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宫颈两侧额外肾一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胡骏[1](2021)在《补肾延龄方对肾虚衰老人群氧化应激及炎症指标的影响及miRNA-mRNA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必然现象。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已达2.49亿,占总人口的17.9%,比2017年增长0.6个百分点,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达1.67亿,占总人口的1 1.9%,比2017年增长0.5个百分点,呈现出老龄化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未富先老、未老先衰的严峻形势,而且我国老年人口的慢病患病率成上升趋势,疾病负担逐年递增,中国2.02亿老年人口中有超过100万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疾病,老年人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病的情况日趋严重。衰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自然界动物从出生到死必经的过程,意味着身体机能的退化。衰老虽然不可避免,但可以延缓,面对社会老龄化的来临,让每一位公民学会科学养生,延缓衰老,预防疾病,避免得重大疾病才是最根本的办法。习近平主席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延缓衰老、健康长寿是我们面临的共同难题。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在两千多年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厚的经验,在抗衰老方面有着自身的优势,形成了独特的方法和理论体系,因此发掘传统医学中的延缓衰老的理法方药积极应对社会老龄化尤为重要。目的梳理传统中医对衰老规律和机理的认识,总结抗衰方剂的组方规律和抗衰中药的主要类别;探讨“补肾延龄方”对肾虚衰老人群氧化应激及炎症指标的影响,评价其安全性;探索肾虚衰老的发生机制以及补肾延龄方的作用机制。方法1.筛选出《中国医学史》中各朝代具有代表性的中医古籍,以“衰老”“养老”“老人”“年老”等作为关键词。使用《中华医典》V5.0软件对上述纳入研究的古籍进行关键词检索,将检索结果导出为文本文档格式,对检索结果进行梳理,中药按照《中药学》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2.采用前瞻性自身前后对照研究,对30例肾虚受试者进行临床研究。将受试者分为衰老前期组、衰老组;肾虚轻证组、肾虚较重组。采用补肾延龄方进行干预,8周后观察3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指标变化。主要疗效指标包括肾虚衰老中医证候积分、Borg疲劳指数量表、SOD、TNF-α、IL-6、睾酮、雌二醇、补体C3、补体C4水平,安全性指标包括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不良事件/反应等。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由于发生不良事件退出试验者进行不良反应分析。计量资料将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X±S)进行统计描述,计数资料用频数或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对试验前后的结果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认为所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采用频数进行统计描述,使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进行统计描述,用Fisher确切概率法。3.从临床试验的受试者中选取衰老组中6例、肾虚较重组中6例,与招募的各年龄健康受试者中选取的非衰老受试者6例、非肾虚受试者6例,进行进行高通量侧序,通过差异表达分析筛选与肾虚衰老相关的miRNA、mRNA差异表达谱,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肾虚衰老的发生机制。上述临床试验受试者服药4周后,进行自身前后配对高通量测序,通过差异表达分析筛选补肾延龄方的作用的靶基因,并根据第二部分的临床结果进行PCR验证,研究补肾延龄方延缓肾虚衰老的作用机制。结果1.总结出59个与衰老相关的征象或表现,发现根据中医理论上述衰老症状主要与肾虚有关;总结中医对衰老机理的认识,主要为阴虚致衰、阳虚致衰、肾虚致衰、气血虚衰、邪气致衰;总结中医抗衰方剂的功用或主要指征,发现其与肾虚有关,抗衰方剂组方仍是以补肾药、补气药、补血药、安神药为主、辅以祛邪之品。抗衰中药主要为补虚类和祛邪类,其中补虚类中药又可以再分为补气类、补血类、补阴类、补阳类、安神类;祛邪类中药可再分为清热类、活血类、化痰类、祛风湿类、利水类。2.在中医证候积分上,经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受试者的肾虚衰老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均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受试者肾虚衰老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且治疗证候治疗总有效率为97%;按年龄分层,发现衰老前期组治疗前后的证候积分均较低,提示衰老前期组的肾虚症状总体是偏轻的,但两组间比较治疗前证候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证候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补肾延龄方在改善肾虚衰老的症状时,对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是一致的,不存在疗效上的差异;在体力改善情况方面,经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受试者Borg疲劳指数评分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受试者疲劳程度得到改善。在抗氧化功能方面,治疗后受试者的SOD水平明显提高(P<0.05);降低炎症反应方面,治疗后IL-6水平有所下降,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5);其他抗衰指标方面,治疗后性激素分泌水平有提高的趋势,但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补体C3、补体C4水平基本与治疗前持平(P>0.05);按年龄分层,发现各项目治疗前组间均无差异,具有可比性,SOD治疗后组间存在差异(P<0.05),在衰老前期组中SOD的改善更为明显,提示衰老前期(40-50岁)左右应用补肾延龄方抗氧化应激的作用更为显着;其余项目治疗后组间不存在差异(P>0.05),在干预炎症因子、性激素、补体的结果上,不同年龄的疗效是一致的;按症状分层发现IL-6、TNF-α治疗前存在差异,IL-6在肾虚较轻组中较高,肾虚较重组中较低;TNF-1肾虚较轻组中较低,肾虚较重组中较高,治疗后的这种差异消失。其余项目治疗后组间不存在差异(P>0.05),在干预SOD、炎症因子、性激素、补体的结果上,疗效是一致的。研究期间,无受试者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受试者治疗后AST明显降低(P<0.05)。受试者治疗后Cr升高,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治疗前后,受试者治疗前后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均未出现明显异常,结果显示补肾延龄方延缓肾虚衰老安全可靠。3.衰老与非衰老的差异比较,差异倍数FC>1.5且P<0.05的差异mRNA共272个,其中上调mRNA共137个,下调mRNA共135个。差异miRNA共51个,其中上调miRNA共24个,下调miRNA共27个。肾虚与非肾虚的差异比较,差异倍数FC>1.5且P<0.05的差异mRNA共174个,其中上调mRNA共100个,下调mRNA共74个。差异miRNA共149个,其中上调miRNA共105个,下调miRNA共44个。将两组的差异mRNA取交集,可以得到8个与年龄及肾虚证候均有关有关的mRNA,为H3C6、ARL17B、FOXD2、DNAH14、IGHV3-43、SLC12A1、TBC1D3I、AC105001.2。将两组的差异 miRNA 取交集,可以得到8个与年龄及肾虚证候均有关有关的miRNA,为miR-11987-z、miR-13-y、bantam-y、miR-317-z、miR-13 7-y、miR-276-y、miR-311-z、hsa-miR-1246。治疗前后配对比较,差异mRNA共221个,其中上调mRNA共71个,下调mRNA共150个。差异miRNA共152个,其中上调miRNA共46个,下调miRNA共106个。