强度日益激烈,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我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国际竞争压力。整合营销战略作为企业提升市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工具,我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应如何制定与实施整合营销战略将是企业赢取市场竞争关注的重点。鉴于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整合营销战略带有明显的行业特征、经济特征与时代特征,本文结合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特征及企业微观运营特点,综合利用整合营销理论、价值链管理与整合理论以及基于复杂性理论基础之上的协同学理论,并以协同为主线,综合运用理论与实证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交叉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整合营销战略的构建进行较为系统、深入的探索性研究,与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相对比,本研究针对我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及企业的相关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企业实践应用意义。具体而言,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在明确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整合营销内涵的基础上,研究了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整合营销系统的复杂性及协同学特征。根据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及其产品/服务在产业链上所处的位置,提出了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整合营销的层次,并通过转换协同学基本演化方程,采用Logistic方程系统展现了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整合营销的内在协同机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应结合自身行业特点及所提供服务产品的内在特点,逐步全方位、多层次推进整合营销战略的深度实施,这对于我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优化价值链(服务链)管理流程、推进“市场-技术(生产)-管理”相协同、真正提高企业服务能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2.基于协同学理论,研究了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整合营销的动力与动力要素之间的协同以及整合营销系统机制的协同。用动力序参量方程验证了预期高额收益是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整合营销的主导动力,并构建了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整合营销系统动力的协同模式。在对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整合营销系统机制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勘察设计企业整合营销机制的整合模型,并鉴于此分析了整合营销战略各子机制的构成、内在运行机理及各子机制之间的协同作用方式及协调机理,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指出协同是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整合营销机制作用实现的本质要求。3.研究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整合营销系统机制的协同度评价的方法。协同是系统发展的必然要求,对系统内各要素协同程度的准确测度和度量是分析、把握系统发展趋势的重要手段。本文提出了测度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整合营销系统的机制协同度的SIMM模型与指标体系。为检验所构建模型与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普适性,本研究通过THK勘察设计公司案例对SIMM模型的评价效果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较好地印证了勘察设计企业协同度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丰富了复杂性系统协同评价的方法。
刘泳[9](2012)在《品牌导向型公司及其价值链整合模式研究》文中指出作为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的国家,中国世界级知名品牌拥有量明显不足。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品牌强国,是实现产业升级的一条重要路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成功地嵌入全球产业链,但从事的环节主要是低端的加工制造。要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取更多的利润,必须提升技术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传统产业大多由购买者驱动,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更多地依赖品牌贡献率的提升。