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工瓣膜置换术后肺功能维护原则(论文文献综述)
蒋博一[1](2021)在《低射血分数成人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低射血分数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外科治疗,总结手术及围手术期治疗要点,为促进成人低射血分数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提供有效临床依据。方法:纳入2018年7月至2021年1月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已行瓣膜置换术的低左室射血分数(LVEF<50%)101例瓣膜疾病患者。根据射血分数将其分为组A(n=45)(LVEF≤40%)和组B(n=56)(40%<LVEF<50%)。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术前临床资料、手术相关资料及术后相关资料。结果:(1)两组患者的性别、体重等基本信息、既往疾病史、心功能分级、实验室检查等术前相关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病史时间(12[8.5,24]月)明显长于B组(6[1.25,24]月)(P<0.05);疾病构成比方面,A组主动脉瓣、二尖瓣联合瓣膜病变患者比例(n=25(55.56%))明显高于B组(n=18(32.14%))(P<0.05)。(2)术中方面,A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红细胞输注量(316.96±72.36min;157.22±36.97min;103.29±35.34min;3.79±1.55u)上明显高于B组(278.16±49.17min;137.09±23.69min;87.71±19.06min;3.09±2.02u)(P<0.05)。(3)术后方面,两组患者在ECMO辅助、CRRT治疗及最终死亡率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总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A组(36[27.5,69.5]h;65[44,114]h;36.13±11.95d;n=13(28.89%))明显高于B组(18[12.5,42.75]h;45.5[38.5,73.25]h;29.16.18±9.86d;n=7(12.50%))(P<0.05)。一例患者术前LVEF18%,经过积极治疗后仍死亡。(4)Euro SCORE II模型评分系统预测患者死亡率与实际死亡率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血分数越低,提示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越高;成人低射血分数患者27%<LVEF<40%外科手术治疗效果确切,临床疗效好;Euro SCORE II可以较好的预测本研究患者术后死亡;成人低射血分数的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加强术前心功能调整、术中完善的心肌保护、围术期积极辅助治疗维护重要脏器功能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低射血分数患者的治疗效果。
宋甜田[2](2021)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的构建及经济负担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现状,全面系统的调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依此构建简单的、有效的、方便临床实施应用的个体化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以便于早期筛查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高风险人群。此外,本研究调查了医院感染导致的经济负担,包括患者的直接与间接经济负担,以及医院的经济负担,进一步说明了预防与控制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的重要临床意义,以及为临床行政部门制定医院感染管控策略提供相关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2018年~2019年山东省某医院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目标监测调查表》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经济负担调查表》,收集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将患者按照6:4的比例随机分配为建模组和验证组。采用SPSS 22.0和R3.6.1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在建模组数据中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依据危险因素构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同时在建模组数据(内部验证)和验证组数据(外部验证)中,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检验)和决策曲线(DCA)对构建的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效能进行评价。此外采用1:1倾向评分匹配法探讨医院感染导致的患者的直接与间接经济负担,同时采用边际分析法探讨医院感染导致的医院的经济负担。研究结果1、共纳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720例,其中男性387例,女性333例,平均年龄约56.99±10.512岁;在建模组的432例心脏瓣膜手术患者中,女性占比约44.44%,平均年龄约为56.73±10.590岁;在验证组的288例心脏瓣膜手术患者中,女性占比约48.96%,平均年龄约57.36±10.401岁。2、720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感染151例,170例次,医院感染发生率约为20.97%,医院感染例次发生率约为23.61%。3、151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中,以下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共126例(构成比:83.44%),其次是多部位感染16例(10.60%),浅表手术部位感染6例(3.97%)和血流感染3例(1.99%)。4、共检出病原菌59株,以革兰氏阴性菌最常见,共48株,占比约81.36%,其中以鲍曼不动杆菌最为常见;革兰氏阳性菌10株,占比约16.95%,以表皮葡萄球菌和草绿色链球菌比较常见;真菌1株,占比约1.69%。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的7个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心力衰竭、ASA分级、气管插管≥3天、无创机械通气≥1天、BMI、RBC、Braden评分。依据危险因素构建的医院感染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在建模组数据和验证组数据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2和0.791,说明模型可以有效地区分感染患者和非感染患者,具有较好的区分度;两组的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的感染发生风险和实际观察值的一致性均较好(P=0.868、P=0.09),具有较好的校准度;两组的决策曲线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有效性,有临床应用价值。