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敦煌市博物馆藏古藏文《大乘无量寿经》目录(一)(论文文献综述)
杨志国[1](2021)在《敦煌藏文写本《宝云经》整理与研究 ——以IOL Tib J 164为中心》文中提出《宝云经》((?))在吐蕃译经史上地位显着,但其译者、译本来源记载不一,敦煌本的发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线索。目前已知敦煌《宝云经》写卷有藏、汉两种,经初步识读,这些写卷按今藏经所收目次分类、排序,可以形成一个总的对勘方案,还原敦煌藏文写本《宝云经》的原貌,并与汉文写卷作对勘。其中,ITJ 164尽管只是对经文的节略抄录,但正文、注疏内容整体连贯,更便于研究,是故将其全文录文、转写、汉译,并与德格版《宝云经》《大正藏》本《佛说宝雨经》做细致对勘。发现该写卷具有以下特征:从纸张来看,该写卷当抄写于敦煌地区;从其书写风格、词汇运用、语法规则来看,接近于吐蕃时期风格,当抄写于吐蕃统治敦煌时期(786—848其内容为《波罗蜜多十颂》,义理性较强,当为具有一定佛学素养的僧侣或居士所抄写;从与ITJ 162比对结果来看,其非正式的经文抄写,属于学习笔记一类。综上,ITJ 164应是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敦煌地区一位有较高佛学修养的僧侣或居士所撰写的学习笔记。从ITJ 164与德格版《宝云经》《声明要领二卷》的对勘结果和相关史籍、经录记载、学者研究成果可知,9世纪形成了以ITJ 164为代表的《宝云经》初译本后,曲尼楚臣等人在第二次译语厘定期间又着成了以德格版《宝云经》为代表的修订本,但这一结论还有待其它证据佐证。另外,部分写卷的命名也一直存在争议。经考订,P.t.824应命名为“《二颂疏》及注释((?))”;ITJ 163应命名为“《圣宝云大乘经》((?)),杂写((?))”。至于 ITJ.VOL.29.6(105-80)、ITJ.VOL.29.6(105-92)叶写卷所载内容则并非《宝云经》,其命名显然有误,但具体内容为何,尚待考证。
新巴·达娃扎西[2](2019)在《四川大学博物馆藏敦煌古藏文写经叙录》文中研究说明四川大学博物馆收藏有敦煌古藏文写经23件,其中《大乘无量寿宗要经》22件和《十万颂般若波罗蜜多经》(第1函第48卷)1件,均系单面手抄经文,多数经卷题有抄经人、校对人和复校人,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但由于诸多原因,本馆收藏的这批珍贵的敦煌古藏文写经卷,一直无人涉足。因此,为了弥补这一遗憾,笔者对这批珍贵的敦煌古藏文文献写经卷重新进行整理研究,并撰写此文加以公布,以飨学界。
杨冰华[3](2019)在《敦煌西夏洞窟营建所涉佛事研究》文中认为长期以来,西夏统治时期敦煌洞窟营建及所涉佛事活动一直是学界研究的薄弱环节。这一问题的原因与西夏史籍的失载以及藏经洞封闭造成相关营建文书缺失有关。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运用历史文献考据、艺术史图像证史等理论与方法,充分利用敦煌西夏洞窟中保留的壁画、题记以及黑水城等地出土文书等材料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本文结构主要包括绪论、七个章节和结语三部分。首先,绪论主要对研究缘起、研究对象、学术史回顾、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等问题做必要说明与限定。正文按照研究材料将内容分为莫高窟和榆林窟两部分。作为崇信佛教的国度,西夏统治时期在敦煌进行了大量洞窟营建及寺院建设活动。皇庆寺是莫高窟的一座重要寺院,就其命名缘由学界均认为其因营建于元皇庆年间而得名。通过对黑水城等地出土佛经等材料以及西夏史籍的梳理,认为该寺是西夏乾佑二十年(1189)仁宗皇帝嵬名仁孝登基五十周年之际,敦煌以嵬名智海、翟嵬名九等人为代表的佛教领袖为其庆贺所建。除寺院之外,西夏在敦煌也重修了很多洞窟,不过由于与前期艺术题材存在很大相似性,目前具体洞窟分期还存在较大争议。莫高窟第38窟新发现一则题记,文章就其时代、作者及题记在洞窟断代问题上的价值做了解读。该题记由金元之际东夏僧人道洪书写,他极有可能是一名工匠,按照当时流行的印度波罗样式造像风格,在该窟建造一身降魔触地印菩提像。另外,莫高窟第61窟是曹氏归义军时期营建的洞窟,西夏乾佑十五年(1184)、乾佑二十年(1189)、天庆二年(1195)仁宗及皇后罗氏三次大规模举行法事活动,借此殊胜时机,敦煌佛教领袖巧妙地重修了该窟甬道壁画。西夏之所以选择此窟是因为主室西壁大幅五台山图契合了其五台山文殊信仰需求;榆林窟第29窟图像题材与蒙元时期西夏遗僧一行慧觉编撰的《华严忏仪》可以较好地对应起来。因而,该窟可能是西夏时期的一座华严道场。国师、禅定高僧、净土变、文殊变与普贤变以及密教金刚手菩萨、不动明王在法会中扮演不同角色,信众在往生净土、密教护持等资荐下,最终到达莲华藏世界。敦煌石窟群是西夏佛教活动中心之一,信众往往前往那里巡礼圣迹,礼佛修行。西夏天赐礼盛国庆五年阿育王寺惠聪巡礼僧团一行七人在榆林窟修行四十余日,并在第15窟、第16窟题写了珍贵的发愿文题记。