品牌资产凝练了企业多年持续创新、科学管理、卓越品质、优良服务和企业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在市场导向日益深入人心、产品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的经营环境下,能够持久而有力地维系良好的顾客关系,通过品牌溢价和销售增长显着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对品牌导向型公司及其价值链整合模式展开理论和应用研究。与其他品牌资产创建模式不同,品牌导向型公司将品牌作为公司战略的核心,强调运用品牌推动业务决策和公司运营,实现品牌愿景成为公司所有的努力和资源的投入导向。品牌导向以更加积极和深思熟虑的方式聚焦于品牌开发。本文以价值链为主要的分析工具,意在揭示品牌导向型公司品牌价值与公司价值的一体化管理的模式和机制。在揭示品牌的战略价值的基础上,本研究首先探讨了品牌导向型公司的内涵及其演进过程。文章认为,品牌导向的本质是一种竞争战略导向。品牌导向是一种更为具体的市场导向,公司通过创建顾客关系资产将内部的资源能力和外部市场联系在一起,使公司获得了长期影响市场的力量。然后,文章以品牌导向的价值链模型为分析工具,深入探讨了品牌战略导向和品牌核心价值导向两种导向作用的内在机理。品牌战略导向要求公司围绕品牌资产的创建和利用来决定资源的交易和组织方式,通过构建高效的价值链来实施品牌战略;品牌核心价值导向要求公司以品牌核心价值作为价值信号,引导资源在价值活动中的配置,保证创造的差异化价值符合品牌的诉求。其次,本文重点分析了品牌导向型公司实施一体化管理的价值链整合模式。文章认为,构建有效的品牌导向的价值链整合模式,必须从品牌导向型公司的价值战略出发,以品牌为关系纽带,在战略层面、文化层面和运营层面实施集成管理,追求协同效应。进一步地,运用品牌导向的价值链模型,对品牌导向的价值链内部整合、价值链纵向整合和价值链横向整合的不同模式进行了具体分析,揭示了不同价值链整合模式的整合内容、整合特点和整合动因。为了深化对品牌导向的价值链整合模式的探究,本研究通过构建委托代理模型,对品牌导向的零售商与贴牌制造商的价值链整合、品牌制造商和特许经销商的价值链整合以及虚拟品牌运营商和制造服务商的价值链整合三种典型的价值链纵向整合模式进行了量化分析,揭示了品牌溢价能力、品牌影响需求的效应系数对合作机制的影响。最后,基于对华东地区制造公司的调查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品牌导向、价值链整合对品牌权益和公司绩效的影响,揭示了品牌导向型公司高增值的源泉。
李焕群[10](2011)在《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太平洋产险深圳分公司已经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市场营销体系,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市场定位不够明确,营销理念落后;营销渠道单一,促销手段效率低下等。因此,不断创新和拓展保险营销理念,构建吻合太平洋产险深圳分公司实际的市场营销策略,确保公司在深圳产险业中的优势地位,已成为该公司持续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深圳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与日趋完善的保险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为产险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与制度保障,太平洋产险深圳分公司具有较大的市场机会。同时,由于深圳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产险市场的供给主体将会逐渐增多,深圳分公司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将面临挑战。基于太平洋产险深圳分公司的产品、品牌、服务网络等方面的竞争实力与市场知名度,公司应确定和实施平安产险“挑战者”的竞争策略;同时,根据深圳分公司原有客户结构与竞争优势,在市场定位上以个人、中小型私营企业和政府部门等重点客户群。基于4PS、4CS和4RS营销理论的主要观点,太平洋产险深圳分公司应构建以“顾客为导向”的整合营销策略:(1)基于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实施产品创新策略;实施产品组合策略,不断延伸出新的产品;(2)根据顾客、地域和险种等的不同,制定和实施差异性价格策略。(3)进一步完善以直接渠道为主,中间渠道(保险代理人和保险经纪人)为辅的营销渠道模式;创新保险销售模式,推动保险直复营销的运用与发展。(4)构建人员推销、广告、公共关系和营业推广“四位一体”的促销体系,有效提供保险信息和引导、激发保险消费。(5)树立服务至上的理念,实施规范服务标准化管理;加强售后服务与提高理赔质量,提高公司市场声誉。为确保上述营销策略框架的实施,太平洋产险深圳分公司应构建与之相应的保障措施,如如建立快速应变机制、重组公司业务流程与组织架构、组建高素质的营销队伍、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等。
二、论营销竞争新要素——顾客服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营销竞争新要素——顾客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1)新媒体时代夏众传媒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新媒体的概念 |
2.1.2 新媒体的特征 |
2.2 市场营销相关理论 |
2.2.1 4P理论概述 |
2.2.2 STP理论概述 |
2.2.3 差异化营销理论概述 |
2.2.4 服务营销理论概述 |
2.3 市场营销分析方法 |
2.3.1 PEST分析法 |
2.3.2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 |
2.3.3 SWOT分析法 |
3 新媒体行业的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3.1 新媒体视角下宏观市场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新媒体视角下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3.2.1 现有企业间竞争分析 |