筛选出补肾延龄方的25个潜在与年龄相关mRNA靶点COL3A1、COL1A2、POSTN、ELN、CDH11、ABI3BP、PENK、COL12A1、BGN、PRRX1、ITGA11、CLDN10、COL1A1、GJA1、DCN、IL6、COL5A1、SPDYC、PAPPA、COL6A3、IGFBP4、FOXD2、ADAM12、GCNT7、CHGA,8 个潜在 miRNA 靶点 bantam-y、miR-13-y、miR-137-y、miR-11987-z、miR-317-z、miR-276-y、novel-m0145-5p、hsa-miR-1246。得到9个潜在与肾虚证候相关的mRNA靶点SLX1B、ARG2、PROS 1、KCND3、FOXD2、FAXDC2、VSIG2、MFSD6L、TEDDM1,19 个潜在 miRNA 靶点 bantam-y、miR-13-y、miR-137-y、miR-11987-z、miR-317-z、miR-276-y、novel-m0212-3p、hsa-miR-1197、novel-m0004-5p、novel-m0005-5p、novel-m0009-3p、miR-584-x、miR-144-y、hsa-miR-375-3p、miR-313-y、hsa-miR-183-3p、novel-m0175-3p、miR-3535-z、hsa-miR-1246。1 个潜在的与年龄及肾虚证候均相关的mRNA靶点:FOXD2;6个miRNA靶点:bantam-y、miR-137-y、miR-11987-z、miR-317-z、miR-276-y、hsa-miR-1246。补肾延龄方对目标基因的调控是hsa-miR-371b-5p上调,IL-6下调,GFAP下调,p21下调。COL6A3下调,PI3K下调,AKT下调,FOXO上调,SOD2上调。结论1.肾虚为“内因”,邪气为“外因”,衰老过程伴随气血神衰。肾虚是衰老的主要因素,也是衰老的常见证型。古代抗衰方剂组方以补肾药、补气药、补血药、安神药为主、辅以祛邪之品。抗衰中药包括了补气类、补血类、补阴类、补阳类、安神类、清热类、活血类、化痰类、祛风湿类、利水类。2.补肾延龄方能改善肾虚衰老相关症状,提高肾虚衰老人群的SOD水平,降低TNF-α水平,提高人体抗氧化应激功能,降低炎症反应水平,安全有效。3.补肾延龄方可能通过使COL6A3下调,调控PI3K下调,调控AKT下调,调控FOXO上调,调控SOD2上调,提高SOD水平,发挥抗氧化应激作用;通过使hsa-miR-371b-5p上调,调控IL-6下调,调控GFAP下调及调控p21下调,起到降低炎症反应水平的作用。
刘宁[2](2021)在《中医肿瘤类疾病的隐喻认知研究》文中指出若要研究古代文献中有关肿瘤的相关内容,则需要寻找古代疾病中属于现今肿瘤的疾病,然当今意义上的肿瘤或癌症是以微观病理学基础上的概念,而古代以宏观症状为疾病诊断依据。为实现古今“肿瘤”病的最佳匹配,引入了类比推理与最佳说明推理予以论证。古人关于肿瘤的论述,不越瘤、症瘕积聚、息肉、痈疽疮疡四类大疾病范畴,但此四大类疾病并非皆是现今概念的肿瘤,故将论文题目名为《中医肿瘤类疾病的隐喻认知研究》。瘤病首见于《内经》,其泛指以经络流通不畅为主要病机的疾病,其中肠瘤类似于现今腹膜后软组织瘤,昔瘤为皮肤肌肉的纤维组织瘤。“肿瘤”一词最早出现于宋代,并非现今医学的肿瘤概念。自三国两晋南北朝至宋代,瘤病与瘿病合称为瘿瘤,在认识与治法中并无明显区别。瘿核一病类似于现今甲状腺腺瘤,石瘿依据宋代《三因极一病方》描述与现今甲状腺癌相似。唐代开始出现“六瘤”划分,仅血瘤可以确定为现今血管瘤。明代“五瘤”概念中,血瘤为血管瘤,骨瘤为骨肿瘤,肉瘤为脂肪瘤或肌肉纤维瘤。《普济方》又存在十瘤的记载。清代喉瘤基于不同描述有淋巴滤泡增生与咽乳头状瘤的不同。在痈疽疔疮的传统疮疡病认识中,《内经》载甘疽为乳腺癌,附骨疽病为现今骨肿瘤或瘤样病变的骨囊肿。《小品方》之石痈,从皮核的关系断定为真皮纤维瘤,但其附骨疽的描述与《内经》不同,应当为化脓性骨髓炎。《集验方》中对男子阴部生疮的描述,从形态看与现今阴茎鳞状细胞癌相似。隋唐时期的石痈为肌肉纤维瘤,乳石痈为乳腺纤维瘤,石疽则类似于皮肤纤维瘤。《千金方》男子阴疮为阴茎浸润性癌,《医心方》阴劳疮为阴茎乳头状癌。《备急千金要方》首次记载的石疔病,为恶性黑色素瘤。《圣济总录》谓乳痈表现为“赤紫坚硬”,其描述类似炎性乳腺癌。恶肉、核、菌、岩、癌等病属痈疽疮疡范畴内的疾病。《肘后备急方》记载恶肉病的生长过程与典型鳞状细胞癌相符,《诸病源候论》又称为翻花疮恶肉,同书中,疮恶肉则类似于基底细胞癌。宋代《卫济宝书》所论“癌”为急性感染类疾病,《仁斋直指方》中的“癌”是基于阴茎癌与乳房癌而说出。其余如奶岩、乳癌为现今乳腺癌,牙岩为牙癌,肾岩为阴茎癌,癌发为恶性黑色素瘤。以核为特征者有唇核、乳中结核两大类疾病,《诸病源候论》唇核接近唇部肿瘤,明清称之为茧唇,有唇癌与普通唇炎之分。宋代乳中结核包含了现今乳腺炎与乳腺肿瘤。明清时期,乳中结核称之为乳疬或乳癖,乳疬可指非哺乳性乳腺炎、乳房结核或乳腺纤维瘤,乳癖为乳腺增生病。清代《种福堂公选良方》乳疬又指男性乳房异常增生。蕈菌命名的疾病中,阴菌、阴挺除指代阴道脱垂外,在明清阴疮门下,更类似外阴鳞状细胞癌。明代眼胞菌毒有类眼睑鳞状细胞癌,舌菌为血管瘤,喉菌为淋巴滤泡增生。至清代,舌菌的描述更接近于舌鳞状细胞癌,喉菌为咽黑色素瘤,蹲猴子为咽部乳头状瘤。唇菌则类似过敏性唇炎。症瘕积聚在隋唐之前属两类不同的概念,其中《内经》积病类似现今肠系膜肿瘤,《难经》五积并非五脏肿瘤,而是源自《内经》相关概念的曲解。《金匮要略》构建了积病的脉法,从以脉侧证的角度,延展了《内经》积病仅限于肠胃的范围。症与瘕在隋唐之前通用,泛指腹部肿大,其中石瘕可能为卵巢功能性肿瘤或子宫肌瘤伴有黏连。妇人症病为妊娠葡萄胎。《小品方》症病更接近于胃部肿瘤。《肘后备急方》暴症继发于肿瘤的肠扭转。隋唐之后症与瘕之间以“按之动与不动”区分,其中食症为食管肿瘤。癖病多以水饮立论,多类似于现今胃潴留,而“癖病结块”为胃肿瘤导致的幽门梗阻。痃病多指腹部肌肉的纤维炎症,而“痃病积块”接近于现今腹壁纤维瘤。《备急千金要方》在月经不通病中首次记载了葡萄胎组织,并选用牡蒙丸、桃仁煎治疗。鬼胎一词首见于《诸病源侯论》,宋代《太平圣惠方》将其等同于葡萄胎,清代多指卵巢功能性肿瘤。“息肉”一词《内经》已被用来形容肠蕈,肠蕈为肠壁外蕈菌样肿瘤。疣病在《五十二病方》中泛指一切皮肤类增生,而隋唐“疣目”与现今疣病相似。鼻息肉为鼻前庭肿瘤,宋代《三因极一病方》提出”痔为息肉的俗称”,所以鼻息肉又称为鼻痔。治疗方面南北朝以通利之品为主,隋唐主以温药,明清则以清利湿热为主。南北朝首见眼息肉,泛指眼部肿瘤,宋《圣济总录》鸡冠蚬肉与之相似。至明代,依据《审视瑶函》的描述,鸡冠蚬肉可确定为球结膜血管瘤,清代《疡医大全》鸡冠蚬肉则为穹隆部血管瘤。《备急千金要方》提到生肉塞耳,泛指外耳道肿瘤,明清称之为耳痔、耳蕈、耳挺,其中耳挺描述与外耳道鳞状细胞癌相类似,清代《外科心法要诀》有关耳痔、耳蕈的描述类似外耳道乳头状与息肉状瘤。古人对于肿瘤类疾病认识源自积聚、蕈菌、翻花、岩石、痰块、鬼、管道、空间等不同隐喻。积聚隐喻源自古人最开始将人的体腔作为盛水容器或将经络为河流,引入“寒能令水结冰”的认识,将肿瘤的形成认为是体内液体结冰所致,意象图式表示为“寒—水(饮)—冰(肿块)”“寒—水(气血)—冰(肿块)”。《内经》肿瘤类疾病基本按照此图式认识,后世受到“死隐喻”的影响,以上图式大概产生了 3种变化,其一,逐渐忽略寒邪对原始意向图式影响,“寒邪—水—块”泛化为“邪—水—块”,如后世奶岩、乳核、唇核的肿块归因于情志、风、风寒等邪;其二,逐渐抽象出“停滞——增生”这一新的对肿瘤形成的认识路径,如《小品方》直接以流通之性药物治疗息肉,症瘕积聚的肿块是食物所导致,故用消食药物治疗,瘿核被认为是引用的沙水所结成块导致;其三,忽略原有内容只借用名称下的新内容,如将肿瘤直接作为痈疽,借用痈疽的心火疮疡理论对肿瘤治疗。蕈菌隐喻、翻花隐喻、岩石隐喻、痰块隐喻、鬼隐喻都遵循着相同的模式,即通过肿瘤的一些外在特征,将肿瘤认为是蕈菌、花、岩石、痰等物质,因蕈菌生长的环境为湿热之处,故大多以清利湿热为主,也有从局部阴暗环境来认识者,故而以温化寒湿来治疗;自然界花的生长与风湿有关,故治疗翻花疮多以祛风除湿为主。将肿块作为岩石,治疗有不同侧重,岩有孔隙,故以填补为主,石质地较硬,故以角类药或化石药为主治疗。肿块为痰与朱丹溪痰理论构建有关,故治疗肿块以化痰药为主。鬼隐喻多见于鬼胎、石瘕、症坚等腹部肿瘤,与古人对鬼的认识有关,鬼作为先秦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也影响着中医疾病的构建,通过对鬼字的探讨可以知道,鬼最开始为先入的灵魂,但其经过恶化后,逐渐变成了负面用词,在与鬼有关的非肿瘤疾病中,可以发现引入鬼的概念多因症状表现与人的行为有关,所以“鬼为灵魂”是与鬼有关疾病的基本隐喻,肿瘤鬼胎病则因为人的生殖特点而构建。“恶”有鬼之意,症病中用“恶”概念表述肿瘤形成也是受到鬼的影响,治疗方面多用“杀鬼魅邪气”之药。空间隐喻主要指古人借用空间相关的知识从而对肿瘤治疗产生影响,如隋唐时代治疗鼻息肉与目息肉,因鼻息肉在鼻腔中环境较暗,目息肉常伴结膜红肿,进而认为此分属寒热,故多以温药治疗鼻息肉,以寒药治疗眼息肉。在疣病祝由疗法中,认为肿块治疗可以借月蚀或丢掉物体来使肿块消失。管道隐喻则是古人对噎嗝病的主要隐喻,通过干涩与堵塞来认识噎嗝病,对现今食管肿瘤治疗有借鉴意义。最后借用neo4j中的cypher语言,将上述有古代肿瘤知识与隐喻内容转化为关系与节点的图数据形式内容,构成了以“中药”“方剂”“古代疾病”“现代疾病”“始源喻”为节点,以“组成”“治疗”“肿瘤类型”“映射”为边的古代中医肿瘤隐喻图形数据库。