6、对于医院感染导致的经济负担,感染组患者的平均医疗费用约207298.19元,非感染组患者的平均医疗费用约为162977.02元,由于医院感染导致的患者直接经济负担约为44321.17元,其中以西药费导致的负担最大(15952.21元);由于感染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了 8天,患者的间接经济负担约为2984元;由于医院感染导致的医院的经济负担:2018年约为26.07万元(M%=5%)、52.47万元(M%=10%)、78.54 万元(M%=15%);2019 年约为 25.48 万元(M%=5%)、50.96万元(M%=10%)、76.44万元(M%=15%)。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感染损失利润比与感染率系数约为0.42。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较高,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高风险人群,且医院感染给患者和医院带来的经济负担巨大,因此应重视多学科团队合作,加强对该人群的目标性监测。心力衰竭、ASA分级、气管插管≥3天、无创机械通气≥1天、BMI、RBC、Braden评分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本研究构建了一个个体化预测医院感染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及临床有效性,可以帮助早期筛查、早期识别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医院感染高风险人群,尽早制定有效干预策略,以防控医院感染的发生。
卢沛令[3](2021)在《心脏瓣膜病并巨大左心室的外科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我院心脏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的围术期处理经验及术后近、远期疗效,探讨可能影响术后早期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的高危因素,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楚雄州人民医院胸心外科行瓣膜置换术的51例巨大左心室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及随访相关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和回顾性研究。结果:1、51例巨大左心室患者行带主动脉瓣人工血管升主动脉替换术24例,主动脉瓣置换术21例,二尖瓣置换术3例,双瓣置换术3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6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5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动脉导管缝扎1例,主动脉窦瘤修补术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2、术后好转出院49例,平均住院时间(27.71±8.53)天。术后出现并发症者21例,占41.18%,统计发现:LAD≥42.5mm,CPB转流时间≥15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91min是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P<0.05);3、好转出院49例患者术后半年复查彩超均未出现明显瓣周漏、置换瓣膜狭窄/返流情况,LAD、LVEDD呈进行性缩小,LVEF、FS改善明显(P<0.01);4、成功随访39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随访率79.59%,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26人(78.79%),Ⅱ级6人(18.18%),Ⅲ级1人(3.03%),较术前1周心功能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术后早期死亡2例,死亡率3.92%,主要死亡原因为恶性心律失常、多器官功能衰竭,对影响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的因素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年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平均年龄显着大于生存组,将“年龄”纳入Logisitic回归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心脏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行瓣膜置换术近、远期疗效可靠,术后半年心脏彩超LAD、LVEDD、LVEF、FS较术前明显改善;2.术前心脏彩超LAD≥42.5mm、CPB转流时间≥15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91min是影响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3.术前LVEF值与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SICU住院时间呈负相关,完善的心肺支持及积极防治并发症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4.室颤、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导致术后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5.积极的术前准备,掌握好手术时机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杜君持[4](2021)在《三尖瓣置换术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长时间以来,三尖瓣被学界称为“被遗忘的瓣膜”,结构性心脏病领域关注的重点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三尖瓣相对来说得到的关注较少。现在,由于结构心脏病领域的快速发展,三尖瓣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三尖瓣最常见的病变是三尖瓣反流,对于三尖瓣反流严重的患者,首选三尖瓣成形,对于无法成行或者成形失败者,可以考虑行三尖瓣置换术(TVR)[1]。但在接受三尖瓣置换术的患者中,有相当数量的患者是在晚期接受手术的[2]。由于其手术死亡率高,一直被认为是临床治疗的难题[3]。研究目的本研究结合患者的病例资料,对三尖瓣关闭不全(TI)患者行三尖瓣置换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围手术期多种因素对三尖瓣置换术后死亡的影响,旨在明确影响患者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对以后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治疗,提供个体化策略和治疗方案,完善相关治疗的评价体系,增加对其治疗效果的有效性和可预测性,为今后在临床工作中患者的手术选择,提供相对有力的经验及依据。