3.2.2 新进入者威胁分析 |
3.2.3 替代品威胁分析 |
3.2.4 买方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
3.2.5 卖方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
3.3 企业经营环境分析 |
3.3.1 优势与劣势分析(SW) |
3.3.2 机会与威胁分析(OT) |
4 夏众传媒市场营销现状及问题 |
4.1 公司简介和宗旨 |
4.1.1 公司简介 |
4.1.2 公司宗旨 |
4.2 传媒行业现状 |
4.2.1 传媒行业发展现状 |
4.2.2 传媒行业发展趋势 |
4.3 夏众传媒企业现状 |
4.3.1 企业经营现状 |
4.3.2 企业营销现状 |
4.4 夏众传媒营销的问题及原因 |
4.4.1 夏众传媒存在的问题 |
4.4.2 夏众传媒的问题根源 |
5 新媒体时代夏众传媒营销发展策略 |
5.1 STP理论指导下传媒公司市场营销战略要点 |
5.1.1 把握顾客价值 |
5.1.2 把握发展重点 |
5.1.3 满足个性化要求 |
5.1.4 做好顾客风险评估 |
5.2 4P理论指导下传媒产品营销市场营销策略 |
5.2.1 产品营销策略 |
5.2.2 价格营销策略 |
5.2.3 渠道营销策略 |
5.2.4 促销营销策略 |
6 新媒体时代夏众传媒营销策略保障 |
6.1 策略实施规划 |
6.1.1 实施进度计划 |
6.1.2 实施效果评估 |
6.2 策略实施保障措施 |
6.2.1 组织保障 |
6.2.2 技术保障 |
6.2.3 人力资源保障 |
6.2.4 激励保障 |
6.2.5 资金保障 |
7 研究结论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2)苏州H酒店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研究概念 |
2.1.1 营销管理内涵 |
2.1.2 营销相关理论 |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3 文献综评 |
第三章 苏州H酒店营销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酒店现状 |
3.1.1 酒店概况 |
3.1.2 酒店组织架构 |
3.1.3 酒店经营情况 |
3.1.4 酒店各指标情况 |
3.1.5 同行业竞争者市场占有率对比分析 |
3.2 酒店营销管理现状 |
3.2.1 酒店发展的SWOT分析 |
3.2.2 酒店STP战略 |
3.2.3 酒店市场营销策略 |
第四章 苏州H酒店营销策略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
4.1 酒店营销策略存在问题 |
4.1.1 产品的研发 |
4.1.2 价格体系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
4.1.3 渠道营销创新不足 |
4.1.4 促销渠道过于单一 |
4.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缺乏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理念 |
4.2.2 员工层缺乏清晰的营销意识 |
4.2.3 对客户多样性需求的重视程度不够 |
第五章 苏州H酒店营销的策略与优化 |
5.1 提高酒店产品的附加值 |
5.2 科学设置定价方式 |
5.3 搭建复合型的销售渠道 |
5.4 丰富促销策略的方式 |
5.5 更加注重关系营销 |
5.6 树立宾馆绿色形象策略 |
5.6.1 建设绿色宾馆 |
5.6.2 取得绿色认证 |
5.7 建立良好的口碑营销优化策略 |
5.7.1 保持良好的经营意识 |
5.7.2 危机公关的应对 |
5.7.3 分析原因 |
5.7.4 维护信誉原则 |
5.7.5 保持良好的信息通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L银行手机银行服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研究综述 |
2.1.2 国内研究综述 |
2.2 相关理论 |
2.2.1 差异化理论 |
2.2.2 服务营销理论 |
2.2.3 网络营销理论 |
2.2.4 7Ps营销理论 |
2.2.5 STP理论 |
第3章 L银行手机银行服务营销现状分析 |
3.1 L银行概况及发展现状分析 |
3.1.1 L银行简介 |
3.1.2 L银行手机银行发展现状 |
3.1.3 L银行现有手机银行产品的介绍 |
3.2 L银行市场调研的统计分析 |
3.2.1 调查背景 |
3.2.2 调查内容 |
3.2.3 调查结果 |
3.3 L银行手机银行服务营销的STP分析 |
3.3.1 L银行的服务营销市场细分 |
3.3.2 L银行的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 |
第4章 L银行手机银行服务营销策略的优化设计 |
4.1 L银行产品策略 |
4.1.1 基于L银行市场地位的产品差异化策略 |
4.1.2 L银行手机银行产品在安全性上的突破 |
4.2 L银行价格策略 |
4.2.1 手机银行价格敏感度 |
4.2.2 对L银行目标客户实现差异化定价策略 |
4.3 L银行网络营销策略 |
4.3.1 网络渠道 |
4.3.2 网络促销 |
4.4 L银行人员管理策略 |
4.4.1 L银行的人才管理和经营发展理念 |
4.5 L银行服务过程差异化策略 |
4.5.1 手机银行排队系统与自助服务技术 |
4.5.2 手机银行客户服务策略 |
4.5.3 L银行的员工培训和绩效激励 |
第5章 L手机银行服务营销策略的实施保障 |
5.1 健全制度管理体系 |
5.2 加强人才培育体制 |
5.3 建立专家型营销队伍 |
5.4 提升组织管理水平和团队执行力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商业生态系统视角下东盟信息服务业成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三、技术路线与框架结构 |
第二章 文献及相关理论综述 |
第一节 商业生态系统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
一、商业生态系统 |
二、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
第二节 产业成长机制相关问题 |
一、产业成长 |