孙迪[3](2021)在《《黄帝内经》形体结构复音术语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人体形体结构理论是《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系统阐述了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诸方面,《黄帝内经》也是众多人体形体结构术语的源头。本研究以《黄帝内经》人体形体结构术语为研究对象,通过中医文献学和古代汉语训诂学的方法,对形体结构术语进行整理归类,重点关注其中的复音术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构成的术语),对其进行名义考辨,在训诂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医基础理论探求术语的命名理据,建立《黄帝内经》人体术语系统,系统揭示人体形体结构术语的规律和现象,以期对中医术语规范化和中医专科词典的编纂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与内容:主要以中医文献学中训诂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具体包括:(1)术语的文字释义与内涵阐释相结合:对所选术语的基本面貌进行静态描写,并阐释其医学含义;(2)以切实客观的历史资料为旁证参合相释:使用《黄帝内经》其他篇目,或选取出土简帛医籍等其他材料,参考与《黄帝内经》成书时间约略先后同时或略晚一些的着作,作为释义的旁证;(3)源流相参:以《黄帝内经》所在时代的作为截面,同时采用纵向考源探流的研究方法,对某一术语“上溯其源,下探其流”。论文内容包括以下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一门学科的理论是建立在有关的概念体系之上的。名词术语则是科学概念的语言符号。从《黄帝内经》的语言要素入手,选取《黄帝内经》中的词汇作为研究材料,将表征人体形体结构的复音术语作为研究对象。第二部分为《黄帝内经》人体相关术语概貌。筛选出表示人体形体结构的术语,建立《内经》形体结构名词术语库。共获得人体形体结构相关单音术语159个,多音术语652个。按照所指部位名,分成“实指部位名”和“虚指部位名”两大类。进一步将“实指部位名”术语分为“固定指某一处”和“不固定指某一处”两小类。最后确定“头颈、躯干、四肢”等三大类217个表示人体形体官窍的复音术语作为本研究考释的重点,探索其发生、发展、后世的流传、演变轨迹及规律。第三部分为《黄帝内经》头颈相关复音术语。共查检到头颈部相关的复音术语96个。其中头部术语94个,颈部术语2个。进一步划分为头部整体术语、颜面术语、五官术语、其他术语等若干小类,并逐一进行考释。尝试搭建《黄帝内经》头颈相关术语子系统。第四部分为《黄帝内经》躯干相关复音术语。共查检到躯干部相关的复音术语共54个。其中胸部3个,胁肋3个,腹部8个,盆部19个,脊背21个。其中盆部术语和脊背术语又详细划分为若干小类。在此基础上搭建《黄帝内经》躯干相关术语子系统。第五部分为《黄帝内经》四肢相关复音术语。共查检到四肢相关术语共67个。其中肢体统称20个,上肢22个,下肢25个。每部分术语又划分为若干小类。在考释术语基础上搭建《黄帝内经》四肢相关术语子系统。结论:《黄帝内经》的问世是中医理论基本形成的标志,中医学概念体系和术语体系随之初步建立。《黄帝内经》也是众多人体形态术语的源头。本文在对《内经》人体形体结构术语的全面考察基础上,对《黄帝内经》中有关人体形态的217个复音术语进行名义考辨,相关结论如下:1.考察头颈类复音术语96个,包括头部术语94个和颈部术语2个。其中以颜面和五官类术语数量为多。五官术语又分为总述、眼目、舌、口唇、牙齿、咽喉、鼻、耳部八小类。《内经》中包含极为丰富详尽的五官科论述,未见于前世典籍的目系术语、鼻类术语、口唇咽喉类术语也在《内经》中大量出现。2.考察躯干类复音术语54个,包括胸部术语3个、胁肋术语3个、腹部术语8个、盆部术语19个和脊背术语21个。其中盆部术语较为丰富,又可进一步划分为骨盆术语和会阴术语两小类。人体躯干后部术语多与脊背骨相关,从上至下包括颈椎、胸椎、腰椎和尾椎等小类。3.考察四肢类复音术语67个,包括肢体统称术语20个、上肢术语22个和下肢术语25个。其中上肢术语由上至下又分为肩、臂、手三小类。手是人体的重要器官,结构复杂特殊,《内经》中对其阐释的术语也很丰富。下肢术语可分为大腿、膝、小腿和足四小类。4.“多词一义”“一词多义”及“同素异序”现象普遍存在。多个不同义项通常是围绕一个概念为中心而形成,但略有微殊。这些现象反映了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进程,是中医术语的突出特点之一,也是中医术语语言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具体体现。5.表达人体形体结构概念的术语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本研究在单个术语考释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内经》人体形体术语系统,包括《内经》头颈术语、躯干术语和四肢术语三个子系统,以中医系统观和整体观为指导,探寻术语构成和使用的一般规律。
黄天骄[4](2020)在《生育视域下的古代医学与女性身体》文中提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身体史”概念日趋常态化,随着西方汉学热潮、大陆社会史的振兴以及新史学的蓬勃发展,许多“身体史”研究成果涌现出来,其中不乏对女性身体的关注。生育一直是古代女性的重要职责,本研究从房中求子、妊娠之验与安胎、分娩技术与稳婆群体、哺乳行为及乳母的历史境遇等几个方面,探讨生育行为中蕴含的女性身体认识与古代医学发展的关系。从现存史料来看,中国的房中术从先秦到明清一脉相承,最基本的原则、技巧和诉求始终不变。房中书籍对身体的描述总是详于女而略于男,尤其对女性的动作、声音、表情、甚至分泌物,描绘细致,保存了大量女性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史料,为正统医书所不及。天道观的思想渗透在整个医学领域也渗透在房中书中,生命始于怀孕,季节、天气、方位等因素决定交合的时机。近世医学对于无子成因、种子时日与生男生女等问题多有创见,“暗经”与“五不女”构成了求子的两个极端。前者一生无月经却能受孕生子,对照现代医学理论,很可能是古代早婚与不节制生育留下的身体记忆,今己罕见;后者的提出使无子病因从道德问题进一步走向医学化。诊断妊娠以“手少阴脉动甚”“阴搏阳别”“身有病而无邪脉”“浮沉等正”四种脉法为代表,此外有一些辅助验胎法。尽管书面语言无法反映脉诊的实际原理,但许多医案确实记录了妊娠误诊的存在,这些医案发生的时代正是脉诊理论成熟、妇人脉法己产生的明清时期。养胎方面,从张仲景、王叔和,到徐之才的《逐月养胎方》,完成了从零散的实践经验到系统理论的转化,而禁食兔肉与忌见优伶等习俗则反映了“相似律”与“接触律”的思维方式。妇人免乳大故,十死一生。宋代开始流行“入月预备药物”,以备不虞。尝试还原这些器物与药物的用处,可以重构分娩的历史场景。医家提出多种分娩姿势,与其视为对生产体位的要求,不如视为针对不同体位建议最佳姿势。产科在宋代有了新的突破,出现了一批水平较高的产科医生。杨子建《十产论》提出处理横产、倒产、偏产等十种胎位异常及脐带缠绕的外治手法,使许多产妇摆脱困厄。稳婆,是产妇分娩不可或缺的参与者,通常指以接生为业的妇女。宋代以来的医书虽屡言及稳婆,但对她们的评价可谓褒贬不一。相当一部分医家认为,女性分娩属于自然过程,稳婆不当的助产方式是她们受到批判的主要原因,另一个原因则是贪财好利。大多数医家建议,择稳婆应首选年老稳重、经验丰富者。采取“但要我用他,不可他用我”的态度。另外一些记载展示出男性医家与稳婆互相配合,共同探索助产技艺的情形。医家对于民间稳婆的批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近世产科的发展趋势,即产科理论与实践领域的脱节。医家一味排斥刀割之用,是在生产应顺其自然的理论指导下对具体实践技术有效性的否定。性别因素、医学发展的内部争论、文学形象与历史实际的差异是我们重新评价稳婆时须考虑的因素。为初生婴儿拭口去毒,是哺乳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古代医家认为,胎儿妊娠过程当自母体承得一种热毒,为未来染病之源。断脐时间、工具方法、所留长度及断脐后护理,均有一定法度可循。脐带联结母婴双方,对于难产、血运、气脱、胞衣不下等危急情况的救治,如何断脐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乳养方式代表每个社会育婴文化中最基本、最普遍,也最核心的一环。乳汁的成分和质量直接反映了哺乳期母亲的营养健康,近世医者认为乳汁还可以反映母亲细微的心理活动与性情好恶,影响并传递给乳儿。故其主张对乳母进行严格的约束,以求保养幼婴。婴儿娇弱,不便服药,古代医家即让母亲或乳母代为服用,再以吸收了药物的乳汁哺育婴儿,是为酿乳,酿乳药的服用方法大约分为乳母服与母子同服两类。一般家庭无力雇佣乳母,只能依靠亲友协助。乳母以她们的乳汁与温婉的母性关怀谋求生计,因服务对象不同,生存境遇差别明显。育婴堂的史料真实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物质条件,牵动着社会发展,有助于我们反省传统中国如何认识女性,对待女性,及中国人的医疗救济、身体观念。