对此题记在前人释读基础上重新做了录文,并就其内容从惠聪僧团成员的民族成分、多样化身份、僧团修行活动等方面做了解读。西夏时期瓜州地区民族成分复杂,惠聪一行中的弗兴、安住等人可能是中古遗留的粟特人后裔;僧团成员身份包括赐紫僧、出家弟子、在家弟子以及白衣行者、行婆等多种身份。另外,西夏作为偏居西北内陆的割据势力,干旱少雨的自然环境使其农业生产活动长期处于薄弱状态。文章以榆林窟第3窟文殊变与普贤变为研究材料,对西夏时期瓜沙地区祈雨活动做了解读。该窟窟门两侧绘制的文殊变与普贤变上书写清代嘉庆年间祈雨活动题记,其原因可能与文殊变中出现五身龙王像有关。西夏之所以接收宋地传播而来具有龙王像的图像样式是因为恰好契合了其祈雨需求。总之,西夏统治时期敦煌洞窟营建所涉佛事活动研究还存在很多盲区。由于史料缺失等诸多主客观条件限制使这一成果未能很好地系统化,采用专题式的讨论模式则避免了面面俱到而无法深入的弊端。
桑吉东知[4](2019)在《敦煌藏文写本《大乘无量寿宗要经》整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近百年来(1916~2016年)国内外敦煌藏文写本《大乘无量寿宗要经》的整理研究进行了学术史回顾,总结已有成果呈现出的特征,并展望未来之研究趋势。
桑吉东知[5](2016)在《百余年敦煌藏文中与西方净土信仰相关文献之研究综述》文中指出文章以近百余年(1910—2015)来,国内外学术界对敦煌藏文中与西方净土信仰相关文献之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梳理,并作了简要的评述。在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望了未来之研究。
陈继宏[6](2016)在《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历史问题研究二题》文中研究指明吐蕃曾于公元786—848年统治敦煌达62年。虽然传统汉、藏史籍对这一段历史的记载语焉不详,但敦煌地区所出吐蕃统治时期汉、藏文文献资料,以及当时开窟造像活动留下的石窟壁画等考古资料,为厘清这一时期史的诸多问题提供了可能。本文正是立足于这些文献、考古资料,选定吐蕃入主敦煌后的统治秩序和经济生产两个专题,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认识。本文按照所选二题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重点探讨吐蕃统治敦煌后建立的新统治秩序,下含三章。第一章为背景铺陈,探讨了吐蕃攻陷敦煌的历史背景,对敦煌落蕃始末的相关史事做一梳理。第二章探讨吐蕃统治敦煌的管理方式即部落制,从纵向上按时间划分为初期、中期、后期,分别探讨每一时期的部落设置情况,并对部落内部的百户组织、十户组织做了探讨。第三章探讨吐蕃对敦煌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体系,内容包括敦煌的上级机构、当地职官设置和军事基层组织三个方面。下编重点探讨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经济生产,下含三章。第四章探讨了吐蕃在敦煌执行的经济制度,内容包含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和劳役制度四个方面。第五章探讨了吐蕃时期敦煌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其中农业从水利、具体生产情况、农业人口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畜牧业一节对当时敦煌的官营、寺营、民间饲养等几种生产方式分别进行了研究。第六章探讨了吐蕃时期敦煌的手工业,内容包含金属铸造业、纺织业、粮食加工业和其他手工业生产情况,并就吐蕃当局对敦煌手工业劳动者的管理方式进行了研究。
罗二红[7](2016)在《旅顺博物馆藏敦煌写本《坛经》研究》文中认为由弟子法海根据禅宗六祖惠能所述内容结集记载的《六祖坛经》是六祖惠能大师的传灯法本。法海所记为原本《六祖坛经》,全称《南宋顿教最上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它是后来各种敦煌本《坛经》的雏形,同时也是后来各种版本《坛经》的基础。一种版本可能就是一种诠释,因此可以认为,《六祖坛经》版本的演变也是禅宗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各种敦煌本《六祖坛经》研究中,学术界研究较多的是英国国家博物馆藏的斯坦因版本和敦煌博物馆藏的版本,也有学者对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的版本以及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的残片本进行了仔细研究。就旅顺博物馆藏《坛经》的现有研究情况看,所据只有三张照片,且仅及其的抄写时间和抄写字体。目前,旅博本《坛经》已全文面世,其内容之完整度及标准度都超过此前四个版本。对旅博本《坛经》进行系统研究,于了解《坛经》流传各地情况和早期禅宗思想都有重要的价值。