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2010年07月至2020年07月期间,于我院心脏外科住院并实施三尖瓣置换术共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人年龄在17岁至75岁之间,体重在38.5kg至105.0kg之间,55例患者中三尖瓣退行性变25例,先天性三尖瓣下移畸形15例,风湿性心脏病9例,感染性心内膜炎6例。二次手术的患者共12例,其中,二尖瓣置换术后5例,二尖瓣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后2例,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后1例,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后1例,三尖瓣成形术后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1例,心包剥脱术1后例。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将临床资料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筛选各临床变量,对其进行单因素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检验其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满足条件采用两样本t检验,否则采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然后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所有变量全部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其进行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55例患者均行三尖瓣置换术,其中单纯行三尖瓣置换术33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10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二尖瓣成形术1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5例,行三尖瓣置换术+CABGI例,行三尖瓣置换术+射频消融术1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二尖瓣成形术,射频消融术2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肺动脉瓣置换术1例,行三尖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射频消融术1例。其中,生物瓣膜置换术40例,机械瓣膜置换术15例。术后早期死亡(术后30天内)病例中,院内死亡5例,全组死亡共11例,早期病死率20.0%。主要死亡原因为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心跳骤停、心力衰竭、严重感染。术后随访数据包括电话随访、术后相关检查及门诊复诊相关信息。将临床资料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中,对性别、房颤、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CABG、术前三尖瓣反流情况、瓣膜种类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对于计量资料,首先检验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满足正态性及方差齐性后采用两样本t检验,否则采用非参数检验。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病人在年龄、体重、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前右心房最大径、术前右心室最大径、术前左心房最大径、术前左心室最大径、术前主肺动脉内径、术前收缩期三尖瓣瓣环最大跨瓣压、术前肺动脉收缩压、术前尿素氮、术前尿酸、术前TBIL(总胆红素)、术前DBIL(直接胆红素)、术前IBIL(间接胆红素)、术前Cho(总胆固醇)、术前ALT(谷丙转氨酶)、术前AST(谷草转氨酶)、术前CK(肌酸激酶)、术前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等指标方面两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中发现术前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前肌酐、体外循环时间、重症监护时间上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临床指标包括性别、房颤、肺动脉高压、肝大、右心房增大、右心室增大、术前三尖瓣重度反流等,结果发现这些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经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体外循环时间是本组病例行三尖瓣置换手术中有统计学意义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论1.在单因素危险因素分析中,对于存活患者和早期死亡患者来说,体外循环时间、重症监护时间、术前肌酐值、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存在统计学意义,提示长时间的体外循环可能导致心肌保护欠佳,继而加重心脏损伤,影响患者预后,术前心功能及肾功能较差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围术期死亡,心功能差是左心功能不全的结果,反映左心功能状态,肾功能差是右心功能不全的结果,间接反映右心功能状态,提示围术期死亡的患者往往合并左右心功能不全,这与术后死亡患者中多数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和低心排综合征结果一致。2.在多因素危险因素分析中,将差异上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所有变量全部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之前在单因素危险因素分析中的重症监护时间、术前肌酐值、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无统计学差异,只有体外循环时间有统计学差异,分析原因可能由于样本量相对较少,部分数据缺失和选择偏倚所致,只能得出体外循环时间是三尖瓣置换术后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的结论。3.三尖瓣置换术围术期死亡率较高,术后并发症重,死亡患者多数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和低心排综合征,提示我们应该加强围术期管理,预防围术期并发症。4.目前,三尖瓣置换术开展量相对于左心瓣膜手术开展量较少,应该加强相关方面的研究,其未来发展任重而道远。
