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钢5号高炉高效长寿生产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陈畏林,李熠,宋钊,凤林兴[1](2021)在《武钢8号高炉投产11年生产实践》文中指出重点分析了武钢8号高炉从2009年投产至今11年,在高炉炉型设计、进风面积、煤气利用、炉身黏结等方面的调整变化,通过逐步缩小进风面积确保高炉足够的鼓风动能活跃炉缸,调整中"以风为纲",调整中心加焦量与边缘布矿量,维持"中心气流适当发展,边缘气流适当抑制"的动态平衡。高炉11年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生产节奏,累计利用系数达到2.36 t/(m3·d)。投产11年高炉目前的炉缸状态良好,高炉具备延续长寿的条件。
袁丽,吕东徽,常晓玥[2](2021)在《新中国的钢铁梦:武汉有个红钢城》文中研究表明武汉市青山区建设七路和建设八路之间,有一片红砖红瓦结构、三层尖顶、带点俄罗斯风情的建筑,清一色的红色小楼,四合院式的格局,站在高处往下看,犹如一个大大的"喜"字——这就是武汉着名的"红房子"。在当地人眼中,它们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八街坊、九街坊、十街坊。
卢正东[3](2021)在《高炉炉衬与冷却壁损毁机理及长寿化研究》文中提出现代高炉的技术方针是“长寿、高效、低耗、优质和环保”,其中“长寿”是实现高炉一切技术目标的基础。针对目前我国高炉普遍存在的炉缸炉底炉衬和高热负荷区域冷却壁的损毁问题,本文以武钢高炉为研究对象,首先确定了高炉炉衬与冷却壁长寿技术研究方法,然后分别研究了炉衬与冷却壁的损毁机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炉缸结构设计与炉衬选型研究,探讨高热负荷区域铜冷却壁渣皮与热流强度监测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并提出了武钢高炉长寿优化措施,全文主要结论如下:武钢4号、5号高炉大修破损调查表明:炉缸炉底侵蚀特征主要表现为炉缸环缝带侵蚀和炉缸炉底象脚状侵蚀。通过炭砖热应力计算和岩相分析,炉缸环缝产生原因在于炉缸径向热应力较大,当炭砖性能较差时会产生微裂纹,在炉内高压下有害元素以蒸汽形式迁移至裂纹处发生液化,并与CO发生反应,生成氧化物、碳酸盐和石墨,形成炉缸环缝侵蚀带。通过炉底死焦柱受力分析与计算,死铁层较浅,死焦柱沉坐炉底,加剧铁水对炭砖侧壁的环流冲刷是造成炉缸炉底象脚状侵蚀的主要原因。针对炉役中期炉底温度异常升高问题,武钢采用钛矿护炉,停炉取样显微分析表明:沉积物中Ti的存在形式主要为Ti C、Ti N、Ti单质,并呈现颗粒皱褶和堆叠形貌,当其附着在炉缸侧壁和炉底时可有效缓解侵蚀进程。武钢生产实践表明,当钒钛矿用量2%~3%时,生铁含钛可达0.10~0.20%,渣铁流动性尚可,炉衬侵蚀速度得到控制。通过武钢5号、1号、7号和6号高炉开展大中修破损调查,对高炉铸铁冷却壁和铜冷却壁开展了力学性能、理化指标和显微结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铸铁冷却壁主要表现为纵、横裂纹引起的壁体开裂,严重部位存在壁体烧损甚至脱落,其损毁原因主要在于热应力造成的壁体开裂,以及高炉气氛下铸铁基体的氧化与生长。铜冷却壁损毁机理在于:高炉渣皮脱落后,煤气流和炉料与铜冷却壁热面直接接触,使壁体温度升高力学性能下降产生热变形,应力应变长期积累使壁体热面形成微小裂纹,然后在渣铁和煤气的渗透作用下发生熔损和脱落。对于炉腹段铜冷却壁底部水管处的损毁,原因还在于结构设计存在缺陷,冷却壁底部容易受到高温煤气流、渣铁流的冲刷,从而造成壁体的损毁。为满足高炉长寿要求,针对炉缸砌筑结构和炉衬选型问题,通过建立传热模型,采用数值模拟软件计算了高炉全生命周期炉缸传热效果,结果表明:在烘炉阶段,采用停水方式可保证烘炉效果。在炉役初期和中期,不同炉缸结构温度场相近,仅当进入炉役后期,温度差别才逐渐扩大。