另外,旅博本的前部分是《坛经》,后部分是《大辩邪正经》,末端是抄写者的题记,由三部分内容亦可了解旅博本《坛经》的抄写时代、抄写者以及经文与近代禅宗思想发展的关系。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全面分析:(1)旅博本《坛经》概况;(2)旅博本《坛经》的佛性思想;(3)旅博本《坛经》的般若思想;(4)旅博本《坛经》的修行思想;(5)《坛经》、《大辩邪正经》的思想关联;(6)旅博本《坛经》的抄写者及其禅修思想。通过对旅博本《坛经》进行系统研究,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是:首先,旅博本《坛经》在各种敦煌版本《坛经》中是更完善、更有特色的版本;其次,旅博本《坛经》的佛性、般若、修行思想与其它版本《坛经》有同有异;再次,《大辩邪正经》与旅博本《坛经》的佛性思想、般若思想有内在关联;最后,题记说明抄写者的禅修思想受旅博本《坛经》深刻影响。
王孟[8](2016)在《敦煌佛教疑伪经综录》文中提出佛教疑伪经是佛教研究的重要资料,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所以,佛教疑伪经研究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佛教学术界的一大研究热点。由於中国古代僧人出於纯洁信仰的考虑,禁绝佛教疑伪经的流通,将它们排斥在大藏经之外,以致中国绝大多数佛教疑伪经都亡佚不存。赖敦煌藏经洞的发现,我们今天可以重睹100多种久已亡佚的佛教疑伪经。虽说敦煌遗书中保存的疑伪经为佛教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料,但因敦煌遗书散藏在世界各地,且无总目录可以导航,故研究者至今很难把握其全貌以及寻觅本人研究所需的佛教疑伪经。这一现状导致敦煌学虽已百年,敦煌佛教疑伪经研究缺乏总体把握的现状并无根本改观。本论文的题目为《敦煌佛教疑伪经综录》,依托方广錩先生主持的《敦煌遗书数据库》,采用文献学的方法对敦煌藏经洞所存佛教疑伪经做一个鸟瞰式的整理,目的有两个:一是汇总、梳理目前已经收集到的所有敦煌佛教疑伪经,公布其目录资料;一是梳理每一部敦煌佛教疑伪经至今为止的研究史,罗列其研究编年,并努力对这些研究成果加以述评。前(5学者教导我们,学术研究要靠资料讲话。资料有三类:原始资料、研究资料与动态资料。本论文力求为研究者提供至今为止与敦煌佛教疑伪经研究相关的原始资料、研究资料的基本信息,力图为从事敦煌佛教疑伪经研究的研究者提供一本可信的工具书。本论文的导论部分,通过梳理对佛教疑伪经的诸种判别标准及其背後反映的思想倾向,认为就对佛教疑伪经的认知与研究而言,应将疑伪经的判别标准回归到中国古代僧人确立的“翻译标准”上。论文回顾了以往诸位研究者对佛教疑伪经的各种分类法,尝试以撰作目的为标准,对敦煌佛教疑伪经进行分类。力图在具体操作中进一步解决疑伪经的分类问题。本论文的正文部分,对每一部敦煌佛教疑伪经,分别以“相关资料”、“研究编年”、“研究述评”为序进行论述。在“相关资料”部分,对该部佛教疑伪经的经录着录、现存状况、异本系统、经文内容等予以介绍,力图使读者把握该佛教疑伪经的原始资料。在“研究编年”部分,用“编年史”的方式,按时间顺序对该佛教疑伪经的研究史进行梳理,使读者能够基本把握该部佛教疑伪经的研究现状。在“研究述评”部分,以问题为中心,对相关学术研究问题进行梳理,力图总结以往对该敦煌佛教疑伪经研究的成绩和不足,以期通过总结,发现问题,进一步推进对该疑伪经的研究。
韩思聪[9](2016)在《文学视野中的《无量寿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无量寿经》是大乘佛教净土宗的重要经典,具有很高的宗教价值。因宗教与文学的关系密不可分,故而本文站在文学视野之上,以曹魏康僧铠翻译的《佛说无量寿经》为底本,以夏莲居会集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为参照来研究这部净土大经,旨在发掘《无量寿经》文学上的重要价值。本文从结构、人物形象、想象世界、艺术技巧四个方面来研究《无量寿经》文学上的价值。第一章主要研究《无量寿经》的结构与行文布局。首先,《无量寿经》打破常规,采用了叙事性的行文结构。经文从起首的“如是我闻”开始,依次交代了世尊说法的时间、地点、与会大众、说法因缘、说法内容以及鼓励流通,开头总领全文、破疑生信;结尾总结全经、赞叹功德,这种结构模式使经文带有强烈的叙事性色彩。其次,纵观全经,佛陀说法采取的是问答形式,以层层设问,设置悬念来推进说法过程。通过阿难和弥勒菩萨的四个问题,使说法内容层层深入,引人入胜。第二章主要研究经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这部经中主要描绘的是阿弥陀佛的形象,从阿弥陀佛向世自在王佛求法,到发起四十八大誓弘誓愿,再到历经数劫精进修学,最后成就无上菩提、成等正觉,世尊向大众展示出了一个精进求道的法藏比丘、一个誓愿弘深的法藏比丘、一个神圣庄严的法藏比丘。其中最主要的性格特点,也是世尊着重强调的特点就是他的誓愿弘深。经中除了阿弥陀佛,还为我们简单地呈现出了释迦牟尼佛的形象。释迦牟尼佛是现世导师佛,是我们所处的法劫中的本师佛,也是佛法的叙说者,这个人物贯穿于整部经文,尤其开头对释迦牟尼佛成佛过程的一段简要概括,使得这个形象更加丰满。