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国水务市场回顾

2003年中国水务市场回顾

一、2003 中国水务市场回眸(论文文献综述)

彭志诚[1](2020)在《四川省龙泉山灌区“简政放权”改革案例研究》文中指出“转变政府职能”是新常态下防风险、控通胀、稳增长,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现实需要和关键举措,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而简政放权又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突破口,是释放改革红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政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不断提升政府执行力、公信力、权威性,更好服务社会公众的基础保障。党的十九四中全会鲜明指出:要赋予地方基层政府更多自主权,支持鼓励地方创造性开展工作。加快构建从中央到地方由上至下“权责关系清晰、运行运转顺畅、充满活力”的工作体系。水利部《深化农田水利改革的指导意见》也明确了创新农业用水方式、创新多元投资机制、加快农业水价改革、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工程管护机制等多项改革举措。上述政策文件为新时代灌区“简政放权”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方向。取消、精简和下放权力是为了更加有力地促进社会创新,加强社会管理服务,并以此来编织一张覆盖全民,保障社会基本民生的安全网络,就要求把该管的管住管好,持续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不断优化行政管理流程,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实实在在的运用到现实管理中。本文以四川省龙泉山灌区“简政放权”改革案例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分析灌区“简政放权”改革中的行政管理机构整合、行政审批权限下放、灌区公共资源开发权放权等系列改革的背景、动机和经验做法。研究机构整合后省市县三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权责划分和府际关系;审批权限下放后的水资源配置权的分配和审批服务流程的精简,以及灌区水土资源开发放权后的政府监管和市场运作等内容,总结提炼出可复制、可参照、可借鉴的改革经验和启示,旨在建立一种运转高效、组织有序的灌区行政管理体制,探索一套适合现代化灌区管理的运行模式。本文运用府际关系理论、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等公共管理理论,从四川省龙泉山灌区“简政放权”个案出发,分析提出以下观点:(1)扁平化的行政管理体制有利于减少灌区行政管理的层级,压缩财政支出,提高机构的运转效率,并且对理清上下级水行政管理机构在灌区管理中的权利和责任,建立边界清晰的权责清单具有积极作用;(2)灌区管理权中水资源的配置权是绝对的核心,也是利益交织的关键点。本文认为在坚持水资源集中统一配置的前提下,推进水资源配置权适度下放给用水户所在的行政区域水行政主管部门,将更好服务用水户,并提高水资源配置的效率,增强节约用水。(3)大中型灌区的水土资源丰富,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依法合理释放部分资源,通过政府和市场合作的模式,实现资源资产化运作,既节约了行政成本,又拓宽了灌区收益,并且引入的市场化机制对灌区资源的保护也有积极作用。本文认为在灌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中运用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双管齐下,相互促进、约束,能够实现灌区水土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余浩然[2](2019)在《向水而生 ——1950年代以来皖北农村的水利与秩序》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基于对安徽寿县地区田野调查,借助历史文献资料,对新中国成立后水利兴修工程如何生根并发挥持续效应的历史过程进行了再现和阐释。立足于乡土社会,运用结构主义和共同体相关理论作为分析工具,通过不同时期的人群活动特点讨论水利兴修的社会意义,探讨了水利建设与地方实践的复杂关系,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水利兴修工作带来了地方社会要素和权力结构的重组,并最终与地方社会形成了一种“互嵌关系”。我国水利兴修历史悠久,水利是农业社会的核心资源,有着安农兴邦的作用,也承担了抗旱防洪,航运转输的多重使命。由于寿县地处江淮分水岭的南北要冲,其军事意义也十分突出。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前,在当时的治理建设模式下,地方上形成了一系列的水利共同体,涉及到生产、防卫、城镇布局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水利兴修从农村基本水利建设开始,比如当家塘,到大型水利工程上马,比如淠史杭、红旗渠等,其分布范围之广、耗费成本之大、技术革新之迅速,超过了我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其结果改变了农村农田水利的空间布局,形成了新的管理机制,也提供了后续发展的物质、制度基础。如今随着“引江济淮”工程的实施,寿县地区与长江、淮河两大水系连接一体,整个县域具备了更大的共同体的色彩。在水利共同体走向扩大的过程中,政府,农民和社会成为开发治理水利最重要的单位,而水利对三者的关系也产生了影响,一、国家主导,农民,社会组织参与的互动结构是水利建设的最主要力量,在建国以后到改革开放前,是人民公社制度保证了水利兴修工作的完成,在改革开放后治理方式的转型又拓宽水利设施升级转型以及对水利的综合应用。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开发领域中,三者交替发挥了主导作用,在共同目标实现中保持了行动一致性,而在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也出现了价值偏差并由此引发了社会冲突。三、就其发挥效果而言,在不同领域的开发实践中都取得了成就;同时也将生态、平衡等理念融入了地方发展观。同时也在多个社会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逐步扩大和深化,这也是“互嵌关系”的最好表达,此时的水利已经从农业社会的核心资源向新时代具有多纬度发展潜力的公共资源转变,文章遵循一种历时的角度,以一位老水利人老烟枪的人生故事为叙述核心,对上述问题做一回顾和阐释。