综合传热计算、热阻分析和建造成本,采用铸铁冷却壁可以满足炉缸传热的需要。针对“铸铁冷却壁+大块炭砖”与“铸铁冷却壁+复合炭砖”两种炉缸结构,研究了炭砖在不同导热系数下的炉缸温度场分布情况。当炉役初期陶瓷杯存在,大块炭砖导热系数为25W/(m·K)时,前者炭砖热面温度为571℃,后者为537℃,可基本杜绝有害元素化学反应的发生;当炉衬热面降至1150℃时,前者耐材残余厚度为850mm,后者为1060mm,均可满足高炉长寿服役要求。针对“铸铁冷却壁+大块炭砖”结构炉缸,研究了冷却比表面积对炉缸温度场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冷却比表面积冷却壁对应的炉衬热面温度差别始终很小,即单纯提高冷却比表面积对降低炉缸温度场作用甚微,故在实际设计时应结合冷却壁制造和冷却水运行成本综合考虑,采用适宜高炉安全经济生产需要的冷却比表面积和水管参数。另外,对炉缸立式和卧式冷却壁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从炉缸全周期使用需求考虑,建议采用立式冷却壁。最后,提出了提出了延长高炉炉缸寿命的技术对策及炉缸安全状况的评价方法。针对单独采用热电偶温度或水温差计算热流强度的不足,武钢采取计算和记录冷却壁水温差、热流强度、跟踪热电偶测温数据以及炉役末期炉壳贴片测温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判断炉缸状况,收效良好。针对高热负荷区域冷却壁的损毁问题,首先对武钢7号高炉铜冷却壁渣皮进行了化学成分、物相形貌、及物理性能研究:其主要物相为黄长石、尖晶石和碳,渣皮中Al2O3含量较高,易形成高熔点的镁铝尖晶石。渣皮流动性温度为1584.1℃,粘度为1000m Pa·s(1550℃),导热系数约为1.5W/(m·K)。然后确定了武钢高炉渣皮厚度、热流强度、炉气温度的计算方法,开发了铜冷却壁渣皮厚度与热流强度监控系统,该系统目前运行稳定,可掌握高炉渣皮波动规律,快速研判高炉渣皮厚度、热流强度及炉型变化趋势,及时调整高炉操作模式。针对炉腹铸铁冷却壁损毁问题,采用增大炉腹冷却壁下部厚度,利用壁体上窄下宽的外型缩小炉腹角,有效遏制了冷却壁的损毁现象;针对炉腹铜冷却壁底部损毁问题,将进水管处改为凸台包覆设计,以防止煤气流从炉腹炉缸衔接处窜入烧坏进水管,从而解决了炉腹段铜冷却壁的损毁问题。冷却壁长寿服役的核心在于保持冷却壁始终处于无过热状态,武钢在高炉生产中,采取控制有害元素入炉,稳定用料结构,保持合理的热制度和造渣制度,通过上下部调剂和强化冷却系统管理,确保冷却壁渣皮厚度合理,从而有效延长了冷却壁的使用寿命。
王伟,徐萌,陈辉[4](2021)在《高炉强化与长寿在首钢大型高炉实践之探析》文中研究说明首钢M高炉设计一代炉役寿命20年,实际寿命不足10年,单位炉容产铁量不足7000 t/m3,对M高炉强化冶炼与长寿的关系进行了探析。M高炉炉缸破损调查发现,炉缸侧壁炭砖侵蚀异常严重,最薄处不足100mm,面临烧穿危险。认为长期高压差、高冷却壁水温差、低炉温运行,加钛矿护炉与做炉温不坚决,炉前日常作业管理不到位,是影响高炉长寿的主要因素。要兼顾好高炉强化与长寿,必须坚持合理的压差操作空间,控制好入炉原燃料质量性能,平衡好炉内煤气流分布,确保高炉炉缸的活跃性。
孔亚东,毛东辉,陶善胜,郑平,郑伟[5](2020)在《中天钢铁7号高炉冷却壁8年零破损生产实践》文中认为中天钢铁7号高炉投产后已连续生产8年,其间无异常炉况发生,无一块冷却壁破损,单位炉容产铁量突破1.06万t/m3,已进入长寿高炉行列。从主要设计特点、生产概况及主要操作制度等方面,对7号高炉8年的生产实践进行了总结。认为,要达到高炉长寿的目的,应从最初的精心设计、合理选材,严把施工质量,稳定操作参数,加强细节控制等全方面着手;在炉役后期,高炉抵抗原燃料理化性能波动的能力有所下降,此时应依据入炉原燃料的理化性能,选择适宜的操作制度,维持合理的冶炼强度,有效保证炉况的稳定顺行。