释迦牟尼佛的形象是精进的、慈悲的、智慧的,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第三章论述此经中描绘的逼真的想象世界。《无量寿经》中最具文学性的部分,当属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细致描写,极其生动且富于想象。极乐世界的美好包括两个方面:殊胜稀有的生活环境和众生随意所欲的生活状态。殊胜稀有的生活环境表现在极乐净土的植物美、建筑美和音乐美上。随意所欲的生活包括其国众生的沐浴自在、饮食自在和衣住自在。《无量寿经》对我们所处的娑婆世界也有描绘,这里被称作充满了五恶五痛五烧的五浊恶世,在这里佛为我们描绘了五幅罪苦图:残暴杀戮图、悭贪盗贼图、邪淫作恶图、谗妄不信图、愚昧少智图。这五种罪业分别是佛家的杀、盗、淫、妄、酒,也分别对应着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第四章论述经中的艺术技巧。《无量寿经》的文学性突出地表现在世尊采用文学性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上,最主要的是:对比衬托、韵散结合和形象譬喻。对比衬托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极乐世界与五浊恶世的对比,这是极乐与极苦、极善与极恶的对比,如此强烈的反差,更能让闻者发起出离之心,生起对极乐世界的无限向往。二是极乐世界众生容貌之美与其他众生容貌之丑的对比,让读者在对比中更能体会到极乐众生容貌之端妍。第二部分以发愿偈为例分析本经中韵散结合的叙述方式,这里的韵散结合中的长行和偈颂部分是解释与被解释、总结与被总结的关系。第三部分分析世尊说法的形象譬喻特点,以对边地疑城众生的比喻为例,通过譬喻的形式,深入浅出,让大众更能接受、更易理解。
马德[10](2015)在《敦煌遗书的再度流失与陆续面世》文中研究表明1920年以后,留在敦煌的敦煌藏文写经,最少有3000卷左右的卷轴本和2000多张梵夹页流失,但却一直未引起敦煌文物界与学术界的重视。虽然这批写本近百年来也在陆续面世,但目前所见卷轴本不过400卷,而梵夹页基本上十数页。继续搜集这批敦煌写卷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二、敦煌市博物馆藏古藏文《大乘无量寿经》目录(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敦煌市博物馆藏古藏文《大乘无量寿经》目录(一)(论文提纲范文)
(1)敦煌藏文写本《宝云经》整理与研究 ——以IOL Tib J 164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相关符号表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二节 学术回顾 |
第三节 思路与不足 |
上编 |
第一章 诸本《宝云经》的调查 |
第一节 梵文本《宝云经》的调查 |
第二节 藏译本《宝云经》的调查 |
第三节 汉译本《宝云经》的调查 |
第二章 敦煌遗书中《宝云经》藏、汉文写卷初步整理 |
凡例 |
第一节 法藏敦煌本《宝云经》写卷初步整理 |
第二节 英藏敦煌本《宝云经》写卷初步整理 |
第三节 敦煌汉文《宝云经》写卷整理 |
第四节 对勘方案 |
第三章 相关问题的研究 |
第一节 ITJ164 号写卷概况 |
一、选题说明 |
二、写卷形制 |
第二节 ITJ164 写本的研究 |
一、ITJ164 的写本学研究 |
二、ITJ164 的古文字学研究 |
三、ITJ164 的正字法研究 |
四、ITJ164 的写本学特征及断代 |
第三节 ITJ164 内容的研究 |
一、对勘注记与文本关系 |
二、《波罗蜜多十颂》的还原 |
三、ITJ164 写作意图与写作者身份初探 |
四、 《宝云经》译者初探 |
第四节 对存疑写卷的考察 |
一、P.t.824 号写卷定名刍议 |
二、ITJ163 号写卷定名刍议 |
三、对ITJ.VOL.29.6(105-80)、ITJ.VOL.29.6(105-92)叶写卷的考察 |
下编 ITJ164 译注、对勘 |
说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相关藏文写卷图版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2)四川大学博物馆藏敦煌古藏文写经叙录(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乘无量寿宗要经》叙录 |
1. SCUM.D.T.001《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
2. SCUM.D.T.002《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
3. SCUM.D.T.003《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
4. SCUM.D.T.004《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