陈艾[3](2017)在《藏族地区治理结构的特殊性研究 ——基于对甘孜藏区的分析》文中认为习近平提出“治国必先治边,治边先稳藏”,凸显了藏区治理的重要性。区域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国家治理的一般性,也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有必要更为深入地寻求区域治理的规律性。藏区独有的经济社会文化结构,致其治理应不同于整个国家,也不同于其他地区。笔者以甘孜藏区为例,采用文献分析及实证研究法,探讨藏区治理结构的特殊性。本文的主要发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般意义上,治理理论主张“政府退、社会进”,即所谓的“小政府、大社会”或“没有政府的治理”。考察甘孜藏区,这一主张应转化为“政府进”、“社会进”,而且更强调政府的强作为,因为甘孜藏区有其特定的治理背景和要素结构。“背景—要素—行动”分析框架的建构,试图揭示藏区治理的内在意涵,即历史与区位形塑独有的治理情境,治理的主客体因素的特殊性促成其采取相应的行动。对甘孜藏区治理的背景、要素、行动的探寻,可发现政府强作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松散治理等不可复制以及“多边联结带”的重要区位,共同组合成今天甘孜藏区治理中需要政府强作为的背景。对甘孜藏区治理背景的刻画,可以发现政府强作为的必要性。描述治理背景,内含着对治理历史的反思及区域地位的重新认知。历史上,中央王朝对康藏的松散型统治不可复制,“以夷制夷”致使土司甚至有能力与中央政府抗衡,在新时期,藏区治理需要多级政府合力强作为。曾经的边缘地区形塑了现今“多边联结带”的重要区位,凸显甘孜藏区治理的重要性,更需要政府的合力强作为。甘孜藏区是交通孔道,联结川滇青藏;它作为政治枢纽,内固川省,外拊藏疆;它亦是经济传输带,通过交易沟通东西南北;它更是多民族与多元交汇地。目前,脆弱性交织、风险大、矛盾性强造就了甘孜藏区治理难度大的总体情境,其治理需要政府强作为。与较发达地区相比,甘孜藏区呈现出脆弱性交织的特征,自然脆弱性、经济脆弱性、社会脆弱性存在于历史和现实的两个维度,并展现在个体、家庭、社区和社会层面。脆弱性来源于各种风险,既有农牧民的生计风险,也有区域性的社会稳定风险。民众贫弱及收入差距带来相对剥夺感,影响社会认同;分裂势力的渗透使得维稳任重道远。多重脆弱性交织、风险大,使得区域的矛盾性很强:矛盾突发多发,即内地没有的矛盾藏区有,内地有的矛盾藏区更突出;各种矛盾纠结在一起并容易发生性质变化。这些共同造成了难度极大的藏区治理。“政府+民众”是藏区治理独特的二元主体结构。多主体参与是治理理论的核心认知,内地的“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民众”的三元主体结构正在逐步形成。藏区理想的治理主体结构的建构,需要引入“外地主体”的概念,即藏区治理应是三个体系的合力,包括政府主导体系、本地社会支持体系、区域外社会支持体系。现实治理过程中,因社会组织缺位,企业极少,藏区治理的实际参与者只有政府和当地民众,政府包括中央、省政府等上级政府以及国家通过制度安排的对口支援政府。政府成为藏区治理最为重要的主体,较之于较发达地区,政府的角色更为多重,职责更重。民众的参与更多地存在于村庄的自组织治理中,力量有限。内容复杂是藏区治理客体结构的重要特征。宏观地看,在藏区的文化-社会-生态结构变迁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社会规范与社会行为的调适以及民众的心理、信念和行为的调适等,都需要政府“掌舵”,并加以引导和规范。在中观层面,甘孜藏区存在着环境治理与社会治理相互交织、贫困治理与社区治理相契合等,而环境治理、贫困治理、社会治理、社区治理都呈现出非政府强作为而难以有作为的特征。在村庄层面,社区资源匮乏,导致发展的“内应力不足”,村庄发展需要政府大量供给公共产品,增量社区资源。调研发现,甘孜藏区政府的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切合其治理情境。总体上,政府关注改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并进一步改善社会关系。具体说来,政府大量提供公共服务,改善民生;寓服务于管理,缓解社会矛盾;优化工作制度与工作方式,进一步改善政民关系;尊重和引导农牧民,增进诉求表达。这些治理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总之,我们强调,区域治理的规律性探索是治理研究的深化,也是现代国家治理的研究和实践应不断延伸的领域。区域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蕴含在历史与现实的共同考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观察中。既需要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突破,也需要在现实的研究与批判中逐渐升华;既需要在宏观场域下发现关联,也需要在相对微观环境中剖析机理。区域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需要强调治理的区域性、民族性、文化性等。藏族地区治理需与其特殊的治理背景、治理情境、治理结构相契合。