车蕊[5](2020)在《补肾助孕方对肾虚型复发性流产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补肾助孕方联合阿司匹林对肾虚型复发性流产患者月经情况、中医证候、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评价其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改善程度,探讨其治疗复发性流产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9年1月-2020年1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肾虚型复发性流产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予补肾助孕方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予单药阿司匹林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月经情况积分、中医证候疗效以及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形态、子宫内膜内及内膜下血流情况、子宫动脉血流RI和PI等子宫内膜容受性指标的变化,同时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实验室安全性检查。结果:1.基本资料:两组患者年龄、BMI、教育背景、减肥史、自然流产次数、活产史、宫腔操作史均无显着差异(P>0.05)。2.月经情况积分:两组方案均可降低月经情况积分(P<0.05),且试验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中医证候疗效评价:两组方案均可降低中医证候积分(P<0.05),且试验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改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改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子宫内膜厚度:两组方案均可增加子宫内膜厚度(P<0.05),且试验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5.子宫内膜形态:治疗前两组子宫内膜形态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A型、B型内膜比例高于对照组,C型内膜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子宫内膜形态均较前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子宫内膜内及内膜下血流情况:治疗前两组子宫内膜内及内膜下血流情况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Ⅲ型血流比例高于对照组,Ⅰ型、Ⅱ型血流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子宫内膜内及内膜下血流情况均较前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子宫动脉血流参数:两组方案均可降低子宫动脉阻力指数RI(P<0.05),且试验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方案均可降低子宫动脉搏动指数PI(P<0.05),且试验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8.安全性检查: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补肾助孕方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肾虚型复发性流产较单用阿司匹林组能更好的改善其月经情况、肾虚型临床证候以及子宫内膜容受性相关指标,考虑其治疗复发性流产的机理可能与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调整宫腔微环境,利于胚胎着床及发育相关。
张玉敏[6](2020)在《医源性生殖瘘114例回顾性临床病例分析》文中认为背景女性生殖瘘是妇产科手术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妇女生活质量和医患和谐。随着社会经济及医学事业发展、新法接生的普及,产科生殖瘘发生率已经明显下降,伴随着新技术的开展,妇科手术相关的生殖道瘘有增多趋势。尽管临床处理措施日益改善,但生殖瘘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目的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手术相关的生殖瘘病例资料,探讨生殖瘘形成的病因、临床表现、诊疗措施与预防。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自2004年1月到2018年12月收治的妇产科手术相关的生殖瘘病例资料,记录患者一般信息、现病史、术前检查、生殖瘘特征、治疗方案、围术期准备等。通过电话、门诊就诊系统随访患者术后情况,截止时间至2019年8月。描述性分析女性生殖瘘形成病因、临床表现、诊疗措施和预后;计算机软件STATA 13.0版用于绘制直方图、折线图描述生殖瘘病因及增长趋势,;IBM SPSS 23.0版用于分析影响生殖瘘修补术结局的因素,连续性变量使用非参数检验分析,二分类变量使用Fisher’s精确检验分析,均为双侧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共纳入114例生殖瘘患者,中位年龄46岁(范围:21-76岁),其中膀胱阴道瘘(vesicovaginal fistula,VVF)43 例(37.72%),输尿管阴道瘘(ureterovaginal fistula,UVF)40 例(35.09%),直肠阴道瘘(rectovaginalfistula,RVF)23 例(20.18%);此外,还有子宫腹壁瘘、尿道阴道瘘、复合瘘、会阴阴道瘘,共计8例(7.02%)。80例(70.18%)生殖瘘与妇科因素有关,其中48例(42.11%)良性手术,30例(26.32%)恶性手术,1例(0.88%)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device,IUD)异位,1例(0.88%)钳刮术;余者与产科因素相关,包括18例(15.79%)产道裂伤,10例(8.77%)剖宫产术,4例(3.51%)梗阻性分娩,2例(1.75%)会阴侧切术。生殖瘘类型不同,其致病因素亦有差别,VVF中26例因妇科良性手术所致,10例因妇科恶性手术所致;UVF中分别有18例因妇科良性、恶性手术所致;RVF中18例因产道裂伤所致。在2009-2016年间,妇产科因素(除外经阴分娩)相关的生殖瘘病例数每年呈增长趋势,同时腹腔镜相关生殖瘘病例数亦呈增长趋势,随后有下降趋势;经阴分娩相关的生殖瘘病例数则较平稳,50%以上患者生殖瘘症状发生于2000年前。泌尿生殖瘘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阴道漏尿,部分伴有泌尿系感染、会阴瘙痒等症状;UVF早期患者常伴发热、腰疼、腹痛,部分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所有泌尿生殖瘘患者均接受亚甲蓝试验、超声、膀胱镜、静脉肾盂造影(intravenous pyelograpgy,IVP)或盆腹腔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等进一步诊断,其中膀肮镜、IVP使用频次较高。RVF患者均有不同程度阴道排便、排气,部分伴有阴道炎、会阴瘙痒等症状;部分患者通过电子肠镜、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进一步诊断。35例(81.40%)VVF患者行手术修补治疗,其中31例(72.09%)行经腹经膀胱修补术(30例于泌尿外科修补,1例于妇科修补),4例(9.30%)经阴入路修补(3例于妇科修补,1例于泌尿外科修补);29例(82.86%)VVF修补成功,6例(]7.14%)修补失败。33例(82.50%)UVF患者行输尿管重建治疗,其中31例(93.94%)行经腹输尿管膀胱再植术,2例(6.06%)行经腹输尿管简单修补术;术后输尿管支架置入中位时间9周(范围:6-18周),33例均修补成功。17例(73.91%)RVF行经阴修补术,其中7例同时行会阴成形术,17例患者均修补成功。其他8例罕见生殖瘘均行手术修补治疗,均修补成功。结论1.妇产科相关生殖瘘以膀胱阴道瘘、输尿管阴道瘘、直肠阴道瘘多见,子宫腹壁瘘、尿道阴道瘘、复合瘘及会阴阴道瘘少见;多继发于妇科良性手术,其次为妇科恶性手术、产道裂伤、剖宫产术、梗阻性分娩,会阴侧切术、钳刮术及IUD异位最为少见。不同生殖瘘类型的病因不同,膀胱阴道瘘常继发于子宫切除术,原发病多为子宫肌瘤;输尿管阴道瘘常继发于腹腔镜手术,原发病多为子宫肌瘤和宫颈癌;直肠阴道瘘常继发于产道裂伤。2.妇产科因素相关(除外经阴分娩)的生殖瘘病例近年来有增加趋势,可能与腹腔镜技术引入有关;经阴分娩相关的生殖瘘病例数每年相对稳定。3.泌尿系生殖瘘多使用膀胱镜、静脉肾盂造影等进行诊断;直肠阴道瘘多用电子肠镜进行诊断,较低位者体格查体即可诊断。4.生殖瘘可保守治疗,但多选择手术修补。我院膀胱阴道瘘患者多由泌尿外科医生治疗,行经腹膀胱阴道瘘修补术,成功率达80%以上;输尿管阴道瘘多采用经腹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成功率达100%;直肠阴道瘘多采用经阴修补术,成功率达100%。