二、产业成长影响因素分析 |
三、产业成长机制 |
第三节 商业生态系统、复杂适应系统与产业成长 |
一、商业生态系统与复杂适应系统 |
二、商业生态系统与产业成长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东盟信息服务业成长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一节 东盟信息服务业成长的一般背景分析 |
一、信息服务业的界定 |
二、我国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 |
三、信息服务业发展趋势 |
第二节 东盟信息服务业成长研究 |
一、东盟信息服务业定义 |
二、东盟信息服务业的产业特征分析 |
三、东盟信息服务业的产业成长分析 |
第三节 东盟信息服务业成长现状及问题分析 |
一、东盟信息服务业成长现状分析 |
二、东盟信息服务业成长问题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东盟信息服务业成长机制的理论模型 |
第一节 东盟信息服务业成长特征及成长影响因素分析 |
一、东盟信息服务业成长特征分析 |
二、东盟信息服务业成长影响因素分析 |
三、商业生态视角下东盟信息服务业成长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二节 商业生态系统视角下东盟信息服务业成长机制理论模型 |
一、商业生态系统视角下东盟信息服务业成长机制的总体框架 |
二、商业生态系统视角下东盟信息服务业成长的三大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东盟信息服务业成长中的市场价值机制 |
第一节 市场价值机制形成的理论基础 |
一、市场价值机制的主要模型 |
二、梅特卡夫定理与市场价值 |
三、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与生产价值 |
第二节 商业生态视角下信息服务业的市场价值形成 |
一、模型与数据 |
二、图论分析 |
第三节 东盟信息服务业成长价值机制的形成与实证分析 |
一、模型与数据来源 |
二、多重共线性模型的识别与修正 |
三、实证分析及解释变量调整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东盟信息服务业成长中的创新机制研究 |
第一节 商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产业成长创新机制 |
一、产业集群、创新与产业成长 |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产业成长 |
三、竞合、创新与产业成长 |
第二节 商业生态系统视角下东盟信息服务业创新机制的一般模型 |
一、创新机制影响因素的维度划分 |
二、创新机制的维度与假设 |
第三节 商业生态系统视角下东盟信息服务业创新机制模型的实证分析 |
一、样本与数据收集 |
二、研究方法 |
三、变量度量与因子分析 |
四、结构模型的构建 |
五、数据分析与模型检验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东盟信息服务业成长中的协同竞争机制研究 |
第一节 东盟信息服务业协同竞争机制的构建理论框架 |
一、协同竞争机制模型理论 |
二、基于多Agent建模仿真理论 |
三、基于多Agent建模仿真平台 |
第二节 东盟信息服务业协同竞争机制的模型构建 |
一、东盟信息服务业协同竞争机制模型的建立 |
二、东盟信息服务协同竞争模型的求解 |
第三节 东盟信息服务业协同竞争机制的实证研究 |
一、Repast模拟仿真 |
二、模拟仿真结果及运行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促进东盟信息服务业成长的对策及建议 |
第一节 产业成长影响因素促进东盟信息服务业成长的对策和建议 |
一、市场价值机制的成长影响因素促进东盟信息服务业成长 |
二、创新机制的成长影响因素促进东盟信息服务业成长 |
三、协同创新机制的成长影响因素促进东盟信息服务业成长 |
四、成长机制成长影响因素促进东盟信息服务业成长 |
第二节 复杂成长机制促进东盟信息服务业成长的对策和建议 |
一、市场价值机制促进东盟信息服务业成长 |
二、创新机制促进东盟信息服务业成长对策和建议 |
三、协同竞争机制促进东盟信息服务业成长对策和建议 |
四、成长机制促进东盟信息服务业成长对策和建议 |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一、商业生态系统新兴视角 |
二、东盟信息服务业成长机制模型 |
三、梅特卡夫定理与用户价值 |
四、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与生产价值增长 |
五、创新机制与成长影响因素 |
六、协同竞争机制与鞍点 |
七、市场价值机制、创新机制、协同竞争机制与产业成长的关系 |
第二节 可能的创新点 |
一、利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研究产业成长 |
二、商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东盟信息服务业的成长机制理论模型 |
三、定量和定性多种研究方法分析成长机制 |
第三节 不足及研究展望 |
一、局限及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5)基于顾客价值的丝绸品牌文化营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文化背景 |
1.1.2 市场背景 |
1.2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1.2.1 文化营销的相关研究 |
1.2.2 丝绸文化的相关研究 |
1.2.3 丝绸营销的相关研究 |
1.3 本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总体设计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1.4.3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中国丝绸品牌的外部市场环境分析 |
2.1 丝绸品牌的一般外部环境分析 |
2.1.1 政策法律环境 |
2.1.2 经济环境 |
2.1.3 社会文化环境 |
2.1.4 技术环境 |