孙蕾[4](2016)在《枣庄市城市供水事业改革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供水是人类必不可少的基础生活、生产资料,是市政公用事业的核心构成,也是现代化建设和民生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市政公用事业依附于地方政府,地方财政直接投资,企业决策多数依靠行政指令。改革开放以来,绝大多数城市供水企业都已完成了公司制改革,但仍普遍存在着财政独资或一股独大的现象,企业对政府的依附关系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没有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经济主体,逐步步入投资不足、人员素质偏低、管理粗放、经营效率低下、发展缓慢甚至倒退的困境。这种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一方面加重了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又造成供水质量和服务落后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如何适应市场化、全球化的经济环境,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成功完成改革转型,是各地城市供水事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对各地政府深化改革、提高宏观调控能力的重大考验。2015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多管齐下改革投融资体制,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领域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合作模式。随后,《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5)42号)出台,明确提出“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是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市场活力、打造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改革举措。”本文从研究城市供水管理体制切入,以枣庄市城市供水事业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在结合公共管理领域现有研究成果和国内外典型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公共管理学的相关理论,查找现行体制运行中暴露的问题和症结所在,从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强市场监管、健全社会监督机制的角度出发,提出解决对策和途径,希望能对枣庄市城市供水事业的改革探索有所帮助。本文主体部分由六章组成。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而后是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和对本文内容与结构的阐述,最后是研究方法以及对本文创新和不足的介绍。第二章阐述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具体阐述了城市供水、城市供水管理体制、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三个概念的内涵,总结了城市供水事业的八个特性;研究了自然垄断理论、市场失灵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第三章研究了国内外部分国家或地区城市供水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和不足。通过对英法美三个发达国家城市供水行业市场化改革、国内城市供水行业市场化发展历程以及深圳、重庆、上海三市改革模式的对比研究,总结出其中值得借鉴的经验。第四章介绍了枣庄市城市供水事业发展的现状和管理体制的变化,总结现实存在的问题,从管理体制层面剖析产生原因。第五章在第三、四章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枣庄市供水事业现存问题的原因,从改革政府主导下市场运作的供水管理体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完善多种监管方式和社会保障形式三个方面提出改革对策。第六章是研究结论。

成卫东[5](2014)在《2015中国环境产业品牌时代来临》文中研究表明世界着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21世纪的组织只有依靠品牌竞争了,因为除此以外它们一无所有。"美国广告专家莱瑞·莱特说:"未来的营销是品牌的战争,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更重要,拥有市场唯一的办法,就是拥有占市场主导地位的品牌。"