王卫星[6](2020)在《新媒体时代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66年前,新中国在内蒙古包头创建了包钢,获评“百年老店”的企业文化底蕴是其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企业传播学诞生于1923年,由英国人桑德拉·奥利弗教授最早提出。企业传播学是研究企业如何运用组织效能、传播媒介与社会交流的学科。新媒体时代,诸如“华为”“宝武集团”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名企,企业文化传播已经从“软实力”转化为产品畅销和企业发展的“硬核”。包钢集团亟需拥有专业的,尤其是基于市场化分工形成的新媒体传播团队,也缺乏基于市场竞争的传媒技术和推广模式。包钢的新闻传播类工作具有大型国有企业的组织属性,实际仍以宣传部引领企业传统媒体为主的运行格局。因相对保守的宣传理念,企业文化传播的认知有待更新。在融媒体视阈下,具有对内传播受众与对外传播发端双重条件的员工群体,受制度约束与意识认同的局限,导致包钢企业文化双向传播中,媒介延伸到人的未融合、不互动、不高效。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载体中,新媒体产品的技术含量低,传播面狭窄,削弱了包钢企业文化对外传播力,进而局限了包钢的社会影响力。本文具体点出问题:相关包钢的视频尤其是宣传片,内容同质化,不精致不活泛,格调高大上、枯燥、教条,格式千篇一律;短视频“生拍直传”较多,影响企业文化产生高辨识度的传播效果;媒介上,对内传播渠道单一,对外传播途径固化,富于泛众化发布,而缺少分众化细分,在跨界印象与垂直推送方面需要强化。针对问题探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展多样化视频传播,提取包钢企业文化精髓,改善内容和表现手法在创作与制作上的不足;新媒体产品须加专业化技术分类处理,加强对细节的把握;拍摄专业纪录片,具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接地气而充满人情味。策略:首先,在包钢现有新媒体产品的基础上,布局传播类型的多元化。以短视频为主,多渠道网络传播,精准推荐,分场合、分对象、分层次的对外传播,制作“1+1>2”高附加值的新媒体产品。其次,注重人文关怀的拍摄取材,刻画细节表达,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改善内容表现力的不足。还要增强视频传播力度,拓展包钢企业文化对外传播,提高包钢跨界、跨行业的知名度。综合运用网络传播平台、社交媒体,员工发挥协同效应显着增强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着实扩大包钢的社会影响力。传媒转型升级飞快,5G已来,互联网+等等。笔者选题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研究,缘起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现状与趋势及工作经历的观察与思考;基于暑期调研访谈结合视频内容分析等研究方法,做了对包钢企业文化传播模式的探析研究。目前对“视频化传播国有企业文化”的研究较少,具体到“视频化传播包钢企业文化的研究”微乎其微。这也说明包钢的影响力还不够大。长期以来,关于“视频化传播国有企业文化”的研究存在薄弱环节而出现研究空档。“国有企业文化传播”这一大块研究“田野”势当倍加珍惜并开发应用。综上,本论文谨此展开研究,以期解决问题。正文分六块:引言+四章+结语。引言,介绍选题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内容创新及预期效果。第一章,概论新媒体时代的企业传播,层递引论企业传播学,具体到企业文化传播的论述。第二章,更具体论述包钢企业文化传播,以包钢企业形象引入包钢企业文化正题,以图表、框架式分类研究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视频。从包钢企业媒体定制传发的三大网络视频平台,选取含有“包钢”内容的各类视频,做了311个视频分析,从中提取包钢企业文化传播元素,部分在附录表中做了详细深入分析。