付东林[5](2021)在《二尖瓣成形术近期疗效总结》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二尖瓣成形术的临床经验及疗效,优化二尖瓣病变的治疗方式及效果。方法:2016年01月至2021年0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对73例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实施了二尖瓣成形术,并在术前、术中、术后利用三维超声心动图对心脏结构及功能进行评价。包括男41例,女32例,年龄16-68岁(平均55±13.1岁)。合并心房颤动21例,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0例,合并高血压18例,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27例。针对患者不同的病因,其中腱索断裂32例,腱索冗长14例,瓣叶增厚18例,瓣叶脱垂59例,瓣环扩张47例。按照Carpentier分型分为CarpentierⅠ型9例,CarpentierⅡ型59例,CarpentierⅢb型5例。采用不同的二尖瓣成形术,其中交界缝合12例,腱索缩短2例,瓣叶楔形切除23例,腱索转移6例,腱索缝合9例,瓣叶折叠9例,缘对缘缝合15例,瓣叶削薄12例,共植入人工腱索85根,人工瓣环植入73例。结果:无住院死亡患者。术前心脏功能(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NYH A))Ⅱ级7例,Ⅲ级31例,IV级35例,术后1周心脏功能Ⅰ级45例,Ⅱ级22例,III级6例。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术前二尖瓣反流面积为(7.8±1.6)cm2,术后1周减少为(0.9±0.1)cm2(P<0.01);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为(57.5±5.8)%,术后1周为(53.2±2.9)%(P>0.05);术前左心室舒张末径为(66.6±3.8)mm,术后1周减小为(55.6±2.7)mm(P<0.05)。结论: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不同病因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临床效果安全、有效。
罗海燕[6](2020)在《协同护理模式下综合呼吸功能训练在二尖瓣瓣膜置换术后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协同护理模式下综合呼吸功能训练对二尖瓣瓣膜置换术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调查患者对该方法的依从性及满意度。具体为:①将协同护理模式下综合呼吸功能训练运用在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围术期,评价其对于患者气管插管时间、血气分析、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的影响;②评价将协同护理模式下综合呼吸功能训练运用于二尖瓣置换术后的可行性及有效性;③评价协同护理模式下综合呼吸功能训练对患者满意度和依从性的影响;④为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实施科学、规范、有效的综合呼吸功能训练提供依据。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2019年1月—2019年9月在我院诊断为二尖瓣瓣膜病变且需进行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8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40人)、对照组(40人)。2.对照组给予心脏大血管外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协同护理模式联合综合呼吸功能训练,时间为2个星期。将血气收集时间定为术前第1d、术后第1d、第2d、第3d、第4 d、第5d、第6d和第7d,采取医学统计软件SPSS22.0进行结果统计分析,比较两组二尖瓣置换术患者术后气管插管时间、血气分析、肺部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和患者满意度及依从性,分析协同护理模式下综合呼吸功能训练在二尖瓣膜置换术后的影响效果。结果:所有入选患者(干预组和对照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论是干预组还是对照都完成了住院期间的研究干预及其所有的数据观察和分析,所有入选者在性别、职业疾病种类(入选者均为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年龄、手术方式(均为全麻下正中开胸行二尖瓣置换术)、文化程度等无显着区别(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入选患者都没有术后及住院期间死亡;根据研究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气管插管时间、ICU住院时间、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氧分压监测(PaO2)、满意度、依从性等方面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①气管插管时间17.71±4.71hVS24.44±15.48h;②肺部并发症发生率4例(10%)VS7例(17.5%);③ICU 住院时间 43.65±10.26hVS52.87±27.53h;④住院天数 13.23±4.63 天 VS 15.03±4.39 天);⑤血氧饱和度(SaO2)96.66±2.70%VS94.46±2.68%;⑥动脉血氧分压(PaO2)93.81±3.16mmHgVS93.29±2.67mmHg;⑦二氧化碳分压(PaCO2)36.87±3.09mmHgVS35.93±3.44mmHg⑧两组患者在满意度和依从性比较P<0.05,差异结果显着。结论:1.将协同护理模式下的综合呼吸功能训练运用在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可以缩短患者气管插管时间、ICU时间、术后总住院时间,加快二尖瓣置换术患者术后康复速度,节约医疗资源。2.协同护理模式下的综合呼吸功能训练可以改善二尖瓣置换术患者SaO2、PaO2均值,通过呼吸训练可减轻机体对缺氧的耐受程度,使血液能更好的进行氧合。3.将协同护理模式运用到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的呼吸功能训练中,可以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胸腔积液、肺不张、肺炎)的发生率。4.将协同护理模式运用到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的呼吸功能训练中,可提高患者对术后相关并发症及呼吸训练相关知识的认知度,提高患者对呼吸功能训练的依从性、自我管理能力和呼吸训练的满意度。
何文斌[7](2020)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Ⅰ期心脏康复集束化护理策略的构建及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构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Ⅰ期心脏康复集束化护理策略,并应用于临床,探讨集束化护理策略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Ⅰ期心脏康复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医护人员、护理管理者及患者进行Ⅰ期心脏康复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方法:采用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PIPOST模式构建循证问题,制定严密的检索策略和文献纳入排除标准,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关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Ⅰ期心脏康复的相关研究,从中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由具有循证评价资质的研究者对纳入的文献采用对应的评价工具进行独立的质量评价、证据提取和证据综合,最终形成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Ⅰ期心脏康复集束化护理策略。