秦岭[6](2013)在《在水一方——中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纪实》文中认为前言:一次宿命的行走我穿行在荒山枯岭之中,却恰似一叶小舟,独行水上。水在哪里?抬望眼,到处都是旱地。安全的行走,却在考察中国农村饮水的安全与不安全。水,生命之源,它是在呼唤我吗?我宁可相信,给我安排这样一次行走的,是水,更是命运。二者必然是兼而有之的。水既然能成为生命之源,必然与命运有关。我的行走,由北国到江南,由内地到边陲,因水而来,为水而去。中国农民与安全的饮用水之间,撼动我的,是缺一口水而遭遇的死亡、流血以及满脸泥石流一样的眼泪;是得到一口水

本刊编辑部[7](2011)在《2011——中国水利年》文中认为站在岁尾,凝神回望,水利被关注的重要事件历历在目。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央1号文件首度聚焦水利,制定出台、安排部署了一系列覆盖面广、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7月,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召开,党中央、国务院再次对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进行动员部署。

宋春[8](2011)在《我国城市自来水定价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世界上缺水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水资源存在人均量少、分布不均、污染严重以及管理、配置、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其中城市自来水原本就十分短缺,而高速城市化、工业化则犹如雪上加霜,使得水这种不断“稀有化”的资源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此背景下,作为配置自来水这一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资源的重要手段,自来水价格的变动自然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自2009年以来,我国许多城市相继提高了城市自来水的价格。虽然其涨价理由各异——有的是为了筹集南水北调项目款,有的是征收水资源费,有的是回收供水成本——但水价上涨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价格变动随意、不合理、不规范等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经分析若干自来水价格调整的案例,可以看出我国城市自来水定价机制存在诸多问题,如法律制度不健全、供水企业提供的成本不真实、供水成本缺乏中立机构审计,水价听证程序不透明,听证代表身造假、缺乏定价反馈机制等。而英、美、法等国自来水行业改革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如通过产权改革,实现政企分离;打破垄断经营,最大限度引入竞争机制;建立规范的适应国情的有效监管体制。借鉴他山之石,结合我国国情,建立参与式定价机制不失为解决问题的一条可行之路。建立城市自来水的参与式定价机制,首先要通过立法,建立健全与自来水定价有关的法律制度,例如完善《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其次,要在非垄断环节引入竞争机制、引入自来水定价反馈机制,第三,要建立健全水务公司信息公开制度、中立机构审计制度。在落实那些确定参与式定价机制的法律制度时,首先政府要主动承担起监管职责,严格履行对供水企业的成本监管、自来水价格监督检查、严格履行水质及供水服务质量监管,其次,用水人也可通过投诉、诉讼、行政复议等途径维护自己合法权益,从而有效防止制度被空置。

杨宁,黄磊,岳之光,李华[9](2010)在《2009年辽宁经济逆势而上 脱颖而出》文中指出编者按: 回眸2009年,辽宁人应对金融危机,同心共克时艰。 过去的2009年是辽宁省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回眸其中,仿佛人生百味,苦、辣、酸、甜辽宁人无一不尝,苦就苦在受经济危机影响,辽宁以至全国的经济体都在世界经济危机的浪潮中漂泊不定,有?