2.2 丝绸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2.2.1 中国丝绸产业的沿革 |
2.2.2 丝绸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2.2.3 丝绸自主品牌的SWOT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丝绸顾客价值的质化研究 |
3.1 质化研究的方案设计 |
3.1.1 质化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3.1.2 质化研究的内容 |
3.1.3 质化研究方法的选择 |
3.1.4 质化研究的实施过程与样本分布 |
3.2 丝绸顾客价值的质化研究 |
3.2.1 丝绸顾客感知价值的实质性编码 |
3.2.2 顾客感知价值的理论性编码 |
3.2.3 丝绸顾客期望价值的实质性编码 |
3.2.4 丝绸顾客期望价值的理论性编码 |
3.2.5 丝绸顾客价值的模型构建 |
3.3 丝绸顾客价值的管理 |
3.3.1 丝绸顾客价值的差距管理 |
3.3.2 丝绸顾客价值与文化营销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丝绸顾客感知价值的量化研究 |
4.1 量化研究的方案设计 |
4.1.1 量化研究的目的与问卷设计 |
4.1.2 预调研及问卷调整 |
4.1.3 正式问卷的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
4.2 不同群体的丝绸感知价值比较分析 |
4.2.1 不同性别群体的差异 |
4.2.2 不同年龄群体的差异 |
4.2.3 不同收入群体的差异 |
4.2.4 不同职业群体的差异 |
4.2.5 不同居住地群体的差异 |
4.2.6 不同文化程度群体的差异 |
4.2.7 态度、能力与结果三者的相关性分析 |
4.3 基于顾客感知价值的丝绸细分市场研究 |
4.3.1 信度与效度检验 |
4.3.2 丝绸消费的驱动因素分析 |
4.3.3 丝绸市场的聚类分析 |
4.3.4 市场细分及文化营销对策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丝绸品牌的文化营销策略 |
5.1 丝绸品牌的文化定位 |
5.1.1 品牌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
5.1.2 丝绸自主品牌的品牌文化现状 |
5.1.3 丝绸品牌文化的构建 |
5.2 丝绸品牌的产品文化营销策略 |
5.2.1 丝绸品牌的产品文化定位 |
5.2.2 丝绸品牌的产品开发策略 |
5.2.3 丝绸品牌的服务文化营销 |
5.3 基于文化营销视角的丝绸品牌的活化 |
5.3.1 品牌活化的相关理论 |
5.3.2 丝绸品牌活化的现实可行性 |
5.3.3 基于情感价值的丝绸品牌怀旧营销 |
5.4 丝绸品牌的文化营销传播 |
5.4.1 丝绸品牌的POP文化营销传播 |
5.4.2 丝绸文化活动与丝绸文化营销传播 |
5.4.3 丝绸博物馆与丝绸文化营销传播 |
5.4.4 丝绸教育与丝绸文化营销传播 |
5.4.5 网络渠道的丝绸品牌文化营销传播 |
5.4.6 丝绸文化营销传播的战略协同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附录1 :丝绸顾客感知价值的范畴 |
附录2 :丝绸顾客期望价值的范畴 |
附录3 :丝绸消费者调查问卷 |
附录4 :高档丝绸标志认定企业的品牌文化概况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科研情况 |
致谢 |
(6)创业导向、营销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 ——一项基于皖江城市带企业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 |
一、研究内容 |
二、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能力、企业能力、核心能力与营销能力 |
一、个体能力 |
二、企业能力 |
三、营销能力 |
第二节 资源论与营销能力 |
一、营销能力与资源基础论的关联 |
二、基于资源论的营销能力的理论模型 |
三、基于资源论的营销能力实证研究及评述 |
第三节 知识论与营销能力 |
一、以知识论为基础对营销能力研究脉络 |
二、基于知识论的营销能力概念模型 |
三、基于知识论的营销能力实证研究及评述 |
第四节 动态论和营销能力 |
一、动态营销能力概念界定 |
二、动态营销能力维度实证研究 |
第三章 模型构建与研究方案设计 |
第一节 模型构建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二、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的提出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节 问卷设计 |
一、自变量:创业导向 |
二、因变量:企业绩效 |
三、中介变量:营销能力 |
第三节 小样本测试与问卷修改、完善 |
一、小样本测试介绍与基本情况 |
二、小样本数据分析 |
第四章 数据分析 |
第一节 样本数据收集与描述性统计 |
第二节 问卷指标数据分析 |
一、问卷指标的可靠性分析 |
二、问卷指标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三、相关性分析 |
第三节 假设验证与结果分析 |
一、回归分析与解释 |
二、假设验证与结果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一、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二、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
一、研究不足 |
二、未来研究方向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企业持续发展视角的企业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关于企业伦理的概念、模式和类型的研究综述 |
1.3.2 关于企业伦理与企业持续发展的研究综述 |
1.3.3 关于企业生态伦理的研究综述 |
1.3.4 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研究综述 |
1.3.5 关于企业营销伦理的研究综述 |