笔者调研包钢新闻宣传部门,查找资料,归纳总结出《包钢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发展历程》。第三章,因包钢传统媒体《包钢日报》及“包钢电视”存在企业文化传播的内容偏差与渗透不足等问题,着重从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资源分析与传/受状况调查,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笔者谨以有限的文学思维提炼确定标题,以新闻传播学理论及新媒体理论支撑论证。采用了实地与网络相结合的调查研究方法:调查访谈包钢三个基层单位轨梁厂、无缝厂、动供厂,合计227名基层及一线员工,并作答55份调查问卷;网络回收1188份有效调查问卷,按每份答卷的答题速度、认真态度、思考创见三个要素,筛选出作答质量比较高的问卷713份;笔者融合了相当于长期田野调查的十几年工作体察。以期量化与质化相结合做研究。另外,调查访谈了包钢媒体从业人员。综上,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资源概括为:一部神曲《草原晨曲》;一匹神马“双翼神马”;一场历史性的重大剪彩“周恩来总理为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剪彩”,将包钢企业文化浓缩传播为公众难忘的包钢印象。传播包钢企业文化正能量的载体以主打产品品质与颂扬榜样典型人物为主,包钢产品品牌对外传播成效显着,但是过度的典型人物宣传反而“以少盖多”忽略了众望所归的对基层员工的传播。包钢企业文化传播,赋权在宣传部,赋能在新闻中心,实际仍存在重视对内传播而轻视对外传播的问题。第四章,重点从包钢新媒体传播路径与策略展开论述。做了媒介影响分析,传播内容与受众需求的契合度与满意度分析。新媒体路径分析了:包钢融媒体的传播规划、公众号的运行、新媒体产品呈现进程的媒介影响、传播与受众需求的契合及满意度分析。关于新媒体如何呈现包钢企业文化的传播策略,摘要概括四个不同角度给出结论:深入了解包钢企业文化内涵,掌握基层的鲜活的素材;把握企业媒体的传播节点,厘清多重传播价值链接;优化公众号的内容,促动包钢员工个人或团队自发的对外传播;以全媒体思路与措施,拓展包钢企业文化对外传播,持续扩大包钢的影响力。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创新虽有不足之处,但可为其他企业运行企业文化传播提供传播模式的启示。本文将新闻传播学与企业文化传播理论相结合,调查数据,探测传播进路补充了一些研究空位;通过5W、第三人效果、精准推荐、后受众等新闻传播学理论,探析研究包钢企业文化传播,对其他企业文化传播或有借鉴与参考价值。
宋阳[7](2020)在《高炉死料柱状态及其对操作炉型铁水流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炉炉缸如“黑匣子”一般,无法直观其内部变化,故炉内铁水流动状态无法准确判断。经过冶金工作者多年研究发现,高炉死料柱状态是影响炉缸内铁水流动变化主要因素之一,但高炉死料柱状态具有不可观察、不可测量等特点,因此本研究采用力学计算、图像处理软件等方法对死料柱状态变化进行判断,并在此基础上采用CFD模拟的方法计算不同死料柱状态以及不同铁口制度对铁水流动状态的影响,从而得出炉缸内部铁水流动规律,具体如下:本研究主要运用力学方法定性判断高炉死料柱形态(沉坐或浮起),图像处理软件识别高炉大修时炉缸不同截面的图像分析死料柱内空隙度分布规律;建立高炉炉缸操作模型,模拟死料柱在不同状态下对铁水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死料柱中心区域空隙度从0.35减小到0.05时,该区域铁水流速将逐渐减慢,而炉缸边缘铁水流速将逐渐增大,且相比于死料柱浮起,当死料柱沉坐时铁水流速更大,表明死料柱浮起时可缓解铁水对炉缸侧壁冲刷。