王亚男[10](2008)在《我国城市供水产业组织SCP分析》文中认为城市供水业关系国计民生,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同时,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城市供水业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传统的政企不分、地区垄断经营的政府管制体制导致我国城市供水业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本文主要从产业组织的角度对我国城市供水业进行分析,目的是对该产业的组织优化提出相关建议。本文通过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全面系统地研究我国城市供水业产业组织的现状及其优化的目标模式,通过探讨实现途径和方式来达到完善城市供水业产业组织的市场结构、规范城市供水产业内的企业行为和增进城市供水业绩效水平的目的,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首先对产业组织基本理论,几大流派基本观点以及城市供水业的基本特点进行整理,从而为整个论文提供理论和分析框架。接着论文对我国城市供水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以及市场绩效进行了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有:我国城市供水业市场上参与主体逐渐呈现多样化,但相互独立的地区市场之间联系较少;市场集中度不高;进入与退出壁垒较高等。在城市供水业市场上企业一般是价格的接受者,水价由政府确定;企业在市场行为方面较为突出的是兼并行为和创新行为。由于长期存在的体制及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城市供水业在资源配置效率以及规模经济效益等方面都较差。本文还对我国城市供水业的产业组织政策进行了分析,从城市供水业的特点入手,对城市供水业政府规制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构筑了供水业政府管制体系,包括价格规制、进入与退出规制、质量环境规制以及特许投标规制等几个方面。其次本文在对城市供水业产业组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供水业发展的环境的实际,提出了适合我国城市供水业发展的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模式。笔者认为,我国城市供水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整体效率偏低,市场有效竞争不足,所以,我国城市供水业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并不只是打破垄断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实现有效竞争。本文通过对有效竞争理论及衡量标准的研究,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及市场绩效等方面提出了我国城市供水业有效竞争的目标模式。本文最后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城市供水业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改善我国城市供水业产业组织现状的政策建议,建议主要是从改善政府管制和推进市场化两个方面提出,以期形成城市供水业的有效竞争格局,促进我国城市供水业的发展。

二、2003 中国水务市场回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 中国水务市场回眸(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省龙泉山灌区“简政放权”改革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的意义
        1.1.1 选题思路与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论文的理论基础
        1.3.1 新公共服务理论
        1.3.2 府际关系理论
        1.3.3 多元治理理论
        1.3.4 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失灵理论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灌区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和案例的典型性说明
    2.1 我国大中型灌区管理体制的现状
        2.1.1 我国大中型灌区概况
        2.1.2 我国大中型灌区管理体制改革现状
    2.2 我国大中型灌区改革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2.2.1 管理体制混乱,监管无力
        2.2.2 资源配置无序,矛盾叠加
        2.2.3 审批权限交叉,效率低下
    2.3 案例的典型性说明
        2.3.1 省市两级合力推动改革具有代表性
        2.3.2 系统变革灌区管理体制具有先进性
        2.3.3 高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前瞻性
第三章 四川省龙泉山灌区“简政放权”改革案例描述
    3.1 龙泉山灌区“简政放权”改革的背景
        3.1.1 龙泉山灌区概况
        3.1.2 龙泉山灌区管理体制概况
    3.2 四川省龙泉山灌区“简政放权”改革的动因分析
        3.2.1 区域经济社会条件的根本改变
        3.2.2 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必然要求
        3.2.3 建设现代化灌区的有效路径
    3.3 四川省龙泉山灌区“简政放权”改革的决策过程
        3.3.1 谋划阶段
        3.3.2 启动阶段
        3.3.3 实施阶段
        3.3.4 提升阶段
    3.4 四川省龙泉山灌区“简政放权”改革的主要举措
        3.4.1 明确行政主体,剥离专管机构行政职能
        3.4.2 突出公益属性,优化灌区专管机构组织体系
        3.4.3 推动行政权力和工程管理事权下放
        3.4.4 引入市场机制,创新灌区公共资源配置
    3.5 四川省龙泉山灌区“简政放权”改革的主要成效
        3.5.1 管理体制责权清晰、运行顺畅、监督有力
        3.5.2 行政审批三级联动方便群众办事
        3.5.3 多元机制提升灌区综合效益
第四章 四川省龙泉山灌区“简政放权”改革权责关系调整分析
    4.1 权责对等:龙泉山灌区“简政放权”改革的基本原则
        4.1.1 权责一致
        4.1.2 合理授权
    4.2 行政权力的承接:省级的放权和市县级的接权
        4.2.1 省级保留的权力
        4.2.2 市级承接的权力
        4.2.3 赋予县级部分事权
    4.3 龙泉山灌区“简政放权”改革中上下级间关系的调整
        4.3.1 行政权力关系的调整
        4.3.2 行政责任关系的调整
        4.3.3 水资源配置关系的调整
        4.3.4 机构隶属关系的调整
    4.4 龙泉山灌区权责关系调整中府际关系的转化
        4.4.1 府际关系的类型
        4.4.2 纵向府际关系的转化
        4.4.3 横向府际关系的转化
第五章 四川省龙泉山灌区“简政放权”改革路径分析
    5.1 推进灌区体制机制改革
        5.1.1 突出灌区管理机构的公益属性
        5.1.2 实行扁平化行政管理
        5.1.3 优化灌区绩效考核体系
    5.2 推进灌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5.2.1 实施业务重组
        5.2.2 推进流程再造
        5.2.3 优化一站式服务供给
    5.3 推进灌区公共产权制度改革
        5.3.1 灌区公共资源的外部性
        5.3.2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出路:水权改革
        5.3.3 灌区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第六章 四川省龙泉山灌区“简政放权”改革案例的启示
    6.1 坚持问题导向推进灌区管理体制改革
        6.1.1 机构重组解决乱的问题
        6.1.2 权限下放解决慢的问题
        6.1.3 扁平管理解决堵的问题
    6.2 坚持目标导向优化灌区审批制度体系
        6.2.1 权责关系调整是审批改革前提
        6.2.2 政府流程再造是审批改革关键
    6.3 坚持结果导向创新灌区公共资源开发
        6.3.1 三权分置促成制度创新
        6.3.2 市场参与推进永续发展
        6.3.3 政府监管保障长治久安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成都市不出东区审批事项清单表