1.3.6 小结 |
1.4 研究思路和框架内容 |
1.5 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 |
1.5.1 本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
1.5.2 本论文的不足 |
2. 相关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2.1 企业伦理理论 |
2.1.1 企业伦理的概念和内涵 |
2.1.2 企业伦理的经济学分析 |
2.2 企业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
2.2.1 企业持续发展的概念 |
2.2.2 企业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
2.3 企业伦理和企业持续发展的关系 |
2.3.1 企业伦理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 |
2.3.2 企业伦理的功能 |
2.3.3 企业伦理对企业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 |
2.4 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 |
2.4.1 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
2.4.2 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
2.4.3 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企业核心利益相关者伦理 |
3. 企业的自然环境利益相关者伦理——企业生态伦理 |
3.1 企业发展中的生态问题 |
3.1.1 企业发展中的生态问题分析 |
3.1.2 企业发展中的生态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
3.2 生态伦理理论的演进与企业生态伦理的内涵 |
3.2.1 生态伦理理论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 |
3.2.2 生态伦理理论的演进历程 |
3.2.3 企业生态伦理的内涵 |
3.3 企业生态伦理的哲学基础—中西哲学思想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
3.3.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分析 |
3.3.2 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分析 |
3.4 企业持续发展视角的企业生态伦理 |
3.4.1 企业生态伦理对企业持续发展的意义 |
3.4.2 企业持续发展视角的企业生态伦理构建对策 |
4. 企业的外部核心利益相关者伦理——企业营销伦理 |
4.1 企业发展中的营销伦理问题 |
4.1.1 企业发展中的营销伦理问题分析 |
4.1.2 企业发展中的营销伦理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
4.2 企业营销伦理理论的演进与企业营销伦理的内涵 |
4.2.1 企业营销伦理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
4.2.2 企业营销伦理理论的演进历程 |
4.2.3 企业营销伦理的内涵 |
4.3 企业营销伦理的哲学基础—中西哲学思想中的经济伦理思想 |
4.3.1 中国哲学思想中的经济伦理思想分析 |
4.3.2 西方哲学思想中的经济伦理思想分析 |
4.4 企业持续发展视角的企业营销伦理 |
4.4.1 企业营销伦理对企业持续发展的意义 |
4.4.2 企业持续发展视角的企业营销伦理构建对策 |
5. 企业的内部核心利益相关者伦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 |
5.1 企业发展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伦理问题 |
5.1.1 企业发展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伦理问题分析 |
5.1.2 企业发展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伦理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
5.2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演进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内涵 |
5.2.1 企业人事管理阶段的人事管理伦理理念 |
5.2.2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理念 |
5.2.4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内涵 |
5.3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哲学基础——中西哲学思想中的人本管理思想 |
5.3.1 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人本管理思想分析 |
5.3.2 西方哲学理论中的人本管理思想分析 |
5.4 企业持续发展视角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 |
5.4.1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对企业持续发展的意义 |
5.4.2 企业持续发展视角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构建对策 |
6. 企业持续发展视角的企业伦理案例分析 |
6.1 正面案例:北京同仁堂药业持续发展的秘诀 |
6.2 反面案例:三鹿乳业集团的破产 |
7. 本文的研究基本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协同论的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整合营销战略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综述 |