任艳阳[7](2019)在《46, XY单纯性腺发育不全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认为目的:总结一例46,XY单纯性腺发育不全病例的临床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等,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一例46,XY单纯性腺发育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该病患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方法等方面的临床经验。结果:高××,社会性别女性,45岁,职员。以“45岁月经未来潮,发作性头晕7年,发现高血压4年,加重1周”入院。4年前于活动后出现头晕、心慌、面色潮红、出汗、恶心呕吐,多次测血压波动于130140/90100 mmHg,诊断为“高血压”,予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片2.5 mg日一次口服控制血压,上述症状未再发作。1周前再次出现上述症状。原发性闭经,已婚未育,性生活正常。家族史:母亲患有高血压,血压最高160/100 mmHg;姨母原发性闭经,性生活正常,未孕育。查体:入院后多次非同日静息状态下血压>140/90 mmHg,血压最高达144/100 mmHg。身高173 cm,体重85 Kg,腹围97 cm,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8.4 kg/m2,腹型肥胖。智力正常,身材高大,指间距大于身高,乳房发育程度Tanner乳房(Breast,B)4期,乳房触诊未及包块,阴毛分布呈倒三角形,发育程度Tanner阴毛(Pubic Hair,PH)3期。实验室检查: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5.79 mmol/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3.29 mmol/L,尿香草基杏仁酸(Vanillylmandelic Acid,VMA)2.37 mg/24h,卧位血浆直接肾素浓度(Direct Renin Concentration,DRC)59.33?IU/ml,卧位血浆肾素活性(Plasma Renin Activity,PRA)6.37 ng/ml/h,卧位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Ⅱ)94.64 pg/ml,卧位血浆醛固酮浓度(Plasma Aldosterone Concentration,PAC)140.27 pg/ml,血皮质醇(Cortisol,Cor)8:00点387.23 nmol/L、16:00点135.62 nmol/L、24:00点88.27 nmol/L,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8:00点21.75 pg/ml、16:00点14.47pg/ml、24:00点9.22 pg/ml,小剂量地塞米松试验后晨血Cor抑制率92.6%,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9.33 mIU/ml,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31.19 mIU/ml,雌二醇(Estradiol,E2)24.00 pg/ml,孕激素(Progesterone,P)0.96 ng/ml,睾酮(Testosterone,T)0.470 ng/ml,硫酸脱氢表雄酮(Dehydroepiandrosterone Sulfate,DHEA-S)89.20?g/dl,雄烯二酮(Androstenedione,AND)2.34 ng/ml。肾动脉彩色多普勒及肾上腺CT均正常。腹部彩超示脂肪肝。乳腺彩超示双侧乳腺增生。妇科彩超示有阴道,未见卵巢。盆腔CT示左侧轻度腹股沟疝,子宫发育不良。垂体MRI示垂体下缘可见小结节状强化影,直径约0.5 cm,考虑垂体微腺瘤。双手X线示双手骨质增生、骨质疏松征象。骨密度检查示腰椎Z-score-4.4、T-score-4.6,股骨Z-score-2.2、T-score-2.4,提示骨质疏松,骨密度低于同龄男性和女性。染色体核型为:46,XY。诊断:46,XY单纯性腺发育不全;高血压病2级,中危;脂代谢紊乱,脂肪肝;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垂体微腺瘤(无功能瘤);乳腺增生症。治疗:予坎地沙坦脂4 mg qd p.o.联合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片2.5 mg qd p.o.降压,血压可控制;骨化三醇胶丸0.25?g qd p.o.、碳酸钙D3片600 mg qd p.o.改善骨质疏松。经内分泌科、影像科、妇科会诊,与患者本人沟通,患者及家属决定继续保持女性性别,建议患者定期随访,进行性腺组织探查并活检、切除发育不良的性腺组织(患者本人不同意)。结论:1.本例患者社会表型女性,以原发性闭经就诊,身材高大,女性第二性征发育不全、外生殖器幼稚,有阴道、幼稚子宫及条索状性腺,无特纳综合征的体征,有骨质疏松症;FSH、LH升高,E2、P降低,T降低(按正常男性标准),AND、DHEA-S正常,染色体核型为46,XY,可以确诊46,XY单纯性腺发育不全。2.治疗包括性别的选择、切除发育不全的性腺组织、性激素替代治疗、以及继续通过多学科团队在内分泌科进行随访。其中性腺探查、活检并切除发育不全的性腺组织,及性激素替代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尤为重要。3.提高对46,XY单纯性腺发育不全的认识,减少误诊和漏诊,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改善预后,避免发生性腺肿瘤。
张冰月[8](2019)在《基于ASL-fMRI技术研究艾灸关元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脑功能影响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艾灸是中医外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一些疼痛性疾病方面有很独特的优势,特别是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效果十分显着。目前也有一些对于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即刻中枢镇痛机制研究,但是关于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长效镇痛机制尚不明确。本课题利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BOLD-fMRI,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以及动脉自旋标记功能磁共振技术(ASL-fMRI,Arterial spin labeling-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来研究艾灸干预三个月后的中枢动态改变,以此来阐明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中枢长效镇痛机制。本研究中“相关性研究-干预”的角度将为艾灸机理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也为艾灸疗法在临床上的推广提供科学的参考。[方法]本研究通过选取原发性痛经患者作为疾病载体,以艾灸关元穴为研究对象,按照完全随机数字法将24名患者随机分为艾灸组12例和安慰艾灸组12例(核磁基线扫描后,脱失3人)。两组的治疗每次均从月经前7天左右开始,隔日一次,每次持续灸30分钟,月经来潮时治疗结束,每个月经周期灸3-5次,以三个月经周期为一个完整疗程。记录治疗前后受试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并在干预前后分别进行fMRI扫描。探讨经过三个月艾灸关元穴对原发性痛经患者治疗前后ReHo值与CBF值存在差异的脑区,从长期效应角度分析比较三个月治疗后PD靶脑区功能参数变化,探究艾灸治疗PD的长效累积中枢镇痛机制。[结果]1艾灸关元穴的临床疗效观察1.1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P)经过三个月经周期治疗后,艾灸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艾灸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相比于安慰艾灸而言,艾灸对于PD患者的痛经程度有明显改善。艾灸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艾灸组患者经过三个月的治疗后,PD患者的痛经程度改善明显,而安慰艾灸对于PD患者的痛经程度则改善不明显。1.2焦虑视觉模拟评分(VAS-A)经过三个月经周期治疗后,艾灸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艾灸组治疗后VAS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表明相比于安慰艾灸而言,艾灸对于PD患者月经期间的焦虑症状起到一定改善作用。艾灸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艾灸组患者经过三个月的治疗后,PD患者月经期间的焦虑症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而安慰艾灸对于PD患者月经期间的焦虑症状则改善不明显。2艾灸前后变化的脑区2.1ReHo值显着变化的脑区艾灸组-安慰艾灸组治疗前后ReHo值差异增大的脑区有梭状回R、角回L、背外侧额上回L。艾灸组-安慰艾灸组治疗前后ReHo值差异减小的脑区有中央旁小叶R、眶部额上回L、枕下回L、颞中回L、枕中回R。2.2 CBF值显着变化的脑区艾灸组-安慰艾灸组治疗前后CBF值差异增大的脑区有额中回R、枕中回L、前扣带和旁扣带脑回L、中央前回R。艾灸组-安慰艾灸组治疗前后CBF值差异减小的脑区有颞下回R、楔前叶R、尾状核R、缘上回L、颞上回R、枕上回R。[结论](1)艾灸对于原发性痛经有一定的长效镇痛效果,而安慰艾灸则不具备相应疗效。(2)艾灸对于原发性痛经引起的焦虑情绪有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作用,而安慰艾灸虽治疗前后VAS焦虑评分无统计学意义,但是VAS数值较治疗前略有降低,故安慰艾灸组可能对原发性痛经焦虑情绪的缓解存在着一定的安慰作用。(3)试验提示,艾灸关元穴可以引起多个与疼痛相关脑区的局部一致性以及脑血流量发生改变,这些脑区可能是艾灸治疗PD发挥镇痛作用的主要靶点,这可能为研究艾灸关元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中枢镇痛机制提供初步影像学参考。