(2)向水而生 ——1950年代以来皖北农村的水利与秩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过眼滔滔云共雾
    一、 胜利渠坍塌了
    二、 向水而生:不断扩大的水利内涵
        (一)水利对社会的多重影响
        (二)水利建设的逻辑
    三、 田野情况和资料使用情况
    四、 论文框架
    五、 田野点概况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前的水利和乡村
    一、 圩子边的“护城河”
    二、 逐水而居的流人
    三、 码头、街道和市场
    四、 大蛇传说
    五、 喝什么水得什么病
第三章 逐步扩大的水利共同体
    一、 土改后对水利的需求
    二、 水利建设中摸索和徘徊
    三、 第一次上河堤
第四章 水利兴修后的乡镇建设
    一、 频繁的区划调整
    二、 家属区的风水案
    三、 费税之累:小癞头的打工之路
    四、 土地案的悖论
    五、 断断续续的蚕桑计划
第五章 跨区域的水利调配和管理
    一、 水利管理体系的完善
    二、 水利技术的快速更新
    三、 两起水利案的启发
        1、人大主席被打了
        2、和长丰县的矛盾
        3、应接不暇的智慧
    四、 后集体时代的水利管理
        1、政府的自利性产生和发展
        2、民间法的国家性及未来走向
        3、平均主义原则下的效果分析
第六章 新产业、新文化与新生活
    一、淮河岸边的采沙人
    二、 土地造成的裂痕
    三、 水文化的新发展
    四、 新生活与新遭遇
第七章 水利治理走向新时代
    一、一岗多责的河长制
    二、 回首往事有话说
    三、 共同体中想象与秩序
第八章 总结和思考
    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水利兴修具有新特点
    二、 从共同体互动寻求文化变迁意义
    三、迈向更大公共范围的可能和尝试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3)藏族地区治理结构的特殊性研究 ——基于对甘孜藏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康藏治理研究的总体状况
        二、历史上的羁縻统治与土司制度的研究
        三、目前民族地区及藏族地区社会治理的研究
        四、简要述评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论文结构
        四、研究对象(个案简述)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治理理论:理论渊源及基本范式
        一、治理:发展的共同话语
        二、公民社会:治理的前提条件
    第二节 治理的公民社会基础及其反思
        一、真的可以“没有政府的治理”?
        二、“进”与“退”:简要的国家-社会关系之思考
        三、“进”与“退”:藏区社会组织条件缺失
    第三节 “背景—要素—行动”分析框架的建构
第三章 治理反思及多边联结带:历史与区位
    第一节 松散:历史上治理政策之弊
        一、王朝的松散管理不可复制
        二、“以夷制夷”:政治二元性,土司等足以与中央王朝抗衡
        三、强硬统治反而不利,需张弛有度
        四、强作为:维护主权、地区稳定
        五、强作为:发展之基
    第二节 多重边缘形塑多边联结带
        一、“中心—边缘”说到“多边联结带”的学理解说
        二、交通孔道:连接川滇青藏
        三、政治枢纽:内固川省,外拊藏疆
        四、经济传输带:通过交易,沟通东西南北
        五、民族交汇地:文化结点连结多元文化
第四章 难度大:甘孜藏区治理环境的特殊性
    第一节 多重脆弱性交织:治理环境的总体特征
    第二节 风险大:脆弱性的源头
        一、生计风险:民众贫弱及收入差距带来相对剥夺感
        二、社会稳定方面极具风险:维稳任重道远
    第三节 治理难度大,需要政府主导
        一、治理难度大的具体表现:曾经的门难进、脸难看及其转变
        二、治理中的矛盾性强,需要政府创造性地利用冲突
第五章 二元结构:治理主体结构的特殊性
    第一节 参与是“治理诸要素及其关联”的核心
        一、治理结构:诸要素及其关联
        二、各学科关于治理中“参与”的解说
    第二节 治理主体二元结构:政府不得已而强作为
        一、应然:“外地主体”也应该参与其中
        二、实然:谁在参与社会治理,藏区与其他地区差异显着
        三、谁以什么样的地位和方式参与治理
第六章 内容复杂:治理客体的特殊性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中的各种调适,政府“掌舵”