采用类实验性研究中的非同期对照研究设计,通过便利抽样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荆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胸外科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66例为对照组进行历史回顾,2019年1月-2019年12月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68例为试验组。对照组采取心脏瓣膜置换术术后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集束化护理措施,包括评估、综合呼吸功能训练、运动锻炼、运动观察、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2周后心肺功能(心率、呼吸频率、血压、PaO2、PaCO2、Sp02、6MWT距离)及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监护室留观时间、心电监护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和引流管留置时间。结果:1.在循证的基础上构建了以评估、综合呼吸功能训练、运动锻炼、运动观察和健康教育为主体的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Ⅰ期心脏康复集束化护理策略。2.试验组和对照组心肺功能的比较:①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血压、PaO2、PaCO2、SpO2、6MWT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血压、PaO2、PaCO2、SpO2、6MWT距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和对照组生活质量的比较:①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试验组和观察组辅助观察指标的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监护室留观时间、心电监护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和引流管留置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在循证的基础上构建了以评估、综合呼吸功能训练、运动锻炼、运动观察和健康教育为主体的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Ⅰ期心脏康复集束化护理策略。2.经过本文的研究表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Ⅰ期心脏康复集束化护理策略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缩短患者监护室留观时间、心电监护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和引流管留置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临床护理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何凤璞[8](2019)在《法洛四联症矫治术后肺动脉瓣返流干预方式、时机和指征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法洛四联症是最常见的紫绀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之一,也是手术矫治效果最满意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之一。目前,法洛四联症矫治术手术死亡率约1%左右,术后远期生存率明显提高。由于法洛四联症本身的病理解剖特点即肺动脉瓣发育不良和狭窄,和矫治术式如跨环补片技术的应用,术后常合并肺动脉瓣返流患者,可长期无症状存活。当患者右心室扩大导致右心室功能不全,并出现症状时,按常规手术指征,须行肺动脉瓣置换手术,以期能够纠正右心室功能不全,逆转右心室衰竭进程。但此类患者瓣膜置换术后常常表现为临床症状暂时有改善,但心功能指标无明显改善,提示肺动脉瓣置换时机偏晚,不能逆转心功能不全。本研究拟探讨不同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提前干预法洛四联症矫治术后合并肺动脉瓣返流患者,是否都能够纠正右心室功能不全,逆转右心室衰竭进程。两组患者在不同治疗方案干预后,患者近中期不良事件和心功能有无差异。方法:2014年6月至2018年4月,阜外医院门诊随访符合入组条件的法洛四联症矫治术后合并肺动脉瓣中大量返流无症状患者共81例纳入队列研究。41例患者纳入手术治疗组,行肺动脉瓣置换术;40例患者纳入药物治疗组,予以地高辛和利尿剂口服。入组时行心脏核磁共振、心肺运动试验、心脏超声、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及全胸片,完善检查后两组分别予以手术治疗及药物治疗。六个月后再次复查上述检查。随访并评估两组间治疗前后心脏功能变化,记录不良事件发生率,Kaplan-Meier分析两组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有无统计学差异,并绘制免除不良事件生存曲线。结果:本队列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3.1±10.0月。随访期间,手术治疗组无死亡患者且无出现心衰症状患者,1例患者随访期间因瓣膜衰败再次行肺动脉瓣置换,31例患者恢复正常右心室容积,7例患者恢复正常右心室功能;药物治疗组3例患者死亡,1例心脏移植,3例患者出现心衰症状行肺动脉瓣置换术,2例患者出现心衰症状,2例患者恢复正常右心室容积,无患者恢复正常右心室功能。手术治疗组恶性事件发生率显着低于药物治疗组(P=0.023),复查心脏核磁共振结果显示手术治疗组右心室射血分数,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右心室返流分数和左心室射血分数显着高于药物治疗组(P<0.05),随访心脏超声结果显示与药物治疗组相比,手术治疗组右室舒张末期直径和三尖瓣返流程度显着改善。结论:药物治疗不能纠正法洛四联症矫治术后合并肺动脉瓣返流无症状患者右心室功能,手术治疗可显着缩小右心室容积,提高患者右心室功能。两组检查结果对比显示手术治疗组右心功能指标显着优于药物治疗组,且手术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目的:法洛四联症矫治术后常伴有肺动脉瓣返流,而且其返流程度及返流量会随着患者生长发育逐渐加重,导致右心室扩张、心室功能不全,最终发展为右心衰竭。肺动脉瓣置换手术,可以彻底纠正肺动脉瓣返流,逆转心脏衰竭进程,目前主流观点认为法洛四联症患者术后能长期耐受肺动脉瓣返流,因此可在患者出现心衰症状后行肺动脉瓣置换手术。但相关研究显示,部分有心衰症状的患者行肺动脉瓣置换术后心脏功能仍未明显改善,提示手术时机偏晚。本研究拟探讨法洛四联症术后无症状患者行肺动脉瓣置换手术治疗效果,探寻最佳手术时机,并分析影响心脏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方法:2014年6月至2018年4月,阜外医院门诊随访符合入组条件的法洛四联症矫治术后合并肺动脉瓣中大量返流无症状患者共41例(男性18例),要求行肺动脉瓣置换手术纳入本组研究。入组后予以心脏核磁共振、心肺运动试验、心脏超声、心电图和全胸片检查,并予以肺动脉瓣置换手术治疗。