2.1 营销观念的演变 |
2.2 整合营销的理论基础 |
2.3 整合营销理论的复杂性理论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整合营销的协同学研究 |
3.1 协同学基本理论 |
3.2 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整合营销的内涵与特点 |
3.3 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整合营销的复杂性 |
3.4 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整合营销战略的协同学特征 |
3.5 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整合营销战略方式分析 |
3.6 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整合营销战略的协同学机理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整合营销动因协同研究 |
4.1 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整合营销战略的动力 |
4.2 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动力系统序参量方程构建 |
4.3 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整合营销战略动力的协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整合营销协同机制构建 |
5.1 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整合营销协同机制的含义及功能 |
5.2 我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整合营销战略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5.3 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整合营销机制构建 |
5.4 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整合营销机制整合模式 |
第六章 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整合营销战略的协同评价 |
6.1 系统协同度评价的基本方法 |
6.2 整合营销战略协同度测度模型构建 |
6.3 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整合营销战略协同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案例研究:THK 公司整合营销战略协同度评价及体系构建 |
7.1 THK 公司整合营销战略现状评价 |
7.2 THK 公司整合营销战略协同度评价 |
7.3 THK 工程勘察设计公司整合营销协同评价 |
7.4 THK 勘察设计公司整合营销战略重构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及创新性成果 |
8.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9)品牌导向型公司及其价值链整合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产业升级、公司转型与品牌贡献率 |
1.1.2 我国品牌建设的发展阶段及品牌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从品牌化到品牌创建 |
1.2.1 品牌化 |
1.2.2 品牌资产创建的主要理论 |
1.2.3 品牌创建模式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主体结构、内容与创新点 |
1.4.1 主体结构与内容 |
1.4.2 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品牌导向型公司的内涵和演化 |
2.1 品牌的战略价值 |
2.1.1 品牌的符号系统与价值系统的一体化模型 |
2.1.2 品牌在价值链中的增值作用 |
2.2 品牌导向型公司的内涵 |
2.2.1 品牌导向型公司的概念 |
2.2.2 顾客导向、市场导向到品牌导向演进 |
2.2.3 品牌导向型公司的特点和界定标准 |
2.3 品牌导向型公司产生的背景分析 |
2.3.1 品牌导向型公司产生的理论和实践背景 |
2.3.2 品牌导向型公司的现状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价值链的品牌导向的机理研究 |
3.1 品牌支持系统 |
3.1.1 产品/服务支持子系统 |
3.1.2 营销支持子系统 |
3.1.3 公司内部支持子系统 |
3.1.4 供应链支持子系统 |
3.2 品牌导向的价值链模型 |
3.2.1 品牌价值链的构成 |
3.2.2 品牌导向的价值链模型 |
3.3 品牌在价值链中的导向作用的机理分析 |
3.3.1 品牌战略导向的资源和组织决策 |
3.3.2 品牌核心价值导向的价值活动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品牌导向的价值链整合模式的构建 |
4.1 价值链整合的内涵 |
4.1.1 战略层面的整合 |
4.1.2 文化层面的整合 |
4.1.3 运营层面的整合 |
4.2 价值链整合的关系模式 |
4.2.1 资本关系型价值链整合 |
4.2.2 地域关系型价值链整合 |
4.2.3 关键技术型价值链整合 |
4.2.4 品牌关系型价值链整合 |
4.3 品牌导向的价值链整合的模式 |
4.3.1 品牌导向型公司的价值战略 |
4.3.2 品牌导向的价值链内部整合模式 |
4.3.3 品牌导向的价值链纵向整合模式 |
4.3.4 品牌导向的价值链横向整合模式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品牌导向的价值链纵向整合模式的委托代理机制 |
5.1 品牌导向的价值链纵向整合中的委托代理问题 |
5.1.1 零售商自有品牌委托加工中的委托代理问题 |