    第二节 非政府强作为便难有作为:环境与社会治理的交织
    第三节 非政府强作为便难有作为:贫困治理与社区治理相契合
        一、大面积慢性贫困的治理,需要政府强作为
        二、村庄贫困治理“契合”村庄社区治理
        三、资源有限,导致“内应力不足”
第七章 政府作用力凸显:努力改善社会关系
    第一节 公共服务改善民生
        一、公共产品供给关照农牧民生产生活
        二、努力托底:关照最贫弱的群体
    第二节 政府行为:寓服务于管理
        一、融为一体:异地迁入人口管理与服务
        二、双法共用:大调解中心及其服务
        三、深入仔细:网格化管理
    第三节 工作制度设置及方式进一步改善政民关系
        一、群众工作全覆盖:七项任务
        二、干部找群众:挂帮包、干部驻村包村
        三、门好进、脸好看:便民服务中心及其服务
        四、倾听民声:诉求表达与反复协商
    第四节 尊重、引导农牧民
        一、尊重农牧民意愿
        二、将政府的工作嵌入村庄自组织之中
        三、努力整合农牧民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枣庄市城市供水事业改革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 内容与结构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市供水
        2.1.2 城市供水事业的特性
        2.1.3 城市供水管理体制
        2.1.4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自然垄断理论
        2.2.2 市场失灵理论
        2.2.3 新公共管理理论
第3章 国内外城市供水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借鉴
    3.1 国外城市供水市场化发展及管理体制改革
        3.1.1 法国模式
        3.1.2 英国模式
        3.1.3 美国模式
        3.1.4 国外模式的借鉴
    3.2 国内城市供水市场化发展及管理体制改革
        3.2.1 深圳模式——集团化模式
        3.2.2 重庆模式——BOT模式
        3.2.3 上海模式——建管分离模式
        3.2.4 国内模式的借鉴
第4章 枣庄市城市供水事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4.1 枣庄市城市供水事业发展的现状
        4.1.1 枣庄市中心城区供水基本情况
        4.1.2 枣庄市城市供水管理体制
    4.2 枣庄城市供水事业存在的问题及管理体制层面的原因
        4.2.1 供水管理体系方面
        1. 供水体系环节管理脱节
        2. 市、区两级管理割裂
        3. 地方政府改革推动不力
        4.2.2 供水经营体系方面
        1. 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落后
        2. 资金投入不足
        4.2.3 市场环境方面
        1.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2. 产业化水平较低
第5章 枣庄市城市供水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对策研究
    5.1 改革政府主导下市场运作的供水管理体制
        5.1.1 完善市场化改革的制度保障
        5.1.2 整合政府和部门的管理职能
        5.1.3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水价形成机制
    5.2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
        5.2.1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5.2.2 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5.3 完善多种监管方式和社会保障形式
        5.3.1 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监管方式完善
        5.3.2 加大监管力度促进信息披露与公众监督
        5.3.3 强化政府责任促进社会保障落实
第6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5)2015中国环境产业品牌时代来临(论文提纲范文)