手术六个月后再次复查上述检查。Cox回归分析不良事件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各危险因素,采用约登指数(Youden index)分析危险因素阈值。结果:本研究患者入组时中位数年龄为21.00岁(四分位距(Interquartile range,IQR)17年)。施行法洛四联症矫治术时中位数年龄为2.67岁(IQR 4.00年),其中33例患者施行跨环补片方式矫治。法洛四联症矫治手术至入组时间间隔中位数时间为17.00年(IQR 6.30年)。两次心脏核磁共振检查间隔平均时间为17.24±10.22月,本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3.76±10.49月。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或心脏移植,一例患者因瓣膜衰败再次行肺动脉瓣置换手术。31例患者恢复正常右心室容积指数(75.6%),其中7例患者恢复正常右心室功能。所有患者心脏功能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分级均为I级。术后三尖瓣返流显着改善(2.15±1.27VS 1.08±0.89,p=0.000),患者心脏功能相关检查较术前显着改善(P<0.05)。Cox回归分析心律失常和术前右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Righ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volume index,RVESVI)是术后患者能否恢复右心室正常容积的独立危险因素。约登指数分析术前RVESVI阈值为120ml/m2(灵敏性90.3%,特异性 70%)。结论:法洛四联症矫治术后合并肺动脉瓣返流无症状患者行肺动脉瓣置换是安全有效的,大部分患者恢复正常右心室容积指数(75.6%)。术前RVESVI是患者术后能否恢复正常右心室容积指数的独立危险因素。推荐RVESVI≤120ml/m2时手术,患者获益最大。目的:法洛四联症矫治术后因右室流出道结构改变和使用肺动脉瓣跨环补片技术,术后常伴有肺动脉瓣返流,随着患者生长发育,循环容量增加,肺动脉瓣返流程度及返流量逐渐加重,长期右室容量负荷增加,导致右室扩张,右心室功能不全直至右心衰竭。常规强心利尿药物治疗可增加心肌收缩力,减少前负荷,改善心脏泵功能,纠正心室功能不全,而大量应用于临床。本研究拟探讨药物治疗是否能延缓甚至逆转法洛四联症矫治术后合并肺动脉瓣中大量返流无症状患者右心室功能衰竭的进程。方法:2014年6月至2018年4月,阜外医院门诊随访符合入组条件的法洛四联症矫治术后合并肺动脉瓣中大量返流无症状患者共40例(男性21例),要求行药物治疗纳入本组研究。入组后即予以心脏核磁共振、心肺运动试验、心脏超声、心电图和全胸片检查,并予以常规强心、利尿等改善心脏功能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六个月后再次复查心脏核磁共振、心肺运动试验、心脏超声、心电图和全胸片。并记录随访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死亡,心脏移植,心律失常导致的晕厥,肺动脉瓣置换,明显心衰症状)。Cox回归分析不良事件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各危险因素,采用约登指数(Youden index)分析危险因素阈值。结果:本研究患者入组时中位数年龄为17.00岁(四分位距(Interquartile range,IQR)11年)。施行法洛四联症矫治术时中位数年龄为2.00岁(IQR 3.38年),其中32例患者施行跨环补片方式矫治。法洛四联症矫治手术至入组时间间隔中位数时间为13.83年(IQR 9.34年)。两次心脏核磁共振检查间隔平均时间为28.36±10.09月,本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2.08±9.65月。随访期间,3例患者死亡,1例患者施行心脏移植手术,3例患者行肺动脉瓣置换手术,2例患者出现心衰症状。各项检查结果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Cox回归分析心律失常和术前右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Righ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volume index,RVESVI)是随访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约登指数分析术前RVESVI阈值为150.79ml/m2(灵敏性60%,特异性 96.7%)。结论:药物治疗无法延缓或逆转右心室功能衰竭的进程。心律失常和RVESVI是本组患者随访发生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RVESVI大于150ml/m2时,不良事件发生率升高明显。
梅翔[9](2018)在《成人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后长时间机械通气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影响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手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PMV)的危险因素,为防治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手术后PMV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9月至2017年9月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体外循环下行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手术在围手术期长时间机械通气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收集符合入选标准的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患者502例,机械通气时间>24小时的病例列入PMV组,机械通气时间≤24小时的病例列入非PMV组。PMV组169例,非PMV组333例。PMV发生率33.7%。心脏瓣膜术后机械通气平均时间是(29.2±36.4)小时。PMV的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因素包括:年龄≥60岁,房颤、冠心病,肌酐>125μmol/L,白蛋白<30g/L。术中因素包括:手术复杂性(单瓣三尖瓣置换,联合瓣膜置换手术,二尖瓣置换联合主动脉瓣置换术,瓣膜手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左心房折叠),心肺流转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输血浆量。术后因素包括:肌酐>125μmmol/L、急性肾损伤、血红蛋白<90g/L,术后输血浆量(尤其当>700m L时),术后输红细胞、白蛋白<30g/L,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长时间机械通气的独立危险因素是瓣膜置换术中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R=4.503,95%CI 1.144-17.718,p=0.031);术中同期左心房折叠术(OR=4.859,95%CI 1.312-18.004,p=0.018);术后白蛋白<30g/L(OR=1.967,95%CI 1.164-3.323,p=0.012);术后输血浆>700m L(OR=4.634,95%CI2.629-8.169,p=0.000)。结论:瓣膜置换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瓣膜置换同期行左心房折叠术,术后白蛋白<30g/L,术后输血浆量>700m L是心脏手术后长时间机械通气的独立危险因素。