研究铁口参数对炉缸内铁水流动的影响发现:在本文选择的参数范围内,改变铁口深度、铁口倾角、铁口直径、泥包直径等参数,模拟操作炉型中铁水流动状态,结果表明:当铁口深度由3400mm增加到3800mm时,炉缸边缘及炉底区域铁水最大流速将逐渐减小;当铁口倾角由13°减小到7°时,炉缸边缘及炉底区域铁水最大流速将逐渐降低;当铁口直径由30mm增加到90mm时,炉缸边缘及炉底区域铁水最大流速将逐渐降低;当泥包直径的改变时,铁水流速也将受到影响,其中泥包直径为600mm时铁口下方区域铁水流速最小,故在一般情况下,合理调节铁口深度、铁口倾角、铁口直径、泥包直径等参数可缓解铁水对炉缸侧壁的冲刷,从而使高炉炉缸寿命得到有效延长。
陈佳伟[8](2020)在《铸钢冷却壁防熔穿工艺研究及粘砂缺陷防治》文中提出冶金高炉用铸钢冷却壁,具有延伸率高、抗拉强度高、熔点高、抗热冲击性好等特点,应用于高炉生产能显着提高高炉寿命。但铸钢冷却壁铸件的浇注温度高,浇注凝固时预置的冷却水管极易发生变形和熔穿,凝固后冷却壁外表面粘砂也较严重。本文以解决上述问题为目标,研究了铸钢冷却壁的防熔穿工艺、开发了铸钢件防粘砂涂料,对铸钢冷却壁取代铸铁冷却壁在高炉上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采用铸造有限元模拟软件,对铸钢冷却壁的充型凝固过程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当浇注温度为1550℃时,充型过程中冷却水管的最高受热温度小于1100℃,低于其固相线温度(1473.2℃),冷却水管在充型过程中不会熔穿;凝固过程中冷却水管局部的最高受热温度为1502℃~1510℃,超过或接近其熔点(1503.6℃),冷却水管在凝固过程中有熔穿的风险。如果冷却水管内部填充固体冷却材料,冷却壁凝固过程中冷却水管的最高受热温度为1492.4℃(低于冷却水管的熔点),最低受热温度为1476.2℃(高于冷却水管的固相线温度),既能保证冷却水管不被熔穿,也可以实现冷却水管与冷却壁基体之间的冶金结合。基于铸钢冷却壁数值模拟分析结果,研究了以树脂砂为固体冷却材料填充实验管的具体工艺方法,并于生产现场验证该工艺方法能否在浇注过程中保证冷却水管不被熔穿。结果表明:当固体冷却材料采用以宝珠砂为原砂的树脂砂,填充压力为0.5 MPa,粘结剂加入量为1.2%时,树脂砂的填充效率可达99.1%;如果刚玉砂加入量占原砂总重15%时(宝珠砂占原砂总重85%),树脂砂清理效率可达96.8%;生产现场浇注验证发现,冷却壁基体和冷却水管结合较好,未看到明显的宏观间隙,冷却水管无变形、无熔穿。金相组织分析得知冷却壁基体与冷却水管之间发生了冶金结合,结合区的平均剪切强度达到318 MPa。研制了一种以白刚玉为骨料的铸钢件防粘砂涂料,通过单因素实验以及正交试验研究了涂料组分对涂料综合性能的影响,得到了如下的优化配方:“100%粉料(白刚玉∶钾长石∶氧化铁=100∶24∶12)+9.8%加水溶胀后的锂基膨润土+1.8%酚醛树脂+0.36%乌洛托品+0.12%PVB+66%酒精”。生产现场浇注验证发现,冷却壁表面的砂型大部分可以直接脱落,仅在冷却壁的沟槽部位发现有点状粘砂,冷却壁铸件的清理面积达到其表面积的95%以上,可以满足生产现场的使用要求。
张庆喜,曾伟涛[9](2020)在《基于强化冶炼的武钢8号高炉炉前关键技术集成》文中提出对强化冶炼条件下武钢8号高炉炉前关键技术集成进行了系统阐述。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克服了大型高炉强化冶炼后带来的倒铁口、单边连铁、漏水下的铁口处理等技术难题,开发了大型高炉均衡出铁技术、大型高炉倒铁口技术、大型高炉单边连铁技术、高炉漏水情况下的铁口维护技术等四个模块在内的炉前关键技术集成,为8号高炉10多年来的长寿、高效、稳定顺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庆喜,曾伟涛[10](2020)在《武钢8号高炉高产长寿的主要经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武钢8号高炉投产10年来,不仅没有一块冷却壁损坏,而且年平均产铁量达到设计指标(330万t)的108.3%,特别是2019年以来,8号高炉继续维持高产长寿的态势,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再创新高。从设计、高炉操作两方面出发,概要总结8号高炉的高产长寿工作,认为优良的设计炉型、中心加焦的技术、高炉经验诊断模式、炉前均衡出铁操作技术是实现高产长寿的关键。