5. SCUM.D.T.005《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
6. SCUM.D.T.006《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
7. SCUM.D.T.007《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
8. SCUM.D.T.008《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
9. SCUM.D.T.009《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
1 0. SCUM.D.T.01 0《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
1 1. SCUM.D.T.01 1《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
1 2. SCUM.D.T.01 2《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
1 3. SCUM.D.T.01 3《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2) |
1 4. SCUM.D.T.01 4《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
1 5. SCUM.D.T.01 5《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
16.SCUM.D.T.016《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
17.SCUM.D.T.017《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
18.SCUM.D.T.018《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
19.SCUM.D.T.019《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
20.SCUM.D.T.020《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
21.SCUM.D.T.021《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
22.SCUM.D.T.022《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
二《十万颂般若波罗蜜多经》叙录 |
(3)敦煌西夏洞窟营建所涉佛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二 概念限定 |
(一) 敦煌石窟 |
(二) 西夏洞窟 |
(三) 瓜沙二州 |
(四) 佛事活动 |
三 研究史回顾与展望 |
(一) 供养人画像与西夏洞窟营建研究 |
(二) 物质生活图像与西夏洞窟营建研究 |
(三) 瓜沙佛教信仰与西夏洞窟营建研究 |
(四) 瓜沙佛事与西夏洞窟题记研究 |
四 研究资料及研究方法 |
(一) 研究资料 |
(二) 研究方法 |
五 研究目的及构想 |
第一章 敦煌西夏石窟概述 |
第一节 敦煌西夏石窟分期 |
第二节 敦煌西夏石窟主要窟形 |
一 莫高窟、榆林窟 |
二 东千佛洞石窟 |
三 五个庙石窟 |
第三节 敦煌西夏石窟主要题材 |
一 显教图像 |
二 密教图像 |
第四节 敦煌西夏石窟与多元民族文化交流 |
一 宋 |
二 辽 |
三 回鹘 |
四 吐蕃 |
第二章 西夏统治瓜沙时期的寺院营建——以莫高窟皇庆寺为例 |
第一节 莫高窟皇庆寺简述 |
第二节 速来蛮西宁王之前的元代敦煌 |
第三节 莫高窟第61窟与皇庆寺的营建 |
第四节 西夏仁宗时期佛教活动与皇庆寺营建 |
第五节 皇庆寺位置管窥 |
小结 |
第三章 莫高窟第38窟道洪题记所见夏末元初敦煌石窟营建 |
第一节 道洪题记的时代 |
第二节 沙门道洪的身份 |
第三节 道洪建菩提像复原 |
一 唐代的菩提像 |
二 印度波罗样式的降魔触地印佛像 |
第四节 道洪题记与洞窟营建时代的关系 |
小结 |
第四章 莫高窟第61窟与西夏皇室 |
第一节 甬道北壁供养人像两个问题 |
一 供养人身份诸说献疑 |
二 供养人重绘现象 |
第二节 甬道南壁炽盛光佛变与夏仁宗转轮王塑造 |
第三节 甬道壁画与夏仁宗、罗太后关系探析 |
第四节 莫高窟第61窟与西夏五台山文殊信仰 |
第五节 甬道北壁供养人重绘原因蠡探 |
小结 |
第五章 西夏时期瓜沙地区佛教圣迹巡礼活动研究——以阿育王寺惠聪巡礼僧团为例 |
第一节 惠聪巡礼僧团发愿文题记释录 |
第二节 惠聪巡礼僧团成员身份探析 |
一 民族成分 |
二 惠聪巡礼僧团的多样身份 |
第三节 惠聪巡礼僧团的修行活动 |
第四节 惠聪巡礼僧团修行活动的赞助来源 |
小结 |
第六章 榆林窟第3窟文殊变与西夏祈雨习俗 |