南林[9](2017)在《宫颈癌调强放疗副作用分析》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同步放化疗是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的标准治疗。同步增敏化疗加延伸野放疗能够显着改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的预后,对于存在盆腔内高危因素的患者的预防照射同样有获益,但是其骨髓抑制更为严重,可能造成治疗延迟甚至中断等不良预后因素。因此在这类人群中评估血液系统毒性预测指标的需求更为迫切。本研究目的是评估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延伸野放疗的毒性预测指标。方法包含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北京协和医院放疗科的延伸野放疗患者的治疗计划共50例,回顾完整的临床随访以及血常规检验指标。将照射野中骨髓分为腰骶骨、髂骨以及骨盆下段三个部分以及合计的骨髓整体调取完整DVH。利用主成分分析以及回归模型评估统计学显着的剂量学预测指标区间以及其他临床相关因素。结果同步放化疗完成情况好,76%(38/50)患者出现Ⅲ级及以上血液系统毒性,其中白细胞(68%,34/50)以及中性粒细胞减低(50%,25/50)较为常见。68%(34/50)患者出现Ⅱ级以上贫血。主成分分析显示25-34 Gy区间的骨盆下段相对体积(V25-34)对于Ⅱ级以上贫血有很好的预测价值(OR值2.12,95%CI 1.03-4.34,p=0.042),ROC分析显示将V30的阈值设为52.16%时,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综合价值最佳(OR值7.94,95%CI 1.88-33.49,p=0.005)。是否出现Ⅱ级以上贫血两组患者中化疗以及其他临床相关因素未发现显着差异。结论延伸野调强放疗宫颈癌患者骨髓抑制较重,骨盆下段低剂量体积对于贫血的预测价值较高,关于骨髓的勾画以及剂量学评估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刘绍明[10](2017)在《二仙补肾益精解毒方改善无症状性弱精子症精子活力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结合文献与前期的临床研究,我们认为脾肾亏虚夹瘀毒的“本虚标实”是大多数弱精子症的共同病机,尤其对于无症状性弱精子症。脾肾不足是其发病基础,血瘀毒聚是其发病趋势,扶正祛邪为基本治法。通过“扶正祛邪”最终达到机体“阴平阳秘”的状态从而治疗弱精子症。二仙补肾益精解毒方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治疗弱精子症经验处方,化裁于《景岳全书》所载“赞育丹”(该方在清代·叶天士《秘本种子金丹》中也有记载:熟地、白术、当归、枸杞子、炒杜仲、仙茅、淫羊藿、山萸肉、肉苁蓉、炒韭菜子、蛇床子、巴戟天、制附子、肉桂,治男子阳痿精衰、年迈乏嗣),单剂药物组成及剂量:熟地黄24g、白术24g、当归18g、枸杞子18g、仙茅12g、巴戟天12g、山萸肉12g、淫羊藿12g、蛇床子6g、人参15g、白花蛇舌草10g、蒲公英10g、茯苓15g、萆薢10g、车前子10g、血余炭10g。保留原方淫羊藿、仙茅、巴戟天鼓动肾气,补肾阳,熟地黄加山萸肉、枸杞子益精血,滋肾阴,人参、白术、茯苓补益脾气,车前子、萆薢、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解毒,当归补血活血,血余炭消淤血,蛇床子本身既能温肾阳,也能燥湿杀虫。通观全方,淫羊藿辛、甘,温,归肝、肾经,益肾助阳,现代中药药理也证明,淫羊藿能改善男性睾丸间质细胞功能,增加机体睾酮的血清水平,熟地黄甘温质润入肾,善滋阴补血,益精填髓,二药合用补肾温阳,益精填髓,共为君药,主导补肾益精以正“肾主生殖”的功效;仙茅、巴戟天鼓动肾气,补肾阳,增强淫羊藿益肾助阳的功效,山萸肉、枸杞子益精血,滋肾阴,增加熟地黄益肾填精的作用,人参、白术、茯苓补益脾气,更能补后天而益先天,正所谓以后天之精养先天之精,共为臣药,达到补肾益精健脾的功效;同时佐以车前子清热利湿,萆薢利膀胱水道、赤白便浊,蒲公英清热解毒、利尿散结,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尿除湿,当归补血活血,血余炭消淤血,蛇床子除能温肾壮阳增加君臣药力之外,还能燥湿杀虫,共同达到清热利湿活血解毒的作用。全方一方面补肾益精健脾,补益气血,恢复“肾主生殖”的功能,另一方面清除精室湿热、毒浊、瘀血,以达提高精子活力之目的,总为补肾、益精、健脾、祛瘀、解毒之法,既有补益脾肾达到扶正而“治本”的目的,也有活血祛瘀利湿解毒而“治标”的手段。其组方思路正好针对脾肾亏虚夹瘀毒的无症状性弱精子症的基本病机。[目的]通过对二仙补肾益精解毒方治疗无症状性弱精子症患者,提高其精子活力的临床疗效观察和安全性评价,初步探究通过“扶正祛邪”达到“阴平阳秘”状态的中医学术思想在治疗弱精子症中的作用。[方法]我们将72例无症状性弱精子症患者按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用二仙补肾益精解毒方免煎颗粒每日1剂、早晚各半剂进行治疗,对照组用左卡尼汀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次进行治疗,疗程11周(约等于一个精子生长周期),整个疗程中治疗不中断,采用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研究的方法客观评价二仙补肾益精解毒方对无症状性弱精子症患者的疗效。重点观察无症状性弱精子症患者精液精子总活力(PR+NP)、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PR)变化,同时注意对药物毒副作用进行观察。[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精子总活力、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及治疗前后的差值均符合正态分布。试验组精子总活力、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精子总活力、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精子总活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精子总活力、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两组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精子总活力差值及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差值,两组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其中精子总活力差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差值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为18、12、5例;对照组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为11、11、13例。两组精子活力总体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对照组1例患者药物过敏,试验组1例患者失访外,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头晕、头痛、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明显的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结论]采用二仙补肾益精解毒方治疗无症状性弱精子症安全有效。
二、宫颈两侧额外肾一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宫颈两侧额外肾一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补肾延龄方对肾虚衰老人群氧化应激及炎症指标的影响及miRNA-mRNA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综述一 衰老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人体各系统衰老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于中医古籍的中医药抗衰理论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古籍记载衰老的表现或病证 |