二、武钢5号高炉高效长寿生产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武钢5号高炉高效长寿生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武钢8号高炉投产11年生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高炉投产11年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
2 高炉设计炉型 |
3 风口进风面积的变化 |
4 煤气利用率的控制 |
5 炉况的波动 |
6 高炉的炉缸状态 |
7 结论 |
(2)新中国的钢铁梦:武汉有个红钢城(论文提纲范文)
毛泽东的钢铁梦 |
“钢铁长子”落户武汉 |
荒滩原野建高炉 |
技术创新:“一米七”让国际惊叹 |
钢铁先锋的改革之路 |
(3)高炉炉衬与冷却壁损毁机理及长寿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现代高炉长寿概况 |
1.2 高炉长寿设计研究进展 |
1.2.1 炉缸结构 |
1.2.2 炉底死铁层 |
1.3 高炉炉衬与冷却壁选材研究进展 |
1.3.1 耐火材料 |
1.3.2 冷却壁 |
1.4 高炉损毁机理研究进展 |
1.4.1 炉缸炉底损毁机理 |
1.4.2 炉体冷却壁损毁机理 |
1.5 高炉传热机理研究进展 |
1.5.1 高炉炉缸炉底传热 |
1.5.2 高炉炉体冷却壁传热 |
1.6 本论文的提出和研究内容 |
1.6.1 论文提出 |
1.6.2 研究内容 |
第2章 高炉损毁机理研究方法 |
2.1 高炉破损调查 |
2.1.1 破损调查内容 |
2.1.2 破损调查方法 |
2.2 实验研究方法 |
2.2.1 炭砖表征 |
2.2.2 冷却壁表征 |
2.2.3 渣皮表征 |
2.3 高炉炉衬与冷却壁传热性能研究 |
2.3.1 传热模型建立 |
2.3.2 模型验证 |
第3章 武钢高炉炉缸炉底损毁机理研究 |
3.1 高炉炉缸炉底损毁特征分析 |
3.1.1 武钢4 号高炉破损调查(第3 代) |
3.1.2 武钢5 号高炉破损调查(第1 代) |
3.2 炉缸炉底损毁机理研究 |
3.2.1 炉缸环缝侵蚀 |
3.2.2 炉缸炉底象脚区域损毁 |
3.3 高炉钛矿护炉研究 |
3.3.1 Ti(C,N)形成热力学分析 |
3.3.2 破损调查取样与表征 |
3.3.3 武钢高炉钛矿护炉效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武钢高炉冷却壁损毁机理研究 |
4.1 高炉冷却壁损毁特征分析 |
4.1.1 武钢5 号高炉破损调查(第1 代) |
4.1.2 武钢1 号高炉破损调查(第3 代) |
4.1.3 武钢7 号高炉破损调查(第1 代) |
4.1.4 武钢6 号高炉破损调查(第1 代) |
4.2 球墨铸铁冷却壁损毁机理研究 |
4.2.1 力学性能分析 |
4.2.2 显微结构分析 |
4.2.3 损毁机理分析 |
4.3 铜冷却壁损毁机理研究 |
4.3.1 力学性能分析 |
4.3.2 理化指标分析 |
4.3.3 显微结构分析 |
4.3.4 损毁机理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武钢高炉炉缸内衬设计优化研究 |
5.1 高炉炉缸全生命周期温度场分析 |
5.1.1 烘炉阶段炉缸温度场 |
5.1.2 炉役初期炉缸温度场 |
5.1.3 炉役全周期炉缸温度场 |
5.1.4 炉役自保护期炉衬厚度 |
5.2 炉缸传热体系结构优化研究 |
5.2.1 炉缸炭砖传热体系优化 |