第一节 文殊变、普贤变清代题记探析 |
第二节 追寻龙王庙 |
第三节 “踏郡众姓”解析 |
第四节 文殊变龙王像出现原因试探 |
一 宋西夏之前的祈雨活动 |
二 宋代的祈雨活动 |
三 西夏的祈雨活动 |
补论 |
一 水月观音的大幅水面 |
二 水月观音的两种构图 |
三 水月观音中的唐僧取经图 |
第七章 榆林窟第29窟与西夏华严道场 |
第一节 榆林窟第29窟营建年代补论 |
一 研究史回顾 |
二 赵麻玉家族供养人画像的武官身份 |
三 西夏文供养人题记中的沙州监军司 |
四 榆林窟第25窟西夏文题记探析 |
第二节 一行慧觉与《华严忏仪》 |
第三节 榆林窟第29窟与《华严忏仪》 |
一 真义国师鲜卑智海 |
二 禅定高僧 |
三 文殊变与普贤变 |
四 药师经变、阿弥陀经变、水月观音 |
五 金刚手菩萨、不动明王和六字真言 |
六 中心佛坛 |
小结 |
结语 |
图版说明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敦煌西夏石窟分期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4)敦煌藏文写本《大乘无量寿宗要经》整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国内研究情况 |
(一)整理情况 |
(二)研究情况 |
二、国外研究情况 |
三、已有成果显现出的特征和研究趋势之展望 |
(一)已有成果显现出的特征 |
(二)研究趋势之展望 |
1. 已流失的文献有待调查 |
2. 未定名或定名不够准确的文献给予准确的定名 |
3. 散藏于不同地方和编有不同序号文献的缀合 |
4. 各国收藏单位藏本的影印出版 |
5. 多语种版本的汇编及其对勘研究 |
6. 多学科之研究 |
结语 |
(5)百余年敦煌藏文中与西方净土信仰相关文献之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内的研究状况 |
(一)《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
1. 整理方面 |
2. 研究方面 |
(二)音译本《阿弥陀经》 |
(三)《往生净土愿》 |
(四)《瑜伽师赞无量光佛净土功德》 |
二、国外的研究状况 |
(一)《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
(二)音译本《阿弥陀经》 |
三、研究成果的总结与趋势之展望 |
(一)研究成果的总结 |
(二)研究趋势之展望 |
(6)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历史问题研究二题(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界定 |
一、选题缘起 |
二、选题界定 |
第二节 研究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资料 |
二、研究方法与难点、创新点 |
第三节 前人研究综述 |
一、前人研究成果 |
二、成绩与不足 |
上篇统治秩序篇 |
第一章 吐蕃统治敦煌的历史背景 |
第一节 安史乱后的河西形势 |
一、安史乱后的唐蕃战争形势 |
二、吐蕃对河西地区的蚕食 |
第二节 敦煌落蕃始末 |
一、敦煌文书所见落蕃前河西形势 |
二、敦煌的陷落 |
三、敦煌的收复 |
第二章 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部落制 |
第一节 敦煌落蕃前的行政建制 |
一、唐朝的地方行政建制与落蕃前的敦煌 |
二、吐蕃的地方行政建制 |
第二节 吐蕃统治敦煌初期的部落设置 |
一、世俗民众 |
二、宗教人口 |
第三节 吐蕃统治敦煌中期的部落设置 |
一、行人部落 |
二、丝绵部落 |
三、擘三部落 |
四、敦煌文书所见其他部落 |
第四节 吐蕃统治敦煌后期的部落设置 |
一、阿骨萨部落 |
二、悉董萨部落 |
三、悉宁宗部落 |
四、通颊部落 |
第五节 敦煌部落的内部行政设置 |
一、百户组织——将(Tshan) |
二、十户组织 |
第三章 吐蕃统治敦煌的职官体系与军制 |
第一节 敦煌所属的上级军政机构 |
一、吐蕃中央的直接管辖 |
二、东道节度使 |
三、瓜州节度使 |
第二节 吐蕃时期敦煌的职官体系 |
一、吐蕃告身制度 |
二、敦煌蕃官体系 |
三、敦煌汉官体系 |
第三节 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军事组织 |
一、河陇地区的吐蕃军事体系 |
二、吐蕃军事褒奖制度——大虫皮告身 |
三、敦煌的基层军事组织 |
下篇经济生产篇 |
第四章 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经济制度 |
第一节 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户籍制度 |
一、吐蕃本土的户籍制度 |
二、敦煌的户籍制度 |
第二节 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土地制度 |
一、突田制探源——吐蕃的土地制度 |
二、敦煌的突田制 |