邵华芬,李亚雄,张雅永[10](2018)在《风湿性二尖瓣置换术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二尖瓣置换术是采用由人工合成材料制成的二尖瓣机械瓣膜或用生物组织制成的二尖瓣生物瓣膜替换原有病变二尖瓣的心脏外科手术。它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主要方法,随着技术的成熟,二尖瓣置换术病死率明显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目前风湿性二尖瓣置换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而诸多危险因素,如患者性别、年龄、术前心功能、二尖瓣病变的严重程度、术中人工瓣膜的选择、原有瓣膜结构的保留与否、体外循环以及术后抗凝、人工瓣膜情况等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如何减少和避免上述危险因素的发生,探索更优化的个体化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治疗方案,是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
二、人工瓣膜置换术后肺功能维护原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工瓣膜置换术后肺功能维护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1)低射血分数成人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重症瓣膜疾病的外科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的构建及经济负担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综述 |
2.1 医院感染 |
2.1.1 医院感染的概念 |
2.1.2 医院感染的概况及危害 |
2.1.3 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 |
2.2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 |
2.2.1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现状 |
2.2.2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
第三章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研究设计 |
3.2.2 调查方法 |
3.2.3 研究工具 |
3.2.4 相关诊断标准 |
3.2.5 技术路线图 |
3.3 质量控制 |
3.4 研究内容 |
3.4.1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现状 |
3.4.2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
3.4.3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经济负担 |
3.5 统计分析 |
3.6 计算公式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4.1 基本资料 |
4.2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现况 |
4.2.1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医院感染例次发生率 |
4.2.2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部位分布情况 |
4.2.3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检出情况 |
4.3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
4.3.1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单因素分析 |
4.3.2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多因素分析 |
4.4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4.4.1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的建立 |
4.4.2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的验证 |
4.5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经济负担分析 |
4.5.1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患者直接经济负担分析 |
4.5.2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延长的住院时间分析 |
4.5.3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患者间接经济负担分析 |
4.5.4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导致的医院经济负担分析 |
第五章 讨论 |
5.1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现况 |
5.1.1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 |
5.1.2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部位 |
5.1.3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 |
5.2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
5.3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的构建 |
5.4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经济负担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创新型与局限性 |
6.2.1 创新性 |
6.2.2 局限性 |
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心脏瓣膜病并巨大左心室的外科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中英文略缩词对照表 |
第1章 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标准 |
1.2 临床资料的收集 |
1.3 统计学方法 |
第2章 结果 |
2.1 术前资料 |
2.2 术中资料 |
2.3 术后资料 |
2.4 远期疗效 |
第3章 讨论 |
3.1 临床特点 |
3.2 术前准备 |
3.3 手术时机的选择 |
3.4 术中处理 |
3.5 术后处理 |
3.6 并发症防治 |