5.2.2 炉缸冷却结构优化 |
5.3 高炉炉缸长寿化设计与操作 |
5.3.1 炉缸结构设计和选型 |
5.3.2 高炉炉缸长寿操作技术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武钢高炉冷却壁长寿优化研究 |
6.1 高炉冷却壁渣皮特性及行为研究 |
6.1.1 渣皮物相组成及微观结构研究 |
6.1.2 渣皮流动性分析 |
6.1.3 渣皮导热性能及挂渣能力分析 |
6.2 高炉冷却壁渣皮行为监测研究 |
6.2.1 渣皮厚度及热流强度计算 |
6.2.2 铜冷却壁渣皮监测系统研究 |
6.3 高炉冷却壁长寿技术对策研究 |
6.3.1 高炉冷却壁长寿设计优化 |
6.3.2 高炉冷却壁操作优化 |
6.3.3 高炉冷却壁渣皮厚度管控技术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6)新媒体时代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论文研究意义及选题缘起背景 |
(二)文献综述 |
1.新媒体时代传播研究 |
2.对视频客户端本身及其传播企业的研究 |
3.国有企业传播研究 |
4.趋向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研究 |
(三)研究方法、内容及创新之处 |
1.研究方案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
2.研究内容 |
3.研究创新 |
一、新媒体时代的企业传播 |
(一)新媒体时代概述 |
(二)企业传播 |
二、包钢企业文化传播 |
(一)包钢企业形象 |
(二)包钢企业文化 |
(三)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发展历程 |
(四)三大视频平台中传播相关包钢的报道分析 |
三、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资源分析与传/受关系调查 |
(一)传统媒体的偏差与不足 |
(二)包钢企业文化传播资源分析 |
(三)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传/受状况调查 |
四、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的路径与策略 |
(一)包钢新媒体传播路径 |
(二)包钢文化传播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参与科研项目及学术会议 |
1.发表论文 |
2.科研项目情况 |
3.参加学术会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7)高炉死料柱状态及其对操作炉型铁水流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高炉长寿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高炉长寿概况 |
1.2.2 高炉长寿限制性环节 |
1.3 高炉炉缸侵蚀研究现状 |
1.3.1 高炉炉缸侵蚀影响因素 |
1.3.2 高炉炉缸侵蚀类型 |
1.4 高炉死料柱状态对炉缸内铁水流动影响 |
1.4.1 高炉死料柱概述 |
1.4.2 高炉死料柱对铁水流动的影响 |
1.5 论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
1.5.1 论文研究目的 |
1.5.2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高炉死料柱状态判断 |
2.1 高炉死料柱状态计算 |
2.1.1 高炉死料柱受力分析 |
2.1.2 高炉死料柱状态判断 |
2.2 高炉死料柱空隙度分析 |
2.3 死料柱状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炉炉缸操作炉型数学模型建立 |