第三节 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赋税劳役制度 |
一、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赋税 |
二、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劳役 |
第五章 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农牧业 |
第一节 吐蕃统治时期的敦煌水利 |
一、敦煌的水文环境 |
二、蕃占之前敦煌水利建设沿革 |
三、吐蕃时期的敦煌水利 |
第二节 吐蕃时期敦煌农业概观 |
一、农业恢复发展的背景 |
二、农业生产工具与技术 |
三、吐蕃文书中所见敦煌农作物种类及其变化 |
第三节 吐蕃时期敦煌农业人口 |
一、唐前期敦煌农业人口概观 |
二、蕃占时期敦煌的农业人口 |
三、蕃占时期敦煌的奴隶问题 |
第四节 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畜牧业 |
一、官营畜牧业 |
二、寺营畜牧业 |
三、民间饲养 |
第六章 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手工业 |
第一节 金属铸造业 |
一、统治初期的凋敝 |
二、铜铁器制造 |
三、金银器制造 |
第二节 纺织印染业 |
一、丝织业 |
二、棉纺织业 |
三、麻纺织业 |
四、毛纺织业 |
五、印染业 |
第三节 粮食加工业 |
一、碾硙业 |
二、造酒业 |
三、榨油业 |
第四节 其他手工业及官府对工匠的管理 |
一、造纸业 |
二、其他手工业 |
三、吐蕃官府对敦煌工匠的管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成果 |
致谢 |
(7)旅顺博物馆藏敦煌写本《坛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关于惠能的记载及《坛经》版本演变 二、旅博本《坛经》研究现状述评 三、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和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
旅博本《坛经》概况 一、旅博本《坛经》的发现 二、旅博本《坛经》从亡佚到再次发现及整理 三、旅博本《坛经》标题及其思想内容 四、各种敦煌写本《坛经》的特征 第二章 |
旅博本《坛经》的佛性思想 一、旅博本《坛经》佛性思想诠释 二、旅博本、斯因本《坛经》佛性思想比较 三、旅博本、敦博本《坛经》佛性思想比较 四、敦煌写本、宗宝本《坛经》佛性思想比较 第三章 |
旅博本《坛经》的般若思想 一、旅博本《坛经》般若思想诠释 二、旅博本、斯因本《坛经》般若思想比较 三、旅博本、敦博本《坛经》般若思想比较 四、敦煌写本、宗宝本《坛经》般若思想比较 第四章 |
旅博本《坛经》的修行思想 一、旅博本《坛经》修行思想诠释 二、旅博本、斯因本《坛经》修行思想比较 三、旅博本、敦博本《坛经》修行思想比较 四、敦煌写本、宗宝本《坛经》修行思想比较 第五章 |
旅博本《坛经》、《大辩邪正经》同抄的思想关联 一、旅博本《坛经》、《大辩邪正经》同抄概况 二、两部佛经佛性清净思想关联 三、两部佛经同抄般若智慧思想关联 第六章 |
旅博本《坛经》抄写者考究及题记涵盖的禅修思想 一、旅博本《坛经》抄写者信息考究 二、旅博本《坛经》题记中蕴含的禅修思想 结语 附录 附录一:旅博本《坛经》 附录二:旅博本同抄《大辩邪正经》 附录三:旅博本《坛经》题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
(8)敦煌佛教疑伪经综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佛教“疑伪经”及其判别标准 |
(一)佛教“疑伪经” |
(二)佛教疑伪经的判别标准 |
二、佛教疑伪经的分类概说 |
三、佛教疑伪经研究史及其评价 |
(一)佛教疑伪经研究史 |
(二)佛教疑伪经研究评价 |
四、敦煌佛教疑伪经 |
参考文献 |
说明 |
一、反映、指导和规范佛教僧俗生活 |
《般泥洹後诸比丘经》 |
《宝车经》 |
《出家功德经(出贤愚经)》 |
《慈教经》 |
《大乘莲华马头罗刹经》 |
《华严十恶经》 |
《大威仪请问经》 |
《犯戒罪报轻重经》 |
《金刚经纂》 |
《敬福经》 |
《决定罪福经》 |
《善恶因果经》 |
《善信菩萨二十四戒经》 |
《五辛经》 |
《像法决疑经》 |
《遗教法律三昧经》 |
《讃僧功德经》 |
《斋法清净经》 |
二、宣扬特定的佛教教义、实践和信仰 |
(一)三阶教典籍 |
《大乘无尽藏法》 |
《佛性观修善法》 |
《七阶佛名经》 |
《人集录明诸经中对根浅深发菩提心法》 |
《人集录依诸大乘经中略发愿法》 |
《人集录於十二部经修多罗内验出对根起行法》 |
《三阶佛法》 |
《三阶佛法密记》 |
《瑜伽法镜经》 |
《要行舍身经》 |
(二)具有揭帖性质的谶记类疑伪经 |
《大慈如来告疏》 |
《定光佛菩萨救诸衆生》(拟) |
《佛图澄所化经》 |
《救诸众生苦难经》 |
《劝善经》 |
《太平年志公谶记伪经》(拟) |
《新菩萨经》 |