3.7 术后疗效及随访分析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巨大左心室并心脏瓣膜病患者围术期的治疗进展(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三尖瓣置换术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三尖瓣置换术危险因素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二尖瓣成形术近期疗效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二尖瓣成形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协同护理模式下综合呼吸功能训练在二尖瓣瓣膜置换术后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 理论依据 |
1.呼吸功能训练 |
2.中医技术疗法 |
3.协同护理模式 |
4.协同护理模式下的综合呼吸功能训练 |
第一章 基于协同护理模式下综合呼吸功能训练护理方案的构建 |
1.研究工具的编制 |
2.质量控制标准:偏倚控制 |
3.综合呼吸功能训练护理方案的构建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研究设计 |
1.2 来源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2.样本量估算 |
3.分组方法 |
4.技术路线 |
5.具体方法 |
5.1 对照组(按照心脏大血管外科二尖瓣置换术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
5.1.1 术前护理 |
5.1.2 术后护理(瓣膜置换术完成之后按照心外科护理常规,将患者立即转入心外科监护室) |
5.2 干预组 |
5.2.1 医疗团队组建 |
5.2.2 质量控制 |
5.2.3 成立呼吸训练小团队 |
5.2.4 综合呼吸功能训练的具体内容 |
6.研究指标及测量方法 |
7.伦理原则 |
8.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创新性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CCM下综合呼吸功能训练在HVR呼吸功能康复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7)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Ⅰ期心脏康复集束化护理策略的构建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Ⅰ期心脏康复集束化护理策略的构建 |
2.1 研究方法 |
2.2 技术路线 |
2.3 研究结果 |
2.4 讨论 |
第3章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Ⅰ期心脏康复集束化护理策略的临床实施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3 技术路线 |
3.4 研究结果 |
3.5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4.1 研究结论 |
4.2 研究的创新点 |
4.3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Ⅰ期心脏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法洛四联症矫治术后肺动脉瓣返流干预方式、时机和指征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不同干预方式对法洛四联症矫治术后肺动脉瓣返流无症状患者右心室功能保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背景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手术治疗对法洛四联症矫治术后合并肺动脉瓣返流无症状患者右心功能的影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背景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药物治疗对法洛四联症矫治术后合并肺动脉瓣返流无症状患者右心功能的影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背景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右心室流出道梗阻解除后慢性肺动脉瓣返流的外科治疗策略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感知运动量表 |
附录2. 缩略词表 |
博士期间学术简介 |
致谢 |
(9)成人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后长时间机械通气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风湿性二尖瓣置换术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术前危险因素 |
1.1 一般因素 |
1.2 术前心功能 |
1.3 合并心脏其他病变 |
1.4 与心功能损害相关的实验室指标 |
1.5 重要器官合并症 |
2 术中危险因素 |
2.1 同期手术 |
2.1.1 主动脉瓣置换术 |
2.1.2 血栓清除、左心房折叠和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 |
2.1.3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oronary a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 |
2.2 体外循环 |
2.3 保留瓣膜结构 |
2.4 瓣膜选择 |
3 术后危险因素 |
3.1 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 |
3.2 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左心室破裂 |
3.3 术后抗凝 |
3.4 瓣膜功能障碍 |
3.5 术后心房颤动 |
3.6 术后重要器官功能 |
3.6.1 肾功能 |
3.6.2 肺功能 |
3.6.3 脑功能 |
4 小结 |
四、人工瓣膜置换术后肺功能维护原则(论文参考文献)
- [1]低射血分数成人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的临床疗效分析[D]. 蒋博一.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的构建及经济负担评价[D]. 宋甜田. 山东大学, 2021(12)
- [3]心脏瓣膜病并巨大左心室的外科临床分析[D]. 卢沛令. 大理大学, 2021(09)
- [4]三尖瓣置换术危险因素分析[D]. 杜君持. 山东大学, 2021(12)
- [5]二尖瓣成形术近期疗效总结[D]. 付东林.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6]协同护理模式下综合呼吸功能训练在二尖瓣瓣膜置换术后的影响研究[D]. 罗海燕.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Ⅰ期心脏康复集束化护理策略的构建及效果评价[D]. 何文斌. 长江大学, 2020(04)
- [8]法洛四联症矫治术后肺动脉瓣返流干预方式、时机和指征的前瞻性队列研究[D]. 何凤璞.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9]成人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后长时间机械通气的危险因素分析[D]. 梅翔. 遵义医学院, 2018(11)
- [10]风湿性二尖瓣置换术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 邵华芬,李亚雄,张雅永. 医学综述,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