3.1 高炉炉缸操作炉型确定 |
3.1.1 两点法计算碳砖残厚 |
3.1.2 炭砖残厚计算结果 |
3.2 数学模型建立 |
3.2.1 数学模型的假设条件 |
3.2.2 数学模型的控制方程 |
3.2.3 数学模型边界条件 |
第四章 高炉死料柱状态对操作炉型铁水流动影响 |
4.1 死料柱沉坐时对操作炉型铁水流动影响 |
4.2 死料柱浮起时对操作炉型铁水流动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铁口制度对操作炉型内铁水流动研究 |
5.1 不同铁口深度对操作炉型铁水流动研究 |
5.2 不同铁口倾角对操作炉型铁水流动研究 |
5.3 不同铁口直径对操作炉型铁水流动研究 |
5.4 不同泥包直径对操作炉型铁水流动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铸钢冷却壁防熔穿工艺研究及粘砂缺陷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冷却壁的发展历程及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铸钢冷却壁中冷却水管防熔穿工艺研究概况 |
1.4 铸钢冷却壁防粘砂工艺研究概况 |
1.5 本课题研究目标及内容 |
2 铸钢冷却壁铸造工艺的数值模拟分析 |
2.1 铸钢冷却壁的结构分析及浇注系统设计 |
2.2 铸钢冷却壁铸造工艺模拟分析 |
2.3 冷却水管与铸钢冷却壁基体界面熔合分析 |
2.4 铸钢冷却壁中冷却水管防熔穿工艺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冷却水管填充固体冷却材料防熔穿研究与分析 |
3.1 试验材料及方案 |
3.2 树脂砂填充性的影响因素及分析 |
3.3 树脂砂清理工艺的研究 |
3.4 实际浇注验证及熔合界面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铸钢冷却壁防粘砂涂料的制备及性能 |
4.1 试验材料及方案 |
4.2 涂料组分对涂料工艺性能的影响 |
4.3 涂料的正交试验优化研究 |
4.4 助熔剂对涂料高温性能的影响 |
4.5 涂料实际浇注验证及分析 |
4.6 结论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武钢5号高炉高效长寿生产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武钢8号高炉投产11年生产实践[J]. 陈畏林,李熠,宋钊,凤林兴. 中国冶金, 2021(10)
- [2]新中国的钢铁梦:武汉有个红钢城[J]. 袁丽,吕东徽,常晓玥. 档案记忆, 2021(08)
- [3]高炉炉衬与冷却壁损毁机理及长寿化研究[D]. 卢正东.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
- [4]高炉强化与长寿在首钢大型高炉实践之探析[J]. 王伟,徐萌,陈辉. 炼铁, 2021(01)
- [5]中天钢铁7号高炉冷却壁8年零破损生产实践[J]. 孔亚东,毛东辉,陶善胜,郑平,郑伟. 炼铁, 2020(06)
- [6]新媒体时代包钢企业文化传播研究[D]. 王卫星.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7]高炉死料柱状态及其对操作炉型铁水流动研究[D]. 宋阳. 安徽工业大学, 2020(06)
- [8]铸钢冷却壁防熔穿工艺研究及粘砂缺陷防治[D]. 陈佳伟.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9]基于强化冶炼的武钢8号高炉炉前关键技术集成[J]. 张庆喜,曾伟涛. 炼铁, 2020(02)
- [10]武钢8号高炉高产长寿的主要经验[J]. 张庆喜,曾伟涛. 炼铁,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