(三)禅系疑伪经 |
《禅门经》 |
《大辩邪正经》 |
《法句经》(伪经) |
《法句经疏》 |
《法王经》 |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 |
《金刚三昧经》 |
(四)与菩萨信仰有关 |
《地藏菩萨经》 |
《地藏菩萨十斋日》 |
《佛为善男子说地狱报应经》(拟) |
《救苦观世音经》 |
《普贤菩萨说此证明经》 |
《僧伽和尚欲入涅盘说六度经》 |
《水月观音经》 |
《四门经》 |
《天公经》 |
《证香火本因经》 |
(五)与禅定有关 |
《阿弥陀佛觉诸大众观身经》 |
《观经》 |
《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 |
《十想经》 |
《相好经》 |
《最妙胜定经》 |
(六)与佛名忏法有关 |
《观世音佛名》 |
(七)反映中国人对佛教宇宙论的理解 |
《二十八宿次位经和三家星经》 |
《二十八天并四天下地狱已上下经》 |
《楼炭经略》 |
《妙法莲华经度量天地品》 |
《妙法莲华经马明菩萨品》 |
(八)反映中国人对佛教思想和历史的理解 |
《佛性海藏经》 |
《究竟大悲经》 |
《如来成道经》 |
《太子成道经》 |
《五百梵志经》 |
《照明菩萨经》 |
三、调和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 |
《佛母经》 |
《净土盂兰盆经》 |
《须弥四域经》 |
四、以满足人们现实需要、解决人们现实苦难为目的 |
《安宅神咒经》 |
《佛顶心陀罗尼经》 |
《解百生怨家陀罗尼经》 |
《护身命经》 |
《救疾经》 |
《龙种上尊王佛印法经》 |
《摩利支天经》 |
《七千佛神符经》 |
《三厨经》 |
《消灾除横灌顶延命真言经》 |
《续命经》 |
《延寿经》 |
《呪魅经》 |
五、其他 |
(一)伪经不伪 |
《小法灭尽经》 |
《孝顺子修行成佛经》 |
《现报当受经》 |
(二)情况不详 |
《秽迹金刚禁百变法经》 |
《说五佛八菩萨坛经(拟)》 |
《四谛法门经》 |
《天皇梵摩经》 |
索引 |
经名首字笔画检字并索引 |
经名音序首字检字并索引 |
经名索引(附卷号) |
卷号索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後记 |
(9)文学视野中的《无量寿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结构与行文布局 |
第一节 叙事的结构形式 |
一、开头总领全文,破疑生信 |
二、结尾总结全经,赞叹功德 |
第二节 问题中心的悬念式推进 |
一、阿难问世尊诸根悦豫之因 |
二、阿难问无量寿佛 |
三、慈氏菩萨问胎生者 |
四、弥勒菩萨问往生情况 |
第二章 生动的人物形象 |
第一节 法藏比丘——阿弥陀佛 |
一、精进求道的法藏比丘 |
二、誓愿弘深的阿弥陀佛 |
三、神圣庄严的阿弥陀佛 |
第二节 释迦牟尼佛 |
第三章 逼真的想象世界 |
第一节 极乐净土 |
一、殊胜稀有的生活环境 |
二、随意所欲的生活状态 |
第二节 五浊恶世 |
一、残暴杀戮图 |
二、悭贪盗贼图 |
三、邪淫作恶图 |
四、谗妄不信图 |
五、愚昧少智图 |
第四章 形象的艺术技巧 |
第一节 对比衬托 |
一、善与恶 |
二、美与丑 |
第二节 韵散结合 |
第三节 形象譬喻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敦煌遗书的再度流失与陆续面世(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敦煌市博物馆藏古藏文《大乘无量寿经》目录(一)(论文参考文献)
- [1]敦煌藏文写本《宝云经》整理与研究 ——以IOL Tib J 164为中心[D]. 杨志国. 兰州大学, 2021
- [2]四川大学博物馆藏敦煌古藏文写经叙录[J]. 新巴·达娃扎西. 敦煌研究, 2019(04)
- [3]敦煌西夏洞窟营建所涉佛事研究[D]. 杨冰华.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4]敦煌藏文写本《大乘无量寿宗要经》整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桑吉东知. 青藏高原论坛, 2019(02)
- [5]百余年敦煌藏文中与西方净土信仰相关文献之研究综述[J]. 桑吉东知. 青藏高原论坛, 2016(04)
- [6]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历史问题研究二题[D]. 陈继宏. 兰州大学, 2016(03)
- [7]旅顺博物馆藏敦煌写本《坛经》研究[D]. 罗二红.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2)
- [8]敦煌佛教疑伪经综录[D]. 王孟.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6)
- [9]文学视野中的《无量寿经》研究[D]. 韩思聪. 广西师范大学, 2016(02)
- [10]敦煌遗书的再度流失与陆续面世[J]. 马德. 敦煌学辑刊, 2015(03)