1、环境产业进入市场化时代
2、环境产业进入法制时代
3、环境产业进入互联网时代
4、环境产业进入三维时代
5、环境产业进入国际化时代

(8)我国城市自来水定价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研究内容
2 城市自来水定价机制概述
    2.1 城市自来水的概念与分类
        2.1.1 城市自来水的概念
        2.1.2 城市自来水的分类
    2.2 城市自来水定价机制的概念
        2.2.1 城市自来水的价格及其制定
        2.2.2 城市自来水定价机制的概念与构成
3 我国城市自来水定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3.1 定价原则存在的问题
    3.2 定价模型存在的问题
    3.3 定价主体存在的问题
    3.4 定价程序存在的问题
        3.4.1 供水成本缺乏中立机构的审计
        3.4.2 定价听证程序不完善
        3.4.3 缺乏定价反馈机制
4 国外城市自来水定价机制及启示
    4.1 国外城市自来水定价模式与模型
        4.1.1 国外城市自来水主要的定价模式
        4.1.2 国外城市自来水定价模型
    4.2 国外城市自来水的定价原则
    4.3 国外城市自来水定价程序与监督机制
        4.3.1 英国城市自来水的定价程序与监督机制
        4.3.2 法国城市自来水的定价程序与监督机制
    4.4 国外城市自来水定价机制的借鉴意义
        4.4.1 通过产权改革,实现政企分离
        4.4.2 打破垄断经营,最大限度地引入竞争机制
        4.4.3 建立规范的适应国情的有效监管体制
        4.4.4 水价改革
5 完善我国城市自来水定价机制的建议
    5.1 参与式定价机制
        5.1.1 参与式定价机制的概念及特征
        5.1.2 建立参与式定价机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5.2 建立参与式定价机制的途径
        5.2.1 完善立法
        5.2.2 建立竞争与反馈机制
        5.2.3 完善制度
        5.2.4 健全阶梯水价制度与价格补贴政策
    5.3 政府的监管职责
    5.4 用水人权利的救济
6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10)我国城市供水产业组织SCP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论文背景及目的
    1.2 对相关研究成果的综述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2 产业组织理论及我国供水产业基础分析
    2.1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2 我国城市供水产业基础分析
3 城市供水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3.1 市场结构基本理论
    3.2 我国城市供水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4 城市供水产业的市场行为分析
    4.1 市场行为理论概述
    4.2 我国城市供水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5 我国城市供水产业市场绩效分析
    5.1 市场绩效的理论概括
    5.2 我国城市供水企业市场绩效具体分析
6 我国城市供水产业组织政策探讨
    6.1 产业组织政策概述
    6.2 我国城市供水产业的规制政策分析
7 我国城市供水产业组织优化
    7.1 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有效竞争
    7.2 我国城市供水产业有效竞争的目标模式分析
    7.3 我国城市供水产业引入竞争实现有效竞争的方式分析
8 我国城市供水产业组织优化的政策建议
    8.1 改善我国城市供水产业的政府管制
    8.2 进一步推进我国城市供水产业的市场化改革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就

四、2003 中国水务市场回眸(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省龙泉山灌区“简政放权”改革案例研究[D]. 彭志诚.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2]向水而生 ——1950年代以来皖北农村的水利与秩序[D]. 余浩然. 上海大学, 2019(02)
  • [3]藏族地区治理结构的特殊性研究 ——基于对甘孜藏区的分析[D]. 陈艾.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 [4]枣庄市城市供水事业改革发展对策研究[D]. 孙蕾. 山东大学, 2016(03)
  • [5]2015中国环境产业品牌时代来临[J]. 成卫东. 中国厨卫, 2014(11)
  • [6]在水一方——中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纪实[J]. 秦岭. 中国作家, 2013(06)
  • [7]2011——中国水利年[J]. 本刊编辑部. 中国水利, 2011(24)
  • [8]我国城市自来水定价机制研究[D]. 宋春.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05)
  • [9]2009年辽宁经济逆势而上 脱颖而出[N]. 杨宁,黄磊,岳之光,李华. 中国企业报, 2010
  • [10]我国城市供水产业组织SCP分析[D]. 王亚男. 山东农业大学, 2008(03)

标签:;  ;  ;  ;  ;  

2003年中国水务市场回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