5.1.2 品牌制造商特许经营中的委托代理问题 |
5.1.3 品牌运营商制造服务外包中的委托代理问题 |
5.2 品牌零售商与贴牌制造商的委托代理模型 |
5.2.1 模型假设及参数设计 |
5.2.2 基于帕累托最优的努力水平分析 |
5.2.3 信息不对称下的努力水平分析 |
5.2.4 激励契约的设计 |
5.3 品牌制造商与加盟经销商的委托代理机制 |
5.3.1 特许经营及其合作机制 |
5.3.2 基于特许经营的制造商与经销商的委托代理关系 |
5.4 品牌运营商与制造服务商的委托代理机制 |
5.4.1 考虑品牌溢价的动态混合激励模型 |
5.4.2 模型分析 |
5.4.3 模型的实践意义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品牌导向、价值链整合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机制 |
6.1 研究框架与研究假设 |
6.1.1 研究框架 |
6.1.2 研究假设 |
6.2 变量的操作性定义与测评 |
6.2.1 品牌导向 |
6.2.2 价值链整合 |
6.2.3 品牌权益 |
6.2.4 公司绩效 |
6.3 资料收集与分析 |
6.3.1 资料收集 |
6.3.2 样本的信度与效度 |
6.3.3 全模型假设检验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7.1 研究的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全模型(M1)LISREL程序 |
附录三 全模型(M2)LISREL程序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10)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2 保险营销的理论分析 |
2.1 保险营销的含义与特征 |
2.1.1 保险营销的含义 |
2.1.2 保险营销的特征 |
2.2 保险营销的理论基础 |
2.2.1 STP 营销理论 |
2.2.2 4P_S 营销理论及其扩展 |
2.2.3 4C_S 营销理论 |
2.2.4 4R_S 营销理论 |
2.3 本文的理论视角 |
3 太平洋产险深圳分公司营销现状分析 |
3.1 太平洋产险深圳分公司的基本情况 |
3.2 太平洋产险深圳分公司营销现状 |
3.2.1 营销组织机构设置 |
3.2.2 近年经营状况 |
3.2.3 营销体系 |
3.3 太平洋产险深圳分公司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
3.3.1 保险营销观念上落后 |
3.3.2 市场定位不明确 |
3.3.3 保险产品结构不合理 |
3.3.4 保险营销渠道开发与拓展不够 |
3.3.5 保险产品促销缺乏系统性 |
3.3.6 保险服务机制有待优化 |
4 太平洋产险深圳分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策法律环境 |
4.1.2 宏观经济环境 |
4.1.3 社会文化环境 |
4.1.4 技术环境 |
4.2 产业环境分析 |
4.2.1 行业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
4.2.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4.2.3 供应商的谈判能力 |
4.2.4 替代产品的威胁 |
4.2.5 潜在竞争者的威胁 |
4.3 太平洋产险深圳分公司SWOT 分析 |
4.3.1 优势 |
4.3.2 劣势 |
4.3.3 机会 |
4.3.4 威胁 |
5 太平洋产险深圳分公司营销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
5.1 市场定位策略 |
5.1.1 目标市场分析 |
5.1.2 差异化的市场定位 |
5.2 以顾客为导向的市场营销策略 |
5.2.1 产品策略 |
5.2.2 价格策略 |
5.2.3 渠道策略 |
5.2.4 促销策略 |
5.2.5 服务策略 |
5.3 整合营销策略方案的实施与控制 |
5.3.1 重视前期宣传准备工作 |
5.3.2 加强对营销策略方案运行的监控 |
5.3.3 保险营销策略方案的修正 |
5.4 整合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4.1 建立快速应变机制 |
5.4.2 重组公司业务流程 |
5.4.3 优化公司组织架构 |
5.4.4 组建高素质的保险营销队伍 |
5.4.5 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
结论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四、论营销竞争新要素——顾客服务(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媒体时代夏众传媒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代邮超. 重庆理工大学, 2021(02)
- [2]苏州H酒店营销策略研究[D]. 章梦琪. 苏州大学, 2019(03)
- [3]L银行手机银行服务营销策略研究[D]. 徐群祥.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4]商业生态系统视角下东盟信息服务业成长机制研究[D]. 陈昱. 云南大学, 2016(12)
- [5]基于顾客价值的丝绸品牌文化营销研究[D]. 孙菊剑. 苏州大学, 2016(05)
- [6]创业导向、营销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 ——一项基于皖江城市带企业的研究[D]. 章行. 安徽财经大学, 2014(07)
- [7]企业持续发展视角的企业伦理研究[D]. 程月明. 江西财经大学, 2012(06)
- [8]基于协同论的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整合营销战略构建研究[D]. 王凡俊. 天津大学, 2012(05)
- [9]品牌导向型公司及其价值链整合模式研究[D]. 刘泳. 东华大学, 2012(11)
- [10]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李焕群. 长沙理工大学,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