2.2 中医衰老机理研究 |
2.3 抗衰中医方剂主治证及组方研究 |
2.4 古籍记载的延缓衰老的中药研究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补肾延龄方对延缓肾虚衰老的自身前后对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肾虚衰老证候积分 |
2.3 体力及疲劳改善情况 |
2.4 延缓衰老客观指标 |
2.5 安全性指标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补肾延龄方延缓肾虚衰老的miRNA-mRNA的机制 |
实验一 肾虚衰老差异miRNA-mRNA的筛选及调控关系研究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2.1 样本质检结果 |
2.2 年龄相关差异mRNA、miRNA结果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2.3 肾虚证候相关差异mRNA、miRNA结果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2.4 与年龄及肾虚证候均相关mRNA、miRNA |
3 小结 |
实验二 补肾延龄方延缓肾虚衰老的机制及验证 |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 结果 |
2.1 样本检测结果 |
2.2 差异mRNA、miRNA结果 |
2.3 比较组的关联分析结果 |
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5 补肾延龄方延缓肾虚衰老的相关靶点mRNA、miRNA |
2.6 PCR验证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2)中医肿瘤类疾病的隐喻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中医肿瘤理论假说 |
1 癌毒学说 |
2 中医肿瘤微环境假说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肿瘤的隐喻研究 |
1 肿瘤隐喻与辨治 |
2 肿瘤的隐喻观念 |
3 不同肿瘤隐喻的影响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肿瘤古代文献研究述评 |
1 肿瘤的断代 |
2 病名的随意通约 |
3 肿瘤的随意指代 |
4 被忽视的肿瘤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古代中医肿瘤史研究 |
第一节 古代肿瘤类疾病的论证形式 |
第二节 瘤类疾病 |
1 秦汉时期 |
2 三国两晋南北朝 |
3 隋唐时期 |
4 宋代 |
5 明代 |
6 清代 |
7 小结 |
第三节 积聚症瘕类疾病 |
1 秦汉时期 |
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3 隋唐时期 |
4 宋代 |
5 金元时期 |
6 清代 |
7 小结 |
第四节 痈疽疮疡类疾病 |
1 秦汉时期 |
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3 隋唐时期 |
4 宋代 |
5 金元时期 |
6 明代 |
7 清代 |
8 小结 |
第五节 息肉类疾病 |
1 秦汉时期 |
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3 隋唐时期 |
4 宋代 |
5 明代 |
6 清代 |
7 小结 |
第二章 古代肿瘤的隐喻类型 |
第一节 积聚隐喻 |
1 人体是盛水容器 |
2 经脉是河流 |
3 积聚隐喻死隐喻的形成 |
第二节 蕈菌隐喻 |
1 明清前的相关蕈菌肿瘤 |
2 肿瘤菌蕈隐喻的复兴 |
3 对息肉或痔认识的改变 |
第三节 翻(反)花隐喻 |
1 风湿成花 |
2 花瘘候 |
第四节 痰的结块隐喻 |
1 痰饮与痰 |
2 痰结块隐喻的构建 |
3 痰结块隐喻的运用 |
第五节 岩石隐喻 |
1 岩与补法 |
2 石与破坚 |
第六节 鬼隐喻 |
1 与鬼相关的肿瘤 |
2 鬼字源流 |
3 尸鬼类疾病 |
4 以“鬼”为始源喻的隐喻特点 |
5 肿瘤与鬼构建过程 |
第七节 管道隐喻 |
1 润滑与堵塞 |
2 炙肉的隐喻 |
第八节 空间隐喻 |
1 背景的借用 |
2 肿瘤的空间转移 |
第三章 古代中医肿瘤隐喻图形数据库的构建 |
第一节 隐喻与知识图谱 |
1 隐喻型知识存储的构想 |
第二节 古代中医肿瘤隐喻图形数据库的构建方法 |
1 数据处理 |
2 节点的创建 |
3 关系的创建 |
4 图形数据库的运用场景简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 中药节点代码 |
2 方剂节点代码 |
3 古代疾病节点代码 |
4 现代疾病节点代码 |
5 隐喻节点代码 |
6 组成关系节点代码 |
7 治疗关系节点代码 |
8 映射关系节点代码 |
9 肿瘤类型关系节点代码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黄帝内经》形体结构复音术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综述一 《黄帝内经》语言研究综述 |
1 《黄帝内经》语言研究 |
2 《黄帝内经》相关辞书 |
3 上古汉语词汇与复音化研究 |
4 基于出土文献的《黄帝内经》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术语研究综述 |
1 术语学与术语规范化 |
2 汉语人体词汇研究 |
3 人体相关术语溯源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绪论 |
1 引论 |
2 研究材料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价值 |
5 研究特点及创新性 |
第二部分 《黄帝内经》人体相关术语概貌 |
第三部分 《黄帝内经》头颈相关复音术语 |
1 头部相关术语 |
2 颈部相关术语 |
3 小结 |
第四部分 躯干相关复音术语 |
1 胸部相关术语 |
2 胁肋相关术语 |
3 腹部相关术语 |
4 盆部相关术语 |
5 背部相关术语 |
6 小结 |
第五部分 四肢相关复音术语 |
1 肢体总述术语 |
2 上肢相关术语 |
3 下肢相关术语 |
4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附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4)生育视域下的古代医学与女性身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绪论) |
一、“身体史”的确立 |
二、“女性身体史”的开创与推进 |
(一) 西方译着 |
(二) 大陆社会史的振兴 |
(三) 台湾新史学:从“疾病、医疗与文化”到“身体的历史”专号 |
(四) “身体史”的层次与根植领域 |
三、聚焦“生育” |
四、本文的设计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房中求子 |
第一节 文本流传与身体的性别差异 |
第二节 求子之道 |
一、择女 |
二、时机 |
三、技巧 |
第三节 近世的反思 |
一、性习俗与乏嗣成因的探讨 |
二、关于种子时日 |
三、关于胎儿性别 |
四、生育的两极:“五不女”与“暗经”者 |
第二章: 神秘的妊娠 |
第一节 妊娠的判断 |
一、脉诊验胎史料钩沉 |
二、脉法与性别 |
三、妊娠本质的疑问 |
第二节 经脉学说与分经养胎 |
一、作为经典的经脉理论 |
二、关于分经养胎的文献记载 |
第三节 母体的神性 |
第三章 分娩与稳婆 |
第一节 分娩习俗与医疗技术 |
一、几个重要的习俗 |
二、分娩体位 |
三、外法救治难产的探讨 |
第二节 稳婆群体 |
一、稳婆的诸多职能 |
二、对稳婆的评价 |
第三节: 负面形象成因与稳婆的再评价 |
一、拆胎: 暴行还是创举? |
二、批判: 性别还是技术? |
三、刻板形象: 艺术还是医学? |
第四章 哺乳之道 |
第一节 哺乳前准备及传统乳儿法 |
一、两项重要准备工作 |
二、传统乳儿法 |
第二节 乳母 |
一、择乳母标准 |
二、酿乳法 |
三、不同社会层级之乳母实例 |
断乳: 生育之职暂告段落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及引用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补肾助孕方对肾虚型复发性流产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复发性流产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疾病定义及流行病学研究 |
2 复发性流产的病因 |
3 复发性流产的治疗 |
4 小结 |
5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复发性流产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
1 复发性流产的中医学概念 |
2 复发性流产的中医病因病机 |
3 复发性流产的中医治疗 |
4 小结 |
5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研究进展 |
1 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定义 |
2 子宫内膜容受性的评价方法 |
3 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西医治疗 |
4 子宫内膜容受性与肾虚证的关系 |
5 小结 |
6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一、临床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剔除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1 分组方式 |
2 治疗方法 |
3 观察项目 |
4 数据处理 |
5 技术路线图 |
三、结果 |
1 基本资料 |
2 月经情况积分 |
3 中医证候积分 |
4 子宫内膜容受性评价 |
5 实验室安全性检查 |
四、讨论 |
1 中医药是治疗滑胎的有效方式 |
2 补肾助孕方治疗滑胎的依据 |
3 药物分析 |
4 疗效探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医源性生殖瘘114例回顾性临床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临床资料收集 |
3 随访 |
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类型和病因 |
2 临床特征和诊疗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46, XY单纯性腺发育不全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病例资料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ASL-fMRI技术研究艾灸关元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脑功能影响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西医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与研究 |
1 中医对于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
1.1 中医对PD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对PD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对PD辩证分型的认识 |
1.4 中医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 |
2 西医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
2.1 西医对于PD发病机制的认识 |
2.2 西医对于PD的相关治疗 |
综述二 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 |
1 灸法治疗PD的概况 |
1.1 温和灸 |
1.2 直接灸 |
1.3 隔物灸 |
1.4 温针灸 |
1.5 热敏灸 |
2 艾灸治疗PD的古籍研究 |
3 艾灸治疗PD的临床疗效研究 |
3.1 不同的艾灸方法 |
3.2 不同艾灸部位 |
综述三 磁共振成像技术及其应用 |
1 脑血流灌注成像技术的发展及其临床应用 |
2 关于ASL与BOLD技术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技术路线图 |
试验一 艾灸关元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条件 |
1.5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穴位定位 |
2.2 施灸灸具 |
2.3 施灸方案 |
2.4 操作规范 |
2.5 盲法 |
2.6 随机方法 |
2.7 临床观察方法 |
2.8 统计方法 |
2.9 伦理学原则 |
3 结果 |
3.1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VAS-P)比较 |
3.2 两组患者焦虑评分(VAS-A)比较 |
4 讨论 |
试验二 艾灸关元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中枢镇痛机制 |
1 研究对象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条件 |
1.5 剔除标准 |
1.6 病例的中止 |
1.7 病例的脱落 |
1.8 盲法 |
2 研究方法 |
2.1 静息态BOLD,ASL扫描方法 |
2.2 受试者扫描时间 |
2.3 检测指标 |
2.4 核磁数据处理与分析 |
2.5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艾灸组-安慰艾灸组治疗前后ReHo值结果存在差异的脑区 |
3.2 艾灸组-安慰艾灸组治疗前后CBF值存在差异的脑区 |
4 讨论 |
4.1 研究过程质量控制 |
4.2 艾灸关元穴治疗PD的脑功能机制探讨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参考文献 |
(9)宫颈癌调强放疗副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宫颈癌延伸野调强放疗血液系统毒性与骨髓剂量学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综述 宫颈癌调强放疗消化系统副作用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二仙补肾益精解毒方改善无症状性弱精子症精子活力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西医对弱精子症的认识 |
1 弱精子症的定义与发病原因 |
2 生殖细胞内活性氧簇过量产生会破坏精子及精浆的抗氧化防御系统 |
2.1 对精子膜的损伤 |
2.2 对精子DNA的损伤 |
2.3 对精子线粒体的损伤 |
3 生殖细胞内活性氧簇的清除方法 |
3.1 精液中抗氧化系统清涂ROS |
3.2 天然抗氧化剂清除RoS |
3.3 中草药抗氧化剂清除ROS |
4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对弱精子症的认识 |
1 以“肾虚”为主辨证论治 |
2 以“肾虚肝郁”为主辨证论治 |
3 以“脾肾两虚”为主辨证论治 |
4 以“肾虚夹毒”为主辨证论治 |
5 无症状性弱精子症的前期研究基础 |
6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临床资料 |
1.2 病例选择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临床研究步骤 |
2.3 治疗方案 |
2.4 观察指标 |
2.5 技术路线图 |
2.6 疗效判定标准 |
2.7 依从性评价 |
2.8 安全性评价 |
2.9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试验结果 |
4 结论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件 |
四、宫颈两侧额外肾一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补肾延龄方对肾虚衰老人群氧化应激及炎症指标的影响及miRNA-mRNA作用机制研究[D]. 胡骏.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中医肿瘤类疾病的隐喻认知研究[D]. 刘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黄帝内经》形体结构复音术语研究[D]. 孙迪.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生育视域下的古代医学与女性身体[D]. 黄天骄.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补肾助孕方对肾虚型复发性流产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影响的临床研究[D]. 车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医源性生殖瘘114例回顾性临床病例分析[D]. 张玉敏. 山东大学, 2020(12)
- [7]46, XY单纯性腺发育不全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D]. 任艳阳.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8]基于ASL-fMRI技术研究艾灸关元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脑功能影响机制[D]. 张冰月.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11)
- [9]宫颈癌调强放疗副作用分析[D]. 南林.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7(11)
- [10]二仙补肾益精解毒方改善无症状性弱精子症精子活力临床研究[D]. 刘绍明.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